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1378A - 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71378A CN110171378A CN201910117005.5A CN201910117005A CN110171378A CN 110171378 A CN110171378 A CN 110171378A CN 201910117005 A CN201910117005 A CN 201910117005A CN 110171378 A CN110171378 A CN 1101713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width direction
- absorber
- outboard end
- energy absorb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60R2019/1873—Cellular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之间的碰撞吸能盒、和设置为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吸收体。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5-003653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车辆前部构造:在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保险杠加强件(保险杠构件)之间具有碰撞吸能盒,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具有吸收体。
在上述公报公开的构造中,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但是,根据车辆,存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碰撞吸能盒因来自碰撞障碍物(日文:衝突バリア)的载荷的输入而溃缩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时,难以由保险杠加强件覆盖该边缘。其结果,该边缘可能与碰撞障碍物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的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涉及车辆前部构造。所述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之间的碰撞吸能盒、和设置为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吸收体。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与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和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或者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内侧的情况相比,即使在碰撞吸能盒溃缩而在碰撞吸能盒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边缘比吸收体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即使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
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也可以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根据上述的车辆前部构造,由于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比吸收体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
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也可以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根据上述的车辆前部构造,由于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能够在斜向碰撞时由吸收体从车辆前侧覆盖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斜向碰撞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涉及车辆前部构造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具有:
求出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的位置的工序;和以使得吸收体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决定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生产方法,具有以使得吸收体通常时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决定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的工序。因此,即使在斜向碰撞时碰撞吸能盒溃缩而在碰撞吸能盒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吸收体从车辆前侧覆盖边缘。由此,即使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斜向碰撞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产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吸收体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图中FR表示车辆前侧,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10具有前纵梁20、碰撞吸能盒30、保险杠加强件40、以及吸收体50。
前纵梁20设置为在车辆的左右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纵梁20为,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横截面形状)呈矩形等闭合截面形状的车辆的骨架部件。
碰撞吸能盒30设置为用于在包括斜向碰撞等斜碰撞的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时,在作为轴向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压缩变形(溃缩)来吸收能量。此外,斜向碰撞是指,由美国的NHTSA(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规定的斜碰撞(与碰撞障碍物10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重叠量为35%、与碰撞障碍物100的相对角度为15°且相对速度90km/h的碰撞)。碰撞吸能盒30与前纵梁20的车辆前侧端部21连接。碰撞吸能盒30配置于前纵梁20的车辆前侧端部21与保险杠加强件40之间。碰撞吸能盒30具有盒主体31和设置于盒主体31的车辆前侧端部的前侧板32。
盒主体31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延伸设置,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横截面形状)为闭合截面形状。盒主体31的横截面形状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八边形等多边形。盒主体31具有盒上壁31a、从盒上壁31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盒外侧壁31b、从盒上壁31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盒内侧壁31c、以及将盒外侧壁31b与盒内侧壁31c的下端部彼此连接的盒下壁(未图示)。
在盒主体31形成有多个凹状槽(bead)31e以使得容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发生轴压缩变形。多个凹状槽31e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上隔有间隔地形成。
盒主体31以车辆后侧端部直接或者经由至少一块未图示的板固定安装于前纵梁20的车辆前侧端部21。盒主体31与前纵梁20的固定既可以是通过焊接实现的固定,也可以是通过使用了未图示的螺栓的结合实现的固定。
前侧板32通过焊接等接合于盒主体31的车辆前侧端部。前侧板32具有在从盒主体31的轴向(车辆前后方向)上观察时比盒主体31大的形状,能够从车辆前侧覆盖盒主体31。因此,前侧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比盒主体31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前侧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部比盒主体31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2所示,焊接螺母70与前侧板32的车辆后侧面32b接合。关于焊接螺母70,例如通过凸焊等将形成于焊接螺母70的突起(未图示)压溃并焊接,从而与前侧板32接合。前侧板32,在与焊接螺母70接合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栓71与焊接螺母70螺合直接或者经由未图示的其他部件固定安装于保险杠加强件40的后侧壁41。
