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4070A - 按压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4070A
CN110024070A CN201780074048.9A CN201780074048A CN110024070A CN 110024070 A CN110024070 A CN 110024070A CN 201780074048 A CN201780074048 A CN 201780074048A CN 110024070 A CN110024070 A CN 110024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liding block
shell
push switch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40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真人
二宫伸之
川濑达章
下村尚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Alp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Alp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Alp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4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0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01H13/32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one end of spring being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stationary or movable part of the switch and the other end reacting with a movable or stationary rigid member respectively through pins, cams, toothed, or other shaped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02Movable contacts fixed to oper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24Transmission element
    • H01H2221/03Stoppers for on or off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8Actuator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arts
    • H01H2221/082Superimposed actu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按压开关的具有:壳体(70);固定触点部件(50),具备在上述壳体(70)的内侧设置的固定触点(52a);可动触点部件(60),具备在上述壳体(70)的内侧设置的可动部(64);滑块(10),设置于上述固定触点部件(50)及上述可动触点部件(60)的上方,相对于上述壳体(70)上下运动;以及弹性部件(30),设置于上述壳体(70)与上述滑块(10)之间,在上述滑块(10)从上述壳体(70)离开的方向上具有恢复力。本发明的按压开关,在上述壳体(70)与上述滑块(10)之间设置有可动部件(40),该可动部件与上述滑块(10)的一部分接触,且通过上述滑块(60)运动而可动,向上述壳体(70)侧推压上述滑块(10),由此与上述滑块(10)接触的可动部件(40)运动,而上述固定触点(52a)与上述可动部(64)从接触的状态变为分离,或者上述固定触点(52a)与上述可动部(64)从分离的状态变为接触。

Description

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作为信息设备等的输入装置,使用能够通过按压键头来进行信息输入等的键盘,在这样的键盘等中,有时使用按压开关。关于这样的按压开关,例如公开了设置有键头、柱塞主体部、可动触点、固定触点等的按压开关(例如,专利文献1)。柱塞主体部被设置于键头之下,在键头等未被推压的状态下,柱塞主体部的凸轮部与可动触点板的可动触点相接触,在可动触点板上会在将可动触点朝向固定触点一侧推压的方向上产生恢复力。在向下推压这样的按压开关的键头等时,柱塞主体部被键头等推压而向下运动,伴随于此与可动触点接触的柱塞主体部的凸轮部也向下运动,可动触点板成为可动的状态。由此,在可动触点板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可动触点运动并与固定触点接触,从而开关接通。另外,若推压键头的力消失,则通过弹簧等的恢复力,键头向上上升并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30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91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述那样的按压开关,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通过金属材料形成,柱塞部等通过树脂材料形成。键头等未被推压的状态下,在可动触点板上会在将可动触点朝向柱塞主体部的凸轮部推压的方向上产生恢复力。因此,若推压键头等,则通过比较柔软的树脂材料等形成的柱塞主体部的凸轮部,在保持与通过比较硬的金属形成的可动触点接触的状态不变的状态向下运动。在保持被可动触点板的恢复力推压的状态不变的状态下向下运动,因此若多次按下键头等,则柱塞主体部的凸轮部被可动触点摩擦而磨损,因此推压键头等的操作感触会发生变化,推压键头等的用户有时会有不适感。另外,在推压键头等的频度非常高的情况下,柱塞主体部的凸轮部的磨损变得显著,有时会丧失作为开关的功能。尤其是,关于游戏设备等中使用的开关,推压按压开关的频度非常高,而且,在使用的用户也对推压键头等的操作感触的变化敏感。
