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4869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4869A
CN110164869A CN201910294532.3A CN201910294532A CN110164869A CN 110164869 A CN110164869 A CN 110164869A CN 201910294532 A CN201910294532 A CN 201910294532A CN 110164869 A CN110164869 A CN 110164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sub
plane
compensation section
cab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945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4869B (zh
Inventor
宁俊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9453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648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4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4869A/zh
Priority to US16/557,356 priority patent/US1098519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4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48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1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r structure of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至少一个缺口;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围绕缺口设置;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栅极线包括第一栅极线,第一栅极线包括第二走线部,第二走线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第一数据线包括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子部与第二走线部相交叠;多个第一补偿部;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第二走线部、第一数据线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异形显示面板存在的显示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异形显示面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异形显示面板是在传统显示面板的基础上改造成的具有特殊形状的显示面板,目前常见的异形显示面板主要有扇形、弧形、圆形、三角形等结构形式。
在异形显示面板中,由于显示区的形状不规则,位于显示区的信号线的长度也会有所区别,则显示面板中信号线在显示区中所驱动的像素单元的个数不同,从而相应的信号线的负载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信号线上传输的信号的衰减程度不同,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异形显示面板存在的显示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至少一个缺口;显示区包括第一边缘部,第一边缘部包括第一子边缘部,第一子边缘部朝向显示区内部凹陷形成缺口,第一边缘部除第一子边缘部以外的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围绕缺口设置;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栅极线包括第一栅极线,第一栅极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走线部和第二走线部,第一走线部位于显示区,且第一走线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走线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第一数据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第一子部位于显示区,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三子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走线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子部与第二走线部相交叠,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多个第一补偿部,多个第一补偿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第一补偿部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多个第一补偿部之间相互绝缘;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和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其与第一数据线相交叠,第一补偿部、第二走线部、第一数据线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栅极线包括第一栅极线,第一栅极线中第二走线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第一数据线中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中设置有多个相互绝缘的第一补偿部,第一补偿部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和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其与第一数据线相交叠,且第一补偿部、第二走线部、第一数据线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第一补偿单元中,当第二走线部中通电压信号时,第一补偿部表面处产生感应电荷,第一补偿部表面由耗尽层转化为电子积累层,形成反型层,此时第一补偿部具有一定的载流子密度,具有导电性,通过第一补偿单元的设置可增加第一栅极线和第一数据线的负载,通过在第一非显示区中设置多个第一补偿部,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提升产品质量。且在第二走线部在通电压信号时和不通电压信号时,在该第二走线部中设置的第一补偿单元所形成的负载不同,通过第一补偿单元可根据第二走线部是否通电压信号来进行负载调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部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像素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述的像素单元沿B-B’的剖面图;
图6是图1中B部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1中B部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8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D-D’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B部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E-E’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第一非显示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B部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F-F’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B部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至少一个缺口10;
显示区AA包括第一边缘部A1,第一边缘部A1包括第一子边缘部A11,第一子边缘部A11朝向显示区AA内部凹陷形成缺口10,第一边缘部A1除第一子边缘部A11以外的部分沿第一方向X延伸;
非显示区NA包括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一非显示区NA1围绕缺口10设置;
多条栅极线G和多条数据线S;
栅极线G包括第一栅极线G1,第一栅极线G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走线部G11和第二走线部G12,第一走线部G11位于显示区AA,且第一走线部G1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走线部G12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
数据线S包括第一数据线S1,第一数据线S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子部S11、第二子部S12和第三子部S13,第一子部S11位于显示区AA,第二子部S12和第三子部S13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一子部S11和第二子部S12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三子部S1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走线部S1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子部S13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
多个第一补偿部21,多个第一补偿部21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一补偿部21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多个第一补偿部21之间相互绝缘;
