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5037B - 分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分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5037B
CN109845037B CN201780062964.0A CN201780062964A CN109845037B CN 109845037 B CN109845037 B CN 109845037B CN 201780062964 A CN201780062964 A CN 201780062964A CN 109845037 B CN109845037 B CN 1098450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split case
holding portion
branch connector
sp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29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45037A (zh
Inventor
畑彻弥
大原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45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5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45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5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01R13/5208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having at least two cable receiving open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01R13/501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comprising an integral hinge or a frangible part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支连接器,即使针对不同规格的电缆,也能够维持密封度。分支连接器(10),通过由压接用槽切断绝缘性的包覆层,使电缆彼此导通,其中,该分支连接器(10)包括:一对第一分割壳体(16)以及第二分割壳体(30),通过连接部连接且能够开闭;第一保持部(29),设置于第一分割壳体(16)且用于保持电缆;以及第二保持部(44),设置于第二分割壳体(30)且用于保持电缆,在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嵌合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29)的位置与第二保持部(44)的位置在电缆的延长方向以及与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同。

Description

分支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要求2016年10月1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200295的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入于此以用于参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支连接器,该分支连接器用于使与电子设备或电气设备连接的现有的电缆(电线)和与该电线不同的电缆(电线)连接。
背景技术
这种分支连接器包括绝缘性(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和由壳体支撑的导电性(金属制)的中继接触件。壳体一体地具有:第一分割壳体;第二分割壳体;连接部,能够使第一分割壳体和第二分割壳体相互接合或分离地连接;以及锁定部,在第一分割壳体和第二分割壳体接触时保持该接触状态。
已知中继接触件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用于压接现有的电缆(电线)的压接用槽和用于压着(crimp)与该电缆(电线)不同的电缆(电线)的压着端子的类型(专利文献1)。另一种类型是并列地具有一对压接用槽的类型,所述一对压接用槽用于分别压接现有的电缆(电线)和其他电缆(电线)(专利文献2)。
在任一类型中,中继接触件被保持于第一分割壳体和第二分割壳体中的任一个。在使电缆与该压接用槽连接时,在载置压接于该中继接触件的压接用槽上(入口部)的电缆的状态下对其进行保持,在该状态下,将另一个分割壳体重叠于中继接触件(具有所述中继接触件的分割壳体)上,使彼此嵌合。由此,通过中继接触件的压接用槽切断电缆的包覆层,从而使芯线和中继接触件导通。
在如上所述的分支连接器中,对于增加防水功能的要求变高。相对于此,在使第一分割壳体和第二分割壳体接触时,考虑防水用凝胶或UV固化树脂等填充剂装填于各分割壳体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289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注册第26052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以下原因,分支连接器的防水功能不完全。在以往的分支连接器中,没有考虑每个电缆的规格,夹持电缆的夹持部的尺寸等相对于不同规格的电缆却是相同的。由此,根据电缆的规格,在电缆与夹持部之间形成空隙,从而难以确保密封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支连接器,即使针对不同规格的电缆,也能够维持密封度。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方面的分支连接器,通过由压接用槽切断绝缘性的包覆层,使电缆彼此导通,其中,
所述分支连接器包括:
一对第一分割壳体以及第二分割壳体,通过连接部连接且能够开闭;
第一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分割壳体且用于保持所述电缆;以及
第二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分割壳体且用于保持所述电缆,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保持部的位置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的位置在所述电缆的延长方向以及与所述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同。
在第二方面的分支连接器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
所述第一保持部朝向第一方向保持所述电缆,相对于所述电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的相反一侧设置有第一空隙,
所述第二保持部朝向第二方向保持所述电缆,相对于所述电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二保持部的相反一侧设置有第二空隙。
在第三方面的分支连接器中,
所述第一方向为与向所述压接用槽压接所述电缆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压接方向。
在第四方面的分支连接器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电缆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周边位置到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周边位置,相比所述电缆与所述压接用槽的接点向所述压接方向弯曲。
在第五方面的分支连接器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接点、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及所述第一保持部沿着所述压接方向依次配置。
在第六方面的分支连接器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延长方向的位置相比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延长方向的位置更靠外侧。
在第七方面的分支连接器中,
