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4176B - 端子用导体模块 - Google Patents

端子用导体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4176B
CN110024176B CN201780072096.4A CN201780072096A CN110024176B CN 110024176 B CN110024176 B CN 110024176B CN 201780072096 A CN201780072096 A CN 201780072096A CN 110024176 B CN110024176 B CN 110024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state
conductor
connec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20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4176A (zh
Inventor
佐藤胜则
后藤拓人
柳原真一
市川喜章
庄子隆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24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4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Connection only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01R11/288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6Riveted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具备:汇流条(2)、具有检测导体(31)的状态检测体(3A)以及将状态检测体(3A)固定于汇流条(2)的固定部件(4A)。汇流条(2)具有连接面(2a)和2个固定孔(22),检测导体(31)电连接于所述连接面(2a),所述固定孔(22)贯通连接面(2a)以及固定面(2b),并隔着被载置的状态检测体(3A)而形成。固定部件(4A)具有与状态检测体(3A)接触的主体部(41)和与各固定孔(22)分别对应的固定腿部(42)。固定腿部(42)能够通过外力而塑性变形,从连接面(2a)侧插入固定孔(22)而从固定孔(2b)突出,在利用固定部件(4A)将状态检测体(3A)固定于汇流条(2)固定的固定状态下,在从固定孔(22)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42a)位于比固定孔(42a)更靠外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端子用导体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用导体模块。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端子用导体模块例如具备:汇流条,其与电池单元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连接,并且也与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电连接;以及电压检测体,其具有用于检测电池单元的电压的检测导体(参照专利文献1)。
在端子用导体模块中,通过对载置在汇流条的检测导体进行焊接、熔接等,来形成将汇流条和检测导体电连接的连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23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连接部通常处于露出于外部的状态。因此,当外力作用在连接部时,连接部有可能会损伤,从而端子用导体模块的连接可靠性可能会降低。另外,在端子用导体模块被直接安装在电池模块的情况下,虽然汇流条被牢固地固定在电极端子,但是电压检测线为露出外部的状态,所以会有外力作用在电压检测线的问题。当外力作用在电压检测线时,例如,电压检测线的延伸方向上的拉力、在连接部将电压检测线相对于汇流条向从汇流条离开的方向的剥离力等作用时,由于端子用导体模块的连接可靠性降低,所以端子用导体模块为了抑制电压检测线露出到外部,有时将电压检测线容纳在容纳壳体。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检测导体相对于连接导体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的端子用导体模块。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1个以上的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电池单元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连接;状态检测体,所述状态检测体具有检测导体,所述检测导体将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和检测与所述连接导体电连接的所述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分别电连接;以及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分别固定于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具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载置所述状态检测体的一部分,而且与检测导体电连接;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与所述连接面对置;以及2个以上的固定孔,所述2个以上的固定孔贯通所述连接面和所述固定面,而且隔着所述被载置的所述状态检测体而形成,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状态检测体接触;以及固定腿部,所述固定腿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并且分别对应于所述固定孔;所述固定腿部能够利用外力塑性变形,并从所述连接面侧被插入各所述固定孔而从所述固定面突出,而且在利用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导体固定的固定状态下,在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位于比所述固定孔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端子用导体模块中,也可以是,所述状态检测体具有覆盖所述检测导体的绝缘体,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固定状态下与所述绝缘体接触。
另外,在上述端子用导体模块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固定状态下,在与所述连接面的对置的对置面上形成有至少向所述状态检测体侧突出的肋。
另外,在上述端子用导体模块中,也可以是,所述绝缘体具有与所述固定面对置的板状部,所述板状部形成有与各所述固定孔分别对应的贯通孔,所述固定腿部在所述固定状态下被插入所述固定孔以及所述贯通孔。
另外,在上述端子用导体模块中,也可以是,所述固定部件由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构成,所述前端部在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位于包围所述固定孔的外周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1个以上的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的所述电池单元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连接;状态检测体,所述状态检测体具有检测导体,所述检测导体将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和检测与所述连接导体电连接的所述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分别电连接;以及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分别固定于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且具有导电性和弹性,所述连接导体具有:载置面,所述载置面载置所述状态检测体的