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5553A - 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5553A
CN109715553A CN201780054918.6A CN201780054918A CN109715553A CN 109715553 A CN109715553 A CN 109715553A CN 201780054918 A CN201780054918 A CN 201780054918A CN 109715553 A CN109715553 A CN 109715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generator
dielectric disc
generator units
half portion
fiel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49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简·阿勒马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ylem Europ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Ozone Inven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985941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9715553(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Ozone Inven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Ozone Inven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15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 C01B13/115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ical circuits producing the electrical dischar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20Method-related aspects
    • A61L2209/21Use of chemical compounds for treating air or the like
    • A61L2209/212Use of ozone, e.g. generated by UV radiation or electrical dis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10Discharger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ozone
    • C01B2201/12Plate-type discharg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10Discharger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ozone
    • C01B2201/14Concentric/tubular discharg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0Electrodes used for obtaining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30Dielectrics used in the electrical dischargers
    • C01B220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dielectr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30Dielectrics used in the electrical dischargers
    • C01B2201/34Composition of the dielectr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4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using several dischargers in ser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70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 C01B2201/72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by ai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70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 C01B2201/74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by liquid
    • C01B2201/76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90Control of the proce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78Details relating to ozone treatment devices
    • C02F2201/782Ozone genera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单元。本公开还旨在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系统。本公开旨在提供对臭氧发生器的压力变化和冷却的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供用于气流的均匀流动以及用于臭氧发生器的有效冷却的解决方案。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器单元。该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壳体(102)。壳体包括具有第一凹部(204)的第一半部(104)和具有第二凹部(206)的第二半部(106)。该臭氧发生器单元还包括壳体中的入口(202)和出口(110),布置在第一凹部内并与第一半部的内表面(240)接触的第一介电盘(210)、布置在第二凹部内并与第二半部的内表面(242)接触的第二介电盘(214),以及具有气体通道(220)并布置在第一介电盘与第二介电盘之间的高压电极(218)。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230)和第二间隔件(232)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250)和第二气体腔室(252)。

Description

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臭氧的发生;更具体地,涉及臭氧发生器单元和臭氧发生器系统。
背景技术
臭氧可用于各种工业和商业应用,如空气净化、水处理、除臭等。通常,可使用通过利用诸如电晕放电的原理的设备(诸如臭氧发生器)来产生臭氧。电晕放电是在带电导体周围产生放电。在臭氧发生器中,带电导体可位于两个介电体之间,以在带电导体的两侧上限定两个气体腔室。然后含有氧分子的气流穿过臭氧发生器。电晕放电使气流中的氧分子中的一些发生电离。此后,电离的氧与气流中的氧分子重新结合以产生臭氧。
