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8524B - 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8524B
CN102468524B CN201110316490.2A CN201110316490A CN102468524B CN 102468524 B CN102468524 B CN 102468524B CN 201110316490 A CN201110316490 A CN 201110316490A CN 102468524 B CN102468524 B CN 1024685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ies
heat exchange
passage
channel
longitudinal fra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164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8524A (zh
Inventor
片山吾一
山本康一
木村有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8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8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8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85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能够对配置成三列的第一~第三蓄电池组均匀地进行冷却。由于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的第四通道(D4)与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五通道(D5)彼此邻接,因此通过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将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加热而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下降,但通过将第五通道(D5)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通道(Db)向第二通道(D2)排出,而缩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滞留在第五通道(D5)中的时间,第四通道(D4)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很难被加热,从而确保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由此,能够使第一~第三蓄电池组(B1~B3)的温度均匀化而提高耐久性。

Description

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搭载在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上的蓄电池进行冷却的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第二实施方式而记载有如下的结构,即,在设置于中央的吸气通道(第一吸气通道)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第二排气通道,在吸气通道与第一排气通道之间配置第一蓄电池模块,在吸气通道与第二排气通道之间配置第二蓄电池模块,使从吸气通道供给的空气向左右分支而对第一、第二蓄电池模块进行冷却,并将因热交换而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从第一、第二排气通道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931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将第一、第二蓄电池模块配置成两列,但若要对其增加第三蓄电池模块而配置成三列,则需要附加由第二吸气通道、第三蓄电池模块及第三排气通道构成的单元。此时,若将新附加的第二吸气通道与第一排气通道或第二排气通道邻接配置,则在第一排气通道或第二排气通道中流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与在第二吸气通道中流动的热交换前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这样在第二吸气通道中流动的空气的温度上升而第三蓄电池模块的冷却效果有可能会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能够均匀地对配置成三列的第一~第三蓄电池组进行冷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蓄电池组,其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第二蓄电池组,其配置在车宽方向另一侧;第三蓄电池组,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蓄电池组之间;第一通道,其在所述第一蓄电池组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而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第二通道,其在所述第二蓄电池组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而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第三通道,其在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之间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而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第四通道,其在所述第二、第三蓄电池组之间沿着该第二蓄电池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而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第五通道,其与所述第四通道邻接,且在所述第二、第三蓄电池组之间沿着该第三蓄电池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而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连结通道,其将所述第一、第三通道之间、所述第二、第四通道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第五通道之间分别沿车宽方向连接,从而在该连结通道与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之间进行热交换;旁通通道,其将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或所述第一通道连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连结通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下表面之间配置有传热构件,所述传热构件的柔软性比所述连结通道的上表面及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下表面的柔软性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在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通道的上表面形成有排空气槽,该排空气槽将存在于所述连结通道的上表面与所述传热构件之间的空气排出。