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2025A -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2025A
CN109762025A CN201910160515.0A CN201910160515A CN109762025A CN 109762025 A CN109762025 A CN 109762025A CN 201910160515 A CN201910160515 A CN 201910160515A CN 109762025 A CN109762025 A CN 109762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riporphyrin
preparation
fecl
compound
chlor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05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秋华
林炳华
周再春
张金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1605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6202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62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2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模拟物的化学名称为铁卟啉NO复合物和铁卟啉氯化物,包括二碳到五碳烷基捆扎的铁卟啉NO复合物即1‑FeNO到4‑FeNO,及其对应的前体化合物铁卟啉氯化物即1‑FeCl到4‑FeCl。其制备方法涉及利用烷基桥连的双(5‑叔丁基水杨醛)、利用金属模板法合成铁卟啉氯化物、利用亚硝酸分解产生NO,及NO轴向取代得铁卟啉NO复合物。本发明利用卟啉环变形调控金属电子结构的特点,实现轴向NO配体从亲电到亲核的互变。该系列模拟物非平面结构连续变化,与一氧化氮还原酶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类似,合成步骤少,原料经济易得,分离纯化成本较低,是一氧化氮还原酶较理想的模拟物。

Description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模拟合成,具体涉及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可以用于NO生理功能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背景技术
一氧化氮(NO)是心血管、免疫和癌症中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显露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它曾经被《Science》指定为“年度分子”。一氧化氮还原酶(NOR)是生物体内控制NO平衡及转化的一类酶,但是该还原酶结构和功能的体外重现和模拟却非常困难。NOR存在于血红蛋白中,是一类铁卟啉NO复合物,与血红素属于同源蛋白酶,它的功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卟啉环的扭曲。最近众多的机理研究也表明,NOR的催化性能与卟啉环的动态变形有关系。
天然NOR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极低,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先天的生理环境,但是目前又没有一种在结构和功能方面能与天然NOR相匹配的人造材料进行相应的结构-性能相关性模拟研究。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开发一类结构和功能与天然NOR类似、合成步骤少、合成产率较高、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原料简单易得的NOR模型化合物,从结构、功能和机理等方面揭示天然NOR酶行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卟啉环本身的变形对中心金属铁电子结构进行调节的特点,提供4个铁卟啉NO复合物作为一个组合来模拟一氧化氮还原酶的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其化学名称为铁卟啉轴向复合物,涉及铁卟啉NO复合物和铁卟啉氯化物,包括二碳到五碳烷基即(CH2)x,x=2-5捆扎的铁卟啉NO复合物即1-FeNO到4-FeNO,及其前体铁卟啉氯化物即1-FeCl到4-FeCl;结构式如式(1)所示:
上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4个烷基桥连二(5-叔丁基水杨醛)的制备
采用卤代烃与酚羟基缩合的方法,在剧烈搅拌下,将无水碳酸钾加入到N,N-二甲基甲酰胺中,恒温55~70℃并惰性气体保护;加入5-叔丁基水杨醛,维持8~15分钟;然后将1,ω-二溴烷烃逐滴加入,混合物继续搅拌8~24h;其中,1,ω-二溴烷烃、5-叔丁基水杨醛及无水碳酸钾的物质的量比为:1.0:2.0-2.6:2-8;反应液冷却至0℃以下,往反应混合物中缓慢加水,加水时维持温度5℃以下;离心分离出固体,并在CH2Cl2-甲醇体系中重结晶(有利于粗产品在溶剂中析出),结晶时维持在0℃以下(有利于结晶),得到桥连双醛白色固体,产率55-81%;(往反应混合物中加水前反应液需冷却至0℃以下(包括0℃),加水过程需维持溶液温度0~5℃,避免醛基氧化)
(2)4个非平面铁卟啉氯化物的制备
