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5728A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5728A
CN110025728A CN201910432934.5A CN201910432934A CN110025728A CN 110025728 A CN110025728 A CN 110025728A CN 201910432934 A CN201910432934 A CN 201910432934A CN 110025728 A CN110025728 A CN 110025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scald
chinese medicine
burn
angelicae sinen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329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金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zhou Fushu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zhou Fushu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zhou Fushu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zhou Fushuk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329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257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25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57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045Hydroxy compounds, e.g. alcohols; Salts thereof, e.g. alcohol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0Bryophyta (mos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3Apiaceae or Umbelliferae (Carrot family), e.g. dill, chervil, coriander or cumin
    • A61K36/232Angeli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0Polygonaceae (Buckwheat family), e.g. spineflower or dock
    • A61K36/704Polygonum, e.g. knotwe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0Polygonaceae (Buckwheat family), e.g. spineflower or dock
    • A61K36/708Rheum (rhubar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1Ranunculaceae (Buttercup family), e.g. larkspur, hepatica, hydrastis, columbine or goldenseal
    • A61K36/718Coptis (goldthr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3Rosaceae (Rose family), e.g. strawberry, chokeberry, blackberry, pear or firethorn
    • A61K36/739Sanguisorba (burn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80Scrophulariaceae (Figwort family)
    • A61K36/804Rehmann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896Liliaceae (Lily family), e.g. daylily, plantain lily, Hyacinth or narcissus
    • A61K36/8968Ophiopogon (Lilytur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898Orchidaceae (Orchid fami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44Oils, fats or waxes according to two or more groups of A61K47/02-A61K47/42; Natural or modified natural oils, fats or waxes, e.g. castor oil, polyethoxylated castor oil, montan wax, lignite, shellac, rosin, beeswax or lanol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4Skin, i.e. galenical aspects of topical compo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6Ointments; Bases therefor; Other semi-solid forms, e.g. creams, sticks, g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2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for treating wounds, ulcers, burns, scars, keloid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 A61K2236/331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using water, e.g. cold water, infusion, tea, steam distillation, deco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 A61K2236/3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using mixed solvents, e.g. 70% EtO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9Complex extraction schemes, e.g. fractionation or repeated extraction ste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otan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0~50份、地钱30~60份、地榆炭100~300份、地黄10~60份、大黄5~30份、虎杖30~60份、白及30~60份、当归10~60份、麦冬5~60份、薄荷脑5~30份、冰片5~30份。本发明在中医古方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法进行了改进,其既能治疗烧烫伤引起的表证,同时不会因药性对内腑脏器造成损伤,内外结合、内外兼治,从而达到治疗烧烫伤的目的;此外,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致造成浪费,各成分间互相促进药效、促进吸收,使有效成分更多更快地渗入皮肤,发挥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烧烫伤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意外伤害,烧伤泛指由热力、电流、化学物质、激光、放射线等所致的组织损害,烫伤是由高温液体(沸水、热油)、高温固体(如烧热的金属)或高温蒸汽等所致的损伤,若处理不当,不但会危及生命,还容易留下瘢痕和残疾。西医治疗烧烫伤,轻度的采用“烤灯疗法”、“干燥疗法”等,并配合使用消炎药,对于重度烧烫伤,医院会采用植皮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承受的痛苦大,愈后易留下瘢痕,而且治疗费用高。
