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5888B - 手持式工作器械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工作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65888B
CN109865888B CN201811406743.3A CN201811406743A CN109865888B CN 109865888 B CN109865888 B CN 109865888B CN 201811406743 A CN201811406743 A CN 201811406743A CN 109865888 B CN109865888 B CN 1098658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muffler
housing
spac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067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65888A (zh
Inventor
J.兰克
B.弗里德里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9865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5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65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58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1/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e.g. ducting cooling-air from its pressure source to cylinders or along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8Coo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1/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hand-hel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17/00Chain saws; Equipment therefor
    • B27B17/02Chain saws equipped with guide 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17/00Chain saws; Equipment therefor
    • B27B17/08Drives or gearings; Devices for swivelling or tilting the chain sa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1/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01P1/1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for cooling fuel injectors or sparking-plu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16Outlet manifol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 F02B2075/02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 F02B2075/025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tw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手持式工作器械具有内燃机和通风装置叶轮。内燃机具有气缸和曲轴箱。通风装置叶轮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通风装置叶轮壳体具有背壁以及周缘限制部。周缘限制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它们限制用于待输送到气缸的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离开开口沿转动方向从第二端部延伸到第一端部。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设置有附加的贯通开口,经由其冷却空气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流动到曲轴箱的外侧。当沿转动方向从第一端部出发测量的在第一端部与贯通开口之间的角度间距小于沿转动方向从贯通开口出发测量的在贯通开口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角度间距,其中,角度间距分别作为围绕转动轴线的周缘角度测量时,得出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

Description

手持式工作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内燃机的手持式工作器械(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背景技术
由文件EP 2 607 642 A1已知一种带有内燃机和用于为内燃机输送冷却空气的通风装置叶轮(Lüfterrad,有时也称为风扇叶轮)的手持式工作器械。该通风装置叶轮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内燃机具有用于供应燃料的喷射阀(Einspritzventil)。喷射阀布置在冷却区域中,由通风装置叶轮输送的冷却空气经由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背壁(Rückwand)中的连接开口流动到该冷却区域中。
通风装置叶轮壳体通常近似螺旋形地构造,其中,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周缘壁相对于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轴线的间距沿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方向增大。在通风装置螺线管(Lüfterspirale)的端部处通常设置有离开开口,冷却空气通过该离开开口从通风装置叶轮流动到内燃机的气缸。为了冷却内燃机的消声器已知,将先前冷却气缸的冷却空气紧接着导引到消声器。这样的冷却空气引导例如由文件DE 38 11 181 C2得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创造一种手持式工作器械,该工作器械具有有利的构造并且确保良好的冷却。