例如,欧洲专利EP1165435B1“Pressure compensation ozone generator andmethod for generation of ozone(用于产生臭氧的压力补偿臭氧发生器和方法)”公开了用于通过将氧气在介电体上暴露于具有高压的高频交流电流的臭氧发生器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压力补偿允许单元和两个密封空间,其中,压力补偿允许单元通过至少两个介电材料板及存在于板之间的电极连接在一起,具有高压的高频交流电流可应用在该电极上;两个密封空间用于在所述单元的相对侧上产生臭氧。所述介电材料板的相对侧上的相应密封空间由接地冷却电极界定,通过该电极,将氧气或富氧气体供应至该空间并且从该空间中导出臭氧。
然而,这种已知的臭氧发生器在其中可能经受压力变化。例如,气流可能在带电导体周围不均匀地流动,从而导致两个气体腔室内的气体分布不均(或不均匀)。因而,这种气体分布可能导致气体腔室内出现不均匀压力。因此,臭氧发生器内的带电导体和/或两个介电体会经受不均匀的应力。
此外,臭氧的生产可能在臭氧发生器内产生热量,并且通常可能使用水冷却来耗散这种热量。然而,由于对于这种设备存在高压电流,因此使用水作为冷却介质可能不是最佳的。
因此,根据上述讨论,需要克服与传统的臭氧发生器相关联的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单元。本公开还旨在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系统。本公开旨在提供对臭氧发生器的压力变化和冷却的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供用于气流的均匀流动以及用于臭氧发生器的有效冷却的解决方案。
在一个方面,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臭氧发生器单元,该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
-壳体,包括:
-具有第一凹部的第一半部;以及
-具有第二凹部的第二半部,其中,第一半部联接至第二半部,以允许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壳体内形成主腔室;
-入口和出口,位于壳体中并延伸至主腔室;
-第一介电盘,布置在第一凹部内,与第一半部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介电盘,布置在第二凹部内,与第二半部的内表面接触,其中,至少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以及
-具有气体通道的高压电极,布置在主腔室中并位于第一介电盘与第二介电盘之间,其中,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以及
其中,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流体地联接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
在另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系统,该臭氧发生器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该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
-壳体,包括:
-具有第一凹部的第一半部;以及
-具有第二凹部的第二半部,其中,第一半部联接至第二半部,以允许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壳体内形成主腔室;
-入口和出口,位于壳体中并延伸至主腔室;
-第一介电盘,布置在第一凹部内,与第一半部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介电盘,布置在第二凹部内,与第二半部的内表面接触,其中,至少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以及
-具有气体通道的高压电极,布置在主腔室中并位于第一介电盘与第二介电盘之间,其中,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以及其中,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流体地联接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
-第一支架,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入口;
-第二支架,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出口;
-至少一个控制电路,与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相关联;以及
-至少一个风扇,布置在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外表面的前部。
从附图和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再结合以下随附权利要求的解释,本公开的附加方面、有益效果、特征以及目的将显而易见。
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容易将本公开的特征以各种组合进行组合。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进行阅读时,会更好的理解上述总结以及下列说明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为了对本公开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结构。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本文中公开的具体方法和机构。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附图不是按比例绘制的。只要可能,由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
现在将仅以示例的方式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图1的、沿着轴线A-A'截取的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剖视图;以及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器系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描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可实现它们的方式。尽管已公开了执行本公开的一些模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还可能有用于执行或实践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
在一个方面,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臭氧发生器单元,该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
-壳体,包括:
-具有第一凹部的第一半部;以及
-具有第二凹部的第二半部,其中,第一半部联接至第二半部,以允许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壳体内形成主腔室;
-入口和出口,位于壳体中并延伸至主腔室;
-第一介电盘,布置在第一凹部内,与第一半部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介电盘,布置在第二凹部内,与第二半部的内表面接触,其中,至少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以及
-具有气体通道的高压电极,布置在主腔室中并位于第一介电盘与第二介电盘之间,其中,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以及
其中,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流体地联接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
