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47271A -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47271A
CN109747271A CN201811301877.9A CN201811301877A CN109747271A CN 109747271 A CN109747271 A CN 109747271A CN 201811301877 A CN201811301877 A CN 201811301877A CN 109747271 A CN109747271 A CN 1097472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ant
ink
relaying
coola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018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47271B (zh
Inventor
绿川雄
山崎俊辅
富田直弘
佐藤修二
山村祐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I Prin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I Prin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I Printek Inc filed Critical SII Printek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747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7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47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72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08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dealing with thermal variations, e.g.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头,其能够应对各种液体的喷射,同时其处理性也优秀。该液体喷射头具备:主体部,其具有液体喷射头芯片和冷却部;流入侧连接单元以及流出侧连接单元,其构成为相对于该主体部能够选择性地装卸。作为流入侧连接单元,能够选择第一流入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入侧盖单元。作为流出侧连接单元,能够选择第一流出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出侧盖单元。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一种,提供有将油墨(液体)喷出(喷射)到记录纸等被记录介质来进行图像和文字等的记录的喷墨方式的记录装置。在这种方式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中,通过从油墨储罐向喷墨头(液体喷射头)供应油墨,并从该喷墨头的喷嘴将油墨相对于被记录介质喷出,从而进行图像和文字等的记录。另外,在这样的喷墨头中,设有喷出油墨的头芯片。这种头芯片和进行其驱动控制的驱动器IC(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有时可能在喷墨头的动作时伴随发热。因此本申请人已提出一种液体喷射头,其通过使油墨作为冷却剂而流通,来进行包括驱动器IC的控制电路的冷却(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18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液体喷射头要求能够喷射各种液体,另一方面,要求其处理也容易进行。即,希望提供一种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能够应对各种液体的喷射,同时其处理性也优秀。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主体部、流入侧连接单元、流出侧连接单元。主体部具有:液体喷射头芯片,其包括供液体通过的液体流路并喷射液体;以及冷却部,其包括供冷却剂通过的冷却剂流路。流入侧连接单元是构成为在液体流路的上游以及冷却剂流路的上游相对于主体部能够选择性地装卸的流入侧连接单元。流出侧连接单元是构成为在液体流路的下游以及冷却剂流路的下游相对于主体部能够选择性地装卸的流出侧连接单元。
此处,作为流入侧连接单元,可选择第一流入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入侧盖单元,该第一流入侧盖单元包括分支成液体中继路和冷却剂中继路的液体流入管,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液体流路的液体流入口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该第二流入侧盖单元将液体流入管以及冷却剂流入管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液体流入管与液体中继路连接,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液体流入口连接,该冷却剂流入管与冷却剂中继路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
另一方面,作为流出侧连接单元,可选择第一流出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出侧盖单元,该第一流出侧盖单元包括供液体中继路和冷却剂中继路合流的液体流出管,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液体流路的液体流出口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该第二流出侧盖单元将液体流出管以及冷却剂流出管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液体流出管与液体中继路连接,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液体流出口连接,该冷却剂流出管与冷却剂中继路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具备上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和供该液体喷射头安装的滑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能够应对各种液体的喷射,同时能够确保优秀的处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例的示意立体图;
图2A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喷射记录装置的第一模式中的循环机构的概要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B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喷射记录装置的第二模式中的循环机构的概要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内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B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内部构造的其他分解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在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内部设置的冷却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B是将图5A中所示的冷却部的主要部分扩大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在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冷却剂流路设置的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B是表示图6A中所示的连接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C是图6A中所示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6D是表示图6A中所示的连接部的一个构成要素的剖视图;
图6E是表示图6A中所示的连接部的一个构成要素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液体流路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内侧流路板的俯视图;
图8B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外侧流路板的俯视图;
图8C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头芯片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7中所示的液体流路设置的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第一流入侧盖单元的立体图;
图10B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第一流出侧盖单元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第二流入侧盖单元的立体图;
图11B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中的第二流出侧盖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中所示的液体喷射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1.实施方式>
[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
图1是将作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的概要结构例示意性地利用立体图表示的图。该打印机1是利用油墨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进行图像和文字等的记录(打印)的喷墨打印机。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备一对运送机构2a、2b、油墨储罐3、喷墨头4、循环机构5和扫描机构6。这些各部件容纳在具有规定形状的框体10内。此外,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为能够识别的大小,适当变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尺。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所示的Z轴方向作为铅垂方向进行说明。详细地,将+Z方向作为铅垂方向上方,并将-Z方向作为铅垂方向下方进行说明。
此处,打印机1与本公开中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一个具体例对应,喷墨头4(后述的喷墨头4Y、4M、4C、4B)与本公开中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具体例对应。
如图1所示,运送机构2a、2b是各自将记录纸P沿着运送方向d(X轴方向)运送的机构。这些运送机构2a、2b各自具有栅格辊21、夹送辊22以及驱动机构(未图示)。栅格辊21以及夹送辊22各自沿着Y轴方向(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驱动机构是使栅格辊21围绕轴旋转(在ZX面内旋转)的机构,例如由马达等构成。
(油墨储罐3)
