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1756A -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1756A
CN109941756A CN201910155246.9A CN201910155246A CN109941756A CN 109941756 A CN109941756 A CN 109941756A CN 201910155246 A CN201910155246 A CN 201910155246A CN 109941756 A CN109941756 A CN 109941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der
gas
air
mentioned
storeho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52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1756B (zh
Inventor
谭险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RUIKEL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5524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417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41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1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1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1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Transport Of Granula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颗粒物筛分方法,包括: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粉体流化模式、粉体输出模式;使用粉体流化模式前或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在混合成气固两相流所在腔体内设定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在粉体输出模式中保持该气压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并抽取该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下对应的气固两相流。通过控制粉体所在环境中的气压,对粉体所在环境进行分层,然后抽取所需要的粉体。相比于传统的筛分方法,避免了筛网等设备的使用,防止筛网等设备的损害对筛分精度的影响,本筛分方法输送效率高。

Description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粉体的输送过程中,因为粉体与通道管壁的摩擦,致使输送通道会出现磨损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输送通道的使用寿命。
以目前高炉进行高炉煤气的除尘净化为例,一般采用全干式脉冲仓泵卸压过滤结构除尘装置,气力输送喷射泵将筒体粉体送至灰库集中储存与外运。全干式脉冲仓泵卸压过滤结构除尘装置上的输排灰设备主要存在高速高温粉体对管道和阀门的冲击磨损的问题,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对筒体甚至整个净化装置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浓相气力输送工艺相比于稀相气力输送工艺可大大降低粉体对管道和阀门的冲击磨损,但是,由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内沉积的粉体(高炉煤气瓦斯灰)特性的限制,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并不能简单套用目前的浓相气力输送技术。
由此申请人发明创造了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方法及设备,公布号:CN103213844A。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方法及设备可有效改善管道磨损问题。该方法包括的步骤为:1)开启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底部的卸料阀门,将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内沉积的粉体按照以满足后续气力输灰时灰气比为30~40的卸料量要求排入位于卸料阀门下方的仓泵中;2)启动仓泵上的流化装置,使仓泵中的粉体受到充分流化;3)开启仓泵的出料阀门,使仓泵中的粉体以30~40的灰气比通过与出料阀门连接的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排入粉体接收仓;步骤3)中,通过间隔设置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长度方向上并分别直接与其内旁通管连接的补气歧管对该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实施分段补气,且各段补气操作分别根据对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相应管段的压力检测来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了一种粉体的输送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粉体的输送方法,包括: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接收待输送粉体;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使气体经进气结构与待输送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使气固两相流通过出料管输往目标点;
其中,上述进气结构包含粉体隔离透气层,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将进气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和分散气流扩散腔,进入进气结构的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分散为分散气流并在分散气流扩散腔中作用于待输送粉体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这样,气流通过将粉体隔离开的粉体隔离透气层并将气流分散,使分散后的气流与粉体混合形成气固两相流,通过采用这样的将粉体隔开,气流先进入进气气流扩散腔扩散后,在经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分散,即压缩气体的势能转化为粉体的动能,依靠粉体流化装置均分传递,能够确保在不磨损管道的低速条件下将粉体获能均匀流态化的气固两相流进行低能耗气力远距离输送。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能将粉体流化装置中的至少大部分粉体阻挡在其一侧表面之上的多孔透气薄膜。
进一步的是,上述多孔透气薄膜是一种对上述粉体中粒径≥0.1m的粉体的阻挡率在99%以上的多孔透气薄膜。
进一步的是,上述多孔透气薄膜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
膨体聚四氟乙烯过滤薄膜,是一种通过拉伸变形(即“膨体”的含义)从而在聚四氟乙烯材料上形成纤维状封闭孔的膜。该膜本身还具有极强的憎水性和不粘灰的特点,因此,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均不易产生结露糊膜现象,并且通过反吹能够轻易地实现膜的净化再生。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设置在上述多孔透气薄膜另一侧表面的支撑体,上述多孔透气薄膜附着在该支撑体上。
进一步的是,上述支撑体采用透气布料。
透气布料可采用玻纤机织布、P84滤料、芳纶1313或PTFE机织布。
进一步的是,上述进气结构包含设置于粉体隔离透气层外部的夹持定位结构,上述夹持定位结构具有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其一侧表面的第一夹持部,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其另一侧的并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上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上设置有相对的孔。
进一步的是,上述气固两相流的输出压力不超过0.25MPa、0.24MPa、0.23MPa、0.22MPa、0.21MPa、0.2MPa、0.19MPa、0.18、MPa、0.17MPa、0.16MPa、0.15MPa、0.14MPa、0.13MPa、0.12MPa、0.11MPa、0.1MPa、0.09MPa、0.08MPa、0.07MPa、0.06MPa或0.05MPa。
进一步的是,上述分散气流扩散腔连通第一目标点和第二目标点,上述第一目标点内气压>第二目标点内气压;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时,使分散气流扩散腔通过卸压过滤结构与第一目标点连通;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时,使分散气流扩散腔通过卸压过滤结构与第二目标点连通。
进一步的是,上述目标点为接收粉体的粉体接收仓,上述粉体接收仓上设置有卸压过滤装置;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时,气固两相流到达粉体接收仓时,部分气体通过卸压过滤装置释放。
本发明还采用了一种粉体流化结构及粉体流化装置,粉体流化结构,用于接收气体并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得到气固两相流,上述粉体流化结构包含粉体隔离透气层,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将粉体流化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和分散气流扩散腔,上述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形成分散气流而在分散气流扩散腔中作用于待输送粉体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粉体进入分散气流扩散腔,被粉体隔离透气层所阻隔使其与进气气流扩散腔隔开;压缩气体进入进气气流扩散腔后经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分散后进入到进气气流扩散腔,分散后的气流与粉体混合形成气固两相流。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将粉体阻挡在其表面的多孔透气薄膜。
进一步的是,上述多孔透气薄膜为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
进一步的是,粉体流化结构还包括用于将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定型的夹持定位结构,上述夹持定位结构具有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其一侧表面的第一夹持部,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其另一侧的并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
上述第一夹持部与粉体隔离透气层的一侧面紧密贴合,上述第一夹持部与粉体隔离透气层的另一侧面紧密贴合。
这样设置,在安装本粉体隔离透气层时,直接将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夹紧,即完成对粉体隔离透气层的安装定位,方便、快捷,易拆装。
这里的第二夹持部可以是与粉体流化装置进气管连接的、内腔为进气气流扩散腔的外壳,第一夹持部可以是内腔为分散气流扩散腔的外壳。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的边沿翻边,该边沿被上述夹持定位结构夹紧。
进一步的是,上述夹持定位结构为将粉体隔离透气层夹持的相对的孔板或相对的支撑网。
粉体流化装置,拥有粉体流化模式和粉体输出模式,该粉体流化装置包括:
进气结构,用于接收气体并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得到气固两相流;
排灰结构,用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
上述进气结构为上述的粉体流化结构。
进一步的是,粉体流化装置,包括内腔为分散气流扩散腔的装置主体和内腔为进气气流扩散腔的底盖,上述装置主体下端设置带有通孔或孔隙的底板,上述底盖与底盘相对应的上端设置带有通孔或孔隙的顶板;上述顶板与底板法兰连接并将粉体隔离透气层夹持在顶板与底板之间。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流化装置上设置有卸压过滤结构,上述卸压过滤结构的净气出口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气体的湿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的是,上述分散气流扩散腔设置有用于没入并接触粉体的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流化装置上设置有用于对进入进气气流扩散腔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或进气气流扩散腔的进气管连接热气压缩气源。
本发明还采用了一种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