在另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系统,该臭氧发生器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该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
-壳体,包括:
-具有第一凹部的第一半部;以及
-具有第二凹部的第二半部,其中,第一半部联接至第二半部,以允许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壳体内形成主腔室;
-入口和出口,位于壳体中并延伸至主腔室;
-第一介电盘,布置在第一凹部内,与第一半部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介电盘,布置在第二凹部内,与第二半部的内表面接触,其中,至少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以及
-具有气体通道的高压电极,布置在主腔室中并位于第一介电盘与第二介电盘之间,其中,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以及其中,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流体地联接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
-第一支架,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入口;
-第二支架,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出口;
-至少一个控制电路,与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相关联;以及
-至少一个风扇,布置在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外表面的前部。
因而本公开提供了臭氧发生器单元和臭氧发生器系统。臭氧发生器单元在高压电极周围提供均匀的气体流动和分布,从而在高压电极的两侧上的气体腔室中产生均匀的气体压力。另外,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为臭氧产生期间产生的热量提供有效的冷却。具体地,壳体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内的介电盘的布置、介电盘上涂覆的金属层和多个散热片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冷却。另外,通过空气冷却可有效地耗散热量,随后提高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的能量效率。可选地,可通过诸如被动冷却、水冷却等技术来耗散热量。
在实施方式中,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臭氧发生器单元”是指可用于产生臭氧(或臭氧(trioxygen))的设备。具体地,臭氧发生器单元通过使气流经受电晕放电(或高压电场)而产生臭氧。在实施方式中,气流包括含氧气体,例如空气或双原子氧气。电晕放电可使气流中的氧分子电离。此后,气流中电离的分子可重新结合以形成臭氧。显而易见的是,臭氧发生器单元可由适于承受臭氧产生的材料制成。
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壳体。具体地,壳体可以是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外罩或外壳。壳体包括具有第一凹部的第一半部和具有第二凹部的第二半部。在实施方式中,臭氧发生器单元的第一半部分和第二半部分分别构成第一接地电极和第二接地电极。具体地,第一接地电极和第二接地电极可用于通过诸如空气的合适的冷却介质来冷却臭氧发生器单元。
在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在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上的多个位置处使用螺钉将第一半部与第二半部进行附接来组装壳体。显而易见的是,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形状、尺寸和布置使得可避免气流和/或臭氧从壳体中泄漏。在实施方式中,壳体可操作成经受空气冷却。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半部包括圆柱形第一凹部。具体地,圆柱形第一凹部可以是第一半部中的空腔,以在其中容纳臭氧发生器单元的部件。类似地,第二半部包括圆柱形第二凹部(或空腔)。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可配置成具有除圆柱形形状之外的几何形状中的一个,诸如立方体、立方形、半球形和它们的任何组合。另外,应当理解,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几何形状可配置成使得允许在其中适当的容纳臭氧发生器单元的部件。
第一半部联接至第二半部,以允许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壳体内形成主腔室。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主腔室”是指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连续布置。具体地,主腔室是壳体内的中空空间,适于在其中容纳多个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可具有包括但不限于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形状。例如,臭氧发生器单元可包括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具体地,壳体可包括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具有相同尺寸的第一长方体半部和第二长方体半部。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可由铝、不锈钢或其它类似金属制成。显而易见的是,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材料不应与臭氧反应,从而避免臭氧的污染,并增加臭氧发生器单元的使用寿命。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多个散热片。具体地,多个散热片可以是第一半部和/或第二半部的外表面上的凸脊(或凸缘或升高的边缘)。显而易见的是,多个散热片的存在可增加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外表面的表面积。因此,增加的外表面面积可暴露于空气(冷却介质)以耗散热量,从而减少冷却臭氧发生器单元所需的时间。在示例中,多个散热片可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在另一示例中,多个散热片可具有多边形横截面,诸如矩形横截面。
