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3692B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3692B
CN110023692B CN201780072664.0A CN201780072664A CN110023692B CN 110023692 B CN110023692 B CN 110023692B CN 201780072664 A CN201780072664 A CN 201780072664A CN 110023692 B CN110023692 B CN 1100236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mpressor
pipe
valve
u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26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3692A (zh
Inventor
近藤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3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3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6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0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of the single uni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6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1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on-off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5Refrigerant lev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9Economis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3Oil lev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制冷装置,能够执行一种新颖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抑制下述情况: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侧未充分地返回有制冷机油而仅是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在连接油分离器(23)与注射管(30)的回油管(38)设置有回油阀(39),该油分离器设置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该注射管向压缩机(21)供给制冷剂,在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制冷剂温度或者流动于注射管(30)的制冷剂的压力满足了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器(70)对回油阀(39)进行控制,以使该回油阀低流量化。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了一种制冷装置,在该制冷装置中,对于压缩机设置有油分离器以及回油管以使压缩机中的、作为润滑剂的制冷机油不会枯竭。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08860号公报)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在压缩机的排出侧设置有用于将制冷机油从制冷剂分离出来的油分离器,并且该制冷装置设置有使在该油分离器中分离出的制冷机油返回至设置于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气液分离器的上游侧的回油回路。此外,在该回油回路的中途设置有能够控制节流开度的电子膨胀阀。此外,根据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以及压缩机的吸入侧与排出侧的压力差来对该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开度控制,从而能够使适当量的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装置中,关于设置于回油回路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仅公开了根据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以及压缩机的吸入侧与排出的压力差来进行控制这一内容,并没有对除此以外的控制方法进行任何研究。
此外,在回油回路中形成了制冷机油在油分离器中分离不多的情况下,在回油回路中几乎未流动有制冷机油,有可能实际上仅流动有来自压缩机的排出气态制冷剂。若如上所述那样在回油回路中仅流动有排出气态制冷剂,则制冷装置的表现系数可能变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形成的,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能够执行一种新颖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抑制下述情况: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侧未充分地返回有制冷机油而仅是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制冷剂供给管、回油管、流量调节机构以及控制部。油分离器设置于压缩机的排出侧。制冷剂供给管向压缩机供给制冷剂。回油管连接油分离器与制冷剂供给管。流量调节机构设置于回油管。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制冷剂温度或者流动于制冷剂供给管的制冷剂的压力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流量调节机构以使该流量调节机构低流量化。
另外,制冷剂供给管也可将制冷剂供给至压缩机的吸入侧,还可将制冷剂供给至压缩机的压缩工序的中途。
此外,作为规定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下述情况等: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率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排出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了规定上升速度的情况);以及在制冷剂供给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下降率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在制冷剂供给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下降速度超过了规定下降速度的情况)等。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制冷剂温度或者流动于制冷剂供给管的制冷剂的压力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流量调节机构以使流过的流体(制冷剂以及/或者制冷机油)的量低流量化。
此处,在回油管中流动的流体所包含的制冷机油较少,在回油管中流动的流体中包含较多的排出气态制冷剂,并且仅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在该状态下,由于重复进行压缩机中的气态制冷剂的压缩动作,使得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回油管的流量调节机构中较多地流过有制冷机油的情况下,在流量调节机构的前后,制冷机油未发生相变化而就这样以液体的状态存在,由于制冷机油的粘性比排出气态制冷剂的粘性高,因此,流过流量调节机构时的流速不容易上升。因此,在回油管的流量调节机构中较多地流过有制冷机油的情况下,由于不容易产生流过阻力,因此,不容易在流量调节机构中产生较大的减压。
与此相对的是,若形成为在回油管的流量调节机构中较少地流过有制冷机油而较多地流过有排出气态制冷剂的情况,那么,由于排出气态制冷剂的粘性比制冷机油的粘性低,因此,流过流量调节机构时的流速容易上升。因此,在回油管的流量调节机构中较多地流过排出气态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容易产生流过阻力,因此,容易在流量调节机构中产生较大的减压。因此,在从在回油管的流量调节机构较多地流过有制冷机油的情况变化为较多地流过有气态制冷剂的情况时,在回油管的连接目的地即制冷剂供给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会降低。
因此,通过检测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上升或者在制冷剂供给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下降,能够对仅气态制冷剂而非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的情况进行把握。
因此,例如,在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率超过了规定值(排出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了规定上升速度的情况)以及在制冷剂供给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下降率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在制冷剂供给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下降速度超过了规定下降速度的情况)等下,通过使流过流量调节机构的流体的量低流量化来防止气态制冷剂而非制冷机油就这样返回至回油管这一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下述情况: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侧未充分地返回有制冷机油而仅是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的控制部进行通常控制,上述通常控制根据将压缩机的上油率乘以压缩机中的制冷剂循环量而得到的压缩机的上油量来进行流量调节机构的控制。在通常控制时满足了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对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以使流通量调节机构从通常控制时的流量调节机构的状态进一步低流量化。
另外,制冷循环量可以是质量循环量,也可以是体积循环量,较为理想的是质量循环量。
上油率(日文:油上がり率)是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每单位循环量所包含的制冷机油的量,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根据压缩机的驱动频率、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压力、中间压力、低压压力来算出,还可进一步考虑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算出。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通常控制时满足了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对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以使流通量调节机构从通常控制时的流量调节机构的状态进一步低流量化。这样,由于不仅能够进行通常控制,而且还能够进行低流量化的控制,因此,若继续进行通常控制而形成仅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的情况,那么,通过基于流量调节机构的低流量化,能够抑制下述情况: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侧未充分地返回有制冷机油而仅是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还包括热源侧热交换器、中间膨胀阀。热源侧热交换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冷凝。制冷剂供给管是注射管,该注射管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引导至压缩机的压缩工序的中途。中间膨胀阀设置于注射管的中途。
