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0252B - 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 Google Patents

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0252B
CN110030252B CN201811413239.6A CN201811413239A CN110030252B CN 110030252 B CN110030252 B CN 110030252B CN 201811413239 A CN201811413239 A CN 201811413239A CN 110030252 B CN110030252 B CN 1100302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bolt
washer
slit
body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132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0252A (zh
Inventor
柏崎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30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0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0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0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41/00Measures against loss of bolts, nuts, or pins; Measures against unauthorised operation of bolts, nuts or pins
    • F16B41/002Measures against loss of bolts, nuts or p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43/00Washers or equivalent devices; Other devices for supporting bolt-heads or nu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不缩小车身部件的形状的自由度地防止螺栓从自被安装构件取下的车身部件脱落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垫圈(61)的垫圈主体(64)具备狭缝(66)。在狭缝(66)的相互对置的侧缘的一部分设有能将螺栓(55)的轴部(56)的外表面从径向外侧夹持的一对夹持部(64a)。在与各夹持部(64a)的一侧相邻的位置设置有将螺栓(55)的轴部(56)向夹持部(64a)之间引导的引导部(64b)。一对引导部(64b)具有朝向相邻的夹持部(64a)的方向而呈尖细状倾斜的引导面。各夹持部(64a)的另一侧由允许对置的一对夹持部(64a)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的位移允许部(64c)连结。

Description

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背景技术
作为保险杠等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已知有向车身部件和被安装构件的插通孔插入螺栓的轴部并将螺栓的轴部拧紧于在被安装构件的背面侧固定的螺母的方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7-156728号(以下,专利文献1))。
然而,在采用该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的情况下,在将车身部件从被安装构件取下之后,螺栓相对于车身部件成为自由状态,所以,螺栓有可能从车身部件脱落而丢失,即便是在将螺栓从车身部件取下的情况下,螺栓的管理电变得繁杂。
作为能够应对该问题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提出了使得在将车身部件从被安装构件取下之后也能够将螺栓维持为与安装构件卡合了的状态的方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63555号(以下,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中,在车身部件设置连续地形成有狭缝孔和大径的插通孔的板状部,并且,使垫圈卡止于螺栓的轴部,使垫圈从大径的插通孔向板状部的背面侧穿过,在该状态下使螺栓向滑动孔方向移动而使螺栓卡止于车身部件。在该紧固连结结构中,螺栓的头部与垫圈之间的轴部穿过滑动孔,螺栓的头部和垫圈卡止于滑动孔的缘部从而螺栓由板状部止脱。另外,车身部件通过在该状态下拧紧螺栓而相对于被安装构件紧固连结固定。
在采用该安装结构的情况下,在解除螺栓的轴部与被安装构件的紧固连结并将车身部件从被安装构件取下之后,螺栓也与垫圈一起被维持为与车身部件卡合了的状态。因此,在采用了该紧固连结结构的情况下,在将车身部件从被安装构件取下之后能够防止螺栓从车身部件脱落。
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中,必须将具有狭缝孔和大径的插通孔的板状部形成于车身部件,所以,车身部件的形状的自由度缩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缩小车身部件的形状的自由度地,防止螺栓从自被安装构件取下的车身部件脱落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中,螺栓的轴部穿过车身部件的插通孔,并且,垫圈卡合于从所述插通孔向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侧突出的所述螺栓的轴部,在该状态下所述螺栓的轴部紧固连结于被安装构件,其中,所述垫圈的板状的垫圈主体具备狭缝,所述垫圈主体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的一部分具有能够将所述螺栓的轴部的外表面从径向外侧夹持的一对夹持部,并且,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中的与各所述夹持部的一侧相邻的位置具有将所述螺栓的轴部向一对所述夹持部之间引导的引导部,一对所述引导部具有朝向相邻的所述夹持部的方向而呈尖细状倾斜的引导面,各所述夹持部的另一侧由位移允许部连结,该位移允许部允许对置的一对所述夹持部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车身部件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情况下,将螺栓的轴部插入车身部件的插通孔,在该状态下使垫圈卡止于从插通孔向背面侧突出的螺栓的轴部。此时,关于垫圈,狭缝的一侧的引导部抵靠于螺栓的轴部,由此,通过位移允许部的弹性位移而一对夹持部的分离宽度暂时扩大,在螺栓的轴部插入到一对夹持部之间的时间点,由于位移允许部的弹性而夹持部的分离宽度返回原来的状态。其结果是,垫圈卡止于螺栓的轴部,螺栓卡止于车身部件的插通孔的缘部。车身部件通过在该状态下将螺栓拧紧于被安装构件而相对于被安装构件紧固连结固定。
另外,在拧松螺栓的紧固连结而将车身部件从被安装构件取下之后,由于垫圈的一对夹持部卡止于螺栓的轴部,所以,螺栓保持着卡止于车身部件的状态。其结果是,螺栓从车身部件的脱落得以防止。
