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52116B - 锁止解除单元 - Google Patents

锁止解除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52116B
CN109552116B CN201810663893.6A CN201810663893A CN109552116B CN 109552116 B CN109552116 B CN 109552116B CN 201810663893 A CN201810663893 A CN 201810663893A CN 109552116 B CN109552116 B CN 1095521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ain body
restricting
groov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6389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52116A (zh
Inventor
贵岛义和
塚田充
伊东宏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 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52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2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52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2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tiltabl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外部管不易从槽部脱落的锁止解除单元。所述锁止解除单元具备:托架,其固定于座椅靠背的框架;主体,其固定于托架;杆,其经由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主体支承;内部线缆,其一端固定于杆,另一端连结于倾斜装置;外部管,其覆盖内部线缆;以及限制部,其限制主体的变形,主体具备板状部,在该板状部,沿板厚方向贯穿形成有从设置于一端缘的开口部延伸设置的槽部,主体的位于板状部的板厚方向的部分在一端缘侧开放,外部管具备:小径部,其嵌入槽部;以及大径部,其设置于小径部的轴向两端,并且外径大于小径部的外径,限制部限制板状部向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当中的开口部侧的移动。

Description

锁止解除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倾斜装置的锁止解除单元,并涉及一种能够使外部管 不易从槽部脱落的锁止解除单元。
背景技术
就汽车等的座椅而言,座椅靠背以能够通过倾斜装置调节角度的方式 被座垫支承。该座椅具有解除倾斜装置的锁止的锁止解除单元(专利文献 1)。详细而言,锁止解除单元将杆配置于座椅靠背的上部(落座者的肩膀) 附近,利用内部线缆来连接该杆和倾斜装置,并通过杆的操作来解除锁止。 并且,将以使杆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杆的主体组装于托架,该托架固定于 座椅靠背的框架。而且,通过使覆盖内部线缆的外部管的小径部沿径向滑 动而组装于槽部中,从而构成锁止解除单元,其中,槽部沿板厚方向贯穿 主体的板状部且在板状部的一端缘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8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外部管从由于杆的旋转操作而被牵拉的内 部线缆受到轴向的牵拉载荷。由于该牵拉载荷,主体以槽部所开口的板状 部的一端缘侧被牵拉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存在有如下的问题点,即, 由于板状部以槽部所开口的一端缘向杆靠近的方式倾斜,因此小径部随着 该倾斜而在槽部内向开口侧移动,由此外部管容易从槽部脱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 够使外部管不易从槽部脱落的锁止解除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锁止解除单元将解除力传递给以倾斜装置 从而能够进行角度调节,所述倾斜装置使座椅靠背能进行角度调节地被座 垫支承,所述锁止解除单元具备:托架,其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框架; 