在该制冷装置中,回油管能够将在油分离器中分离后的制冷机油等经由注射管引导至压缩机的压缩工序的中途。这样,由于从压缩机向油分离器排出的高温流体的一部分被引导至压缩机的压缩工序的中途而非引导至压缩机的吸入侧,因此,能够对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流体的一部分的热能用于使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制冷装置中,控制部对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以在压缩机启动时使制冷剂不流过流量调节机构。
另外,对于以在压缩机启动时制冷剂不流过流量调节机构的方式对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而言,只要在使压缩机的频率上升的期间中的至少一段时间内进行上述控制即可,也可不在使该压缩机的频率上升的整个期间内进行上述控制。此处所说的控制也包含有下述情况:例如,在使压缩机的频率开始上升时,形成制冷剂能够流过流量调节部的情况,然后,在使压缩机的频率进一步上升的阶段以制冷剂不流过流量调节机构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该制冷装置中,如压缩机启动时那样,当停止的压缩机的频率上升时,使制冷剂不流过流量调节机构。因此,在压缩机启动时,通过使制冷剂不流过流量调节机构,从而能够使压缩机的排出侧与压缩机的连接有制冷剂供给管侧的压力差有效地增大。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制冷装置中,控制部对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以形成在压缩机启动前制冷剂能够流过流量调节机构的状态。
在该制冷装置中,由于在压缩机启动前形成制冷剂能够流过流量调节机构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小压缩机的排出侧与压缩机的连接有制冷剂供给管侧的压力差而均压化,并且能够使油分离器中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以及制冷剂供给管溶入压缩机中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压缩机启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抑制下述情况: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侧未充分地返回有制冷机油而仅是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
根据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若继续进行通常控制而形成仅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的情况,那么,通过基于流量调节机构的低流量化,能够抑制下述情况: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侧未充分地返回有制冷机油而仅是排出气态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侧。
根据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对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流体的一部分的热能用于使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根据第四观点的制冷装置,在压缩机启动时,通过使制冷剂不流过流量调节机构,从而能够使压缩机的排出侧与压缩机的连接有制冷剂供给管侧的压力差有效地增大。
根据第五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更可靠地使压缩机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器的示意结构以及与控制器连接的各部分的框图。
图3是表示对回油阀进行通常控制以及热气旁通抑制控制情况下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具有变形例A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具有变形例B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6是具有变形例C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适当地进行变更。
(1)制冷装置100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的示意结构图。制冷装置100是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冷藏仓库或店铺的展示柜的库内等利用侧空间的冷却的装置。
制冷装置100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多台(此处为两台)利用单元(第一利用单元50、第二利用单元60);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上述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将热源单元2与第一利用单元50、第二利用单元60连接;作为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多个遥控器(第一遥控器50a、第二遥控器60a);以及控制器70,该控制器70控制制冷装置100的动作。
在制冷装置100中,通过相对于一台热源单元2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彼此并联地连接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在制冷装置100中,进行下述制冷循环:封入至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冷却或冷凝,接着被减压,加热或蒸发,然后再次被压缩。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回路10填充有作为用于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R32。
(1-1)热源单元2
热源单元2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油分离器23、四通换向阀24、热源侧热交换器25、热源侧风扇45、储罐27、过冷却器31、热源侧膨胀阀28、注射管30、过冷却膨胀阀32、注射阀33、回油管38、回油阀39、第一分岔管34、第二分岔管36、液体侧截止阀48、气体侧截止阀49。
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排出侧配管41,该排出侧配管41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四通换向阀24的连接端口的一个,并且在该排出侧配管41的中途设置有油分离器23;吸入侧配管42,该吸入侧配管42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四通换向阀24的连接端口的一个;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该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液体侧与储罐27连接;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该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将储罐27的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与液体侧截止阀48连接。
压缩机21是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的设备。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1由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第三压缩机21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以及第三压缩机21c均为全密闭式高压圆顶型的涡旋压缩机。其中,第一压缩机21a是容量可变(转速可变)的压缩机,该第一压缩机21a设置有逆变器。第二压缩机21b和第三压缩机21c是容量恒定(转速恒定)的压缩机,未设置有逆变器。
在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和第三压缩机21c各自的吸入侧连接有独立吸入管。上述独立吸入管在最上游侧汇集成一个。上述独立吸入管的在最上游侧汇集的部位与四通换向阀24通过吸入侧配管42连接。
在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和第三压缩机21c各自的排出侧连接有独立排出管。上述独立排出管在最下游侧汇集成一个。上述独立排出管的在最下游侧汇集的部位与四通换向阀24通过排出侧配管41连接。另外,在第一压缩机21a的排出侧设置有仅允许排出流的止回阀22a。同样地,在第二压缩机21b的排出侧也设置有仅允许排出流的止回阀22b,在第三压缩机21c的排出侧也设置有仅允许排出流的止回阀22c。
油分离器23是用于自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制冷剂中主要分离出制冷机油的容器,该油分离器23设置于排出侧配管41的中途。上述油分离器23使从构成压缩机21的多个压缩机即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第三压缩机21c排出的流体(包括制冷剂和制冷机油)集中地流入,并且主要将制冷机油分离出来(此外,根据运转情况,也会稍微混入气态制冷剂)。因此,例如,与在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第三压缩机21c各自的排出侧以一对一的方式设置的油分离器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23的容量较大。
从设置于上述排出侧配管41的中途的油分离器23以分岔的方式延伸出回油管38。该回油管38的另一端连接于后述的注射管30的中途即过冷却器31与第一注射分流管~第三注射分流管33x、33y、33z之间。此外,在回油管38的中途设置有回油阀39,该回油阀39通过能够控制阀开度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四通换向阀24连接于排出侧配管41的下游侧端部。该四通换向阀24能够通过切换连接状态而对冷却运转状态和加热运转状态进行切换,其中,在冷却运转状态下,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5连接,气体侧截止阀49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加热运转状态下,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侧截止阀49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25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热源侧热交换器25是一种作为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作为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一端与从四通换向阀24侧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连接。
热源侧风扇45形成一种用于在将库外空气(热源侧空气)吸入热源单元2内并使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5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向外部排出的空气流。热源侧风扇45通过热源侧风扇马达M45驱动而旋转。热源侧风扇45的风量通过调节热源侧风扇马达M45的转速来进行控制。
在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的中途设置有第一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6,该第一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6仅允许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5侧向储罐27侧的制冷剂流。
