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6532A - 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6532A
CN109586532A CN201811031312.3A CN201811031312A CN109586532A CN 109586532 A CN109586532 A CN 109586532A CN 201811031312 A CN201811031312 A CN 201811031312A CN 109586532 A CN109586532 A CN 109586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artition member
master unit
unit bracket
wir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313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6532B (zh
Inventor
森功光
大沢洋
大沢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86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6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6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6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将线材(13)连续地卷绕在一对分割部件(12、12)的卷线装置(20)具备:支承一方的分割部件的主部件支架(41);使主部件支架旋转的主旋转机构(42);与主部件支架对置地设置并支承另一方的分割部件的副部件支架(51);使副部件支架与主部件支架的旋转同步地沿相同方向旋转的副旋转机构(52);以及将被卷线在与主部件支架(41)一起旋转的一方的分割部件(12)或者与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线材(13)放出的线材放出机构(81)。

Description

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圆筒状的定子铁芯,该圆筒状的定子铁芯具有以放射状排列并朝内径方向突出的多个齿(磁极)以及在多个齿之间开口的多个插口。而且,对各齿进行卷绕线材的卷线,在各插口收纳由该被卷绕的线材构成的定子线圈。作为这样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公知有,以齿为单位在圆周方向分割定子铁芯,设为成为分割部件的多个分割铁芯,对该多个分割铁芯分别进行卷线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与对向预先被一体地形成的定子铁芯的内周侧突出的齿进行卷线的情况相比,卷线能够变得容易,还能够增加卷绕于齿的卷数。而且,在该方法中,以后将形成了该卷线的分割铁芯配置为环状由此得到定子。
作为向这样的分割铁芯的卷线方法,在日本特开2006-94593号公报中公开有: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以至少一方能够沿主轴2的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一对分割铁芯3、4。如图23所示,使一方的分割铁芯3与另一方的分割铁芯4相比位于远离主轴2的位置,使主轴2旋转对一方的分割铁芯3卷绕线材5。在对一方的分割铁芯3的卷线结束后,如图24所示,使另一方的分割铁芯4移动以便位于比一方的分割铁芯3远离主轴2的位置,然后使主轴2旋转对另一方的分割铁芯4卷绕线材5。
另外,作为其它的分割铁芯的卷线方法,日本特开2013-118767号公报公开了将分割铁芯以它们的轴芯以规定的角度交叉的方式呈放射状地设置在主轴的前端。使其一方的分割铁芯的轴芯与主轴的轴芯一致,使主轴旋转,从而对一方的分割铁芯卷绕线材。在对一方的分割铁芯的卷线结束后,使另一方的分割铁芯的轴芯与主轴的轴芯一致,使主轴旋转,从而对另一方的分割铁芯卷绕线材。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卷线方法中,在单一的主轴的前端分别设置一对分割铁芯3、4,在对其中的一方的分割铁芯卷线后对另一方的分割铁芯进行卷线,所以从主轴的轴心到一对分割铁芯的重心被分离。因此,增加使一对分割铁芯旋转的主轴的旋转速度实现卷线的时间的缩短是有限度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卷线的时间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将线材连续地卷绕在一对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具备:主部件支架,其支承一方的分割部件;主旋转机构,其使主部件支架旋转;副部件支架,其与主部件支架对置地设置并支承另一方的分割部件;副旋转机构,其使副部件支架与主部件支架的旋转同步地沿相同方向旋转;以及线材放出机构,其将被卷线在与主部件支架一起旋转的一方的分割部件或者与副部件支架一起旋转的另一方的分割部件的线材放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的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2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4是图6的D-D线剖视图。
图5是图6的E-E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F-F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7的箭头G方向观察搬入装置的搬入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7的箭头H方向观察搬出装置的搬出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向被搭载于搬入装置的分割部件插入部件支架的状态的图8的K-K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按压于可动片完成了向分割部件插入部件支架的状态的图8的L-L线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卷绕了线材的分割部件搭载于搬出装置并抽出部件支架的状态的图9的M-M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从由图2的箭头J所示的方向观察的通过把持装置把持线材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分割部件被部件支架支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对一方的分割部件的销卷绕了线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对一方的分割部件卷绕了线材的状态的与图15对应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从一方的分割部件将线材向另一方的分割部件拉绕的状态的与图16对应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对另一方的分割部件卷绕了线材的状态的与图17对应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对另一方的分割部件的销卷绕线材的状态的与图18对应的立体图。
图20是从从轴向观察所得到的定子的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中的从一方的分割部件将线材向另一方的分割部件拉绕的状态的与图17对应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对另一方的分割部件卷绕了线材的状态的与图21对应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利用现有的方法对一方的分割铁芯形成了卷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利用现有的方法还对另一方的分割铁芯形成了卷线的状态的与图23对应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分割绕线管(分割部件);13…线材;20…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41…主部件支架;42…主伺服马达(主旋转机构);42a…旋转轴;51…副部件支架;52…副伺服马达(副旋转机构);52a…旋转轴;61…主支架移动机构;71…副支架移动机构;81…线材放出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结合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卷线装置是向一对分割部件连续地卷绕线材的装置,卷绕线材而形成了卷线的一对分割部件与其它分割部件一起在之后被组装而成为旋转电机的定子等。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分割部件的分割绕线管12具备筒状躯体部12a、以及被一体形成于该筒状躯体部12a的两端部的外周侧凸缘12b和内周侧凸缘12c。外周侧以及内周侧凸缘12b、12c是沿着与筒状躯体部12a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向外侧延伸的矩形框,外周侧凸缘12b与内周侧凸缘12c相比是宽幅的。