采用金属模板策略和Alder-Longo缩合法制备,取FeCl3,步骤(1)所得桥连双醛和吡咯和FeCl3按1.0:2.0-3.0:1.0-8.0的摩尔比分批加入沸腾的丙酸/丁酸混合物中,在回流10~15分钟后,另一当量吡咯(即用量与前面的吡咯相同)加入混合溶液中(参与反应的两当量吡咯分批加入效果更好,这样可减少聚合物的形成,以及吡咯的变质),继续搅拌45~90分钟,然后趁热减压蒸除混合酸;固体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浸泡2~6次,合并浸泡液,用水洗涤该溶液4~6次,并用硫酸钠干燥;除去溶剂后,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用二氯甲烷/石油醚(1:2,v/v)进行分离(同分异构的副产物极性更小),收集第二色带,得到紫红色铁卟啉氯化物1-FeCl、2-FeCl、3-FeCl或4-FeCl,产率2-18%;
(3)气体NO的制备与干燥
采用酸性条件分解亚硝酸钠的方法,反应如式(2)所示,往双颈瓶中加入稀硫酸,以惰性气体置换体系中的空气,然后以恒压滴液漏斗将亚硝酸钠溶液缓慢滴加至稀硫酸中,产生的NO气体经无水CaCl2干燥,滴加速度视NO复合物的生成速度而进行调节;(避免H2O或新生成的NO2与铁卟啉反应得其他复合物)
6NaNO2+3H2SO4═3Na2SO4+2HNO3+4NO↑+2H2O (2)
(4)4个非平面铁卟啉NO复合物的制备
采用NO与铁(III)卟啉氯化物直接络合的方法,取铁卟啉氯化物溶于无水溶剂中,将溶液充分脱氧气,然后将新制的干燥NO气体鼓入铁卟啉溶液直至铁卟啉氯化物完全反应,约需4h;借助溶剂挥发进行重结晶(结晶过程中有约80%产品以固体析出即可停止,收集晶体进行其他测试和备用,因为无论反应条件如何严格,总有些目前难于确认的副产物,所以重结晶过程不宜太彻底),分离目标络合物,得到深紫色的铁卟啉NO复合物1-FeNO、2-FeNO、3-FeNO或4-FeNO,产率75-80%。(NO复合物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仍需要隔绝空气以避免复合物轴向NO的氧化、取代或解离。)
注:铁卟啉氯化物为1-FeCl、2-FeCl、3-FeCl或4-FeCl;铁卟啉NO复合物在重结晶过程中,结晶体系需保持在NO氛围中。
进一步地,步骤(1)中,1,ω-二溴烷烃为1,2-二溴乙烷,1,3-二溴丙烷,1,4-二溴丁烷和1,5-二溴戊烷中的一种,所得对应的桥连双醛分别简称为
碳二双醛即2,2'-[乙烷-1,2-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碳三双醛即2,2'-[丙烷-1,3-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碳四双醛即2,2'-[丁烷-1,4-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碳五双醛即2,2'-[戊烷-1,5-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进一步地,步骤(1)中,碳酸钾作为催化剂使用,使用前需要充分干燥。
进一步地,步骤(1)中,N,N-二甲基甲酰胺与无水碳酸钾的用量比为70~100ml:120~160mmol。
进一步地,步骤(1)中,水与无水碳酸钾的用量比为80~120ml:120~160mmol。
进一步地,步骤(2)中,作为中心金属的FeCl3物种提前加入,Fe在反应过程中既作为铁源,又作为模板诱导吡咯成卟啉环。
进一步地,步骤(2)中,丙酸/丁酸混合物中,丙酸、丁酸的体积比为2:1。
进一步地,步骤(3)中,稀硫酸的浓度为6mol/L,值得说明的是,此处不宜用相同浓度的盐酸;亚硝酸钠的浓度为2mol/L。
进一步地,步骤(4)中,溶剂为二氯甲烷、氯仿、甲苯中的一种,且溶剂使用前需充分除水和脱氧气,避免其他复合物的产生,其中以二氯甲烷为最佳,其低沸点有利于反应结束后快速挥发而复合物产品结晶,而氯仿、甲苯等非极性溶剂也可行。
本发明(a)利用了较短的烷基双醚键对卟啉环的强制捆扎,通过改变烷基的长度实现分子扭曲度的改变(如图1所示),进而调节中心金属和轴向配体电子结构和反应性能,(b)利用了NO与卟啉中心金属易于发生分子内电子转移的特点,实现扭曲度调节轴向NO亲电/亲核性能的转变。据此开发了一个成系列的铁卟啉NO复合物,并以此成系列复合物模拟天然一氧化氮还原酶(NOR)的结构与功能。该铁卟啉复合物的合成步骤较少,反应条件温和,分离纯化成本较低。铁卟啉NO复合物的开发将为NOR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提供最佳选择。
本发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在结构方面,本发明的铁卟啉复合物与一氧化氮还原酶有高度的相似性,构型确定,对NO有良好的亲合性。
2)在功能方面,本发明的铁卟啉复合物能调节中心金属Fe和轴向NO配体电子结构的能力,为研究NO的生理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
3)在合成方面,本发明铁卟啉复合物的合成较之于天然的一氧化氮还原酶而言,有产量高,易于分离和表征等优点。
4)在产物性能方面,本发明铁卟啉复合物具有化学稳定性好,金属和配体的电子行为易于表征和跟踪等特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饱和烷基的引入强制卟啉环变形,成就了大环的连续变形。
(2)烷基链的长度和取向成就了大环确切的变形方式。
(3)干燥NO的使用,避免了NO与O2或水形成NO2等配体的影响。
(4)金属铁在缩合成环的反应过程就加入反应体系,这样既提供了铁源,也充当了反应模板,明显的提高卟啉环的产率。
(5)成环和金属化一步完成,减少了反应步骤,提高了综合效益。
(6)采用重结晶而不是柱色谱方法对铁卟啉NO复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避免了轴向NO单元的变质和解离。
另外,本发明合成步骤较少,条件相对温和,产率远比天然NOR提取的高,原料经济易得等,均能体现本发明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铁卟啉氯化物1-FeCl的HR MS图。
图2是本发明铁卟啉氯化物2-FeCl的HR MS图。
图3是本发明铁卟啉氯化物3-FeCl的HR MS图。
图4是本发明铁卟啉氯化物4-FeCl的HR MS图。