储罐27是暂时贮存制冷剂的容器,该储罐27设置于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的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5侧相反一侧处。此处,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与储罐27的上方的气相部分连接。
热源侧膨胀阀28由能够控制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构成,该热源侧膨胀阀28配置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更详细而言是过冷却器31的下游侧的部分)。
过冷却器31是在将暂时贮存于储罐27的制冷剂送往第一利用单元50、第二利用单元60前对该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冷却的热交换器,该过冷却器31配置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的、储罐27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的位置。
注射管30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的、过冷却器31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以分岔的方式延伸出,该注射管30连接于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
过冷却膨胀阀32由能够控制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构成,该过冷却膨胀阀32设置于注射管30的中途即比过冷却器31靠上游侧处。在过冷却器31中,在从储罐27流出并在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注射管30中流动并通过过冷却膨胀阀32减压后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在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中流动的制冷剂被过冷却,并且朝向热源侧膨胀阀28流动。另一方面,在过冷却管30中流过过冷却器31的制冷剂进一步朝向注射管30的下游侧流动。
注射管30中的、比与回油管38的合流部分更靠下游侧(压缩机21侧)经由第一注射分流管~第三注射分流管33x、33y、33z延伸至压缩机21。具体而言,注射管30中的、比与回油管38的合流部分更靠下游侧(压缩机21侧)分岔成第一注射分流管33x、第二注射分流管33y、第三注射分流管33z,其中,第一注射分流管33x设置成在第一压缩机21a的压缩工序的中途汇合,第二注射分流管33y设置成在第二压缩机21b的压缩工序的中途汇合,第三注射分流管33z设置成在第三压缩机21c的压缩工序的中途汇合。
注射阀33由能够控制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构成,并且分别设置于注射管30的第一注射分流管33x、第二注射分流管33y、第三注射分流管33z的中途。具体而言,在第一注射分流管33x的中途设置有第一注射阀33a,在第二注射分流管33y的终于设置有第二注射阀33b,在第三注射分流管33z的中途设置有第三注射阀33c。
在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并且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与液体侧截止阀48之间设置有第二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9,该第二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9仅允许从热源侧膨胀阀28侧向液体侧截止阀48侧的制冷剂流。
第一分岔管34是以下述方式设置的制冷剂配管:从第二热源侧配管44的中途即第二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9与液体侧截止阀48之间分岔,并且汇合至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的中途即第一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6与储罐27之间的部分。在该第一分岔管34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分岔止回阀35,该第一分岔止回阀35仅允许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侧向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侧的制冷剂流。
第二分岔管36是以下述方式设置的制冷剂配管:从第二热源侧配管44的中途即热源侧膨胀阀28与第二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9之间分岔,并且汇合至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的中途即热源侧热交换器25与第一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6之间的部分。在该第二分岔管36的中途设置有第二分岔止回阀37,该第二分岔止回阀37仅允许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侧向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侧的制冷剂流。
液体侧截止阀48是配置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与液体侧制冷剂配管6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
气体侧截止阀49是配置于从四通换向阀24延伸的配管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
在热源单元2配置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吸入侧配管42设置有低压传感器40a,该低压传感器40a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侧处的制冷剂的压力即吸入压力。此外,在第一压缩机21a的独立排出管的中途设置有高压传感器40c,该高压传感器40c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侧处的制冷剂的压力即排出压力。此外,在注射管30的中途即注射管30和回油管38的合流部分与过冷却器31之间设置有中间压传感器40b,该中间压传感器40b检测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力。此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5或热源侧风扇45的周边配置有对吸入至热源单元2内的热源侧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46。此外,用于检测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排出温度传感器47设置于排出侧配管41的中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分离器23的上游侧即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第三压缩机21c的排出制冷剂合流后的位置)。
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单元控制部20,该热源单元控制部20对构成热源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热源单元控制部20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热源单元控制部20经由通信线与各利用单元50的利用单元控制部57、67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
(1-2)第一利用单元50
第一利用单元50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第一利用侧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和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此外,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59,该第一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59将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以及第一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58,该第一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58将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
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由能够控制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构成,该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设置于第一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59的中途。
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是在制冷循环的冷却运转时作为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库内空气(利用侧空气)进行冷却、并且在除霜运转等加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
在此,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侧风扇53,该第一利用侧风扇53用于将利用侧空气吸入第一利用单元50内,并在使该利用侧空气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供给至利用侧空间。第一利用侧风扇53是用于将作为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的利用侧空气供给至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风扇。第一利用侧风扇53通过第一利用侧风扇马达M53驱动而旋转。
此外,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该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对构成第一利用单元5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通过通信线与热源单元控制部20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
(1-3)第二利用单元60
第二利用单元60的结构与第一利用单元50的结构相同,通过液体侧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该第二利用单元60相对于第一利用单元50并联地连接。
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此外,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69,该第二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69将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以及第二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68,该第二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68将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端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
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由能够控制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构成,该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设置于第二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69的中途。
