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90905A - 电功率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功率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90905A
CN109690905A CN201780056288.6A CN201780056288A CN109690905A CN 109690905 A CN109690905 A CN 109690905A CN 201780056288 A CN201780056288 A CN 201780056288A CN 109690905 A CN109690905 A CN 109690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lectrical power
conveying device
opening portion
power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62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90905B (zh
Inventor
市川胜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90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0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90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0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3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70/00Problem solutions or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L2270/10Emission reduction
    • B60L2270/14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 B60L2270/147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electro magnetic [EM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泄漏磁场的发生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设置成与具有槽和与槽相连的缝隙的金属板相对,其内周部分位于槽的外侧。第一电容元件与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元件与线圈的另一端连接。

Description

电功率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功率输送装置。本发明主张2016年9月13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号2016-178602的优先权,对于承认通过参考文献进行的引用的指定国,将该申请中记载的内容通过引用而引入本申请。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系统等中使用的天线装置和具备它的通信设备。”。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驱动可变负载的送电电路的效率和电功率输出的改善为对象的设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5/16329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4-514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为了轻量化等而谋求实现薄型化。实现了薄型化的便携终端不耐外部冲击,所以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通过在便携终端的框体内配置金属板、或者在框体中使用金属来确保强度。
在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中,例如要求非接触(无线供电)地进行充电。但是,在具有金属板的便携终端中,通过磁场耦合进行电功率输送时,存在因磁通变化而感应生成的电流在金属板表面流过,泄漏磁场增大的问题。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利用线圈与在其一端连接的电容器的串联谐振的电功率输送中,因磁场变化而感应生成的电流在金属板表面流过,发生较大的泄漏磁场。
于是,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行抑制了泄漏磁场的发生的电功率输送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包括多种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的技术方案,举其一例,如下所述。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线圈,其设置成与具有开口部和与所述开口部相连的缝隙的导体板相对,且其内周部分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外侧;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容元件;和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容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行抑制了泄漏磁场的发生的电功率输送。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和效果,将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应用了电功率输送装置的无线供电系统的例子的图。
图2是对图1的便携终端和充电器的内部进行局部透视的图。
图3是表示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
图5是表示从送电线圈起的距离与泄漏水平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泄漏频率与泄漏水平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8是表示线圈间距离与输送特性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和图7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0是表示高次谐波频率与高次谐波水平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高次谐波频率与高次谐波水平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谐振电路的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15是图14的A向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1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19是图18的A向视图。
图20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22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
图23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应用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便携终端等便携设备中,是小型化、薄型化有所进展,而存在充电时的连接器连接繁琐的状况,通过无线供电进行充电的需求正在提高。另外,在电动车中,有线充电的情况下,例如存在雨天时水浸入连接器、接点劣化的风险,所以要求通过无线供电进行充电。另外,在面向护理的阶梯升降机和移动式升降机等中,有线充电的情况下,例如被护理者难以将连接器连接至设备进行充电,所以要求通过无线供电进行充电。
对于无线供电,研究了使用微波等电磁波的技术和使用磁耦合(电磁感应)的技术。微波虽然在输送距离上优秀但是输送效率差,几乎没有达到实用化。与此相对,通过磁耦合进行的无线供电虽然输送距离是几cm至十几cm程度,但是送受电中使用的线圈的输送效率可以得到90%程度的高效率。因此,对于无线供电,认为通过磁耦合进行的输送会成为主流。
作为磁耦合中使用的送电频率,考虑100kHz段、400kHz段、6.78MHz段和13.56MHz段等。通过磁耦合进行的无线供电虽然输送距离相对较短,但是从送电线圈或受电线圈发生磁场泄漏。考虑对其他电子设备和人体的影响时,需要将该磁场泄漏尽可能抑制为较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应用了电功率输送装置的无线供电系统的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无线供电系统具有便携终端1和充电器2。
便携终端1例如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移动电话等。便携终端1在正面一侧具有显示器。
在充电器2的上部放置被充电的便携终端1。便携终端1通过将反面一侧(不具有显示器的一侧的面)放置在充电器2上而充电。
图2是对图1的便携终端1和充电器2的内部进行局部透视的图。在图2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符号。图2中示出了从图1的便携终端1的反面一侧(将图1的便携终端1翻转后的状态)透视的图。
便携终端1如图2的虚线所示,在反面一侧具有线圈1a、电容器1ba、1bb、受电电路1c和电池1d。如后所述,在线圈1a与便携终端1的反面一侧的框体之间设置有金属板。
充电器2如图2的虚线所示,在放置便携终端1的一侧,具有线圈2a、电容器2ba、2bb和送电电路2c。
图3是表示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如图3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线圈11、电容器12a、12b、平衡-不平衡转换器(Balun)13、LPF(Low 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14、整流电路15、平滑电路16、电源电路17和负载18。
图3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被内置在图2所示的便携终端1中,接受从充电器2输送的电功率。例如,线圈11对应于图2所示的线圈1a,电容器12a、12b例如对应于图2所示的电容器1ba、1bb。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LPF14、整流电路15、平滑电路16和电源电路17例如对应于图2所示的受电电路1c。负载18例如对应于图2所示的电池1d和发挥便携终端1的各种各样的功能的电路等。