图5是本发明1-FeCl及其NO复合物1-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
图6是本发明2-FeCl及其NO复合物2-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
图7是本发明3-FeCl及其NO复合物3-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
图8是本发明4-FeCl及其NO复合物4-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
图9是本发明铁卟啉NO复合物1-FeNO的晶体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铁卟啉NO复合物2-FeNO的晶体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铁卟啉NO复合物4-FeNO的晶体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铁卟啉氯化物2-FeCl的晶体结构图。
图13是本发明铁卟啉氯化物4-FeCl的晶体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NO发生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以下实施例以合成铁卟啉NO复合物2-FeNO为例,系列铁卟啉NO复合物的制备、分离、表征和结构特点均通过该实施例加以说明,并通过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至图14提供了本系列复合物的质谱、紫外可见光谱、部分单晶衍射等证据和NO发生装置示意图。
铁卟啉NO复合物2-FeNO及其前体化合物2-FeCl,其化合物合成路线如式(I)所示:
从式(I)中可看到,其具体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桥连双醛的形成。在剧烈搅拌下,将无水碳酸钾(20g,145mmol)加入到N,N-二甲基甲酰胺(80ml)中,恒温65℃并惰性气体保护;加入5-叔丁基水杨醛(7.3g,60.0mmol),维持约10分钟;然后将1,3-二溴丙烷(6.1g,30mmol)逐滴加入,混合物继续搅拌12h。反应液冷却至0℃,缓慢加水100ml,加水时维持反应溶液温度0~5℃;离心分离出固体,并在CH2Cl2-甲醇体系中重结晶,结晶时维持在0℃以下,得到桥连双醛(2-CHO)白色固体8.4g,产率76%。
第二步是铁卟啉氯化物的形成。取桥连双醛2-CHO(3.0g,10mmol),吡咯(0.67g,10mmol)和FeCl3(~2.2g,11mmol)分批加入沸腾的丙酸/丁酸(2:1,v/v)混合物(200mL)中。在回流10~15分钟后,另一当量吡咯(0.67g,10mmol)加入混合溶液中,继续搅拌45分钟。然后趁热减压蒸除混合酸,固体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浸泡三次(80mL×3),合并浸泡液,用水洗涤该溶液五次,并用硫酸钠干燥。除去溶剂后,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用二氯甲烷/石油醚(1:2,v/v)进行分离,收集第二色带,得到紫红色铁卟啉氯化物(2-FeCl)495mg,产率9%。
第三步是NO的形成。往250ml双颈瓶中加入的稀硫酸(6mol/L)100ml;另取亚硝酸钠(2mol/L)溶液100ml置于恒压滴液漏斗中,搭好NO发生装置(如图14所示),并用惰性气体置换体系中的空气;将亚硝酸钠溶液缓慢滴加至稀硫酸中,产生的NO气体经无水CaCl2干燥。滴加速度视NO复合物的生成速度而进行调节。
第四步是铁卟啉NO复合物的形成。取铁卟啉氯化物2-FeCl(55mg,0.05mmol)溶于20mL无水二氯甲烷中。将溶液充分脱氧气,然后将新制的干燥NO气体鼓入铁卟啉溶液直至铁卟啉氯化物完全反应,约需4h。借助溶剂挥发进行重结晶,小心地分离目标络合物,得到深紫色的铁卟啉NO复合物(2-FeNO)44mg,产率80%。
参见图1,铁卟啉氯化物(1-FeCl)的主要离子化形式如式(II)所示:
正离子C64H64ClFeN4O4测量值(M+):1043.3964,计算值:1043.3960;
参见图2,铁卟啉氯化物(2-FeCl)的主要离子化形式如式(III)所示:
正离子C66H68ClFeN4O4测量值(M+):1071.4303,计算值:1071.4273
参见图3,铁卟啉氯化物(3-FeCl)的主要离子化形式如式(IV)所示:
正离子C68H72ClFeN4O4测量值(M+):1099.5516,计算值:1099.4586;
参见图4,铁卟啉氯化物(4-FeCl)的主要离子化形式如式(V)所示:
正离子C70H76ClFeN4O4测量值(M+):1127.4911,计算值:1127.4899
参见图5,铁卟啉氯化物(1-FeCl)及其NO复合物(1-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UV-vis:1-FeNO,367,435,596nm;1-FeCl,390,441,521nm,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6,铁卟啉氯化物(2-FeCl)及其NO复合物(2-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UV-vis:2-FeNO,384,435,523nm;2-FeCl,384,442,517nm,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7,铁卟啉氯化物(3-FeCl)及其NO复合物(3-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UV-vis:3-FeNO,375,425,520nm;3-FeCl,380,425,518nm,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8,铁卟啉氯化物(4-FeCl)及其NO复合物(4-FeNO)的吸收光谱比较。