因此,要求操作感触不会变化的按压开关。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观点,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固定触点部件,具备在上述壳体的内侧设置的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部件,具备在上述壳体的内侧设置的可动部;滑块,设置于上述固定触点部件及上述可动触点部件的上方,相对于上述壳体上下运动;以及弹性部件,设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滑块之间,在上述滑块从上述壳体离开的方向上具有恢复力,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滑块之间设置有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与上述滑块的一部分接触,且通过上述滑块运动而可动,通过向上述壳体侧推压上述滑块,由此与上述滑块接触的可动部件运动,上述固定触点与上述可动部从接触的状态变为分离,或者上述固定触点与上述可动部从分离的状态变为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公开的按压开关,能够提供操作感触不会变化的按压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断开状态)的上表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接通状态)的上表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的立体图(1)。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的立体图(2)。
图6是按压开关的可动部件的立体图(1)。
图7是按压开关的可动部件的立体图(2)。
图8是按压开关的固定触点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按压开关的可动触点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图(1)。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图(2)。
图13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底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断开状态)的剖视图(1)。
图15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断开状态)的剖视图(2)。
图16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断开状态的说明图(1)。
图17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断开状态的说明图(2)。
图18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接通状态的说明图(1)。
图19是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接通状态的说明图(2)。
图20是具有发光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说明图。
图21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断开状态)的上表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23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的立体图(1)。
图24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的立体图(2)。
图25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26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连杆机构部的立体图(1)。
图27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连杆机构部的立体图(2)。
图28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说明图(1)。
图29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说明图(2)。
图30是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说明图(3)。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用于实施的方式,以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相同的部件等,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在本案中,将X1-X2方向、Y1-Y2方向、Z1-Z2方向设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将包含X1-X2方向及Y1-Y2方向的面记载为XY面,将包含Y1-Y2方向及Z1-Z2方向的面记载为YZ面,将包含Z1-Z2方向及X1-X2方向的面记载为ZX面。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如图1至图3所示那样,具有滑块10、螺旋弹簧30、可动部件40、固定触点部件50、可动触点部件60、壳体70及板簧80等。另外,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未被推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被推压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那样,该按压开关形成为,在按压开关未被推压的状态下,长度L为约10.65mm,宽度W为约12.5mm,高度H为约7.2mm。