在图3中示出了便携终端1所具有的金属板MP。金属板MP如图3所示,具有槽(开口部)SLO和与槽SLO相连的缝隙SLI。即,槽SLO并不封闭,具有较细的切除部(缝隙SLI)。在槽SLO部分例如配置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摄像元件。另外,槽SLO的形状在图3的例子中是矩形状,但也可以是圆形状等。
线圈11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的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线圈11以其内周部分包围金属板MP的槽SLO的边缘的方式形成。
线圈11的形状在图3的例子中是矩形状,但也可以是圆形状。线圈11只要从线圈11的两端看来对称(包括大致对称,以下相同)地形成,就不限于矩形状和圆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电容器12a、12b连接在线圈11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之间。电容器12a、12b的电容值是在电功率的送电频率下与线圈11谐振的值。
电容器12a的一端与线圈11的一端连接。电容器12a的另一端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连接。
电容器12b的一端与线圈1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12b的另一端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连接。
线圈11和电容器12a、12b以从电容器12a、12b的另一端看来(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看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例如,在线圈11的两端分别串联地连接有电容值相同(包括大致相同,以下相同)的电容器12a、12b,线圈11和电容器12a、12b以线圈11为中心具有电路对称性。
这样,线圈11与电容器12a、12b以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看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的发生。例如,以下进行说明,线圈11中,存在整流电路15中发生的共模的高次谐波通过线圈11再次辐射的情况。因为线圈11和电容器12a、12b形成为具有电路对称性,所以该高次谐波被抵消,能够抑制从线圈11发生的再次辐射的泄漏磁场。以下,有时将线圈11和电容器12a、12b称为谐振电路。
在线圈11与金属板MP之间设置有磁性体片(图3中未图示)。磁性体片的形状例如是具有比槽SLO更大的开口的矩形。换言之,磁性体片具有沿着线圈11的线材的形状。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在图4中,对于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附图标记。另外,图4中也示出了便携终端1的一部分截面。例如,图4中也示出了组装前的便携终端1的主体23和显示器24的截面。主体23在组装时,被嵌入金属板MP中,便携终端1即使是薄型的,也能够确保规定的强度。
如图4所示,线圈11与金属板MP相对地设置。线圈11设置在金属板MP与磁性体片21之间。磁性体片21抑制磁通对受电电路22和主体23造成的影响。
在线圈11的两端连接有电容器12a、12b(图4中未图示)。电容器12a、12b的两端与连接器25连接,通过该连接器25连接至主体23,线圈11经由电容器12a、12b与受电电路22连接。另外,受电电路22对应于图3所示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LPF14、整流电路15、平滑电路16和电源电路17。
返回图3的说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具有2个变压器。2个变压器以极性相同的方式卷绕在芯材等上。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将从线圈11平衡输出的电功率变换为不平衡电功率。
LPF14具有2个线圈和2个电容器。LPF14实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与整流电路15的匹配,同时抑制从整流电路15向线圈11逆流的高次谐波。
整流电路15是具有4个二极管的电桥电路。整流电路15对从LPF14输出的电功率(电压)进行整流。
电源电路17使从整流电路15输出的电压成为规定电压,并对负载18输出。负载18例如是便携终端1的电池、或发挥便携终端1的各种各样的功能的电路。
设从充电器2输出的磁通在金属板MP的槽SLO内,从图3的纸面正面一侧向纸面反面一侧交链。该情况下,在金属板MP的内侧的端面(槽SLO的端面),电流顺时针地流过,在金属板MP的外侧的端面,电流逆时针地流过。因在该金属板MP的端面流过的电流,在金属板MP的外侧环绕的磁通从槽SLO通过,所以线圈11与充电器2一侧的线圈(送电线圈)能够磁耦合。
被线圈11接受的电功率经由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和LPF14向整流电路15输出。被整流电路15整流后的电功率在平滑电路16中被平滑化,经由电源电路17对负载18输出。
在整流电路15中发生高次谐波,其被输出至平滑电路16和LPF14。平滑电路16抑制整流电路15中发生的高次谐波,向电源电路17输出。LPF14抑制整流电路15中发生的高次谐波向线圈11逆流。
未能被LPF14抑制的同相成分的高次谐波被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所具有的共模滤波器的功能抑制。由此,从线圈11再次辐射的高次谐波受到抑制。
另外,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看来,电容器12a、12b和线圈11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因此,也通过线圈11和电容器12a、12b抑制从线圈11再次辐射的高次谐波。
另外,因为电容器12a、12b和线圈11具有电路对称性,所以能够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实现匹配。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也能够减少匹配损失。
通过这样的结构,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减小整流电路15中发生的高次谐波的再次辐射。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减小送电线圈(充电器2一侧的线圈)与受电线圈(便携终端1的线圈11)之间的输送损失。
以下,对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泄漏水平和输送特性的实测值进行说明。作为测定条件,送电电功率的频率是13.56MHz。另外,送电线圈的大小是5cm×3cm,匝数是6匝。
受电线圈即图3的线圈11的大小和匝数是与送电线圈相同的大小和匝数。另外,图3的金属板MP的大小是15cm×10cm。另外,槽的大小是4cm×2cm,缝隙的宽度是1mm。
图5是表示从送电线圈起的距离与泄漏水平的关系的图。图5的横轴表示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距离。纵轴表示基本波(13.56MHz)中的泄漏水平。
图5所示的波形W1a示出了省略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时的(线圈11单独的)基本波的泄漏水平。
波形W1b示出了不省略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省略了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时的基本波的泄漏水平。
波形W1c示出了省略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将金属板MP与接地连接时的基本波的泄漏水平。
波形W1d示出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基本波的泄漏水平。
如波形W1a、W1b所示,存在金属板MP时(波形W1b),与不存在金属板MP的情况(线圈11单独的波形W1a)相比,泄漏水平提高。例如,电功率输送装置在送电线圈与线圈11的距离为30cm的情况下,泄漏水平提高10dB以上。
即使具备金属板MP,将金属板MP与接地连接时,泄漏水平也减小。例如,如波形W1c所示,泄漏水平减小。
即使不将金属板MP与接地连接,使线圈11和电容器12a、12b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连接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时,泄漏水平也如波形W1d所示地减小。
即,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即使不将金属板MP与接地连接,也能够成为与将金属板MP连接至接地的情况同样的泄漏水平。这是因为通过线圈11与电容器12a、12b的对称结构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能够抑制再次辐射的基本波的泄漏水平。即,在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中,从线圈11与金属板MP之间的寄生电容耦合,向金属板泄漏的电磁场受到抑制。
图6是表示泄漏频率与泄漏水平的关系的图。图6的横轴表示从电功率输送装置泄漏的泄漏电功率的频率。纵轴表示泄漏水平。
图6所示的波形W2a示出了省略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时的(线圈11单独的)泄漏水平。
波形W2b示出了不省略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省略了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时的泄漏水平。
波形W2c示出了省略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将金属板MP与接地连接时的泄漏水平。
波形W2d示出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泄漏水平。
如波形W2a、W2b所示,存在金属板MP时(波形W2b),与不存在金属板MP的情况(线圈11单独的波形W2a)相比,泄漏水平提高。
将金属板MP与接地连接时,如波形W2c所示,泄漏水平增大。特别是3倍高次谐波的泄漏水平增大。