所述分支连接器还具有中继接触件,所述中继接触件具有所述压接用槽,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装填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内的填充剂位于所述中继接触件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分支连接器,即使针对不同规格的电缆,也能够维持密封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绝缘壳体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分支连接器、第一电缆、以及第二电缆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是仅放大不具有中继接触件的状态的第一分割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仅放大第二分割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不具有中继接触件的状态下的绝缘壳体整体的立体图。
图6是单个中继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7是绝缘壳体从展开状态转变为锁定状态的阶段的分支连接器、第一电缆以及第二电缆的立体图。
图8是绝缘壳体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分支连接器、第一电缆以及第二电缆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8的IX-I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0是沿图8的X-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防水构件装填至展开状态下的绝缘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装填了防水构件的分支连接器处于锁定状态的与图9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装填了防水构件的分支连接器处于锁定状态的与图10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4是放大另一变形例的第一锁定部和第二锁定部的卡合部的与图12相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一实施方式。首先,主要说明没有装填填充剂的状态的分支连接器的结构。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以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作为基准。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绝缘壳体15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分支连接器10、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一实施方式的分支连接器10具有作为主要结构构件的绝缘壳体15和中继接触件50。
绝缘壳体15是由例如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成型品。绝缘壳体15一体地成形有第一分割壳体16、第二分割壳体30、以及作为连接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部46和第二连接部47。
图3是仅放大不具有中继接触件50的状态的第一分割壳体16的立体图。参照图3详细地说明第一分割壳体16的结构。
第一分割壳体16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图3的上面)的外周缘部由外周壁17形成。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周壁17的内周侧由比第一分割壳体16的上面(向图3的下方)凹陷一个台阶的内周侧凹部17a构成。内周侧凹部17a的底面(图3的上面)由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构成,该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由与第一分割壳体16的上面平行的平面构成。位于该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的内周侧的中央部分由比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向图3的下方)凹陷一个台阶的中央第一凹部17c构成。中央第一凹部17c的底面(图3的上面)由中央第一相对面17d构成,该中央第一相对面17d由与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平行的平面构成。通过中央第一凹部17c和中央第一相对面17d形成接触件安装槽18。接触件安装槽18具有固定部18a以及中间凸部18b,该中间凸部18b位于固定部18a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使固定部18a的前后宽度变窄而将固定部18a划分成左右一对。在一对固定部18a的底面(中央第一相对面17d)凸出设置有大致圆柱形的定位凸起18c。
在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周壁17上凹陷设置有一对第一电缆安装槽19,所述一对第一电缆安装槽19位于一个固定部18a的前后两侧且彼此位于同一直线上。在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周壁17上凹陷设置有一对第二电缆安装槽20,所述一对第二电缆安装槽20位于另一个固定部18a的前后两侧且彼此位于同一直线上(与第一电缆安装槽19平行地形成)。第一电缆安装槽19和第二电缆安装槽20的正面形状为半圆形。在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周壁17的前后面设置有一对倾斜面19a,所述一对倾斜面19a从一对第一电缆安装槽19的最深底面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同样地,在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周壁17的前后面设置有一对倾斜面20a,所述一对倾斜面20a从一对第二电缆安装槽20的最深底面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在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周壁17的前后面设置有平板状的盖部21、22,所述盖部21、22分别在前后倾斜面19a、20a的下方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盖部21、22的相对面21a、22a(图3的上方的面)位于与倾斜面19a、20a的最下部相同的高度。
在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周壁17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具有弹性的一对第一锁定部25。在各第一锁定部25和外周壁17的前后面之间形成有一对凹部25a。各第一锁定部25具有从第一分割壳体16的侧面向外侧凸出的第一锁定用凸起26。第一锁定用凸起26沿前后方向延伸。各第一锁定用凸起26具有倾斜面26a,该倾斜面26a随着朝向下方而向第一分割壳体16的外侧倾斜。第一锁定部25具有倾斜面26b,该倾斜面26b形成在内表面的上缘部,随着朝向下方而向第一分割壳体16的内侧倾斜。
图4是仅放大第二分割壳体30的立体图。参照图4,详细地说明第二分割壳体30的结构。
在第二分割壳体3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图4的上面)的外周缘部凸出设置有外周壁31。位于第二分割壳体30的外周壁31的内周侧的部分由比外周壁31凹陷一个台阶的内周侧凹部31a构成。内周侧凹部31a的一侧的面(图4的下面)由内周侧第二相对面31b构成,该内周侧第二相对面31b由与第二分割壳体30的上面平行的平面构成。在内周侧第二相对面31b凸出设置有电缆按压凸起32,该电缆按压凸起32具有左右一对截面呈U字形的第一按压槽32a和第二按压槽32b。电缆按压凸起32具有中央凸起32c以及形成于中央凸起32c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凸起32d、32e。在中央凸起32c和一侧的凸起32d之间形成有第一按压槽32a。在中央凸起32c和另一侧的凸起32e之间形成有第二按压槽32b。
