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03700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03700A
CN110103700A CN201910092826.8A CN201910092826A CN110103700A CN 110103700 A CN110103700 A CN 110103700A CN 201910092826 A CN201910092826 A CN 201910092826A CN 110103700 A CN110103700 A CN 110103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oler body
exhaust outlet
cooler
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928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03700B (zh
Inventor
中村康一
古川智章
高木清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03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3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03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3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在将从配置于比后轮靠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的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排出的车辆中,能够尽可能不阻碍放出空气的流通地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后轮产生的溅泥等。在配置于冷却器主体的下侧的底罩设有使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而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并且在该排气口,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凸片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通过适当确定这多个凸片的长度尺寸(L)、倾斜角度(α)、间隔(d)等,能够将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沿着多个凸片适当地向外部排出,并能够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后轮产生的溅泥等。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器主体配置在比后轮靠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油、水等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后轮靠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的车辆。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是其一例,在比车辆中央部靠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对后轮进行驱动的驱动桥的车辆中,在比后轮靠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配置有用于对驱动桥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冷却器主体。而且,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差压导风式的冷却技术:为了通过外气对电源装置进行冷却,具有通过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而成为负压的排气通道,通过该排气通道成为负压,将电源装置内的空气(冷却所使用的外气)经由排气通道向外部排出,并从外气取入通道将新的外气导入到电源装置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47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03365号公报
然而,在具备这样的冷却器装置的车辆中,从装置的小型化、向车辆的搭载性的观点出发,可考虑将从配置于车辆下部的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直接向下方排出。在这种情况下,由后轮溅起的石子、泥等异物与冷却器主体接触,存在由于冷却器主体损伤或孔眼堵塞而使冷却性能受损的可能性。相对于此,可考虑在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底罩的情况,但是会阻碍将从冷却器主体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排出时的流通,可能无法适当地改善冷却性能。这样的课题并不局限于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即使在具有向车辆前方开口的外气取入通道的冷却器装置等中,在将放出空气向配置于车辆下部的冷却器主体的下方排出的情况下也同样会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是在将从配置于比后轮靠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的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排出的车辆中,尽可能不阻碍放出空气的流通而能够适当地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后轮产生的溅泥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后轮靠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该车辆的特征在于,(a)为了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而导入到所述冷却器主体内的外气从该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向下方放出,并且,(b)在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有底罩,该底罩设有排气口,该排气口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且使从该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而向外部排出,(c)在所述排气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凸片,所述凸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
第二发明以第一发明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多个凸片的从所述上端至所述下端的长度尺寸,距所述后轮远的车辆后方侧的凸片比接近所述后轮的车辆前方侧的凸片短。
第三发明以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片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沿车辆前后方向相互不重叠地空出一定的间隔而设置。
第四发明以第一发明~第三发明中的任一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所述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于比地板靠下侧的位置,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将该外气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