采用中医治疗,不仅可以减少病痛,还可以帮助患者节省花费。中医辨证烧烫伤的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火毒炽盛、火盛伤阴、伤阴及阳,若救治不及时或不合理,还会由表及里伤至内腑。中医治疗过程一般也有三个阶段:止痛、消炎消肿、祛腐生肌,而现有的中医药方治疗烧烫伤存在以下问题:只针对表证用寒凉药,其对内腑,尤其是对脾胃伤害大,对幼儿、体虚或重度烧伤患者伤害更大;药物提取方法不当,造成有效成分的浪费;药膏的载药量低,渗透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0~50份、地钱30~60份、地榆炭100~300份、地黄10~60份、大黄5~30份、虎杖30~60份、白及30~60份、当归10~60份、麦冬5~60份、薄荷脑5~30份、冰片5~30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按重量份计,所述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5~30份、地钱40~50份、地榆炭150~270份、地黄10~50份、大黄5~30份、虎杖30~50份、白及30~50份、当归10~50份、麦冬5~50份、薄荷脑5~25份、冰片5~25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大黄和黄连的重量比为1:(1~5)。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当归和大黄的重量比为(1~6):1。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地黄、当归和麦冬的重量比为1:(0.5~2):(0.5~1)。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包含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和药膏基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按重量份计,所述药膏基质包含麻油500~1500份、蜂蜡50~150份。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当归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55~65℃,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45~54℃,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当归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a中的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步骤c中的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e中的当归先用液氮冷冻后再进行粉碎。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在中医古方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法进行了改进,其既能治疗烧烫伤引起的表证,如皮肤泛红、溃烂、发炎等,促进伤口生长愈合,同时不会因药性对内腑脏器造成损伤,补阴虚补气血,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内外结合、内外兼治,从而达到治疗烧烫伤的目的;此外,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致造成浪费,各成分间互相促进药效、促进吸收,使有效成分更多更快地渗入皮肤,发挥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发明中提供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的有益效果,提供了相应的附图,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中提供的附图只是所有附图中选出来的个别示例,目的也不是作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定,所有通过本申请中提供的附图获得的其他相应图谱均应该认为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图1为使用本申请实施例1的病例一,患者全身有多处电击伤,左上为治疗前患者的面部照片,左下为治疗前患者的手部照片,右上为用药治疗22天后患者的面部照片,右下为用药治疗22天后患者的手部照片。
图2为使用本申请实施例1的病例二,患者全身有多处烫伤,左上为治疗前患者的面部照片,左下为治疗前患者的手部照片,右上为用药治疗7天后患者的面部照片,右下为用药治疗7天后患者的手部照片。
图3为使用本申请实施例1的病例三,患者全身有多处烫伤,左图为治疗前患者的颈部照片,中图为治疗前患者的面部照片,右图为用药治疗14天后患者的面颈部照片。
图4为使用本申请实施例1的病例四,患者全身多处深II度至III度烧伤,糖尿病,跟腱大部分坏死,左上为治疗前患者的腿部照片,左下为治疗前患者的足跟照片,右上为用药治疗114天后患者的腿部照片,右下为用药治疗114天后患者的足跟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法的详述以及包括的实施例可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及科学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如果现有技术中披露的具体术语的定义与本申请中提供的任何定义不一致,则以本申请中提供的术语定义为准。
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中明确地另有指示,否则没有限定单复数形式的特征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的特征。还应理解的是,如本文所用术语“由…制备”与“包含”同义,“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所陈述的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优选的”、“优选地”、“更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除此之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0~50份、地钱30~60份、地榆炭100~300份、地黄10~60份、大黄5~30份、虎杖30~60份、白及30~60份、当归10~60份、麦冬5~60份、薄荷脑5~30份、冰片5~30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按重量份计,所述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5~30份、地钱40~50份、地榆炭150~270份、地黄10~50份、大黄5~30份、虎杖30~50份、白及30~50份、当归10~50份、麦冬5~50份、薄荷脑5~25份、冰片5~25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按重量份计,所述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黄连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用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用适量,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药理研究】动物试验表明,小檗碱有抗菌、抗病毒及原虫、利胆、抗腹泻、抗炎和抗脑缺血、抗微生物、降压、抗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抗心律失常、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止腹泻、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DNA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小檗碱,并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等。
【使用禁忌】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地钱
【性味归经】性凉,味淡。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敛疮,祛瘀,生肌。外用治烧烫伤,骨折,毒蛇咬伤,疮痈肿毒,臁疮,癣。
地榆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酸、涩。归肝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临床应用】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用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药理研究】有止血作用,可使创面渗出液减少,抗感染,有利于烫伤创面愈合。此外,尚有降压、止吐、治疗急性肝损伤和对抗氧化氢诱发的溶血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鞣质,具有收敛性,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鞣质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故有抑菌作用,有些鞣质具抗病毒作用;鞣质,极性,良好溶剂可用水)、地榆苷Ⅰ、没食子酸、地榆素、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地榆苷Ⅱ,苷元19-α-羟基熊果酸。另含地榆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7-葡萄糖苷、山柰酚、槲皮素、地榆皂苷A、地榆皂苷B、地榆皂苷E、苷元熊果酸,以及儿茶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脾胃虚寒,中气下陷,冷痢泄泻,崩漏带下,血虚有瘀者均应慎服。
地黄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黄为熟地黄。
