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4398B - 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94398B CN110194398B CN201910489688.7A CN201910489688A CN110194398B CN 110194398 B CN110194398 B CN 110194398B CN 201910489688 A CN201910489688 A CN 201910489688A CN 110194398 B CN110194398 B CN 1101943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vator
- typical
- time
- elevators
- typical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中,利用一学习单元根据与乘客搭乘电梯出行相关的电梯历史运行数据学习乘客的乘梯习惯并输出至一策略确定单元,利用所述策略确定单元根据所述学习单元输出的所述乘梯习惯确定电梯的控制策略,利用一调配单元根据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调配,利用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控制。本发明的电梯控制方法能够精准地预测乘客的乘梯需求,并控制电梯群组的电梯在合适的时刻运行至乘客的出发楼层,从而消除乘客在电梯轿厢到达前的等待时间,以便提高电梯乘坐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电梯控制有关,具体属于一种预测乘客乘梯需求以改善乘梯体验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梯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乘客的规律性出行往往使得电梯的运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每个工作日早晨7点钟左右,电梯会响应某乘客的乘梯召唤而停靠在某一楼层,乘客进入轿厢后运行至底楼大厅后打开轿厢门,乘客离开电梯。对于这种应用场景,现有的电梯一般是在接到乘客的乘梯召唤信号后才由其当前所在位置运行至乘客所在楼层。鉴于前面的响应方式,乘客进入轿厢前需要在所在楼层等待一定时间以便电梯轿厢由其当前所在位置运行至乘客所在楼层,这样无疑增加了乘客的等待时间。
为了解决上述乘客等待问题,公开号为CN104150291B的中国发明专利和公开号为JP特开2002-37543A的日本专利提出将当前时间与电梯历史运行时间进行匹配,且当匹配成功时控制电梯使其运行至对应楼层等待召唤,籍此缩短乘客的等待时间。但是,这些现有技术只是根据简单的时间匹配结果对电梯进行调配,并没有深入地分析乘客的乘梯习惯,因此就会导致匹配结果与乘客实际的乘梯习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从而造成电梯响应乘客乘梯需求的失败,例如乘客未在预定时间乘梯而电梯轿厢白白运行至等待楼层、电梯轿厢过早地到达等待楼层却被出现的其它用梯召唤而召走以及乘客早于电梯轿厢到达等待楼层而因需自主召唤而出现的等待时间。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精准地预测乘客的乘梯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刻控制轿厢运行至乘客的出发楼层,从而消除乘客在电梯轿厢到达前的等待时间以提高电梯乘坐体验就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可以解决如何消除乘客在电梯轿厢到达前的等待时间以提高电梯乘坐体验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所述电梯群组包括多台电梯并以群组方式为乘客提供运送服务,其中:
利用一学习单元学习乘客的乘梯习惯并输出至一策略确定单元;
利用所述策略确定单元根据所述学习单元输出的所述乘梯习惯确定电梯的控制策略;利用一调配单元根据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调配;
利用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第一,本发明根据乘客搭乘电梯出行的相关历史运行数据总结学习乘客的乘梯习惯,这样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乘客的乘梯需求,避免因预测错误导致的乘客无效等待;
第二,本发明可以结合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形式以及乘梯习惯包含的乘梯需求数量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使电梯在合适的时刻运行至乘客的出发楼层,从而消除乘客在电梯轿厢到达前的等待时间,改善乘客的乘梯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部分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部分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部分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另一部分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再一部分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再一部分控制策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再一部分控制策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在现有的电梯系统中只是将当前时间与电梯历史运行时间进行匹配且当匹配成功时控制电梯使其运行至对应楼层等待召唤,并没有深入地分析乘客的乘梯习惯,这样就会导致匹配结果与乘客实际的乘梯习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从而造成电梯响应乘客乘梯需求的失败。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精准地预测乘客的乘梯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刻控制轿厢运行至乘客的出发楼层,从而消除乘客在电梯轿厢到达前的等待时间以提高电梯乘坐体验就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与功效。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亦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可以进行各种类似推广和替换。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所述电梯群组包括多台电梯并以群组方式为乘客提供运送服务,其中:
利用一学习单元学习乘客的乘梯习惯并输出至一策略确定单元,所述学习单元根据与乘客搭乘电梯出行相关的电梯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学习;
利用所述策略确定单元根据所述学习单元输出的所述乘梯习惯确定电梯的控制策略;
利用一调配单元根据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调配;
利用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控制。
所述乘梯习惯是周期性重复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的总称,其中一个乘梯习惯是指具有相同周期性重复的一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
其中的规律是指所述乘梯行为的乘梯时刻具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征,且具有相同时间分布特征的所述乘梯行为除了乘梯时刻外的其它构成要素大致相同(指的是相同或呈现出显著的群组特征)。
所述乘梯行为包括乘客的乘梯时刻、出发楼层(即乘客进入电梯轿厢时所在的楼层),优选地或者还包括出行方向和/或乘梯次数。其中优选地,所述乘梯时刻为乘客搭乘电梯的时间或者乘客搭乘电梯的日期与时间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乘梯时刻为乘客到达电梯侯梯厅的时刻、乘客在出发楼层向电梯输入乘梯请求信号的时刻、乘客预约的乘梯时刻、电梯响应乘客乘梯需求的轿厢开门时刻、乘客进入轿厢时刻、电梯启动时刻中的任一项。
所述乘梯行为表现为至少一个出发楼层在乘梯时刻上的分布有至少一个显著的高峰区域。
如果所述乘梯行为包含有出行方向信息时,即出发楼层相同且出行方向相同的具有相同周期性重复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作为一个乘梯习惯,出发楼层相同但出行方向不同的周期性重复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作为不同的乘梯习惯。
所述学习单元输出的每个乘梯习惯至少包括对应的出发楼层信息和乘梯时刻分布信息。所述乘梯时刻分布信息包括所述乘梯时刻时间分布中的典型分布的数量和对应于所述典型分布的统计学参数,所述统计学参数至少包括一个集中趋势参数和一个离散趋势参数。优选地,所述集中趋势参数为平均值,所述离散趋势参数为标准差。
在同一个乘梯习惯中,乘客的出发楼层必然相同,乘梯时刻大致相同,例如某乘客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10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从统计学上看,该乘客的乘梯时刻是以7:00为平均值、1分钟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则该乘客的该乘梯习惯可表述为“每天,7:00,1分钟,10楼”。由于正态曲线不与横轴相交,故下述描述中提到的“起始时刻”和“截止时刻”是指正态曲线下横轴上区间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某一预设值(如:99.7%)对应的时刻。可知,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7和7:0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乘梯习惯描述为某一出发楼层在乘梯时刻上具有规律性的典型分布,但是事实上并不限定为典型分布,只要具备分布规律即可,概率密度曲线可以是任意形状,只要其中存在一定的特定区域,该特定区域对应的概率密度明显大于其临近且与该特定区域不同的区域对应的概率密度即可。如果该特定区域对应的概率密度显著大于其临近区域对应的概率密度,则称之为高峰区域,如果该高峰区域的概率密度为典型区域,则称之为典型分布。
参照申请号为201910449301.5、名称为“电梯乘客乘梯习惯的识别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在乘客的乘梯行为具有分布规律时,通过一乘梯习惯模型描述乘客的乘梯行为,利用该乘梯习惯模型就可以预测乘客未来的乘梯需求。乘梯习惯模型的输出信息至少包括乘客乘梯需求的发生时刻及其对应的乘客出发楼层,当然,还可以包括乘梯行为对应的统计学参数中的至少一项。乘梯习惯模型的输入至少包括乘梯行为发生周期和乘客乘梯行为时间分布的统计学参数中的集中趋势参数(用于确定乘梯行为在乘梯行为发生周期内的发生时刻)。
在本实施例,主要针对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的情况,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中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如图1、图2所示。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具体说明如下:
1)当所述乘梯习惯仅有一个典型分布或者有多个典型分布但各个典型分布之间无重叠(无重叠是指相邻两个典型分布之间的时间距离足以保证电梯完成一次运行周期)时,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所述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以及电梯群组中所有电梯的当前状态(如所在楼层等)对电梯进行适当调配,并将产生的调配结果输出至控制单元中,控制单元则根据所述调配结果对电梯群组的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最终使电梯群组内的电梯按照控制策略运行。
