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61609A -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61609A
CN109661609A CN201780054181.8A CN201780054181A CN109661609A CN 109661609 A CN109661609 A CN 109661609A CN 201780054181 A CN201780054181 A CN 201780054181A CN 109661609 A CN109661609 A CN 109661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ella
component
supported portion
supported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41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细木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61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616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6Reflective polariz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6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for producing polarisation effects, e.g. by a surface with polarizing properties or by an additional polariz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6Lenses, e.g. microlenses or Fresnel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背光源装置(12)包括:反射型偏光片层(27);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其支撑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其具有供第一片层支撑部(21A)穿过的第一开口部(23A),并由第一片层支撑部(21A)支撑;微透镜片层(28),其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7)重叠,线膨胀系数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7)不同;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其支撑微透镜片层(28)的一端侧;以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其由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支撑,配置在至少与第一开口部(23A)不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利用遮光片层固定液晶面板和背光源包含的光学膜双方时,使遮光片层的开口部形成得大于液晶面板的显示部,并且使光学膜的外形形成得大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部且小于遮光片层的开口部,在光学膜的外周缘设置由遮光片层固定的突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47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光学膜的外周缘设置的一个突片进入遮光片层的下侧并固定。但是,若伴随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而光学膜变得大型,则通过上述一个突片的固定来固定光学膜,可能会产生由自重引起的垂下导致的挠曲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考虑采用例如以悬挂光学膜的方式支撑的构造。但是,在层叠配置线膨胀系数不同的多片光学膜的情况下,若在重合的光学膜的支撑构造之间发生粘连,则无法伴随热膨胀而使支撑构造之间相对位移,其结果,光学膜可能会产生起皱等变形。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目的在于使各片层部件不易变形。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第一片层部件,其具有与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面;第一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第一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具有供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一开口部,并由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第二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重叠,线膨胀系数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不同;第二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以及第二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并由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配置在至少与所述第一开口部不重叠的位置。
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对于第一片层部件来说,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的第一被支撑部由穿过第一开口部的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对于与第一片层部件重叠的第二片层部件来说,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的第二被支撑部由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各片层部件伴随温度环境高温化而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热膨胀,以下对关于第二方向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若各片层部件在第二方向上热膨胀,则与之相伴,各被支撑部相对于各片层支撑部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位移。如上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与第二片层部件的线膨胀系数彼此不同,在第一被支撑部和第二被支撑部中,伴随热膨胀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不同。
然而,至少在第一被支撑部形成有第一开口部,在其开口边缘可能会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毛刺等突起物,若假设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被支撑部,则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可能会相互粘连而妨碍相对位移。对此,第二被支撑部配置于至少与第一开口部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被支撑部的情况。由此,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不易彼此粘连,因此即使在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处,与热膨胀相伴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不同,也容许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的相对位移,由此各片层部件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构造。
(1)所述第二被支撑部具有供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二开口部。若按照这种方式,则第二片层部件的第二被支撑部由穿过第二开口部的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除了第一被支撑部的第一开口部以外,第二被支撑部的第二开口部也可能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毛刺等突起物,但第二开口部形成在与第一开口部不重叠的第二被支撑部,成为两个开口部彼此不重叠的配置。因此,在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形成有上述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边缘的情况,反之,在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边缘形成有上述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不易粘连,各片层部件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2)所述第二被支撑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不重叠的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在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边缘产生了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一被支撑部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相互粘连,各片层部件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3)所述第二被支撑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不重叠的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即使在各被支撑部的外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各被支撑部的外缘或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相互粘连,各片层部件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4)中央侧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支撑中央侧;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具有供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一中央侧开口部,并由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支撑;以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中央侧开口部重叠且供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二中央侧开口部,并由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支撑。若按照这种方式,则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分别设有相互重叠的第一中央侧开口部和第二中央侧开口部,共通的中央侧片层支撑部穿过该第一中央侧开口部和第二中央侧开口部,从而实现第一片层部件及第二片层部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侧的支撑。按照这种方式,通过使中央侧片层支撑部共通化而实现构造的简化。并且,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是在各片层部件热膨胀时成为沿第二方向伸长时的原点的部位,因此基本上不会伴随热膨胀而相对于中央侧片层支撑部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位移,因此,能够避免成为各片层部件产生起皱等变形的原因。
(5)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中的某一方为相对较重的重量片层部件,另一方为相对较轻的轻量片层部件,所述重量片层部件与所述轻量片层部件相比,所述第一被支撑部或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设置数量较多。重量片层部件由于与轻量片层部件相比相对较重,因此作为由第一片层支撑部或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的支撑部位的第一被支撑部或第二被支撑部的载荷较大。在这一点上,重量片层部件与轻量片层部件相比,由于第一被支撑部或第二被支撑部的设置数量较多,因此针对第一被支撑部或第二被支撑部的载荷被分散。由此,不易发生由于重量片层部件的重量而使第一被支撑部或第二被支撑部破损等的情况,能够实现稳定的支撑。
(6)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线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所述第二被支撑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外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不开口的突片状。若按照这种方式,则第二被支撑部形成为从第二片层部件的外缘沿第二方向突出的突片状,因此即使不开口也由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第二被支撑部不开口而实现第二方向上的小型化。并且,第二片层部件由于线膨胀系数小于第一片层部件,因此第二被支撑部的伴随热膨胀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与第一被支撑部的相应的位移量相对地较小。由此适合于实现该照明装置的窄框缘化。
(7)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中的某一方为相对较厚的厚型片层部件,另一方为相对较薄的薄型片层部件,所述薄型片层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厚型片层部件重叠在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则薄型片层部件与厚型片层部件相比相对较薄,原本就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因此,按照上述方式,通过薄型片层部件以相对于厚型片层部件重叠在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即使万一薄型片层部件产生了起皱等变形,该变形也不易被该照明装置的使用者看到。
(8)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分别为对光赋予光学作用的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所述照明装置具有框状部件,其以沿所述第一光学片层及所述第二光学片层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框状,且划定出所述第一光学片层及所述第二光学片层的有效出光区域,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及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框状部件。若按照这种方式,则由框状部件划定出有效出光区域的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由在框状部件设置的第一片层支撑部及第二片层支撑部在第一方向上支撑,因此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中的有效出光区域的配置恰当。另外,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因此来自有效出光区域的出光量不易发生波动,能够实现射出光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化。
(9)具有:第三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至少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不同;第三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以及第三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并由所述第三片层支撑部支撑,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二被支撑部不重叠的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对于相对于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三片层部件来说,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的第三被支撑部由第三片层支撑部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第三被支撑部配置在与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二被支撑部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各被支撑部的外缘或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各被支撑部的外缘或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三被支撑部与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二被支撑部粘连,各片层部件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10)所述第二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三片层部件中的至少某一方为线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所述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具有的所述第二被支撑部及所述第三被支撑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形成为从所述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外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不开口的突片状。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具有的第二被支撑部及第三被支撑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形成为从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外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突片状,因此即使不开口也由第二片层支撑部及第三片层支撑部中的至少某一方支撑。第二被支撑部及第三被支撑部中的至少某一方不开口,从而实现第二方向上的小型化。并且,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线膨胀系数小于第一片层部件,因此第二被支撑部及第三被支撑部中的至少某一方伴随热膨胀而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与第一被支撑部的相应的位移量相比相对较小。由此,适合于实现该照明装置的窄框缘化。