一部分即载置部;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载置面对置,并与所述固定部件电连接;以及2个以上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贯通所述载置面和所述连接面,而且隔着所述被载置的所述状态检测体而形成,所述载置部形成有与所述固定孔分别对应的贯通孔,且所述检测导体从所述载置面侧的相反侧露出外部,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接触部,在利用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固定于所述连接导体的固定状态下,所述接触部在由于所述固定部件弹性变形而受到按压的状态下与露出于外部的所述检测导体接触;以及固定腿部,所述固定腿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且分别对应于各所述固定孔,所述固定腿部能够通过外力而塑性变形,被插入各所述贯通孔以及各所述固定孔而从所述连接面突出,而且在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位于比所述固定孔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用导体模块以将状态检测体夹入在固定部件的主体部和连接导体之间的状态利用固定部件的固定腿部将固定部件固定于连接导体,所以能够可靠地将状态检测体固定于连接导体,从而能够起到能够抑制检测导体相对于连接导体的连接可靠性下降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A~1D端子用导体模块
2汇流条(连接导体)
2a连接面
2b固定面
2c载置面
2d连接面
21端子孔
22固定孔
3A~3D状态检测体
31检测导体
32绝缘体
35板状部
36贯通孔
38载置部
4A、4B固定部件
41主体部
41a对置面
41c肋
41d接触部
42固定腿部
42a前端部
100电池模块
101电池单元
102电极端子
103电极端子组
200电池模块监控单元(状态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置换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1]
首先,对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此处,各图(也包含图6~图9)的X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端子以及汇流条的排列方向。Y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宽度方向,是与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端子用导体模块的上下方向,是与排列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被组装在电池模块100中。电池模块100例如通过充电电池等多个电池单元101沿排列方向排列,并将其模块化从而构成。电池模块100例如搭载在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车辆(HV、PHV),并用于向驱动源即旋转电机供给电力,或将旋转电机发出的电力储存(充电)。例如,电池模块100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101串联连接从而能够得到与车辆的要求输出对应的高的电池输出。多个电池单元101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电极端子102(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在电池模块100中,在宽度方向间隔地形成有2列由沿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极端子102构成的电极端子组103。电池模块100与各电极端子组103分别对应地安装有端子用导体模块1A,并将多个电池单元101的电极端子102(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利用端子用导体模块1A串联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各电池单元101以在排列方向相邻的电池单元101的排列方向上相邻的电极端子102具有不同极性的方式配置。
端子用导体模块1A用于将多个电池单元101串联连接,如图1~图3所示,具备多个汇流条2、状态检测体3A以及多个固定部件4A。端子用导体模块1A经由状态检测体3A检测与各汇流条2连接的电池单元101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检测电压信息,并将电压信息输出到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是检测各电池单元101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例如基于电压信息监控各电池单元101的状态,并向检测电池单元101的异常的驾驶员报知异常。另外,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也能够将已获取的电压信息输出到控制电池模块100的蓄电池ECU,利用蓄电池ECU来基于电压信息进行电池模块100的充放电控制等。
如图1~图5所示,汇流条2是连接导体,并与电池单元101的两个电极端子102中的一个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2将在排成一列的电极端子组103的相邻的2个电池单元101的排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不同极性的电极端子102直接连接。汇流条2例如利用金属等导电性的材料被形成为平板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汇流条2被形成为以排列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的板状。汇流条2具有端子孔21和固定孔22。各汇流条2使长边方向与排列方向平行,且与电极端子组103对应地在排列方向排成一列。
端子孔21是供电极端子102插入的部位。端子孔21将上下方向对置的连接面2a以及固定面2b贯通。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孔21与连接的2个电极端子102对应地在汇流条2形成有2个,并在排列方向间隔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汇流条2例如在电极端子102被插入端子孔21的状态下,通过将未图示的螺母与形成在从端子孔21的连接面2a侧突出的端部的螺纹槽螺纹配合,从而固定在电极端子102。
固定孔22是供固定部件4A的后述固定腿部42插入的位置。固定孔22将上下方向对置的连接面2a以及固定面2b贯通。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孔22在汇流条2形成有2个,并在排列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此处,2个固定孔22被形成为在排列方向隔着载置在汇流条2的状态检测体3A。另外,2个固定孔22在宽度方向形成在比端子孔21更靠状态检测体3A侧。
如图1~5所示,状态检测体3A经由汇流条2将电极端子102和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电连接。状态检测体3A具有检测导体31和绝缘体32。本实施方式的状态检测体3A是柔性扁平电缆(FFC),将检测导体31用绝缘体32覆盖而一体成形。
检测导体31是将汇流条2和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电连接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导体31与各汇流条2分别对应地形成有多个。检测导体31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变形,例如由多条利用铜、铝等构成的导线束集从而构成。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与连接面2a直接电连接,另一个端部经由未图示的连接器等与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电连接。检测导体31通过将覆盖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的绝缘体32的后述的线状部33的一部分预先剥除,从而从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露出外部。此处,端子用导体模块1A中,将一侧的端部31a相对于连接面2a利用超声波接合、电阻焊接而直接连接在各汇流条2的连接面2a上,从而形成各个连接部5。
