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0851A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0851A
CN110290851A CN201780078194.9A CN201780078194A CN110290851A CN 110290851 A CN110290851 A CN 110290851A CN 201780078194 A CN201780078194 A CN 201780078194A CN 110290851 A CN110290851 A CN 1102908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evaporator
air
space
dehumid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81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明里好孝
中村博史
藤田裕佳
高草木康广
露木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90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08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壳体(10)和风扇(21)。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在一侧方向上依次排列。在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第1空间(101)。在蒸发器(31)和第1冷凝器(33a)之间形成有第2空间(102)。由风扇(21)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输送到第1空间(101)。由风扇(21)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输送到第1空间(101)。第1空间(101)的一侧方向的宽度大于第2空间(102)的一侧方向的宽度。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具备蒸发器、冷凝器及压缩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湿机利用了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及压缩机的制冷循环。
作为表示除湿机的能量效率的值,有EF值。EF值表示每1kWh的除湿量。为了提高除湿机的EF值,需要不改变该除湿机的除湿量地降低该除湿机的耗电量。利用制冷循环的除湿机的耗电量通过减少压缩机的负荷而降低。作为减少压缩机的负荷的方法,有通过更大风量的空气将冷凝器冷却的方法。作为该方法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内部形成有用于除湿空气的除湿风路和用于冷却冷凝器的散热风路的除湿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874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除湿风路和散热风路以独立的状态形成。在除湿风路和散热风路分别配置有送风机。因此,难以使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湿机的主体紧凑。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用于将除湿风路的风量和散热风路的风量分别优化的结构。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考虑改善除湿机的能量效率。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效率更佳且更紧凑的除湿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除湿机具备:蒸发器,其供热介质在内部流动;压缩机,其压缩通过了蒸发器的热介质;第2冷凝器,其供由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第1冷凝器,其供通过了第2冷凝器的热介质通过;框体;以及风扇。框体将蒸发器、压缩机、第1冷凝器及第2冷凝器收纳在内部。风扇将空气导入该框体的内部,并将导入的空气向该框体的外部输送。蒸发器、第1冷凝器及第2冷凝器在一侧方向上依次排列。在第1冷凝器与第2冷凝器之间形成第1空间。在蒸发器与第1冷凝器之间形成第2空间。由风扇导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经由蒸发器及第1冷凝器输送到第1空间。另外,由风扇导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及第1冷凝器而输送到第1空间。第1空间的一侧方向的宽度大于第2空间的一侧方向的宽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量效率更佳且更紧凑的除湿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后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1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2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拆下了后壳体的状态的除湿机的后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拆下了后壳体的状态的除湿机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3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4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另外,在本公开中,对于重复的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此外,本公开能够包括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能够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后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侧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俯视图。图4表示从上方观察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的除湿机1的状态。图1至图4表示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的除湿机1的外观。在本公开中,原则上以除湿机1被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为基准,对该除湿机1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公开中,也将除湿机1的正面方向称为前方向。在本公开中,也将除湿机1的背面方向称为后方向。将图1中的纸面的近前方向作为除湿机1的前方向。将图1中的纸面的进深方向作为除湿机1的后方向。另外,将图2中的纸面的近前方向作为除湿机1的后方向。将图2中的纸面的进深方向作为除湿机1的前方向。图3的纸面上的左右方向与除湿机1的前后方向对应。另外,图4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与除湿机1的前后方向对应。
在图1、图2和图3中,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与除湿机1的上下方向对应。图4中的纸面的近前方向是除湿机1的上方向。图4中的纸面的进深方向是除湿机1的下方向。另外,图5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1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2立体图。图5表示从前方斜上方观察除湿机1的状态。图6表示从后方斜上方观察除湿机1的状态。
如图1至图6所示,除湿机1具备壳体10。壳体10是形成除湿机1的外壳的框体的一例。壳体10例如形成为能够自行站立的箱状。也可以在该壳体10的底部,设置用于使除湿机1移动的车轮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具有前壳体10a和后壳体10b。前壳体10a是形成壳体10的正面部分的构件。后壳体10b是形成壳体10的背面部分的构件。后壳体10b例如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前壳体10a。
