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1711A -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1711A
CN110231711A CN201910159796.8A CN201910159796A CN110231711A CN 110231711 A CN110231711 A CN 110231711A CN 201910159796 A CN201910159796 A CN 201910159796A CN 110231711 A CN110231711 A CN 1102317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screw
force
driving device
axis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97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植木贵久
大川高德
畑迫裕之
春日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275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5131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31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171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20Optical features of instruments
    • B60K2360/33Illumination features
    • B60K2360/334Proje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20Optical features of instruments
    • B60K2360/33Illumination features
    • B60K2360/347Optical elements for superposition of display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54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with movable elements
    • G02B2027/015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with movable elements with mechanical means other than scaning means for positioning the whole im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6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可动部件向移动方向的晃动的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驱动装置具有:驱动部、由所述驱动部驱动而旋转的丝杠、通过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沿着所述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具备:第一部位、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部位、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施力部,在所述第一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的第一螺纹部,在所述第二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的第二螺纹部,所述施力部对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施力,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在所述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之间赋予预压。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可动部件移动的驱动装置及具备该驱 动装置的平视显示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平视显示器装置,由反射部件(凹面镜)反射来自显示 装置的显示光并将其投影到车辆的前风挡玻璃上,使车辆的驾驶员识别所投影 的显示像(虚像)。在这种平视显示器装置中,通常,为了调节反射部件反射 的显示光的反射角度,使用使保持凹面镜的镜保持架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进 行转动的驱动装置。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驱动装置,通过将驱动力传递到从 镜保持架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局部地突出的突出片,使镜保持架转动。该驱 动装置具备步进电动机、由步进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丝杠(进给丝杠)、与丝 杠平行配置的导向轴、支承丝杠及导向轴的框架、滑块,该滑块具有与丝杠螺 纹接合的螺母,且形成有供导向轴贯通的导向孔,并伴随丝杠的旋转而沿着丝 杠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滑块具备支承作为被支承部件的镜保持架的突出片的 支承部。这样,通过支承镜保持架的突出片的滑块往复移动,能够使镜保持架 转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27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099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驱动装置中,由于丝杠和螺母的余隙, 有时滑块在移动方向上晃动,其结果是,镜保持架晃动,显示像有可能产生抖 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可动部件向 移动方向的晃动的驱动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部、由所述驱动部驱动而旋转的丝杠、通过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沿 着所述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具备:第一部位、相对 于所述第一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部位、配置于所述第一 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施力部,在所述第一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 合的第一螺纹部,在所述第二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的第二螺纹部, 所述施力部对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进行施力,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在 所述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之间赋予预压。