(2)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也可以是,所述狭缝具有与所述夹持部相比更朝向与所述引导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狭缝基部,所述位移允许部由所述垫圈主体中的配置所述狭缝基部的部位构成。
在该情况下,仅利用在板状的垫圈主体形成的狭缝就能够在垫圈主体容易地构成位移允许部。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谋求垫圈的制造的容易化。
(3)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中,也可以是,所述螺栓具备与所述车身部件的表面侧抵接的头部和穿过所述插通孔的所述轴部,在所述轴部的向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侧突出的部位,设置有供所述垫圈的夹持部嵌合的嵌合槽和紧固连结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螺纹部,所述嵌合槽形成于在所述螺栓的轴部穿过了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该嵌合槽的靠近所述头部的端部与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大致对齐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在将螺栓的轴部插入到车身部件的插通孔之后,使垫圈与车身部件的背面抵接,就这样沿着背面使垫圈移动,由此,能够使垫圈的夹持部容易地嵌合于螺栓的轴部的嵌合槽。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谋求垫圈的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4)在上述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所述位移允许部侧的端部,设置有能够进行沿着所述狭缝的方向上的加重输入的按压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作业者用手指等将按压部按入,能够以强的按压力将引导部的引导面按在螺栓的轴部。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垫圈主体的夹持部打开,能够使夹持部保持螺栓的轴部。
(5)在上述技术方案(4)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垫圈主体的板面正交的板面的板状。
在该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将手指等按抵在按压部的板面的大的面积部分而使按压力效率良好地作用于垫圈主体。
(6)在上述技术方案(4)或(5)中,也可以是,所述垫圈主体与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板厚方向上形成为对称形状。
在该情况下,即便在使垫圈的表背反转了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垫圈同样地组装于螺栓。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无需再进行垫圈的表背的确认作业,垫圈的组装效率提高。
(7)在上述技术方案(4)~(6)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部件的通过所述螺栓进行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座设置于从所述车身部件向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被安装构件的通过所述螺栓进行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座设置于从所述被安装构件向所述车身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垫圈的所述按压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侧部外侧位置。
在该情况下,在车身部件侧和被安装构件侧都能够同样地确保按压部从垫圈主体的伸出宽度。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作业者用手指等按压的按压部的宽度,并且,能够将以垫圈主体为中心的按压部的左右的伸出宽度容易地设定为相同宽度。并且,在按压部的左右的伸出宽度被设定为相同宽度的情况下,按压部的重心位置与垫圈主体的重心位置一致,施加于按压部的按压力顺利地向垫圈主体传递。因此,能够不招致垫圈主体的弯曲地,使夹持部嵌合于螺栓的轴部。
(8)在上述技术方案(1)~(7)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所述位移允许部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中的与所述插通孔分离开的位置突出设置有转动限制突起,该转动限制突起通过与所述卡合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垫圈的转动。
螺栓与垫圈一起卡止于车身部件,当在该状态下进行螺栓的拧紧、拧松时,有时会由于螺栓与垫圈之间的滑动阻力而使得垫圈被螺栓的旋转带动而旋转。此时,通过垫圈的卡合部与车身部件的背面的转动限制突起抵接,从而垫圈的被带动旋转受到限制。因此,能够避免垫圈与车身部件的背面的想要避免干涉的部位抵接。
(9)在上述技术方案(8)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动限制突起能够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通过所述螺栓进行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座抵接。
在该情况下,在车身部件通过螺栓紧固连结于被安装构件时,通过转动限制突起与被安装构件的紧固连结座抵接,能够提高车身部件相对于被安装构件的紧固连结强度。
(10)在上述技术方案(1)~(9)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在后底板的下方悬吊支承备用轮胎,并且,所述后底板的后方由后保险杠正面覆盖,所述后保险杠正面具备在车宽方向左右配置的一对侧部正面块和配置于一对所述侧部正面块之间并且车宽方向的宽度比所述备用轮胎的直径宽的中央正面块,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被用于所述中央正面块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车身后部的板材的车辆,所述车身部件由所述中央正面块构成,并且,所述被安装构件由所述板材构成,所述螺栓能够与所述垫圈一起卡止于所述中央正面块。
在备用轮胎的拆装时,在将中央正面块从车身后部取下的情况下,拧松螺栓而使螺栓的轴部脱离车身后部的板材,在该状态下将中央正面块从车身取下。备用轮胎在该状态下从后底板的下方取下,或者使其悬吊支承于后底板的下方。在该作业的期间,用于将中央正面块再次安装于车身后部的螺栓成为经由垫圈而卡合于中央正面块的状态。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螺栓的丢失,避免对取下的螺栓的繁杂的管理。
