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0553B - 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50553B
CN109950553B CN201811538669.0A CN201811538669A CN109950553B CN 109950553 B CN109950553 B CN 109950553B CN 201811538669 A CN201811538669 A CN 201811538669A CN 109950553 B CN109950553 B CN 1099505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bnormality
detection
cathode electrode
bo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86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50553A (zh
Inventor
德永圭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50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0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505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05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03Supports for the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 H01M4/881Electrolytic membr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25Methods for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 H01M4/8828Coating with slurry or in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4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ies [M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75Methods for shaping the electrode into free-standing bodies, like sheets, films or grids, e.g. moulding, hot-pressing, casting without support, extrusion without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78Treatment steps after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or after shaping of the electrode being free-standing bod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Fuel Cell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成品率提高了的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电极接合方法是具备PEM(130)和由阴极电极层(110)及阳极电极层(120)构成的一对电极层的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接合体(100)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输送能够取得多张阴极电极层(110)的大小的阴极电极片111的电极片输送工序;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112、113)的异常检测工序;从除了通过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的确定工序;将通过确定工序确定出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切出的切出工序;将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向PEM(130)接合的接合工序。

Description

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的电极接合方法及燃料电池的电极接合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机动车的动力源,将汽油等作为燃料的发动机、由电力驱动的马达、将发动机和马达组合的装置正在被实用化。近年来,从环境考虑这点出发,利用燃料电池发电的电力来驱动马达的燃料电池车正在受到注目。燃料电池是向由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夹着电解质膜而构成的膜电极接合体供给空气和氢,并生成电能和水的装置。
作为连续地制造这样的燃料电池所采用的膜电极接合体的方法,提出有将电极层切出为规定形状并与电解质膜接合来制造膜电极接合体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67433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制造电极层的过程中,有时会在电极层产生裂纹、张开有孔。当在切出后的电极层含有裂纹、孔时,存在电极层的品质成为NG(不好)的可能性,由此期望成品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品率提高了的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接合方法,其是具备电解质层和一对电极层的燃料电池的电极接合体的电极接合方法,其中,所述电极接合方法包括:对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进行输送的电极片输送工序,其中,所述电极层是指所述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异常的异常检测工序;从除了通过所述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的确定工序;将通过所述确定工序确定出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切出的切出工序;以及将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向所述电解质层接合的接合工序。
(2)在(1)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异常检测工序包括:检测所述电极片的整面的异常的第一检测工序;以及检测除了在所述第一检测工序中存在异常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的一部分的异常的第二检测工序。
(3)在(1)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异常检测工序包括: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凹凸的第一检测工序;以及在除了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电极片的孔的第二检测工序。
(4)在(3)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检测工序仅检测作为所述电极片的电极层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
(5)在(2)~(4)中任一项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高。
(6)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接合装置,其是具备电解质层和一对电极层的燃料电池的电极接合体的电极接合装置,其中,所述电极接合装置具备:输送装置,其输送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其中,所述电极层是指所述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异常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异常;切出装置,其从所述电极片中的除了由所述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切出规定形状的电极层;以及接合装置,其将所述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向所述电解质层接合。
(7)在(6)的电极接合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异常检测装置具备:第一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凹凸;以及第二检测装置,其在除了由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电极片的孔。