油墨储罐3是将油墨容纳于内部的储罐。作为该油墨储罐3,在本例中如图1所示,设有单独地容纳黄(Y)、洋红(M)、青(C)、黑(B)这四色的油墨的4种储罐。即,设有容纳黄色的油墨的油墨储罐3Y、容纳洋红色的油墨的油墨储罐3M、容纳青色的油墨的油墨储罐3C、以及容纳黑色的油墨的油墨储罐3B。这些油墨储罐3Y、3M、3C、3B在框体10内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置。
此外,油墨储罐3Y、3M、3C、3B各自除了所容纳的油墨的颜色以外都为相同的结构,故在以下总称为油墨储罐3进行说明。
(喷墨头4)
喷墨头4是从后述的多个喷嘴H1、H2对记录纸P喷射(喷出)液滴状的油墨来进行图像和文字等的记录的头。作为该喷墨头4,在本例中如图1所示,设有单独地喷射分别容纳于上述的油墨储罐3Y、3M、3C、3B这四色的油墨的4种头。即,设有喷射黄色的油墨的喷墨头4Y、喷射洋红色的油墨的喷墨头4M、喷射青色的油墨的喷墨头4C、以及喷射黑色的油墨的喷墨头4B。这些喷墨头4Y、4M、4C、4B在框体10内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
此外,喷墨头4Y、4M、4C、4B各自除了所利用的油墨的颜色以外都为相同的结构,故在以下总称为喷墨头4进行说明。另外,关于该喷墨头4的详细结构,在后文描述。
(循环机构5)
循环机构5包含油墨循环流路50和冷却剂循环流路55而构成,该油墨循环流路50使油墨在油墨储罐3和喷墨头4中的头芯片403(后文出现)之间循环,该冷却剂循环流路55使冷却剂在冷却剂储罐7和喷墨头4中的冷却部404(后文出现)之间循环。此外,关于该循环机构5的详细结构,在后文描述(参照后文出现的图2)。
(扫描机构6)
扫描机构6是沿着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使喷墨头4扫描的机构。如图1所示,该扫描机构6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导轨61a、61b、被这些导轨61a、61b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的滑架62、以及使该滑架62沿着Y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63。另外,驱动机构63具有配置在一对导轨61a、61b之间的一对滑轮631a、631b、卷绕在这些滑轮631a、631b之间的无接头带632、以及使滑轮631a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633。
滑轮631a、631b分别沿着Y轴方向配置在与各导轨61a、61b的两端附近对应的区域。滑架62与无接头带632连结。该滑架62具有载置前述的4种喷墨头4Y、4M、4C、4B的平板状的基台62a和从该基台62a垂直(Z轴方向)地立起的壁部62b。在基台62a上,喷墨头4Y、4M、4C、4B沿着Y轴方向排列地载置。
此外,通过这样的扫描机构6和前述的运送机构2a、2b,构成使喷墨头4和记录纸P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
[循环机构5的详细结构]
图2A以及图2B是表示循环机构5中的概要构成例的示意图。特别是,图2A示出与后述的第一模式对应的概要构成例,图2B示出与后述的第二模式对应的概要构成例。循环机构5具有油墨循环流路50和冷却剂循环流路55,该油墨循环流路50包含油墨供应管51、油墨排出管52、油墨流入管56、油墨中继配管66S、66E以及油墨流出管57而构成,该冷却剂循环流路55包含冷却剂供应管53、冷却剂排出管54、冷却剂流入管58、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以及冷却剂流出管59而构成。此外,作为油墨循环流路50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油墨流入管56、油墨中继配管66S、66E以及油墨流出管57也均为喷墨头4的构成要素。进一步地,作为冷却剂循环流路55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冷却剂流入管58、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以及冷却剂流出管59也均为喷墨头4的构成要素。在循环机构5中,油墨在油墨循环流路50中沿着图中箭头的方向流通,冷却剂在冷却剂循环流路55中沿着图中箭头的方向流通。构成油墨循环流路50的各构成要素(油墨供应管51、油墨排出管52、油墨流入管56、油墨中继配管66S、66E以及油墨流出管57)由对在其内部流通的油墨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构成。同样地,构成冷却剂循环流路55的各构成要素(冷却剂供应管53、冷却剂排出管54、冷却剂流入管58、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以及冷却剂流出管59)由对在其内部流通的冷却剂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构成。
在油墨循环流路50中,油墨供应管51以及油墨排出管52以将油墨储罐3和头芯片403相连的方式分别设置。但是,在油墨供应管51和头芯片403之间,设有将它们相连的油墨流入管56和油墨中继配管66S,在头芯片403和油墨排出管52之间,设有将它们相连的油墨中继配管66E和油墨流出管57。另一方面,在冷却剂循环流路55中,冷却剂供应管53以及冷却剂排出管54以将冷却剂储罐7和冷却部404相连的方式分别设置。但是,在冷却剂供应管53和冷却部404之间,设有将它们相连的冷却剂流入管58和冷却剂中继配管65S,在冷却部404和冷却剂排出管54之间,设有将它们相连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E和冷却剂流出管59。此外,冷却剂储罐7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1的内部或外部的任一个。另外,冷却剂排出管54也可以经由用于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冷却剂的冷却的热交换器。
循环机构5还具备在油墨供应管51设置的加压泵51P、在油墨排出管52设置的吸引泵52P、在冷却剂供应管53设置的加压泵53P、以及在冷却剂排出管54设置的吸引泵54P。油墨供应管51、油墨排出管52、冷却剂供应管53以及冷却剂排出管54例如由具有能够跟随与支撑喷墨头4的扫描机构6的动作的程度的可挠性的柔性软管构成。
另外,在循环机构5中,能够选择性地进行冷却剂流入管58和冷却剂供应管53的连接、或冷却剂中继配管65S和油墨流入管56的连接中的任一个。同样地,能够选择性地进行冷却剂流出管59和冷却剂排出管54的连接、或冷却剂中继配管65E和油墨流出管57的连接中的任一个。
此外,油墨流入管56、油墨流出管57、冷却剂流入管58以及冷却剂流出管59分别是与本公开的“液体流入管”、“液体流出管”、“冷却剂流入管”以及“冷却剂流出管”对应的一个具体例。
[喷墨头4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2还有图3~图14,对喷墨头4的详细结构例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喷墨头4的整体结构例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喷墨头4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喷墨头4具有主体部400、盖单元401和盖单元402。盖单元401以及盖单元402各自构成为相对于主体部400可装卸。此外,作为盖单元401,可选择与本公开的“第一流入侧盖部件”的一个具体例对应的盖单元401A、以及与本公开的“第二流入侧盖部件”的一个具体例对应的盖单元401B中的任一个。另一方面,作为盖单元402,可选择与本公开的“第一流出侧盖部件”的一个具体例对应的盖单元402A、以及与本公开的“第二流出侧盖部件”的一个具体例对应的盖单元402B中的任一个。在图3A以及图3B中,示例了选择了盖单元401A以及盖单元402A的情况,但本公开的喷墨头4也能够选择盖单元401B以及盖单元402B并分别安装在主体部400。此外,在后文对盖单元401以及盖单元402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主体部400具有在滑架62的基台62a安装的基板400P、和从基板400P观察时在与记录纸P对置的一侧设置的头芯片403。基板400P是将Y轴方向作为较长方向并且将X轴方向作为较短方向并沿着XY面扩大的板状部件。头芯片403包括供作为液体的油墨通过的油墨循环流路50,并从多个喷嘴H1、H2喷射油墨。在本说明书中,头芯片403在基板400P的铅垂方向下方设置。另外,主体部400中的、从基板400P观察时与头芯片403相反侧的部分被盖部件400C覆盖。
图4A是表示去除盖部件400C的状态的喷墨头4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从图4A的状态进一步去除盖单元402的状态的喷墨头4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此外,图4A以及图4B示例了选择盖单元401B以及盖单元402B并分别安装在主体部400的状态。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主体部400还具有从基板400P观察时在与头芯片403相反侧(即,铅垂方向上方)设置的控制电路430以及冷却部404。冷却部404例如由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冷却部404L、404R构成。控制电路430包括驱动器IC等,例如设置在沿着与基板400P正交的XZ面扩大的板状部件上。该驱动器IC例如控制头芯片403的动作和循环机构5的动作等。
图5A是表示冷却部404L、404R以及其附近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图5B是冷却部404L、404R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B所示,冷却部404L、404R具有:冷却配管407(407L、407R),其例如以成为S形状的方式蜿蜒并供冷却剂通过;一对冷却板408、409,其以与该冷却配管407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将冷却配管407沿X轴方向夹住并对置;以及接头70(70S、70E),其与冷却配管407的两端连接。冷却配管407可以例如由不锈钢等、对油墨具有耐腐蚀性的耐腐蚀性材料构成。
一对冷却板408、409在相互对置的面上形成槽408U、409U,该槽408U、409U具有与冷却配管407的外径对应的半圆状的剖面,这些槽408U、409U的内表面与冷却配管407的外表面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冷却板408、409仅夹持作为冷却配管407中的一部分的直线状部分,但也可以同时夹持冷却配管407的曲线状部分。一对冷却板408、409可以由具有比构成冷却配管407的耐腐蚀性材料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的高导热率性材料构成。具体地,例如可以为铝的单质或铝合金。
冷却配管407具有供冷却剂流入的冷却剂流入口407S和供冷却剂流入的冷却剂流出口407E。此处,可以设置为在铅垂方向上使冷却剂流入口407S的高度位置比冷却剂流出口407E的高度位置低。如图5A所示,冷却剂流入口407S经由接头70S(70SL、70SR)以及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参照后文出现的图7或图10A~11B)与冷却剂流入管58连接,冷却剂流出口407E经由接头70E(70EL、70ER)以及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参照后文出现的图7或图10A~11B)等与冷却剂流出管59连接。此外,图5A是盖单元401B、402B被安装的状态所对应的图。关于冷却剂流入管58以及冷却剂流出管59的详细构成,在后文说明。如图5A所示,接头70SL与冷却部404L中的冷却配管407L的冷却剂流入口407S连接,接头70SR与冷却部404R中的冷却配管407R的冷却剂流入口407S连接。另外,接头70EL与冷却部404L中的冷却配管407L的冷却剂流出口407E连接,接头70ER与冷却部404R中的冷却配管407R的冷却剂流出口407E连接。在本说明书中,将这些接头70S(70SL、70SR)以及接头70E(70EL、70ER)统一记载为接头70。
(接头70)