滑块10通过POM(聚缩醛:polyacetal)等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滑块10形成为,从上方观察的形状成为大致四边形,从上表面侧被推压,因此上表面成为大致平坦且与XY面平行,在滑块10的上表面覆盖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片材20。
如图4及图5所示那样,在成为滑块10内侧的底面侧,在中心部分设置有向Z2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11、及在4角的附近设置有向Z2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导引部13,周围被向Z2方向延伸的壁部12所包围。另外,在滑块10的底面侧,设置有2个第1凸轮部14。2个第1凸轮部14以成为在2个第1凸轮部14之间夹着筒部11的状态的方式,被设置于对置的位置。另外,在滑块10的壁部1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与壳体70连接的钩部15,以避免与壳体70分离。
螺旋弹簧30通过不锈钢等形成,进入到滑块10与壳体70之间。螺旋弹簧30具有使被推压的滑块10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的功能,在本案中,有时将螺旋弹簧30记载为弹性部件。
可动部件40通过POM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如图6及图7所示那样,可动部件40设置有圆筒部41,该圆筒部41在中心部形成有开口部41a,在圆筒部41的周围,形成有向外侧伸出的突起部42、在圆筒部41的外侧被设置于Z1侧的2个第2凸轮部43、被设置于Z2侧的2个第3凸轮部44等。2个第2凸轮部43及2个第3凸轮部44,与在滑块10设置的2个第1凸轮部14对应而设置,并在圆筒部41的周围形成于彼此相反侧、即彼此为180°的位置。在第2凸轮部43形成有与Z1-Z2方向平行的垂直面43a及向Z2侧倾斜的倾斜面43b,在第3凸轮部44上形成有向Z1侧倾斜的倾斜面44a。
固定触点部件50通过黄铜等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8所示那样,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51,在周围设置有向Z2方向弯曲的固定触点部52、2个固定触点端子53。在固定触点部52形成有固定触点52a。在固定触点端子53的附近,在两侧设置有用于将固定触点部件50固定于壳体70的折弯部54。
可动触点部件60通过磷青铜等形成,对表面实施了镀金。可动触点部件60如图9所示那样,具有Y1-Y2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可动弹簧部61和可动触点端子65。可动弹簧部61被折弯成U字状,通过支撑部62、弯曲部63及可动部64形成。可动触点端子65形成为,从可动弹簧部61的支撑部62向Z2方向延伸。在各个可动触点端子65的附近,在两侧设置有用于将可动触点部件60固定于壳体70的折弯部66。
壳体70如图10所示那样,在内侧的中心部分设置有在Z1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部71,在4角分别设置有供滑块10的导引部13进入的开口孔72。另外,在筒状部71的周围,设置有供可动触点部件60设置的可动触点部件设置区域73、及供板簧80设置的板簧设置区域74。在壳体70的外侧的4个壁面,形成有凹部75,在凹部75的Z1方向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钩挂部76。
板簧80为了在向下推压滑块10时产生咔嗒声而设。
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如图11所示那样,可动触点部件60进入到壳体70的内侧的可动触点部件设置区域73,板簧80进入到板簧设置区域74。可动触点部件设置区域73被设置为可动部64在壳体70的筒状部71侧,可动触点端子65向壳体70外突出。
另外,如图12所示那样,在壳体70之上,设置有螺旋弹簧30及可动部件40。在该状态下,壳体70的筒状部71进入到卷绕的螺旋弹簧30之中,螺旋弹簧30及壳体70的筒状部71进入到可动部件40的开口部41a之中。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可动部件40之上设置有固定触点部件50,并且,在它们之上覆盖滑块10。另外,在该状态下,螺旋弹簧30进入到固定触点部件50的开口部51。
如图13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为,在触点部件50所设的2个固定触点端子53及在各个固定触点端子53的附近设置的折弯部54,向壳体70的外侧突出,将折弯部54折弯,由此固定触点部件50被固定于壳体70。同样地,在可动触点部件60所设的可动触点端子65及在可动触点端子65的附近所设的折弯部66,向壳体70的外侧突出,将折弯部66折弯,由此可动触点部件60被固定于壳体70。
另外,图1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用YZ面切断的剖视图,图15是用XY面切断的剖视图。如图14及图15所示那样,滑块10为,滑块10的筒部11的一部分进入到壳体70的筒状部71之中,在滑块10所设的各个导引部13的一部分进入到壳体70的开口孔72之中。另外,滑块10未被推压的状态下,在壳体70的钩挂部76,钩挂着滑块10的钩部15,在向下推压滑块10时,滑块10向下运动,并伴随于此钩部15沿着壳体70的外侧的壁面的凹部75内而移动。另外,在推压滑块10的力消失时,通过螺旋弹簧30的恢复力,滑块10向上运动并返回到原来的状态,但在壳体70的凹部75的上侧的端部设置有钩挂部76,滑块10的钩部15钩挂于壳体70的钩挂部76,因此滑块10不会从壳体70脱离。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机构及动作进行说明。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10被向下推压前的状态的用ZX面切断的剖视图,图17是用XY面切断的剖视图。