(8)在(7)的电极接合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沿着与所述电极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来检测异常。
发明效果
(1)在本发明中,电极接合方法包括:输送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的电极片输送工序,其中,所述电极层是指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检测电极片的异常的异常检测工序;从除了通过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的确定工序;将通过确定工序确定出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切出的切出工序;以及将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向电解质层接合的接合工序。因此,能够抑制在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检测出异常。由此,能够提供成品率提高了的电极接合方法。
(2)在(1)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异常检测工序包括:检测阴极电极片的整面的异常的第一检测工序;以及检测除了在第一检测工序中存在异常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的一部分的异常的第二检测工序。因此,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异常的范围与通过第二检测工序检测异常的范围不会重复。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电极片的异常。
(3)在(1)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异常检测工序包括:检测电极片的凹凸的第一检测工序;以及在除了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电极片的孔的第二检测工序。因此,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凹凸的范围与通过第二检测工序检测孔的范围不会重复。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电极片的凹凸、孔。
(4)在(3)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第二检测工序仅检测作为电极片的电极层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因此,能够避免在作为电极片的电极层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检测出异常。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异常,并且能够充分地提高成品率。
(5)在(2)~(4)中任一项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基础上,第二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设定为比第一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高。由此,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检测电极片的异常。
(6)在本发明中,电极接合装置具备:输送装置,其输送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其中,所述电极层是指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异常检测装置,其检测电极片的异常;切出装置,其从电极片中的除了由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切出规定形状的电极层;以及接合装置,其将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向电解质层接合。因此,能够抑制在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检测出异常。由此,能够提供成品率提高了的电极接合装置。
(7)在(6)的电极接合装置的基础上,异常检测装置具备:第一检测装置,其检测电极片的凹凸;以及第二检测装置,其在除了由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电极片的孔。因此,由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凹凸的范围与通过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孔的范围不会重复。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电极片的凹凸、孔。
(8)在(7)的电极接合装置的基础上,第二检测装置沿着与电极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来检测异常。因此,能够检测处于在将第二检测装置固定了的情况下不能够检测到的范围内的孔。由此,能够由第二检测装置效率良好地检测电极片的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装置的第二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各工序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第二检测工序)进行的异常检测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常检测装置(异常检测工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膜电极接合体
110 阴极电极层(电极层)
111 阴极电极片(电极片)
112 凹凸(异常)
113 孔(异常)
120 阳极电极层
130 PEM(电解质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装置的第二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电极接合装置1是制造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接合体100的装置,该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接合体100具备由阴极电极层110及阳极电极层120构成的一对电极层和作为电解质膜的PEM(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30。
如图1所示,电极接合装置1具备:第一输送装置11;第二输送装置12;作为异常检测装置的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第一切出装置30;以及接合装置40。
第一输送装置11是输送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的装置,所述电极层是指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装置11是输送能够取得多张阴极电极层110的大小的阴极电极片111的装置。第一输送装置11按照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第一切出装置30、接合装置40的顺序来输送阴极电极片111。
第二输送装置12是输送能够取得多张PEM130的大小的PEM片131的装置。第二输送装置12向接合装置40输送PEM片131。
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是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21是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凹凸112的装置,第二检测装置22是在除了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孔113的装置。第一检测装置21、第二检测装置22及后述的第一切出装置30的确定部31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22的检测精度设定为比第一检测装置21的检测精度高。因此,能够在除了凹凸112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高精度地检测孔113。由此,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凹凸112、孔1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22并非对阴极电极片111的整面进行检测,而仅检测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后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22沿着与阴极电极片111的输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移动来检测异常(孔113)(参照图2)。即,第二检测装置22的自行方向Y与输送方向X正交,因此第二检测装置22的检测范围23扩大到在将第二检测装置22固定了的情况下不会到达的范围。因此,能够检测位于在将第二检测装置22固定了的情况下不能检测出的范围内的孔113。由此,能够由第二检测装置22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