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是在制冷循环的冷却运转时作为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库内空气(利用侧空气)进行冷却、并且在除霜运转等加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
在此,与第一利用单元50相同的是,第二利用单元60还具有第二利用侧风扇63,该第二利用侧风扇63通过第二利用侧风扇马达M63驱动而旋转。
此外,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该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对构成第二利用单元6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通过通信线与热源单元控制部20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
(1-4)第一遥控器50a、第二遥控器60a
第一遥控器50a是用于输入第一利用单元50的用户用于切换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的各种指示的输入装置。此外,第一遥控器50a还作为用于显示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和规定的通知信息的显示装置起作用。第一遥控器50a通过通信线与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连接并且彼此发送和接收信号。
与第一遥控器50a相同,第二遥控器60a是用于输入第二利用单元60的用户用于切换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的各种指示的输入装置、显示装置。第二遥控器60a通过通信线与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连接并且彼此发送和接收信号。
(2)控制器70的细节
在制冷装置100中,通过使热源单元控制部20与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及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经由通信线连接而构成有对制冷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器70。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器70的示意结构以及与控制器70连接的各部分的框图。
控制器70具有多个控制模式,并且根据所转变的控制模式来控制制冷装置100的运转。例如,作为控制模式,控制器70具有平常时执行的冷却运转模式以及在逆循环除霜时执行的加热运转模式。此外,在冷却运转模式和加热运转模式的任意一者中,控制器70选择性地执行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和回油阀39的热气旁通抑制控制。该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是用于根据制冷循环的运转情况而使适当的制冷机油量回油至压缩机21的控制。此外,回油阀39的热气旁通抑制控制是为了下述目的而进行的控制:即使无法使制冷机油充分地流过回油阀39,也对大量的热气流过回油阀39进行抑制。
控制器70与包含于热源单元2的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4、热源侧膨胀阀28、过冷却膨胀阀32、注射阀33、回油阀39以及热源侧风扇45(热源侧风扇马达M45))以及各种传感器(低压传感器40a、中间压传感器40b、高压传感器40c、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46、排出温度传感器47等)电连接。此外,控制器70与包含于第一利用单元50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第一利用侧风扇53(第一利用侧风扇马达M53)、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电连接。此外,控制器70与包含于第二利用单元60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第二利用侧风扇63(第二利用侧风扇马达M63)、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电连接。此外,控制器70与第一遥控器50a、第二遥控器60a电连接。
控制器70主要具有存储部71、通信部72、模式控制部73、致动器控制部74以及显示控制部75。另外,控制器70内的上述各部分通过包含于热源单元控制部20以及/或者利用单元控制部57的各部分一体地作用来实现。
(2-1)存储部71
存储部71由例如ROM、RAM以及闪存等构成,并且包括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和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在存储部71保存有对控制器70的各部分的处理进行了定义的控制程序。此外,存储部71根据控制器70的各部分将规定的信息(例如,各传感器的检测值、输入至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的指令等)适当地保存于规定的存储区域。
(2-2)通信部72
通信部72是起到用于与连接于控制器70的各设备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通信接口的作用的功能部。通信部72接受来自致动器控制部74的请求并且向指定的致动器发送规定的信号。此外,通信部72接受从各种传感器、第一遥控器50a以及第二遥控器60a输出的信号并且将该信号保存于存储部71的规定的存储区域。
(2-3)模式控制部73
模式控制部73是进行控制模式的切换等的功能部。在以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处的霜的附着相关的规定除霜条件未得到满足的状态运转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73设为冷却运转模式。此外,在冷却运转模式下,当规定除霜条件得到满足时,模式控制部73切换成加热运转模式。此外,在冷却运转模式和加热运转模式的任意一者中,模式控制部73基本上进行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但在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通过排出温度传感器47检测的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规定上升速度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73从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切换至回油阀39的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2-4)致动器控制部74
致动器控制部74按照控制程序并根据情况对包含于制冷装置100的各致动器(例如压缩机21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冷却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将四通换向阀24的连接状态设置成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5连接并且气体侧截止阀49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状态,以热源侧膨胀阀28成为完全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根据设定温度和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等对压缩机21的转速、热源侧风扇45、过冷却膨胀阀32的开度、回油阀39的开度、第一注射阀~第三注射阀33a、33b、33c的各阀开度、利用侧膨胀阀54、64的开度、利用侧风扇53、63的转速等进行实时控制。另外,在执行冷却运转模式的过程中,第一注射阀~第三注射阀33a、33b、33c均被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以外的状态。
此外,在加热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将四通换向阀24的连接状态设置成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侧截止阀49连接并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5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状态,以过冷却膨胀阀32成为完全关闭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以利用侧膨胀阀54、64成为完全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以使利用侧风扇53、63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根据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等对压缩机21的转速、热源侧风扇45、热源侧膨胀阀28的开度、回油阀39的开度、第一注射阀~第三注射阀33a、33b、33c的各阀开度等进行实时控制。另外,在执行加热运转模式的过程中,第一注射阀~第三注射阀33a、33b、33c也均被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以外的状态。
此处,在冷却运转模式时以及加热运转模式时,选择性地进行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和回油阀39的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
在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执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时以外的控制)下,致动器控制部74以成为能够实现与来自压缩机21的上油量相同的流过循环量的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也就是说,致动器控制部74对回油阀39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来自压缩机21的上油量”变得与“回油阀39的流过循环量”相等。
此处,具有“压缩机的上油量”=“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量”ד压缩机的上油率”这样的关系。此处,在构成压缩机21的多个压缩机(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第三压缩机21c)正在驱动的情况下,对于正在驱动的各压缩机,通过利用“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量”和“压缩机的上油率”算出“压缩机的上油量”并且相加,从而能够算出“压缩机21的上油量”。
另外,“压缩机的循环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根据压缩机的活塞推开量、压缩机的驱动频率、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密度计算出,也可通过压缩机21的输入电力除以压缩机21的出口与入口的焓差来计算出。
此外,关于上述“压缩机的上油率”,能够根据压缩机的驱动频率、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压力、中间压力、低压压力、压缩机根据需要所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计算出每台正在驱动的压缩机的“压缩机的上油率”。
此外,“回油阀39的流过循环量”能够利用回油阀39的阀开度、回油阀39的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高压压力-低压压力)以及预先存储于存储部71的规定的关系值表格数据计算出。此处,规定的关系值表格数据是根据回油阀39的阀开度越大则流过循环量变得越大并且回油阀39的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越大则流过循环量变得越大这一关系预先获得的数据。
根据上述内容,回油阀39的阀开度实质上控制成与“压缩机21的上油量”和“回油阀39的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高压压力-中间压压力)”相应的开度。