即使不将金属板MP与接地连接,使线圈11和电容器12a、12b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连接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时,如波形W2d所示,泄漏水平也减小。波形W2d相对于其他波形W2a~W2c,3倍高次谐波、4倍高次谐波和5倍高次谐波的泄漏水平最小。
即,电功率输送装置通过线圈11与电容器12a、12b的对称结构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抑制了高次谐波电流的同相成分。
此处,对与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进行比较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结构例的图。如图7所示,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线圈31和电容器32。另外,图7中示出了具有槽SLO和缝隙SLI的金属板MP。
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相对于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从受电电路看来,线圈31与电容器32是非对称的。设线圈31的大小和匝数与图3的线圈11相同。另外,设图7的金属板MP具有与图3的金属板MP同样的形状。以下,有时将线圈31和电容器32称为谐振电路。
图8是表示线圈间距离与输送特性的关系的图。图8的横轴表示线圈间距离,纵轴表示输送特性S21。
图8所示的波形W3a示出了图7所示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受电电路不具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情况下的输送特性。
波形W3b示出了图7所示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受电电路具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情况下的输送特性。
波形W3c示出了图3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输送特性。
如波形W3a、W3b所示,图7的谐振电路是非对称结构的情况下,受电电路具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时,电功率的输送特性降低。例如,在具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和不具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中,输送特性存在约1dB的差。
另一方面,图3的谐振电路是对称结构的情况下,即使受电电路具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如波形W3c所示,电功率的输送特性也不会降低。
此处,对于在非对称结构的谐振电路中连接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时、输送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和图7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图9(A)示出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等效电路,图9(B)示出了图7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等效电路。
图9(A)所示的电感器L1对应于图3的线圈11。电容器C1、C2对应于图3的电容器12a、12b。电容器C11、C12表示在线圈11与金属板MP之间发生的寄生电容。
图9(B)所示的电感器L11对应于图7的线圈31。电容器C21对应于图7的电容器32。电容器C31、C32表示在线圈31与金属板MP之间发生的寄生电容。
图7所示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中,由线圈31和电容器32形成串联谐振。因此,在线圈31与电容器32的连接点之间发生对施加的电压乘以线圈的选择性得到的值的电压。
该电压非常高,例如在某一条件下,发生施加的电压的约100倍的电压。因此,经由表示寄生电容的电容器C31、C32流过的高次谐波电流中,电容器C31的比电容器C32的更大。而且,图7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中,因为谐振电路是非对称的,所以电感器L11(线圈31)的两端的电场分布和因寄生电容而发生的电流变得不均衡。在这样的电流不均衡的谐振电路中连接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时,因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平衡信号和谐振电路的两个端子之间的不均衡特性而在匹配中发生不匹配。由此,图7的比较电功率输送装置的输送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在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中,如图9(A)所示,将电容器12a、12b(电容器C1、C2)分割为2个,与线圈11(电感器L1)的两端连接。因此,线圈11的两端的电压相对于图9(B)成为1/2。另外,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谐振电路是对称的,也可以保持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的平衡。即,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可以保持谐振电路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的匹配。由此,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输送效率的降低。
图10是表示高次谐波频率与高次谐波水平的关系的图。图10的横轴表示省略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时的、从电功率输送装置泄漏的泄漏电功率的高次谐波频率(包括基本波)。纵轴表示与受电线圈隔开10cm的位置的高次谐波水平。
图10所示的波形W4a示出了省略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平滑电路16的将2个线圈省略(短路)时的高次谐波水平。
图10所示的波形W4b示出了省略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平滑电路16的未将2个线圈省略时的高次谐波水平。
如波形W4a、W4b所示,平滑电路16具有2个线圈的情况下,对4倍和5倍的高次谐波具有抑制效果。
图11是表示高次谐波频率与高次谐波水平的关系的图。图11的横轴表示从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泄漏的泄漏电功率的高次谐波频率(包括基本波)。纵轴表示与受电线圈隔开10cm的位置的高次谐波水平。
图11所示的波形W5a示出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平滑电路16的将2个线圈省略(短路)时的高次谐波水平。
图11所示的波形W5b示出了图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平滑电路16的未将2个线圈省略时的高次谐波水平。
如波形W5a、W5b所示,即使存在金属板MP的情况下,通过具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高次谐波水平也整体下降,具有与不存在金属板MP的情况(图10的波形W4a、W4b)同等的高次谐波抑制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11以与具有槽SLO和与槽SLO相连的缝隙SLI的金属板MP相对的方式设置,以内周部分位于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而且,电容器12a与线圈11的一端连接,电容器12b与线圈11的另一端连接。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
另外,线圈11与电容器12a、12b以从电容器12a的未与线圈11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和电容器12b的未与线圈11的另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看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
另外,在电容器12a的未与线圈11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和电容器12b的未与线圈11的另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上连接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输送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作为无线供电的ARIB(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Business)标准的STD-T113中,有使用6.78MHz作为送电频率的方式。该情况下,3倍的高次谐波成为20.34MHz,脱离了ISM(Industry Science Medical)频段。从而,抑制20.34MHz的高次谐波是重要的。但是,电功率输送装置抑制泄漏磁场(包括高次谐波),也能够抑制脱离了ISM频段(20.34MHz)的高次谐波。
另外,图2中,便携终端1与充电器2能够通过NFC进行通信。充电器2例如对便携终端1定期地输送便携终端1能够通过NFC通信的程度的电功率,便携终端1用接受的电功率使NFC起动,将自身的终端信息发送至充电器2。充电器2根据从便携终端1接收到的终端信息,在判断为被充电的便携终端1是合法的终端的情况下,开始充电。另外,充电器2也能够根据接收到的终端信息,进行适合便携终端1的充电。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线圈11的途中连接有电容器。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谐振电路的例子的图。在图12中,对于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
图12中示出了金属板MP和谐振电路。谐振电路具有电容器12a、12b、线圈41和电容器42。另外,在金属板MP与线圈41之间配置有中心部被挖空的矩形的磁性体片(未图示)。
线圈41具有与图3中说明的线圈11同样的形状。但是,如以下所说明,在线圈41的途中连接有电容器42。
电容器42连接在线圈41的一端与另一端的中间点上。电容器12a、12b、42的合成电容值是在电功率的送电频率下与线圈11谐振的值。其中,电容器12a、12b的电容值是相同的电容值。