在壳体10上形成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是用于从壳体10的外部向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吹出口12是用于从壳体10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11形成于壳体10的背面部分。吸入口11形成于后壳体10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出口12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部分。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上形成有作为朝向后方的开口的吸入口11和作为朝向上方的开口的吹出口12。
除湿机1也可以具备覆盖吸入口11的吸入口罩11a。吸入口罩11a例如形成为网状。该吸入口罩11a防止异物经由吸入口11侵入壳体10的内部。吸入口罩11a例如形成为相对于后壳体10b装拆自如。
另外,除湿机1具备百叶窗13。百叶窗13由板状的构件构成。百叶窗13用于调整从吹出口12送出空气的方向。百叶窗13配置在吹出口12的附近。
另外,除湿机1具备操作部16a及显示部16b。操作部16a是使用者操作除湿机1用的构件。显示部16b向使用者显示除湿机1的状态等。操作部16a包括例如按钮等。显示部16b包括例如液晶画面等。作为一例,操作部16a及显示部16b设置在壳体10的上表面的前侧部分。
也可以在后壳体10b设置例如覆盖收纳在壳体10的内部的电源线的罩15。
在此,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的内部的结构。图7是实施方式1的拆下了后壳体10b的状态的除湿机1的后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1的拆下了后壳体10b的状态的除湿机1的侧视图。另外,图9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3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4立体图。图9表示从正面方向斜上方观察拆下了后壳体10b的状态的除湿机1的状态。图10表示从背面方向斜上方观察拆下了后壳体10b的状态的除湿机1的状态。
另外,图1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纵向剖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水平方向剖视图。图11表示图1、图2及图4中的A-A位置的剖面。示出了与除湿机1的左右方向正交的剖面。另外,图12表示图1、图2及图3中的B-B位置的剖面。图12表示与水平面平行的剖面。图11的纸面上的各方向与图3的纸面上的各方向对应。图12的纸面上的各方向与图4的纸面上的各方向对应。图11及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的内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具备风扇21作为输送空气的机构。风扇21是将空气导入壳体10的内部并将导入的空气输送到壳体10的外部的装置。风扇21收纳于壳体10的内部。在壳体10的内部,如图11所示,形成有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风扇21配置于该风路。风扇21是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上产生从吸入口11朝向吹出口12的气流的装置。
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马达21a。马达21a是使风扇21旋转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马达21a配置在风扇21的前方。马达21a例如经由轴及齿轮等构件与风扇21连接。
除湿机1作为除去空气中含有的水的除湿机构的一例,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收纳于壳体10。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的空间的后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被后壳体10b包围。
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形成热介质循环的回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介质循环的该回路称为热介质回路。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经由配管等依次连接。热介质在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中流动。
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是用于在热介质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压缩机32是使热介质压缩的装置。减压装置34是使热介质减压的装置。减压装置34例如是膨胀阀或毛细管。
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分别具有热介质的入口及出口。蒸发器31的出口与压缩机32的入口连接。通过了蒸发器31的热介质流入压缩机32。压缩机32对流入到该压缩机32的热介质进行压缩。由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从该压缩机32的出口流出。
压缩机32的出口与第2冷凝器33b的入口连接。第2冷凝器33b的出口与第1冷凝器33a的入口连接。在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中,由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流动。
第1冷凝器33a的出口与减压装置34的入口连接。通过了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的热介质流入减压装置34。减压装置34使流入到该减压装置34的热介质减压。由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膨胀。
减压装置34的出口与蒸发器31的入口连接。由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流入蒸发器31。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依次通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通过了减压装置34的热介质再次流过蒸发器31。热介质依次在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中循环。
如上所述,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蒸发器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第1冷凝器3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第2冷凝器33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配置于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
在此,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中,将吸入口11所在的一侧作为上游侧。另外,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中,将吹出口12所在的一侧作为下游侧。即,风扇21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上产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气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配置在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的下游侧。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配置在风扇21与吸入口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配置在第2冷凝器33b与吹出口12之间。另外,风扇21配置在第2冷凝器33b的前方。
