CN110291240B - 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1240B
CN110291240B CN201880012748.XA CN201880012748A CN110291240B CN 110291240 B CN110291240 B CN 110291240B CN 201880012748 A CN201880012748 A CN 201880012748A CN 110291240 B CN110291240 B CN 110291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self
lubricating
fluorine
fi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27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1240A (zh
Inventor
张尤娟
刘同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91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1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该带状织物包括织物A部以及分布在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所述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所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0~1200微米。该织物具有摩擦系数低、耐磨损性能优异、贴合强度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背景技术
横向稳定杆,又称防倾杆、平衡杆,是汽车悬架中的一种辅助弹性元件。横向稳定杆是用弹簧钢制成的扭杆弹簧,形状呈“U”形,横置在汽车的前端和后端。杆身的中部是用稳定杆衬套与车身或车架铰接相连,两端通过侧壁端部的橡胶垫或球头销与悬架导向臂连接。横向稳定杆的作用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尽量使车身保持平衡,并能吸收由于路面凹凸传递给车身的振动,抑制由于稳定杆扭转而产生的摩擦、噪音,从而提高汽车的走行稳定性以及人员的驾乘舒适度。
目前,在传统的稳定杆部件中,直接采用橡胶衬套与稳定杆结合的方式。然而,橡胶衬套与金属稳定杆直接接触,在某些特定场合使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急转弯时由于扭矩过大,橡胶与金属稳定杆摩擦易产生噪音,或者在严寒的户外环境下橡胶弹性变差,甚至失去弹性,从而导致防振橡胶失效。另外,由于橡胶自身的老化也会使得防振橡胶逐渐出现龟裂以及弹性变差的现象,从而导致防振橡胶与稳定杆的摩擦增大,甚至失去作用。若采用传统的橡胶衬套,就会对汽车的走形稳定性带来很多潜在问题,从而导致防振橡胶部件发生严重的摩擦磨损,甚至引起防振橡胶的损坏和失效。因此,很有必要开发出一种取代传统防振橡胶的自润滑防振橡胶,应用于汽车稳定杆。
对于汽车稳定杆的衬套,除了要求低摩擦特性之外,还要求较高的耐久性。随着新材料的研发以及加工技术的创新,人们相继开发出了一种采用聚四氟乙烯衬垫作为自润滑材料与防振橡胶贴合,应用于自润滑防振橡胶中。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聚四氟乙烯具有极低的表面能,与橡胶的结合力较差,使用时由于外力作用聚四氟乙烯层容易发生剥落,从而导致聚四氟乙烯衬垫与橡胶的复合材料作为自润滑防振橡胶在使用时,聚四氟乙烯层很容易受稳定杆扭转力的作用而脱落,特别是在条件苛刻的驾驶条件下,更易导致防振橡胶失效,甚至会威胁到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如中国公开专利CN201037507Y中公开了一种柔性滑动轴承,该柔性滑动轴承,包括管状滑动轴承。所述管状滑动轴承的管壁包括三层,其外侧为橡塑骨架层,中部为结合层,内侧为工作层;所述结合层为涤纶纤维与聚四氟乙烯纤维编织层;所述工作层为聚四氟乙烯纤维编织层。由于管状结合层的编织物需要采用特殊的经编机进行加工制造,不仅会带来生产成本上升,而且由于编织物结构比较疏散,在与橡胶(塑料)进行热硫化(热熔合)加工时,流动状态的橡胶很容易渗入编织物内部,并且从作为工作层的聚四氟乙烯纤维编织层的表面渗出,污染工作面,这样不仅影响了滑动轴承的自润滑性能,而且工作面的橡胶与金属等部件直接产生摩擦,导致工作层加剧磨损,带来噪音,从而影响滑动轴承的长期稳定使用。
又如日本公开专利特開2013-83022中公开了一种防振橡胶用伸缩性织编物,该伸缩性织编物由多层构成,一层是由氟素系纤维以及聚氨酯弹性丝构成的滑动面,一层为含有选自聚酯、尼龙及聚氨酯纤维的与橡胶结合的固着面。由于该伸缩性筒编物为经编构造,需要采用特殊的经编机进行加工制造,不仅会带来生产成本上升,而且由于编织物结构比较疏散,在与橡胶(塑料)进行热硫化(热熔合)加工时,流动状态的橡胶很容易渗入编织物内部,并且在作为工作层的聚四氟乙烯纤维层表面渗出,污染工作面,这样滑动轴承的自润滑性能有可能下降,而且工作面的橡胶与金属等部件直接摩擦,导致工作层加剧磨损,带来噪音,从而影响滑动轴承的长期稳定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系数低、耐磨耗性能优异、贴合强度高的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织物包括织物A部以及分布在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所述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所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0~1200微米。
本发明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的厚度优选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20.0~60.0%。
上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优选高50~1000微米。
本发明带状织物为起绒组织,且绒经或绒纬优选为氟素纤维。
本发明带状织物优选为凸条组织。
本发明带状织物优选是由氟素纤维与其他纤维交织而成,且优选氟素纤维的直径大于其他纤维的直径的5~80%。
本发明带状织物的经、纬向收缩率优选低于10%。
本发明的自润滑宽幅织物为织物A部、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连续循环的宽幅织物,所述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所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0~1200微米。
由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织物或自润滑宽幅织物裁剪成带状织物,所述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或沿长度方向对折,且两侧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后所形成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