另外,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10被向下推压的状态的用ZX面切断的剖视图,图19是用XY面切断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10被向下推压前,如图17所示那样,在壳体70设置的可动触点部件60的可动部64,被可动部件40的突起部42所推压,可动触点部件60的可动部64与固定触点部件50的固定触点部52的固定触点52a分离,因此开关断开。在该状态下,在可动触点部件60中,在可动部64趋向固定触点部52的方向上恢复力起作用,由此,滑块10的第1凸轮部14的垂直面14a与可动部件40的第2凸轮部43的垂直面43a接触。即,通过可动触点部件60的恢复力,推压可动部件40的突起部42,在可动部件40中,要向图16中的右侧、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力起作用,但滑块10的第1凸轮部14的垂直面14a与可动部件40的第2凸轮部43的垂直面43a接触,因此可动部件40处于无法向图16中的右侧、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运动的状态。
接下来,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滑块10向下推压时,如图18所示那样,滑块10向下方向即Z2方向运动。伴随于此,在滑块10设置的第1凸轮部14也向下运动,如图18所示那样,滑块10的第1凸轮部14的垂直面14a移动到可动部件40的第2凸轮部43的垂直面43a之下。由此,通过可动触点部件60的恢复力,可动部件40的突起部42被推压,可动部件40向图18的右侧运动、图19中的逆时针方向运动。即,通过可动触点部件60的恢复力,可动部件40的突起部42向从固定触点部件50的固定触点部52分离的方向旋转,可动触点部件60的可动部64与固定触点部件50的固定触点部52的固定触点52a接触,因此开关接通。此时,螺旋弹簧30收缩,因此恢复力变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40将滑块10被推压的Z1-Z2方向为轴而旋转。因此,可动部件40旋转的方向,是与XY面平行的面,并与滑块10被推压的Z1-Z2方向正交。
另外,在仅仅通过可动触点部件60的恢复力无法使可动部件40充分运动的情况下,滑块10的第1凸轮部14所设置的倾斜面14b与可动部件40的第3凸轮部44的倾斜面44a接触,推压第3凸轮部44。由此,可动部件40能够向图18中的右侧、图19中的逆时针方向运动。
在推压滑块10的力消失时,通过螺旋弹簧30的恢复力,滑块10被向上提升。由此,滑块10的第1凸轮部14的倾斜面14c与可动部件40的第2凸轮部43的倾斜面43b接触,进而,通过螺旋弹簧30的恢复力,滑块10向上运动,因此可动部件40向图18中的左侧、图19中的顺时针方向运动。因此,可动触点部件60的可动部64被可动部件40的突起部42推压,可动触点部件60的可动部64与固定触点部件50的固定触点部52的固定触点52a分离,开关断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的接通、断开,根据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可动部件40的突起部42是否推压通过金属形成的可动触点部件60的可动部64来切换。因此,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可动部件40的突起部42被摩擦而磨损的情况等不会发生。因此,推压滑块10的操作感触不会发生变化,不会对操作键头等的用户带来不适感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块10的第1凸轮部14与可动部件40的第2凸轮部43之间以接触的状态运动,但都通过比较柔软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任一方被削并被磨损的情况等几乎没有。因此,操作感触不会有不适感,而且可靠性也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那样,壳体70形成为能够在内侧设置发光元件90,也可以在壳体70中的筒状部71的内部的空间设置有LED等的发光元件90。这样,在筒状部71的内部的空间设置LED等的发光元件90,由此能够透过通过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形成的滑块10,而照亮按压开关的上表面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可动部件40以壳体70的圆筒状的筒状部71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可动部件40也可以是进行滑动动作的部件。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如图21及图22所示那样,具有滑块110、螺旋弹簧30、可动部件40、固定触点部件50、可动触点部件60、壳体170、板簧80及连杆机构部190等。另外,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22是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未被推压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2所示那样,该按压开关形成为,在按压开关未被推压的状态下,长度L为约12.65mm,宽度W为约12.6mm,高度H为约6.4mm。
滑块110通过POM等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滑块110形成为从上方观察的形状为大致四边形,从上表面侧被推压,因此上表面大致平坦且与XY面平行,在滑块110的上表面,覆盖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片材120。
如图23及图24所示那样,在成为滑块110内侧的底面侧,与第1实施方式的滑块10不同,未设置导引部13,但在4角的每个角,设置有连杆支撑部116。具体而言,在滑块110的Y1侧,在X1侧的端部和X2侧的端部设置有连杆支撑部116,在滑块110的Y2侧,在X1侧的端部和X2侧的端部设置有连杆支撑部116。在连杆支撑部116,设置有供连杆机构部190的一部分进入的支撑孔116a。另外,图23和图24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滑块110的立体图。