(11)具有:第三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至少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不同;以及第三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重叠的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部重叠且供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三开口部,并由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对于相对于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三片层部件来说,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与第一被支撑部重叠的位置的第三被支撑部由穿过与第一开口部重叠的第三开口部的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由于第一被支撑部和第三被支撑部由共通的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因此适合于实现构造简化。并且,由于在第一片层部件与第三片层部件之间夹设有第二片层部件,因此即使假设在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或第三开口部的开口边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重叠的第三被支撑部或第一被支撑部的情况。
(12)具有:第三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相同;以及第三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与所述第二被支撑部重叠的位置,并由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对于相对于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三片层部件来说,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与第二被支撑部重叠的位置的第三被支撑部由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由于第二被支撑部和第三被支撑部由共通的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因此适合于实现构造简化。并且,第二片层部件与第三片层部件线膨胀系数彼此相同,因此基本上不会伴随热膨胀而在第二被支撑部与第三被支撑部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因此,即使在相互重叠的第二被支撑部与第三被支撑部之间产生了钩挂,第二片层部件及第三片层部件也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从所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构造的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具有的各片层部件不易产生变形,因此显示性能优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易使各片层部件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视信号接收装置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背光源装置的底盘、LED基板及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短边方向剖切的剖面构成的剖视图。
图5是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6是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7是框架的俯视图。
图8是图5的A-A线剖视图。
图9是图5的B-B线剖视图。
图10是最高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的立体图。
图12是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3是最高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的立体图。
图15是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C-C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A-A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5的B-B线剖视图。
图19是图15的D-D线剖视图。
图20是最高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2的E-E线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的立体图。
图25是将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片层支撑部附近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26是将框架及光学片层的第三片层支撑部附近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的立体图。
图28是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29是图28的F-F线剖视图。
图30是图28的D-D线剖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的立体图。
图32是最低温度环境下的框架及光学片层的俯视图。
图33是图32的D-D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背光源装置12及使用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并且,各图局部示出的X轴、Y轴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绘制。其中,Y轴方向与铅直方向(第一方向)大致一致,X轴方向与水平方向(第二方向)大致一致。另外,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关于上下的记载以铅直方向(从图5到图7等)为基准。另外,将图4、图8、图9所示的上侧记为表面侧,将该图下侧设为背面侧,并且,将该图左侧设为铅直方向的下侧,将该图右侧设为铅直方向的上侧。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10TV如图1所示,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将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收容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背两个机壳10Ca、10Cb、电源10P、接收电视信号的无线电(信号接收部)10T和机架10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为横长(长条)的方形状(矩形状),以纵置状态收容。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和向液晶面板11供给用于进行显示的光的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该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由框状的遮光板13等一体保持。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分类为液晶面板11的画面尺寸是例如60英寸至90英寸左右的大型或超大型。
接下来,依次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横长的方形状,其构成为,使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贴合,且在两玻璃基板之间封入液晶层(未图示),该液晶层含有伴随电场施加而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即液晶分子。在一个玻璃基板(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的内表面侧除了开关元件(例如TFT)和像素电极以矩阵状平面配置以外,还设有配向膜等,其中,开关元件与相互正交的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连接;像素电极配置在由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包围的方形区域中且与开关元件连接。在另一玻璃基板(对置基板、CF基板)的内表面侧除了设有以规定排列并以矩阵状平面配置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的滤色器以外,还设有配置在各着色部之间形成为格子状的遮光层(黑色矩阵)、与像素电极呈相对状的整片状的对置电极、配向膜等。并且,在两玻璃基板的外表面侧分别配置有偏光板。另外,液晶面板11中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且厚度方向Z轴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包括:形成为大致箱型的底盘14,其具有朝向表面侧(液晶面板11侧、出光侧)的外部开口的光射出部14b;多个光学片层(片层部件)15,其以覆盖底盘14的光射出部14b的方式配置;以及框架(框状部件)16,其从背面侧承托光学片层15。此外,在底盘14内包括:作为光源的LED17、安装了LED17的LED基板18、对来自LED17的光进行导光而向光学片层15(液晶面板11)引导的导光板19、以及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9背面侧的反射片层(反射部件)20。并且,该背光源装置12在其长边侧的一对端部中的一个(铅直方向的下侧)端部上配置有LED基板18,安装于该LED基板18的各LED17偏向液晶面板11中的长边侧的一端部附近。按照上述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为LED17的光相对于导光板19仅从一侧入光的单侧入光型的边光型背光源(侧光型背光源)。接下来,对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底盘14为金属制,并由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形成为横长的长方形的底部14a和分别从底部14a的各边的外端立起的侧部14c构成,作为整体形成为朝向表面侧开口的较浅的大致箱型。底盘14(底部14a)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铅直方向)一致。另外,侧部14c上能够固定框架16及遮光板13。
如图2所示,光学片层15与液晶面板11及底盘14同样地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横长的长方形,具有与相互正交的X轴方向(水平方向、第二方向)及Y轴方向(铅直方向、第一方向)平行的面。光学片层15以覆盖底盘14的光射出部14b且夹设在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9之间的方式配置。即,可以说光学片层15相对于LED17配置在出光路径的出口侧。光学片层15是对从LED17发出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并发挥使其向液晶面板11侧射出的光学功能的部件(光学部件)。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15由以下两片构成:对光进行偏光反射的反射型偏光片层(第一片层部件、第一光学片层)27;以及对从LED17发出的光赋予各向同性聚光作用的微透镜片层(第二片层部件、第二光学片层)28。如图4所示,光学片层15从表面侧(出光侧)起将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依次相互层叠,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外周缘相对于后述的框架16载置于其表面侧。也就是说,构成光学片层15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相对于导光板19在表面侧隔开框架16(详细来说是后述的框状部16a)的量的间隔呈对置状。
详细的图示省略,反射型偏光片层27由对光进行偏光反射的反射型偏光膜和将反射型偏光膜从表背夹入的一对扩散膜(扩散基材)构成。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反射型偏光膜具有将例如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构成为使光含有的p波透过,而使s波向背面侧反射。由反射型偏光膜反射的s波由后述的反射片层20等被再次向表面侧反射,此时分离为s波和p波。按照上述方式,反射型偏光片层27具有反射型偏光膜,从而能够通过使原本由液晶面板11的偏光板吸收的s波向背面侧(反射片层20侧)反射而再利用,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来说是亮度)。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一对扩散膜通过对与反射型偏光膜侧相反的一侧的板面实施凹凸加工而对光赋予扩散作用。一对扩散膜为合成树脂制,由例如PC(聚碳酸酯)构成,其线膨胀系数为约6×10-5/℃,大于下述的微透镜片层28。一对扩散膜各自的厚度为100μm以上,大于厚度为几十μm左右的反射型偏光膜。因此,一对扩散膜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中关于重量及厚度是支配性的,且关于机械的性质或热性质也是支配性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整体厚度为300μm至400μm的范围左右,比下述的微透镜片层28厚。按照上述方式,反射型偏光片层27与下述的微透镜片层28相比,线膨胀系数相对较大,因此可以说是“大线膨胀系数光学片层(大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短边尺寸(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及长边尺寸(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比微透镜片层28的各尺寸小,由此设计为,在设想的最大限热膨胀时,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外形与微透镜片层28的外形相同。另外,反射型偏光片层27与下述的微透镜片层28相比,相对较重且相对较厚,因此可以说是“重量光学片层(重量片层部件)”且是厚型的“厚型光学片层(厚型片层部件)”。
微透镜片层28的详细图示省略,包括基材和设置在基材的表面侧板面的微透镜部,其中的微透镜部由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各为大量且以矩阵状(行列状)排列的方式平面配置的单位微透镜构成。单位微透镜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且作为整体呈大致半球状的凸透镜。根据这种构造,微透镜片层28对光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各向同性地赋予聚光作用(各向同性聚光作用)。微透镜片层28的基材为合成树脂制,由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其线膨胀系数为约2至3×10-5/℃,小于前述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基材的厚度为100μm至300μm的范围左右,优选为200μm左右,微透镜部的厚度为30μm至40μm的范围左右。因此,基材在微透镜片层28中关于重量及厚度是支配性的,且关于机械性质和热性质也是支配性的。微透镜片层28整体的厚度为130μm至340μm的范围左右,优选为250μm左右,比反射型偏光片层27薄。按照上述方式,微透镜片层28与前述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相比,线膨胀系数相对较小,因此可以说是“小线膨胀系数光学片层(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微透镜片层28的短边尺寸(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及长边尺寸(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均大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各尺寸,由此设计为,在设想的最大限热膨胀时,微透镜片层28的外形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外形相同。微透镜片层28与前述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相比,相对较轻且相对较薄,因此可以说是“轻量光学片层(轻量片层部件)”且是薄型的“薄型光学片层(薄型片层部件)”。该微透镜片层28是“薄型片层部件”,因此与作为“厚型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相比,原本存在容易产生挠曲或起皱等变形的倾向,但由于以相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7重叠在背面侧即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万一微透镜片层28产生了挠曲或起皱等变形,该变形也不易被背光源装置12的使用者看到。
框架16如图2所示,具有沿导光板19及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延伸的横长的框状部(框缘状部、框状支撑部)16a,利用该框状部16a在大致全周范围内从表面侧按压导光板19的外周缘。框架16的框状部16a夹设在光学片层15与导光板19之间,且从背面侧承托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由此,在光学片层15与导光板19之间保持为隔开与框状部16a相应的间隔。另外,在框架16的框状部16a中的背面侧(导光板19侧)的面上,设有由例如薄龙(注册商标)等构成的缓冲材料16b。缓冲材料16b以在框状部16a的全周范围内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框状。另外,框架16的框状部16a设有能够承托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下端侧的片层承托部16c。片层承托部16c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与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下端部之间隔开间隔,而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与热膨胀了的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下端部抵接(参照图10)。片层承托部16c在框状部16a中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部的基础上,延长至一对短边部及上侧的长边部,作为整体构成在框状部16a的全周范围内延伸的框状。片层承托部16c以配置于框状部16a的外周缘部,且从框状部16a朝向表面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能够利用其突出顶端部层背面侧承托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参照图4)。
LED17如图3及图4所示,为表面安装在LED基板18上且其发光面17a朝向与LED基板18侧相反的一侧的所谓的顶面发光型。LED17通过使LED芯片为发出例如蓝色光的单色发光构件且在封固材料中分散配合萤光体(黄色萤光体、绿色萤光体、红色萤光体等)而作为整体发出白色光。
