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0772A -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60772A CN116160772A CN202210860879.1A CN202210860879A CN116160772A CN 116160772 A CN116160772 A CN 116160772A CN 202210860879 A CN202210860879 A CN 202210860879A CN 116160772 A CN116160772 A CN 1161607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nifold
- actuator
- opening
- substrate
- liquid e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451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i+4].[Zr+4].[Pb+2]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32 epoxy adhesiv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确保喷出性能也能够确保紧凑的尺寸的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具备致动器、基板、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致动器具有多个压力室。基板在一个面上设置有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致动器供给液体,形成长孔的供给孔。第一歧管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供给孔连续的第一开口。第二歧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歧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起形成供给路径的第二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液体喷出头。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液体喷出装置的液体喷出头的例子,已知有喷出液体油墨的喷墨头。在液体喷出头的基板上设置有致动器以及歧管。现有的标准基板以排列有多个孔的油墨供给为主。另外,在歧管的内部形成的油墨液室以在沿着歧管的底面较低的位置供给油墨为主。但是,近来,在需要高生产率的高速印字的打印机行业中,现有的结构有可能无法满足油墨供给,因此需要能够大容量且迅速地供给油墨的液体喷出头。
然而,如果确保能够承受大容量供给的稳定的喷出性能,则部件变大,液体喷出头本身的尺寸增加以及成本增加,成为顾客端打印机装置的负担。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确保喷出性能也能够确保紧凑的尺寸的液体喷出头。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具备致动器、基板、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致动器具有多个压力室。基板在一个面上设置有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致动器供给液体,形成长孔的供给孔。第一歧管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供给孔连续的第一开口。第二歧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歧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起形成供给路径的第二开口。
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利用了液体喷出头,所述液体喷出头具备致动器、基板、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致动器具有多个压力室。基板在一个面上设置有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致动器供给液体,形成长孔的供给孔。第一歧管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供给孔连续的第一开口。第二歧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歧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起形成供给路径的第二开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5中用VII-VII线截面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图5中用线VII-VII截面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图5中用VIII-VIII线截面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用箭头IX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歧管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用XIII-XIII线截面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歧管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的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用XV-XV线截面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局部省略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主体以及歧管单元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出头;2、液体喷出装置(喷墨记录装置);11、头主体;12、歧管单元;13、电路基板;14、罩;111、基板;112、框体;113、致动器;114、喷嘴板;115、掩模板;116、共用液室;121、歧管;122、顶板;123、油墨供给管;124、油墨排出管;127、阻尼器;128、旁通流路;1111、供给口;1112、排出口;1131、压力室;1133、壁;1141、喷嘴;1142、喷嘴列;1151、窗;1161、第一共用液室;1162、第二共用液室;1163、第三共用液室;1211、供给路径;1212、排出路径;1213、第一歧管;1214、第二歧管;2001、输送路径;2111、框体;2112、介质供给部;2113、图像形成部;2114、介质排出部;2115、输送装置;2117、维护装置;2118、控制部;2120、支承部;2130、头单元;2132、供给罐;2134、泵;2135、连接流路;12111、顶部;12112、底部;12131、第一开口;12132、第二开口;12141、第三开口;12142、第四开口;12143、第五开口;12144、第六开口;12145、安装槽;12147、凸缘部;12148、基准孔;21121、供纸盒;21141、排纸托盘;21201