(11)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卡合于从车身部件的插通孔突出的螺栓的轴部,所述车身部件通过所述螺栓而紧固连结固定于被安装构件,其中,所述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具备板状的垫圈主体,该垫圈主体具有狭缝,所述垫圈主体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的一部分具有能够将所述螺栓的轴部的外表面从径向外侧夹持的一对夹持部,并且,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中的与各所述夹持部的一侧相邻的位置具有将所述螺栓的轴部向一对所述夹持部之间引导的引导部,一对所述引导部具有朝向相邻的所述夹持部的方向而呈尖细状倾斜的引导面,各所述夹持部的另一侧由位移允许部连结,该位移允许部允许对置的一对所述夹持部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
在采用了该垫圈的情况下,在拧松螺栓的紧固连结而将车身部件从被安装构件取下的状态下,能够维持为利用垫圈使螺栓卡止于车身部件的状态。因此,在采用了该垫圈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螺栓从车身部件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垫圈的垫圈主体设置有狭缝,在该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设置有一对夹持部和引导部,并且,一对夹持部由允许对置的一对夹持部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的位移允许部连结。因此,若垫圈的夹持部在车身部件的背面侧卡止于螺栓的轴部,则在将车身部件取下之后,螺栓也被维持为卡止于车身部件的状态。因此,在采用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能够不缩小车身部件的形状的自由度地,防止螺栓从自被安装构件取下的车身部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去除后的仰视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去除后的后视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去除后的侧视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保险杠正面的后视图。
图6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正面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正面的紧固连结部的在图7的VIII-VIII剖面部分剖切而得到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正面的紧固连结部的沿着图7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正面的紧固连结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垫圈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正面的紧固连结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垫圈与螺栓卡合时的行为进行说明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14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备用轮胎的取下步骤进行说明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垫圈与螺栓卡合时的行为进行说明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适当部位,记载有指示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示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以及指示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图1是将一部分的部件去除后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后部区域而得到的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将一部分的部件去除后的车辆1而得到的图,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将一部分的部件去除后的车辆1而得到的图。另外,图4是从后部右斜下方观察将一部分部件去除后的车辆1的后部区域而得到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从发动机等动力源向前轮和后轮传递驱动力的四轮驱动车。在车辆1的后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侧框架2。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前端部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中底板横梁3。另外,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底板横梁4,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后端部架设有同样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末端横梁5。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中底板横梁3、后底板横梁4、后末端横梁5接合有后底板6,后底板6由它们支承。
另外,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中的后底板横梁4与后末端横梁5的设置位置之间,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出的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如图2所示,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形成为在车辆后视时中央区域向下方凹陷的大致U字状。因此,在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与后底板6之间设置有空间部。该空间部构成了轮胎收容部8。在轮胎收容部8,借助轮胎支架51而收容有备用轮胎5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为了图示方便而省略了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和后述的差动装置9。
在后底板6的中央区域的下方配置有将发动机等驱动源的动力向左右的后轮分配并传递的后轮用的差动装置9。
差动装置9经由具有缓冲功能的一对支座部10而固定于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的下表面。差动装置9具有将差动机构收纳于内部的主体块11和在主体块11的后部延伸设置的后部连结块12。在主体块11的前表面中央连结有驱动传递用的未图示的传动轴。另外,在主体块11的左右的侧部连结有未图示的后轮的车轴。
如图4所示,轮胎支架51具备在备用轮胎50的下方侧大致沿着备用轮胎50的直径方向延伸出的主杆52和结合于主杆52的延伸方向大致中央并在与主杆52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出的副杆53。主杆52和副杆53由金属材料形成,并在交叉部相互焊接固定。在主杆52和副杆53的延伸方向的两侧的端缘,形成有向上方侧弯折并对备用轮胎50的外周部进行支承的外周支承部52a、53a。