主体,其固定于所述托架;杆,其经由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所述主 体支承;内部线缆,其一端固定于所述杆,另一端连结于所述倾斜装置, 并且将通过由所述杆的旋转操作引起的牵拉所产生的解除力传递给所述 倾斜装置;外部管,其覆盖所述内部线缆;以及限制部,其限制所述主体 的变形,所述主体具备板状部,在所述板状部,沿板厚方向贯穿形成有从 设置于一端缘的开口部延伸设置的槽部,所述主体的位于所述板状部的板 厚方向的部分在所述一端缘侧开放,所述外部管具备:小径部,其嵌入所 述槽部;以及大径部,其设置于所述小径部的轴向两端,并且外径大于所 述小径部的外径,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板状部向所述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 当中的所述开口部侧的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起到如下的效果。在板状部的一 端缘设置有槽部的开口部,主体的位于板状部的板厚方向的部分在一端缘 侧开放。由此,使外部管从一端缘侧沿径向滑动,能够在将小径部嵌入槽 部的同时,使大径部位于板状部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如此,能够将外部管 容易地组装于板状部。
另外,由于主体的位于板状部的板厚方向的部分在一端缘侧开放,因 此主体的一端缘侧的刚性比较弱。因此,当外部管从由于杆的旋转操作而 被牵拉的内部线缆受到轴向的牵拉载荷时,主体将要以板状部的一端缘侧 向杆侧被牵拉的方式发生变形。即,板状部向一端缘侧(槽部的延伸设置 方向中的开口部侧)移动,并且板状部以板状部的一端缘向杆靠近的方式 倾斜。但是,由于板状部的向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中的开口部侧的移动被限制部限制,因此板状部的倾斜也被抑制。由此,由于能够对小径部沿着 倾斜的板状部在槽部内向开口部侧移动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使外部 管不易从槽部脱落。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 元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限制部相对于板状部位于槽部的 延伸设置方向的开口部侧。而且,由于限制部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在小 径部嵌入到槽部的状态下大径部能够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使小径部在槽部 内向开口部侧移动,大径部也会与限制部接触,从而能够使小径部不从开 口部脱出。因此,能够防止外部管从槽部的脱落。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除了第二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 元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在未操作杆时,在限制部与主体 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在杆的操作时或振动时的限制部与主体 的接触声或摩擦声,并且能够通过限制部与主体之间的间隙来吸收限制部 或主体的制造误差,从而抑制组装性的恶化。
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除了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所述的 锁止解除单元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托架具备:框架固定 部,其固定于框架;主体固定部,其固定于主体;以及连结部,其连结框 架固定部与主体固定部。连结部的相对于板状部位于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 的开口部侧的部分为限制部。由此,由于沿用托架的一部分而能够在不追 加部件的条件下设置限制部,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设置限制部的作业工序和 成本的增加。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除了第四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 元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主体固定部形成为供包含板状部 在内的主体的一部分插入至内侧的环状。连结部在从主体固定部侧去往框 架固定部侧的中途具备向主体侧弯曲的弯曲部。连结部中的比弯曲部靠框 架固定部侧的部分为限制部。如此,能够通过弯曲部而使作为连结于环状 的主体固定部的外周的连结部的一部分的限制部靠近板状部。由此,由于 能够容易地将板状部收容于环状的主体固定部的内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 主体插入主体固定部。