UV-vis:4-FeNO,385,421,515nm;4-FeCl,385,422,512nm,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9,铁卟啉NO复合物(1-FeNO)的晶体结构图。通过晶体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10,铁卟啉NO复合物(2-FeNO)的晶体结构图。通过晶体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11,铁卟啉NO复合物(4-FeNO)的晶体结构图。通过晶体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12,铁卟啉氯化物(2-FeCl)的晶体结构图。通过晶体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13,铁卟啉氯化物(4-FeCl)的晶体结构图。通过晶体证明了该目标产物。
参见图14,NO发生器示意图。

Claims (10)

1.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其特征在于,其化学名称为铁卟啉轴向复合物,涉及铁卟啉NO复合物和铁卟啉氯化物,包括二碳到五碳烷基即(CH2)x,x=2-5捆扎的铁卟啉NO复合物即1-FeNO到4-FeNO,及其前体铁卟啉氯化物即1-FeCl到4-FeCl;结构式如式(1)所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4个烷基桥连二(5-叔丁基水杨醛)的制备
采用卤代烃与酚羟基缩合的方法,在搅拌条件下,将无水碳酸钾加入到N,N-二甲基甲酰胺中,恒温55~70℃并惰性气体保护;加入5-叔丁基水杨醛,维持8~15分钟;然后将1,ω-二溴烷烃逐滴加入,混合物继续搅拌8~16h;其中,无水碳酸钾、5-叔丁基水杨醛及1,ω-二溴烷烃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6:1.8-2.5:0.8-1.1;反应液冷却至0℃以下,往反应混合物中缓慢加水,加水时维持温度0~5℃;离心分离出固体,并在CH2Cl2-甲醇体系中重结晶,结晶时维持在0℃以下,得到桥连双醛白色固体;
(2)4个非平面铁卟啉氯化物的制备
采用金属模板策略和Alder-Longo缩合法制备,取步骤(1)所得桥连双醛,吡咯和FeCl3按1.0:2.0-3.0:1.0-8.0的摩尔比分批加入沸腾的丙酸/丁酸混合物中,在回流10~15分钟后,另一当量吡咯加入混合溶液中,继续搅拌30~60分钟,然后趁热减压蒸除混合酸;固体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浸泡2~5次,合并浸泡液,用水洗涤该溶液4~6次,并用硫酸钠干燥;除去溶剂后,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用二氯甲烷/石油醚进行分离,收集第二色带,得到紫红色铁卟啉氯化物1-FeCl、2-FeCl、3-FeCl或4-FeCl;
(3)气体NO的制备与干燥
采用酸性条件分解亚硝酸钠的方法,反应如式(2)所示,往双颈瓶中加入稀硫酸,以惰性气体置换体系中的空气,然后以恒压滴液漏斗将亚硝酸钠溶液缓慢滴加至稀硫酸中,产生的NO气体经无水CaCl2干燥,滴加速度视NO复合物的生成速度而进行调节;
6NaNO2+3H2SO4═3Na2SO4+2HNO3+4NO↑+2H2O (2)
(4)4个非平面铁卟啉NO复合物的制备
采用NO与铁(III)卟啉氯化物直接络合的方法,取铁卟啉氯化物溶于无水溶剂中,将溶液充分脱氧气,然后将新制的干燥NO气体鼓入铁卟啉溶液直至铁卟啉氯化物完全反应;借助溶剂挥发进行重结晶,分离目标络合物,得到深紫色的铁卟啉NO复合物1-FeNO、2-FeNO、3-FeNO或4-FeNO。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1,ω-二溴烷烃为1,2-二溴乙烷,1,3-二溴丙烷,1,4-二溴丁烷和1,5-二溴戊烷中的一种,所得对应的桥连双醛分别称为
碳二双醛即2,2'-[乙烷-1,2-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碳三双醛即2,2'-[丙烷-1,3-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碳四双醛即2,2'-[丁烷-1,4-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碳五双醛即2,2'-[戊烷-1,5-二基双(氧基)]二(5-叔丁基)苯甲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步骤(1)中,碳酸钾作为催化剂使用,使用前需要充分干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N,N-二甲基甲酰胺与无水碳酸钾的用量比为70~100ml:120~160mmol。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水与无水碳酸钾的用量比为80~120ml:120~160mmol。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作为中心金属的FeCl3物种提前加入,Fe在反应过程中既作为铁源,又作为模板诱导吡咯成卟啉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丙酸/丁酸混合物中,丙酸、丁酸的体积比为2:1。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稀硫酸的浓度为6mol/L;亚硝酸钠的浓度为2mol/L。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溶剂为二氯甲烷、氯仿、甲苯中的一种,且溶剂使用前需充分除水和脱氧气。