此外,风扇21相对于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风扇21只要设置在能够产生从吸入口11朝向吹出口12的气流的位置即可。例如,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配置在比风扇21靠下游侧的位置。
蒸发器31配置在第1冷凝器33a的上游侧。蒸发器31配置在吸入口11与第1冷凝器33a之间。第1冷凝器33a配置在蒸发器31的下游侧。第1冷凝器33a配置在蒸发器31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第2冷凝器33b配置在第1冷凝器33a与风扇21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和第1冷凝器33a在壳体10的内部以相邻的状态排列。另外,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在壳体10的内部以相邻的状态排列。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在壳体10的内部依次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在从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上依次排列。
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排列的该方向是一侧方向的一例。在本公开中,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排列的该方向也简称为一侧方向。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在一侧方向上依次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位于第2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风扇21的中心的中心轴线F沿着前后方向即一侧方向。中心轴线F是与风扇21的中心轴位于同轴上的直线。风扇21以该中心轴线F为旋转轴旋转。风扇21例如是多叶片风扇。风扇21配置在吹出口12的下方。以中心轴线F为旋转轴旋转的风扇21产生从该风扇21的后方经由该风扇21朝向上方的气流。
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分别为平板状。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分别例如形成为长方体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设置成该蒸发器31的各外表面中的最大的面与一侧方向正交。同样,第1冷凝器33a设置成该第1冷凝器33a的各外表面中的最大的面与一侧方向正交。同样,第2冷凝器33b设置成该第2冷凝器33b的各外表面中的最大的面与一侧方向正交。
平板状的蒸发器31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平板状的第1冷凝器33a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平板状的第2冷凝器33b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以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配置在吸入口11的前方。蒸发器31配置在第1冷凝器33a的后方。第1冷凝器33a配置在蒸发器31的前方。换言之,第1冷凝器33a相对于蒸发器31配置在一侧方向。蒸发器31相对于第1冷凝器33a配置在另一侧方向。另外,蒸发器31的前表面与第1冷凝器33a的后表面相向。换言之,蒸发器31的一侧方向端面与第1冷凝器33a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相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冷凝器33b配置在第1冷凝器33a的前方。第1冷凝器33a配置在第2冷凝器33b的后方。换言之,第2冷凝器33b相对于第1冷凝器33a配置在一侧方向。第1冷凝器33a相对于第2冷凝器33b配置在另一侧方向。另外,第1冷凝器33a的前表面与第2冷凝器33b的后表面相向。换言之,第1冷凝器33a的一侧方向端面与第2冷凝器33b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相向。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1冷凝器33a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具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将该间隙称为第1空间101。在壳体10的内部,在第1冷凝器33a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第1空间101。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中,第1空间101形成在第2冷凝器33b的上游侧。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内的空气经由该第1空间101通过第2冷凝器33b。
另外,在蒸发器31与第1冷凝器33a之间,具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将该间隙称为第2空间102。在壳体10的内部,在蒸发器31与第1冷凝器33a之间形成有第2空间102。
第1空间101由第1冷凝器33a的前表面和第2冷凝器33b的后表面包围。换言之,第1空间101由第1冷凝器33a的一侧方向端面和第2冷凝器33b的另一侧方向端面包围。另外,第2空间102由蒸发器31的前表面和第1冷凝器33a的后表面包围。换言之,第2空间102由蒸发器31的一侧方向端面和第1冷凝器33a的另一侧方向端面包围。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具备喇叭口35。如图11和图12所示,该喇叭口35配置在第2冷凝器33b与风扇21之间。喇叭口35是为了使空气高效地流入风扇21而设置的。喇叭口35配置在风扇21的上游侧。喇叭口35配置在第2冷凝器33b的下游侧。喇叭口35呈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收窄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喇叭口35配置在第2冷凝器33b的前方。喇叭口35的形状是从后方向前方收窄的形状。换言之,喇叭口35相对于第2冷凝器33b配置在一侧方向。喇叭口35的形状为朝向一侧方向收窄的形状。喇叭口35的后端与第2冷凝器33b的前表面相向。换言之,喇叭口35的另一侧方向端部与第2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端面相向。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喇叭口35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具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将该间隙称为第3空间103。在壳体10的内部,在喇叭口35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第3空间103。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中,第3空间103形成在第2冷凝器33b的下游侧。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内的空气依次通过第2冷凝器33b及第3空间103。
第3空间103由第2冷凝器33b的前表面和喇叭口35的后端包围。换言之,第3空间103由第2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端面和喇叭口35的另一侧方向端部包围。
对第1空间101及第2空间102的尺寸进行说明。第1空间101的宽度L1大于第2空间102的宽度L2。第1空间101的宽度L1是第1空间101的前后方向尺寸。另外,第2空间102的宽度L2是第2空间102的前后方向尺寸。换言之,第1空间101的宽度L1是第1空间101的一侧方向的尺寸。第2空间102的宽度L2是第2空间102的一侧方向的尺寸。