本申请中熟地黄的炮制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任意一种,可列举的有清蒸法、酒蒸法、高压蒸制法等。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熟地黄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临床应用】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药理研究】关于熟地黄和生地黄对血管内血栓形成综合征作用的药效比较表明:中国产的猪胆状的粗熟地能够强烈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灶及单纯性坏死。而熟地抗凝血酶的作用较弱。应用纤维蛋白平板法通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作用探讨对纤溶系统的活化作用,发现熟地具有活化作用,而生地无此作用。亦有报告认为,地黄炒炭前后均有止血作用,且地黄制炭后止血作用并未增强。对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液止血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化学成分】各种熟地黄的水及醇提取物较生、干地黄多,但各种方法炮制的熟地黄,水或醇提取物相差不大。干地黄中的特有的环烯醚萜及环烯醚萜甙,而熟地中几乎没有。熟地黄中含葡萄糖较鲜地黄中含量稍高,提示熟地经炮制后,部分多糖转化为单糖。在干地黄和熟地黄的炮制过程中,甙类成分亦有不同程度的分解,其中以单糖甙分解最多,其次是双糖甙,而三糖甙的地黄宁甙D(Rehmannioside D)几乎不分解,熟地黄除梓醇(Catalpol)分解不及干地黄外,两者的差异不明显。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
大黄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包经。
【功效作用】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临床应用】用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用适量,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药理研究】泻下成分为结合性蒽醌苷类,抑菌成分为游离性蒽醌。大黄不含土大黄苷,可作为鉴别正、伪品的依据之一。动物实验表明,提取物有泻下、抑菌、止血、促进胆汁分泌、降脂、降压和抗肿瘤作用,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兴奋肠管平滑肌的作用。
抑菌试验:大黄的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已证明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大黄酸和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5微克/毫升及10微克/毫升。此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本品因含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又具收敛作用,故大剂量使用大黄时先泻后便秘。若煎药时间过长,则蒽醌类化合物及结核性大黄酸和其类似物破坏较多,鞣酸等成分大量煎出,故仅有致便秘作用,而无泻下作用。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都要慎服,生大黄内服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虎杖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微苦。归肝经、胆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祛风利湿、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临床应用】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用治关节疼痛、经闭、湿热黄疸、慢性支气管炎、高血脂症、烫火伤、跌扑损伤等。
【药理研究】药理实验表明,本品能调节血脂,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并能改善高血脂动物的血液高黏状态,使血黏度恢复正常,防治血栓的形成和血瘀症;并有抗肝损伤、抗休克、抗菌、镇咳、降压、平喘、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镇静、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治疗烧伤:虎杖外用能促使创面迅速愈合,且具有抗绿脓杆菌的作用。
止血作用:虎杖煎剂作用,对外伤出血有明显止血作用,内服对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止血作用。
【化学成分】含有蒽醌类衍生物,以游离型为主,结合型含量较低,并含有芪类化合物芪三酚(即白藜芦醇)及其苷芪三酚苷(即虎杖苷)等,含一定量的鞣质、多个黄酮类化合物。另含大黄酚、大黄素甲醚、6-羟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异槲皮苷、虎杖素、柠檬酸、苹果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孕妇禁服。
白及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甘、涩。归肺经、肝经、胃经。
【功效作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用治咳血吐血、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外用适量。用治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药理研究】提取物对实验动物有良好的止血作用。2%白及葡萄糖注射液做腹腔注射试验,对DAB诱发的大鼠肝癌的发生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止血、保护黏膜、抗肿瘤、抗菌等作用。
白及用于一般外科创伤及烧伤,其治疗作用可能是:(1)通过神经反射机制而增强机体的防卫能力,刺激肉芽组织增生;(2)对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具有抑菌作用,且可在局部形成保护膜,能控制及防止感染;(3)可缩短血凝时间,减少出血,从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化学成分】含有联苄化合物、联菲化合物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固醇、有机酸、糖及苷类、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另含白及胶质淀粉、葡萄糖、黏液质和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甲醚。
【使用禁忌】外感及内热壅盛者禁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当归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辛。归肝经、心经、脾经。
【功效作用】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用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药理研究】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促进造血系统功能;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辐射损伤;抗肿瘤;抗炎镇痛、抗损伤;保肝,利胆,促进消化,抑制胃肠的推动运动;具有抑制神经系统、松弛气管平滑肌、利尿、抑菌等作用。抗贫血作用可能与所含的维生素B12和铁、锌等微量元素有关。
【化学成分】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藁本内酯、正丁烯基嗼内酯和当归酮等,尚含维生素B12和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另含阿魏酸、苯乙酮、菖蒲二烯、香荆芥酚、愈创木酚、茴香酸、当归内酯、藁本内酯二聚体等。
【使用禁忌】热盛出血患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麦冬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经、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临床应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汤涂;或鲜品捣汁搽。用治肺燥干咳、吐血、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
【药理研究】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强耐缺氧,延长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延缓衰老;抑制胃肠推进作用;抗菌。麦冬为良好的养阴润肺药,近年来发现其在降低血糖的作用较好;临床应用强心作用稳定而效果佳。实验还证明,麦冬中的水溶性多糖有抗缺氧和免疫促进作用。
【化学成分】含多种甾体皂苷,其中麦冬皂苷A含量最高,麦冬皂苷B次之;此外含多种高异黄酮类化合物。从浙麦冬中还分离鉴定出5种黄酮类化合物。另还含麦冬黄酮A、鲁斯可皂昔元、薯蓣皂苷元、麦冬黄烷酮、α-广藿香烯、十六烷酸乙酯、齐墩果酸等。
【使用禁忌】虚寒泄泻、湿浊中阻、风寒或寒痰咳喘者禁用。
薄荷
【性味归经】性凉,味辛。归肺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
【临床应用】用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红肿疼痛、皮肤瘙痒、麻疹透发不畅等。