壳体170如图25所示那样,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70不同,未设置有开口孔72,但在X1方向侧的端部及X2方向侧的端部的每个端部,设置有连杆支撑部177。在连杆支撑部177,设置有供连杆机构部190的一部分进入的槽部177a及支撑孔177b。
连杆机构部190是伸缩机构,并如图26及图27所示那样,通过第1连杆部191和第2连杆部192形成。另外,图26和图27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的连杆机构部190的立体图。
第1连杆部191通过2个臂部191a、191b及将臂部191a的一方的端部与臂部191b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191c形成,成为コ字状。因此,连接部191c形成为在X1-X2方向上延伸,在连接部191c的X1侧的端部形成有与YZ面大致平行的臂部191a,在连接部191c的X2侧的端部形成有与YZ面大致平行的臂部191b。因此,臂部191a和臂部191b大致平行。
在臂部191a的另一方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部191d,在臂部191a的X1侧的面,设置有向X1侧为凸的第1突起部191f、第2突起部191h。第2突起部191h被设置于臂部191a的一方的端部的附近,第1突起部191f被设置在比连接孔部191d与第2突起部191h的中间更靠连接孔部191d侧。
在臂部191b的另一方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部191e,在臂部191b的X2侧的面上,设置有向X2侧为凸的第1突起部191g、第2突起部191i。第2突起部191i被设置在臂部191b的一方的端部的附近,第1突起部191g被设置在比连接孔部191e与第2突起部191i的中间更靠连接孔部191e侧。
第2连杆部192通过2个臂部192a、192b及将臂部192a的一方的端部与臂部192b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192c形成,成为コ字状。因此,连接部192c形成为在X1-X2方向上延伸,在连接部192c的X1侧的端部形成有与YZ面大致平行的臂部192a,在连接部192c的X2侧的端部形成有与YZ面大致平行的臂部192b。因此,臂部192a和臂部192b大致平行。
在臂部192a的X1侧的面上设置有向X1侧为凸的连接突起部192d、第1突起部192f、第2突起部192h。连接突起部192d被设置在臂部192a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附近,第2突起部192h被设置在臂部192a的一方的端部的附近,第1突起部192f被设置在比连接突起部192d与第2突起部192h的中间更靠连接突起部192d侧。
在臂部192b的X2侧的面上设置有向X2侧为凸的连接突起部192e、第1突起部192g、第2突起部192i。连接突起部192e被设置于臂部192b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附近,第2突起部192i被设置于臂部192b的一方的端部的附近,第1突起部192g被设置于比连接突起部192e与第2突起部192i的中间更靠连接突起部192e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杆部192的臂部192a的连接突起部192d进入到第1连杆部191的臂部191a的连接孔部191d的孔之中,第2连杆部192的臂部192b的连接突起部192e进入到第1连杆部191的臂部191b的连接孔部191e的孔之中,第1连杆部191与第2连杆部192以能够转动的状态连接,形成连杆机构部19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至图30所示那样,通过第1连杆部191与第2连杆部192以能够转动的状态连接而成的连杆机构部190,滑块110与壳体170连接。另外,图28示出了连杆机构部190进入到壳体170的状态,图29是从X1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图,图30是从X2侧观察的图。
具体而言,第1连杆部191的臂部191a及第2连杆部192的臂部192a的一部分进入到壳体170的X1侧的连杆支撑部177的槽部177a,第1连杆部191的臂部191a的连接孔部191d及第2连杆部192的臂部192a的连接突起部192d、臂部191a的第1突起部191f及臂部192a的第1突起部192f进入到X1侧的连杆支撑部177的支撑孔177b。
在X1侧的连杆支撑部177的支撑孔177b中,第1连杆部191的连接孔部191d及第2连杆部192的连接突起部192d能够在Z1-Z2方向上运动,臂部191a的第1突起部191f及臂部192a的第1突起部192f能够在Y1-Y2方向上运动。
同样地,第1连杆部191的臂部191b及第2连杆部192的臂部192b的一部分进入到壳体170的X2侧的连杆支撑部177的槽部177a,第1连杆部191的臂部191b的连接孔部191e及第2连杆部192的臂部192b的连接突起部192e、臂部191b的第1突起部191g及臂部192b的第1突起部192g进入到X2侧的连杆支撑部177的支撑孔177b。
在X2侧的连杆支撑部177的支撑孔177b中,第1连杆部191的连接孔部191e及第2连杆部192的连接突起部192e能够在Z1-Z2方向上运动,臂部191a的第1突起部191g及臂部192a的第1突起部192g能够在Y1-Y2方向上运动。
另外,在滑块110的Y1侧,第1连杆部191的第2突起部191h进入到在X1侧的端部设置的连杆支撑部116的支撑孔116a,第1连杆部191的第2突起部191i进入到在X2侧的端部设置的连杆支撑部116的支撑孔116a。在滑块110的Y2侧,第2连杆部192的第2突起部192h进入到在X1侧的端部设置的连杆支撑部116的支撑孔116a,第2连杆部192的第2突起部192i进入到在X2侧的端部设置的连杆支撑部116的支撑孔116a。