根据本方面,在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一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 的第一螺纹部,在所述第二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的第二螺纹部,所 述施力部对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施力,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在所述第 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之间赋予预压,所以能够吸收所述丝杠和所述第一螺纹 部及所述第二螺纹部的余隙(齿隙),抑制可动部件向移动方向(丝杠的轴线 方向)的晃动。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 部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丝杠配置于一侧,所述施力部的 作用力在所述一侧作用于将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分离的方向,在相对 于所述丝杠与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作用于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接近 的方向。
根据本方面,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在所述一侧作用于将所述第一部位和所 述第二部位分离的方向,在相对于所述丝杠与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作用于使所述 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接近的方向,所以,例如,当将被抓握件配置在所述 另一侧的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时,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 被所述作用力按压在被抓握件上。由此,加强被抓握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 二部位之间的被抓握件的抓握状态的效果增加,能够更可靠地抓握被抓握件。 由此,再加上上述的第一方面的作用效果,在使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轴线方向 移动时,能够将所述被抓握件可靠地抓握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 间,因此,能够提高所述被抓握件的伴随移动的位置精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 备可旋转地支承所述丝杠的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安装有与所述丝杠平行配置的 导向轴,所述导向轴插入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引导所述可动部件在 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本方面,所述导向轴与所述丝杠平行配置,被插入所述第一部位及所 述第二部位并引导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在使所述可 动部件移动时,能够限制绕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位移(晃动),并且,能够使 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稳定。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 部件被朝向所述导向轴施力。
根据本方面,因为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导向轴施力,所以在使所述可 动部件移动时,能够使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更稳定。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 述施力部的作用力使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导向轴沿着所述轴 线方向在三个部位接触,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一个部位位于与相对 于所述导向轴位于外侧的两个部位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置的一 侧。
根据本方面,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使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 导向轴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在三个部位接触,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一 个部位位于与相对于所述导向轴位于外侧的两个部位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 的方向上对置的一侧,因此,能够减少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相对于所 述导向轴的晃动,能够使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稳定。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 述施力部的作用力使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导向轴沿着所述轴 线方向在四个部位接触,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两个部位位于与相对 于所述导向轴位于外侧的两个部位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置的一 侧。
根据本方面,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五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三~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 征在于,所述框架具有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 位对置的板状的本体部,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的至少一方具备接触 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本体部中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面相 接,伴随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相对于所述 对置的面进行滑动。
根据本方面,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的至少一方具备接触部,所述 接触部与所述本体部中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面相接,伴随所 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相对于所述对置的面进 行滑动,因此,在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移动时,所述接触部被所述本 体部的对置的面支承,能够与所述导向轴一起更可靠地限制所述第一部位及所 述第二部位的绕所述轴线方向的位移,能够使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的 移动稳定。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 备可旋转地支承所述丝杠的框架,所述框架具有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 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板状的本体部,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 位的至少一方具备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本体部中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 第二部位对置的面相接,伴随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 的移动,相对于所述对置的面进行滑动。
