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4074A - 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 Google Patents

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14074A
CN110114074A CN201880005539.2A CN201880005539A CN110114074A CN 110114074 A CN110114074 A CN 110114074A CN 201880005539 A CN201880005539 A CN 201880005539A CN 110114074 A CN110114074 A CN 110114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tor
atiii
product
patient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55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14074B (zh
Inventor
E·赫佐格
G·霍赫莱特纳
O·格罗特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L Behring GmbH Deutschland
Original Assignee
CSL Behring GmbH Deutschla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L Behring GmbH Deutschland filed Critical CSL Behring GmbH Deutschland
Publication of CN110114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4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14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4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36Blood coagulation or fibrinolysis f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70Carbohydrates; 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715Polysaccharides, i.e. having more than five saccharide radicals attached to each other by glycosidic linkage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ethers, esters
    • A61K31/726Glycosaminoglycans, i.e. mucopolysaccharides
    • A61K31/727Heparin; Hepara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38Album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38Albumins
    • A61K38/385Serum album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43Enzymes; Proenzyme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46Hydrolases (3)
    • A61K38/48Hydrolases (3)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3.4)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43Enzymes; Proenzyme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46Hydrolases (3)
    • A61K38/48Hydrolases (3)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3.4)
    • A61K38/482Serine endopeptidases (3.4.21)
    • A61K38/4833Thrombin (3.4.21.5)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43Enzymes; Proenzyme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46Hydrolases (3)
    • A61K38/48Hydrolases (3)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3.4)
    • A61K38/482Serine endopeptidases (3.4.21)
    • A61K38/4846Factor VII (3.4.21.21); Factor IX (3.4.21.22); Factor Xa (3.4.21.6); Factor XI (3.4.21.27); Factor XII (3.4.21.38)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61P7/02Antithrombotic agents; Anticoagulants;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61P7/04Antihaemorrhagics; Procoagulants; Haemostatic agents; Antifibrinoly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300/00Mixtures or combination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herein at least one active ingredient is fully defined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304/00Hydrolases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i.e. peptidases (3.4)
    • C12Y304/21Serine endopeptidases (3.4.21)
    • C12Y304/21005Thrombin (3.4.21.5)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304/00Hydrolases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i.e. peptidases (3.4)
    • C12Y304/21Serine endopeptidases (3.4.21)
    • C12Y304/21021Coagulation factor VIIa (3.4.21.21)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304/00Hydrolases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i.e. peptidases (3.4)
    • C12Y304/21Serine endopeptidases (3.4.21)
    • C12Y304/21022Coagulation factor IXa (3.4.21.2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304/00Hydrolases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i.e. peptidases (3.4)
    • C12Y304/21Serine endopeptidases (3.4.21)
    • C12Y304/21038Coagulation factor XIIa (3.4.21.38)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abet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该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Description

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发明背景
相对于其他治疗手段,例如用于紧急逆转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性血浆,优先推荐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Tazarourte K等人(EPAHK研究).Crit Care 2014;18(2):R81)。PCC在欧洲也被使用多年,在欧洲它们的许可并不限于维生素K拮抗剂逆转-它们获广泛批准“治疗和预防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的后天性缺乏的出血”。PCC含有三种或四种凝血因子(因子II,IX和X,含或不含因子VII),并且根据配方的不同,包含低剂量的凝血抑制剂如蛋白质C,蛋白质S和肝素。
PCC的作用机制对于理解它们的治疗应用是重要的。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通过降低四种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水平起作用,目的是预防血栓栓塞。对于具有危及生命的出血的患者,需要快速更换这些凝血因子,并且PCC充当所需凝血因子的浓缩来源。已经探索了三因子和四因子PCC用于维生素K拮抗剂逆转。然而,由于缺乏因子VII,看起来三因子PCC不如四因子PCC更适合于具有国际规范化比率(INR)>3.7的患者(Dentali F等人Thromb Haemost 2014;112:621-23)。
在创伤和围手术期出血中,患者出现各种凝血病。PCC通过确保足够水平的关键凝血因子-特别是因子II(凝血酶原)来增加凝血酶的产生,其中转化成凝血酶通过活化的因子X和活化的因子V得以促进。用PCC治疗可能有效促进创伤和围手术期的止血。还有证据表明使用PCC来逆转直接FIIa或FXa抑制剂(DOAC)在人体内的抗凝血作用。
对于DOAC诱导的抗凝治疗,PCC不能作为特异性逆转剂。相反,它们提高了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水平。
当创伤,围手术期出血期间使用PCC时,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潜在风险需要采取谨慎的方法。在这些环境中-与维生素K拮抗剂逆转不同-凝血抑制剂和促凝血剂的水平通常会降低。目标是增强凝血酶的产生和/或纤维蛋白的形成,促进出血部位的凝块形成,但不能在整个循环系统中全身形成凝块。根据配方的不同,PCC含有低剂量的凝血抑制剂,例如蛋白质C,蛋白质S和肝素。然而,这并未消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Grottke O等人Blood2011;118:1943-51;Levy JH等人Anesthesiology 2008;109:918-26;Mitterlechner T等人J Thromb Haemost2011;9:729-37;Hanker Dusel C等人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4;15:405-11;Rodgers GM.Am J Hematol 2012;87:898-902;Dickneite G等人AnesthAnalg 2008;106:1070-7;Dickneite G,Pragst I.Br J Anaesth 2009;102:345-54;Kaspereit F等人Br J Anaesth 2010;105:576-82)。
许多临床前研究已经研究了PCC在创伤引起的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所有研究均表明PCC可有效恢复止血,但也有证据表明PCC可引起促凝血效应,如动物模型中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因此应始终考虑风险与益处之比(Grottke O等人Blood2011;118:1943-51)。
在几年前的临床实践和动物研究中,PCC与可能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相关(LevyJH等人Anesthesiology 2008;109:918-26;Mitterlechner T等人J Thromb Haemost2011;9:729-37;Hanker Dusel C等人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4;15:405-11)。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大多数PCC中去除了活化因子,目的在于改善安全性。因子II(凝血酶原)已被确定为当今PCC血栓形成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建议应根据因子II而不是因子IX的含量进行标记(Hanker Dusel C等人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4;15:405-11)。循环水平的抗凝血剂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PCC有时在文献中被描述为平衡的(Kaspereit F等人Br J Anaesth 2010;105:576-82;Josic D等人Thromb Res 2000;100:433-41;Ostermann H等人Thromb Haemost 2007;98:790-7;Pabinger I等人J ThrombHaemost 2008;6:622-31;Riess HB等人Thromb Res 2007;121:9-16;Wiedermann CJ,Stockner I.Thromb Res2008;122增刊2:S13-8)。重要的是要澄清,虽然这些产品可能在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比例方面是平衡的,但它们在促凝血剂与抑制剂的水平方面不平衡。PCC是高效的凝血酶生成药物:在创伤患者中的研究表明,它们引起内源性凝血酶潜能显著增加3-4天,这一期限与因子II的60-72小时半衰期一致。
药物警戒数据表明使用PCC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很低,但必须记住,这些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维生素K拮抗剂逆转。
已经建议仅应施用低剂量的PCC,并根据需要使用诊断方法进行剂量滴定(Honickel M等人Thromb Haemost 2011;106:724-33)。另外,可以测量抗凝血酶(PCC中包含的四种凝血因子的活化形式的最有效抑制剂)的水平,不过,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关于阈值水平或如何处置具有缺陷的患者的最佳实施方式。最后,对于被认为处于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的患者(例如有血栓栓塞事件史的患者),密切监测可能是适合的。与已建立的紧急维生素K拮抗剂逆转实践相比,谨慎考虑上述步骤将导致使用PCC的方法明显不同。
对特别在使用抗凝血疗法时,在大出血或需要紧急手术的情况下,在患者中提供有效止血控制和出血预防的安全和有效的促凝血药物存在医学需求。
此外,对在围手术期出血情况下提供快速止血控制的安全和有效的促凝血药物存在医学需求。
相应的干预应该提供最大的利益风险平衡,即提供最大的促止血性能,同时引起最小的潜在血栓形成性。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与患者在施用所述产品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降低风险相关,即具有改善的安全特性。
根据第二个目的,所述的治疗将使得在患者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止血控制和出血预防,即除了改善的安全特性外,还具有足够的功效甚或改善的功效。
根据第三个目的,所述安全和有效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的施用将使得在患者,特别是在使用抗凝血疗法时,在大出血或需要紧急手术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有效的止血控制和出血预防。
根据另一个目的,所述安全和有效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的施用将使得在围手术期出血情况下能够提供快速止血控制。
根据另一个目的,所述安全和有效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的施用将允许有最大的利益风险平衡,即提供最大的促止血性能,同时引起最小的潜在血栓形成性。
