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51952A - 合体陀螺 - Google Patents
合体陀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51952A CN110251952A CN201910472559.7A CN201910472559A CN110251952A CN 110251952 A CN110251952 A CN 110251952A CN 201910472559 A CN201910472559 A CN 201910472559A CN 110251952 A CN110251952 A CN 1102519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yroscope
- needle
- movable
- gyro
- pe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7794 irrit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23 defe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00—Tops
- A63H1/18—Double tops; Multiple tops mounted in or on one another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体陀螺,包括:下陀体和上陀体。其中,下陀体上设有用于支撑在地面上旋转的活动陀针,下陀体上设有第一结合部。上陀体上设有第二结合部,上陀体为至少一个,当上陀体运动到旋转的下陀体的顶部时,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相结合,且触发活动陀针活动。本发明的合体陀螺,下陀体可正常触地旋转,当下陀体和上陀体通过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结合,可形成稳定的旋转体继续旋转。此外,由于活动陀针在上陀体和下陀体的结合作用下改变了状态,因此合体陀螺的旋转状态相对下陀体将有所改变,如合体陀螺可旋转得更具攻击性或旋转得更稳。合体陀螺的趣味性高,玩法多样,增加玩家玩耍时的刺激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玩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合体陀螺。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主流陀螺玩具主要是通过陀螺对战触碰开关或离心力变换陀尖而改变陀螺的运动轨迹或运动状态,陀尖变换可控度差,玩家体验感不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合体陀螺,可利用上下陀体的结合来转变旋转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合体陀螺,包括:下陀体,所述下陀体上设有用于支撑在地面上旋转的活动陀针,所述下陀体上设有第一结合部;上陀体,所述上陀体上设有第二结合部,所述上陀体为至少一个,当所述上陀体运动到旋转的所述下陀体的顶部时,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相结合,且触发所述活动陀针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体陀螺,下陀体和上陀体可分别作为独立玩具玩耍,下陀体可触地正常旋转。当下陀体和上陀体通过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相结合,可形成稳定的旋转体继续旋转。此外,由于活动陀针在上陀体和下陀体的结合作用下改变了状态,因此合体陀螺的旋转状态相对独立的下陀体将有所改变,如合体陀螺可旋转得更具攻击性或旋转更稳。合体陀螺的趣味性高,玩法多样,增加玩家玩耍时的刺激性。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合体陀螺,所述下陀体包括:陀螺主体,所述陀螺主体内设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的底部设有伸缩孔,所述活动陀针设在所述活动腔内,且所述活动陀针的底部可从所述伸缩孔内伸出,所述活动陀针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活动陀针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伸出所述伸缩孔的长度不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在所述陀螺主体上,所述驱动机构被触发时带动所述活动陀针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下陀体与所述上陀体相结合时,所述上陀体触发所述驱动机构。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下陀体包括第一陀针和第二陀针,所述第一陀针外套在所述第二陀针上,所述第一陀针和所述第二陀针中的至少一个为活动陀针;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时,所述第一陀针的底部低于或者平齐于所述第二陀针的底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时,所述第一陀针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陀针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保持件,所述保持件与所述活动陀针配合并用于将所述活动陀针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陀螺主体上,当所述上陀体结合到所述下陀体时,所述第一触发件推动所述保持件脱离所述活动陀针,或者所述第一触发件推动所述活动陀针。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常驱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二位置活动,所述第一触发件被触发时推动所述保持件脱离所述活动陀针;或者,所述保持件为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常驱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一位置活动,所述第一触发件被触发时推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二位置活动。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活动陀针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保持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活动腔内;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保持弹性件,所述保持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保持件朝向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滑动,所述保持件被触发时朝向远离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滑动。