、输送带;21202、支承板;21203、带辊;21211~21218、引导板对;21221~21228、输送用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21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1以及使用了液体喷出头1的液体喷出装置2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头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液体喷出头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液体喷出头1的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液体喷出头1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液体喷出头1的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5中用VII-VII线截面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图5中用VII-VII线截面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剖视图,图9是图5中用VIII-VIII线截面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图9中用箭头IX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放大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中用XIII-XIII线截面示出歧管单元1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头主体11的基板11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5是图14中用XV-XV线截面示出基板11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6是局部省略示出头主体11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17是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8是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9是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20是示出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21是示出液体喷出装置2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13至图16中,用箭头表示液体的流动的一例。
图1至图21中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X轴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Y,将沿着Z轴方向的方向作为第三方向Z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结构适当地放大、缩小或省略表示。
液体喷出头1例如是设置在图2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等液体喷出装置2中的喷墨头。液体喷出头1设置在头单元2130中,该头单元2130包括作为设置在液体喷出装置2中的液体收容部的供给罐2132。
液体喷出头1被供给储存在供给罐2132中的液体油墨。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喷出头1可以是不使油墨循环的非循环型的头,另外,也可以是使油墨循环的循环型的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头1使用非循环型的头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液体喷出头1具备头主体11、歧管单元12、电路基板13和罩14。例如,液体喷出头1是侧射型的四列一体结构的头,其具有两组具有一对致动器113的头主体11。
头主体11喷出液体。如图1至图11以及图16所示,头主体11具备基板111、框体112、致动器113、喷嘴板114和掩模板115。另外,头主体11具有共用液室116。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用一个头主体11具有两个致动器113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4至图16所示,基板111例如由陶瓷材料形成为矩形板状。基板111例如形成为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矩形状。基板111具有单个供给口1111和单个或多个排出口1112。在基板111上设置有一对致动器113,并且形成有用于驱动致动器113的布线图案。供给口1111以及排出口1112是贯通基板111的两个主面之间的贯通孔。
供给口1111例如单个设置在与共用液室116的后述的第一共用液室1161相对的位置上。供给口1111例如是沿着第一共用液室1161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长孔。供给口1111例如是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或者是两端部为半圆状且宽度相同的长孔。供给口1111在长边方向上的宽度例如设定为致动器113在长边方向上的宽度(长度)以上的长度,或者设定为比致动器113的长度小,并且,与形成在致动器113中的通常的油墨喷出时驱动的压力室1131所设置的范围(全部喷嘴范围)相同程度的长度。
排出口1112例如在与共用液室116的后述的两个第三共用液室1163中的至少一个第三共用液室1163相对的位置设置两个。例如,如图14所示,排出口1112例如在共用液室116的两个第三共用液室1163中分别设置两个。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6所示,排出口1112也可以是在一对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上与一个端部邻接地设置在基板111上的结构。
如图16所示,框体112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在基板111的一个主面上。框体112包围设置在基板111上的供给口1111、多个排出口1112以及致动器113。
例如,框体112形成为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矩形框状,从而沿着框体112的长边方向形成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开口。在框体112的开口配置有一对致动器113、供给口1111以及两个排出口1112。
致动器113形成为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板状。一对致动器113粘接在基板111的安装面上。如图16所示,一对致动器113隔着供给口1111在与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上排列成两列而设置在基板111上。致动器113配置在框体112的开口内,与基板111的主面粘接。作为具体例,致动器113通过将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板状的两片压电材料以彼此的极化方向相反的方式相对粘接而形成。在此,压电材料例如是PZT(锆钛酸铅)。致动器113例如通过具有热固性的环氧类粘接剂粘接在基板111的安装面上。