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通过将多个蓄电池单体层叠而构成,其层叠方向与在所述连结通道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硅片48对应于本发明的传热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结构,从第三通道供给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通过连结通道的期间对第一蓄电池组进行冷却,然后,经由第一通道排出。从第三通道供给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在通过连结通道的期间对第三蓄电池组进行冷却,被向第五通道排出,并从第五通道再经由旁通通道向第二通道或第一通道排出。另外,从第四通道供给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在通过连结通道的期间对第二蓄电池组进行冷却,然后经由第二通道排出。
由于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的第四通道与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五通道彼此邻接,因此通过第五通道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将第四通道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加热而第二蓄电池组的冷却效果下降,但通过第五通道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通道向第二通道或第一通道排出,由此缩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滞留在第五通道中的时间,第四通道的热交换前的制冷剂不易被加热,从而确保第二蓄电池组的冷却效果。由此,能够使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温度均匀化而提高耐久性。
另外,根据第二方面的结构,由于在连结通道的上表面与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下表面之间配置有比连结通道的上表面及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下表面柔软性高的传热构件,因此通过使传热构件变形而紧贴于连结通道的上表面及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下表面,从而能够确保大的传热面积而提高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冷却效果。
另外,根据第三方面的结构,由于在连结通道的上表面形成有排空气槽,因此能够将夹在连结通道的上表面与传热构件的下表面之间的空气经由排空气槽排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冷却效果。
另外,根据第四方面的结构,由于构成蓄电池组的多个蓄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与在连结通道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因此热交换前的制冷剂从第三、第四通道向连结通道流入的时间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即使不同,也能通过各蓄电池单体使其时间差均匀化,从而能够防止蓄电池单体间产生温度差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动机动车的蓄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取下蓄电池模块的状态的图。
图3是图2的数字3方向的向视图。
图4是图3的4A-4A线剖视图及4B-4B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数字6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蓄电池模块支承台及电源开关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8是图2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图3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图3的10-10线剖视图。
图11是对应于图10的作用说明图。
图12是说明冷却用空气的流通路径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冷却用空气的流动方向与蓄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B1~B3 第一~第三蓄电池组
D1~D5 第一~第五通道
Db 旁通通道
Dc 连结通道
13 蓄电池单体
45b 排空气槽
48 硅片(传热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向作为电动机动车的行驶用动力源的电动发电机供给电力的蓄电池单元具备平板状的盘11和载置在盘11的板面上的多个蓄电池模块12…。各蓄电池模块12的形状为长方体,在其内部收纳有电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池单体13…(参照图2)。在蓄电池模块12的长度方向两端面上突出设有用于将蓄电池模块12固定于盘11的各两个托架12a、12a。
将在盘11的前部设置的安装托架14与车身的横梁15结合,将在盘11的左后部设置的两个安装托架16L、17L与左侧的侧框架18L结合,将在盘11的右后部设置的两个安装托架16R、17R与右侧的侧框架18R结合,由此将蓄电池单元悬挂支承于车身。在盘11的后端部设有在内部收纳有电动风扇(未图示)的风扇单元19,由该风扇单元19吸引的外部气体在盘11的内部流动时,在盘11与载置于盘11的板面的蓄电池模块1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对该蓄电池模块12…进行冷却。
盘11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及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配置在车宽方向右侧,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配置在车宽方向左侧,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配置在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的车宽方向内侧,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配置在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的车宽方向内侧。