上述平板形状是柱状形状(棱柱、圆柱等)的一对端面(上表面及下表面)相互大致平行且相对于该端面的对角线长度(圆、椭圆的情况下为直径、长径)而高度尺寸(轴向长度)为1/2以下、优选为1/3左右以下的形状。大致平行、大致水平无需严格意义上的平行、水平,根据向车辆的搭载条件等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可以为±20°以下、优选为±15°左右以下的倾斜。
第五发明以第一发明~第四发明中的任一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罩以所述排气口的上侧开口端紧贴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该排气口的下侧开口部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而成为负压,由此将所述放出空气从该排气口向外部(下方)排出,并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新的外气。换言之是搭载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的情况。
第六发明以第五发明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在前端设有吸气口的吸气通道以紧贴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于该冷却器主体,(b)在通过所述排气口的所述下侧开口部的负压将所述放出空气从该排气口向外部(下方)排出时,从所述吸气口将新的外气吸入到所述吸气通道内并向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部分导入。
发明效果
在这样的车辆中,使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而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以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于在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的底罩,并且在该排气口,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凸片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因此通过适当地确定这多个凸片的长度尺寸、倾斜角度、间隔等,能够将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沿着多个凸片适当地向外部排出,并能够适当地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后轮产生的溅泥等。
在第二发明中,关于多个凸片的长度尺寸,距后轮远的车辆后方侧的凸片比接近后轮的车辆前方侧的凸片短,因此在接近后轮的车辆前方侧,通过长度尺寸长的凸片能够适当地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溅泥等。而且,在溅泥等比较少且泥等的入射角度减小的车辆后方侧,由于凸片的长度尺寸短,能降低流通阻力而将放出空气更顺畅地排出,能够提高冷却器主体的冷却性能。
在第三发明中,多个凸片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沿车辆前后方向相互不重叠地空出一定的间隔而设置,因此从冷却器主体放出的放出空气能更适当地向外部排出。
在第四发明中,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所述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在地板的下侧,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并将该外气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因此能够将冷却器主体在地板下的小的空间内紧凑地配置,并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外气在比较宽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通过而在冷却器主体内高效地流通,能得到优异的冷却性能。
第五发明涉及如下的情况:使底罩的排气口的上侧开口端紧贴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该排气口的下侧开口部通过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而成为负压,由此将放出空气从该排气口的下侧开口部向外部排出,并在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新的外气,即涉及搭载有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的车辆。在这种情况下,在排气口,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凸片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因此在该凸片产生的整流作用下,通过负压将放出空气顺畅地排出,冷却器主体的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
第六发明中,将在前端设有吸气口的吸气通道以紧贴于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在通过负压将放出空气从排气口向外部排出时,从吸气口将新的外气吸入到吸气通道内而向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部分导入的情况下,从上表面部分导入的外气在冷却器主体内向下方流通而从下表面放出,由此能够使外气在冷却器主体内顺畅地流通而高效地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是从车辆的左侧观察在图1的车辆搭载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从车辆前侧的斜右上方观察图2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车辆后侧的斜左下方观察图2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从车辆的正后方的水平方向观察图2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图2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结构部件即吸气通道的俯视图。
图7是从图6的下侧即车辆左侧观察图6的吸气通道的侧视图。
图8是图2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结构部件即底罩的俯视图。
图9是从图8的下侧即车辆左侧观察图8的底罩的侧视图。
图10是从车辆前侧的斜左下方观察底罩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车辆前侧的斜右上方观察底罩的立体图,是安装有密封构件及树脂夹紧件的状态。
