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8441A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8441A
CN109808441A CN201811245801.9A CN201811245801A CN109808441A CN 109808441 A CN109808441 A CN 109808441A CN 201811245801 A CN201811245801 A CN 201811245801A CN 109808441 A CN109808441 A CN 109808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ir
main body
width direction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458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圭一
志贺一之
吉田健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08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84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sucked from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A47C7/72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 A47C7/74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for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 A47C7/742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for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for ventilating or cooling
    • A47C7/744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for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for ventilating or cooling with active means, e.g. by using air blowers or liquid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主体,其供乘客就座于座椅正面侧;送风装置,其设置于座椅主体,并通过工作将空气送出;吹出部,其设置于座椅主体,将从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向座椅主体的座椅正面侧吹出;吸入部,其能够吸入空气地设置于座椅主体;以及吸引装置,其设置于座椅主体,并通过工作将空气从吸入部吸入,在座椅主体的座椅正面侧且乘客的附近形成包含有从吹出部向座椅主体的外侧吹出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气流。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有如下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向座椅的座垫的下侧供给由能够向车辆室内输送调整风的车辆室内空调单元生成的调整风的一部分或全部,并从设置于座椅的座垫及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的吹出口吹出调整风(作为一例,参照日本特开2008-179264号公报)。
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向座垫的下侧供给调整风,必须在座垫的下侧或其附近部分设置地板管道等。因此,在座椅的周边需要设置地板管道等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在座椅主体周边不特别需要空间,就能够在乘客的身体附近使气流流动的车辆用座椅。
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备:座椅主体,所述座椅主体供乘客就座于座椅正面侧;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并通过工作将空气送出;吹出部,所述吹出部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将从所述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向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正面侧吹出;吸入部,所述吸入部能够吸入空气地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以及吸引装置,所述吸引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并通过工作将空气从所述吸入部吸入,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正面侧且所述乘客的附近形成包含有从所述吹出部吹出到所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气流。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通过使送风装置工作,从而从座椅主体的吹出部向座椅主体的外侧吹出空气。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吸引装置工作时,将从吹出部吹出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从座椅主体的吸入部吸入,由此,在座椅主体的座椅正面侧且就座于座椅主体的乘客的附近形成气流。
在此,送风装置、吸引装置、吹出部、吸入部全部设置于座椅主体。因此,既不需要为了形成上述空气的流动而将吹出部、吸入部等连接于座椅主体的外部的结构、例如搭载在车辆上的空调装置等,也不需要在座椅主体的周边设置空间。
此外,可以是,构成本公开的送风装置和吸引装置分别分体地构成,也可以是,送风装置与吸引装置一体地构成。
根据第一方案,在本公开的第二方案中,所述座椅主体构成为包括:座垫,所述座垫具有供所述乘客就座的座面;以及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支承所述乘客的后背,所述送风装置、所述吹出部、所述吸引装置、所述吸入部全部设置于所述座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一方。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送风装置、吹出部、吸引装置、吸入部全部设置于座垫及座椅靠背中的一方。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将用于使空气流动的送风装置、吹出部、吸引装置、吸入部中的每一个连接的结构。
根据第一或第二方案,在本公开的第三方案中,所述座椅主体具备座椅侧部,所述座椅侧部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且相比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向座椅正面侧突出,所述气流在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从座椅正面侧向座椅背面侧流动,从所述吹出部吹出到所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与所述气流合流。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部分设置有相比于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向座椅正面侧突出的座椅侧部。通过使吸引装置工作而形成的气流在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从座椅正面侧向与座椅正面侧相反的座椅背面侧流动。而且,从吹出部吹出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与气流合流。由此,能够使气流向乘客的身体的侧方流动。