第2突起部191h、第2突起部191i、第2突起部192h、第2突起部192i,在对应的连杆支撑部116的支撑孔116a内能够在Y1-Y2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块110隔着片材120如虚线箭头A所示那样,朝向Z2方向被推压时,滑块110在Z2方向上运动。伴随于此,连杆机构部190转动以使第1连杆部191与第2连杆部192打开,第1连杆部191的连接孔部191d及第2连杆部192的连接突起部192d、第1连杆部191的连接孔部191e及第2连杆部192的连接突起部192e,在连杆支撑部177的支撑孔177b内向虚线箭头B所示的方向即Z1方向上运动。
伴随于此,第1连杆部191的第1突起部191f、191g,在连杆支撑部177的支撑孔177b内向虚线箭头C所示的方向即Y2方向运动。另外。第2连杆部192的第1突起部192f、192g在连杆支撑部177的支撑孔177b内向虚线箭头D所示的方向即Y1方向运动。另外,第1连杆部191的第2突起部191h、191i在连杆支撑部116的支撑孔116a内向虚线箭头E所示的方向即Y1方向运动。另外,第2连杆部192的第2突起部192h、192i,在连杆支撑部116的支撑孔116a内向虚线箭头F所示的方向即Y2方向运动。
由此,滑块110在Z2方向上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部190的第2突起部191h、第2突起部191i、第2突起部192h、第2突起部192i,被支撑于在滑块110的4角设置的连杆支撑部116。因此,即使推压滑块110的上表面的角,滑块110整体也能够向Z2方向运动,能够防止发生单侧推压。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另外,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1月24日提出了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7-010730号的优先权,其申请的全部内容被引用于本国际申请。
符号说明
10 滑块
11 筒部
12 壁部
13 导引部
14 第1凸轮部
14a 垂直面
14b 倾斜面
14c 倾斜面
15 钩部
20 片材
30 螺旋弹簧
40 可动部件
41 圆筒部
41a 开口部
42 突起部
43 第2凸轮部
43a 垂直面
43b 倾斜面
44 第3凸轮部
44a 倾斜面
50 固定触点部件
51 开口部
52 固定触点部
52a 固定触点
53 固定触点端子
54 折弯部
60 可动触点部件
61 可动弹簧部
62 支撑部
63 弯曲部
64 可动部
65 可动触点端子
66 折弯部
70 壳体
71 筒状部
72 开口孔
73 可动触点部件设置区域
74 板簧设置区域
75 凹部
80 板簧

Claims (11)

1.一种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
固定触点部件,具备在上述壳体的内侧设置的固定触点;
可动触点部件,具备在上述壳体的内侧设置的可动部;
滑块,设置于上述固定触点部件及上述可动触点部件的上方,可相对于上述壳体上下运动;以及
弹性部件,设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滑块之间,在上述滑块从上述壳体离开的方向上具有恢复力,
在上述壳体与上述滑块之间设置有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与上述滑块的一部分接触,且通过上述滑块运动而可动,
向上述壳体侧推压上述滑块,由此与上述滑块接触的可动部件运动,上述固定触点与上述可动部从接触的状态变为分离,或者上述固定触点与上述可动部从分离的状态变为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上设置有第1凸轮部,
在上述可动部件上设置有第2凸轮部,
在向上述壳体侧推压上述滑块时,上述滑块的第1凸轮部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的第2凸轮部运动,上述可动部件可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部件具有形成为筒状的圆筒部,
上述第2凸轮部被设置于上述圆筒部的外侧,
在向上述壳体侧推压上述滑块时,上述可动部件以推压上述滑块的方向为轴而旋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圆筒部的外侧,设置有突起部,
在上述滑块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上述可动触点部件的可动部被上述突起部推压而处于与上述固定触点部件的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
向上述壳体侧推压上述滑块,由此上述可动部件在上述突起部从上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方向上运动,通过上述可动触点部件的弹性,上述固定触点与上述可动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可动部件上设置有第3凸轮部,
上述第3凸轮部向上述壳体侧推压上述滑块,由此与上述滑块的上述第1凸轮部接触,并使上述可动部件可动。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凸轮部设置有2个,
上述第2凸轮部与上述第1凸轮部对应而设置有2个。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块通过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形成。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块及上述可动部件都通过树脂材料形成。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形成为在内侧能够设置发光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的上述壳体侧,设置有柱状的导引部,
在上述壳体上,设置有供上述导引部进入的开口部,
在上述开口部中插通上述导引部,上述滑块以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动作的方式被保持于上述壳体。
11.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与上述壳体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部,
