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86493U -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86493U
CN218986493U CN202320142749.4U CN202320142749U CN218986493U CN 218986493 U CN218986493 U CN 218986493U CN 202320142749 U CN202320142749 U CN 202320142749U CN 218986493 U CN218986493 U CN 218986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trunk
plate
top plate
water conserva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27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帅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27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86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86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86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本前备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为敞口结构,所述箱体的底部形成有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箱体一体成型,所述导流部件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能够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换热部件连接,以使外界空气能够经所述导流部件输送至所述换热部件。本前备箱通过将导流部件与箱体一体成型设计,使得导流部件与箱体二者之间不存在间隙空间,从而可以增加箱体的纵向深度,进而增加了箱体的整体容积,提高箱体的储物能力。

Description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发展,由于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结构件,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前舱空间较为宽裕,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前舱内一般设置有前备箱。
相关技术中前备箱与换热部件的导风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导风结构会影响前备箱的深度,进而导致前备箱的整体容积受到局限,影响前备箱的储物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以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前备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为敞口结构,所述箱体的底部形成有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箱体一体成型,所述导流部件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能够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换热部件连接,以使外界空气能够经所述导流部件输送至所述换热部件。
可选地,所述导流部件构造为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底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的底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流罩还包括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底部的前端,所述第一顶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顶板、两个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底板共同合围成所述进气口。
可选地,所述导流罩还包括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底部的后端,所述第二顶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顶板、两个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底板共同合围成所述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前备箱还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以及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以及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以及所述第二顶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板沿所述第一顶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沿两个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第二顶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前备箱还包括软质贴合部,所述软质贴合部连接于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并沿所述出气口的周向边沿延伸设置,所述软质贴合部用于与所述换热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软质贴合部设置为海绵条,所述海绵条粘接于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或者,
所述软质贴合部设置为软质塑料,所述软质塑料一体成型于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
可选地,所述箱体与所述导流部件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成。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前舱,包括前缓冲梁、换热部件以及上述的前备箱,所述前备箱的导流部件的后端与所述换热部件的前端连接,所述前缓冲梁与所述前备箱的箱体的前端以及所述导流部件的前端的顶部连接。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前舱。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导流部件与箱体一体成型设计,使得导流部件与箱体二者之间不存在间隙空间,从而可以增加箱体的纵向深度,进而增加了箱体的整体容积,提高箱体的储物能力。另外导流部件与箱体一体成型设置,导流部件与箱体为一个整体,二者也不会出现相互干涉的问题,而且导流部件与箱体可以共用部分结构,可以实现减重,满足车辆轻量化需求,同时导流部件与箱体在制造时可以减少制造物料以及制造工序,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通过设置的导流部件能够将空气导向换热部件,保证换热部件的热交换效果。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备箱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备箱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备箱与换热部件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2、导流部件,21、导流罩,211、底板,212、侧板,213、第一顶板,214、第二顶板,22、进气口,23、出气口,3、第一加强板,4、第二加强板,5、第三加强板,6、软质贴合部,8、换热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相对于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车头的方向为“前”,朝向车尾的方向为“后”,朝向顶棚的方向“上”,朝向地板的方向为“下”,朝向左车轮的方向“左”,朝向右车轮的方向为“右”。
另外,本公开中的“横梁”是指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梁,所有的“纵梁”是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本公开中的“前碰”是指车辆的前部遭受撞击的情况,“侧碰”是指车辆的侧面遭受撞击的情况。此外,在没有其他特殊解释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前围板”、“地板面板”、“门槛内板”等名词的含义是其在本领域内公知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未做特殊说明和限定的情况下,诸如“连接”、“安装”、“相连”、“固定”等术语可做广义解释,其可以通过例如焊接等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螺栓等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模制等一体成型的方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式实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定义仅用于辅助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限制。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发展,由于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结构件,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前舱空间较为宽裕,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前舱内一般设置有前备箱。