此外,也将第1空间101的宽度L1简称为宽度L1。另外,也将该宽度L1称为第1空间101的一侧方向的宽度。另外,第2空间102的宽度L2也简称为宽度L2。该宽度L2也称为第2空间102的一侧方向的宽度。
如上所述,在第1冷凝器33a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具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该间隙是第1空间101。另外,该预先设定的尺寸为宽度L1。宽度L1是预先设定的第1一定长度的一例。
如上所述,在蒸发器31与第1冷凝器33a之间,具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该间隙是第2空间102。另外,该预先设定的尺寸为宽度L2。宽度L2是预先设定的第2一定长度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1是从第1冷凝器33a的前表面到第2冷凝器33b的后表面的距离。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分离预先设定的第1一定长度的一例即宽度L1。换言之,从第1冷凝器33a的一侧方向端面到第2冷凝器33b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的距离为预先设定的第1一定长度的一例即宽度L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2是从蒸发器31的前表面到第1冷凝器33a的后表面的距离。蒸发器31的前表面和第1冷凝器33a的后表面分离第2一定长度的一例即宽度L2。换言之,从蒸发器31的一侧方向端面到第1冷凝器33a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的距离为预先设定的第2一定长度的一例即宽度L2。
下面,对第3空间103的尺寸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空间103的宽度L3大于第1空间101的宽度L1。第3空间103的宽度L3是第3空间103的前后方向尺寸。换言之,第3空间103的宽度L3是第3空间103的一侧方向的尺寸。该第3空间103的宽度L3也简称为宽度L3。另外,该宽度L3也称为第3空间103的一侧方向的宽度。
如上所述,在喇叭口35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具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该间隙是第3空间103。另外,该预先设定的尺寸为宽度L3。宽度L3是预先设定的第3一定长度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3是从第2冷凝器33b的前表面到喇叭口35的后端的距离。第2冷凝器33b和喇叭口35分离预先设定的第3一定长度的一例即宽度L3。换言之,从第2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端面到喇叭口35的另一侧方向端部的距离为预先设定的第3一定长度的一例即宽度L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1大于宽度L2。由此,第1空间101形成得比第2空间102大。另外,宽度L3大于宽度L1。由此,第3空间103形成得比第1空间101大。宽度L1例如为10[mm]。宽度L2例如为3[mm]。宽度L3例如为15[mm]。
另外,如上所述,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该风路中包括第1风路和第2风路。换言之,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第1风路和第2风路。
第1风路是以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向第1空间101输送的方式形成的风路。第1风路也是以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的风路。
另外,第2风路是以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向第1空间101输送的方式形成的风路。第2风路也是以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的风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内部,作为第1风路的一例形成有除湿风路42。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作为第2风路的一例形成有旁通风路43。如图11所示,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分别是从吸入口11通向第1空间101的风路。
除湿风路42形成为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配置于该除湿风路42。除湿风路42从吸入口11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到达第1空间101。
旁通风路43形成为由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绕过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通过第2冷凝器33b。旁通风路43形成为除湿机1外的空气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直接通过第2冷凝器33b。旁通风路43从吸入口11绕过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到达第1空间101。
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通过任意的方法形成即可。作为一例,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构件17。分隔构件17配置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内。分隔构件17隔开除湿风路42和旁通风路43。分隔构件17例如是平板状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平板状的分隔构件17设置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方。作为一例,平板状的分隔构件17配置成平行于水平方向。除湿风路42的一部分形成在分隔构件17的下方。另外,旁通风路43形成在分隔构件17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形成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方。
如图11所示,形成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位于比吸入口1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吸入口11和旁通风路43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吸入口11也可以形成为该吸入口11的上端位于比旁通风路43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大于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尺寸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第2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例如为294[mm]。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尺寸例如为252[mm]。第1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尺寸例如为252[mm]。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冷凝器33b的上端位于比蒸发器31的上端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另外,第2冷凝器33b的上端位于比吸入口11靠上方的位置。蒸发器31的上端和第1冷凝器33a的上端的高度对齐。另外,蒸发器31的下端、第1冷凝器33a的下端和第2冷凝器33b的下端的高度对齐。