有利的,所述保持件和所述保持弹性件均为多个,每个所述保持件上均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动陀针配合的保持钩,多个所述保持钩环绕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排布,多个所述保持弹性件分别推动对应的所述保持件,以使多个所述保持钩朝向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活动;其中,所述第一触发件的底部止抵在多个所述保持件上,所述第一触发件向下滑动时推动多个所述保持钩朝向远离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触发件的一部分伸出所述陀螺主体,或者所述陀螺主体的表面设有用于露出所述第一触发件的第一触发口,或者所述第一触发件上设有第一触发磁吸件且所述上陀体上设有对应的第二触发磁吸件。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活动腔内,在所述保持件脱离所述活动陀针后,当所述复位件被触发转动时,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活动陀针相接触,且推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一位置活动。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陀螺主体内的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触发件的一部分伸出所述陀螺主体,或者所述陀螺主体的表面设有用于露出所述第二触发件的第二触发口,当所述第二触发件被触发时带动所述复位件转动。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合体陀螺,当所述上陀体为多个时,多个所述上陀体上下层叠设置,相邻两个所述上陀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结合部相结合。
根据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设在所述上陀体顶部的上陀凸柱和设在所述上陀体底部的上陀凹槽,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设在所述下陀体顶部的下陀凸柱,一个所述上陀体的所述上陀凸柱可配合在另一个所述上陀体的所述上陀凹槽内,所述下陀凸柱可配合在每一个所述上陀体的所述上陀凹槽内。
可选的,每个所述上陀体上的所述上陀凸柱与所述上陀凹槽同轴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均包括结合磁吸件。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合体陀螺,所述上陀体和所述下陀体的顶部均设有用于与发射器配合的同步锁件。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陀体与多个上陀体结合后形成合体陀螺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个上陀体和下陀体未结合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陀体的活动陀针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个上陀体和下陀体未结合时的另一个角度的纵向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陀体的活动陀针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另一个角度的纵向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机构、活动陀针、第二陀针、同步锁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驱动机构、活动陀针配合后的仰视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上陀体和下陀体配合形成合体陀螺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上陀体和下陀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上陀体和下陀体局部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合体陀螺100;
上陀体1;
第二结合部11;上陀凸柱111;上陀凹槽112;第二结合磁吸件113;
第一触发肋13;
第二触发肋14;
下陀体2;
陀螺主体21;活动腔211;伸缩孔212;第一触发口213;第二触发口214;
活动陀针22a;第一陀针221;抵接部2211;导向面2212;第二陀针222;端盖223;
第一结合部23;下陀凸柱231;第一结合磁吸件232;
驱动机构24;
保持件241;保持钩2411;保持弹性件2412;
第一触发件242;
第一弹性件243;
复位件244;
第二触发件245;
同步锁件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长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体陀螺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合体陀螺100,如图1、图2、图9和图10所示,包括:下陀体2和上陀体1。
其中,下陀体2上设有用于支撑在地面上旋转的活动陀针22a,即下陀体2可以以活动陀针22a为支撑进行旋转。当然,在下陀体2独自旋转时也可不由活动陀针22a触地旋转。
如图3和图10所示,下陀体2上设有第一结合部23,相应的,上陀体1上设有第二结合部11,当上陀体1运动到旋转的下陀体2的顶部时,第一结合部23与第二结合部11相结合,且触发活动陀针22a活动。即,当上陀体1结合在下陀体2的顶部后,活动陀针22a活动,可改变下陀体2原有的旋转状态。
如图2和图10所示,上陀体1为至少一个。即,当一个上陀体1与下陀体2结合后,可改变活动陀针22a的运动状态。当上陀体1为多个时,可以设计更多的玩法。例如可将多个上陀体1的结构设置得完全相同,多个上陀体1对活动陀针22a的触发结果都是相同的。也可以将多个上陀体1的结构设置得不同,不同上陀体1对活动陀针22a的触发结果可以是不同的。由此玩家可以有选择地将上陀体1发射到下陀体2上,从而体验自主控制陀螺状态的刺激感和成就感。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体陀螺100,上陀体1和下陀体2可作为分体独立玩具体,可以满足多个小朋友的玩耍数量需求。下陀体2可独自触地正常旋转,而上陀体1可在结合下陀体2之前进行加速旋转,或不经旋转直接连接在下陀体2上改变下陀体2的整体运动状态。当然,在下陀体2没有旋转时,上陀体1和下陀体2也是可以结合的。
当上陀体1运动到下陀体2的顶部后,通过设置的第一结合部23和第二结合部11结合,下陀体2和上陀体1形成整体并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旋转体,尤其是当下陀体2在运动时加入上陀体1时,上陀体1快速与下陀体2结合并继续旋转,而无需将下陀体2 停转再将上陀体1连接在下陀体2上,因此上陀体1和下陀体2结合快速,方便,容易操作,玩家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选择添加上陀体2的时机,以及上陀体2的添加数量。