具体地,假设由两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801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该乘客的乘梯习惯满足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进一步分析可以确定该正态分布的统计学参数:平均值为7:00、标准差假定为1分钟,可知,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7和7:03。在此基础上,将801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同理,对于502住户,其在工作日早晨7:15左右从5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12和7:18,502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15,1分钟,5楼”。显然,两个乘梯习惯之间的时间距离可以保证电梯完成一次运行周期。
上述应用场景显然符合上述情况1),如果选定参数Δt=n·σ=3·1,那么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为使电梯在不晚于6:57和7:12分别等候在8楼和5楼。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基于两台电梯的当前状态(如:所在楼层等)对电梯进行适当调配,如确定1#电梯应等候在8楼,2#电梯应等候在5楼,并将该调配结果输出。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输出的调配结果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最终使得1#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以及2#电梯在不晚于7:12等候在5楼。
2)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一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时,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计算两个典型分布在重叠区域的交点所对应的交点时刻t3,并将第一个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将第二个典型分布的起始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按照修正后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修正后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与情况1)的应用场景相似,不同的是502住户的乘梯习惯变为“工作日,7:05,1分钟,5楼”,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2和7:08。801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5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具有重叠区域,重叠区域的交点对应得到交点时刻t3为7:02:30。当选定第一阈值α1为1分钟时,显然801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5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1分钟,不超过第一阈值α1,因此符合上述情况2),对于801住户的乘梯习惯选定参数Δt=n·σ=3·1,对于502住户的乘梯习惯选定参数Δt=n·σ=2·1,那么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为使电梯在不晚于6:57和7:03分别等候在8楼和5楼。
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基于两台电梯的当前状态(如:所在楼层等)对电梯进行适当调配,如确定1#电梯应等候在8楼,2#电梯应等候在5楼,并将调配结果输出。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输出的调配结果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最终使得1#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以及2#电梯在不晚于7:03等候在5楼。
3)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于同一出发楼层时,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作为具有两个乘梯需求的一个新典型分布,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对空闲电梯进行调配,使得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述新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该新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具体地,假设由两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801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将801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同理,802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2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9和7:05,802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02,1分钟,8楼”。当选定第二阈值α2为3分钟时,显然801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大于第二阈值α2,因此符合上述情况3),那么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是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作为具有两个乘梯需求的一个新典型分布。
对于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得到:
方式1、对原两个典型分布的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得到新的平均值;
方式2、将原两个典型分布的平均值进行再次平均并将获得的平均值作为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
方式3、将原两个典型分布中时序靠前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作为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
这里,采用方式3,得到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为7:00。
此时,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为两个(即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和802住户在7:05的乘梯需求),假设空闲电梯(设定此时两台电梯都没有执行乘客运送任务,处于待机状态,此时将其称为空闲电梯)的数量也为两台,因此乘梯需求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数量,符合上述情况3),选定参数Δt=n·σ=3·1,那么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为使两台空闲电梯都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
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对电梯1#电梯、2#电梯进行调配,即确定1#电梯和2#电梯都应等候在8楼,并输出调配结果。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输出的调配结果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最终使得1#电梯和2#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
4)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于同一出发楼层时,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
步骤1,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作为具有两个乘梯需求的一个新典型分布,
步骤2,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优先使所有空闲电梯在时序靠前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时序靠前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虽然上述步骤2中以时序靠前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作为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获得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例如对具有重叠区域的两个典型分布的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并得到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或者将具有重叠区域的两个典型分布的平均值进行平均作为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
步骤3,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2,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4;
步骤4,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新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具体地,假设由两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801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将801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7和7:03。同理,802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2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9和7:05,802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2,1分钟,8楼”;803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5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2和7:08,803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5,1分钟,8楼”。当选定第二阈值α2为3分钟时,显然,该情形中包括了三个典型分布,且801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803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3分钟。如果按照时序先后,首先取前两个典型分布(801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和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那么符合上述情况4),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作为具有两个乘梯需求的一个新典型分布;再将该新典型分布与第三个典型分布(803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作为对象,再次选定第二阈值α2为3分钟,则仍然符合上述情况4),再次得到一个新典型分布。采用第3)种情况中获取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的方法,即将时序靠前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作为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得到其平均值为7:00。