在第二分割壳体30上形成有从前后面凸出的电缆支撑臂部35、36。在电缆支撑臂部35、36的上面(在图4中上方的面)设置有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在前侧的电缆支撑臂部35以及后侧的电缆支撑臂部36中,第一电缆保持槽35a以及36a的前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图4的前侧以及后侧)分别由左右被空隙分离分割的一对凸出片37a以及一对凸出片38a形成。同样地,在前侧的电缆支撑臂部35和后侧的电缆支撑臂部36中,第二电缆保持槽35b以及36b的前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图4的前侧以及后侧)分别由左右被空隙分离分割的一对凸出片37b以及一对凸出片38b形成。各一对凸出片37a、38a、37b、38b,尤其是电缆支撑臂部35、36的左右外侧的凸出片在左右方向上弹性地挠曲,相邻的凸出片彼此的间隔是可变的。各一对凸出片37a、38a、37b、38b具有从前后端部的下端部凸出设置且彼此相对的爪部。
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是具有供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的整体直径分别插入并保持的(容纳整体直径)深度的槽。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具有随着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35e、36e。即,当第一电缆60被插入并保持在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中时,如图1所示,第一电缆60沿着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的倾斜面35e、36e在相对应的电缆部分沿上下斜方向倾斜。同样地,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具有倾斜面35f、36f。第二电缆65也以与第一电缆60相同的方式,被插入并保持在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中。
在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的前后端部的上方开口部附近(凸出片37a、38a的各相对面)设置有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c和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6c。同样地,在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的前后端部的上方开口部附近(凸出片37b、38b的各相对面)设置有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d和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6d。脱落防止凸起35c、36c以及35d、36d允许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分别被插入到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以及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中。此时,各一对凸出片37a、38a以及各一对凸出片37b、38b发生挠曲,以使左右方向的间隔(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c、36c和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d、36d的间隔)变宽。
当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被插入至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中时,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c、36c和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d、36d分别夹压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各一对凸出片37a、38a和各一对凸出片37b、38b在左右方向的间隔变窄的方向上弹性地挠曲。因此,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c、36c以及35d、36d对分别被插入至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中的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施加阻力,并且允许向电缆延长的方向移动。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c、36c以及35d、36d对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想要分别从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脱离的力施加阻力,以使其不容易脱落,从而起到防脱的作用。就一对脱落防止凸起35c、36c以及35d、36d而言,能够通过一定大小以上的外力分别使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脱离。即使第二分割壳体30的上下(表面和背面)反转,也能够维持上述的防脱作用。
在第二分割壳体30的外周壁31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一对第二锁定部39。一对第二锁定部39形成于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表面。各第二锁定部39具有从第二分割壳体30的侧面向内侧凸出的第二锁定用凸起40。在各第二锁定部39的前后两端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凸壁41。各第二锁定用凸起4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以横跨一对凸壁41之间的方式形成于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表面的上方。即,第二锁定用凸起40沿前后方向延伸。
图5是表示不具有中继接触件50的状态的绝缘壳体15整体的立体图。
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通过前后一对第一连接部46、前后一对第二连接部47以及易弯折部48连接,其中,所述前后一对第一连接部46从第一分割壳体16侧直线地延伸,所述前后一对第二连接部47从第二分割壳体30侧直线地延伸。易弯折部48使第一连接部46和第二连接部47连接。前后一对第一连接部46和前后一对第二连接部47在展开状态下彼此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2和图5所示,易弯折部48比前后第一连接部46和第二连接部47薄。前后的第一连接部46和第二连接部47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易弯折部48作为弯折线,能够(容易)在图1、图5等中凹折(向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接近的方向弯折)。第一连接部46的弯曲刚性设定为小于第二连接部47的弯曲刚性。
第一分割壳体16、第一连接部46、易弯折部48、第二连接部47以及第二分割壳体30在图1及图5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具有自动地维持该展开状态的程度的强度(刚性)。
图6是单个中继接触件50的立体图。参照图6详细说明中继接触件50的结构。
中继接触件50通过使用顺送模(冲压)将具有弹性的铜合金(例如,磷青铜、铍铜或钛铜)或者科森铜合金的薄板成形加工成图示形状。在中继接触件50中,在通过镍镀敷在表面上形成基底之后,施加锡铜镀敷或锡镀敷(或金镀敷)。
中继接触件50一体地具有:平板状的基片51,沿左右方向延伸;平板状的一对第一电缆压接片52,凸出设置于基片51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中的一个的端部,沿与基片51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平板状的一对第二电缆压接片54,凸出设置于基片51的前后两侧缘部的另一个的端部,沿与基片51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基片51的左右两个部位形成有圆形的定位孔51a。在前后的第一电缆压接片52和第二电缆压接片54上分别形成有由向基片51侧直线地延伸的狭缝构成的第一压接用槽53和第二压接用槽55。第一压接用槽53的上端开口部形成为,从顶端部52a朝向上方扩展的大致V字状。第二压接用槽55的上端开口部形成为,从顶端部54a朝向上方扩展的大致V字状。