例如,致动器113具有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等间隔配置的多个压力室1131。在致动器113中,在与基板111侧相反的主面侧上沿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形成多个槽,并且通过该槽形成压力室1131。换言之,致动器113具有多个壁1133,该多个壁1133在长边方向上等间隔配置,并且在其间形成槽。多个壁1133在相邻的壁之间形成多个压力室1131。即,多个壁1133是分隔多个压力室1131的分隔壁。另外,壁1133是作为驱动元件的压电体,其通过施加驱动电压来改变压力室1131的容积。
致动器113的与基板111相反侧的面与喷嘴板114粘接。另外,致动器113形成用于驱动多个压力室1131的布线图案。
压力室1131是用于在液体喷出头1进行印字等动作时从喷嘴1141喷射油墨的压力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致动器113具有多个压力室113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与多个压力室1131交替配置的不喷出油墨的空气室的结构。
如图4、图7、图8、图10以及图11所示,喷嘴板114形成为板状。喷嘴板114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在框体112的与基板111相反侧的主面上。喷嘴板114具有形成在与多个压力室1131相对的位置处的多个喷嘴1141。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板114具有两列由多个喷嘴1141沿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排列而成的喷嘴列1142。
与多个压力室1131相对的多个喷嘴1141是在液体喷出头1进行印字等动作时喷射油墨的孔。
掩模板115例如覆盖喷嘴板114的外表面侧的主面、喷嘴板114的外周侧以及框体112的外周面以及基板111的外周面。另外,掩模板115覆盖歧管单元12的后述的第一歧管1213。
如图2所示,掩模板115具有使由一对喷嘴板114的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1141构成的喷嘴列1142露出的一对窗1151。
如图16所示,共用液室116与供给口1111连通。共用液室116设置在一对致动器113的周围。具体而言,共用液室116与各致动器113的多个压力室1131的一次侧以及二次侧连通。另外,共用液室116与排出口1112连通。
作为具体例,如图16所示,共用液室116具有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第一共用液室1161、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两个第二共用液室1162,以及连续第一共用液室1161的两端和两个第二共用液室1162的两端的第三共用液室1163。另外,共用液室116通过第一共用液室1161将供给口1111与致动器113的多个压力室1131的一方的开口连通,并且通过第二共用液室1162将第三共用液室1163与多个压力室1131的另一方的开口连通。
第一共用液室1161形成在一对致动器113之间。第一共用液室1161构成从供给口1111到各致动器113的多个压力室1131的一方的开口的油墨流路。另外,第一共用液室1161构成从供给口1111到第一共用液室1161(致动器113)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部侧的两个第三共用液室1163的油墨流路。
第二共用液室1162分别形成在各致动器113与框体112之间。第二共用液室1162形成从第三共用液室1163到多个压力室1131的另一方的开口的油墨流路。
第三共用液室1163例如与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邻接。第三共用液室1163在一对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连通第一共用液室1161以及两个第二共用液室1162。第三共用液室1163形成从第一共用液室1161延伸到第二共用液室1162而不通过各致动器113的多个压力室1131的一部分油墨流路。另外,第三共用液室1163形成从第一共用液室1161以及两个第二共用液室1162到排出口1112的油墨流路。
如图1至图13所示,歧管单元12具备歧管121、顶板122、油墨供给管123、油墨排出管124、阻尼器127和旁通流路128。需要说明的是,油墨供给管123、油墨排出管124的数量可以适当设定。
歧管121形成为板状或块状。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歧管121具备与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连续且形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供给路径1211,以及与基板111的排出口1112连续且形成液体排出路径的排出路径121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歧管121与一对头主体11连接,因此具有一对供给路径1211以及一对排出路径1212。需要说明的是,图17至图20是表示由一方的头主体11以及歧管单元12形成的一个流路结构的图。
歧管121的一个主面固定在基板111的主面上。另外,歧管121在与固定有基板111的主面相反的主面上固定有顶板122。另外,歧管121例如经由顶板122固定有油墨供给管123、油墨排出管124。
歧管121具备第一歧管1213和第二歧管1214。歧管121通过将第一歧管1213以及第二歧管1214组装成一体而形成。
供给路径1211是由孔或槽形成在歧管121上的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方体状的液室。供给路径1211流体连接油墨供给管123以及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
例如,供给路径1211是沿着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以及供给口11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体状的液室。供给路径1211是油墨供给管123以及供给口1111之间的液体的流路。在供给路径1211的下方,供给口1111连续,在供给路径1211的上方,即在顶部12111设置有阻尼器127。