在前侧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形成有角呈R形状地向车辆后侧弯曲的弯曲部32a。并且,前侧板32的弯曲部32a具有碰撞时以外的通常时的碰撞吸能盒3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33。
碰撞吸能盒30的外侧端33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4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此外,碰撞吸能盒30的盒主体31的盒外侧壁31b也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不过,碰撞吸能盒30的盒主体31的盒内侧壁31c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处于盒主体31的盒外侧壁31b与盒内侧壁31c之间。
如图1所示,保险杠加强件40设置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保险杠加强件40具有至少处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央部40a、和位于中央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宽度方向端部40b。宽度方向端部40b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向车辆后侧倾斜或弯曲地延伸,比中央部40a位于车辆后侧。
保险杠加强件40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横截面形状)为车辆后侧开放的截面“C”字形状。不过,保险杠加强件40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车辆后侧开放的截面帽形状,还可以是矩形。
如图2所示,保险杠加强件40具有后侧壁41和前侧壁42,后侧壁41具有保险杠加强件40的车辆后侧面,前侧壁42具有保险杠加强件40的车辆前侧面。关于保险杠加强件40,在宽度方向端部40b的后侧壁41使用螺栓71而与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结合。在保险杠加强件40的前侧壁42形成有贯通前侧壁42的贯通孔42a。
贯通孔42a形成于螺栓71的车辆前侧位置。因此,在使螺栓71与焊接螺母70螺合时,能够利用贯通孔42a将螺栓71插入焊接螺母70,并使用未图示的紧固工具使螺栓71与焊接螺母70螺合。
吸收体50为树脂制,是模塑成形品。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吸收体50由发泡树脂材料构成,发泡树脂材料例如为EPP(expanded polypropylene,发泡聚丙烯)。吸收体50设置为在保险杠加强件40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吸收体50可以为多部件构造,但为了削减部件数量而优选为单一部件构造。
吸收体50被支承于保险杠加强件40。具体而言,通过使在车辆后侧突出设置的至少一个突起51一边伴随突起51的变形一边从车辆前侧插入保险杠加强件40的贯通孔42a,从而将吸收体50支承于保险杠加强件40。此外,保险杠罩60靠近吸收体50地配设于吸收体50的车辆前侧,利用保险杠罩60防止突起51从贯通孔42a拔出而吸收体50从保险杠加强件40脱落的情况。吸收体50的车辆前侧面50a与处于其车辆前侧的保险杠罩60的车辆后侧面(背面)60a平行或大致平行。
吸收体50具有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43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主体部52、和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43处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扩宽部53。
突起51设置于主体部52,设置为从主体部52的车辆后侧面52a向车辆后侧突出。主体部52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保险杠加强件40与保险杠罩60之间的空间的大致整体填埋。
扩宽部53设置于主体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扩宽部53设置为,将比保险杠加强件40处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部分与保险杠罩60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空间的大致整体填埋。扩宽部53形成为内部没有空隙且表面没有凹部的实心。这是为了抑制在因来自碰撞障碍物100的载荷的输入而吸收体50被向车辆后侧推压时扩宽部53断裂。也就是说,若内部存在空隙等则空隙的周围变薄而扩宽部53容易断裂,但通过形成为实心从而不存在薄壁部分,抑制了扩宽部53的断裂。扩宽部5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53a为向车辆前侧且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以降低吸收体50的材料成本。
扩宽部53具有向车辆后侧膨出的膨出部54。膨出部54向接近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的方向膨出。膨出部54的车辆后侧面54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保险杠加强件40的宽度方向端部40b的后侧壁41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膨出部54的车辆后侧面54a与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的车辆前侧面32c平行或大致平行。膨出部54的车辆后侧面54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54a1比碰撞吸能盒30的外侧端33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从车辆前侧与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相对。膨出部54的车辆后侧面54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54a2比碰撞吸能盒30的外侧端33处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车辆前侧与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不相对。
膨出部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54b处于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保险杠加强件40相对的位置。在膨出部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54b与保险杠加强件40之间设置有间隙S。间隙S是为了吸收保险杠加强件40和吸收体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制造误差而设置的。由于设置有间隙S,从而即使保险杠加强件40和吸收体50存在制造误差,也能够通过间隙S吸收该制造误差,能够使膨出部54不干涉保险杠加强件40地将吸收体50组装于保险杠加强件40。
吸收体50的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55处于扩宽部53。吸收体50的外侧端55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且,吸收体50的外侧端55比碰撞吸能盒30的外侧端3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在斜向碰撞时,保险杠罩60被碰撞障碍物100向车辆后侧推压,吸收体50因被推压的保险杠罩60而被向车辆后侧推压。因此,(i)吸收体50的主体部52在保险杠加强件40与保险杠罩60之间发生压缩变形,并且来自碰撞障碍物100的载荷经由吸收体50和保险杠加强件40而向碰撞吸能盒30传递。另外,(ii)吸收体50的扩宽部53因保险杠加强件40而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在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与保险杠罩60之间发生压缩变形,并且来自碰撞障碍物100的载荷经由吸收体50而向碰撞吸能盒30传递。其结果,碰撞吸能盒30发生压缩变形(溃缩)。
如图3所示,当碰撞吸能盒30因斜向碰撞而发生了压缩变形时(溃缩时),有时在盒外侧壁31b产生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36。并且,存在边缘36的顶端比通常时的碰撞吸能盒30的外侧端33的位置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成为碰撞吸能盒30的外侧端的情况。