上陀体1叠加到下陀体2的顶部后,合体陀螺100相比叠加前的下陀体2不仅重量增加了(类似于增加了配合环,重物旋转时惯性大、攻击性强),而且高度也增加了,合体陀螺100在与其他陀螺对战时更具威势。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上陀体1和下陀体2的结合后,活动陀针22a会活动,因此叠加了上陀体1的下陀体2的整体旋转状态相对独自的下陀体2将有所改变。
这里通过活动陀体22a的活动来改变下陀体2的旋转状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下陀体2独自旋转时以活动陀针22a触地旋转,当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后,合体陀螺 100仍以活动陀针22a触地旋转,但是活动陀针22a发生了伸长或者缩短,从而使合体陀螺100的重心上调或者下降,重心高度变化后合体陀螺100对战时的表现不同。
又例如下陀体2独自旋转时以活动陀针22a触地旋转,当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后,活动陀针22a收缩至下陀体2的体内,下陀体2以自身底部的陀尖触地旋转,从而使合体陀螺100相对下陀体2而言,其底部触地的面积大小发生了变化。
还例如,下陀体2具有固定陀针,下陀体2独自旋转时以固定陀针触地旋转。当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后,活动陀针22a从下陀体2内伸出。活动陀针22a伸出后,下陀体2可以活动陀针22a触地旋转,或者下陀体2可以固定陀针和活动陀针22a同时触地旋转。从而使合体陀螺100相对下陀体2而言,底部触地面积或者触地位置都可能发生变化。有的方案中,当陀螺底部有两个并排设置的陀针时,由于旋转时陀螺会略有倾斜,导致陀螺旋转时两个陀针会交替地触地,即陀螺支撑地交替地变化。
总而言之,下陀体2结合上陀体1后活动陀针22a的动作变化以及所带来的合体陀螺100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使得合体陀螺100的趣味性高,玩法多样,增加玩家玩耍时的刺激性,可适应玩家多变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将陀螺停转再与其他结合件连接的方案,本发明的合体陀螺100中,上陀体1和下陀体2结合容易,状态切换快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1中所示,下陀体2包括:陀螺主体21和驱动机构24。
其中,陀螺主体21内设有活动腔211,活动腔211的底部设有伸缩孔212,活动陀针22a设在活动腔211内,且活动陀针22a的底部可从伸缩孔212内伸出。即,活动陀针22a整体可以在活动腔211中活动,且其底部从伸缩孔212内伸出或缩回,可切换陀螺主体21的旋转状态。
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5所示,活动陀针22a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活动陀针22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伸出伸缩孔212的长度不同。当活动陀针22a伸出伸缩孔 212的长度足够长时,则下陀体2完全以活动陀针22a的底部为旋转点进行旋转。
此外,如图3、图5和图11所示,驱动机构24设在陀螺主体21上。对比图3和图 4,驱动机构24被触发时带动活动陀针22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具体的触发时机为,当下陀体2与上陀体1相结合的同时上陀体1触发驱动机构24。因此,上陀体1和下陀体2的结合状态将促使驱动机构24改变活动陀针22a从伸缩孔212中伸出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下陀体2包括第一陀针221和第二陀针222,第一陀针221外套在第二陀针222上,第一陀针221和第二陀针222中的至少一个为活动陀针22a。
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时,第一陀针221的底部低于或者平齐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时,第一陀针221的底部高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
即,在第一位置时,当第一陀针221的底部低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则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陀针221的底部高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
或,在第一位置时,当第一陀针221的底部平齐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则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陀针221的底部高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
或,在第二位置时,当第一陀针221的底部低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则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陀针221的底部高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
或,在第二位置时,当第一陀针221的底部平齐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则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陀针221的底部高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
因此,不论采用上述何种方案,当活动陀针22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一陀针221和第二陀针222之间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从而,下陀体2会在以第一陀针221旋转或以第二陀针222旋转中进行切换。由此,将进一步地丰富合体陀螺100 的运动方式和玩耍方法。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下陀体2也可以仅包括一个活动陀针22a,而下陀体2的陀尖构成旋转支撑中心,陀尖中设有伸缩孔212,活动陀针22a在伸缩孔212中上下运动,而改变整个合体陀螺100的运动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11所示,驱动机构24包括:保持件 241和第一触发件242。