主杆52在一端侧的外周支承部52a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呈大致コ形状弯折的枢轴支承部52b。枢轴支承部52b经由支承托架14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后底板6的前部区域的下表面。轮胎支架51以主杆52的枢轴支承部52b为中心,以能够倾斜运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后底板6的下表面。
另外,在主杆52的另一端侧的外周支承部52a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呈大致コ形状弯折的卡止部52c。在卡止部52c一体地安装有具有插入狭缝15a的金属制的卡止板15。卡止部52c经由分体的固定杆16而能够卡止于车身后部的后末端横梁5。
固定杆16在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卡止钩16a,并且在下端部螺合有卡止螺栓17。固定杆16的卡止钩16a能够悬吊支承于在后末端横梁5的后表面安装的固定托架18。主杆52的卡止部52c通过在固定杆16插入到卡止板15的插入狭缝15a的状态下拧紧卡止螺栓17而卡止于车身后部。具体而言,在轮胎支架51的上部,备用轮胎50横向载置,在该状态下利用工具拧紧卡止螺栓17。由此,主杆52的卡止部52c在轮胎支架51的中央区域将备用轮胎50按压于后底板6的下表面侧的状态下,经由固定杆16而被束缚于后末端横梁5。
图5是安装于后末端横梁5的后表面侧的后保险杠正面30的后视图。图6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将后保险杠正面30的中央正面块30C去除后的车辆1的后部而得到的图。
后保险杠正面30具备在车宽方向左右配置的一对侧部正面块30L、30R和配置于一对侧部正面块30L、30R之间的中央正面块30C。中央正面块30C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和车身后部左右的后板40(板材)进行拆装。侧部正面块30L、30R和中央正面块30C的主要部分由树脂材料形成。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在后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配置于车身的后部的下部侧的角落部。与此相对,中央正面块30C在后视时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中央正面块30C的车宽方向的宽度设定为比备用轮胎50的直径宽。在备用轮胎50的拆装作业时,通过取下中央正面块30C,能够通过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之间的开口容易地进行拆装作业。
中央正面块30C形成为,外观面与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共面,左右的缘部相对于车身后部的后板40通过螺栓紧固连结和夹持件固定而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正面块30C构成了车身部件,车身后部的后板40构成了被安装构件。
在此,在中央正面块30C的后部侧的上缘部,如图5所示,形成有相对于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外观面30Ca而向车身前方呈台阶状凹陷的台阶部30Cb。另外,在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的大致L字状的后视的内侧区域,同样地,形成有相对于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外观面30La、30Ra而向车身前方侧呈台阶状凹陷的台阶部30Lb、30Rb。中央正面块30C的台阶部30Cb与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的台阶部30Lb、30Rb以没有台阶而连续的方式形成。这些台阶部30Cb、30Lb、30Ra在车身的未图示的后车门(后部车门)关闭了时容纳后车门的下缘部和左右的下侧角落部。
图7是从背面侧(车身组装状态下的车身前方侧)的斜上方观察左侧的侧部正面块30L和中央正面块30C而得到的图。图8是在图7的VIII-VIII剖面部分剖切时的侧部正面块30L与后板40的紧固连结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9是与图7的VIII-VIII剖面部分对应的侧部正面块30L与后板40的紧固连结部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图9中,示出了中央正面块30C、相对于后板40而言的左侧的侧部正面块30L的卡合结构,但右侧的侧部正面块30R也成为与左侧的侧部正面块30L大致同样的卡合结构。
如图7所示,在左侧的侧部正面块30L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缘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交界卡合部41,该交界卡合部41能够卡合于中央正面块30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具体而言,在交界卡合部41的上部区域形成有长孔状的卡合孔42,在该卡合孔42嵌入有在中央正面块30C的端缘突出设置的卡止爪43。另外,交界卡合部41的下端通过螺栓44及螺母45而紧固连结于中央正面块30C的端缘的下端。螺栓44能够从中央正面块30C的下方进行拧紧、拧松操作。
在交界卡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和下方部,形成有夹持件插通孔46。在夹持件插通孔46,在中央正面块30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设置的固定用夹持件47的顶端部朝向车身前方侧突出。这些固定用夹持件47嵌合于在车身的后板40形成的未图示的卡止孔。
在中央正面块30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中的上部区域(台阶部30Cb的区域),形成有朝向后保险杠正面30的背面方向(车身的前方)突出的主视为大致圆形状的第一突出部48。在第一突出部48的中央部形成有插通孔49。从中央正面块30C的表面侧(车身后方侧),紧固连结用的螺栓55的轴部56穿过该插通孔49。螺栓55在使中央正面块30C的端缘与侧部正面块30L卡合了的状态下,紧固连结固定于车身后部的后板40。如图8所示,在后板40上形成有供螺栓55的轴部56的顶端穿过的插通孔57,在后板40的背面设置有能够供螺栓55的轴部56螺合的焊接螺母58。
在后板40中的与中央正面块30C的第一突出部48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朝向第一突出部48的方向(车身后方)突出的主视为大致圆形状的第二突出部35。第二突出部35的顶壁被设为后板40侧的紧固连结座36,在该紧固连结座36形成有所述插通孔57,并且在紧固连结座36的背面固定有焊接螺母58。
螺栓55具备与中央正面块30C的表面侧抵接的头部59和穿过中央正面块30C的插通孔49的上述的轴部56。中央正面块30C的第一突出部48的顶壁被设为能够供螺栓55的头部59从表面侧抵接的紧固连结座60。在螺栓55的轴部56的向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侧突出的部位,设置有供后述的垫圈61的夹持部64a嵌合的嵌合槽62和紧固连结于后板40的背面的焊接螺母58的螺纹部63。螺栓55的轴部56的嵌合槽62形成为,在轴部56穿过了中央正面块30C的插通孔49的状态下,嵌合槽62的靠近头部59的内壁62a(端部)与中央正面块30C的紧固连结座60的背面60a大致对齐。垫圈61通过在中央正面块30C的紧固连结座60的背面60a侧嵌合于螺栓55的嵌合槽62,能够将螺栓55维持为与中央正面块30C卡合了的状态。