图6A是表示接头70的分解立体图。图6B是表示组装状态的接头70的外观的立体图。进一步地,图6C是接头70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如图6A所示,接头70例如从离主体部400的中心位置近的位置(与冷却剂流入口407S或冷却剂流出口407E连接的一侧)沿着轴J70依次配置有内侧帽71、内侧衬套72、继电器73、外侧衬套74和外侧帽75。冷却剂沿着轴J70在接头70的内部流通。内侧衬套72以及外侧衬套74由弹性材料构成。此外,外侧衬套74是与本公开的“弹性连结部件”对应的一个具体例。另外,内侧衬套72只要是确保其流路以使在其内部流动的油墨等不泄漏的内侧衬套即可,也可以不与外侧衬套74具有相同构造。
在轴J70上,内侧帽71具有开口71K,内侧衬套72具有开口72K。如图6C所示,冷却配管407的端部(即冷却剂流入口407S或冷却剂流出口407E)通过内侧帽71的开口71K插入到内侧衬套72的开口72K,在内侧衬套72的内表面和冷却配管407的外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使冷却配管407通过内侧衬套72而保持。另一方面,外侧帽75以及外侧衬套74在轴J70上分别具有开口75K以及开口74K。如图6C所示,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通过外侧帽75的开口75K插入到外侧衬套74的开口74K,在外侧衬套74的内表面和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的外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使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通过外侧衬套74而保持。此外,此处将后述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统称记载为冷却剂中继配管65S,将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统称记载为冷却剂中继配管65E。
图6D是表示构成接头70的外侧衬套74的剖面的剖视图,图6E是表示外侧衬套74的外观的立体图。此外,图6D以及图6E均表示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没有插入贯穿的脱离状态。外侧衬套74具有位于主体部400侧的内侧端部74E和位于与主体部400相反侧的外侧端部74S。在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没有插入贯穿到外侧衬套74的开口74K的脱离状态下,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的外径D65比外侧衬套74的内侧端部74E的内径D74E大,比外侧衬套74的外侧端部74S的内径D74S小。另外,外侧衬套74的外侧端部74S的开口74K的内径D74S以越远离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越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外侧衬套74的内侧端部74E例如为鸭嘴阀,在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没有插入贯穿的脱离状态下端缘74EE为关闭状态。进一步地,外侧衬套74的外侧端部74S具有厚壁部74S1、在其厚壁部74S1的内侧(离内侧端部74E近的位置)存在的薄壁部74S2。厚壁部74S1的厚度T1比薄壁部74S2的厚度T2厚(T1>T2)。此外,外侧衬套74的开口74K是与本公开的“插入口”对应的一个具体例。
图7是表示主体部400的基部接头80、内侧流路板47、外侧流路板46以及头芯片403、油墨流入管56(56L、56R)以及油墨流出管57(57L、57R)的立体图。图7中所示的基部接头80、内侧流路板47、外侧流路板46以及头芯片403包括在喷墨头4中供油墨流通的液体流路。外侧流路板46和内侧流路板47在头芯片403的上方依次层叠,进一步地,在内侧流路板47的较长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附近各配置有两个基部接头80(80S、80E)。此外,在内侧流路板47和外侧流路板46之间,插入有未图示的可挠性膜。在内侧流路板47的X轴方向的一端(油墨流入侧的端部)附近设置的两个基部接头80S(80SL、80SR)连接有油墨流入管56,在内侧流路板47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油墨流出侧的端部)附近设置的两个基部接头80E(80EL、80ER)连接有油墨流出管57。此外,图7示例了选择盖单元401A以及盖单元402A并分别安装在主体部400的状态。即,在选择了盖单元401A以及盖单元402A的情况下,冷却剂中继配管65S与油墨流入管56连接,并且冷却剂中继配管65E与油墨流出管57连接。
图8A~图8C各自是表示从-Z方向观察内侧流路板47、外侧流路板46以及盖板43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8A所示,内侧流路板47具有在与基部接头80SL、80SR对应的位置设置的四个流入孔471、在与基部接头80EL、80ER对应的位置设置的四个流出孔472、以及沿X轴方向各自延伸并且沿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狭缝473。此外,内侧流路板47的狭缝473均被插入到内侧流路板47和外侧流路板46之间的可挠性膜密封。如图8B所示,外侧流路板46具有沿X轴方向各自延伸的狭缝461A~461D以及狭缝462A~462D。此外,狭缝461A~461D的一端设置在Z轴方向上与两个流入孔471的任一方对应的位置,狭缝462A~462D的一端设置在Z轴方向上与两个流出孔472的任一方对应的位置。如图8C所示,盖板43具有沿X轴方向各自延伸的油墨室431A~431D以及油墨室432A~432D。此外,油墨室431A~431D设置在Z轴方向上与狭缝461A~461D分别对应的位置,油墨室432A~432D设置在Z轴方向上与狭缝462A~462D分别对应的位置。此外,内侧流路板47的流入孔471以及流出孔472、外侧流路板46的狭缝461A~461D、462A~462D、及盖板43的油墨室431A~431D、432A~432D构成在喷墨头4中供油墨流通的液体流路。
(基部接头80)
图9是表示基部接头8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9所示,基部接头80例如从离主体部400的外侧(与油墨流入管56或油墨流出管57的油墨中继配管66E连接的一侧)沿着轴J80依次配置有帽81、衬套82、以及基部83。油墨在基部接头80的内部流通。即,来自油墨流入管56的油墨经过帽81的开口81K和衬套82的开口82K从端部832向基部83流入之后,从端部831朝向内侧流路板47的流入孔471流出。或者,从内侧流路板47的流出孔472流出的油墨从端部831向基部83流入之后,依次经由在端部832设置的衬套82的开口82K和帽81的开口81K并到达油墨流出管57。衬套82由弹性材料构成,具有与接头70的外侧衬套74实质上相同的构造。即,例如衬套82的内侧端部也为鸭嘴阀。此外,衬套82是与本公开的“弹性连结部件”对应的一个具体例。
帽81具有开口81K,衬套82具有开口82K。油墨中继配管66S、66E的端部通过帽81的开口81K插入到衬套82的开口82K,在衬套82的内表面和油墨中继配管66S、66E的外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使油墨中继配管66S、66E通过衬套82而保持。
(盖单元401A、402A)
图10A是表示盖单元401A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A中的左侧的图表示从外侧(与安装在主体部40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观察盖单元401A的状态,图10A中的右侧的图是表示从内侧(安装在主体部400的一侧)观察盖单元401A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10B是表示盖单元402A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B中的左侧的图表示从外侧观察盖单元402A的状态,图10B中的右侧的图是表示从内侧观察盖单元402A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0A所示,盖单元401A具有盖主体301、油墨流入管56L、56R、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盖主体301包括堵塞开口321(参照后文出现的图11A)的栓311、各自沿Z轴方向延伸并沿Y轴方向排列的槽331L、331R。油墨流入管56L、56R分别收容在盖主体301的槽331L、331R中。在油墨流入管56L的侧面,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和油墨中继配管66SL以在Z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竖立设置。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和油墨中继配管66SL均从盖主体301的内侧(主体部400侧)贯穿盖主体301的侧面341(槽331L的底面)向盖主体301的外侧(与主体部400相反的一侧)导出,并与油墨流入管56L连接。同样地,在油墨流入管56R的侧面,冷却剂中继配管65SR和油墨中继配管66SR以在Z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竖立设置。冷却剂中继配管65SR和油墨中继配管66SR均从盖主体301的内侧贯穿盖主体301的侧面341(槽331R的底面)向盖主体301的外侧导出,并与油墨流入管56R连接。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接头70SL、70SR连接。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基部接头80SL、80SR连接。此外,油墨流入管56L以及油墨流入管56R在加压泵51P(图2A、图2B)和头芯片403之间从一个油墨流入管56分支。因此,来自油墨储罐3的油墨在被分流到油墨流入管56L以及油墨流入管56R之后,在盖单元401A中进一步被分流到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和油墨中继配管66SL,并且被分流到冷却剂中继配管65SR和油墨中继配管66SR。
如图10B所示,盖单元402A具有盖主体302、油墨流入管57L、57R、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盖主体302包括堵塞开口322(参照后文出现的图11B)的栓312、以及各自沿Z轴方向延伸并沿Y轴方向排列的槽332L、332R。油墨流出管57L、57R分别收容在盖主体302的槽332L、332R中。在油墨流出管57L的侧面,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和油墨中继配管66EL以在Z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竖立设置。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EL均从盖主体302的内侧(主体部400侧)贯穿盖主体302的侧面342(槽332L的底面)向盖主体302的外侧(与主体部400相反的一侧)导出,并与油墨流出管57L连接。同样地,在油墨流出管57R的侧面,冷却剂中继配管65ER和油墨中继配管66ER以在Z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竖立设置。冷却剂中继配管65ER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ER均从盖主体302的内侧贯穿盖主体302的侧面342(槽332R的底面)向盖主体302的外侧导出,并与油墨流出管57R连接。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接头70EL、70ER连接。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基部接头80EL、80ER连接。此外,油墨流出管57L以及油墨流出管57R在吸引泵52P(图2A)和头芯片403之间合流到一个油墨流出管57。从盖单元401A供应到主体部400的油墨在盖单元401A中分别经由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和油墨中继配管66EL向油墨流出管57L流入,并且分别经由冷却剂中继配管65ER和油墨中继配管66ER向油墨流出管57R流入。进一步地,向油墨流出管57L流入的油墨和向油墨流出管57R流入的油墨进一步地向一个油墨流出管57流入。另外,盖主体301和盖主体302也可以为相同构造。