由于此时的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为三个(即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及803住户在7:05的乘梯需求),而空闲电梯的数量为两台,因此乘梯需求数量超过了空闲电梯数量,符合上述情况4),选定参数Δt=n·σ=3·1,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调配单元对两台空闲电梯进行调配,确定两台空闲电梯应该等候在8楼,控制单元根据调配结果使两台空闲电梯在不晚于6:57都等候在8楼;
步骤2,控制单元使等候在8楼的一台空闲电梯响应801乘客的乘梯需求,将801乘客由8楼运送至1楼,在响应及运送801乘客期间,调配单元使该电梯由空闲状态变为非空闲状态,完成801乘客运送后,该电梯再次变为空闲电梯;此时,剩余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及803住户在7:05的乘梯需求)数量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无需重复步骤1,而转入步骤3;
步骤3,调配单元确定两台空闲电梯再次等候在8楼,控制单元则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使两台空闲电梯等候在8楼(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只需使刚刚完成801乘客运送的空闲电梯返回并再次等候在8楼即可,因为另一台空闲电梯已经等候在8楼)。
5)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于不同出发楼层时,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
如果出行方向相同,则使电梯在不晚于距离目的地较远的出发楼层相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该出发楼层,其中T0是距离目的地较远的出发楼层相对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如果出行方向不同,则将具有重叠区域的两个典型分布作为两个独立的分布,使两台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相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具体地,假设由两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801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将801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同理,502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2左右从5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9和7:05,502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2,1分钟,5楼”。显然,801住户和502住户的出发楼层不同,但出行方向相同,两个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选定第二阈值α2为3分钟,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为使一台电梯在不晚于6:57(选定参数Δt=n·σ=3·1)等候在8楼。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对电梯进行调配,如确定1#电梯应等候在8楼,并将调配结果输出。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输出的调配结果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最终使1#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
假设801住户的乘梯习惯不变,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而502住户则在工作日早晨7:02左右从5楼乘坐电梯到达10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9和7:05,502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02,1分钟,5-10楼”。显然,801住户和502住户的出发楼层不同,出行方向也不同,两个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选定第二阈值α2为3分钟,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为:将具有重叠区域的两个典型分布作两个独立的分布,使电梯分别在不晚于6:57和6:59等候在8楼和5楼。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对电梯进行调配,如根据就近原则确定1#电梯等候在8楼,2#电梯等候在5楼,并将调配结果输出。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输出的调配结果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最终使得1#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且2#电梯在不晚于6:59等候在5楼。
6)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述重叠区域等于第一阈值并等于第二阈值时,如果重叠区域小于第一阈值,则采用上述第2)种情况的控制策略,否则,若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乘梯需求对应于同一出发楼层,则采用上述第3)种、第4)种情况的控制策略,若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乘梯需求对应于不同出发楼层,则采用上述第5)种情况的控制策略。
7)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如图2所示:
①如果空闲电梯的数量N不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所述控制方法为:使与所述典型分布的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并且完成一次乘梯运送后,使刚刚完成乘梯运送的电梯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②如果空闲电梯的数量N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且所有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均相同,所述控制方法为:
步骤1,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时刻T0-Δt等候在出发楼层,其中T0是距当前时刻最近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2,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刚刚完成乘客运送的电梯变为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其余的N-1台空闲电梯为等候空闲电梯,采取下述任一种方式:
1)使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
2)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至少多两个,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多一个且存在右侧截止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三阈值的典型分布,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否则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与所述等候空闲电梯的数量相等,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
③如果空闲电梯的数量N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且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不同时,所述控制方法为:
步骤1,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与当前时刻最近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2,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刚刚完成乘客运送的电梯变为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其余的N-1台空闲电梯为等候空闲电梯,采取以下任一种方式:
1)使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无电梯等候且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距当前时刻最近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等候;
2)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至少多两个,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无电梯等候且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距当前时刻最近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多一个且存在右侧截止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三阈值并与刚刚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相同的典型分布,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否则返回至无电梯等候且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距当前时刻最近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与所述等候空闲电梯的数量相等,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
针对上述情况①,即空闲电梯数量不小于所有乘梯需求数量的情况,与第1)种情况的应用场景相似,故不重复说明。