第一切出装置30是从除了由异常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检测出的异常(凹凸112、孔113)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切出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出装置30具备确定部31和切出部32。确定部31与异常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电连接,且从除了由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参照图5)。另外,切出部32切出(半切割)由确定部31确定出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
接合装置40是将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向PEM130接合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装置40以使从阴极电极片111的基材切出为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热转印于PEM片131的方式,将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向PEM130接合。
电极接合装置1也可以还具备异常检测装置50、第二切出装置(未图示)、剥离装置(未图示)及CP(碳纸)接合装置(未图示)。
异常检测装置50是检测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片131的异常(例如孔113)的装置。在异常检测装置50检测出孔113的情况下,无需对接合有存在孔113的阴极电极层110的PEM片131进行后续的工序。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制造膜电极接合体100。第二切出装置是将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切出(半切割)的装置。剥离装置是将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从PEM片131的基材剥离的装置。CP接合装置是在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的靠PEM130侧的面接合阳极电极层120的阳极碳纸,且在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的靠阴极电极层110侧的面接合阴极电极层110的阴极碳纸的装置。如上所述,通过电极接合装置1能够得到将一对电极层与PEM130一体化了的膜电极接合体100。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接合方法的各工序的示意图。
膜电极接合体100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接合体100的方法,该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接合体100具备由阴极电极层110及阳极电极层120构成的一对电极层、以及作为电解质膜的PEM(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30。
膜电极接合体100的制造方法包括输送工序、第一异常检测工序、第一切出工序及接合工序。
如图3(a)所示,输送工序是输送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的工序,所述电极层是指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工序是输送能够取得多张阴极电极层110的大小的阴极电极片111的工序。例如,输送工序包括将阴极电极片111放入上述第一输送装置11的工序,还包括将PEM片131放入上述第二输送装置12的工序。
第一异常检测工序是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由上述第一检测装置21对阴极电极片111的整面的异常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工序和由上述第二检测装置22对除了在第一检测工序中存在异常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的一部分的异常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工序。
如图3(b)所示,第一检测工序是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凹凸112的工序。如图3(c)所示,第二检测工序是在除了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孔113的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工序(第二检测装置22)的检测精度设定为比第一检测工序(第一检测装置21)的检测精度高。因此,能够在除了凹凸112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高精度地检测孔113。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凹凸112、孔1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检测工序中,第二检测装置22并非对阴极电极片111的整面进行检测,而是以仅检测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的方式进行动作(后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检测工序中,第二检测装置22以沿着与阴极电极片111的输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自行方向Y)移动来检测异常(孔113)的方式进行动作(参照图2)。由此,能够由第二检测装置22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
第一切出工序是从除了通过异常检测工序(第一检测工序及第二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凹凸112、孔113)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切出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出工序具有确定工序和切出工序。
如图3(d)所示,确定工序是从除了通过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的工序。另外,如图5(e)所示,切出工序是切出(半切割)由确定部31确定出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的工序。
如图3(f)所示,接合工序是将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向PEM130接合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工序是以使从阴极电极片111的基材切出为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热转印于PEM片131的方式,将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向PEM130接合的工序。
膜电极接合体100的制造方法也可以还包括第二异常检测工序、第二切出工序、剥离工序及CP接合工序。
第二异常检测工序是检测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片131的异常(例如孔113)的工序。在通过第二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孔113的情况下,无需对接合有存在孔113的阴极电极层110的PEM片131进行后续的工序。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制造膜电极接合体100。第二切出工序是将接合有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切出(半切割)的工序。剥离工序是将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从PEM片131的基材剥离的工序。CP接合工序是在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的靠PEM130侧的面接合阳极电极层120的阳极碳纸,且在接合有阴极电极层110的PEM130的靠阴极电极层110侧的面接合阴极电极层110的阴极碳纸的工序。如上所述,通过膜电极接合体100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将一对电极层与PEM130一体化了的膜电极接合体100。