该筒状织物B部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优选小于1000微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宽幅织物具有摩擦系数低、耐磨耗性能优异、贴合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氟素纤维使用量减少后,依然保持高度自润滑性能的特点。由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宽幅织物制得的自润滑筒状织物具有摩擦系数低、耐磨耗性能优异、贴合强度高的特点,可应用于各种振动、传动、运动或相对摩擦的部件,特别是应用在与橡胶、树脂等材料进行贴合加工的复合材料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状织物的示意图,a为织物B部,b为织物A部。
图2为将本发明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且两侧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后所形成的筒状织物的示意图。
图3为将本发明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对折,且两侧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后所形成的筒状织物的示意图。
图4为将本发明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对折并进行无骨缝合加工,所制得的自润滑筒状织物的示意图,图2、3、4中,a为搭接织物B部,b为织物A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织物包括织物的织物A部以及分布在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所述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所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0~1200微米。
本发明的带状织物包括织物A部以及分布在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其中,带状织物的A部构成了自润滑筒状织物的主要部分,并且在最终运动部件产品的使用中,氟素纤维层起到无油润滑作用,其他纤维层起到贴合基材的作用;织物B部分布于织物A部的两侧,是将来形成筒状织物重叠的部分,起到固定成形的作用。织物B部分可以是织物的布边,也可以是宽幅织物裁成条状织物后,不同于织物A部的部分,不仅比织物A部的厚度薄,而且还比织物A部的宽度窄,织物B部的宽度为织物A部宽度的5~20%。与织物A部宽度相比,如果织物B部的宽度过小的话,那么织物B部过窄,不利于重叠贴合形成筒状织物;与织物A部宽度相比,如果织物B部的宽度过大的话,那么织物B部所占的比例过大,起润滑作用的织物A部所占比例过小,无法充分发挥其自润滑作用。
本发明的带状织物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制得,一种方法为采用织带机直接织成带状织物,该带状织物是以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的结构所形成,这里的织物A部为带状织物的主体,织物B部为带状织物的布边;另一种方法为先采用宽幅织机织成宽幅织物,该宽幅织物为由多个“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连续循环的结构所形成,再将该宽幅织物裁剪成带状,得到“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结构的带状织物。
本发明的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上述织物的氟素纤维层作为摩擦面,其他纤维层作为粘贴面;如果该织物A部全部由氟素纤维构成,那么所形成的自润滑织物两面均呈现由氟素纤维组成的织物层。由于自润滑织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自润滑织物与机械运动部件进行粘贴加工,而氟素纤维由于表面能低,与粘结剂的贴合强度差,尤其在受外力摩擦时,容易发生从机械部件的贴合处发生自润滑织物的剥离、脱落,从而导致自润滑织物失效。如果该织物A部全部由其他纤维构成,例如织物A部均采用聚酯或尼龙等其他纤维构成,所形成的自润滑织物两面均呈现氟素以外的其他纤维所组成的织物层。由于该织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与对偶面进行相对的摩擦作用,而氟素纤维以外的其他纤维由于摩擦系数较高,且不能在摩擦对偶面表层形成可以起到减磨作用的自润滑层,导致自润滑织物与对偶面的摩擦系数变大,摩擦部分急剧升温,加速该织物的磨损,直至自润滑织物失效。
上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0~1200微米。这里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也叫平均屈曲波高,其具体含义是指构成织物的纤维或纱线在织物中由于弯曲而形成屈曲波,该屈曲波的波峰与波谷的垂直距离称为织物中纱线的屈曲波高。另外,对于起绒织物,本发明中由于采用了氟素纤维作为绒经或绒纬来织造形成毛圈,再将毛圈割断形成竖立在织物表面的绒毛,此时氟素纤维没有完整的屈曲波高,通过测试氟素纤维组织点最底部到最顶端绒毛的高度作为氟素纤维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由于该自润滑带状织物是由氟素纤维与其他纤维织造而成,为了使氟素纤维构成的摩擦面尽可能具备更低的摩擦系数,因此,在摩擦面中作为起到降低摩擦系数作用的氟素纤维需要具有高于其他纤维的平均屈曲高度,此时,与氟素纤维层中凸出部分的氟素纤维先进行接触,起到了自润滑的效果。如果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于1200微米的话,所得织物整体过于蓬松,或者氟素纤维层过厚,与对偶材摩擦时过多的氟素纤维会被磨损、挤出,导致自润滑筒状织物厚度方向的尺寸急剧变小,在机械部件内形成过大的间隙,从而导致产生噪音、甚至引起部件加速磨损、破坏;如果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低于0微米的话,与摩擦对偶材挤压后,氟素纤维容易被挤压变形后与其他纤维混合,导致氟素纤维层的摩擦系数增大,所得的自润滑筒状织物磨损加剧,不仅产生较大的噪音,甚至还使得机械部件过早失效。考虑到织物整体的外观平整效果和织物的耐磨耗性以及织物整体的尺寸稳定性,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优选高50~1000微米,更优选高50~800微米,进一步优选高100~600微米。