图10是示出垫圈61卡止于螺栓55的轴部56的状态的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11是垫圈61单独的立体图,图12是安装垫圈61之前的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垫圈61由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如图10、图11所示,垫圈61具备板状的垫圈主体64和能够供作业者用手指等向垫圈主体64输入按压加重的按压部65。垫圈主体64在与板厚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上呈长条地延伸出。以下,将垫圈主体64的呈长条地延伸的方向称作长边方向,将与厚度方向及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
在垫圈主体6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沿着垫圈主体6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狭缝66。狭缝66朝向垫圈主体6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开放。在狭缝66的相互对置的侧缘的一部分,设置有能够将螺栓55的轴部56的嵌合槽62部分从径向外侧夹持的一对夹持部64a。各夹持部64a以沿着螺栓55的轴部56的外表面的方式呈大致圆弧状形成。另外,在狭缝66的相互对置的侧缘中的与各夹持部64a的一侧(狭缝66的开放的一侧)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在将垫圈61组装于螺栓的轴部56时将螺栓55的轴部56向夹持部64a之间引导的引导部64b。相互对置的一对引导部64b具有朝向相邻的夹持部64a的方向而呈尖细状倾斜的引导面64b-1。另外,垫圈主体64的比一对夹持部64a靠近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部分被设为允许对置的一对夹持部64a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的位移允许部64c。狭缝66的狭缝基部66a与垫圈主体64的夹持部64a相比朝向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与引导部64b相反的一侧)延伸。位移允许部64c由垫圈主体64中的配置狭缝基部66a的部位构成。
另外,按压部65形成为具有与垫圈主体64的板面正交的板面的板状,结合于垫圈主体64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配置位移允许部64c的一侧的端面)。如图9所示,垫圈主体64与按压部65在垫圈主体64的板厚方向上形成为对称形状。因此,即便在使垫圈61的表背反转了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垫圈61同样地组装于螺栓55。如图9所示,垫圈61在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侧卡止于螺栓的嵌合槽62,在该状态下螺栓55的轴部56紧固连结于后板40。由此,垫圈主体64配置于中央正面块30C侧的第一突出部48与后板40侧的第二突出部35之间。此时,按压部65配置于第一突出部48和第二突出部35的侧部外侧位置。
另外,在垫圈主体64的位移允许部64c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外侧呈山形状鼓出的卡合突起67(卡合部)。
与此相对,在中央正面块30C的紧固连结座60的背面中的、从紧固连结座30的插通孔49分离开的位置,突出设置有通过与卡合突起67抵接而限制垫圈61的转动的一对转动限制突起68。转动限制突起68具有从紧固连结座60的背面突出的规定高度的基部68a和与基部68a的端部相连续地设置并能够与垫圈61的卡合突起67抵接的抵接部68b。在中央正面块30C通过螺栓55而紧固连结于后板40时,转动限制突起68的基部68a能够与后板40侧的紧固连结座36抵接
图13是用于对螺栓55与垫圈61的卡合时的行为进行说明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中央正面块30C如以下这样紧固连结固定于车身后部的后板40。
首先,将螺栓55的轴部56从外侧穿过中央正面块30C的插通孔49,使垫圈61卡合于从插通孔49突出的螺栓55的轴部56。此时,垫圈61使垫圈主体64的板面与中央正面块30C的紧固连结座60的背面60a抵接,就这样在背面60a上向螺栓55的轴部56方向上滑动。由此,将垫圈主体64的引导面64b-1按在螺栓55的轴部56的外表面(嵌合槽62)。此时,作业者用手指等按压垫圈61的按压部65。由此,垫圈主体64的引导部64b被按在螺栓55的轴部56,一对夹持部64a如图13所示以位移允许部64c为中心而被挤开。当像这样直接将垫圈61按入后,夹持部64a恢复为初始形状,夹持部64a卡止于螺栓55的轴部56的外表面(嵌合槽62)。其结果是,垫圈61与螺栓55一起被临时保持于中央正面块30C。
接着,从该状态起,使中央正面块30C相对于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卡合,保持着该状态将中央正面块30C通过螺栓55而紧固连结固定于车身后部的后板40。此时,关于螺栓55,在轴部56相对于垫圈61相对转动的同时,螺纹部63被拧紧于后板40的背面的焊接螺母58。其结果是,中央正面块30C在与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匹配了的状态下安装于车身后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的备用轮胎50的拆装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4是用于对备用轮胎50的取下步骤进行说明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需要说明的是,备用轮胎50在悬吊支承于后底板6的下方的状态下,横向倒着载置于轮胎支架51上。此时,轮胎支架51的后端部经由固定杆16而卡止固定于后末端横梁5。
在从该状态下将备用轮胎50取下的情况下,首先,仅将后保险杠正面30的中央正面块30C从车身取下。此时,拧松前述的螺栓55而解除中央正面块30C与后板40的紧固连结,进而,解除中央正面块30C与左右的侧部正面块30L、30R的卡合,将中央正面块30C取下。此时,螺栓55通过与垫圈61的协同配合而卡止于中央正面块30C。
之后,利用工具拧松卡止螺栓17(参照图4、图6),解除轮胎支架51的卡止部52c与固定杆16的卡合。由此,轮胎支架51的卡止部52c从车身侧卸下。
其结果是,轮胎支架51以前端侧的枢轴支承部52b为中心,如图14(A)所示使后端侧处于下方而成为倾斜姿态。此时,轮胎支架51承受备用轮胎50的重量而欲大幅倾斜,但是,当轮胎支架51倾斜到某个角度时,轮胎支架51的下表面会与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的上部抵接。其结果是,轮胎支架51的倾斜角度被限制在一定角度。
作业者在该状态下将手从车身后方向轮胎收容部8内伸入,如图14(B)所示,沿着轮胎支架51的上表面将备用轮胎50向车辆1的后部下方拉下。作业者之后进行备用轮胎50的更换作业等。