(盖单元401B、402B)
图11A是表示盖单元401B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A中的左侧的图表示从外侧(与安装在主体部40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观察盖单元401B的状态,图11A中的右侧的图是表示从内侧(安装在主体部400的一侧)观察盖单元401B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11B是表示盖单元402B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B中的左侧的图表示从外侧观察盖单元402B的状态,图11B中的右侧的图是表示从内侧观察盖单元402B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1A所示,盖单元401B具有盖主体301、冷却剂流入管58、油墨流入管56L、56R、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盖主体301具有与图10A中所示的盖单元401A的盖主体实质上相同的构造,但堵塞开口321的栓311被去除,使冷却剂流入管58以贯穿该开口321的方式安装在盖主体301。冷却剂流入管58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主部581、与主部581连接并沿Y轴方向扩大的分支部582。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的一端分别与分支部582的两端附近连接。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接头70SL、70SR(参照图5A。)连接。因此,来自冷却剂储罐7的冷却剂在盖单元401B中从冷却剂流入管58被分流到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和冷却剂中继配管65SR并分别向冷却部404L以及冷却部404R导入。即,来自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的冷却剂经由接头70SL向冷却部404L供应,来自冷却剂中继配管65SR的冷却剂经由接头70SR向冷却部404R供应。
油墨流入管56L、56R分别收容在盖主体301的槽331L、331R中。在油墨流入管56L的侧面竖立设置有油墨中继配管66SL,在油墨流入管56R的侧面竖立设置有油墨中继配管66SR。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均从盖主体301的内侧贯穿盖主体301的侧面341(槽331L、331R的底面)向盖主体301的外侧导出,并与油墨流入管56L、56R连接。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基部接头80SL、80SR连接。此外,油墨流入管56L以及油墨流入管56R在加压泵51P(图2)和喷墨头4之间从一个油墨流入管56分支。因此,来自油墨储罐3的油墨分流到油墨流入管56L以及油墨流入管56R之后,在盖单元401B中分别经由油墨中继配管66SL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SR并向主体部400导入。来自油墨中继配管66SL的油墨经由基部接头80SL向头芯片403供应,来自油墨中继配管66SR的油墨经由基部接头80SR向头芯片403供应。
如图11B所示,盖单元402B具有盖主体302、冷却剂流出管59、油墨流出管57L、57R、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盖主体302具有与图10B中所示的盖单元402A的盖主体实质上相同的构造,但堵塞开口322的栓312被去除,使冷却剂流出管59以贯穿该开口322的方式安装在盖主体302。冷却剂流出管59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主部591、与主部591连接并沿Y轴方向扩大的分支部592。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的一端分别与分支部592的两端附近连接。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接头70EL、70ER(参照图5A。)连接。
油墨流出管57L、57R分别收容在盖主体302的槽332L、332R中。在油墨流出管57L的侧面竖立设置有油墨中继配管66EL,在油墨流出管57R的侧面竖立设置有油墨中继配管66ER。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均从盖主体302的内侧贯穿盖主体302的侧面342(槽332L、332R的底面)向盖主体302的外侧导出,并与油墨流出管57L、57R连接。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400的基部接头80EL、80ER连接。此外,油墨流出管57L以及油墨流出管57R在吸引泵52P(图2B)和头芯片403之间合流到一个油墨流出管57。从盖单元401B供应到主体部400的油墨在盖单元402B中经由油墨中继配管66EL向油墨流出管57L流入,并且经由油墨中继配管66ER向油墨流出管57R流入。其后,向油墨流出管57L流入的油墨和向油墨流出管57R流入的油墨进一步地向一个油墨流出管57流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单元401A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接头70SL、70SR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端部)和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基部接头80SL、80SR的液体流入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盖单元401B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的前端部分和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的前端部分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同样地,盖单元402A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接头70EL、70ER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端部)和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基部接头80EL、80ER的液体流出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盖单元402B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的前端部分和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的前端部分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
此外,在该喷墨头4中,在对主体部400安装盖单元401A的情况下安装盖单元402A,在对主体部400安装盖单元401B的情况下安装盖单元402B。
(头芯片403)
图12是将头芯片403的详细结构例利用分解立体图表示的图。图13是示意性地利用仰视图(XY仰视图)表示将图12中所示的喷嘴板41(喷射孔板)卸下的状态下的头芯片403的结构例的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沿着图13中所示的XIV-XIV线的剖面结构例(ZX剖面结构例)的图。但是,在图12以及图13中,将头芯片403中的Y轴方向的一半、即形成有油墨室431A、432A、431B、432B的区域的一部分放大并表示。关于头芯片403中的、形成有油墨室431C、432C、431D、432D的区域也实质上具有图12以及图13中所示的构造,因此在以下省略其说明。
如图12所示,头芯片403主要具备喷嘴板41、促动器板42以及盖板43。这些喷嘴板41、促动器板42以及盖板43例如使用粘接剂等相互贴合,并沿着Z轴方向按该顺序层叠。此外,在以下,沿着Z轴方向将盖板43侧称为上方,并且将喷嘴板41侧称为下方进行说明。
<喷嘴板41>
喷嘴板41例如由具有50μm左右的厚度的聚酰亚胺等膜材料构成,如图12所示,粘接在促动器板42的下表面。另外,如图8C所示,在该喷嘴板41上实际上设有沿着X轴方向各自延伸的四列喷嘴列(喷嘴列411~414),但在图12以及图13中,仅示出其中的喷嘴列411、412。这些喷嘴列411~414彼此沿着Y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图8C)。
喷嘴列411具有沿着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在一个直线上排列地形成的、多个喷嘴H1。这些喷嘴H1各自将喷嘴板41沿着其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例如如图14所示,与促动器板42的喷出通道C1e内连通。具体如图13所示,各喷嘴H1在喷出通道C1e上以位于沿着Y轴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方式形成。另外,喷嘴H1的沿着X轴方向的形成间距与喷出通道C1e的沿着X轴方向的形成间距相同(相同间距)。详细在后文描述,从喷出通道C1e内被供应的油墨从这样的喷嘴列411内的喷嘴H1被喷出(喷射)。
喷嘴列412也同样地具有沿着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在一个直线上排列地形成的、多个喷嘴H2。这些喷嘴H2也各自将喷嘴板41沿着其厚度方向贯通,与后述的促动器板42的喷出通道C2e内连通。具体如图13所示,各喷嘴H2在喷出通道C2e上以位于沿着Y轴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方式形成。另外,喷嘴H2的沿着X轴方向的形成间距与喷出通道C2e的沿着X轴方向的形成间距相同。详细在后文描述,从喷出通道C2e内被供应的油墨从这样的喷嘴列412内的喷嘴H2被喷出。此外,这些喷嘴H1、H2各自为随着去往下方而逐渐缩小直径的锥状的贯通孔。
<促动器板42>
促动器板42是由例如PZT(钛酸锆酸铅)等压电材料构成的板。在该促动器板42中,极化方向沿着厚度方向(Z轴方向)单向地设定。另外,在促动器板42上实际上设有沿着X轴方向各自延伸的四列通道列,但在图12以及图13中,仅示出其中的两列通道列421、422。这些通道列421、422彼此沿着Y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
如图13所示,在这样的促动器板42中,在沿着X轴方向的中央部(通道列421、422的形成区域),设有油墨的喷出区域(喷射区域)A1。另一方面,在促动器板42中,在沿着X轴方向的两端部(通道列421、422的非形成区域),设有油墨的非喷出区域(非喷射区域)A2。该非喷出区域A2相对于喷出区域A1位于沿着X轴方向的外侧。此外,促动器板42的沿着Y轴方向的两端部各自构成尾部420。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上述的通道列421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通道C1。这些通道列C1以沿着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配置。各通道C1通过由压电体(促动器板42)构成的驱动壁Wd各自划界而成,在剖视时为凹状的槽部。
通道列422也同样,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通道C2。这些通道列C2以沿着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配置。各通道C2也通过上述的驱动壁Wd各自划界而成,在剖视时为凹状的槽部。
此处,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通道C1中,存在用于使油墨喷出的喷出通道C1e和不使油墨喷出的虚拟通道C1d。在通道列421中,这些喷出通道C1e和虚拟通道C1d沿着X轴方向交替地配置。各喷出通道C1e与喷嘴板41的喷嘴H1连通,另一方面,各虚拟通道C1d与喷嘴H1不连通,被喷嘴板41的上表面从下方覆盖。