绝缘体32是包覆检测导体31的部件。绝缘体32具有绝缘性,且能够弹性变形,例如利用合成树脂等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32具有线状部33、连结部34、板状部35和贯通孔36。线状部33是包覆检测导体31的部件,与各导体31分别对置地形成有多个。各线状部33在排列方向延伸地被形成,且在宽度方向排成一列。此处,各线状部33与相邻的线状部33在宽度方向上连结。各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相对于其他的线状部33分离,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的线状部33独立,并从排列方向向宽度方向弯曲,并被载置在各汇流条2的连接面2a。也就是说,状态检测体3A的一部分被分别载置在各汇流条2的连接面2a。连结部34是将线状部33和板状部35在宽度方向连结的部件,且在排列方向延伸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4与各线状部33中宽度方向上最靠汇流条2侧的线状部33连结,且与板状部3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线状部33侧的端部连结。板状部35在上下方向上与固定面2b对置,且在上下方向上至少与固定孔22对置。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35在排列方向延伸地形成以能够与各汇流条2的固定面2b分别对置。也就是说,各汇流条2在上下方向被各线状部33和板状部35夹入。板状部35与各汇流条2分别对应地形成切除部35a。切除部35a是使在形成连接部5时使用的未图示的砧座、电极与固定面2b中与载置在连接面2a的检测导体3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区域接触的部分。贯通孔36供固定腿部42插入。贯通孔36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板状部35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36与汇流条2的固定孔22分别对应地形成有2个,且在排列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
如图1~图5所示,固定部件4A是将状态检测体3A相对于各汇流条2分别固定的部件。固定部件4A是具有热可塑性的部件,例如利用合成树脂等构成。也就是说,固定部件4A能够通过一边加热一边作用外力而塑性变形。固定部件4A具有主体部41和固定腿部42。
主体部41是与状态检测部3A接触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1是近乎平板形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主体部41被形成为将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近乎菱形的形状。主体部41形成有与连接面2a对置的对置面41a。对置面41a被形成为在利用固定部件4A将状态检测体3A固定于汇流条2的固定状态下,排列方向的两端部附近与连接面2a接触。主体部41被形成为排列方向的中央部在上下方向上向连接面2a的相反侧突出,与对置面41a中突出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与连接面2a隔开间隔而形成。也就是说,主体部41在排列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利用对置面41a和连接面2a形成的状态检测体插入空间部41b(以下,简称为“空间部41b”)。空间部41b被形成为从宽度方向观察近乎半圆弧形状,且在宽度方向上与外部连通,状态检测部3A的一部分被插入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状态检测体3A的一侧。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主体部41被形成为覆盖载置在连接面2a的状态检测体3A的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以及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主体部41形成有从形成空间部41b的对置面41a向状态检测部3A侧突出的肋41c。本实施方式的肋41c是主体部41的一部分,且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2个,且至少其中一个肋41c在固定状态下被形成在与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此处,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1被设定为上下方向的肋41c的前端部(对置面41a)和连接面2a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比状态检测体3A的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的直径要小。因此,主体部41在固定状态下,在利用肋41c将被载置在连接面2a的绝缘体32即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按压在连接面2a侧的状态下与状态检测体3A接触。
固定腿部42被插入固定孔22,在固定状态下,被限制从固定孔22中拔出。固定腿部42从主体部41的对置面41a起在上下方向上向连接面2a侧突出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腿部42与汇流条2的固定孔22分别对应地形成有2个,并在排列方向隔开间隔而形成。固定腿部42被形成为从连接面2a侧被插入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6,且前端部42a突出固定面2b侧。固定腿部42在固定状态前,即在一边加热一边作用外力前,如图3所示,包含前端部42a被形成为圆柱形状,且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6在上下方向上的合计深度长。固定腿部42在固定状态,在从固定孔22的轴向即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42a被形成为位于比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6更靠半径方向外侧。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腿部42被形成为在固定状态,前端部42a具有比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6的直径更大的直径的外周的半球形状。也就是说,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42a位于包围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6的外周的位置。
接着,说明端子用导体模块1A的组装。此处,状态检测体3A的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被预先分离,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露出外部。首先,如图3所示,操作者将各汇流条2和状态检测体3A以固定面2b和板状部35对置的方式配置,以使得各汇流条2的各固定孔22相对于状态检测体3A的与各固定孔22分别对应的各贯通孔36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对置。接着,操作者将各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放置在各线状部33分别对应的各汇流条2的连接面2a,使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与连接面2a接触。接着,操作者将检测导体31相对于连接面2a电连接,在各汇流条2分别形成连接部5。此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以及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位于连接面2a上。接着,操作者使各汇流条2接近状态检测体3A,并使各汇流条2的固定面2b与板状部35接触。此时,各固定孔22和与各固定孔22分别对应的各贯通孔36连通。