CN201910160515.0A 2019-03-04 2019-03-04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97620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0515.0A CN109762025A (zh) 2019-03-04 2019-03-04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0515.0A CN109762025A (zh) 2019-03-04 2019-03-04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2025A true CN109762025A (zh) 2019-05-17

Family

ID=66457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0515.0A Pending CN109762025A (zh) 2019-03-04 2019-03-04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6202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5610A (zh) * 2020-06-18 2020-11-03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铜卟啉催化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CN113801100A (zh) * 2021-10-26 2021-12-17 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 一种四核铜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5610A (zh) * 2020-06-18 2020-11-03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铜卟啉催化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CN111875610B (zh) * 2020-06-18 2021-08-31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铜卟啉催化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CN113801100A (zh) * 2021-10-26 2021-12-17 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 一种四核铜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05242B2 (ja) グリセリン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法
CN109762025A (zh) 一类一氧化氮还原酶模拟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72206B (zh) 一种环硫乙烷的制备工艺
CN114181191B (zh) 一种环状硫酸酯的合成方法
CN113549048A (zh) 一种亚硫酸乙烯酯的制备方法
CN101328125B (zh) 一种两步耦合反应制备碳酸二乙酯的方法
CN103864889A (zh) 环氧酮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卡非佐米的制备方法
CN102531970B (zh) 碳酰肼及其快速合成方法
CN110590569A (zh) 一种合成妥洛特罗的方法
CN114907310A (zh) 环状硫酸酯的制备方法
JP5262623B2 (ja) スルホンアミド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CN112521607A (zh) 一种聚硫羰氨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Rozen et al. Fluorination of nitro compounds with acetyl hypofluorite
CN111499504A (zh) 一种α-萘乙酸的制备方法
CN115385850B (zh) 一种1,4-二氢吡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JPS58152822A (ja) 新規なニトロメチル化剤
JPH01186838A (ja) 3−(4’−ブロモビフェニル)−4−フェニル酪酸の製造方法
CN110922411B (zh) 一种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CN107459501B (zh) 一种奥格列汀的手性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CN113549063B (zh) 一种光学异构的八氢-2H-吡咯并[3,4-c]吡啶-2-羧酸叔丁酯的制备方法
CN115872923B (zh) 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11245B (zh) 一种双氯磺酰亚胺酸及双氟磺酰亚胺锂的制备方法
Gilloux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1, 4-DI (AZIDOMETHYL)-1', 4'-DIMETHYL-2-TETRAZENE AND 1-AZIDOMETHYL-1', 4, 4'-TRIMETHYL-2-TETRAZENE FOR THE REPLACEMENT OF HYDRAZINES IN BIPROPELLANT SYSTEMS− SYNTHESIS AND OPTIMIZATION
CN104860954B (zh) 一种苯酯螺吡咯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478222A (zh) 3’三磷酸核苷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