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2771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2771A
CN109712771A CN201811249002.9A CN201811249002A CN109712771A CN 109712771 A CN109712771 A CN 109712771A CN 201811249002 A CN201811249002 A CN 201811249002A CN 109712771 A CN109712771 A CN 109712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part
conductor
coil
spiral winding
cir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490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芦泽瞬
大塚正人
吉野花子
友成寿绪
和田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12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27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1Pancak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3Insulation between winding turns,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03Printed circuit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平面导体在径向上分割为三部分以上,能够降低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与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第一线圈部的最内周匝包括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被分隔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第二线圈部的最内周匝包括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被分隔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第一线圈部中的、从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与第二线圈部中的、从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连接。根据本发明,因为将各导体部分的径向上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所以能够降低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与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特别涉及具有螺旋状平面导体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各种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线圈部件,除了在磁芯上卷绕有导线(包覆导线)的类型的线圈部件以外,还得知在绝缘基板的表面上连续地形成多匝螺旋状平面导体的类型的线圈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是在绝缘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平面导体,且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该平面导体在径向上分为三部分的结构。这样,如果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平面导体在径向上进行分割,则电流密度的偏倚(不均匀)就会降低,所以能够降低直流电阻、交流电阻。但是,关于专利文献1的平面导体,因为在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和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长度上产生较大的差,所以由此存在交流电阻增大这样的问题。
与此不同,不使用平面导体的线圈部件,专利文献2的图8中公开的是将平面地卷绕而成的四根导线的径向位置适当调换的结构。如果进行这样的调换,则会消除内外周差,所以能够使各导线的电长度一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03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528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绝缘基板的正面背面都形成有螺旋状平面导体的类型的线圈部件中,因为仅能够使用两层平面导体,所以不能实现专利文献2的图8所记载的布局。例如,在专利文献2的图8所记载的调换位置45中,导线41和导线44的径向位置进行了调换,但在调换位置45,导线41和导线44相互交叉,所以在使用平面导体的情况下,在该交叉部分不能使其余导线42、43穿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绝缘基板的正面背面上都形成有螺旋状平面导体的线圈部件,即使在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平面导体在径向上分割为三部分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和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长度之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板;形成于绝缘基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形成于绝缘基板的另一个表面的第二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第一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第二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第一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与第二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因为将形成于绝缘基板的正面背面的第一和第二线圈部的内周端彼此连接,并且将连接部中各导体部分的径向位置调换,所以能够降低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与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一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第一导体部分、与第二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二导体部分连接,第一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三导体部分、与第二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第四导体部分连接,第一导体部分与第四导体部分在俯视时相互重叠、或者第二导体部分与第三导体部分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由此,规定了在俯视时由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三导体部分以及第二或第四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一区域,并且规定了在俯视时由第二导体部分和第四导体部分以及第一或第三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二区域,第一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三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在俯视时不同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中,与第二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第二导体部分和第四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连接。