接着,操作者将各固定部件4A以连接面2a和对置面41a对置的方式相对于各汇流条2配置,以使得各固定部件4A的固定腿部42相对于与各汇流条2的各固定腿部42分别对应的各固定孔22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对置。接着,操作者使各固定部件4A在上下方向上接近各汇流条2。此时,各固定腿部42从连接面2a侧插入各固定孔22,且被插入各贯通孔36,并从板状部35中贯通孔36的固定孔侧的相反侧突出。另外,主体部41的肋41c以将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按压在连接面2a侧的状态来与状态检测体3A接触。接着,操作者对从线状部33突出的各固定腿部42一边加热一边使外力向上下方向中汇流条12侧作用。例如,操作者将形成有与预固定状态的前端部42a同一形状的转印面的模具以过热的状态相对于固定状态前的前端部42a向上下方向中的汇流条2侧按压。由此,各固定腿部42的前端部42a塑性变形为包围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6的外周,通过冷却,在常温下维持在该状态。由此,完成端子用导体模块1A的组装,实现利用各固定部件4A将状态检测体3A相对于各汇流条2分别固定的固定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在固定状态下,利用固定部件4A使状态检测体3A的绝缘体32即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固定于各汇流条。也就是说,端子用导体模块1A以将状态检测体3A夹入在固定部件4A的主体部41和各汇流条2之间的状态,利用固定部件4A的各固定腿部42,使固定部件4A固定于汇流条2。状态检测体3A被限制相对于连接面2a向排列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外力作用在状态检测体3A,例如即使将在连接部5处相对于连接面2a电连接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向检测导体31的延伸方向上的拉力、使连接部5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相对于汇流条2向使检测导体31从汇流条2离开的方向上的剥离力等作用在状态检测体3A,也能够通过利用固定部件4A,使状态检测体3A固定在各汇流条2,从而能够抑制使连接部5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从连接面2a移动的这些力作用。因此,能够抑制端子用导体模块1A的连接可靠性的降低。端子用导体模块1A能够抑制端子用导体模块1A的连接可靠性的降低,从而作为端子用导体模块1A,即使不设置容纳各汇流条2、状态检测体3A并抑制外力作用的容纳壳体,也能维持期望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被形成为在固定状态,主体部41将连接面2a上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覆盖,即将连接部5覆盖。因此,固定状态的固定部件4A能够抑制外力直接作用在连接部5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由此,端子用导体模块1A能够抑制外力作用在连接部5,所以能够抑制由于连接部5的损伤等原因而使得端子用导体模块1A的连接可靠性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在固定状态下,固定部件4A的主体部41与状态检测体3A的绝缘体32接触。也就是说,固定部件4A即使不与连接部5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接触,也能够与状态检测体3A接触。因此,固定状态的固定部件4A中,用于固定的力不作用在连接部5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由此,端子用导体模块1A能够抑制外力作用在连接部5,所以能够抑制由于连接部5的损伤等原因而使得端子用导体模块1A的连接可靠性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在固定状态下,肋41c与状态检测体3A接触。因此,与未形成有肋的情况的对置面41a与状态检测体3A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接触面积设置的较小。由此,端子用导体模块1A能够使主体部41的肋41c相对于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的连接面2a侧的每单位面积的按压力变大。
另外,本发明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在固定状态下,固定部件4A的各固定腿部42被插入一组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6。因此,汇流条2利用固定部件4A而使线状部33的前端部33a以及板状部35被固定。因此,端子用导体模块1A能够利用固定部件4A将状态检测部3A牢固地相对于固定部件4A固定。另外,板状部35由于被固定在各汇流条2,所以当将板状部35设置为固定体时,能够利用固定部件4A来将各汇流条2可靠地固定在固定体。
另外,本发明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中,由于固定部件4A是利用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构成,所以通过将固定状态前的前端部42a加热,同时在上下方向中朝向汇流条2侧压缩固定状态前的前端部42a,从而在固定状态下从固定孔22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容易使前端部42位于比固定孔22位于更靠半径方向外侧。而且,本发明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可以使用已被加热的模具,将固定状态前的前端部42a朝向上下方向中汇流条2侧压缩,从而在从固定孔22的轴向观察前端部42的情况下,能够使前端部42位于包围固定孔22的外周的位置,从而能够使固定部件4A相对于汇流条2在上下方向上不容易向汇流条2侧的相反侧拔出。由此,端子用导体模块1A能够容易组装,同时能够可靠地维持固定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使用柔性扁平电缆(FFC)作为状态检测体3A,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用绝缘体32覆盖检测导体31,也可以是其他的构成。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本变形例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B的状态检测体3B是与各汇流条2分别对应的电线(FFC),以用绝缘体32覆盖检测导体31的方式一体成形。各状态检测体3B相对于其他的状态检测体3B分离,即相对于其他的状态检测体3B独立。绝缘体32的前端部32a从排列方向向宽度方向弯曲,并被载置在各汇流条2的连接面2a。绝缘体32的前端部32a在固定状态下与固定部件4A的主体部41的肋41c接触。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从前端部32a露出外部,并与连接面2a电连接。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C的状态检测体3C是扁平电缆(FC),以用绝缘体32覆盖检测导体31的方式一体成形。检测导体31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变形,例如是由铜、铝等构成的带状部件,且被形成在与各汇流条2分别对应的多个绝缘体32的内部。绝缘体32是覆盖各检测导体31的部件,在排列方向延伸而形成,各检测导体31在绝缘体32的内部在宽度方向排列成一列。此处,绝缘体32中,各检测导体31在各个内部形成的多个前端部32b中的一个前端部32b相对于另一个前端部32b分开,也就是说前端部32b相对于另一个前端部32b独立,并从排列方向向宽度方向弯曲,被载置在各汇流条2的连接面2a。绝缘体32的前端部32b在固定状态下与固定部件4A的主体部41的肋41c接触。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从前端部32b露出外部,并与连接面2a电连接。