成为分割部件的分割绕线管12通过对绝缘性树脂进行成型而被制作,在外周侧凸缘12b与定子10的轴线平行地立起设置缠绕线材13(图15)的销14。该分割绕线管12对筒状躯体部12a卷绕线材13而形成线圈16(图20)。
向该分割绕线管12那样的分割部件进行卷线的本发明的卷线装置20是向一对分割部件亦即分割绕线管12连续地卷绕线材13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线材13是在表面形成了绝缘覆膜的剖面呈圆形的圆线。
如图1所示,该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20具备将作为分割部件的分割绕线管12搬入的搬入装置21、以及将已被卷线的分割绕线管12搬出的搬出装置31。这里,设定相互正交的X、Y、Z这3个轴,将搬入以及搬出方向设为Y轴,将在水平面内与其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将铅垂方向设为Z轴,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卷线装置20进行说明。
卷线装置20具有基台20a,在该基台20a的水平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的大致中央,以沿X轴方向将该上表面二等分的方式沿Y轴方向延伸地立起设置有基板20b。在基板20b的上缘沿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有导轨20c。
如图1以及图7详细地所示那样,搬入装置21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搭载于导轨20c上的搬入板22;在该基板20b的一方的端部和大致中央分别设置的带轮23、23;被卷挂于上述带轮23、23的带24;以及使该带24循环的伺服马达26。
伺服马达26被安装于基板20b,在该伺服马达26的旋转轴26a设置有循环带轮27。被卷挂在一对带轮23、23的带24也被卷挂在循环带轮27,位于一对带轮23、23之间的循环带24的一部分被配置为沿着导轨20c。在基板20b以循环带24的一部分沿着导轨20c的方式架设该循环带24,并且设置有将该循环带24卷挂在循环带轮27的多个辅助带轮28。
若伺服马达26驱动而使循环带轮27旋转,则该循环带24在被设置于基板20b的一方的端部的带轮23与被设置于大致中央的带轮23之间循环,沿着导轨20c的带24的一部分沿着该导轨20c能够在导轨20c的长边方向移动。
搬入板22以在水平状态下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搭载于导轨20c,如图8所示,在搬入板22的上表面设置有保持作为分割部件的分割绕线管12的保持片29。在该保持片29形成有使分割绕线管12落入的槽29a,分割绕线管12落入到该槽29a而被保持。
在分割部件是分割绕线管12的本实施方式中,该保持片29以使其所保持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的各自的外周侧凸缘12b对置、并且使它们的筒状躯体部12a在导轨20c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水平且同轴的方式,在导轨20c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安装于搬入板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在导轨20c的宽度方向水平地排列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设为一组时,搬入板22的保持片29在导轨20c的长边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设置6组,被形成为能够搭载合计12个分割绕线管12。卷线装置20同时对该6组分割绕线管12进行卷线。
另外,在该搬入板22设置有使分割绕线管12嵌入后述的主部件支架41的压入片30。该压入片30具备从Y轴方向与保持片29邻接并被安装于搬入板22的支承片30a、沿X轴方向延伸并被设置于该支承片30a的螺旋弹簧30b、以及通过该螺旋弹簧30b从支承片30a的X轴方向的两侧分别朝向外侧施力的可动片30c。而且,如图11所示那样,该压入片30在分割绕线管12与可动片30c接触并被按压的情况下,能够克服螺旋弹簧30b的作用力而朝向支承片30a的中央侧移动。
返回图7,在该搬入板22安装循环带24的一部分,搬入板22沿着导轨20c移动。因此,若伺服马达26驱动而带24循环,则搬入板22沿着导轨20c移动,被保持于该搬入板22的保持片29的多对分割绕线管12与该搬入板22一起移动。搬入板22能够被从基板20b的一端搬入到由虚线表示的基板20b的大致中央。
另一方面,将已卷绕线材13的卷线后的分割绕线管12搬出的搬出装置31将基板20b的中央作为对称线,与搬入装置21对称地构成,在图7中,其对应部件对搬入装置21的附图标记加上10来表示。这样,搬出装置31被形成于基板20b一半的另一侧,如图9所示,在被设置于该搬出板32的上表面的保持片39形成保持卷线后的分割绕线管12的凹槽39a。此外,在搬入板32未设置与被设置于搬入板22的压入片30对应的部件。
被设置于该搬出装置31的搬出板32的保持片39将连续地卷绕线材13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排列在导轨20c的宽度方向而被设置一对,该一对保持片39与搬入装置21相同,在导轨20c的长边方向的6个位置,被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
返回图7,在该搬出板32安装循环带34的一部分,搬入板32沿着导轨20c移动。若伺服马达36驱动而带34循环,则搬出板32沿着导轨20c移动,被保持于该搬出板32的保持片39的卷线完毕的多对分割绕线管12与该搬出板32一起移动。搬入板32被从由虚线表示的基板20b的中央输送到基板20b的另一端。
搬出装置31的其它构造与搬入装置21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20具备:支承一对分割绕线管之中的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主部件支架41;以及支承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之中的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副部件支架51。主部件支架41与副部件支架51隔着基板20b而被对置地设置,还设置有使主部件支架41旋转的主旋转机构42、与使副部件支架51旋转的副旋转机构52。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卷绕6组分割绕线管12,所以主部件支架41与副部件支架51被分别设置6个。
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是相同构造,所以支承上述分割绕线管12的主部件支架41与副部件支架51使用相同构造。因此,以主部件支架41的构造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该主部件支架41具有:供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嵌入的棒状部41a;以外径扩大的方式被设置在该棒状部41a的基端侧,且在使分割绕线管12从内周侧凸缘12c侧嵌入到棒状部41a的情况下与该内周侧凸缘12c抵接,防止筒状躯体部12a进一步嵌入棒状部41a的抵接片41b;以及维持内周侧凸缘12c与抵接片41b抵接的状态的卡止片41c。
卡止片41c在棒状部41a的前端侧被设置一对,能够变形为小于筒状躯体部12a的内径,在相互的间隔扩大的状态下超过筒状躯体部12a的内径。因此,如图14的(a)所示,若将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嵌入棒状部41a,则一对卡止片41c变形为小于筒状躯体部12a的内径,而允许该嵌入,如图14的(b)所示,在内周侧凸缘12c与抵接片41b抵接的阶段相互的间隔扩大,与外周侧凸缘12b侧的筒状躯体部12a的边缘卡止而维持内周侧凸缘12c与抵接片41b抵接的状态。
