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5886A -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15886A
CN105415886A CN201510564017.4A CN201510564017A CN105415886A CN 105415886 A CN105415886 A CN 105415886A CN 201510564017 A CN201510564017 A CN 201510564017A CN 105415886 A CN105415886 A CN 105415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trance
class
runner
flow path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40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15886B (zh
Inventor
山崎啓吾
小林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15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5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15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5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41J2002/1424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having a cover around the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67Multiple feed channels per ink chamb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易于改善液体的成分的沉降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具备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具备:流道入口部(340),其具有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流道出口部(350),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入口(341)连通的第一流出口(351)以及与所述第二流入口(342)连通的第二流出口(352),在所述流道入口部(340)中,所述第一流入口(341)与所述第二流入口(342)在基准方向上并列设置,从所述第一流入口(341)至所述第一流出口(351)的流道以及从所述第二流入口(342)至所述第二流出口(352)的流道,在其流道长的至少一部分上且相互在与所述基准方向不同的方向上配置。

Description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有液体流道的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对液体进行搅拌的液体搅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作为液体而使用油墨的流道部件、喷墨式记录头、喷墨式记录装置以及油墨的搅拌方法。
背景技术
由喷墨式打印机和绘图仪等喷墨式记录装置所代表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能够将储存在墨盒和罐等中的油墨等液体作为液滴来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头。
作为喷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代表例即喷墨式记录头,例如,具备与喷射油墨的喷嘴开口连通的压力产生室、和使压力产生室内的油墨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并且通过利用压力产生单元使压力产生室内的油墨产生压力变化,从而使墨滴从喷嘴开口被喷射出。
由于在这样的喷墨式记录头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被分配到各个压力产生室之前的油墨中,油墨所包含的成分会发生沉降,从而在液体中形成浓度较高的部分与浓度较低的部分的层流,当以层流原本的状态向各个压力产生室供给油墨时,被划分为对浓度较高的油墨进行喷射的喷嘴开口和对浓度较低的油墨进行喷射的喷嘴开口,从而在印刷结果上会产生浓度的不均。
因此,提出了如下的喷墨打印机,即,通过在向各个压力产生室进行分配之前的流道内设置有子罐,且在子罐内放入搅拌球,从而对油墨进行搅拌的喷墨打印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还提出了采用如下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即,通过在使流道在中途形成分支且利用加热器对分支成的各个流道的油墨进行加热,从而有效地对油墨进行加热的液体喷出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利用搅拌球而对油墨进行搅拌的情况下,由于在子罐处于静止的情况下搅拌球不会移动,因此存在无法获得油墨的搅拌效果的问题。此外,当设置搅拌球等搅拌单元时,还存在导致喷墨式记录头趋于大型化的问题。
此外,虽然还提出了通过使油墨在储存了油墨的储存单元与喷墨式记录头之间进行循环而对油墨进行搅拌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但存在因需要设置循环装置从而会导致喷墨式记录装置趋于大型化的问题。
此外,即使如专利文献2所述,对流道设置分支,仍存在无法有高地对油墨进行搅拌的问题。
另外,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喷墨式记录头所代表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中,而且在被用于其他设备的流道部件中也同样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44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761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从而以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对液体的成分的沉降进行改善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为目的。
解决所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为一种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流道,该液体流道具备:流道入口部,其具有第一流入口以及第二流入口;流道出口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入口连通的第一流出口以及与第二流入口连通的第二流出口,在所述流道入口部中,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入口在基准方向上并列设置,从所述第一流入口至所述第一流出口的流道以及从所述第二流入口至所述第二流出口的流道,在其流道长的至少一部分中交替地在与所述基准方向不同的方向上配置。
在该方式中,通过将从第一流入口至第一流出口的流道与从第二流入口至第二流出口的流道的配置在中途变更为不同方向,从而能够改善在流道出口部液体的成分的沉降所产生的浓度分布的偏置。
在此,优选为,所述第一流出口以及所述第二流出口分别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各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流出口的各流出口以交替的方式配置。根据此方式,通过使流道在中途分支,从而能够增大经过第一流出口以及第二流出口的液体的边界,进而能够进一步改善液体的浓度分布的偏置。
此外,优选为,在观察从所述液体流道的上游向下游而在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一流出口之间形成分支的分支点的情况下,该分支点的形状为选自角形状以及弯曲面形状中的至少一个形状。根据此方式,与分支点形状为与流动方向对置的平面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分支点的流道阻力,并且能够抑制液体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液体的初始填充性与气泡排出性。
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流入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与所述第一流出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以及所述第二流入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与所述第二流出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中的至少一方是相等的。根据此方式,能够抑制流道入口部与流道出口部的流道阻力之差。