盘11在上述第一~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1~24的后方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第五纵向框架构件25、第六纵向框架构件26及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第五纵向框架构件25配置在车宽方向右侧,第六纵向框架构件26配置在车宽方向左侧,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配置在车身中央。在第五纵向框架构件25的车宽方向外侧平行地连接有第八纵向框架构件28,在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的车宽方向外侧平行地连接有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
在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的前端之间连接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在第一、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1、22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分割成三部分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L、32M、32R。在左侧与中央的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L、32M之间夹着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在中央与右侧的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M、32R之间夹着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在第一、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1、2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连接有分割成三部分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三横向框架构件33L、33M、33R。在左侧与中央的第三横向框架构件33L、33M之间夹着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在中央与右侧的第三横向框架构件33M、33R之间夹着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
在第一~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1~24的后端连接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四横向框架构件34。在第四横向框架构件34连接有第五~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5~27的前端,在第五~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5~27的后端连接有分割成两部分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五横向框架构件35L、35R。
在第八纵向框架构件28及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的前端分别竖立设置有入口侧腿部42i及出口侧腿部42o,在入口侧腿部42i与出口侧腿部42o的上端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热交换面板43。
上述安装托架14固定在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的前表面,上述安装托架16L、16R分别固定在第一、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1、22的外表面,上述安装托架17L、17R分别固定在第八、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8、29的上表面。
在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的后部上表面上形成的开口29c处固定风扇单元19的入口通道19a,风扇单元19的两个排出口19b、19b朝向车身左右后方形成开口。
接着,说明在盘11的内部流动的作为制冷剂的空气的流路。空气的流路的整体的结构如图12示意性地表示。
如图3及图12所示,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第五纵向框架构件25及第六纵向框架构件26全部由具有同一截面形状的挤压材料构成。如图4(A)所示,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的截面为“L”字形状,一体地形成有上侧的中空框架F和下侧的第一通道D1。具有与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相同的截面形状的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第五纵向框架构件25及第六纵向框架构件26在中空框架F的下方分别具备第二通道D2、第八通道D8及第九通道D9。而且,在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的内部形成有第十一通道D11。
如图3及图12所示,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及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全部由具有同一截面形状的挤压材料构成。如图4(B)所示,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的截面为“凸”字形状,在上侧一体形成有中空框架F,在其下侧一体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连设的一对第三通道D3、D3。具有与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相同的截面形状的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在中空框架F的下方一体具备车宽方向左侧的第四通道D4和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五通道D5。具有与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相同的截面形状的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在中空框架F的下方一体具备左右一对第七通道D7、D7。
如图3、图5及图12所示,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L、32M、32R、第四横向框架构件34及第五横向框架构件35L、35R全部由具有“口”字状截面的挤压材料构成。左侧的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L构成旁通通道Db(参照图6),旁通通道Db的左端与第二通道D2的前端连接,并且旁通通道Db的右端经由覆盖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的上表面的流路形成构件44而与第五通道D5的上表面的开口24d(参照图6)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流路形成构件44与第四通道D4之间设置发泡材料等隔热材料,也可以对该隔热材料赋予从上表面的开口24d朝向旁通通道Db延伸的凹凸等的整流功能。由此,能够防止在第四通道D4中流动的低温的空气与向旁通通道Db排出的高温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另外,第四横向框架构件34的内部构成第六通道D6,且在其上连接有第一、第二通道D1、D2的后端、第五通道D5的后端、第八、第九通道D8、D9的前端及第十一通道D11的前端。需要说明的是,中央的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M及右侧的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R、第三横向框架构件33L、33M、33R及第五横向框架构件35L、35R不发挥作为空气的流路的功能。