例如,供给路径1211的基板111侧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大于供给口1111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另外,上方的顶部12111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小于为基板111侧的下方的底部12112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另外,例如,供给路径1211在与供给路径1211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正交的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上,顶部12111的宽度大于底部12112的宽度。换言之,顶部12111以及底部12112形成为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方体状,与底部12112相比,顶部12111的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较大,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较小。例如,供给路径1211的底部12112由第一歧管1213形成,顶部12111由第二歧管1214形成。
排出路径1212是由孔或槽形成在歧管121上的流路。排出路径1212例如流体连接油墨排出管124以及基板111的两个排出口1112。
第一歧管1213形成为矩形板状。第一歧管1213例如形成有构成一对供给路径1211的一部分以及一对排出路径1212的一部分的槽以及开口。构成供给路径1211以及排出路径1212的一部分的槽以及开口基于供给路径1211以及排出路径1212的形状、其它流体流路的形状,适当设定配置、大小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歧管1213上例如形成有形成供给路径1211的底部12112的一对第一开口12131和形成排出路径1212的一部分的一对第二开口12132。
第一开口12131是遍及第一歧管1213的两个主面之间形成的矩形状的孔。换言之,第一开口12131是形成为与底部12112相同形状的矩形状的贯通孔。第一开口12131形成为比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长。第一开口12131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形成为大于设置有压力室1131的范围(全部喷嘴范围)的宽度,该压力室1131形成在致动器113中并且在通常的油墨喷出时驱动。
第二开口12132例如由设置在第一歧管1213的两个主面上的槽或形成在厚度方向(第三方向Z)上的孔等形成。
第二歧管1214形成为矩形板状。第二歧管1214例如形成有构成一对供给路径1211的一部分以及一对排出路径1212的一部分的槽以及开口。构成供给路径1211以及排出路径1212的一部分的槽以及开口基于供给路径1211以及排出路径1212的形状、其它流体流路的形状,适当设定配置、大小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歧管1214上例如形成有一对第三开口12141、一对第四开口12142、一对第五开口12143、一对第六开口12144、一对安装槽12145。
第三开口12141形成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第三开口12141是遍及第二歧管1214的两个主面之间形成的矩形状的孔。换言之,第三开口12141是形成为与顶部12111相同形状的矩形状的贯通孔。第三开口12141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小于第一开口12131在长边方向上的宽度,并且在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大于第一开口12131在短边方向上的宽度。另外,第三开口12141的第二歧管1214在厚度方向(第三方向Z)上的宽度小于第一开口12131在厚度方向(第三方向Z)上的宽度。
第四开口12142与第一开口12131连接。第四开口12142连接供给路径1211的底部12112以及油墨供给管123。第四开口12142例如配置在与构成底部12112的第一开口12131相对的位置,由形成在第二歧管1214的厚度方向(第三方向Z)上的孔形成。
第五开口12143与第二开口12132连接。第五开口12143连接第二开口12132以及油墨排出管124。第五开口12143由形成在第二歧管1214的主面上的槽或形成在厚度方向(第三方向Z)上的孔等形成。
第六开口12144形成旁通流路128。第六开口12144形成为与旁通流路128相同的形状。第六开口12144连接第五开口12143以及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第六开口12144例如是形成在第二歧管1214的与顶板122接合的主面上的槽。第六开口12144例如通过被顶板122覆盖而构成形成旁通流路128。
安装槽12145是进行阻尼器127的对位,并且接合阻尼器127的槽。安装槽12145是接合第二歧管1214的顶板122的主面,形成在第三开口12141的周围。安装槽12145例如形成为与阻尼器127的外部形状相同或比阻尼器127的外部形状稍大的形状,是在中心配置有第三开口12141的凹部。
另外,第二歧管1214将液体喷出头1固定在液体喷出装置2内,兼作规定头主体11的位置的基准板。作为具体例,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二歧管1214具有分别形成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12147。在凸缘部12147上形成有进行液体喷出头1的固定以及对位的基准孔12148。
即,第二歧管1214形成为长边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歧管1213长出一对凸缘部12147的量。另外,一对凸缘部12147以及基准孔12148用于相对于液体喷出装置2的对位以及向液体喷出装置2的安装。
这样的第一歧管1213以及第二歧管1214通过一体地接合而形成供给路径1211、排出路径1212。
顶板122设置在歧管121的与设置有基板111的面相反的面上。顶板122具有使油墨供给管123以及油墨排出管124与歧管121的供给路径1211以及排出路径1212连通的开口。
油墨供给管123与供给路径1211连接。油墨排出管124与排出路径121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液体喷出头1具备一对头主体11,因此油墨供给管123以及油墨排出管124分别设置一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歧管121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侧配置有一对油墨供给管123,在歧管121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侧配置有一对油墨排出管124。
如图16所示,阻尼器127形成为可弹性变形的薄膜状、片状或片状。如图7所示,阻尼器127覆盖第三开口12141,该第三开口12141形成在第二歧管1214中形成的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阻尼器127根据供给路径1211的压力变动而弹性变形。阻尼器127固定在第二歧管1214的顶部12111的第三开口12141的周围的安装槽12145中。阻尼器127的下表面与供给路径1211相对。
作为具体例,阻尼器127由聚酰亚胺制膜形成。阻尼器127形成为矩形状,该矩形状在与在一个方向(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的开口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相同的方向上较长。