此外,优选为,在从所述第一流入口至所述第一流出口之间设置有,使该液体流道的所述基准方向的宽度朝向所述第一流出口而逐渐增大的倾斜的流道内壁面,在从所述第二流入口至所述第二流出口之间设置有,使该液体流道的所述基准方向的宽度朝向所述第二流出口而逐渐增大的倾斜的流道内壁面。根据此方式,利用倾斜的流道内壁面,从而能够抑制液体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液体的初始填充性以及气泡排出性。
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流入口以及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并列设置方向亦即所述基准方向为垂直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流入口被配置于垂直方向下侧,该第二流入口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为所述液体中所含有的沉降成分的最大沉降高度以上。根据此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液体的成分的沉降。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方式的所述流道部件。
在该方式中,无需设置搅拌球等搅拌单元、循环装置,便能够容易地改善液体的成分的沉降,进而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头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方式的流道部件。在该方式中,无需设置搅拌球等搅拌单元、循环装置,便能够容易地改善液体的成分的沉降,进而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头的小型化。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为一种液体搅拌方法,其特征在于,液体流道具备:流道入口部,其具有第一流入口以及第二流入口;流道出口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入口连通的第一流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流入口连通的第二流出口,在所述流道入口部中,将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入口在基准方向上并列设置,将从所述第一流入口至所述第一流出口的流道以及从所述第二流入口至所述第二流出口的流道以在其流道长的至少一部分中交替地在与所述基准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配置。
在该方式中,通过将从第一流入口至第一流出口的流道、从第二流入口至第二流出口的流道的配置在中途变更为不同方向,从而能够改善在流道出口部液体的成分的沉降所产生的浓度分布的偏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主体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主体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切除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为切除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的立体图。
图1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歧管与流道的位置关系的概要图。
图13为切除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4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5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立体图。
图16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头1具备对油墨进行喷射的头主体2、和被固定于头主体2上且向头主体2供给油墨的流道部件3。
首先,参照图2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头主体2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头主体的俯视图。此外,图4为图3的A-A′线剖视图。
如图所示,在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头主体2的流道形成基板10上,通过从一面侧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使由多个隔壁划分形成的压力产生室12沿喷出油墨的多个喷嘴开口21所并列设置的方向并列设置。以下,将该方向称为压力产生室12的并列设置方向或者第一方向X。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可设置多列由压力产生室12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而成的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两列。在后文中,将设置多列该压力产生室12的列的列设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进而,将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Z。另外,虽然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设为相互正交的方向,但并非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以正交以外的角度而交叉的方向。
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第三方向Z的一面侧上依次层压有连通板15和喷嘴板20。
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将压力产生室12与喷嘴开口21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连通板15具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比而较大的面积,喷嘴板20具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比而较小的面积。通过以此方式设置连通板15而使喷嘴板20的喷嘴开口21与压力产生室12分离,因此使处于压力产生室12之中的油墨不易受到由于喷嘴开口21附近的油墨所产生的油墨中的水分的蒸发而造成的增粘的影响。此外,由于喷嘴板20仅覆盖将压力产生室12与喷嘴开口21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的开口即可,因此能够相对地缩小喷嘴板20的面积,进而能够实现缩减成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嘴板20上开设喷嘴开口21且喷出墨滴的表面称为液体喷射面20a。
此外,在连通板15中设置有构成歧管100的一部分的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
第一歧管部17以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连通板15的方式设置。
此外,第二歧管部18以未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连通板15而在连通板15的喷嘴板20侧上开口的方式设置。
而且,在连通板15上相对于各个压力产生室12而独立地设置有与压力产生室12的第二方向Y上的一端部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该供给连通通道19将第二歧管部18与压力产生室12连通。即,供给连通通道19相对于歧管100而在第一方向X上并列设置。
在喷嘴板20上形成有经由喷嘴连通通道16而与各压力产生室12连通的喷嘴开口21。即,在喷嘴开口21中,喷射相同种类的液体(油墨)的喷嘴开口21在第一方向X上并列设置且在该第一方向X上并列设置成的喷嘴开口21的列在第二方向Y上形成为两列。
另一方面,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的相反面侧形成有振动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板50而采用的方式为设置弹性膜51和绝缘体膜52,所述弹性膜51被设置在流道形成基板10侧且由氧化硅构成,所述绝缘体膜被设置在弹性膜51上且由氧化锆构成。另外,压力产生室12等液体流道通过从一面侧(接合有喷嘴板20的表面侧)对流道形成基板10进行各向异性蚀刻而形成,压力产生室12的另一面由弹性膜51划分形成。