根据以上所述,图12所示的谐振电路从电容器12a、12b的未与线圈41连接的端子看来,具有电路对称性。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另外,因为谐振电路具有电路对称性,所以能够保持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的匹配,抑制输送效率的降低。
另外,图12的谐振电路中,因电容器42,与图3的谐振电路相比,线圈41的两端的电压下降。由此,无线输送装置能够减少线圈41与金属板MP之间的寄生电容造成的影响。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功率输送装置具备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在图13中,对于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如图13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LPF51和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图13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被内置在图2所示的便携终端1中,接受从充电器2输送的电功率。
LPF51连接在谐振电路与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之间。LPF51具有2个电容器和3个线圈。LPF51具有由电容器与线圈的串联谐振构成的陷波电路。
陷波电路例如在20.34MHz下谐振。由此,在电功率的送电频率是6.78MHz的情况下发生的3倍高次谐波(20.34MHz)被陷波电路抑制。即,陷波电路能够抑制脱离ISM频段的高次谐波(20.34MHz)。
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连接在LPF51与整流电路15之间。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具有3个变压器。
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共模滤波器效果在输送阻抗较低时能够得到更高的效果。从而,图13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为了使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信号源阻抗降低,而在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前端连接有LPF51。即,LPF51也具有电路匹配的功能。当然,如果谐振电路的输出阻抗低,则也可以在谐振电路的后端连接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然后,可以在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后端连接LPF51。
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与图3所示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浮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相比能够提高平衡度。由此,图13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进一步抑制高次谐波的泄漏磁场。
如以上所说明,电功率输送装置具备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电功率。
另外,LPF51具备陷波电路。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高次谐波的泄漏电功率。另外,图3所示的LPF14也可以具备陷波电路。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电功率输送装置利用磁共振进行电功率输送。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在图14中,对于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如图14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线圈61、62和电容器63。图14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被内置在图2所示的便携终端1中,接受从充电器2输送的电功率。
线圈61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的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线圈61以其内周部分包围金属板MP的槽SLO的边缘的方式形成。
线圈61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连接。线圈61是负载线圈。线圈61在图14的例子中是矩形,但也可以是圆形。线圈61只要从线圈61的两端看来对称地形成,就不限于矩形和圆形,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线圈62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的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线圈62以其内周部分包围金属板MP的槽SLO的边缘的方式形成。
线圈62是闭合的线圈,在途中串联地连接有电容器63。线圈62是磁共振线圈。线圈62在图14的例子中是矩形,但也可以是圆形。优选线圈62的形状成与线圈61同样的形状。
图14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通过磁共振方式接受电功率。电功率输送装置在电功率的送电频率是由线圈62和电容器63决定的谐振频率时,能够从负载线圈即线圈61效率良好地接受电功率。
因金属板MP的影响,线圈61与磁共振线圈即线圈62的耦合降低。于是,线圈61的匝数为了使与线圈62的耦合增强而设为2匝以上。
图15是图14的A向视图。在图15中,对于与图14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另外,在图15中,也示出了便携终端1的一部分截面。例如,图15中也示出了图4中说明的组装前的便携终端1的主体23和显示器24的截面。主体23在组装时被嵌入金属板MP中,便携终端1即使是薄型的,也能够确保规定的强度。
如图15所示,磁性体片71设置在线圈61与主体23之间。磁性体片71抑制磁通对受电电路22和主体23造成的影响。
磁性体片71的形状例如是具有比槽SLO更大的开口的矩形。另外,磁性体片71具有沿着线圈61的线材的形状。
线圈61的线材与主体23连接。线圈61经由主体23与受电电路22连接。另外,受电电路22对应于图14所示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LPF14、整流电路15、平滑电路16和电源电路17。
线圈62与金属板MP相对地设置。线圈62设置在金属板MP与磁性体片72之间。磁性体片72抑制磁通对受电电路22和主体23造成的影响。
磁性体片72的形状例如是具有比槽SLO更大的开口的矩形。另外,磁性体片72具有沿着线圈62的线材的形状。
如以上所说明,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61以与具有槽SLO和与槽SLO相连的缝隙SLI的金属板MP相对的方式设置,以内周部分位于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另外,线圈62是闭路的线圈,以与金属板对向的方式设置,以内周部分位于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而且,电容器63串联地连接在闭环的线圈62之间(途中)。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即使是磁共振方式,也能够抑制泄漏磁场。
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通过将线圈61的匝数设为2匝以上,即使存在金属板MP,也能够使线圈61、62的耦合增强。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送电侧的电功率输送装置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如图16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E类放大器81、LPF82、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电容器84a、84b、线圈85、共模滤波器86和电源87。
图16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被内置在图2所示的充电器2中,对便携终端1输送电功率。例如,图16所示的线圈85对应于图2所示的充电器2的线圈2a,电容器84a、84b例如对应于图2所示的电容器2ba、2bb。E类放大器81、LPF82、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共模滤波器86和电源87例如对应于图2所示的送电电路2c。
图16中示出了充电器2具有的金属板MP。金属板MP与图3中说明的金属板MP同样地,具有槽SLO和缝隙SLI。另外,为了对图2所示的便携终端1充电而将其放置在充电器2上时(使便携终端1的显示器朝向上方地放置在充电器2上时),图16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85和金属板MP与图3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11和金属板MP的位置关系是,从下方起为图16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85、金属板MP、图3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金属板MP、线圈11。
E类放大器81具有驱动电源81a、场效应晶体管81b、电容器81c、81e、线圈81d和扼流线圈81f。
场效应晶体管81b的栅极与驱动电源81a连接,漏极经由扼流线圈81f和共模滤波器86与能够进行电压调整的电源87连接。在场效应晶体管81b的漏极与源极之间连接有电容器81c。场效应晶体管81b的漏极经由线圈81d和电容器81e与LPF82连接。
扼流线圈81f例如设为在送电频率下电抗值大到可以视为无穷大的程度的值。由此,电源87能够不对送电电功率造成影响地对场效应晶体管81b的漏极进行电源供给。
场效应晶体管81b是OFF状态时,电容器81c、81e和线圈81d构成谐振电路。设该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为“f1”。另一方面,场效应晶体管81b是ON状态时,线圈81d和电容器81e构成谐振电路。设该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为“f2”。设送电频率为“f0”时,以“f2<f0<f1”的关系成立的方式,决定电容器81c、81e和线圈81d的值。