同样地,在通道C2中,存在用于使油墨喷出的喷出通道C2e和不使油墨喷出的虚拟通道C2d。在通道列422中,这些喷出通道C2e和虚拟通道C2d沿着X轴方向交替地配置。各喷出通道C2e与喷嘴板41的喷嘴H2连通,另一方面,各虚拟通道C2d与喷嘴H2不连通,被喷嘴板41的上表面从下方覆盖。
另外,如图13所示,通道C1的喷出通道C1e以及虚拟通道C1d相对于通道C2的喷出通道C2e以及虚拟通道C2d以相互交错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4中,通道C1的喷出通道C1e和通道C2的喷出通道C2e配置为交错状。此外,如图12所示,在促动器板42中,在与虚拟通道C1d、C2d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与虚拟通道C1d、C2d的沿着Y轴方向的外侧端部连通的浅槽部Dd。
此处,如图12以及图14所示,在上述的驱动壁Wd的对置的内侧面,各自设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驱动电极Ed。在该驱动电极Ed中存在设于面向喷出通道C1e、C2e的内侧面的公用电极Edc和设于面向虚拟通道C1d、C2d的内侧面的有源电极Eda。此外,如图14所示,这样的驱动电极Ed(公用电极Edc以及有源电极Eda)在驱动壁Wd的内侧面上,只形成到深度方向(Z轴方向)的中间位置。
在相同的喷出通道C1e(或喷出通道C2e)内对置的一对公用电极Edc彼此在公用端子(未图示)处相互电连接。另外,在相同的虚拟通道C1d(或虚拟通道C2d)内对置的一对有源电极Eda彼此相互电隔离。另一方面,经由喷出通道C1e(或喷出通道C2e)对置的一对有源电极Eda彼此在有源端子(未图示)处相互电连接。
此处,如图12所示,在前述的尾部420中,安装有将驱动电极Ed和控制电路430(图4A)之间电连接的柔性印刷基板44。在该柔性印刷基板44上形成的布线图案(未图示)相对于上述的公用端子以及有源端子电连接。由此,经由柔性印刷基板44从控制电路430对各驱动电极Ed施加驱动电压。
<盖板43>
如图12所示,盖板43以闭塞促动器板42的各通道C1、C2(各通道列421、422)的方式配置。具体地,该盖板43粘接在促动器板42的上表面,为板状构造。
如图12所示,在盖板43上,分别形成有一对油墨室431A、432A和一对油墨室431B、432B。具体地,一对油墨室431A、432A形成在与促动器板42的通道列421(多个通道C1)对应的区域。另外,一对油墨室431B、432B形成在与促动器板42的通道列422(多个通道C2)对应的区域。
油墨室431A形成在各通道C1的沿着Y轴方向的内侧的端部附近,为凹状的槽部。在该油墨室431A中,在与各喷出通道C1e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将盖板43沿着其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的供应狭缝Sa。同样地,油墨室431B形成在各通道C2的沿着Y轴方向的内侧的端部附近,为凹状的槽部。在该油墨室431B中,在与各喷出通道C2e对应的区域,也形成有上述的供应狭缝Sa。
如图12所示,油墨室432A形成在各通道C1的沿着Y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附近,为凹状的槽部。在该油墨室432A中,在与各喷出通道C1e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将盖板43沿着其厚度方向贯通的排出狭缝Sb。同样地,油墨室432B形成在各通道C2的沿着Y轴方向的外侧的端部附近,为凹状的槽部。在该油墨室432B中,在与各喷出通道C2e对应的区域,也形成有上述的排出狭缝Sb。
这样,油墨室431A以及油墨室432A分别经由供应狭缝Sa以及排出狭缝Sb与各喷出通道C1e连通,另一方面,与各虚拟通道C1d不连通。即,各虚拟通道C1d被这些油墨室431A以及油墨室432A的底部闭塞。
同样地,油墨室431B以及油墨室432B分别经由供应狭缝Sa以及排出狭缝Sb与各喷出通道C2e连通,另一方面,与各虚拟通道C2d不连通。即,各虚拟通道C2d被这些油墨室431B以及油墨室432B的底部闭塞。
[动作]
(A.打印机1的基本动作)
在该打印机1中,如以下这样,进行对记录纸P的图像和文字等的记录动作(打印动作)。此外,作为初始状态,在图1所示的四种油墨储罐3(3Y、3M、3C、3B)中各自充分地封入有对应的颜色(四色)的油墨。另外,油墨储罐3内的油墨为经由循环机构5填充到喷墨头4内的状态。
在该打印机1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将盖单元401A、402A安装在主体部400的第一模式和将盖单元401B、402B安装在主体部400的第二模式的切换。第一模式是指,通过循环机构5使油墨在油墨储罐3和头芯片403以及冷却部404之间循环的模式。即,是不仅将油墨作为打印用的原料使用,还作为用于进行控制电路430等的冷却的冷却剂使用的模式。另一方面,第二模式是指,通过循环机构5使油墨在油墨储罐3和头芯片403之间循环,并且使冷却剂在冷却剂储罐7和冷却部404之间循环的模式。即,是通过独立于油墨的循环地使与油墨不同的冷却剂循环,从而进行控制电路430等的冷却的模式。
在图2A中所示的第一模式下,在将盖单元401A、402A安装在主体部400的状态下使加压泵51P以及吸引泵52P工作。由此,油墨储罐3内的油墨依次经由油墨供应管51、油墨流入管56、油墨中继配管66S以及冷却剂中继配管65S向头芯片403以及冷却部404运送,进一步地,油墨依次经由油墨中继配管66E以及冷却剂中继配管65E、油墨流出管57、油墨排出管52向油墨储罐3返回。
另一方面,在图2B中所示的第二模式下,在将盖单元401B、402B安装在主体部400的状态下使加压泵51P、53P以及吸引泵52P、54P工作。由此,油墨储罐3内的油墨依次经由油墨供应管51、油墨流入管56、油墨中继配管66S向头芯片403运送,进一步地,油墨依次经由油墨中继配管66E、油墨流出管57、油墨排出管52向油墨储罐3返回。另外,冷却剂储罐7内的冷却剂依次经由冷却剂供应管53、冷却剂流入管58、冷却剂中继配管65S向冷却部404运送,进一步地,冷却剂依次经由冷却剂中继配管65E、冷却剂流出管59、冷却剂排出管54向冷却剂储罐7返回。
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例如可根据使用的油墨的物理性质而适当选择。即,如果例如油墨是具有在室温下较低的粘度的油墨从而在进行记录动作时不需要加热等、能够以合适的温度将油墨作为冷却剂使用的话,则可选择第一模式。另一方面,如果油墨是具有在室温下较高的粘度的油墨,从而在进行打印动作时需要加热的话,可选择第二模式。此外,在将盖单元401A、402A安装在主体部400的情况下,将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以及油墨中继配管66S、66E与接头70以及基部接头80分别连接,并且将油墨供应管51以及油墨排出管52与油墨流入管56以及油墨流出管57分别连接。另外,在将盖单元401B、402B安装在主体部400的情况下,除了上述以外,还将冷却剂供应配管53以及冷却剂排出管54分别安装到冷却剂流入管58以及冷却剂流出管59。通过在交换后使油墨(以及冷却剂)充分地循环,从而使喷墨头4内成为被所希望的油墨(以及冷却剂)充分地填满的状态。
当在这样的初始状态下使打印机1工作时,通过使运送机构2a、2b的栅格辊21各自旋转,从而在栅格辊21和夹送辊22之间沿着运送方向d(X轴方向)运送记录纸P。另外,与这样的运送动作同时,驱动机构63的驱动马达633通过使滑轮631a、631b各自旋转,从而使无接头带632动作。由此,滑架62一边被导轨61a、61b引导,一边沿着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往复移动。然后此时,通过各喷墨头4(4Y、4M、4C、4B)使四色油墨适当喷出到记录纸P,从而进行对该记录纸P的图像和文字等的记录动作。
(B.喷墨头4的详细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12~图14等,对喷墨头4的详细动作(油墨的喷射动作)进行说明。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4(边射类型、循环式的喷墨头)中,如以下这样,进行使用剪切(切断)模式的油墨的喷射动作。
首先,当上述的滑架62(参照图1)的往复移动开始时,控制部经由柔性印刷基板44对喷墨头4内的驱动电极Ed(公用电极Edc以及有源电极Eda)施加驱动电压。具体地,控制部40对各驱动电极Ed施加驱动电压,该各驱动电极Ed配置于将喷出通道C1e、C2e划界而成的一对驱动壁Wd。由此,这些一对驱动壁Wd各自以向与该喷出通道C1e、C2e邻接的虚拟通道C1d、C2d侧突出的方式变形(参照图14)。
此处,如前所述,在促动器板42中极化方向被设定为单向,并且驱动电极Ed只形成到驱动壁Wd的内侧面上的深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为止。因此,通过由控制部40施加驱动电压,从而使驱动壁Wd以驱动壁Wd的深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为中心弯曲变形为V字状。而且,通过这样的驱动壁Wd的弯曲变形,喷出通道C1e、C2e以类似膨胀的方式变形。
这样,通过在一对驱动壁Wd处的因压电厚度滑移效果引起的弯曲变形,使喷出通道C1e、C2e的容积增大。而且,通过使喷出通道C1e、C2e的容积增大,在入口侧共通油墨室431a、432a内储存的油墨向喷出通道C1e、C2e内被诱导(参照图12)。
接下来,这样向喷出通道C1e、C2e内被诱导的油墨成为压力波并向喷出通道C1e、C2e的内部传播。而且,在该压力波到达喷嘴板41的喷嘴H1、H2的时间点下,施加于驱动电极Ed的驱动电压为0(零)V。由此,驱动壁Wd从上述的弯曲变形的状态复原,其结果,临时增大的喷出通道C1e、C2e的容积再次回到原样(参照图14)。
这样,当喷出通道C1e、C2e的容积回到原样时,喷出通道C1e、C2e内部的压力增加,喷出通道C1e、C2e内的油墨被加压。其结果,液滴状的油墨通过喷嘴H1、H2向外部(朝向记录纸P)喷出(参照图14)。这样,进行喷墨头4中的油墨的喷射动作(喷出动作),其结果,进行对记录纸P的图像和文字等的记录动作。
特别是,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喷嘴H1、H2各自为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缩小直径的锥状(参照图14),因此能够以高速将油墨笔直地(前进性良好地)喷出。由此,能够进行高画质地记录。
[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4以及打印机1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单元401A和盖单元401B在主体部400的流入侧能够选择性地装卸。此处,盖单元401A包括分支成油墨中继配管66S和冷却剂中继配管65S的油墨流入管56,该油墨中继配管66S能够与在内侧流路板47(液体流路)的流入孔471上设置的基部接头80S连接,该冷却剂中继配管65S能够经由接头70S与冷却剂流入口407S连接。另外,盖单元401B将油墨流入管56以及冷却剂流入管58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油墨流入管56与油墨中继配管66S连接,该油墨中继配管66S能够与在流入孔471上设置的基部接头80S连接,该冷却剂流入管58与冷却剂中继配管65S连接,该冷却剂中继配管65S能够经由接头70S与冷却剂流入口407S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单元402A和盖单元402B在主体部400的流出侧能够选择性地装卸。此处,盖单元402A包括供油墨中继配管66E和冷却剂中继配管65E合流的油墨流出管57,该油墨中继配管66E能够与在内侧流路板47(液体流路)的流出孔472上设置的基部接头80E连接,该冷却剂中继配管65E能够经由接头70E与冷却剂流出口407E连接。另外,盖单元402B将油墨流出管57以及冷却剂流出管59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油墨流出管57与油墨中继配管66E连接,该油墨中继配管66E能够与在流出孔472上设置的基部接头80E连接,该冷却剂流出管59与冷却剂中继配管65E连接,该冷却剂中继配管65E能够经由接头70E与冷却剂流出口407E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根据油墨的物理性质等的用途和适用性适当选择并安装合适的盖单元401、402,能够在不更换主体部400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液体(油墨)的喷射。例如,当选择盖单元401A、402A时,能够将油墨供应到头芯片403的液体流路,并且将油墨作为冷却剂供应到冷却部404的冷却剂流路。