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包括:
原气入口端,用于与粉体流化装置连通;
净气出口端,通过排气管道与净气输送通道连接;
其中,上述净气出口端还连接有反吹气接入管,该反吹气接入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其开闭的开关,该开关与用于对粉体流化装置进气气流扩散腔输入气体的进气管的开关相关联。
粉体进入粉体流化装置时或粉体进入粉体流化装置后,打开进气管上的开关,此时反吹气接入管的同时或间隔一段时间后被打开,进行反吹,此时气流从进气管和反吹气接入管两个位置进入到粉体流化装置内。
通过设置反吹气接入管的开关与进气气流扩散腔输入气体的进气管的开关相关联,这样在对进气气流扩散腔充气时,同时可以对卸压过滤结构进行反吹,同时还对进气气流扩散腔进行助力补气,这样一举多得,大大提高了流化工作的效率。
进一步的是,卸压过滤结构包括过滤模式和助力输气再生工作模式;
在过滤模式下,粉体流化装置内的气体经过上述卸压过滤结构后,通过该排气管道排入净气输送通道内;
在助力输气再生工作模式下,气体经过反吹气接入管上对卸压过滤结构的滤芯反吹,对滤芯进行反吹的反吹气体同时向进气气流扩散腔输入气体并将滤芯上的粉体回流至分散气流扩散腔,同时气体与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进一步的是,上述反吹气接入管上用于控制其开闭的开关与用于对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气流扩散腔输入气体的进气管连接同一气源装置,以方便操作。
进一步的是,上述气源装置为压缩气体气包。
进一步的是,相互关联的开关为电磁阀。
进一步的是,卸压过滤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上述电磁阀的控制模块。
进一步的是,在上述净气出口端设置用于放散的放散管,以连接外界大气或其他相对的低压环境。
进一步的是,上述放散管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粉体流化装置的分散气流扩散腔气压值,在放散端检测以避免粉体的干扰。
进一步的是,上述净气出口端设置有节流孔板。
进一步的是,上述原气入口端设置于卸压过滤结构的下端,用于与粉体流化装置的上部连通;上述净气出口端设置于卸压过滤结构的上端。
进一步的是,上述排气管道包括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上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上述净气出口端连接,该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放散管的一端;在净气排出的方向上,上述第一排气管的中段上依次设置第二排气管的入气口、反吹气接入管的出气口,上述第一排气管通过第二排气管与净气输送通道连接。
本发明采用了一种粉体输送系统,包括助吹补气通道,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的输送通道连接,粉体流化装置上将气固两相流输出的出料管的出口端连接在助吹补气通道与输送通道的连接处。
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之前或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的同时,开启助吹补气通道。通过设置这样的系统,在输送气固两相流时,通过助吹补气通道将输来的气固两相流在输送通道内助力推进,不仅可以通过控制助吹补气通道以控制输送通道内的气固两相流的输送状态,还可以起到清堵的作用。
进一步的是,上述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与输送通道的输入端方向同向。这样可以使助吹补气通道充入的气体动能得到充分利用。
进一步的是,上述输送通道为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
进一步的是,上述输送通道上设置有向该输送通道补气的助力补气系统;
所述助力补气系统包括:
压力检测单元,包括分布在所述输送通道上并分别用于对该输送通道上不同通道段中的气压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
补气单元,包括分布在所述输送通道上并分别在对应对该输送通道上不同通道段进行补气的补气输入管,所述补气输入管与对应的检测装置通过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输送通道中,依靠助吹补气通道助吹压缩气体传递动能给气固两相栓状灰柱,推动前行,但会出现衰减,灰柱通过某段的压力波动是判断补气操作的关键反馈信号,在不停助吹的情况下,补气推动灰柱前行,成为一个接力输送的过程,实现粉体动能在低于磨损产生的速度下,至任意目的地。
进一步的是,粉体输送系统还包括三通管,上述三通管第一端连接助吹补气通道的出气端、第二端连接输送通道入口端、第三端连接出料管的出口端;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与三通管连接的端头位置,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的内旁通管与三通管对应的端头设置用于封堵该内旁通管端头的堵头。
进一步的是,上述三通管包括直管部和弯管部,上述直管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助吹补气通道和输送通道;上述弧形端一端连接直管部中部,另一端连接上述出料管。
进一步的是,上述输送通道包括输送段和连接段,该输送通道中套置在气力输灰主管中的内旁通管位于输送段上,上述连接段与分散气流扩散腔的出料管连接。
进一步的是,粉体输送系统包括输灰模式,该系统包括:
粉体流化装置,用于将气体和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输送通道,用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
助吹补气通道,与输送通道连接;
上述助吹补气通道、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管连接同一气源装置或不同气源装置;
上述粉体输送系统在输灰模式下,压缩气体通过助吹补气通道充入输送通道。
进一步的是,上述弯管部与直管部的连接位置上,弯管部的端头延伸方向与直管部呈10-35°夹角。
进一步的是,上述三通管通过法兰分别与分散气流扩散腔的出料管、输送通道和助吹补气通道连接。
进一步的是,上述助吹补气通道一端连接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管,另一端连通输送通道。
进一步的是,上述助吹补气通道一端连接第二气源装置,另一端连通输送通道;上述进气管连接第一气源装置。
本发明采用了一种粉体输送系统及粉体储存装置,其中,粉体输送系统,包括:
粉体接收仓,用于接收粉体;
气力输送通道,用于将粉体气力输送至粉体接收仓;以及
卸压过滤装置,设置于粉体接收仓上并用于释放粉体接收仓内的气体。
通过粉体接收仓与气力输送通道另一端装置的压差,气固两相流从气力输送通道进入粉体接收仓后,气体从卸压过滤装置释放到粉体接收仓外同时进行卸压,粉体被卸压过滤装置阻隔在粉体接收仓内。
通过设置前述的卸压过滤装置,在粉体输送至粉体接收仓后,保障粉体接收仓内的气压满足气力输送的条件,同时防止粉体泄出粉体接收仓,以达到卸压、环保的目的。
进一步的是,上述卸压过滤装置的过滤元件设置于粉体接收仓的上方。
进一步的是,上述卸压过滤装置气体释放端设置有气体抽吸装置,该气体抽吸装置可以是风机,也可以是真空泵。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接收仓通过气力输送通道连接粉体流化装置,上述气力输送通道上接入有向气力输送通道补入气体的助吹补气通道。
进一步的是,上述气力输送通道为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
粉体储存装置,包括粉体接收仓和用于释放粉体接收仓内气体的卸压过滤装置,上述粉体接收仓通过卸压过滤装置与该粉体接收仓外环境连通。
进一步的是,粉体储存装置包括内腔为粉体接收仓的储存装置主体,该储存装置主体上设置有超压安全阀,该储存装置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高低限料位的料位计。
进一步的是,粉体储存装置包括内腔为粉体接收仓的储存装置主体,该储存装置主体包括上部和下部,上述上部和下部上均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接收仓或粉体接收仓上的卸压过滤装置内设置压力检测装置。这里的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卸压过滤装置内时,优选的分别在卸压过滤装置的净气腔内和原气腔内均设置。这里可以通过对净气腔内和原气腔内的压力检测,得知粉体接收仓接收粉体的情况,即是否接收完毕、是否出现异常等,如指定压差,当压差在指定值时,便得知粉体接收完毕或接收粉体出现异常、是否发生堵塞等情况。
粉体接收仓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将粉体排出的阀门,该阀门下方对应的设置有用于提高粉体湿度的加湿装置。
本发明采用了一种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用于设置在粉体流化装置上,上述卸压过滤结构的净气端可选择的连通有第一卸压管路和第二卸压管路,上述第一卸压管路与第二卸压管路存有压差。
粉体进入粉体流化装置时或使用粉体接收模式时,将卸压过滤结构的净气端连通第一卸压管路,使粉体能顺畅下落,在粉体进入到粉体流化装置后、使用粉体流化模式或粉体输出模式时,卸压过滤结构的净气端连通第二卸压管路,使粉体的流化和输送能顺畅进行。
通过设置本卸压过滤结构,方便对粉体流化装置在不同的的气压需求中做出不同的净气端对接方式,这样方便的实现粉体流化装置中粉体接收、粉体输出过程中的卸压,同时实现在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程中对粉体的拦截。
进一步的是,上述第一卸压管路连通气体输送管路或气体容器,上述第二卸压管路的输出端为放散端。这里的放散端可以设置压力检测装置,以对粉体流化装置的分散气流扩散腔内气压进行检测。
进一步的是,用于控制上述第一卸压管路开闭的的阀门与粉体流化装置上用于卸料的阀门相关联。
进一步的是,用于控制上述第二卸压管路开闭的阀门与粉体流化装置上的开闭出料管的开关相关联。
进一步的是,上述净气端连接有反吹气接入管。
进一步的是,用于控制上述反吹气接入管开闭的阀门与粉体流化装置上的开闭进气管的开关相关联。
进一步的是,上述反吹气接入管与用于对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气流扩散腔输入气体的进气管连接同一气源装置,这样以方便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是,上述卸压过滤结构上设置有位于其下部的观测孔,该观测孔上设置有用于封堵该观测孔的法兰盖。
进一步的是,卸压过滤结构,还包括位于该卸压过滤结构上端的端盖。
进一步的是,上述端盖为盲板法兰。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颗粒物筛分方法,包括: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接收待输送粉体;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使气体经进气结构与待输送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使气固两相流通过出料管输往目标点;
其中,使用粉体流化模式前或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在混合成气固两相流所在腔体内设定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在粉体输出模式中保持该气压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并抽取该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下对应的气固两相流。
在不同的气压下,不同重量的粉体的悬浮状态会不同,即通过控制粉体所在环境中的气压,对粉体所在环境进行分层,部分粉体在该气压下悬浮,部分粉体在该气压下沉淀,通过气力输送,然后抽取所需要的粉体,采用这样的方式筛分颗粒物,相比于传统的采用筛网等其他设备进行筛分,通过颗粒物的重量、气压,结合气流对粉体进行打散作用,本筛分方法更加可靠,还避免了采用筛网等设备因设备的破碎对筛分颗粒物精度产生的不利影响;因采用气力输送,输送筛分的颗粒物时,颗粒物存在气固两相流中,这样输送效率也大大提高,即流化一段时间后,直接采用气力输送到指定的位置,大大降低了筛分后输送的时间。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流化装置上设置抽气管道,上述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的操作包括通过控制进气结构的气体输入和抽气管道的气体输出以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流化装置包含用于气体经过的粉体隔离透气层,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将进气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和分散气流扩散腔,上述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形成分散气流而在分散气流扩散腔中作用于待输送颗粒物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进一步的是,在使用粉体输出模式中,对粉体流化装置内的颗粒物按所在高度进行颗粒物分级抽取。
粉体流化装置,用于筛分不同气压下对应的颗粒物,包括粉体流化模式和粉体输出模式,该流化装置包括:
粉体隔离透气层,用于在粉体流化模式下阻隔颗粒物同时让气体通过与颗粒物混合;
分散气流扩散腔,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一侧面,粉体隔离透气层的另一侧面对应进气气流扩散腔;
抽取通道,用于在粉体输出模式下抽取分散气流扩散腔内颗粒物。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将颗粒物阻挡在其表面的多孔透气薄膜。
进一步的是,粉体流化装置还包括粉体接收仓,该粉体接收仓上设置有用于抽排该粉体接收仓内气体的气体抽吸装置,控制上述气体抽吸装置使粉体接收仓与分散气流扩散腔实现压差引流。