作为一例,风扇21的直径为252[mm]。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风扇21的中心轴及与该中心轴处于同轴上的中心轴线F的高度与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中心的高度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的中心轴及中心轴线F的高度比第2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中心低。在此,将与前后方向即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称为假想投影面。风扇21、蒸发器31和第2冷凝器33b配置成风扇21的中心轴比上述假想投影面上的第2冷凝器33b的中心靠近蒸发器31的中心。换言之,中心轴线F与假想投影面的交点比该假想投影面上的第2冷凝器33b的中心靠近蒸发器31的中心。此外,中心轴线F的高度也可以与蒸发器31的中心的高度不同。
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尺寸例如为270[mm]。第1冷凝器33a的左右方向尺寸例如为270[mm]。第2冷凝器33b的左右方向尺寸例如为270[mm]。作为一例,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尺寸、第1冷凝器33a的左右方向尺寸和第2冷凝器33b的左右方向尺寸相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大于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尺寸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第2冷凝器33b比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大。另外,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蒸发器31与第1冷凝器33a为相同大小。
如图12所示,蒸发器31的左端、第1冷凝器33a的左端和第2冷凝器33b的左端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对齐。另外,蒸发器31的右端、第1冷凝器33a的右端和第2冷凝器33b的右端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对齐。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第1冷凝器33a的左右方向中心和第2冷凝器33b的左右方向中心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对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中心轴线F相对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偏移。在风扇21是多叶片风扇的情况下,该风扇21收纳于漩涡状的涡旋外壳。漩涡状的涡旋外壳的形状以风扇21的中心轴线F为基准左右不对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中心轴线F相对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偏移,从而削减了用于收纳风扇21及涡旋外壳的空间。如果是本实施方式,则除湿机1变得更紧凑。
另外,蒸发器31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38[mm]。第1冷凝器33a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25[mm]。第2冷凝器33b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25[mm]。上述各前后方向尺寸是平板状的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各自的厚度。作为一例,第1冷凝器33a的厚度与第2冷凝器33b的厚度相同。另外,作为一例,蒸发器31比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厚。另外,风扇21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60[mm]。作为一例,第3空间103的宽度L3是风扇21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四分之一。
此外,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的尺寸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另外,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的配置也同样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进行动作时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图11中的箭头表示除湿机1进行动作时的空气的流动。
除湿机1例如通过使用者操作操作部16a而开始动作。首先,风扇21旋转。当风扇21旋转时,在壳体10的内部产生从吸入口11朝向吹出口12的气流。由此,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1朝向壳体10的内部流动。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在一侧方向上流动。
被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分支到除湿风路42和旁通风路43。被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导向除湿风路42。另外,被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导向旁通风路43。
被导向除湿风路42的空气通过蒸发器31。在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与流过该蒸发器31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如上所述,在蒸发器31中由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流动。在蒸发器31中温度比被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低的热介质流动。在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从通过该蒸发器31的空气吸热。
如上所述,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2被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吸热。即,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被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冷却。由此,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冷凝。即,产生结露。冷凝的空气中的水分作为液体的水从该空气中被除去。被除去的水例如被储存在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的箱18中。
此外,该箱18也可以相对于壳体10能够装拆。另外,壳体10也可以包括箱盖10c。箱盖10c是覆盖壳体10内的箱18的构件。箱盖10c与箱18一体配置。箱盖10c及箱18一体地形成为相对于前壳体10a装拆自如。此外,箱盖10c也可以不与箱18成为一体。箱盖10c也可以形成为独立于箱18而相对于前壳体10a装拆自如。使用者通过从前壳体10a拆下箱盖10c而能够装拆箱18。
通过了蒸发器31的空气经由第2空间102向第1冷凝器33a输送。在通过第1冷凝器33a的空气与在该第1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第1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被通过该第1冷凝器33a的空气冷却。
通过第1冷凝器33a的空气被在该第1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加热。通过了第1冷凝器33a的空气到达第1空间101。这样,被导向除湿风路42的空气依次通过蒸发器31、第2空间102及第1冷凝器33a向第1空间101输送。在除湿风路42内,空气朝向一侧方向流动。