前后的一对第一电缆压接片52和前后的一对第二电缆压接片54经由宽度狭窄部(颈部)52b、54b与基片51连接。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第一电缆压接片52与第二电缆压接片54的相对缘部的间隔比宽度狭窄部52b与宽度狭窄部54b的相对缘部的间隔窄。宽度狭窄部52b和宽度狭窄部54b之间设置有游隙部51b。在第一电缆压接片52和第二电缆压接片54之间未设置有绝缘体等的其他部件。
中继接触件50使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导通连接。
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是分别利用管状且具有可挠性和绝缘性的包覆层62、67覆盖由具有导电性和可挠性的材料(例如,铜或铝)制成的芯线61、66(绞线或单线)的表面的构件。第一电缆60是最初在布线对象物(例如,汽车等)的内部布线并与布线对象物的电源连接的电缆。第二电缆65是在之后追加的用于与第一电缆60连接的电缆。在第二电缆65的一端(前端)连接有电子设备或电气设备(例如,汽车导航系统)等。
图7是绝缘壳体15从展开状态转变为锁定状态的阶段的分支连接器10、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的立体图。图8是绝缘壳体15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分支连接器10、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8的IX-IX线的向视剖视图。图10是沿图8的X-X线的向视剖视图。
使绝缘壳体15、中继接触件50、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一体化,在一边使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电连接一边组装分支连接器10中,组装操作者通过手等将中继接触件50的下部与处于图1、图5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第一分割壳体16的接触件安装槽18嵌合。具体地说,一边使游隙部51b与中间凸部18b嵌合,一边使基片51与接触件安装槽18的底部嵌合。使第一电缆压接片52的基片51侧的半部(图1、图2中的下半部)与相对应的固定部18a嵌合。使第二电缆压接片54的基片51侧的半部与相对应的固定部18a嵌合。由于第一分割壳体16的一对定位凸起18c与基片51的一对定位孔51a嵌合(图2、图9),因此,中继接触件50定位于第一分割壳体16。在将中继接触件50安装于第一分割壳体16时,前后的第一压接用槽53位于通过前后的第一电缆安装槽19的轴线上,并且前后的第二压接用槽55位于通过前后的第二电缆安装槽20的轴线上。
组装操作者通过手等克服来自前后的脱落防止凸起35c、36c和35d、36d的阻力来压入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参照图1)。此时,各凸出片37a、38a、37b、38b克服弹性力而发生挠曲,从而相对的脱落防止凸起35c、36c和35d、36d的间隔变宽。当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被压入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时,相对的脱落防止凸起35c、36c和35d、36d的间隔变窄。由此,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分别被夹持在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的底部与脱落防止凸起35c、36c之间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的底部与35d、36d之间。由此,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能够一边接受阻力一边沿电缆延伸方向移动。因此,能够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的分支连接器10调节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的延伸方向的位置。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在想要分别从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脱离时,会受到阻止脱离的阻力。因此,即使将分支连接器10上下颠倒,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也不容易分别从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脱离。通过一定程度以上的作用力,能够使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分别从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脱离。因此,容易进行分支连接器10的更换以及相对于分支连接器10装卸的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的变更。
在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并分别被嵌合并保持于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的状态下,以前后的易弯折部48为中心,以使第二分割壳体30(前后的第二连接部47)靠近第一分割壳体16(前后的第一连接部46)的方式进行旋转。然后,第一分割壳体16侧的第二锁定用凸起40抵接于相对应的第一锁定用凸起26的倾斜面26a。当进一步旋转时,该第二锁定用凸起40在相对应的倾斜面26a上向下方滑动,并且相对应的第一锁定用凸起26向第一分割壳体16的内侧方向弹性变形。位于第二连接部47侧的电缆按压凸起32的第二按压槽32b将第二电缆65的中间部略微向第二压接用槽55的里侧(下方)压入。由此,第二电缆65的中间部进入前后的第二电缆压接片54之间的空间。
通过手等使第二分割壳体30以前后的易弯折部48为中心进一步向靠近第一分割壳体16的方向旋转。就位于第二连接部47的相反一侧的电缆按压凸起32的第一按压槽32a而言,将第一电缆60的中间部向第一压接用槽53的延伸方向或与其靠近的方向压靠于第一电缆压接片52的顶端部52a。因此,第一电缆60被顶端部52a和电缆按压凸起32夹持。
在将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载置于中继接触件50的顶端部52a、54a之后,通过未图示的一般工具(例如,钳子)将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大致平行地按压。各第二锁定用凸起40与对应的第一锁定用凸起26卡合。第二锁定部39的各凸壁41与对应的凹部25a嵌合。由此,第一分割壳体16被容纳在第二分割壳体30内,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9在嵌合的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侧卡合。
电缆按压凸起32进一步分别将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的中间部向第一压接用槽53和第二压接用槽55的里侧(底面侧)按压。因此,第一电缆60从顶端部52a被压入至第一压接用槽53的大致中央部。第二电缆65从顶端部54a被压入至第二压接用槽55的大致中央部。此时,电缆按压凸起32的第一按压槽32a和第二按压槽32b分别对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的按压方向与上下方向(第一压接用槽53和第二压接用槽55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由此,第一电缆60的包覆层62的左右两侧部被第一压接用槽53的里面(左右两面)刺破。第二电缆65的包覆层67的左右两侧部被第二压接用槽55的里面(左右两面)刺破。因此,当绝缘壳体15保持在闭合状态时,第一压接用槽53的里面(一对相对面)均匀且可靠地与芯线61的两侧部接触(压接)。第二压接用槽55的里面(一对相对面)均匀且可靠地与芯线66的两侧部接触(压接)。其结果,在分支连接器10的内部,第一电缆60的芯线61和第二电缆65的芯线66经由中继接触件50彼此电导通。