根据本方面,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的至少一方具备接触部,所述 接触部与所述本体部中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面相接,伴随所 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相对于所述对置的面进 行滑动,因此,在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移动时,所述接触部被所述本 体部的对置的面支承,能够限制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的绕所述轴线方 向的位移,从而能够使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稳定。
本发明第九方面在第一~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 述施力部是连接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的连接部。
根据本方面,因为使所述施力部承担一体连接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 位的作为连接部的功能,所以所述施力部兼备将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 一体化的功能和使所述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的功能这 两个功能,能够简化所述可动部件的结构。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及所述施力部一体形成。
根据本方面,因为将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及所述施力部一体形成, 所以能够消减构成所述可动部件的零件数量,简化结构,且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驱动装置在第十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施 力部以弹性变形的状态安装在所述丝杠上。
根据本方面,所述施力部以弹性变形的状态安装在所述丝杠上,所以能够 将所述施力部的弹性变形试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力、即复原力用作作用力并 使其作用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晶显 示器,所述液晶显示器发光显示应显示的信息;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能够以旋 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反射所述发光显示的信息并将其投影到被投影对象上; 第一~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中,形成于所述 反射器上的突出片配置于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 通过使该可动部件沿着所述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反射器摆动,调节所 述信息的投影方向。
根据本方面,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同样的作用 效果。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中,能够吸收所述丝杠和所述第一螺纹部及所述第二 螺纹部的余隙(齿隙),抑制可动部件向移动方向(丝杠的轴线方向)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应用例的一方式的平视显示器装 置的概要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通过施力部施加了预压的状态的第一螺纹部及第二螺纹部和 丝杠的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说明可动部件的施力部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中可动部件的施力部的作用力的 作用状况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部件中施力部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的 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68、76驱动装置,12平视显示器装置,
14车辆,16仪表板,18显示装置,20前风挡玻璃,
22驾驶员,24液晶显示器,26第一反射器,28第二反射器,
30外壳,32光源,34液晶显示元件,36冷镜,
36a玻璃基板,36b第一反射层,38安装部件,40凹面镜,
40a第二反射层,42透光性罩,44镜保持架,44a突出片,
46上侧壳体,46a开口部,48下侧壳体,50内部空间,
52框架,52a本体部,52b电动机安装部,52c支承部,
54电动机,54a定子,56丝杠,56a螺纹部,
56b支承部,58、70、74、78可动部件,
58a、70a、74a、78a第一部位,
58b、70b、74b、78b第二部位,
58c、70d、74d、78d第一螺纹部,
58d、70e、74e、78e第一导向孔,
58e、70g、74f、78g第二螺纹部,
58f、70h、74g、78h第二导向孔,58g、70f、78f第一接触部,
58h、70j、78j第二接触部,60导向轴,62轴承,64端子,
66基板,70c、74c第一施力部件,70p、74n第二施力部件,
70k、70m、70n、74h、74j、74k、74m抵接部,
78c施力部,78k第一施力部,78ku垂直立起的部位,
78ks向下倾斜的部位,78m第二施力部,
78ms向上倾斜的部位,78mn垂直下降的部位,A旋转轴,
B1~B12箭头,L显示光,R配线基板,V虚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对于 同一结构标注同一符号,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 中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应用例的一方式的平视显示器 装置的概要的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平视显示器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侧 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图4是 表示通过施力部施加了预压的状态的第一螺纹部及第二螺纹部和丝杠的关 系的侧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驱 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说明可动部件的施力部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 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中可动部件的施力部的 作用力的作用状况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10是说明在第三实施方 式的可动部件中施力部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的侧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图2,对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图3)的平视 显示器装置12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平视显示器装置12,不仅第一实施方 式的驱动装置10适用,而且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8及第三实施方式 的驱动装置76也可以适用。
