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55641A - 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5641A
CN110055641A CN201910038737.5A CN201910038737A CN110055641A CN 110055641 A CN110055641 A CN 110055641A CN 201910038737 A CN201910038737 A CN 201910038737A CN 110055641 A CN110055641 A CN 110055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ing
mentioned
attraction
attracts
attr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387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55641B (zh
Inventor
冈崎阳平
井岛幸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55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5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55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5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B65H54/702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86Arrangements for taking-up waste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winding or depositing
    • B65H54/88Arrangements for taking-up waste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winding or depositing by means of pneumatic arrangements, e.g. suction gu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1/00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 D01H11/005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with blowing and/or suc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在纤维机械中吸引废纤维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第一吸引配管,供吸引废纤维的吸引流流通;第二吸引配管,与第一吸引配管连通,供吸引流流通;第三吸引配管,与第一吸引配管连通,供吸引流流通,与第二吸引配管为不同部件;以及连接部,与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以及第三吸引配管连接,使第二吸引配管中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以及第三吸引配管中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一吸引配管中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合流,在形成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为平坦的面的平面部,第二吸引配管与平面部连接。

Description

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通过对在运行时产生的废纱线以及飞花等废纤维等进行吸引来回收该废纤维的回收装置的纱线卷取机等纤维机械。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787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纺纱机械(纤维机械),具备能够通过利用吸引机构对在纱线存积辊产生的废纤维进行吸引而将其除去的纺纱单元(纱线卷取单元)。
在上述那样的纤维机械中,有时使吸引废纤维的一方的吸引配管与另一方的吸引配管合流,而使废纤维向共通的回收室回收。在一方的吸引配管与另一方的吸引配管合流的合流部,一方的吸引配管中的吸引流有时会阻碍另一方的吸引配管中的吸引流。因而,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被要求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的构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是在纤维机械中吸引废纤维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第一吸引配管,供吸引废纤维的吸引流流通;第二吸引配管,与第一吸引配管连通,供吸引流流通;第三吸引配管,与第一吸引配管连通,供吸引流流通,与第二吸引配管为不同部件;以及连接部,与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以及第三吸引配管连接,使第二吸引配管中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以及第三吸引配管中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一吸引配管中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合流,在形成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为平坦的面的平面部,第二吸引配管与平面部连接。
在该构成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与使第二吸引配管与从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内部空间的截面为圆形形状的以往的连接部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面积,或者能够使连接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第二吸引配管的突出量减小或使其不突出。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截面积变小而废纤维堵塞的事态,此外,第二吸引配管的突出不会妨碍吸引流的流动,能够使从第二吸引配管流入的吸引流与从第三吸引配管流入的吸引流在连接部的内部空间合流,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以及第三吸引配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连接部。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中,即便是三个吸引配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连接那样的合流构造,也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连接部的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以及第三吸引配管为,由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以及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中的至少一方定义的配管特性互不相同。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中,即便是三个吸引配管的配管特性分别不同那样的合流构造,也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第三吸引配管以及连接部由互不相同的部件形成。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中,能够通过将相互的部件连接而容易地形成合流构造。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设置于纤维机械,该纤维机械具备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多个纱线卷取单元、以及与吸引源连接且沿着多个纱线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吸引管道,多个纱线卷取单元分别具有的第一吸引配管与吸引管道连接。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中,在设置于各纱线卷取单元并且在吸引方向上配置于比吸引管道靠上游侧的合流构造中,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从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成为D型形状。