如上所述,被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导向旁通风路43。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位于比吸入口11靠上方的位置。经由吸入口11导入的空气的流动在朝向一侧方向后朝向上方转弯。这样,空气被导向旁通风路43。被导向旁通风路43的空气不通过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向第1空间101输送。通过了除湿风路42的空气和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空气被输送到第1空间101。
在第1空间101中,通过了除湿风路42的空气和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空气被混合。如图11所示,在第1空间101内混合的空气通过第2冷凝器33b。在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和在该第2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第2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被通过该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冷却。
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被在该第2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加热。通过了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是比除湿机1的外部的空气干燥的状态。该干燥的状态的空气通过风扇21。通过了风扇21的空气从吹出口12向壳体10的上方送出。这样,除湿机1对空气进行除湿。另外,除湿机1将干燥的状态的空气向外部供给。
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构成为由1台风扇21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另外,除湿机1构成为导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通过第2冷凝器33b。如果是上述实施方式,则能够不增加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就使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增多。另外,如果是上述实施方式,则能够不增加通过第1冷凝器33a的空气的风量就使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增多。如果是上述实施方式,则由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空气即没有被第1冷凝器33a加热的空气高效地冷却第2冷凝器33b。另外,由于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不增加,因此维持了利用蒸发器31除湿的除湿量。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EF值更高且更紧凑的除湿机1。
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第1空间101。在第1空间101中,通过了除湿风路42的空气和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空气被混合。第1空间101的宽度L1大于第2空间102的宽度L2。第1空间101的压力损失变小,空气从旁通风路43朝向第1空间101高效地流动。另外,通过更大地形成第1空间101,在该第1空间101的内部空气被更均匀地混合。如果是本实施方式,则第2冷凝器33b被在第1空间101中混合的空气高效地冷却。由此,除湿机1的能量效率更好。
另外,第2空间102的宽度L2小于第1空间101的宽度L1。如果是本实施方式,则通过使第2空间102的宽度L2为最小限度,能够使除湿机1更紧凑。
此外,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例如,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也可以形成在壳体10的侧面。另外,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例如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依次排列。另外,旁通风路43例如也可以形成在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的侧方。
如上所述,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通过任意的方法形成即可。也可以在壳体10的内部不设置间隔构件17。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也可以由与壳体10及分隔构件17不同的构件形成。
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也可以没有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壳体10的内部的风路只要形成为由风扇21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输送到第1空间101即可。例如,也可以在壳体10上在吸入口11之外另外形成用于将空气导入壳体10内的开口。该开口形成为从该开口导入的空气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输送到第1空间101。该开口例如在前后方向位置上在第1冷凝器33a与第2冷凝器33b之间形成于壳体10的侧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内部,在第2冷凝器33b与喇叭口35之间形成有第3空间103。第3空间103的宽度L3大于第1空间101的宽度L1。通过第3空间扩大,该第3空间103的压力损失变小。由此,为了使一定风量的空气流动所需要的风扇21的输出下降。如果是上述实施方式,则除湿机1的能量效率更好。
此外,宽度L3越大,第3空间103的压力损失越小,直到该宽度L3达到某上限值为止。该上限值例如为40[mm]。另外,该上限值例如是风扇21的直径的六分之一。
另外,若增大第3空间的宽度L3,则除湿机1的尺寸也变大。因此,第3空间的宽度L3例如也可以与第1空间101的宽度L1相同。通过使宽度L3为宽度L1以上,为了使一定风量的空气流动所需要的风扇21的输出变得更小。另外,通过使宽度L3与宽度L1相同,能够使除湿机1更紧凑。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风扇21的中心轴线F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比第2冷凝器33b的中心靠近蒸发器31的中心。由此,与旁通风路43相比,更多的空气流入除湿风路4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得到能够充分对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机1。作为一例,在除湿风路42中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可以是在旁通风路43中流动的空气的风量的2倍左右。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扇21的中心轴线F相对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偏移。风扇21的中心轴线F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相同。另外,风扇21的中心轴线F也可以通过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的蒸发器31的中心。由此,更多的空气在蒸发器31中流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第2冷凝器33b比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大。在此,将热交换器与通过该热交换器的空气接触的面积称为通风面积。如果是上述实施方式,则能够使第2冷凝器33b的通风面积大于蒸发器31的通风面积及第1冷凝器33a的通风面积。由此,第2冷凝器33b被更有效地冷却。