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 元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托架具备:框架固定部,其固定 于框架;主体固定部,其固定于主体;以及连结部,其连结框架固定部和 主体固定部。板状部的朝向相对于板状部位于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开口 部侧的连结部的部分突出的部分为限制部。由此,由于沿用板状部的一部 分而能够在不追加部件的条件下设置限制部,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设置限制 部的作业工序和成本的增加。
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除了第一方案所述的锁止解除单 元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由托架之外的其他部件构成的限 制部固定于托架。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限制部设置于不具有限制部的现有 的锁止解除单元。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锁止解除单元的座椅的上方立 体图。
图2中的(a)为主体以及杆的下方立体图,(b)为从图2(a)的箭头 Ⅱb方向观察到的主体以及杆的仰视图。
图3中的(a)为锁止解除单元的侧视图,(b)为图3(a)的Ⅲb-Ⅲb 线处的锁止解除单元的剖视图。
图4中的(a)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锁止解除单元的侧视图,(b)为图4(a)的Ⅳb-Ⅳb线处的锁止解除单元的剖视图。
图5中的(a)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锁止解除单元的侧视图,(b)为图 5(a)的Ⅴb-Ⅴb线处的锁止解除单元的剖视图。
图6中的(a)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锁止解除单元的侧视图,(b)为从 图6(a)的箭头Ⅵb方向观察到的锁止解除单元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具 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锁止解除单元10的座椅1的上方立体图。图2 (a)为主体30以及杆31的下方立体图。图2(b)为从图2(a)的箭头Ⅱb 方向观察到的主体30以及杆31的仰视图。另外,在图1中,图示了座椅1的 座椅靠背3的靠背框架6,但省略了座椅靠背3的靠背衬垫和表皮材料的图 示。图2(a)中图示了内部线缆40以及外部管43的一部分。另外,各附图 中的箭头U-D、L-R、F-B分别表示座椅1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 向。其中,座椅1的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不一定与搭载座椅1的车辆的左 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座椅1为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双人用的座席。另外,也可 以将座椅1设为单人用的座席,还可以将座椅1设为车辆以外的飞机、船舶 等的座席。座椅1具备:构成座面的座垫2;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3;以及 固定于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的头枕4。
座垫2通过使由软质聚氨酯泡沫等发泡体构成的座垫衬垫(未图示) 被座垫框架5支承,并由表皮材料2a覆盖座垫衬垫而构成。座椅靠背3也同 样地,通过使由软质聚氨酯泡沫等发泡体构成的靠背衬垫(未图示)被靠 背框架6支承,并由表皮材料(未图示)覆盖靠背衬垫而构成。
靠背框架6主要具备:沿上下方向U-D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部框架 6a;架设在一对侧部框架6a之间的下端侧的下部框架6b;以及架设在一对 侧部框架6a之间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6c。侧部框架6a、下部框架6b以及上 部框架6c为金属制的部件,彼此通过焊接或螺纹固定等接合而构成为大致 方形框状。另外,也可以将侧部框架6a、下部框架6b以及上部框架6c设 为合成树脂制的部件。