【药理研究】具有发汗、解热、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兴奋中枢神经、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具消炎及解痉等作用;还能刺激神经末梢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向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对革兰氏阻性、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及多种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保肝利胆作用、抗早孕及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可麻痹心脏,扩张血管;对呼吸系统,具有祛痰作用及良好的止咳作用;促进透皮吸收,可用于抗微生物。
【化学成分】薄荷中主要含挥发油,另含左旋薄荷醇、异薄荷酮、胡薄荷酮、乙酸薄荷酯、异瑞福灵、薄荷异黄醐苷、迷迭香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冰片
【性味归经】性寒,味辛、苦。归心经、脾经、肺经。
【功效作用】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临床应用】用治热闭神昏、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及各种疮痈肿痛、溃后不敛、烫火伤、咽喉肿痛、喉痹、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
【药理研究】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抗炎、抗菌、抗生育作用,能与其他药物如四甲基吡嗪、水杨酸发生相互作用。局部应用对感觉神经具有轻微的刺激作用,有一定的止痛和防腐作用;服后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中枢发挥作用;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与戊巴比妥产生协同作用,并能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较高浓度的冰片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中、晚期妊娠小鼠有引产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右旋龙脑。
【使用禁忌】孕妇及气血虚者均应慎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大黄和黄连的重量比为1:(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大黄和黄连的重量比为1:(1~3);更进一步的,所述大黄和黄连的重量比为1:2。
从中医角度来讲,大黄、黄连皆为大苦大寒之药,可有效压制烧烫伤引起的火毒炽盛,但大黄、黄连又极为不同,所谓“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因此大黄走而攻下,黄连守而清热。对于烧烫伤应先解表证,故黄连相较大黄宜多用,其在受伤部位快速起效,清热祛毒,而大黄走至伤口底部可刺激肉芽组织增生,减少瘢痕形成,但大黄多用会走至内腑,使脾胃大伤,加之烧烫伤后火盛破坏阴阳平衡,表现为阳盛阴虚,更不宜使脏腑再受苦寒之药。申请人发现,以特定的比例添加大黄和黄连,可以实现表里兼顾,即外部伤口可快速消炎愈合且不留疤痕,且内部不会伤至脾胃引起副作用。
从西医角度来讲,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以及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均有优异的抗菌、抗病毒效果,可抑制伤口感染发炎以及恶化,而大黄中含有的鞣质、没食子酸等具有收敛作用,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减少分泌,防止感染,还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有利于伤口愈合,而对于大黄和黄连起到的不同效果可能是由于各自的有效成分在体内作用的靶点不同导致的。
申请人发现,以一定的比例将大黄和黄连配入药膏可以使外部伤口可快速消炎愈合且不留瘢痕,且内部不会伤至脾胃引起副作用。然而,当大黄少量时,患者伤口愈合较慢,且愈后会留有瘢痕;当大黄过量时,药膏的止痛效果减弱,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当归和大黄的重量比为(1~6):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当归和大黄的重量比为(2~5):1;更进一步的,所述当归和大黄的重量比为3:1。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从中医角度来讲,当归性温,与大黄联用,一方面可解去大黄一部分的寒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大黄改走为守,起到固表的效果,促进皮肤加快收敛愈合,减少内腑受寒;然而当归各部分的药性不同,其头止血上行,其身养血中守,故适宜与大黄相互辅佐,但其尾破血下流,不仅不能辅佐大黄固表收敛,还会携大黄之寒侵入脾胃,若以其全身入药,对于烧烫伤引起的阴中火盛,全当归的活血效果会将火毒散至各处,引起治疗的反效果,故取当归头和当归尾入药,对于火盛伤阴,甚至阴伤及阳的情况,将火毒控制在表,止血养血,促进恢复。
从西医角度来讲,当归中含有维生素B12,以及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可促进造血系统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贫血;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藁本内酯、正丁烯基嗼内酯和当归酮等对心脑血管、循环系统及免疫功能均有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还具有抗炎、抑菌、镇痛的作用。当归可以影响血液循环,即可影响循环中承载的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吸收,故当归和大黄产生了协同作用,而当归各部位的功能不同可能是由于各部位中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不同造成了差异。
申请人发现,以一定比例将当归和大黄配入药膏可以促进药物渗透,促进皮肤加快收敛愈合。然而,当当归少量时,药膏起效变慢,止痛效果降低,恢复速度减慢;当当归过量时,止痛效果增加,但伤口愈合速度较慢,且愈合后留有瘢痕。申请人还发现,以一定比例将当归头和当归身配入药膏的治疗效果最好,其比例可以控制药膏起效的部位深浅,作用部位较深可以促进肉芽生长和伤口愈合,但过深则可能会使药效渗入内腑,伤及脾胃,作用部位较浅可以增强对皮肤表面的止痛效果和抗菌效果,但过浅则不能使药效更好地渗透,起到治疗效果。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黄、当归和麦冬的重量比为1:(0.5~2):(0.5~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地黄、当归和麦冬的重量比为1:1:0.8。
从中医角度来讲,将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故生地黄为清热凉血药,而熟地黄为补血药,在整个药方中已有大苦大寒之药时,用熟地黄可一定程度上平衡药性;对于严重烧烫伤引起的肾衰竭,归肾经的补虚药熟地黄能补肾中元气,补血滋阴,益精添髓;同为补血药的当归可辅佐熟地黄,促进疗效;麦冬滋阴润肺、益胃生津,可对症治疗火毒造成的阴虚和失水过多,以及改善其他寒凉药对脾胃的损害,其还是一味补阴药,可作为熟地黄的使药,将其引入所补之处。在治疗的同时,对内加以补益,可增加治疗效果,提高自身免疫力,补血可以促进药物起效,补阴可以提高自身对火毒的抵抗力。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生地黄经炮制后,其中的有效成分发生了变化,例如多糖转化为单糖,所以熟地黄和生地黄的药用效果产生了区别;熟地黄对血管内血栓形成综合征有药理作用,即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作用,此与当归形成协同;而麦门冬提高心肌收缩力的能力可能有助于熟地黄发挥补血作用,对于烧伤引起的呼吸功能受损,麦门冬中的水溶性多糖有抗缺氧和免疫促进作用。
申请人发现,炮制后的地黄,其寒性和温性达到平衡,药效最好,尤以清蒸法炮制的地黄为首选,生地黄过寒,酒地黄过温,而寒性代表了治疗效果,温性代表了补虚效果。申请人还发现,将地黄、当归、麦冬以一定的比例配入药膏可以增加治疗效果,提高自身免疫力。然而,当当归和麦冬少量或过量时,患者表证得治,但身体虚弱未得补,体现在伤口愈合速度较慢,炎症消退较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包含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和药膏基质。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按重量份计,所述药膏基质包含麻油500~1500份、蜂蜡50~150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按重量份计,所述药膏基质包含麻油1000份、蜂蜡100份。
麻油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归大肠经。
【功效作用】润肠通便、解毒、生肌。