图12是图6的XII-XII向视部分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图6的XIII-XIII向视部分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图8的XIV-XIV向视部分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从车辆上侧的斜左方观察图2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从车辆后侧的斜左下方观察图2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车辆后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说明底罩的另一例的图,是从车辆左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18是说明底罩的又一例的图,是从车辆左侧观察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车辆 14:后轮 20:地板 24:冷却器主体 26:吸气通道 28、200、210:底罩 30:上表面 32:下表面 50:吸气口 82、202、212:排气口 86、204、214:凸片 A:车辆行驶时的气流 α:倾斜角度 d:间隔 L:长度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能适用于具备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作为驱动力源的发动机驱动车辆、具备电动马达作为驱动力源的电动汽车、具备内燃机及电动马达这两方作为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具有燃料电池作为电动马达的电源的燃料电池式的电动汽车等各种车辆。在利用油、水等冷却介质对基于内燃机、电动马达、蓄电池、变换器、电源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啮合齿轮、传动带等动力传递机构等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为了对该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而使用包括冷却器主体作为主体的冷却器装置。
本发明良好地适用于后轮作为驱动轮被驱动而旋转、并且驱动力源在车辆的后部侧配置的驱动力源后置式的后轮驱动车辆,但是在驱动力源配置于车辆前侧的驱动力源前置式的后轮驱动车辆中也能适用。而且,关于前后轮驱动车辆(四轮驱动车辆、全轮驱动车辆)、后轮成为从动轮的前轮驱动车辆,也需要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后轮产生的溅泥等,同样能适用。冷却器主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后轮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例如配置于后轮的后侧,但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可以配置于左右的后轮之间的中间部分。
本发明良好地适用于具有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而排气口的下侧开口部成为负压的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的车辆,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具有吸气口的吸气通道作为外气取入通道。吸气口以例如朝向车辆后方、车辆上下方向、或者车辆宽度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但也可以朝向车辆前方开口。也可以不是差压导风式而将车辆行驶时的气流直接向外气取入通道取入并向冷却器主体内导入,也可以使用电动风扇等来取入外气。
冷却器主体构成为,例如外形为平板形状,以大面积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于比地板靠下侧的位置,从上表面向冷却器主体内导入外气,并从下表面将放出空气向下方放出,但是也可以采用轴向长度(高度尺寸)比较长的柱状形状的冷却器主体等,冷却器主体的形状、姿势、外气的导入部位等根据向车辆的搭载条件等而适当确定。冷却器主体例如可以在比车辆的地板靠下侧的位置仅设置一个,但也可以分成多个地设置2个以上。在适用于不具备发动机的电动汽车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将在发动机驱动车辆中设置为排气管用的保险杠的开口部分直接利用,在该开口部分配置外气取入通道等。冷却器主体配置在例如地板的下侧,但也可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侧面、车辆宽度方向的横梁等配置等,能够设为各种配置方式。
冷却器主体配置在比车辆的后轮靠后侧的位置,但是底罩以至少包含冷却器主体的下侧的方式配置,例如为了降低空气阻力,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以比后轮延伸出至车辆前侧,也可以比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向冷却器主体导入外气的外气取入通道(包含差压导风式冷却器装置的吸气通道)例如以紧贴于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但是也可以连接于冷却器主体的前侧面、后侧面。关于外气取入通道,也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后轮延伸出至车辆前侧地设置,还可以比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地设置。外气取入通道根据需要而设置,可以省略,也可以从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等直接取入外气。
底罩例如由聚丙烯(PP)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优选包含多个凸片而一体成形,但也可以将多个构件组合而构成,还可以局部性地嵌入或贴合金属。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的底罩,也可以将金属部分与合成树脂部分组合而构成。关于吸气通道等外气取入通道也同样。冷却器主体安装于例如地板、横梁等车身,底罩及外气取入通道安装于例如冷却器主体,但也可以将底罩、外气取入通道直接安装于地板、横梁、或者保险杠等车身。
设置于排气口的凸片的长度、个数、倾斜角度、车辆前后方向的间隔等基于与后轮的位置关系等以防止溅泥、飞石等的侵入并尽可能地不阻碍放出空气的流通的方式适当确定。例如,在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的整个区域以与后轮的外周面相切的方式引出切线的情况下,以在全部的切线的中途存在有任一凸片的方式确定。随着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凸片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30°~60°左右的范围内比较适当,但也可以设为除此以外的倾斜角度。而且,也可以使凸片的倾斜角度连续地或逐级地变化。凸片例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以设为向下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局部圆筒形状等),但也可以采用平坦的平板形状的凸片,也可以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的1个或多个部位弯折的弯折形状等,可以为各种形态。
凸片的从上端至下端的长度尺寸可以是例如以距后轮远的后方侧的凸片比接近后轮的前方侧的凸片短的方式连续地或逐级地变化,但也可以无论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如何都以一定的长度尺寸设置凸片。多个凸片例如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不重叠地空出一定的间隔而设置,但也可以使该间隔连续地或逐级地变化,还可以是多个凸片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局部重叠地设置。多个凸片可以仅将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设置于排气口的内壁面,但是也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1个部位或多个部位,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纵板状的加强肋(连结板)相互连结。