另外,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蒸发器31与第1冷凝器33a为相同大小。由此,除湿机1的设计及壳体10内的风路的设计变得更容易。另外,除湿机1变得紧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的下端、第1冷凝器33a的下端和第2冷凝器33b的下端的高度对齐。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除湿机1的设计和制造变得更容易。如果是上述实施方式,则能够容易地在壳体10内形成旁通风路43。另外,作为热交换器的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的第2冷凝器33b是占除湿机1的全部重量中的比较多的部分的重物。通过使作为重物的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的下端对齐,从而除湿机1稳定地自行站立。另外,使用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搬运除湿机1。
此外,第2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也可以与第1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尺寸相同。由此,除湿机1变得更轻。另外,能够使除湿机1更紧凑。
另外,第2冷凝器33b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蒸发器31的下端及第1冷凝器33a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第2冷凝器33b与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为相同大小,也能够将旁通风路43和除湿风路42形成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了除湿风路42的空气和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空气这两者通过第2冷凝器33b。壳体10的内部也可以构成为使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比通过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空气的风量多。例如,壳体10的内部也可以构成为使通过了除湿风路42的空气和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空气全部都通过第2冷凝器33b。另外,如上所述,在壳体10上,除了吸入口11之外,也可以另外形成向该壳体10的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该开口例如形成为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比通过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空气的风量多。由于使通过第2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变得更多,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冷却该第2冷凝器33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配置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方。配置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例如不经由安装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侧面的U字形的接头管36而从吸入口11到达第1空间101。另外,配置在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不经由连接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的配管而从吸入口11到达第1空间101。由于在旁通风路43中不再有障碍物,因此该旁通风路43中的压力损失降低。
另外,也可以在形成有该旁通风路43的部位收纳把手14。把手14安装于壳体10。把手14是使用者移动除湿机1时由该使用者把持的构件。如果是上述实施方式,则能够在接近作为重物的蒸发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位置配置把手14。由此,使用者能够把持把手14而以稳定的状态移动除湿机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除湿机例如利用于使任意的对象物干燥。
附图标记说明
1除湿机;10壳体;10a前壳体;10b后壳体;10c箱盖;11吸入口;11a吸入口罩;12吹出口;13百叶窗;14把手;15罩;16a操作部;16b显示部;17分隔构件;18箱;20车轮;21风扇;21a马达;31蒸发器;32压缩机;33a第1冷凝器;33b第2冷凝器;34减压装置;35喇叭口;36接头管;42除湿风路;43旁通风路;101第1空间;102第2空间;103第3空间。

Claims (7)

1.一种除湿机,其中,具备:
蒸发器,其供热介质在内部流动;
压缩机,其压缩通过了所述蒸发器的热介质;
第2冷凝器,其供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
第1冷凝器,其供通过了所述第2冷凝器的热介质通过;
框体,其将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1冷凝器及所述第2冷凝器收纳在内部;以及
风扇,其将空气导入所述框体的内部,并将导入的空气输送到所述框体的外部,
所述蒸发器、所述第1冷凝器及所述第2冷凝器在一侧方向上依次排列,
在所述第1冷凝器与所述第2冷凝器之间形成第1空间,
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1冷凝器之间形成第2空间,
由所述风扇导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经由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1冷凝器输送到所述第1空间,
由所述风扇导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1冷凝器而输送到所述第1空间,
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一侧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2空间的所述一侧方向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所述除湿机还具备喇叭口,所述喇叭口收纳在所述框体的内部,配置在所述第2冷凝器与所述风扇之间,
所述风扇及所述喇叭口相对于所述第2冷凝器配置在所述一侧方向,
在所述喇叭口与所述第2冷凝器之间形成第3空间,
所述第3空间的所述一侧方向的宽度为所述第3空间的所述一侧方向的宽度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与所述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所述第2冷凝器比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1冷凝器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与所述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1冷凝器为相同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所述框体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所述蒸发器的下端、所述第1冷凝器的下端和所述第2冷凝器的下端的高度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所述框体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所述第2冷凝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蒸发器的下端及所述第1冷凝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利用所述风扇通过所述第2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大于利用所述风扇通过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1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