本发明的带状织物制得筒状织物时,分布于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是通过热粘着加工或涂敷粘结剂加工或超声波或高周波加工或无骨缝合的方式,将两侧织物B部重叠在一起形成筒状织物。为了可以保证两侧织物B部重叠后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相当,得到的自润滑筒状织物的厚度均一、表面平整,使用时可以均匀地承受摩擦力,有效延长筒状织物的使用寿命,因此粘结前织物B部的厚度比织物A部的厚度薄,即本发明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的厚度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20.0~60.0%。与织物A部厚度相比,如果织物B部的厚度过大的话,两侧织物B部粘接加工后,织物B部的整体厚度过高,导致该自润滑筒状织物在使用时,摩擦对偶材直接与凸出的布边接触、摩擦,作为自润滑筒状织物A部的氟素纤维层并不能发挥低摩擦特性,导致机械部件的摩擦系数异常增高,直至出现破损、失效;与织物A部厚度相比,如果织物B部的厚度过小的话,两侧织物B部粘接加工后,织物B部的整体厚度过低,尤其在热处理粘接加工时,织物B部过薄容易出现整体熔融,粘接效果变差,导致该自润滑筒状织物在与其他材料复合加工时,织物B部的接着性能变差,工作中与对偶面相对摩擦,容易从织物B部就开始发生剥离,最终导致自润滑筒状织物失效。考虑到织物B部粘接后对所得筒状自润滑织物的摩擦、磨耗性能以及生产加工过程的稳定性的影响,本发明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的厚度更优选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30.0~50.0%。
本发明带状织物优选起绒组织,且绒经或绒纬为氟素纤维。起绒组织可以选择经起绒组织或纬起绒组织。经起绒组织是由绒经和地经两个系统的经纱和一个系统的纬纱交织组合,绒经和地经按一定的排列比间隔排列;纬起绒组织由绒纬、地纬两个系统的纬纱和一个系统的经纱交织,组合成纬起绒组织,绒纬和地纬按一定比例间隔排列。起绒组织织物中,绒经或绒纬所占比例越多,起绒效果越好,起绒面上毛绒越密集。如果采用双层经起绒组织的话,绒经在上、下两层织物之间结接,织造后再从两层织物中间将结接的绒经割断,被割断的绒经在织物表面形成毛绒,从而得到两幅独立的起绒织物。单层的经起绒组织的织物也可用起绒杆单层织制,绒经织造后在起绒杆上形成毛圈,然后该毛圈被起绒杆割断后在织物表面形成毛绒。采用起绒组织,并将绒经或绒纬设定为氟素纤维,可以有效保证自润滑筒状织物的氟素纤维层高于其他纤维层,摩擦对偶材与氟素纤维充分接触,从而获得优异的自润滑性能。
本发明带状织物优选经重平、纬重平、方平或其变化重平组织。所述带状织物的组织为经面组织时,经纱选用氟素纤维,当带状织物的组织为纬面组织时,纬纱选用氟素纤维。从织造所得的织物外观上看,显示较多氟素纤维的织物面可作为摩擦面,而其他纤维所形成的织物面作为粘接面,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自润滑筒状织物用于机械部件中时,摩擦对偶材优先与氟素纤维接触,产生相对应运动时才能获得优异的自润滑性能。
本发明带状织物优选凸条组织,氟素纤维层中将凸起在织物表面的纤维组织点设定为由氟素纤维构成,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自润滑筒状织物的氟素纤维层高于其他纤维层,摩擦对偶材优先与氟素纤维充分接触,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从而起到降低噪音、无油润滑的目的。
本发明带状织物也可以选择摩擦面以氟素纤维为主的组织,比如以氟素纤维作为经纱时,配合经面斜纹或经面缎纹及其变化组织,或者以氟素纤维作为纬纱时,配合纬面斜纹或纬面缎纹及其变化组织。当然,也可以选择经二重、纬二重或双层组织等,通过选择合适的组织与合适的经、纬纱相配合,达到摩擦面以氟素纤维为主,与其他材料的贴合面以其他纤维为主。
本发明带状织物优选是由氟素纤维与其他纤维织造而成,且优选氟素纤维的直径大于其他纤维的直径的5~80%,这里的纤维直径是指纤维的横截面直径。选用纤度较大的氟素纤维与其他纤维织造,织造得到的带状织物从外观上来看,凸起在织物最外表的为氟素纤维。当通过带状织物加工所得自润滑筒状织物用于机械部件中,确保与摩擦对偶材实际接触、发生相对运动的是织物最外表的氟素纤维层,从而获得优异的自润滑特性,并有效减少摩擦时产生的噪音。如果氟素纤维的直径大于其他纤维的直径的比例过多的话,容易导致其他纤维层中氟素纤维的屈曲高度过高,并掩盖其他纤维层,影响筒状织物与其他材料复合加工时的粘接强度;如果氟素纤维的直径大于其他纤维的直径的比例过少的话,容易导致织物中氟素纤维的屈曲高度过低,当与摩擦对偶材发生相对运动时,作为摩擦面的氟素纤维层受挤压后与其他纤维混合,导致实际上与摩擦对偶材接触的纤维中氟素纤维比例降低,引起动摩擦系数增大,自润滑筒状织物加剧磨损,大大降低了该织物的使用寿命。考虑到织造性以及其他纤维层在后期复合加工过程中与其他材料的粘结强力,氟素纤维的直径更优选大于其他纤维的直径的5~60%。当氟素纤维在起绒组织中作为绒经或绒纬被织入织物,并且割绒后的氟素纤维整齐地矗立在织物表面形成绒毛时,此时氟素纤维直径小于其他纤维直径。
通过优选采用以上起绒组织、重平、方平及其变化组织、凸条组织或氟素纤维的直径优选大于其他纤维的直径的5~80%的方法,在保证较好的粘接性能的前提下,能够降低氟素纤维的使用量,并实现较低的摩擦系数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
构成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的带状织物的经、纬向收缩率优选低于10%。这里带状织物的经、纬向收缩率是指将带状织物放置于高温环境一段时间后,带状织物的经、纬向尺寸变化程度。通常来说,纤维制品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受热会发生尺寸缩小,缩短的长度占原来长度的百分比即为热收缩率。由于该自润滑带状织物在后期的织物B部粘接加工以及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加工时,会经历较高的温度处理,因此如果自润滑带状织物的经、纬向收缩率过高的话,织物整体容易发生收缩,从而导致布面不规则起皱,该自润滑筒状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摩擦系数增大,且容易从粘贴面剥离。考虑到该带状织物在后期受热时的尺寸稳定性,本发明带状织物的经、纬向收缩率更优选低于8%。
上述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是由熔点在200℃以下的纤维所形成的。当所述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采用加热方式粘合时,选择熔点温度较低的纤维尤为重要。当织物B部纤维的熔点为200℃以下时,对两侧重叠织物B部进行加热处理时,织物B部的纤维在较低的温度下、较短的时间内,织物B部纤维自身就能够发生熔融,重叠的织物B部牢固粘接,并形成新的整体,有效提高所得自润滑筒状织物的织物B部的粘接强力。因此,不管在与其他材质进行复合加工时,还是部件进行安装使用时,都能提供完整的自润滑筒状织物,并避免在与摩擦对偶材发生相对运动时出现织物B部受外力而剥落的问题。