如图1以及图6所示,使各支架41、51旋转的主旋转机构42以及副旋转机构52分别是伺服马达,上述伺服马达42、52被设置为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数量相当的数量。
即,作为主旋转机构的主伺服马达42被准备与主部件支架41的数量相同的数量,以它们的旋转轴42a相互平行的方式,在沿着导轨20c使它们的旋转轴42a朝向导轨20c的状态下,被设置于隔着导轨20c的单侧的主可动板43。
另外,作为副旋转机构的副伺服马达52也准备与副部件支架51的数量相同的数量,以它们的旋转轴52a相互平行的方式,在沿着导轨20c使它们的旋转轴52a朝向导轨20c的状态下,被设置于副可动板53。而且,该副可动板53与设置有主部件支架41的主可动板43一起隔着导轨20c而被设置。
主部件支架41直接且同轴地被安装于主伺服马达42的旋转轴42a,副部件支架51与主部件支架41对置并直接且同轴地被安装于副伺服马达52的旋转轴52a。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使设置有主旋转机构亦即多个主伺服马达42的主可动板43移动的主移动机构61;以及使设置有副旋转机构亦即多个副伺服马达52的副可动板53移动的副移动机构71。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移动机构61以及副移动机构71是相同构造,上述移动机构61、71具备:使上述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移动的水平移动机构62、72;以及使上述水平移动机构62、72与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一起在铅垂方向移动的铅垂移动机构63、73。
铅垂移动机构63、73具有:被设置于基台20a的台座63b、73b;在铅垂方向贯通该台座63b、73b并被设置为能够升降的多个铅垂棒63c、73c;被设置于铅垂棒63c、73c的下端的升降台63d、73d;使旋转轴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并被设置于升降台63d、73d的伺服马达63e、73e;以及与伺服马达63e、73e的旋转轴同轴地设置的滚珠丝杠63f、73f。
在台座63b、73b形成有从下表面沿铅垂方向延伸并供滚珠丝杠63f、73f插通的孔63a、73a,在该孔63a、73a的下端安装与滚珠丝杠63f、73f旋合的内螺纹件63h、73h。在铅垂棒63c、73c的上端设置升降水平板63g、73g,在该升降水平板63g、73g设置水平移动机构62、72。
水平移动机构62、72具有: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被设置于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的下表面的导轨62d、72d;被设置于升降水平板63g、73g并使旋转轴62a、72a朝向水平方向而被设置为与导轨62d、72d平行的伺服马达62b、72b;与该旋转轴62a、72a同轴地设置的滚珠丝杠62c、72c;以及被安装于升降水平板63g、73g的正面并能够移动地搭载导轨62d、72d的块62e、72e。
在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安装与滚珠丝杠62c、72c旋合的内螺纹件62f、72f。若伺服马达62b、72b驱动而滚珠丝杠62c、72c旋转,则被搭载于升降水平板63g、73g的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经由导轨62d、72d以及块62e、72e在该滚珠丝杠62c、72c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移动。
由此,移动的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从搬入以及搬出装置21、31中的导轨20c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与该导轨20c接触分离。在导轨20c的大致中央存在搭载有分割绕线管12的搬入板22的情况下,若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与导轨20c接近,则经由伺服马达62b、72b设置于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的主部件支架以及副部件支架41、51的棒状部41a、51a,如图10所示那样,进入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并卡止该分割绕线管12。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卡止的情况下,使搬出装置31的搬出板32存在于导轨20c的大致中央,在其上方使分割绕线管12所在的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图4以及图5)下降。由此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也能够如图12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下降,能够使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保持于搬出板32的保持片39。并且,如虚线箭头所示,若使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离开导轨20c,则能够从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拔出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棒状部41a、51a。
另外,如图1所示,具备该主移动机构61和副移动机构71,由此该卷线装置20能够使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双方移动,能够改变主部件支架41、和与该主部件支架41对置的副部件支架51之间的间隔。
此外,如图4所示,在主移动机构61的铅垂棒63c的上端隔着升降块64而设置升降水平板63g,如图5所示,在副移动机构71的铅垂棒73c的上端没有设置这样的升降块64,而直接地设置升降水平板73g。而且,在如图4所示的升降块64设置后述的下侧把持装置100。
如图1所示,该卷线装置20具备将被卷线在与主部件支架41一起旋转的一方的分割部件12以及与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线材13放出的线材放出机构81。本实施方式的线材放出机构81具备将被卷线在一方或者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线材13放出的喷嘴82、以及以使该喷嘴82能够在水平面内移动的方式构成的喷嘴移动机构83。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嘴82具有能够供线材13贯通的管状体82a、以及将该管状体82a设置于端部的角式部件82b,喷嘴82被设置为与主部件支架41的数量相等的数量。在该多个喷嘴82中,管状体82a以与主部件支架41的棒状部41a正交的方式沿铅垂方向笔直地延伸,角式部件82b的另一端在Y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在移动台84。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喷嘴移动机构83由该移动台84、以及用于使该移动台84在水平面内移动的X轴以及Y轴方向伸缩促动器85、86构成。在基台20a以从Y轴方向的两侧夹着设置有多个主部件支架41的主可动板43的方式分离地立起设置有一对支柱87,X轴方向伸缩促动器85沿X轴方向延伸地被设置在该支柱87的上端。
该X轴方向伸缩促动器85由通过被设置于外壳85d的端部的伺服马达85a而被转动驱动的滚珠丝杠85b、以及与该滚珠丝杠85b旋合并在外壳85d的正面沿长边方向平行移动的从动件85c等构成。
在主可动板43的上方,且在一对X轴方向伸缩促动器85的从动件85c架设上方板86a。Y轴方向伸缩促动器86具备:其上方板86a;在上方板86a的上表面在Y轴方向延伸并且在X轴方向分离地被设置的一对导轨86b;以及在上方板86a的上表面与导轨86b平行地被设置的滚珠丝杠86d;以及使该滚珠丝杠86d旋转的伺服马达86e。
设置有喷嘴82的移动台84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搭载于一对导轨86b,在该移动台84安装滚珠丝杠86d旋合的内螺纹部件86f。因此,若伺服马达86e驱动而滚珠丝杠86d旋转,则设置有喷嘴82的移动台84相对于上方板86a能够在Y轴方向移动。