平视显示器装置12具有在图1中设于车辆14的仪表板16的内部的显 示装置18,利用作为投影部件的前风挡玻璃20向车辆14的驾驶员22的方 向反射显示装置18投射的显示光L,进行虚像(显示像)V的显示。换言 之,平视显示器装置12向前风挡玻璃20照射(投射)由显示装置18的后 述的液晶显示器24发出的显示光L,使驾驶员22识别通过该照射获得的虚 像V。由此,驾驶员22能够将虚像V与风景重叠进行观察。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8具备液晶显示器24、第一反射器26、作为 “反射器”的第二反射器28、外壳30。
液晶显示器24具有光源32和液晶显示元件(显示元件)34。光源32 由安装在配线基板R上的发光二极管构成。液晶显示元件34是以使来自光 源32的照明光透过并形成显示光L的方式位于光源32的前方(正上方) 的薄膜晶体管(TFT)型的液晶显示元件。液晶显示元件34基于来自未图 示的元件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通过从配置于背后(正下方)的光源32发 出的光,用数值等发光显示应显示的信息(例如,车辆的速度或发动机转 速)。此外,应显示的信息不限于车辆的速度或发动机转速,作为显示方 式,也不限于数值显示,可以采用所有的方式。液晶显示器24输出由可见 波长域的光构成的显示光L,例如可以利用发出红色光(主要为发光波长域 610~640nm)的光源32。
这种液晶显示器24以显示光L的出射侧的面与第一反射器26的后述 的冷镜36对置的方式设于外壳30内,且被固定保持在显示光L的光轴与 冷镜36相交的位置或朝向。
第一反射器26具有冷镜36和用于将冷镜36固定于外壳30内的安装 部件38。冷镜36将从液晶显示器24发出的显示光L朝向第二反射器28(凹 面镜40)反射。冷镜36具有大致矩形的玻璃基板36a和通过蒸镀等形成于 玻璃基板36a的一面(与第二反射器28的后述的凹面镜40对置的面)的、 由膜厚不同的多层干涉膜构成的第一反射层36b。另外,安装部件38例如 由黑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被固定于外壳30。
此外,冷镜36以高的反射率反射包含液晶显示器24的发光波长域的 可见波长域(450~750nm)的光。该情况下,作为冷镜36,应用以低的反 射率(例如15%以下)反射可见波长域以外的光、特别是红外波长域的光 (红外线或太阳光的热射线)的冷镜。此外,未被第一反射层36b反射的 光透过冷镜36。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镜36与液晶显示器24同样,配置于 从外壳30的后述的透光性罩42不能直接看到的位置,使得太阳光等来自 外部的光(外光)不会直接接触。
第二反射器28具有凹面镜40和保持凹面镜40的镜保持架44。凹面 镜40具有被蒸镀在由聚碳酸酯构成的树脂基板的凹面的第二反射层40a, 将来自冷镜36(即液晶显示元件34)的显示光L放大,同时,使其通过外 壳30的透光性罩42朝向前风挡玻璃20反射。凹面镜40以第二反射层40a 与冷镜36及外壳30的透光性罩42对置的方式配置,配置于从透光性罩42 可以看到的位置。
镜保持架44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被设于外壳30的轴承部轴支 承的、与显示光L的光轴正交的旋转轴A。即,镜保持架44和被其保持的 凹面镜40能够以旋转轴A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能够调节镜保持架44 的角度位置、即显示光L的投射方向。在镜保持架44上形成有朝向旋转轴 A的径向外侧局部地突出的突出片44a。该突出片44a通过来自驱动装置10 的驱动力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镜保持架44转动。关于驱动装置10,稍后 进行描述。
外壳30例如由铝压铸件形成,具有截面均为大致U字状的上侧壳体46和下侧壳体48。上侧壳体46和下侧壳体48形成内部空间50,液晶显示 器24、第一反射器26及第二反射器28被收纳在该内部空间50。
在上侧壳体46上,在与凹面镜4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46a,以 堵塞该开口部46a的方式配置有透光性罩42。透光性罩42由透光性的合成 树脂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构成,具有作为由凹面镜40反射的显示光L 透过(通过)的光透射性部件的功能。即,由凹面镜40反射的显示光L通 过设于外壳30的透光性罩42投影到前风挡玻璃20,由此进行虚像V的显 示。
<<<驱动装置的概要>>>
在图3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进行说明。驱动装置10具 备框架52、作为“驱动部”的电动机54、丝杠56、可动部件58以及导向 轴60。此外,在图3~图10中,丝杠56的轴线延伸的方向为X轴方向, 将丝杠56突出的一侧设为+X轴方向,将与丝杠56突出的一侧相反一侧(另 一侧)设为-X轴方向,与丝杠56的轴线延伸的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 方向为Y轴方向,与丝杠56的轴线延伸的方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交 叉的方向为Z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将Z轴方向设为 装置高度方向,将+Z方向设为上侧,将-Z方向设为下侧。
框架52具备沿X轴方向延设的平板状的本体部52a、在本体部52a上 的-X轴方向侧端部向+Z轴方向突出的电动机安装部52b、在本体部52a 上的+X轴方向侧端部向+Z轴方向突出的支承部52c。
在框架52的电动机安装部52b安装有电动机54。在支承部52c安装 有轴承62。在本实施方式中,丝杠56的一端部(-X轴方向侧)一体形成 于电动机54的驱动轴(未图示)上。丝杠56的另一端部(+X轴方向侧) 由轴承62支承。本体部52a沿丝杠56的轴线方向平行配置。丝杠56由电 动机54驱动而旋转。在丝杠56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部56a(图4)。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丝杠56与电动机54的驱动轴一体形成,但也可以分体 形成。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丝杠56的一端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螺丝等紧固 部件或压入等固定于驱动轴上。
导向轴60的一端部(-X轴方向侧)支承于电动机安装部52b,另一 端部(+X轴方向侧)支承于支承部56b。导向轴60以与丝杠56的轴线平 行的方式安装于框架52上。
电动机5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由步进电动机构成,但不限于 该结构,也可以由直流电动机等构成。电动机54具备构成电动机壳体的定 子54a和配置于定子54a的内侧的转子(未图示)。转子具备驱动轴(未 图示)和固定于驱动轴上的永磁体(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54(更具体而言为定子54a)作为一个例子 通过焊接固定于框架52的电动机安装部52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定子54a 通过焊接固定于电动机安装部52b,但例如也可以利用螺栓或螺丝等紧固部 件等将定子54a固定于电动机安装部52b。
电动机54的定子54a具备驱动线圈(未图示),驱动线圈的端部缠绕 在端子64上。缠绕有驱动线圈的端子64与基板66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 的基板66作为一个例子构成为向电动机54供电的供电基板,且能够收发 电动机54的控制信号。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也包含未设置供电功能 而仅收发电动机54的控制信号的控制基板等。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54 构成为经由端子64从基板66接收电力的供给,并且能够进行控制用信号 的收发。
可动部件58具备第一部位58a、第二部位58b、配置于第一部位58a 与第二部位58b之间的未图示的第一施力部、以及将第一部位58a及第二 部位58b朝向导向轴60施力的未图示的第二施力部而构成。在第一部位58a 一体形成有第一螺纹部58c、第一导向孔58d及作为“接触部”的第一接触 部58g。同样,在第二部位58b一体形成有第二螺纹部58e、第二导向孔58f 及作为“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58h。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部位 58a和第二部位58b之间配置有突出片44a,使得在可动部件58沿X轴方 向移动的同时突出片44a也移动。