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为了说明而适当简化或变形,各部的尺寸比及形状等未必被准确地描绘。
图1是搭载有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车辆12的概略图。该车辆12通过燃料电池进行发电而通过电动马达M(参照图2)产生驱动力,在驱动后轮14旋转而行驶的燃料电池式的电动汽车中,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与填充有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的氢的氢罐16一起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设于比后轮14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通过与外气的热交换而对作为冷却介质的油进行冷却,该冷却后的油向电动马达M、驱动桥、电源装置等供给而用于它们等的冷却。电动马达M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设于后轮14的附近,本实施例的车辆12是驱动力源后置式的后轮驱动车辆。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在车辆12的左右两侧配置一对,但仅是以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左右对称地配置,因此对车辆右侧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进行说明。
图2是从车辆12的左侧观察配设于车辆右侧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侧视图,该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配置于车辆12的地板20的下侧,经由金属制的冷却器安装托架22而安装于地板20的下表面。图3是从车辆前侧的斜右上方观察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立体图,图4是从车辆后侧的斜左下方观察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立体图,图5是从车辆12的正后方的水平方向观察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后视图。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具备冷却器主体24、向该冷却器主体24导入外气的吸气通道26、配置在冷却器主体24的下侧而保护冷却器主体24免受后轮14产生的溅泥等的底罩28。吸气通道26相当于外气取入通道,底罩28兼作为接纳从冷却器主体24向下方放出的放出空气而向下方排出的排气通道。
冷却器主体24为铝铸件等的金属制,外形为平板形状,具体而言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以冷却器主体24的大面积的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为大致水平且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的一条边(例如长边)成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为四边形的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相互大致平行且相对于该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的对角线长度而高度成为1/3以下的形状。冷却器主体24中,作为冷却介质的油流通的流路(配管)设置于平板形状的整个区域,从四边形的上表面30的大致整个区域导入的外气在流路的周围流通而从四边形的下表面32的大致整个区域向下方放出,由此通过与该外气的热交换而对流路内的油进行冷却。在冷却器主体24的前侧面34设有一对连结口36、38,来连接向电动马达M等冷却对象供给油的供给配管及使油从电动马达M等冷却对象返回的返回配管。
冷却器主体24在图15的“◎”所示的四个部位的冷却器紧固部40处,通过金属制的紧固螺栓41(参照图3等)而安装于所述冷却器安装托架22。在冷却器安装托架22,在车辆前侧的两个部位及车辆后侧的左右两侧部的两个部位,以跨吸气通道26的方式分别设有从吸气通道26的外侧向下方延伸出的臂部42,臂部42与设置于冷却器主体24的L字型的金属托架重合,通过紧固螺栓41及螺母而紧固于金属托架。冷却器安装托架22在图15的“●”所示的四个部位的托架固定部44处,通过未图示的金属制的固定螺栓而固定于地板20。图15是从斜左上方观察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立体图。
吸气通道26由聚丙烯(PP)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呈中空形状,以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部分与冷却器主体24重叠的方式配设在冷却器主体24的上侧。吸气通道26的后侧部分从冷却器主体24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以取入外气的吸气口50向后开口的方式设置,并插入到在后保险杠52设置的开口54内而到达至车辆后端部附近。该开口54也可以直接利用例如设置为发动机驱动车辆的排气管用的结构。
图6是吸气通道26的俯视图,图7是从图6的下侧即车辆左侧观察的侧视图。而且,图12是图6的XII-XII向视部分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剖视图,图13是图6的XIII-XIII向视部分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剖视图。吸气通道26整体呈扁平的中空的长方体形状,以相对于冷却器主体24能够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重叠配置在冷却器主体24的上侧。即,在图5所示的从车辆12的正后方观察的后视图中,吸气通道26构成为不与冷却器主体24重叠,在冷却器主体24上能够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吸气口50由分隔板56左右分割成两部分,并且在吸气口50的内部,一体地设有用于防止异物的侵入的网眼状的滤网58。
吸气通道26的车辆前侧部分、即与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上重合的部分作为为了向冷却器主体24导入外气而向下开口的导入部60发挥功能。导入部60覆盖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的大致整个区域,从吸气通道26向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的大致整个区域、例如设有冷却介质流路的部分的80%以上的范围导入外气。在导入部60与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之间配设四边形框形状的填料等密封构件62,经由该密封构件62而使导入部60紧贴地连接于上表面30。图13的粗线箭头表示将从吸气通道26的吸气口50取入的外气经由导入部60向冷却器主体24的内部导入、在冷却器主体24内通过而向下方排出为止的流通路径。图2是侧视图,粗线箭头表示在内部流动的空气的流通路径,实质上与图13所示的粗线箭头相同。