另外,在将备用轮胎50收容于后底板6的下方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的备用轮胎50的取下步骤相反的步骤而载置于轮胎支架51上,保持着该状态将轮胎支架51的后部向上方抬起,使用固定杆16而将轮胎支架51的后部固定于车身。之后,将后保险杠正面30的中央正面块30C安装于车身。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紧固连结结构中采用的垫圈61中,在垫圈主体64设置有狭缝66,在该狭缝66的相互对置的侧缘设置有一对夹持部64a和引导部64b,并且,一对夹持部64a由允许对置的夹持部64a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的位移允许部64c连结。因此,当垫圈61的夹持部64a在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侧卡合于螺栓55的轴部56(嵌合槽62)时,在将中央正面块30C取下之后,也能够将螺栓55维持为卡止于中央正面块30C的状态。因此,能够无需对中央正面块30C设定复杂的形状地,防止螺栓55从自车身取下的中央正面块30C脱落。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紧固连结结构中,垫圈61的允许夹持部64a的扩展收缩变形的位移允许部64c由形成于垫圈主体64的狭缝66的狭缝基部66a所配置的部位构成。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仅利用在板状的垫圈主体64形成的狭缝66就能够在垫圈主体64上容易地构成位移允许部64c,能够谋求垫圈61的制造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栓55的轴部56的向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侧突出的部位,设置有供垫圈61的夹持部64a嵌合的嵌合槽62,嵌合槽62靠近头部59的内壁62a以与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60a大致对齐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将螺栓55的轴部56插入到中央正面块30C的插通孔49之后,通过使垫圈61的垫圈主体64与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60a抵接,就这样沿着背面60a使垫圈61移动,能够使垫圈61的夹持部64a容易地嵌合于螺栓55的轴部56的嵌合槽62。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谋求垫圈61的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圈主体64的位移允许部64c侧的端部,设置有能够进行沿着狭缝66的方向的加重输入的按压部65。因此,在垫圈61的组装时,通过作业者用手指等将按压部65按入,能够以强的按压力将引导部64b的引导面64b-1按在螺栓55的轴部56。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垫圈61容易地组装于螺栓55的轴部56。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垫圈61的按压部65形成为具有与垫圈主体64的板面正交的板面的板状,所以,作业者能够用手指等按抵在按压部65的板面的大的面积部分而使按压力效率良好地作用于垫圈主体6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圈61中,垫圈主体64与板状的按压部65由树脂一体地形成,但是,注塑成形时的浇口部优选设定为按压部65中的与按压面(作业者将手指等抵靠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的角度等。通过这样做,能够避免在作业者用手指按压按压部65时手指与浇口痕干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垫圈61的垫圈主体64与按压部65在垫圈主体64的板厚方向上形成为对称形状。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即便在使垫圈61的表背反转了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垫圈61同样地组装于螺栓55,所以,能够提高垫圈61的组装作业效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紧固连结结构中,中央正面块30C侧的紧固连结座60设置于向后板40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8,后板40侧的紧固连结座36设置于向中央正面块30C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5,垫圈61的按压部65配置于第一突出部48和第二突出部35的侧部外侧位置。因此,在中央正面块30C侧和后板40侧都能够同样地确保按压部65从垫圈主体64的伸出宽度。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际上充分地确保在作业者用手指等按压的按压部65的宽度,并且,也能够将以垫圈主体64为中心的按压部65的左右的伸出宽度容易地设定为相同宽度。
在将按压部65的左右的伸出宽度设定为相同宽度的情况下,按压部65的重心位置与垫圈主体64的重心位置一致,能够将施加于按压部65的按压力顺利地向垫圈主体64传递。其结果是,在垫圈61的组装时,能够不招致垫圈主体64的弯曲地,使夹持部64a容易地嵌合于螺栓55的轴部5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圈主体64的位移允许部64c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卡合突起67,在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中的、从螺栓插通用的插通孔49分离开的位置,突出设置有与卡合突起67抵接而限制垫圈61的转动的转动限制突起68。因此,在螺栓55的拧紧时、拧松时,在垫圈61被螺栓55的旋转带动而欲旋转的情况下,垫圈主体64的卡合突起67与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的转动限制突起68抵接。由此,能够限制垫圈61被带动旋转。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在螺栓55的操作时,能够避免垫圈61的按压部65等与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的想要避免干涉的部位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中央正面块30C的背面突出设置的转动限制突起68在通过螺栓55进行的中央正面块30C的紧固连结时与车身后部的后板40的紧固连结座36抵接。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中央正面块30C相对于后板40的紧固连结强度。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紧固连结结构,在后底板6的下方悬吊支承备用轮胎50且覆盖后底板6的后方的后保险杠正面30具备一对侧部正面块30L、30R和配置于其间的中央正面块30C的车辆中,被用于中央正面块30C相对于车身后部的紧固连结部。