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振动板50上设置有具备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和第二电极80的压电致动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致动器300为使流道内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详细而言,通过后文叙述的半导体元件亦即驱动电路120而被驱动的驱动元件。在此,压电致动器300是指包括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以及第二电极80的部分。通常而言,将压电致动器300中的任一电极设为共用电极,且将另一电极以针对每个压力产生室12进行图案形成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电极60在多个压电致动器300上连续设置而设为共用电极,通过将第二电极80针对每个压电致动器300独立设置而设为独立电极。当然,根据驱动电路、配线的情况而将其设为相反,也不会产生影响。即,可以将第一电极60在多个压电致动器300上连续设置而设为共用电极,通过将第二电极针对每个压电致动器300独立设置而设为独立电极。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例示出了振动板50由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构成的示例,但是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振动板50,也可以设置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中的任意一个,此外,作为振动板50,也可以不设置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而仅由第一电极60作为振动板来发挥作用。此外,也可以使压电致动器300本身实质上兼作振动板。
压电体层70由被形成于第一电极60上的具有极化结构的氧化物的压电材料构成,例如,能够由以一般式ABO3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能够使用含有铅的铅类压电材料、不含铅的非铅类压电材料等。
此外,从压电致动器300的第二电极80分别与引出配线即导线电极90的一端连接。导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被引出至振动板50上、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压电致动器300的列之间。
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压电致动器300侧的表面接合了具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大致相同大小的保护基板30。保护基板30具有用于保护压电致动器300的空间即保持部31。在第一方向X上并列设置成的压电致动器300的列之间、且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形成有两个保持部31。此外,在保护基板30上,于第二方向Y上并列设置的两个保持部31之间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的贯穿孔32。从压电致动器300的电极引出的导线电极90的一端部以在该贯穿孔32内露出的方式延伸配置,导线电极90与安装了驱动IC等驱动电路120的配线基板121在贯穿孔32内电连接。
此外,在保护基板30上固定有同流道形成基板10一起划分形成与多个压力产生室12连通的歧管100的壳体部件40。壳体部件40在俯视观察时具有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形状,且与保护基板30接合并且与上述的连通板15接合。具体而言,壳体部件40在保护基板30侧具有可收纳流道形成基板10以及保护基板30的深度的凹部41。该凹部41具有与保护基板30的接合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表面相比而较大的开口面积。另外,在凹部41中收纳了流道形成基板10等的状态下,凹部41的喷嘴板20侧的开口面由连通板15密封。由此,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外周部,通过壳体部件40与流道形成基板10划分形成第三歧管部42。另外,通过被设置于连通板15中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和由壳体部件40与流道形成基板10划分形成的第三歧管部42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歧管100。歧管100在压力产生室12的并列设置方向亦即第一方向X上连续设置,且将各压力产生室12与歧管100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在第一方向X上并列设置。
此外,在连通板15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所开口的表面上设置有可塑性基板45。该可塑性基板45对第一歧管部17与第二歧管部18的液体喷射面20a侧的开口进行密封。在本实施方式中,这种可塑性基板45具备由具有可挠性的薄膜构成的密封膜46和由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的固定基板47。由于固定基板47的与歧管100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完全被去除的开口部48,因此歧管100的一面成为仅由具有可挠性的密封膜46密封的可挠性部即可塑性部49。
另外,在壳体部件40中设置有与歧管100连通且用于向各歧管100供给油墨的引导通道44。此外,在壳体部件40中设置有与保护基板30的贯穿孔32连通且穿插有配线基板121的连接口43。
此外,在喷嘴板20的液体喷射面20a侧设置有罩盖130。罩盖130被接合在可塑性基板45的与连通板15相反面侧,并且对可塑性部49的与流道(歧管100)相反侧的空间进行密闭。另外,在罩盖130上设置有使喷嘴开口21露出的露出开口部131。在本实施方式中,露出开口部131具有露出喷嘴板20的大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对头主体2的侧面(与液体喷射面20a交叉的表面)进行覆盖,罩盖130以端部从液体喷射面20a侧弯曲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头主体2中,在对油墨进行喷射时,从引导通道44获取来自流道部件3的油墨,并且通过油墨来充满从歧管100直至喷嘴开口21的流道内部。然后,通过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20的信号,向与压力产生室12对应的各压电致动器300施加电压,从而使振动板50同压电致动器300一起挠曲变形。由此,压力产生室12内的压力升高并从喷嘴开口21喷射出油墨滴。
此外,这种头主体2的与液体喷射面20a相反面侧被直接或经由其他的流道部件或密封部件等而固定于流道部件3上。
在此,进一步参照图5~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进行说明。另外,图5为流道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切除了流道部件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以及组装立体图。此外,图7为切除了流道部件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8为图7的B-B′线剖视图以及C-C′线剖视图,图9为图7的D-D′线剖视图以及E-E′线剖视图。而且,图10以及图11为表示流道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头主体2被固定于流道部件3的一面。在后文中,流道部件3的方向以被固定的头主体2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为基准来进行说明。即,在流道部件3的第三方向Z上的一面侧固定有头主体2。
如图1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具备第一流道部件310和第二流道部件320。构成该流道部件3的第一流道部件310与第二流道部件320在第三方向Z上被层压。
如图5所示,在第一流道部件310上设置有在与第二流道部件320接合的表面上开口的第一凹部311。第一凹部311以未在作为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贯穿第一流道部件310的方式设置。这种第一凹部311在第一方向X上呈直线状延伸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道部件310上,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配置的第一凹部311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设置有两个。
此外,在各第一凹部311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口312,所述第一连接口312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第一流道部件310且在与第二流道部件320的相反面上开口。储存有油墨的油墨罐和墨盒等液体储存单元直接或经由软管等供给管而与第一连接口312连接,对此未进行特别图示。