LED基板18如图3及图4所示,形成为沿底盘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以安装有LED17的安装面18a形成为与导光板19的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底盘14内。LED基板18以与LED17的安装面18a相反的一侧的板面与底盘14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侧部14c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于底盘14。在LED基板18的LED17的安装面18a上,图案化用于向LED17供电的布线图案(未图示),且多个LED17以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安装。
导光板19由大致透明且折射率远高于空气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等)构成。导光板19如图2及图4所示,以使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层15的板面平行的姿态,且以配置在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层15正下方位置的方式收容在底盘14内。导光板19如图3所示,形成为厚度大于光学片层15的板状且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横长的长方形,外周端面由相互正交的各为一对短边侧端面和长边侧端面构成。导光板19使其外周端面中的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侧端面形成为与LED17对置,设为LED17的光直接射入的入光端面(光源对置端面)19a,而其余三个端面(另一长边侧端面及一对短边侧端面)不与LED17相对,分别设为LED17的光不直接射入的非入光端面(光源非对置端面)19d。导光板19将表背一对板面中朝向表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光学片层15侧)的板面,设为使光朝向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层15射出的出光板面19b,将朝向背面侧的板面设为与出光板面19b相反的一侧的出光反侧板面19c。根据这种构造,导光板19具有将来自LED17的沿Y轴方向发出的光从入光端面19a导入,并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后沿Z轴方向立起而从出光板面19b朝向光学片层15侧(表面侧、光射出侧)射出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中,作为一起对透过光赋予光学作用的光学部件的光学片层15及导光板19,如图5所示,中央侧部分为使光有效射出的有效出光区域EA,而包围有效出光区域EA的框缘状的外周端侧部分为无法使光有效射出的非有效出光区域NEA。该有效出光区域EA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的边界位置与框架16中的框状部16a的内周缘大致一致,并且,在液晶面板11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与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的边界位置大致一致。也就是说,可以说,框架16划定出光学片层15及导光板19的有效出光区域EA。并且,在图5、图10中,将有效出光区域EA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的边界位置以单点划线示出。
反射片层20如图4所示,以其板面与导光板19等的板面平行,且覆盖导光板19的出光反侧板面19c的方式配置。反射片层20的光反射性优异,且能够使从导光板19的出光反侧板面19c漏出的光高效地朝向表面侧(出光板面19b)立起。反射片层20具有比导光板19大一圈的外形,以其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侧的端部相对于入光端面19a向LED17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如图2及图5所示,具有容许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或热收缩且将光学片层15沿铅直方向(Y轴方向、第一方向)支撑(悬挂)的片层支撑构造(片层支撑构造、片层悬挂构造)。片层支撑构造包括:片层支撑部21,其在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上支撑上端侧(一端侧、与LED17侧相反的相反侧);以及被支撑部22,其设置于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的上端部,具有供片层支撑部21穿过的开口部23,穿过开口部23的片层支撑部21支撑。并且,该片层支撑构造包括独立支撑线膨胀系数互不相同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和微透镜片层28的构造。也就是说,片层支撑构造包括支撑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第一片层支撑构造和支撑微透镜片层28的第二片层支撑构造。
第一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图5及图8所示,包括:一对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其支撑反射型偏光片层27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侧;以及一对第一被支撑部22A,其设置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铅直方向的上端部,具有供第一片层支撑部21A穿过的第一开口部23A,由穿过第一开口部23A的第一片层支撑部21A支撑。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图5及图9所示,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其支撑微透镜片层28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侧;以及一对第二被支撑部22B,其设置在微透镜片层28的铅直方向的上端部,具有供第二片层支撑部21B穿过的第二开口部23B,由穿过第二开口部23B的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支撑,其中的第二被支撑部22B配置在俯视观察时至少与第一片层支撑构造的第一开口部23A不重叠的位置。
对片层支撑部21进行详细说明。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如图2、图5及图7所示,分别以与框架16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框架16是划定出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中的有效出光区域EA的构造,因此通过在该框架16上一体地设置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从而使得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中的有效出光区域EA的面内配置恰当。详细来说,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分别设置在框架16的框状部16a中的铅直方向上的上侧的长边部,相对于该长边部中的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而分别靠近端部配置。第一片层支撑部21A与第二片层支撑部21B相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端部配置,具体来说,在从框架16(框状部16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位置向中央靠近框架16的长边尺寸的约1/4左右距离的位置配置有一对。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比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在水平方向上更靠近中央地配置,具体来说,在从框架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位置向中央靠近框架16的长边尺寸的约1/3左右距离的位置配置有一对。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在框状部16a的上侧的长边部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于中央位置而对称的位置各设有一对。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棒状(圆柱状),分别以从框状部16a朝向表面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对被支撑部22进行详细说明。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如图6所示,形成为从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外周缘的铅直方向的上缘局部向上突出的突片状,具体来说,形成为例如俯视观察时横长的方形状。根据这种构造,与通过使例如反射型偏光片层及微透镜片层在全长范围内在铅直方向上向上延长而分别形成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二被支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材料成本的减少。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上端侧(另一端侧),分别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靠近端部配置。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相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端部配置,具体来说,在从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位置以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长边尺寸的约1/4左右的距离靠近中央的位置配置有一对。第二被支撑部22B与第一被支撑部22A相比在水平方向上靠近中央配置,具体来说,在从微透镜片层2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位置以微透镜片层28的长边尺寸的约1/3左右的距离靠近中央的位置配置有一对。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上端侧,在水平方向的相对于中央位置对称的位置各设有一对。
在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上,如图6所示,分别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的呈孔状的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因此,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的外形尺寸分别大于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的外形尺寸。然而,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如图5所示,由于是由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悬挂的支撑起点,因此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在热膨胀时仅沿水平方向位移,在铅直方向上基本上不位移。因此,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以沿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的位移方向即沿水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设置,其长度尺寸(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的外形尺寸(直径尺寸)。由此,伴随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热膨胀,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能够分别相对于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热膨胀时,分别与设想的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的各最大位移量大致相等。因此,在设想的最低温度环境下,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分别配置于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中的、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端部位置,但伴随从最低温度环境高温化,在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内朝向上述水平方向的端部侧相对位移,在设想的最高温度环境下,分别配置于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中的上述水平方向上的端部侧的端部位置(参照图10)。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宽度(铅直方向上的尺寸)分别与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的外形尺寸大致相等。因此,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以在铅直方向上上下夹持于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的方式抵接,并且,引导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动作。
图6所示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如前所述,由于线膨胀系数互不相同,因此热膨胀时的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互不相同,因此,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具体来说,反射型偏光片层27由于线膨胀系数相对较大,因此热膨胀时的第一被支撑部22A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微透镜片层28由于线膨胀系数相对较小,因此热膨胀时的第二被支撑部22B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相对较小。特别是,线膨胀系数较大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第一被支撑部22A,相对于第二被支撑部22B在水平方向上靠近端部配置,因此热膨胀时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更大。反之,线膨胀系数较小的微透镜片层28的第二被支撑部22B,由于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22A在水平方向上靠近中央配置,因此热膨胀时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更小。也就是说,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线膨胀系数的差的基础上,由于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热膨胀时的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的相对位移量相应增大。
然而,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在制造时,例如将大尺寸的片层母材利用刀具沿厚度方向冲裁而成形为希望的形状。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在上述冲裁加工中,存在在与刀具接触的部位形成伴随冲裁而形成沿厚度方向(冲裁方向)突出的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特别是,在使用刀具的加工外形复杂且很小的部位处,存在容易产生毛刺等突起物的倾向。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中的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由于成为较复杂的外形,因此容易产生毛刺等突起物,尤其是,第一开口部23A及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复杂且小型,因此更加容易产生毛刺等突起物。在这里,在假设采用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二被支撑部以俯视观察时重叠的方式配置,并由共通的片层支撑部支撑的构造的情况下,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或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边缘产生的毛刺等突起物可能会钩挂对方侧,从而第一被支撑部和第二被支撑部会相互粘连,妨碍热膨胀时的相对位移,可能在反射型偏光片层或微透镜片层上产生起皱等变形。该反射型偏光片层或微透镜片层可能产生的变形存在热膨胀时的第一被支撑部与第二被支撑部的相对位移量越大越恶化的倾向。
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被支撑部22B如图5及图9所示,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至少与第一开口部23A不重叠的位置,并且,第一被支撑部22A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至少与至少第二开口部23B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或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被支撑部22B或第一被支撑部22A的情况。由此,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不易相互粘连,因此在第一被支撑部22A和第二被支撑部22B中,即使伴随热膨胀的水平方向的位移量不同,也容许第一被支撑部22A和第二被支撑部22B的相对位移。由此,由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因此从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有效出光区域EA射出的射出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化。另外,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一开口部23A与第二开口部23B为俯视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配置,因此在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的情况,反之,在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不易粘连,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不易产生变形。