由于第一压接用槽53和第二压接用槽55的内表面不会过度强烈地碰触芯线61、66的两侧部之一,因此,芯线61、66的一部分不会分别被第一压接用槽53和第二压接用槽55切断。因此,由于芯线61、66的机械强度不会降低,因此,即使拉伸力作用于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芯线61、66完全切断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可以提高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与中继接触件50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在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保持(锁定)为闭合状态(嵌合)的状态下,第一分割壳体16的盖部21、22的相对面21a、22a堵塞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的开口部(图4的上方的开口部)的一部分。如图10所示,第一电缆60被第一分割壳体16的一对倾斜面19a以及相对应的第二分割壳体30的倾斜面35e、36e从上下方向夹持。更具体地说,第一电缆60在前后两侧分别被第一分割壳体16的第一电缆安装槽19、第二分割壳体30的倾斜面35e、36e的外端保持。即,两个第一电缆安装槽19分别起到用于保持第一电缆60的第一保持部29的作用。同样地,倾斜面35e、36e的外端分别起到用于保持第一电缆60的第二保持部44的作用。第一电缆60的相对应的表面与第一保持部29和第二保持部44抵接。第一电缆60在第一保持部29与第二保持部44之间被第一分割壳体16的一对倾斜面19a和相对应的第二分割壳体30的倾斜面35e、36e从上下方向夹持。对于第二电缆65也同样地,两个第二电缆安装槽20分别起到第一保持部29的作用,倾斜面35f、36f的外端分别起到第二保持部44的作用。在以下,着眼于第一电缆60的后侧对第一保持部29和第二保持部44进行了说明,但同样的说明也适用于第一电缆60的前侧以及第二电缆65的前后两侧。
如图10所示,在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嵌合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29的位置和第二保持部44的位置在第一电缆60的延长方向上即前后方向上不同。第一保持部29的位置和第二保持部44的位置在与第一电缆60的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即上下方向上也不同。更具体地说,第二保持部4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比第一保持部29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更靠外侧。第二保持部4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相比第一保持部29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更靠上侧。第一电缆60与第一压接用槽53的接点的上下方向位置比第一保持部29和第二保持部44各自的上下方向位置更靠上侧。即,沿着上下方向从上侧朝向下方向(压接方向)依次配置有第一电缆60与第一压接用槽53的接点、第二保持部44、以及第一保持部29。换言之,第一电缆60从第一保持部29的周边位置到第二保持部44的周边位置,相比第一电缆60与第一压接用槽53的接点向下方向弯曲。
第一保持部29朝向第一方向例如与第一电缆60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向)保持第一电缆60。第二保持部44朝向第二方向例如第一电缆60的压接方向(下方向)保持第一电缆60。相对于第一电缆60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保持部29的相反一侧设置有第一空隙29a。相对于第一电缆60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保持部44的相反一侧设置有第二空隙44a。即,第一空隙29a设置在第一电缆60的上侧。第二空隙44a设置在第一电缆60的下侧。
以下,主要说明装填了填充剂70的状态下的分支连接器10。填充剂70可以是防水凝胶、UV固化树脂、或者粘合剂等任意的材料。以下,将填充剂70作为防水构件70来进行说明,其中,该防水构件70是能够实现防水功能的防水凝胶或UV固化树脂等。
图11是表示将防水构件70装填至展开状态下的绝缘壳体15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装填了防水构件70的分支连接器10处于锁定状态的与图9相对应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装填了防水构件70的分支连接器10处于锁定状态的与图10相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使防水构件70安装于第一分割壳体16的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以及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周侧第二相对面31b。
安装于第一分割壳体16的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的防水构件70的下表面的平面形状与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大致相同,形成为包围中继接触件50的周围的方筒形状。防水构件70的高度为,在将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闭合时各个防水构件70彼此紧密接触的高度。
安装于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周侧第二相对面31b的防水构件70的下表面的平面形状与内周侧第二相对面31b大致相同,形成为包围电缆按压凸起32的周围的方筒形状。防水构件70的高度为,在将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闭合时各个防水构件70彼此紧密接触的高度。
如果使分支连接器10从图11所示的展开状态变为锁定状态,如图12所示,嵌合的第一分割壳体16以及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部整体被防水构件70填充。更详细地说,当第一分割壳体16与第二分割壳体30变为锁定状态时,防水构件70与内周侧第一相对面17b和内周侧第二相对面31b紧密接触,以密封中继接触件50的周围。防水构件70包围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的包覆层62、67的表面(不妨碍与中继接触件50的电导通)。如图13所示,装填在第一分割壳体16以及第二分割壳体30内的防水构件70位于中继接触件50与第一保持部29之间。
第一分割壳体16以及第二分割壳体30分别具有空间28和43,当填充剂70过量时,填充剂70的剩余量进入到该空间28和43中。空间28和43在第一分割壳体16与第二分割壳体30嵌合的状态下,沿着一对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形成,并分别设置在填充剂70的下方和上方。由此,空间28和43能够吸收在锁定时填充剂70的剩余量并贮存。因此,分支连接器10能够抑制每个个体对于向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施加的按压力等的偏差。
防水构件70与第一分割壳体16的一对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抵接。如图12所示,优选地,第一锁定用凸起26和第二锁定用凸起40的卡合面27构成为,在其上下方向上位于沿上下方向的防水构件70的宽度内。在使第一分割壳体16与第二分割壳体30嵌合时,第二锁定用凸起40的表面与第一锁定部25的外表面抵接。由此形成的抵接面42优选大致平行于与防水构件70抵接的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
通过上述那样的防水构件70的结构,能够降低水或灰尘等与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的芯线61、66接触的可能性。
由于防水构件70与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紧密接触,因此,即使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由于施加于分支连接器10的外侧的外力震动而弯曲,也能维持接触可靠性。即,能抑制因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的弯曲所引起的移动或应力传递到与中继接触件50的压接部。
通过防水构件70与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抵接,使得具有弹性的第一锁定部25通过因防水构件70的膨胀或溶胀而从内侧向外侧的弹性力,试图向外侧弹性变形。在分支连接器10中,在内侧构成锁定部,因此,通过向外侧的弹性变形,在分支连接器10中,能够使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9的卡合变得更加牢固。更详细地说,通过第一锁定用凸起26和第二锁定用凸起40的卡合面27处于与防水构件70抵接的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内,能够使防水构件70的膨胀力等更有效地转换为卡合力。抵接面42大致平行于与防水构件70抵接的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从而防水构件70的膨胀力等大致沿垂直方向传递至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用凸起40的表面。由此,将防水构件70的膨胀力等更加有效地转换为卡合力。其结果,分支连接器10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紧密接触状态。这样,在分支连接器10中,即使在从内侧向外侧的弹性力发生作用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打开作用。其结果,分支连接器10能够维持防水性。该效果在常温下就会显现,但在高温下随着防水构件70的膨胀变大,表现得会更加显著。