构成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织物中氟素纤维原材料为聚四氟乙烯(PTFE)、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聚偏氟乙烯(PVDF)、聚全氟乙丙烯(FEP)、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氟素纤维具有高度自润滑性、优异的耐化学药品性,此外,还有优异的耐候性与耐热性以及难燃性等多种特性。上述氟素纤维优选聚四氟乙烯(PTFE)和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进一步优选聚四氟乙烯(PTFE)。本发明的氟素纤维是通过湿法纺丝制得的,与采用膜裂法得到的断面为不均一多边形的氟素纤维相比,通过湿法纺丝所得的氟素纤维具有均一的圆形断面,单丝间纤度偏差小,氟素纤维的力学性能更均匀,非常适合用于织造自润滑织物。而通过膜裂法得到的氟素纤维,其断面为不规则的多边形,纤度均匀性极差,伸度过低,特别是织造高密度纺织品时,疵点多,织造困难。并且如果将膜裂法得到的氟素纤维用于自润滑织物织造的话,由于该纤维表面能过低,于其他材料复合加工时粘接牢度极差,受外力作用时极易剥落,导致部件失效。而本发明采用湿法纺丝得到的氟素纤维用于自润滑织物中,当氟素纤维受外力摩擦后,摩擦面氟素纤维发生原纤化,因外力摩擦产生的氟素纤维碎屑能够形成均匀致密的氟素薄膜,并通过受力挤压,可以向摩擦对偶面形成均匀的氟素转移膜,实现自润滑织物与摩擦对偶面在低摩擦系数下的相对运动,从而达到无油自润滑的效果。
构成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织物中其他纤维为棉纤维、麻纤维、聚酰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芳香族聚酰胺、聚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丙烯腈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采用以上任意一种或多种纤维与氟素纤维进行织造,在使用较少比例的氟素纤维的前提下,可以获得具有较好的粘接性能,以及较低的摩擦系数的自润滑筒状织物。考虑到其他纤维的耐热性直接影响到加工过程中织物的尺寸稳定性以及外观效果,上述其他纤维优选聚苯硫醚纤维、聚酯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由于聚苯硫醚具有较好的耐热性,与其他材料复合加工时,在高温条件下尺寸稳定性好,布面不易发生由于热收缩而导致的皱痕。芳香族聚酰胺也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可在220℃下长期使用而不老化,而且尺寸稳定性极佳,在250℃左右的热收缩率仅为1%,短时间暴露于300℃高温中也不会收缩、脆化、软化或者融熔,在超过370℃才开始分解,在高温加工时不易发生变形。对于聚酯纤维,原料较为普遍,品种规格较多,成本也相对较低,便于选择不同的形态、规格的聚酯纤维进行织物织造,而且聚酯纤维的织造性好,便于选择不同的原料,设计不同的织物组织,从而得到较多种类的自润滑带状织物。
本发明的自润滑宽幅织物为织物A部、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连续循环的宽幅织物,所述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所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0~1200微米。
由本发明的自润滑带状织物或自润滑宽幅织物裁剪成带状织物,所述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或沿长度方向对折,且两侧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后所形成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
该筒状织物B部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优选小于1000微米,更优选小于800微米,最优选小于600微米。重叠的织物B部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小于1000微米时,一种情况是自润滑筒状织物的A部厚度比重叠之后的织物B部厚度低1000微米,另一种情况是重叠之后的织物B部厚度比自润滑筒状织物的A部厚度低1000微米。这两种情况下,自润滑筒状织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加工时,与复合材料能够均匀结合,产生较好的粘接强力,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与对偶材发生摩擦等相对运动时,自润滑筒状织物能均匀受力,不会发生由于局部受力过大而意外剥落等不良现象,从而有效保证自润滑筒状织物的自润滑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的制造方法如下:将氟素纤维与其他纤维进行织造得到带状织物;或将氟素纤维与其他纤维进行织造,得到宽幅织物,再将宽幅织物裁剪成带状织物,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或沿长度方向对折,且两侧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后,制得成型的筒状织物;其中所述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在重叠前涂敷粘结剂,或在重叠后将织物B部进行加热处理或超声波处理或高周波处理,最终制得成品。此外,还可以将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对折,两侧织物B部不发生重叠的情况下进行无骨缝合,从而得到织物B部与织物A部厚度相当的自润滑筒状织物。
上述带状织物的织造方法可以是采用织带机,也可以选择剑杆织机并采用空筘的插筘方法进行窄幅机织物的织造。
当将本发明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在重叠前涂敷粘结剂时,这样可以实现一边重叠织物B部,一边进行粘接加工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选择织物B部涂敷粘结剂的加工方法时,织物织造时需要设计较薄的织物B部,这样,两侧织物B部重叠后的厚度与织物A部厚度之间的差异得到减小,避免织物B部与织物A部产生较大的厚度差,在该自润滑筒状织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加工时,避免在织物B部产生贴合强度低、与摩擦对偶材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力过大而发生脱落等缺陷。对于粘结剂热熔胶,在涂敷前,需要先加热进行熔融处理,然后将熔融后的热熔胶均匀地涂敷在带状织物的一侧织物B部,考虑到该自润滑筒状织物在后期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高温处理,优选熔点在200℃以上的热熔胶进行加工。在涂敷粘结剂时,其加工速度优选3~20m/分钟,更优选3~15m/分钟,从而确保涂敷均匀,以及织物B部的重叠部分充分接触,并粘接牢固。
当将本发明带状织物先将两侧的织物B部重叠,再对重叠后的织物B部进行加热处理或超声波处理或高周波处理时,从而可以得到织物B部粘接牢固的自润滑筒状织物,该自润滑筒状织物在后期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加工时,可以有效保持织物呈现筒状构造,避免复合材料从重叠的织物B部渗入到织物的氟素纤维层,导致氟素纤维层的自润滑性能变差,影响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上述先重叠织物B部,再对重叠后的织物B部进行加热处理或超声波处理或高周波处理,这里重叠的织物B部可以是直接重叠,不做任何处理,也可以是对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先涂敷粘结剂,再重叠两侧的织物B部,这样使得重叠的织物B部进一步得到加固。