根据第三方案,在本公开的第四方案中,所述吹出部配置于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座椅背面侧,且能够使空气沿着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座椅正面侧吹出。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从吹出部吹出的空气从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座椅背面侧沿着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座椅正面侧吹出,并在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与气流合流。在此,吹出部设置于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座椅背面侧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将吹出部设置于座椅主体而对座椅侧部的配置于座椅主体内部等的构件带来影响。
根据第四方案,在本公开的第五方案中,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能够沿着所述座椅正面侧端向所述座椅侧部的内侧引导从所述吹出部吹出的空气。
在本公开的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能够沿着座椅正面侧端向座椅侧部的内侧引导从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因此,即使不在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设置用于向座椅内侧引导空气的特别的引导构件,也容易使从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在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与气流合流。
根据第四或第五方案,在本公开的第六方案中,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以比该座椅正面侧端靠座椅背面侧的位置为曲率中心弯曲。
在本公开的第六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以比该座椅正面侧端靠座椅背面侧的位置为曲率中心弯曲。因此,从吹出部吹出并沿着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流动的空气因附壁效应(Coanda effect)而变得容易沿着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向座椅侧部的内侧流动。由此,容易使从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在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与气流合流。
根据第一~第六方案,在本公开的第七方案中,所述气流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向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流动,从所述吹出部吹出到所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与所述气流合流。
在本公开的第七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中,通过使吸引装置工作而形成的气流从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向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流动,从吹出部吹出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与气流合流。由此,能够使气流向乘客的身体的座椅背面侧部分(作为一例,为乘客的后背、乘客的臀部等)的座椅背面侧流动。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及图2,对本公开的一个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本公开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的座椅(seat)前侧(座椅前后方向前侧),箭头UP表示座椅上侧(座椅上下方向上侧),箭头LH表示座椅宽度方向左侧(座椅左右方向左侧)。
<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备作为座椅主体的座垫12、作为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14、以及头枕16。座垫12构成车辆用座椅10的座面部分,乘客S就座于座垫12的座椅上侧(座椅正面侧)。座垫12的厚度方向大致为座椅上下方向(图1等的箭头UP方向及其相反方向)。
座椅靠背14设置于座垫12的座椅后侧(图1等的箭头FR的相反方向侧),并构成车辆用座椅10的靠背部分,能够从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支承就座于座垫12的乘客S的后背。座椅靠背14的厚度方向大致为座椅前后方向(图1等的箭头FR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但是,在座椅靠背14以座椅靠背14的座椅下侧端部附近为中心而能够沿座椅前后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即,在本车辆用座椅10具备倾动功能的情况下,座椅靠背14的厚度方向根据座椅靠背14的转动位置而不同。而且,头枕16设置于座椅靠背14的座椅上侧,能够从座椅后侧支承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的乘客S的头部。
座椅靠背14具备座椅衬垫18。座椅衬垫18具备衬垫中央侧部20,在衬垫中央侧部20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作为座椅侧部的衬垫侧部22。衬垫侧部22相比于衬垫中央侧部20向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突出。作为座椅侧部的衬垫侧部22的作为座椅正面侧端的衬垫前侧端24弯曲成以比衬垫前侧端24靠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的规定位置为曲率中心而向座椅前侧膨胀。
如图2所示,座椅衬垫18具备作为缓冲构件的衬垫主体26。衬垫主体26例如由聚氨脂泡沫塑料(发泡聚氨酯)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为厚壁的板状。在衬垫主体26中,在构成衬垫中央侧部20的部分设置有构成吸入部的槽部28。槽部28形成于比衬垫主体26的座椅前后方向(厚度方向)中间部靠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的位置。槽部28的长度方向为座椅上下方向、座椅宽度方向、以衬垫中央侧部20的规定部位为中心的放射方向等,槽部28的座椅前侧端(座椅正面侧端)在衬垫主体26的座椅前侧面(座椅正面侧面)开口。
另外,在衬垫主体26中,在构成衬垫中央侧部20的部分设置有与槽部28一起构成吸入部的通气部30。通气部30形成于比衬垫主体26的座椅前后方向中间部靠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的位置。通气部30的座椅前侧端(座椅正面侧端)与槽部28相连,能够使从衬垫主体26的座椅前侧流入并进入到槽部28的内侧的空气通过槽部28而向通气部30流动。与此相对,通气部30的座椅后侧端(座椅背面侧端)在衬垫主体26的座椅后侧面(座椅背面侧面)的规定位置开口,能够将从槽部28进入到通气部30的空气从通气部30的座椅后侧端向衬垫主体26的座椅后侧排出。
而且,在衬垫主体26的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设置有分隔构件32。分隔构件32为薄壁的片(sheet)状或板状,分隔构件32的厚度方向大致为座椅前后方向。分隔构件32的通气性比衬垫主体26低,能够阻止或抑制空气隔着分隔构件32从衬垫主体26侧向与衬垫主体26相反的一侧流动。