而且,第二被支撑部22B如图5所示,为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22A在水平方向上位置错开而俯视观察时不重叠的配置。根据这种构造,即使是在第一被支撑部22A的外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被支撑部22B的外缘或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的情况,且即使是第二被支撑部22B的外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一被支撑部22A的外缘或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相互粘连,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上述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及图5所示,相对于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端部配置。与此相对,下述的中央侧片层支撑构造配置在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在铅直方向上支撑光学片层15。中央侧片层支撑构造如图4及图5所示,包括: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其在水平方向的中央侧支撑光学片层15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侧;以及中央侧被支撑部25,其设置在光学片层15的铅直方向的上端部且在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具有供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穿过的中央侧开口部26,由穿过中央侧开口部26的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1支撑。其中,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以形成为从框架16的框状部16a的铅直方向上侧的长边部朝向表面侧突出的圆柱状的方式设置,配置在该长边部的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因此,从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到各片层支撑部21的距离大致相等。该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对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一并支撑,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中共通化。
中央侧被支撑部25如图4及图5所示,形成为从光学片层15的外周缘的铅直方向的上缘局部向上,即朝向与各被支撑部2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突片状。根据这种构造,能够利用中央侧被支撑部25的配置空间配置各被支撑部22。因此,与假设被支撑部从光学片层15的外缘沿水平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水平方向上使光学片层15小型化。中央侧被支撑部25具体来说,形成为例如俯视观察时的横长的方形状。中央侧被支撑部25配置在光学片层15的上端侧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因此,从中央侧被支撑部25到各被支撑部22的距离大致相等。上述构造的中央侧被支撑部25包括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设置的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A和在微透镜片层28设置的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5B。该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A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5B配置为俯视观察时相互重叠。
在中央侧被支撑部25上,如图4及图5所示,供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穿过的中央侧开口部26形成为沿厚度方向贯通中央侧被支撑部25的孔状。该中央侧开口部26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正方形状,其开口宽度为与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的外形尺寸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大。上述构造的中央侧开口部26包括在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A设置的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A和在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5B设置的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6B。该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A及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6B配置为俯视观察时相互重叠。根据以上构造,共通的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穿过相互重叠的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A及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6B,从而实现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在水平方向中央侧的支撑。通过按照上述方式使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共通化,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并且,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A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5B是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热膨胀时成为沿水平方向伸长时的原点的部位,因此基本上不会伴随热膨胀而相对于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位移,因此,能够避免成为使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产生起皱等变形的原因。
本实施方式为以上构造,接下来对其作用进行说明。若将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接通,则液晶面板11的驱动由未图示的控制电路控制,且来自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的驱动电力被向LED基板18的各LED17供给而控制其驱动。来自各LED17的光如图4所示,被导光板19导光而经由光学片层15向液晶面板11照射,由此在液晶面板11上显示规定的图像。
然而,伴随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若使各LED17点亮,则存在各LED17发热,且在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侧配置的各种基板类发热,此外外部的环境温度(若在屋内使用则为室温,若在屋外使用则为大气温度)高温化的情况。按照这种方式,若温度环境高温化,则液晶显示装置10的构成部件发生热膨胀,特别是作为大型且薄型的光学部件的光学片层15,伴随热膨胀的伸长量容易变大,存在容易产生伴随伸长的起皱或挠曲等变形、光学性能容易劣化的倾向。鉴于这种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容许光学片层15的热膨胀并沿铅直方向支撑光学片层15的片层支撑构造等,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背光源装置12的温度环境对应于外部的环境温度或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状况而变化,在外部环境温度为低温时背光源装置12未点亮的状态设为设想的最低温度环境,与此相对,在外部环境温度为高温时背光源装置12以最大亮度点亮的状态设为设想的最高温度环境。图5示出最低温度环境,图10示出最高温度环境。
例如,若在图5所示的最低温度环境下开始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使背光源装置12点亮,则由于来自LED17等的发热而使液晶显示装置10的内部温度上升,因此光学片层15热膨胀。除此之外,即使在最低温度环境下未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若外部的环境温度上升,液晶显示装置10的内部温度也上升,光学片层15发生热膨胀。无论哪种情况,若从最低温度环境高温化,则光学片层15均从图5所示的状态热膨胀而分别沿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伸长。此时,光学片层15以由各片层支撑部21及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支撑的各被支撑部22及中央侧被支撑部25(上端侧)为原点,铅直方向的下端部向下伸长而与片层承托部16c接近,且以由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支撑的中央侧被支撑部25为原点,水平方向的两侧端部分别横向伸长。若光学片层15沿水平方向伸长,则与之相伴,在水平方向上相比于中央位置靠近端部配置的各被支撑部22也以沿水平方向从中央位置远离的方式位移。此时,各片层支撑部21在各被支撑部22的各开口部23内从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的端侧朝向中央侧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
详细来说,第一被支撑部22A如图5所示,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线膨胀系数大于微透镜片层28的线膨胀系数且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相比于第二被支撑部22B靠近端部,因此伴随反射型偏光片层27热膨胀而沿水平方向位移的位移量相对较大。与此相对,对于第二被支撑部22B来说,微透镜片层28的线膨胀系数小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7且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22A靠近中央,因此,伴随微透镜片层28热膨胀沿水平方向位移的位移量相对较小。因此,随着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热膨胀发展,第一被支撑部22A和第二被支撑部22B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位移,两者之间在水平方向上隔开的距离逐渐增大。
按照上述方式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位移的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如图5所示,配置为俯视观察时彼此不重叠,因此,即使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第一被支撑部22A的外缘及第二被支撑部22B的外缘中的某一者上形成了毛刺等突起物,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对方侧的情况,能够避免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粘连,并避免两者的相对位移动作受到妨碍。由此,能够确保伴随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热膨胀发展,而第一被支撑部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B相互独立地自由地沿水平方向位移,因此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
若外部环境温度变为高温且背光源装置12以最大亮度点亮,则达到最高温度环境。若达到最高温度环境,则如图10所示,各被支撑部22在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上配置于最靠近端部的位置,且各片层支撑部21在各开口部23内配置于光学片层15的水平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位置。另外,光学片层15的下端部由片层承托部16c承托。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包括:反射型偏光片层(第一片层部件)27,其具有与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面;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其支撑反射型偏光片层27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其设置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具有供第一片层支撑部21A穿过的第一开口部23A,并由第一片层支撑部21A支撑;微透镜片层(第二片层部件)28,其具有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面平行的面,且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7重叠,线膨胀系数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7不同;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其支撑微透镜片层28的一端侧;以及第二被支撑部22B,其设置在微透镜片层28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并由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支撑且配置在至少与第一开口部23A不重叠的位置。
若按照这种方式,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7来说,使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的第一被支撑部22A由穿过第一开口部23A的第一片层支撑部21A支撑,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对于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7重叠的微透镜片层28来说,使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的第二被支撑部22B由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伴随温度环境高温化而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热膨胀,以下关于第二方向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若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在第二方向上热膨胀,则与之相伴,各被支撑部22A、22B相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位移。如上所述,反射型偏光片层27与微透镜片层28的线膨胀系数彼此不同,因此对于第一被支撑部22A和第二被支撑部22B来说,伴随热膨胀而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不同。
然而,至少在第一被支撑部22A形成有第一开口部23A,可能在其开口边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毛刺等突起物,若假设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被支撑部22B,则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可能会相互粘连,妨碍相对位移。与此相对,第二被支撑部22B配置于至少与第一开口部23A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形成了毛刺等突起物,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被支撑部22B的情况。由此,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不易相互粘连,因此即使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伴随热膨胀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不同,也容许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的相对位移,由此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
另外,第二被支撑部22B具有供第二片层支撑部21B穿过的第二开口部23B。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微透镜片层28的第二被支撑部22B由穿过第二开口部23B的第二片层支撑部21B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不仅是第一被支撑部22A的第一开口部23A,第二被支撑部22B的第二开口部23B也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可能形成毛刺等突起物,但第二开口部23B形成于与第一开口部23A不重叠的第二被支撑部22B,两个开口部23A、23B彼此不重叠地配置。因此,在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形成有上述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情况,反之,在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形成有上述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不易粘连,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另外,第二被支撑部22B配置于第二开口部23B与第一被支撑部22A不重叠的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在第二开口部23B的开口边缘产生了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一被支撑部22A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相互粘连,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另外,第二被支撑部22B配置在与第一被支撑部22A不重叠的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即使在各被支撑部22A、22B的外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各被支撑部22A、22B的外缘或第一开口部23A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一被支撑部22A与第二被支撑部22B相互粘连,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另外,具有: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其支撑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支撑中央侧;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A,其设置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具有供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穿过的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A,由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支撑;以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5B,其设置在微透镜片层28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具有与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A重叠且供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穿过的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6B,并由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支撑。若按照这种方式,则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A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5B分别设有相互重叠的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A及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6B,共通的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穿过该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A及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6B,实现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在第二方向的中央侧的支撑。按照这种方式使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共通化,从而实现构造的简化。并且,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A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5B是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热膨胀时,成为沿第二方向伸长时的原点的部位,因此基本上不会伴随热膨胀而相对于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4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位移,因此,能够避免成为使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产生起皱等变形的原因。