臭氧发生器单元还包括第一介电盘,该第一介电盘布置在第一凹部内以接触第一半部的内表面。另外,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具体地,气体通道可以是第一介电盘上的孔(或通道),以允许气流在主腔室内的运动。另外,气体通道可居中地存在或者可以是偏心的。显而易见的是,第一介电盘上可存在多于一个的气体通道。第一介电盘与第一半部的内表面的接触导致冷却臭氧发生器单元所需的能量减少。具体地,在臭氧产生期间在主腔室内产生的热量可经由第一介电盘通过传导传输至第一半部(或第一接地电极)。此后,第一半部的外表面周围的空气流可用作冷却介质以冷却臭氧发生器单元。与传统的水冷却方法相比,这种冷却方法可具有能量效率。类似地,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第二介电盘,该第二介电盘布置在第二凹部内以接触第二半部的内表面。因此,第二介电盘与第二半部的内表面的接触导致冷却臭氧发生器单元所需的能量减少。至少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各自包括气体通道,以允许气流在主腔室内的运动(稍后在文中更详细地说明)。在实施方式中,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由介电材料制成,诸如铝酸盐(AlO2)、石英玻璃等。另外,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例如,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可以是圆形的并且具有相同的直径。在另一示例中,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可以是多边形的,并且具有相同的尺寸。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在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与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接触的表面上涂覆有金属层。在示例中,可在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可与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接触的表面上涂覆金(Au)或银(Ag)层。通过形成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与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金属接触,金属涂层增大了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冷却效率。具体地,金属接触增加了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到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热传导。在示例中,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表面上没有银涂层的臭氧输出相比,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表面上的银涂层可将臭氧发生器单元的臭氧输出增加10%。在另一示例中,由于更高的热传导,与银涂层相比,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表面上的金涂层可提供更高的冷却效率。
臭氧发生器单元还包括高压电极,该高压电极具有气体通道、布置在主腔室中并位于第一介电盘与第二介电盘之间。具体地,高压电极可以是能够承受高电压电流以产生臭氧的金属导体。在示例中,高压电流(或高频交流电流)可经由从电源延伸至臭氧发生器单元的高压连接施加至高压电极。具体地,高压电缆可延伸通过壁入口(诸如空腔或凹部)进入壳体,并且一端联接至高压电极以及另一端联接至高压电流源。
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流体地联接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具体地,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允许气流和/或臭氧在主腔室内的运动。在示例中,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是在其中心中的孔。在这样的示例中,高压电极的中心孔与第一介电盘的中心孔同轴地对齐,以流体地联接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
在实施方式中,高压电极可由不锈钢或钨制成。另外,高压电极的外围边缘可包括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可对称地或不对称地布置在高压电极的外围边缘上。
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在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是配置成将两个部件按特定距离分开安装的元件。具体地,第一间隔件可用于将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以特定距离间隔开。类似地,第二间隔件可用于将高压电极与第二介电盘以特定距离间隔开。
在实施方式中,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距离处于0.05毫米和0.2毫米的范围内。显而易见的是,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之间的上述距离范围可能是最佳的,但对于臭氧发生器单元的操作不是必需的。例如,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距离为0.08毫米。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来自臭氧发生器单元的臭氧的产生和数量(或产量)可能是最佳的。
在实施方式中,间隔件具有星形形状(即,五个分支)。在替代实施方式中,间隔件可具有适于将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间隔开的任何其它形式(即,四个分支或六个分支)。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可以是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之间(使用间隔件间隔开)的空间。具体地,第一气体腔室可限定为第一介电盘与高压电极之间的空间。类似地,第二气体腔室可限定为第二介电盘与高压电极之间的空间。
显而易见的是,外围边缘上的多个凹槽和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允许气流在主腔室的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内流动。此外,由于高压电极的外围边缘上的多个凹槽,所以气流的流动可以是均匀的。因此,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内的压力可以相似(或均匀)。
在实施方式中,臭氧发生器单元具有可容易地组装的模块化、扁平型配置。具体地,臭氧发生器单元可通过高压电极、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以及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布置以夹层结构状配置(或层状配置)进行组装。
在实施方式中,臭氧发生器单元还包括绝缘环,该绝缘环布置在第一半部与第二半部的内表面之间,以及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外围。具体地,绝缘环由诸如聚四氟乙烯的绝缘材料制成,以抵抗由于电晕放电引起的电流流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环的内径可对应于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直径,以安全组装臭氧发生器单元。另外,显而易见的是,在(高压电极与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外围与绝缘环之间可存在余隙,以允许气流流入主腔室中(具体地,流入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腔室中)。
在实施方式中,臭氧发生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密封环,该至少一个密封环布置在绝缘环与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内表面之间。该至少一个密封环可布置成密封气体腔室和/或主腔室,以防止气流和/或臭氧从臭氧发生器单元泄漏。在示例中,该至少一个密封环可以是O形环。