第一通道D1的后端、第八通道D8的前端及第六通道D6的右端在第八纵向框架构件28的前部的第一集合部A(参照图12)处集合,第二通道D2的后端、第九通道D9的前端、第十一通道D11的前端及第六通道D6的左端在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的前部的第二集合部B(参照图12)处集合。如图2及图3所示,在第一集合部A的上方的开口29a连接有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入口侧腿部42i,在第二集合部B的上方的开口28a连接有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出口侧腿部42o。在入口侧腿部42i与出口侧腿部42o的上端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热交换面板43,在热交换面板43的内部形成有第十通道D10…。
在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的一对第三通道D3、D3的前端形成有吸入口23a、23a,在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的第四通道D4的前端形成有吸入口24a,在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的一对第七通道D7、D7的后端形成有吸入口27a、27a。
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及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通过两张热交换面板45、45连接,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及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通过两张热交换面板45、45连接,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及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通过三张热交换面板45…连接,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及第五纵向框架构件25通过热交换面板45连接,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及第六纵向框架构件26通过热交换面板45连接。
如图5所示,在各热交换面板45的内部,通过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隔壁45a…而形成有多个连结通道Dc…。在第一~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1~27的侧面形成有多个连通孔21b…~27b…,上述第一~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1~27的内部空间经由连通孔21b…~27b…与连结通道Dc…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1及图4所示,在各热交换面板45的上表面支承有两个或四个蓄电池模块12…,各蓄电池模块12的四个托架12a…通过螺栓46…及螺母47…而固定在第一~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1~27及第一、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1、32M上。此时,如图4及图5所示,在蓄电池模块12的下表面与热交换面板45的上表面之间夹有传热性高的硅片48,并且在热交换面板45的上表面形成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排空气槽45b…。
如图1及图12所示,在第一、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1、23之间配置的八个蓄电池模块12…构成第一蓄电池组B1,在第二、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2、24之间配置的八个蓄电池模块12…构成第二蓄电池组B2,在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之间配置的十个蓄电池模块12…构成第三蓄电池组B3,在第五、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5、27之间配置的三个蓄电池模块12…构成第四蓄电池组B4,在第六、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6、27之间配置的三个蓄电池模块12…构成第五蓄电池组B5,在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上配置的两个蓄电池模块12、12构成第六蓄电池组B6。
如图2、图7及图8所示,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具备构成为中空的入口侧腿部42i及出口侧腿部42o、以及架设在入口侧腿部42i与出口侧腿部42o之间的板状的热交换面板43。入口侧腿部42i以覆盖开口28a(参照图3)的方式通过螺栓49…固定,其中该开口28a形成在第八纵向框架构件28的前部上表面,而且出口侧腿部42o以覆盖开口29a(参照图3)的方式通过螺栓50…固定,其中该开口29a形成在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的前部上表面。在热交换面板43的内部,通过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隔壁43a…划分出多个第十通道D10…。在热交换面板43的上表面形成有排空气槽43b…,在该上表面,隔着硅片48载置有构成第六蓄电池组B6的两个蓄电池模块12、12。
在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后方设有由弯曲的金属管构成的电源开关支承台51。电源开关支承台51具备对电源开关52进行支承的矩形形状的支承框51a和从该支承框51a的左右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腿51b、51c。在支承框51a的前缘设置的多个托架51d…通过螺栓53…而固定在热交换面板43的后缘,在左侧的支承腿51b的下端设置的安装托架51e通过螺栓54而固定在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的上表面,在右侧的支承腿51c的下端设置的安装托架51f通过螺栓55而固定在第八纵向框架构件28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托架51f也可以通过与蓄电池模块12一起紧固而固定于保持蓄电池模块12的螺栓46。