上述各伸缩促动器85、86的各伺服马达85a、86e与控制喷嘴82的移动的未图示的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输出而被控制。而且,该喷嘴移动机构83能够基于来自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指令使被设置于移动台84的喷嘴82与该移动台84一起在X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水平面内任意地移动。
此外,虽未图示,但线材13被卷绕于卷轴,该卷轴成为线材13的供给源。该卷轴被放置在与本装置20邻接的其它的位置。而且,虽未图示,但在喷嘴82的上方设置对从卷轴向喷嘴82供给的线材13赋予规定的张力的张力装置。
从未图示的卷轴解开的线材13被向张力装置引导,通过该张力装置的线材13贯通喷嘴82。这里,图1以及图2的附图标记88表示使通过了未图示的张力装置的线材13转向并使之在喷嘴82的管状体82a中通过的转向带轮88。而且,通过了喷嘴82的线材13之后被卷绕在分割部件12,但在设置有喷嘴82的移动台84设置有把持通过了该喷嘴82的线材13的上侧把持装置90。
本实施方式的上侧把持装置90具备将基端安装在与移动台84平行的升降棒91的卡止筒92。如图13所示,卡止内棒93能够旋转地插通于该卡止筒92,在卡止筒92的前端形成有能够夹持线材13的笔直夹持片92a。另一方面,在卡止内棒93的前端形成有与该笔直夹持片92a一起夹持线材13的弯曲夹持片93a。弯曲夹持片93a偏离卡止内棒93的旋转中心而被形成,通过卡止内棒93相对于卡止筒92的旋转,能够改变弯曲夹持片93a与笔直夹持片92a的间隙。
因此,如图13的(b)所示,使弯曲夹持片93a与笔直夹持片92a的间隙扩大而线材13能够通过,由此能够使线材13插通在该间隙。如图13的(a)所示,在该状态下使卡止内棒93旋转而缩小弯曲夹持片93a与笔直夹持片92a的间隙,由此能够利用弯曲夹持片93a与笔直夹持片92a把持通过了喷嘴82的线材13。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移动台84的Y轴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能够使移动件94a在铅垂方向移动的升降用缸94,在上述升降用缸94的移动件94a架设升降棒91。卡止筒92以与喷嘴82的筒状体82a平行的方式被安装于升降棒91,以在升降棒91利用升降用缸94下降了的状态下卡止筒92的前端成为与喷嘴82的筒状体82a的前端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将升降用缸94安装于移动台84。
而且,在一方的升降用缸94的移动件94a设置有使被插通于卡止筒92的卡止内棒93旋转的旋转用缸95。在升降棒91平行并且能够在长边方向移动地设置有操作棒96,操作棒96的一端与旋转用缸95的伸缩杆95a连结。卡止内棒93与操作棒96通过连杆机构97连结,若使旋转用缸95的杆95a伸缩而使操作棒96在长边方向移动,则卡止内棒93经由连杆机构97而旋转。
如图4所示,在主移动机构61的被设置于铅垂棒63c的上端的升降块64以能够在长边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有在X轴方向延伸的杆65,在喷嘴82侧的杆65的端部设置有前端板66。在升降块64与杆65平行地设置有滚珠丝杠67,在杆65设置有与该滚珠丝杠67旋合的内螺纹体68。在升降块64设置有使滚珠丝杠67旋转的伺服马达69,若使滚珠丝杠67旋转,则与其旋合的内螺纹体68与杆65一起移动,能够使前端板66在X轴方向往复移动。
另外,在该前端板66设置把持来自分割部件12的线材13的下侧把持装置100。该下侧把持装置100是与上述的上侧把持装置90相同的构造,具备:在上端形成有笔直夹持片102a的卡止筒102、以及在上端形成有弯曲夹持片103a的卡止内棒103。
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与搬入以及搬出装置21、31的导轨20c面对的前端板66的前面分别平行地设置在Y轴方向延伸的横导轨75和滚珠丝杠76。在该横导轨75能够移动地搭载与前端板66平行的移动板77,在该移动板77安装与滚珠丝杠76旋合的内螺纹体78。在前端板66的Y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朝向搬入以及搬出装置21、31的导轨20c突出的支承片74,在该支承片74安装使滚珠丝杠76旋转的伺服马达79。
因此,若伺服马达79驱动而滚珠丝杠76旋转,则与前端板66平行地设置的移动板77与内螺纹体78一起在Y轴方向移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与前端板66平行地设置的移动板77的Y轴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朝向搬入以及搬出装置21、31的导轨20c突出的枢轴支承片104。如图2所示,在上述一对枢轴支承片104架设以Y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的旋转体105,在上述一对枢轴支承片104分别设置使该旋转体105旋转的促动器106。
下侧把持装置100的卡止筒102被相互平行地安装于旋转体105,促动器106在如图1的实线所示那样下侧把持装置100的卡止筒102的前端朝向上方的第一位置、和如图1的单点划线所示那样该卡止筒102的前端朝向下方的第二位置之间,能够使旋转体105在180度的范围旋转。
如图2所示,在该旋转体105能够在旋转体105的长边方向移动地并列设置操作棒109,被插通于卡止筒102的卡止内棒103与操作棒109利用使卡止内棒103旋转的连杆机构107连结。而且,在一方的支承片104,设置使操作棒109移动并经由该连杆机构107而使卡止内棒103旋转的旋转用缸108。
而且,在卡止筒102的前端朝向上方的第一位置,下侧把持装置100如图19所示那样使弯曲夹持片103a与笔直夹持片102a的间隙扩大而能够使线材13通过,由此使线材13插通在该间隙。另一方面,下侧把持装置100在使线材13插通在该间隙的状态下使卡止内棒103旋转而使弯曲夹持片103a与笔直夹持片102a的间隙变小,由此利用弯曲夹持片103a与笔直夹持片102a,把持来自分割部件亦即分割绕线管12的线材13。
接下来,对使用了这样的卷线装置的本实施方式的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进行说明。
该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是将线材13连续地卷绕在一对分割部件12、12的卷线方法。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包含:使支承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主部件支架41旋转,而将线材13卷绕在与主部件支架41一起旋转的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第一卷线工序;以及使与主部件支架41对置并支承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副部件支架51与主部件支架41同步地沿相同方向以相同速度旋转,而将线材13卷绕在与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第二卷线工序。
在以下所示的说明中,作为分割部件使用构成分割铁芯式定子10(图20)的分割绕线管12,在第一卷线工序之前,进行准备所需个数的该分割绕线管12并使其支承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搬入工序,在第二卷线工序之后,进行将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取下并搬出的搬出工序。
另外,在卷线中使用的线材13被卷绕在未图示的卷轴而作为线材13的供给源。从卷轴被解开的线材13被向张力装置引导,通过了张力装置的线材13贯通喷嘴82。而且,通过了该喷嘴82的线材13如图2所示那样,被上侧把持装置90把持并准备卷线。
<搬入工序>
在该搬入工序中,首先,准备在已被组装为定子10(图20)的状态下邻接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这样做是因为将存在于在已被组装的状态下邻接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间的连接线16a(图20)设为所希望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从分割绕线管12的外周侧凸缘12b拉出连接线16a,在上述卷线装置20中,若将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设为一组,则向6组分割绕线管12进行卷线。因此,如图8所示,在使6组分割绕线管12的各自的外周侧凸缘12b侧对置的状态下,将6组分割绕线管12搭载于搬入板22。
使搬入板22位于导轨20c的一端,在该状态下分别使合计12个分割绕线管12落入搬入板22的保持片29的槽29a进行保持。