在上述条件下,对场效应晶体管81b输入驱动电源81a的驱动信号使其进行开关动作时,从场效应晶体管81b的漏极效率良好地输出送电信号(电功率)。进而,因由电容器84a、84b和线圈85构成的谐振电路,在线圈85中流过较大的谐振电流,发生强磁场。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输送电功率。
LPF82经由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与由电容器84a、84b和线圈85构成的谐振电路连接。LPF82使电功率的送电频段通过,抑制E类放大器81中发生的2倍以上的高次谐波。LPF82例如由π型的LPF形成。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具有2个变压器。2个变压器以极性相同的方式,卷绕在芯材等上。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将从E类放大器81输出的不平衡电功率变换为平衡电功率。
电容器84a、84b和线圈85具有与图3所示的电容器12a、12b和线圈11同样的结构。即,电容器84a、84b和线圈85以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看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的发生。例如,从E类放大器81输出的电功率中包含共模的高次谐波。因为电容器84a、84b和线圈85形成为具有电路对称性,所以该高次谐波被抵消,能够抑制因高次谐波而发生的泄漏磁场。
另外,因为谐振电路具有电路对称性,所以可以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保持匹配。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减小匹配损失,抑制输送效率的降低。
共模滤波器86抑制E类放大器81中产生的噪声向电源87泄漏。
如以上所说明,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85以与具有槽SLO和与槽SLO相连的缝隙SLI的金属板MP相对的方式设置,以内周部分位于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而且,电容器84a与线圈85的一端连接,电容器84b与线圈85的另一端连接。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
另外,线圈85和电容器85a、85b以从电容器84a的未与线圈11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和电容器84b的未与线圈85的另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看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
另外,在电容器84a的未与线圈85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和电容器84b的未与线圈85的另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上连接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输送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作为无线供电的ARIB标准的STD-T113中,有使用6.78MHz作为送电频率的方式。该情况下,3倍的高次谐波成为20.34MHz,脱离了ISM频段。从而,抑制20.34MHz的高次谐波是重要的。但是,电功率输送装置抑制泄漏磁场(包括高次谐波),所以也能够抑制脱离了ISM频段(20.34MHz)的高次谐波。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送电侧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另一例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在图17中,对于与图16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
如图17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送电放大器91。送电放大器91具备2个场效应晶体管,构成了半桥电路的逆变器电路。
对送电放大器91的2个场效应晶体管输入相互反相的电功率驱动信号。电功率驱动信号具有送电的电功率的送电频率。送电放大器91将对便携终端1输送的电功率经由LPF82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输出至谐振电路。
图16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适合例如数MHz至数十MHz的电功率输送。与此相对,图17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适合例如数百KHz等频率相对较低的电功率输送。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电功率输送装置利用磁共振输送电功率。
图18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在图18中,对于与图16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如图18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LPF101、线圈61、62和电容器63。图18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被内置在图2所示的充电器2中,对便携终端1输送电功率。
LPF101连接在E类放大器81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之间。LPF101具有电容器101a、101b、101c和线圈101d、101e,形成5阶的LPF。
线圈102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的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线圈102以其内周部分包围金属板MP的槽SLO的边缘的方式形成。
线圈102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连接。线圈102是供电线圈。线圈102在图18的例子中是矩形,但也可以是圆形。线圈102只要从线圈102的两端看来对称地形成,就不限于矩形和圆形,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线圈103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的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线圈103以其内周部分包围金属板MP的槽SLO的边缘的方式形成。
线圈103是闭合的线圈,在途中串联地连接有电容器104。线圈103是磁共振线圈。线圈103在图18的例子中是矩形,但也可以是圆形。优选线圈103的形状成与线圈102同样的形状。
图18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用磁共振方式输送电功率。电功率输送装置在电功率的送电频率是由线圈103和电容器104决定的谐振频率时,能够效率良好地输送供电线圈即线圈102的电功率。
因金属板MP的影响,线圈102与磁共振线圈即线圈103的耦合降低。于是,线圈102的匝数为了使与线圈103的耦合增强而设为2匝以上。
线圈103上不存在负载的情况(便携终端1未放置在充电器2上的情况)下,线圈103两端的阻抗非常大。此时,线圈101e与电容器101c处于接近谐振的频率,所以电容器101b的两端成为接近短路的状态。因电容器101b的两端的短路状态,电容器101a和线圈101d成为并联谐振电路,阻抗升高,E类放大器81的负载提高。由此,在线圈103上不存在负载时,能够防止E类放大器81中流过过电流。
图19是图18的A向视图。在图19中,对于与图18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另外,图19中也示出了充电器2的一部分截面。例如,图19中也示出了组装前的充电器2的主体114的截面。主体114在组装时,金属板MP被嵌入,充电器2即使是薄型的,也能够确保规定的强度。另外,用充电器2充电的便携终端1被放置在金属板MP的上方。
如图19所示,磁性体片111设置在线圈102与主体114之间。磁性体片111抑制磁通对送电电路113和主体114造成的影响。
磁性体片111的形状例如是具有比槽SLO更大的开口的矩形。另外,磁性体片111具有沿着线圈102的线材的形状。
线圈102的线材与主体114连接。线圈102经由主体114与送电电路113连接。另外,送电电路113对应于图18的E类放大器81、LPF101、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3、共模滤波器86和电源87等。
线圈103与金属板MP相对地设置。线圈103设置在金属板MP与磁性体片112之间。磁性体片112抑制磁通对送电电路113和主体114造成的影响。
磁性体片112具有沿着线圈103的线材的形状。例如,磁性体片112为具有比槽SLO更大的开口的矩形。
如以上所说明,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线圈102以与具有槽SLO和与槽SLO相连的缝隙SLI的金属板MP相对的方式设置,以内周部分位于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另外,线圈103是闭环的线圈,以与金属板相对的方式设置,以内周部分位于槽SLO的外侧的方式形成。而且,电容器104串联地连接在闭环的线圈103之间(途中)。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即使是磁共振方式,也能够抑制泄漏磁场。
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通过将线圈102的匝数设为2匝以上,即使存在金属板MP,也能够使线圈102、103的耦合增强。
[第八实施方式]
磁通的耦合因送电侧的线圈与受电侧线圈的重合程度而改变,送电效率也会改变。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改善因送电侧的线圈与受电侧线圈的重合程度而降低的送电效率。
图20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在图20中,对于与图16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附图标记。
图20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相对于图16的电功率输送装置,金属板MP1不同。如图20所示,金属板MP1具有2个槽SLO1、SLO2。2个槽SLO1、SLO2接近地形成。另外,金属板MP1具有将2个槽SLO1、SLO2连接的缝隙SLI1、和与金属板MP1的外周相连的缝隙SLI2。另外,金属板MP1在缝隙SLI2的两端具有将缝隙SLI2短路和释放的开关SW。