另外,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中的某一方诶相对较厚的厚型片层部件,另一方为相对较薄的薄型片层部件,作为薄型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28以相对于作为厚型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重叠在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作为薄型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28与作为厚型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相比相对较薄,因此原本容易产生起皱等变形。因此,按照上述方式,使作为薄型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28相对于作为厚型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以重叠于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从而即使万一作为薄型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28产生起皱等变形,该背光源装置12的使用者也不易看到该变形。
另外,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分别作为对光赋予光学作用的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具有框架(框状部件)16,其以沿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框状,且划定出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的有效出光区域EA,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设置于框架16。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利用框架16划定出有效出光区域EA的作为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由设置于框架16的第一片层支撑部21A及第二片层支撑部21B在第一方向上支撑,因此作为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中的有效出光区域EA的配置适当。另外,作为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因此来自有效出光区域EA的出光量不易产生波动,射出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记载的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11。根据这种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10,背光源装置12具有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7及微透镜片层28不易产生变形,因此显示性能优异。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1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第一片层支撑构造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片层支撑构造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与反射型偏光片层127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不同的位置设有两组。第一片层支撑构造包括:位于反射型偏光片层127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构造;以及位于反射型偏光片层127的水平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端侧第一片层支撑构造。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构造由一对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C和具有供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C穿过的中央侧第一开口部23AC且由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C支撑的一对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22AC构成。端侧第一片层支撑构造由一对端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E和具有供端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E穿过的端侧第一开口部23AE且由端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E支撑的一对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E构成。
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C如图12所示,在框架116上,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夹在中央侧片层支撑部124与第二片层支撑部121B之间的位置。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22AC在使反射型偏光片层127和微透镜片层128层叠配置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夹在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125A与第二被支撑部122B之间的位置。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22AC以俯视观察时与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125A及第二被支撑部122B双方不重叠的方式,在水平方向错开配置。与此相对,端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E在框架116上,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第二片层支撑部121B配置在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21AC侧的相反侧,也就是说配置在最靠近端部的位置。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E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第二被支撑部122B配置在与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22AC侧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配置在最靠近端部的位置。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E以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二被支撑部122B不重叠的方式,在水平方向错位配置。
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22AC如图12及图13所示,与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E相比,伴随反射型偏光片层127的热膨胀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相对地较小。因此,在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22AC设置的中央侧第一开口部23AC与端侧第一开口部23AE相比,长度尺寸相对地较小。与此相对,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E与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22AC相比,伴随反射型偏光片层127的热膨胀而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相对较大。因此,在端侧第一被支撑部22AE设置的端侧第一开口部23AE与中央侧第一开口部23AC相比,长度尺寸相对较大。
按照上述方式,反射型偏光片层127由共计四个部位的两组第一片层支撑构造在铅直方向上支撑,因此虽然与微透镜片层128相比是相对较重的“重量片层部件”,但与支撑相伴而作用于各被支撑部22AC、22AE、125A的载荷被恰当分散。由此,不易发生由于反射型偏光片层127的重量而使各被支撑部22AC、22AE、125A破损等情况,能够实现稳定的支撑。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反射型偏光片层127及微透镜片层128中的某一方为相对较重的重量片层部件,另一方为相对较轻的轻量片层部件,作为重量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127与作为轻量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128相比,第一被支撑部122A的设置数量较多。作为重量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127与作为轻量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128相比,由于相对较重,因此作为第一片层支撑部121A的支撑部位的第一被支撑部122A的载荷较大。在这一点上,作为重量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127与作为轻量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128相比,由于第一被支撑部122A的设置数量较多,因此针对第一被支撑部122A的载荷被分散。由此,不易发生由于作为重量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127的重量而使第一被支撑部122A破损等情况,能够实现稳定的支撑。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14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使光学片层215的片数等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层215如图14及图16所示,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27及微透镜片层(第三片层部件、第三光学片层)228的基础上,具有对光赋予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的棱镜片层(第二片层部件、第二光学片层)29,由共计三片构成。棱镜片层29具有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及微透镜片层228的各面平行的面,以相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重叠于背面侧(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且相对于微透镜片层228重叠于表面侧(出光侧)的方式,即夹入在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与微透镜片层228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微透镜片层228以相对于棱镜片层29重叠于背面侧,即重叠于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按照上述方式,光学片层215从表面侧起依次层叠反射型偏光片层227、棱镜片层29及微透镜片层228。
棱镜片层29省略详细的图示,包括基材和在基材的表面侧的板面设置的棱镜部,其中的棱镜部由沿X轴方向延伸且沿Y轴方向排列配置大量的单位棱镜构成。单位棱镜形成为俯视观察时与X轴方向平行的轨道状(线状),且为沿Y轴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大致等边三角形状。根据这种构造,棱镜片层29对光在Y轴方向(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单位棱镜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选择性地赋予聚光作用(各向异性聚光作用)。棱镜片层29的基材为合成树脂制,由例如PET即与微透镜片层228相同的材料构成,该线膨胀系数与微透镜片层228大致相同,为约2至3×10-5/℃,小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基材的厚度为100μm至300μm的范围左右,优选为200μm左右,棱镜部的厚度为30μm至40μm的范围左右。因此,基材在棱镜片层29中关于重量及厚度是支配性的,且关于机械性质或热性质也是支配性的。棱镜片层29的整体厚度为130μm至340μm的范围左右,优选为250μm左右,与微透镜片层228大致相同,且比反射型偏光片层227薄。按照上述方式,棱镜片层29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相比,线膨胀系数相对较小,因此可以说是“小线膨胀系数光学片层(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棱镜片层29的短边尺寸(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及长边尺寸(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与微透镜片层228的各尺寸大致相同,且大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的各尺寸。棱镜片层29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相比相对较轻且相对较薄,因此可以说是“轻量光学片层(轻量片层部件)”且是薄型的“薄型光学片层(薄型片层部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212设有两片“小线膨胀系数光学片层”、“轻量光学片层”或“薄型片层部件”。该棱镜片层29由于是“薄型片层部件”,因此与作为“厚型片层部件”的反射型偏光片层227相比,原本存在容易产生挠曲或起皱等变形的倾向,但由于相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以重叠于背面侧即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万一棱镜片层29产生了挠曲或起皱等变形,该变形也不易被背光源装置212的使用者看到。
这种构造的棱镜片层29由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在铅直方向上支撑。因此,棱镜片层29如图15及图18所示,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微透镜片层28具有的构造(参照图5及图9)相同的第二被支撑部222B及第二开口部223B,由穿过第二开口部223B的第二片层支撑部221B在上端侧且在水平方向上的端侧在铅直方向上支撑。另外,棱镜片层29如图15及图16所示,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微透镜片层28具有的构造(参照图4及图5)相同的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25B及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26B,由穿过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26B的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24在上端侧且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侧在铅直方向上支撑。这些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记载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以相对于棱镜片层29重叠于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的微透镜片层228,由下述的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在铅直方向上支撑。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如图15所示,包括:一对第三片层支撑部21C,其在微透镜片层228的铅直方向上支撑上端侧;以及一对第三被支撑部22C,其设置在微透镜片层228的铅直方向的上端部,并由第三片层支撑部21C支撑。一对第三片层支撑部21C在框架216的框状部216a中的水平方向上分别设置于两侧的短边部,形成为从框状部216a朝向表面侧突出的圆柱状。一对第三被支撑部22C以从微透镜片层228的沿铅直方向延伸的两侧缘(外缘)沿水平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第三被支撑部22C在微透镜片层228的上端侧,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端部位置,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2B中的任一个相比均在水平方向上位于端部附近,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2B不重叠配置。第三被支撑部22C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大致横长的方形状,由不具有图16及图17所示的第一被支撑部222A或第二被支撑部222B这样的开口构造的不开口的突片构成。第三被支撑部22C如图15及图19所示,以其铅直方向上的下缘相对于第三片层支撑部21C在铅直方向上与上侧相邻的方式配置,成为与第三片层支撑部21C抵接的抵接部位。第三被支撑部22C的下缘(抵接部位)沿水平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与第一开口部223A及第二开口部223B的长度方向平行。由此,如图15及图20所示,能够引导伴随微透镜片层228热膨胀而沿水平方向位移的第三被支撑部22C的位移动作。