在形成于第一部位58a的第一螺纹部58c插入丝杠56,第一螺纹部58c 和丝杠56的螺纹部56a螺纹接合。在第一导向孔58d插入导向轴60。在本 实施方式中,当丝杠56被电动机54驱动而旋转时,第一部位58a伴随丝 杠56的旋转而沿X轴方向移动。
此时,第一导向孔58d沿着导向轴60引导第一部位58a向X轴方向的 移动。而且,第一接触部58g与框架52的本体部52a相接,当第一部位58a 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一接触部58g在本体部52a上滑动。在本实施方式 中,在第一部位58a通过丝杠56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一导向孔58d及第 一接触部58g限制第一部位58a,不使其绕丝杠56的轴线旋转。
同样,在形成于第二部位58b的第二螺纹部58e插入丝杠56,第二螺 纹部58e和丝杠56的螺纹部56a螺纹接合。在第二导向孔58f插入导向轴 60。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丝杠56被电动机54驱动而旋转时,第二部位58b 伴随丝杠56的旋转沿X轴方向移动。
此时,第二导向孔58f沿着导向轴60引导第二部位58b向X轴方向的 移动。而且,第二接触部58h与框架52的本体部52a相接,当第二部位58b 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二接触部58h在本体部52a上滑动。在本实施方式 中,当第二部位58b通过丝杠56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二导向孔58f及第 二接触部58h限制第二部位58b,不使其绕丝杠56的轴线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部位58a和第二部位58b之间配置有未图示 的第一施力部,如图3中的箭头B1所示,对第一部位58a和第二部位58b 施力以使其在X轴方向上相互分离。未图示的第二施力部的作用力如箭头 B12所示将第一部位58a及第二部位58b朝向导向轴60侧施力。而且,未 图示的第二施力部的作用力如箭头B2所示以将第一接触部58g及第二接触 部58h向框架52的本体部52a侧施力的方式起作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 第一施力部及第二施力部作为一个例子由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另外, 第二施力部也可以是重物等,依靠重量将第一部位58a及第二部位58b按 压于本体部52a侧。此外,在图6及图7中,在第二施力部件70p和导向 轴60之间设有未图示的滑动部件,能够使第一部位58a及第二部位58b相 对于导向轴60在X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
如图4所示,来自施力部(未图示)的作用力如箭头B1所示将第一螺 纹部58c向+X方向侧按压,将第二螺纹部58e向-X方向侧按压。其结果 是,第一螺纹部58c的螺纹被按压于丝杠56的构成螺纹部56a的螺纹的- X方向侧的部位。
另一方面,第二螺纹部58e的螺纹被按压于丝杠56的构成螺纹部56a 的螺纹的+X方向侧的部位。其结果是,第一施力部(未图示)对第一部位 58a及第二部位58b赋予预压,以使第一部位58a和第二部位58b在X轴方 向上相互分离。由此,能够吸收丝杠56和第一螺纹部58c及第二螺纹部58e 的余隙(齿隙),抑制可动部件58向X轴方向(移动方向)的晃动。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图示的第一施力部的作用力以使第一部位58a和第二 部位58b在X轴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作用而产生预压,但也可以代替该 结构,以使第一部位58a和第二部位58b在X轴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作 用而产生预压。此外,关于本变更方式,在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 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68进行说明。驱动装置 68具备框架52、电动机54、丝杠56、导向轴60以及可动部件70。此外,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70具备第一部位70a、第二部位70b、作 为“施力部”的第一施力部件70c及第二施力部件70p。在第一部位70a 一体形成有第一螺纹部70d、第一导向孔70e及作为“接触部”的第一接触 部70f(图6)。同样,在第二部位70b一体形成有第二螺纹部70g、第二 导向孔70h及作为“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70j(图6)。此外,可动部件 70在其上部(+Z方向侧端部)配置有突出片44a,且突出片44a被夹持在 第一部位70a的上部和第二部位70b之间。
在形成于第一部位70a的第一螺纹部70d插入丝杠56,第一螺纹部70d 和丝杠56的螺纹部56a螺纹接合。在第一导向孔70e插入导向轴60。在本 实施方式中,当丝杠56被电动机54驱动而旋转时,第一部位70a伴随丝 杠56的旋转沿X轴方向移动。
此时,第一导向孔70e沿着导向轴60引导第一部位70a向X轴方向的 移动。而且,第一接触部70f与框架52的本体部52a相接,当第一部位70a 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一接触部70f在本体部52a上滑动。在本实施方式 中,在第一部位70a通过丝杠56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一导向孔70e及第 一接触部70f限制第一部位70a,不使其绕丝杠56的轴线旋转行。而且,第一导向孔70e对导向轴60进行引导,所以能够与第一接触部70f一起使 第一部位70a在X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
同样,在形成于第二部位70b的第二螺纹部70g插入丝杠56,第二螺 纹部70g和丝杠56的螺纹部56a螺纹接合。在第二导向孔70h中插入导向 轴60。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丝杠56被电动机54驱动而旋转时,第二部位 70b伴随丝杠56的旋转沿X轴方向移动。
此时,第二导向孔70h沿着导向轴60对第二部位70b向X轴方向的移 动进行引导。而且,第二接触部70j与框架52的本体部52a相接,在第二 部位70b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二接触部70j在本体部52a上滑动。在本 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部位70b通过丝杠56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二导向孔 70h及第二接触部70j限制第二部位70b,不使其绕丝杠56的轴线旋转。而且,第二导向孔70h对导向轴60进行引导,因此,能够与第二接触部70j 一起使第二部位70b在X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部位70a和第二部位70b之间配置有第一施 力部件70c。具体而言,第一施力部件70c的一端在Z轴方向上的比丝杠 56靠-Z方向侧的位置与第一部位70a连接。另一方面,第一施力部件70c 的另一端在Z轴方向上的比丝杠56靠-Z方向侧的位置与第二部位70b连 接。即,第一施力部件70c将第一部位70a和第二部位70b连接。在本实 施方式中,第一施力部件70c作为一个例子由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第一部位70a及第二部位70b,将比丝杠56靠 +Z方向侧的部分设为上部,将-Z方向侧的部分设为下部进行说明。
在图6中,第一施力部件70c在第一部位70a及第二部位70b上比设 有丝杠56的位置靠-Z方向侧的位置对第一部位70a及第二部位70b向分 离的方向施力。由此,第一施力部件70c的作用力如箭头B4所示向第一部 位70a的下部和第二部位70b的下部分离的方向起作用。另一方面,在第 一部位70a及第二部位70b上比设有丝杠56的位置靠+Z方向侧的位置, 第一施力部件70c的作用力如箭头B5所示向第一部位70a的上部和第二部 位70b的上部接近的方向起作用。