线圈85设置在槽SLO1处。例如,线圈85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的槽SLO1的外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线圈11以其内周部分包围金属板MP的槽SLO1的边缘的方式形成。
开关SW断开的情况下,同相的磁通在槽SLO1和槽SLO2中通过,在金属板MP1的端面(槽SLO1、SLO2的端面和金属板MP1的外侧的端面)形成环路电流。由此,能够对受电侧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供电。
另一方面,使开关SW接通的情况下,在槽SLO1和槽SLO2中,在妨碍相互的磁通变化的方向上流过环路电流。该情况下,因抵抗电动势而产生的电流在不具有线圈85的槽SLO2中流过,不在槽SLO1中流过,所以线圈85的磁通能够在槽SLO2中通过。因此,槽SLO1、SLO2的磁通成为反向的,所以在槽SLO1、SLO2之间形成磁通的环路。这样的磁通是将相互的线圈的磁通抵消的方向,所以能够减小电磁场泄漏水平。另外,如果受电侧的线圈也是与送电同样的结构,则能够受电。
对于开关SW的控制例进行说明。设图2所示的充电器2例如与便携终端1通过NFC进行无线通信,从便携终端1接收受电电功率的大小。
首先,充电器2在放置了便携终端1时,使图20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开关SW断开,对便携终端1输送电功率。然后,充电器2从便携终端1接收使开关SW断开时的受电电功率的大小。
接着,充电器2使图20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开关SW接通,对便携终端1输送电功率。然后,充电器2从便携终端1接收使开关SW接通时的受电电功率的大小。
接着,充电器2对使开关SW断开时的便携终端1的受电电功率的大小、与使开关SW接通时的便携终端1的受电电功率的大小进行比较。然后,充电器2在此之后以便携终端1的受电电功率更大的一方的开关状态输送电功率。
取决于便携终端1对于充电器2的放置方式,送电侧的线圈与受电侧的线圈的重合程度改变,送电效率也会改变。图20的电功率输送装置通过切换开关SW而改变磁通的发生状态,以送电效率良好的开关状态输送电功率。
如以上所说明,金属板MP1具有槽SLO1和与槽SLO1相连的槽SLO2。而且,在槽SLO2上设置缝隙SLI2,线圈85以内周部分位于槽SLO1的外侧的方式形成。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将缝隙SLI2短路的开关SW。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同时进行送电效率良好的电功率输送。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接受不同的送电频率的电功率。
图21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图21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被内置在图2所示的便携终端1中,接受从充电器2输送的电功率。在图21中,对于与图3相同的部分附加了相同附图标记。
如图21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HPF(High Pass Filter)121、供电元件122、匹配电路123和整流电路124。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用线圈11接受MHz段的电功率。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用供电元件122接受GHz段的电功率。即,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接受用不同的方式输送的电功率。
HPF121例如在接受MHz段的电功率时阻抗升高,在接受GHz段的微波的电功率时阻抗降低。
即,金属板MP在接受MHz段的电功率时,是具有缝隙SLI的金属板。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将用线圈11接受的电功率,以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3、LPF14、整流电路15、平滑电路16和电源电路17的路径对负载18输出。
另一方面,金属板MP在接受GHz段的电功率时,缝隙SLI因HPF121而成为短路状态。因此,金属板MP成为缝隙SLI闭合的开槽天线。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将用供电元件122接受的微波的电功率,以匹配电路123、整流电路124和电源电路17的路径对负载18输出。
供电元件122接受微波的电功率。供电元件122设置在槽SLO的内侧(槽SLO的区域内)。
匹配电路123实现供电元件122与整流电路124的匹配。整流电路124对用供电元件122接受的微波的电功率进行整流。被整流电路124整流后的微波的电功率向电源电路17输出。
如以上所说明,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在槽SLO的内侧设置的供电元件122和在金属板MP的缝隙SLI之间连接的HPF121。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接受不同的送电频率的电功率。
[第十实施方式]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多台便携终端1的充电。
图22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图。如图22所示,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送电电路131、132和线圈133a、133b、134。另外,图22中示出了充电器2所具有的金属板MP11。图22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例如被内置在图2所示的充电器2中,对便携终端1输送电功率。
金属板MP11具有槽SLO11和槽SLO13、和在槽SLO11与槽SLO13之间设置的槽SLO12。槽SLO11具有缝隙SLI11和与槽SLO12相连的缝隙SLI12。槽SLO13具有缝隙SLI14和与槽SLO12相连的缝隙SLI13。
送电电路131与图16所示的送电电路是同样的,例如输送数MHz至数十MHz的电功率。送电电路132与图17所示的送电电路是同样的,例如输送数百KHz的电功率。
线圈133a、133b经由电容器135c串联地连接。线圈133a的未与电容器135c连接的一侧的一端与电容器135a连接。线圈133b的未与电容器135c连接的一侧的一端与电容器135b连接。
电容器135a的未与线圈133a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一端与送电电路131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连接。电容器135b的未与线圈133b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一端与送电电路131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连接。线圈133a、133b、电容器135a、135b、135c以从送电电路131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看来、具有电路对称性的方式形成。
线圈133a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11的槽SLO11的外侧的方式形成。线圈133b以其内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11的槽SLO13的外侧的方式形成。
送电电路131对线圈133a、133b输出电功率时,从2个线圈133a、133b发生磁通。从而,通过将便携终端1放置在线圈133a、133b中某一方的上方而对其充电。另外,通过将2台便携终端1分别放置在线圈133a、133b的上方而对其同时充电。即,图22所示的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对2台便携终端1同时充电。
线圈134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对应于图17所示的线圈85。电容器136a、136b对应于图17所示的电容器84a、84b。线圈134以其外周部分位于金属板MP11的槽SLO12的内侧的方式形成。
送电电路131对线圈134输出电功率时,从线圈134发生磁通。从而,通过将便携终端1放置在线圈134的上方而对其充入与线圈133a、133b不同的方式的电功率。另外,通过对于便携终端1将1台放置在线圈134的上方、将另一台放置在线圈133a、133b的一方的上方,而以不同的送电方式对2台同时充电。另外,通过将3台便携终端1分别放置在线圈133a、133b和线圈134上而对其同时充电。
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也可以不具备送电电路132、线圈134和电容器136a、136b。该情况下,也不需要金属板MP11的槽SLO12。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功率输送装置也能够通过将2台便携终端1放置在线圈133a、133b的上方,而对2台便携终端1同时充电。
如以上所说明,金属板MP11具有槽SLO11和与槽SLO11相连的槽SLO13。另外,金属板MP11的槽SLO11具有缝隙SLI11,槽SLO13具有缝隙SLI14。电功率输送装置具有以内周部分位于槽SLO11的外侧的方式形成的线圈133a、和以内周部分位于槽SLO13的外侧的方式形成的、与线圈133a连接的线圈133b,具有与线圈133a的未连接至线圈133b的一端连接的电容器135a、和与线圈133b的未连接至线圈133a的一端连接的电容器135b。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同时对多台便携终端1充电。
另外,金属板MP11在槽SLO11与槽SLO13之间具有槽SLO12。电功率输送装置在槽SLO12中,具有与线圈133a、133b的电功率输送方式不同的线圈134。由此,电功率输送装置能够抑制泄漏磁场,同时对多台输送方式不同的便携终端1进行充电。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对将电功率输送装置应用于机动车的充电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23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功率输送装置的应用例的图。图23中示出了机动车141、受电侧的电功率输送装置142、送电侧的电功率输送装置143和金属板MP。
机动车141具有接受电功率的电功率输送装置142。电功率输送装置142是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受电侧的电功率输送装置。