[实施方式2]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D进行说明。图8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立体图。图9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用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图8的C-C剖视图。实施方式2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D与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不同的点是,各汇流条2与状态检测体3D经由固定部件4B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D的构成要素中与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标记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端子用导体模块1D具备多个汇流条2、状态检测体3D和多个固定部件4B。
汇流条2具有端子孔21和固定孔22。端子孔2将上下方向上对置的载置面2c以及连接面2d贯通。固定孔22是供固定部件42插入的部位,其贯通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载置面2c以及连接面2d。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孔22相对于汇流条2形成有2个,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与被载置在汇流条2的状态检测体3D的一部分即后述的载置部38重合。
状态检测体3D经由汇流条2以及固定部件4B将电极端子102和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电连接。状态检测体3D具有检测导体31和绝缘体32。本实施方式的状态检测体3D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将检测导体31用绝缘体32覆盖而一体形成。
检测导体31形成有多个以与各汇流条2分别对应。检测导体31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变形,例如由铜、铝等构成,检测导体31作为印刷电路被布线在绝缘体32的内部。检测导体31中,一个端部31a从绝缘体32露出于外部,并与固定部件4B直接电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电池模块监控单元200电连接。
绝缘体32是能够变形的基板,具有板状部37和载置部38。板状部37是覆盖各检测导体31的部件,其在排列方向延伸而形成,各检测导体31在绝缘体32的内部沿宽度方向排成一列。载置部38与各汇流条2分别对应而形成有多个,从板状部37中宽度方向的汇流条2侧的端部向各汇流条2延伸而形成。载置部38在上下方向上与载置面2c对置,且在上下方向上至少与固定孔22对置。各载置部38中,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被形成在其内部。载置部38具有开口部38a和贯通孔38b。开口部38a被形成在载置部38中上下方向上的汇流条2侧的相反侧的表面。此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被形成到开口部38a为止,所以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通过开口部38a在载置部38的载置面2c侧的相反侧露出外部。贯通孔38b是供固定腿部42插入的部分。贯通孔38b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载置部38。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38b与汇流条2的固定孔22分别对应地形成有2个,且在排列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
固定部件4B是将状态检测体3D相对于各汇流条2分别固定的部件。固定部件4B是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部件,例如由铝、铁等金属构成。另外,固定部件4B能够通过作用外力而塑性变形。固定部件4B具有主体部41和固定腿部42。
主体部41是与状态检测部3D接触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1是平板形状,且被形成为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多个弯曲点。主体部41具有接触部41d和2个弹性变形部41e。接触部41d对于露出外部的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通过使固定部件4B弹性变形,从而以按压的状态接触。也就是说,主体部41利用接触部41d与状态检测体3B直接电连接。接触部41d被形成在主体部41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弹性变形部41e通过弹性变形,使接触部41d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弹性变形部41e分别形成在主体部41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弹性变形部41e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个端部与接触部41d连结,另一个端部与固定腿部42连结。弹性变形部41e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的载置部38侧的相反侧具有顶点的V字形。此处,主体部41的宽度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比固定孔22的直径大。因此主体部41不会进入固定孔22。
固定腿部42被插入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8b,在固定状态下,从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8b中的拔出被限制。固定腿部42从主体部41的两端部在上下方两上向载置部38侧突出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腿部42与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8b分别对应地形成有2个,并在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固定腿部42被形成为相对于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8b从载置面2c侧插入,且前端部42a突出固定部件4B电连接的连接面2d侧。固定腿部42在固定状态前,作用外力前,被形成为直线状,且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8b的总和的上下方向上的深度要长。固定腿部42在固定状态,通过外力作用从而塑性变形,在从固定孔22的轴向即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42a被形成为位于比固定孔22以及贯通孔38b更靠半径方向外侧。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腿部42在固定状态,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弯曲,并与连接面2d接触。也就是说,固定腿部42的前端部42被向内侧折曲,固定部件4B在连接面2d与汇流条2电连接。