本发明人惊奇地发现,对患者施用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或与抗凝血酶III一起联合施用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最小化甚或抑制凝血因子替代产品的血栓形成潜力,同时维持足够的功效甚或改善的功效,只要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因此,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优选地,防止促血栓形成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证明,根据另一方面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所述摩尔比可以防止过量凝血酶生成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在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凝血因子替代产品,该产品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所述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以及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在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涉及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和抗凝血酶III(ATIII)的组合,该组合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所述的PCC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因子IX、因子X和任选包含因子VII;且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组合,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在第三个方面,本发明涉及组合疗法,其包含施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和联合施用抗凝血酶III(ATIII),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所述的PCC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因子IX、因子X和任选包含因子VII;且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组合,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根据第四个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本申请中公开的用途的药物凝血因子替代套装产品,该套装产品包含(i)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第一组合物和(ii)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的第二组合物,其中在套装产品内提供所述第一组合物和所述第二组合物,以允许(a)在施用之前制备混合物,它具有至少1:30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和/或(b)联合施用所述混合物或组合物,条件是施用的ATIII与施用的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组合物,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在第五个方面,本发明涉及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的药物产品,其用于与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产品联合施用,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其中联合施用具有至少1:30的ATIII与因子II摩尔比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
且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药物产品,其用于与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的产品联合施用,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其中联合施用具有至少1:30的ATIII与因子II摩尔比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
且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产品是以下两种类型任意一种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
-包含因子II、IX和X的3因子复合物,或
-另外包含因子VII的4因子复合物;
所述产品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甚或不含ATIII;
提供PCC用于与包含ATIII的产品联合施用,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其中当联合施用时,联合施用ATIII比因子II的摩尔比为至少1:30的因子II和ATIII;
且其中通过联合施用所述PCC产品与ATIII,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凝血因子替代产品;该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所述产品优选具有根据本申请中公开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方面或如本申请中公开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的组成。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如本申请中公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在制备用于如本申请中公开的治疗的药剂中的用途。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方法,该方法
(i)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的出血或
(ii)治疗或预防具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的出血;
通过对所述患者施用凝血因子替代产品进行该方法,
所述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且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因此,本发明另外特别涉及以下实施方案[1]至[48]或其组合:
[1]凝血因子替代产品,该产品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所述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且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2]用于根据实施方案[1]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与参比治疗相比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3]用于根据实施方案[1]或实施方案[2]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还包含选自因子IX、因子X和因子VII的分离的凝血因子的至少一种。
[4]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没有治疗的失血量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其中失血量优选降低至低于安慰剂治疗或未治疗后的失血量的75%、低于70%、低于60%、低于55%、低于50%、低于45%、低于40%或低于35%。
[5]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基本相同或仅适度增加,或者,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优选地,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至少5%、至少10%、至少15%或至少20%,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6]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的失血量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仅适度增加,所述的适度增加总计不超过60%、不超过50%、不超过40%、不超过30%、不超过20%、不超过15%、不超过10%或不超过5%,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7]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没有治疗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其中与安慰剂治疗后的值或没有治疗的值相比,所述用该产品治疗后达到止血的时间值优选减小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或至少60%。
[8]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基本上相同或仅适度增加,或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优选地,与参比治疗后的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至少5%、至少10%、至少15%或至少20%,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9]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仅适度增加,所述的适度增加总计不超过80%、不超过70%、不超过60%、不超过50%、不超过40%、不超过30%、不超过20%或不超过10%,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0]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患者在用该产品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与参比治疗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相比减少至少1.5倍、至少2.0倍、至少2.5倍、至少3.0倍、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7倍或至少10倍(特别是施用该产品后约1,约2,约3和/或约4小时),其中除了在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物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1]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患者在用该产品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在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没有治疗的凝血酶原时间(PT)的相应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的相应值相比时基本上相同和/或具有所述值的最大偏差,条件是所述的最大偏差不超过5.0,4.0,3.0,2.5,2.0或1.5倍,特别是在施用所述产品后约1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和/或给药后约4小时时。
[12]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的凝血酶生成,特别是凝血酶生成潜力(ETP)的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生成的值,特别是凝血酶生成潜力(ETP)的值减少至少5%、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或至少50%,特别是在施用该产品后1小时、2小时和/或3小时时,其中除了在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物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3]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的D-二聚体浓度(DD)的值相比,在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血液的D-二聚体浓度(DD)的值降低至少1.5,至少2,至少2.5,至少3,至少3.5,至少4,至少4.5,至少5,至少5.5,至少6,至少6.5,至少7,至少8,至少9,或至少10倍,特别是在施用该产品后约1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和/或约4小时时,其中除了在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物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4]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还包含分离的凝血抑制剂的至少一种,其选自蛋白质S、蛋白质C和蛋白质Z。
[15]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还包含肝素。
[16]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还包含白蛋白。
[17]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因子II是未活化的,并且如果存在于凝血因子替代产品中,凝血因子因子IX、因子X和因子VII独立地为未活化的或活化的,优选全部所述因子均为未活化的。
[18]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产品通过静脉内、局部或骨内施用于患者。当静脉内提供时,可以通过静脉内输注或通过静脉内推注剂量施用该产品。
[19]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内提供的因子II的活性水平在10–80IU/mL之间,在15–60IU/mL之间,优选在20–48IU/mL之间。
[20]用于根据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如果存在于凝血因子替代产品中,则以如下活性水平独立地在该产品内提供凝血因子因子IX、因子X和因子VII:
-因子IX在10–50IU/mL之间,在15–40IU/mL之间,优选20–31IU/mL,
-因子X在10–100IU/mL之间,在15–80IU/mL时间,优选22–60IU/mL,以及
-因子VII在5–50IU/mL之间,在5–40IU/mL之间,优选10–25IU/mL。
[21]用于根据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如果存在于凝血因子替代产品中,则以如下活性水平独立地在该产品内提供抑制剂蛋白质S、蛋白质C和蛋白质Z:
-蛋白质S在5–50IU/mL之间,在10–45IU/mL之间,优选12–38IU/mL,
-蛋白质C在10–60IU/mL之间,在10–50IU/mL之间,优选15–45IU/mL,以及
-蛋白质Z在5–60IU/mL之间,在5–50IU/mL之间,优选10–45IU/mL。
[22]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施用的替代产品的活性剂量在约5IU/kg至约100IU/kg之间,在约10IU/kg至约75IU/kg之间或在约10IU/kg至约50IU/kg之间,条件是活性是指因子II或因子IX(如果存在)的活性。
[23]用于根据实施方案[3]至[22]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凝血因子II和因子IX的活性水平处于平衡比,条件是产品内两种因子之一与另一种的活性水平差异不超过3、2.5、2.0、1.5或1.2倍。
[24]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不高于1:0.5。
[25]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在1:30至1:0.5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在1:28至1:0.5之间,在1:25至1:0.5之间,在1:24至1:0.5之间,在1:23至1:0.5之间,在1:22至1:0.5之间,在1:21至1:0.5之间,在1:20至1:0.5之间,在1:18至1:0.5之间,在1:15至1:0.5之间,在1:12至1:0.5之间或在1:10至1:0.5之间的范围内。
[26]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在1:30至1:1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在1:28至1:1之间,在1:25至1:1之间,在1:24至1:1之间,在1:23至1:1之间,在1:22至1:1之间,在1:21至1:1之间,在1:20至1:1之间,在1:18至1:1之间,在1:15至1:1之间,在1:12至1:1之间或在1:10至1:1之间的范围内。
[27]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1:30至1:2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在1:28至1:2之间,在1:25至1:2之间,在1:24至1:2之间,在1:23至1:2之间,在1:22至1:2之间,在1:21至1:2之间,在1:20至1:2之间,在1:18至1:2之间,在1:15至1:2之间,在1:12至1:2之间或在1:10至1:2之间的范围内。
[28]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ATIII是血浆衍生的蛋白质或重组蛋白。
[29]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因子II和/或另外选自因子IX、因子X和因子VII的凝血因子的至少一种(如果存在)是重组蛋白或血浆衍生的蛋白质。
[30]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联合施用氨甲环酸(TXA),优选用量在10至2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的范围内。
[31]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治疗或预防包含治疗和围手术期预防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的获得性缺乏症中的出血,特别是由维生素K拮抗剂,或维生素K拮抗剂过量的情况下治疗引起的缺乏症中的出血,此时需要快速纠正缺乏症;或者,其中所述的治疗或预防包含治疗和围手术期预防任何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先天性缺乏症中的出血,特别是在纯化的特异性凝血因子产品不可利用时。
[32]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患者患有任何类型的创伤相关性凝血病,包括围手术期出血相关的凝血病。