在车辆前舱中还具有热管理系统的换热部件8,换热部件8需要在车辆前舱中进行热交换,因此一般设置有导风结构用于导流空气在换热部件8上流动,以保证热交换效果。而为了避免换热部件8以及导风结构与前备箱之间出现相互的运动干涉问题,导风结构与前备箱以及换热部件8之间需要留有充足的空间。
相关技术中前备箱与换热部件8的导风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导风结构会影响前备箱的深度,进而导致前备箱的整体容积受到局限,影响前备箱的储物能力。
为此,如图1-图3所示,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前备箱,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顶部设置为敞口结构,所述箱体1的底部形成有导流部件2,所述导流部件2与所述箱体1一体成型,所述导流部件2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22,所述导流部件2的后端设置有出气口23,所述出气口23能够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换热部件8连接,以使外界空气能够经所述导流部件2输送至所述换热部件8。
其中,箱体1的顶部的敞口结构能够方便放入需要储放的物品,箱体1的顶部的敞口结构能够通过前舱的舱盖进行封闭。
其中,导流部件2设置的进气口22,能够使得空气经进气口22进入到导流部件2中,通过导流部件2进行汇集输送,随着出气口23输送至换热部件8,从而利于换热部件8进行热交换。
其中,导流部件2与箱体1一体成型,从而导流部件2与箱体1为一个整体,使得导流部件2与箱体1之间不存在间隙空间,从而增加了箱体1的深度,使得箱体1的整体容积得到增加。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流部件2与箱体1一体成型设计,使得导流部件2与箱体1二者之间不存在间隙空间,从而可以增加箱体1的纵向深度,进而增加了箱体1的整体容积,提高箱体1的储物能力。另外导流部件2与箱体1一体成型设置,导流部件2与箱体1为一个整体,二者也不会出现相互干涉的问题,而且导流部件2与箱体1可以共用部分结构,可以实现减重,满足车辆轻量化需求,同时导流部件2与箱体1在制造时可以减少制造物料以及制造工序,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通过设置的导流部件2能够将空气导向换热部件8,保证换热部件8的热交换效果。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部件2构造为导流罩21,所述导流罩21包括底板211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212,两个所述侧板212的顶部连接于所述箱体1的底部,所述底板211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212的底部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两个侧板212与箱体1的底部垂直,底板211位于箱体1的下方,底板211、两个侧板212以及箱体1的底部共同合围成环状结构的导流罩21,从而导流罩21的前端为进气口22,导流罩21的后端为出气口23,从而利于实现空气导流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导流罩21的顶部与箱体1的底部为共用结构,使得导流罩21与箱体1可以一起制造,从而可以实现减重。
可选地,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部件2构造为导气格栅,所述导气格栅包括多个竖板和底板211,多个竖板的顶部连接于箱体1的底部,底板211连接于多个竖板的底部,多个竖板的倾斜方向可不同,多个竖板能够将空气汇集至换热部件8。通过将多个竖板的顶部与箱体1的底部连接,从而不需要单独设置顶部板,可以增加箱体1的深度,同时减轻前备箱与导流部件2整体的重量。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罩21还包括第一顶板213,所述第一顶板213连接于所述箱体1的底部的前端,所述第一顶板213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212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顶板213、两个所述侧板212以及所述底板211共同合围成所述进气口22。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顶板213位于箱体1的底部的前方,第一顶板213与箱体1的底部的前端一体成型,第一顶板213可由箱体1的底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第一顶板213与两个侧板212的顶部的前端位置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第一顶板213、两个所述侧板212以及所述底板211共同合围成所述进气口22向前凸出于箱体1,从而利于空气经进气口22导入到导流罩21内,另外也能够对车辆的前缓冲梁产生支撑作用。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罩21还包括第二顶板214,所述第二顶板214连接于所述箱体1的底部的后端,所述第二顶板214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212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顶板214、两个所述侧板212以及所述底板211共同合围成所述出气口23。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顶板214位于箱体1的底部的后端,第二顶板214与箱体1的底部的后端一体成型,第二顶板214与两个侧板212的顶部的后端位置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顶板214、两个所述侧板212以及所述底板211共同合围成所述出气口23,使得出气口23方便与换热部件8进行连接,从而利于将空气导向换热部件8。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底部包括第一板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后端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顶板213、两个所述侧板212以及所述第一板体共同合围成所述进气口22,所述第二顶板214、两个所述侧板212以及所述第二板体共同合围成所述出气口23。
可选地,第二板体与第二顶板214平行设置,第二板体和第二顶板214倾斜向下设置,使得出气口23呈斜向下设置,从而利于与换热部件8进行连接。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备箱还包括第一加强板3、第二加强板4以及第三加强板5,所述第一加强板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1以及所述第一顶板213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1以及所述侧板212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1以及所述第二顶板214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板3位于箱体1的底部的前端,第一加强板3的顶部与箱体1的前端的外侧壁以及箱体1的底部连接,第一加强板3的底部与第一顶板213的上表面连接。通过第一加强板3能够增加第一顶板213与箱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进气口22的位置不受箱体1储物的影响。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板4位于箱体1的底部的两侧,第二加强板4的顶部与箱体1的两侧的外侧壁以及箱体1的底部连接,第二加强板4的底部与侧板212的外侧壁连接。通过第二加强板4能够增加侧板212与箱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加强板5位于箱体1的底部的后端,第三加强板5的顶部与箱体1的底部连接,第三加强板5的底部与第二顶板214的上表面连接。通过第三加强板5能够增加第二顶板214与箱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出气口23的位置不受箱体1储物的影响。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板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板3沿所述第一顶板213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板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板4分别沿两个所述侧板212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加强板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5沿所述第二顶板214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通过如此设置能够更好的增加箱体1与导流罩21的连接强度,提高箱体1与导流罩21的整体性。
可选地,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加强板3、第二加强板4以及第三加强板5均为竖板。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备箱还包括软质贴合部6,所述软质贴合部6连接于所述导流部件2的后端并沿所述出气口23的周向边沿延伸设置,所述软质贴合部6用于与所述换热部件8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软质贴合部6位于导流部件2的后端,当导流部件2与换热部件8连接时,软质贴合部6与换热部件8的前端表面进行贴合。由于软质贴合部6沿出气口23的周向边沿延伸设置,使得软质贴合部6与换热部件8的前端贴合后,能够对出气口23的周向边沿进行密封。