电功率输送装置142经由机动车141的金属底盘接受电功率。机动车141对电池(未图示)充入接受的电功率。
输送电功率的电功率输送装置143(充电器)被埋设在地下。电功率输送装置143是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送电侧的电功率输送装置。
机动车141在充电时,通过电功率输送装置143的上方。因此,在电功率输送装置143的线圈的上方,保护线圈的金属板MP也被埋设在地下。
这样,电功率输送装置在经由金属板的机动车的充电中,也能够抑制泄漏磁场。
另外,电功率输送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其他无线供电系统。例如,能够应用于护理中使用的电动升降机等、经由金属板的无线供电系统。
以上对于本发明用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其是为了使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结构容易理解而与主要的处理内容相应地分类的。本申请发明不受构成要素的分类的方法和名称限制。电功率输送装置的结构也能够与处理内容相应地分类为更多的构成要素。另外,也能够以使1个构成要素执行更多的处理的方式进行分类。另外,各构成要素的处理可以由1个硬件执行,也可以由多个硬件执行。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范围。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多种多样的变更或改良,这一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了的。另外,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可知,施加了这样的变更或改良后的方式也可以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进而,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组合。
另外,关于附图等中示出的各结构的位置、大小、形状、范围等,存在为了使发明容易理解,而不表示实际的位置、大小、形状、范围等的情况。因此,本发明不限定于附图等中公开的位置、大小、形状、范围等。
附图标记说明
1…便携终端,2…充电器,1a…线圈,1ba、1bb…电容器,1c…受电电路,1d…电池,2a…线圈,2ba、2bb…电容器,2c…送电电路,MP…金属板,SLO…槽,SL1…缝隙,11…线圈,12a、12b…电容器,13…平衡-不平衡转换器,14…LPF,15…整流电路,16…平滑电路,17…电源电路,18…负载,21…磁性体片,22…受电电路,23…主体,24…显示器,41…线圈,42…电容器,51…LPF,52…强制平衡/不平衡转换器,61、62…线圈,63…电容器,71、72…磁性体片,81…E类放大器,82…LPF,83…平衡/不平衡转换器,84a、84b…电容器,85…线圈,86…共模滤波器,87…电源,91…送电放大器,101…LPF,102、103…线圈,104…电容器,111、112…磁性体片,113…送电电路,114…主体,MP1…金属板,SLO1、SLO2…槽,SLI1、SLI2…缝隙,SW…开关,121…HPF,122…供电元件,123…匹配电路,124…整流电路,131、132…送电电路,133a、133b、134…线圈,135a~135c、136a、136b…电容器,MP11…金属板,SLO11~SLO13…槽,SLI11~SLI14…缝隙,141…机动车,142…电功率输送装置,143…电功率输送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其设置成与具有开口部和与所述开口部相连的缝隙的导体板相对,且其内周部分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外侧;
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容元件;和
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容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的未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元件的未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看,具有电路对称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连接在所述线圈的一端与另一端的中间点的电容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的未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和所述第二电容元件的未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的一侧的端子上连接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具有第一开口部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相连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缝隙形成于所述第二开口部,
所述线圈的内周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侧,
在所述缝隙处设置有能够将该缝隙短路的开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的供电元件;和
连接在所述缝隙之间的高通滤波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具有第一开口部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相连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缝隙形成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
所述线圈具有内周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侧的第一线圈,和内周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外侧的、与所述第一线圈串联连接的第二线圈,
所述第一电容元件与所述第一线圈的未连接至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元件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未连接至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具有第三开口部,
在所述第三开口部处配置有电功率输送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电功率输送方式的第三线圈。
9.一种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圈,其设置成与具有开口部和与所述开口部相连的缝隙的导体板相对,且其内周部分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外侧;
闭环的第二线圈,其设置成与所述导体板相对,且其内周部分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外侧;和
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电容元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功率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至少为2匝以上。
CN201780056288.6A 2016-09-13 2017-03-07 电功率输送装置 Active CN109690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8602 2016-09-13
JP2016178602A JP6895725B2 (ja) 2016-09-13 2016-09-13 電力伝送装置
PCT/JP2017/008927 WO2018051546A1 (ja) 2016-09-13 2017-03-07 電力伝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0905A true CN109690905A (zh) 2019-04-26
CN109690905B CN109690905B (zh) 2022-12-02

Family

ID=61618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6288.6A Active CN109690905B (zh) 2016-09-13 2017-03-07 电功率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5167B2 (zh)
JP (1) JP6895725B2 (zh)
CN (1) CN109690905B (zh)
WO (1) WO201805154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3978A (zh) * 2019-05-31 2019-09-10 四川大学 一种基于砷化镓的微波整流芯片
CN113555974A (zh) * 2021-07-29 2021-10-26 西南交通大学 抑制无线供电系统漏磁场的混合屏蔽结构及其优化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6440A (zh) * 2019-09-25 2021-03-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终端设备
WO2024009485A1 (ja) * 2022-07-08 2024-0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コイル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8908A (zh) * 2011-03-29 2012-10-17 索尼公司 供电装置、供电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CN204810312U (zh) * 2013-12-26 2015-11-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通信终端装置
WO2016136566A1 (ja) * 2015-02-26 2016-09-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8490A (ja) 2000-12-26 2002-07-12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JP2002353050A (ja) * 2001-05-28 2002-12-06 Jhc Osaka:Kk Acアダプター