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21和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其与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31。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图3,本实施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显示区AA具有显示功能,非显示区NA可以设置电路元件、走线等结构,不具有显示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为异形显示面板,具体而言,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个缺口10,从而使得显示区AA无法呈现为连续延展的矩形。本实施例中,仅以显示面板包括一个缺口10为例进行说明,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两个或者以上的缺口,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缺口10可以为第一边缘A1中第一子边缘部A11朝向显示区AA内部凹陷形成的缺口,也可以为位于显示区AA内部的开孔。由于非显示区NA围绕显示区AA,因此,非显示区NA包括与缺口10形状相适应的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一非显示区NA1围绕缺口10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栅极线G和多条数据线S,栅极线G包括第一栅极线G1,第一栅极线G1中第二走线部G12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数据线S包括第一数据线S1,第一数据线S1中第二子部S12和第三子部S13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一非显示区NA1中设置有多个相互绝缘的第一补偿部21,第一补偿部21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21和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其与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且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31。第一补偿单元31中,当第二走线部G12中通电压信号时,第一补偿部21表面处产生感应电荷,第一补偿部21表面由耗尽层转化为电子积累层,形成反型层,此时第一补偿部21具有一定的载流子密度,具有导电性,通过第一补偿单元31的设置可增加第一栅极线G1和第一数据线S1的负载,通过在第一非显示区NA1中设置多个第一补偿单元31,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提升产品质量。且在第二走线部G12在通电压信号时和不通电压信号时,在该第二走线部G12上设置的第一补偿单元31所形成的负载不同,通过第一补偿单元31可根据第二走线部G12是否通电压信号来进行负载调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像素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述的像素单元沿B-B’的剖面图,参考图1-图5,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40,像素单元40位于显示区AA内;
栅极线G还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栅极线G2,第二栅极线G2位于显示区AA;
数据线S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数据线S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数据线S2和第一走线部G11相交叠;
像素单元40与至少一条第二栅极线G2或第一走线部G11电连接,且像素单元40与至少一条第二数据线S2或第一子部S11电连接;
像素单元40包括薄膜晶体管T和像素电极P,薄膜晶体管T包括栅极T1、源极T2、漏极T3和有源层T4,源极T2与数据线S电连接,栅极T1与栅极线G电连接,漏极T3与像素电极P电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还包括多个设置于显示区AA的像素单元40,像素单元40与至少一条第二栅极线G2或第一走线部G11电连接,且像素单元40与至少一条第二数据线S2或第一子部S11电连接,第一非显示区NA1中不设置有像素单元40,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像素单元40的数量不同。
像素单元40包括薄膜晶体管T和像素电极P,薄膜晶体管T包括栅极T1、源极T2、漏极T3和有源层T4,源极T2与数据线S电连接,栅极T1与栅极线G电连接,漏极T3与像素电极P电连接,当栅极线G通电压信号时,栅极T1中也有电压信号,与栅极T1相对设置的有源层T4表面处产生感应电荷,有源层T4的表面由耗尽层转化为电子积累层,形成反型层,此时有源层T4具有一定的载流子密度,具有导电性,实现源极T2和漏极T3之间的导通,通过数据线S向像素电极P实施充放电。第一补偿单元31在与其电连接的第二走线部G12通电压信号时所形成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在与其电连接的栅极线G通电压信号时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第一补偿单元31在与其电连接的第二走线部G12不通电压信号时所形成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在与其电连接的栅极线G不通电压信号时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通过第一补偿单元31的设置,有效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参考图1-图5,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栅极线G与栅极T1位于第一金属层M1,源极T2、漏极T3与数据线S位于第二金属层M2,有源层T4位于第一金属层M1与第二金属层M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有源层T4位于第一金属层M1与第二金属层M2之间,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有源层T4还可以位于第一金属层M1和衬底基板之间、或位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膜层中,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的,第一补偿部21和有源层T4的材料相同,且第一补偿部21和有源层T4同层设置。第一补偿部21和有源层T4的材料相同,使得第一补偿单元31所形成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所形成的负载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减少,且第一电极12和像素电极P位于同一层,两者由同一材料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有效减少显示面板的制程,减少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补偿部21和有源层T4的材料相同,且第一补偿部21和有源层T4同层设置,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补偿部21和有源层T4的材料可以不同,第一补偿部21和有源层T4也可以不进行同层设置,本发明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6是图1中B部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6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C-C’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4-图7,可选的,其中,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且其与第三子部S13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同;
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子部S1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第二子部S12不与第一补偿部21相交叠,第二子部S1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32。
具体的,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且其与第三子部S13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同,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三子部S13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31;第二子部S1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第二子部S12不与第一补偿部21相交叠,第二子部S1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32。
第二补偿单元32所形成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源极T1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有源层T4相交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通过第二补偿单元32的设置进一步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图8是图1中B部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8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D-D’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图4、图5、图8和图9,可选的,其中,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第三子部S13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第二子部S12包括第一分部S121和第二分部S12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21和第一分部S121相交叠,第二分部S1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第二分部S122不与第一补偿部21相交叠,第二分部S1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32。
具体的,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第三子部S13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21和第二子部S12中第一分部S121相交叠,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三子部S13相交叠的部分和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一分部S121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3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分部S1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第二分部S122不与第一补偿部21相交叠,第二分部S1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32,第二补偿单元32所形成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源极T1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有源层T4相交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通过第二补偿单元32的设置进一步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图10是图1中B部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E-E’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图4、图5、图10和图11,可选的,其中,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第二子部S12包括第三分部S123,第三分部S123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第三子部S13包括第四分部S13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四分部S131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第四分部S131不与第一补偿部21相交叠,第四分部S131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32。