然后,驱动图7所示的输送装置21的伺服马达26使带24循环,使安装有该带24的一部分的搬入板22沿着导轨20c移动。搬入板22与被搬入板22的保持片29保持的多对分割绕线管12一起被从基板20b的一端搬入至由虚线所示的基板20b的大致中央。
在搭载有分割绕线管12的搬入板22到达导轨20c的大致中央后,利用图1所示的主移动机构61以及副移动机构71分别使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移动,使经由伺服马达26、36而被设置在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的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与搬入板22接近。接着,如图10的实线箭头所示,使棒状部41a、51a进入被搭载在搬入板22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
如图14所示,在棒状部41a进入时,被设置于棒状部41a的前端侧的一对卡止片41c以小于筒状躯体部12a的内径的方式变形而允许其进入。而且,如图14的(b)所示,在内周侧凸缘12c与抵接片41b抵接了的阶段,一对卡止片41c的相互的间隔扩大。一对卡止片41c与外周侧凸缘12b侧的筒状躯体部12a的边缘卡止而维持内周侧凸缘12c与抵接片41b抵接的状态。
在棒状部41a、51a进入筒状躯体部12a之后,如图10的虚线箭头所示,使该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在Z轴方向上升并从搬入板22取出全部的分割绕线管12。
此时,在棒状部41a、51a朝筒状躯体部12a的进入不足的情况下,如图11的实线箭头所示,使分割绕线管12与压入片30接触,使棒状部41a、51a进一步进入筒状躯体部12a,使内周侧凸缘12c与抵接片41b、51b可靠地抵接。此外,即使分割绕线管12过度地接触,供分割绕线管12接触的可动片30c克服螺旋弹簧30b的作用力而朝向支承片30a的中央侧移动,所以也能够避免分割绕线管12的损伤。
全部的分割绕线管12被取出后的搬入板22之后返回导轨20c的一端侧,并待机。
<第一卷线工序>
在该工序中,使支承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主部件支架41旋转而使线材13卷绕在与主部件支架41一起旋转的一方的分割部件12。
在进行该卷线时,如图15所示,使喷嘴82绕在成为该一方的分割部件的分割绕线管12的外周侧凸缘12b设置的销14的周围运转,使从喷嘴82放出并被上侧把持装置90把持前端的线材13缠绕于该销14。这里,喷嘴82的移动通过喷嘴移动机构83(图1)进行,在线材13向销14的缠绕结束之后,如实线箭头所示使上侧把持装置90从销14离开,在销14的附近(图15的▲标记)切断其间的线材13。
然后,使喷嘴82的前端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对置,将从销14向喷嘴82延伸的线材13引入该筒状躯体部12a。在该状态下驱动被设置于主可动板43、53的伺服马达42、52(图6),如图16的实线箭头所示,使主部件支架41与卡止于其的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一起旋转。这样,使被从喷嘴82放出的线材13卷绕在以X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的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
在进行该卷线时利用喷嘴移动机构83(图1),使喷嘴82相对于该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在X轴方向往复移动,将从未图示的卷轴经由张力装置而从喷嘴82连续地放出的线材13排列卷绕在该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在外周附近,形成使卷线集中于外周侧凸缘12b侧的线圈16。在得到这样的线圈16之后,停止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旋转,使该第一卷线工序结束。
<第二卷线工序>
接下来,在该工序中,使与主部件支架41对置且支承另一方的分割部件亦即分割绕线管12的副部件支架51与主部件支架41同步地沿相同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旋转,而使线材13卷绕在与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另一方的分割部件亦即分割绕线管12。
在进行该卷线时,利用主移动机构61以及副移动机构71(图1)使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移动,如图17所示,使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在X轴方向为同轴。并且,以上述分割绕线管12的外周侧凸缘12b间的距离L成为在已被组装为定子的状态下邻接的分割绕线管12之间的连接线16a(图20)的长度的方式,定位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
然后,在第一卷线工序中使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对置的喷嘴82移动,使喷嘴82的前端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对置,由此,将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拉出的线材13引入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图17)。喷嘴82的移动利用喷嘴移动机构83(图1)而进行,由此,通过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之间的线材13形成所希望的长度的连接线16a。
然后,分别驱动被设置于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的伺服马达42,52(图1以及图6),使副部件支架51与主部件支架41一起旋转,而不使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间隔L变化。副部件支架51如图18所示那样与主部件支架41同步地沿相同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旋转,而使从喷嘴82放出的线材13卷绕在与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这样沿相同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旋转,由此能够防止被形成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之间的连接线16a扭曲并且能够使线材13卷绕在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
此时,使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不变,由此能够防止被形成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之间的连接线16a被拉长。另外,使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轴线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轴芯一致,所以也能够防止连接线16a相对于分割绕线管12摆动。
在进行该卷线时,喷嘴移动机构83使喷嘴82相对于该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在X轴方向往复移动,使从喷嘴82连续地放出的线材13排列卷绕在该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在其外周附近,形成使卷线集中于外周侧凸缘12b侧的线圈16。在得到这样的线圈16之后,使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旋转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旋转一起同时停止。
在该卷线结束后,如图19所示,使喷嘴82绕在成为该另一方的分割部件的分割绕线管12的外周侧凸缘12b设置的销14的周围运转,将从喷嘴82新放出的线材13缠绕在该销14。在线材13向销14的缠绕结束之后,使下侧把持装置100把持从该销14向喷嘴82延伸的线材13。使下侧把持装置100离开销14,在销14的附近(图19的▲标记)切断其间的线材13,使该第二卷线工序结束。
这样,利用喷嘴82使线圈16独立,完成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双方的卷线,由此得到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经由连接线16a而连结的线圈16、16。