其中,继续参照图3、图4和图11所示,保持件241与活动陀针22a配合并用于将活动陀针22a保持在第一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一触发件242可活动地设在陀螺主体21 上,当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时,第一触发件242推动保持件241脱离活动陀针22a。在此触发方式下,活动陀针22a由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变换。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中所示,驱动机构24还包括第一弹性件243,第一弹性件243用于常驱动活动陀针22a朝向第二位置活动。第一触发件242被触发时推动保持件241脱离活动陀针22a,即第一触发件242被触发后,活动陀针22a 脱离了保持件241的约束,活动陀针22a被第一弹性件243推动至第二位置。
可选的,第一弹性件243为弹簧件,第一弹性件243的一端连接在活动陀针22a上,第一弹性件243的另一端止抵在陀螺主体21内部其他固定部件上。当活动陀针22a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弹性件243处于压缩状态。当活动陀针22a脱离了约束,活动陀针 22a朝向自然状态伸展,从而推动活动陀针22a向第二位置滑动,由此,活动陀针22a 从伸缩孔212中伸出的长度增加。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如图3所示,活动陀针22a为前述的第一陀针221,活动陀针22a的上部形成为筒状体。活动陀针22a上部内径大于下部内径,活动陀针22a下部内径大体等于第二陀针222的直径。第二陀针222设置在第一陀针221内,第一陀针221 可相对于第二陀针222运动。在该示例中,第二陀针222为固定陀针,通过将第二陀针 222设置在第一陀针221内,可通过第一陀针221的伸缩方向起到导向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活动陀针22a还包括端盖223,端盖223固定连接在陀螺主体21的内部,端盖223的底部连接有第二陀针222。第一陀针221的上端外套在端盖 223的下部,从而第一陀针221通过与端盖223、第二陀针222的配合约束了滑动方向。端盖223的上部外套在第一触发件242上,由此约束了第一触发件242的滑动方向。
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活动陀针22a通过第一弹性件243活动至第二位置,保持件241可滑动地设在活动腔211内。
有利的,如图3、图4、图7和图8中所示,驱动机构24还包括:保持弹性件2412,保持弹性件2412用于驱动保持件241朝向活动陀针22a的轴线方向滑动,保持件241 被触发时朝向远离活动陀针22a的轴线方向滑动。保持弹性件2412的设置可使保持件 241与活动陀针22a多次卡扣、脱扣后,仍能保持较强的配合能力,避免仅靠保持件241 的反复变形造成损伤、变形。另外保持弹性件2412的设置,可使保持件241与活动陀针22a卡扣、脱扣时都具有一定缓冲能力,保证动作的顺畅。
可选的,保持弹性件2412为弹簧件或皮筋,当然选择弹簧件时弹性恢复力更佳。
有利的,如图7和图8所示,保持件241和保持弹性件2412均为多个,每个保持件241上均设有用于与活动陀针22a配合的保持钩2411,多个保持钩2411环绕活动陀针22a的轴线排布,多个保持弹性件2412分别推动对应的保持件241,以使多个保持钩2411 朝向活动陀针22a的轴线方向活动。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保持件241和保持弹性件2412设有一对,每一个保持件241配合一个保持弹性件2412形成一组保持结构,两组保持结构对称地设在活动陀针22a的周围。
可选的,如图8所示,每个保持件241均包括环绕活动陀针22a设置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且每个保持件241的第一段、第三段分别从第二段的两端朝向另一个保持件241的第二段的方向延伸,每个保持件241的第三段与另一个保持件241的第一段之间设有保持弹性件2412。这样设置,使活动陀针22a在相对两侧受到的两个保持件 241的作用力基本是一致的,有利于保证活动陀针22a在卡锁或者解锁时动作的平衡。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可选的,保持钩2411设在保持件241的第一段上,保持钩2411从第一段上向下延伸,且保持钩2411的钩部朝向活动陀针22a的方向设置。
另外,为了使得保持件241被第一触发件242准确地触发,第一触发件242的底部同时止抵在多个保持件241上,第一触发件242向下滑动时推动多个保持钩2411朝向远离活动陀针22a的轴线方向活动。此时,保持钩2411则与活动陀针22a相脱离,使活动陀针22a在第一弹性件243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变换到第二位置。
可选的,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活动陀针22a的周向朝着远离活动陀针 22a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有抵接部2211,抵接部2211与保持钩2411相配合,即在下陀体2的第一触发件242未受到触发时,抵接部2211抵接在保持钩2411上,使第一陀针 221处于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陀针221的底部高于第二陀针222的底部。
有利的,如图3和图4所示,抵接部2211的上表面形成为导向面2212,导向面2212用于在保持钩2411与抵接部2211形成抵接时的导向,使得保持钩2411与抵接部2211 快速形成抵接并复位。
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4包括:复位件244。复位件244可转动地设在活动腔211内,在保持件241脱离活动陀针22a后,当复位件244被触发转动时,复位件244的一端与活动陀针22a相接触,且推动活动陀针22a朝向第一位置活动。通过设置复位件244,可使得活动陀针22a自动复位,有利于提高合体陀螺100的状态切换速度。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4也可以取消设置复位件244,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当第一陀针221位于第二位置,即第一陀针221伸出长度大于第二陀针222时,可手动将第一陀针221顶回到活动腔211内。顶回的第一陀针221遇到保持件241时再次与保持件241保持卡扣状态,从而第一陀针221可保持在第一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复位件244得以在上陀体1和下陀体2结合后自动触发或方便人手触发,如图5、图6和图7所示,驱动机构24还包括:可活动地设在陀螺主体21内的第二触发件245,第二触发件245的一部分伸出陀螺主体21。当第二触发件245伸出陀螺主体21的部分被下压触发后,则第二触发件245触发复位件244 进行快速复位。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陀螺主体21的表面设有用于露出第二触发件245的第二触发口214,当第二触发件245被触发时带动复位件244转动。如图5中所示,第二触发件245未被触发时,复位件244的一端与活动陀针22a的外壁接触,且复位件244可转动。如图6所示,当第二触发件245被触发后,复位件244转动并将活动陀针22a向上抬升,直至保持件241再次抵接在活动陀针22a上,使得活动陀针22a保持在第一位置。复位件244将活动陀针22a向上抬升的过程中,会压缩第一弹性件243,使第一弹性件243储存势能。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活动陀针22a为第一陀针221,活动陀针22a的外侧设有前述的抵接部2211,当活动陀针22a在第一位置时,抵接部2211与前述的保持钩2411 配合,形成抵接。当活动陀针22a在第二位置时,抵接部2211与复位件244的一端配合。