向下呈直线状延伸的左侧的支承腿51b的下端的安装托架51e朝向车身后方弯曲成直角。另一方面,朝向车身前方弯曲并向下延伸的右侧的支承腿51c的下端的安装托架51f朝向车身前方弯曲成直角。
如图9所示,在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的中空框架F、F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面向传热面板45…的上表面的排水孔23c…、24c…。排水孔23c…、24c…沿着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通过上述排水孔23c…、24c…将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的中空框架F、F的内外连通。
另外,在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的后端部设有将第三通道D3上下贯通的排水管57,并且在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的后端部设有将第四通道D4上下贯通的排水管57。排水管57、57的上端压入第三、第四通道D3、D4的上壁,下端焊接于第三、第四通道D3、D4的下壁。通过上述排水管57、57而将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的中空框架F、F的内部空间与第三、第四通道D3、D4的下方的外部空间连通。
如图6及图10所示,构成盘11前缘的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具有“口”字状截面,在形成于其前壁31a的三个开口31b…处预先固定三个螺母58…。从前上方朝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安装托架14的下端的下凸缘部14a与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的前表面抵接,将贯通下凸缘部14a的三根螺栓59…紧固于螺母58…。配置在车身前部的仪表板(dash board)下面板60从前上方朝向后下方延伸,在其下端结合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15。安装托架14的上端的上凸缘部14b与横梁15的下表面抵接,并通过两根螺栓61、61及两个螺母62、62进行紧固。
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的前壁31a在开口31b…的上部具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台阶部31c,前壁31a的壁厚在台阶部31c的下方较厚而在台阶部31c的上方较薄。
如图1、图4(B)及图10所示,对电动机动车的蓄电池单元的上表面进行覆盖的蓄电池罩63的外周部通过螺栓64…及螺母65…固定在盘11的外周。而且盘11的下表面由下罩66覆盖。
接着,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作为车辆的行驶用的驱动源的电动发电机进行驱动·再生时,作为其电源的蓄电池模块12…发热,因此需要通过在盘11的内部流动的空气(外部气体)来冷却蓄电池模块12…,从而确保耐久性。蓄电池单体13…或蓄电池模块12…不与冷却用的外部气体直接接触,而通过在第一~第七通道D1~D7中流动的外部气体进行间接冷却,因此不会因外部气体中含有的尘埃或水分而污染蓄电池单体13…或蓄电池模块12…。
对处于空气的流通路径的下游端的风扇单元19进行驱动时,如图12所示,从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的前端的吸入口23a、23a;24a吸入空气。从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的右侧的吸入口23a吸入到第三通道D3内的空气从第三通道D3的右侧面向第一蓄电池组B1的下方的热交换面板45、45的连结通道Dc流入,在连结通道Dc中流动的期间进行热交换而将第一蓄电池组B1冷却,之后,流入第一纵向框架构件21的第一通道D1而向后方的第一集合部A集合。
从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的吸入口24a吸入到第四通道D4内的空气从第四通道D4的左侧面向第二蓄电池组B2的下方的热交换面板45、45的连结通道Dc流入,在连结通道Dc中流动的期间进行热交换而将第二蓄电池组B2冷却,之后,流入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的第二通道D2而向后方的第二集合部B集合。
从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的左侧的吸入口23a吸入到第三通道D3内的空气从第三通道D3的左侧面向第三蓄电池组B3的下方的热交换面板45…的连结通道Dc流入,在连结通道Dc中流动的期间进行热交换而将第三蓄电池组B3冷却,之后,流入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的第五通道D5而向前后分流。第五通道D5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五通道D5的上表面的开口24d及流路形成构件44的内部而流入左侧的第二横向框架构件32L的内部的旁通通道Db,从旁通通道Db向第二纵向框架构件22的第二通道D2的前端流入而向后方的第一集合部A集合。另外,第五通道D5的空气的其余部分向后方流动而流入第四横向框架构件34的第六通道D6,在第六通道D6向左右分流而向第一集合部A及第二集合部B集合。
从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的后端的吸入口27a、27a吸入到第七通道D7、D7内的空气从右侧的第七通道D7的右侧面向第四蓄电池组B4的下方的热交换面板45的连结通道Dc流入,在连结通道Dc中流动的期间进行热交换而将第四蓄电池组B4冷却,之后,流入第五纵向框架构件25的第八通道D8而向前方流动,向第一集合部A集合,并且从左侧的第七通道D7的左侧面向第五蓄电池组B5的下方的热交换面板45的连结通道Dc流入,在连结通道Dc中流动的期间进行热交换而将第五蓄电池组B5冷却,之后,流入第六纵向框架构件26的第九通道D9而向前方流动,向第二集合部B集合。
集合到第一集合部A的空气通过第八纵向框架构件28的上表面的开口28a,在入口侧腿部42i的内部向上方流动而流入热交换面板43的内部的第十通道D10…,在第十通道D10流动的期间进行热交换而将第六蓄电池组B6冷却,之后,在出口侧腿部42o的内部向下流动而通过第九纵向框架构件29的上表面的开口29a,向第二集合部B集合。在热交换面板43的内部的第十通道D10…中流动的空气虽然已经与第一、第五蓄电池组B1~B5之间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但集合到第一集合部A的全部的空气都向该第十通道D10…流动,因此能够通过充分的流量的空气来确保第六蓄电池组B6的冷却性能。
夹在蓄电池模块12与热交换面板45之间的硅片48比蓄电池模块12及热交换面板45柔软,因此在蓄电池模块12的重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紧贴在蓄电池模块12及热交换面板45这双方,从而发挥着提高从蓄电池模块12向热交换面板45的热交换效率的功能。而且在热交换面板45的上表面形成有相互平行延伸的多个排空气槽45b…,通过该排空气槽45b…,能够防止热交换面板45与硅片48之间夹有空气而热交换效率下降的情况。
夹在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热交换面板43与蓄电池模块12、12之间的硅片48的作用效果和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热交换面板43的上表面的排空气槽43b…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作用效果相同。