这样,如果将构成第一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三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与构成第二线圈部的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第二导体部分和第四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在第三区域内相互连接,则不管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的分割数如何,都能够利用绝缘基板的正面背面将各导体部分的径向位置调换。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一线圈部的最内周匝被分隔为由第一导体部分、第三导体部分和第五导体部分构成的三个导体部分,第二线圈部的最内周匝被分隔为由第二导体部分、第四导体部分和第六导体部分构成的三个导体部分,第五导体部分与第六导体部分在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据此,在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径向上分为3部分的结构中,能够降低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一线圈部的最内周匝具有:第五导体部分、位于第三导体部分与第五导体部分之间的第七导体部分,第二线圈部的最内周匝具有:第六导体部分、位于第四导体部分与第六导体部分之间的第八导体部分,第五导体部分与第六导体部分在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第七导体部分与第八导体部分在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据此,在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径向上分割为4部分以上的结构中,能够降低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一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具有位于第五导体部分与第七导体部分之间的第九导体部分,第二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具有位于第六导体部分与第八导体部分之间的第十导体部分,第五导体部分与第八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或者第六导体部分与第七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由此,规定了在俯视时由第五导体部分和述第七导体部分以及第六或第八导体部分包围的第四区域,并且规定了在俯视时由第六导体部分和第八导体部分以及第五或第七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五区域,第九导体部分在俯视时不同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的第六区域中与第十导体部分连接。据此,在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径向上分割为五部分以上的结构中,能够降低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一线圈部的包括最内周匝在内的各匝被缝隙至少分隔为第一导体部分、第三导体部分、第五导体部分和第七导体部分,第二线圈部的包括最内周匝在内的各匝被缝隙至少分隔为所述第二导体部分、第四导体部分、第六导体部分和第八导体部分。据此,电流密度的不均匀(偏倚)被进一步降低,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直流电阻、交流电阻。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三导体部分和第七导体部分,比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五导体部分多1匝,第二导体部分和第六导体部分,比第四导体部分和第八导体部分多1匝。据此,能够将合计匝数设为奇数匝。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包括:在径向上的位置不变化的圆周区域和在径向上的位置改变的过渡区域。据此,与采用导体图案的径向位置逐渐变化的涡旋形状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图案设计和图案变更。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第一线圈部的圆周区域与第二线圈部的圆周区域在俯视时的位置彼此一致。据此,在绝缘基板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外观检查。
发明效果
像这样,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在绝缘基板的正面背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平面导体而构成的线圈部件中,即使是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平面导体在径向上分割为三部分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位于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与位于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电气长度之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用于对第一线圈部100的图案形状进行说明的俯视图,表示的是从绝缘基板11的一个表面11a侧看到的状态。
图3是用于对第二线圈部200的图案形状进行说明的俯视图,表示的是从绝缘基板11的另一个表面11b侧看到的状态。
图4是第一和第二线圈部100、200的大致立体图。
图5是用于对连接部TH1~TH4的布局进行说明的放大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7是变形例的导体部分151~154、251~254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用于对将分割数设定为3时的匝150与匝25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对分割数为3或4时的布局进行共通化地说明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对将分割数设定为5时的匝150与匝250的连接方法之一例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对分割数为5以上时的布局进行共通化地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对将分割数设定为5时的匝150和匝250的连接方法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用于对第一线圈部100A的图案形状进行说明的俯视图,表示的是从绝缘基板11的一个表面11a侧看到的状态。
图14是用于对第二线圈部200A的图案形状进行说明的俯视图,表示的是从绝缘基板11的另一表面11b侧看到的状态。
图15是导体部分153、154、161、162、253、254、261、262的放大透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等效电路图。
符号说明
11 绝缘基板
11a 绝缘基板的一个表面
11b 绝缘基板的另一个表面