可选的,参照图5、图6和图8,当活动陀针22a在第二位置时,第二触发件245 被触发后与复位件244的一端接触配合,复位件244受到第二触发件245的下压力而转动,复位件244的另一端接触配合在抵接部2211下,复位件244在转动的过程中抬升活动陀针22a。
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中,下陀体2上可取消驱动机构24的设置,即取消了保持件241、第一触发件242、第一弹性件243的设置。例如陀螺主体21的底部形成为主陀尖,活动陀针22a构造成相对主陀尖可伸缩的伸缩陀尖,而且活动陀针22a是可自由伸缩的,活动陀针22a的顶部可伸出陀螺主体21。当下陀体2独自在地面上旋转时,在地面压力作用下伸缩陀尖被顶在主陀尖内。当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时,上陀体1向下抵压伸缩陀尖,从而使伸缩陀尖从主陀尖内伸出。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触发件242可活动地设在陀螺主体21上,当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时,第一触发件242推动活动陀针22a。在此触发方式下,活动陀针22a也可以由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在上述示例中,驱动机构24中的保持件241为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用于常驱动活动陀针22a朝向第一位置活动,第一触发件242被触发时推动活动陀针22a朝向第二位置活动。
可选的,第二弹性件为弹簧件。此时的第一触发件242在被触发后,给第二弹性件施加一定的下压力,第二弹性件则形成反向的弹簧力,使活动陀针22a具有朝向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一触发件242的下部与活动陀针22a连接,当第一触发件242向下运动时迫使活动陀针22a向下伸出,即相对于陀螺主体21上的伸缩孔212向下伸出的长度增大。
另外,可选的,作为保持件241的第二弹性件外套在活动陀针22a上,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止抵在活动陀针22a和第一触发件242的连接部上,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止抵在陀螺主体21的内壁,由此,当第一触发件242被触发后,第二弹性件则向下被压缩,当第一触发件242失去触发外力时,则活动陀针22a在第二弹性件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返回到第一位置。
可选的,如图11所示,陀螺主体21形成为上陀螺主体和下陀螺主体部分,上陀螺主体和下陀螺主体之间可拆卸连接,上陀螺主体上可滑动的设有第一触发件242,下陀螺主体的底部设有伸缩孔212,活动陀针22a的底部伸向伸缩孔212中,第二弹性件的下部止抵在伸缩孔212周边。
上陀螺主体和下陀螺主体中均形成有腔体,且当上陀螺主体和下陀螺主体结合后,两者的腔体共同构成为活动腔21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10和图11中所示,第一触发件242 的一部分伸出陀螺主体21。伸出陀螺主体21的第一触发件242方便用人手触发,或通过上陀体1和下陀体2的结合而形成触发。
具体的,继续参照图5、图6、图11,陀螺主体21的表面设有用于露出第一触发件242的第一触发口213。由此,可从第一触发口213中向第一触发件242施加作用力而触发第一触发件242活动。
可选的,如图5中所示,第一触发件242上设有第一触发磁吸件(图未示出),且上陀体1上设有对应的第二触发磁吸件(图未示出)。当上陀体1和下陀体2结合后,第一触发磁吸件和第二触发磁吸件相斥,增大上陀体1上的相关结构与第一触发件242 之间的触发作用力,使得第一触发件242更容易被触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中所示,当上陀体1为多个时,多个上陀体1上下层叠设置,相邻两个上陀体1之间通过第二结合部11相结合。即,上陀体1之间可通过层叠设置而一起加设到下陀体2上,使最终形成的合体陀螺100的高度较为可观,也使合体陀螺100的总体质量变大。
可选的,如图3、图5和图11中所示,第二结合部11包括设在上陀体1顶部的上陀凸柱111和设在上陀体1底部的上陀凹槽112,第一结合部23包括设在下陀体2顶部的下陀凸柱231,一个上陀体1的上陀凸柱111可配合在另一个上陀体1的上陀凹槽112 内,下陀凸柱231可配合在每一个上陀体1的上陀凹槽112内。即,下陀体2的下陀凸柱231可以与任何一个上陀体1的上陀凹槽112相配合,形成一个结合体;另外,每一个上陀体1的上陀凸柱111可以配合在另一个上陀体1的上陀凹槽112中,而结合成为多个层叠设置的上陀体1。
有利的,每个上陀体1上的上陀凸柱111与上陀凹槽112同轴设置。同轴设置的上陀凸柱111和上陀凹槽112可以保证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上陀体1形成为一个同轴的整体,当同轴的整体与下陀体2结合后,则容易形成为同轴的合体陀螺100的旋转体。
当然,本发明中的上陀体1的上陀凸柱111和上陀凹槽112也可以形成为非同轴的,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其中一个上陀体1的上陀凹槽112与上陀凸柱111不在同轴时,再向上叠加另一个上陀体1时,会形成为偏心旋转的旋转体,有利于合体陀螺100 形成偏心旋转,转换运动轨迹,进行攻击或逃逸。
可选的,第一结合部23、第二结合部11均包括结合磁吸件。结合磁吸件设置在第一结合部23和第二结合部11结合处或结合处附近,以使得上陀体1和下陀体2之间快速结合,且结合后不易发生脱落,整体性强。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结合部23的结合磁吸件为第一结合磁吸件232,第一结合磁吸件232设在下陀凸柱231内。有利地,第一结合磁吸件232为圆环形,且外套在第一触发件242上,从而限定第一触发件242的滑动方向。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结合部11的结合磁吸件为第二结合磁吸件113,第二结合磁吸件113设在上陀凸柱111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陀体1的内部结构设置有所差异。在一些示例中,上陀体1除了包含有上述的上陀凸柱111和上陀凹槽112构成的第二结合部11时,如图3 中所示,上陀体1上还设有第一触发肋13,第一触发肋13正对下陀体2的第一触发件 242设置,即当带有第一触发肋13的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时,第一触发件242 被第一触发肋13触发向下运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中所述,上陀体1上除了设有前述的第二结合部11外,还设有与下陀体2上的第二触发件245相对应的第二触发肋14。即,当带有第二触发肋14 的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时,第二触发件245被第二触发肋14触发向下运动。