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中,能够维持连接部的尺寸,并且与使第二吸引配管与从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内部空间的截面为圆形形状的以往的连接部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与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正交的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面积,或者能够减小连接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第二吸引配管的突出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从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成为由直线部与弧状部构成的D型形状,第二吸引配管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的轴线位置与直线部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在延伸方向上相互错开。由此,来自第二吸引配管的流动不会在中心点与半圆部碰撞而分成两部分,不会由于从第二吸引配管流入并分成两部分的各流动而连接部的内部空间中的流动紊乱。即,在本构造中,第二吸引配管的连接位置处的轴线位置从中心错开,由此能够在连接部的内部空间产生一个较大的旋涡状的吸引流。其结果,从第二吸引配管流入的吸引流与从第三吸引配管流入的吸引流在连接部的内部空间顺畅地合流,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以及第三吸引配管各自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中、最大的截面积与最小的截面积之比为1:6以上1:68以下。对于吸引配管的截面积差较小的吸引配管彼此的连接,合流空间中的空气流的紊乱容易成为问题。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中,即便将吸引配管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差减小为最大的截面积与最小的截面积之比为1:6以上1:68以下,也能够减小一个配管向合流空间的突出量,因此能够降低合流空间中的合流紊乱。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以及第三吸引配管为圆管,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第二吸引配管以及第三吸引配管各自的内径中、最大的内径与最小的内径之比为1:2以上1:8以下。此处所述的内径是各配管的内部空间部的直径。对于吸引配管的内径差较小的吸引配管彼此的连接,合流空间中的空气流的紊乱容易成为问题。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中,即便将吸引配管的内径差减小为最大的内径与最小的内径之比为1:2以上1:8以下,也能够减小一个配管向合流空间的突出量,因此能够降低合流空间中的合流紊乱。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和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三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具有相同方向的成分,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相同方向的成分形成45度以上的角度。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即第二吸引配管内的吸引流相对于由第一吸引配管与第三吸引配管形成的具有相同方向的成分的吸引流以45度以上的角度方向合流的构造中,如果在通常情况下第二吸引配管内的吸引流容易产生合流紊乱,但如果应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则能够降低合流紊乱。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相同方向的成分垂直。在该构成的合流构造、即第二吸引配管内的吸引流相对于由第一吸引配管与第三吸引配管形成的吸引流从垂直方向合流的构造中,如果在通常情况下第二吸引配管内的吸引流容易产生合流紊乱,但如果应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则能够降低合流紊乱。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当将与连接部中上述第一吸引配管所连接的开口部正交的方向设为连接部的轴线方向时,与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三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与连接部的轴线方向的交叉角度为25度以下。由此,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吸引流向第一吸引配管的流出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吸引流从第三吸引配管的流入方向)相互接近,因此从第三吸引配管向第一吸引配管的废纤维的流动变得顺畅。此外,如果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的角度差变小,则来自第三吸引配管的流动不与第一吸引配管的内周面或者连接部的内表面碰撞而容易地朝向第一吸引配管流动(在与内周面或者内表面碰撞之前,来自第三吸引配管的流动能够顺畅地加入向第一吸引配管的流动)。其结果,能够抑制空气中所含的杂质堆积于内周面或者内表面的碰撞部位的事态。另外,此处所述的杂质是指废纤维以外的杂质,是尘埃、污垢等。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在从第二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时,第三吸引配管配置于第二吸引配管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第三吸引配管以使将其连接方向延长而得到的直线在左右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一吸引配管的内周面或者连接部的内表面相交叉的方式与连接部连接。由此,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相互接近,因此从第三吸引配管向第一吸引配管的废纤维的流动变得顺畅。此外,如果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的角度差变小,则来自第三吸引配管的流动不与第一吸引配管的内周面或者连接部的内表面碰撞而容易地朝向第一吸引配管流动。其结果,能够抑制空气中所含的杂质堆积于碰撞部位的事态。此外,根据该构造,即便在空间或者设计尺寸方面存在限制,也能够减小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的角度差。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设置于纱线卷取单元,该纱线卷取单元具备供给纱线的供纱装置、卷取从供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以及在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存积纱线的纱线存积装置,第二吸引配管与从纱线存积装置中存积纱线的部分吸引废纤维的第一吸引口连通。在该构成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即便在使对纱线存积装置中产生的废纤维进行吸引的第二吸引配管与第三吸引配管合流而进行吸引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也可以为,第三吸引配管配置于卷取装置与供纱装置之间,并与设置在引导纱线的引导部的上方的第二吸引口连通。在该构成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即便在使对纱线存积装置中产生的废纤维进行吸引的第二吸引配管与对堆积于引导部的废纤维进行吸引的第三吸引配管合流而进行吸引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纱线卷取单元中,具备:上述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供纱装置,供给纱线;卷取装置,卷取从供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而形成卷装;以及纱线存积装置,在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存积纱线,第二吸引配管与从纱线存积装置中存积纱线的部分吸引废纤维的第一吸引口连通。在该构成的纱线卷取单元中,即便在使对纱线存积装置中产生的废纤维进行吸引的第二吸引配管与第三吸引配管合流而进行吸引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具备:上述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气流纺纱装置,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卷取装置,卷取由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而形成卷装;以及纱线存积装置,在气流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存积纱线,第二吸引配管与从纱线存积装置中存积纱线的部分吸引废纤维的第一吸引口连通。在该构成的纺纱机械中,即便在使对纱线存积装置中产生的废纤维进行吸引的第二吸引配管与第三吸引配管合流而进行吸引的情况下,也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纱线处理模块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纱线处理模块的背面图。
图4是将图3的吸引配管放大表示的主视图。
图5是将图3的连接部放大表示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连接部的沿着VI-VI线剖切的截面图。
图7A是将图5的连接部放大表示的主视图。