——回油阀39的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在回油阀39的热气旁通抑制控制中,致动器控制部74缩小回油阀39的开度,以使该回油阀39的开度成为比在此之前进行的冷却运转模式或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时的阀开度更小的阀开度。缩小回油阀39的开度的程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在此之前进行的冷却运转模式或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中的阀开度的一半阀开度,也可设为完全关闭状态。通过如上所述那样缩小回油阀39的阀开度,能够抑制由于热气通过回油管38较多地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而引起的能力降低。
另外,在进行上述缩小回油阀39的开度的控制时,对于第一注射阀~第三注射阀33a、33b、33c的各阀开度的控制没有特别改变,持续相同的控制状态。
(2-5)显示控制部75
显示控制部75是对作为显示装置的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部。
为了向管理者显示与运转状态和状况相关的信息,显示控制部75将规定的信息输出至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
例如,在冷却运转的执行过程中,显示控制部75使设定温度等各种信息显示于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
此外,在热气旁通抑制控制时,显示控制部75使表示处于该模式中的信息显示于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
(3)冷却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装置100中,在运转时,进行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主要以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5、储罐27、过冷却器31、热源侧膨胀阀28、利用侧膨胀阀54和64、利用侧热交换器52和62的顺序循环的冷却运转(制冷循环运转)。
若开始冷却运转,那么,在制冷剂回路10内,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且被压缩后排出。此处,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是通过低压传感器40a检测出的吸入压力,制冷循环中的高压是通过高压传感器40c检测出的排出压力,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是通过中间压传感器40b检测出的排出压力。
在压缩机21中,进行与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所要求的冷却负载相应的容量控制。具体而言,吸入压力的目标值被与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所要求的冷却负载相应地设定,并且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以使吸入压力成为目标值。
从压缩机2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排出侧配管41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气体侧端。此处,设置于排出侧配管41的中途的油分离器23将制冷机油自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来,并且将上述制冷机油向回油管38侧引导。另外,在冷却运转模式时,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或者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气体侧端的气态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5中与通过热源侧风扇45供给的热源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冷凝,从而成为液态制冷剂并且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液体侧端流出。
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液体侧端流出的液态制冷剂未分岔并流动至第二分岔管36侧,而是流过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和第一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6而流入储罐27的入口。流入储罐27的液态制冷剂作为饱和状态的液态制冷剂暂时地积存于储罐27后,从储罐27的出口流出。
从储罐27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在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中流动并流入过冷却器31。
流入过冷却器31的液态制冷剂在过冷却器31中与在注射管30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冷却成处于过冷却状态的液态制冷剂,随后从过冷却器31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另外,在此,过冷却膨胀阀32的阀开度被控制器70以从过冷却器31向热源侧膨胀阀28流动的制冷剂具有规定的正的过冷却度、并且中间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满足规定的中间压条件的方式控制。
从过冷却器31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侧配管44中的过冷却器31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的部分流入热源侧膨胀阀28。此时,从过冷却器31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朝向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中的过冷却器31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的部分分岔的注射管30流动。
在注射管30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过冷却膨胀阀32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通过过冷却膨胀阀32减压后的在注射管30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器31的注射管30侧的入口。流入过冷却器31的注射管30侧的入口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31中与在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侧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受到加热而成为气态制冷剂。接着,在过冷却器31中加热后的制冷剂流动至注射管30的下游侧,并与经由回油管38流动而来的制冷机油合流而混合,然后分别分流至第一注射分流管~第三注射分流管33x、33y、33z并且在第一压缩机~第三压缩机21a、21b、21c的压缩工序的中途合流。此处,在第一注射分流管~第三注射分流管33x、33y、33z中流动的制冷剂量通过第一注射阀~第三注射阀33a、33b、33c的各阀开度进行调节。
由于热源侧膨胀阀28在冷却运转模式下被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因此,从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流入热源侧膨胀阀28的液态制冷剂不减压地流过热源侧膨胀阀28,随后,经由液体侧截止阀48以及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入运转中的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
流入第一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59的一部分流入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流入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并且经由第一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59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与通过第一利用侧风扇53供给的利用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态制冷剂,随后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流出。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一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58流向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
与第一利用单元50相同的是,流入第二利用单元60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69的一部分流入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流入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并且经由第二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69流入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端。流入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中与通过第二利用侧风扇63供给的利用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态制冷剂,随后从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端流出。从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端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二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68流向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
这样,从第一利用单元50流出的制冷剂以及从第二利用单元60流出的制冷剂在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中合流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49、四通换向阀24和吸入侧配管42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4)加热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用于除去附着于利用侧热交换器52、62的霜等而进行的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控制器70在冷却运转时判断为满足规定的加热运转开始条件的情况(例如,冷却运转执行了规定时间的期间的情况或者作为除霜对象的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至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开始加热运转。
在制冷装置100中,在加热运转时,进行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主要以压缩机21、利用侧热交换器52和62、利用侧膨胀阀54和64、储罐27、热源侧膨胀阀28、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顺序循环的加热运转(制冷循环运转)。
若开始加热运转,那么,在制冷剂回路10内,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且被压缩后排出。
关于压缩机21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以成为最大频率的方式控制。