此外,从喷嘴82向下侧把持装置100延伸的线材13然后如图2所示,通过上侧把持装置90把持,在接下来的卷线中被使用。
<搬出工序>
在该工序中,将卷线完毕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取出并搬出。
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卷线结束时,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卡止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使搬出装置31的搬出板32移动至导轨20c的大致中央,使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位于其上方。然后,如实线箭头所示,使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图1)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一起下降,使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保持于搬出板32的保持片39。
图12的保持片39的间隔被形成为与经由连接线16a而连结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的间隔相等,即使将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保持于保持片39,也能够防止该连接线16a被拉长。
在使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保持于保持片39之后,如图12的虚线箭头所示,使设置有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主可动板43以及副可动板53在X轴方向水平地从导轨20c离开,从分割绕线管12拔出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棒状部41a、51a。
如图9所示,在卷线完毕的分割绕线管12被保持于保持片39之后,驱动图7所示的搬出装置31的伺服马达36,使带34循环,使安装有带34的一部分的搬出板32从基板20b的中央向基板20b的另一端输送,使被保持于该搬出板32的保持片39的卷线完毕的多对分割绕线管12与该搬出板32一起移动而被搬出。
与搬出板32一起被搬出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之后被从搬出板32取出而移向下一个工序。
在使用构成分割铁芯式定子10(图20)的分割绕线管12的情况下,在其下一个工序中,具有经由该连接线16a而连续的线圈16的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在通过连接线16a连结的状态下与其它的分割绕线管12一起被排列为圆环状,如图20所示,被相互连结固定而制成定子10。
而且,被卷绕在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的各线圈16间通过所希望的长度的连接线16a连结,所以不需要重新连结上述线圈16的作业,并且得到这样的所希望的长度的连接线16a,由此能够使将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排列为圆环状之后的连接线16a的配设变得容易。因此,能够避免该连接线16a成为比所需以上长的情况,能否防止所得到的定子10的外形大型化并能够得到比较廉价的定子1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20以及其卷线方法中,分别设置支承一方的分割部件12并进行旋转的主部件支架41、与支承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并进行旋转的副部件支架51,所以能够在上述正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旋转轴上,使被它们支承的分割部件12的重心一致。
于是,在分别使分割部件12与正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并进行卷线时,与分割部件12的重心不在旋转轴上的现有技术比较,能够显著地增加该正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旋转速度,能够缩短卷线的时间。
另外,在与主部件支架41对置的副部件支架51旋转时,使副部件支架51与主部件支架41同步地沿相同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旋转,所以能够防止在主部件支架41所支承的分割部件12与副部件支架51所支承的分割部件12之间产生的连接线16a扭曲。另外,若使副部件支架51与主部件支架41同轴,则能够避免该连接线16a摆动。
而且,在该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分割铁芯3、4双方卷线均结束的情况下,被架设在两分割铁芯3、4之间的连接线6因想得到的定子而不同,若能够将该连接线6的长度设为所希望的长度则是方便的。
被架设在一对分割部件12、12之间的连接线16a的长度因想得到的定子10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能够改变主部件支架41与副部件支架51间的间隔的主移动装置61以及副移动装置71,所以改变调整主部件支架41与副部件支架51间的间隔,由此能够将被形成于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间的连接线16a的长度设为所希望的长度。于是,在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12双方卷线都结束的状态下,能够避免连接线16a成为比所需以上长的情况,然后,也能够防止将该一对分割部件12、12配置为环状而得到的定子10的外形大型化的情况。
另外,设置多个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使它们同时旋转,线材13同时卷绕于它们所支承的分割部件12,所以能够同时向多个分割部件12进行卷线。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一次的卷线中,若向一个定子10所需的6组分割部件12同时进行卷线,则能够显著地提高该定子10的生产率。
另外,为了提高生产率,也考虑了设置多个主轴并同时使它们旋转,同时向多个分割铁芯卷绕线材,但若设置多个在前端设置一对分割铁芯3、4那样的主轴,则需要比较大地取得邻接的主轴的距离,导致卷线装置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设置多个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在正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旋转轴上被它们所支承的分割部件12的重心一致,所以能够以分割部件12不干涉的程度,与以往相比使多个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接近。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20与设置多个现有的主轴那样的装置比较而不会大型化,并能够提高其生产率。
而且,作为使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旋转的主旋转机构42以及副旋转机构52,使用被分别独立地设置的伺服马达,所以能够将使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旋转的构造简化,并且也能够使该控制变得容易。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20能够避免大型化并且能够缩短其卷线的时间,能够提高其生产率。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分割部件是分割绕线管12的情况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能够支承分割部件,则该分割部件也可是绕线管被预先安装在铁芯的分割铁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为了从外周侧凸缘12b拉出连接线16a,而使一对分割部件12、12的外周侧凸缘12b对置,将该一对分割部件12、12支承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从内周侧凸缘12c拉出连接线16a的情况下,也可使一对分割部件12、12的内周侧凸缘12c对置,将该一对分割部件12、12支承于主部件支架41以及副部件支架51,在该对置的内周侧凸缘12c之间形成连接线16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利用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之间的线材13形成所希望的长度的连接线16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图17),但在需要比较长的连接线16a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也可在分割部件12形成捆扎成为连接线的线材13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