20~24、30~36 导体部分
100、100A、200、200A 线圈部
110~160、210~260 匝
111~114、121~124、131~134、141~144、151~154、153a、161、162、211~214、221~224、231~234、241~244、251~254、253a、261、262 导体部分
A1、A2 圆周区域
B1、B2 过渡区域
C1~C6 交叉区域
E1、E2 端子电极
IN1、OUT1、IN2、OUT2、IN11、OUT11、IN12、OUT12、IN21、OUT21、IN22、OUT22、MID1、MID2 导体部分
S1~S6 区域
TH、TH1~TH4、TH11~TH13、TH21~TH25、TH31~TH33、TH41~TH44 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包括:绝缘基板11、形成于绝缘基板11的一个表面11a的第一线圈部100、形成于绝缘基板11的另一个表面11b的第二线圈部200。详细内容在后文进行描述,第一线圈部100的内周端和第二线圈部200的内周端经由贯通绝缘基板11而设置的多个连接部TH彼此连接。
绝缘基板1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PET树脂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材料。另外,绝缘基板11也可以为在玻璃布(玻璃纤维织物)中含浸有环氧类树脂的柔性基板。在绝缘基板11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情况下,因为在俯视时第一线圈部100和第二线圈部200看起来重叠在一起,所以因两者的重叠,难以使用检查装置进行外观检查。详细内容在后文进行描述,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为了能够正确地执行使用检查装置的外观检查,使第一线圈部100和第二线圈部200的大部分在俯视时配置于重叠的位置。
图2是用于对第一线圈部100的图案形状进行说明的俯视图,表示的是从绝缘基板11的一个表面11a侧看到的状态。
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部100由连续地呈螺旋状地卷绕为多匝的平面导体构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线圈部100为由匝110~匝150构成的5匝结构,匝110位于最外周,匝150位于最内周。另外,各匝110~150通过螺旋状的三条缝隙在径向上被分为4部分。由此,匝110~150被分隔为: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111~151、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112~152、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113~153、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115~154。
位于最外周的匝110的导体部分111~114共同地与端子电极E1连接。另一方面,位于最内周的匝150的导体部分151~154分别与连接部TH1~TH4连接。构成第一线圈部100的各匝110~150具有在径向上的位置不变化的圆周区域A1和在径向上的位置改变的过渡区域B1,以该过渡区域B1为边界定义由匝110~匝150构成的5匝。
图3是用于对第二线圈部200的图案形状进行说明的俯视图,表示的是从绝缘基板11的另一个表面11b侧看到的状态。
如图3所示,第二线圈部200由连续地呈螺旋状卷绕为多匝的平面导体构成。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线圈部200为由匝210~匝250构成的5匝结构,匝210位于最外周,匝250位于最内周。另外,各匝210~250在径向上由螺旋状的三条缝隙分割为4部分。由此,匝210~250被分隔为: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211~251、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212~252、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13~253、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14~254。
位于最外周的匝210的导体部分211~214共同地与端子电极E2连接。另一方面,位于最内周的匝250的导体部分251~254分别与连接部TH4~TH1连接。构成第二线圈部200的各匝210~250具有在径向上的位置不变化的圆周区域A2和在径向上的位置进行改变的过渡区域B2,以该过渡区域B2为边界,定义由匝210~匝250构成的5匝。
图4是第一和第二线圈部100、200的大致立体图,图5是用于对连接部TH1~TH4的布局进行说明的放大透视图。
如图4所示,第一线圈部100和第二线圈部200以圆周区域A1和圆周区域A2的平面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布局。具体地说,构成第一线圈部100的匝110~150的圆周区域A1以与构成第二线圈部200的匝210~250的圆周区域A2分别重叠的方式布局。
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线圈部100的构成匝150的导体部分151、152、153、154的内周端分别经由连接部TH1、TH2、TH3、TH4与第二线圈部200的构成匝250的导体部分254、253、252、251的内周端连接。即,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151与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54连接,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152与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53连接,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153与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252连接,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154与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251连接。其结果是,第一线圈部100的导体部分111~151与第二线圈部200的导体部分214~254连接,第一线圈部100的导体部分112~152与第二线圈部200的导体部分213~253连接,第一线圈部100的导体部分113~153与第二线圈部200的导体部分212~252连接,第一线圈部100的导体部分114~154与第二线圈部200的导体部分211~251连接。
由此,如图6所示,第一线圈部100和第二线圈部200串联连接,构成共计10匝的螺旋线圈。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因为各匝由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割为4部分,所以与没有设置这种缝隙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电流密度的偏倚(不均匀)。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而且,因为导体部分的径向位置在第一线圈部100和第二线圈部200之间被完全调换,所以内外周差相互抵消。由此,电流密度分布被均匀化,所以能够降低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
而且,因为除过渡区域B1、B2以外,第一线圈部100与第二线圈部200的大部分在俯视时重叠,所以即使在绝缘基板11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情况下,都能够将第一线圈部100与第二线圈部200的视觉干扰抑制到最小限度。即,在对第一线圈部100进行外观检查时,第二线圈部200不会成为视觉障碍,相反,在对第二线圈部200进行外观检查时,第一线圈部200不会成为视觉障碍。由此,能够正确地执行使用检查装置的外观检查。