接着,说明端子用导体模块1D的组装。首先,如图8以及图9所示,操作员将各汇流条2和状态检测体3B以载置面2c和载置部38对置的方式配置,以使得各汇流条2的各固定孔22相对于状态检测体3B的与各固定22分别对应的各贯通孔38b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对置。接着,操作者将各载置部38载置在各载置部38分别对应的各汇流条2的载置面2c,并设置成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从开口部38a露出外部的状态。此时,各固定孔22与和各固定孔22分别对应的各贯通孔38b连通。接着,操作者将各固定部件4B以开口部38a与接触部41d对置的方式相对于各状态检测体3B配置,以使得各固定部件4B的固定腿部42相对于与各载置部38的各固定腿部42分别对应的各贯通孔38b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对置。接着,操作者使各固定部件4B在上下方向上接近各载置部38。此时,各固定腿部42从载置部38的形成有开口部38a的一侧被插入各贯通孔38b,且被插入各固定孔22,并从汇流条2的连接面2d突出。另外,由于弹性变形部41e弹性变形,主体部41的接触部41d以将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按压在汇流条2侧的状态与状态检测体3B接触。接着,操作者对从汇流条2突出的各固定腿部42作用在宽度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外力。例如,操作者利用预先准备的固定夹具,对固定部件4B的各固定腿部42同时作用外力。由此,各固定腿部42的前端部42a在上述固定部件4B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塑性变形为接触部41d按压在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的状态。由此,完成端子用导体模块1D的组装,实现利用各固定部件4B将状态检测体3D相对于各汇流条2分别固定的固定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D在固定状态下,利用固定部件4B使状态检测体3D的各载置部38固定于各汇流条2。也就是说,端子用导体模块1D以将状态检测体3D夹入在主体部41和各汇流条2之间的状态,利用固定部件4B的各固定腿部42,使固定部件4B固定于汇流条2。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同样,能够抑制端子用导体模块1D的连接可靠性下降。端子用导体模块1D经由固定部件4B将各汇流条2与状态检测体3D电连接,因此能够不形成连接部5而将状态检测体3D相对于汇流条2电连接,因此能够实现端子用导体模块1D的组装工序的简化,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例(以下,称为“实施方式等”)中,针对将状态检测体3A~3D利用固定部件4A、4B固定于多个汇流条2固定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固定部件4A、4B将状态检测体3A~3D固定于1个汇流条2。
另外,在实施方式等中,对将连接导体作为汇流条2,与电极端子102直接电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连接导体也可以是与直接连接到电极端子102的汇流条电连接。也就是说,连接导体也可以经由汇流条2相对于电极端子102间接地电连接。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等中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1D也可以被容纳在容纳壳体中。该情况下,各汇流条2分别被容纳在容纳壳体中沿着排列方向形成的容纳空间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等中的端子用导体模块1A~1D利用超声波接合、电阻焊接来形成检测导体31和汇流条2的连接部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激光熔接、焊接来形成。
另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对肋41c与状态检测体3A~3C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主体部41也可以不含肋41c。该情况下,主体部41将形成空间部41b的对置面41a和连接面2a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设定得比状态检测体3A~3C的前端部33a、32a、32b的直径小。
另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使用了固定部件4A,但是也可以使用固定部件4B。该情况下,接触部41d利用固定部件4B的弹性变形来将状态检测体3A~3C的前端部33a、32a、32b按压在连接面2a。
另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对主体部41与状态检测体3A~3C的前端部33a、32a、32b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前端部33a、32a、32b接触的同时,与检测导体31的一个端部31a接触。

Claims (6)

1.一种端子用导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1个以上的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中的所述电池单元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连接;
状态检测体,所述状态检测体具有检测导体,所述检测导体将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和检测与所述连接导体电连接的所述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分别电连接;以及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分别固定于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
所述连接导体具有:
连接面,所述连接面载置所述状态检测体的一部分,并且与检测导体电连接;
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与所述连接面对置;以及
2个以上的固定孔,所述2个以上的固定孔贯通所述连接面和所述固定面,并且隔着所述被载置的所述状态检测体而形成,
所述状态检测体具有覆盖所述检测导体的绝缘体,
所述绝缘体具有与所述固定面对置的板状部,
所述板状部形成有与各所述固定孔分别对应的贯通孔,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状态检测体接触;以及
固定腿部,所述固定腿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并且分别对应于各所述固定孔,
所述固定腿部能够利用外力而塑性变形,并且被从所述连接面侧插入各所述固定孔而从所述固定面突出,而且在利用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固定于所述连接导体的固定状态下,在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位于比所述固定孔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各所述固定腿部在所述固定状态下被插入到所述固定孔以及所述贯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用导体模块,其中,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固定状态下与所述绝缘体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用导体模块,其中,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连接面的对置的对置面上形成有至少向所述状态检测体侧突出的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用导体模块,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由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构成,
所述前端部在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位于包围所述固定孔的外周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用导体模块,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由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构成,
所述前端部在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位于包围所述固定孔的外周的位置。
6.一种端子用导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1个以上的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中的所述电池单元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连接;