图7B是将以往的连接部放大表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纺纱机械的构成]
如图1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纱线卷取单元)2、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框架4、吸引管道42以及第二端框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卷取于卷装P。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者由于某种理由而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朝该纺纱单元2供给新的筒管B。
在第一端框架4收纳有对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废纤维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吸引管道42与成为吸引源的吸引部41a连接,并沿着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吸引管道42与后述的设置于纺纱单元2的各自中的第一吸引配管43的一方的端部(下游侧端部)43a连接(参照图6)。
在第二端框架5收纳有对朝纺纱机械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力进行调整而朝纺纱机械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朝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框架5设置有机体控制装置5a、显示画面5b以及输入键5c。机体控制装置5a集中地管理以及控制纺纱机械1的各部分。显示画面5b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5c进行适当的操作,由此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纱单元2为,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为,按照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来设置,对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在各纺纱单元2中,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作为供给纱线Y的供纱装置发挥功能。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气流纺纱装置7通过捻回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11设置于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纱线存积装置11具备电动马达11a、纱线存积辊11b以及挂纱部件11c。纱线存积辊11b形成为圆筒状,在外周面上卷绕而存积纱线Y。挂纱部件11c是勾挂纱线Y而将其卷绕于纱线存积辊11b的部件,设置于纱线存积辊11b的前端部(下游侧端部)。
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稳定地拉出纱线Y的功能、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动作时等使从气流纺纱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以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比纱线存积装置11靠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变动传递至气流纺纱装置7的功能。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卷取装置13将从作为供纱装置发挥功能的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的纱线Y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
纱线监视装置8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并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或者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
[纱线处理模块的构成]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纱线处理模块20是上述的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存积装置11一体化的模块。纱线处理模块20能够相对于图1所示的支承框架15进行拆装。支承框架15是纺纱机械1的框架的一部分,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以及卷取装置13中的至少一个。另外,在图2以及图3中,省略了上述的上蜡装置12,但上蜡装置12也能够相对于纱线处理模块20进行安装。
纱线处理模块20具备底座21、前面板22以及引导部件23。前面板22安装于底座21的前侧。引导部件23具有朝向铅垂方向上方的面,并具有与纱线Y接触而限制纱线的行进位置的接触部(切口部)。另外,引导部件2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引导部件23安装于前面板22的上端部,将从气流纺纱装置7(参照图1)供给的纱线Y朝纱线监视装置8引导。
底座21具有一对侧框架21a、中间框架21b、底框架21c以及前框架21d。中间框架21b架设于一对侧框架21a的中间部之间。底框架21c架设于一对侧框架21a的下端部之间。前框架21d在中间框架21b的上侧架设于一对侧框架21a之间。
另外,底座21的构成并无特别限定,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底座21中,前框架21d以及一对侧框架21a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对一张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在该情况下,中间框架21b以及底框架21c也可以分别与前框架21d以及一对侧框架21a分体地构成(由不同的金属板形成)。也可以为,中间框架21b架设于一对侧框架21a的中间部之间,底框架21c架设于一对侧框架21a的下部之间。
在一对侧框架21a上分别设置有引导槽21e。设置于支承框架15(参照图1)侧的销(省略图示)卡合于各引导槽21e。在该销卡合于引导槽21e的状态下,将底框架21c螺纹固定于支承框架15。即,底座21(进而,纱线处理模块20)能够相对于支承框架15进行拆装。
纱线监视装置8安装于前框架21d。纱线监视装置8的狭缝85经由设置于前面板22的开口部22a朝前面板22的前侧突出。
张力传感器9安装于中间框架21b。张力传感器9中的划分出供纱线Y行进的区域的狭缝9a,经由设置于前面板22的切口部22b朝前面板22的前侧突出。
纱线存积装置11安装于中间框架21b。纱线存积装置11的构成中的电动马达11a配置于前面板22后侧的上侧空间S1。上侧空间S1是一对侧框架21a之间的空间中比中间框架21b靠上侧的空间。纱线存积装置11的构成中的纱线存积辊11b以及挂纱部件11c配置于下侧空间S2,并经由切口部22b朝前面板22的前侧露出。下侧空间S2是一对侧框架21a之间的空间中比中间框架21b靠下侧的空间。
纱线处理模块20还具备电路基板25、以及吸引机构26的一部分。电路基板25配置于上侧空间S1,并安装于前框架21d。电路基板25与张力传感器9以及电动马达11a等电连接。在电路基板25的连接器25a上连接有包括电源线以及信号线等在内的外部布线(省略图示)。该外部布线与单元控制器10电连接,且能够相对于连接器25a进行拆装。另外,在前面板22设置有与电路基板25电连接的显示部以及操作部(省略图示)。显示部是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是操作人员用的操作按钮等。
吸引机构26具有吸引管28、第二吸引配管29、连接部27、第一吸引配管43(图6参照)、吸引部41a(参照图1)、废纤维回收部41b(参照图1)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纱线处理模块20具备吸引机构26中的吸引管28、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连接部27。第二吸引配管29与第一吸引配管43连通,供作为空气的流动的吸引流流通。第二吸引配管29经由托架21f安装于侧框架21a。由此,能够使第二吸引配管29相对于侧框架21a的位置稳定,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存在零件的个体差或者组装误差而可能产生的松动。吸引管28安装于第二吸引配管29的一方的端部29a。吸引管28的前端部位于纱线存积辊11b的基端部分(上游侧端部)附近,并形成第一吸引口28a。第一吸引口28a与卷绕纱线Y的部分即纱线存积辊11b的外周面对置地配置。即,第二吸引配管29与从纱线存积辊11b吸引废纤维的第一吸引口28a连通。
如图4所示,第二吸引配管29具备:一方的端部29a,经由吸引管28而面向纱线存积装置11;另一方的端部(下游侧端部)29b,经由连接部27(参照图3)以及第一吸引配管43(参照图3),与使一方的端部29a产生作为空气的流动的吸引流的吸引部41a(参照图1)连接;以及主体部30,从一方的端部29a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部29b,在一方的端部29a与另一方的端部29b之间形成有三个(多个)弯曲部31以及四个(多个)直线部33。在弯曲部31的延伸方向两侧形成有轴线AL方向互不相同的直线部33、33。另外,在第二吸引配管29的另一方的端部29b也可以安装铁制的垫圈。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纱线Y对另一方的端部29b造成损伤。