接着,使用图4来详细地说明在通过第二检测装置22(第二检测工序)检测出异常(孔113)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确定部31(确定工序)来确定阴极电极层110的切出位置。图4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第二检测工序)进行的异常检测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22并非对阴极电极片111的整面进行检测,而是仅检测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例如,第二检测装置22在除了阴极电极片111的凹凸112以外的区域内,朝向自行方向Y而进行是否不存在孔113的第一次的检查(异常的检测)。在第一次的检查中未检测出孔113的情况下,确定部31以第一次的检查区域(未检测出孔113的区域)成为阴极电极层110的端部的方式确定阴极电极层110的形状。
在第一次的检查中检测出孔113的情况下,第二检测装置22朝向输送方向X挪动阴极电极层110,并朝向自行方向Y而进行是否不存在孔113的第二次的再检查。在第二次的再检查中未检测出孔113的情况下,确定部31以第二次的再检查区域(未检测出孔113的区域)成为阴极电极层110的端部的方式确定阴极电极层110的形状。
将检查反复进行n次,直到在自行方向Y上不再检测出孔113为止。如果在第n次的检查中未检测出孔113,则确定部31以第n次的检查区域(未检测出孔113的区域)成为阴极电极层110的端部的方式确定阴极电极层110的形状。
在通过这样的第二检测装置22(第二检测工序)进行的异常检测方法中,能够避免在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检测出异常。另一方面,在通过这样的第二检测装置(第二检测工序)进行的异常检测方法中,不能可靠地避开孔113地切出阴极电极层110(也存在在端部以外的部位存在孔113的可能性)。然而,尽管通过第一检测装置(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异常(凹凸112)的部位已被排除、但仍是从切出之前对阴极电极片111整体确认不存在孔113这样的做法是效率差的做法。另外,即使在端部以外的部位成功地检测出孔113,既然不能以包含该孔113的方式切出阴极电极层110,那么即使在端部以外的部位确认是否存在孔113,也难以促使成品率提高。因此,若能够通过第二检测装置(第二检测工序)仅检测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则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异常,并且能够充分地提高成品率。
接着,使用图5来对异常检测装置(异常检测工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常检测装置(异常检测工序)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图5(a)~(d)是用于说明接合工序前的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第一异常检测工序)的示意图,图5(e)是用于说明接合工序后的异常检测装置50(第二异常检测工序)的示意图。
如图5(a)所示,在阴极电极片111不存在异常(凹凸112、孔113)的情况下,从阴极电极片111能够取得的阴极电极层110的张数(图5(a)中为7张)能够根据阴极电极片111的有效长度来求得。
如图5(b)所示,在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出两个凹凸112的情况下,从除了NG区域(凹凸112)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而能够取得5张阴极电极层110。由于从最多能够取得7张阴极电极层110的阴极电极片111中取得5张阴极电极层110,因此该情况下的成品率成为5/7。
另一方面,在没有进行凹凸112的检测的情况下,也考虑到一个NG区域(凹凸112)横跨两张阴极电极层110的情况,因此对于每一个NG区域最多有两张阴极电极层110包含NG区域。因此可知,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检测装置21(第一检测工序),成品率最大提高2/7左右。
如图5(c)所示,在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出两个凹凸112的情况下,在除了NG区域(凹凸112)以外的范围内,第二检测装置22仅检测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在图5(c)中,检测出一个孔113,由此从除了NG区域(凹凸112、孔113)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而取得五张阴极电极层110。
另一方面,在没有进行孔113的检测的情况下,考虑到一张阴极电极层110包含NG区域(孔113)的情况。因此可知,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22(第二检测工序),成品率提高1/5左右。
如图5(d)所示,在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出两个凹凸112的情况下,在除了NG区域(凹凸112)以外的范围内,第二检测装置22仅检测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在图5(d)中,在与图5(c)同样的部位检测出孔113a,并进一步地检测出其后的孔113b。从孔113b与凹凸112之间不能够切出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因此,从除了NG区域(凹凸112、孔113)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而取得四张阴极电极层110。
另一方面,在没有进行孔113的检测的情况下,考虑到两张阴极电极层110包含NG区域(孔113)的情况。因此可知,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装置22(第二检测工序),成品率提高1/5左右。
即使进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检测工序,也存在在端部以外的部位存在孔113的可能性,因此如图5(e)所示也存在通过异常检测装置50(第二异常检测工序)在PEM片131上的阴极电极层110检测出孔113的情况。若能够由异常检测装置50(第二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孔113,则无需对接合有存在孔113的阴极电极层110的PEM片131进行后续的工序。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制造膜电极接合体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接合方法,达到以下的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接合方法包括:输送能够取得多张阴极电极层110的大小的阴极电极片111的电极片输送工序;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的异常检测工序;从除了通过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的确定工序;切出为通过确定工序确定出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的切出工序;以及将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向PEM130接合的接合工序。因此,能够抑制在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检测出异常的情况。由此,能够提供成品率提高了的膜电极接合体100的制造方法。
(2)异常检测工序包括: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整面的异常的第一检测工序和检测除了在第一检测工序中存在异常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的一部分的异常的第二检测工序。因此,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异常的范围与通过第二检测工序检测异常的范围不会重复。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
(3)异常检测工序包括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凹凸112的第一检测工序和在除了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凹凸112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电极片的孔113的第二检测工序。因此,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凹凸112的范围与通过第二检测工序检测孔113的范围不会重复。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凹凸、孔。