而且,在分隔构件32设置有与槽部28及通气部30一起构成吸入部的孔部34。孔部34与通气部30的座椅后侧端(座椅背面侧端)相向,从通气部30的座椅后侧端向衬垫主体26的座椅后侧排出的空气能够通过孔部34向分隔构件32的座椅后侧流动。
另外,在衬垫主体26的座椅后侧设置有背板36。背板36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而形成。衬垫主体26由背板36从座椅后侧覆盖,并且在衬垫主体26中,形成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部分由背板36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覆盖。
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衬垫18具备表皮38。表皮38由皮、合成皮革、布等具有挠性的片(sheet)构件形成,衬垫主体26的座椅前侧面、以座椅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座椅外周面等由表皮38覆盖。在该表皮38中,在座椅衬垫18的与衬垫中央侧部20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与上述槽部28、通气部30、孔部34一起构成吸入部的多个小孔40。这些小孔40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贯通,表皮38的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40向表皮38的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流动,这样,能够使通过小孔40的空气进入到图2所示的衬垫主体26的槽部28。
另外,如图2所示,在分隔构件32与背板36之间设置有作为构成吸引装置及送风装置这双方的空气压送装置的鼓风机42。鼓风机42与上述分隔构件32的孔部34相连,当使鼓风机42工作而使构成鼓风机42的风扇(省略图示)旋转时,鼓风机42从分隔构件32的孔部34吸引空气。另外,在鼓风机42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作为排气流动部的管道44。管道44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与鼓风机4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连接,由鼓风机42吸引的空气从鼓风机4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排出并向管道44流动。
管道44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即,管道44的与鼓风机4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吹出部46。吹出部46设置于比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衬垫前侧端24靠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的位置,在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于背板3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与衬垫侧部22之间。吹出部46大致向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开口。因此,从鼓风机42排出并在管道44中流动的空气从吹出部46向座椅前侧吹出。像这样,从吹出部46吹出的空气沿着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座椅前侧流动,并从背板3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与衬垫侧部22之间向座椅靠背14的外侧排出。
<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当使鼓风机42工作而使构成鼓风机42的风扇旋转时,从分隔构件32的孔部34吸引空气。通过由鼓风机42吸引孔部34的空气,从而通气部30内的空气向孔部34侧流动,进而,槽部28内的空气向通气部30流动。像这样,通过使槽部28内的空气向通气部30侧流动,从而从槽部28的座椅前侧端(座椅正面侧端)吸入空气,由此,使表皮38的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的空气通过表皮38的小孔40而向槽部28流动。像这样,通过使表皮38的座椅前侧的空气吸入到表皮38的小孔40,从而在表皮38的座椅前侧产生作为气流的第一气流W1。该第一气流W1在表皮38中在与衬垫侧部22对应的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从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向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流动。
在该状态下,例如,当配置于本车辆用座椅10的座椅前侧的车辆用的空调装置工作而例如使冷风从空调装置向就座于本车辆用座椅10的乘客S侧输送时,冷风与第一气流W1合流。由此,冷风从乘客S的身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侧部(例如乘客S的肋部)的侧方在乘客S的身体的座椅后侧部分(例如乘客S的后背)的座椅后侧流动。
由此,能够利用冷风有效地冷却乘客S的身体。像这样,由于能够利用冷风有效地冷却乘客S的身体,所以能够抑制空调装置的输出。由此,例如,能够实现车辆的燃料经济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当鼓风机42工作时,来自鼓风机42的空气从鼓风机4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排出并向管道44流动,从管道44的吹出部46向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吹出,并从背板3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与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之间向座椅靠背14的外侧排出。像这样,通过使在管道44中流动的空气向座椅靠背14的外侧排出,从而在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第二气流W2。该第二气流W2沿着衬垫侧部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向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流动。
在此,衬垫侧部22的衬垫前侧端(座椅正面侧端)24弯曲成以比衬垫前侧端24靠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的规定位置为曲率中心而向座椅前侧膨胀。因此,当第二气流W2沿着衬垫侧部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到达衬垫前侧端24的附近时,第二气流W2因附壁效应而被向衬垫前侧端24拉近,并沿着衬垫前侧端24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流动。像这样,通过第二气流W2沿着衬垫前侧端24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流动,从而第二气流W2与第一气流W1合流。由此,第二气流W2成为第一气流W1,并从乘客S的身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侧部(例如乘客S的肋部)的侧方在乘客S的身体的座椅后侧部分(例如乘客S的后背)的座椅后侧流动。