在主体部30,至少弯曲部31的内径D为8mm以上。另外,也可以使包括直线部33在内的主体部30的整体的内径D1为8mm以上。此外,也可以至少使弯曲部31的内径D为12mm以上。进而,也可以使包括直线部33在内的主体部30的整体的内径D1为12mm以上。
主体部30、即第二吸引配管29是形成为规定形状的成型品,例如,由PP(聚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第二吸引配管29的弯曲强度例如为420~560(kgf/cm2)。第二吸引配管29是虽然允许由于承受应力而产生一些变形但基本上不具有挠性的成型品。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吸引配管29是主体部30呈大致C字形状延伸的成型品。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吸引配管43是供吸引废纤维的吸引流流通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配管。第一吸引配管43的一方的端部43a与沿着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吸引管道42(参照图1)连接。吸引管道42的一方的端部42a与收纳于第一端框架4(参照图1)的废纤维回收部41b(参照图1)连接。废纤维回收部41b具有:经由之后详述的第一吸引配管43连接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一方的端部29a(进而,吸引管28的第一吸引口28a);以及使之后详述的第三吸引配管51的一方的端部51a产生吸引流的吸引部41a(吸引源:参照图1)。第一吸引配管43可以说经由吸引管道42与吸引部41a连接。
第三吸引配管51与第一吸引配管43连通,供作为空气的流动的吸引流流通。第三吸引配管51具备:一方的端部51a,在前面板22的前面设置于引导部件23附近;另一方的端部(下游侧端部)51b,经由连接部27(参照图3)以及第一吸引配管43(参照图3)与使一方的端部51a产生吸引流的吸引部41a(参照图1)连接;以及连通部51c,从一方的端部51a连通至另一方的端部51b。在一方的端部51a形成有后述的第二吸引口22c。第三吸引配管51呈一条直线(无弯曲部)地从一方的端部51a形成至另一方的端部51b。第三吸引配管51的长度比第一吸引配管43以及第二吸引配管29的长度短,为10cm以下。
连接部27与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连接,使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与第一吸引配管43合流。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第三吸引配管51以及连接部27由互不相同的部件(不同部件)形成。即,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第三吸引配管51以及连接部27相互分体。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从互不相同的方向与连接部27连接。第一吸引配管43以及第二吸引配管29相对于连接部27能够拆卸地连接。
连接部27配置于第一吸引配管43的上游侧,且配置于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的下游侧。即,连接部27使第二吸引配管29的下游侧端部即一方的端部29a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的下游侧端部即一方的端部51a与第一吸引配管43的上游侧端部即另一方的端部43b合流。另外,吸引配管的“上游侧”、“下游侧”是指在废纤维的吸引方向上观察时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连接部27配置于上侧空间S1,并安装于前框架21d。即,当如图1所示那样从正面观察纺纱机械1时,第二吸引配管29从前方与连接部27连接,第三吸引配管51从侧方与连接部27连接,第一吸引配管43从后方与连接部27连接。通过这样的连接构成,处于纱线存积辊11b的基端部分附近的废纤维等经由第二吸引配管29被吸引,处于引导部件23附近的废纤维等经由第三吸引配管51被吸引。
连接部27处的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为,由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以及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中的至少一方定义的配管特性互不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状,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互不相同。此处所述的圆形状包括椭圆形状以及正圆形状。另外,第三吸引配管51的内径(内部空间部的直径)优选为4mm以上11mm以下。
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各自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中、最大的截面积与最小的截面积之比为1:6以上1:68以下。上述最大的截面积与最小的截面积之比优选为1:30以上1:32以下。此外,第一吸引配管43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大于第二吸引配管29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此外,第二吸引配管29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大于第三吸引配管51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第三吸引配管51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的下限值被设定为能够吸引废纤维(废纱线或者飞花)的值。第三吸引配管51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的上限值,根据与连接部27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设定,优选为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的1/2以下。
以下,对连接部27的构造(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形成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的内表面27b的一部分形成有为平坦的面的平面部27a,第二吸引配管29与平面部27a连接。换言之,表示由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外形包围的区域为平面。即,表示在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与轴线AL2正交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区域为平面。再换言之,表示从连接部27拆卸了第二吸引配管29时的开口部分为平面。
此外,从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轴线AL1)观察到的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的截面形成为D型形状。换言之,当从接合器44的轴线AL4的方向观察时,连接部27的内表面27b(内部空间S11的截面的外形)形成为由平面部27a的一部分即直线部27c以及半圆部(弧状部)27d构成的D型形状。此处所述的D型形状也包括大致D型形状。另外,也可以为,当从接合器44的轴线AL4的方向观察时,连接部27中的内表面27b由平面部27a的一部分即直线部27c以及弧状部形成,该弧状部由圆弧构成或者由不同半径的多个圆弧构成。
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另一方面,第一吸引配管43所连接的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是D型形状而不是圆形状。因此,在连接部27与第一吸引配管43之间设置有将两者连接的接合器44。在接合器44中,上游侧端部44a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D型形状,下游侧端部44b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状。接合器44是使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平缓地转换的部件。
此外,如图7A所示,向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轴线AL2的位置P1与直线部27c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P2,在上述直线部27c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距离G。另外,此处所述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轴线AL2与第二吸引配管29的最下游端的轴线AL一致。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三吸引配管51与第二吸引口22c连通,该第二吸引口22c设置于在卷取装置13与供纱装置(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之间引导纱线Y的引导部件23的上方(上游侧)。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43的轴线AL1的方向和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三吸引配管51的轴线AL3的方向,具有相同方向(以下,称作“第一方向”。)的成分。连接部27具有开口部27f。而且,构成为,当将连接部27中与第一吸引配管43经由接合器44所连接的开口部27f正交的方向设为连接部27的轴线AL4的方向时,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轴线AL3的方向)与连接部27的轴线AL4的方向的交叉角度α为45度以下。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与连接部27的轴线AL4的方向的交叉角度α为25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AL1的方向以及轴线AL3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的成分而具有机体前后方向的成分。