由此,第一部位70a的上部和第二部位70b的上部通过第一施力部件 70c的作用力被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其结果是,配置于第一部位70a 的上部和第二部位70b的上部之间的突出片44a被向由第一部位70a的上 部及第二部位70b的上部夹持的方向按压。由此,加强突出片44a的抓握 状态的效果增加,更可靠地被抓握在第一部位70a的上部和第二部位70b 的上部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箭头B6所示,作用于第一螺纹部70d及第二螺纹 部70g的第一施力部件70c的作用力对丝杠56的螺纹部56a向使其与第一 螺纹部70d及第二螺纹部70g的螺纹消除余隙(齿隙)的方向施力。由此, 在第一螺纹部70d和第二螺纹部70g之间赋予预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部件70p作为一个例子以将第一部位70a 及第二部位70b向-Z方向侧(下方侧)施力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部位70a 及第二部位70b和导向轴60之间。另外,第二施力部件70p的作用力如箭 头B7所示以将第一接触部70f及第二接触部70j按压在框架52的本体部 52a的方式进行作用。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吸收丝杠56和第一螺纹部70d及第二 螺纹部70g的余隙(齿隙),抑制可动部件70向X轴方向(移动方向)的 晃动。
参照图7,对第一导向孔70e及第二导向孔70h和导向轴60的关系进 行说明。此外,图7中省略第一接触部70f及第二接触部70j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孔70e及第二导向孔70h的直径尺寸大于 导向轴60的直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向孔70e内设有直径尺 寸减小的抵接部70k。另一方面,在第二导向孔70h内设有直径尺寸减小的 抵接部70m及抵接部70n。在第二导向孔70h内,抵接部70m设于靠-X方 向侧端部,抵接部70n设于靠+X方向侧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70k、70m、70n以在Z轴方向上互不相同的 方式形成,作为一个例子,抵接部70k、抵接部70m相对于导向轴60配置 于-Z方向侧,抵接部70n相对于导向轴60配置于+Z方向侧。
如图7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0c的作用力用于使第一部位70a绕图7 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且使第二部位70b绕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其 结果,穿通第一导向孔70e及第二导向孔70h的导向轴60从+X轴方向侧 依次接触抵接部70k、抵接部70n及抵接部70m。其结果,能够减少第一部 位70a及第二部位70b相对于导向轴60在Z轴方向上的晃动,能够使可动 部件70向X轴方向的移动稳定。而且,因为第一部位70a及第二部位70b 通过第二施力部件70p的作用力被向导向轴60施力,所以能够使可动部件 70向X轴方向的移动更稳定。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施力部件70c配置于第一部位70a及第 二部位70b的下部,将抵接部70k、抵接部70m相对于导向轴60配置于-Z 方向侧,将抵接部70n相对于导向轴60配置于+Z方向侧,但也可以代替 该结构而采用如下结构:在将第一施力部件70c配置于第一部位70a及第 二部位70b的上部的情况下,将抵接部70k、抵接部70m相对于导向轴60 配置于+Z方向侧,将抵接部70n相对于导向轴60配置于-Z方向侧。
(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设置有三处与导向轴60相接的抵接部70k、 70m、70n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设置四处抵接部的结构。具 体而言,参照图8,可动部件74具备第一部位74a、第二部位74b、第一施 力部件74c及第二施力部件74n。在第一部位74a一体形成有第一螺纹部 74d及第一导向孔74e,在第二部位74b一体设有第二螺纹部74f及第二导 向孔74g。第一导向孔74e及第二导向孔74g的直径尺寸大于导向轴60的 直径尺寸。此外,图8中省略接触部的图示。
在第一导向孔74e内设有直径尺寸减小的抵接部74h及抵接部74j。 在第一导向孔74e内,抵接部74h靠+X方向侧端部设置,抵接部74j靠- X方向侧端部设置。另一方面,在第二导向孔74g内设有直径尺寸减小的抵 接部74k及抵接部74m。在第二导向孔74g内,抵接部74k靠+X方向侧端 部设置,抵接部70m靠-X方向侧端部设置。
如图8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4c的作用力用于使第一部位74a绕图8 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且使第二部位74b绕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其 结果是,穿通第一导向孔74e及第二导向孔74g的导向轴60从+X轴方向 侧依次接触抵接部74h、抵接部74j、抵接部74k及抵接部74m。其结果, 能够减少第一部位74a及第二部位74b相对于导向轴60在Z轴方向上的晃动,能够使可动部件70向X轴方向的移动稳定。
另外,第二施力部件74n将第一部位74a及第二部位74b向-Z方向 侧施力。第二施力部件74n的作用力作用于将抵接部74j及抵接部74k向 导向轴60施力的方向。而且,第二施力部件74n的作用力作用于将省略了 图示的接触部向框架52的本体部52a(参照图6)施力的方向。此外,图8 中,在第二施力部件74n和导向轴60之间设有未图示的滑动部件,能够使 第一部位58a及第二部位58b相对于导向轴60在X轴方向上平滑地滑动。
此外,在该结构中,在将第一施力部件74c配置于第一部位74a及第 二部位74b的上部的情况下,Z轴方向上的抵接部74h、74j、74k、74m的 位置相对于导向轴60形成相反的配置。
(3)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置第一导向孔70e、第二导向孔70h、 第一接触部70f及第二接触部70j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不 设置第一导向孔70e及第二导向孔70h即不设置导向轴60的结构,或者也 可以采用仅设置第一导向孔70e及第二导向孔70h而不设置第一接触部70f 及第二接触部70j的结构。无论在哪种结构中,均能够使可动部件70在X 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9及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76进行说明。
驱动装置76具备框架52、电动机54、丝杠56、导向轴60以及可动 部件78。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及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 装置68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可动部件78具备第一部位78a和第二部位78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 第一部位78a和第二部位78b之间形成有施力部78c。作为一个例子,施力 部78c作为连接第一部位78a和第二部位78b的连接部起作用。在本实施 方式中,第一部位78a、第二部位78b及施力部78c例如由树脂材料等一体 形成。由此,可以消减零件数,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第一部位78a设有第一螺纹部78d(图10)、 第一导向孔78e(图10)及第一接触部78f,在第二部位78b设有第二螺纹 部78g(图10)、第二导向孔78h(图10)及第二接触部78j。丝杠56与 第一螺纹部78d及第二螺纹部78g螺纹接合。导向轴60穿通第一导向孔78e 及第二导向孔78h。
如图10所示,施力部78c设于第一部位78a及第二部位78b的下部。 施力部78c具备第一施力部78k和第二施力部78m。第一施力部78k的+X 方向侧端部与第一部位78a连接。第一施力部78k由垂直立起的部位78ku 和继该部位78ku之后朝向-X方向向下(向-Z方向)倾斜的部位78ks构 成。第一施力部78k的-X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施力部78m的+X方向侧端部连接。第二施力部78m由从与第一施力部78k的连接部向上(向+Z方向) 倾斜的部位78ms和继该部位78ms之后垂直下降的部位78mn构成。第二施 力部78m的-X方向侧端部与第二部位78b连接。