在此,当空调装置的冷风与第一气流W1一起被鼓风机42吸引时,上述W2成为冷风。因此,通过使第二气流W2与第一气流W1合流,能够抑制第一气流W1的温度上升,能够将第一气流W1维持为冷风状态。而且,通过使第二气流W2与第一气流W1合流,能够使第一气流W1的空气量(例如,空气的密度)上升,能够更有效地冷却乘客S的身体。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空调装置的输出。由此,例如,能够实现车辆的燃料经济性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鼓风机42、吹出部46、构成吸入部的表皮38的小孔40、座椅衬垫18的衬垫主体26的槽部28及通气部30、分隔构件32的孔部34全部设置于座椅靠背14。因此,不需要为了形成上述第一气流W1及第二气流W2而将吹出部46、吸入部等连接于车辆用座椅10的外部的结构、例如上述空调装置等。因此,能够缩小座垫12与车辆的地板(地板部)的间隔,另外,能够在座垫12的座椅下侧部分设置其他装置。
而且,像这样,在作为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14设置鼓风机42,将第一气流W1吸入到作为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14,将第二气流W2从座椅靠背14吹出。因此,即使座椅靠背14为具备能够以座椅靠背14的座椅下侧端部为中心向座椅前后方向转动的倾动功能的结构,也不需要设为使管道44等追随座椅靠背14的转动而发生变形等的结构。由此,能够实现管道44等的简化,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一方面,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管道44的吹出部46设置于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因此,例如,即使是在衬垫侧部22内设置气囊装置且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的紧急状况时气囊装置的袋体向衬垫侧部22的座椅前侧膨胀、展开的结构,管道44的吹出部46也不会成为气囊装置的配置、袋体的膨胀、展开的妨碍。因此,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在衬垫侧部22内设置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10。
另外,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二气流W2在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衬垫前侧端24的附近因附壁效应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流动并与第一气流W1合流。因此,不需要用于使向座椅前侧流动的第二气流W2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流动的翅片等特别的构件,在该意义下,也能够简化结构,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而且,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衬垫侧部22的衬垫前侧端24弯曲成以比衬垫前侧端24靠座椅后侧的规定位置为曲率中心而向座椅前侧膨胀。因此,衬垫前侧端24的相对于座椅前侧的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角度从衬垫前侧端24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朝向衬垫前侧端24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平缓地变化。由此,容易借助附壁效应使第二气流W2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流动。
此外,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鼓风机42具有吸引空气的吸引装置和将空气送出的送风装置这两方的功能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分别分体地设置吸引装置和送风装置的结构。
而且,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将管道44的吹出部46设置于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座椅后侧的结构。然而,例如,也可以将吹出部46的配置位置设置于衬垫侧部22的衬垫前侧端24,将来自吹出部46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设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即,只要是能够使通过从吹出部46吹出空气而形成的第二气流W2与第一气流W1合流的结构即可,吹出部46的配置位置等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在管道44设定吹出部46的结构。然而,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将背板3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与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空隙设为吹出部,并且不设置管道44,使从送风装置(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鼓风机42)送出的空气在分隔构件32与背板36之间通过并从吹出部吹出,由此,形成第二气流W2。即,吹出部只要是能够将从送风装置(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鼓风机42)送出的空气吹出并形成第二气流W2的结构即可,其具体形态并没有限定。
而且,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吸入部由形成于表皮38的小孔40、形成于衬垫主体26的槽部28及通气部30、形成于分隔构件32的孔部34形成。然而,例如,若表皮38由具有能够形成第一气流W1这种程度的足够的通气性的布材等形成,则也可以不在表皮38上形成小孔40。另外,也可以是,在鼓风机42与分隔构件32的孔部34之间设置进气用管道,将吸入部构成为包括进气用管道。即,吸入部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其具体形态并没有限定,所述结构为:能够通过使吸引装置(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鼓风机42)工作而将座椅靠背14的座椅前侧(座椅正面侧)的空气吸入,并将空气引导到吸引装置,由此,形成第一气流W1。
另外,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座椅侧部的衬垫侧部22的作为座椅正面侧端的衬垫前侧端24,弯曲成以比衬垫前侧端24靠座椅后侧(座椅背面侧)的规定位置为曲率中心而向座椅前侧膨胀。然而,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也可以是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的平面,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并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弯曲形状。
而且,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第二气流W2在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衬垫前侧端24因附壁效应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流动的结构。然而,也可以是利用翅片等使第二气流W2在衬垫前侧端24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流动的结构。