在第二流道部件320上设置有在与第一流道部件310接合的表面上开口的第二凹部321。第二凹部321以与第一凹部311对置的方式设置。即,第二凹部321以未在作为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贯穿第二流道部件320的方式设置。这种第二凹部321在第一方向X上呈直线状延伸配置,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配置的第二凹部321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设置有两个。
通过将这样的设置有第一凹部311的第一流道部件310与设置有第二凹部321的第二流道部件320在第三方向Z上进行层压,从而由第一凹部311与第二凹部321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流道330。
此外,在第一方向X上,在各第二凹部321的与第一连接口312相反侧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口322,所述第二连接口322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第二流道部件320且在与第一流道部件310的相反面上开口。通过该第二连接口322与上述的头主体2的引导通道44连接,从而使从液体储存单元向液体流道330被供给的油墨,向头主体2的引导通道44被供给。
在此,如图6~图9所示,由第一凹部311以及第二凹部321形成的液体流道330具备:流道入口部340,其具有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流道出口部350,其具有与第一流入口341连通的第一流出口351以及与第二流入口342连通的第二流出口352。
在流道入口部340与流道出口部350之间设置有,被设置于第一凹部311内的第一岛部313以及第二岛部314、和被设置于第二凹部321内的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
第一岛部313不同第一凹部311的宽度方向、即与作为延伸配置方向的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的壁面连接,并被配置在与第二方向Y的两侧的壁面远离的位置。
此外,第一岛部313被设置为,在第二方向Y上的厚度朝向第一方向X的前端部侧、即油墨流动的第一方向X上作为第一连接口312侧的上游侧而逐渐减小。如此,通过将第一岛部313的前端形成尖角,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岛部313降低油墨的第一层流400在第二方向Y上形成分支时的分支点的流道阻力,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叙述。此外,通过将第一岛部313的前端形成尖角,从而能够抑制油墨在由第一岛部313的前端与第一凹部311的底面划分形成的角部等产生沉降的情况,且能够抑制气泡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油墨的初始填充性以及气泡排出性。另外,使第一岛部313的厚度逐渐减小的侧面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弯曲面。即,在观察到从液体流道330的上游向下游形成分支的分支点的情况下,分支点的形状只要是选自角形状以及弯曲面形状(R形状)中的至少一个形状即可。
而且,在第一岛部313中且在后端部侧、即油墨流动的第一方向X上作为第二连接口322侧的下游侧,设置有切除了一部分的槽状的第一槽部315。第一槽部315被设置为,具有与第一凹部311相同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且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1岛部313的宽度相比而较窄。
第二岛部314以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一岛部313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与第一岛部313的相反侧的壁面上连续设置。
此外,第二岛部314与第一岛部313相同,被设置为前端部的第二方向Y的厚度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减小。由此,能够降低流道阻力并且抑制油墨以及气泡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油墨填充性以及气泡排出性。
此外,在第二岛部314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二槽部316。第二槽部316与第一岛部313的第一槽部315相同,被设置为具有与第一凹部311相同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且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二岛部314的宽度相比而较窄。
而且,在第一凹部311内,在第一岛部313与第一凹部311的第二方向Y的一方的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狭缝部317,在第一岛部313与第二岛部314之间形成有第二狭缝部318。
另一方面,被形成于第二流道部件320的第三岛部323不同第二凹部321的宽度方向、即与作为延伸配置方向的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的壁面连接,并且被配置在从第二方向Y的两侧的壁面远离的位置。
此外,第三岛部323与第一岛部313相同,被设置为第二方向Y的厚度朝向前端部侧、即油墨流动的第一方向X上作为第一连接口312侧的上游侧而逐渐减小。由此,能够降低流道阻力并且抑制油墨以及气泡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油墨填充性以及气泡排出性。
而且,在第三岛部323中且在后端部侧、即油墨流动的第一方向X上作为第二连接口322侧的下游侧,设置有切除了一部分的槽状的第三槽部325。第三槽部325被设置为,具有与第二凹部321相同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且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三岛部323的宽度相比而较窄。
第二流道部件320的第四岛部324以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三岛部323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与第三岛部323相反侧的壁面上连续设置。另外,第四岛部324的连续的壁面在第二方向Y上为与第二岛部314的连续的壁面的相反侧。
此外,第四岛部324与第三岛部323相同,被设置为前端部的第二方向Y的厚度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减小。由此,能够降低流道阻力并且抑制油墨以及气泡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油墨填充性以及气泡排出性。
此外,在第四岛部324的后端部设置有第四槽部326。第四槽部326与第三岛部323的第三槽部325相同,被设置为具有与第二凹部321相同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且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四岛部324的宽度相比而较窄。
另外,在第二凹部321内,在第三岛部323与第二凹部321的第二方向Y的一方的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三狭缝部327,在第三岛部323与第四岛部324之间形成有第四狭缝部328。
这种第一流道部件310的第一岛部313以及第二岛部314与第二流道部件320的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如图6(b)所示,在第三方向Z上相互面对的端面彼此接合。在此,第三岛部323以横跨第一岛部313的端面与第二岛部314的端面、即对第二狭缝部318的开口进行密封的方式接合。此外,第四岛部324以横跨第一岛部313的端面与壁面、即对第一狭缝部317的开口进行密封的方式接合。即,第一岛部313以横跨第三岛部323的端面与第四岛部324的端面、即对第四狭缝部328的开口进行密封的方式接合,第二岛部314以横跨第三岛部323与壁面、即对第三狭缝部327的开口进行密封的方式接合。而且,如图7以及图8(a)所示,第一狭缝部317在第四岛部324的后端部与第四槽部326连通。此外,如图7以及图8(b)所示,第二狭缝部318在第三岛部323的后端部与第三槽部325连通。此外,如图7以及图9(a)所示,第三狭缝部327在第二岛部314的后端部与第二槽部316连通。而且,如图7以及图9(b)所示,第四狭缝部328在第一岛部313的后端部与第一槽部315连通。另外,第一狭缝部317与第四槽部326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被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狭缝部317与第四槽部326之间形成高低差的情况,进而能够抑制因高低差而导致的流道阻力的增大。当然,其他的狭缝部以及槽部也同样地通过将第二狭缝部318与第三槽部325的宽度、第三狭缝部327与第二槽部316的宽度以及第四狭缝部328与第一槽部315的宽度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从而能够抑制高低差,进而能够抑制流道阻力的增大。