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位于壳体中并延伸至主腔室的入口和出口。在实施方式中,入口和出口可径向地或轴向地布置在壳体上。例如,入口和出口中的一个可径向地布置,以及另一个可轴向地布置。可替代地,入口和出口可中心地或外围地布置在壳体上。例如,入口和出口分别径向地布置在壳体中以及轴向地布置在壳体的中心区域中,并延伸至主腔室。在另一示例中,入口和出口分别轴向地布置在壳体的中心区域中以及径向地布置在壳体中,并延伸至主腔室。具体地,入口可以是进入壳体的气流的入口(流入)的中心点,以及出口可以是臭氧从壳体中退出(或流出)的外围点。在实施方式中,臭氧发生器单元可包括多于一个的入口,以允许气流在第一气体腔室和第二气体室之间的均匀流动。在实施方式中,入口和出口可由与壳体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相同的材料制成,诸如铝。另外,入口和出口可由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诸如耐臭氧塑料。
在操作中,臭氧发生器单元可通过使气流经受电晕放电而用于产生臭氧。具体地,用于产生臭氧的气流的电离作用在臭氧发生器单元内产生热量。显而易见的是,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冷却对于其正常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地,壳体可操作成经受空气冷却。在实施方式中,高压电极、第一间隔件和第二间隔件以及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上述布置提供了用于冷却臭氧发生器单元的解决方案。具体地,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接触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内表面并将产生的热量传输至此(通过传导)。因此,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外表面周围的空气可用作冷却介质以冷却臭氧发生器单元。可通过在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的、与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接触的表面上涂覆金属层来增强上述冷却。另外,还可通过第一半部和/或第二半部的外表面上的多个散热片来增强冷却。
在实施方式中,将高压电流施加至高压电极可启动溅射过程。具体地,来自高压电极的铁颗粒(或离子)可与主腔室中的氧反应并随后沉积在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上。因此,第一介电盘和第二介电盘在其上可包括氧化铁层。氧化铁层的沉积增加了臭氧发生器单元的臭氧输出。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具有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系统。与臭氧发生器单元相比,臭氧发生器系统可用于产生更大量的臭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可并联连接以限定臭氧发生器系统。
臭氧发生器系统包括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入口的第一支架。具体地,第一支架可以是这样的长型结构,其具有通道或配置成在其中接收管状件(或管)。通道/管状件可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入口,以提供气流到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均匀流入。另外,第一支架可用作刚性支承件,以用于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并行布置和连接。
臭氧发生器系统还包括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出口的第二支架。类似地,第二支架可以是具有通道的长型结构,配置成在其中接收管状件(或管)。管状件可附接至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出口,以使得气流能够从臭氧发生器单元中均匀地流出。另外,第一支架可用作刚性支承件,以用于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并行布置和连接。
臭氧发生器系统还包括与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相关联的至少一个控制电路。具体地,至少一个控制电路可包括控制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的操作的部件(诸如电气、机械和计算单元)。显而易见的是,控制电路的部件可能能够承受高压电流。在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控制电路可安装在至少一个电路板上。
臭氧发生器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风扇,该至少一个风扇布置在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外表面的前部。至少一个风扇可用于通过引导其外表面上的空气来冷却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在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风扇可布置在包括多个散热片的(臭氧发生器单元的)外表面的前部。
附图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器单元100的立体图。具体地,臭氧发生器单元100包括壳体102,该壳体102具有第一半部104和第二半部106。此外,臭氧发生器单元100包括入口(未示出)和出口110。另外,臭氧发生器单元100可包括容纳在壳体102中的诸如介电盘(未示出)、高压电极(未示出)和间隔件(未示出)的部件。臭氧发生器单元100包括从第一半部104和第二半部106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多个散热片120。具体地,多个散热片120分别从第一半部104和第二半部106的侧壁130、侧壁132延伸。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图1的、沿着轴线A-A'截取的臭氧发生器单元100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第一半部104位于第二半部106上,因此第一凹部204和第二凹部206一起形成壳体102内的主腔室208。臭氧发生器单元100包括从第一半部104和第二半部106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多个散热片120(也在图1中示出)。另外,出口110被示出为径向地布置在壳体102中,以及入口202径向地布置到壳体中并且轴向地布置到壳体102的第一半部104上的中心区域处的主腔室中。第一介电盘210布置在第一凹部204中,与第一半部104的内表面240接触。类似地,第二介电盘214布置在第二凹部206中,与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242接触。此外,高压电极218布置在第一介电盘210与第二介电盘214之间;具体地,高压电极218分别使用第一间隔件230和第二间隔件232与第一介电盘210和第二介电盘214间隔开。这在高压电极218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250和第二气体腔室252。