这样的吸气通道26经由在吸气口50的下表面沿车辆宽度方向分离而一体设置的一对卡定爪64及在图15的“〇”所示的两个部位的夹紧件连结部65装配的树脂夹紧件66,而安装于冷却器主体24。在冷却器主体24的后侧面68,如图16所示固定有一对卡定托架70,通过在该卡定托架70设置的卡定孔(或狭缝)中将卡定爪64的突起部分即向车辆前侧突出的爪部分卡定,来阻止吸气通道26的吸气口50侧部分相对于冷却器主体24向上方的脱离。图16是从车辆后侧的斜左下方观察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车辆后侧部分的立体图。树脂夹紧件66预先装配于在吸气通道26的车辆前侧部分的左右两侧部一体设置的一对安装臂部72,在使安装臂部72与冷却器主体24的前侧面34上固定的卡定托架74重合的状态下,使树脂夹紧件66弹性地缩径并将其压入在卡定托架74设置的卡定孔内,由此贯通了卡定孔的树脂夹紧件66的前端部分弹性地扩径而不能拔出地卡定于卡定托架74。由此,能够将冷却器主体24与吸气通道26通过单触而简便地组装。所述密封构件62以无论这样的组装形态下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等如何都能够确保导入部60与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的紧贴状态的方式确定其壁厚尺寸(高度尺寸)、弹性、材质等。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另行准备上述树脂夹紧件66,在使安装臂部72与卡定托架74重合之后,向两方的卡定孔内压入树脂夹紧件66。
由上述各一对的树脂制的卡定爪64及树脂夹紧件66进行的吸气通道26相对于冷却器主体24的安装强度远低于由所述4根金属制的紧固螺栓41进行的冷却器主体24与冷却器安装托架22的安装强度。具体而言,在从后方追尾或者后退时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车辆后部碰撞时,如图2所示,在向吸气通道26的吸气口50施加了碰撞载荷Fr的情况下,在冷却器主体24损伤之前,卡定爪64、树脂夹紧件66或者安装臂部72等破损而吸气通道26从冷却器主体24脱离,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由此减轻作用于冷却器主体24的碰撞载荷Fr。即,如果是后续车辆、障碍物等未直接与冷却器主体24抵接的比较轻微的碰撞,则能够抑制冷却器主体24的损伤而避免漏油等。
兼作为排气通道的底罩28由聚丙烯(PP)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以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80与冷却器主体24重叠的方式配设在冷却器主体24的下侧。图8是底罩28的俯视图,图9是从图8的下侧即车辆左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0是从车辆前侧的斜左下方观察底罩28的立体图,图11是从车辆前侧的斜右上方观察底罩28的立体图。而且,图14是图8的XIV-XIV向视部分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剖视图。底罩28整体呈平板形状,以相对于冷却器主体24能够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重叠配置在冷却器主体24的下侧。位于冷却器主体24的下方的中间部分80是也作为排气通道发挥功能的部分,使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而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82以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底罩28的方式设置。排气口82呈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对应的四边形框形状。而且,在排气口82的内侧,为了保护冷却器主体24免受后轮14产生的溅泥等,而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平行地设有多个(在实施例中为6片)凸片86。
在上述排气口82的上侧开口端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之间配设有四边形框形状的填料等密封构件88,经由该密封构件88使排气口82紧贴于下表面32,从下表面32的大致整个区域、例如设有冷却介质流路的部分的80%以上的范围放出的放出空气被接纳到排气口82内。图11是从车辆前侧的斜右上方观察安装有密封构件88的状态的底罩28的立体图,密封构件88预先通过粘结剂等而装配于排气口82的上端开口部分,密封构件88的上端面被按压而紧贴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排气口82的排出侧的开口部分、即四边形框形状的下侧开口部通过图13的空心箭头所示的车辆行驶时的气流A而成为负压,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放出的放出空气如粗线箭头所示从排气口82向下方排出,并向所述吸气通道26的吸气口50内吸入新的外气而导入到冷却器主体24内。即,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是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
所述多个凸片86使从冷却器主体24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并用于保护冷却器主体24免受后轮14产生的溅泥、飞石等,如图14所示,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以预定的倾斜角度α倾斜,并相互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设置。多个凸片86以防止溅泥等的侵入并尽可能地不阻碍放出空气的流通的方式,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沿车辆前后方向相互不重叠而空出一定的间隔d而设置。而且,各凸片86分别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并且从上端至下端的长度尺寸L中,距后轮14远的后方侧的凸片86比接近后轮14的前方侧的凸片86短。在本实施例中,前侧的4张凸片86的长度尺寸L大致相同,溅泥等少的后侧的2张凸片86的长度尺寸L为了不阻碍放出空气的流通而逐渐缩短。对应于凸片86的长度尺寸L而使排气口82的向下方突出的突出尺寸变化,多个凸片86设置成从排气口82的上侧开口端到达下侧开口端。
凸片86的倾斜角度α、间隔d、长度尺寸L以防止溅泥等的侵入并尽可能地不阻碍放出空气的流通的方式适当确定。例如,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的整个区域以与后轮14的外周面相切的方式引出切线的情况下,以在全部的切线的中途存在任一凸片86的方式确定。倾斜角度α为例如30°~60°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约45°。间隔d为例如5~20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约10mm。而且,多个凸片86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处一体地固定设置于排气口82的内壁面,并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两个部位处,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2片纵板状的加强肋90而相互连结。
图10及图11为了能够容易地区分凸片86而标注有细斜线,在图10中,能观察到凸片86的下表面、即弯曲形状的外侧面,在图11中,能观察到凸片86的上表面、即弯曲形状的内侧面。如图10那样,从车辆下方的斜前侧(后轮14附近)观察的情况下,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多个凸片86彼此相连地设置,观察不到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由此,能适当地保护冷却器主体24免受后轮14产生的溅泥等。另一方面,如图11那样,从车辆前侧的斜右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多个凸片86之间具有空间,在车辆12的前进行驶时,通过在排气口82的下侧开口部产生的负压,将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放出的放出空气沿着凸片86适当地向下侧斜后方的外部排出。