因此,优选以使得吸收体50的通常时的外侧端55比碰撞吸能盒30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34的位置(边缘36的顶端位置)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设定吸收体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50。此外,碰撞吸能盒30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34可以使用计算机来预测(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预测),也可以通过进行一次以上的碰撞试验来预测,还可以通过上述双方来预测。此外,将误差考虑在内,优选吸收体50的外侧端55比碰撞吸能盒30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34的位置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例如8mm以上。
即,车辆前部构造10的生产方法具有:
(i)求出碰撞吸能盒30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34的位置的工序;和
(ii)以使得吸收体50的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55比碰撞吸能盒30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34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决定吸收体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50的工序。
然后,将依次经过了上述(i)、(ii)工序而制作出的吸收体50组装于保险杠加强件40。由此,车辆前部构造10的生产方法具有在上述(ii)工序之后将吸收体50组装于保险杠加强件40的工序(组装于车辆的工序)。
接着,具有本发明实施例的作用、效果。
(A)由于吸收体50的外侧端55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与吸收体50的外侧端55和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或者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位于内侧的情况相比,即使在碰撞吸能盒30溃缩而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36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边缘36比吸收体5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即使在碰撞吸能盒30的通常时的外侧端33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的边缘36与碰撞障碍物100(碰撞障碍物100的表面片材(facing sheet)110)接触。
(B)由于吸收体50的外侧端55比碰撞吸能盒30的通常时的外侧端3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与上述(A)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的边缘36比吸收体5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的边缘36与碰撞障碍物100接触。
(C)由于吸收体50的外侧端55比碰撞吸能盒30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外侧端34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能够在斜向碰撞时由吸收体50从车辆前侧覆盖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的边缘36。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斜向碰撞时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的边缘36与碰撞障碍物100接触。
(D)由于在前侧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形成有角呈R形状地向车辆后侧弯曲的弯曲部32a,从而在因来自碰撞障碍物100的载荷的输入而吸收体50被向车辆后侧推压而与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接触时,能够通过前侧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抑制吸收体50断裂。
(E)由于吸收体50的膨出部54的车辆后侧面54a与碰撞吸能盒30的前侧板32的车辆前侧面32c平行或大致平行,从而在因来自碰撞障碍物100的载荷的输入而吸收体50被向车辆后侧推压而与前侧板32接触时,能够使吸收体50与前侧板32面接触。由此,能够使从前侧板32施加于吸收体50的应力分散,能够通过前侧板32抑制吸收体50断裂。
(F)通过吸收体50抑制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的边缘36与碰撞障碍物100接触,从而与加长保险杠加强件40的车辆宽度方向长度并由保险杠加强件40进行抑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车辆前部构造10的轻量化。
(G)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生产方法中,具有以使得吸收体50的通常时的外侧端55比碰撞吸能盒30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外侧端34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决定吸收体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50的工序。因此,即使在斜向碰撞时碰撞吸能盒30溃缩而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36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吸收体50从车辆前侧覆盖边缘36。由此,即使在碰撞吸能盒30的通常时的外侧端33比保险杠加强件40的外侧端43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斜向碰撞时在碰撞吸能盒30产生的边缘36与碰撞障碍物100接触。
Claims (4)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碰撞吸能盒,该碰撞吸能盒设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之间;和
吸收体,该吸收体设置为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4.一种车辆前部构造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求出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的位置的工序;和
以使得吸收体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决定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26590A JP7031356B2 (ja) | 2018-02-19 | 2018-02-19 | 車両前部構造 |
JP2018-026590 | 2018-02-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71378A true CN110171378A (zh) | 2019-08-27 |
CN110171378B CN110171378B (zh) | 2022-09-02 |
Family
ID=67616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17005.5A Active CN110171378B (zh) | 2018-02-19 | 2019-02-15 | 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50695B2 (zh) |
JP (1) | JP7031356B2 (zh) |
CN (1) | CN11017137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84087A (zh) * | 2020-08-24 | 2022-02-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保险杠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1751561A1 (en) * | 2017-12-18 | 2019-06-19 | Gestamp Hardtech Ab | Crash box for a bumper |
JP6581686B1 (ja) * | 2018-03-30 | 2019-09-25 | 株式会社Uacj | バンパー構造体 |