另一方面,当选择盖单元401B、402B时,能够将油墨供应到头芯片403的液体流路,并且将与油墨不同的冷却剂供应到冷却部404的冷却剂流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4以及打印机1,能够通过仅更换盖单元401、402来应对各种油墨的喷射,并能够确保优秀的处理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部404具有形成冷却剂流路的冷却配管407、与该冷却配管407的外表面抵接的冷却板408、409,冷却配管407由对油墨具有耐腐蚀性的耐腐蚀性材料构成,冷却板408、409由具有比冷却配管407的耐腐蚀性材料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的高导热性材料构成。耐腐蚀性材料例如为不锈钢,高导热性材料例如为铝的单质或铝合金。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在避免油墨造成的腐蚀的同时,获得高冷却效率。因此,对喷墨头4的小型化,乃至打印机1的小型化有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为在铅垂方向上使冷却配管407的冷却剂流入口407S的高度位置比冷却配管407的冷却剂流出口407E的高度位置低。通过这样,在设置了喷墨头4的姿态下,冷却剂流入口407S位于比冷却剂流出口407E靠铅垂方向下方。因此,在将冷却剂供应到冷却配管407时,气泡难以混入冷却配管407,获得更高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环状的外侧衬套74,该环状的外侧衬套74包括供作为冷却剂中继路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插入的开口74K,在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脱离的状态下,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的外径D65比内侧端部74E的内径D74E大,比外侧衬套74的外侧端部74S的内径D74S小。进一步地,外侧衬套74的外侧端部74S具有厚壁部74S1、在该厚壁部74S1的内侧(离内侧端部74E近的位置)存在的薄壁部74S2,厚壁部74S1的厚度T1比薄壁部74S2的厚度T2厚(T1>T2)。通过厚壁部74S1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防止油墨和冷却剂从主体部400和盖单元401、402的连接部位(接头70)泄漏。另外,通过薄壁部74S2的存在,插入到开口74K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的外径比外侧衬套74的外侧端部74S的内径小,从而即使接头70和冷却剂中继配管65S、65E的位置多少存在偏差,也能够吸收该误差。进一步地,将外侧衬套74的内侧端部74E和衬套82的内侧端部作为鸭嘴阀,因此能够在盖单元401、402脱离的状态下,防止油墨和冷却剂从主体部400滴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单元401、402中,油墨流入管56以及油墨流出管57从盖主体301、302的内侧通过侧面341、342向盖主体301、302的外侧导出。因此,与例如使油墨流入管56以及油墨流出管57从盖主体301、302的顶面导出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在盖单元401、402更换时泄漏的油墨污染盖本体301、302的内侧和接头70、80的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单元401A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接头70SL、70SR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端部)和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基部接头80SL、80SR的液体流入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盖单元401B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SL、65SR的前端部分和油墨中继配管66SL、66SR的前端部分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因此,能够易于进行盖单元401A和盖单元401B对主体部400的更换作业。同样地,盖单元402A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接头70EL、70ER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端部)和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的前端部分(插入到基部接头80EL、80ER的液体流出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盖单元402B的、冷却剂中继配管65EL、65ER的前端部分和油墨中继配管66EL、66ER的前端部分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因此,能够易于进行盖单元402A和盖单元402B对主体部400的更换作业。
<2.其他变形例>
以上,举了几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等,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具体地举了打印机、喷墨头以及头芯片的各部件的结构例(形状、配置、个数等)进行了说明,但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说明的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和配置、个数等。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喷墨头4中设置两个冷却部404L、404R,但本公开也可以仅具有一个冷却部,或具有三个以上。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从一个喷墨头4喷射一种颜色的油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公开中,也能够从一个喷墨头4喷射两种颜色的油墨。具体地,分别设置两个油墨储罐3、油墨供应管51、加压泵51P、油墨排出管52以及吸引泵52P。因此,经由一个油墨供应管51以及加压泵51P将一个油墨储罐3与油墨流入管56L连接,经由另一个油墨供应管51以及加压泵51P将另一个油墨储罐3与油墨流入管56R连接。进一步地,经由一个油墨排出管52以及吸引泵52P将油墨流出管57L与一个油墨储罐3连接,经由另一个油墨排出管52以及吸引泵52P将油墨流出管57R与另一个油墨储罐3连接。这样,对于油墨流入管56L以及油墨流入管56R,能够独立地供应油墨。因此,通过使两个油墨储罐3内的油墨的颜色不同,能够将供应到油墨流入管56L的油墨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的油墨供应到油墨流入管56R。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作为本公开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一个具体例,举了打印机1(喷墨打印机)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例子,也可以将本公开适用于喷墨打印机以外的其他装置。换言之,也可以将本公开的“液体喷射头”(喷墨头4)适用于喷墨打印机以外的其他装置。具体地,例如也可以将本公开的“液体喷射头”适用于传真机和按需打印机等装置。
此外,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仅为示例,并非用于限定,也可以具有其他效果。
另外,本公开也能够采用以下这样的结构。
(1)
一种液体喷射头,具备:
主体部,其具有:液体喷射头芯片,其包括供液体通过的液体流路并喷射前述液体;以及冷却部,其包括供冷却剂通过的冷却剂流路;
流入侧连接单元,其构成为在前述液体流路的上游以及前述冷却剂流路的上游相对于前述主体部能够选择性地装卸;以及
流出侧连接单元,其构成为在前述液体流路的下游以及前述冷却剂流路的下游相对于前述主体部能够选择性地装卸;
作为前述流入侧连接单元,
可选择第一流入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入侧盖单元,该第一流入侧盖单元包括分支成液体中继路和冷却剂中继路的液体流入管,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前述液体流路的液体流入口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前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该第二流入侧盖单元将液体流入管以及冷却剂流入管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液体流入管与液体中继路连接,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前述液体流入口连接,该冷却剂流入管与冷却剂中继路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前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
作为前述流出侧连接单元,
可选择第一流出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出侧盖单元,该第一流出侧盖单元包括供液体中继路和冷却剂中继路合流的液体流出管,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前述液体流路的液体流出口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前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该第二流出侧盖单元将液体流出管以及冷却剂流出管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液体流出管与液体中继路连接,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前述液体流出口连接,该冷却剂流出管与冷却剂中继路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前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
(2)
根据上述(1)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冷却部具有形成前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配管和与前述冷却配管的外表面抵接的冷却板,
前述冷却配管由对前述液体具有耐腐蚀性的耐腐蚀性材料构成,
前述冷却板由具有比前述耐腐蚀性材料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的高导热性材料构成。
(3)
根据上述(2)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耐腐蚀性材料为不锈钢,
前述高导热性材料为铝的单质或铝合金。
(4)
根据上述(1)~(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冷却剂流路设置为在铅垂方向上使前述冷却剂流入口的高度位置比前述冷却剂流出口的高度位置低。
(5)
根据上述(1)~(4)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还具备环状的弹性连结部件,前述环状的弹性连结部件设置在前述主体部的前述液体流入口、前述冷却剂流入口、前述液体流出口以及前述冷却剂流出口中的至少一处,并且包括插入口,前述插入口供前述液体中继路的液体流入连接端部、前述冷却剂中继路的冷却剂流入连接端部、前述液体中继路的液体流出连接端部或前述冷却剂中继路的冷却剂流出连接端部插入,
前述弹性连结部件具有位于前述主体部侧的内侧端部和位于与前述主体部相反的一侧的外侧端部,
在前述流入侧连接单元以及流出侧连接单元脱离的状态下,插入到前述插入口的前述液体流入连接端部、前述冷却剂流入连接端部、前述液体流出连接端部或前述冷却剂流出连接端部的外径比前述弹性连结部件的前述内侧端部的内径大,比前述弹性连结部件的前述外侧端部的内径小。