对于情况②,具体地,假设由三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801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7和7:03,可将801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同理,802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2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9和7:05,802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2,1分钟,8楼”,803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6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3和7:09,803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06,1分钟,8楼”,804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8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5和7:11,804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08,1分钟,8楼”,805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11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8和7:14,804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11,1分钟,8楼”。显然,该情形中包括了五个典型分布,且801住户的乘梯习惯与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802住户的乘梯习惯与803住户的乘梯习惯的重叠区域长度为2分钟,803住户的乘梯习惯与804住户的乘梯习惯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804住户的乘梯习惯与805住户的乘梯习惯的重叠区域长度为3分钟。
当选定第一阈值α1为1分钟、第二阈值α2为5分钟时,801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803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803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804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及804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与805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均位于第一阈值α1和第二阈值α2之间,符合上述情况②。假定空闲电梯数量为三台,乘梯需求数量为五个(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804住户在7:08的乘梯需求和805住户在7:11的乘梯需求),因此空闲电梯的数量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由于所有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都是8楼,故控制方法为:
策略确定单元使所有空闲电梯都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上述控制策略对三台空闲电梯进行调配,确定三台电梯都等候在8楼,控制单元则根据控制策略和调配结果使电梯群组的三台电梯都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
完成801住户的乘梯需求响应后,运送801住户的电梯(三台电梯中的任一台,如1#电梯)变成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而其余两台电梯(2#电梯和3#电梯)则为等候空闲电梯,此时剩余四个未完成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804住户在7:08的乘梯需求和805住户在7:11的乘梯需求)而等候空闲电梯为两台(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等候空闲电梯多两个),作为非等候空闲电梯的1#电梯返回至8楼等候,此时调配单元使1#电梯返回至8楼等候,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使1#电梯返回至8楼。
假设空闲电梯数量为三台,乘梯需求数量为四个(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804住户在7:08的乘梯需求),其余条件不变,那么完成801住户的乘梯需求响应后,运送801住户的电梯(如1#电梯)变成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而其余两台电梯(2#电梯和3#电梯)则为等候空闲电梯,此时剩余三个未完成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804住户在7:08的乘梯需求)而等候空闲电梯为两台(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等候空闲电梯多一个),作为非等候空闲电梯的1#电梯可以返回至8楼等候,或者,假定801住户在7:02乘坐1#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设定第三阈值为10分钟,显然7:02与7:11(804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间)之间的时间差(9分钟)小于第三阈值,此时调配单元使1#电梯停在原地待机,如果设定第三阈值为1分钟,则调配单元使1#电梯返回至8楼等候,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控制1#电梯停在原地待机或者返回至8楼。
再假设空闲电梯数量为三台,乘梯需求数量为三个(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其余条件不变,那么完成801住户的乘梯需求响应后,运送801住户的电梯(如1#电梯)变成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而其余两台电梯(2#电梯和3#电梯)则为等候空闲电梯,此时剩余两个未完成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而等候空闲电梯也为两台,作为非等候空闲电梯的1#电梯可以返回至8楼等候或者停在原地待机。
对于情况③,具体地,假设由两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801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7和7:03,可将801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5楼”。而802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2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9和7:05,802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02,1分钟,8楼”,503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6左右从5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3和7:09,503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6,1分钟,5楼”,404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08左右从4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5和7:11,404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08,1分钟,4楼”。显然,该情形中包括了四个典型分布,且801住户的乘梯习惯与802住户的乘梯习惯两个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802住户的乘梯习惯与503住户的乘梯习惯两个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2分钟,503住户的乘梯习惯与404住户的乘梯习惯两个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4分钟。
同样地,选定第一阈值α1为1分钟、第二阈值α2为5分钟时,801住户的乘梯习惯与802住户的乘梯习惯的重叠区域长度、802住户的乘梯习惯与503住户的乘梯习惯的重叠区域长度及503住户的乘梯习惯与404住户的乘梯习惯均位于第一阈值α1和第二阈值α2之间,假定空闲电梯数量为两台,乘梯需求数量为四个(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5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和404住户在7:08的乘梯需求),因此空闲电梯的数量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由于所有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不同,故控制方法为:
策略确定单元按照四个乘梯需求对应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即6:57、6:59、7:03、7:05),选取时序靠前的两个乘梯需求(即801住户的乘梯需求和802住户的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两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
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上述控制策略对两台空闲电梯进行调配,确定二者都等候在8楼,控制单元则根据控制策略和调配结果使1#电梯和2#电梯中的一台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另一台在不晚于6:59等候在8楼;
完成801住户的乘梯需求响应后,运送801住户的电梯(两台电梯中的任一台,如1#电梯)变成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而其余一台电梯(2#电梯)则为等候空闲电梯,此时剩余三个未完成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5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404住户在7:08的乘梯需求)而等候空闲电梯为一台(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等候空闲电梯多两个),由于2#电梯已经等候在8楼,作为非等候空闲电梯的1#电梯(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5楼(无电梯等候且7:03距当前时刻最近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等候,此时调配单元使1#电梯返回至5楼等候,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使1#电梯返回至5楼。
假设空闲电梯数量为两台,且503住户改为803住户,803住户的乘梯习惯为“工作日,7:06,1分钟,8楼”,那么乘梯需求数量为三个(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其余条件不变,那么完成801住户的乘梯需求响应后,运送801住户的电梯(如1#电梯)变成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而其余一台电梯(2#电梯)则为等候空闲电梯,此时剩余两个未完成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803住户在7:06的乘梯需求)而等候空闲电梯为一台(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等候空闲电梯多一个),作为非等候空闲电梯的1#电梯可以返回至8楼等候,或者,假定801住户在7:02乘坐1#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设定第三阈值为10分钟,显然7:02与7:09(803住户的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间)之间的时间差(7分钟)小于第三阈值,此时调配单元使1#电梯停在原地待机,如果设定第三阈值为1分钟,则调配单元使1#电梯返回至8楼等候,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控制1#电梯停在原地待机或者返回至8楼。当然,如果第三个乘梯习惯为503住户的乘梯习惯“工作日,7:06,1分钟,5楼”,那么调配单元使1#电梯返回至5楼等候。