如图7~图9所示,这种液体流道330在与第一岛部313、第二岛部314、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相比靠上游侧、即第一连接口312侧具有流道入口部340,所述流道入口部340具有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入口341与第二流入口342在第三方向Z上并列设置。即,第一流入口341与第二流入口342的并列设置方向即基准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方向Z。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Z以与垂直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垂直方向上侧称为第一流入口341,将垂直方向下侧称为第二流入口342。
第一流入口341同第一岛部313与第二岛部314之间的第一狭缝部317以及第二狭缝部318连通。此外,第一岛部313与第二岛部314之间的第一狭缝部317以及第二狭缝部318,在第四岛部324以及第三岛部323的后端部分别与第四槽部326和第三槽部325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岛部313、第二岛部314、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的后端部,第一狭缝部317以及第四槽部326、第二狭缝部318以及第三槽部325的各自的下游侧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流道出口351a、351b。即,与第一流入口341连通的第一流出口351具备两个流道出口351a、351b。如此,将第一流入口341与第一流出口351连通的流道由第一狭缝部317以及第四槽部326、第二狭缝部318以及第三槽部325形成。
此外,第二流入口342同第三岛部323与第四岛部324之间的第三狭缝部327以及第四狭缝部328连通。此外,第三岛部323与第四岛部324之间的第三狭缝部327以及第四狭缝部328,在第二岛部314以及第一岛部313的后端部分别与第二槽部316和第一槽部315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岛部313、第二岛部314、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的后端部,第三狭缝部327以及第二槽部316、和第四狭缝部328以及第一槽部315的各自的下游侧为本实施方式的流道出口352a、352b。即,与第二流入口342连通的第二流出口352具备两个流道出口352a、352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第一流出口351和第二流出口352构成的结构称为流道出口部350。如此,将第二流入口342与第二流出口352连通的流道由第三狭缝部327以及第二槽部316、和第二狭缝部318以及第一槽部315形成。
此外,第一狭缝部317以及第四槽部326、第二狭缝部318以及第三槽部325、第三狭缝部327以及第二槽部316、第四狭缝部328以及第一槽部315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设置。即,第一流出口351的两个流道出口351a、351b、和第二流出口352的两个流道出口352a、352b以在相对于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的并列设置方向即基准方向(第三方向Z)而交叉的第二方向Y上交替的方式并列设置。由此,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从第一流入口341至第一流出口351的流道以及从第二流入口342至第二流出口352的流道,在流道长的至少一部分上,互相在作为与基准方向即第三方向Z不同的方向的第二方向Y上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从第一流入口341至第一流出口351的流道以及从第二流入口342至第二流出口352的流道的流道长中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一流出口351、第二流入口342以及第二流出口352。此外,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实际上是指岛部313在第一方向X上的上游侧的前端部分,第一流出口351以及第二流出口352是指岛部313在第一方向X上的下游侧的后端部分。
在此,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当在液体流道330内填充有油墨的状态下经过了固定时间时,油墨所包含的成分因重力而产生沉降,从而在垂直方向的上侧形成有浓度较低的第一层流400,且在垂直方向的下侧形成有浓度较高第二层流410。即使如此因重力而使油墨的成分产生沉降,也会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流道330中,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分别从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流入,然后在中途分别分为两支,从而成为第一分支层流401以及第二分支层流402、第三分支层流411以及第四分支层流412。然后,第一层流400所分支形成的第一分支层流401以及第二分支层流402、第二层流410所分支形成的第三分支层流411以及第四分支层流412从第一流出口351的流道出口351a、351b、第二流出口352的流道出口352a、352b流出。即,第一层流400所分支形成的第一分支层流401以及第二分支层流402、第二层流410所分支形成的第三分支层流411以及第四分支层流412以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油墨的浓度较低的第一层流400与油墨的浓度较高第二层流410在从流道入口部340至流道出口部350之间变换为与并列设置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配置。因此,能够在与流道出口部350相比靠下游处使油墨的成分遍及第三方向Z上分散,进而能够抑制油墨的浓度分布的偏置的情况。此外,通过将浓度不同的第一层流400与第二层流410的并列设置方向的配置在中途而配置变换为不同方向,从而能够使第一层流400与第二层流相互扩散,进而能够抑制油墨的整体的浓度的偏置。而且,通过将第一层流400与第二层流410分别分为两支而形成第一分支层流401、第二分支层流402、第三分支层流411以及第四分支层流412的四支层流,从而能够增加浓度不同的层流的边界,进而能够通过布朗运动进行边界的油墨的扩散。即,在流道入口部340中,浓度不同的层流(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的边界仅为一个,与此相对,在流道出口部350中,能够将浓度不同的层流(第一分支层流401、第二分支层流402、第三分支层流411以及第四分支层流412)的边界增加至三个,并且通过增加浓度不同的层流的边界而使油墨扩散,进而能够改善油墨的成分的沉降。
另外,被配置在垂直方向下侧的第二流入口342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优选为,油墨所包含的沉降成分的最大沉降高度以上的高度。即,通过将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在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设为最大沉降高度以上,从而能够在流道出口部350最大限度地改善油墨的成分的沉降,进而使浓度在第三方向Z上均匀化。顺便提一句,油墨所包含的沉降成分的最大沉降高度是指,在液体流道330内填充了油墨的状态下经过固定时间时,油墨所包含的成分在此之上不再进行较高地沉降的状态下的高度,并且由油墨的种类、沉降成分的材料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入口341与第一流出口351(流道出口351a、351b)的流道剖面面积、即开口面积大致相等。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流入口341中的流道阻力与第一流出口351中的流道阻力之差。同样,第二流入口342与第二流出口352(流道出口352a、352b)的流道剖面面积、即开口面积大致相等。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流入口342中的流道阻力与第二流出口352中的流道阻力的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流道330在第二连接口322中与头主体2的引导通道44连接。在此,例如,如果不设置第一岛部313、第二岛部314、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而以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在第三方向Z上并列设置的原本状态向歧管100内被供给时,如图12(a)所示,会在歧管100内且在第一方向上分为供给有浓度较低的第一层流400的区域与供给有浓度较低的第二层流410的区域。因此,多个压力产生室12被分为仅供给有浓度较低的第一层流400的压力产生室12与仅供给有浓度较高的第二层流410的压力产生室12,进而造成从压力产生室12被喷射的油墨所形成的印刷物上产生浓度的不均。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岛部313、第二岛部314、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而能够将由于油墨的成分受重力产生沉降而将在第三方向Z上并列设置的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的配置变换为在流道出口351a、351b、352a、352b中且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设置的第一分支层流401、第二分支层流402、第三分支层流411以及第四分支层流412的配置。因此,如图12(b)所示,能够将第一分支层流401、第二分支层流402、第三分支层流411以及第四分支层流412的并列设置方向(第二方向Y)与将歧管100和作为个别流道的压力产生室12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的并列设置方向(第一方向X)配置为不同方向,进而能够向歧管100内遍及第一方向X上填充改善了成分的沉降的油墨,即可抑制浓度的偏置的油墨。因此,能够改善印刷物的浓度不均,进而能够提高印刷品质。另外,图12为模式化地表示从引导通道44至喷嘴开口21的流道的图。