该任务通过一种带有内燃机并且带有用于为内燃机输送冷却空气的通风装置叶轮的手持式工作器械来解决,其中,内燃机具有气缸和曲轴箱,其中,通风装置叶轮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并且由内燃机沿转动方向旋转地驱动,其中,通风装置叶轮壳体具有面向内燃机的曲轴箱的背壁以及周缘限制部(Umfangsbegrenzung),其中,周缘限制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限制用于待输送到气缸的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其中,离开开口沿转动方向从第二端部延伸到第一端部,其中,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设置有附加的贯通开口,冷却空气经由该贯通开口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流动到曲轴箱的外侧,其中,沿转动方向从第一端部出发测量的在第一端部与贯通开口之间的角度间距小于沿转动方向从贯通开口出发测量的在贯通开口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角度间距,其中,该角度间距分别作为围绕转动轴线的周缘角度测量。
设置成,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面向曲轴箱的背壁处布置有贯通开口。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周缘壁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这两个端部限制针对用于气缸的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在此,离开开口沿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方向从第二端部延伸到第一端部。贯通开口如此布置,以至于沿转动方向从第一端部出发测量的在第一端部与贯通开口之间的角度间距小于沿转动方向从贯通开口出发测量的在贯通开口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角度间距。在此,该角度间距分别作为围绕转动轴线的周缘角度测量。该角度间距分别作为在周缘限制部的一侧与贯通开口的一侧之间的间距测量。因此,该间距不相对于贯通开口的中间测量。在此,贯通开口是与离开开口分开地构造的开口并因此为除了离开开口以外存在的开口。冷却空气流通过贯通开口流动到曲轴箱的外侧,并且单独的冷却空气流从离开开口中流动到内燃机的气缸。换言之,通过贯通开口流动到曲轴箱的外侧的冷却空气没有通过气缸的废热预加热,因为该冷却空气先前没有流动经由气缸。这改善内燃机的冷却。
离开开口沿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方向沿转动方向在周缘限制部的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之间延伸。用于冷却气缸的空气从离开开口中逸出。通风装置叶轮将冷却空气不仅输送到贯通开口而且输送到离开开口。通风装置叶轮有利地在一侧安装叶片(beschaufeln)。然而也可以设置成,通风装置叶轮在两侧都设有通风装置叶片。冷却空气有利地从周围环境空气中经由通风缝口抽吸。通风装置叶轮壳体尤其表示如下空间,在该空间中存在有内燃机的通风装置叶轮。
与在周缘限制部的第二端部处、即沿转动方向在周缘限制部的末端相比,贯通开口沿周缘方向更靠近地处于周缘限制部的第一端部处、即沿转动方向在周缘限制部的开端(Beginn)处。因此,贯通开口沿周缘方向关于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方向位于周缘限制部的第一端部之后和第二端部之前。通过附加的贯通开口更靠近地在周缘限制部的第一端部处的布置,由通风装置叶轮输送的总空气量提高。在贯通开口更靠近地在周缘限制部的第二端部处的布置的情形中已显示出,该空气从冷却空气流分岔并由此使输送到气缸的空气量相应地减小。因此,通过贯通开口的根据本发明的布置可以提供附加的冷却空气,而不使通过离开开口输送到气缸的冷却空气显著减少。这例如改善整个内燃机的冷却、即气缸冷却和消声器空间以及曲轴箱和曲轴箱布置在其中的空间的冷却。
有利地,沿转动方向从第一端部出发测量的在第一端部与贯通开口之间的角度间距为小于120°、尤其小于90°、优选地小于60°。通过使在周缘限制部的第一端部与贯通开口之间的间距选择成相对小,通过贯通开口输送的空气量对通过离开开口输送到气缸的空气量的影响小到可忽略不计。此外,通过这种布置得出附加的贯通开口在曲轴箱的如下侧处的有利的布置,在该侧处优选地也布置有内燃机的消声器。
有利地,贯通开口至少部分地延伸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背壁中。通过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背壁中的布置,说明通过贯通开口流动的空气的主流动方向的方向矢量(Richtungsverktor)具有沿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的方向分量并且尤其平行于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轴线取向。
优选地,贯通开口至少部分地延伸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周缘限制部中。由此可以实现,说明通过贯通开口逸出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方向的方向矢量具有沿相对于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轴线径向的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分量。尤其,该方向矢量垂直于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轴线取向。
特别优选的是贯通开口的如下布置,在该布置的情形中,贯通开口部分地延伸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背壁中并且部分地延伸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周缘限制部中。通过贯通开口的份额在背壁中和在周缘限制部中的适合的设计,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使冷却空气流转向到期望的方向中。
可以设置成,用于将冷却空气流引导到气缸的至少一个附加的导引元件联接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周缘限制部处。该附加的导引元件尤其近似沿朝第一端部的方向或沿朝曲柄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伸去(zuragen)。有利地,附加的导引元件使离开开口的自由的流动横截面减小。