另外,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气流W2沿着座椅衬垫18的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座椅前侧流动。优选的是,第二气流W2平滑地向座椅前侧流动。因此,优选的是,在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至少在第二气流W2通过的范围内,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为平滑的面。因此,例如,也可以是,在衬垫侧部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在第二气流W2通过的范围内,在衬垫侧部22设置使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成为平滑的面的板状部等。
而且,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为将座椅靠背14应用于座椅主体的结构。然而,座椅主体例如也可以是座垫12。像这样,在将座垫12应用于座椅主体的情况下,座椅上侧成为座椅正面侧,座椅下侧成为座椅背面侧。
另外,在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中,为从座椅靠背14侧吹出通过使鼓风机42工作而吸入到座椅靠背14的空气的结构。然而,只要是从座椅靠背14及座垫12中的至少一方吹出通过使鼓风机42工作而从座椅靠背14及座垫12中的至少一方吸入的空气的结构即可。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
座椅主体,所述座椅主体供乘客就座于座椅正面侧;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并通过工作将空气送出;
吹出部,所述吹出部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并将从所述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向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正面侧吹出;
吸入部,所述吸入部能够吸入空气地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以及
吸引装置,所述吸引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并通过工作将空气从所述吸入部吸入,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正面侧且所述乘客的附近形成包含有从所述吹出部吹出到所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主体构成为包括:座垫,所述座垫具有供所述乘客就座的座面;以及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支承所述乘客的后背,所述送风装置、所述吹出部、所述吸引装置、所述吸入部全部设置于所述座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主体具备座椅侧部,所述座椅侧部设置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且相比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部分向座椅正面侧突出,
所述气流在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从座椅正面侧向座椅背面侧流动,从所述吹出部吹出到所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与所述气流合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吹出部配置于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座椅背面侧,且能够使空气沿着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座椅正面侧吹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能够沿着所述座椅正面侧端向所述座椅侧部的内侧引导从所述吹出部吹出的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侧部的座椅正面侧端以比该座椅正面侧端靠座椅背面侧的位置为曲率中心而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气流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向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流动,从所述吹出部吹出到所述座椅主体的外侧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与所述气流合流。
CN201811245801.9A 2017-11-21 2018-10-25 车辆用座椅 Pending CN1098084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3749 2017-11-21
JP2017223749A JP7267674B2 (ja) 2017-11-21 2017-11-21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8441A true CN109808441A (zh) 2019-05-28

Family

ID=66336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45801.9A Pending CN109808441A (zh) 2017-11-21 2018-10-25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2877B2 (zh)
JP (1) JP7267674B2 (zh)
CN (1) CN109808441A (zh)
DE (1) DE1020182185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2199B2 (ja) * 2016-10-24 2020-0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風シートおよび座席空調装置
US11034270B2 (en) * 2017-08-24 2021-06-15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Heated and cooled seat
US11760434B2 (en) 2019-01-07 2023-09-1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Recreational vehicles with heated components
JP7268610B2 (ja) * 2020-01-08 2023-05-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7264074B2 (ja) * 2020-01-29 2023-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7409238B2 (ja) * 2020-06-30 2024-0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7452401B2 (ja) * 2020-12-11 2024-03-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48742B1 (en) * 2002-03-28 2005-02-01 Denso Corporation Seat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and fan combination of blower units of the same
CN103182972A (zh) * 2011-12-23 2013-07-03 佛吉亚汽车座椅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空气流管理系统
CN203126585U (zh) * 2013-02-17 2013-08-1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103963678A (zh) * 2013-01-24 2014-08-0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带有空气分配系统的座椅总成