进一步的是,上述分散气流扩散腔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重力方向排列的抽取通道,以方便对不同悬浮高度的粉体进行抽取。
进一步的是,上述输送通道的出口端连接有粉体接收仓,上述粉体接收仓上设置有用于释放粉体接收仓内气体并防止粉体泄出的卸压过滤装置。
进一步的是,上述卸压过滤装置的气体释放端设置有用于对粉体接收仓抽真空的真空泵。
进一步的是,上述抽取通道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或者,上述分散气流扩散腔内设置压力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是,粉体流化装置还包括用于使分散气流扩散腔压力可保持在指定气压的压力控制模块,上述压力控制模块分别与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结构、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结构通信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粉体干燥装置,包括干燥模式和输送模式,上述粉体干燥装置包括:
进气结构,用于接收气体并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得到气固两相流;
排放结构,用于将气固两相流中的水份排出粉体干燥装置;
检测组件,用于对气固两相流在干燥过程中的湿度进行检测。
通过设置本粉体干燥装置,通过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形成气固两相流的方式对粉体进行干燥,相比于采用直接对粉体加热的方式,避免了高温对粉体的破坏,且形成了气固两相流,也方便对粉体的直接气力输送。
进一步的是,上述排放结构包括连通容纳气固两相流的分散气流扩散腔的放散管。放散端可以设置压力检测装置对容纳气固两相流的腔体内部气压进行检测。
进一步的是,上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排放结构出口端的湿度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是,上述排放结构包括排气管道,上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排气管道上的湿度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是,粉体干燥装置还包括用于加热输送到进气结构气体的加热装置;或者,上述进气结构包括用于连接热气气源的进气管。
进一步的是,粉体干燥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气固两相流的腔体,该腔体内设置有用于没入并接触粉体的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是,粉体干燥装置还包括用于输送粉体的输送装置,上述检测组件与控制输送装置开闭的控制模块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是,上述进气结构包括粉体隔离透气层,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将粉体流化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和分散气流扩散腔,上述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形成分散气流而在分散气流扩散腔中作用于待输送粉体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进一步的是,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将粉体阻挡在其表面的多孔透气薄膜。
进一步的是,粉体干燥装置还包括用于将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定型的夹持定位结构,上述夹持定位结构为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是,上述多孔透气薄膜为对待气体中粒径≥0.1m的粉尘的隔离率在99%以上的薄膜。
进一步的是,上述多孔透气薄膜的孔密度为5×108个/cm2~30×108个/cm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发明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发明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装置示意图;
图2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装置中仓泵、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和助吹补气通道的示意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装置中仓泵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装置中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7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装置中的粉体隔离透气层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装置中的底盖的示意图;
图9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流化装置中的顶板的示意图;
图10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体输送系统的示意图;
图11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在多组输排灰设备中一种出料管与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粉体流化装置采用本颗粒物筛分方法的连接示意图;
图13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粉体接收仓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仓泵、101-底板、102-上环形凸台、2-底盖、200-进气气流扩散腔、201-顶板、202-下环形凸台、3-粉体隔离透气层、301-粉体隔离透气层翻边的边沿、302-多孔透气薄膜、303-粉体隔离透气层的支撑体、4-上垫圈、5-下垫圈、6-排气管道、601-第一排气管、602-第二排气管、7-净煤气侧通道、8-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01-原气入口端、802-净气出口端、9-压缩气体气包、10-反吹气接入管、11-放散管、12-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a-输送段、12b-连接段、1201-内旁通管、13-助吹补气通道、13a-补气输入管、14-进气管、15-出料管、15a-直段、15b-弧形段、16-粉体接收仓、17-卸压过滤装置、18-风机、19-抽取通道、20-湿度检测装置、21-真空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发明。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发明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发明一分部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发明中术语和单位。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以及它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下述多处会出现“压力检测装置”、“湿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或“加热装置”,所提到的装置均采用常用的一般装置即可,装置的安装、信号的采集采用常规方式即可,部分装置在图中未示出和标记。
如图,1~1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粉体的输送方法,包括: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接收待输送粉体;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使气体经进气结构与待输送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使气固两相流通过出料管输往粉体接收仓16;
其中,上述进气结构包含粉体隔离透气层3,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将进气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和分散气流扩散腔100,进入进气结构的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分散为分散气流并在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中作用于待输送粉体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这样,气流通过将粉体隔离开的粉体隔离透气层3并将气流分散,使分散后的气流与粉体混合形成气固两相流,通过采用这样的将粉体隔开,气流先进入进气气流扩散腔200扩散后,在经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分散,够确保在不磨损管道的低速条件下将粉体获能均匀流态化的气固两相流进行低能耗气力远距离输送。
粉体隔离透气层3包含能将粉体流化装置中的至少大部分粉体阻挡在其一侧表面之上的多孔透气薄膜302。相较于其他透气材料,通过设置该多孔透气薄膜302,将粉体阻挡在多孔透气薄膜302的表面,避免了粉体沉积在透气材料内;在使用传统透气材料的流化部件时,长时间使用后,粉体沉积在流化部件内,严重影响流化效能,采用一般的清理方式也较为麻烦且效果不佳,采用本发明的设置有多孔透气薄膜302的粉体隔离透气层3,将至少大部分粉体阻挡在其一侧表面之上,避免了粉体进入粉体隔离透气层3内部,直接将粉体隔离在表面上,避免了对透气材料复杂的清理工作,使本粉体隔离透气层3具有相当高的使用寿命。
多孔透气薄膜302是一种对上述粉体中粒径≥0.1m的粉体的阻挡率在99%以上的多孔透气薄膜302。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包含设置在上述多孔透气薄膜302另一侧表面的支撑体303,上述多孔透气薄膜302附着在该支撑体303上,支撑体303采用透气布料即可。
上述进气结构包含设置于粉体隔离透气层3外部的夹持定位结构,上述夹持定位结构具有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3其一侧表面的第一夹持部,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3其另一侧的并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上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上设置有相对的孔。
上述气固两相流的输出压力不超过0.25MPa、0.24MPa、0.23MPa、0.22MPa、0.21MPa、0.2MPa、0.19MPa、0.18、MPa、0.17MPa、0.16MPa、0.15MPa、0.14MPa、0.13MPa、0.12MPa、0.11MPa、0.1MPa、0.09MPa、0.08MPa、0.07MPa、0.06MPa或0.05MPa。
分散气流扩散腔100连通第一目标点和第二目标点,上述第一目标点内气压>第二目标点内气压;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时,使分散气流扩散腔100通过卸压过滤结构与第一目标点连通;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时,使分散气流扩散腔100通过卸压过滤结构与第二目标点连通。
上述粉体接收仓16上设置有卸压过滤装置17;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时,气固两相流到达粉体接收仓16时,部分气体通过卸压过滤装置17释放。
下面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设备为例,对本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11,用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设备,该设备配置相应的操作开关、控制阀门、检测仪表、卸灰所用吹灰装置、振动器等,本发放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开启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卸料阀门,将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粉体排入仓泵中,向仓泵充入作为流化动能气的压缩气体对仓泵中的粉体快速的充分流化以得均匀流态化的气固两相物;
S2、从仓泵中排出上述气固两相物到粉体接收仓16中;其中,上述气固两相流所达到的输出压力≤0.15MPa且粉尘输出模式结束时粉尘流化装置中的剩余粉尘量≤粉尘接收模式结束时粉尘流化装置中接收的待输送粉尘量的20%。
仓泵内压可选在40-110kpa之间,出灰时间为90-120s,流化所用时间可在10-15s。
以高灰气比完成快速均匀充分的流态化,在0.1-0.15MPa的低压下出仓。这样将本方法运用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设备中,大大提高了用于输送粉体的输送通道的使用寿命。对上述气固两相物的输出压力控制和输出灰量的控制,够确保在不磨损管道的低速条件下将灰气比较高的粉体获能均匀流态化的气固两相物进行低能耗气力远距离输送。