(6)
根据上述(5)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弹性连结部件的前述外侧端部具有厚壁部和位于前述厚壁部的内侧的薄壁部。
(7)
根据上述(5)或(6)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弹性连结部件的前述内侧端部为鸭嘴阀。
(8)
根据上述(1)~(7)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第一流入侧盖单元、前述第二流入侧盖单元、前述第一流出侧盖单元以及前述第二流出侧盖单元具有盖主体,
前述液体流入管以及前述液体流出管从前述盖主体的内侧通过前述盖主体的侧面向前述盖主体的外侧导出。
(9)
根据上述(1)~(8)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第一流入侧盖单元的、前述液体中继路的与前述液体流入口的液体流入口连接端部和前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前述冷却剂流入口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前述第二流入侧盖单元的、前述液体中继路的与前述液体流入口的液体流入口连接端部和前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前述冷却剂流入口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
(10)
根据上述(1)~(9)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液体喷射头,
前述第一流出侧盖单元的、前述液体中继路的与前述液体流出口的液体流出口连接端部和前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前述冷却剂流出口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前述第二流出侧盖单元的、前述液体中继路的与前述液体流出口的液体流出口连接端部和前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前述冷却剂流出口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
(11)
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具备:上述(1)~(10)中的任一项记载的液体喷射头;以及供前述液体喷射头安装的滑架。
符号说明
1 打印机
10 框体
2a、2b 运送机构
21 栅格辊
22 夹送辊
3(3Y、3M、3C、3B) 油墨储罐
301、302 盖主体
311、312 栓
321、322 开口
331L、331R、332L、332R 槽
341、342 侧面
4(4Y、4M、4C、4B) 喷墨头
400 主体部
401(401A、401B) 盖单元
402(402A、402B) 盖单元
403 头芯片
404(404L、404R) 冷却部
407 冷却配管
408、409 冷却板
430 控制电路
41 喷嘴板
42 促动器板
43 盖板
431A~431D、432A~432D 油墨室
46 外侧流路板
461A~461D、462A~462D 狭缝
47 内侧流路板
471 流入孔
472 流出孔
473 狭缝
5 循环机构
50 油墨循环流路
51 油墨供应管
51P 加压泵
52 油墨排出管
52P 吸引泵
53 冷却剂供应管
54 冷却剂排出管
55 冷却剂循环流路
56(56L、56R) 油墨流入管
57(57L、57R) 油墨流出管
58 冷却剂流入管
59 冷却剂流出管
6 扫描机构
61a、61b 导轨
62 滑架
62a 基台
62b 壁部
63 驱动机构
631a、631b 滑轮
65S(65SL、65SR)、65E(65EL、65ER) 冷却剂中继配管
66S(66SL、66SR)、66E(66EL、66ER) 油墨中继配管
7 冷却剂储罐
70 接头
80 基部接头
71 内侧帽
75 外侧帽
72 内侧衬套
73 继电器
74 外侧衬套
81 帽
82 衬套
83 基部
P 记录纸
d 运送方向。

Claims (11)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具备:
主体部,其具有:液体喷射头芯片,其包括供液体通过的液体流路并喷射所述液体;以及冷却部,其包括供冷却剂通过的冷却剂流路;
流入侧连接单元,其构成为在所述液体流路的上游以及所述冷却剂流路的上游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能够选择性地装卸;以及
流出侧连接单元,其构成为在所述液体流路的下游以及所述冷却剂流路的下游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能够选择性地装卸;
作为所述流入侧连接单元,
能够选择第一流入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入侧盖单元,该第一流入侧盖单元包括分支成液体中继路和冷却剂中继路的液体流入管,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所述液体流路的液体流入口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所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该第二流入侧盖单元将液体流入管以及冷却剂流入管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液体流入管与液体中继路连接,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所述液体流入口连接,该冷却剂流入管与冷却剂中继路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所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
作为所述流出侧连接单元,
能够选择第一流出侧盖单元以及第二流出侧盖单元,该第一流出侧盖单元包括供液体中继路和冷却剂中继路合流的液体流出管,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所述液体流路的液体流出口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所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该第二流出侧盖单元将液体流出管以及冷却剂流出管分别作为单独体而包括,该液体流出管与液体中继路连接,该液体中继路能够与所述液体流出口连接,该冷却剂流出管与冷却剂中继路连接,该冷却剂中继路能够与所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具有形成所述冷却剂流路的冷却配管和与所述冷却配管的外表面抵接的冷却板,
所述冷却配管由对所述液体具有耐腐蚀性的耐腐蚀性材料构成,
所述冷却板由具有比所述耐腐蚀性材料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的高导热性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腐蚀性材料为不锈钢,
所述高导热性材料为铝的单质或铝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剂流路设置为在铅垂方向上使所述冷却剂流入口的高度位置比所述冷却剂流出口的高度位置低。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环状的弹性连结部件,所述环状的弹性连结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液体流入口、所述冷却剂流入口、所述液体流出口以及所述冷却剂流出口中的至少一处,并且包括插入口,所述插入口供所述液体中继路的液体流入连接端部、所述冷却剂中继路的冷却剂流入连接端部、所述液体中继路的液体流出连接端部或所述冷却剂中继路的冷却剂流出连接端部插入,
所述弹性连结部件具有位于所述主体部侧的内侧端部和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相反的一侧的外侧端部,
在所述流入侧连接单元以及所述流出侧连接单元脱离的状态下,插入到所述插入口的所述液体流入连接端部、所述冷却剂流入连接端部、所述液体流出连接端部或所述冷却剂流出连接端部的外径比所述弹性连结部件的所述内侧端部的内径大,比所述弹性连结部件的所述外侧端部的内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连结部件的所述外侧端部具有厚壁部和位于所述厚壁部的内侧的薄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结部件的所述内侧端部为鸭嘴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侧盖单元、所述第二流入侧盖单元、所述第一流出侧盖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流出侧盖单元具有盖主体,
所述液体流入管以及所述液体流出管从所述盖主体的内侧通过所述盖主体的侧面向所述盖主体的外侧导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侧盖单元的、所述液体中继路的与所述液体流入口的液体流入口连接端部和所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所述冷却剂流入口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流入侧盖单元的、所述液体中继路的与所述液体流入口的液体流入口连接端部和所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所述冷却剂流入口的冷却剂流入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侧盖单元的、所述液体中继路的与所述液体流出口的液体流出口连接端部和所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所述冷却剂流出口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流出侧盖单元的、所述液体中继路的与所述液体流出口的液体流出口连接端部和所述冷却剂中继路的与所述冷却剂流出口的冷却剂流出口连接端部的相对位置实质上相同。
11.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以及供所述液体喷射头安装的滑架。
CN201811301877.9A 2017-11-02 2018-11-02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Active CN109747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2924A JP6930900B2 (ja) 2017-11-02 2017-11-02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2017-212924 2017-1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7271A true CN109747271A (zh) 2019-05-14
CN109747271B CN109747271B (zh) 2021-12-03

Family

ID=64082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01877.9A Active CN109747271B (zh) 2017-11-02 2018-11-02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1180B2 (zh)
EP (1) EP3480025B1 (zh)
JP (1) JP6930900B2 (zh)
CN (1) CN1097472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2631B2 (ja) * 2017-09-29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059086B2 (ja) * 2018-04-13 2022-04-2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4032170A (ja) 2022-08-29 2024-03-12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24047898A (ja) 2022-09-27 2024-04-08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24047904A (ja) 2022-09-27 2024-04-08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組立方法