一对侧部框架6a的下端部经由倾斜装置7而分别连结于座垫框架5的 后端部。倾斜装置7以能够对座椅靠背3进行角度调节的方式将座椅靠背3 支承于座垫2。倾斜装置7具备能够以旋转轴8a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曲轴状的 锁止解除部8。
锁止解除部8分别设置于一对侧部框架6a的内侧。在锁止解除部8,可 钩挂在后述的环状的下端部42的钩挂部8b设置在从旋转轴8a离开的位置。 锁止解除部8通过弹簧部件(未图示)的弹性力而被向图1所示的预定位置 施力。
在未操作锁止解除部8时,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垫2的角度被锁止。通 过向上方U牵拉钩挂部8b,抵抗弹簧部件的弹性力而使锁止解除部8以旋 转轴8a为中心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解除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垫2的角度的锁 止,进而能够调节座椅靠背3的角度。
在座椅1设置有锁止解除单元10,该锁止解除单元10向倾斜装置7的锁 止解除部8传递如向上方U牵拉钩挂部8b那样的解除力,从而能够调节座 椅靠背3的角度。锁止解除单元10具备:固定于上部框架6c的上部的托架 20;固定于托架20的主体30;可旋转地被主体30支承的杆31;连结杆31与 锁止解除部8的钩挂部8b的内部线缆40;以及覆盖内部线缆40的外部管43。
托架20具备:固定于上部框架6c的框架固定部21;固定主体30的环状 的主体固定部22;以及连结框架固定部21与主体固定部22的连结部23、24。 框架固定部21为沿左右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平板,通过焊接或螺纹固定等 而固定于上部框架6c的上部。
主体固定部22为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或剪切加工而形成的大 致环状的部件。主体固定部22通过外周缘稍微向下方D弯曲,并且后端部 向下方D大幅弯曲的方式而形成。
连结部23、24为沿上下方向U-D延伸设的金属板。连结部23、24的下 端与主体固定部22一体成形,上端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于主体固定部22的外 周面。
连结部23具备:从上端去往下端的中途向左方L(连结部24侧)弯曲 的弯曲部23a;以及从弯曲部23a的左端向下方D延伸设置并连结弯曲部 23a与框架固定部21的平板状的限制部23b。连结部24形成为平板状。连结 部23的限制部23b以及连结部24设置为相对于框架固定部21大致垂直。通 过对预定形状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从而不仅形成直立设置于框架固定 部21的左右方向L-R的端缘的连结部23、24,还形成弯曲部23a以及限制 部23b。
如图1、图2(a)以及图2(b)所示,主体30为合成树脂制的部件。 主体30具备:露出于座椅靠背3的表皮材料(未图示)的外部的露出部32; 以及从露出部32向下方D突出的突出部33、34。露出部32通过后端部以沿 着主体固定部22的方式向下方D大幅弯曲而形成。在露出部32,于上表面 侧设置有将杆31收纳于内侧的凹坑32a。
突出部33为使板厚方向朝向左右方向L-R,并且从露出部32的左侧向 下方D突出的板状的部件。在突出部33形成有使前端缘朝向露出部32的后 端部(后方B)凹陷的凹部33a。
突出部34为从露出部32的右侧向下方D突出的箱状的部件。在该突出 部34的内部收纳有杆31的一部分(旋转板39)。突出部34具备:从露出部 32向下方D延伸设置的多个壁部35a、35b、35c;以及端缘连结于壁部35a、35b、35c的下端的板状部36。
壁部35a直立设置于板状部36的前方F的端缘。在壁部35a,朝向壁部 35c(后方B)凹陷的凹部34a横跨左右方向L-R而形成。该凹部34a与凹 部33a处于同一直线上。主体固定部22的前侧的内周缘嵌入凹部33a、34a。 壁部35a的宽度(左右方向L-R的尺寸)在整个上下方向U-D上为恒定。
壁部35b直立设置于板状部36的左方L的端缘。壁部35b在整个上下 方向U-D上沿前后方向F-B连结壁部35a与壁部35c。壁部35c直立设置于 板状部36的后方B的端缘。壁部35c设定为上部的宽度小于下部的宽度(左 右方向L-R的尺寸)。这是为了确保被收纳于突出部34的内部的旋转板39 的旋转轨道。
板状部36配置为与后述的旋转轴37大致平行。在板状部36,沿板厚方 向贯穿板状部36而形成有槽部36b。槽部36b从设置在板状部36的右端缘 36a的开口部36c朝向壁部35b延伸设置。槽部36b的延伸设置方向为主体 30或座椅1的左右方向L-R。外部管43的小径部44a嵌入该槽部36b。槽部 36b在从开口部36c去往壁部35b的中途,宽度(前后方向F-B尺寸)缩窄。 由此,能够使小径部44a不易从槽部36b脱出。