[33]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患者患有严重出血并且具有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特别是具有获得性凝血障碍,例如肝脏疾病等,或具有血友病B,特别是使用抑制剂。
[34]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患者先前已经用维生素K拮抗剂,特别是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或直接起效的口服抗凝血药(DOAC/NOAC)治疗,优选直接FIIa或FXa抑制剂,并且需要快速逆转维生素K拮抗剂或DOAC/NOAC的抗凝血作用。
[35]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患者在用所述产品治疗之前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具有下列凝血病的至少一种情况:
-超过1.5倍的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超过1.5倍的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
-超过1.5倍的全血凝固时间(WBCT)延长,
-旋转凝血弹性描记法参数EXTEM-CT或EXTEM-CFT与FIBTEM-MCF减少,或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凝血因子缺失或实质上减少。
[36]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除了用所述的产品治疗之外,患者还预先、同时或随后用以下选项中的至少一种治疗:
-施用体积膨胀剂或复苏液,特别是施用林格氏乳酸盐,盐水和/或羟乙基淀粉(HES/HAES),
-施用压积红细胞(PRBC),
-施用新鲜冷冻血浆(FFP),
-施用血小板,或
-施用新鲜全血。
[37]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除了用所述的产品治疗之外,患者还预先、同时或随后用替代产品(例如冷沉物)或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一起进行治疗,优选以在5毫克/千克至15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在10毫克/千克至100毫克/千克之间,在20毫克/千克至8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在优选25毫克/千克至6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范围内的纤维蛋白原量施用替代产品或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38]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产品用作一线单一物质治疗,优选用于治疗显著出血,特别是围手术期或创伤后,优选与缺乏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相关,进一步优选外部维生素K抗凝。
[39]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患者在治疗前具有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和/或严重休克。
[40]用于根据实施方案[3]-[39]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是如下两种类型之一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
-包含因子II、IX和X的3因子复合物;或
-另外包含因子VII的4因子复合物;
所述产品还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一般而言,根据本发明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在本申请中也被称为改进的PCC,以便强调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PCC相比升高的ATIII含量。
[41]用于上述实施方案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降低表现为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塞和/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减轻。
[42]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和抗凝血酶III(ATIII)的组合,该组合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PCC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因子IX、因子X和任选包含因子VII,条件是施用的ATIII与因子II摩尔比为至少1:30;且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组合,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43]组合疗法,它包括施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和联合施用抗凝血酶III(ATIII),该疗法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PCC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因子IX、因子X和任选包含因子VII,条件是施用的ATIII与因子II摩尔比为至少1:30;且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组合,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44]用于根据实施方案[1]-[41]任一项的用途的药物凝血因子替代套装产品,所述套装产品包含(i)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第一组合物和(ii)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的第二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组合物和所述第二组合物在套装产品内提供,以允许(a)在施用前制备混合物,它具有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和/或(b)用于联合施用所述混合物或组合物,条件是施用的ATIII与施用的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组合物,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45]药物产品,它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与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产品联合施用,该产品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其中联合施用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其具有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且其中通过联合施用所述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46]药物产品,它包含与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的产品联合施用的凝血酶原(因子II),该产品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其中联合施用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其具有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且其中通过联合施用所述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47]用于根据实施方案[1]–[41]任一项的用途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为如下两种类型之一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
-包含因子II、IX和X的3因子复合物,或
-另外包含因子VII的4因子复合物;
所述产品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甚或不含ATIII;
提供PCC用于与包含ATIII的产品联合施用,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其中当固体施用时,联合施用具有ATIII与因子II摩尔比为至少1:30的因子II和ATIII;
其中通过与ATIII一起联合施用所述PCC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48]一种方法,该方法用于
(i)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治疗或预防具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出血;
通过对所述患者施用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来进行,
该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且其中通过联合施用所述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
上述实施方案[1]至[48]可以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或方面的特征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显示血液稀释、处理、实验性肾损伤和止血效果评估的研究程序。缩写:HES,羟乙基淀粉;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ATIII(抗凝血酶III);
图2显示用盐水(安慰剂)、PCC、ATIII或PCC和ATIII的组合处理后,在血液稀释的家兔中标准化肾损伤后的总失血量。显示的数据代表具有范围的中位值。缩写: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
图3显示在用盐水(安慰剂)、PCC、ATIII或PCC和ATIII的组合处理后,在血液稀释的家兔中标准化肾损伤后达到止血的时间。显示的数据代表中位值。缩写: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ATIII(抗凝血酶III);
图4a显示在用盐水(安慰剂)、PCC或PCC和ATIII的组合处理的存在下家兔中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评分。显示的数据代表中位值。缩写: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ATIII(抗凝血酶III);
图4b显示在用盐水(安慰剂)、PCC或PCC和ATIII的组合处理的存在下家兔中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湿重。显示的数据代表中位值。缩写: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ATIII(抗凝血酶III);
图5显示猪第二次肝损伤后的总失血量。与对照组和单一疗法PCC50治疗组相比,PCC和ATIII的组合减少了失血;
图6显示以Kaplan-Meier曲线表示的存活的猪数据;
图7显示平均肺压力的猪数据(MPAP,(平均值±标准偏差);
图8显示猪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的抗凝血酶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
图9显示猪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
图10显示猪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随时程变化的D-二聚体(平均值±标准偏差);
图11显示猪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随时程变化的凝血酶生成(平均值±标准偏差);
图12显示猪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随时程变化的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值±标准偏差);且
图13显示猪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随时程变化的活化部分促凝血酶时间(aPTT)(平均值±标准偏差)。
定义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申请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尽管与本申请中描述的那些类似或等同的任何方法和材料可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或测试,但描述了优选的方法和材料。出于本发明的目的,将如下术语定义如下。
本申请中使用冠词“一”和“一个”以指该冠词的一个或多于一个(即至少一个)语法对象。作为实例,“要素”表示一个元素或多于一个要素。
所谓“约”是指量,水平,数值,数量,频率,百分比,尺寸,大小,用量,重量或长度与参比量,水平,数值,数量,频率,百分比,尺寸,大小,用量,重量,长度或本申请中所述的其他单位相比变化多达30、25、20、15、10、9、8、7、6、5、4、3、2或1%。
本发明的“抗凝血酶III(ATIII)”是功能性血浆蛋白酶抑制剂ATIII,特别是分离的,即纯化的功能性ATIII。ATIII优选是人ATIII。
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是功能性凝血因子,特别是分离的,即纯化的功能性凝血因子。凝血因子优选是人凝血因子。
在本申请中,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词语“包括”,“包含”和“含有”将被理解为暗示包括所述步骤或要素或步骤或要素组,但不排除任何其他步骤或要素或步骤或要素组。
所谓“由...组成”意味着包括并限于短语“由......组成”之后的任何内容。因此,短语“由...组成”表示所列出的要素是必需的或强制性的,并且不存在其他要素。所谓“基本上由......组成”是指包括在该短语之后列出的任何要素,并且限于不干扰或有助于本公开中针对所列要素指定的活性或行为的其他要素。因此,短语“基本上由......组成”表示所列要素是必需的或强制性的,但是其他要素是任选的并且可以存在或不存在,这取决于它们是否实质上影响所列要素的活性或行为。
在本发明意义上的“分离的”是指相应凝血因子或凝血因子的混合物或ATIII已从人血浆中纯化(血浆衍生的)或如果重组产生从培养基中纯化。在本发明意义上纯化是指任何类型的纯化,与来自最初获得相应凝血因子或凝血因子的混合物或ATIII的溶液相比较,其导致所述凝血因子或凝血因子的混合物或ATIII/毫克总蛋白质含量的更高生物活性,或达到所述凝血因子或凝血混合物或最终施用于患者的ATIII/ml液体的更高生物活性。
凝血因子或ATIII活性的一个国际单位(“IU”)相当于1毫升正常人血浆中相应凝血因子或ATIII的量。
可以提供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并将其称为修饰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本发明意义上的修饰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因子FII,FIX,FX(本申请中也称为3因子复合物)或分离的凝血因子FII,FIX,FX和FVII(在本申请中也称为4因子复合物)的组合。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PCC(即常规PCC)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改进的PCC还至少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经改进的PCC的分离的凝血因子FII,FIX,FX和FVII可以源自人血液,或者这样的PCC可以从重组表达的凝血因子重构,其中所述重组表达的凝血因子FVII,FIX,FX和FVII的抗原和活性比相当于源自血液的PCC,条件是经改进的PCC另外至少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包括存在于液体中的每种单独的凝血因子,或者如果在注射之前重构后在液体中冻干储存。如果没有另外说明,本发明产品提供的凝血因子的浓度,特别是以IU/mL计,是指液体中存在的凝血因子的浓度,或者如果产品储存,则在注射前重构之后冻干在液体中。
施用本发明产品的“患者”或“受试者”是动物或人,优选人。在某些方面,人是儿科患者。在其他方面,人是成年患者。
“基本上”或“主要”意指几乎完全或完全,例如,某些给定量的95%、96%、97%、98%、99%或更高。
发明详述
凝血因子
功能性凝血因子II(FII)显示凝血酶原的生物活性,凝血酶原代表凝血酶(FIIa)的无活性酶原。凝血级联激活后,发生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后者在凝血系统中的多种激活功能包括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凝血因子XIII(FXIII)活化为活化的凝血因子XIII(XIIIa),FV和FVIII活化为FVa和VIIIa,凝血酶受体部分蛋白水解后血小板活化等。
功能性凝血因子IX(FIX)显示失活FIX的生物活性,其在凝血活化时转化成活性FIXa。FIXa与其辅酶FVIIIa形成复合物并代表tenase复合物,其将失活FX裂解成其活性形式Fxa。
功能性凝血因子X(FX)显示失活FX的生物活性,其在凝血活化后转化成活性FXa。FXa与其辅酶FVa形成复合物,其代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其将无活性的凝血酶原(FII)裂解活性凝血酶(FIIa)。
功能性凝血因子FVII(FVII)显示失活FVII的生物活性,其在凝血活化期间转化成FVIIa。FVIIa与组织因子一起将失活FX转化成活性FXa。另外,FVIIa可以将失活FIX转化成活性FIXa。
可以根据L.Thomas:Clinical Laboratory Diagnostics,TH-Books,Frankfurt,1998,第17章测定上述凝血因子的活性。