再假设空闲电梯数量为两台,乘梯需求数量为两个(801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其余条件不变,那么完成801住户的乘梯需求响应后,运送801住户的电梯(如1#电梯)变成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而其余一台电梯(2#电梯)则为等候空闲电梯,此时剩余一个未完成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2的乘梯需求)而等候空闲电梯也为一台,且2#电梯已等候在8楼,此时作为非等候空闲电梯的1#电梯停在原地待机,或者也可以返回至8楼。
上述控制策略中,优选的,参数Δt=n·σ,其中σ是典型分布的标准差,n为一正实数。
其中,第一阈值α1和第二阈值α2及第三阈值是预先设定的参数,对于某一典型分布而言,该参数的设定主要影响重叠区域的样本数量与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中的总样本数量的占比情况,该参数越大,重叠区域的占比越大,相应地,出现等候楼层错误的概率也越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原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主要针对的是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的情况。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中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如图3至图7所示。控制策略的确定规则具体说明如下:
1)当所述乘梯习惯仅有一个典型分布或者有多个典型分布但各个典型分布之间无重叠(无重叠是指相邻两个典型分布之间的时间距离足以保证电梯完成一次运行周期)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图3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该情况的具体应用场景与实施例一中的第1)种情况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假设801住户和802住户都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和802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该乘客的乘梯习惯满足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进一步分析可以确定该正态分布的统计学参数:平均值为7:00、标准差假定为1分钟,可知,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7和7:03。在此基础上,将801住户和802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同理,502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15左右从5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12和7:18,502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15,1分钟,5楼”。如果由四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为所有住户服务并设定四台电梯均为空闲电梯,此时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为三个,空闲电梯的数量大于乘梯需求的数量,那么策略确定单元则使两台空闲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并使一台空闲电梯在不晚于7:12等候在5楼。
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以及电梯群组中各空闲电梯的状态(如所在楼层等)对电梯进行调配,例如确定1#电梯和3#电梯等候在8楼,4#电梯等候在5楼,并输出调配结果。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使1#电梯和3#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4#电梯在不晚于7:12等候在5楼。
2)当所述乘梯习惯仅有一个典型分布或者有多个典型分布但各个典型分布之间无重叠(无重叠是指相邻两个典型分布之间的时间距离足以保证电梯完成一次运行周期)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图3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
步骤1,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时序靠前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2,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1,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3;
步骤3,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而且步骤3也可以替换为步骤3’:计算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实际发生时刻与该乘梯需求所在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并根据所述时间差判定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其中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与等候电梯的数量成正比,即概率越大,等候电梯数量越多,概率越小,等候电梯数量越少。
该种情况的应用场景与实施例一中第4)种情况的应用场景相似,不同之处就是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两个乘梯需求在同一个典型分布中)。例如802住户与801住户的乘梯习惯相同,都是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对应的起始时刻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6:57和7:03,因此,在正态分布中有两个乘梯需求(801住户和802住户),同时502住户在工作日早晨7:15左右从5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12和7:18,502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15,1分钟,5楼”。
如果由两台电梯构成一个电梯群组为所有住户服务并设定两台电梯均为空闲电梯,此时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为三个,空闲电梯的数量小于乘梯需求的数量,那么控制方法为:
步骤1,策略确定单元使两台空闲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调配单元根据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以及电梯群组中各空闲电梯的状态(如所在楼层等)对电梯进行调配,例如确定1#电梯和2#电梯等候在8楼,并输出调配结果;控制单元根据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使1#电梯和2#电梯在不晚于6:57等候在8楼;
步骤2,控制单元使等候在8楼的一台空闲电梯(例如1#电梯)响应801乘客的乘梯需求,将801乘客由8楼运送至1楼,在响应及运送801乘客期间,调配单元使该电梯由空闲状态变为非空闲状态,完成801乘客运送后,该电梯再次变为空闲电梯;此时,剩余的乘梯需求(802住户在7:00的乘梯需求及502住户在7:15的乘梯需求)数量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无需重复步骤1,而转入步骤3;
步骤3,调配单元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确定1#电梯等候在5楼,控制单元则对电梯驱动电机进行控制,使1#电梯在不晚于7:12等候在5楼(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只需使刚刚完成801乘客运送的空闲电梯等候在5楼即可,因为另一台空闲电梯已经等候在8楼)。
3)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四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图4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该种情况综合了实施例一中第2)种情况和本实施例中第1)种情况,应用场景可以将二者进行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而易举地组合得到,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4)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四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如图4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
步骤1,计算典型分布在重叠区域的交点所对应的交点时刻t3,并将第一个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将第二个典型分布的起始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
步骤2,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时序靠前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3,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2,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4;
步骤4,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其中,步骤4也可以替换为步骤4’:计算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实际发生时刻与该乘梯需求所在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并根据所述时间差判定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进一步的,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与等候电梯的数量成正比。
该种情况综合了实施例一中第2)种情况和本实施例中第2)种情况,应用场景可以将二者进行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而易举地组合得到,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5)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四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如图4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具体地,由三台电梯组成一个电梯群组且三台电梯都是空闲电梯,假设801住户、802住户和803住户都在工作日早晨7:00左右从8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后离开电梯轿厢,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01住户、802住户和803住户的过往乘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三个住户的乘梯习惯满足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进一步分析可以确定该正态分布的统计学参数:平均值为7:00、标准差假定为1分钟,在此基础上,将801-803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0,1分钟,8楼”。同理,502住户和503住户都在工作日早晨7:03左右从5楼乘坐电梯到达1楼离开电梯轿厢,则对应的起始时刻起始时刻t1和截止时刻t2分别为7:00和7:06,502住户和503住户的乘梯习惯表述为“工作日,7:03,1分钟,5楼”。设定第四阈值为4分钟,显然,这两个典型分布的重叠区域长度为3分钟,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为:使8楼和5楼各有一台电梯等候,由于以8楼为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比以5楼为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多,故使剩余的一台空闲电梯也等候在8楼。