其中,在对重叠后的织物B部进行加热处理时,带状织物卷绕成螺旋状或对折形成筒状,然后将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150~200℃条件下处理10~60分钟,从而得到粘接牢固的自润滑筒状织物;在对重叠后的织物B部进行超声波加工时,其原理是利用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粘接或熔接的目的,超声波加工的频率通常优选20KHz以上,更优选30~60KHz,超声波频率较低时,需要增大功率才能达到同等的震动引起的摩擦发热量,适当提高超声波频率,可以在小功率条件下实现同等的加工效果,超声波加工速度选择5~50mm/sec时,可以有效保证粘接强力;在对重叠后的织物B部进行高周波加工时,高周波加工即高频波加工,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场使材料内部分子间互相激烈碰撞产生高温从而达到粘接或熔接的效果,高周波加工时通常选择100KHz以上的加工频率,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10MHz以上的频率对材料进行高频加工。
考虑到加工效率以及生产成本,本发明中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的粘接加工方法优选重叠前涂敷粘结剂处理,以及优选将重叠后的织物B部进行加热处理或超声波处理。
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实施例,实施例中的各物性参数由下面方法测定。
【纤度】
根据JIS L-1017-2002 8.3的测试标准,使用缕纱测长仪卷绕100圈试样,每圈长度为1米,转速为120rpm,然后将试样取下打结,放入烘箱中,在温度为105±2℃,时间为2小时以上进行干燥处理。将试样取出后,使用精密天平称重,得到绝对干重。纤度的计算公式如下:d=M’×10000×(1+Rc/100)/L,其中d:纤度(dtex),
Rc:公定回潮率(%),
M’:试样的绝对干重(g),
L:试样的长度(m)。
【织物B部以及织物A部的厚度】
根据JIS L 1096-1999 8.5,测试的压力为23.5kPa(240gf/cm2),分别在织物B部及织物A部处取五个不同的地方进行测定,并分别计算五个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织物B部厚度及织物A部厚度的最终测定结果。
【经、纬向收缩率】
根据JIS L-1096-1999 8.64.4的测试标准,沿试样经向、纬向分别标记原始长度,然后放入干燥机中进行干热收缩处理。处理条件:温度为180℃,时间为30min。将试样取出后,在标准状态的实验室中放置15小时以上,再测试调湿后的长度。分别测试经、纬向3个地方的干热收缩率,计算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经、纬向收缩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经、纬向收缩率(%)=(L0-L)/L0×100%,其中:
L0:处理前试样长度,
L:处理后试样长度。
【平均屈曲高度】
取样前,先对织物进行涂胶处理,使得纱线的屈曲形态固定,避免后期操作对织物中纱线的形态产生影响。等织物中的胶自然干燥、固化后进行断面取样。采用扫描显微电镜对织物样品的断面进行拍摄,在电流为2.2~3.2A,电压为5~15V,放大倍率为50倍的条件下观察样品断面,测量织物组织中弯曲纱线波峰到波谷的垂直高度作为该纱线的屈曲高度,测定20个数值,然后取其平均值,该平均值为平均屈曲高度的最终测试结果。
【纤维直径】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纤维的横截面直径:
纤维直径(μm)=SQRT(100/3.14*纤度(dtex)/密度(g/cm3))×2。
【摩擦系数】
根据JIS K7218的测试标准在磨耗试验机上进行测试。具体测试方法如下:将长度约70mm,宽度不大于70mm的样品紧贴固定在摩擦台上,并使用SUS304中空金属圆环作为摩擦对偶材,垂直放置于样品氟素纤维层上方。该摩擦对偶材为表面平均粗糙度为0.03~0.05μm的中空金属圆环,且圆环与试样的有效接触面积为600mm2,在摩擦台上沿中空金属圆环轴向施加4000N的压力,以40rpm(线速度约3m/min)的速度进行测试。测定5组数据,取5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最终测试结果。摩擦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μ=f/N,
μ:动摩擦系数,
f:动摩擦力(N),
N:样品上所承受的法向压力(N)。
【磨耗时间】
根据JIS K7218的测试标准在磨耗试验机上进行测试。具体测试方法如下:将长度约70mm,宽度不大于70mm的样品固定在磨耗试验机的样品台上,该样品的摩擦对偶材为表面平均粗糙度为0.03~0.05微米的SUS304中空金属圆环,且圆环与试样的有效接触面积为600mm2,并设定测试载荷为4000N,以40rpm(线速度约3m/min)的速度进行试验。当摩擦系数曲线出现异常升高时,即认为样品破损,设备检测后自动停止,将该测试时间记为该样品的磨耗时间。测定5组数据,取5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最终测试结果。
实施例1
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27.8%。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并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6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2
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14.9%。再在带状织物的一侧布边以3m/分钟的加工速度涂敷常温可自然固化的热熔胶,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85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3
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7.6%。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的布边在频率为30KHz、速度为15mm/sec下进行超声波加工,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23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4
采用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3/3经重平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27.5%。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55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5
采用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1/1+4/4凸条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37.5%。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75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6