根据这种构造,对于相对于棱镜片层29重叠于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侧相反的一侧的微透镜片层228来说,设置在延伸方向的一端侧且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的第三被支撑部22C由第三片层支撑部21C支撑,从而实现铅直方向上的支撑。第三被支撑部22C配置于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2B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各被支撑部22C、222A、222B的外缘或各开口部223A、223B的开口边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各被支撑部22C、222A、222B的外缘或各开口部223A、223B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三被支撑部22C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2B粘连,各片层29、227、228不易产生变形。而且,作为“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微透镜片层228具有的第三被支撑部形成为从微透镜片层228的外缘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突片状,因此即使不开口也由第三片层支撑部21C支撑。通过使第三被支撑部22C不开口而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小型化。并且,微透镜片层228由于线膨胀系数小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因此第三被支撑部22C的伴随热膨胀而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的相应的位移量相比相对地较小。由此,适合于实现背光源装置212的窄框缘化。
另外,微透镜片层228如图14及图16所示,上端侧且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侧由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24在铅直方向上支撑。在微透镜片层228上,在铅直方向的上端部且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三中央侧被支撑部25C,该在第三中央侧被支撑部25C形成有供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24穿过的第三中央侧开口部26C。第三中央侧被支撑部25C以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25A及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25B重叠的方式配置。同样地,第三中央侧开口部26C以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26A及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26B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微透镜片层228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及微透镜片层228一起,由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24合并在上端侧且在水平方向的中央侧在铅直方向上支撑。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微透镜片层(第三片层部件)228,其具有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的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棱镜片层(第二片层部件)29重叠在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至少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不同;第三片层支撑部21C,其支撑微透镜片层228的一端侧;第三被支撑部22C,其设置在微透镜片层228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并由第三片层支撑部21C支撑,且配置在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2B不重叠的位置。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对于相对于棱镜片层29重叠在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侧相反的一侧的微透镜片层228来说,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的第三被支撑部22C由第三片层支撑部21C支撑,由此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第三被支撑部22C配置在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2B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各被支撑部22C、222A、222B的外缘或第一开口部223A的开口边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各被支撑部22C、222A、222B的外缘或第一开口部223A的开口边缘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三被支撑部22C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及第二被支撑部222B粘连,反射型偏光片层227、微透镜片层228及棱镜片层29更加不易产生变形。
另外,棱镜片层29及微透镜片层228中的至少某一方为线膨胀系数小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7的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作为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棱镜片层29及微透镜片层228具有的第二被支撑部222B及第三被支撑部22C中的至少某一方,形成为从作为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棱镜片层29及微透镜片层228的外缘沿第二方向突出的不开口的突片状。若按照这种方式,则作为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棱镜片层29及微透镜片层228具有的第二被支撑部222B及第三被支撑部22C中的至少某一方,形成为从作为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棱镜片层29及微透镜片层228的外缘沿第二方向突出的突片状,因此即使不开口也由第二片层支撑部221B及第三片层支撑部21C中的至少某一方支撑。第二被支撑部222B及第三被支撑部22C中的至少某一方由于不开口而实现第二方向上的小型化。并且,作为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棱镜片层29及微透镜片层228由于线膨胀系数小于反射型偏光片层227,因此第二被支撑部222B及第三被支撑部22C至少某一方的伴随热膨胀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与第一被支撑部222A的相应的位移量相比相对较小。由此,适合于实现该背光源装置212的窄框缘化。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21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第一片层支撑部321A、第二片层支撑部321B、第一被支撑部322A及第二被支撑部322B的配置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片层支撑部321A及第一被支撑部322A如图21所示,在光学片层315的水平方向上与第二片层支撑部321B及第二被支撑部322B相比靠近中央配置。与此相对,第二片层支撑部321B及第二被支撑部322B在光学片层315的水平方向上相比于第一片层支撑部321A及第一被支撑部322A靠近端部配置。伴随第一被支撑部322A及第二被支撑部322B的配置变更,第一开口部323A与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构造相比长度尺寸较小,而第二开口部323B与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构造相比长度尺寸较大。伴随第一开口部323A及第二开口部323B的长度尺寸变更,第一被支撑部322A的长边尺寸与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构造相比较小,而第二被支撑部322B的长边尺寸与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构造相比较大。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22或图23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第一被支撑部422A及第二被支撑部422B的配置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安装基板的第一被支撑部422A和第二被支撑部422B如图22及图23所示,以俯视观察时局部叠合的方式配置。详细来说,第一被支撑部422A在光学片层415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端部,以俯视观察时与第二被支撑部422B在光学片层415的水平方向上的端侧的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第一被支撑部422A及第二被支撑部422B配置为,俯视观察时第一开口部423A与第二开口部423B彼此不重叠,且第一开口部423A与第二被支撑部422B不重叠,进而第二开口部423B与第一被支撑部422A不重叠。根据这种构造,即使在第一开口部423A的开口边缘或第二开口部423B的开口边缘产生了毛刺等突起物,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第一被支撑部422A的外缘、第二被支撑部422B的外缘、第一开口部423A的开口边缘及第二开口部423B的开口边缘中的某一个的情况。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被支撑部422A与第二被支撑部422B不易粘连,不易发生光学片层415的变形。
<第六实施方式>
根据图24至图26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使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4所示,在微透镜片层528及棱镜片层529的与水平方向中央位置的距离不同的位置分别设有两组。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包括微透镜片层528及棱镜片层529的位于水平方向中央附近的中央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中央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和微透镜片层528及棱镜片层529的位于水平方向端部附近的端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端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
中央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4及图25所示,具有与棱镜片层529的上端部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相比设置在靠近端部的位置的一对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具有供第二片层支撑部521B穿过的中央侧第二开口部23BC,并由第二片层支撑部521B在铅直方向上支撑。并且,该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载的第二被支撑部22B大致相同。中央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具有与微透镜片层528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相比设置在靠近端部的位置的一对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配置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重叠的位置。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在俯视观察时与中央侧第二开口部23BC重叠,具有供第二片层支撑部521B穿过的中央侧第三开口部23CC,并由第二片层支撑部521B在铅直方向上支撑。按照上述方式,中央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中央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构成为,由共通的第二片层支撑部521B合并支撑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和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并且,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及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配置为俯视观察时相互重叠,因此在中央侧第二开口部23BC的开口边缘或中央侧第三开口部23CC的开口边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由于该突起物而可能会发生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与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粘连的情况,但由于微透镜片层528与棱镜片层529线膨胀系数相同,因此热膨胀时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与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基本上不会相对位移。因此,不易产生由突起物钩挂引起的光学片层515的变形。
端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4及图26所示,具有从微透镜片层528的两侧端部的铅直方向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对端侧第三被支撑部22CE。端侧第三被支撑部22CE由中央侧第二被支撑部22BC或中央侧第三被支撑部22CC这种不具有开口构造的不开口的突片构成,其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由第三片层支撑部521C在铅直方向上支撑。并且,该端侧第三被支撑部22CE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记载的第三被支撑部22C大致相同。端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具有从棱镜片层529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对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配置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端侧第三被支撑部22CE重叠的位置。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与端侧第三被支撑部22CE同样地由不开口的突片构成,其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由第三片层支撑部521C在铅直方向上支撑。按照上述方式,端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端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构成为,由共通的第三片层支撑部521C合并支撑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和端侧第三被支撑部22CE。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棱镜片层529的线膨胀系数小于反射型偏光片层527的线膨胀系数,作为第二被支撑部522B的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形成为从棱镜片层529的外缘沿第二方向突出的不开口的突片状。若按照这种方式,则作为第二被支撑部522B的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形成为从棱镜片层529的外缘沿第二方向突出的突片状,因此即使不开口也由第二片层支撑部521B支撑。作为第二被支撑部522B的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不开口,从而实现第二方向上的小型化。并且,棱镜片层529与反射型偏光片层527相比线膨胀系数较小,因此作为第二被支撑部522B的端侧第二被支撑部22BE的伴随热膨胀而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移量,与第一被支撑部522A的相应的位移量相比相对较小。由此,适合于实现该背光源装置512的窄框缘化。
<第七实施方式>
根据图27至图30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使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7及图28所示,具有从棱镜片层629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对第二被支撑部622B。第二被支撑部622B由不具有第一被支撑部622A等的开口构造的不开口的突片构成,为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记载的第三被支撑部22C大致相同的构造。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8及图29所示,具有支撑第二被支撑部622B在铅直方向的下端部的一对第二片层支撑部621B。第二片层支撑部621B分别设置于框架616的框状部616a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侧的短边部,并且形成为从框状部616a朝向表面侧突出的圆柱状,成为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记载的第三片层支撑部21C大致相同的构造。