【临床应用】用于肠燥便秘或蛔虫引起的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痈肿、疮毒、疥癣、皮肤皲裂等。此外,河豚、砒石等毒物口服中毒,可单味灌服,促使胃中毒物吐出,或延缓其吸收。内服可润肠、润肺;外用作为软膏及硬膏基质。
【主要成分】种子含脂肪油,主成分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廿四烷酸、廿二烷酸的甘油酯。并含木脂素类成分、芝麻素、芝麻林素。种子提取物给大鼠口服,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原的含量,但大量则降低糖原含量。黑脂麻油可增加大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及胆固醇含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新鲜灭菌的麻油涂布皮肤粘膜,有减轻刺激、促进炎症恢复等作用。榨油后的饼对家畜有毒,可引起绞痛、震颤、呼吸困难等症状。
【使用禁忌】脾虚便泄者忌服。
麻油可作为透皮促进剂,油酸、亚油酸可用于亲水和亲脂性药物,它们可溶解皮肤中的脂溶性成分,通过改变皮肤对药物的湿润作用来增加渗透性。
蜂蜡
【性味归经】性平或微温,味甘、淡。归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收涩,敛疮,生肌,止痛。外用于溃疡不敛,臁疮糜烂,创伤,烧、烫伤。
【临床应用】外用适量,熔化敷患处;常作成药赋型剂及油膏基质。
【药理研究】具明显的抗炎、镇痛、降温、促凝血的作用;可使心脏运动加强,降低外周阻力;能使离体肠蠕动及张力稍有减弱作用;对肝癌、胃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某些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可分为4大类,即酯类、游离酸类、游离醇类和烃类。此外还含微量的挥发油及色素。在酯类中有软脂酸蜂花酯,是蜂蜡主要成分,蜡酸蜂花酯,落花生油酸蜂花酯;在游离酸类中有蜡酸,甘四酸,褐煤酸,蜂花酸,叶虱酸,落花生油酸,新蜡酸即廿五酸;在游离醇类中有正廿八醇,蜂花醇;在烃类中有廿五烷,廿七烷,廿九烷,卅一烷及不饱和的蜂花烯。以上所举,是一概略,例如所含脂酸可能包括从C24至C34的偶数碳的正脂酸,醇类可能包括从C24至C34的偶数碳的伯醇。黄、白两种蜂蜡的成分,基本相同。
【使用禁忌】气虚血弱及肾功能不全者慎服。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当归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55~65℃,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45~54℃,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当归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本申请中的渗漉操作参照渗漉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a中大黄粗粉和虎杖粗粉的目数为50目,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生药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渗漉流速为3ml/min·kg,收集10倍生药重量的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7~-0.08MPa,温度50~60℃,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7~-0.08MPa,温度50~6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b中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生药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与步骤a渗漉提取后的药渣合并,加6倍中药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7~-0.08MPa,温度70~80℃,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7~-0.08MPa,温度70~8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c中地黄、黄连用乙醇提取三次,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第一次加5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第三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7~-0.08MPa,温度60~70℃,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7~-0.08MPa,温度60~7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150~250目;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200目。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80~12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100目。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e中的当归先用液氮冷冻后再进行粉碎。
本申请中的当归不仅可以作为一味补血良药,还可作为其他药物的皮肤促渗剂。将当归干品研粉加入药膏,可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归挥发油,使其发挥作用促进其他各味中药中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有利于药膏发挥药效,减轻病患痛苦,加快治愈过程。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f为将麻油进行熬炼,熬炼温度为130℃,熬炼时间为0.5小时,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60℃,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g为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50℃,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当归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本发明所用到的原料药材可从中药店和中药材市场购买得到,其规格符合国家中药材药典标准。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外用于烧烫伤创面,清创后将药膏均匀涂抹于创面上,涂层厚度不多于1毫米,6~8小时后擦去残留的旧药,更换新药。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本申请中所用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包含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和药膏基质。
按重量份计,所述药膏基质包含麻油1000份、蜂蜡100份。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当归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60℃,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50℃,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当归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所述步骤a中大黄粗粉和虎杖粗粉的目数为50目,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生药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渗漉流速为3ml/min·kg,收集10倍生药重量的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
所述步骤b中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生药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与步骤a渗漉提取后的药渣合并,加6倍中药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
所述步骤c中地黄、黄连用乙醇提取三次,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第一次加5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第三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
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200目。
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100目。
所述步骤e中的当归先用液氮冷冻后再进行粉碎。
所述步骤f中熬炼麻油的熬炼温度为130℃,熬炼时间为0.5小时。
实施例2