通过连杆机构部的伸缩机构,上述滑块以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动作的方式被保持于上述壳体。
CN201780074048.9A 2017-01-24 2017-12-11 按压开关 Pending CN1100240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0730 2017-01-24
JP2017-010730 2017-01-24
PCT/JP2017/044376 WO2018139077A1 (ja) 2017-01-24 2017-12-11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4070A true CN110024070A (zh) 2019-07-16

Family

ID=62978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4048.9A Pending CN110024070A (zh) 2017-01-24 2017-12-11 按压开关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33718A1 (zh)
EP (1) EP3576122A4 (zh)
JP (1) JP6778282B2 (zh)
CN (1) CN110024070A (zh)
TW (1) TWI663617B (zh)
WO (1) WO20181390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0490B2 (ja) * 2019-04-04 2022-03-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1787A (zh) * 2003-01-30 2004-08-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式开关装置
JP2012185993A (ja) * 2011-03-04 2012-09-27 Nec Corp スイッチ装置
CN203406216U (zh) * 2013-08-12 2014-01-22 德利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式按键开关
CN204614703U (zh) * 2014-03-12 2015-09-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照明开关以及键盘
CN105068593A (zh) * 2015-08-27 2015-11-18 广州泰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器
CN105470022A (zh) * 2014-09-26 2016-04-0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70876A (en) * 1984-03-22 1990-06-26 Sueaki Honda Push-button lever contact switch
EP0271674A3 (en) * 1986-10-29 1988-10-12 Industrial Electronic Engineers Inc. Key for a keyboard
JPH0231031U (zh) * 1988-08-22 1990-02-27
US5178265A (en) * 1991-02-04 1993-01-12 White Consolidated Industries, Inc. Push-push snap switch
JP3456111B2 (ja) * 1997-05-29 2003-10-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905238A (en) * 1998-01-28 1999-05-18 Hung; Wen-Hui Electrical switch capable of emitting light
JP2001357758A (ja) * 2000-06-12 2001-12-26 Alps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JP2002251937A (ja) * 2001-02-26 2002-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光式キーボードスイッチ
JP2002279849A (ja) * 2001-03-21 2002-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光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光装置
US6743993B1 (en) * 2002-02-21 2004-06-01 Advanced Input Devices, Inc. Backlit full travel key assembly
JP4132889B2 (ja) * 2002-03-14 2008-08-13 ミヤマ電器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4247102A (ja) * 2003-02-12 2004-09-02 Toyota Motor Corp スイッチ構造
US7122756B2 (en) * 2004-07-01 2006-10-17 Alps Electric Co., Ltd. Push switch
JP2006019131A (ja) 2004-07-01 2006-01-19 Alps Electric Co Ltd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030724B2 (ja) * 2007-09-20 2012-09-19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
JP5911207B2 (ja) * 2011-02-07 2016-04-2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