从压缩机2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排出侧配管41流入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62的气体侧端。此处,与冷却运转相同的是,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或者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2、62的气体侧端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散热而冷凝,并且使附着于利用侧热交换器52、62的霜融化。另外,此时,利用侧风扇53、63的驱动停止。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62中使霜融化而冷凝的制冷剂流过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的利用侧膨胀阀54、64并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入热源单元2的液体侧。
流过热源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48的制冷剂以流过第一分岔管34中的第一分岔止回阀35的方式流动(由于在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设置有第二热源液体侧止回阀29,因此,不会在该方向上流动),并且流入储罐27。流入储罐27的制冷剂在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44中流动,并且流过过冷却器31而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减压至成为制冷循环中的低压,随后,以流过第二分岔管36的第二分岔止回阀37的方式流动。另外,由于在加热运转时,过冷却膨胀阀32被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因此,在注射管30的上游侧未流动有制冷剂。此外,由于在加热运转时回油阀39受到开度控制,因此,在回油管38中流动的制冷机油经由注射管30的下游侧部分被分别送往第一压缩机~第三压缩机21a、21b、21c。
以流过上述第二分岔管36的第二分岔止回阀37的方式流动的制冷剂经由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43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5。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5中与通过热源侧风扇45供给的热源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态制冷剂,随后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气体侧端流出。
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5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4和吸入侧配管42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另外,在控制器70判断为从加热运转开始满足规定的加热运转结束条件的情况(例如,经过了规定时间或者作为除霜对象的热交换器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等)下,加热运转结束,通常的冷却运转重新开始。
(5)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以及热气旁通抑制控制情况下的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
以下,一边参照图3的流程图,一边对在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以及热气旁通抑制控制情况下的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
另外,由于无论在冷却运转模式下还是在加热运转模式下,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都相同地切换并执行,因此,以下,以冷却运转模式时为例并包括使压缩机21从停止状态启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中,为了从压缩机21停止的状态开始冷却运转模式,在压缩机21启动前,控制器70在规定时间的期间暂时将回油阀39的阀开度设为完全打开状态。由此,能够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压力与压缩机21的注射管30的连接侧的压力均压化,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使压缩机21启动。
在步骤S12中,控制器70将回油阀39的阀开度设为完全关闭状态。由此,在开始了压缩机21的驱动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压缩机21的注射管30的连接侧之间产生制冷剂的压力差。
在步骤S13中,控制器70使压缩机21启动而使压缩机21的频率上升。此处,由于在步骤S11中将回油阀39的阀开度设为完全关闭状态,因此,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和制冷机油不会经由回油管38朝向压缩机21的注射管30的连接部位流动,因而容易确保压力差。
在步骤S14中,控制器70对压缩机21的频率是否上升至超过规定的频率进行判断。此处,在超过规定的频率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5,在未超过规定的频率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3并继续进行使频率上升的处理。另外,若压缩机21的频率超过规定的频率,则就这样执行上述的冷却运转模式。
在步骤S15中,为了根据运转情况使适当量的制冷机油从油分离器23返回至压缩机21,控制器70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控制部70对回油阀39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来自压缩机21的上油量”变得与“回油阀39的流过循环量”相等。
在步骤S16中,控制器70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排出温度传感器47的检测温度)的上升速度是否超过了规定上升速度进行判断。此处,在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速度超过规定上升速度的情况下,由于较多的热气流过回油阀39并且在压缩机21中经由回油管38和注射管30流入有较多的热气,因而推定为排出制冷剂温度处于急剧上升的状态,因此,为了抑制回油阀39中的热气的流过量,转移至步骤S17。另一方面,若排出制冷剂温度的上升速度处于未超过规定上升速度的情况,则返回至步骤S15并继续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
在步骤S17中,为了抑制回油阀39中的热气的流过量,控制器70对回油阀39进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器70对回油阀39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该回油阀39的阀开度变得比在步骤S16中判断为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规定上升速度时的回油阀39的阀开度更窄。具体而言,控制器70对回油阀39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该回油阀39的阀开度成为在步骤S16中判断为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规定上升速度时的回油阀39的阀开度的一半等。
在步骤S18中,控制器70在对回油阀39进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的情况下,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排出温度传感器47的检测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状态是否持续了规定时间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对是否通过对回油阀39进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而使排出制冷剂温度稳定在较低的状态进行判断。此处,在排出制冷剂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结束回油阀39的热气旁通抑制控制并返回至步骤S15。另一方面,在排出制冷剂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状态未持续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9。
在步骤S19中,控制器70在进一步降低了回油阀39的阀开度的状态下继续进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并且转移至步骤S18。
如上所述,在冷却运转模式时,持续进行回油阀39的控制,直到冷却运转模式结束为止。另外,在加热运转模式下,也同样地进行上述回油阀39的通常控制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此外,当冷却运转模式结束而运转停止时,控制器70将回油阀39的阀开度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而非完全关闭状态。由此,在运转停止时,由于能够使油分离器23中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38以及注射管30溶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更可靠的进行压缩机21的下次启动。
(6)制冷装置100的特征
(6-1)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冷却运转模式以及加热运转模式下,通过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能够使与压缩机21的制冷剂循环量和上油率相应的适当量的制冷机油、即与压缩机21的频率以及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压力、中间压力、低压压力等的制冷循环的情况相应的适当量的制冷机油返油至压缩机21。由此,能够提高压缩机21的可靠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即使在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的情况下,若由于运转情况的过度变化等而使得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温度急剧地上升(若排出制冷剂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规定上升速度),那么,不仅制冷机油而且从压缩机21排出的热气制冷剂会较多地流过回油阀39,因而推定为高温的热气较多地供给至压缩机21,从而通过将对回油阀39的控制从通常控制切换至热气旁通抑制控制,进而以略微节流的方式控制阀开度。由此,能够降低流过回油阀39的热气的量,从而能够将压缩机21所排出的热气立即被吸入压缩机21这样的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抑制得较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针对多个压缩机(第一压缩机21a、第二压缩机21b、第三压缩机21c)仅设置有一个油分离器2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能够使用容量比针对多个压缩机的每一个以一对一的方式设置的油分离器的容量大的油分离器23。这样,在针对多个压缩机设置有一个容量较大的油分离器23的情况下,不仅制冷机油而且热气制冷剂也较多地存在于油分离器23。此外,从油分离器23延伸的回油管38仅设置有一根而非以与多个压缩机的个数对应的方式分岔地设置有多根。因此,与针对多个压缩机的每一个设置有回油管的结构相比,回油管38的内径构成得较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油分离器23内较多地存在有热气,并且形成较多的热气制冷剂容易流过回油管38的状况。在上述结构中,即使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也会由于运转情况的过度变化等原因,从而容易产生较多的热气制冷剂流过回油管38这一情况。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能够通过对回油阀39进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从而抑制制冷装置100的能力降低。