在图5所示的布局中,在交叉区域C1、C2、C3内,导体部分154与导体部分254、253、252分别交叉,在交叉区域C4、C5内,导体部分153与导体部分254、253分别交叉,在交叉区域C6内,导体部分152与导体部分254交叉。其中,关于交叉区域C1、C5,对应的两个导体部分不需要以规定的角度交叉,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变形例那样,采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沿周向延伸的布局。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交叉区域C1内,导体部分154和254以重叠的方式沿周向延伸,在交叉区域C5内,导体部分153和253以重叠的方式沿周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部100、200的全部匝110~150、210~250都在径向上分割为4部分,但在本发明中,并非必须将全部匝都在径向上分割,而是只要至少将位于最内周的匝150、250的内周端部分在径向上分割就足够。因此,关于一部分匝,也可以不在径向上分割。其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部100、200的全部匝110~150、210~250在径向上分割,电流密度分布会更加均匀化,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部100、200的各匝在径向上分割为4部分,但分割数只要为3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这是因为分割数越大,电流密度分布越均匀化。其中,当分割数增多时,缝隙的占有面积就会相应地增大,所以每1匝的导体面积就减小,直流电阻有增大的倾向。如果考虑这一点,则优选将分割数设定为4~8。实际的分割数根据在该线圈部件流通的电流的频率来决定即可,优选频带越低,分割数越减小,频带越高,分割数越增大。特别是在使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作为无线电传输系统的电力接收线圈的情况下,要接收的交流电力的频率为30~150kHz,在这种情况下,分割数优选为4。
图8是用于对将分割数设定为3时的匝150和匝25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部100、200的各匝均被分割为3部分,由此,位于最内周的匝150被分割为导体部分151~153这3部分,位于最内周的匝250被分割为导体部分251~253这3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匝150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151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53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11连接,匝150中的位于径向上中间位置的导体部分152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径向上中间位置的导体部分252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12连接,匝150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153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251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13连接。由此,能够使第一线圈部100与第二线圈部200之间的导体部分的径向位置完全调换。
图9是用于对分割数为3或4时的布局进行共通化说明的示意图。
在图9中,导体部分IN1和OUT1是一个线圈部(例如,第一线圈部100)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三根或四根导体部分中的、分别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4)和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1)。另外,导体部分MID1是一个线圈部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三根或四根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和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2、153)。同样,导体部分IN2和OUT2是另一个线圈部(例如,第二线圈部200)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三根或四根导体部分中的、分别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4)和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1)。另外,导体部分MID2是另一个线圈部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三根或四根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和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2、253)。
导体部分IN1与导体部分OUT2经由导体部分21连接,导体部分OUT1与导体部分IN2经由导体部分22连接。这里,导体部分21由导体部分IN1和导体部分OUT2中任意一者构成,导体部分22由导体部分OUT1和导体部分IN2中的任意一者构成。因为导体部分21与导体部分22交叉,所以需要彼此位于绝缘基板的正面背面。因此,在导体部分21由导体部分IN1构成的情况下,导体部分22由导体部分IN2构成,在导体部分21由导体部分OUT2构成的情况下,导体部分22由导体部分OUT1构成。
在这种布局中,定义了由导体部分IN1、OUT1和导体部分21、22包围的区域S1,且定义了由导体部分IN2、OUT2和导体部分21、22包围的区域S2。而且,因为导体部分MID1与导体部分MID2不能在俯视时与区域S1、S2重叠的位置彼此连接,所以需要在俯视时不同与区域S1、S2的区域S3进行连接。即,与导体部分MID1连接的导体部分23和与导体部分MID2连接的导体部分24经由配置于区域S3的连接部TH彼此连接。导体部分23与导体部分21位于相同的层,而与导体部分22位于不同的层。导体部分24与导体部分22位于相同的层,而与导体部分21位于不同的层。
在从导体部分21、22的交叉点看时,区域S3形成于内周侧和外周侧,但如图9所示的例子那样,在从导体部分21、22的交叉点看时将连接部TH配置于外周侧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相邻的匝中所含的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0发生干扰,需要将连接部TH配置在比导体部分20更靠内周侧。
这样,在各匝的分割数为3或4的情况下,通过将连接部TH配置于区域S3内,不会与导体部分IN1、OUT1、IN2、OUT2、21、22发生干扰,通过导体部分23、24,能够使导体部分MID1和导体部分MID2彼此连接。
图10是用于对将分割数设定为5时的匝150与匝250的连接方法之一例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部100、200的各匝被分割为5部分,由此,位于最内周的匝150被分割为导体部分151~155这5部分,位于最内周的匝250被分割为导体部分251~255这5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匝150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151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55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21连接,匝150中的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152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254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22连接,匝150中的位于径向上中间位置的导体部分153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径向上中间位置的导体部分253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23连接,匝150中的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154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252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24连接,匝150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155的内周端与匝250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251的内周端通过连接部TH25连接。由此,能够使第一线圈部100与第二线圈部200之间导体部分的径向位置完全调换。