实现该方法可依靠一种粉体流化结构,用于接收气体并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得到气固两相流,上述粉体流化结构包含粉体隔离透气层3,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将粉体流化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和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上述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形成分散气流而在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中作用于待输送粉体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包含将粉体阻挡在其表面的多孔透气薄膜302。
粉体流化结构还包括用于将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定型的夹持定位结构,上述夹持定位结构具有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3其一侧表面的第一夹持部,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3其另一侧的并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的第二夹持部;上述第一夹持部与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一侧面紧密贴合,上述第一夹持部与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另一侧面紧密贴合。
这样设置,在安装本粉体隔离透气层3时,直接将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夹紧,即完成对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安装定位,方便、快捷,易拆装。
这里的第二夹持部可以是与粉体流化装置进气管14连接的、内腔为进气气流扩散腔200的外壳中的部件,第一夹持部可以是内腔为分散气流扩散腔100的外壳中的部件。
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边沿301翻边,该边沿301被上述夹持定位结构夹紧。采用边沿301翻边的方式不仅是为了形成一个对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有效支撑,还采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的将翻边加紧的方式,让上述边沿301形成一个密封结构。
上述夹持定位结构为将粉体隔离透气层3夹持的相对的孔板,也可以是支撑网。
粉体流化装置,拥有粉体流化模式和粉体输出模式,该粉体流化装置包括:
进气结构,用于接收气体并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得到气固两相流;
排灰结构,用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
上述进气结构为上述的粉体流化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的粉体流化结构,让本粉体流化装置的实现流化功能的部分易拆装。
粉体流化装置,包括内腔为分散气流扩散腔100的装置主体和内腔为进气气流扩散腔200的底盖2,上述装置主体下端设置带有通孔或孔隙的底板101,上述底盖2与底盘相对应的上端设置带有通孔或孔隙的顶板201;上述顶板201与底板101法兰连接并将粉体隔离透气层3夹持在顶板201与底板101之间。在流化工作进行之前或流化过程中,优选的对粉体进行干燥处理,使粉体不被水份干扰,可以通过在装置主体设置保温层伴热、蒸汽管道伴热(在输送通道上也可同样设置保温层伴热),在源头上可通过加热气体,或加热粉体实现对待流化粉体的干燥处理。
这样形成结构,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与进气气流扩散腔200为两个可以相互分离的两个腔体,不仅可以在维护、维修上提供便利,也可以十分便捷的完成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安装,完成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与进气气流扩散腔200的有效连接。
上述的底盖2可以分为两部分,下部是一个罩型结构,上部即为顶板201,形成一个通过顶板201和进气管14连通外界的中空结构,进气管14的出气口位于罩型结构上。上述的装置主体的底板101上的通孔与前述顶板201上的通孔优选的上下对应。当然这里的顶板201与底板101也可以替换为支撑网,只要保障从进气管14进入的气流能从进气气流扩散腔200经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后进入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即可。
上述粉体流化装置上设置有卸压过滤结构,上述卸压过滤结构的净气出口端802设置有用于检测气体的湿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这样通过在卸压过滤结构的净气出口端802设置湿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以有效的对过滤后的气体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避免对掺入粉体的气体进行检测,使检测结果不准。
上述粉体流化装置上设置有用于对进入进气气流扩散腔200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或进气气流扩散腔200的进气管14连接热气压缩气源。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对粉体干燥的效率。
该粉体流化装置运用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设备中,包括仓泵1(内腔为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也可称为装置主体)、底盖2(内腔为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和粉体隔离透气层3。
仓泵1,该仓泵1的上端用于与设置卸灰阀组的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料口连接;上述仓泵1的下端出口设置底板101封底;该仓泵1可通过支撑架、支撑脚支撑,仓泵1的下部分为漏斗结构;
底盖2,设置有用于输入流化动能气的进气口,该底盖2设置于仓泵1下端,该底盖2上端设置顶板201封顶,用于与上述底板101对应;
这里的顶板201、底板101的孔径根据孔粉体的多少、颗粒大小确定,主要作用促使粉体充分流化;底盖2与仓泵的底部连通,流化动能气从底盖2一侧进入;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安装于仓泵1的底部和底盖2之间。这里的底盖2不仅作为仓泵下端的密封件,也是起到作为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支撑夹具作用。
粉体隔离透气层3,与底板101或顶板201对应,该粉体隔离透气层3被固定夹持于仓泵1与底盖2之间并紧贴压紧,使经过上述顶板201、粉体隔离透气层3和底板101的流化动能气对仓泵内的粉体进行流化处理得到气固两相物。上述底板101与顶板201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图中为了方便表示,粉体隔离透气层3与底板101、顶板201之间的画出了缝隙,在实际设置中,底板101、顶板201与粉体隔离透气层3之间是压紧状态无缝隙的。
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为弹性材质的盘状结构。通过采用微观巨量分割均匀的流化气流,使进入仓泵的气体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仓泵1内的粉体充分无死角的均匀流化。即在粉料输入到仓泵1内部后,落入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上,充入的压缩气体从下方进入仓泵1,压缩气体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以对上方的粉体进行充分流化。
膨体聚四氟乙烯为一种医用高分子材料,用于制造人造血管、心脏补片等医用制品,是目前理想的生物组织代用品。在工业上,膨体聚四氟乙烯一般用作过滤盒、微过滤薄膜、过滤孔、垫圈。通过研究,将粉体隔离透气层3作为流化装置中的核心部件,一侧将落入仓泵内的粉体撑起,另一侧接收进入仓泵的流化动能气,让该气体经过本粉体隔离透气层3,对大量的气体进行分割均匀,这样可在短时间内,用较少的压缩气体就可对粉体隔离透气层3支撑的粉体进行快速均匀流化。
仓泵接收粉体后,对仓泵快速充入一定量的流化动能气(充入的速度、流化时间根据仓泵大小、粉体量等因素进行调整)产生上述的气固两相物,对气固两相物进行输送时,输送时压力较传统的输送压力小,并且速度低,让输送管路的磨损大大减小;这样的低压、低速的重要表征是,上述气固两相流所达到的输出压力≤0.15MPa且粉尘输出模式结束时粉尘流化装置中的剩余粉尘量≤粉尘接收模式结束时粉尘流化装置中接收的待输送粉尘量的20%。
通过对上述气固两相物的输出压力控制和输出灰量的控制,够确保在不磨损管道的低速条件下将灰气比较高的粉体获能均匀流态化的气固两相物进行低能耗气力远距离输送。上述底板101和顶板201的单个通孔上下对应形成中间为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气流通道。这样以让流化装置上形成可靠的气流通道,顺利进行流化工作,让流化动能气能顺畅的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
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通过法兰分别与仓泵1、底盖2连接,法兰上采用的螺栓也可作为调节底板101与顶板201对粉体隔离透气层3压力的调节装置。
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边沿301翻边,上述翻边边沿301压紧于底板101与顶板201之间。通过将粉体隔离透气层3边沿301翻边,这样不仅可以对粉体隔离透气层3提供有效支撑,还可以让翻边边沿301作为密封垫使用,保障密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设置粉体隔离透气层3时,还可以设置垫圈,即粉体隔离透气层3上侧设置有被夹持在粉体隔离透气层3与仓泵1之间的上垫圈4,下侧设置有被夹持在粉体隔离透气层3与底盖2之间的下垫圈5,这是为了在采用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边沿301进行压紧密封的前提下,对密封性进一步强化。上述底板101的下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用于压紧上垫圈的上环形凸台102,上述顶板201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用于压紧下垫圈5的下环形凸台202,以保障底板101、顶板201在与粉体隔离透气层3进行安装工作时,对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压紧能足够充分,保持较高的安全性。
在步骤S1中还包括调整仓泵内部压力以便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中进行卸料的操作:通过开启位于连接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净煤气侧通道7与仓泵内腔之间的排气管道6上的均压阀,使仓泵内的气体先后经过设置在上述排气管道6上的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和上述均压阀后,通过该排气管道6排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净煤气侧通道7内,实现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净煤气侧通道7与仓泵内腔的压力平衡。
实现净煤气侧通道7与仓泵1内腔的压力平衡。由于净煤气侧通道7中的压力必然小于除尘装置卸料阀门中的压力,这就使得仓泵内腔与除尘装置的卸料阀门之间形成压差,促进粉体从卸料阀门落入仓泵1内腔。由于在均压阀门之前设有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因此通过均压阀门的气体中含尘量较少,保证了均压阀门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步骤S1中还包括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中进行卸料的操作:开启仓泵的均压阀,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内腔压力与仓泵内腔压力差≤10kPa,开启仓泵的进料阀,再开启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灰阀组,然后启动灰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振动器,然后对灰斗进行吹灰;
当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灰斗粉尘料位计显示低限或排灰计时器时间到预设值或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内腔压力与仓泵内腔压力差压≥30kPa或仓泵显示高料位时,依次进行:停止吹灰工作、停振动器、关闭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灰阀组、关闭仓泵进料阀、关闭仓泵的均压阀。通过该操作步骤实现在不同压力储灰容器间进行可靠的隔离和卸灰。
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粉体接收模式):
1)卸灰时间计时器(变量)开始计时;
2)开仓泵均压阀8分钟(变量);
3)检测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压力与仓泵压力差压在≤10kPa(变量)以内;
4)开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仓泵进料阀;
5)开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灰阀组煤气密封阀;
6)上步开到位后,开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灰阀组粉尘切除阀;