6)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图5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该种情况与本实施例第3)种情况相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而易举地设计应用场景并理解该种情况的控制方法,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7)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如图5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
步骤1,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作为一个新的典型分布;
步骤2,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时序靠前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3,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2,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4;
步骤4,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其中,步骤4也可以替换为步骤4’:计算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实际发生时刻与该乘梯需求所在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并根据所述时间差判定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进一步的,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与等候电梯的数量成正比。
该种情况综合了实施例一第3)种情况和本实施例第4)种情况,应用场景可以将二者进行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而易举地组合得到,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8)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如图5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该种情况与本实施例第5)种情况相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而易举地设计应用场景并理解该种情况的控制方法,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9)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述重叠区域等于第四阈值且等于第五阈值时,如图6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那么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那么采用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控制策略或者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控制策略;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那么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10)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大于第四阈值且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时,如图7所示,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为: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那么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那么采用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控制策略或者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控制策略;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那么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在上述控制策略中,优选的参数Δt=n·σ,其中σ是典型分布的标准差,n为一正实数。
其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是预先设定的参数,对于某一典型分布而言,该参数的设定主要影响重叠区域的样本数量与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中的总样本数量的占比情况,该参数越大,重叠区域的占比越大,相应地,出现等候楼层错误的概率也越大。
本发明根据乘客搭乘电梯出行的相关历史运行数据总结学习乘客的乘梯习惯,这样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乘客的乘梯需求,避免因预测错误导致的乘客无效等待,同时结合乘梯习惯的典型分布形式以及乘梯习惯包含的乘梯需求数量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使电梯在合适的时刻运行至乘客的出发楼层,从而消除乘客在电梯轿厢到达前的等待时间,改善乘客的乘梯感受。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等效置换和改进,均应视为在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内。
Claims (18)
1.一种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所述电梯群组包括多台电梯并以群组方式为乘客提供运送服务,其特征在于,
利用一学习单元学习乘客的乘梯习惯并输出至一策略确定单元;
利用所述策略确定单元根据所述学习单元输出的所述乘梯习惯确定电梯的控制策略;
利用一调配单元根据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控制策略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调配;
利用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控制;
所述学习单元输出的每个乘梯习惯至少包括对应的出发楼层信息和乘梯时刻分布信息,所述乘梯时刻分布信息包括所述乘梯时刻时间分布中典型分布的数量和所述典型分布的统计学参数,所述统计学参数至少包括一个集中趋势参数和一个离散趋势参数,所述集中趋势参数为平均值,所述离散趋势参数为标准差;
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一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一控制策略:计算两个典型分布在重叠区域的交点所对应的交点时刻t3,并将第一个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将第二个典型分布的起始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按照修正后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修正后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于同一出发楼层的同时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作为一个具有两个乘梯需求的新典型分布;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所述控制方法为第二控制策略: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对空闲电梯进行调配,使得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述新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该新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所述控制方法为第三控制策略,包括:
步骤A1,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对空闲电梯进行调配,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述新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都等候在该新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新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A2,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A1,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A3;
步骤A3,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该新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于不同出发楼层且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四控制策略:如果出行方向相同,则使电梯在不晚于距离目的地较远的出发楼层相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该出发楼层,其中T0是距离目的地较远的出发楼层相对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如果出行方向不同,则将具有重叠区域的两个典型分布作为两个独立的分布,使两台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相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的同时所述重叠区域等于第一阈值且等于第二阈值时,如果重叠区域小于第一阈值,则采用第一控制策略,否则,若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乘梯需求对应于同一出发楼层,则采用第二控制策略或第三控制策略,若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乘梯需求对应于不同出发楼层,则采用第四控制策略;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同时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时,如果空闲电梯的数量N不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所述控制方法为第五控制策略:使与所述典型分布的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并且完成一次乘梯运送后,使刚刚完成乘梯运送的电梯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同时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时,如果空闲电梯的数量N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且所有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均相同,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六控制策略,包括:
步骤B1,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时刻T0-Δt等候在出发楼层,其中T0是距当前时刻最近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B2,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刚刚完成乘客运送的电梯变为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其余的N-1台空闲电梯为等候空闲电梯,采取下述任一种方式:
1)使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
2)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至少多两个,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多一个且存在右侧截止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三阈值的典型分布,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否则返回至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与所述等候空闲电梯的数量相等,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同时所有典型分布都只有一个乘梯需求时,如果空闲电梯的数量N小于所有乘梯需求的数量且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不同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七控制策略,包括:
步骤C1,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与当前时刻最近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C2,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刚刚完成乘客运送的电梯变为唯一的非等候空闲电梯,其余的N-1台空闲电梯为等候空闲电梯,采取以下任一种方式:
1)使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无电梯等候且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距当前时刻最近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等候;
2)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至少多两个,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返回至无电梯等候且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距当前时刻最近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比所述等候空闲电梯多一个且存在右侧截止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三阈值并与刚刚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相同的典型分布,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否则返回至无电梯等候且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距当前时刻最近的乘梯需求的出发楼层等候;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与所述等候空闲电梯的数量相等,则所述非等候空闲电梯停在原地待机;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仅有一个典型分布或者有多个典型分布但各个典型分布之间无重叠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八控制策略: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仅有一个典型分布或者有多个典型分布但各个典型分布之间无重叠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九控制策略,包括:
步骤D1,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时序靠前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D2,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D1,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D3;
步骤D3,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四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控制策略: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四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一控制策略:
步骤E1,计算典型分布在重叠区域的交点所对应的交点时刻t3,并将第一个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将第二个典型分布的起始时刻修正为交点时刻t3;
步骤E2,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时序靠前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E3,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E2,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E4;
步骤E4,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大于第四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二控制策略: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三控制策略: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四控制策略,包括:
步骤F1,将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作为一个新的典型分布;
步骤F2,产生与空闲电梯数量相同的呼梯召唤信号,按照乘梯需求对应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选取时序靠前的N个乘梯需求,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所选取的N个乘梯需求对应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乘梯需求各自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步骤F3,完成一次乘梯需求响应后,对所述乘梯需求进行响应的电梯再次成为空闲电梯,如果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数量仍然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则重复步骤F2,使电梯返回至未完成的乘梯需求对应的出发楼层等候,否则执行步骤F4;
步骤F4,根据常规调配算法响应,使与未完成的乘梯需求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不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且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时,如果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五控制策略: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且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的同时所述重叠区域等于第四阈值且等于第五阈值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六控制策略: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那么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那么采用第十一控制策略或者第十四控制策略;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那么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或者,当所述乘梯习惯含有大于第四阈值且小于第五阈值的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同时至少有一个典型分布具有至少两个乘梯需求时,所述控制方法为第十七控制策略: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不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那么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与乘梯需求总数量相同的空闲电梯分别在不晚于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其中T0是被响应的典型分布的平均值,Δt为一大于0的参数;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同一出发楼层,那么采用第十一控制策略或者第十四控制策略;
如果所有乘梯需求的总数量超过空闲电梯的数量N且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的出发楼层为不同出发楼层,那么首先使具有重叠区域的典型分布对应的不同出发楼层分别至少有一台电梯等候,然后根据每个出发楼层对应的乘梯需求数量按比例向各出发楼层分配等候电梯的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学习单元根据与乘客搭乘电梯出行相关的电梯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学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梯习惯是周期性重复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的总称,其中一个乘梯习惯是指具有相同周期性重复的一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梯行为至少包括乘客的乘梯时刻、出发楼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梯行为还包括出行方向和/或乘梯次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梯时刻为乘客搭乘电梯的时间或者乘客搭乘电梯的日期与时间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律是指所述乘梯行为中的乘梯时刻具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征,且具有相同时间分布特征的所述乘梯行为除了乘梯时刻外的其它构成要素相同或具有群组特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梯行为表现为至少一个出发楼层在乘梯时刻上的分布具有至少一个高峰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梯时刻为乘客到达电梯侯梯厅的时刻、乘客在出发楼层向电梯输入乘梯请求信号的时刻、乘客预约的乘梯时刻、电梯响应乘客乘梯需求的开门时刻、乘客进入轿厢时刻、电梯启动时刻中的任一项。