这样若在分割部件12形成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则如图21所示,在向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卷线结束之后,将从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线圈16拉出的线材13缠绕在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
然后,使喷嘴82移动,将线材13从该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拉伸至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使喷嘴82绕该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的周围运转,进而将线材13缠绕在该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
这样,在将线材13缠绕在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之后,使喷嘴82的前端与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对置,将从喷嘴82拉出的线材13向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引入。
然后,如图22所示,使副部件支架51与主部件支架41同步沿相同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旋转,使从喷嘴82放出的线材13卷绕在与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筒状躯体部12a,在该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形成线圈16。
这样,若在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形成经由连接线16a连结的线圈16、16,则该连接线16a的长度成为对被缠绕在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和另一方的分割绕线管12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的线材13的长度加上一对分割绕线管12、12的间隔L而得的长度。
因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卷线工序中,即便使主部件支架41与副部件支架51比较接近,也能够得到经由比较长的连接线16a而连结的线圈16,能够防止主部件支架41与副部件支架51的间隔扩大而卷线作业所需的作业环境扩大。
另外,若将缠绕线材13的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在之后的工序中进行热熔融而使其消失,则能够省略从该余长线材缠绕突起12d解开线材13成为连接线16a的工序。
以上,虽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之一,其宗旨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

Claims (10)

1.一种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是将线材(13)连续地卷绕在一对分割部件(12、12)的卷线装置(20),
其中,具备:
主部件支架(41),其支承一方的分割部件(12);
主旋转机构(42),其使上述主部件支架(41)旋转;
副部件支架(51),其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对置地设置并支承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
副旋转机构(52),其使上述副部件支架(51)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的旋转同步地沿相同方向旋转;以及
线材放出机构(81),其将被卷线在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一起旋转的上述一方的分割部件(12)或者与上述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上述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上述线材(13)放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其中,
上述副部件支架(51)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同轴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其中,还具备:
支架移动机构(61、71),其使上述主部件支架(41)以及上述副部件支架(51)中的至少一方移动而能够改变上述主部件支架(41)与对置于上述主部件支架(41)的上述副部件支架(51)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其中,
上述主旋转机构由上述主部件支架(41)被直接并且同轴地安装于旋转轴(42a)的主伺服马达(42)构成,
上述副旋转机构由上述副部件支架(51)被直接并且同轴地安装于旋转轴(52a)的副伺服马达(52)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其中,
上述主部件支架(41)被设置多个,与多个上述主部件支架(41)相同数量的上述副部件支架(51)分别与多个上述主部件支架(41)对置地设置。
6.一种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是将线材(13)连续地卷绕在一对分割部件(12、12)的卷线方法,
其中,包含:
第一卷线工序,使支承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主部件支架(41)旋转,而使上述线材(13)卷绕在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一起旋转的上述一方的分割部件(12);以及
第二卷线工序,使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对置并且支承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副部件支架(51)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同步地沿相同方向以相同速度旋转,而使上述线材(13)卷绕在与上述副部件支架(51)一起旋转的上述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其中,
在上述第二卷线工序中,使上述副部件支架(51)与上述主部件支架(41)同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其中,
在上述第二卷线工序中,使上述主部件支架(41)所支承的上述一方的分割部件(12)与上述副部件支架(51)所支承的上述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的距离,与在由上述一方的分割部件(12)和上述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构成的上述一对分割部件(12、12)已被组装的状态下在上述一对分割部件(12、12)之间所需的连接线(16a)的长度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其中,
通过使上述主部件支架(41)被直接并且同轴地安装于旋转轴(42a)的主伺服马达(42)的上述旋转轴(42a)旋转,而进行上述主部件支架(41)的旋转,通过使上述副部件支架(51)被直接并且同轴地安装于旋转轴(52a)的副伺服马达(52)的上述旋转轴(52a)旋转,而进行上述副部件支架(51)的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分割部件的卷线方法,其中,