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上陀体1与下陀体2结合,可以得到不同运动状态的合体陀螺100。
具体的,如图3中所示,当需要将活动陀针22a向下触发到伸缩孔212中时,采用带有第一触发肋13的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
如图4中所示,当需要将活动陀针22a向上复位,缩回到伸缩孔212中时,采用带有第二触发肋14的上陀体1结合到下陀体2上。
可选的,如图3中所示,第一触发肋13设置在上陀凹槽112的顶部。如图5中所示,第二触发肋14设置在上陀凹槽112的两侧或周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上陀体1和下陀体2的顶部均设有用于与发射器配合的同步锁件3。同步锁件3使得上陀体1和下陀体2之间结合后,周向形成限位,防止两者之间发生周向的不同步旋转,使上陀体1和下陀体2之间结合后整体性更强,旋转更稳定。
可选的,同步锁件3形成为上陀凸柱111或下陀凸柱231的周向凸起。
可选的,如图2所示,多个周向凸起间隔设置在上陀凸柱111或下陀凸柱231上。
在一些示例中,同步锁件3配合在上陀凹槽112内壁上,以进一步增强上陀体1和下陀体2之间的结合。
下面分别以不同的上陀体1与下陀体2之间结合形成为不同功能的合体陀螺100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中合体陀螺100的玩法。
实施例1
如图2中所示,本发明的上陀体1和下陀体2可以均为独立的玩具体,而上陀体1 形成为可相互层叠设置的盘状体(各个上陀体1通过各自对应设置的上陀凸柱111和上陀凹槽112可形成结合),且各个上陀体1均可通过其上设置的第二结合部11结合到下陀体2上的第一结合部23上。另外,当上陀体1之间结合时或上陀体1和下陀体2 之间结合时,同步锁件3伸入到上陀凹槽112中,可进一步增强各个结合体之间的结合紧密性。如图1中所示,为多个上陀体1结合在下陀体2上的情形。
在通常状况下,如图4中所示,下陀体2上的第一触发件242从第一触发口213中伸向外部,且活动陀针22a(第一陀针221)的底部高于第二陀针222,活动陀针22a处于第一位置。保持钩2411保持在活动陀针22a的周壁抵接部2211下。第一弹性件243 处于压缩状态。
如图3中所示,当选择采用带有第一触发肋13的上陀体1与下陀体2结合后,第一触发肋13触发第一触发件242向下运动,使得第一弹性件243被压缩,且第一触发件 242将保持件241的保持钩2411推离抵接部2211,进而第一陀针221从伸缩孔212向下伸出,并与第二陀针222平齐或高度低于第二陀针222。此时带有第一触发肋13的上陀体1不触发下陀体2上的第二触发件245。在此状态下,合体陀螺100以第一陀针221 为圆心触地旋转,由于第一陀针221外套在第二陀针222的外部,其整体径向尺寸大于第二陀针222,因此当合体陀螺100以第一陀针221为旋转轴支撑旋转时,合体陀螺100 与地面的接触点为第一陀针221的环形底部,因此接触点不断发生变化,且旋转轴心变换偏转较大,因此合体陀螺100在转动过程中会呈现游走状态,形成为攻击型。
如图5中所示,当选择采用带有第二触发肋14的上陀体1与下陀体2结合后,第二触发肋14触发第二触发件245向下运动,使得第二触发件245缩回到第二触发口214 中,并推动下方的复位件244一端,使复位件244转动,转动后的复位件244与抵接部 2211接触,并推动抵接部2211向上抬升,并逐渐与保持件241的保持钩2411重新卡接。于是,如图6中所示,第一陀针221缩回到伸缩孔212中,合体陀螺100形成以较细的第二陀针222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旋转体。此时,第二陀针222作为旋转轴心偏转不大,所以合体陀螺100在原地自转,转动更稳,形成防御型。
当增设多个上陀体1于下陀体2上时,可同时增加合体陀螺100的重量和高度,因此合体陀螺100的旋转惯性力较大,转动较稳定。
实施例2
下面描述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合体陀螺100的活动陀针22a的变化方式,以及合体陀螺100的玩法。
如图10中所示,下陀体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结合部23,第一结合部23的上部形成为下陀凸柱231,第一结合部23的内部设有第一结合磁吸件232。如图11所示,下陀体2包括陀螺主体21,陀螺主体21内形成有活动腔211,陀螺主体21的顶部形成有第一触发口213,第一触发口213中可滑动地设有第一触发件242,第一触发件242的底部连接活动陀针22a的顶部。陀螺主体21的底部形成有伸缩孔212,活动陀针22a可伸缩的设在伸缩孔212中。活动陀针22a的外部套有第二弹性件作为保持件241,保持件 241的底部抵接在伸缩孔212处。通常状态下,在保持件241的作用下,活动陀针22a (第一陀针221)处于缩回到伸缩孔212中的状态,第二陀针222则外露,下陀体2以第二陀针222为旋转轴心进行旋转,触地面积小,旋转轴心偏转不大,下陀体2在原地自转,转动更稳,形成防御型。当下陀体2与无触发功能的上陀体1结合时,构成的合体陀螺100也以第二陀针222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同样形成为前述的防御型。
当具有触发功能的上陀体1结合在下陀体2上后,第一触发件242被下压,缩回到第一触发口213中,由此,第一触发件242带动活动陀针22a向下运动并使得活动陀针 22a处于第二位置,即活动陀针22a的底部与第二陀针222平齐或低于第二陀针222,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合体陀螺100以活动陀针22a为旋转轴旋转。活动陀针22a外套在第二陀针222上,活动陀针22a(第一陀针221)具有环形底部,因此合体陀螺100的接触点不断发生变化,且旋转轴心变换偏转较大,因此合体陀螺100在转动过程中会呈现游走状态,形成为攻击型。当需要复位时,仅需要撤去上陀体1,第一陀针221就会在第二弹性件推动下回缩,第一触发件242向上复位。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陀体1可以在下陀体2静止时与下陀体2形成结合体,也可以为下陀体2在旋转状态时,上陀体1被发射器加速再与下陀体2形成结合体。还可以为下陀体1和上陀体2均结合形成合体陀螺100后,再整体由发射器进行加速。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7中显示了两个保持件241和两个复位件244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上面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他数量的保持件241和复位件244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合体陀螺100的转动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陀体,所述下陀体上设有用于支撑在地面上旋转的活动陀针,所述下陀体上设有第一结合部;