图11是用于对分割数为5以上时的布局进行共通化说明的示意图。
在图11中,导体部分IN11和OUT11是一个线圈部(例如,第一线圈部100)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五根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分别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5)和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1)。导体部分IN12和OUT12是一个线圈部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五根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分别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4)和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2)。另外,导体部分MID1是一个线圈部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五根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上述以外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153)。同样,导体部分IN21和OUT21是另一个线圈部(例如,第二线圈部200)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五根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分别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5)和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1)。导体部分IN22和OUT22是另一个线圈部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五根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分别位于次内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4)和位于次外周侧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2)。另外,导体部分MID2是另一个线圈部的构成最内周匝的五根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上述以外的导体部分(例如,导体部分253)。
导体部分IN11与导体部分OUT21经由导体部分31连接,导体部分OUT11与导体部分IN21经由导体部分32连接。这里,导体部分31由导体部分IN11和导体部分OUT21中的任一者构成,导体部分32由导体部分OUT11和导体部分IN21中的任一者构成。因为导体部分31与导体部分32交叉,所以需要彼此位于绝缘基板的正面和背面。因此,在导体部分31由导体部分IN11构成的情况下,导体部分32由导体部分IN21构成,在导体部分31由导体部分OUT21构成的情况下,导体部分32由导体部分OUT11构成。
导体部分IN12与导体部分OUT22经由导体部分33连接,导体部分OUT12与导体部分IN22经由导体部分34连接。这里,导体部分33由导体部分IN12和导体部分OUT22中的任一者构成,导体部分34由导体部分OUT12和导体部分IN22中的任一者构成。因为导体部分33与导体部分34交叉,所以需要彼此位于绝缘基板的正面和背面。并且,也必须避免与导体部分31、32发生干扰。因此,在导体部分31、32分别由导体部分IN11、IN21构成的情况下,导体部分33、34分别由导体部分IN12、IN22构成,在导体部分31、32分别由导体部分OUT21、OUT11构成的情况下,导体部分33、34分别由导体部分OUT22、OUT21构成。
在这样的布局中,定义了由导体部分IN11、OUT11和导体部分31、32包围的区域S1,且定义了由导体部分IN21、OUT21和导体部分31、32包围的区域S2。而且,定义了由导体部分IN12、OUT12和导体部分33、34包围的区域S4,且定义了由导体部分IN22、OUT22和导体部分33、34包围的区域S5。而且,因为导体部分MID1与导体部分MID2不能在俯视时在与区域S1、S2、S4、S5重叠的位置彼此连接,所以需要在俯视时不同于区域S1、S2、S4、S5的区域S6进行连接。即,与导体部分MID1连接的导体部分35和与导体部分MID2连接的导体部分36经由配置于区域S6的连接部TH彼此连接。导体部分35与导体部分31、33位于相同的层,而与导体部分32、34位于不同的层。导体部分36与导体部分32、34位于相同的层,而与导体部分31、33位于不同的层。
在从导体部分31、32的交叉点看时,区域S6形成于内周侧和外周侧,但如图11所示的例子那样,在从导体部分31、32的交叉点看时将连接部TH配置于外周侧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相邻的匝所包含的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30发生干扰,需要在比导体部分30靠内周侧地配置连接部TH。
这样,在各匝的分割数为5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将连接部TH配置于区域S6内,不会与导体部分IN11、OUT11、IN12、OUT12、IN21、OUT21、IN22、OUT22、31~34发生干扰,通过导体部分35、36,能够使导体部分MID1和导体部分MID2彼此连接。
图12是用于对将分割数设定为5时的匝150与匝250的连接方法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追加了导体部分153a、253a。并且,导体部分153与导体部分153a经由连接部TH31连接,导体部分253与导体部分253a经由连接部TH32连接,导体部分153a与导体部分253a经由连接部TH33连接。这里,导体部分151~155、253a形成于绝缘基板的一个表面,导体部分251~255、153a形成于绝缘基板的另一个表面。在这样的布局中,也能够在第一线圈部100与第二线圈部200之间使导体部分的径向位置完全调换。当将图10所示的布局和图12所示的布局进行比较时,在图10所示的布局中,必要的连接部的数量为5个,具有能够使连接部的数量为最小限度的优点。另一方面,图12所示的布局中,因为在从导体部分155与导体部分255的交叉点看时,能够将连接部TH33配置于连接部TH22、TH24的相反侧,所以能够更分散地配置多个连接部。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不同点在于,第一线圈部100替换为图13所示的第一线圈部100A,第二线圈部200替换为图14所示的第二线圈部200A。
如图13所示,第一线圈部100A在内周部追加有由导体部分161、162构成的匝160这一方面,与图2所示的第一线圈部100不同。这里,导体部分161是将构成匝150的导体部分151进一步延长了1匝的导体部分。另外,导体部分162是将构成匝150的导体部分152进一步延长了1匝的导体部分。
如图14所示,第二线圈部200A在内周部追加有由导体部分261、262构成的匝260方面,与图3所示的第二线圈部200不同。这里,导体部分261是将构成匝250的导体部分251进一步延长了1匝的导体部分。另外,导体部分262是将构成匝250的导体部分252进一步延长了1匝的导体部分。