杆31为在整个前后方向F-B上弯曲的大致厚板状的合成树脂制的部 件。杆31经由旋转轴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主体30支承。旋转轴37为金属 棒,插入被设置于杆31以及主体30的贯穿孔。杆31在未被操作时,大致全 体被收纳于露出部32的凹坑32a。以下,在对杆3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情况 下,若没有特别指示,则对未操作杆31时的状态进行说明。
杆31具备向下方D突出并且收纳于主体30的突出部34的内部的旋转 板39。旋转板39为在侧视时呈大致扇状的板材。旋转板39的板厚方向与壁 部35b的板厚方向相同。
在旋转板39形成有从与壁部35b相反的一侧的面朝向壁部35b凹陷的 圆孔39a。在旋转板39的外周面,于圆孔39a的更靠下方D形成有槽39b。 槽39b与圆孔39a连通,并形成为以圆孔39a为中心的轨道状。在旋转板39 形成有从圆孔39a朝向后方B切开至旋转板39的外周面的缺口部39c。该缺 口部39c贯穿比槽39b靠壁部35b的相反侧的板状部分而形成。
内部线缆40主要通过由具有滑动性的合成树脂覆盖不锈钢等金属制 的线缆的部件构成,具有预定的挠性。内部线缆40的两端分别为,中心轴 与自身的轴正交的圆柱状的金属制的上端部41和金属制的环状的下端部 42。通过将上端部41可旋转地嵌入杆31的圆孔39a,并将下端部42钩挂于 锁止解除部8的钩挂部8b,从而杆31和锁止解除部8通过内部线缆40而被连 结。
外部管43为主要由合成树脂覆盖不锈钢等金属制的芯材的管,具有预 定的挠性。内部线缆40穿过外部管43的内部,并且内部线缆40从外部管43 的上端部44以及下端部45拉出。另外,内部线缆40以及外部管43在预定位 置设定有分叉部46,从而相对于一个上端部41、44而具有两个下端部42、 45。两下端部42、45分别配置于一对侧部框架6a。
外部管43的上端部44以及下端部45被构成为刚性比其他的部位高。上 端部44具备小径部44a和分别设置于小径部44a的轴向两端的大径部44b。 大径部44b的外径大于小径部44a的外径。下端部45也与上端部44相同地, 在小径部(未图示)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外径大于小径部的大径部(未图示)。
上端部44的小径部44a嵌入主体30的板状部36的槽部36b,大径部44b 与板状部36的板厚方向的两个面接触。由此,上端部44以不能沿轴向移动 的方式固定于板状部36。由于主体30的板状部36经由托架20而固定于靠背 框架6,因此上端部44也固定于靠背框架6。
下端部45钩挂于从侧部框架6a向内侧伸出的金属板状的夹子6d。详细 而言,通过将下端部45的小径部嵌入夹子6d,并使下端部45的大径部与夹 子6d的上下两侧接触,从而下端部45以不能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固定于侧部 框架6a。
这种锁止解除单元10以下述方式组装于靠背框架6。首先,将托架20 的框架固定部21固定于上部框架6c。接下来,将内部线缆40的下端部42连 结于锁止解除部8的钩挂部8b,并将外部管43的下端部45固定于侧部框架 6a的夹子6d。
接下来,将内部线缆40的上端部41插入杆31的圆孔39a,并且在使内 部线缆40通过缺口部39c的同时,将内部线缆40引导至槽39b。接下来,将 外部管43的上端部44的小径部44a以从开口部36c向左方L滑动的方式嵌 入主体30的板状部36的槽部36b。
接下来,在将主体30的一部分插入环状的主体固定部22的同时,将主 体30的凹部33a、34a嵌入主体固定部22的前侧的内周缘。在该状态下,将 主体30的露出部32安放在主体固定部22的上表面之后,通过螺栓等将露出 部32的后端部固定在主体固定部22的后端部。如此,锁止解除单元10被组 装到靠背框架6。
之后,将靠背衬垫和表皮材料(均未图示)安装于靠背框架6,从而 组装出座椅靠背3。另外,也可以在将靠背衬垫和表皮材料安装到靠背框 架6之后,将内部线缆40和外部管43组装于主体30以及杆31,并将主体30 组装于托架20。
另外,由于在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不存在壁部35a、35b、35c,因此 主体30(突出部34)的位于板状部36的板厚方向的部分在右端缘36a侧(右 方R)开放。因此,杆31的位于板状部36的上方U(箱状的突出部34内) 的旋转板39容易从右方R进入,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内部线缆40向旋转板 39的组装。
而且,主体30的位于板状部36的板厚方向的部分在右端缘36a侧开放, 在右端缘36a设置有槽部36b的开口部36c。由此,如上述那样,通过使外 部管43的上端部44从右端缘36a侧向左方L滑动,能够在从开口部36c将 小径部44a嵌入槽部36b的同时,使大径部45b位于(接触)板状部36的板 厚方向的两侧。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外部管43向板状部36的组装。