作为较优选的例子,阻尼器127在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为4mm以上。阻尼器127在短边方向上的宽度是用于头主体11时能够确保的宽度。在此,阻尼器127在短边方向上的宽度是指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的开口在短边方向上的宽度。另外,阻尼器127的厚度为25μm以下。阻尼器127的厚度的下限值是阻尼器127的变形不会因供给路径1211的压力而变为塑性变形的厚度,根据阻尼器127的特性来设定。另外,例如,阻尼器127例如使用杨氏模量为3.4GPa的聚酰亚胺制膜形成。
如图5所示,旁通流路128将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与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旁通流路128所连接的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例如是指共用液室116的第二共用液室1162或第三共用液室1163、排出路径1212或油墨排出管124。旁通流路128的流体阻力比供给路径1211的流体阻力以及共用液室116的流体阻力大。
旁通流路128通过使供给路径1211和共用液室116旁通,在维护或填充油墨时,排出供给路径1211内的气泡。旁通流路128的流路截面的形状形成为矩形状或圆形状。旁通流路128的形状例如形成为直线状或一部分弯曲的弯曲状等。
即,旁通流路128的流路截面积、长度以及形状被设定为能够防止油墨过度流动的面积、长度以及形状。在此,油墨过度流动是指在维护或填充油墨时,气泡流动并且不阻碍维护或填充油墨的油墨流动,和/或不阻碍液体喷出头1的功能的油墨流动。
对本实施方式的旁通流路128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如图17至图20所示的流体结构那样,旁通流路128的一端与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且阻尼器127的正下方,即在供给路径1211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与连接有油墨供给管123的侧相反的侧连接。
换言之,旁通流路128的一端与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的二次侧且阻尼器127的正下方连接。旁通流路128的另一端与油墨排出管124连接,该油墨排出管124与排出路径1212连接。
另外,旁通流路128例如流路截面的形状形成为矩形状。旁通流路128的流路截面例如为1mm×1mm。另外,旁通流路128的长度为10mm。另外,旁通流路128例如形成为在三个部位弯曲90°的形状。
如图1至图3所示,电路基板13的一端经由基板111的布线图案与致动器113的布线图案连结。电路基板13例如具备布线膜、搭载于布线膜的驱动IC、安装于布线膜的印刷布线基板。
电路基板13通过由驱动IC对致动器的布线图案施加驱动电压来驱动致动器,使压力室1131的容积增减,从喷嘴1141喷出液滴。
布线膜例如设置有多个。布线膜例如是安装有驱动IC的COF(Chip on Film:膜上芯片)。驱动IC经由布线膜与形成在压力室1131中的布线图案电连接。印刷布线基板是搭载有各种电子部件和连接器的PWA(Printing Wiring Assembly:打印线路组件)。
罩14覆盖或收容头主体11的一部分、歧管单元12的一部分以及电路基板13。
这样构成的液体喷出头1例如经由兼作基准板的第二歧管1214安装在作为图21所示的液体喷出装置2的例子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以下,将液体喷出装置2作为喷墨记录装置2进行说明。液体喷出头1与作为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2中的液体收容部的供给罐2132连接。液体喷出头1是使油墨在与供给罐2132之间循环的循环型的头,或者是从供给罐2132供给油墨,并且在维护时向维护装置2117排出油墨的非循环型的头。液体喷出头1以头主体11的喷嘴板114的喷嘴1141朝向下方的姿势配置。
以下,参照图21对具有液体喷出头1的喷墨记录装置2进行说明。喷墨记录装置2具备框体2111、介质供给部2112、图像形成部2113、介质排出部2114、作为支承装置的输送装置2115、维护装置2117和控制部2118。
喷墨记录装置2是喷墨打印机,其沿着从介质供给部2112通过图像形成部2113延伸到介质排出部2114的预定输送路径2001,在输送作为喷出对象物的记录介质(例如纸张P)的同时喷出油墨等液体,从而在纸张P上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介质供给部2112具备多个供纸盒21121。图像形成部2113具备支承纸张的支承部2120和在支承部2120的上方相对配置的多个头单元2130。介质排出部2114具备排纸托盘21141。
支承部2120具备:输送带21201,其环形地设置在进行图像形成的预定区域中;支承板21202,其从里侧支承输送带21201;以及多个带辊21203,其设置在输送带21201的里侧。
头单元2130具备:液体喷出头1,其是多个喷墨头;多个供给罐2132,其作为分别搭载在各液体喷出头1上的液体罐;泵2134,其供给油墨;以及连接流路2135,其连接液体喷出头1和供给罐2132。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四种颜色的液体喷出头1作为液体喷出头1,以及分别收容这些各色油墨的四种颜色的供给罐2132。供给罐2132通过连接流路2135与液体喷出头1连接。
泵2134例如是由压电泵构成的送液泵。泵2134与控制部2118连接,由控制部2118驱动控制。
连接流路2135具备与液体喷出头1的油墨供给管123连接的供给流路。另外,连接流路2135具备与液体喷出头1的油墨排出管124连接的回收流路。例如,由于液体喷出头1是非循环式,所以回收回路与维护装置2117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液体喷出头1是循环式的情况下,回收流路与供给罐2132连接。
输送装置2115沿着从介质供给部2112的供纸盒21121通过图像形成部2113到达介质排出部2114的排纸托盘21141的输送路径2001输送纸张P。输送装置2115具备沿着输送路径2001配置的多个引导板对21211~21218,以及多个输送用辊21221~21228。输送装置2115将纸张P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液体喷出头1移动。
维护装置2117例如在维护时吸引并回收残存于喷嘴板114的外表面的油墨。另外,在液体喷出头1是非循环式的情况下,维护装置2117在维护时从喷嘴1141回收头主体11内的油墨。这样的维护装置2117具有储存回收的油墨的托盘、罐等。
控制部2118具备:作为处理器的一例的CPU21181;存储器,例如存储各种程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暂时存储各种可变数据或图像数据等的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以及接口部,其进行来自外部的数据的输入以及向外部的数据的输出。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液体喷出头1的液体油墨的流动进行说明。首先,当液体油墨被供给到油墨供给管123时,油墨在歧管121的供给路径1211中流动。然后,油墨从与供给路径1211相对的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移动到第一共用液室1161。