(4)第二检测工序仅检测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因此,能够避免在作为阴极电极片111的阴极电极层110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检测出异常。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异常,并且能够充分地提高成品率。
(5)第二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设定为比第一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高。由此,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接合装置1,达到以下的效果。
(6)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接合装置1具备:第一输送装置11,其输送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其中,所述电极层是指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异常检测装置,其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第一切出装置30,其从除了阴极电极片111中的由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切出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以及接合装置,其将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向PEM130接合。因此,能够抑制在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阴极电极层110检测出异常。由此,能够提供成品率提高了的电极接合装置。
(7)异常检测装置具备:第一检测装置21,其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凹凸112;以及第二检测装置22,其在除了由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出的凹凸112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孔113。因此,通过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凹凸112的范围与通过第二检测工序检测孔113的范围不会重复。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凹凸112、孔113。
(8)第二检测装置22沿着与阴极电极片111的输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自行方向Y)移动来检测异常。因此,能够检测处于在将第二检测装置固定了的情况下不能够检测到的范围内的异常(孔113)。由此,能够由第二检测装置22效率良好地检测阴极电极片111的异常。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膜电极结构体以外的电极结构体。具体而言,电解质层也可以不是电解质膜而是通过向电极层涂覆电解质层的墨液来形成。此时,不是粘接(bond)而是通过将电解质层涂覆于电极而接合(join)。即,接合(join)是指不仅包括粘接(bond),还包括将电解质层涂覆于电极而接合(join)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说明了第一输送装置对能够取得多张阴极电极层的大小的阴极电极进行输送的例子,但是第一输送装置也可以输送能够取得多张阳极电极层的大小的阳极电极。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在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阳极电极层检测出异常。

Claims (8)

1.一种电极接合方法,其是具备电解质层和一对电极层的燃料电池的电极接合体的电极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电极接合方法包括:
对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进行输送的电极片输送工序,其中,所述电极层是指所述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
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异常的异常检测工序;
从除了通过所述异常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确定规定形状的确定工序;
将通过所述确定工序确定出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切出的切出工序;以及
将切出后的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向所述电解质层接合的接合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异常检测工序包括:
检测所述电极片的整面的异常的第一检测工序;以及
检测除了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的一部分的异常的第二检测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异常检测工序包括:
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凹凸的第一检测工序;以及
在除了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工序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电极片的孔的第二检测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检测工序仅检测作为所述电极片的电极层而切出的部分的端部的异常。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检测工序的检测精度高。
6.一种电极接合装置,其是具备电解质层和一对电极层的燃料电池的电极接合体的电极接合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接合装置具备:
输送装置,其输送能够取得多张电极层的大小的电极片,其中,所述电极层是指所述一对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
异常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异常;
切出装置,其从所述电极片中的除了由所述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异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切出规定形状的电极层;以及
接合装置,其将所述规定形状的电极层向所述电解质层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接合装置,其中,
所述异常检测装置具备:
第一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电极片的凹凸;以及
第二检测装置,其在除了由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凹凸所存在的部位以外的范围内检测电极片的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接合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沿着与所述电极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来检测异常。
CN201811538669.0A 2017-12-15 2018-12-14 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 Active CN1099505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1019A JP6563469B2 (ja) 2017-12-15 2017-12-15 電極接合方法及び電極接合装置
JP2017-241019 2017-1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0553A CN109950553A (zh) 2019-06-28
CN109950553B true CN109950553B (zh) 2021-10-26

Family