DE102020114662A1 (de) * | 2020-06-02 | 2021-12-02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Querträger für ein Stoßfänger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s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Querträger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62551A (ja) * | 1998-08-18 | 2000-02-29 |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 バンパー構造 |
JP2002331886A (ja) * | 2001-05-11 | 2002-11-19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 |
CN101631694A (zh) * | 2006-12-28 | 2010-01-20 | 全耐塑料公司 | 用于在汽车纵梁端部安装的碰撞吸收系统的支撑件 |
JP2015193282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ー装置の補強部材 |
US9415735B1 (en) * | 2015-09-11 | 2016-08-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deflection system for impact events |
US20160332588A1 (en) * | 2015-05-12 | 2016-11-1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41607B2 (zh) * | 1972-07-27 | 1978-11-06 | ||
US4509782A (en) * | 1983-09-01 | 1985-04-09 | Transpec, Inc. |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bumper |
US5100187A (en) * | 1987-12-28 | 1992-03-31 | Milad Limited Partnership | Vehicle bumper |
JPH03125650U (zh) * | 1990-04-02 | 1991-12-18 | ||
US6685243B1 (en) * | 2002-07-30 | 2004-02-03 | Shape Corporation | Bumper for reducing pedestrian injury |
US7866716B2 (en) * | 2008-04-08 | 2011-01-11 | Flex-N-Gate Corporation | Energy absorber for vehicle |
JP5360556B2 (ja) * | 2009-03-26 | 2013-12-0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
JP5341607B2 (ja) * | 2009-05-11 | 2013-11-13 | ユニプレス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ビーム構造 |
JP5924308B2 (ja) * | 2013-06-03 | 2016-05-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6226226B2 (ja) | 2013-06-21 | 2017-11-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の構造 |
JP6044517B2 (ja) * | 2013-11-15 | 2016-12-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20190126869A1 (en) * | 2016-04-22 | 2019-05-02 | Nissan Motor Co., Ltd.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
-
2018
- 2018-02-19 JP JP2018026590A patent/JP703135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15 CN CN201910117005.5A patent/CN11017137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2-18 US US16/278,680 patent/US1085069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62551A (ja) * | 1998-08-18 | 2000-02-29 |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 バンパー構造 |
JP2002331886A (ja) * | 2001-05-11 | 2002-11-19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 |
CN101631694A (zh) * | 2006-12-28 | 2010-01-20 | 全耐塑料公司 | 用于在汽车纵梁端部安装的碰撞吸收系统的支撑件 |
JP2015193282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ー装置の補強部材 |
US20160332588A1 (en) * | 2015-05-12 | 2016-11-1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
CN106143373A (zh) * | 2015-05-12 | 2016-11-2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US9415735B1 (en) * | 2015-09-11 | 2016-08-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deflection system for impact events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84087A (zh) * | 2020-08-24 | 2022-02-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保险杠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850695B2 (en) | 2020-12-01 |
US20190256020A1 (en) | 2019-08-22 |
JP7031356B2 (ja) | 2022-03-08 |
JP2019142298A (ja) | 2019-08-29 |
CN110171378B (zh) | 2022-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71378A (zh) | 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 |
US9446725B2 (en) |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 |
JP6459839B2 (ja) | 車両骨格構造 | |
CN106541998B (zh) | 车身构造 | |
US20080185871A1 (en) | Vehicle hood apparatus | |
JP5509863B2 (ja) | 歩行者衝突検出装置 | |
EP2112981B1 (en) | Vehicle front side member | |
WO2014167742A1 (ja) | 車体構造 | |
CN107922015B (zh) | 车辆的框架结构 | |
EP2695776A1 (en) | Impact absorbing body | |
JP2009154587A (ja) | 衝撃吸収構造 | |
US20170158163A1 (en) | Vehicle hood | |
JP2017105427A (ja) | 車両用フード | |
CN110065536A (zh) | 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 | |
CN112937697B (zh) | 一种纵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 |
JP5170140B2 (ja) |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 |
WO2016084362A1 (ja) |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 |
US20230096952A1 (en) | Colli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 |
JP2003097623A (ja) | 衝撃吸収部品 | |
JP2010132018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09274663A (ja) | 車両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 |
CN111479724A (zh) | 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 | |
JP6610119B2 (ja) |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 |
CN113997895A (zh) | 缓冲构造 | |
JP2018111378A (ja) |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