而且,如图15所示,第一线圈部100A的导体部分153、154、161、162的内周端分别经由连接部TH41、TH42、TH43、TH44与第二线圈部200A的导体部分262、261、254、253的内周端连接。由此,如图16所示,第一线圈部100A与第二线圈部200B串联连接,构成共计11匝的螺旋线圈。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因为通过螺旋状的缝隙将各匝在径向上分割为4部分,并且将两根导体部分延长了1匝,所以能够构成共计为奇数匝的螺旋线圈。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这些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18)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基板;
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一个表面的第一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
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另一个表面的第二线圈部,其呈螺旋状地连续地卷绕为多匝,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包括被螺旋状的缝隙在径向上分隔为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从位于最外周侧的导体部分至位于最内周侧的导体部分的各自的内周端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第一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二导体部分连接,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三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位于最内周侧的第四导体部分连接,
所述第一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四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或者所述第二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三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由此,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一导体部分和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二或第四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一区域,并且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二导体部分和所述第四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一或第三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三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在俯视时不同于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中,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三个以上的导体部分中的、所述第二导体部分和第四导体部分以外的导体部分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被分隔为由所述第一导体部分、所述第三导体部分和第五导体部分构成的三个导体部分,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被分隔为由所述第二导体部分、所述第四导体部分和第六导体部分构成的三个导体部分,
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在所述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具有:第五导体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之间的第七导体部分,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最内周匝具有:第六导体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之间的第八导体部分,
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在所述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所述第七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八导体部分在所述第三区域中彼此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具有位于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七导体部分之间的第九导体部分,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至少最内周匝具有位于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八导体部分之间的第十导体部分,
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与所述第八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或者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七导体部分在俯视时彼此重叠,由此,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五导体部分和所述第七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六或第八导体部分包围的第四区域,并且规定了在俯视时由所述第六导体部分和所述第八导体部分以及所述第五或第七导体部分包围的第五区域,
所述第九导体部分在俯视时不同于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的第六区域中与所述第十导体部分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包括所述最内周匝在内的各匝被所述缝隙至少分隔为所述第一导体部分、第三导体部分、第五导体部分和第七导体部分,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包括所述最内周匝在内的各匝被所述缝隙至少分隔为所述第二导体部分、第四导体部分、第六导体部分和第八导体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体部分和第七导体部分,比所述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五导体部分多1匝,
所述第二导体部分和第六导体部分,比所述第四导体部分和第八导体部分多1匝。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包括:在径向上的位置不变化的圆周区域和在径向上的位置改变的过渡区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圆周区域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圆周区域在俯视时的位置彼此一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基板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绝缘基板。
1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绝缘基板;