ID=66813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8669.0A Active CN109950553B (zh) 2017-12-15 2018-12-14 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8555B2 (zh)
JP (1) JP6563469B2 (zh)
CN (1) CN1099505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3469B2 (ja) * 2017-12-15 2019-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接合方法及び電極接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0900A (ja) * 1994-08-05 1996-02-20 Toshiba Corp 診断機能付電池製造装置
JP3454343B2 (ja) * 1997-11-27 2003-10-06 東芝電池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シートの加工装置
US6823584B2 (en) * 2001-05-03 2004-11-30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CN1533618A (zh) * 2002-03-14 2004-09-29 ���µ�����ҵ��ʽ���� 制造聚合物电解质型燃料电池的方法和聚合物电解质膜型燃料电池
US20040058227A1 (en) * 2002-07-09 2004-03-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lyte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fuel cell, fuel cell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20060216563A1 (en) * 2004-08-10 2006-09-28 Masafumi Matsunaga Electrolyte membrane, electrolyte membrane composi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lyte membrane composite, electrolyte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 for fuel cel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lyte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 for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KR100670279B1 (ko) * 2005-01-26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용 얇은 막전극 접합체 및 이를 채용한 연료전지
US20060208384A1 (en) * 2005-03-17 2006-09-21 "H2Economy" Cjsc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electroconductive composite material
JP2007036111A (ja) * 2005-07-29 2007-02-08 Tokyo Seimitsu Co Ltd フィルム剥離方法およびフィルム剥離装置
JP2008258097A (ja) * 2007-04-09 2008-10-23 Toyota Motor Corp 拡散層の切断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る膜電極接合体
US8765323B2 (en) * 2007-06-12 2014-07-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and fuel cell with dendritic shape catalyst layer
US20110039017A1 (en) * 2008-05-21 2011-02-17 Sadayuki Okazaki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in film
KR101145628B1 (ko) * 2009-11-26 2012-05-15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의 핀홀 감지 시스템
CN101887975B (zh) * 2010-04-09 2012-07-18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用膜-膜电极的集成化制备方法
JP5182451B2 (ja) * 2011-01-27 2013-04-17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体固定治具、積層接合体製造システム及び積層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WO2012125804A2 (en) * 2011-03-15 2012-09-20 Pridgeon & Cla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fuel cell electrode
KR101714061B1 (ko) * 2011-03-21 2017-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고분자 전해질막 연료전지용 촉매층 일체형 전극의 제조방법
US11561185B2 (en) * 2011-03-30 2023-01-24 Nippon Shokubai Co., Ltd. Electrolyte sheet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unit cell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d solid oxide fuel cell equipped with same, method for testing electrolyte sheet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lyte sheet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JP5994220B2 (ja) * 2011-08-04 2016-09-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シートの検査装置
JP5820737B2 (ja) * 2012-02-13 2015-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帯状ワークの搬送装置および搬送方法
EP2677586A1 (en) * 2012-06-20 2013-12-25 Solvay Sa Bipolar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WO2014003481A1 (ko) * 2012-06-28 2014-01-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FR2992776B1 (fr) * 2012-06-29 2014-08-29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assemblage electrode/membrane echangeuse de protons
US20140272543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Apple Inc.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using fiducials in three-dimensional stacked-cell batteries
JP5949645B2 (ja) * 2013-04-10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接合装置
JP6330282B2 (ja) * 2013-06-07 2018-05-30 東レ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ガス拡散電極基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38734B1 (ko) * 2013-09-26 2017-06-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JP6090192B2 (ja) * 2014-02-07 2017-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膜電極接合体製造装置
JP2015207440A (ja) * 2014-04-21 2015-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触媒層の製造方法、触媒層−電解質膜積層体の製造方法、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6796184B (zh) * 2014-10-10 2019-11-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隔膜及隔膜卷料的制造方法、隔膜卷料及其制造装置