高压电极218的气体通道220与第一介电盘210的气体通道212同轴对齐,以流体地联接第一气体腔室250和第二气体腔室252。如图所示,高压电极218的外围边缘包括多个凹槽222,以允许气流在第一气体腔室250和第二气体腔室252之间均匀流动。第一介电盘210和第二介电盘214涂覆有金属层260、金属层262,并被允许分别接触第一半部104和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240、内表面242。臭氧发生器单元100包括绝缘环270,该绝缘环270布置在第一半部104和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240、内表面242之间,以及高压电极218与第一介电盘210和第二介电盘214的外围。臭氧发生器单元100还包括密封环272,该密封环272布置在绝缘环270与第一半部104和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240、内表面242之间。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器系统300的立体图。臭氧发生器系统300包括多个臭氧发生器单元(诸如图1中所示的臭氧发生器单元100)。如图所示,臭氧发生器系统300包括三个臭氧发生器单元302、臭氧发生器单元304和臭氧发生器单元306。臭氧发生器系统300包括附接至臭氧发生器单元302、臭氧发生器单元304、臭氧发生器单元306中的每个的入口(未示出)的第一支架310。臭氧发生器系统300还包括附接至臭氧发生器单元302、臭氧发生器单元304、臭氧发生器单元306中的每个的出口(未示出)的第二支架312。臭氧发生器系统300还包括分别与臭氧发生器单元302、臭氧发生器单元304、臭氧发生器单元306中的每个相关联的至少一个控制电路,诸如电路320、电路322、电路324。电路320、电路322、电路324中的每个均包括安装在其上的电子部件,诸如电子部件330。另外,臭氧发生器系统300包括布置在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302、臭氧发生器单元304、臭氧发生器单元306中的每个的外表面的前部的至少一个风扇,诸如风扇340、风扇342和风扇344。具体地,风扇340、风扇342、风扇344分别朝向臭氧发生器单元302、臭氧发生器单元304、臭氧发生器单元306的散热片350、散热片352、散热片354。
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上文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修改。用来描述和要求保护本公开的诸如“包括(including)”、“包括(comprising)”、“包括(incorporating)”、“具有”、“是”的表达旨在以非排他性的方式进行解释,即,还允许未明确描述的项、部件或元件存在。

Claims (16)

1.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
-壳体(102),包括:
-第一半部(104),具有第一凹部(204);以及
-第二半部(106),具有第二凹部(206),其中,所述第一半部联接至所述第二半部,以允许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主腔室(208);
-入口(202)和出口(110),位于所述壳体中并延伸至所述主腔室;其特征在于
-第一介电盘(210),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204)内,与所述第一半部(104)的内表面(240)接触;
-第二介电盘(214),布置在所述第二凹部(206)内,与所述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242)接触,其中,至少所述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212);以及
-高压电极(218),具有气体通道(220),布置在所述主腔室(208)中并位于所述第一介电盘与所述第二介电盘之间,其中,所述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230)和第二间隔件(232)与所述第一介电盘和所述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所述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250)和第二气体腔室(252),以及
其中,所述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所述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流体地联接所述第一气体腔室和所述第二气体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壳体(102)能够操作成经受空气冷却。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半部(104)和所述第二半部(106)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多个散热片(1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还包括绝缘环(270),所述绝缘环(270)布置在所述第一半部(104)和所述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之间,以及所述高压电极(218)与所述第一介电盘(210)和所述第二介电盘(214)的外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密封环(272),所述至少一个密封环(272)布置在所述绝缘环(270)与所述第一半部(104)和所述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之间。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高压电极(218)的外围边缘包括多个凹槽(222)。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半部(104)和所述第二半部(106)由铝制成。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介电盘(210)和所述第二介电盘(214)由铝酸盐或石英玻璃中的一个制成。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介电盘(210)和所述第二介电盘(214)在所述第一介电盘和所述第二介电盘的、与所述第一半部(104)和所述第二半部(106)接触的表面上涂覆有金属层。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高压电极(218)与所述第一介电盘和所述第二介电盘的距离处于0.05毫米和0.2毫米的范围内。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凹部(204)和所述第二凹部(206)中的每个均配置成具有包括圆柱形、立方体、立方形、半球形及其任意组合的几何形状中的一个。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入口(202)和所述出口(110)径向地或轴向地布置在所述壳体(102)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入口(202)和所述出口(110)中心地或外围地布置在所述壳体(102)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单元,其中,所述入口(202)轴向地布置在所述壳体(102)的中心区域中,以及其中,所述出口(110)径向地布置在所述壳体(102)中。
15.臭氧发生器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302、304、306),所述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包括:
-壳体(102),包括:
-第一半部(104),具有第一凹部(204);以及
-第二半部(106),具有第二凹部(206),其中,所述第一半部联接至所述第二半部,以允许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主腔室(208);
-入口(202)和出口(110),位于所述壳体中并延伸至所述主腔室;其特征在于
-第一介电盘(210),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204)内,与所述第一半部(104)的内表面(240)接触;
-第二介电盘(214),布置在所述第二凹部(206)内,与所述第二半部(106)的内表面(242)接触,其中,至少所述第一介电盘具有气体通道(212);以及