底罩28的前侧部分92为了保护冷却器主体24等而比冷却器主体24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并且为了通过车辆行驶时的气流A使排气口82成为负压而也比排气口82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底罩28的后侧部分94为了降低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而比冷却器主体24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与吸气口50同样地到达车辆后端部附近。后侧部分94的一部分向上方突出,如图5所示从车辆12的正后方观察,一部分与冷却器主体24重叠,但是其重叠状态微小,能够不会由于重叠部分的变形等而损伤冷却器主体24地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
这样的底罩28通过在中间部分80与后侧部分94的交界附近设置的装配孔100中预先装配的树脂夹紧件102向在冷却器主体24的后侧面68的中央部分固定设置的卡定托架104的卡定孔压入,而单触地预组装于冷却器主体24,相对于冷却器主体24被定位。在图16中,省略该卡定托架104等。在底罩28,还设有3个装配孔106来装配树脂夹紧件108,分别卡定而连结于后保险杠52。树脂夹紧件102、108与所述树脂夹紧件66同样地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而不能拔出地卡定于卡定孔,将底罩28组装于冷却器主体24、后保险杠52。图11所示的底罩28的立体图是装配有这些树脂夹紧件102、108的状态。
而且,在底罩28的前侧部分92设有2个安装孔110,使在图15的“×”所示的两个部位的罩紧固部112的背面侧竖立设置的螺栓在安装孔110内插通,通过将树脂螺母114(参照图3、图14)紧固而组装于所述冷却器安装托架22。即,如图3及图14所示,在冷却器安装托架22的车辆前侧部分设置的一对臂部42延伸出至冷却器主体24的下侧,该臂部42的前端部分被用作罩紧固部112,在该罩紧固部11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的螺栓插入到安装孔110内,将树脂螺母114紧固。
从图14可知,上述罩紧固部112在臂部42与底罩28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通过橡胶等缓冲材料而将底罩28连结成相对于臂部42能够上下位移。由此,即使由于飞石、路面的凹凸等而从下方向底罩28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该冲击直接向臂部42传递的情况。而且,在通过罩紧固部112及所述树脂夹紧件102、108将底罩28安装于臂部42、冷却器主体24、后保险杠52的状态下,在底罩28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之间具有15~25mm的范围内的预定的间隙(在本实施例中为约20mm),所述密封构件88为了能够堵塞排气口82的上端开口部与下表面32之间的间隙而具备20mm以上的壁厚(高度尺寸)。通过该密封构件88,能确保排气口82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之间的密闭状态,将从冷却器主体24放出的放出空气通过负压经由排气口82适当地向外部(下方)排出,并将新的外气吸入到吸气通道26内而向冷却器主体24内导入,尽管上述间隙的存在但是也能适当地维持差压导风式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的冷却性能,另一方面,在从下方向底罩28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通过密封构件88的弹性变形来减轻向冷却器主体24传递的冲击,抑制冷却器主体24的损伤。
由上述树脂夹紧件102进行的底罩28相对于冷却器主体24的安装强度远低于由所述4根紧固螺栓41进行的冷却器主体24与冷却器安装托架22的安装强度。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车辆后部碰撞时向底罩28的后侧部分94施加了碰撞载荷Fr的情况下,在由于经由树脂夹紧件102传递的碰撞载荷Fr而使冷却器主体24损伤之前,树脂夹紧件102破损而底罩28从冷却器主体24脱离,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由此减轻作用于冷却器主体24的碰撞载荷Fr。底罩28的其他的安装部位、即三个部位的树脂夹紧件108及两个部位的罩紧固部112的安装强度也远低于由4根紧固螺栓41进行的冷却器主体24与冷却器安装托架22的安装强度,在由于经由臂部42等传递的碰撞载荷Fr而使冷却器主体24损伤之前,树脂夹紧件108、树脂螺母114等破损而底罩28脱离,能减轻作用于冷却器主体24的碰撞载荷Fr。由此,如果是后续车辆、障碍物等未直接与冷却器主体24抵接的比较轻微的碰撞,则能够抑制冷却器主体24的损伤而避免漏油等。
在此,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12,使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而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82以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于在冷却器主体24的下侧配置的底罩28,并且在该排气口82,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凸片86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因此,通过适当确定这多个凸片86的长度尺寸L、倾斜角度α、间隔d等,能够将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放出的放出空气沿着多个凸片86适当地向外部排出,并且能够适当地保护冷却器主体24免受后轮14产生的溅泥等。
另外,关于多个凸片86的长度尺寸L,距后轮14远的车辆后方侧的凸片86比接近后轮14的车辆前方侧的凸片86短,因此在接近后轮14的车辆前方侧,通过长度尺寸L长的凸片86能够适当地保护冷却器主体24免受溅泥等。而且,在溅泥等比较少且泥等的入射角度减小(接近于水平)的车辆后方侧,由于凸片86的长度尺寸短,从而能降低流通阻力而将放出空气更顺畅地排出,能够提高冷却器主体24的冷却性能。
另外,多个凸片86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不重叠地空出一定的间隔d而设置,因此从冷却器主体24放出的放出空气能更适当地向外部排出。
另外,冷却器主体24的外形呈平板形状,冷却器主体24以大面积的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在地板20的下侧,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向该冷却器主体24内导入外气,将该外气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放出,因此能够将冷却器主体24紧凑地配置于地板20下的小空间中,并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外气在比较宽的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上通过而在冷却器主体24内高效地流通,能得到优异的冷却性能。