JP2014075203A (ja) * 2012-10-02 2014-04-24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キ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6050098B2 (ja) * 2012-11-19 2016-12-2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キーボード、キースイッチ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1443948A (zh) * 2013-05-01 2014-11-16 Excel Cell Elect Co Ltd 按壓開關
JP5729498B1 (ja) * 2014-02-07 2015-06-0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照光式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及びキーボード
JP5741739B1 (ja) * 2014-03-12 2015-07-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照光スイッチ及びキーボード
JP6494445B2 (ja) 2015-06-19 2019-04-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化電線製造方法
CN106486300B (zh) * 2015-08-27 2019-03-05 东莞市凯华电子有限公司 带x架结构的键盘开关
TWM533261U (en) * 2016-07-22 2016-12-01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Keyswitch device and keyboar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1787A (zh) * 2003-01-30 2004-08-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式开关装置
JP2012185993A (ja) * 2011-03-04 2012-09-27 Nec Corp スイッチ装置
CN203406216U (zh) * 2013-08-12 2014-01-22 德利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式按键开关
CN204614703U (zh) * 2014-03-12 2015-09-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照明开关以及键盘
CN105470022A (zh) * 2014-09-26 2016-04-0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CN105068593A (zh) * 2015-08-27 2015-11-18 广州泰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6122A4 (en) 2020-10-21
TW201830442A (zh) 2018-08-16
JP6778282B2 (ja) 2020-10-28
TWI663617B (zh) 2019-06-21
WO2018139077A1 (ja) 2018-08-02
JPWO2018139077A1 (ja) 2019-07-04
US20190333718A1 (en) 2019-10-31
EP3576122A1 (en) 2019-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63550A (en) Keyboard having low profile modular keys
US20020003082A1 (en) Multiple switch assembly
JP4132889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US4467160A (en) Low profile switch
US3403237A (en) Electrical switch having a one-piece actuator and spring arm structure
EP0966009A2 (en) Pushbutton switch and input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4052580A (en) Momentary contact pushbutton type switch having flexible, mounted housing
US7800006B2 (en) Push switch
US10200035B2 (en) Sound/silent switchable photoelectric switch
US5667061A (en) Linear cam-assisted plunger switch
GB2551657A (en) Haptic button
US6605792B2 (en) Push-push switch for switching heavy-current
CN110024070A (zh) 按压开关
US3946181A (en) Push button-type switch
JPS5819825A (ja) スイツチ作動機構
US4751355A (en) Pushbutton switch with combined restoring-tactile feel spring
US20020023827A1 (en) Multi-directional switch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6310226A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CN109411277A (zh) 按钮开关
CA2487501A1 (en) Keyboards
US4385214A (en) Interlock pushbutton assembly
CN100458993C (zh) 开关的接点构造
CN216311652U (zh) 键盘按键
CN101740249B (zh) 按钮开关
CN111556984B (zh) 便携式物体的至少一种电子功能的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