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螺旋线圈,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所具有的最内周匝在径向上被螺旋状的缝隙至少分隔为第一导体部分、第二导体部分和第三导体部分;
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螺旋线圈,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所具有的最内周匝在径向上被螺旋状的缝隙至少分隔为第四导体部分、第五导体部分和第六导体部分;和
贯穿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贯通导体、第二贯通导体和第三贯通导体,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一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六导体部分连接,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二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五导体部分连接,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四导体部分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五导体部分和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交叉。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二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交叉,而不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四导体部分和所述第五导体部分交叉。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一导体部分不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四导体部分、所述第五导体部分和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交叉。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体部分是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一导体部分至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中的最内周侧导体部分,
所述第三导体部分是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一导体部分至所述第三导体部分中的最外周侧导体部分,
所述第四导体部分是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四导体部分至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中的最内周侧导体部分,
所述第六导体部分是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四导体部分至所述第六导体部分中的最外周侧导体部分。
16.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绝缘基板;
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螺旋线圈,所述第一螺旋线圈所具有的最内周匝在径向上被螺旋状的缝隙至少分隔为第一导体部分和第二导体部分,所述第一导体部分比所述第二导体部分靠内周侧;和
形成于所述绝缘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螺旋线圈,所述第二螺旋线圈所具有的最内周匝在径向上被螺旋状的缝隙至少分隔为第三导体部分和第四导体部分,所述第三导体部分比所述第四导体部分靠内周侧;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和所述第二螺旋线圈各自具有在径向上的位置不变的圆周区域和在所述径向上的位置改变的过渡区域,
在所述圆周区域中,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一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四导体部分连接,
在所述圆周区域中,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二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第三导体部分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螺旋线圈的所述圆周区域与所述第二螺旋线圈的所述圆周区域在俯视时彼此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基板是透明的或者半透明的绝缘基板。
CN201811249002.9A 2017-10-26 2018-10-25 线圈部件 Pending CN1097127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7382A JP7187143B2 (ja) 2017-10-26 2017-10-26 コイル部品
JP2017-207382 2017-10-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2771A true CN109712771A (zh) 2019-05-03

Family

ID=6624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49002.9A Pending CN109712771A (zh) 2017-10-26 2018-10-25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847305B2 (zh)
JP (1) JP7187143B2 (zh)
CN (1) CN10971277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3410A (zh) * 2020-07-03 2020-09-11 西安智源导通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全对称线圈结构的磁隔离器
CN112599319A (zh) * 2019-10-02 2021-04-02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3192721A (zh) * 2021-01-21 2021-07-30 龙腾 基于印制电路板的电感结构、包含该结构的柔性多层印制电路板及包含该结构的变压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9156B (zh) 2019-05-24 2020-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线圈绕组、线圈模组、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JP7443825B2 (ja) * 2020-03-02 2024-03-0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US20230344321A1 (en) * 2022-04-22 2023-10-26 Borgwarner Inc. Rotor current prediction in an electric motor drive having an only-stationary-side compensation network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43258A2 (en) * 1997-03-20 1998-10-01 Micro Analog Systems Oy Stripe-line inductor
CN101810062A (zh) * 2007-09-28 2010-08-18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印刷电路板线圈
CN102084440A (zh) * 2008-07-04 2011-06-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平面线圈