CN107112578B (zh) * 2015-01-13 2019-07-05 艾利电力能源有限公司 电极层叠体中的电极板的位置偏移检测方法以及其装置
JP6465124B2 (ja) * 2015-02-02 2019-02-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触媒層修正方法、及び触媒層修正装置
JP6055007B2 (ja) 2015-03-10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KR101729161B1 (ko) * 2015-04-15 2017-04-24 (주)피엔티 막-전극 조립체의 전극 정렬 장치
KR101927166B1 (ko) * 2015-05-04 2018-12-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의 막-전극 어셈블리 품질검사시스템 및 품질검사방법
KR101734269B1 (ko) * 2015-06-09 2017-05-11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스택 고속 적층 장치
CN106469804B (zh) * 2015-08-19 2019-05-28 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刷粉和缺陷检测一体装置
WO2017037929A1 (ja) * 2015-09-03 2017-03-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方法、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膜触媒層接合体
JP6010674B1 (ja) * 2015-09-18 2016-10-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製造方法及びフィルム製造装置
ES2784939T3 (es) * 2015-12-24 2020-10-02 Toray Industries Electrodo y método de difusión de gas para fabricar el mismo
JP2017142890A (ja) * 2016-02-08 2017-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膜電極接合体製造装置
KR101896320B1 (ko) * 2016-03-04 2018-09-07 기아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의 gdl 커팅시스템
JP6306627B2 (ja) * 2016-03-09 2018-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プンエミッション分析方法及び装置
JP6606448B2 (ja) * 2016-03-17 2019-11-13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膜検査装置、塗膜検査方法および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装置
JP6212154B2 (ja) * 2016-03-18 2017-10-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JP6517854B2 (ja) * 2017-02-08 2019-05-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製品切り取り方法
KR102167118B1 (ko) * 2017-04-26 2020-10-1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라미네이션장치
JP6563469B2 (ja) * 2017-12-15 2019-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接合方法及び電極接合装置
KR102341464B1 (ko) * 2018-05-04 2021-12-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시트 커팅장치 및 커팅방법
JP2021533552A (ja) * 2018-07-27 2021-12-02 フォーム エナジー インク 電気化学セル用の負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09987A (ja) 2019-07-04
JP6563469B2 (ja) 2019-08-21
CN109950553A (zh) 2019-06-28
US10998555B2 (en) 2021-05-04
US20190190032A1 (en)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5312B2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 for fuel cell and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ed using the same
US83136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for battery
US20130000458A1 (en) Electrode plat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US1009053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electrode frame assembly for fuel cell
US20140190546A1 (en) Solar module and solar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2454218B1 (ko) 서브 개스킷이 달린 막전극 접합체의 제조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US20040173072A1 (en) Trim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uel cell membrane/electrode coupling and transporting apparatus
KR101736548B1 (ko) 이차전지의 복수개의 전극 탭과 전극 리드의 용접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이차 전지, 이차전지의 복수개의 전극 탭과 전극 리드의 용접 불량 검사 방법
KR102563440B1 (ko) 연료전지용 막-전극 어셈블리의 커팅 장치 및 방법
CN109950553B (zh) 电极接合方法及电极接合装置
KR20120029396A (ko) 밀폐 전기 패키지
KR101702419B1 (ko) 연료전지용 적층체 제조장치
JP2008258097A (ja) 拡散層の切断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る膜電極接合体
CN112820918B (zh) 带辅助衬垫的膜电极接合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JP3964636B2 (ja) 燃料電池の膜・電極接合体搬送装置
JP2010027461A (ja) 膜電極接合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
JP2012234713A (ja) 電解質膜とフィルムの接合方法、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0225463A (ja) 燃料電池電極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08530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150288019A1 (en) Fuel Cell Components
JP7258683B2 (ja) サブガスケット付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並びに、サブガスケット基材
JP7258684B2 (ja) サブガスケット付膜電極接合体製造装置およびサブガスケット付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JP7197436B2 (ja) 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95370B2 (ja) サブガスケット付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US20230158697A1 (en) Electrode Cutting Device and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