-高压电极(218),具有气体通道(220),布置在所述主腔室(208)中并位于所述第一介电盘与所述第二介电盘之间,其中,所述高压电极使用第一间隔件(230)和第二间隔件(232)与所述第一介电盘和所述第二介电盘间隔开,以在所述高压电极的两侧上构成第一气体腔室(250)和第二气体腔室(252),以及
其中,所述高压电极的气体通道和所述第一介电盘的气体通道流体地联接所述第一气体腔室和所述第二气体腔室;
-第一支架(310),附接至所述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302、304、306)中的每个的所述入口(202);
-第二支架(312),附接至所述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所述出口(110);
-至少一个控制电路(320、322、324),与所述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相关联;以及
-至少一个风扇(340、342、344),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中的每个的外表面的前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臭氧发生器单元(302、304、306)中的每个的外表面包括多个散热片(350、352、354)。
CN201780054918.6A 2016-08-05 2017-07-28 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 Pending CN1097155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1630183-0 2016-08-05
SE1630183A SE540004C2 (en) 2016-08-05 2016-08-05 OZONE GENERATOR UNIT AND SYSTEM
PCT/IB2017/054595 WO2018025133A1 (en) 2016-08-05 2017-07-28 Ozone generator unit and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5553A true CN109715553A (zh) 2019-05-03

Family

ID=5985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4918.6A Pending CN109715553A (zh) 2016-08-05 2017-07-28 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6612B2 (zh)
EP (2) EP3862315A3 (zh)
JP (1) JP2019527671A (zh)
KR (1) KR102472927B1 (zh)
CN (1) CN109715553A (zh)
AU (1) AU2017307365B2 (zh)
CA (1) CA3032782A1 (zh)
ES (1) ES2878028T3 (zh)
RU (1) RU2741394C2 (zh)
SE (1) SE540004C2 (zh)
WO (1) WO2018025133A1 (zh)
ZA (1) ZA2019012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35710A3 (en) * 2019-02-25 2023-10-18 Primozone Production AB A low frequency ozone generator
DK180586B1 (en) 2019-02-25 2021-09-22 Water Aps An ozone generator for generating ozone,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ozone from an oxygen rich gas and use of the generator.
CN112374468A (zh) * 2021-01-06 2021-02-19 浙江金大万翔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空气源臭氧发生器
SE545161C2 (en) * 2021-09-28 2023-04-25 Arrow Lake Ab Plate-type ozone generator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ozon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5310A (en) * 1995-08-02 1996-06-11 Decker; R. Scott Continuous corona discharge ozone generation device
US20010046459A1 (en) * 1999-09-21 2001-11-29 St. Onge Benedict B. High efficiency ozone generator
WO2002020398A1 (en) * 2000-09-06 2002-03-14 Ozonator Limited Electrode unit for use in ozone generator and ozone generator
CN1347388A (zh) * 1999-03-05 2002-05-01 奥佐纳托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臭氧的臭氧发生器和方法
CN1421379A (zh) * 2001-11-22 2003-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臭氧发生器
CN1769161A (zh) * 2005-09-20 2006-05-10 江苏大学 一种发生臭氧的放电管元件
CN101112972A (zh) * 2006-07-28 2008-01-30 刘辉堂 臭氧发生器
US9067788B1 (en) * 2012-11-01 2015-06-30 Rick B. Spielman Apparatus for highly efficient cold-plasma ozone produ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9971A (en) 1976-02-19 1979-07-03 Arthur Gneupel Ozone generator
JPS55162408A (en) 1979-06-01 1980-1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zonizer
US4504446A (en) 1981-11-25 1985-03-12 Opt Systems Ozone generator
JPS61151003A (ja) 1984-12-24 1986-07-09 Fuji Electric Co Ltd オゾン発生管の製造方法
JP2983153B2 (ja) * 1994-04-28 1999-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
JPH07309608A (ja) * 1994-05-16 1995-11-28 Shunan Chiiki Jiba Sangyo Shinko Center オゾン発生装置
US5529760A (en) * 1994-12-13 1996-06-25 Burris; William A. Ozone generator
SE9502339D0 (sv) 1995-06-28 1995-06-28 Jan Arlemark Anordning för generering av ozon i gasfas
JP4070342B2 (ja) * 1999-01-29 2008-04-02 株式会社東芝 沿面放電オゾン発生装置
RU15472U1 (ru) * 2000-06-08 2000-10-20 АОЗТ Медицинские и экологические приборы Озонатор
ES2265431T3 (es) * 2000-06-15 2007-02-16 Ozonator Production Ab Sistema modular de generadores de ozono.