有利地,在贯通开口的沿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方向处于后方的侧处布置有伸出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的隆起部(Erhöhung)。该隆起部使在贯通开口的沿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方向处于后方的侧处的流动横截面减小。由此,隆起部根据流动导引元件的类型将冷却空气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导引通过贯通开口。通过隆起部来提高通过贯通开口流动的空气量。有利地,隆起部的沿转动方向处于前方的轮廓相应于贯通开口的周缘走向(Umfangsverlauf)。因此,隆起部的轮廓相应于贯通开口的周缘壁的延长部。隆起部的沿转动方向处于前方的轮廓有利地无缝地过渡到贯通开口中。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Gestaltung)中,隆起部的沿流动方向处于前方的轮廓弯曲地、尤其大约叶片形地构造。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内燃机具有消声器,其中,消声器布置在消声器空间中。在此,消声器空间不必是在工作器械的壳体内的闭合空间,而是表示消声器布置在其中的区域。有利地,消声器空间部分地向着周围环境敞开。优选地,贯通开口将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内部空间与消声器空间连接。因此,经由贯通开口可以实现消声器的直接冷却。因此冷却消声器所利用的冷却空气不是首先被用于冷却气缸并且紧接着才导引到废气消声器。消声器直接通过将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内部空间与消声器空间连接的贯通开口供给以冷却空气。由此,导引到消声器的冷却空气还没有通过气缸预加热,从而得出消声器的特别有效的冷却。消声器有利地借助于至少一个消声器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消声器空间的限制部处。至少一个消声器螺纹紧固件通过较高的热输入受到较强热负载。经由通过贯通开口流入的空气可以有针对性地冷却至少一个消声器螺纹紧固件。这减少预紧力损失(Vorspannkraft)并由此阻止消声器螺纹紧固件的松脱。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通过贯通开口流动的空气通过贯通开口的适合的布置和/或通过至少一个冷却肋被有针对性地导引到至少一个消声器螺纹紧固件。
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背壁的区段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内部空间的一侧以及与相对而置的侧限制消声器空间。贯通开口有利地布置在背壁的该区段中。贯通开口由此将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内部空间直接与消声器空间连接,从而冷却空气可直接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逾越到消声器空间中并且可冷却消声器。适宜地,在消声器与工作器械的发动机壳体的壁之间形成中间空间,冷却空气从贯通开口中流动到该中间空间中。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中间空间在运行介质箱(尤其油箱)与消声器之间形成。发动机壳体的壁优选地是运行介质箱的壁。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中间空间在废气消声器的下侧处伸延。在此,消声器的下侧是如下侧,该侧在工作器械的通常的搁放位置中布置在下方。
为了得到改善的冷却作用,有利地设置成,至少一个冷却肋伸出到消声器空间中。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冷却肋如此设计,以至于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同时促使发动机壳体的加固并由此提高发动机壳体的稳定性。
已显示出的是,尤其在气缸在曲轴箱处的螺纹连接(Verschraubung)的区域中在运行中可出现高的温度,因为该区域经常没有由绕流气缸的冷却空气充分冷却。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气缸经由至少一个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曲轴箱处。在此,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有利地伸出到曲轴箱中的孔中。有利地,通过贯通开口流动的空气流动到曲轴箱与该孔毗邻的壁区段处。由此实现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的改善的冷却。为了实现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的冷却的进一步改善,有利地设置成,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布置在曲轴箱的与该孔毗邻的壁区段的外侧处。由此实现在所述至少一个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的区域中的特别良好的冷却。当在气缸与消声器之间布置有将消声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与气缸分隔开的消声器板件时,实现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的冷却的进一步改善。有利地,消声器板件伸出直到靠近消声器空间的壁,并且将消声器空间相对于气缸在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的区域中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密封。由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通过气缸预加热的空气逾越到消声器空间中。
在有利的实施变型方案中,至少一个冷却肋平行于发动机壳体的限制中间空间的壁布置。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冷却肋在工作器械的搁放位置中近似水平地伸延。备选地,也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冷却肋垂直于发动机壳体的限制中间空间的壁布置。备选地,也可以设置水平的和垂直的肋条的组合。有利地,也可以设置十字肋(Kreuzrippe)、即多个相交的肋条的使用,以用于冷却。
为了实现适宜的冷却空气引导,有利地设置成,至少一个冷却肋布置在发动机壳体的限制中间空间的壁处。在此,至少一个冷却肋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倾斜地、尤其以10°至80°的角度、优选地以20°至70°的角度布置在发动机壳体的壁处。
消声器空间有利地具有相邻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第一横向侧以及相对第一横向侧相对而置地布置的第二横向侧。有利地设置成,至少一个冷却肋延伸直到第一横向侧处。由此同时通过冷却肋实现发动机壳体的加固。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冷却肋模制到第一横向侧处。由此实现到消声器空间的横向侧中和尤其同样到发动机壳体中的良好的热导出。消声器空间的第一横向侧和第二横向侧有利地模制到发动机壳体处。
有利地,至少一个冷却肋布置在消声器空间的第二横向侧处。在消声器空间的第二横向侧处的至少一个冷却肋有利地不仅用于改善的冷却而且用于从贯通开口中逸出的冷却空气的引导。也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冷却肋从消声器空间的第一横向侧延伸直到第二横向侧。