具体的,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第二子部S12中第三分部S123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补偿部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三子部S13相交叠的部分和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三分部S123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3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四分部S131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第四分部S131不与第一补偿部21相交叠,第四分部S131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32,第二补偿单元32所形成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源极T1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有源层T4相交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通过第二补偿单元32的设置进一步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图3,可选的,其中,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补偿部21的宽度、第三子部S13的宽度和第二走线部G12的宽度相同。
具体的,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31。在沿第二走线部G1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补偿部21的长度和第三子部S13的长度不变时,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补偿部21的宽度、第三子部S13的宽度均大于第二走线部G12的宽度时,所形成的第一补偿单元3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与第一补偿部21的宽度、第三子部S13的宽度均和第二走线部G12的宽度相等时,所形成的第一补偿单元3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相等,且第一补偿部21的宽度和第三子部S13的宽度越大,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补偿单元31之间易发生信号干扰。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补偿部21的宽度、第三子部S13的宽度越小,第一补偿部21和第三子部S13的工艺难度越大。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补偿部21的宽度、第三子部S13的宽度和第二走线部G12的宽度相同,既可以减少第一补偿部21和第三子部S13的制作工艺的难度,且有效减小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补偿单元31之间发生信号干扰的可能性。
图12是图1所述的显示面板中第一非显示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4、图5和图12,可选的,其中,第一非显示NA1包括多个第三子部行S132、多个第三子部列S133、多个第一补偿部行211和多个第一补偿部列212;
第三子部行S132包括沿第二走线部G12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三子部S13,第三子部列S133包括沿第二子部S12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三子部S13;
第一补偿部行211包括沿第二走线部G12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补偿部21,第一补偿部列212包括沿第二子部S12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补偿部21;
第三子部行S132的数量、第一补偿部行211的数量均与第二走线部G12的数量相同;
第三子部列S133的数量、第一补偿部列212的数量均与第二子部S12的数量相同。
具体的,第一补偿部21、第二走线部G12、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31,第三子部列S133的数量、第一补偿部列212的数量均与第二子部S12的数量相同,即每条第二走线部G12上设置的第一补偿单元31的数量和第二子部S12的数量相同,则每条第二栅极线G2上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与每条第一栅极线G1上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和第一补偿单元31的数量之和相同,第一补偿单元31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的负载接近相同,进一步减少了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之间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了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第三子部行S132的数量、第一补偿部行211的数量均与第二走线部G12的数量相同,即每条第一数据线S1上设置的第一补偿单元31的数量和第二走线部G12的数量相同,则每条第二数据线S2上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与每条第一数据线S1上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和第一补偿单元31的数量之和相同,第一补偿单元31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的负载接近相同,进一步减少了第一数据线S1和第二数据线S2之间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了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图5,可选的,其中,每个薄膜晶体管T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有源层T4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与数据线S或源极T2相交叠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1;
每个第一补偿单元31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21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同时与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1;其中,
0<S1=s1。
具体的,进一步缩小了第一补偿单元31所形成的负载与薄膜晶体管T所形成的负载之间的差异,从而通过第一补偿单元31的设置进一步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和图4-图7,可选的,其中,每个薄膜晶体管T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源极T1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有源层T4相交叠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2;
每个第二补偿单元32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数据线S1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同时不与第一补偿部21相交叠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2;其中,
0<S2=s2。
具体的,第二补偿单元32所形成的负载与薄膜晶体管中源极T1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有源层T4相交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从而通过第二补偿单元32的设置进一步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图13是图1中B部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沿F-F’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1、图4、图5、图13和图14,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二补偿部22,多个第二补偿部22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第二补偿部22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多个第二补偿部22之间相互绝缘;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补偿部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其不与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第二补偿部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三补偿单元33。
具体的,第一非显示区NA1中设置有多个相互绝缘的第二补偿部2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补偿部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且其不与第一数据线S1相交叠,第二补偿部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三补偿单元33,第三补偿单元33中,当第二走线部G12中通电压信号时,第二补偿部22表面处产生感应电荷,第二补偿部22表面由耗尽层转化为电子积累层,形成反型层,此时第二补偿部22具有一定的载流子密度,具有导电性。
第三补偿单元33所形成的负载和薄膜晶体管T中,有源层T4中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数据线S或源极T1相交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通过第三补偿单元33的设置进一步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3和图14中实例性的示出了第一补偿部21和第二补偿部22之间相互连接、且两者同层设置,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补偿部21和第二补偿部22之间也可以相互绝缘设置,第一补偿部21和第二补偿部22也可以位于不同的膜层,本发明再次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图1、图13和图14,可选的,其中,第二补偿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具体的,第二补偿部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三补偿单元33,第二补偿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有效避免第二补偿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中存在部分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外,因为该部分并不用于形成三补偿单元33,这样的设置有效减少生产成本。