上陀体,所述上陀体上设有第二结合部,所述上陀体为至少一个,当所述上陀体运动到旋转的所述下陀体的顶部时,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相结合,且触发所述活动陀针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陀体包括:
陀螺主体,所述陀螺主体内设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的底部设有伸缩孔,所述活动陀针设在所述活动腔内,且所述活动陀针的底部可从所述伸缩孔内伸出,所述活动陀针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活动陀针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伸出所述伸缩孔的长度不同;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在所述陀螺主体上,所述驱动机构被触发时带动所述活动陀针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下陀体与所述上陀体相结合时,所述上陀体触发所述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陀体包括第一陀针和第二陀针,所述第一陀针外套在所述第二陀针上,所述第一陀针和所述第二陀针中的至少一个为活动陀针;
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时,所述第一陀针的底部低于或者平齐于所述第二陀针的底部;
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时,所述第一陀针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陀针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保持件,所述保持件与所述活动陀针配合并用于将所述活动陀针保持在第一位置;
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陀螺主体上,当所述上陀体结合到所述下陀体时,所述第一触发件推动所述保持件脱离所述活动陀针,或者所述第一触发件推动所述活动陀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常驱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二位置活动,所述第一触发件被触发时推动所述保持件脱离所述活动陀针;或者,
所述保持件为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常驱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一位置活动,所述第一触发件被触发时推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二位置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陀针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保持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活动腔内;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保持弹性件,所述保持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保持件朝向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滑动,所述保持件被触发时朝向远离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和所述保持弹性件均为多个,每个所述保持件上均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动陀针配合的保持钩,多个所述保持钩环绕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排布,多个所述保持弹性件分别推动对应的所述保持件,以使多个所述保持钩朝向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活动;
其中,所述第一触发件的底部止抵在多个所述保持件上,所述第一触发件向下滑动时推动多个所述保持钩朝向远离所述活动陀针的轴线方向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发件的一部分伸出所述陀螺主体,或者所述陀螺主体的表面设有用于露出所述第一触发件的第一触发口,或者所述第一触发件上设有第一触发磁吸件且所述上陀体上设有对应的第二触发磁吸件。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活动腔内,在所述保持件脱离所述活动陀针后,当所述复位件被触发转动时,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活动陀针相接触,且推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一位置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可活动地设在所述陀螺主体内的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触发件的一部分伸出所述陀螺主体,或者所述陀螺主体的表面设有用于露出所述第二触发件的第二触发口,当所述第二触发件被触发时带动所述复位件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陀体为多个时,多个所述上陀体上下层叠设置,相邻两个所述上陀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结合部相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设在所述上陀体顶部的上陀凸柱和设在所述上陀体底部的上陀凹槽,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设在所述下陀体顶部的下陀凸柱,一个所述上陀体的所述上陀凸柱可配合在另一个所述上陀体的所述上陀凹槽内,所述下陀凸柱可配合在每一个所述上陀体的所述上陀凹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上陀体上的所述上陀凸柱与所述上陀凹槽同轴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均包括结合磁吸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合体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陀体和所述下陀体的顶部均设有用于与发射器配合的同步锁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72559.7A CN110251952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合体陀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72559.7A CN110251952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合体陀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51952A true CN110251952A (zh) | 2019-09-20 |