(6-2)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回油管38并非设置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而是设置成与连接在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的注射管30汇合。因此,能够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的流体(制冷剂以及制冷机油)的一部分的热能用于使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6-3)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进行压缩机21启动时提高压缩机21的频率的控制时,进行关闭回油阀39的控制。因此,在压缩机21启动时,能够有效地增大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压缩机21的注射管30的连接侧的压力差。
(6-4)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从压缩机21停止时到使压缩机21启动前的阶段,进行不关闭回油阀39(在实施方式中设为完全打开状态)的控制。因此,能够减小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压缩机21的连接有注射管30侧的压力差而均压化,并且能够使油分离器23中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38和注射管30溶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使压缩机21启动。
(7)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变形例所述那样进行适当变形。另外,各变形例也可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与其它的变形例组合应用。
(7-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回油管38的与油分离器23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于注射管30的中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作为回油管的连接目的地不限于此,例如,如图4所示的制冷装置200的回油管38a那样,与油分离器23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可连接于吸入侧配管42的中途。
在该情况下,在油分离器23中分离后的制冷机油被送往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该情况下,当热气较多地流过回油管38a的回油阀39时,可以认为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上升,因此,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对回油管38a的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7-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注射管30的下游侧汇合至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如图5所示的制冷装置300那样,也可使用下游侧连接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注射管30a(另外,由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射管30连接于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因此由于在注射管30中流动的制冷剂而导致压缩机21所吸入的制冷剂量不容易减少)。
另外,在该情况下,与变形例A相同的是,在油分离器23中分离后的制冷机油经由注射管30a的下游侧被送往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该情况下,当热气较多地流过回油阀39时,可以认为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上升,因此,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和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7-3)变形例C
在上述变形例B中,以包括下游侧的端部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注射管30a的制冷装置3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如图6所示的制冷装置400那样,可设置成包括下游侧连接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注射管30a并且与变形例A相同地包括回油管38a的结构,其中上述回油管38a的与油分离器23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于吸入侧配管42的中途。
(7-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作为将回油阀39的控制从通常控制切换至热气旁通抑制控制的条件,以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了规定上升速度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作为将回油阀39的控制从通常控制切换至热气旁通抑制控制的条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下述情况作为条件:在对回油阀39进行通常控制时流过回油阀39的热气的量增大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力(基于中间压传感器40b的检测压力)下降,因此,中间压力的下降速度超过了规定的压力下降速度的情况(中间压力急剧降低的情况)。
此处,在制冷机油较多地流过回油阀39的情况下,制冷机油在回油阀39的前后维持液体状态。与气态制冷剂相比,该制冷机油的粘性较高且流动性较低,因此,流过回油阀39时的制冷机油的流速不容易上升。因此,在制冷机油较多地流过回油阀39的情况下,由于以较低的流速流过回油阀39的制冷机油流过时的流过阻力较小,因此,不容易在回油阀39产生较大的减压。
与此相对的是,由于排出气态制冷剂的粘性比制冷机油的粘性低且流动性较高,因此,排出气态制冷剂流过回油阀39时气态制冷剂的流速容易上升。因此,若形成制冷机油较少且排出气态制冷剂较多地流过回油阀39的情况,那么,以较快的流速流过回油阀39的气态制冷剂流过时的流过阻力变大,容易在回油阀39产生较大的减压。
由上可知,在从制冷机油较多地流过回油阀39的情况变化成气态制冷剂较多地流过回油阀39的情况时,由于回油阀39的下游侧处的压力降低,因此,在回油管38的连接目的地即注射管3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
因此,如上所述,也可在通过设置于注射管30的中间压传感器40b检测的中间压力的下降速度超过了规定的压力下降速度的情况下,将回油阀39的控制从通常控制切换至热气旁通抑制控制。
另外,在回油管38a连接于吸入侧配管42的例即变形例A的制冷装置200以及变形例C的制冷装置400中,作为将回油阀39的控制从通常控制切换至热气旁通抑制控制的条件,例如,也可将制冷循环的低压压力(低压传感器40a)的下降速度超过了规定的压力下降速度的情况设为条件。
另外,作为将回油阀39的控制从通常控制切换至热气旁通抑制控制的条件,也可将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了规定上升速度、并且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低压压力的下降速度超过了规定的压力下降速度的情况设为条件。
此外,例如,在针对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力预先具有适当的排出制冷剂温度的关系数据的情况下,也可将超过相对于中间压力的适当的排出制冷剂温度这一情况设为将回油阀39的控制从通常控制切换至热气旁通抑制控制的条件。
(7-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对注射管30在过冷却器31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分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注射管30也可具有在过冷却器31的与热源侧膨胀阀28侧相反一侧处分岔的结构。
(7-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冷藏仓库或店铺的展示柜的库内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对运输集装箱内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还可以设为通过对建筑物内进行制冷等来实现空气调节的空调系统(空调)。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利用于制冷装置。
符号说明
2:热源单元;
6: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
7: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
10:制冷剂回路;
20:热源单元控制部;
21:压缩机;
21a:第一压缩机;
21b:第二压缩机;
21c:第三压缩机;
23:油分离器;
25:热源侧热交换器;
26:第一热源液体侧止回阀;
27:储罐;
28:热源侧膨胀阀;
29:第二热源液体侧止回阀;
30:注射管(制冷剂供给管、注射管);
30a:吸入注射管(制冷剂供给管);
31:过冷却器;
32:过冷却膨胀阀(中间膨胀阀);
33:注射阀;
33a:第一注射阀;
33b:第二注射阀;
33c:第三注射阀;
34:旁通管;
35:旁通止回阀;
36:分岔管;
37:分岔止回阀;
38:回油管;
38a:回油管;
39:回油阀(流量调节机构);
40a:低压传感器;
40b:中间压传感器;
40c:高压传感器;
41:排出侧配管;
42:吸入侧配管(制冷剂供给管);
43:第一热源液体侧配管;
44:第二热源液体侧配管;
45:热源侧风扇;
47排出温度传感器;
50:第一利用单元;
52: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
54:第一利用侧膨胀阀;
57: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
58:第一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
59:第一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
60:第二利用单元;
62: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
64:第二利用侧膨胀阀;
67: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
68:第二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
69:第二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
70:控制器(控制部);
100、200、300、400:制冷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08860号公报。

Claims (5)

1.一种制冷装置(100、200、300、4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21);
油分离器(23),所述油分离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
制冷剂供给管(30、30a、42),所述制冷剂供给管向所述压缩机供给制冷剂;
回油管(38、38a),所述回油管连接所述油分离器(23)与所述制冷剂供给管(30、30a、42);
流量调节机构(39),所述流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回油管;以及