WO2007080820A1 (ja) * 2006-01-12 2007-07-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受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非接触充電装置
JP5041830B2 (ja) * 2006-03-15 2012-10-0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自動車
JP4561786B2 (ja) 2007-07-13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254031A (ja) * 2008-04-02 2009-10-29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非接触給電装置
WO2010122685A1 (ja) * 2009-04-21 2010-10-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の共振周波数設定方法
KR101318707B1 (ko) 2009-11-20 2013-10-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안테나 장치 및 이동체 통신 단말
US8410637B2 (en) * 2009-11-30 2013-04-02 Broadcom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system with selectable control channel protocols
JP5592124B2 (ja) * 2010-02-23 2014-09-17 国立大学法人埼玉大学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2012039674A (ja) * 2010-08-03 2012-02-23 Equos Research Co Ltd 共鳴コイル
EP2669913B1 (en) * 2011-03-09 2016-05-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less charging module, contact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tactless charging module
JP4835800B1 (ja) * 2011-03-09 2011-12-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JP5891660B2 (ja) 2011-03-10 2016-03-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381874B2 (en) 2011-03-25 201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ilter for improved driver circuit efficiency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20130038136A1 (en) 2011-03-25 2013-0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ilter for improved driver circuit efficiency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EP2775590B1 (en) * 2011-11-04 2018-07-1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il unit and contact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KR102144360B1 (ko) * 2012-12-05 2020-08-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마트 근거리무선통신 안테나 매칭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그것을 포함한 유저 장치
JP2014176839A (ja) 2013-02-14 2014-09-25 Fujifilm Corp 昇華精製方法
JP5741779B1 (ja) 2013-08-14 2015-07-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197951B2 (ja) 2014-04-23 2017-09-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845624B2 (ja) * 2015-07-08 2021-03-17 ローム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20170170689A1 (en) * 2015-12-14 2017-06-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harging of metal framed electronic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8908A (zh) * 2011-03-29 2012-10-17 索尼公司 供电装置、供电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CN204810312U (zh) * 2013-12-26 2015-11-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通信终端装置
WO2016136566A1 (ja) * 2015-02-26 2016-09-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3978A (zh) * 2019-05-31 2019-09-10 四川大学 一种基于砷化镓的微波整流芯片
CN110223978B (zh) * 2019-05-31 2021-04-20 四川大学 一种基于砷化镓的微波整流芯片
CN113555974A (zh) * 2021-07-29 2021-10-26 西南交通大学 抑制无线供电系统漏磁场的混合屏蔽结构及其优化方法
CN113555974B (zh) * 2021-07-29 2023-10-10 西南交通大学 抑制无线供电系统漏磁场的混合屏蔽结构及其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0905B (zh) 2022-12-02
JP6895725B2 (ja) 2021-06-30
JP2018046626A (ja) 2018-03-22
US11095167B2 (en) 2021-08-17
WO2018051546A1 (ja) 2018-03-22
US20210006098A1 (en) 2021-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95163B2 (en) Non-contact power reception apparatus for non-contact charging and electronic settlement performed in a single portable terminal
US9893567B2 (en) Dual-mod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aratus
CN109690905A (zh) 电功率输送装置
CN104638349B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025415B (zh) 电子设备和传输系统
US20130009488A1 (en)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near-field antenna for same
US9287719B2 (en) Power supply side equipment and resonance-type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CN104126264B (zh) 电场耦合型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以及用于其中的受电装置
US20160172871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US20140159656A1 (en) Dual-mod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US10931151B2 (en) Combination antenna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09155189A (zh) 电力线圈
EP2775590B1 (en) Coil unit and contact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12092183A2 (en) System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9935456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2474109A (zh) 无线充电线圈过滤
KR20150032366A (ko) 안정적인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위해 격리도가 향상된 공진기 장치
CN111769655B (zh) 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102261860B1 (ko) 멀티 레벨 전력 호환용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CN106716762A (zh) 受电器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CN112018907B (zh) 一种充电模块及双模无线充电系统
US10879736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non-resonant power receiver
CN110247684A (zh) 无线装置
CN107069993A (zh) 基于无线接收的电能转换装置
KR101856564B1 (ko) 콤보 안테나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8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XELL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XELL,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