7)上步开到位后,开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灰阀组旋转阀;
8)上步开到位后,启动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灰斗振动器10秒(变量),再间隔10秒(变量)交替进行;
9)开灰斗吹灰阀,开到位后吹10秒(变量)停20秒(变量)交替进行;
10)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灰斗粉尘料位计显示低限或排灰计时器时间到(20分钟(变量))或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压力与仓泵压力差压在≥30kPa(变量)以上或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仓泵显示高料位时,再进行下步操作;
11)停止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灰斗之吹灰阀;
12)停振动器;
13)停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灰阀组旋转阀延时10S后,关闭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卸灰阀组粉尘切除阀;
14)上步关到位延时10S,关卸灰阀组煤气密封阀;
15)上步关到位延时10S,关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仓泵进料阀;
16)上步关到位后,关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仓泵均压阀。
仓泵的输灰操作过程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粉体输出模式):(在仓泵投运状态同时检测到仓泵高料限且该仓泵对应高炉煤气除尘装置未在卸灰状态);
1)操作仓泵输灰的开关按钮;
2)检测到仓泵1在投运状态且该仓泵对应高炉煤气除尘装置未在卸灰状态,仓泵1不在输灰状态同时粉体接收仓16在投运位、且粉体接收仓16无高、低料位;
3)执行仓泵输灰自动:开仓泵进气管14上的流化阀(5秒开不到位后自动关闭);
4)开仓泵卸压过滤结构加压阀(5秒开不到位后自动关闭且关闭流化阀);
5)检测到仓泵压力值≥110kPa(变量);
6)开仓泵出料管15上的第二出料阀(9秒开不到位后自动关闭流化阀和加压阀);
7)开仓泵出料管15上的第一出料阀(9秒开不到位后自动关闭流化阀和加压阀);
8)延时5秒开助吹阀;
9)检测到仓泵压力值≤40kPa(变量)后,关流化阀;
10)关仓泵卸压过滤结构加压阀,关第一出料阀,关第二出料阀,延时20秒(变量);
11)关助吹阀。
本粉体流化装置设置有卸压过滤结构,包括:
原气入口端801,用于与粉体流化装置连通;
净气出口端802,通过排气管道6与净气输送通道连接;
其中,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还连接有反吹气接入管10,该反吹气接入管10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其开闭的开关,该开关与用于对粉体流化装置进气气流扩散腔200输入气体的进气管14的开关相关联。
通过设置反吹气接入管10的开关与进气气流扩散腔200输入气体的进气管14的开关相关联,这样在对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充气时,同时可以对卸压过滤结构进行反吹,同时还对进气气流扩散腔200进行助力补气,这样一举多得,大大提高了流化工作的效率。
卸压过滤结构包括过滤模式和助力输气再生工作模式;
在过滤模式下,粉体流化装置内的气体经过上述卸压过滤结构后,通过该排气管道6排入净气输送通道内;
在助力输气再生工作模式下,气体经过反吹气接入管10上对卸压过滤结构的滤芯反吹,对滤芯进行反吹的反吹气体同时向进气气流扩散腔200输入气体并将滤芯上的粉体回流至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同时气体与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上述反吹气接入管10上用于控制其开闭的开关与用于对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气流扩散腔200输入气体的进气管14连接同一气源装置,以方便操作。
上述气源装置为压缩气体气包9。
相互关联的开关为电磁阀。卸压过滤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上述电磁阀的控制模块。
在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设置用于放散的放散管11,以连接外界大气或其他相对的低压环境。
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设置有节流孔板,放散管11上设置压力检测装置。
上述原气入口端801设置于卸压过滤结构的下端,用于与粉体流化装置的上部连通;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设置于卸压过滤结构的上端。这样以方便在反吹或助力补气时,方便粉体回流至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中。
本卸压过滤结构运用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中,可以为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用于设置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仓泵上,包括:
原气入口端801,与仓泵内腔连通并设置有流化喷头;
净气出口端802,通过排气管道6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净煤气侧通道7连接;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设置有节流孔板,以使气流的压力降低。
其中,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还连接有反吹气接入管10,该反吹气接入管10与用于对仓泵输入流化动能气的进气管14连接同一气源装置。上述原气入口端801设置于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下端,用于与仓泵的上部连通;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设置于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上端。
即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净气出口通过排气管道6分别连接反吹气接入管10和净煤气侧通道7;当进行反吹时,反吹气体对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滤芯进行反吹,反吹气体同时向仓泵输入流化动能气、将滤芯上的粉体回流至仓泵。通过这样的方法,以实现滤芯的再生,同时对粉体的回收。
这样在对仓泵充入流化动能气的同时,流化动能气从反吹气接入管10中进入前述的净气出口端802,即在对仓泵进行充入流化动能气时,在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位置上进行助力补气,同时在该时间对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滤芯进行再生。
本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包括均压过滤工作模式和助力输气再生工作模式;
在均压过滤工作模式下,连接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净煤气侧通道7与仓泵内腔之间的排气管道6上的均压阀门开启,使仓泵内的气体先后经过设置在上述排气管道6上的上述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和上述均压阀门后,通过该排气管道6排入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净煤气侧通道7内;
在均压过滤工作模式下,开启仓泵进气管14和反吹气接入管10上的阀门,对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滤芯反吹,对滤芯进行反吹的反吹气体同时向仓泵输入流化动能气并将滤芯上的粉体回流至仓泵内。
上述反吹气接入管10和仓泵的进气管14上设置有相互关联的阀门,用于使反吹气接入管10的开关和仓泵的进气管14的开关相关联,以同时对反吹气接入管10的开关和仓泵的进气管14的开关进行操作。即上述反吹气接入管10上的阀门与用于向仓泵输入流化动能气的进气管14上的阀门设置为联动控制,在对仓泵充入流化动能气的同时,也对滤芯进行反吹再生工作,同时从仓泵的另一处位置对仓泵进行助力补气,大大提高了向仓泵充入流化动能气的效率,并且同时进行对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滤芯反吹再生。
上述开关相互关联的阀门为电磁阀。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还包括用于控制上述电磁阀的控制模块,控制上采用常规PLC控制模块即可。
在排气管道6上设置用于放散的支路,即净气出口端802设置用于放散的放散管11,放散管11上设置有阀门。
上述气源装置为压缩氮气气包。
这里排气管道6包括第一排气管601和第二排气管602,上述第一排气管601的一端与上述净气出口端802连接,该第一排气管601的另一端连接放散管11的一端;在净气排出的方向上,上述第一排气管601的中段上依次设置第二排气管602的入气口、反吹气接入管10的出气口,上述第一排气管601通过第二排气管602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净煤气侧通道7连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较优的管道布置结构,以实现对管路设置的优化。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一种粉体输送系统,包括向输送通道补气的助吹补气通道13,该助吹补气通道13的出气端通过连接三通管的一个进气端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的输送通道连接,该三通管的另一个进气端与粉体流化装置的气固两相流的出料管15连接。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之前或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目标点的同时,开启助吹补气通道。优选的,先将助吹补气通道13开启,向输送通道充入气体,再将气固两相流输送到输送通道12内。
在输送气固两相流时,通过助吹补气通道13将从三通管输来的气固两相流在输送通道12内助力推进,不仅可以通过控制助吹补气通道13以控制输送通道内的气固两相流的输送状态,还可以起到清堵的作用。
上述助吹补气通道13的出气端与输送通道的输入端方向同向,这样以保障助吹补气通道13输出的气体能有较高的利用率作用在输送通道内的气固两相流上。
上述输送通道为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现有双套管气力输送技术可参见“双套管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能耗分析,管春生等,过程工程学报,第9卷第4期,2009年8月”)。这里的助吹补气通道13连接第一气源装置,上述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的内旁管连接第二气源装置。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与三通管连接的端头位置,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的内旁通管1201与三通管对应的端头设置用于封堵该内旁通管1201端头的堵头,这样使更多的来自助吹补气通道13的气流流向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内的主管路内。当然,助吹补气通道13连接的气源装置也可以与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的内旁管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设置分开独立的气源。
上述输送通道包括输送段12a和连接段12b,该输送通道中套置在气力输灰主管中的内旁通管1201位于输送段上,上述连接段与分散气流扩散腔100的出料管15连接;上述连接段12b与出料管15的弧形段15b组成上述三通管。出料管15包括直段15a和连接输送管路12的弧形段15b,直段15a的出料端与弧形段15b的进料端连接。
上述弧形段15b与连接段12b的连接位置上,弧形段15b的端头延伸方向与连接段12b呈10-35°夹角,即这里的弧形段以10-35°切入直段15a,这样也是为了让气固两相流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少与管壁的冲击。
粉体输送系统包括输灰模式,该系统包括:
粉体流化装置,用于将气体和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输送通道,用于将气固两相流输往目标点;
助吹补气通道13,与输送通道连接;
上述助吹补气通道13、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管14连接同一气源装置;
上述粉体输送系统在输灰模式下,气体通过助吹补气通道13充入输送通道12。
当然这里的三通管作为一个独立部件,包括直管部(可以为输送通道12的连接段12b)和弯管部(可以为出料管15的弧形段15b),上述直管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助吹补气通道13和输送通道12的输送段12a;上述弧形端一端连接直管部中部,另一端连接上述出料管15。
当三通管作为一个独立部件时,该三通管通过法兰分别与分散气流扩散腔100的出料管15、输送通道12和助吹补气通道13连接。
上述助吹补气通道13一端连接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管14,另一端连通输送通道,这样也是为了让助吹补气通道13与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管14连接同一气源装置。当然,也可以分别连接不同的气源装置,即上述助吹补气通道13一端连接第二气源装置,另一端连通输送通道;上述进气管14连接第一气源装置。