采用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采用聚苯硫醚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2/2+6/6凸条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54.6%。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的布边在频率为45KHz、速度为20mm/sec下进行超声波加工,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233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7
采用尼龙长丝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尼龙长丝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66.7%。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6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8
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48.7%。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57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9
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14.5%。再在带状织物的一侧布边以3m/分钟的加工速度涂敷常温可自然固化的热熔胶,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107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10
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10~120℃的尼龙长丝(商品名エルダ一)作为绒经,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27.8%。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对折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6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11
采用芳纶1313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芳纶1313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10~120℃的尼龙长丝(商品名エルダ一)作为绒经,采用单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5.6%。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对折加工,且两侧布边对齐后不发生重叠,然后将该织物的布边进行无骨缝合,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65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12
采用聚酯纱线和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聚酯纱线作为纬纱,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宽幅箭杆织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A部、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连续循环结构的宽幅织物,再将该宽幅织物裁剪成带状,得到“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结构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所得带状织物B部的厚度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21.3%,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并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B部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2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13
采用尼龙长丝和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并以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绒经,采用尼龙长丝作为纬纱,采用双层起绒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宽幅箭杆织机进行织造,再将绒经割掉,得到织物A部、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连续循环结构的宽幅织物,再将该宽幅织物裁剪成带状,得到“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结构的带状织物,带状织物的表面被聚四氟乙烯纤维所形成的绒毛覆盖,且所得带状织物B部的厚度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40.2%,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的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B部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5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实施例1~13中制得的自润滑筒状织物在相对摩擦部件中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在与橡胶、树脂等材料进行贴合加工的复合材料中。
比较例1
采用聚四氟乙烯长丝进行整经,与聚酯纱线通过经编机进行双层织物编织,得到双层经编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72.7%。将制得的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比较例2
采用100%聚四氟乙烯短纤维通过针刺加工,得到聚四氟乙烯非织造布。将该非织造布进行裁切得到带状聚四氟乙烯非织造布,再在带状聚四氟乙烯非织造布的一侧以3m/分钟的加工速度涂敷常温可自然固化的热熔胶,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两侧布边重叠一体化,最终得到筒状织物,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比较例3