即,施力部78c在第一部位78a和第二部位78b之间构成弯曲形状。 在施力部78c,当第一施力部78k和第二施力部78m向接近的方向位移时, 产生试图恢复原状的力、即恢复力。该恢复力成为施力部78c的作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第一部位78a和第二部位78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变 形的状态下,即在使施力部78c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施力部78c被安装于 丝杠56及导向轴60上。由此,在施力部78c产生恢复力,如箭头B8所示, 恢复力作为向第一部位78a和第二部位78b分离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起作 用。
另一方面,在第一部位78a及第二部位78b中比设有丝杠56的位置靠 +Z方向侧的位置,如箭头B9所示,施力部78c的作用力作用于第一部位 78a的上部和第二部位78b的上部接近的方向。
由此,通过施力部78c的作用力将第一部位78a的上部和第二部位78b 的上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其结果,配置于第一部位78a的上部和第 二部位78b的上部之间的突出片44a被向由第一部位78a的上部及第二部 位78b的上部夹持的方向按压。由此,加强突出片44a的抓握状态的效果 增加,更可靠地在第一部位78a的上部和第二部位78b的上部之间进行抓 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箭头B10所示,作用于第一螺纹部78d及第二螺 纹部78g的施力部78c的作用力对丝杠56的螺纹部56a向使其与第一螺纹 部78d及第二螺纹部78g的螺纹消除余隙(齿隙)的方向施力。由此,对 第一螺纹部78d和第二螺纹部78g之间赋予预压。另外,如箭头B11所示, 施力部78c的作用力用于将第一接触部78f及第二接触部78j按压在框架 52的本体部52a。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吸收丝杠56和第一螺纹部78d及第二 螺纹部78g的余隙(齿隙),抑制可动部件78向X轴方向(移动方向)的 晃动。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
(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施力部78c与第一部位78a及第二部位78b 一体形成,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各自分体构成并将第一部位78a和 第二部位78b通过施力部78c连接的结构。具体而言,也可以采用如下结 构:通过螺丝或螺栓等紧固部件将施力部78c的+X方向侧端部连接到第一 部位78a,通过紧固部件将施力部78c的-X方向侧端部连接到第二部位 78b。
(2)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78c在第一部位78a及第二部位78b设 于第一接触部78f及第二接触部78j的上方,但也可以设于侧方等。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 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不用说,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部;由所述驱动部驱动而旋转的丝杠;以及通过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沿着所述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
所述可动部件具备:第一部位;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部位;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施力部,
在所述第一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的第一螺纹部,
在所述第二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丝杠螺纹接合的第二螺纹部,
所述施力部对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施力,
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在所述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之间赋予预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丝杠配置于一侧,
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在所述一侧作用于将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分离的方向,且在相对于所述丝杠与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作用于使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接近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旋转地支承所述丝杠的框架,
在所述框架上安装有与所述丝杠平行配置的导向轴,
所述导向轴插入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并引导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导向轴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使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导向轴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在三个部位接触,
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一个部位位于与相对于所述导向轴位于外侧的两个部位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置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使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导向轴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在四个部位接触,
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两个部位位于与相对于所述导向轴位于外侧的两个部位在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置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板状的本体部,
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的至少一方具备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本体部中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面相接,且伴随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对置的面进行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旋转地支承所述丝杠的框架,
所述框架具有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板状的本体部,
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的至少一方具备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在所述本体部中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对置的面相接,且伴随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对置的面进行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是连接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的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及所述施力部一体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以弹性变形的状态安装在所述丝杠上。