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5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5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5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5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4
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3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当归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60℃,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50℃,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当归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所述步骤a中虎杖粗粉的目数为50目,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生药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渗漉流速为3ml/min·kg,收集10倍生药重量的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
所述步骤b中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生药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与步骤a渗漉提取后的药渣合并,加6倍中药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
所述步骤c中地黄、黄连用乙醇提取三次,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第一次加5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第三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
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200目。
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100目。
所述步骤e中的当归先用液氮冷冻后再进行粉碎。
所述步骤f中熬炼麻油的熬炼温度为130℃,熬炼时间为0.5小时。
实施例5
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5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6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6
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2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18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7
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3: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8
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1: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9
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全当归。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0
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60℃,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50℃,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所述步骤a中大黄粗粉和虎杖粗粉的目数为50目,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生药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渗漉流速为3ml/min·kg,收集10倍生药重量的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
所述步骤b中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生药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与步骤a渗漉提取后的药渣合并,加6倍中药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
所述步骤c中地黄、黄连用乙醇提取三次,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第一次加5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第三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
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200目。
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100目。
所述步骤f中熬炼麻油的熬炼温度为130℃,熬炼时间为0.5小时。
实施例11
实施例11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当归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60℃,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50℃,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所述步骤a中大黄粗粉和虎杖粗粉的目数为50目,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生药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渗漉流速为3ml/min·kg,收集10倍生药重量的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
所述步骤b中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生药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与步骤a渗漉提取后的药渣合并,加6倍中药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
所述步骤c中地黄、黄连用乙醇提取三次,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第一次加5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第三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
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200目。
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100目。
所述步骤e中的当归在室温下直接进行粉碎。
所述步骤f中熬炼麻油的熬炼温度为130℃,熬炼时间为0.5小时。
实施例12
实施例12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当归、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60℃,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50℃,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所述步骤a中大黄粗粉和虎杖粗粉的目数为50目,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生药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渗漉流速为3ml/min·kg,收集10倍生药重量的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
所述步骤b中地钱、地榆炭、白及、当归、麦冬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生药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与步骤a渗漉提取后的药渣合并,加6倍中药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
所述步骤c中地黄、黄连用乙醇提取三次,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第一次加5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第三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