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如图27及图28所示,具有在微透镜片层628的上端部中与水平方向的中央位置相比设置在靠近端部的位置的一对第三被支撑部622C。第三被支撑部622C配置在具有俯视观察时与反射型偏光片层627的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622AC重叠的位置。第三被支撑部622C如图28及图30所示,具有俯视观察时与中央侧第一开口部623AC重叠且供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C穿过的第三开口部623C,由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C在铅直方向上支撑。按照上述方式,第一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构成为由共通的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C合并支撑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622AC和第三被支撑部622C。并且,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622AC及第三被支撑部622C为俯视观察时相互重叠的配置,因此在中央侧第一开口部623AC的开口边缘或第三开口部623C的开口边缘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由于该突起物使得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622AC与第三被支撑部622C粘连的情况,但由于基本上是上述突起物的突出尺寸小于夹在反射型偏光片层627与微透镜片层628之间的棱镜片层629的厚度尺寸的情况,因此基本上不会发生上述突起物钩挂于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622AC或第三被支撑部622C的情况。因此,不易产生由突起物的钩挂引起的光学片层615的变形。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微透镜片层628,其具有与反射型偏光片层627的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棱镜片层629重叠于与反射型偏光片层627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至少与反射型偏光片层627不同;以及第三被支撑部622C,其设置在微透镜片层628的一端侧且与第一被支撑部622A重叠的位置,具有与第一开口部623A重叠且供作为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的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C穿过的第三开口部623C,由作为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的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C支撑。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对于相对于棱镜片层629重叠于与反射型偏光片层627侧相反的一侧的微透镜片层628来说,在设置于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且与第一被支撑部622A重叠的位置的第三被支撑部622C处,由穿过与第一开口部623A重叠的第三开口部623C的作为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的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C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第一被支撑部622A和第三被支撑部622C由于由共通的作为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的中央侧第一片层支撑部621AC支撑,因此适合于实现构造简化。并且,在反射型偏光片层627与微透镜片层628之间夹设有棱镜片层629,因此即使假设在第一开口部623A的开口边缘或第三开口部623C的开口边缘由于制造上的原因而形成有毛刺等突起物,也不易发生该突起物钩挂于重叠的第三被支撑部622C或第一被支撑部622A的情况。
<第八实施方式>
根据图31至图33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该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使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变更了的情况。并且,对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将上述第六实施方式记载的中央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中央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去除,而仅由端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端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构成。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如图31及图32所示,具有从棱镜片层729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对第二被支撑部722B。第二被支撑部722B由不具有第一被支撑部722A这样的开口构造的不开口的突片构成,其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由第二片层支撑部721B在铅直方向上支撑。第二片层支撑部721B如图32及图33所示,分别设置于框架716的框状部716a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侧的短边部,形成为从框状部716a朝向表面侧突出的圆柱状。端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具有从微透镜片层728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对第三被支撑部722C。第三被支撑部722C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第二被支撑部722B重叠的位置。第三被支撑部722C与上述第二被支撑部722B同样地由不开口的突片构成,其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由第二片层支撑部721B在铅直方向上支撑。按照上述方式,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构成为,均为不开口构造的第二被支撑部722B和第三被支撑部722C由共通的第二片层支撑部721B合并支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被支撑部722A、第二被支撑部722B及第三被支撑部722C中,仅反射型偏光片层727的第一被支撑部722A为开口构造。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微透镜片层728,其具有与反射型偏光片层727的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棱镜片层729重叠在与反射型偏光片层727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与棱镜片层729相同;以及第三被支撑部722C,其设置在微透镜片层728的一端侧且在与第二被支撑部722B重叠的位置,并由第二片层支撑部721B支撑。若按照这种方式,则对于相对于棱镜片层729重叠在与反射型偏光片层727侧相反的一侧的微透镜片层728来说,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且与第二被支撑部722B重叠的位置的第三被支撑部722C由第二片层支撑部721B支撑,从而实现第一方向上的支撑。由于第二被支撑部722B和第三被支撑部722C由共通的第二片层支撑部721B支撑,因此适合于实现构造简化。并且,由于棱镜片层729与微透镜片层728线膨胀系数彼此相同,因此基本上不会伴随热膨胀而在第二被支撑部722B及第三被支撑部722C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因此,即使在相互重叠的第二被支撑部722B与第三被支撑部722C之间发生了钩挂,棱镜片层729及微透镜片层728也不易产生起皱等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上述各实施方式记载的各片层支撑部及各被支撑部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能够适当变更。例如,能够应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替换各实施方式记载的各片层支撑部及各被支撑部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另外,也可以应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将各实施方式记载的各被支撑部配置为局部重叠。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片层支撑构造、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分别采用一组或两组的构造,但也可以将第一片层支撑构造、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为三组以上。
(3)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片层为两片的构造中,第一片层支撑构造为两组而第二片层支撑构造为一组的情况,但在光学片层为三片的构造中,也可以反之将第一片层支撑构造设为一组,而将第二片层支撑构造设为两组。
(4)在上述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片层为两片的构造中,相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在背面侧配置微透镜片层的情况,但也可以取代微透镜片层而使用棱镜片层。另外,也可以使用除了微透镜片层或棱镜片层以外种类的光学片层(包括对光赋予扩散作用的扩散片层或含有对光进行波长变换的萤光体的波长变换片层等)。
(5)在上述第三、第六至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片层为三片的构造中,第一片层支撑构造为两组的情况,但在光学片层为三片的构造中,也可以将第一片层支撑构造设为一组。
(6)在上述第三、第六至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片层为三片的构造中,棱镜片层与微透镜片层的线膨胀系数相同的情况,但在光学片层为三片的构造中,也可以设定使棱镜片层与微透镜片层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在该情况下,采用将第二被支撑部与第三被支撑部不重叠的配置适合于防止第二被支撑部与第三被支撑部的粘连。
(7)在上述第三、第六至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片层为三片的构造中,棱镜片层相对于微透镜片层配置在表面侧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微透镜片层相对于棱镜片层配置在表面侧的层叠顺序。
(8)在上述第三、第六至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光学片层为三片的构造中,在反射型偏光片层的背面侧层叠微透镜片层及棱镜片层的构造,但也可以使用微透镜片层或棱镜片层以外种类的光学片层(对光赋予扩散作用的扩散片层或含有对光进行波长变换的萤光体的波长变换片层等)。
(9)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被支撑部为开口构造而第三被支撑部为非开口构造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二被支撑部为非开口构造,第三被支撑部为开口构造,将第三被支撑部由与第一片层支撑部独立设置的第三片层支撑部支撑。
(10)能够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中去除棱镜片层及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在该情况下,微透镜片层为相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重叠在背面侧的“第二光学片层(第二片层部件)”,微透镜片层具有的不开口构造的被支撑部为“第二被支撑部”。
(11)除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图示的构造以外,各被支撑部的长度尺寸及各开口部的长度尺寸能够适当变更。
(12)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第三片层支撑构造由中央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中央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和端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端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省略其中的端侧第二片层支撑构造及端侧第三片层支撑构造。
(13)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三被支撑部为俯视观察时与中央侧第一被支撑部重叠的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第三被支撑部在俯视观察时与端侧第一被支撑部重叠,由端侧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的构造。
(14)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被支撑部中的第二被支撑部及第三被支撑部为不开口构造,仅第一被支撑部为开口构造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三被支撑部为不开口构造,而仅第二被支撑部为开口构造。另外,也可以是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二被支撑部为不开口构造,而仅第三被支撑部为开口构造。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最重的反射型偏光片层配置在最表面侧,将较轻的微透镜片层或棱镜片层相对于反射型偏光片层配置在背面侧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反射型偏光片层相对于微透镜片层或棱镜片层配置在背面侧。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重量光学片层(重量片层部件)”使用反射型偏光片层的情况,但作为“重量光学片层”也可以使用反射型偏光片层以外的种类的光学片层(对光赋予扩散作用的扩散板)。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片层支撑部一体地设置在框架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片层支撑部设置在除了框架以外的部件(导光板、遮光板、底盘等)上。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两片或三片光学片层的情况,但光学片层的使用片数当然也可以是四片以上。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学片层的外形为长方形的情况,但光学片层的外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在对光学片层的外形进行变更的情况下,框架的平面形状只要与之配合变更即可。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光学片层的短边方向与铅直方向、长边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横置配置的背光源装置(液晶显示装置),但当然也可以采用光学片层的长边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纵置配置的背光源装置(液晶显示装置)。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导光板的铅直方向下侧的长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的情况,但也可以以使导光板的铅直方向上侧的长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另外,也可以以使导光板的水平方向上的一对短边侧端面中的某一个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使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仅一个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有LED基板(LED)的单侧入光型,但也可以采用两侧入光型,其配置为,以使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由一对LED基板(LED)在短边方向上将导光板夹入。另外,也可以采用下述配置的两侧入光型,即:以使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一对短边侧端面为入光端面的方式,由一对LED基板(LED)在长边方向上将导光板夹入。
(23)除了在上述(22)以外,也可以以使导光板的任意三边的端面分别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或以使导光板四边的端面全部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针对导光板的一条边配置一个LED基板的情况,但也可以针对导光板的一条边配置多个LED基板。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顶面发光型的LED,但也能够将侧面发光型的LED作为光源使用。另外,LED基板中的LED的安装数量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也能够使用LED以外的光源(有机EL等)。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边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在该情况下,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不具有设置于边光型背光源装置的导光板,而是将LED基板以LED的安装面与底盘的底部板面平行且与底盘中的配置于光射出部的光学片层的板面隔开间隔呈对置状的方式配置。LED基板优选按照LED在底盘的底部面内以行列状配置的方式设置,另外,优选以覆盖LED基板的安装面的方式设置反射片层,并在该反射片层上形成供LED穿过的LED穿插孔。另外,也可以以覆盖LED的发光面的方式设置使光扩散的扩散透镜。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也能够应用于使用除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够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除此以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使用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例如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Systems)显示面板等)的显示装置。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无线电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不具有无线电的显示装置。具体来说,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作为电子看板(数位看板)或电子黑板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液晶面板的具体的画面尺寸也能够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212、5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6、116、216、616、716…框架(框状部件)、21A、121A、321A、621A…第一片层支撑部、21B、321B、521B、621B、721B…第二片层支撑部、21C、521C…第三片层支撑部、22A、122A、222A、322A、422A、522A、622A、722A…第一被支撑部、22B、122B、222B、322B、422B、522B、622B、722B…第二被支撑部、22C、622C、722C…第三被支撑部、23A、223A、323A、423A、623A…第一开口部、23B、123B、223B、323B、423B…第二开口部、23C、523C、623C…第三开口部、24、124、224…中央侧片层支撑部、25A、125A、225A…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25B、225B…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26A、226A…第一中央侧开口部、26B、226B…第二中央侧开口部、27、127、527、627、727…反射型偏光片层(第一片层部件、第一光学片层、重量片层部件、厚型片层部件)、28、128…微透镜片层(第二片层部件、第二光学片层、轻量片层部件、薄型片层部件、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29、529、629、729…棱镜片层(第二片层部件、第二光学片层、轻量片层部件、薄型片层部件、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228、528、628、728…微透镜片层(第三片层部件、轻量片层部件、薄型片层部件、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EA…有效出光区域。