CN102087909A (zh) * 2009-12-08 2011-06-08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内外径电流补偿的多路径叠层电感
CN104184217A (zh) * 2013-08-21 2014-12-03 深圳市安普盛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感应线圈及制造方法、无线充电系统
CN107210114A (zh) * 2015-02-17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噪声滤波器
CN107230547A (zh) * 2016-03-25 2017-10-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和包括该线圈装置的设备
CN109087791A (zh) * 2017-06-13 2018-12-25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3739A (ja) 1995-01-30 1996-08-09 Murata Mfg Co Ltd 空芯コイル装置
JPH08306540A (ja) * 1995-05-01 1996-11-22 Murata Mfg Co Ltd プレーナ空芯トランス
JP3488869B2 (ja) 2001-03-16 2004-01-19 Tdk株式会社 平面コイルおよび平面トランス
US6847284B2 (en) 2001-03-05 2005-01-25 Tdk Corporation Planar coil and planar transformer
US6750750B2 (en) * 2001-12-28 2004-06-15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 Via/line inductor on semiconductor material
US6650220B2 (en) * 2002-04-23 2003-11-18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 Parallel spiral stacked inductor on semiconductor material
JP2006173163A (ja) 2004-12-13 2006-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コイル
US9848158B2 (en) * 2011-05-04 2017-12-19 Monument Peak Ventures, Llc Digital camera user interface for video trimming
JP5809199B2 (ja) 2012-10-16 2015-11-10 Tdk株式会社 パルストランス
JP6445396B2 (ja) 2015-06-09 2018-12-2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CN106531410B (zh) * 2015-09-15 2019-08-27 臻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线圈,电感元件及制备应用于电感元件的线圈的方法
JP6882056B2 (ja) * 2017-05-10 2021-06-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43258A2 (en) * 1997-03-20 1998-10-01 Micro Analog Systems Oy Stripe-line inductor
CN101810062A (zh) * 2007-09-28 2010-08-18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印刷电路板线圈
CN102084440A (zh) * 2008-07-04 2011-06-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平面线圈
CN102087909A (zh) * 2009-12-08 2011-06-08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内外径电流补偿的多路径叠层电感
CN104184217A (zh) * 2013-08-21 2014-12-03 深圳市安普盛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感应线圈及制造方法、无线充电系统
CN107210114A (zh) * 2015-02-17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噪声滤波器
CN107230547A (zh) * 2016-03-25 2017-10-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和包括该线圈装置的设备
CN109087791A (zh) * 2017-06-13 2018-12-25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9319A (zh) * 2019-10-02 2021-04-02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1653410A (zh) * 2020-07-03 2020-09-11 西安智源导通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全对称线圈结构的磁隔离器
CN113192721A (zh) * 2021-01-21 2021-07-30 龙腾 基于印制电路板的电感结构、包含该结构的柔性多层印制电路板及包含该结构的变压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31056A1 (en) 2019-05-02
US20210035729A1 (en) 2021-02-04
US10847305B2 (en) 2020-11-24
US11605494B2 (en) 2023-03-14
JP7187143B2 (ja) 2022-12-12
JP2019079997A (ja) 2019-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2771A (zh) 线圈部件
EP1068642B1 (en) An inductance device
US11257615B2 (en) Coil component
CN104967463B (zh) 一种提高射频开关矩阵通道隔离度的装置
EP3477666B1 (en) Balanced-to-unbalanced (balun) transformer
CN110323049A (zh) 线圈部件和具有该线圈部件的无线电力传输电路
CN106685106B (zh) 供电装置
CN107092757B (zh) 一种pcb设计中过孔压分割线的检查方法
CN109786077A (zh) 线圈部件
CN209118903U (zh) 具有普通连续式饼式线圈的电力变压器
CN108565103A (zh) 电能发射线圈和无线电能发射端
CN207706179U (zh) 射频传输装置
Kang et al. Design of integrated balancing transformer for high frequency AC‐LED drive circuit
CN207925262U (zh) 具有线圈饼间屏蔽的变压器
CN107068367B (zh) 耦合电感和电压调节器
CN204391104U (zh) 一种测试结构
US20210110963A1 (en) Coil component
KR20040014391A (ko) 다수의 인덕턴스 값으로 동작하는 전자기 소자를 갖는전기 장치
CN103714963A (zh) 用印制板设计电感器的方法
CN210110206U (zh) 一种电路板和四倍高清显示器
CN108362956A (zh) 用于电子产品测试性试验的多级开关级联故障注入适配器
JP7496666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12420686A (zh) 芯片装置
DE102018120832A1 (de) Platzeffizienter PCB-basierter Induktor
CN101090033B (zh) 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