然而,在第三纵向框架构件23中以彼此邻接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三通道D3、D3的内部流动的空气都是热交换前的低温的空气,但在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4中以彼此邻接的方式形成的第四通道D4及第五通道D5中,在第四通道D4中流动热交换前的低温的空气,而在第五通道D5中流动热交换后的高温的空气,因此在具有温度差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第二蓄电池组B2的蓄电池模块12…的冷却效果可能会下降。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五通道D5经由旁通通道Db与第二通道D2连通,因此热交换后的高温的空气滞留在第五通道D5内部的时间缩短,从而与第四通道D4内的低温的空气之间难以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第四通道D4内的空气的温度上升抑制成最小限度,能够将第二蓄电池组B2的冷却效果的下降抑制成最小限度。
另外,除了由盘11的前端支承的第三蓄电池组的两个蓄电池模块12、12之外的其他全部的蓄电池模块12…配置成使冷却用的空气沿其长度方向流动。换言之,配置成使冷却用的空气与各蓄电池模块12的蓄电池单体13的层叠方向平行地向各蓄电池模块12的蓄电池单体13…流动。
图13(A)表示比较例,对应于各蓄电池模块12的蓄电池单体13…的层叠方向与上述不同而与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根据空气从纵向框架构件向热交换面板流入的位置的不同而空气的温度不同,在上游侧进行方向转换而流入热交换面板的空气A为低温,但在下游侧进行方向转换而流入热交换面板的空气C成为高温,因此在与空气A进行热交换的蓄电池单体13…、与空气B进行热交换的蓄电池单体13…、与空气C进行热交换的蓄电池单体13…处冷却空气的温度不同,从而在蓄电池单体13…之间发生温度不均,存在相对于上游侧的蓄电池单体而下游侧的蓄电池单体难以冷却的问题。
另一方面,图13(B)表示本实施方式,对应于各蓄电池模块12的蓄电池单体13…的层叠方向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上游侧的低温的空气A、中游侧的中温的空气B及下游侧的高温的空气C全部与各个蓄电池单体13…接触而进行热交换,因此空气A、B、C的温度不均在各个蓄电池单体13…内被均匀化,通过均匀地冷却全部的蓄电池单体13…而使温度差均匀化,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在由入口侧腿部42i及出口侧腿部42o支承的热交换面板43的上表面载置有重量大的两个蓄电池模块12…,因此在车辆紧急起步、紧急制动或紧急转弯时,由于作用在蓄电池模块12…上的惯性力而产生使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要倒下的力矩。尤其是入口侧腿部42i及出口侧腿部42o沿车宽方向分离配置,且前后方向的宽度也小,因此车辆在紧急起步、紧急制动时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容易向前后方向倒下。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后部连接有电源开关支承台51,因此通过该电源开关支承台51提高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防倒刚性,从而能够提高紧急起步时及紧急制动时的稳定性。尤其是电源开关支承台51中,其左侧的支承腿51b的安装托架51e向车身后方延伸,其右侧的支承腿51c向车身前方弯曲且安装托架51f向车身前方延伸,因此能够提高电源开关支承台51自身的前后方向的防倒刚性,进而提高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前后方向的防倒刚性。而且,由于利用电源开关支承台51来提高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防倒刚性,因此不需要特别的加强构件而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和成本。
另外,配置在下层的第四、第五蓄电池组B4、B5的上方而在上表面对上层的第六蓄电池组B6进行支承的蓄电池模块支承台41的热交换面板43构成为中空,通过在其内部的第十通道D10…中流通的空气而将上层的第六蓄电池组B6冷却,因此热交换面板43具有第六蓄电池组B6的支承及第六蓄电池组B6的冷却这两个功能,从而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及结构的简化。
而且,热交换面板43的内部通过沿空气的流通方向延伸的多个隔壁43a…分割成多个第十通道D10…,因此不仅能够防止热交换面板43被第六蓄电池组B6的重量压坏而确保空气的流路,而且通过隔壁43a…能够对在热交换面板43的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整流而减少流通阻力。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的对第六蓄电池组B6进行支承的热交换面板43同样,对第一~第五蓄电池组B1~B5进行支承的热交换面板45…也能够通过该隔壁45a…实现上述作用效果。
另外当由于结露或浸水而在盘11的板面积存有水时,因该水的影响,蓄电池模块12…变湿且耐久性可能会下降,但在构成盘11板面的热交换面板45…的上表面积存的水从形成在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上的排水孔23c…、24c…(参照图9)向中空框架F、F的内部流入,从空框架F、F的内部经由将第三、第四通道D3、D4上下贯通的排水管57、57而向盘11的下表面排出,因此能够防止水分的附着引起的蓄电池模块12…的劣化。而且,通过排水管57、57、中空框架F、F及排水孔23c…、24c…构成迷宫,因此不仅能够防止水从排水管57、57侧向盘11侧进入,而且由于在排水中利用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因此能够防止部件个数的增加或结构的复杂化。
并且,在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的中空框架F、F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三~第五通道D3~D5,因此通过第三~第五通道D3~D5不仅能够加强中空框架F、F而进一步提高盘11的刚性,而且由于排水管57、57将第三、第四通道D3、D4从上向下贯通,因此通过排水管57、57能够提高第三、第四通道D3、D4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载荷的刚性。
此外,排水管57、57位于第三、第四通道D3、D4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因此能够将第三、第四通道D3、D4内的空气的流动被排水管57、57妨碍的情况抑制成最小限度。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排水管57、57仅设置在第三、第四通道D3、D4的后端,第三、第四通道D3、D4内的水也会在车辆的起步时或加速时因惯性而向后方流动,因此能顺利地将其排出。
另外,排水管57、57的下端以与覆盖盘11的下表面的下罩66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进行开口,因此伴随车辆的行驶而车轮溅起的泥水等由下罩65遮挡,从而能够防止该泥水等通过排水管57、57进入到第三、第四通道D3、D4内的情况。