另外,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是如下的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使底罩28的排气口82的上侧开口端紧贴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该排气口82的下侧开口部通过车辆行驶时的气流A而成为负压,由此从冷却器主体24放出的放出空气从排气口82向外部排出,并且从吸气通道26向冷却器主体24内导入新的外气。在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为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的情况下,在排气口82,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凸片86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因此在该凸片86的整流作用下,通过负压将放出空气顺畅地排出,冷却器主体24的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前端设有吸气口50的吸气通道26以紧贴于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的方式配置,在通过负压将放出空气从排气口82向外部排出时,从吸气口50将新的外气吸入到吸气通道26内而向冷却器主体24的上表面30导入,因此从上表面30导入的外气在冷却器主体24内向下方流通而从下表面32放出,由此能够使外气在冷却器主体24内顺畅地流通而高效地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主体24呈平板形状,因此从比较宽的上表面30向冷却器主体24内导入外气而从下表面32放出,由此能得到更优异的冷却性能,并能够将包含吸气通道26及底罩28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紧凑地配置在地板20的下侧。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于与所述实施例实质上共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图17及图18都是与所述图9对应的底罩200、210的侧视图。这些底罩200、210分别具备紧贴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的四边形框形状的排气口202、212。排气口202、212以使从冷却器主体24的下表面32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而能够向外部排出的方式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设置,并且在该排气口202、212的内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以预定的倾斜角度α倾斜的凸片204、214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这些凸片204、214都呈平坦的平板形状,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沿车辆前后方向相互不重叠地空出一定的间隔d而设置,并且距后轮14远的后方侧的凸片204、214与接近后轮14的前方侧的凸片204、214相比长度尺寸L短。需要说明的是,与所述实施例的底罩28相比,去除前侧部分92及后侧部分94,以排气口202、212为中心构成。
图17的排气口202向下方的突出尺寸比较小,并且随着朝向车辆后方侧而连续减小,多个凸片204以从排气口202的上侧开口端到达下侧开口端的方式设置。图18的排气口212向下方的突出尺寸比图17的排气口202大,随着朝向车辆后方侧而连续地或逐级地减小,沿着其下侧开口端设有多个凸片214。这些凸片204、214的倾斜角度α、间隔d、长度尺寸L与所述实施例同样地以防止溅泥等的侵入并尽可能地不阻碍放出空气的流通的方式适当确定。在这样的底罩200、210中,实质上也能得到与所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排气口202的向下方的突出尺寸小的图17的底罩200,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并能够适当地确保地面高度(与路面之间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的凸片86、204、214都以一定的倾斜角度α设置,但也可以连续地或逐级地使倾斜角度α变化。关于间隔d,也可以连续地或逐级地变化,还可以是多个凸片86、204、214沿车辆前后方向局部重叠(间隔d成为负数)地设置。而且,关于长度尺寸L,例如也可以无论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如何都以一定的长度尺寸设置。
以上,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良的形态来实施。

Claims (5)

1.一种车辆(12),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2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后轮(14)靠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
为了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而导入到所述冷却器主体内的外气从该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32)向下方放出,并且,
在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有底罩(28、200、210),该底罩设有排气口(82、202、212),该排气口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且使从该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向下方流通而向外部排出,
在所述排气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凸片(86、204、214),所述凸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
关于所述多个凸片的从所述上端至所述下端的长度尺寸(L),距所述后轮远的车辆后方侧的凸片比接近所述后轮的车辆前方侧的凸片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凸片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沿车辆前后方向相互不重叠地空出一定的间隔(d)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所述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于比地板(20)靠下侧的位置,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将该外气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以所述排气口的上侧开口端紧贴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该排气口的下侧开口部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气流(A)而成为负压,由此将所述放出空气从该排气口向外部排出,并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新的外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前端设有吸气口(50)的吸气通道(26)以紧贴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于该冷却器主体,
在通过所述排气口的所述下侧开口部的负压将所述放出空气从该排气口向外部排出时,从所述吸气口将新的外气吸入到所述吸气通道内并向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部分导入。
CN201910092826.8A 2018-02-01 2019-01-30 车辆 Active CN110103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6803A JP7010032B2 (ja) 2018-02-01 2018-02-01 車両
JP2018-016803 2018-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03700A true CN110103700A (zh) 2019-08-09
CN110103700B CN110103700B (zh) 2022-05-10

Family

ID=67391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92826.8A Active CN110103700B (zh) 2018-02-01 2019-01-30 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8978B2 (zh)