通过软质贴合部6能够保证导流部件2的后端与换热部件8的前端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同时还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使得导流部件2的后端与换热部件8的前端柔性过渡连接,提升可靠性。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软质贴合部6设置为海绵条,所述海绵条粘接于所述导流部件2的后端。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海绵条设置为环状结构,海绵条沿出气口23的周向边沿设置并通过粘胶部与出气口23的周向边沿粘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导流部件2的后端与换热部件8的前端连接时能够对海绵条产生挤压作用,使得海绵条产生密封作用,同时海绵条能够起到缓冲作用。
可选地,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软质贴合部6设置为软质塑料,所述软质塑料一体成型于所述导流部件2的后端。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软质贴合部6在导流部件2制造时采用双料注塑形成软质塑料,从而当导流部件2的后端与换热部件8的前端连接时,由软质塑料与换热部件8的前端贴合,产生柔性连接,实现密封作用和缓冲作用。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1与所述导流部件2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成。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箱体1与导流部件2采用同一塑料原料,采用一个模具进行一次开模注塑成型,使得箱体1与导流部件2为一体的结构。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软质贴合部6为软质塑料时,可以采用两种塑料原料,形成软质塑料。
通过如此设置,可以减少模具的设计制造工序,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前舱,包括前缓冲梁、换热部件8以及上述的前备箱,所述前备箱的导流部件2的后端与所述换热部件8的前端连接,所述前缓冲梁与所述前备箱的箱体1的前端以及所述导流部件2的前端的顶部连接。
可选地,换热部件8可包括冷却风扇、冷凝器和/或低温散热器。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前舱。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前备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为敞口结构,所述箱体的底部形成有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箱体一体成型,所述导流部件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能够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换热部件连接,以使外界空气能够经所述导流部件输送至所述换热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构造为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底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的底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还包括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底部的前端,所述第一顶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顶板、两个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底板共同合围成所述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还包括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底部的后端,所述第二顶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顶板、两个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底板共同合围成所述出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备箱还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以及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以及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以及所述第二顶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板沿所述第一顶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沿两个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第二顶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备箱还包括软质贴合部,所述软质贴合部连接于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并沿所述出气口的周向边沿延伸设置,所述软质贴合部用于与所述换热部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贴合部设置为海绵条,所述海绵条粘接于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或者,
所述软质贴合部设置为软质塑料,所述软质塑料一体成型于所述导流部件的后端。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备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与所述导流部件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成。
10.一种车辆前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缓冲梁、换热部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备箱,所述前备箱的导流部件的后端与所述换热部件的前端连接,所述前缓冲梁与所述前备箱的箱体的前端以及所述导流部件的前端的顶部连接。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前舱。
CN202320142749.4U 2023-01-13 2023-01-13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Active CN218986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2749.4U CN218986493U (zh) 2023-01-13 2023-01-13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2749.4U CN218986493U (zh) 2023-01-13 2023-01-13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86493U true CN218986493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88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2749.4U Active CN218986493U (zh) 2023-01-13 2023-01-13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864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9580B (zh) 汽车的保险杠结构
CN102463881B (zh) 车辆用蓄电池单元
EP2303624B1 (en) Hybrid vehicle
CN102216100B (zh) 车辆用电源单元的冷却构造
US20220105886A1 (en) Vehicle front bumper system
CN102468524B (zh) 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US20120019027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8534402B2 (en) Motor-vehicle with an auxiliary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one or more radiators constituted by vehicle body components
CN103517817B (zh) 车辆用热交换结构
US11890923B2 (en) Upper body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s
CN106505275A (zh) 车辆用电池包的冷却结构
CN114303276A (zh) 热交换器
CN218986493U (zh) 前备箱、车辆前舱及车辆
US11518444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US20230191886A1 (en) Electric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JP2008126797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060048924A1 (en) Fluid reservoir for modular systems
US20100044013A1 (en) Radiator of Automobile
CN110103700A (zh) 车辆
CN102695632A (zh) 保险杠组件
CN110386195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前端模块
JPS61150823A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5531917B2 (ja) 車両用導風構造
JP2015145150A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2802991B (zh) 冷却设备和包括冷却设备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