当从第二吸引配管29的连接方向观察时,第三吸引配管51配置于第二吸引配管29的左右方向的一侧29d,且第三吸引配管51被连接为,将其连接方向延长而得到的直线(连接位置处的轴线AL3)在左右方向的另一侧29c与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周面43c相交叉。另外,第三吸引配管51也可以被连接为,将其连接方向延长而得到的直线(轴线AL3)在左右方向的另一侧29c与连接部27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即半圆部27d相交叉。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轴线AL2的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的成分形成为45度以上的角度。另外,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轴线AL2的方向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的成分垂直。
在连接部27中,第一吸引配管43所连接的开口的面积(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A1、第二吸引配管29所连接的开口的面积(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A2、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所连接的开口(连接位置处的第三吸引配管51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的面积A3,处于A3<A2<A1且A3+A2≤A1的关系。第一吸引配管43所连接的开口的面积A1、第二吸引配管29所连接的开口的面积A2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所连接的开口的面积A3被规定为,随着朝向吸引流流动的方向的下游而逐渐变大。
[作用以及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二吸引配管29所连接的连接部27在形成内部空间S11的内表面27b的一部分具有平面部27a,第二吸引配管29与该平面部27a连接。由此,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当从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观察时,与在形成圆形状的内部空间S12的内表面127a的一部分127b连接第二吸引配管29的连接部127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的截面面积,或者能够使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中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突出量L1减小或使其不突出。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截面积变小而废纤维堵塞的事态,此外,第二吸引配管29的突出不会阻碍吸引流的流动,从第二吸引配管29流入的吸引流与从第三吸引配管51流入的吸引流能够在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中合流,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抑制来自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也包括大致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吸引流的合流紊乱。
在上述以往的纺纱机械中,为了将从多个部位吸引的废纤维回收到回收室,而在一个吸引配管上设置有使其他吸引配管连接的合流构造(连接部)。如此,在其他吸引配管与一个吸引配管合流的连接部,由于空间的制约,与一个吸引配管相比必须大幅度减小其他吸引配管的直径。其原因在于,在不减小其他吸引配管的直径的情况下,需要使其他吸引配管的端部位于一个吸引配管的里侧更深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插入至里侧较深的其他吸引配管而一个吸引配管的内部空间面积变小。其结果,变得无法顺畅地回收废纤维。此外,在与一个吸引配管相比大幅度减小其他吸引配管的直径的情况下,所吸引的空气中含有的杂质会堆积于吸引配管的内周面,废纱线以及飞花等废纤维勾挂于该堆积的部分,还是会妨碍顺畅的废纤维的回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相当于上述的一个吸引配管的第一吸引配管43相比,不将相当于上述的其他吸引配管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直径大幅度减小,就能够减小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中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突出量L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当从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观察时,连接部27的内表面27b形成为由直线部27c与半圆部27d构成的D型形状。由此,能够使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中的第二吸引配管29(或者铁制的垫圈)的突出量L1与第二吸引配管129(或者铁垫圈)的突出量L11相比进一步减小(L1<L11),此外,与此相伴随,能够使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的面积与连接部127的内部空间S12的面积相比增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位置处的第二吸引配管29的轴线AL2的位置P1与直线部27c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P2在延伸方向上相互错开。由此,来自第二吸引配管29的流动不会在中心点与半圆部27d碰撞而分成两部分,不会由于从第二吸引配管29流入且分成两部分的各流动而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中的流动紊乱。即,在本构造中,第二吸引配管29的连接位置处的轴线位置P1从中心位置P2进而从半圆部27d的中心点错开,由此能够使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产生一个较大的旋涡状的吸引流。其结果,从第二吸引配管29流入的吸引流与从第三吸引配管51流入的吸引流在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S11中顺畅地合流,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上延长了的直线(轴线AL3)与连接部27的轴线AL4的交叉角度α为45度以下,因此,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吸引流向第一吸引配管43的流出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来自第三吸引配管51的吸引流的流入方向)相互接近,从第三吸引配管51向第一吸引配管43的废纤维的流动变得顺畅。此外,如果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的角度差变小,则来自第三吸引配管51的流动不与连接部27的内表面27b(或者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周面43c)碰撞而朝向第一吸引配管43流动。即使假如发生碰撞,由于向内表面27b(内周面43c)的碰撞角度较浅,所以与碰撞角度较深的情况(例如直角地碰撞的情况)相比,空气中含有的杂质难以附着于内表面27b(内周面43c)。其结果,能够抑制空气中含有的杂质堆积于连接部27的内表面27b(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周面43c)的碰撞部位的事态。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将上述交叉角度设为25度以下,则从第三吸引配管51向第一吸引配管43的废纤维的流动将变得更加顺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从第二吸引配管29的连接方向观察时,第三吸引配管51配置于第二吸引配管29的左右方向的一侧29d,第三吸引配管51被连接为,将其连接方向(轴线AL3)延长而得到的直线在左右方向的另一侧29c与连接部27的内表面27b(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周面43c)相交叉。通过该构成,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相互接近,因此,从第三吸引配管51向第一吸引配管43的废纤维的流动变得顺畅。此外,如果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的角度差变小,则来自第三吸引配管51的流动不与连接部27的内表面27b(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周面43c)碰撞而朝向第一吸引配管43流动。其结果,能够抑制空气中含有的杂质堆积于碰撞部位的事态。此外,根据该构造,即便在空间或者设计尺寸上存在限制,也能够减小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的角度差。