CN201780078194.9A 2017-02-23 2017-10-06 除湿机 Pending CN1102908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2377 2017-02-23
JP2017-032377 2017-02-23
PCT/JP2017/036471 WO2018154837A1 (ja) 2017-02-23 2017-10-06 除湿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0851A true CN110290851A (zh) 2019-09-27

Family

ID=63253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8194.9A Pending CN110290851A (zh) 2017-02-23 2017-10-06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38855B2 (zh)
CN (1) CN110290851A (zh)
TW (1) TWI651497B (zh)
WO (1) WO20181548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4839A1 (ja) * 2017-02-23 2018-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US10921002B2 (en) 2017-03-16 2021-02-16 Therma-Stor LLC Dehumidifier with secondary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coils in a single coil pack
AU2019283836A1 (en) * 2018-12-27 2020-07-16 Therma-Stor LLC Dehumidifier with secondary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coils in a single coil pack
JP2020121247A (ja) * 2019-01-29 2020-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WO2023218564A1 (ja) * 2022-05-11 202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9297A (ja) * 1995-09-29 1997-04-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CN101416000A (zh) * 2007-01-12 2009-04-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02829571A (zh) * 2011-06-15 2012-12-19 李思模 带双冷凝器的空调
CN104019574A (zh) * 2014-05-16 2014-09-0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JP2014159024A (ja) * 2013-01-24 2014-09-04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CN203928478U (zh) * 2014-05-16 2014-11-05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CN104955548A (zh) * 2013-01-29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205448387U (zh) * 2016-03-25 2016-08-1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除湿机和除湿机控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0318A (ja) * 2004-12-01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機、除湿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5542777B2 (ja) * 2011-10-27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218944B2 (ja) * 2014-06-30 2017-10-25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JP6754948B2 (ja) * 2014-08-29 2020-09-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6390003B2 (ja) * 2014-11-10 2018-09-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9297A (ja) * 1995-09-29 1997-04-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CN101416000A (zh) * 2007-01-12 2009-04-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02829571A (zh) * 2011-06-15 2012-12-19 李思模 带双冷凝器的空调
JP2014159024A (ja) * 2013-01-24 2014-09-04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CN104955548A (zh) * 2013-01-29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4019574A (zh) * 2014-05-16 2014-09-0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CN203928478U (zh) * 2014-05-16 2014-11-05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CN205448387U (zh) * 2016-03-25 2016-08-1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除湿机和除湿机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1839A (zh) 2018-09-01
JP6638855B2 (ja) 2020-01-29
WO2018154837A1 (ja) 2018-08-30
NZ753166A (en) 2021-08-27
TWI651497B (zh) 2019-02-21
JPWO2018154837A1 (ja) 2019-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0851A (zh) 除湿机
JP6721102B2 (ja) 除湿機
EP2620717B1 (en) Dehumidifier
US20160168777A1 (en) Vented Dryer With Modular Heat Pump Subassembly
CN110337321A (zh) 除湿机
CN207279848U (zh) 一种除湿机的散热装置
CN112303751B (zh) 除湿机
JP6791349B2 (ja) 除湿機
KR102392267B1 (ko) 제습기
JP7345083B2 (ja) 除湿装置
WO2022201695A1 (ja) 除湿装置
TW201923289A (zh) 除濕裝置
JP7316487B2 (ja) 除湿装置
CN111561749B (zh) 除湿机
CN216620082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转轮除湿机
JP7429841B2 (ja) 除湿装置
JP5032057B2 (ja) 除湿装置
JP2022088903A (ja) 除湿機
NZ753166B2 (en) Dehumidifi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044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