继续参考图1、图4、图5、图13和图14,可选的,其中,每个薄膜晶体管T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有源层T4中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数据线S或源极T2相交叠的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3;
每个第三补偿单元33中,第二补偿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3;其中,
0<S3=s3。
具体的,第二补偿部2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走线部G12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第二补偿部22与第二走线部G12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三补偿单元33,第三补偿单元33所形成的负载与薄膜晶体管中有源层T4中与栅极线G或栅极T1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数据线S或源极T2相交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负载接近相同,从而通过第三补偿单元33的设置进一步缓解由于第一栅极线G1和第二栅极线G2所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的数量不同所造成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请参考图15,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5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图1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15,可选的,其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摄像元件200,摄像元件200位于缺口10内。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具有缺口10,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元件200可以设置在缺口10中,有利于将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元件200和显示面板100高度集成。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栅极线包括第一栅极线,第一栅极线中第二走线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第一数据线中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位于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中设置有多个相互绝缘的第一补偿部,第一补偿部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补偿部和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其与第一数据线相交叠,且第一补偿部、第二走线部、第一数据线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第一补偿单元中,当第二走线部中通电压信号时,第一补偿部表面处产生感应电荷,第一补偿部表面由耗尽层转化为电子积累层,形成反型层,此时第一补偿部具有一定的载流子密度,具有导电性,通过第一补偿单元的设置可增加第一栅极线和第一数据线的负载,通过在第一非显示区中设置多个第一补偿单元,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提升产品质量。且在第二走线部在通电压信号时和不通电压信号时,在该第二走线部中设置的第一补偿单元所形成的负载不同,通过第一补偿单元可根据第二走线部是否通电压信号来进行负载调节,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内的负载差异和扫描延时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至少一个缺口;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包括第一子边缘部,所述第一子边缘部朝向所述显示区内部凹陷形成所述缺口,所述第一边缘部除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以外的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围绕所述缺口设置;
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
所述栅极线包括第一栅极线,所述第一栅极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走线部和第二走线部,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所述显示区,且所述第一走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走线部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
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一数据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所述第一子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三子部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子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子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多个第一补偿部,多个所述第一补偿部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补偿部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多个所述第一补偿部之间相互绝缘;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补偿部和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其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相交叠,所述第一补偿部、所述第二走线部、所述第一数据线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一补偿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补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走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且其与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同;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所述第二子部不与所述第一补偿部相交叠,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补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走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补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所述第二子部包括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补偿部和所述第一分部相交叠,所述第二分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所述第二分部不与所述第一补偿部相交叠,所述第二分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补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走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所述第二子部包括第三分部,所述第三分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补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所述第三子部包括第四分部,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分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所述第四分部不与所述第一补偿部相交叠,所述第四分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二补偿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位于所述显示区内;
所述栅极线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栅极线,所述第二栅极线位于所述显示区;
所述数据线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数据线,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数据线和所述第一走线部相交叠;
所述像素单元与至少一条所述第二栅极线或所述第一走线部电连接,且所述像素单元与至少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或所述第一子部电连接;
所述像素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漏极和有源层,所述源极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栅极与所述栅极线电连接,所述漏极与所述像素电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补偿部的宽度、所述第三子部的宽度和所述第二走线部的宽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三子部行、多个第三子部列、多个第一补偿部行和多个第一补偿部列;
所述第三子部行包括沿所述第二走线部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列包括沿所述第二子部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三子部;
所述第一补偿部行包括沿所述第二走线部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补偿部,所述第一补偿部列包括沿所述第二子部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补偿部;
所述第三子部行的数量、所述第一补偿部行的数量均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的数量相同;
所述第三子部列的数量、所述第一补偿部列的数量均与所述第二子部的数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薄膜晶体管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有源层与所述栅极线或所述栅极相交叠、且同时与所述数据线或所述源极相交叠的部分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1;
每个所述第一补偿单元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补偿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同时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相交叠的部分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1;其中,