本粉体输送系统运用在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中,该系统可以包括:
仓泵1,设置有流化装置,用于利用输入仓泵的流化动能气对仓泵内的粉体流化;
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设置于仓泵1与净煤气侧通道7的排气管道6上;
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与粉体接收仓16连接;上述仓泵的出料管15与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连通;这里的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的内旁管的开口间距为440-680mm。
助吹补气通道13,与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连接,助吹补气通道13配置助吹阀门,助吹压缩气体增压接力,实现长距离输送。
上述仓泵的进气管14、助吹补气通道13连接提供压缩气的气源装置。
即仓泵的粉体的出料管15连接用于输送粉体的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在仓泵的出料管15分别连接粉体接收仓16和反吹气接入管10,该反吹气接入管10通过反吹气体对出料管15进行清堵。
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输灰时管道内压力变化较小,有利用提高输送浓度和长距离输送,虽然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能自动吹堵,但接入反吹气接入管10,能快速的实现主动清堵。即将仓泵出来的低压浓相粉体以适时紊流态栓状输送至终点,适时助吹方式保持沿程管道内不积灰,和延长浓相粉体栓的输送距离。
通过设置助吹补气通道13,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的自排堵功能下,进行主动补气清堵,还减少了因为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中因为自排堵功能清堵的延迟时间,提高了清堵效率。
上述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净气出口端802连接上述气源装置,该气源装置为上述
上述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包括输送段12a和连接段12b,该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中套置在气力输灰主管中的内旁通管1201位于输送段12a上,上述连接段12b与仓泵的出料管15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段12b与输送段12a分开,以方便安装,如将连接段12b与仓泵的出料管15制作为一体的三向通管结构,避免了连接段12b与仓泵的出料管15的连接不稳,密封不严的问题,避免了采用焊接的方式对连接段12b与仓泵的出料管15实现连接。
上述仓泵的出料管15位于仓泵1外部的部分包括直段15a和弧形段15b,上述弧形段15b进口端的延伸方向与直段15a的延伸方向呈120-160°夹角。设置在该角度下,以保障气固两相物体不会在换向时,对管壁造成较大的磨损。这里的弧形段15b进口部分的延伸方向即弧形段15b进口端的切线方向。上述弧形段15b与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的连接段12b的切入角为10-35°,以减小气固两相物对管壁的磨损。
上述助吹补气通道13一端连接仓泵的进气管14,另一端连通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这样以保障在仓泵的进气管14的阀门作为助吹补气通道13的总阀。
上述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净气出口端802设置用于放散的放散管11,上述放散管11上设置有阀门。
上述流化装置包括设置于仓泵1下端的用于连接进气管14的底盖2,上述底盖2上端设置有底板101,仓泵1下端设置有顶板201,上述底板101与顶板201夹持粉体隔离透气层3形成上述流化装置。上述仓泵卸压过滤结构8的原气进气端设置于仓泵1的上端。以实现在仓泵上相较于仓泵的进气管14不同位置进行助力补气。
如图11,当高炉煤气除尘装置设置有多组时,依然只需在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端头设置助吹补气通道13,离助吹补气通道13最近的一组的出料管15与助吹补气通道13的设置如图2所示设置即可,后续的多组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中的仓泵出料管15的设置为连接段12b前后均连接输送段12a的方式连接即可,即这里的连接段12b前端连接的是上一组出料管15连接的双套管气力输送管12的输送段12a。
上述输送通道上设置有向该输送通道补气的助力补气系统;
所述助力补气系统包括:
压力检测单元,包括分布在所述输送通道上并分别用于对该输送通道上不同通道段中的气压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
补气单元,包括分布在所述输送通道上并分别在对应对该输送通道上不同通道段进行补气的补气输入管13a,所述补气输入管13a与对应的检测装置通过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在气固两相流的输送过程中,当压力检测单元检测到某通道段的信号减弱或低于某一个设定阈值时,即表示对应的通道段发生堵塞或趋近于堵塞,控制装置接收到检测信号,然后对补气单元进行控制,压缩气体从补气输入管13a中充入对应的通道段中,完成清堵。实施中,在长距离输送时,可以在输送通道12上设置有向该输送通道12补气的补气输入管13a,在气固两相流流动的方向上,该输送通道12上还设置有位于补气输入管13a前方的压力检测装置。助力清堵单元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输送通道12优选的采用双套管输送通道。
这里设置压力检测装置目的是在粉体的输送过程中,检测粉体的输送状态、情况,如在输送通道的某一段出现堵塞,在该堵塞位置之后的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压力将会出现异常,这时开启位于该堵塞位置之前的补气输入管13a,对该堵塞段进行喷吹清堵。这样也是为了分段补气,且各段补气操作分别根据相应管段的压力检测来控制,从而维持气力输灰的必要动力。
粉体输送系统及粉体储存装置,其中,粉体输送系统,包括:
粉体接收仓16,用于接收粉体;
气力输送通道,用于将粉体气力输送至粉体接收仓16,可以为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以及
卸压过滤装置,设置于粉体接收仓16上并用于释放粉体接收仓16内的气体。
通过设置前述的卸压过滤装置,在粉体输送至粉体接收仓16后,保障粉体接收仓16内的气压满足气力输送的条件,同时防止粉体泄出粉体接收仓16,以达到卸压、环保的目的。
上述卸压过滤装置的过滤元件设置于粉体接收仓16的上方。这样设置,可减少因为卸压过程导致卸压过滤装置上拦截的粉体量,也同时方便被拦截的粉体依靠自重落回粉体接收仓16。
上述卸压过滤装置气体释放端设置有气体抽吸装置,该气体抽吸装置可以为风机18,这样可以通过控制风机18,对粉体接收仓16内的气压做出调整,提高本粉体输送系统的灵活性。这里的气体释放端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真空机。
上述粉体接收仓16通过气力输送通道连接粉体流化装置,上述气力输送通道上接入有向该气力输送通道补入气体的助吹补气通道13。
上述粉体接收仓16或粉体接收仓16上的卸压过滤装置内设置压力检测装置。这里的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卸压过滤装置内时,优选的分别在卸压过滤装置的净气腔内和原气腔内均设置。这里可以通过对净气腔内和原气腔内的压力检测,得知粉体接收仓接收粉体的情况,即是否接收完毕、是否出现异常等,如指定压差,当压差在指定值时,便得知粉体接收完毕或接收粉体出现异常、是否发生堵塞等情况。因为采用的是气力输送,所以压力检测得到的信号为波动信号,这里的异常指波动信号频率出现异常;或者,信号中断但是输送通道依然检测到压力,并且该压力值与粉体接收仓16、粉体接收仓16上的卸压过滤装置内检测的压力差值异常等。
粉体储存装置,包括粉体接收仓16和用于释放粉体接收仓16内气体的卸压过滤装置,上述粉体接收仓16通过卸压过滤装置与该粉体接收仓16外环境连通。这里的卸压过滤装置中的过滤元件可以是前述的粉体隔离透气层3,也可以是除尘布袋等。这里可以优选的选择前述的粉体隔离透气层3。
粉体储存装置包括内腔为粉体接收仓16的储存装置主体,该储存装置主体上设置有超压安全阀,该储存装置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高低限料位的料位计。该储存装置主体包括上部和下部,上述上部和下部上均可以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以实时对储存装置主体进行温度检测,上、下部均设置,以较为全面的得到温度信息,防止粉体的沉积造成的温度分布不均使温度检测不准确。
这里粉体接收仓16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将粉体排出的阀门,该阀门下方对应的设置有用于提高粉体湿度的加湿装置。
本申请中的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还起到的均压的作用。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用于设置在粉体流化装置上,上述卸压过滤结构的净气端可选择的连通有第一卸压管路和第二卸压管路,上述第一卸压管路与第二卸压管路存有压差。
通过设置本卸压过滤结构,方便对粉体流化装置在不同的的气压需求中做出不同的净气端对接方式,这样方便的实现粉体流化装置中粉体接收、粉体输出过程中的卸压,同时实现在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程中对粉体的拦截。
上述第一卸压管路连通净气输送通道,运用于高炉煤气除尘装置中,该净气输送通道可以为净煤气侧通道7,上述第二卸压管路的输出端为放散端,设置于放散管11上。用于控制上述第一卸压管路开闭的的阀门与粉体流化装置上用于卸料的阀门相关联。即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时,对粉体流化装置进行卸压,第一卸压管路的开闭与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对应。用于控制上述第二卸压管路开闭的阀门与粉体流化装置上的开闭粉体输出模式的开关相关联。即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时,对粉体流化装置进行卸压,第二卸压管路的开闭与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对应。
上述净气端连接有反吹气接入管10。用于控制上述反吹气接入管10开闭的阀门与粉体流化装置上的开闭粉体流化模式的开关相关联。这样是为了使反吹气接入管10作为进气管14的助力补气管路,同时进行反吹工作,一举多得,也是使进气气流扩散腔200拥有两个不同位置的进气口。
上述反吹气接入管10与用于对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气流扩散腔200输入气体的进气管14连接同一气源装置,这样以方便进行控制。
上述卸压过滤结构上设置有位于其下部的观测孔,该观测孔上设置有用于封堵该观测孔的法兰盖。卸压过滤结构还包括位于该卸压过滤结构上端的端盖,该端盖为盲板法兰。
本申请中还提供了一种颗粒物筛分方法,采用粉体流化装置对颗粒物进行筛分;
颗粒物筛分方法,包括: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接收待输送粉体;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使气体经进气结构与待输送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使气固两相流通过出料管输往目标点;
其中,使用粉体流化模式前或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在混合成气固两相流所在腔体内设定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在粉体输出模式中保持该气压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并抽取该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下对应的气固两相流。
在不同的气压下,不同重量的粉体的悬浮状态会不同,即通过控制粉体所在环境中的气压,对粉体所在环境进行分层,部分粉体在该气压下悬浮,部分粉体在该气压下沉淀,通过气力输送,然后抽取所需要的粉体。
上述粉体流化装置上设置抽气管道,上述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的操作包括通过控制进气结构的气体输入和抽气管道的气体输出以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这样以保障在输出粉体的过程中,气压保持在指定的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作到动态平衡,以保障能可靠的抽取所需的指定的粉体。
上述粉体流化装置包含用于气体经过的粉体隔离透气层3,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将进气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和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上述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形成分散气流而在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中作用于待输送颗粒物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在使用粉体输出模式中,对粉体流化装置内的颗粒物按所在高度进行颗粒物分级抽取。