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乘梯行为包含有出行方向信息时,出发楼层相同且出行方向相同的具有相同周期性重复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作为一个乘梯习惯,出发楼层相同但出行方向不同的周期性重复的乘客乘梯行为的规律作为不同的乘梯习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1中,按照各个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的先后顺序,使所有空闲电梯在不晚于时序靠前的典型分布的时刻T0-Δt等候在典型分布对应的出发楼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3替换为步骤D3’:计算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实际发生时刻与该乘梯需求所在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并根据所述时间差判定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4替换为步骤E4’:计算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实际发生时刻与该乘梯需求所在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并根据所述时间差判定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4替换为步骤F4’:计算未完成的乘梯需求的实际发生时刻与该乘梯需求所在的典型分布的截止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并根据所述时间差判定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再次出现所述出发楼层的乘梯需求的概率与等候电梯的数量成正比。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Δt=n·σ,其中σ是典型分布的标准差,n为一正实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典型分布之间无重叠是指相邻两个典型分布之间的时间距离足以保证电梯完成一次运行周期。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调配单元的调配结果对电梯群组的电梯进行控制以执行所述策略确定单元确定的控制策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89688.7A CN110194398B (zh) | 2019-06-06 | 2019-06-06 | 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89688.7A CN110194398B (zh) | 2019-06-06 | 2019-06-06 | 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4398A CN110194398A (zh) | 2019-09-03 |
CN110194398B true CN110194398B (zh) | 2021-12-07 |
Family
ID=67754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89688.7A Active CN110194398B (zh) | 2019-06-06 | 2019-06-06 | 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1943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90096A (zh) * | 2019-11-06 | 2020-02-14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电梯停靠策略制定方法、电梯控制方法及装置、电梯系统 |
CN111196534A (zh) * | 2019-11-12 | 2020-05-26 | 恒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电梯停留层优化方法及系统 |
CN110950195B (zh) * | 2019-11-29 | 2022-03-15 |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的优化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
CN110884968B (zh) * | 2019-12-10 | 2021-09-07 |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3581947B (zh) * | 2020-04-30 | 2022-12-20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群管理方法及电梯群管理系统 |
CN112061920B (zh) * | 2020-08-31 | 2022-05-06 | 成都新潮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电梯停靠楼层的预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72723A (ja) * | 1993-12-21 | 1995-07-11 |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の位置表示装置 |
CN103508277A (zh) * | 2013-10-10 | 2014-01-15 | 程时言 | 一种智能调度电梯及其待梯方法 |
CN106241524A (zh) * | 2016-08-09 | 2016-12-21 | 安徽聚润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办公楼电梯调节系统 |
CN106629293A (zh) * | 2017-01-16 | 2017-05-10 | 深圳市维康宝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电梯系统 |
WO2017088161A1 (en) * | 2015-11-27 | 2017-06-0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Recommending car/passenger resources for user according to mobility habits |
CN108639880A (zh) * | 2018-05-14 | 2018-10-12 |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 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群控系统及方法 |
-
2019
- 2019-06-06 CN CN201910489688.7A patent/CN1101943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72723A (ja) * | 1993-12-21 | 1995-07-11 |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の位置表示装置 |
CN103508277A (zh) * | 2013-10-10 | 2014-01-15 | 程时言 | 一种智能调度电梯及其待梯方法 |
WO2017088161A1 (en) * | 2015-11-27 | 2017-06-0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Recommending car/passenger resources for user according to mobility habits |
CN106241524A (zh) * | 2016-08-09 | 2016-12-21 | 安徽聚润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办公楼电梯调节系统 |
CN106629293A (zh) * | 2017-01-16 | 2017-05-10 | 深圳市维康宝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电梯系统 |
CN108639880A (zh) * | 2018-05-14 | 2018-10-12 |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 基于图像识别的电梯群控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4398A (zh) | 2019-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94398B (zh) | 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群组的控制方法 | |
KR920011080B1 (ko) | 엘리베이터의 군(群)관리장치 | |
JP5351510B2 (ja) |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 |
EP2558392B1 (en) | Elevator dispatch control to avoid passenger confusion | |
US6315082B2 (en) | Elevator group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 employing scanning for simplifie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 |
JP2000226164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装置 | |
CN110182655B (zh) | 用于单梯的预测乘客乘梯需求的电梯控制方法 | |
EP2748092B1 (en) | A method for allocating elevators and an elevator system | |
CN111847149B (zh) | 电梯目的层分配方法 | |
CN110255302B (zh) | 电梯运行模式的控制处理方法 | |
CA2531448C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elevator hall calls to minimize energy use | |
JP4732343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H061006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 |
CN101356106B (zh) | 电梯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
JP2004107046A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US6905003B2 (en) | Elevator group supervisory control device | |
JPH07117941A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H08217342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Yu et al. | Multi-car elevator system using genetic network programming for high-rise building | |
JP4177627B2 (ja)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US20150041255A1 (en) | Elevator control device | |
JPH03272979A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 |
JPH064475B2 (ja) |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装置 | |
JP4569197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 |
CN116081414A (zh) | 针对乘客乘梯时间的电梯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