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200目。
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100目。
所述步骤f中熬炼麻油的熬炼温度为130℃,熬炼时间为0.5小时。
实施例13
实施例13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生地黄。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4
实施例14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30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30份、麦冬24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加黄酒拌匀,生地黄和黄酒的重量比为10:3,放置于密闭的容器里,隔水蒸至酒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5
实施例15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42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21份、麦冬21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6
实施例16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21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42份、麦冬21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与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7
实施例17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20份、地钱50份、地榆炭250份、地黄42份、大黄10份、虎杖50份、白及35份、当归42份、薄荷脑5份、冰片10份。
所述地黄为熟地黄;所述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的生地黄,置于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即得。
所述当归为当归头和当归身的混合,且当归头和当归身的重量比为2:1。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与实施例1类似。
本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当归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60℃,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50℃,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当归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所述步骤a中大黄粗粉和虎杖粗粉的目数为50目,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生药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渗漉流速为3ml/min·kg,收集10倍生药重量的渗漉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55℃。
所述步骤b中地钱、地榆炭、白及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生药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与步骤a渗漉提取后的药渣合并,加6倍中药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75℃。
所述步骤c中地黄、黄连用乙醇提取三次,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第一次加5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第三次加4倍生药重量的乙醇溶液提取1.5小时,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再将制得的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8MPa,温度65℃。
所述步骤d中极细粉的目数为200目。
所述步骤e中细粉的目数为100目。
所述步骤e中的当归先用液氮冷冻后再进行粉碎。
所述步骤f中熬炼麻油的熬炼温度为130℃,熬炼时间为0.5小时。
性能评价
一、对实施例1~17所得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进行疗效测试。
1.诊断标准
1.1中医证候标准
1.1.1热毒袭表证:创面表皮松解、水疱形成、基底红或红白相间。可伴发热、口干喜饮、烦躁、尿黄。舌质偏红,苔白或黄白相兼,脉略数或细数。
1.1.2火毒伤津证:创面红肿疼痛,水疱形成,基底红、红白相间或苍白。可伴壮热烦躁,口干喜饮,呼吸短促,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或舌光无苔,弦细数。
1.1.3气血亏虚证:创面基本痊愈,邪虽退而正亦虚,显气血虚衰证。可伴低烧、夜卧不安、食欲不振、消瘦、精神困倦、自汗或盗汗、皮肤瘙痒、嗜眠等,舌质淡红或红、苔薄,脉细弱。
1.2西医诊断标准
1.2.1 I度烧伤:皮肤伤处红、肿、热、痛,表面干燥,局部感觉过敏,不起水疱,常有灼烧感。
1.2.2浅II度烧伤: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呈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
1.2.3深II度烧伤:痛觉迟钝,水疱或有或无,揭去表皮,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潮湿,水肿明显。
1.2.4 III度烧伤:痛觉消失,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干后皮下筋脉阻塞如树枝状。
2.测试方法
2.1分组方法:在本地医院试用,选取340名患者,分为17组,每组20名,各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组包含深II度烧伤和III度烧伤患者各10名,试用同一个实施例中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
2.2给药方法:使用实施例1~17提供的药膏,外用于烧烫伤创面,清创后将药膏均匀涂抹于创面上,涂层厚度不多于1毫米,8小时后擦去残留的旧药,更换新药,深II度烧伤、III度烧伤分别使用药膏14天、30天。
2.3疗效判定:痊愈-创面完全愈合;显效-创面大部分愈合;有效-创面小部分愈合;无效-创面未愈合,感染不能控制。
2.4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二、实施例1的治疗病例
1.病例一:李某,男,47岁,全身多处电击伤。
治疗效果:用药22天后基本痊愈,见附图1。
2.病例二:刘某,女,1岁,全身多处烫伤。
治疗效果:用药7天后基本痊愈,见附图2。
3.病例三:王某,女,1岁,全身多处烫伤。
治疗效果:用药14天后基本痊愈,见附图3。
4.病例四:胡某,男,63岁,全身多处深II度至III度烧伤,糖尿病,跟腱大部分坏死。
治疗效果:用药114天,烧伤部位明显好转,同时坏死部分跟腱通过造口给药后已经大部分长好,继续给药治疗。
从实施例1~17的测试结果结合实施例1的治疗病例可以得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对于从幼儿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以及从I度到III度的各类烧烫伤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工艺制得的药膏载药量大,渗透性好,可以快速起效,减轻患者痛苦,且愈后不留瘢痕。
最后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0~50份、地钱30~60份、地榆炭100~300份、地黄10~60份、大黄5~30份、虎杖30~60份、白及30~60份、当归10~60份、麦冬5~60份、薄荷脑5~30份、冰片5~3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含:黄连15~30份、地钱40~50份、地榆炭150~270份、地黄10~50份、大黄5~30份、虎杖30~50份、白及30~50份、当归10~50份、麦冬5~50份、薄荷脑5~25份、冰片5~25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和黄连的重量比为1:(1~5)。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归和大黄的重量比为(1~6):1。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黄、当归和麦冬的重量比为1:(0.5~2):(0.5~1)。
6.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和药膏基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药膏基质包含麻油500~1500份、蜂蜡50~150份。