粉体流化装置,包括粉体流化模式和粉体输出模式,该流化装置包括:
粉体隔离透气层3,用于在粉体流化模式下阻隔颗粒物同时让气体通过与颗粒物混合;
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3一侧面,粉体隔离透气层3的另一侧面对应进气气流扩散腔200;
抽取通道19,用于在粉体输出模式下抽取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内颗粒物。这里的抽取通道19的出口端可连接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
本粉体流化装置不仅作为流化输送设备,还可以作为颗粒物的筛分装置。通过抽取通道19,对在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内分层的粉体,进行抽取,得到所需要的粉体。气固两相流中的颗粒物保持着流动状态,在这流动状态下进行筛分,使颗粒物不仅能再不同气压下得到筛分,也使得对筛分的颗粒物的输送变的十分高效。
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包含将颗粒物阻挡在其表面的多孔透气薄膜302。
粉体流化装置还包括粉体接收仓16,该粉体接收仓16上设置有用于抽排该粉体接收仓16内气体的气体抽吸装置,控制上述气体抽吸装置使粉体接收仓16与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实现压差引流,以方便对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内的气压进行灵活控制,这里的气体抽吸装置可以采用风机18。
上述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上设置有两个沿重力方向排列的抽取通道19,以方便对不同悬浮高度的粉体进行抽取。参照图12,本实施方式采用两条抽取通道19,该两条抽取通道19可以连接同一粉体接收仓16,也可以分别连接到不同的粉体接收装置上。前述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可连接助吹补气通道13助力输送和清堵。
上述抽取通道19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这里的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内也可设置压力检测装置。
粉体流化装置还包括用于使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压力可保持在指定气压的压力控制模块,上述压力控制模块分别与粉体流化装置的进气结构、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结构通信连接。
设置本粉体流化装置,采用本颗粒物筛分方法,通过对气压的控制,对颗粒物进行筛分,相较于采用筛网等筛分方法,本方法具有输送效率高的特点,即通过将气体与粉体(颗粒物)混合形成气固两相流,使粉体在筛分过程中处于流动状态,开启抽取通道19直接对悬浮或沉淀的颗粒物进行抽取,输送效率高。
上述输送通道的出口端连接有粉体接收仓16,上述粉体接收仓16上设置有用于释放粉体接收仓16内气体并防止粉体泄出的卸压过滤装置。
上述卸压过滤装置的气体释放端设置有用于对粉体接收仓抽真空的真空泵21。
本申请粉体流化装置可作为一种粉体干燥装置,包括干燥模式和输送模式,上述粉体干燥装置包括:
进气结构,用于接收气体并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得到气固两相流;
排放结构,用于将气固两相流中的水份排出粉体干燥装置;
检测组件,用于对气固两相流在干燥过程中的湿度进行检测。
通过设置本粉体干燥装置,通过使气体与粉体混合形成气固两相流的方式对粉体进行干燥,相比于采用直接对粉体加热的方式,以形成了气固两相流的方式进行干燥,方便对粉体的直接气力输送,效率高。
上述排放结构包括连通容纳气固两相流的分散气流扩散腔100的放散管11,以方便排出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中的水份。
上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排放结构出口端的湿度检测装置20,这里的湿度检测装置20可以设置在放散管11上,这样以方便检测干燥的完成度和粉体中的水份含量。具体的,排放结构包括排气管道6,湿度检测装置20也可以设置在排气管道6上。
上述的放散管11可以设置风机18或真空机,将放散管变为抽气管道,抽气管道上的湿度检测装置20对抽出的气体进检测。通过设置抽气管道,以提高抽出分散气流扩散腔100内粉体水份的效率。
进气结构包括用于连接热气气源的进气管14,当然也可以通过设置加热装置的方式对来气进行加热后进入进气气流扩散腔200;通过设置加热装置或进气管14连接热气气源,加速粉体中水份的蒸发。
粉体干燥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气固两相流的腔体,还可以在该腔体内设置有用于没入并接触粉体的加热装置,直接接触粉体,对粉体干燥。
粉体干燥装置还包括用于输送粉体的输送装置,上述检测组件与控制输送装置开闭的控制模块通信连接。这里的输送装置可以包括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和将粉体输出的出料管15,在检测组件检测到信号后,控制模块控制双套管气力输送通道12和出料管15开始输送粉体,这里的粉体以存在于气固两相流中进行流动。
用于容纳气固两相流的腔体中,该腔体内可以设置有用于没入并接触粉体的加热装置。
上述进气结构包括粉体隔离透气层3,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将粉体流化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和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上述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200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形成分散气流而在分散气流扩散腔100中作用于待输送粉体从而形成上述气固两相流。
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包含将粉体阻挡在其表面的多孔透气薄膜302。多孔透气薄膜302为对待气体中粒径≥0.1m的粉尘的隔离率在99%以上的薄膜。多孔透气薄膜302的孔密度为5×108个/cm2~30×108个/cm2
粉体干燥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将上述粉体隔离透气层3定型的夹持定位结构,上述夹持定位结构为加热装置。这样使气体经过粉体隔离透气层3时直接被加热。具体可以是通过对夹持定位结构通电、在夹持定位结构内置加热管等方式。即可以将上述的顶板201、底板101作为加热装置使用,这样对通过的气体、接触该底板101的粉体进行加热,该种方式,直接将夹持定位结构改为加热装置,可以不需要辅助增加气体的加热装置。
当然,如上述所提到的,对粉体进行干燥处理还有多种方式;
例如,在进入粉体流化装置前,将压缩气体进行加热,被加热的气体经过进气结构与粉体混合,在流化过程中,对粉体进行干燥处理;
例如,在粉体干燥装置的装置主体(仓泵)上设置保温夹层,夹层内流动传热介质,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粉体和气体进行加热,当然也可以是设置蒸汽管道伴热的方式进行;
例如,通过对粉体进行加热处理,即可以是如上述在装置主体(仓泵)内加入加热装置,直接接触粉体对粉体干燥处理,也可以是对粉体来料,即进入装置主体之前进行预先干燥处理。
在输送过程中,也可以在输送通道上设置保温装置(如保温夹层、蒸汽管道等),使气固两相流在输送过程中依然保持较高的干燥程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发明。基于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颗粒物筛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接收模式接收待输送粉体;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流化模式使气体经进气结构与待输送粉体混合成气固两相流;
使用粉体流化装置的粉体输出模式使气固两相流通过输送通道输往目标点;
其中,使用粉体流化模式前或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在混合成气固两相流所在腔体内设定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在使用粉体流化模式中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在粉体输出模式中保持该气压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并抽取该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下对应的气固两相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筛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流化装置上设置抽气管道,所述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的操作包括通过控制进气结构的气体输入和抽气管道的气体输出以保持气压稳定在指定气压值或气压值区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筛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流化装置包含用于气体经过的粉体隔离透气层,所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将进气结构分为进气气流扩散腔和分散气流扩散腔,所述气体经进气气流扩散腔后通过粉体隔离透气层形成分散气流而在分散气流扩散腔中作用于待输送颗粒物从而形成所述气固两相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筛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粉体输出模式中,对粉体流化装置内的颗粒物按所在高度进行颗粒物分级抽取。
5.粉体流化装置,用于筛分不同气压下对应的颗粒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粉体流化模式和粉体输出模式,该流化装置包括:
粉体隔离透气层,用于在粉体流化模式下阻隔颗粒物同时让气体通过与颗粒物混合;
分散气流扩散腔,位于粉体隔离透气层一侧面,粉体隔离透气层的另一侧面对应进气气流扩散腔;
抽取通道,用于在粉体输出模式下抽取分散气流扩散腔内颗粒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体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隔离透气层包含将颗粒物阻挡在其表面的多孔透气薄膜。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体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粉体接收仓,该粉体接收仓上设置有用于抽排该粉体接收仓内气体的气体抽吸装置,控制所述气体抽吸装置使粉体接收仓与分散气流扩散腔实现压差引流。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体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气流扩散腔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重力方向排列的抽取通道。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体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取通道的出口端连接有粉体接收仓,所述粉体接收仓上设置有用于释放粉体接收仓内气体并防止粉体泄出的卸压过滤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粉体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压过滤装置的气体释放端设置有用于对粉体接收仓抽真空的真空泵。
CN201910155246.9A 2019-03-01 2019-03-01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Active CN1099417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55246.9A CN109941756B (zh) 2019-03-01 2019-03-01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55246.9A CN109941756B (zh) 2019-03-01 2019-03-01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1756A true CN109941756A (zh) 2019-06-28
CN109941756B CN109941756B (zh) 2024-04-19

Family

ID=67007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5246.9A Active CN109941756B (zh) 2019-03-01 2019-03-01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417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9921A (zh) * 2019-10-18 2020-01-10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及其方法

Citation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86113A (en) * 1966-11-14 1970-04-02 Giannini Scient Corp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neumatic Feeding of Powders.