本申请中所用的凝血因子可以得自人血浆或血清或可以重组得到。
本发明中使用的凝血因子包含具有天然人凝血因子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还包含具有适度修饰的氨基酸序列的凝固因子,例如,包括N-末端氨基酸缺失或添加的修饰的N-末端,只要这些蛋白质基本上保留凝血因子的活性即可。上述定义中的凝血因子还包含可能存在并且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发生的天然等位基因变化形式。上述定义中的凝血因子还包含这类凝血因子的变体。这类变体与来自野生型序列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不同。这种差异的实例可包括通过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例如1至10个氨基酸残基)截短N-和/或C-末端,或在N-和/或C处添加一个或多个额外残基,例如在N-末端添加甲硫氨酸残基,以及保守氨基酸取代,即在具有相似特征的氨基酸组内进行的取代,例如,(1)小氨基酸,(2)酸性氨基酸,(3)极性氨基酸,(4)碱性氨基酸,(5)疏水性氨基酸,(6)芳香族氨基酸。这类保守取代的实例如下表所示。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使用的功能性凝血因子包含在溶液中和/或细胞表面上显示生物活性的凝血因子分子。
术语“重组”是指,例如,凝血因子或凝血因子变体已通过遗传工程技术在宿主生物体中产生。
本发明的宿主细胞可用于产生人凝血因子的方法中。该方法包含:
a)在表达一种或多种人凝血因子的条件下培养本发明的宿主细胞;和
b)任选地从宿主细胞或培养基中回收一种或多种人凝血因子。
糖基化或其他翻译后修饰的程度和位置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宿主细胞和宿主细胞环境的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当提及特定氨基酸序列时,此类序列的翻译后修饰包括在本申请中。
在适合的宿主细胞中以高水平生产重组蛋白质需要将上述修饰的cDNA与重组表达载体中的适合调节元件一起组装成有效的转录单元,其可以根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已知的方法在各种表达系统中繁殖。有效的转录调节元件可以源自具有动物细胞作为其天然宿主的病毒或来自动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优选地,可以使用来源于猴病毒40、腺病毒、BK多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或劳斯肉瘤病毒的长末端重复的启动子-增强子组合,包括在动物细胞中的强组成型转录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组合,如β-肌动蛋白或GRP78。为了获得从cDNA转录的稳定的高水平mRNA,转录单元应在其3'-近端部分含有编码转录终止-多腺苷酸化序列的DNA区。优选地,该序列来源于猴病毒40早期转录区、家兔β-珠蛋白基因或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
然后将cDNA整合到适合的宿主细胞系的基因组中以表达凝血因子。优选地,该细胞系应该是脊椎动物来源的动物细胞系,以确保正确的折叠,Gla结构域合成,二硫键形成,天冬酰胺连接的糖基化,O-连接的糖基化和其他翻译后修饰以及分泌进入培养基。其他翻译后修饰的实例是新生多肽链的羟基化和蛋白水解加工。可以使用的细胞系的实例是猴COS-细胞,小鼠L-细胞,小鼠C127-细胞,仓鼠BHK-21细胞,人胚肾293细胞和优选仓鼠CHO-细胞。由于其复杂的翻译后修饰,重组凝血因子优选在人细胞系中表达。
可以将编码相应cDNA的重组表达载体以几种不同方式导入动物细胞系。例如,可以从基于不同动物病毒的载体产生重组表达载体。这些的实例是基于杆状病毒,痘苗病毒,腺病毒和优选牛乳头瘤病毒的载体。
也可以将编码相应DNA的转录单位与另一种重组基因一起导入动物细胞,该基因可以作为这些细胞中的显性选择标记起作用,以便于分离特定细胞克隆,这些克隆已将重组DNA整合到其基因组中。这种类型的显性选择标记基因的实例是赋予对遗传霉素(G418)的抗性的Tn5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赋予对潮霉素的抗性的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和赋予对嘌呤霉素的抗性的嘌呤霉素乙酰转移酶。编码这类选择标记的重组表达载体可以存在于与编码期望的蛋白质的cDNA相同的载体上,或者可以在单独的载体上编码,该载体同时被导入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经常导致不同转录单元之间的紧密物理连接。
可以与期望的蛋白质的cDNA一起使用的其他类型的选择标记基因基于编码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各种转录单元。在将这种类型的基因导入缺乏内源性dhfr活性的细胞后,优选CHO细胞(DUKX-B11,DG-44),将使这些基因在缺乏核苷的培养基中生长。这类培养基的一个实例是没有次黄嘌呤、胸苷和甘氨酸的Ham's F12。这些dhfr基因可以与凝血因子cDNA转录单元一起被导入上述类型的CHO细胞中,或者在相同载体上或在不同载体上连接,从而生成产生重组蛋白的dhfr阳性细胞系。
如果上述细胞系在细胞毒性dhfr抑制剂甲氨蝶呤的存在下生长,则会出现对甲氨蝶呤具有抗性的新细胞系。由于连接的dhfr和期望的蛋白质的转录单元的扩增数量,这些细胞系可以以增加的速率产生重组蛋白。当以增加浓度的甲氨蝶呤(1-10000nM)繁殖这些细胞系时,可以获得以非常高的速率产生期望的蛋白质的新细胞系。
产生期望的蛋白质的上述细胞系可以在悬浮培养中或在各种固体支持物上大规模生长。这些载体的实例是基于葡聚糖或胶原蛋白基质的微载体,或中空纤维或各种陶瓷材料形式的固体支持物。当在细胞悬浮培养物或微载体上生长时,上述细胞系的培养可以作为浴培养物或作为灌注培养物进行,并在延长的时间段内连续生产条件培养基。因此,根据本发明,上述细胞系非常适合于开发用于生产期望的重组蛋白的工业化方法。
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生化方法和色谱方法,包括利用细胞培养基中所期望的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之间在大小、电荷、疏水性、溶解度、特异性亲和力等方面的差异的方法,浓缩和纯化在上述类型的分泌细胞的培养基中积累的重组蛋白。
这种纯化的一个实例是将重组蛋白吸附到单克隆抗体上,该单克隆抗体固定在固体支持物上。解吸后,可以基于上述性质通过各种色谱技术进一步纯化蛋白质。
优选纯化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无论是通过重组方法产生还是从人血浆中获得,达到≥60%纯度,更优选≥80%纯度,特别优选的是药学纯状态,相对于污染性大分子,特别是其他蛋白质和核酸,该状态大于95%纯,并且不含病原体和致热原。
本发明中描述的凝血因子可以配制成用于治疗用途的药物制剂。可以将纯化的蛋白质溶于常规的生理学相容的水性缓冲溶液中,可以向其中加入任选的药物赋形剂以得到药物制剂。
此类药物载体和赋形剂以及适合的药物制剂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参见例如“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 Development of Peptides and Proteins”,Frokjaer等人Taylor&Francis(2000)或“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第3版,Kibbe等人Pharmaceutical Press(2000))。特别地,包含本发明多肽变体的药物组合物可以配制成冻干或稳定的可溶形式。可以通过本领域已知的多种方法冻干多肽变体。冻干制剂在使用前通过加入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稀释剂如无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溶液重构。
通过任何药学上适合的施用方式将组合物的制剂递送至个体。各种递送系统是已知的,并且可用于通过任何便利的途径施用该组合物。优选全身施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对于全身使用,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根据常规方法配制用于肠胃外(例如静脉内,皮下,肌内,腹膜内,脑内,肺内,鼻内或透皮或阴道)或肠内(例如口服或直肠)递送。最优选的施用途径是静脉内和皮下施用。制剂可以通过输注或推注连续施用。一些制剂涵盖缓释系统。
将本发明的凝血因子以治疗有效剂量施用于患者,意指足以产生期望效果的剂量,预防或减轻所治疗的病症或适应症的严重性或扩散,而不会达到产生无法忍受的不良副作用的剂量。确切剂量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适应症,制剂,施用方式,必须在每个相应适应症的前期临床和临床试验中确定。
抗凝血酶III(ATIII)
功能性抗凝血酶III(ATIII)显示血浆蛋白酶抑制剂抗凝血酶III的生物活性。人ATIII是一种分子量为约58kDa,含有432个氨基酸的糖蛋白。血浆蛋白酶抑制剂ATIII使凝血酶和负责产生凝血酶的酶失活。ATIII表现出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结构和功能同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通过自杀基质抑制机制抑制其靶酶。ATIII特别抑制凝血酶、活化因子X(FXa)和活化因子IX(FIXa)。
用于本发明的抗凝血酶III(ATIII)优选包含具有天然人ATIII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还包含具有适度修饰的氨基酸序列的ATIII,例如,包括N-末端氨基酸缺失或添加的修饰的N-末端,只要这些蛋白质基本上保留ATIII的活性即可。上述定义中的ATIII还包含可能存在并且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发生的天然等位基因变异。上述定义中的ATIII还包括这种ATIII的变体。这类变体与野生型序列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不同。上文提供了凝血因子的这种差异的实例。如上所述,本发明中使用的功能性ATIII包含在溶液中和/或细胞表面上显示生物活性的ATIII分子。术语“重组”是指,例如,ATIII或ATIII变体已经通过如上所述的遗传工程技术在宿主生物中产生。
摩尔比
根据本发明,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用于治疗有此需要的患者,所施用的ATIII与所施用的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约1:30。因此,特别地可以将至少约1:30的根据本发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理解为ATIII的下限。
本发明的产品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不希望受到任何理论约束,认为所述相对于凝血酶原的最低摩尔ATIII水平特别地确保了在凝血酶原活化时,可以利用足够的ATIII分子结合过量的凝血酶或因子Xa,从而限制了过量的凝血酶生成和/或纤维蛋白形成,且由此将血栓栓塞情况即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或抑制它们。因此,所述ATIII水平确保随后的产品治疗安全性的改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29,至少1:28,至少1:27,至少1:26,至少1:25,至少1:24,至少1:23,至少1:22,至少1:21,至少1:20,至少1:19,至少1:18,至少1:17,至少1:16至少1:15,至少1:14,至少1:13,至少1:12,至少1:11,甚或至少1:10。
根据优选实施方案,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不高于约1:0.5。不希望受任何理论的束缚,据信ATIII水平相对于凝血酶原的该摩尔上限特别确保了在凝血酶原活化时,仍有足够的游离凝血酶可用于催化纤维蛋白原至纤维蛋白的反应。因此,所述ATIII水平确保足够的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并因此提供足够的功效。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不高于约1:1。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不高于约1:2。
任何所述ATIII的下限可以与任何所述ATIII的上限组合。
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的进一步优选在1:30至1:0.5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在1:10至1:0.5的范围内。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进一步优选在1:30至1:1的范围内,优选在1:10至1:1的范围内。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在1:10至1:2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任意摩尔比是指相应蛋白质的摩尔浓度之比。
本发明意义上的摩尔比是通过施用前所施用的蛋白质的摩尔浓度(特别是凝血因子替代产品中)形成的。由于患者在某种情况下已经具有某种内源水平的一种或多种待施用的蛋白质,因此体内产生的摩尔比可能不同于本发明的蛋白质的摩尔比。
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进一步优选在1:30至1:0.5之间,优选在1:28至1:0.5之间,在1:25至1:0.5之间,在1:24至1:0.5之间,在1:23至1:0.5之间,在1:22至1:0.5之间,在1:21至1:0.5之间,在1:20至1:0.5之间,在1:18至1:0.5之间,在1:15至1:0.5之间,在1:12至1:0.5之间,或在1:10至1:0.5之间的范围内。
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进一步优选在1:30至1:1之间,优选在1:28至1:1之间,在1:25至1:1之间,在1:24至1:1之间,在1:23至1:1之间,在1:22至1:1之间,在1:21至1:1之间,在1:20至1:1之间,在1:18至1:1之间,在1:15至1:1之间,在1:12至1:1之间,或在1:10至1:1之间的范围内。
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进一步优选在1:30至1:2之间,优选在1:28至1:2之间,在1:25至1:2之间,在1:24至1:2之间,在1:23至1:2之间,在1:22至1:2之间,在1:21至1:2之间,在1:20至1:2之间,在1:18至1:2之间,在1:15至1:2之间,在1:12至1:2之间,或在1:10至1:2之间的范围内。
下面进一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治疗方法的其它细节。
本申请中优选基于如下假定值计算ATIII与FII的摩尔比:
-ATIII的分子量=58,000Da
-FII的分子量=72,000Da
-ATIII的血浆浓度=2.4μmol/L(健康受试者)
-FII的血浆浓度=1.4μmol/L(健康受试者)
-1IU/kg ATIII=140μg/kg=2.4纳摩尔/千克ATIII
-1IU/kg FII=90μg/kg FII=1.25纳摩尔/千克FII
-1IU ATIII:1IU FII等于1.92摩尔ATIII:1摩尔FII,因此约等于2摩尔ATIII:1摩尔FII。
肝素
根据本发明的“肝素”是功能性肝素,特别是分离的即纯化的功能性肝素。功能性肝素展示出ATIII的辅因子的生物活性。肝素和HSPG(硫肝蛋白糖)分别用作ATIII的药物和生理学辅因子。本发明的功能性肝素包含本领域也众所周知适合于活化ATIII的特异性戊多肽序列。ATIII对凝血酶、活化因子X(FXa)和活化因子IX(FIXa)的抑制速率由肝素加速。
功能性肝素可选自未分级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合成戊多糖因子Xa抑制剂或它们的混合物。UFH是用于本申请中所述用途的优选类型的肝素。对于肝素介导的ATIII活化以抑制FXa,所述特定的戊多糖序列充分满足。然而,为了加速ATIII的凝血酶抑制,需要至少18个肝素单位的肝素。UFH是用于本申请中所述用途的优选类型的肝素,特别是当预期通过肝素扩增ATIII凝血酶抑制时。
根据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以包含肝素,其中在产品中优选提供肝素具有在0.1–10IU/mL之间,在0.2–5.0IU/mL时间,在0.2–3.0IU/mL时间且优选在0.4–2.0IU/mL之间的活性水平。
白蛋白
根据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还可以包含白蛋白。
根据本发明的白蛋白特别是分离的(即纯化)的白蛋白。白蛋白优选是人白蛋白。白蛋白优选是血浆衍生的蛋白质。
失血
本申请中所用的失血是在观察期过程中采集的来源于组织损伤的血液总体积。
血栓评分
本申请中使用的血栓评分描述了静脉郁积30分钟后从切开的静脉段衍生的血栓/血栓的大小和程度。血栓评分用作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的替代标志物。
评分0–无血栓
评分1–一个或几个小血栓,湿重不可测量
评分2–一个或几个血栓,湿重可测量
评分3–完全闭塞性血栓
血栓湿重
血栓湿重描述静脉郁积30分钟后来自切开的静脉段的血栓的湿重,并进一步表征检测到的血栓。
D-二聚体
D-二聚体(或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或FDP),即血液凝块通过纤维蛋白溶解降解后存在于血液中的小蛋白质片段。通常在人血浆中不存在D-二聚体,除了凝血系统已被激活以外,例如由于存在血栓形成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达到止血的时间