8.一种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a.将大黄、虎杖制成粗粉后混合,用乙醇渗漉提取,漉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A,备用;
b.将地钱、地榆炭、白及、麦冬混合,用水煎提取,药渣与步骤a中的药渣合并,再次水煎提取,合并两次水煎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B,备用;
c.将地黄、黄连混合,用乙醇提取三次,合并三次乙醇提取液浸膏,真空干燥得到干膏C,备用;
d.合并干膏A、B、C,粉碎成极细粉,备用;
e.将冰片、薄荷脑、当归分别粉碎研成细粉,备用;
f.将麻油进行熬炼,再加入蜂蜡,待其溶解后,冷却至55~65℃,加入步骤d得到的极细粉,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
g.将步骤f得到的半成品继续冷却至45~54℃,依次加入步骤e得到的冰片细粉、薄荷脑细粉、当归细粉,搅拌混合均匀后灌装,得到成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乙醇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步骤c中的乙醇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的当归先用液氮冷冻后再进行粉碎。
CN201910432934.5A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Pending CN1100257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32934.5A CN110025728A (zh)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32934.5A CN110025728A (zh)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5728A true CN110025728A (zh) 2019-07-19

Family

ID=67243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32934.5A Pending CN110025728A (zh) 2019-05-23 2019-05-23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25728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041A (zh) * 1996-08-21 1998-02-25 甘肃昌盛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由多味中草药提炼而成的烫伤膏
CN1927292A (zh) * 2006-09-05 2007-03-14 伍建华 一种治疗烧伤、褥疮、慢性溃疡等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4217A (zh) * 2012-07-24 2012-11-21 马千里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31016A (zh) * 2015-08-28 2015-11-11 青岛大康中医医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23312A (zh) * 2017-10-27 2018-03-23 四川聚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7982333A (zh) * 2017-10-27 2018-05-04 四川兴聚焦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软膏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78494A (zh) * 2018-06-07 2018-09-28 彭明正 一种烧烫伤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041A (zh) * 1996-08-21 1998-02-25 甘肃昌盛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由多味中草药提炼而成的烫伤膏
CN1927292A (zh) * 2006-09-05 2007-03-14 伍建华 一种治疗烧伤、褥疮、慢性溃疡等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4217A (zh) * 2012-07-24 2012-11-21 马千里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31016A (zh) * 2015-08-28 2015-11-11 青岛大康中医医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23312A (zh) * 2017-10-27 2018-03-23 四川聚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7982333A (zh) * 2017-10-27 2018-05-04 四川兴聚焦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软膏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78494A (zh) * 2018-06-07 2018-09-28 彭明正 一种烧烫伤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丁孝民等: "自制Ⅱ号烧伤膏治疗烧伤32例", 《中国民间疗法》 *
伍建华等: "自拟烧伤止痛膏治疗早期烧烫伤创面177例", 《中国中医急症》 *
徐成海: "《真空低温技术与设备》", 30 April 1995 *
梁尚财: "紫柏榆草散治疗烧烫伤150例",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
黄跃生: "《烧伤外科学》", 31 March 2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7063B (zh) 一种治疗气血两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572B (zh) 一种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05026B (zh) 一种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8804B (zh) 一种治疗肛周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73947A (zh) 用于治疗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08245B (zh) 手足癣中药药浴及制备方法
CN102178877B (zh) 一种治疗阴囊湿疹的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712B (zh) 一种治疗热毒炽盛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
CN104127813A (zh) 一种治疗气血两虚型褥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46824B (zh) 一种治疗寒湿血瘀阻络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56159A (zh) 一种治疗猪寄生虫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15037A (zh) 一种治疗风湿蕴毒型慢性湿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47538A (zh) 一种治疗湿热毒盛型糖尿病足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3405A (zh) 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烧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21283A (zh) 一种治疗皮肤疾病的中药药膏
CN103007145B (zh)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25728A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工艺
CN104352866A (zh) 一种治疗火毒伤津型烧伤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23304A (zh) 一种治疗湿热毒蕴型慢性皮肤溃疡的洗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89969A (zh) 用于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56073A (zh) 医治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5998979A (zh) 一种治疗肺肾阴虚型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及方法
CN105362843A (zh) 治疗脾胃湿热型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84666A (zh) 一种骨科护理用中药药膏
CN104666468A (zh) 一种治疗甲亢、淋巴结核的药物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