在使用粘度高的构件来作为防水构件70的情况下,分支连接器10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之间的打开。即,通过将防水构件70配置于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两侧,各个防水构件70在锁定状态下彼此粘合。此时产生的粘合力成为打开嵌合的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阻力。
在分支连接器10中,由于在嵌合的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部形成锁定机构,因此,能够形成凹凸或贯通孔少的大致平面形状的外周壁31。由此,分支连接器10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粉尘及油等异物的侵入。
在分支连接器10中,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一锁定用凸起26和沿相同方向延伸的第二锁定用凸起40卡合,从而卡合面27构成沿相同方向延伸的平面,由此,能够扩大卡合面27的面积,从而能够使卡合变得更加牢固。在分支连接器10中,如图12所示,卡合面27变为大致水平,从而能够容易使卡合的力在第一锁定用凸起26和第二锁定用凸起40之间传递。这样,在分支连接器10中,与以往的形成在外侧的锁定部相比,能够扩大第一锁定用凸起26以及第二锁定用凸起40的宽度。由此,分支连接器10能够进一步提高锁定力,从而能够使锁定状态更加牢固。由于第一锁定部25以及第二锁定部39自身的强度也增加,因此,分支连接器10能够抑制锁定部的破损。
在分支连接器10中,第一锁定部25具有倾斜面26b,由此,当第一分割壳体16与第二分割壳体30嵌合时,能够抑制第一锁定部25的顶端嵌入到具有粘合性的防水构件70中,或切削防水构件70。
在分支连接器10中,当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变为闭合状态时,使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弯曲,且使保持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错开。因此,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电缆也能够维持密封度。即,在像以往那样形成有在相同的位置夹持电缆的机构的情况下,如果例如该机构的尺寸和电缆的直径不一致,则就会在夹持机构与电缆之间形成间隙。然而,在分支连接器10中,由于形成第一空隙29a以及第二空隙44a以使第一保持部29的位置和第二保持部44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偏移,因此,能够允许不同规格的电缆之间产生的各种差异。例如,在分支连接器10中,能够允许电缆直径以及包覆层的材料、硬度、伸缩率、以及厚度等的差异。在分支连接器10中,通过第一保持部29和第二保持部44,在两个点处从相对方向可靠地保持第一线缆60和第二线缆65中的每一个的一侧,因此,能够提高密封度。由此,分支连接器10能够提高防水性。
在分支连接器10中,如图13所示,分别使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向下方弯曲,由配置在更靠外侧的第二保持部44从上侧向下方保持电缆,因此,能够抑制因外力的影响。即,在分支连接器10中,能抑制因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因外力而弯曲所引起的移动或应力等传递至与中继接触件50的压接部,从而提高接触可靠性。在分支连接器10中,由于将电缆支撑臂部35、36形成在比第二保持部44更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抑制因外力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接触可靠性。
在分支连接器10中,由于在第一保持部29的更内侧的第一电缆60以及第二电缆65的弯曲较小的区域由防水构件70围绕压接部,因此,具有优异的防水性。在分支连接器10中,由于第一保持部29由半圆形的第一电缆安装槽19和第二电缆安装槽20构成,因此,防水构件70能够填充第一保持部29与圆形的电缆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防水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本质的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能够以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规定的方式实现。因此,上面的说明是例示性的,并不限定于此。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而非上面的说明。所有的变更中的与其等同范围内的任何变更均包括在其中。
图14是放大另一变形例的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9的卡合部的与图12相对应的放大剖视图。在上述中,如图12所示,第一锁定用凸起26与第二锁定用凸起40的卡合面27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水平的平面,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该卡合面27可以从嵌合的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的内侧朝向外侧向下方倾斜。通过该截面形状,分支连接器10能够进一步降低锁定松开的可能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部25形成于第一分割壳体16,第二锁定部39形成于第二分割壳体30,但不限于此。具有弹性的第一锁定部25可以形成于不具有中继接触件50的第二分割壳体30侧。第二锁定部39也可以形成于具有中继接触件50的第一分割壳体16侧。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9在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中的形成位置也不限于上述。该形成位置只要能够使第一分割壳体16和第二分割壳体30嵌合以保持锁定,就可以形成在任意的位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9分别具有第一锁定用凸起26和第二锁定用凸起40,并且示出了第一锁定用凸起26和第二锁定用凸起40卡合的锁定方式,但不限于此。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9可以具有任意的锁定方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将用于防止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脱落的脱落防止凸起35c、36c和35d、36d分别设置于第一电缆保持槽35a、36a和第二电缆保持槽35b、36b。脱落防止凸起也可以分别设置于电缆按压凸起32的第一按压槽32a和第二按压槽32b。
中继接触件50是与第二电缆65压接的类型,但也可以是与第二电缆65压着(crimp)的类型。在该情况下,第二电缆65预先与中继接触件50压着连接,在该状态下,将中继接触件50安装于第一分割壳体16。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电缆压着端子,以代替中继接触件50的一对第一压接用槽53和第二压接用槽55中的一个。在第二分割壳体30中,设置一个电缆支撑臂部35或36,以对应剩余的压接用槽。