实施方式2
图13为切除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4为以流道部件的图7的C-C′线以及E-E′线为准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以及图14(b)所示,被设置于第一岛部313的后端的第一槽部315以深度朝向后端部侧逐渐变深的方式形成。即,第一槽部315在第二方向Y上的流道内壁面315a以相对于基准方向即第三方向Z而倾斜的方式设置。即,从第一流入口341至第一流出口351的流道具有使第三方向Z的宽度朝向第一流出口351而逐渐增大的流道内壁面315a。另外,如图13所示,在第二岛部314的第二槽部316也设置有流道内壁面316a。
同样,如图13以及图14(a)所示,被设置于第三岛部323的后端的第三槽部325以深度朝向后端部侧逐渐变深的方式。即,从第二流入口342至第二流出口352的流道具有使第三方向Z的宽度朝向第二流出口352逐渐增大的流道内壁面325a。另外,如图13所示,在第四岛部324的第四槽部326也设置有流道内壁面326a。
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在油墨从第二狭缝部318向第三槽部325流动时,能够利用倾斜的流道内壁面325a来抑制油墨滞留于第三槽部325与第二凹部321的底面的角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气泡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油墨的初始填充性以及气泡排出性。在其他的流道中也同样,通过设置流道内壁面315a、316a、326a,从而能够抑制油墨的滞留,进而能够提高油墨填充性以及气泡排出性。
其他实施方式
至此,虽然对本发明的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情况。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一流道部件310上设置第一岛部313以及第二岛部314,且在第二流道部件320上设置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由此将从第一流入口341至第一流出口351的流道与从第二流入口342至第二流出口352的流道配置为,在流道出口部350相对于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的并列设置方向即第三方向Z而旋转了90度的第二方向Y上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在液体流道330的油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多段第一岛部313、第二岛部314、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从而将从第一流入口341至第一流出口351的流道与从第二流入口342至第二流出口352的流道配置为,在流道出口部350相对于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的并列设置方向即第三方向Z而旋转了180度的方法,即在-Z方向上配置的方式。另外,通过在液体流道330的油墨的流动方向上设置多段第一岛部313、第二岛部314、第三岛部323以及第四岛部324,从而能够将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的分支数设为数倍设置段,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油墨的搅拌效果,进而能够抑制第三方向Z上的油墨浓度的偏置。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分别分为两支,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仅使其中任一方进行分支,此外也可以使双方均不进行分支。此外,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的各自的分支并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而且,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对第一流道部件310与第二流道部件320进行层压的方式构成流道部件3,并且在第一流道部件310与第二流道部件320之间形成液体流道330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层压三个以上的部件来形成液体流道330。此外,第一流道部件310以及第二流道部件320的层压方向并不限定于第三方向Z,也可以是包含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的方向的面内方向,该方向并特别限定于此。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一流道部件310与第二流道部件320的层压部件上形成液体流道330,并且通过四个岛部313、314、323、324而对液体流道330的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的并列设置方向的配置进行变更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软管等管状部件来进行第一流入口341以及第二流入口342的配置变更。将该示例示于图15。另外,图15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15所示,第一流道部件310与第二流道部件320通过两根管状部件500、501而连接。管状部件500可以具有可挠性,也可以具有非可挠性。
此外,两根管状部件500、50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流道部件310的第一流入口341、第二流入口342连接。此外,两根管状部件500、50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流道部件320的第一流出口351、第二流出口352连接。而且,两根管状部件500、501以在作为垂直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并列设置的方式与第一流道部件310连接。此外,两根管状部件500、501在中途并列设置方向朝与第三方向Z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朝第二方向Y弯曲,进而以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设置的方式与第二流道部件320的第一流出口351、第二流出口352连接。作为这种结构,也能够将在第一流道部件310内且在第三方向Z上并列设置的第一层流400以及第二层流410的配置变更为在第二方向Y上并列设置。因此,能够改善油墨的浓度分布,进而能够提高印刷品质。另外,通过将管状部件500、501分别在中途分为两支,从而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地配置四个流道出口。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第三方向Z设为垂直方向,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以使第一方向X成为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流道部件3。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流道部件3的液体流道330的上游侧设置具有与垂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成分的向量的流道即可,尽管油墨所包含的成分发生沉降,但是成分沿垂直方向沉降的油墨也能够通过设置于下游的液体流道330来改善油墨的成分的沉降。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流道形成基板10与喷嘴板20经由连通板15而接合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使流道形成基板10与喷嘴板20直接接合。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作为使压力产生室12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而使用了薄膜型的压电致动器300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通过粘贴生片等方法而形成的厚膜型的压电致动器、交替层压压电材料与电极形成材料并沿轴方向伸缩的纵振动型的压电致动器等。此外,作为压力产生单元,可以使用在压力产生室内配置发热元件,并且通过发热元件的发热所产生的气泡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结构、或者使振动板与电极之间产生静电,并且利用静电力使振动板变形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所谓静电式致动器等。