如图6所示,通过使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位置在连接部27的上方(比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靠上方),且使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方向与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方向的角度差减小(变浅),由此上述的空气中含有的杂质堆积于碰撞部位的事态的抑制变得更加有效。即,第三吸引配管51的连接位置越偏向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且第三吸引配管51与连接部27连接的另一个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方)侧的内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构成内部空间S11的底壁面)的连接角度(来自第三吸引配管51的吸引流的流入角度)越浅,则越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杂质的堆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分别设置于多个纺纱单元2的情况下,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的配管直径本身必然变小,由于制造的自由度变低这样的制造上的问题,难以利用金属板来制造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因而,这些配管的形状被限制,因此通常的设计是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这样的吸引配管的内径差较小的吸引配管彼此的连接,合流空间中的空气流的紊乱容易成为问题。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合流构造中,即便将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的内径差减小为最大的内径与最小的内径之比为1:2以上1:8以下(优选为1:4以上1:6以下),也能够减小向第二吸引配管29的合流空间即内部空间S11的突出量,因此能够降低内部空间S11中的合流紊乱。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中,多个纺纱单元2分别具有的第一吸引配管43与吸引管道42连接。因此,在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并且在吸引方向上配置于比吸引管道42靠上游侧的合流构造中,能够顺畅地回收废纤维。
[变形例]
以上,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对第二吸引配管29应用了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成型品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代替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成型品,而使用具有挠性的由软质的聚氯乙烯等树脂部件形成的管。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引导部件等,而调整成图4所示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列举第一吸引配管43以及第二吸引配管29经由与第一吸引配管43以及第二吸引配管29不同的部件即连接部27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吸引配管43与连接部27也可以一体地形成。此外,该情况下的第一吸引配管43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方向,成为连接部27与第二吸引配管29的边界部分处的第一吸引配管43的轴线AL1的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列举从连接部27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向第一吸引配管43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的转换(即,从D型形状向圆形状的转换)使用了接合器4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使用接合器44,而使用在延伸方向的中途截面形状从D型形状变化为圆形状的第一吸引配管43。该情况下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为D型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连接部27中的第一吸引配管43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为D型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该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状。即,也可以在与第一吸引配管43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状的连接部27,连接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第二吸引配管29。另外,在该情况下,连接部27中的与第二吸引配管29连接的连接部位形成为平面部。此外,在该情况下,第一吸引配管43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各自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中、最大的截面积与最小的截面积之比设为1:6以上1:68以下(优选为1:30以上1:32以下)。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为圆管,将与连接部27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第一吸引配管43、第二吸引配管29以及第三吸引配管51各自的内径中、最大的内径与最小的内径之比设为1:2以上1:8以下(优选为1:4以上1:6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列举应用于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械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能够应用于自动落纱机或者纺纱机械那样的纱线卷取机以外的纤维机械以及这些纤维机械所包含的卷取单元、或者成为纱线之前的纤维束处理机即并条机或者粗纱机等纤维机械以及这些纤维机械所包含的纤维处理单元。
在纺纱单元2中,在机体高度方向上各装置被配置为,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卷取,但也可以将各装置配置为在下侧供给的纱线Y在上侧卷取。在图1中图示了纺纱机械1卷取平行形状的卷装P,但也可以卷取锥形形状的卷装P。
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通过送出辊与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在通过送出辊与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而设置通过吸引空气流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或者机械式的张力调节辊等。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进行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Claims (20)

1.一种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是在纤维机械中吸引废纤维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
第一吸引配管,供吸引上述废纤维的吸引流流通;
第二吸引配管,与上述第一吸引配管连通,供上述吸引流流通;
第三吸引配管,与上述第一吸引配管连通,供上述吸引流流通,与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为不同部件;以及
连接部,与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三吸引配管连接,使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中上述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以及上述第三吸引配管中上述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与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中上述吸引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合流,