在该车辆1的情况下,在为了拆装备用轮胎50而将中央正面块30C从车身后部取下时,拧松螺栓55而使螺栓55的轴部56从车身后部的后板40脱离,在该状态下将中央正面块30C从车身取下。备用轮胎50在该状态下从后底板6的下方取下,或者使其悬吊支承于后底板6的下方,但是,在该作业的期间,能够使螺栓55经由垫圈61而卡合于中央正面块30C。因此,即使将在该作业的期间取下的中央正面块30C放置于地上而不管,螺栓55也不会丢失。另外,无需将螺栓55取下而另外进行管理,在再次安装中央正面块30C时,也无需再次将螺栓55组装于中央正面块30C的繁杂的作业。
图15是用于对另一实施方式的垫圈161与螺栓55的卡合时的行为进行说明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在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垫圈161的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垫圈16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垫圈主体164具备狭缝166,且在狭缝166的侧缘具有能够将螺栓55的轴部56的外表面从径向外侧夹持的一对夹持部164a、以及与夹持部164a的一侧相邻的引导部164b,一对夹持部164a的另一侧由位移允许部164c连结。在一对引导部164b形成有朝向相邻的夹持部164a的方向而呈尖细状倾斜的引导面164b-1。另外,位移允许部164c由垫圈主体164中的配置狭缝基部166a的部位构成。
在垫圈161中,狭缝166的一端侧不开放,狭缝166的一端侧的宽度扩大,并且狭缝166的一端侧的端部彼此由连结壁70连结。在垫圈161形成有由引导部164b和连结壁70围成的框状部71。
在使垫圈161卡止于螺栓55的轴部56(嵌合槽62)的情况下,首先,向框状部71内插入螺栓55的轴部56,在该状态下,将手指勾住框状部71并与狭缝基部166a反向地拉拽。由此,螺栓55的轴部56被按压于垫圈主体164的引导部164b的引导面164b-1,一对夹持部164a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变形。其结果是,螺栓55的轴部56位于夹持部164a之间,轴部56由夹持部164a保持。
本实施方式的垫圈161虽然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但是,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保险杠正面30的中央正面块30C构成了车身部件,车身后部的后板40构成了被安装构件,但是,经由螺栓和垫圈安装的车身部件和被安装构件不限于它们,也可以是它们以外的车身部件和被安装构件。

Claims (8)

1.一种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螺栓的轴部穿过车身部件的插通孔,并且,垫圈卡合于从所述插通孔向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侧突出的所述螺栓的轴部,在该状态下所述螺栓的轴部紧固连结于被安装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的板状的垫圈主体具备狭缝,
所述垫圈主体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的一部分具有能够将所述螺栓的轴部的外表面从径向外侧夹持的一对夹持部,并且,
所述垫圈主体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中的与各所述夹持部的一侧相邻的位置具有将所述螺栓的轴部向一对所述夹持部之间引导的引导部,
一对所述引导部具有朝向相邻的所述夹持部的方向而呈尖细状倾斜的引导面,
各所述夹持部的另一侧由位移允许部连结,该位移允许部允许对置的一对所述夹持部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
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所述位移允许部侧的端部设置有能够进行沿着所述狭缝的方向上的加重输入的按压部,
所述按压部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垫圈主体的板面正交的板面的板状,
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所述位移允许部设置有卡合部,
在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中的与所述插通孔分离开的位置突出设置有转动限制突起,该转动限制突起通过与所述卡合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垫圈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具有与所述夹持部相比更朝向与所述引导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狭缝基部,
所述位移允许部由所述垫圈主体中的配置所述狭缝基部的部位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具备与所述车身部件的表面侧抵接的头部和穿过所述插通孔的所述轴部,
在所述轴部的向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侧突出的部位,设置有供所述垫圈的夹持部嵌合的嵌合槽和紧固连结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螺纹部,
所述嵌合槽形成于在所述螺栓的轴部穿过了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该嵌合槽的靠近所述头部的端部与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大致对齐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主体与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板厚方向上形成为对称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部件的通过所述螺栓进行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座设置于从所述车身部件向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被安装构件的通过所述螺栓进行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座设置于从所述被安装构件向所述车身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垫圈的所述按压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侧部外侧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突起能够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通过所述螺栓进行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座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后底板的下方悬吊支承备用轮胎,并且,所述后底板的后方由后保险杠正面覆盖,
所述后保险杠正面具备在车宽方向左右配置的一对侧部正面块和配置于一对所述侧部正面块之间并且车宽方向的宽度比所述备用轮胎的直径宽的中央正面块,
所述的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被用于所述中央正面块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车辆后部的板材的车辆,
所述车身部件由所述中央正面块构成,并且所述被安装构件由所述板材构成,所述螺栓能够与所述垫圈一起卡止于所述中央正面块。