周缘限制部相对于转动轴线的间距在第一端部处有利地小于在第二端部处。有利地,周缘限制部至少在子区段(Teilabschnitt,有时也称为部分区段)中螺旋形地伸延。在此,在该子区段中,周缘限制部相对于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轴线的间距有利地沿通风装置叶轮的转动方向增大。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阐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手持式工作器械在搁放位置中的透视图示,
图2示出穿过来自图1的工作器械1的驱动系(Antriebsstrang)的示意性的截面图示,
图3示出来自图1的带有气缸和消声器的工作器械的发动机壳体的局部侧视图,其中,通风装置叶轮壳体的盖被取下,
图4示出相应于来自图3的图示的发动机壳体的侧视图,其中,未示出通风装置叶轮,
图5以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中的视线示出发动机壳体的局部透视图示,其中,未示出通风装置叶轮,
图6示出穿过发动机壳体和消声器的局部截面图示,
图7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VII-VII穿过发动机壳体与布置在该发动机壳体处的通风装置叶轮的局部截面图示,
图8示出相应于图7的截面图示,其中,未示出通风装置叶轮,
图8a和8b以相应于图8的图示示出实施变型方案,
图9示出沿图3中的箭头X的方向的侧视图,
图10示出消声器空间的透视图示,其中,未示出消声器,
图11示出穿过消声器空间和发动机壳体的透视截面图示,
图12示出穿过消声器空间的截面图示,
图13示出消声器空间的背离通风装置叶轮的横向侧的示意性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机动锯作为针对手持式工作器械1的实施例。然而,该工作器械也可以是其它的手持式、优选地手承载式工作器械1、如例如分离机、自由切割器、鼓吹器具(Blasgeraet)或同类物。工作器械1具有发动机壳体2和把手壳体3,它们经由多个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的抗震动元件11相互连接。工作器械具有内燃机9,该内燃机可以部分地与发动机壳体2一件式地构造。内燃机9用于驱动工作器械1的刀具。该内燃机有利地是二冲程发动机。在实施例中,该刀具是锯链8,该锯链在保持在发动机壳体2处的引导轨道7处环绕地布置。
工作器械1包括后方的手柄4以及把手管6,用于在运行中引导工作器械1。在实施例中,后方的手柄4和把手管6是把手壳体3的部分并由此与内燃机9经由抗震动元件11振动脱耦。气门杠杆(Gashebel,有时也称为油门踏板)5可摆动地支承在后方的手柄4处。此外,工作器械1具有两个运行介质箱、即燃料箱10以及油箱48。在实施例中,燃料箱10构造在把手壳体3处。油箱48构造在发动机壳体2处。内燃机9具有消声器12。消声器12有利地布置在工作器械1的背离后方的手柄4的侧处。
图1示出在搁放位置75中的工作器械1。在搁放位置75中,工作器械1以设置成用于搁放工作器械的下侧或为此设置的搁放底部处于平面的、水平地取向的搁放面76上。搁放位置75是工作器械1的稳定位置,在该位置中,后方的手柄4和把手管6对于操作者可良好地接近。工作器械1具有用于起动内燃机9的开动装置21。在实施例中,开动装置21构造为需由手操纵的绳索牵拉起动器(Seilzugstarter)。电操纵的开动装置21也可以是有利的。
图2详细地示出工作器械1的驱动单元。内燃机9包括气缸13以及曲轴箱14。活塞15往复行进地支承在气缸13中。活塞15经由连杆16驱动在曲轴箱14中可围绕转动轴线18转动地支承的曲柄轴17。曲柄轴17经由离心力联结器19与驱动小齿轮20连接,该驱动小齿轮驱动锯链8。此外,通风装置叶轮22抗转动地与曲柄轴17连接。开动装置21作用到曲柄轴17上。
在实施例中,离心力联结器19和驱动小齿轮20布置在曲轴箱14的一侧上,并且通风装置叶轮22和开动装置21布置在曲轴箱14的相对而置的侧上。
为了冷却内燃机9,在运行中冷却空气由通风装置叶轮22输送。图3详细地示出冷却空气输送的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出的,通风装置叶轮22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由面向图3中未示出的曲轴箱14(图2)的背壁25以及周缘限制部26来限制。此外,未示出的遮盖罩有利地遮盖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遮盖罩有利地具有用于由通风装置叶轮22抽吸的冷却空气的通风缝口。周缘限制部26有利地构造为周缘壁。通风装置叶轮22在运行中沿转动方向24受驱动。在实施例中,转动方向24在图3中示出的视图中在平行于转动轴线18且从通风装置叶轮22朝向曲轴箱14的观察方向上逆着顺时针方向伸延。周缘限制部26具有第一端部27以及第二端部28。周缘限制部26有利地在很大程度上无打断地从第一端部27沿转动方向24延伸直到第二端部28。然而也可以设置成,周缘限制部26在第一端部27与第二端部28之间被打断或由多个区段组合而成。沿转动方向24从第二端部28到第一端部27构造有离开开口29。离开开口29由第一端部27和第二端部28限制。在离开开口29中有利地没有布置周缘限制部26的区段,从而离开开口29不被周缘限制部26打断。
在运行中由通风装置叶轮22输送的冷却空气通过离开开口29流动到内燃机9的气缸13。气缸13具有大量气缸冷却肋38,所述气缸冷却肋在实施例中倾斜于气缸纵向轴线74伸延。冷却空气大约沿箭头61的方向从离开开口29流动到气缸13,该箭头在图3中示意性地描绘。一部分冷却空气可以有利地从气缸13流动到消声器12的上侧73。消声器12的上侧73是如下侧,该侧在搁放位置75中处于远离搁放面76。
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周缘限制部26和背壁25限制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内部空间41。在内部空间41中布置有通风装置叶轮22。离开开口29从内部空间41中引导。周缘限制部26至少在子区段49中螺旋形地围绕曲柄轴17的转动轴线18伸延(图2)。在实施例中,螺旋形的子区段49沿转动方向24从第一端部27延伸到区域50。在实施例中,子区段49在围绕转动轴线18的稍微大于90°的周缘角度上延伸。在子区段49中,周缘限制部26相对于转动轴线18的间距增大。在第一端部27处,周缘限制部26相对于转动轴线18具有间距a。在区域50处,周缘限制部26相对于转动轴线18具有间距b。在区域50中的间距b有利地大于在子区段49中的间距a。
在图3中也描绘带有轴线x和y的坐标系。在所示出的侧视图中,以平行于曲柄轴17的转动轴线18的观察方向(图2),坐标系的原点(Ursprung)处于转动轴线18上。y轴线沿从转动轴线18到第二端部27的方向延伸。x轴线与该y轴线垂直地布置。x轴线如此取向,以至于正x轴线在摆动以90°之后在逆时针方向上与正y轴线产生重叠。轴线x和y将工作器械1划分成四个部段I,II,III和IV。部段I由正y轴线和负x轴线限制,部段II由负x轴线和负y轴线限制,部段III由正x轴线和负y轴线限制,并且部段IV由正x轴线和正y轴线限制。在实施例中,离开开口29至少部分地完全地在第四部段IV中延伸。在实施例中,周缘限制部26的第二端部28布置在第四部段IV中。周缘限制部26的螺旋形的子区段49在第一部段I中延伸。在实施例中,子区段49延伸直到第二部段II中。也可以设置成,螺旋形的子区段49延伸直到第三部段III中或延伸直到第二端部28。消声器12有利地布置在第一部段I中。油箱49在第一部段I中以及在第二部段II中延伸。在图3中也示出油箱48的箱盖47。
如图3所示出的,在第三部段III中布置有点火模块44,该点火模块经由点火线缆45与伸出到内燃机9的燃烧空间中的火花塞46连接。通风装置叶轮22承载图3中未示出的磁体,所述磁体在点火模块44中感应用于火花塞46的点火电压。