CN104640723A (zh) * 2012-09-18 2015-05-20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气调节装置
CN105682952A (zh) * 2013-11-04 2016-06-15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106103151A (zh) * 2014-03-17 2016-11-09 株式会社电装 座椅空调系统
US20160347218A1 (en) * 2015-05-26 2016-12-01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CN106394359A (zh) * 2015-07-31 2017-02-15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座椅的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8247B2 (ja) 1998-03-12 2007-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6105667A (en) 1998-03-12 2000-08-22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DE19846090C2 (de) * 1998-10-07 2003-05-22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raftfahrzeugsitz mit Belüftungseinrichtung
JP2008179264A (ja) * 2007-01-25 2008-08-07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8678492B2 (en) * 2008-09-12 2014-03-25 David Benton Chiller for driver's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US9061617B2 (en) * 2011-05-17 2015-06-23 Igb Automotive Ltd. Thin ventilated seat for a vehicle and items of furniture
DE102013000231B4 (de) * 2012-07-25 2021-09-02 Gentherm Gmbh Luftfördereinrichtung
JP2015166215A (ja) * 2014-03-04 2015-09-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載暖房装置
JP2016011071A (ja) * 2014-06-30 2016-01-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DE202014009326U1 (de) * 2014-11-25 2016-02-26 I.G. Bauerhin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r Klimatisierungsein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48742B1 (en) * 2002-03-28 2005-02-01 Denso Corporation Seat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and fan combination of blower units of the same
CN103182972A (zh) * 2011-12-23 2013-07-03 佛吉亚汽车座椅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空气流管理系统
CN104640723A (zh) * 2012-09-18 2015-05-20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气调节装置
CN103963678A (zh) * 2013-01-24 2014-08-0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带有空气分配系统的座椅总成
CN203126585U (zh) * 2013-02-17 2013-08-1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105682952A (zh) * 2013-11-04 2016-06-15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106103151A (zh) * 2014-03-17 2016-11-09 株式会社电装 座椅空调系统
US20160347218A1 (en) * 2015-05-26 2016-12-01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CN106394359A (zh) * 2015-07-31 2017-02-15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座椅的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93843A (ja) 2019-06-20
US20190152362A1 (en) 2019-05-23
DE102018218554A1 (de) 2019-05-23
US10632877B2 (en) 2020-04-28
JP7267674B2 (ja)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8441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6541866B (zh) 操作地连接至加热通风空调设备的座椅装置
US10743671B2 (en) Air conditioning seat
JP637628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ユニット
US10315499B2 (en) Ductless cool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power storage unit
CN101434210B (zh) 车辆用座椅
JP2004215810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01047848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20200180478A1 (en) Blower device for rear seat
CN101119871A (zh) 车辆座椅的主动通风系统
KR101984728B1 (ko) 차량용 통풍 시트
KR20100010265A (ko) 차량용 통풍시트 덕트
US20090042501A1 (en) Localize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JP7201899B2 (ja) シート空調システム
WO2018224061A1 (en) Air conditioning diffuser
JP2020199990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20210309134A1 (en) Seat air conditioner
JP2006137362A (ja) 座席用空調装置
JP2021061875A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101425078B1 (ko) 차량 후석용 통풍시트
JP704766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55084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90134061A (ko) 유아용 통풍 카시트
JP2006082589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KR20230032423A (ko) 자동차용 시트에 장착되는 통풍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