状态检测体,所述状态检测体具有检测导体,所述检测导体将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和检测与所述连接导体电连接的所述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分别电连接;以及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分别固定于1个以上的所述连接导体,且具有导电性和弹性,
所述连接导体具有:
载置面,所述载置面载置所述状态检测体的一部分即载置部;
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载置面对置,并与所述固定部件电连接;以及
2个以上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贯通所述载置面和所述连接面,而且隔着所述被载置的所述状态检测体而形成,
所述载置部形成有与各所述固定孔分别对应的贯通孔,且所述检测导体从所述载置面侧的相反侧露出于外部,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接触部,在利用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状态检测体固定于所述连接导体的固定状态下,所述接触部在由于所述固定部件弹性变形而受到按压的状态下与露出于外部的所述检测导体接触;以及
固定腿部,所述固定腿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且分别对应于各所述固定孔,
所述固定腿部能够通过外力而塑性变形,被插入到各所述贯通孔以及各所述固定孔而从所述连接面突出,而且在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部位于比所述固定孔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CN201780072096.4A 2016-12-19 2017-12-18 端子用导体模块 Active CN110024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5831A JP6581959B2 (ja) 2016-12-19 2016-12-19 端子用導体モジュール
JP2016-245831 2016-12-19
PCT/JP2017/045380 WO2018117046A1 (ja) 2016-12-19 2017-12-18 端子用導体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4176A CN110024176A (zh) 2019-07-16
CN110024176B true CN110024176B (zh) 2022-04-26

Family

ID=62626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2096.4A Active CN110024176B (zh) 2016-12-19 2017-12-18 端子用导体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6519B2 (zh)
EP (1) EP3557659B1 (zh)
JP (1) JP6581959B2 (zh)
CN (1) CN110024176B (zh)
WO (1) WO20181170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1602B2 (ja) * 2016-07-22 2020-02-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227082B1 (ja) * 2016-10-03 2017-11-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EP3608077A4 (en) * 2017-04-04 2020-11-18 Dae San Electronics Co., Lt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OMNIBUS BAR AND OMNIBUS BAR MANUFACTURED BY LEDIT PROCESS
JP6717788B2 (ja) * 2017-08-04 2020-07-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体モジュール
JP6946837B2 (ja) * 2017-08-10 2021-10-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パック
USD933604S1 (en) * 2018-02-05 2021-10-19 Xos, Inc. Battery cell retainer
CN110911594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其汇流构件和汇流组件
US10960418B2 (en) * 2019-01-03 2021-03-30 Production Plus Corp. Cross bar for powder coating and electronic coating
USD928088S1 (en) * 2019-02-27 2021-08-17 A.F.W. Co., Ltd. Bus bar for fuses
CN115004469A (zh) * 2020-01-23 2022-09-02 布伦科技公司 用于可充电电池的防弹壳体
JP7177109B2 (ja) * 2020-03-02 2022-11-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モジュール
CN113447822A (zh) * 2020-03-25 2021-09-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用于测量温度和电压的测量组件
JP7447771B2 (ja) * 2020-11-25 2024-03-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FR3123990A1 (fr) * 2021-06-15 2022-12-16 Psa Automobiles Sa Procede de protection d’un circuit de batterie avec detection d’une liaison electrique vissee defectueus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8715A (ja) * 2005-01-21 2006-08-31 Sony Corp 電池パック
CN101202333A (zh) * 2006-12-11 2008-06-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2059658A (ja) * 2010-09-13 2012-03-2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バスバー
WO2012053581A1 (ja) * 2010-10-22 2012-04-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該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3607B2 (zh) 1973-02-28 1977-06-25
JP3707595B2 (ja) * 1998-09-09 2005-10-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JP3613445B2 (ja) * 1999-05-18 2005-01-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JP2009087735A (ja) * 2007-09-28 2009-04-23 Toshiba Corp 端子間接続装置
JP5223607B2 (ja) 2008-11-10 2013-06-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の高電圧検出モジュール装置
JP2010238516A (ja) * 2009-03-31 2010-10-21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0267405A (ja) * 2009-05-12 2010-11-2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43097B2 (ja) 2009-08-18 2014-03-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2012038558A (ja) * 2010-08-06 2012-02-23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池の接続構造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2131837A1 (ja) * 2011-03-25 2012-10-04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電源装置