相反,在与各电缆的被分支连接器10支撑的部位的延伸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三条以上的电缆可以通过分支连接器10连接。在该情况下,可以在一个中继接触件(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形成三对以上的压接用槽。可以在多个中继接触件中的每一个形成压接用槽,在至少一个中继接触件上形成两对以上的压接用槽,以通过各压接用槽来压接电缆(芯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29朝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二保持部44朝向压接方向保持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但不限于此。如果是能够确保密封度且能够保持每个电缆的方向,则各保持部可以朝向任意的方向保持电缆。第一电缆60和第二电缆65与第一压接用槽53和第二压接用槽55的接点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与第二保持部4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分支连接器
15 绝缘壳体
16 第一分割壳体
17 外周壁
17a 内周侧凹部
17b 内周侧第一相对面
17c 中央第一凹部
17d 中央第一相对面
18 接触件安装槽
18a 固定部
18b 中间凸部
18c 定位凸起
19 第一电缆安装槽
19a 倾斜面
20 第二电缆安装槽
20a 倾斜面
21、22 盖部
21a、22a 相对面
25 第一锁定部
25a 凹部
26 第一锁定用凸起
26a、26b 倾斜面
27 卡合面
28 空间
29 第一保持部
29a 第一空隙
30 第二分割壳体
31 外周壁
31a 内周侧凹部
31b 内周侧第二相对面
32 电缆按压凸起
32a 第一按压槽
32b 第二按压槽
32c 中央凸起
32d、32e 凸起
35、36 电缆支撑臂部
35a、36a 第一电缆保持槽
35b、36b 第二电缆保持槽
35c、36c 脱落防止凸起
35d、36d 脱落防止凸起
35e、36e 倾斜面
35f、36f 倾斜面
37a、37b、38a、38b 凸出片
39 第二锁定部
40 第二锁定用凸起
41 凸壁
42 抵接面
43 空间
44 第二保持部
44a 第二空隙
46 第一连接部(连接部)
47 第二连接部(连接部)
48 易弯折部
50 中继接触件
51 基片
51a 定位孔
51b 游隙部
52 第一电缆压接片
52a 顶端部
52b 宽度狭窄部
53 第一压接用槽(压接用槽)
54 第二电缆压接片
54a 顶端部
54b 宽度狭窄部
55 第二压接用槽(压接用槽)
60 第一电缆(电缆)
61 芯线
62 包覆层
65 第二电缆(电缆)
66 芯线
67 包覆层
70 防水构件(填充剂)

Claims (6)

1.一种分支连接器,具有由压接用槽切断绝缘性的包覆层的中继接触件,通过由所述压接用槽切断所述包覆层,使电缆彼此导通,其中,
所述分支连接器包括:
一对第一分割壳体以及第二分割壳体,通过连接部连接且能够开闭;
第一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分割壳体且用于保持所述电缆;
第二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分割壳体且用于保持所述电缆;
第一倾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分割壳体且从所述第一保持部向所述电缆的延长方向倾斜;
第二倾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分割壳体且从所述第二保持部向所述延长方向倾斜;以及
填充剂,装填于所述第一分割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分割壳体,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装填于所述第一分割壳体的填充剂和装填于所述第二分割壳体的填充剂紧密接触,所述第一保持部的位置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的位置在所述延长方向以及与所述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同,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彼此相对,紧密接触的所述填充剂在所述延长方向上位于所述中继接触件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支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
所述第一保持部朝向第一方向保持所述电缆,相对于所述电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的相反一侧设置有第一空隙,
所述第二保持部朝向第二方向保持所述电缆,相对于所述电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二保持部的相反一侧设置有第二空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支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为与向所述压接用槽压接所述电缆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压接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支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电缆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周边位置到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周边位置,相比所述电缆与所述压接用槽的接点向所述压接方向弯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支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接点、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及所述第一保持部沿着所述压接方向依次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延长方向的位置相比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延长方向的位置更靠外侧。
CN201780062964.0A 2016-10-11 2017-10-02 分支连接器 Active CN109845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0295 2016-10-11
JP2016200295A JP6397864B2 (ja) 2016-10-11 2016-10-11 分岐コネクタ
PCT/JP2017/035878 WO2018070291A1 (ja) 2016-10-11 2017-10-02 分岐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5037A CN109845037A (zh) 2019-06-04
CN109845037B true CN109845037B (zh) 2021-02-26

Family

ID=61905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2964.0A Active CN109845037B (zh) 2016-10-11 2017-10-02 分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1935B2 (zh)
JP (1) JP6397864B2 (zh)
CN (1) CN109845037B (zh)
WO (1) WO20180702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7962B1 (ja) * 2017-05-24 2018-09-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梱包物
KR102039651B1 (ko) * 2018-05-16 2019-12-05 ㈜알파오 커넥터 하우징 및 커넥터
CN113872017B (zh) * 2021-11-04 2024-03-19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 一种网线线芯自动排序整理装置
US20240125506A1 (en) * 2022-10-18 2024-04-18 Siemens Industry, Inc. Actuator for a damper and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952U (ja) * 1984-06-21 1986-01-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S63240641A (ja) * 1987-03-27 1988-10-06 Nec Corp マイクロコンピユ−タ
JPH0742069U (ja) * 1993-12-27 1995-07-21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ケーブル保護装置
JPH11204192A (ja) * 1995-04-28 1999-07-30 Fujix:Kk 電線接続部品