达到止血的时间描述了在所应用的观察期内从组织损伤到完全停止出血的时间,并且用作所测试的干预的止血功效的直接指标。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根据本发明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特别是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因子缺乏,优选由维生素K缺乏或过量口服抗凝血药剂引起。凝血酶原复合因子的合成受损可能是肝功能障碍或肝移植的结果。当患者出血或意图进行手术时,如本申请中所述的治疗尤其有利。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施用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能是有用的。服用口服抗凝血药的患者显示出增加的血栓栓塞倾向,因此用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治疗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本申请中描述了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的降低。就本发明而言,口服抗凝血药特别包含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或直接作用的口服抗凝血药(DOAC/NOAC)。
根据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可以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DIC)的结果,也称为消耗性凝血病。DIC是一种病理过程,其特征在于凝血级联的广泛激活,其导致在整个身体的小血管中形成血凝块以及纤维蛋白的产生和沉积。这可能导致各种器官中的微血管血栓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另外,由于凝固过程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所以正常凝血受损并且可能从各个部位发生弥漫性出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紊乱进一步导致血管内凝块形成,但在某些情况下,加速纤维蛋白溶解也可能导致严重出血。国际血栓形成和止血学会DIC小组委员会对DIC提出了以下定义:“一种获得性综合征,其特征在于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局限性丧失的凝血的血管内激活。它可能起源于微脉管系统并对其造成损害,如果足够严重,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DIC本身不会发生,而只是作为另一种潜在病症的复杂因素,通常是患有严重疾病的人。除了由潜在疾病引起的死亡风险之外,组织血流的广泛流失和同时出血的组合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然而,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现有凝血因子浓缩物不推荐用于该临床情况。根据另一方面,在施用本领域已知的常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时-至少如果以高剂量施用,已经观察到可以通过应用根据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来减少患者发生DIC的风险或发生DIC样症状的风险,即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凝血因子的先天性缺乏
就本发明而言,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可以是任何患者的凝血酶原复合因子缺乏,特别是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或先天性因子X缺乏。另外,就本发明而言,凝血因子的先天性缺乏可以是临床情况中的任何患者的凝血酶原复合因子缺乏,其中未指示其他治疗措施或不导致预期的治疗效果。一个非限制性实例可以是当特定凝血因子或抑制剂浓缩物不可用时的紧急情况。先天性缺陷的实例是血友病B,先天性因子VII缺乏或先天性蛋白C缺乏。在所述情况下可能需要停止或预防这些患者的出血。就本发明而言,出血可以是明显的出血或围手术期或创伤事件后出血。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可以指示施用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血栓栓塞并发症
血栓栓塞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病症,它们是同一谱系的部分,即深度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疾病谱从临床上不受怀疑的到临床上不重要到导致死亡的大量栓塞变化。根据Virchow trias,在血栓形成的发生中三个因素是重要的:(1)血流受损(郁积),(2)血管损伤,以及(3)血液改变(高凝性)。血液的改变也可以是药物诱导的。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用于治疗所述病症的任何一种。通过施用本发明的产品,降低了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创伤/多发外伤
就本发明而言,创伤的优选特征在于对几个(>1)物理区域或器官系统的损伤,特别是在至少一种损伤或几种损伤的组合危及生命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伤害严重程度评分(ISS)的量表上的严重程度>16。根据定义,多发外伤应与多种伤害区分开来,这些伤害不会危及生命。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以优选用于治疗所述病症的任何一种。
创伤诱发的凝血病
失血造成的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受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威胁生命的出血的潜在病理生理学通常由创伤性损伤和凝血病的组合引起。凝血病的原因是多因素和相互关联的;这些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和稀释,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的功能障碍,纤维蛋白溶解增加,通过输注溶液(类晶体和胶体)引起的凝血系统紊乱和低钙血症。
此外,在严重受伤的创伤患者中出现的急性内源性凝血病被称为创伤诱导的凝血病(TIC),并且是组织损伤与低灌注导致失血的紧急性质。有助于TIC的机制包括抗凝,消耗,血小板功能障碍和纤维蛋白溶解。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优选用于治疗所述病症的任何一种。
大出血/明显出血
任何种类的出血都可以是本发明的产品可以适当治疗的病症。出血由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分为四类(Manning,JE"Fluid and BloodResuscitation"in Emergency Medicine: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JE TintinalliEd.McGraw-Hill:纽约2004.p227)。由于创伤性损伤,潜在的医疗状况或其组合而出现出血。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优选用于治疗所述病症的任何一种。用于表征出血的术语大出血、明显出血、严重和显著出血在本申请中以同义使用。
因此,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以优选投影仪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和/或治疗或预防具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出血。
更具体地,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可优选用于治疗或预防一种或多种病症,其选自创伤;多发外伤;创伤引起的凝血病;主要或明显或严重或显著的出血;任何类型的创伤相关凝血病;围手术期出血相关凝血病;缺乏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获得性凝血障碍,例如肝脏疾病等;血友病B;使用抑制剂的血友病B;以前接受过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或直接作用口服抗凝药(DOAC/NOAC)治疗和需要快速逆转维生素K拮抗剂或DOAC/NOAC的抗凝血作用的患者;显著的出血,例如围手术期,创伤后等,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有关,尤其是外部维生素K抗凝外;及其组合。
功效
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的特征在于其表现出足够的功效。该产品的功效优选与具有低于1:30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的参比凝血因子替代产品的功效相当。优选地,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相当”表示功效相同或更好,或与所述参比产品相比仅适度降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的参比治疗或参比产品包括根本没有ATIII的治疗或产品。
就本发明而言,功效尤其可以通过失血量来量化或表达,优选通过失血量的某种减少来量化。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功效可以通过止血时间的值来量化或表达,优选地通过达到止血的时间值的某种减少来表示。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功效可以通过损伤后存活概率的值来量化或表达。
与安慰剂治疗或未治疗后的失血量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其中失血量优选降低至安慰剂治疗的失血亮或未治疗后的失血量的75%以下、低于70%、低于60%、低于55%、低于50%、低于45%、低于40%或低于35%。因此,本发明产品的功效与所述参比物相比是充分的甚或改善的。
与参比治疗相比时,用所述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基本上相同或仅适度增加,或者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患者的失血量减少。优选地,与参照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至少5%、至少10%、至少15%或至少20%。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因此,与所述参比物相比,本发明的产品的功效是充分的甚或是改善的。
如果与参比治疗的失血量相比,在用所述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仅适度增加的情况下,所述的适度增加量总计60%、不超过50%、不超过40%、不超过30%、不超过20%、不超过15%、不超过10%或不超过5%,其中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
优选地,与安慰剂治疗或未治疗后达到止血的时间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其中与安慰剂治疗后的值或无治疗的时间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达到止血的时间值优选减少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或至少60%。因此,本发明产品的功效与所述参比物相比是充分的甚或改善的。
进一步优选地,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基本上相同或仅适度增加,或者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优选地,与参比治疗后的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至少5%、至少10%、至少15%或至少20%,其中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因此,在与所述参比相比时,本发明的产品至少是足够的甚或是改善的。
如果与参比治疗相比,在用所述产品治疗后患者达到止血的时间值仅适度增加,则所述值的适度增加总计不超过80%、不超过70%、不超过60%、不超过50%、不超过40%、不超过30%、不超过20%或不超过10%,其中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
用本发明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存活概率优选与参比治疗后存活的概率基本相同。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在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优选地,患者在用本发明的产品治疗后的存活概率基本上是100%。
安全性
本发明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或根据本发明的治疗方法的特征在于其表现出改善的安全性,即降低了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与参比产品或参比治疗的安全性相比,本发明的产品或治疗的安全性得到特别改善,参比产品或参比治疗与所述产品或治疗相同,除了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
就本发明而言,安全性可以特别地通过凝血酶生成的值来量化或表达,优选通过凝血酶生成的某种减少来量化,特别是通过凝血酶生成潜力力(ETP)的值的某种降低。
就本发明而言,安全性可以特别地量化或表示为D-二聚体浓度(DD)的值,优选地通过D-二聚体浓度的某种降低来表示。
可以通过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值进一步量化或表达本发明的安全性。
优选地,与参比治疗的凝血酶生成的值相比,用所述处理治疗后的患者的凝血酶生成的值降低至少5%,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或至少50%,特别是在所述产施用品后1小时,2小时和/或3小时时,其中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凝血酶生成特别地由凝血酶生成潜力(ETP)表示。
优选地,与参比治疗相比,用本发明产品治疗后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DD)值降低至少1.5倍,至少2倍,至少2.5倍,至少3倍,至少3.5倍,至少4倍,至少4.5倍,至少5倍,至少5.5倍,至少6倍,至少6.5倍,至少7倍,至少8倍,至少9倍,或至少10倍,其中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DD降低优选在在施用本发明产品后约1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和/或或约4小时时实现。
优选地,与参比治疗后的血液纤维蛋白原浓度相比,用本发明产品治疗后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值增加至少1.5倍,至少2倍,至少3倍,至少4倍,至少5,至少7.5,或至少10倍,其中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用本发明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值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无治疗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基本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除了用本发明的产品治疗患者之外,患者还预先、同时或随后用替代产品(例如冷沉物)或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治疗,优选地,以在5毫克/千克与15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在10毫克/千克与10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优选在20毫克/千克至8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的范围内的纤维蛋白原量施用替代产品或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面,患者在本发明的产品与纤维蛋白原共同治疗后的存活概率高于参比共同治疗后的存活概率。所述参比共同治疗与所述治疗相同,除了在所述参比共同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优选地,患者在所述用本发明的产品与纤维蛋白原一起共同治疗后的存活概率基本上是100%。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面,本发明的产品与纤维蛋白原共同治疗后患者的肺动脉压低于患者在参比共同治疗之后的肺动脉压。所述参比共同治疗与所述治疗相同,除了在所述参比共同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特别地,在本发明的产品与纤维蛋白原共同治疗之后基本上没有发生增加患者的肺动脉压。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面,与参比治疗的凝血酶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减少至少1.5倍,至少2.0倍,至少2.5倍,至少3.0倍,至少3.5倍,至少4.0倍,至少4.5倍,至少5.0倍,至少7倍或至少10倍,其中所述参比共同治疗与所述治疗相同,除了在所述参比共同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所述PT或aPTT的相应值特别地施用后约1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和/或约4小时出现。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面,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无治疗的凝血酶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的相应值相比时,用所述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基本相同和/或具有所述值的最大偏差,前提是所述最大偏差不超过5.0,3.0,2.5,2.0,或1.5倍。所述PT或aPTT的相应值特别地在施用后约1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和/或约4小时时出现。