以上,说明了为了防止第一~第三蓄电池组B1~B3的沾水而设置在第三、第四纵向框架构件23、24上的排水结构,但也可以为了防止第四、第五蓄电池组B4、B5的沾水而在第七纵向框架构件27上设置同样的排水结构。
如图11所示,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大重量的蓄电池单元由于惯性力而向前方移动(参照箭头A1),并且由于车身前部的压坏,仪表板下面板60、横梁15及安装托架14被向上方拉起而发生变形(参照箭头A2),因此在安装托架14上作用有大的弯曲力矩M,其中该安装托架14的上端固定于横梁15且下端固定于盘11的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此时,由于在安装托架14的下凸缘部14a通过螺栓59…及螺母58…结合的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的前壁31a上形成有强度急变的台阶部31c,因此由于上述弯曲力矩M而台阶部31c的部分发生断裂,从而螺母58…从第一横向框架构件31分离而盘11的前端从安装托架14分开。
如此,当盘11的前端从安装托架14分开时,能够将盘11的位移和车身构件的变形分开,其中该盘11的后部通过安装托架16L、16R;17L、17R悬挂支承于侧框架18L、18R上。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蓄电池单元或其周围的高压配电系统被车身前部的变形拉拽而被施加应力产生变形的情况、并能够防止被位于上方的车身构件按压而产生接地等的电安全上的不良情况。
在车辆的通常的运行时,即使由于紧急起步、紧急制动、紧急转弯、越过路面的凹凸等而在蓄电池单元上作用有前后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的惯性力,但这种情况下也不带有仪表板下面板60的向后上方(参照箭头A2)的变形,而不产生上述弯曲力矩M,因此上述台阶部31c不会断裂。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通过旁通通道Db将第五通道D5与第二通道D2连接,但也可以通过旁通通道Db将第五通道D5与第一通道D1连接,还可以通过旁通通道Db将第五通道D5与第二通道D2及第一通道D1这双方连接。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通过蓄电池模块12…的集合构成第一~第六蓄电池组,但也可以通过蓄电池单体13…的集合构成第一~第六蓄电池组。

Claims (4)

1.一种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蓄电池组,其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第二蓄电池组,其配置在车宽方向另一侧;第三蓄电池组,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蓄电池组之间;第一通道,其在所述第一蓄电池组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而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第二通道,其在所述第二蓄电池组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而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第三通道,其在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之间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而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第四通道,其在所述第二、第三蓄电池组之间沿着该第二蓄电池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而供热交换前的制冷剂流动;第五通道,其与所述第四通道邻接,且在所述第二、第三蓄电池组之间沿着该第三蓄电池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而供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动;连结通道,其将所述第一、第三通道之间、所述第二、第四通道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第五通道之间分别沿车宽方向连接,从而在该连结通道与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之间进行热交换;旁通通道,其将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或所述第一通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通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下表面之间配置有传热构件,所述传热构件的柔软性比所述连结通道的上表面及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的下表面的柔软性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通道的上表面形成有排空气槽,该排空气槽将存在于所述连结通道的上表面与所述传热构件之间的空气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三蓄电池组通过将多个蓄电池单体层叠而构成,其层叠方向与在所述连结通道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一致。
CN201110316490.2A 2010-11-16 2011-10-18 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85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5882A JP5124006B2 (ja) 2010-11-16 2010-11-16 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JP2010-255882 2010-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8524A CN102468524A (zh) 2012-05-23
CN102468524B true CN102468524B (zh) 2014-08-27

Family

ID=46048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1649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8524B (zh) 2010-11-16 2011-10-18 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21962A1 (zh)
JP (1) JP5124006B2 (zh)
CN (1) CN1024685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73463A1 (ja) * 2011-11-14 2013-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JP5277362B1 (ja) * 2011-12-09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JP6020958B2 (ja) * 2012-07-13 2016-11-0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トレー