控制部(70),在流动于所述制冷剂供给管的制冷剂的压力,或者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制冷剂温度以及流动于所述制冷剂供给管的制冷剂的压力满足了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流量调节机构(39)以使该流量调节机构低流量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通常控制,所述通常控制根据将所述压缩机的上油率乘以制冷剂循环量而得到的所述压缩机的上油量来进行所述流量调节机构的控制,
在所述通常控制时满足了所述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流量调节机构从所述通常控制时的所述流量调节机构的状态低流量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热源侧热交换器(25),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冷凝,
所述制冷剂供给管是注射管(30),所述注射管将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压缩机的压缩工序的中途,
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中间膨胀阀(32),所述中间膨胀阀设置于所述注射管的中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以在所述压缩机启动时使制冷剂不流过所述流量调节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流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以在所述压缩机启动前形成制冷剂能够流过所述流量调节机构的状态。
CN201780072664.0A 2016-11-24 2017-11-22 制冷装置 Active CN1100236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7658A JP6390688B2 (ja) 2016-11-24 2016-11-24 冷凍装置
JP2016-227658 2016-11-24
PCT/JP2017/041919 WO2018097154A1 (ja) 2016-11-24 2017-11-22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3692A CN110023692A (zh) 2019-07-16
CN110023692B true CN110023692B (zh) 2021-08-06

Family

ID=62195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2664.0A Active CN110023692B (zh) 2016-11-24 2017-11-22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60725A1 (zh)
EP (1) EP3546850B8 (zh)
JP (1) JP6390688B2 (zh)
CN (1) CN110023692B (zh)
WO (1) WO2018097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3381B2 (ja) * 2019-03-06 2022-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0183850A (ja) * 2019-05-09 2020-1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体加熱装置
WO2021024408A1 (ja) * 2019-08-07 2021-0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
JP6844667B2 (ja) * 2019-08-21 2021-03-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CN113587499B (zh) * 2020-04-14 2022-10-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系统的冷冻机油循环量控制方法
US11536498B2 (en) * 2020-05-11 2022-12-27 Hill Phoenix,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efficient expansion device control, liquid refrigerant return, oil return, and evaporator defros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4579A (ja) * 1992-08-26 1994-03-1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2130146A (ja) * 2000-10-19 2002-05-09 Kobe Steel Ltd 油冷圧縮形冷凍機
JP2006170500A (ja) * 2004-12-14 2006-06-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1576337A (zh) * 2009-04-28 2009-11-11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油路控制系统
JP2010071614A (ja) * 2008-09-22 2010-04-02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凍装置
JP2012225630A (ja) * 2011-04-22 2012-1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162469A (zh) * 2011-12-19 2013-06-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回油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WO2016121184A1 (ja) * 2015-01-29 2016-08-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6176664A (ja) * 2015-03-20 2016-10-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4482B2 (ja) * 2009-12-01 2014-02-1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286844B2 (ja) * 2013-03-21 2018-03-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KR102198326B1 (ko) * 2013-12-26 2021-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JP6340681B2 (ja) * 2014-02-06 2018-06-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回路
JP5971377B1 (ja) * 2015-04-28 2016-08-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205580038U (zh) * 2016-04-14 2016-09-14 福建欣隆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用、商用mw级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回油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4579A (ja) * 1992-08-26 1994-03-1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2130146A (ja) * 2000-10-19 2002-05-09 Kobe Steel Ltd 油冷圧縮形冷凍機
JP2006170500A (ja) * 2004-12-14 2006-06-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10071614A (ja) * 2008-09-22 2010-04-02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凍装置
CN101576337A (zh) * 2009-04-28 2009-11-11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油路控制系统
JP2012225630A (ja) * 2011-04-22 2012-1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162469A (zh) * 2011-12-19 2013-06-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回油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WO2016121184A1 (ja) * 2015-01-29 2016-08-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6176664A (ja) * 2015-03-20 2016-10-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46850A1 (en) 2019-10-02
US20190360725A1 (en) 2019-11-28
EP3546850B8 (en) 2023-02-08
CN110023692A (zh) 2019-07-16
EP3546850A4 (en) 2020-08-19
JP6390688B2 (ja) 2018-09-19
EP3546850B1 (en) 2023-01-04
JP2018084375A (ja) 2018-05-31
WO2018097154A1 (ja) 2018-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3692B (zh) 制冷装置
CN109642761B (zh) 制冷装置
US9797634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low outside air temperature mode
US8959951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ontrolling opening degree of a second expansion mechanism based on air temperature at the evaporator or refergerant temperature at the outlet of a two stage compression element
US9863679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low outside air temperature mode
JP718684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217121A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ir conditioner
JP2018009767A (ja) 冷凍装置
JP4046136B2 (ja) 冷凍装置
WO2007139093A1 (ja) 冷凍装置
JP587205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515902B2 (ja)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WO201604692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51789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60189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6454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780518B2 (ja) 冷凍装置
JP602194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47358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662753B2 (ja) 冷凍装置
JP4023386B2 (ja) 冷凍装置
EP2578965A1 (en) Freezing device
JP6398363B2 (ja) 冷凍装置
JP2018087676A (ja) 冷凍装置
JP2013036682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