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面,用所述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基本上保持恒定,优选在施用后约1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和/或给药后约4小时时间期限内。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面,用所述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变化不超过10倍,8倍,6倍,5倍,4倍,3倍,2.5倍,2倍或1.5倍,优选在施用后约1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和/或约4小时的时间期限内。
关于本发明产品的PT和aPTT的令人惊讶的发现与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有关,特别是与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的改善有关。
根据另一方面,就本发明而言,安全性可以通过血栓评分值作为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的替代标志来量化或表示,优选通过血栓评分的某种降低来表示。优选地,当用作替代标记物时,用所述产品治疗后血栓评分的值与参比治疗的血栓评分值相比减少至少0.5个点,至少1个点,至少1.5个点或2个点。除了在所述参考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之外,所述参考治疗与所述治疗相同。
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凝血因子和ATIII组合物的治疗制剂,即适用于本申请中所述方法的本发明产品,可以为储存通过混合凝血因子制备成冻干制剂或水溶液,如果共同配制,具有期望纯度的ATIII与本领域典型地使用的任选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赋形剂或稳定剂(所有这些在本申请中称为“载体”)一起值班,即缓冲剂,稳定剂,防腐剂,等渗剂,非离子洗涤剂,抗氧化剂和其他各种添加剂。参见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16版(Osol,ed.1980)。在所用的剂量和浓度下,这些添加剂必须对接受者无毒。因此,本发明的产品特别是作为冻干产品或储存稳定的液体提供。所述任选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赋形剂或稳定剂可优选存在,条件是它们被批准用于治疗动物或人,优选用于治疗人。
缓冲剂有助于将pH维持在接近生理条件的范围内。它们可以以约2mM至约50mM的浓度存在。适合的缓冲剂包括有机酸和无机酸及其盐,例如柠檬酸盐缓冲剂(例如,柠檬酸一钠-柠檬酸二钠混合物,柠檬酸-柠檬酸三钠混合物,柠檬酸-柠檬酸一钠混合物等),琥珀酸盐缓冲剂(例如,琥珀酸-琥珀酸一钠盐混合物,琥珀酸-氢氧化钠混合物,琥珀酸-琥珀酸二钠混合物等),酒石酸盐缓冲液(如酒石酸-酒石酸钠混合物,酒石酸-酒石酸钾混合物,酒石酸-氢氧化钠混合物等),富马酸盐缓冲液(如富马酸-富马酸一钠混合物,富马酸-富马酸二钠混合物,富马酸一钠-富马酸二钠混合物等),葡萄糖酸盐缓冲液(如葡萄糖酸-葡萄糖酸钠混合物,葡萄糖酸-氢氧化物混合物,葡萄糖酸-葡萄糖酸钾混合物等),草酸盐缓冲液(如草酸-草酸钠混合物,草酸-氢氧化钠混合物,草酸-草酸钾混合物等),乳酸盐缓冲液(如乳酸-乳酸钠混合物,乳酸-氢氧化钠混合物,乳酸-乳酸钾混合物等)和乙酸盐缓冲液(如乙酸-乙酸钠混合物,乙酸-氢氧化钠混合物等)。另外,可以使用磷酸盐缓冲液,组氨酸缓冲液和三甲胺盐如Tris。
可以添加防腐剂以阻止微生物生长,并且可以以0.2%-1%(w/v)的量添加。适合的防腐剂包括苯酚,苄醇,间甲酚,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benzalconium卤化物(例如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氯己双铵和对羟基苯甲酸烷基酯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或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儿茶酚,间苯二酚,环己醇和3-戊醇。可加入有时称为“稳定剂”的等渗剂以确保液体组合物的等渗性,并包括多元醇糖醇,优选三元或更高级的糖醇,例如甘油,赤藓醇,阿拉伯糖醇,木糖醇,山梨醇和甘露糖醇。稳定剂是指广泛类型的赋形剂,其功能范围可以从填充剂到添加剂,其可溶解治疗剂或有助于防止变性或粘附到容器壁上。典型的稳定剂可以是多元糖醇(以上列举);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组氨酸,丙氨酸,鸟氨酸,L-亮氨酸,2-苯丙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等,有机糖或糖醇,如乳糖,海藻糖,水苏糖,甘露糖醇,山梨醇,木糖醇,核糖醇,myoinisitol,半乳糖醇,甘油等,包括诸如肌醇这样的环醇;聚乙二醇;氨基酸聚合物;含硫还原剂,如脲,谷胱甘肽,硫辛酸,硫代乙醇酸钠,硫代甘油,α-硫代甘油和硫代硫酸钠;低分子量多肽(例如,10个残基或更少的肽);蛋白质如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明胶或免疫球蛋白;亲水性聚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单糖,如木糖,甘露糖,果糖,葡萄糖;二糖,如乳糖,麦芽糖,蔗糖;和三糖,如棉子糖;和多糖,如葡聚糖。稳定剂可以以每重量份活性蛋白质0.1-10,000重量的范围存在。
可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洗涤剂(也称为“润湿剂”)以帮助溶解治疗剂以及保护治疗性蛋白免受抵抗搅动诱导的聚集,这也允许制剂暴露于剪切表面应力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适合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聚山梨醇酯(20,80等),泊洛沙姆(polyoxamer)(184,188等),普卢兰尼克多元醇,聚氧乙烯脱水山梨糖醇单醚(-20,-80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约0.05mg/ml至约1.0mg/ml的范围存在,或者以约0.07mg/ml至约0.2mg/ml的范围存在。
另外的任选的其他赋形剂包括填充剂(例如淀粉),螯合剂(例如EDTA),抗氧化剂(例如抗坏血酸,甲硫氨酸,维生素E)和助溶剂。
优选将药物组合物配制成通过静脉内施用。
包含抗凝血酶原III(ATIII)的药物产品与本申请中所述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产品的联合施用是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药物产品,其用于与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的产品联合施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i)治疗或预防患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的出血或(ii)治疗或预防具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的患者的出血的方法;通过将如上所述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施用于所述患者来进行。特别地,在本发明的后三个方面的情况下,ATIII和因子II可以被安排和/或提供用于同时使用,单独使用或依次使用。
在本发明意义上的“同时使用”是指将至少包含分离的如本申请中定义的凝血因子FII的组合物和包含分离的ATIII的组合物混合,然后作为混合物施用于患者。
在本发明意义上的“单独使用”是指至少包含分离的如本申请中所述的凝血因子FII的组合物和包含分离的ATIII的组合物同时或分别依次地施用,由此所述施用的顺序不相关。
本发明意义上的“依次使用”意指比至少包含分离的如本申请中所述的凝血因子FII的组合物和包含分离的ATIII的组合物分开施用,由此与所述施用的顺序无关,并且由此两次施用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天,优选不超过1天,更优选不超过4小时,最优选不超过1小时。
该组合物典型地作为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的无菌药物组合物的一部分提供。该组合物可以是任意适合的形式(取决于将其施用患者的期望的方法)。
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确定剂量总数和治疗时间期限完全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能力范围内。待施用的本发明产品的剂量取决于体重和/或存在的抗凝或凝血病的程度。
还可以考虑该病症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本发明的产品或组合物的适合剂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除了具体描述的那些之外,本申请中描述的本发明易于进行变化和修改。应理解,本发明包括落入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本发明还包括本申请中提及或指出的单独地或共同地所有特征,组合物,步骤和化合物,以及所述特征,组合物,步骤和化合物中的任何两种或更多种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现在将参考以下实施例描述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案,这些实施例仅用于示例的目的,并不意图限制上文所述的一般性的范围。
实施例–家兔模型
血液稀释介导的出血和组织损伤的家兔模型中PCC的止血功效
材料和方法
动物
将体重2.8-4.0kg的3-4个月龄雌性CHB家兔(Manfred Bauer,Neuenstein-Lohe,德国)每笼一只置于钢丝笼中,21-23℃和50%相对湿度,12h/12h光-暗周期。给动物随意提供自来水并喂食家兔颗粒(Deutsche Tiernahrung Cremer GmbH&Co.KG,Duesseldorf,德国)。所有动物均按照“欧洲动物保护和研究公约”接受护理,并且该研究得到了组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血稀释
所有治疗均在麻醉动物中进行。通过氯胺酮和赛拉嗪的组合诱导麻醉并通过吸入异氟烷麻醉维持。然后将动物插管并置于呼吸机(Heyer Access,Heyer Medical AG,BadEms,德国)上。
通过抽取30mL·kg-1血液并输注来自颈动脉的预温热至37℃的30mL·kg-1羟乙基淀粉(HES)200/0.5(Infukoll 6%,Schwarz Pharma AG,Mannheim,德国),分别对动物进行血液稀释(图1)。该过程在45分钟时重复。在30分钟时,在两次抽血和HES输注循环之间的间隔期间,动物接受15mL·kg-1补充的红细胞,通过以800×g离心10分钟从取出的全家兔血液制备,用生理盐水洗涤并重新悬浮在林格氏乳酸盐中,施用入颈外静脉。
肾损伤
在开始血液稀释后60min,在外侧肾盂处以15mm长和5mm深的手术刀切口形式施加标准化的肾损伤(图1)。
治疗
将动物随机分配以在肾切口损伤之前立即接受静脉内施用等渗盐水(安慰剂)、剂量为25IU/kg的PCC(CSL Behring GmbH,Marburg,德国),剂量为11.5IU/kg的ATIII(CSL Behring GmbH,Marburg,德国),或PCC 25IU/kg+11.5或23IU/kg ATIII的组合治疗(图1)。实验组各由6-7只家兔组成。如果没有另外说明,在所有实施例中使用的PCC包含低水平ATIII,即表现出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用于参比目的实施例中使用的PCC、也称为“常规PCC”或仅“PCC”包含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通过联合施用相应额外量的ATIII来实现本发明的ATIII水平升高,即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所述ATIII代表本发明的“改进的PCC”。
用于施用的PCC的IU中提供的活性水平是指PCC的标称因子IX含量。一个国际单位(IU)的活性相当于1mL正常人血浆中相应凝血因子的量。在实施例中使用的常规和改进的PCC表现出因子II含量,其基于以IU提供的活性水平与因子IX含量基本相同。因此,例如50IU/kg常规PCC与25IU/kg ATIII的组合治疗将导致施用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约1:1。对于计算修饰PCC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在此使用的常规PCC中提供的低水平的ATIII可以忽略。
实施例中使用的常规和改进的PCC均表现出约1IU/ml的肝素含量。
终点
血液稀释,治疗,实验性肾损伤和止血效果评估的研究方法示例在图1中(缩写:HES,羟乙基淀粉;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ATIII(抗凝血酶III))。主要研究终点是在标准化肾切口损伤后30分钟观察到止血和失血的时间(图1)。将达到止血的时间定义为从肾切口到可观察的出血或渗血停止的间隔。失血量是通过抽吸从切口部位采集的血液量。在切开后立即开始30分钟的失血和达到止血的时间的观察期。
结果
图2中说明了用盐水(安慰剂)、PCC、ATIII或PCC和ATIII的组合治疗后,在血液稀释的家兔中标准化肾损伤后的总失血量。所示数据代表中值和范围。使用的缩写是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和ATIII(抗凝血酶III)。如图2中所示,剂量为25IU/kg的PCC能够将标准化肾损伤后的总失血量中值从94mL(等渗盐水治疗;安慰剂)减少至34mL。PCC(25IU/kg)和ATIII(11.5或23IU/kg,相当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分别为约1:1和约2:1)的组合也能够将总失血量减少至中值分别为55和38mL。单独的ATIII(11.5IU/kg)对失血没有任何相关影响。
图3中说明了在用盐水(安慰剂)、PCC、ATIII或PCC和ATIII的组合治疗后,在血液稀释的家兔中标准化肾损伤后达到止血的时间。显示的数据表示中值和范围。使用的缩写是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和ATIII(抗凝血酶III)。剂量为25IU/kg的PCC能够减少标准化肾损伤后从最大观察期30分钟(等渗盐水处理;安慰剂)至10分钟实现止血的时间。PCC(25IU/kg)和ATIII(11.5或23IU/kg,相当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分别为约1:1和约2:1)的组合也能够将止血时间缩短至中值分别为16和17分钟。单独ATIII(11.5IU/kg)对达到止血的时间没有任何相关影响(图3)。
静脉郁积家兔模型(改良的Wessler模型)中ATIII联合施用对PCC的血栓形成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动物
体重2.2–3.2kg的3-4个月龄雌性New Zealand白色家兔(Manfred Bauer,Neuenstein-Lohe,德国)依从“欧洲动物保护和研究公约”接受护理并且该研究得到了当地政府管理部门批准。将动物各自寄居在金属丝笼中,21-23℃和50%相对湿度,12h/12h光-暗周期。给动物随意提供自来水并喂食家兔颗粒(Deukanin,Deutsche TiernahrungCremer GmbH&Co.KG,Duesseldorf,德国)。所有动物均按照“欧洲动物保护和研究公约”接受护理,并且该研究得到了组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治疗
将动物随机分配以接受静脉内施用与7-138IU/kg ATIII(CSLBehring GmbH,Marburg,德国))组合的剂量为300IU/kg的PCC(CSL Behring GmbH,Marburg,德国)。实验组各自由3只家兔组成。仅用等渗盐水(安慰剂)或仅300IU/kg PCC治疗的动物用作对照。
改良的Wessler试验
操作在深度麻醉下进行(氯胺酮/赛拉嗪)。输注结束后10分钟诱导静脉郁积。通过暴露对侧颈静脉并分离约2cm的区段来确定促凝血作用,导致在分离的区段中完全郁积。在郁积诱导后30分钟,切下静脉段并在柠檬酸钠溶液中解剖。根据0至3的评分系统对任何观察到的血栓进行分级,并测定它们的湿重。将血栓评分定义为:0(无凝块),1(一个或少数小凝块,过小而不能确定重量),2(不完全闭塞性凝块,具有可测量的重量)或3(完全闭塞的凝块)。
结果
图4a中说明了在用盐水(安慰剂)、PCC或PCC和ATIII的组合治疗的情况下家兔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评分。显示的数据代表中值和范围。使用的缩写是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和ATIII(抗凝血酶III)。如图4a中所示,在静脉郁积30分钟后剂量为300IU/kg的PCC导致评分为2的血栓,通过联合施用剂量为28IU/kg、69IU/kg和138IU/kg的ATIII(相当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分别为约1:5、约1:2和约1:1),完全抑制了静脉郁积。联合施用7IU/kg的ATIII(相当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约1:20)导致血栓形成部分减少,血栓评分为1-2。
类似地,通过联合施用ATIII降低了血栓湿重。图4b中说明了在用盐水(安慰剂)、PCC或PCC和ATIII的组合治疗的家兔中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湿重。显示的数据代表中值和范围。使用的缩写是PCC(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和ATIII(抗凝血酶III)。如图4b中所示,剂量为300IU/kg的PCC在静脉郁积30分钟后导致约18mg的血栓湿重,通过联合施用剂量为28IU/kg、69IU/kg和138IU/kg的ATIII(相当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分别为约1:5、约1:2和约1:1),完全逆转了所述的静脉郁积。联合施用剂量为7IU/kg的ATIII(相当于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约1:20)导致血栓湿重的部分减小。
实施例-猪模型
材料和方法
动物和手术制备