CN110251952B CN110251952B (zh) | 2024-09-10 |
Family
ID=67916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72559.7A Active CN110251952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合体陀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5195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37656A1 (zh) * | 2020-05-29 | 2021-12-02 | 广州奥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叠置发光的陀螺套件及玩具套装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83443U (ja) * | 2001-07-16 | 2002-01-31 | 株式会社タカラ | コマ玩具 |
CN104174169A (zh) * | 2014-08-16 | 2014-12-03 |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自动分体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
CN204699390U (zh) * | 2015-05-20 | 2015-10-14 |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趣味裂变的陀螺 |
CN208319969U (zh) * | 2018-03-23 | 2019-01-04 | 吴波利 | 一种多层陀螺 |
CN208389360U (zh) * | 2018-04-28 | 2019-01-18 |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 可手动调整陀针的陀尖组件 |
CN208426634U (zh) * | 2018-06-15 | 2019-01-25 | 广州市三宝动漫玩具有限公司 | 一种陀螺 |
CN208582969U (zh) * | 2018-04-28 | 2019-03-08 |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 陀针可伸缩的陀尖组件 |
CN210251184U (zh) * | 2019-05-31 | 2020-04-07 |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 合体陀螺 |
-
2019
- 2019-05-31 CN CN201910472559.7A patent/CN11025195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83443U (ja) * | 2001-07-16 | 2002-01-31 | 株式会社タカラ | コマ玩具 |
CN104174169A (zh) * | 2014-08-16 | 2014-12-03 |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自动分体的组合式玩具陀螺 |
CA2906265A1 (en) * | 2014-08-16 | 2016-02-16 | Dongqing Cai | Automatic detachable combined toy gyro |
CN204699390U (zh) * | 2015-05-20 | 2015-10-14 |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趣味裂变的陀螺 |
CN208319969U (zh) * | 2018-03-23 | 2019-01-04 | 吴波利 | 一种多层陀螺 |
CN208389360U (zh) * | 2018-04-28 | 2019-01-18 |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 可手动调整陀针的陀尖组件 |
CN208582969U (zh) * | 2018-04-28 | 2019-03-08 |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 陀针可伸缩的陀尖组件 |
CN208426634U (zh) * | 2018-06-15 | 2019-01-25 | 广州市三宝动漫玩具有限公司 | 一种陀螺 |
CN210251184U (zh) * | 2019-05-31 | 2020-04-07 |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 合体陀螺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37656A1 (zh) * | 2020-05-29 | 2021-12-02 | 广州奥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叠置发光的陀螺套件及玩具套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51952B (zh) | 2024-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11365B1 (ja) | コマ玩具 | |
CN111389025B (zh) | 陀螺枪 | |
KR102290196B1 (ko) | 다방향 발사기 | |
CN210251184U (zh) | 合体陀螺 | |
CN110251952A (zh) | 合体陀螺 | |
CN210121342U (zh) | 叠加陀螺 | |
CN210728651U (zh) | 陀螺合体和具有其的玩具 | |
CN110270102B (zh) | 功能旋转玩具 | |
CN208319968U (zh) | 一种旋拧式陀螺玩具 | |
CN210121338U (zh) | 反攻陀螺 | |
CN210728657U (zh) | 陀螺 | |
CN110251949B (zh) | 加速陀螺 | |
CN208582978U (zh) | 可自转夹持的玩具 | |
CN210121343U (zh) | 陀螺玩具结合体及具有其的陀螺套件 | |
CN110478919B (zh) | 陀螺玩具 | |
CN110270108B (zh) | 陀螺玩具结合体及具有其的陀螺套件 | |
CN208193654U (zh) | 弹跳玩具 | |
CN210251179U (zh) | 防御陀螺 | |
CN211158565U (zh) | 一种玩具陀螺 | |
CN110270107B (zh) | 叠加陀螺 | |
WO2019169655A1 (zh) | 一种旋拧式陀螺玩具 | |
CN210251180U (zh) | 反击陀螺 | |
CN208193653U (zh) | 跳转陀螺 | |
CN208426635U (zh) | 一种陀螺 | |
CN110270105B (zh) | 陀螺合体和具有其的玩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