GB2624245A (en) * 2022-11-14 2024-05-15 Xaar Technology Ltd A droplet ejection head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3595A (zh) * 2000-02-17 2003-06-11 萨尔技术有限公司 微滴沉积设备
JP2006212795A (ja) * 2005-02-01 2006-08-17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温度制御用ベース、温度制御機能付き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20090051724A1 (en) * 2007-08-22 2009-02-26 Ricoh Company, Ltd Head array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135219A1 (en) * 2005-08-04 2009-05-28 Roi Nathan Method of cooling and servicing an inkjet print head array
CN101444994A (zh) * 2007-11-30 2009-06-03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头和喷墨打印设备
US20110279548A1 (en) * 2010-05-14 2011-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electric wiring substrate
DE102013110515A1 (de) * 2013-09-24 2015-03-26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 Co. KG Tintendrucker mit flüssigkeitsgekühlten Druckköpfen
US20150165784A1 (en) * 2012-09-06 2015-06-18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US20150251454A1 (en) * 2014-03-10 2015-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Inkjet printer
EP2921300A1 (en) * 2014-03-12 2015-09-23 SII Printek Inc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CN105383181A (zh) * 2014-08-28 2016-03-0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温度调节装置以及具备它的墨循环式喷墨打印机
US20170173946A1 (en) * 2015-12-18 2017-06-22 Ricoh Company, Ltd. Head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head device
US20170253048A1 (en) * 2016-03-01 2017-09-07 Ricoh Company, Ltd. Ink port adapter for inkjet head
CN108778752A (zh) * 2016-03-04 2018-11-09 赛尔科技有限公司 液滴沉积头部及用于其的歧管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3379A (ja) * 2007-10-01 2009-04-23 Brother Ind Ltd 液滴吐出装置
JP2009149057A (ja) * 2007-11-30 2009-07-0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832838B2 (en) * 2008-01-16 2010-11-16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with exterior surface profiled for wiping maintenance station
JP5665363B2 (ja) * 2010-05-14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6417684B2 (ja) 2014-03-17 2018-11-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TWI712509B (zh) * 2016-05-02 2020-12-11 愛爾蘭商滿捷特科技公司 具有伸展和縮回經過維護模組之列印頭的印表機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3595A (zh) * 2000-02-17 2003-06-11 萨尔技术有限公司 微滴沉积设备
JP2006212795A (ja) * 2005-02-01 2006-08-17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温度制御用ベース、温度制御機能付き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20090135219A1 (en) * 2005-08-04 2009-05-28 Roi Nathan Method of cooling and servicing an inkjet print head array
US20090051724A1 (en) * 2007-08-22 2009-02-26 Ricoh Company, Ltd Head array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444994A (zh) * 2007-11-30 2009-06-03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头和喷墨打印设备
US20110279548A1 (en) * 2010-05-14 2011-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electric wiring substrate
US20150165784A1 (en) * 2012-09-06 2015-06-18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DE102013110515A1 (de) * 2013-09-24 2015-03-26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 Co. KG Tintendrucker mit flüssigkeitsgekühlten Druckköpfen
US20150251454A1 (en) * 2014-03-10 2015-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Inkjet printer
EP2921300A1 (en) * 2014-03-12 2015-09-23 SII Printek Inc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CN105383181A (zh) * 2014-08-28 2016-03-0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温度调节装置以及具备它的墨循环式喷墨打印机
US20170173946A1 (en) * 2015-12-18 2017-06-22 Ricoh Company, Ltd. Head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head device
US20170253048A1 (en) * 2016-03-01 2017-09-07 Ricoh Company, Ltd. Ink port adapter for inkjet head
CN108778752A (zh) * 2016-03-04 2018-11-09 赛尔科技有限公司 液滴沉积头部及用于其的歧管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26649A1 (en) 2019-05-02
US10611180B2 (en) 2020-04-07
JP6930900B2 (ja) 2021-09-01
JP2019084704A (ja) 2019-06-06
EP3480025A1 (en) 2019-05-08
EP3480025B1 (en) 2021-03-03
CN109747271B (zh) 2021-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47271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CN104908426B (zh)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US8662650B2 (en) Liquid droplet discharge head
CN108621569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US9085164B2 (en)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US8807707B2 (en)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JP2013071301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240986A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1645422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US1053257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head
CN106985542B (zh) 液体排出头和液体排出设备
JP2019217756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0962462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头模块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7102777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5415886A (zh)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
US11872812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device
EP4197790A1 (en)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device
JP2013159105A (ja) 液滴吐出装置
US20240009997A1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US20220371320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16442653A (zh) 液体喷出头
CN116160772A (zh)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JP2020163723A (ja) 液体吐出ユニット
CN109849512A (zh) 头芯片、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CN109747270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