第二端部28相对于曲柄轴17的转动轴线18(图2)具有间距c,该间距c大于间距a并且也大于间距b。可以设置成,间距c是周缘限制部26相对于转动轴线18的最大间距。然而在实施例中,周缘限制部26在点火模块44的区域中相对于转动轴线18具有还更大的间距,因为在该区域中由于点火模块44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的流动横截面减小。有利地,背壁25除了在下面还更详细地描述的用于冷却空气的一个或多个贯通开口之外闭合地构造。在图3中示出的、构造在背壁25中的用于抗震动元件11的容纳开口58有利地由抗震动元件封闭。
如图3所示出的,背壁25具有贯通开口30。贯通开口30与离开开口29分开地构造。附加的冷却空气通过贯通开口30导引到消声器12。贯通开口30是用于冷却空气的附加的开口。消声器12布置在消声器空间32中,贯通开口30通到该消声器空间中。
在贯通开口30的关于转动方向24处于贯通开口30后方的侧79(图4)处有利地布置有隆起部31。隆起部31在图3中示出的侧视图中具有大约三角形的横截面。
如图3也示出的,分隔壁57在第二端部28处联接到周缘限制部26处,该分隔壁将内燃机9的图3中未示出的抽吸空间与气缸13分隔开。在抽吸空间中有利地布置有空气过滤器和燃料供应部。燃料供应可以有利地经由在抽吸空间中布置的汽化器或经由燃料阀来实现。燃料阀也可以布置在抽吸空间中。在图3中,为了冷却抽吸空间和/或为了冷却燃料阀,在背壁25中可以设置有虚线地示出的冷却空气开口77。冷却空气开口77有利地布置在第三部段III和/或第四部段IV中,即相比第一端部27明显更靠近第二端部28。
图4局部地且在没有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的通风装置叶轮22的情况下示出朝向源自图3的发动机壳体2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出的,第一端部27相对于贯通开口30具有角度间距α。在此,角度间距α沿转动方向24从第一端部27出发直到贯通开口30的沿转动方向24处于前方的侧78被测量。角度间距α有利地为小于120°、尤其小于90°、优选地小于60°。在实施例中,角度间距α为小于50°。沿转动方向24从贯通开口30出发测量的在贯通开口30与第二端部28之间的角度间距β明显大于角度间距α。在此,角度间距β从贯通开口30的沿转动方向处于后方的侧79到周缘限制部26的第二端部28被测量。角度间距β有利地为大于90°、尤其大于180°。在实施例中,角度间距β为大于210°。如图4也示出的,相邻于贯通开口30的处于后方的侧79布置有隆起部31。在图4中也示出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布置的空气引导部54,该空气引导部在下面还更详细地描述。
如图4示意性地以虚线示出的,在一种有利的实施变型方案中周缘限制部26的区段可以通过导引元件83来形成,该导引元件伸出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导引元件83尤其近似沿朝曲柄轴17的转动轴线18的方向或沿朝第一端部27的方向伸去。导引元件83使离开开口29的自由的流动横截面减小。在导引元件83上构造有周缘限制部26的第二端部28'。在该实施变型方案中,离开开口29沿转动方向从第二端部28'延伸直到第一端部27。
如图4所示出的,隆起部31在平行于曲柄轴17的转动轴线18的观察方向上看具有大约三角形的外形。图5详细地示出隆起部31的设计方案。隆起部31具有沿转动方向24处于前方的轮廓63。轮廓63有利地相应于贯通开口30的周缘走向,并且优选地过渡到贯通开口30的周缘壁中。轮廓63构造为流动导引元件,该流动导引元件使由通风装置叶轮22输送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分岔。在此,隆起部31可以有利地在贯通开口30处的通风装置叶轮22与周缘限制部26之间的自由的流动横截面的直到50%上延伸。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隆起部的宽度随着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背壁25的逐渐增大的间距而减小。隆起部31因此随着与背壁25的逐渐增大的间距变得更窄。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隆起部在大约沿周缘方向且大约平行于周缘限制部26的观察方向上在贯通开口30处具有大约三角形的外形。有利地,在观察方向中在搁放位置75中(图1)垂直向下得出隆起部31的大约三角形的外形。
如图5也示出的,空气引导构件54主要在第四部段IV中延伸并且伸出直到第三部段III中。如图5所示出的,在空气引导构件54处构造有空气进入开口55,经由该空气进入开口来自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内部空间41的如下区域的燃烧空气分岔,在该区域中,空气少量地具有污物。干净的燃烧空气经由空气引导部54引导到未示出的抽吸空间中。用于内燃机的运行的燃料然后在运行中被供应给燃烧空气。在实施例中,空气引导部54伸出穿过离开开口29,并由此减小离开开口29的自由的流动横截面。
如图6中的截面图示所示出的,贯通开口30通到消声器空间32中。消声器12具有下侧80,该下侧在搁放位置75中(图1)是消声器12的如下区域,该区域相对于搁放面76具有最小间距。在下侧80与发动机壳体2之间形成中间空间35。中间空间35由发动机壳体2的壁34限制。在实施例中,壁34是油箱48的壁。通过贯通开口30可以看出冷却肋51,所述冷却肋在下面还更详细地描述。
如图7所示出,冷却空气从通风装置壳体32的内部空间41通过贯通开口30沿通过箭头62示意性地表明的流动方向离开到消声器空间32中。消声器12相邻于其下侧80(图6)在发动机壳体2的固定拱形件59处(图7)螺纹连接。为此,图9中示出的消声器螺纹紧固件82被旋入到固定拱形件59中。在实施例中,固定拱形件59布置在中间空间35中。如图7还示出的,消声器空间32由第一横向侧39和第二横向侧40限制。第一横向侧39相邻于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第二横向侧40处于相对而置的侧处,即相邻于图7中未示出的引导轨道7(图1)。横向侧39和40在工作器械1的相对而置的纵向侧处伸延。在实施例中,横向侧39和40是发动机壳体2的一部分。有利地,消声器空间32的横向侧39和40模制在曲轴箱14处并且在曲轴箱14的横向侧的延长部中延伸。
固定拱形件59固定在消声器空间32的横向侧39和40处。经由通过贯通开口30流入到消声器空间32中的空气使固定拱形件59和消声器螺纹紧固件82得到冷却。
如图7还示出的,曲轴箱14具有壁区段56,该壁区段限制消声器空间32。壁区段56同时限制曲轴箱内部空间81。气缸13(图2)经由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37固定在曲轴箱14处,所述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被旋入曲轴箱14的孔36中。在图7中示出四个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37中的三个。在壁区段56的限制消声器空间32的外侧处优选地布置有至少一个冷却肋51。有利地,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51模制在壁区段56处。特别有利地,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51相邻于孔36布置。由此实现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37的改善的冷却。优选地,冷却肋51伸出到消声器空间32中。在实施例中,冷却肋51延伸直到横向侧40并且相对于横向侧39具有间距。经由冷却肋41同时提高发动机壳体2的稳定性。