以此种方式组装出的锁止解除单元10中,露出部32以及杆31露出于座 椅靠背3的上端部。当对收纳于露出部32的凹坑32a的状态下的杆31向上方 U进行旋转操作时,连结到杆31的内部线缆40将向上方U被牵拉。由此, 内部线缆40在相对于靠背框架6而被固定的外部管43的内部向上方U移 动。即,内部线缆40从外部管43的上端部44拉出的量增加,内部线缆40从 下端部45拉出的量减少。
由此,由于下端部45与锁止解除部8之间的内部线缆40变短,因此锁 止解除部8的钩挂部8b向上方U被牵拉,从而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垫2的角 度的锁止被解除。如此,通过内部线缆40将通过由杆31的旋转操作引起的 牵拉所产生的解除力传递给倾斜装置7的锁止解除部8,从而能够进行座椅 靠背3相对于座垫2的角度调节。
当停止杆31的旋转操作时,锁止解除部8将通过倾斜装置7的弹簧部件 (未图示)的弹性力返回到预定位置,从而座椅靠背3的角度调节再次变为 不可能。同时,通过弹簧部件的弹性力,内部线缆40以及杆31也返回到杆 31的旋转操作前的原本的位置。
另外,在旋转操作杆31时,由于内部线缆40与外部管43之间的摩擦等, 会从被杆31牵拉的内部线缆40向外部管43施加朝轴向上方的牵拉载荷。并 且,会从外部管43向板状部36施加朝轴向上方的牵拉载荷。另外,以下, 将内部线缆40或外部管43的轴向上方简称为轴向上方来进行说明。
在此,由于为了容易进行内部线缆40或外部管43的组装,而使主体30 (突出部34)位于板状部36的板厚方向的部分在右端缘36a侧开放,因此突 出部34的右端缘36a侧的刚性变弱。而且,由于为了确保杆31的旋转板39 的旋转轨道,而使从壁部35b朝向右端缘36a侧的壁部35c的上部的宽度减 小,因此突出部34的右端缘36a侧的刚性进一步变弱。
由于突出部34的右端缘36a侧的刚性弱,因此当由于杆31的旋转操作 而向板状部36施加朝轴向上方的载荷时,突出部34将以上部侧为支点发生 变形,从而使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侧向轴向上方(杆31侧)被牵拉。即, 在板状部36向右端缘36a侧(槽部36b的开口部36c侧)移动的同时,板状 部36将以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靠近杆31的方式倾斜。
由于板状部36在无载荷状态下与杆31以及主体30的旋转轴37平行,因 此板状部36配置为与槽部36b内的内部线缆40的牵拉方向(轴向)大致垂 直。当该板状部36相对于与内部线缆40的牵拉方向垂直的平面朝向右端缘 36a上升倾斜时,该倾斜角度越大,朝外部管43的轴向上方的牵拉载荷中 的与板状部36平行的分量越大。于是,大径部44b在板状部36上滑动,小 径部44a容易在槽部36b内向开口部36c侧移动。
尤其是由于主体30为合成树脂制,因此在将具有座椅1的车辆放置在 直射日光下而使车内温度升高了的情况下,主体30有时会软化。当在主体 30软化了的状态下对杆31进行旋转操作时,突出部34容易因来自外部管43 的牵拉载荷而发生变形,从而使朝向右端缘36a的板状部36的上升倾斜进 一步变大。另外,板状部36容易以使槽部36b扩宽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 小径部44a更容易在槽部36b内向开口部36c侧移动。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相对于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在槽 部36b的延伸设置方向中的开口部36c侧(右方R)的附近配置有托架20 的限制部23b。因此,由于杆31的旋转操作所引起的板状部36的向右方R 的移动被限制部23b限制。伴随着限制部23b对板状部36的移动的限制, 板状部36的倾斜也被抑制。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小径部44a沿着倾斜的板状部36在槽部36b内向开口部36c侧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外部管43不 易从槽部36b脱落。
限制部23b配置在开口部36c的右方R的附近。更加详细而言,限制 部23b配置于,在小径部44a嵌入到槽部36b的状态下大径部44b能够与限 制部23b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使小径部44a在槽部36b内向开口部36c侧 移动,大径部44b也能够与限制部23b接触而使小径部44a不会从开口部36c 脱出。如此,由于开口部36c被限制部23b封堵,以使外部管43无法脱落, 从而无论板状部36的倾斜如何,均能够防止外部管43从槽部36b的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板状部36向右方R移动的同时板状部36 倾斜时,比小径部44a靠下方D(下端部45侧)的大径部44b将与限制部 23b接触,从而板状部36的向右方R的移动经由外部管43而被限制部23b 限制。但是,也可以对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尺寸进行变更,以使由于杆31 的操作而向右方R移动的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与限制部23b直接接触,从而使板状部36的向右方R的移动被限制部23b限制。