使用多个上述主部件支架(41),
在上述第一卷线工序中,使多个上述主部件支架(41)同时旋转,而将上述线材(13)分别卷绕在多个上述主部件支架(41)所分别支承的上述一方的分割部件(12),
与多个上述主部件支架(41)对置地设置多个上述副部件支架(51),
在上述第二卷线工序中,使多个上述副部件支架(51)与多个上述主部件支架(41)同步地沿相同方向以相同速度同时旋转,而将上述线材(13)分别卷绕在多个上述副部件支架(51)所分别支承的上述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2)。
CN201811031312.3A 2017-09-28 2018-09-05 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Active CN1095865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7904 2017-09-28
JP2017187904A JP7058454B2 (ja) 2017-09-28 2017-09-28 分割部材の巻線装置及びその巻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6532A true CN109586532A (zh) 2019-04-05
CN109586532B CN109586532B (zh) 2021-09-14

Family

ID=65919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31312.3A Active CN109586532B (zh) 2017-09-28 2018-09-05 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8454B2 (zh)
CN (1) CN10958653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4679A (zh) * 2018-02-15 2019-08-23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线材卷取治具、绕组装置以及线材的绕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9370B (zh) * 2020-09-21 2022-08-30 吴伶俐 一种双坐标绕线装置
CN112735806A (zh) * 2021-01-11 2021-04-30 王小英 一种变压器铁芯绕线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2921A (ja) * 2002-08-07 2004-03-04 Aisin Aw Co Ltd コイルの形成方法及び形成装置
CN1819409A (zh) * 2005-01-24 2006-08-16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轴向空气隙型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340576A (ja) * 2005-06-06 2006-12-14 Honda Motor Co Ltd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CN105379072A (zh) * 2013-07-26 2016-03-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轴向间隙型电动机及其绕组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8430A (ja) 2000-01-31 2001-08-10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638858B2 (ja) 2000-07-19 2005-04-13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線材の巻線方法及び装置
JP4916730B2 (ja) 2006-02-07 2012-04-18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テータ
JP5036442B2 (ja) 2007-07-27 2012-09-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2921A (ja) * 2002-08-07 2004-03-04 Aisin Aw Co Ltd コイルの形成方法及び形成装置
CN1819409A (zh) * 2005-01-24 2006-08-16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轴向空气隙型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340576A (ja) * 2005-06-06 2006-12-14 Honda Motor Co Ltd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CN105379072A (zh) * 2013-07-26 2016-03-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轴向间隙型电动机及其绕组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4679A (zh) * 2018-02-15 2019-08-23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线材卷取治具、绕组装置以及线材的绕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8454B2 (ja) 2022-04-22
CN109586532B (zh) 2021-09-14
JP2019062713A (ja) 2019-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6532A (zh) 分割部件的卷线装置以及其卷线方法
CN100369364C (zh) 多极电枢的卷线方法及卷线装置
KR101868802B1 (ko) 합사장치
CN101257239B (zh) 多极电枢的绕线装置及绕线方法
US8490280B2 (en) Winding device
CN103305944B (zh) 纺丝牵引装置
EP2041860B1 (en) Automatic winder for an inside brushless stator
JP5936270B2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CN102867642B (zh) 多根线绕线装置及多根线绕线方法
KR100207754B1 (ko) 고정자코일의 권선제조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2270907B (zh) 绕线装置
CN104641541A (zh) 卷线装置以及卷线方法
CN103361812B (zh) 混合长丝制造装置
JP5363804B2 (ja) 多連巻き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装置
BR112015029780B1 (pt) Máquina para produção de bobinas de fio com posições de bobinamento superimpostas com acionadores de motor múltiplos
US2817206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coils and other twisted and mated elements
JP2006340576A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CN108735501A (zh) 一种多角度线嘴的多轴同步绕线设备
JP7178856B2 (ja) 線材の巻線装置及びその巻線方法
CN112193932B (zh) 蚕丝丝线绕制方法
JP6318015B2 (ja) ツイスト線製造装置
TWI436553B (zh) 對於外轉子用定子核心的平行繞線方法及繞線裝置
JP3365145B2 (ja) 巻線装置
JP4401093B2 (ja) 巻線装置
JP5178461B2 (ja) 紡糸巻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Ritt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Rit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