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移动到第一共用液室1161的油墨的一部分移动到多个压力室1131。另外,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移动到第一共用液室1161的油墨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三共用液室1163。移动到第三共用液室1163的油墨移动到第二共用液室1162。移动到第二共用液室1162的油墨移动到多个压力室1131。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油墨从第一共用液室1161以及第二共用液室1162两者供给到多个压力室1131。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驱动压力室1131,驱动的压力室1131内的油墨从喷嘴1141喷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液体喷出头1是非循环式,因此第二共用液室1162的油墨移动到多个压力室1131。另外,在维护或填充油墨时等,当油墨排出管124的二次侧开放时,第二共用液室1162的油墨通过第三共用液室1163、基板111的排出口1112以及歧管121的排出路径1212移动到油墨排出管124。
另外,在维护或填充油墨时等,通过驱动压力室1131,压力室1131的油墨例如与积存在第一共用液室1161、第二共用液室1162以及第三共用液室1163的空气一起从喷嘴1141喷出。
另外,在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2的姿势下,例如,液体喷出头1成为在重力方向(第三方向Z)上头主体11位于下方,歧管单元12位于上方的姿势。另外,在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2中的姿势下,例如,在液体喷出头1中,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以及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沿着水平方向。即,在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2的姿势下,基板111以及喷嘴板114的主面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因此,在供给路径1211内存在气泡的情况下,供给路径1211内的气泡存在于阻尼器127的正下方。因此,在维护或填充油墨时等,供给路径1211内的油墨以及气泡通过旁通流路128向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移动并从供给路径1211内排出。从供给路径1211通过旁通流路128的气泡从喷嘴1141排出。需要说明的是,从供给路径1211通过旁通流路128的气泡也可以从油墨排出管124排出到维护装置2117。
根据这样构成的液体喷出头1以及使用了液体喷出头1的液体喷出装置2,在基板111中设置供给口1111,该供给口1111是沿与喷嘴列1142并行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延伸的长孔。另外,如图16所示,由于供给口1111遍及致动器113的长边方向地设置,所以能够确保与致动器113相同程度的宽度,因此能够使供给的油墨遍及全部喷嘴范围,即驱动的多个压力室1131。另外,能够从作为一列长孔的供给口1111,在基板111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侧从第三共用液室1163向第二共用液室1162供给。这样,通过将从供给口1111供给的油墨分成两列,液体喷出头1能够有效地将油墨供给到一对致动器113的多个压力室1131。
另外,液体喷出头1以在厚度方向(第三方向Z)上贯通歧管121的方式形成供给路径1211。换言之,液体喷出头1由贯通第一歧管1213的第一开口12131以及贯通第二歧管1214的第三开口12141形成供给路径1211。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歧管1213的第一开口12131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大于供给口1111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由此,能够确保供给路径1211的液室形状的宽度、高度都较大,因此能够使墨液从供给口1111遍及全部喷嘴范围。
另外,如图7所示,在将基板111的主面方向(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规定为水平方向时,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作为歧管121的液室的供给路径1211、形成在第二歧管1214上的供给路径1211(第三开口12141)的开口形状(窗形状)以及阻尼器127均以长边方向成为第一方向X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延伸,另外,在液体喷出头1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Z)上并列配置。因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形成具有一致性的顺畅的油墨流路,并且能够应对高速印字。
另外,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的相位配置在作为歧管121的液室的供给路径1211的底部12112的范围内。因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抑制为紧凑的尺寸。
另外,第二歧管1214通过在一对凸缘部12147上具有基准孔12148而兼作基准板。因此,液体喷出头1不需要另外设置基准板,能够抑制液体喷出头1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Z)的尺寸。另外,头主体11将形成于基板111的排出口1112与致动器113在长边方向(第一方向X)上的端部邻接地设置,由此能够减小基板111在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因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抑制短边方向(第二方向Y)的尺寸(厚度方向(第二方向Y)的尺寸),并且能够排列配置一对头主体11。因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抑制为紧凑的尺寸。
另外,在液体喷出头1中,阻尼器127设置在与共用液室116连接的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阻尼器127与供给路径1211的油墨接触,并且由于油墨的压力变动而变形。由此,阻尼器127能够抑制压力变动,使与供给路径1211连结的共用液室116的负压恒定,或者使共用液室116的负压大致恒定。
因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抑制供给路径1211以及作为供给路径1211的二次侧的共用液室116以及致动器113等的液体喷出头1的流路中的压力变动。液体喷出头1通过抑制压力变动,能够得到较高的喷出稳定性。因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通过作为缓冲器的阻尼器127来应对脉动,并且能够确保能够进行高速印字的喷出的性能。