JP5769007B2 (ja) * 2011-05-31 2015-08-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KR101348230B1 (ko) * 2011-07-22 2014-01-08 (주)재신정보 착탈식 터미널
JP2013093307A (ja) * 2011-10-04 2013-05-16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池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US8802275B2 (en) * 2012-02-23 2014-08-12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module
JP5532357B2 (ja) * 2012-08-10 2014-06-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EP2879207A4 (en) * 2012-09-03 2015-08-26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BATTERY WIRING MODULE
JP5766683B2 (ja) * 2012-12-21 2015-08-1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状態監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池モジュール
US9917336B2 (en) 2013-02-06 2018-03-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system
JP5951100B2 (ja) * 2013-02-18 2016-07-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334516B2 (ja) * 2013-04-19 2018-05-30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180848B2 (ja) * 2013-08-23 2017-08-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組電池のブスバおよび組電池
KR101720614B1 (ko) 2013-08-30 2017-03-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DE102013221870B4 (de) * 2013-10-28 2021-09-30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Verbindungsanordnung zur Verbindung mindestens einer als Zelle ausgestalteten Spannungsquelle und/oder -senke mit einem externen elektrischen Bauelement und elektrische Anordnung umfassend eine Verbindungsanordnung
DE112014006058B4 (de) * 2013-12-25 2021-06-17 Yazaki Corporation Batterieverdrahtungsmodul
JP6330353B2 (ja) * 2014-02-06 2018-05-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KR102248596B1 (ko) * 2014-04-11 2021-05-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JP2016018741A (ja) * 2014-07-10 2016-02-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US9461377B2 (en) * 2014-10-27 2016-10-04 Flow-Rite Controls, Ltd. Battery tap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085589B2 (ja) 2014-12-15 2017-02-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488179B2 (ja) * 2015-04-24 2019-03-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板状導体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8715A (ja) * 2005-01-21 2006-08-31 Sony Corp 電池パック
CN101202333A (zh) * 2006-12-11 2008-06-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2059658A (ja) * 2010-09-13 2012-03-2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バスバー
WO2012053581A1 (ja) * 2010-10-22 2012-04-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該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01512A (ja) 2018-06-28
US20190273239A1 (en) 2019-09-05
US10886519B2 (en) 2021-01-05
JP6581959B2 (ja) 2019-09-25
CN110024176A (zh) 2019-07-16
WO2018117046A1 (ja) 2018-06-28
EP3557659A4 (en) 2019-10-23
EP3557659A1 (en) 2019-10-23
EP3557659B1 (en)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4176B (zh) 端子用导体模块
CN108281600B (zh) 导体模块
CN109390537B (zh) 导体模块
KR102012422B1 (ko) 셀룰러 전기 엘리먼트들을 연결하기 위한 연결기 및 배터리 유닛 상에 그런 연결기를 설치하기 위한 방법
KR102091801B1 (ko) 다중 와이어 평면 케이블을 갖는 터미널 조립체
EP2899809B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bus bar and electrical wire
US10601017B2 (en) Conductor module
JP2012226969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ハーネス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0347895B2 (en) Conductive member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N110140231B (zh) 电池系统的连接器组件
US1045408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battery system
KR102327042B1 (ko) 전지의 형태인 적어도 하나의 전압원 및/또는 전원 싱크를 외부 전기 컴포넌트에 연결하기 위한 연결 장치 및 연결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장치
US9912082B2 (en) Electric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JP2022045921A (ja)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を有する充電ソケット
JP6307573B1 (ja) ケーブル固定構造
CN109074963B (zh) 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