0<S1=s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薄膜晶体管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源极与所述栅极线或所述栅极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所述有源层相交叠的部分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2;
每个所述第二补偿单元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数据线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所述第一补偿部相交叠的部分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2;其中,0<S2=s2。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补偿部,多个所述第二补偿部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二补偿部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多个所述第二补偿部之间相互绝缘;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补偿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且其不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相交叠,所述第二补偿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相交叠的部分形成第三补偿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补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走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薄膜晶体管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有源层中与所述栅极线或所述栅极相交叠、且同时不与所述数据线或所述源极相交叠的部分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3;
每个所述第三补偿单元中,所述第二补偿部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图案的面积为s3;其中,
0<S3=s3。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摄像元件,所述摄像元件位于所述缺口内。
CN201910294532.3A 2019-04-12 2019-04-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164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94532.3A CN110164869B (zh) 2019-04-12 2019-04-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6/557,356 US10985191B2 (en) 2019-04-12 2019-08-30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94532.3A CN110164869B (zh) 2019-04-12 2019-04-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4869A true CN110164869A (zh) 2019-08-23
CN110164869B CN110164869B (zh) 2021-07-30

Family

ID=67639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94532.3A Active CN110164869B (zh) 2019-04-12 2019-04-1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5191B2 (zh)
CN (1) CN11016486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4621A (zh) * 2021-08-03 2021-11-19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1943981B2 (en) 2020-11-09 2024-03-26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12320A1 (en) * 2013-04-18 2014-10-2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in-film transisto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ed using the methods
US20160233291A1 (en) * 2014-08-14 2016-08-11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ing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7221536A (zh) * 2017-05-25 2017-09-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异形显示器及显示装置
CN108364567A (zh) * 2018-01-30 2018-08-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377882A (zh) * 2018-11-29 2019-02-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
CN109491120A (zh) * 2018-12-03 2019-03-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82642B1 (ko) * 2016-05-19 2023-09-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357393B1 (ko) * 2017-07-13 2022-02-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611142B (zh) * 2017-09-11 2020-06-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543485B1 (ko) * 2017-11-02 2023-06-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76102B1 (ko) * 2017-11-17 2022-12-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742481B (zh) 2017-11-29 2020-05-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12320A1 (en) * 2013-04-18 2014-10-2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in-film transisto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ed using the methods
US20160233291A1 (en) * 2014-08-14 2016-08-11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ing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7221536A (zh) * 2017-05-25 2017-09-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异形显示器及显示装置
CN108364567A (zh) * 2018-01-30 2018-08-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377882A (zh) * 2018-11-29 2019-02-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
CN109491120A (zh) * 2018-12-03 2019-03-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43981B2 (en) 2020-11-09 2024-03-26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674621A (zh) * 2021-08-03 2021-11-19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3674621B (zh) * 2021-08-03 2023-06-3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基板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85191B2 (en) 2021-04-20
US20200328231A1 (en) 2020-10-15
CN110164869B (zh)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6209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932663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80173353A1 (en) Integrated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201734605A (zh) 陣列基板以及曲面液晶顯示面板
US10282009B2 (en) Integrated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952159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64869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20110887A (ko) 액정표시패널
TW201743122A (zh) 畫素陣列以及畫素結構
TWI559046B (zh) 畫素陣列及顯示面板
CN103456743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显示器件及电子设备
US2021032571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405888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0120395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5789184A (zh) 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408800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6876421B2 (en) Plane switching mode LCD with zigzag electrodes and electric frame
JP201208858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3756230B2 (ja) 表示装置
CN109634006B (zh) Tft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及tft阵列基板
CN205193397U (zh)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CN111722442B (zh) 一种像素结构、像素单元及显示面板
WO2024000471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JP2000066621A (ja) 電気光学装置
KR100463869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