图7和8还详细地示出贯通开口30的设计方案。在实施例中,贯通开口30不仅延伸到背壁25中而且延伸到周缘限制部26中。由此,冷却空气从内部空间41中沿倾斜于转动轴线18的方向流出到消声器空间32中。因此,流动方向的矢量不仅具有平行于转动轴线18的方向分量而且具有垂直于转动轴线18的方向分量。通过流动方向的这种取向,不仅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37而且消声器螺纹紧固件82可以由流入到消声器空间32中的冷却空气良好地冷却。
图8a和8b示出贯通开口的备选的设计方案。图8a示出贯通开口64,该贯通开口仅仅延伸到背壁25中。在该设计方案中,冷却空气沿箭头65的方向近似平行于转动轴线18流动到消声器空间32中。相应于主流动方向的矢量的箭头65不具有或仅具有非常小的垂直于转动轴线18的方向分量。
在根据图8b的实施例中设置有贯通开口66,该贯通开口仅仅在周缘限制部26中延伸。冷却空气沿箭头67的方向流动通过该贯通开口66,该箭头近似垂直于转动轴线18指向。箭头67是主流动方向的矢量并且不具有或仅具有非常小的平行于转动轴线18的方向分量。通过改变贯通开口30,64,66的位置可以改变离开到消声器空间32中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方向。在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贯通开口30,64至少部分地延伸到背壁25中,从而消声器12在其下侧80的区域中在其整个宽度上得到冷却。
图9示出消声器12在消声器空间32中的布置。如图9所示出的,在下侧80与油箱48的壁34之间形成中间空间35。消声器12在横向侧39和40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填充消声器空间32,从而围绕消声器12形成近似均匀的缝隙,冷却空气可以流动通过该缝隙。
如图10所示出的,在气缸13处固定有消声器板件68。消声器板件68具有开口70,该开口布置在气缸30的排出部71处。内燃机9的废气通过开口70从气缸13中离开到消声器12中(图9)。消声器板件68具有用于提高稳定性的多个加固压槽69。如图10所示出的,消声器板件68在侧向上伸出直到横向侧39和40处。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冷却空气从气缸13直接到消声器12的下侧80(图9)处的贯通。消声器12的下侧80通过冷却空气来冷却,该冷却空气通过贯通开口30直接从消声器壳体23的内部空间41中逾越到消声器空间32中。因此,消声器12的下侧80的冷却以先前没有由气缸13加热的冷却空气来实现。气缸13和消声器12的下侧80通过相互分开的冷却空气流来冷却。
在图10中还示出相对于抽吸空间的分隔壁57。如图10还示出的,保持在消声器空间32的横向侧39和壁34处的固定拱形件59具有冷却肋60,该固定拱形件利用该冷却肋支撑在壁34处。图10中未示出的在横向侧40处的固定拱形件59以相应的方式设有冷却肋60。由此一方面提高固定拱形件59的连结的稳定性并且另一方面实现固定拱形件59的改善的冷却。如图10还示出的,另外的冷却肋53设置在横向侧39上。冷却肋53沿着周缘限制部26的外侧和通风装置壳体22的背壁25引导,并且改善在横向侧39处的冷却。冷却肋53的纵向方向大约平行于转动轴线18伸延。冷却肋53从背壁25和周缘限制部26的背侧伸出到消声器空间32中。
图11示出冷却肋51在横向侧40处的布置和冷却肋53在相对而置的横向侧39处的布置。如图11还示出的,贯通开口30布置在背壁25的区段33中,该区段与侧42限制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内部空间41,并且与相对而置的侧43限制消声器空间32。空气由此从内部空间41中通过背壁25的区段33直接流动到消声器空间32中。
如图12所示出的,发动机壳体2具有分隔平面72。在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冷却肋51。相邻于壁34布置的冷却肋51延伸近似直到分隔平面72。进一步远离壁34的冷却肋51构造成较短,并且在实施例中没有延伸直到分隔平面72。在实施例中,冷却肋53构造成相对短并且以相对于分隔平面72的间距来结束。然而也可以设置有示意性地示出的冷却肋53',所述冷却肋沿朝横向侧40的方向进一步延伸,优选近似直到分隔平面72处。
图13示出从相对而置的横向侧39出来看朝横向侧40的侧视图。如图13所示出的,冷却肋51伸出直到接近到消声器12的固定拱形件59处。图13也示出在第二横向侧40处的固定拱形件59处的冷却肋60。图13也示出,壁34也可以承载另外的冷却肋52,所述另外的冷却肋在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肋52从壁34伸出到消声器空间32中。冷却肋52相对于壁34优选地以小于90°的角度斜倾。在此,冷却肋52的斜倾有利地如此设置,使得冷却肋52随着与壁34的间距逐渐增大相对于曲轴箱41的壁区段56具有较小的间距。
在实施例中,冷却肋51平行于消声器空间32的壁34伸延,而气缸冷却肋38对此斜倾地伸延。这尤其可以在图6中看出。因此,模制在曲轴箱14处的冷却肋51不平行于气缸冷却肋38伸延。
通过使壁34承载用于消声器12的固定拱形件59,固定拱形件59经由通过贯通开口30逸出的冷却空气流良好地冷却。在实施例中,冷却肋51,52,53,53'构造为略长的肋条。然而,十字形的或不同形成的冷却肋也可以是有利的。
贯通开口30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分开的冷却空气流,用于气缸13和消声器12、尤其用于消声器12的下侧80。由此实现消声器12的改善的冷却。通过使贯通开口30相对于周缘限制部26的第一端部27仅具有较小的周缘间距,通过贯通开口30不得出通过离开开口29输送的空气量的减小,而是提高利用通风装置叶轮22输送的总空气量。
贯通开口30有利地明显小于离开开口29。优选地,贯通开口30的流动横截面为离开开口29的小于50%、尤其小于30%。有利地,贯通开口30的流动横截面小于16cm2、尤其小于9cm2
在此,贯通开口30可以具有圆形的或椭圆形的横截面。然而用于贯通开口30的其它的横截面形状、尤其矩形的横截面形状或与矩形的横截面形状类似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有利的。

Claims (15)

1.一种手持式工作器械,其带有内燃机(9)并且带有用于为所述内燃机(9)输送冷却空气的通风装置叶轮(22),其中,所述内燃机(9)具有气缸(13)和曲轴箱(14),其中,所述通风装置叶轮(22)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并且由所述内燃机(9)沿转动方向(24)围绕转动轴线(18)旋转地驱动,其中,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具有面向所述内燃机(9)的曲轴箱(14)的背壁(25)以及周缘限制部(26),其中,所述周缘限制部(26)具有第一端部(27)和第二端部(28,28'),其中,所述第一端部(27)和所述第二端部(28,28')限制用于待输送到所述气缸(13)的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29),其中,所述离开开口(29)沿转动方向(24)从所述第二端部(28,28')延伸到所述第一端部(27),其中,在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设置有附加的贯通开口(30,64,66),经由所述贯通开口冷却空气从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流动到所述曲轴箱(14)的外侧,