该研究是基于实验动物护理原则(Principles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的德国立法进行的。官方许可是由相应的政府动物护理和使用办公室授予。将来自无病繁殖设施的德国当地品种猪在通风室中饲养至少5天以适应环境。使它们在手术前禁食过夜,随意饮水。
通过肌内注射施用初始药物:阿扎哌隆(4mg kg-1)和阿托品(0.1mg kg-1)。然后用丙泊酚(3mg kg-1)麻醉,通过18-G插管静脉注射给右耳静脉施用。以压力控制模式以20-22每分钟呼吸次数对动物进行通气,潮气量为8mL kg-1,以保持paCO2 36和40mmHg之间,氧气分数为0.21,然后创伤Cato,Draeger,Luebeck,德国)。用异氟烷维持麻醉,潮气末浓度为1.2–1.4%,并且恒定输注芬太尼(2μg kg-1h-1)。
初始流体疗法包含类晶体溶液(2mL kg-1h-1)。血液温度;动脉,中心静脉和肺动脉压;使用标准麻醉监测器(AS/3,Datex Ohmeda,Helsinki,Finland)不断监测拖尾脉冲搏血氧测定和心电图。
将两个8.5-Fr导管通过外科手术植入右侧和左侧颈静脉以进行体积替换,并将肺动脉导管通过右侧8.5-Fr导管置于楔形位置。通过右侧颈动脉中的18-G导管记录血流动力学变量。从动脉管线抽取所有血样。
损伤和血稀释
第一个损伤阶段包含1.)双侧闭合性股骨骨折,2.)单侧胸廓挫伤,均用圈养螺栓枪诱导,以及3.控制抽取约60%的动物估计血容量(65ml/kg体重),速率为100mL/min。根据需要输注类晶体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高于30mmHg。在大约20分钟的失血性休克期后,通过类晶体输注补偿体积损失,并将吸气氧分数增加至1.0。第二损伤阶段由标准化的钝肝诱导。在第二次受伤阶段之后,在施用止血干预之前即刻进行第二次休克(10分钟)。
处理
第二次创伤后10分钟,使用密封信封,使用1:1:1:1格式的计算机生成的列表,前瞻性地将动物随机化至下列处理组中的1组:
1.第1组:对照(安慰剂)
2.第2组:PCC50IU/kg
3.第3组:PCC50IU/kg+抗凝血酶50IU/kg(PCC+AT50组)
4.第4组:PCC50IU/kg+抗凝血酶25IU/kg(PCC+AT25组)
5.第5组:PCC50IU/kg+抗凝血酶12.5IU/kg(PCC+AT12.5组)
6.第6组:PCC50IU/kg+纤维蛋白原80毫克/千克p(PCC+Fib组)
7.第7组:PCC50IU/kg+纤维蛋白原80毫克/千克+抗凝血酶50IU/kg(PCC+Fib+AT50组)
因此,测试了如下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第2组(PCC50IU/kg)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因为施用单独的常规PCC。第2组(PCC50IU/kg)在下文中也称作PCC单一疗法。在第3组(PCC+AT50组)、第4组(PCC+AT25组)和第5组(PCC+AT12.5组)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分别为约1:0.5,约1:1和约1:2。在第6组(PCC+Fib组)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在第7组(PCC+Fib+AT50组)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约1:0.5。ATIII、AT和抗凝血酶作为同义词使用。
对于PCC分站,使用四因子PCC(PN,CSL Behring,德国)和抗凝血酶(CSL Behring,德国)。观察期在第二次损伤后240分钟结束。将在整个该时间期限内存活的动物用戊巴比妥实施安乐死。在处死后立即重新打开腹部,将腔静脉钳夹在肝脏上,并收集腹腔内血液以确定损伤后的总失血量。在死亡后取出几个器官并准备用于组织学检查。
实验室分析
收集血液并在第二次损伤阶段后的几个时间点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对于在损伤后240分钟前死亡的动物,在死后立即进行最后评估。用血气分析仪(ABL825,RadiometerGmbH,Willich,德国)测量氧和二氧化碳的pH和分压,碱过量和乳酸盐。使用标准血液学分析仪(MEK-6108,Nihon Kohden,Tokyo,Japan)评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通过标准实验室方法使用来自Dade Behring(Dade Behring,Marburg,德国)的使用钢球血凝计(MC 4plus,MerlinMedical,Lemgo,德国)的适当测试来确定。用来自Dade Behring(Dade Behring,Marburg,德国)的适当试验评估D-二聚体。
血栓弹力测定和凝血酶生成
使用Calibrated Automated Thrombogram(CAT,Thrombinoscope BV,Maastricht,The Netherlands)测量了血浆中包括参数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在内的凝血酶生成(Spronk HM等人Thromb Haemost.2008;100:362-364.)。在80μL血浆样品中用20μL荧光底物和20μL触发试剂进行评估。触发试剂是1pM组织因子和4μM磷脂。每次凝血酶生成分析针对在相同血浆中用固定量的校准物(Thrombin Calibrator,Thrombin oscope BV,Maastricht,荷兰)获得的荧光曲线进行校准。使用Ascent Reader(Thermolabsystems OY,Helsinki,芬兰)测量荧光,并使用Thrombinoscope第4版软件(Thrombinoscope BV,Maastricht,荷兰)计算凝血酶生成曲线。
病理学检查
死亡后,立即取出内脏器官(心脏,肺,肝和肾)并用10%缓冲的福尔马林固定。将损伤的肝脏部分切成3-mm-厚的切片,并由不知晓治疗的病理学家在肉眼和显微镜下检查以评估损伤程度。此外,处理所有4个器官的代表性组织切片以确定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将所有样品包埋在石蜡中并通过H&E和标准elastica van Gieson方案染色,用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将两种染色方法应用于来自所有组织的切片。
组织学检查证实了如本申请中所述的额外ATIII施用的有益效果(数据未显示)。
终点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减少损伤后的总失血量(功效)和止血干预的安全性。次要终点包括对凝血参数的影响。
结果
在图5中,说明了第二次肝损伤后的总失血量。与对照组和单一疗法PCC50治疗组相比,PCC和ATIII的组合减少了失血量。
如图5中所示,在PCC+抗凝血酶组中,在第二次损伤阶段后的总失血量(本研究的主要终点)(PCC+AT50组653±42mL;PCC+AT25组552±31mL;PCC+AT12.5组548±68mL)比单一疗法PCC 50组(907±132mL)更低。PCC+Fib组的总失血量(719±115mL)高于PCC+Fib+AT50组(613±34mL)。对照组的总失血量最高(1671±409mL;与所有组相比,P<0.001)。
在图6中,存活数据表示为Kaplan-Meier曲线。PCC单一疗法和PCC+抗凝血酶组的所有动物在完整的观察期内存活(100%),而对照组中的7只中的2只(29%)(平均存活时间210分钟)在第二次创伤后死亡(图6)。
根据图6中呈现的数据,PCC+Fib组中7只动物中的5只动物(71%)早期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60分钟),而所有PCC+Fib+AT50治疗组存活(100%)。来自PCC+Fib组的动物的早期死亡是由于肺动脉高压的增加(在第二次创伤后120分钟的时间点26±7mmHg)。在图7中显示了平均肺压力(MPAP,(平均值±标准偏差))的数据。在PCC+Fib+AT50组中未观察到肺动脉压的增加(例如,在第二次创伤后120分钟的时间点,16±1mmHg;图7)。
在图8中,示例了在一段时间内的抗凝血酶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所有动物的抗凝血酶降至48±9%。根据组分配,抗凝血酶替代导致抗凝血酶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第二次创伤后30分钟:PCC+AT50组145±12%;PCC+AT25组94±10%;PCC+AT12.5组70±5%;PCC+Fib+AT50 136±17%)(图8)。这些动物中的抗凝血酶水平随时间保持升高。在无抗凝血酶治疗的动物中,抗凝血酶在第二次创伤后30分钟时保持在41±8%的水平,并且在第二次创伤后240分钟时保持在37±11%的水平。
在图9中,显示了随时间变化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在创伤和失血性休克后,所有动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降至60±9mg/dL。根据组分配,纤维蛋白原替代导致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剂量依赖性增加(PCC+Fib组198±16mg/dL;PCC+Fib+AT50组202±15mg/dL)(图9)。PCC+Fib+AT50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随时间保持稳定。在PCC50治疗的动物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随时间降低至4±8mg/dL,并且在PCC+Fib治疗的动物中,由于严重的DIC,在第二次损伤后240分钟,纤维蛋白原的浓度随时间降低至114±42mg/dL。这种纤维蛋白原的消耗与D-二聚体的显著增加有关。在图10中,呈现了D-二聚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输注PCC后,PCC50和PCC+Fib组中D-二聚体立即增加,并且这些水平在整个观察期内持续增加(第二次损伤后240分钟PCC50组249±176mg/L;PCC+Fib组193±180mg/L)。在AT取代组中,D-二聚体增加到较小程度(第二次创伤后240分钟:PCC+AT50组27±20mg/L;PCC+AT25组10±7mg/L;PCC+AT12.5组14±7mg/L;PCC+Fib+AT50组68±79mg/L)。
图11说明了关于凝血酶产生随时间进程的数据(平均值±标准偏差)。在接受PCC的所有动物中PCC施用后,凝血酶生成立即增加(PCC50组1448±569nM x min;PCC50+Fib组1601±972nM x min)。在来自PCC+Fib+AT50(645±286nM x min)和PCC+抗凝血酶组的动物中加入抗凝血酶(PCC+AT50组769±84nM x min;PCC+AT25组1084±123nM x min;PCC+AT12.5组1266±126nM x min)导致较低水平的凝血酶生成。这些动物中的凝血酶生成高于对照组(例如,第二次创伤后30分钟:275±25nM×min)。尽管在观察期间PCC取代的动物中凝血酶的产生随时间逐渐下降,但在第二次创伤后240分钟时凝血酶的产生仍然高于基线。
图12说明了关于凝血酶原时间(PT)随时间进程的数据(平均值±标准偏差)。第二次受伤后因失血PT随时间从9.6±0.8秒延长至12.3±2.0秒。接受PCC 50的动物在第二次损伤60分钟后显著延长在240分钟至多149±87秒。所有其他干预组中的PT随时间保持稳定。测量aPTT观察到了相似的发现。
图13说明了关于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随时间进程的数据(平均值±标准偏差)。

Claims (24)

1.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它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所述的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2.根据权利要求1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与参比治疗相比,降低了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还包含选自因子IX、因子X和因子VII的分离的凝血因子的至少一种。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没有治疗的失血量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其中失血量优选降低至安慰剂治疗后的失血量或没有治疗的失血量的低于75%、低于70%、低于60%、低于55%、低于50%、低于45%、低于40%或低于35%的量。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在与参比治疗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基本相同或仅适度增加,或者其中在与参比治疗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优选地,在与参比治疗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减少至少5%、至少10%、至少15%或至少20%,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在与参比治疗的失血量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失血量仅适度增加的情况下,所述的适度增加总计不超过60%、不超过50%、不超过40%、不超过30%、不超过20%、不超过15%、不超过10%或不超过5%,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没有治疗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其中与安慰剂治疗后的值或没有治疗的值相比,所述用该产品治疗后达到止血的时间值优选减小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55%或至少60%。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在与参比治疗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基本上相同或仅适度增加,或其中在与参比治疗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优选地,与参比治疗后的值相比,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减小至少5%、至少10%、至少15%或至少20%,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在与参比治疗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达到止血的时间值仅适度增加,所述的适度增加总计不超过80%、不超过70%、不超过60%、不超过50%、不超过40%、不超过30%、不超过20%或不超过10%,其中除了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品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的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相比,在用该产品治疗后所述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减少至少1.5倍、至少2.0倍、至少2.5倍、至少3.0倍、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7倍或至少10倍,其中除了在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物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在与安慰剂治疗后或没有治疗的凝血酶原时间(PT)的相应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的相应值相比时,所述患者在用该产品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或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值基本上相同和/或具有所述值的最大偏差,条件是所述的最大偏差不超过5.0倍、3.0倍、2.5倍、2.0倍或1.5倍。
1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在与参比治疗的凝血酶生成,特别是凝血酶生成潜力(ETP)的值相比时,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生成,特别是凝血酶生成潜力(ETP)的值减少至少5%、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或至少50%,其中除了在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物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与参比治疗相比,在用该产品治疗后患者血液的D-二聚体浓度(DD)的值降低至少2倍、至少3倍、至少4倍、至少5倍、至少7倍或至少10倍,其中除了在所述参比治疗中使用的产物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低于1:30以外,所述的参比治疗与所述的治疗相同。
1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还包含肝素和/或白蛋白。
1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中提供因子II,其活性水平为10–80IU/mL,优选15–60IU/mL。
1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不高于1:0.5,优选不高于1:1。
1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在1:25至1:0.5的范围内,优选1:25至1:1。
1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所述的治疗或预防包含治疗和围手术期预防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的获得性缺乏症中的出血,特别是由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或在需要快速纠正该缺乏症时在维生素K拮抗剂过量的情况下引起的缺乏症中的出血;或者其中所述的治疗或预防包含治疗和围手术期预防任何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先天性缺乏症中的出血,特别是在纯化的特异性凝血因子产品不可利用时。