8.一种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其卡合于从车身部件的插通孔突出的螺栓的轴部,所述车身部件通过所述螺栓而紧固连结固定于被安装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具备板状的垫圈主体,该垫圈主体具有狭缝,
所述垫圈主体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的一部分具有能够将所述螺栓的轴部的外表面从径向外侧夹持的一对夹持部,并且,
所述垫圈主体在所述狭缝的相互对置的侧缘中的与各所述夹持部的一侧相邻的位置具有将所述螺栓的轴部向一对所述夹持部之间引导的引导部,
一对所述引导部具有朝向相邻的所述夹持部的方向而呈尖细状倾斜的引导面,
各所述夹持部的另一侧由位移允许部连结,该位移允许部允许对置的一对所述夹持部在扩展收缩方向上的弹性位移,
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所述位移允许部侧的端部设置有能够进行沿着所述狭缝的方向上的加重输入的按压部,
所述按压部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垫圈主体的板面正交的板面的板状,
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所述位移允许部设置有卡合部,
在所述车身部件的背面中的与所述插通孔分离开的位置突出设置有转动限制突起,该转动限制突起通过与所述卡合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垫圈的转动。
CN201811413239.6A 2017-12-12 2018-11-23 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Active CN110030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7692A JP6609829B2 (ja) 2017-12-12 2017-12-12 車体部品の締結構造、及び、車体部品取付用のワッシャ
JP2017-237692 2017-1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0252A CN110030252A (zh) 2019-07-19
CN110030252B true CN110030252B (zh) 2021-06-01

Family

ID=67061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13239.6A Active CN110030252B (zh) 2017-12-12 2018-11-23 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09829B2 (zh)
CN (1) CN1100302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57339B1 (ko) * 2020-11-12 2021-05-27 대원전기 주식회사 체결 및 걸림돌기를 갖는 절개형 평와셔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볼트 체결공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1219U (zh) * 1981-02-27 1982-09-04
JPS6411421U (zh) * 1987-07-09 1989-01-20
JP2006069279A (ja) * 2004-08-31 2006-03-16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後部構造
CA2788339C (en) * 2010-06-14 2016-04-19 Alcoa Inc. Retainer ring
CN204327710U (zh) * 2014-11-07 2015-05-13 晋江市好弟兄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防尘组合式轮胎螺母
JP2016215291A (ja) * 2015-05-15 2016-12-22 小林 聰高 ワッシャー支持具
CN205278079U (zh) * 2015-11-16 2016-06-01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带开口的调节垫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09829B2 (ja) 2019-11-27
JP2019105301A (ja) 2019-06-27
CN110030252A (zh) 2019-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62127B1 (en) Automotive dash module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same
WO2012105221A1 (en) Method of installing instrument panel module to vehicle
EP1055539A2 (en) Drive train mount adapter plate and pivot bracket
EP3567164A2 (en) Stand of front loader, front loader, and work vehicle
CN110030252B (zh) 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EP1234744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vehicle having the structure, method for mounting steering column on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manufactured using the mounting method
JP3698092B2 (ja) 自動車のコクピットモジュール把持構造および把持方法
WO2014017374A1 (ja) バッテリ固定保持用のクランプ構造
JPH0867152A (ja) 電動車
CN210971356U (zh) 一种发动机罩安装工具
JP3564986B2 (ja) 自動車の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JP4716863B2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メータクラスタ取付装置
CN219325887U (zh) 全地形车
CN219506147U (zh) 全地形车
CN220764581U (zh) 一种电动越野车踏板
CN113383131B (zh) 作业车辆以及挡泥部的装卸方法
CN109987041B (zh) 车辆用保险杠
CN219325889U (zh) 全地形车
CN219447210U (zh) 全地形车
JP3097692U (ja) グレーチングの固定装置
US20240140155A1 (en) Removable lamp hitch mounts
CN219312936U (zh) 全地形车
JP3643307B2 (ja) 車両のラジエータ支持装置
KR101131269B1 (ko) 자동차의 내장재 결합 구조
JP2004001197A (ja) 車体前部ユニットの搭載方法および搭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