此外,这些各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头1被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图16为表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概要图。
在图16所示的喷墨式记录装置600中,喷墨式记录头1被搭载于滑架603上。作为液体储存单元的墨盒602以可装卸的方式被设置在滑架603上。这种滑架603以在轴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在装置主体604中安装的滑架轴605上。
另外,驱动电机606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多个齿轮以及正时带607向滑架603传递,从而搭载了喷墨式记录头1的滑架603沿滑架轴605进行移动。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604上设置有作为输送单元的输送辊608,从而利用输送辊608来对作为纸等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S进行输送。另外,输送记录薄片S的输送单元并不局限于输送辊,也可以是带或鼓等。
另外,在上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600中,例示了喷墨式记录头1被搭载于滑架603上且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在固定有喷墨式记录头1,且仅以使纸等记录薄片S在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实施印刷的、所谓行式记录装置中也可应用本发明。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喷墨式记录装置600为,作为液体储存单元的墨盒602被搭载于滑架603上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油墨罐等液体储存单元固定于装置主体604上,且经由软管等供给管而对液体储存单元与喷墨式记录头1进行连接。此外,液体储存单元也可以不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流道部件3设置于喷墨式记录头1中,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设置在固定于喷墨式记录装置的装置主体604中的液体储存单元等中。即,流道部件3并不局限于设置于喷墨式记录装置600的喷墨式记录头1中的方式,也可以设置于其他部分。
而且,本发明可延伸至以所有液体喷射头为对象,例如,可以应用于在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的喷墨式记录头等记录头、在液晶显示器等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色材喷射头、在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器、FED(FieldEmissionDisplay:场致发射显示器)等电极形成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中所使用的流道部件,也可以应用于在其他设备中所使用的流道部件中。
符号说明
1喷墨式记录头(液体喷射头);2头主体;3流道部件;10流道形成基板;12压力产生室;15连通板;16喷嘴连通通道;17第一歧管部;18第二歧管部;19供给连通通道;20喷嘴板;20a液体喷射面;21喷嘴开口;30保护基板;40壳体部件;45可塑性基板;50振动板;60第一电极;70压电体层;80第二电极;100歧管;120驱动电路;130罩盖;310第一流道部件;311第一凹部;312第一连接口;313第一岛部;314第二岛部;315第一槽部;316第二槽部;317第一狭缝部;318第二狭缝部;320第二流道部件;321第二凹部;322第二连接口;323第三岛部;324第四岛部;325第三槽部;326第四槽部;327第三狭缝部;328第四狭缝部;330液体流道;340流道入口部;341第一流入口;342第二流入口;350流道出口部;351第一流出口;351a、351b流道出口;352第二流出口;352a、352b流道出口;400第一层流;401第一分支层流;402第二分支层流;410第二层流;411第三分支层流;412第四分支层流;500、501管状部件。

Claims (9)

1.一种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具备:流道入口部,其具有第一流入口以及第二流入口;流道出口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入口连通的第一流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流入口连通的第二流出口,
在所述流道入口部中,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入口在基准方向上并列设置,
从所述第一流入口至所述第一流出口的流道以及从所述第二流入口至所述第二流出口的流道,在其流道长的至少一部分中交替地在与所述基准方向不同的方向上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口以及所述第二流出口分别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流道出口,
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各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流出口的各流出口以交替的方式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观察从所述液体流道的上游向下游而在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一流出口之间形成分支的分支点的情况下,该分支点的形状为选自角形状以及弯曲面形状中的至少一个形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与所述第一流出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以及所述第二流入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与所述第二流出口的流道剖面面积中的至少一方是相等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一流入口至所述第一流出口之间设置有,使该液体流道的所述基准方向的宽度朝向所述第一流出口而逐渐增大的倾斜的流道内壁面,
在从所述第二流入口至所述第二流出口之间设置有,使该液体流道的所述基准方向的宽度朝向所述第二流出口而逐渐增大的倾斜的流道内壁面。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口以及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并列设置方向亦即所述基准方向为垂直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流入口被配置于垂直方向下侧,
该第二流入口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为所述液体中所含有的沉降成分的最大沉降高度以上。
7.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流道部件。
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流道部件。
9.一种液体搅拌方法,其特征在于,
液体流道具备:流道入口部,其具有第一流入口以及第二流入口;流道出口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入口连通的第一流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流入口连通的第二流出口,
在所述流道入口部中,将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入口在基准方向上并列设置,
将从所述第一流入口至所述第一流出口的流道以及从所述第二流入口至所述第二流出口的流道在其流道长的至少一部分中交替地在与所述基准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配置。