采用尼龙长丝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采用芳纶1313纱线作为纬纱,布边采用熔点为110~120℃的尼龙长丝(商品名エルダ一)作为经纱,采用3/3经重平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的58.7%。再在带状织物的一侧布边以5m/分钟的加工速度涂敷常温可自然固化的热熔胶,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最终得到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11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比较例4
采用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聚酯长丝作为纬纱,采用2/2+6/6凸条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等于织物A部厚度。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110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比较例5
采用湿法纺丝得到圆形断面的聚四氟乙烯长丝作为经纱进行整经、穿综、插筘,布边采用熔点为170℃的聚丙烯纱线作为绒经,采用聚酯长丝作为纬纱,采用纬面3/1纬面斜纹组织将上述纱线通过织带机进行织造,得到织物主体A部与织物B部(布边)一体的带状织物,该带状织物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主体A部厚度-1.8%。再将所得的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加工,且使织物主体A部两侧的布边重叠一体化,然后将重叠一体化的织物固定后送入加热箱体,在2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得到自润滑筒状织物,测得该筒状织物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主体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440微米。将制得的筒状织物放在温度20±2℃、湿度65±4%的环境下进行调湿处理。评价该筒状织物的特性,并示于表1中。
Figure GPA0000270538010000161
根据上表:
(1)由实施例1、2、3可知,同等条件下,带状织物B部(布边)的厚度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比例较大时,由实施例1的带状织物所制得的筒状织物的磨耗时间越长,即其耐磨耗性能越好;
(2)由实施例7、13可知,同等条件下,带状织物B部厚度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比例过大时,由实施例7的带状织物所制得的筒状织物的磨耗时间反而会比后者短一点,即其耐磨耗性能相对差一点。
(3)由实施例4、5、8可知,同等条件下,形成带状织物的组织不同,实施例8中带状织物中氟素纤维平均屈曲高度与其他纤维的平均屈曲高度差位于100~600微米(最优选)时,且所得筒状织物B部(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厚度的绝对值差小于600微米时,由其所制得的筒状织物的磨耗时间最长,即其耐磨耗性能相对更好;
(4)由实施例2与实施例9可知,同等条件下,实施例9中所得筒状织物B部(布边)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厚度的绝对值差过大时,磨耗时间比前者稍短;
(5)由实施例10与实施例11可知,同等条件下,实施例11中带状织物的B部(布边)采用无骨缝合的方法得到自润滑筒状织物,由于B部(布边)的无骨缝合处含有缝纫线,影响筒状织物的整体自润滑性能,与实施例10相比,摩擦系数稍高,磨耗时间稍短;
(6)由各实施例与比较例3可知,带状织物中未采用氟素纤维,所得筒状织物的磨耗时间很短、摩擦系数很高。

Claims (7)

1.一种自润滑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该自润滑带状织物包括织物A部以及分布在织物A部两侧的织物B部,所述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所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100~600微米,该带状织物为凸条组织,该带状织物是由氟素纤维与其他纤维交织而成,且氟素纤维的直径大于其他纤维的直径的5~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润滑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该带状织物的织物B部的厚度小于织物A部厚度的20.0~6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润滑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该带状织物为起绒组织,且绒经或绒纬为氟素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润滑带状织物,其特征在于:该带状织物的经、纬向收缩率低于10%。
5.一种自润滑宽幅织物,其特征在于:该自润滑宽幅织物为织物A部、织物B部、织物A部、织物B部连续循环的宽幅织物,所述织物A部包括由氟素纤维所形成的氟素纤维层及其他纤维所形成的其他纤维层,所述氟素纤维层中氟素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比其他纤维形成的织物组织点的平均屈曲高度高100~600微米。
6.一种自润滑筒状织物,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润滑带状织物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润滑宽幅织物裁剪成带状织物,所述带状织物沿长度方向以螺旋状卷绕或沿长度方向对折,且两侧织物B部重叠一体化后所形成,该筒状织物B部重叠的厚度与织物A部的厚度的绝对值差为小于1000微米。
7.一种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润滑筒状织物在相对摩擦部件中的应用。
CN201880012748.XA 2017-03-24 2018-03-23 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Active CN1102912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81492 2017-03-24
CN2017101814922 2017-03-24
PCT/CN2018/080122 WO2018171702A1 (zh) 2017-03-24 2018-03-23 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240A CN110291240A (zh) 2019-09-27