JP2000322940A (ja) * 1999-05-10 2000-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内部の止水構造
US6273746B1 (en) * 1998-09-28 2001-08-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6552268B2 (en) * 2001-06-25 2003-04-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with a wire ejection feature
CN101373886A (zh) * 2007-08-21 2009-02-2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保护器的线束引出结构
CN101492033A (zh) * 2008-01-22 2009-07-2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车载用室内照明装置
CN202633714U (zh) * 2012-05-23 2012-12-26 陈少裕 四合一集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98821A1 (fr) * 1981-01-23 1982-07-30 Legrand Sa Connecteur electrique pour conducteur isole
JP3028988B2 (ja) 1992-02-05 2000-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000133B2 (ja) * 1994-11-18 2000-0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の電線保持構造
JP2935165B2 (ja) * 1994-12-06 1999-08-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とその構造
JP3117379B2 (ja) * 1995-01-23 2000-12-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066713B2 (ja) * 1995-02-09 2000-07-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097819B2 (ja) * 1995-07-04 2000-10-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組立て方法
ZA976987B (en) * 1996-08-16 1999-12-13 Molex Inc Electrical tap-off connector.
EP0916170A1 (en) * 1997-05-22 1999-05-19 Thomas & Betts International, Inc. Cable splice closure
JPH1116612A (ja) 1997-06-20 1999-01-22 Yazaki Corp 電線の接続構造
AU749502B2 (en) * 1997-06-26 2002-06-27 Orica Explosives Technology Pty Ltd Connector
JP2000048901A (ja) * 1998-07-27 2000-02-18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
US6208233B1 (en) * 2000-03-03 2001-03-2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Trim resistor connector and sensor system
JP3889983B2 (ja) * 2002-03-20 2007-03-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20209835U1 (de) * 2002-06-25 2003-11-06 Ceag Sicherheitstechnik Gmbh Abzweig-Vorricht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Leitung
JP2005039900A (ja) * 2003-07-17 2005-02-10 Yazaki Corp 電装モジュール構造
US7448900B1 (en) * 2007-10-04 2008-11-11 Ata Auto Industries Co., Ltd. Wires connection device
US8827738B2 (en) * 2009-11-03 2014-09-09 Orica Explosives Technology Pty Ltd Connector, and methods of use
US8215980B1 (en) * 2011-04-13 2012-07-10 Jyh Eng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or having a housing with partition walls with hooked portions and pivotally coupled cover shells
JP6188507B2 (ja) * 2013-09-10 2017-08-30 株式会社ニチフ端子工業 電線分岐コネクタ
US9887469B1 (en) * 2016-09-08 2018-02-06 The Patent Store Llc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wire connector with an exterior wire guid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952U (ja) * 1984-06-21 1986-01-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S63240641A (ja) * 1987-03-27 1988-10-06 Nec Corp マイクロコンピユ−タ
JPH0742069U (ja) * 1993-12-27 1995-07-21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ケーブル保護装置
JPH11204192A (ja) * 1995-04-28 1999-07-30 Fujix:Kk 電線接続部品
US6273746B1 (en) * 1998-09-28 2001-08-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0322940A (ja) * 1999-05-10 2000-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内部の止水構造
US6552268B2 (en) * 2001-06-25 2003-04-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with a wire ejection feature
CN101373886A (zh) * 2007-08-21 2009-02-2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保护器的线束引出结构
CN101492033A (zh) * 2008-01-22 2009-07-2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车载用室内照明装置
CN202633714U (zh) * 2012-05-23 2012-12-26 陈少裕 四合一集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63785A (ja) 2018-04-19
US10741935B2 (en) 2020-08-11
WO2018070291A1 (ja) 2018-04-19
CN109845037A (zh) 2019-06-04
US20190296453A1 (en) 2019-09-26
JP6397864B2 (ja) 2018-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45037B (zh) 分支连接器
CN110870140B (zh) 连接器
JP6495216B2 (ja) 分岐コネクタ
CN110199441B (zh) 连接器
CN110754019B (zh) 连接器
CN110431718B (zh) 连接器
CN110383584B (zh) 连接器
CN110192310B (zh) 连接器
CN109155486B (zh) 分支连接器
CN110663138B (zh) 连接器和包装体
WO2018173685A1 (ja) コネクタ
JP6401770B2 (ja) 分岐コネクタ
JP6940451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