其中,沿转动方向(24)从所述第一端部(27)出发测量的在所述第一端部(27)与所述贯通开口(30,64,66)之间的角度间距(α)小于沿转动方向(24)从所述贯通开口(30,64,66)出发测量的在所述贯通开口(30,64,66)与所述第二端部(28,28')之间的角度间距(β),其中,所述角度间距(α,β)分别作为围绕所述转动轴线(18)的周缘角度测量,
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开口(30,64)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背壁(25)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沿转动方向(24)从所述第一端部(27)出发测量的在所述第一端部(27)与所述贯通开口(30,64,66)之间的角度间距(α)为小于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开口(30,66)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周缘限制部(26)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通开口(30,64,66)的沿所述通风装置叶轮(22)的转动方向(24)处于后方的侧(79)处布置有伸出到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中的隆起部(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9)具有消声器(12),其中,所述消声器(12)布置在消声器空间(32)中,并且其中,所述贯通开口(30,64,66)将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消声器空间(3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壁的区段(33)与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内部空间(41)的一侧(42)以及与相对而置的侧(43)限制所述消声器空间(32),其中,所述贯通开口(30,64,66)布置在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的壁的该区段(33)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声器(12)与所述工作器械的发动机壳体(2)的壁(34)之间形成有中间空间(35),所述冷却空气从所述贯通开口(30,64,66)流动到所述中间空间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肋(51,52,53),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伸出到所述消声器空间(32)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13)经由至少一个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37)固定在所述曲轴箱(14)处,其中,所述气缸底部螺纹紧固件(37)伸出到所述曲轴箱(14)中的孔(36)中,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51)布置在所述曲轴箱(14)的与所述孔(36)毗邻的壁区段(56)的外侧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声器(12)与所述工作器械的发动机壳体(2)的壁(34)之间形成有中间空间(35),所述冷却空气从所述贯通开口(30,64,66)流动到所述中间空间中,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51)平行于所述发动机壳体(2)的限制所述中间空间(35)的壁(34)伸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声器(12)与所述工作器械的发动机壳体(2)的壁(34)之间形成有中间空间(35),所述冷却空气从所述贯通开口(30,64,66)流动到所述中间空间中,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52)布置在所述发动机壳体(2)的限制所述中间空间(35)的壁(34)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空间(32)具有第一横向侧(39),所述第一横向侧相邻于所述通风装置叶轮壳体(23),所述消声器空间(32)具有第二横向侧(40),所述第二横向侧相对于所述第一横向侧(39)相对而置地布置,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肋(51,52)延伸直到所述第一横向侧(39)处。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冷却肋(53)布置在所述消声器空间(32)的第二横向侧(40)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周缘限制部(26)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18)的间距(a,c)在所述第一端部(27)处小于在所述第二端部(28,28')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周缘限制部(26)至少在子区段(49)中螺旋形地伸延,其中,所述周缘限制部(26)相对于所述通风装置叶轮(22)的转动轴线(18)在所述子区段(49)中的间距(a,b)沿所述通风装置叶轮(22)的转动方向(24)增大。
CN201811406743.3A 2017-11-23 2018-11-23 手持式工作器械 Active CN1098658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203403.5 2017-11-23
EP17203403.5A EP3489481B1 (de) 2017-11-23 2017-11-23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65888A CN109865888A (zh) 2019-06-11
CN109865888B true CN109865888B (zh) 2023-06-09

Family

ID=60480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06743.3A Active CN109865888B (zh) 2017-11-23 2018-11-23 手持式工作器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2855B2 (zh)
EP (1) EP3489481B1 (zh)
CN (1) CN10986588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04534A1 (de) * 1981-02-09 1982-08-19 Motorenfabrik Hatz Gmbh & Co Kg, 8399 Ruhstorf Brennkraftmaschine mit kuehlluft-geblaese