较之于板状的限制部23b与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接触的情况,限制 部23b与筒状的大径部44b接触的情况,能够使接触面积更小。因此,较 之于限制部23b与板状部36的摩擦声,能够使限制部23b与大径部44b的摩 擦声更小。
限制部23b具备在侧视时,从以直线状连结框架固定部21和主体固定 部22的部位向前方F伸出的伸出部23c。通过伸出部23c,能够将上端部44 收容于侧视时的限制部23b的外形线的内侧。由此,当在操作杆31时小径 部44a向开口部36c侧发生了移动时,能够使大径部44b可靠地与限制部23b 接触。结果,能够可靠地防止外部管43从槽部36b的脱落。
虽然限制部23b配置在板状部36的附近,但在不操作杆31时,在限制 部23b与主体30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杆31的操作时或 搭载有座椅1的车辆的振动时的限制部23b与主体30的接触声或摩擦声。
另外,在不操作杆31时限制部23b与主体30接触的情况下,若限制部 23b或主体30具有制造误差,则存在无法将主体30组装于托架20,或者组 装变得困难的情况。对此,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限制部23b与主 体30之间的间隙来吸收限制部23b或主体30的制造误差,因此能够抑制主 体30向托架20的组装性的恶化。
由于限制部23b为连结部23的位于板状部36以及开口部36c的右方R 的部分,因此通过稍微变更托架20的形状便能够容易地设置限制部23b。 如此,由于能够沿用托架20的一部分而在不追加部件的条件下设置限制部 23b,因此能够对用于设置限制部23b的作业工序和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
而且,限制部23b为,两端分别连结于框架固定部21以及主体固定部 22的连结部23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在操作杆31时,限制部23b从外部管 43或板状部36受到向右方R的载荷,也能够使限制部23b不易变形。即, 能够通过限制部23b容易地限制板状部36向右方R的移动。结果,能够使 外部管43更不易从槽部36b脱落。
插入至主体固定部22的内侧(向下方D伸出)的主体30的突出部33、 34和杆31的一部分,在仰视时收容于环状的主体固定部22的左右内侧。由 此,当将主体30以及杆31向主体固定部22组装时,能够将突出部33、34和 杆31的一部分顺畅地插入主体固定部22。即,能够容易地将主体30以及杆 31组装到主体固定部22。
为了限制这种主体30的板状部36向右方R的移动,通过弯曲部23a而 使连结部23向左方L(连结部24侧)弯曲,从而使限制部23b靠近被收容 于主体固定部22的左右内侧的板状部36。结果,能够容易地将主体30以及 杆31组装到主体固定部22,并且通过限制部23b充分地抑制板状部36向右 方R的移动,从而使外部管43不易从槽部36b脱落。
而且,限制部23b的板状部36侧的面在仰视或主视时,位于与主体固 定部22的内周相比靠左右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限制部23b更加靠近 被收容于主体固定部22的左右内侧的主体30的板状部36。结果,由于能够 通过限制部23b进一步抑制板状部36向右方R的移动,因此能够使外部管 43更不易从槽部36b脱落。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弯曲部23a而将连结部23形成为平板状,将连结 部23的上端连结于主体固定部22的内周,并使连结部23的下端侧的限制部 23b靠近板状部36。另外,在该情况下,当主体固定部22的外周侧受到载 荷时,主体固定部22有可能以主体固定部22与连结部23的连结部分为支点 而发生变形。因此,优选为,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连结部23设置弯曲部 23a,在将连结部23的上端连结于主体固定部22的外周的同时,使限制部 23b靠近板状部36。由此,能够在确保托架20的强度的同时,使外部管43 不易从槽部36b脱落。