在形成上述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为平坦的面的平面部,
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与上述平面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三吸引配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与上述连接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连接部的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三吸引配管为,由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以及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中的至少一方定义的配管特性互不相同。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上述第三吸引配管以及上述连接部由互不相同的部件形成。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设置于纤维机械,该纤维机械具备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多个纱线卷取单元、以及与吸引源连接且沿着多个上述纱线卷取单元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吸引管道,
多个上述纱线卷取单元分别具有的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与上述吸引管道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从上述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上述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成为D型形状。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从上述第一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上述连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形成为由直线部与弧状部构成的D型形状,
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二吸引配管的轴线位置、与上述直线部的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在上述延伸方向上相互错开。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三吸引配管各自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中、最大的截面积与最小的上述截面积之比为1:6以上1:68以下。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三吸引配管为圆管,
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三吸引配管各自的内径中、最大的内径与最小的内径之比为1:2以上1:8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一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和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三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具有相同方向的成分,
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二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相同方向的成分形成45度以上的角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二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相同方向的成分垂直。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当将与上述连接部中上述第一吸引配管所连接的开口部正交的方向设为上述连接部的轴线方向时,
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上述第三吸引配管的轴线方向与上述连接部的轴线方向的交叉角度为25度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当从上述第二吸引配管的连接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三吸引配管配置于上述第二吸引配管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上述第三吸引配管以使将其连接方向延长而得到的直线在上述左右方向的另一侧与上述第一吸引配管的内周面或者上述连接部的上述内表面相交叉的方式与上述连接部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第三吸引配管的长度比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二吸引配管的长度短,且为10cm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第一吸引配管向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二吸引配管向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
上述第二吸引配管向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三吸引配管向上述连接部连接的连接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第一吸引配管以及上述第二吸引配管分别相对于上述连接部能够拆卸地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设置于纱线卷取单元,该纱线卷取单元具备供给纱线的供纱装置、卷取从上述供纱装置供给的上述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以及在上述供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存积上述纱线的纱线存积装置,
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与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中存积上述纱线的部分吸引废纤维的第一吸引口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其中,
上述第三吸引配管配置于上述卷取装置与上述供纱装置之间,与设置于引导上述纱线的引导部上方的第二吸引口连通。
19.一种纱线卷取单元,具备:
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
供纱装置,供给纱线;
卷取装置,卷取从上述供纱装置供给的上述纱线而形成卷装;以及
纱线存积装置,在上述供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存积上述纱线,
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与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中存积上述纱线的部分吸引废纤维的第一吸引口连通。
20.一种纺纱机械,具备:
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
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
气流纺纱装置,对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上述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卷取装置,卷取由上述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上述纱线而形成卷装;以及
纱线存积装置,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存积上述纱线,
上述第二吸引配管与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中存积上述纱线的部分吸引废纤维的第一吸引口连通。
CN201910038737.5A 2018-01-19 2019-01-16 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Active CN110055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7365A JP2019123975A (ja) 2018-01-19 2018-01-19 吸引配管の合流構造、これを備えた糸巻取機及び紡績機
JP2018-007365 2018-0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5641A true CN110055641A (zh) 2019-07-26
CN110055641B CN110055641B (zh) 2022-07-01

Family

ID=6503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38737.5A Active CN110055641B (zh) 2018-01-19 2019-01-16 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14275A1 (zh)