GB1406650A (en) * 1972-01-31 1975-09-17 Crown Zellerbach Int Inc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treating and transporting fluid- entrainable particles
US4029365A (en) * 1974-12-27 1977-06-14 Polysius Ag Method for feeding powdered material
DE2906206A1 (de) * 1979-02-17 1980-08-21 Hartmann Wibau Maschf Anordnung und ausbildung eines sichters in einer saugluftfoerderanlage
US4266673A (en) * 1978-10-26 1981-05-12 Wibau Maschinenfabrik Hartmann Ag Apparatus for classifying dust materials
FR2518905A1 (fr) * 1981-12-28 1983-07-01 Hartmann Foerdertech Disposition et constitution d'un appareil de separation et de classement dans une installation transporteuse par aspiration d'air fonctionnant essentiellement a une pression de 0,6 a 0,8 bar
EP0291829A2 (de) * 1987-05-17 1988-11-23 UTEF - MABO, UTEF Umwelt-Technik Entsorgungs-Fahrzeuge Ges. für Entw. Konstruktionen und Patentverwertung mbH & Co, MABO KG Aufnahmebehälter für Vakuumsaug- und Druckanlagen
JPH0351219A (ja) * 1989-07-18 1991-03-05 Kawasaki Steel Corp 粉粒体の輸送速度制御方法
EP0526808A1 (de) * 1991-08-05 1993-02-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Pulver
EP0526806A1 (de) * 1991-08-05 1993-02-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Pulver von einer Abgabestation zu einer Auffangstation
EP0603601A2 (de) * 1992-12-22 1994-06-29 MOTAN VERFAHRENSTECHNIK GMBH & CO.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Fördern von Schüttgut
CN1150110A (zh) * 1995-06-08 1997-05-21 松尾产业株式会社 粉末输送机构
JPH09314060A (ja) * 1996-05-27 1997-12-09 Canon Inc 気流式分級装置及び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WO1999058435A1 (fr) * 1998-05-11 1999-11-18 Aluminium Pechiney Procede pour le convoyage en lit hyperdense de materiaux pulverulents et dispositif a fluidisation potentielle destine a le mettre en oeuvre
JP2000042494A (ja) * 1998-07-31 2000-02-15 Ricoh Co Ltd 気流式分級方法
WO2001026796A1 (de) * 1999-10-13 2001-04-19 Messer Griesheim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einer reaktion zwischen gasförmigen und festen reaktanten in einer fluidisierten partikelschicht
JP2002001225A (ja) * 2000-06-20 2002-01-08 Ricoh Co Ltd 気流式分級装置
CN1496327A (zh) * 2001-03-09 2004-05-12 ŵ��˹���¹�˾ 一种用于在物料流中分离某些组份的方法和装置
WO2005092745A2 (de) * 2004-03-23 2005-10-06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pneumatischen förderung von feinteiligen schüttgütern
US20090032443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Kenji Taketomi Powder classifying device
CN102173346A (zh) * 2011-03-04 2011-09-07 济南煜龙气力输送设备有限公司 环保沸腾侧引式发送器
CN103213844A (zh) * 2013-03-29 2013-07-2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方法及设备
CN203173501U (zh) * 2013-03-29 2013-09-0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浓相气力输排灰系统及双套管气力输送装置
JP2013215704A (ja) * 2012-04-12 2013-10-24 Kawata Mfg Co Ltd 篩分け装置
CN103495555A (zh) * 2013-09-29 2014-01-08 新疆宇鑫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干燥骨料连续多级风选分级箱、装置及系统
CN203439718U (zh) * 2013-08-10 2014-02-19 南宁市三华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粉尘物料抽吸传送装置
CN203697211U (zh) * 2014-01-06 2014-07-09 黎永健 一种陶瓷压机模具空气排气及除尘装置
CN204549457U (zh) * 2015-04-10 2015-08-12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流态化并联仓泵输送系统
CN105683068A (zh) * 2013-10-31 2016-06-15 双子贸易开放式股份公司 用于输送具有高质量浓度的粒状材料的真空气动装置
TW201620616A (zh) * 2014-12-15 2016-06-16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噴嘴模組與應用此噴嘴模組之霧化系統
CN105880161A (zh) * 2016-04-07 2016-08-24 湘潭大学 一种超细粉体射流分级提纯方法及装置
CN106362948A (zh) * 2016-11-30 2017-02-01 德米特(苏州)电子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颗粒筛选设备
CN106943808A (zh) * 2017-04-28 2017-07-1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从气体中过滤悬浮颗粒物的装置
CN210012337U (zh) * 2019-03-01 2020-02-0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粉体流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86113A (en) * 1966-11-14 1970-04-02 Giannini Scient Corp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neumatic Feeding of Powders.
GB1406650A (en) * 1972-01-31 1975-09-17 Crown Zellerbach Int Inc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treating and transporting fluid- entrainable particles
US4029365A (en) * 1974-12-27 1977-06-14 Polysius Ag Method for feeding powdered material
US4266673A (en) * 1978-10-26 1981-05-12 Wibau Maschinenfabrik Hartmann Ag Apparatus for classifying dust materials
DE2906206A1 (de) * 1979-02-17 1980-08-21 Hartmann Wibau Maschf Anordnung und ausbildung eines sichters in einer saugluftfoerderanlage
FR2518905A1 (fr) * 1981-12-28 1983-07-01 Hartmann Foerdertech Disposition et constitution d'un appareil de separation et de classement dans une installation transporteuse par aspiration d'air fonctionnant essentiellement a une pression de 0,6 a 0,8 bar
EP0291829A2 (de) * 1987-05-17 1988-11-23 UTEF - MABO, UTEF Umwelt-Technik Entsorgungs-Fahrzeuge Ges. für Entw. Konstruktionen und Patentverwertung mbH & Co, MABO KG Aufnahmebehälter für Vakuumsaug- und Druckanlagen
JPH0351219A (ja) * 1989-07-18 1991-03-05 Kawasaki Steel Corp 粉粒体の輸送速度制御方法
EP0526808A1 (de) * 1991-08-05 1993-02-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Pulver
EP0526806A1 (de) * 1991-08-05 1993-02-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Pulver von einer Abgabestation zu einer Auffangstation
EP0603601A2 (de) * 1992-12-22 1994-06-29 MOTAN VERFAHRENSTECHNIK GMBH & CO.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Fördern von Schüttgut
CN1150110A (zh) * 1995-06-08 1997-05-21 松尾产业株式会社 粉末输送机构
JPH09314060A (ja) * 1996-05-27 1997-12-09 Canon Inc 気流式分級装置及び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WO1999058435A1 (fr) * 1998-05-11 1999-11-18 Aluminium Pechiney Procede pour le convoyage en lit hyperdense de materiaux pulverulents et dispositif a fluidisation potentielle destine a le mettre en oeuvre
JP2000042494A (ja) * 1998-07-31 2000-02-15 Ricoh Co Ltd 気流式分級方法
WO2001026796A1 (de) * 1999-10-13 2001-04-19 Messer Griesheim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einer reaktion zwischen gasförmigen und festen reaktanten in einer fluidisierten partikelschicht
JP2002001225A (ja) * 2000-06-20 2002-01-08 Ricoh Co Ltd 気流式分級装置
CN1496327A (zh) * 2001-03-09 2004-05-12 ŵ��˹���¹�˾ 一种用于在物料流中分离某些组份的方法和装置
WO2005092745A2 (de) * 2004-03-23 2005-10-06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pneumatischen förderung von feinteiligen schüttgütern
CN1934015A (zh) * 2004-03-23 2007-03-21 兰爱克谢斯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气动输送细粒状散装货物的装置和方法
US20090032443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Kenji Taketomi Powder classifying device
CN102173346A (zh) * 2011-03-04 2011-09-07 济南煜龙气力输送设备有限公司 环保沸腾侧引式发送器
JP2013215704A (ja) * 2012-04-12 2013-10-24 Kawata Mfg Co Ltd 篩分け装置
CN103213844A (zh) * 2013-03-29 2013-07-2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高炉煤气除尘装置的输排灰方法及设备
CN203173501U (zh) * 2013-03-29 2013-09-0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浓相气力输排灰系统及双套管气力输送装置
CN203439718U (zh) * 2013-08-10 2014-02-19 南宁市三华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粉尘物料抽吸传送装置
CN103495555A (zh) * 2013-09-29 2014-01-08 新疆宇鑫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干燥骨料连续多级风选分级箱、装置及系统
CN105683068A (zh) * 2013-10-31 2016-06-15 双子贸易开放式股份公司 用于输送具有高质量浓度的粒状材料的真空气动装置
CN203697211U (zh) * 2014-01-06 2014-07-09 黎永健 一种陶瓷压机模具空气排气及除尘装置
TW201620616A (zh) * 2014-12-15 2016-06-16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噴嘴模組與應用此噴嘴模組之霧化系統
CN204549457U (zh) * 2015-04-10 2015-08-12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流态化并联仓泵输送系统
CN105880161A (zh) * 2016-04-07 2016-08-24 湘潭大学 一种超细粉体射流分级提纯方法及装置
CN106362948A (zh) * 2016-11-30 2017-02-01 德米特(苏州)电子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颗粒筛选设备
CN106943808A (zh) * 2017-04-28 2017-07-1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从气体中过滤悬浮颗粒物的装置
CN210012337U (zh) * 2019-03-01 2020-02-04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粉体流化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玮等: "气体雾化法制备粉体方法概述", 《云南冶金》, vol. 47, no. 6, 31 December 2018 (2018-12-31), pages 59 - 63 *
毕见强等: "《特种陶瓷工艺与性能》", vol. 1, 31 March 2008,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pages: 226 - 22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9921A (zh) * 2019-10-18 2020-01-10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及其方法
CN110669921B (zh) * 2019-10-18 2023-10-27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1756B (zh) 2024-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5192B (zh) 一种小型脉冲布袋除尘器
CN210801782U (zh) 粉体干燥装置
CN210012336U (zh) 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
CN109941756A (zh) 颗粒物筛分方法及粉体流化装置
CN207307448U (zh) 外滤式袋式除尘器
CN110467001B (zh) 一种粉体无尘化输送用转运泵
CN109879056A (zh) 粉体的输送方法
CN109879057A (zh) 粉体流化结构及装置
CN210012337U (zh) 粉体流化装置
CN210113231U (zh) 粉体输送系统
CN210012338U (zh) 粉体流化结构及装置
CN110228710A (zh) 除尘灰高效输送系统及防堵塞控制方法
CN205760242U (zh) 脉冲袋式除尘器装置
CN108993038A (zh) 一种旋转切换式气流清灰袋式除尘器
CN105498258A (zh) 一种喷雾干燥系统
CN109027690A (zh) 一种姿轨控动力系统流水线作业预包装自动加注装置
CN210236416U (zh) 粉体流化装置的卸压过滤结构
CN210236417U (zh) 粉体输送系统及粉体储存装置
CN109603337A (zh) 一种提升门板式气流清灰袋式除尘器
CN206240190U (zh) 一种小型脉冲布袋除尘器
CN103644710B (zh) 一种负压循环气流干燥器
CN209173570U (zh) 一种用于废气过滤的环保设备
CN209423499U (zh) 一种气力混合装置
CN207371254U (zh) 颗粒床除尘系统
CN106636507A (zh) 高炉煤气干法袋式除尘机械式压力卸灰工艺及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