Claims (14)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片层部件,其具有与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面;
第一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
第一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具有供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一开口部,并由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
第二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重叠,线膨胀系数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不同;
第二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以及
第二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并由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配置在至少与所述第一开口部不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支撑部具有供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二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支撑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不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支撑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不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央侧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支撑中央侧;
第一中央侧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具有供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一中央侧开口部,并由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支撑;以及
第二中央侧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中央侧开口部重叠且供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二中央侧开口部,并由所述中央侧片层支撑部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中的某一方为相对较重的重量片层部件,另一方为相对较轻的轻量片层部件,
所述重量片层部件与所述轻量片层部件相比,所述第一被支撑部或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设置数量较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线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线膨胀系数,
所述第二被支撑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的外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不开口的突片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中的某一方被设为相对较厚的厚型片层部件,另一方被设为相对较薄的薄型片层部件,
所述薄型片层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厚型片层部件重叠在与出光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二片层部件分别被设为对光赋予光学作用的第一光学片层及第二光学片层,
所述照明装置具有框状部件,其以沿所述第一光学片层及所述第二光学片层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框状,且划定出所述第一光学片层及所述第二光学片层的有效出光区域,
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及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框状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至少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不同;
第三片层支撑部,其支撑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以及
第三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位置而靠近端部的位置,并由所述第三片层支撑部支撑,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及第二被支撑部不重叠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片层部件及所述第三片层部件中的至少某一方被设为线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
所述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所具有的所述第二被支撑部及所述第三被支撑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形成为从所述小线膨胀系数片层部件的外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不开口的突片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至少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不同;以及
第三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重叠的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部重叠且供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穿过的第三开口部,并由所述第一片层支撑部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片层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的所述面平行的面,且相对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重叠在与所述第一片层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线膨胀系数与所述第二片层部件相同;以及
第三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片层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且与所述第二被支撑部重叠的位置,并由所述第二片层支撑部支撑。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
显示面板,其利用从所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来显示图像。
CN201780054181.8A 2016-09-05 2017-08-29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96616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2735 2016-09-05
JP2016-172735 2016-09-05
PCT/JP2017/030864 WO2018043460A1 (ja) 2016-09-05 2017-08-29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1609A true CN109661609A (zh) 2019-04-19

Family

ID=61300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4181.8A Pending CN109661609A (zh) 2016-09-05 2017-08-29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04678A1 (zh)
CN (1) CN109661609A (zh)
WO (1) WO201804346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645A1 (zh) * 2020-01-13 2021-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950641A (zh) * 2019-08-23 2022-01-18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N115236890A (zh) * 2021-04-23 2022-10-25 苹果公司 窄边界显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85593B2 (en) 2017-03-30 2021-08-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Display device
JP6678638B2 (ja) * 2017-12-28 2020-04-08 恵和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2342626B1 (ko) * 2018-03-13 2021-12-23 애플 인크.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들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들
US11119357B2 (en) * 2018-05-31 2021-09-14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7108484B2 (ja) * 2018-07-18 2022-07-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7468165B2 (ja) * 2020-06-05 2024-04-1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1526051B2 (en) 2021-04-16 2022-12-13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US11333924B1 (en) 2021-04-16 2022-05-17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US11719978B2 (en) 2021-09-23 2023-08-08 Apple Inc.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with light-emitting diodes
TWI829163B (zh) * 2022-03-17 2024-01-1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15047675B (zh) * 2022-06-21 2024-01-16 福州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815555B (zh) * 2022-07-14 2023-09-11 達擎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19254Y (zh) * 2005-05-17 2006-09-20 三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2037274A (zh) * 2008-05-21 2011-04-27 夏普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WO2013061897A1 (ja) * 2011-10-28 2013-05-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WO2014012239A1 (zh) * 2012-07-17 2014-01-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5474082A (zh) * 2013-08-22 2016-04-06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9354464B2 (en) * 2014-02-04 2016-05-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light leakage characteristic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9090B2 (ja) * 1996-08-28 2007-03-07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保持装置
JP3973380B2 (ja) * 2001-07-25 2007-09-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70801A (ja) * 2007-08-23 2009-04-0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JP2012113873A (ja) * 2010-11-22 2012-06-14 Nippon Zeon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19254Y (zh) * 2005-05-17 2006-09-20 三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2037274A (zh) * 2008-05-21 2011-04-27 夏普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WO2013061897A1 (ja) * 2011-10-28 2013-05-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WO2014012239A1 (zh) * 2012-07-17 2014-01-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5474082A (zh) * 2013-08-22 2016-04-06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9354464B2 (en) * 2014-02-04 2016-05-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light leakage characteristic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641A (zh) * 2019-08-23 2022-01-18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WO2021143645A1 (zh) * 2020-01-13 2021-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789313B2 (en) 2020-01-13 2023-10-17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236890A (zh) * 2021-04-23 2022-10-25 苹果公司 窄边界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04678A1 (en) 2019-07-04
WO2018043460A1 (ja)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1609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JP5303657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I615656B (zh) 液晶顯示裝置
TWI418898B (zh) 背光單元及使用該背光單元之液晶顯示器
US20170315408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4054519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01293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WO2012093595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9661538A (zh) 光学部件、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KR10206895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43490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10028142A (ko) 백라이트의 반사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JP6644510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10088811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20078234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KR102032753B1 (ko) 베젤이 최소화된 액정표시소자
KR20130106119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1002975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795022B1 (ko) Led 어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10243655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가지는 액정 표시 모듈
JP7108484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2053442B1 (ko) 광학 시트와 그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2002667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3005847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2013000340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