JP (1) JP2019123975A (zh)
CN (1) CN110055641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46644A1 (en) * 1991-12-13 1993-06-16 SAVIO S.p.A. Suction system for textile machinery and in particular for a ring spinning machine
US5453117A (en) * 1994-03-22 1995-09-26 Luwa Ag Fluid filter and method of separating entrained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a moving fluid stream
CN101676453A (zh) * 2008-09-19 2010-03-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纤维机械用管道和具有该管道的纤维机械
CN101994175A (zh) * 2009-08-06 2011-03-3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械以及残留于纱线贮存罗拉的细纱的除去方法
CN10233502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吸引导管
EP2573227A2 (en) * 2011-09-21 2013-03-27 Murata Machinery, Ltd. Draft device,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573018A2 (en) * 2011-09-20 2013-03-27 Murata Machinery, Ltd.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4009052A (ja) * 2012-06-28 2014-01-20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
CN203671090U (zh) * 2013-12-13 2014-06-25 芜湖佳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油管的铰接接头与铰接螺栓的装配结构
EP2762242A1 (en) * 2013-01-31 2014-08-06 Raccorderie Metalliche S.p.A. Press-fitting
EP2799380A1 (en) * 2013-04-30 2014-11-05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Winder
EP3020854A1 (en) * 2014-11-13 2016-05-18 Murata Machinery, Ltd.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67873A (ja) 2011-09-20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46644A1 (en) * 1991-12-13 1993-06-16 SAVIO S.p.A. Suction system for textile machinery and in particular for a ring spinning machine
US5453117A (en) * 1994-03-22 1995-09-26 Luwa Ag Fluid filter and method of separating entrained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a moving fluid stream
CN101676453A (zh) * 2008-09-19 2010-03-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纤维机械用管道和具有该管道的纤维机械
CN101994175A (zh) * 2009-08-06 2011-03-3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械以及残留于纱线贮存罗拉的细纱的除去方法
CN10233502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吸引导管
EP2573018A2 (en) * 2011-09-20 2013-03-27 Murata Machinery, Ltd.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573227A2 (en) * 2011-09-21 2013-03-27 Murata Machinery, Ltd. Draft device,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3014949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牵伸装置、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JP2014009052A (ja) * 2012-06-28 2014-01-20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
EP2762242A1 (en) * 2013-01-31 2014-08-06 Raccorderie Metalliche S.p.A. Press-fitting
EP2799380A1 (en) * 2013-04-30 2014-11-05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Winder
CN203671090U (zh) * 2013-12-13 2014-06-25 芜湖佳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油管的铰接接头与铰接螺栓的装配结构
EP3020854A1 (en) * 2014-11-13 2016-05-18 Murata Machinery, Ltd.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14275A1 (en) 2019-07-24
JP2019123975A (ja) 2019-07-25
CN110055641B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37968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uni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1868570B (zh) 用于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16818A (zh) 纺纱机、纺纱方法及纺纱
EP1518949B1 (en) Air vortex spinning machine with special fibre introductions passages
EP3967794A1 (en) Oil recovery apparatus, yarn processing mechanism, and spun yarn take-up apparatus
US20060236673A1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a spun thread
CN110055641A (zh) 吸引配管的合流构造、具备其的纱线卷取单元及纺纱机械
EP2949795A2 (en) Spinning method,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CN103510209B (zh) 纤维机械
US20110023273A1 (en)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fibre material between a drafting device and a loop-forming machine and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said apparatus
EP2985371B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5568453B (zh)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EP3115489B1 (en) Fiber bundle feed stopping device for spinning frame
EP3103903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EP3067306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JP2001271232A (ja) 毛羽の少ない紡績糸の紡出方法
CN105648591B (zh) 纤维回收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CN105177787A (zh) 芯纱供给单元及纺纱机
JP2018012902A (ja) 糸端捕捉装置
JP2017014672A (ja) ノズルブロック、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TWI654348B (zh) 用於編織機之抽紗設備
JP2019123974A (ja) 吸引配管、吸引配管の合流構造、糸巻取機及び紡績機
CN219280205U (zh) 纺织棉絮预清除装置
TW202325933A (zh) 供油導件、纖維機械以及假撚加工機
CN103484989A (zh) 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