SE457273B (sv) 1987-04-14 1988-12-12 Electrolux Ab Ljuddaempare
DE4203355C1 (zh) * 1992-02-06 1993-01-28 Fa. Andreas Stihl, 7050 Waiblingen, De
DE19752798A1 (de) * 1997-11-28 1999-06-02 Stihl Maschf Andreas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9833126A1 (de) * 1998-07-23 2000-01-27 Stihl Maschf Andreas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US6314922B1 (en) * 1998-07-23 2001-11-13 Andreas Stihl Ag & Co. Hand-held working tool
DE10021707A1 (de) * 2000-05-04 2001-11-08 Stihl Maschf Andreas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02009051356A1 (de) * 2009-10-30 2011-05-05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Arbeitsgerät mit einem aus dem Kühlluftstrom abgezweigten Verbrennungsluftstrom
WO2011068446A1 (en) * 2009-12-02 2011-06-09 Husqvarna Ab Combustion engine powered working machine
DE102010015087B4 (de) * 2010-04-15 2021-06-17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mit Drucksensor und Temperatursensor
DE102010030376A1 (de) * 2010-06-23 2011-12-29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12002227A1 (de) * 2011-02-07 2012-08-09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und Starteinrichtung für ein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JP5915924B2 (ja) * 2011-09-21 2016-05-1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及びエンジン作業機
DE102011120464A1 (de) * 2011-12-07 2013-06-13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Arbeitsgerät
WO2014126017A1 (ja) * 2013-02-12 2014-08-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動力工具
WO2014163078A1 (ja) * 2013-04-03 2014-10-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空冷エンジン、エンジン作業機
JP6113623B2 (ja) * 2013-10-10 2017-04-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チェーンソー
JP6455226B2 (ja) * 2015-02-27 2019-01-23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作業機
CN107008973B (zh) * 2017-06-08 2020-02-21 浙江木田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链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65888A (zh) 2019-06-11
US20190153926A1 (en) 2019-05-23
EP3489481A1 (de) 2019-05-29
US10662855B2 (en) 2020-05-26
EP3489481B1 (de) 202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61599B2 (en) Hand-held work implement
JP4834745B2 (ja) 燃料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US6378467B1 (en) Portable power working machine
CN103375320B (zh) 带有燃料泵的工作器械
US20160237876A1 (en) Air-cooled engine and engine working machine
US7311067B2 (en) Implement
US5363815A (en) Cooling air blower with combustion air channel
US8302567B2 (en) Cooling air passage for a motor chain saw
US9353675B2 (en) Two-stroke engine
US20100083512A1 (en) Chain saw
CN109865888B (zh) 手持式工作器械
US6868821B2 (en) Fan arrangement
EP3263857A1 (en) Engine and engine-driven working machine
US6761136B2 (en) Portable power working machine
US20070169738A1 (en) Intake port for 4-cycle engine
US20190032531A1 (en) Engine and engine work machine
US9854746B2 (en) Backpack power tool with a drive motor and a blower driven by the drive motor
US8490585B2 (en) Work apparatus with a combustion-air flow diverted from the cooling air flow
US6715212B2 (en) Portable handheld work apparatus
US20040182339A1 (en) Two-cycle engine
JP4914923B2 (ja) 気化器及び汎用エンジン
EP3067548B1 (en) Power working machine
JP2017194061A (ja) 船外機用の内燃機関
US9464606B2 (en) Handheld work apparatus and elastic connecting piece for a handheld work apparatus
JP4293374B2 (ja) 燃料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