1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除了用所述的产品治疗之外,患者还预先、同时或随后用替代产品,例如冷沉物,或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治疗,优选以在5毫克/千克和15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在10毫克/千克和100毫克/千克之间,优选在20毫克/千克和80毫克/千克体重之间的范围内的纤维蛋白原量施用所述的替代产品或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20.根据权利要求3-19任一项应用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其中该产品是如下两种类型任意一种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
-包含因子II、IX和X的3因子复合物;或
-另外包含因子VII的4因子复合物;
所述的产品另外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21.组合疗法,它包括施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和联合施用抗凝血酶III(ATIII),该组合疗法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所述的PCC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因子IX、因子X和任选包含因子VII,条件是所施用的ATIII与所施用的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以及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组合,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22.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应用的药物凝血因子替代套装产品,该套装产品包含:
(i)至少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第一组合物,以及
(ii)包含抗凝血酶III(ATIII)的第二组合物,其中在该套装产品中提供所述的第一组合物和所述的第二组合物,以便允许
(a)在施用前制备混合物,该混合物具有至少1:30的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以及/或
(b)用于联合施用所述的混合物或组合物,条件是所施用的ATIII与所施用的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组合物,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23.药物产品,它包含与包含凝血酶原(因子II)的产品联合施用的抗凝血酶III(ATIII),该药物产品
(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
(ii)用于治疗或预防具有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的患者出血;
其中联合施用凝血酶原(因子II)和抗凝血酶III(ATIII),它具有至少1:30的ATIII与因子II摩尔比;
其中通过联合施用所述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24.(i)治疗或预防具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出血,或(ii)治疗或预防具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出血的方法,通过对所述的患者施用凝血因子替代产品进行所述的治疗或预防,
所述的产品至少包含分离的凝血酶原(因子II)和分离的抗凝血酶III(ATIII),其中ATIII与因子II之间的摩尔比为至少1:30;
其中通过施用所述的产品,降低了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
CN201880005539.2A 2017-02-09 2018-02-09 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Active CN110114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55420 2017-02-09
EP17155420.7 2017-02-09
PCT/EP2018/053240 WO2018146235A1 (en) 2017-02-09 2018-02-09 A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replacement product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r prophyl of bleeding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4074A true CN110114074A (zh) 2019-08-09
CN110114074B CN110114074B (zh) 2024-05-28

Family

ID=58016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5539.2A Active CN110114074B (zh) 2017-02-09 2018-02-09 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4880B2 (zh)
EP (1) EP3579857B1 (zh)
JP (1) JP7227905B2 (zh)
KR (1) KR102658958B1 (zh)
CN (1) CN110114074B (zh)
AU (1) AU2018217375B2 (zh)
BR (1) BR112019012772A2 (zh)
CA (1) CA3046406C (zh)
DK (1) DK3579857T3 (zh)
ES (1) ES2913934T3 (zh)
PL (1) PL3579857T3 (zh)
SG (1) SG10201912497WA (zh)
WO (1) WO20181462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9741A (zh) * 2020-06-29 2022-01-14 首都医科大学 华法林-4-O-乙酰-Gly-Pro-Arg-Pro-AA1及其合成、活性和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3164A (en) * 1980-01-28 1987-05-05 Baxter Travenol Laboratories, Inc. Aqueous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blood clotting factor inhibitors
US5866122A (en) * 1996-03-20 1999-02-02 Immuno Aktiengesellschaft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for treating blood coagulation disorders
US6346277B1 (en) * 1983-10-08 2002-02-12 Aventis Behring Gmbh Process for the pasteurization of plasma or concentrates of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II, VII, IX and X
CN102459583A (zh) * 2009-06-05 2012-05-16 法国分馏学和生物学实验室 凝血酶原复合体组合物
WO2016198351A1 (en) * 2015-06-10 2016-12-15 Evonik Röhm Gmbh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owder comprising a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protein and a lactic acid polym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01752A1 (de) 1981-01-21 1982-08-26 Behringwerke Ag, 3550 Marburg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der blutgerinnungsfaktoren ii, vii, ix und/oder x und danach hergestellte praeparationen"
DE3622642A1 (de) 1986-07-05 1988-01-14 Behringwerke Ag Einkomponenten-gewebekleber sowie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AT409334B (de) 1997-09-19 2002-07-25 Immuno Ag Pharmazeutisches präparat enthaltend vitamin k-abhängige einzelfaktoren
CA2514001A1 (en) 2003-01-27 2004-08-12 Sherwin V. Kevy Autologous or homologous coagulant produced from anticoagulated whole blood
CN103221061A (zh) 2010-10-06 2013-07-24 米迪缪尼有限公司 用于治疗止血障碍的因子ii以及纤维蛋白原
TWI653047B (zh) 2014-03-14 2019-03-11 百特製藥公司 用於在出血性病症的治療中促進止血的人類凝血酶原及活化因子x的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3164A (en) * 1980-01-28 1987-05-05 Baxter Travenol Laboratories, Inc. Aqueous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blood clotting factor inhibitors
US6346277B1 (en) * 1983-10-08 2002-02-12 Aventis Behring Gmbh Process for the pasteurization of plasma or concentrates of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II, VII, IX and X
US5866122A (en) * 1996-03-20 1999-02-02 Immuno Aktiengesellschaft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for treating blood coagulation disorders
CN102459583A (zh) * 2009-06-05 2012-05-16 法国分馏学和生物学实验室 凝血酶原复合体组合物
WO2016198351A1 (en) * 2015-06-10 2016-12-15 Evonik Röhm Gmbh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owder comprising a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protein and a lactic acid polymer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文圆等: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文圆等: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no. 04, 20 August 2012 (2012-08-20) *
曾戎 等: "《生物医用仿生高分子材料》", 31 October 2010,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pages: 115 *
辛叶等: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no. 04, 28 April 2015 (2015-04-28) *
陈梁军 等: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 生物制药工艺技术 供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用 第2版", 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pages: 590 *
魏旭东等: "《血液病药物手册》", 31 May 2001, 人民卫生出版社, pages: 63 - 64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9741A (zh) * 2020-06-29 2022-01-14 首都医科大学 华法林-4-O-乙酰-Gly-Pro-Arg-Pro-AA1及其合成、活性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46235A8 (en) 2019-05-09
BR112019012772A2 (pt) 2019-12-10
US11744880B2 (en) 2023-09-05
US20190351028A1 (en) 2019-11-21
SG10201912497WA (en) 2020-02-27
CA3046406A1 (en) 2018-08-16
AU2018217375B2 (en) 2024-04-18
CN110114074B (zh) 2024-05-28
EP3579857A1 (en) 2019-12-18
PL3579857T3 (pl) 2022-07-25
EP3579857B1 (en) 2022-04-06
KR20190111912A (ko) 2019-10-02
AU2018217375A1 (en) 2019-06-27
ES2913934T3 (es) 2022-06-06
DK3579857T3 (da) 2022-06-07
KR102658958B1 (ko) 2024-04-22
JP2020506880A (ja) 2020-03-05
JP7227905B2 (ja) 2023-02-22
WO2018146235A1 (en) 2018-08-16
CA3046406C (en)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resele et al. Activated human protein C prevents thrombin-induced thromboembolism in mice. Evidence that activated protein c reduces intravascular fibrin 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additional thrombin generation.
AU725442B2 (en) A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for treating blood coagulation disorders
CN1304049C (zh) 包含因子VIIα和因子XIII的药物组合物
RU2292909C2 (ru)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ое применение полипептидов фактора vii и полипептидов фактора ix
JP6029826B2 (ja) 補因子の非存在下において凝固活性を有する第ix因子変異体および出血性疾患の処置のためのその使用
EP1067953A1 (en) Methods for treating an ischemic disorder and improving stroke outcome
CN103917554A (zh) 用于改善重构后纯化的因子viii的稳定性的方法
US9358275B2 (en) Factor VII composition
US20100298223A1 (en) Fibrinogen for treatment of bleeding in trauma and platelet disorders
US20050250688A1 (en) Methods for treating an ischemic disorder and improving stroke outcome
US11160850B2 (en) Compositions of human prothrombin and activated factor X for improving hemostasis in the treatment of bleeding disorders
EP2624859B1 (en) Factor ii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further factors for treatment of impaired haemostasis associated with dilutional coagulopathy
CN110114074A (zh) 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的凝血因子替代产品
CN109789192A (zh) 使用adamts13治疗、改善和/或预防镰状细胞病、急性肺损伤和/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血管阻塞危象
JPH08502028A (ja) インターロイキン−6を含有する薬剤組成物、及び消耗性凝血出血疾患の治療への該薬剤組成物の使用
Ver Elst et al. In vitro studies,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and clinical use of a high purity double virus inactivated FVIII/VWF concentrate (Immu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von Willebrand disease
CN104955493A (zh) 密封剂组合物
JP2014524416A (ja) ミセルに封入された因子viiを含む医薬組成物
Retzios The New and Improved (?) Activated Factor VII Molecules
Maeda et al. Proteins C and S in two different vaso-occlusive disord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