JP2005035855A (ja) * 2003-07-18 2005-02-10 High Serve:Kk オゾン発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206048B2 (ja) * 2004-03-05 2009-01-07 メタウォーター株式会社 オゾン化ガスの分解を抑制したオゾン発生装置
US20070154365A1 (en) * 2005-11-29 2007-07-05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Discharge cell for ozonizer
JP2009102177A (ja) * 2007-10-19 2009-05-14 Metawater Co Ltd オゾン発生電極及びオゾン発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5310A (en) * 1995-08-02 1996-06-11 Decker; R. Scott Continuous corona discharge ozone generation device
CN1347388A (zh) * 1999-03-05 2002-05-01 奥佐纳托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臭氧的臭氧发生器和方法
US20010046459A1 (en) * 1999-09-21 2001-11-29 St. Onge Benedict B. High efficiency ozone generator
WO2002020398A1 (en) * 2000-09-06 2002-03-14 Ozonator Limited Electrode unit for use in ozone generator and ozone generator
CN1421379A (zh) * 2001-11-22 2003-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臭氧发生器
CN1769161A (zh) * 2005-09-20 2006-05-10 江苏大学 一种发生臭氧的放电管元件
CN101112972A (zh) * 2006-07-28 2008-01-30 刘辉堂 臭氧发生器
US9067788B1 (en) * 2012-11-01 2015-06-30 Rick B. Spielman Apparatus for highly efficient cold-plasma ozone produ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62315A3 (en) 2021-08-25
KR102472927B1 (ko) 2022-12-01
RU2741394C2 (ru) 2021-01-25
RU2019105790A3 (zh) 2020-09-07
RU2019105790A (ru) 2020-09-07
ZA201901280B (en) 2020-10-28
KR20190046836A (ko) 2019-05-07
EP3862315A2 (en) 2021-08-11
JP2019527671A (ja) 2019-10-03
CA3032782A1 (en) 2018-02-08
EP3494084B1 (en) 2021-06-09
WO2018025133A1 (en) 2018-02-08
AU2017307365B2 (en) 2021-11-18
US20190071310A1 (en) 2019-03-07
EP3494084A1 (en) 2019-06-12
ES2878028T3 (es) 2021-11-18
SE540004C2 (en) 2018-02-20
US10336612B2 (en) 2019-07-02
AU2017307365A1 (en) 2019-03-21
SE1630183A1 (en)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5553A (zh) 臭氧发生器单元和系统
US20110280774A1 (en) Ozone generating apparatus
JP2016096149A (ja) チャネルに沿って断面積が変化するトーラス状のプラズマチャネル
US7217337B2 (en) Plasma process chamber and system
CA2699771A1 (en) Ozone generating apparatus
CN100459024C (zh) 等离子体照明系统的冷却设备
KR20210034786A (ko) 이온풍 발생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열기능을 갖는 전자장치
US6060027A (en) Ozone generator
KR102415353B1 (ko) 이중오존발생을 위한 방전관
US10677493B2 (en) Industrial h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employing fermion and boson mutual cascade multiplier for beneficial material processing kinetics
CN105600754B (zh) 一种水体地电极臭氧发生器及臭氧系统
US8851714B2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 luminaire
US5929570A (en) Micro-wave plasma device with a metal cooling wire wrapped around the insulating tube
KR20050123054A (ko) 액체 처리장치
JP5981323B2 (ja) オゾン発生装置
JP2000252098A (ja) 非平衡プラズマ発生装置
JP3839179B2 (ja) オゾン発生装置
TW202019595A (zh) 電漿切割裝置
KR101582315B1 (ko) 오존 발생기
JP2601293B2 (ja) オゾン発生装置
WO2023232082A1 (zh) 一种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050214183A1 (en) Heat sink and ozone generator arrangement
CN111908428A (zh) 一种臭氧发生器
JPH09110403A (ja) オゾン発生装置
CN113277479A (zh) 应用于半导体的高纯度、高浓度、小型化臭氧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14

Address after: Schaffhausen

Applicant after: Xylem Europe Ltd.

Address before: England Atsushi

Applicant before: OZONE INVENTIONS Ltd.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06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