另外,液体喷出头1在与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相对的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具有阻尼器127,该基板111与共用液室116连续。液体喷出头1是在歧管121上设置形成供给路径1211的开口,并以覆盖该开口的方式将阻尼器127固定在歧管121上的简单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液体喷出头1。另外,由于是在由歧管121形成的供给路径1211上形成阻尼器127的结构,因此阻尼器127能够确保与供给路径1211接触的足够大小的区域。如上所述,具有阻尼器127的液体喷出头1能够廉价地得到具有足够性能的阻尼器,并且制造也变得容易。
另外,在液体喷出头1中,通过旁通流路128连接供给路径1211与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由此,液体喷出头1在维护时或填充油墨时,能够容易地排出供给路径1211内的气泡。因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容易地进行包括油墨的填充作业以及液体喷出头1的流路的清洗在内的维护。
另外,在液体喷出头1中,将旁通流路128与供给路径1211的顶部12111且阻尼器127的正下方连接。由此,液体喷出头1能够有效地排出积存在阻尼器127正下方的气泡。
根据这样构成的液体喷出头1以及液体喷出装置2,通过在歧管121上设置与基板111的供给口1111连续的供给路径1211以及阻尼器127,即使确保喷出性能,也能够确保紧凑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制于上述结构。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说明了头主体11是非循环式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循环式的头主体。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说明了旁通流路128将供给路径1211的二次侧与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的流路连接的例子,但并不限制于此。例如,旁通流路128也可以是将供给路径1211的一次侧与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的流路连接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设置多个旁通流路128的结构。例如,液体喷出头1也可以是设置两个旁通流路128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液体喷出头1中,可以使旁通流路128以如下方式连接:一个旁通流路128将供给路径1211的二次侧与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的流路连接,另一个旁通流路128将供给路径1211的一次侧与共用液室116或共用液室116的二次侧的流路连接。另外,液体喷出头1也可以是不具有旁通流路128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体喷出头1以及液体喷出装置2用于喷出液体油墨的记录装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即,液体喷出头1以及液体喷出装置2例如也能够用于3D打印机、工业用的制造机械、医疗用途。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在歧管上设置供给路径以及阻尼器,即使确保喷出性能,也能够确保紧凑的尺寸。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制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喷出头,具备: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多个压力室;
基板,所述基板在一个面上设置有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致动器供给液体,形成长孔的供给孔;
第一歧管,所述第一歧管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供给孔连续的第一开口;以及
第二歧管,所述第二歧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歧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起形成供给路径的第二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基板的设置有所述致动器的所述面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供给孔、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供给孔、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在第三方向上并列配置,该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还具备:
框体,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一个面上,并且设置在所述致动器的周围;以及
喷嘴板,所述喷嘴板覆盖所述致动器及所述框体,并且形成有与所述多个压力室相对的多个喷嘴,
所述致动器设置有一对,
所述液体喷出头具有共用液室,该共用液室由所述基板、所述喷嘴板及所述框体形成,并在一对所述致动器之间及在所述致动器和所述框体之间连续,
所述供给孔配置在一对所述致动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第二歧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及供给所述液体的油墨供给管连接的供给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液体喷出头具有一对包括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基板的头主体,
在所述第二歧管上形成有规定所述头主体的位置的基准孔。
6.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利用了液体喷出头,所述液体喷出头具备: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多个压力室;
基板,所述基板在一个面上设置有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致动器供给液体,形成长孔的供给孔;
第一歧管,所述第一歧管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所述供给孔连续的第一开口;以及
第二歧管,所述第二歧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歧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起形成供给路径的第二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的设置有所述致动器的所述面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供给孔、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供给孔、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在第三方向上并列配置,该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液体喷出头还具备:
框体,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一个面上,并且设置在所述致动器的周围;以及
喷嘴板,所述喷嘴板覆盖所述致动器及所述框体,并且形成有与所述多个压力室相对的多个喷嘴,
所述致动器设置有一对,
所述液体喷出头具有共用液室,该共用液室由所述基板、所述喷嘴板及所述框体形成,并在一对所述致动器之间及在所述致动器和所述框体之间连续,
所述供给孔配置在一对所述致动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歧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及供给所述液体的油墨供给管连接的供给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液体喷出头具有一对包括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基板的头主体,
在所述第二歧管上形成有规定所述头主体的位置的基准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91145A JP2023077738A (ja) | 2021-11-25 | 2021-11-25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JP2021-191145 | 2021-11-2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60772A true CN116160772A (zh) | 2023-05-26 |
Family
ID=81940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860879.1A Pending CN116160772A (zh) | 2021-11-25 | 2022-07-21 |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86703A1 (zh) |
JP (1) | JP2023077738A (zh) |
CN (1) | CN116160772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68097A (ja) * | 2005-12-19 | 2007-07-05 | Toshiba Tec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製造方法 |
JP4970100B2 (ja) * | 2007-03-23 | 2012-07-04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JP4839274B2 (ja) * | 2007-07-13 | 2011-12-21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5071259A (ja) * | 2013-10-03 | 2015-04-16 | 株式会社東芝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
JP2016055545A (ja) * | 2014-09-10 | 2016-04-21 |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894217B2 (ja) * | 2016-11-25 | 2021-06-30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
2021
- 2021-11-25 JP JP2021191145A patent/JP2023077738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6-04 EP EP22177337.7A patent/EP418670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22-07-21 CN CN202210860879.1A patent/CN11616077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86703A1 (en) | 2023-05-31 |
JP2023077738A (ja) | 2023-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376851B2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20097171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
CN112297624B (zh) |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
US11872812B2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device | |
CN116160772A (zh) |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 |
US20240416652A1 (en) |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 |
US11951740B2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US12023925B2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 |
CN116160771A (zh) | 液体喷出头 | |
US20240066867A1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 |
EP4431289A1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 |
US11279132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11347783B (zh) |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
CN117360080A (zh) |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 |
CN111347784B (zh) |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
US20240025172A1 (en) | Liquid ejection head | |
CN116442653A (zh) | 液体喷出头 | |
JP2023032315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21165027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
CN116552120A (zh) | 液体喷头 | |
JP2020121511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
JP2021041647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1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Id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