12.一种平视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显示器,所述液晶显示器发光显示应显示的信息;
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反射所述发光显示的信息并将该信息投影到被投影对象上;以及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中,形成于所述反射器上的突出片配置于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通过使该可动部件沿着所述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反射器摆动,调节所述信息的投影方向。
CN201910159796.8A 2018-03-05 2019-03-04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Withdrawn CN1102317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8813 2018-03-05
JP2018-038813 2018-03-05
JP2018227526A JP2019151318A (ja) 2018-03-05 2018-12-04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8-227526 2018-1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1711A true CN110231711A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60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9796.8A Withdrawn CN110231711A (zh) 2018-03-05 2019-03-04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3171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7299A (zh) * 2019-12-18 2021-06-18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装置
CN113009683A (zh) * 2019-12-18 2021-06-2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31281A1 (de) * 1986-09-19 1988-04-07 Dea Spa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der linearen bewegung eines koerpers
CN1457409A (zh) * 2001-01-23 2003-11-19 索尼公司 进给丝杠驱动装置和信息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4100634A (zh) * 2013-04-02 2014-10-15 全研科技有限公司 线性滑动改良结构
JP5862734B1 (ja) * 2014-09-10 2016-02-1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シーエムアイ株式会社 直線駆動装置
CN107003524A (zh) * 2014-12-09 2017-08-01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31281A1 (de) * 1986-09-19 1988-04-07 Dea Spa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der linearen bewegung eines koerpers
CN1457409A (zh) * 2001-01-23 2003-11-19 索尼公司 进给丝杠驱动装置和信息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4100634A (zh) * 2013-04-02 2014-10-15 全研科技有限公司 线性滑动改良结构
JP5862734B1 (ja) * 2014-09-10 2016-02-1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シーエムアイ株式会社 直線駆動装置
CN107003524A (zh) * 2014-12-09 2017-08-01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7299A (zh) * 2019-12-18 2021-06-18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装置
CN113009683A (zh) * 2019-12-18 2021-06-2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CN113009683B (zh) * 2019-12-18 2023-02-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34911B2 (en) Mirror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EP2832588B1 (en) Combiner storage device, head-up display device
CN110231711A (zh)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US8885260B2 (en) Head-up display device
US20170307885A1 (en) Head-up display for a motor vehicle
US11474353B2 (en) Head-up display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virtual image
CN109507795B (zh) 驱动装置
WO2019064911A1 (ja) 虚像表示装置
JP2015208195A (ja) 表示装置
CN109507781B (zh) 驱动装置
US7489457B1 (en) Optical lens module
JP7053201B2 (ja) 駆動装置
JP5588834B2 (ja) 自動車用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7400733B2 (ja) 凹面鏡支持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WO2019054163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7439770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880212B2 (ja) コンバイナ収納装置、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145652A5 (zh)
CN112433370B (zh)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JP2010208565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965672B2 (ja) 虚像表示装置
JP2020147236A (ja) 駆動装置、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可動部材の原点位置の検出方法
JP2019151318A (ja)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268978B2 (ja) 表示装置
CN221686707U (zh) 反射镜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