JP2014024518A (ja) * 2012-07-30 2014-02-06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車両
JP6099194B2 (ja) * 2013-01-31 2017-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冷却構造
US10468645B2 (en) * 2015-01-29 2019-11-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 mounted high voltage battery assembly
JP6497585B2 (ja) * 2015-06-01 2019-04-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源装置
JP6255438B2 (ja) * 2016-03-17 2017-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及び車両
KR102562682B1 (ko) * 2016-05-25 2023-08-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US11135910B2 (en) * 2017-06-25 2021-10-05 Brp-Rotax Gmbh & Co. Kg Electric kart and battery
CN111969283A (zh) * 2018-03-31 2020-11-20 蚌埠市圆周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冷机器人
JP6683756B2 (ja) * 2018-04-16 2020-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CN109509854B (zh) * 2018-12-29 2024-03-08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用电池箱
JP6876744B2 (ja) * 2019-05-16 2021-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7399650B2 (ja) * 2019-08-21 2023-12-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US11260909B2 (en) * 2020-06-03 2022-03-01 Ree Automotive Ltd Vehicle chassis platfor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5258B1 (en) * 1999-12-21 2003-06-10 Steven Lynn Clemmer Electric current and controlled heat co-generation system for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N1905268A (zh) * 2005-07-29 2007-01-3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01378141A (zh) * 2007-08-27 2009-03-0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蓄电池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76223B1 (fr) * 2004-10-01 2006-11-10 Valeo Climatisation Sa Dispositif pour le refroidissement de batteries d'un vehicule a motorisation electrique et/ou hybride
JP5136263B2 (ja) * 2008-07-28 2013-0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5258B1 (en) * 1999-12-21 2003-06-10 Steven Lynn Clemmer Electric current and controlled heat co-generation system for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N1905268A (zh) * 2005-07-29 2007-01-3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01378141A (zh) * 2007-08-27 2009-03-0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蓄电池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8524A (zh) 2012-05-23
JP2012106559A (ja) 2012-06-07
US20120121962A1 (en) 2012-05-17
JP5124006B2 (ja) 2013-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8524B (zh) 蓄电池的冷却结构
CN102463881B (zh) 车辆用蓄电池单元
CN103201895B (zh) 电池的冷却构造
CN102216100B (zh) 车辆用电源单元的冷却构造
JP5934007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ーパック搭載構造
CN104040785B (zh) 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组温度调节构造
US9160042B2 (en)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battery pack mounting structure
CN103917390A (zh) 电动车辆用蓄电池组
CN103625267B (zh) 车载电池包的冷却设备
CN101450683B (zh) 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
CN103097160B (zh) 车辆
US20130122338A1 (en)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pack
CN103107375A (zh) 电动车辆用电池组
CN106169629A (zh) 车辆用电池组
US8887844B2 (en) Vehicle having an electric drive device
JP2013001383A (ja) 環境対応車のバッテリ冷却構造
CN203600972U (zh) 一种车辆底盖结构
CN103579545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
CN103660923A (zh) 混合动力车辆
CN106505275A (zh) 车辆用电池包的冷却结构
CN104925143B (zh) 一种客车高压电器件仓舱门防水散热方法及装置
JP5528988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支持構造
JPWO2013084940A1 (ja)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3107381B (zh) 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