CN110291240B true CN110291240B (zh) 2021-11-02

Family

ID=63584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2748.XA Active CN110291240B (zh) 2017-03-24 2018-03-23 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91240B (zh)
WO (1) WO20181717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5493A (zh) * 2021-12-30 2022-02-25 上海涟屹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推力关节轴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5872A (zh) * 2010-11-11 2011-03-16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一种适用于车厢门窗密封的聚四氟乙烯纤维自润滑密封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1855A (en) * 1971-05-18 1973-06-26 Ampe Ind Prod Ltd Low friction bearing materials
CN201037507Y (zh) * 2007-06-06 2008-03-19 许兴龙 一种柔性滑动轴承
JP2013083022A (ja) * 2011-10-12 2013-05-09 Toray Ind Inc 防振ゴム用伸縮性織編物
CN103572454B (zh) * 2012-08-07 2016-08-10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低摩擦系数织物及其用途
CN103849988B (zh) * 2012-11-29 2015-09-02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含聚四氟乙烯纤维的双层织物及其用途
JP6520120B2 (ja) * 2013-07-25 2019-05-29 東レ株式会社 耐摩耗性多重織物
US20160341244A1 (en) * 2014-01-31 2016-11-24 Toray Industries, Inc. Curved sliding liner and curved sliding unit
WO2016105540A1 (en) * 2014-12-26 2016-06-30 WGS Holdings, LLC Improved medical blankets
DE202015101960U1 (de) * 2015-04-21 2016-07-26 C. Cramer, Weberei, Heek-Nienborg, Gmbh & Co. Kg Sonnenschutzeinrichtung
CN106435923A (zh) * 2015-08-05 2017-02-22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自润滑织物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CN106400251A (zh) * 2015-08-05 2017-02-15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复合织物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5872A (zh) * 2010-11-11 2011-03-16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一种适用于车厢门窗密封的聚四氟乙烯纤维自润滑密封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240A (zh) 2019-09-27
WO2018171702A1 (zh) 2018-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37795B2 (ja) Vリブドベルト
TWI631251B (zh) 耐磨耗性多重編織物
US10294058B2 (en) Roller covered with covering comprising woven fabric,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EP0146341A2 (en) Batt-on-mesh felt employing polyurethane-coated multifilaments in the cross-machine direction
CN107849759B (zh) 一种自润滑织物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JP4882721B2 (ja) 車両用防振ゴム材
WO2018074207A1 (ja) 摺動布帛
CN110291240B (zh) 自润滑带状织物、宽幅织物及其制得的筒状织物和用途
TW201723248A (zh) 纖維機械用皮帶
WO2008069296A1 (ja)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及びエアバッグ
FI122410B (fi) Puristinhihna
JP2011157664A (ja) シュープレス用ベルト基布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ュープレス用ベルト
CN111139653A (zh) 一种自润滑织物及其用途
JP7333910B2 (ja) 複合シート
JP7414007B2 (ja) 摺動布帛
CN210344159U (zh) 带有纺织物覆层的传动带
JP7129434B2 (ja) 繊維状テープおよび該テープを含む複合材料
WO2012063180A1 (en) A reinforcement strip for a tire
CN108070940B (zh) 一种自润滑双层织物及其用途
JP3112422B2 (ja) コルゲーターベルト及びコルゲーターベルトの継手
TW202246608A (zh) 織物及滑動材
JP2009203558A (ja) 布帛
CN210031017U (zh) 一种混纺浸胶帘子布
JP3848610B2 (ja)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
JP2013083022A (ja) 防振ゴム用伸縮性織編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31

Address after: Japan Tokyo central Nihonbashi Muromachi 1-1-2

Patentee after: TORAY INDUSTRIES, Inc.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226009 No. 58 South Road, Nanto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China

Patentee before: TORAY FIBERS &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