CN201510564017.4A 2014-09-11 2015-09-07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 Active CN105415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5690 2014-09-11
JP2014185690A JP2016055577A (ja) 2014-09-11 2014-09-11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攪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15886A true CN105415886A (zh) 2016-03-23
CN105415886B CN105415886B (zh) 2018-03-23

Family

ID=55453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4017.4A Active CN105415886B (zh) 2014-09-11 2015-09-07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98963B2 (zh)
JP (1) JP2016055577A (zh)
CN (1) CN10541588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0572A (zh) * 2017-08-22 2019-03-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药液滴下装置及药液滴下系统
CN112297637A (zh) * 2019-08-01 2021-02-02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模块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04915A (ja) * 2009-11-19 2011-06-0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JP2011121344A (ja) * 2009-12-14 2011-06-23 Seiko I Info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1235506A (ja) * 2010-05-10 2011-11-24 Roland Dg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12000826A (ja) * 2010-06-16 2012-01-0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
JP2012111133A (ja) * 2010-11-25 2012-06-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CN103180146A (zh) * 2010-10-26 2013-06-26 伊斯曼柯达公司 包括液体分配元件的阵列的分配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6822B2 (ja) 2008-09-25 2013-04-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10184424A (ja) 2009-02-12 2010-08-2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740364B2 (en) * 2010-10-26 2014-06-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Dispensing liquid using array of dispensing element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04915A (ja) * 2009-11-19 2011-06-0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JP2011121344A (ja) * 2009-12-14 2011-06-23 Seiko I Info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1235506A (ja) * 2010-05-10 2011-11-24 Roland Dg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12000826A (ja) * 2010-06-16 2012-01-0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
CN103180146A (zh) * 2010-10-26 2013-06-26 伊斯曼柯达公司 包括液体分配元件的阵列的分配器
JP2012111133A (ja) * 2010-11-25 2012-06-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0572A (zh) * 2017-08-22 2019-03-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药液滴下装置及药液滴下系统
US11351563B2 (en) 2017-08-22 2022-06-0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pensing apparatus
CN112297637A (zh) * 2019-08-01 2021-02-02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模块
US11433666B2 (en) 2019-08-01 2022-09-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hea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75141A1 (en) 2016-03-17
JP2016055577A (ja) 2016-04-21
CN105415886B (zh) 2018-03-23
US9498963B2 (en) 2016-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9860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158358B (zh)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2307732A (zh) 液体喷射头和喷墨打印装置
KR20080035474A (ko) 액체 분사 장치
US9044955B2 (e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US10052877B2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JP6471864B2 (ja) 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8038264B2 (en) Liquid droplet jetting head
JP2014177076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919516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4553325B (zh)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EP2783853B1 (en) Head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5415886A (zh)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搅拌方法
JP6569776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7259421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174384A (ja)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7538910B (zh)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US20100149254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9150029B1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CN111347786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7247635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85646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7976128B2 (en) Liquid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printer
JP676906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20168760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