JP (1) JP7010032B2 (zh)
CN (1) CN110103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1336B2 (ja) * 2018-02-01 2022-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DE102022107957A1 (de) 2022-04-04 2023-10-0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Kühlen eines solche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4255A (zh) * 2004-03-01 2005-09-07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建筑机械
JP2006103365A (ja) * 2004-09-30 2006-04-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動車両
CN102421620A (zh) * 2010-06-03 2012-04-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风导入结构
US20120292121A1 (en) * 2009-12-17 2012-11-22 Gordon Murray Design Limited Vehicles
CN103068611A (zh) * 2010-10-21 2013-04-24 铃木株式会社 空冷式燃料电池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94394A (en) * 1937-12-18 1940-03-19 Klavik Milos Air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utomobiles
JP2689608B2 (ja) * 1989-05-30 1997-12-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ミッドシップ車
JP2001123835A (ja) 1999-10-28 2001-05-0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ラジエーターへの送風構造
JP2003063332A (ja) * 2001-08-22 2003-03-05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排気構造
US6971471B2 (en) * 2001-12-07 2005-12-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ulti-directional drive
DE10308084B4 (de) * 2003-02-26 2008-07-3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Antriebsaggregat
DE10341642B3 (de) * 2003-09-10 2005-04-28 Porsche Ag Aerodynamisch ausgebildetes Verkleidungsteil für die Unterseit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5338230B2 (ja) 2008-09-30 2013-11-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の走行風導入構造
JP6569493B2 (ja) 2015-11-18 2019-09-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JP6631565B2 (ja) 2017-03-08 2020-0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ダク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4255A (zh) * 2004-03-01 2005-09-07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建筑机械
JP2006103365A (ja) * 2004-09-30 2006-04-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動車両
US20120292121A1 (en) * 2009-12-17 2012-11-22 Gordon Murray Design Limited Vehicles
CN102421620A (zh) * 2010-06-03 2012-04-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风导入结构
CN103068611A (zh) * 2010-10-21 2013-04-24 铃木株式会社 空冷式燃料电池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10032B2 (ja) 2022-01-26
US20190232777A1 (en) 2019-08-01
JP2019131120A (ja) 2019-08-08
CN110103700B (zh) 2022-05-10
US10828978B2 (en)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3699A (zh) 车辆
US8403403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8567543B2 (en) Hybrid vehicle
US20130220719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s
US9751393B2 (en) Saddle type vehicle
US11548553B2 (en)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CN102555780A (zh) 用于车辆的高压电池冷却系统
CN110103700A (zh) 车辆
CN110103701A (zh) 车辆用冷却器装置
CN101712348A (zh) 机动二轮车的滤罐安装结构
US20220297523A1 (en) Energy-Store Floor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JP4108288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遮熱構造
CN105870368A (zh) 蓄电池单元
JP4160105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遮熱構造
JP5402827B2 (ja) 冷却風導入構造
WO2013095881A1 (en) Air supply system for a vehicle
HU218987B (hu) Levegőbe vezető berendezés belső égésű motorokhoz
CN100436239C (zh) 自动二轮车用物品箱结构
CN110065373A (zh)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组件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辆
CN218986493U (zh)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CN212827881U (zh) 一种铝合金异形防爆油箱
US20160020448A1 (en) Battery pack venting
JP2017008841A (ja) 内燃機関
CN206749498U (zh) 车辆及其电机冷却结构
JP2000104553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