接下来,参照图4(a)以及图4(b)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 实施方式中,对连结部23的一部分为限制部23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 相对,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连结部52与板状部36之间配置作为连结部52 之外的其他部件的限制部53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 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4(a)为第二实施方 式中的锁止解除单元50的侧视图。图4(b)为图4(a)的Ⅳb-Ⅳb线处的 锁止解除单元50的剖视图。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锁止解除单元50的托架51具备:固定 于上部框架6c(参照图1)的框架固定部21;固定主体30的环状的主体固 定部22;以及连结框架固定部21和主体固定部22的连结部24、52。锁止解 除单元50中,限制部53固定于托架51的连结部52。
连结部24、52为沿上下方向U-D延伸设置的金属板。就连结部24、52 而言,下端与主体固定部22一体成形,上端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主体固定部 22的外周面。连结部24、52形成为平板状,并设置为与框架固定部21大致 垂直。通过对预定形状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形成直立设置于框架 固定部21的左右的端缘的连结部24、52。
锁止解除单元50的限制部53为配置于连结部52与板状部36之间的大 致长方体状的金属制的部件。在未操作杆31时,限制部53与主体30稍微分 离。限制部53通过螺栓54固定于连结部52的内侧(连结部24侧)。
另外,也可以将限制部53固定于框架固定部21或主体固定部22。另外, 不限于通过螺栓54将限制部53固定于托架51的情况,也可以焊接托架51和 限制部53,或者设置爪或孔等进行嵌合。如若限制部53的固定方法为焊接, 则可以不在托架51设置供螺栓贯穿的贯穿孔等,因此能够减少用于设置限 制部53的对托架51的加工。
限制部53相对于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配置在右方R的附近。由此,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由伴随着杆31的旋转操作而施加于板状部36的朝 外部管43的轴向上方的牵拉载荷引起的板状部36向右方R的移动被限制 部53限制。当通过限制部53限制板状部36的移动时,由施加于板状部36的 牵拉载荷引起的、板状部36的朝向右端缘36a的上升倾斜也被抑制。由此, 由于能够抑制小径部44a沿着倾斜的板状部36在槽部36b内向开口部36c侧 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外部管43不易从槽部36b脱落。
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部36c被限制部23b封堵以使外部管43不 能脱落,因此在将主体30组装到托架20的状态下,无法从槽部36b卸下外 部管43,或者无法将外部管43安装到槽部36b。与此相对,第二实施方式 中,由于限制部53未位于开口部36c的右方R(槽部36b的延伸设置方向 中的开口部36c侧),因此开口部36c未被封堵。因此,在将主体30组装到 托架20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槽部36b拆装外部管43。结果,能够提高锁 止解除单元50向靠背框架6的组装顺序的自由度,并且在维护时等能够容 易地拆装外部管43等。
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托架20的一部分设为限制部23b,但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托架51和限制部53为不同的部件,因此能够比较自由地 设定托架51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限制部53设置于不具有限制部53 的现有的锁止解除单元的托架。
接下来,参照图5(a)以及图5(b)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 二实施方式中,对固定于托架51的限制部53不位于开口部36c的右方R的 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固定于托架61的限制 部63位于开口部36c的右方R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锁止解除单元60的托架61具备:固定 于上部框架6c(参照图1)的框架固定部21;固定主体30的环状的主体固 定部22;以及连结框架固定部21和主体固定部22的连结部24、62。
连结部24、62为沿上下方向U-D延伸设置的金属板。就连结部24、62 而言,下端与主体固定部22一体成形,上端通过焊接等接合于主体固定部 22的外周面。连结部24、62形成为平板状,并设置为与框架固定部21大致 垂直。通过对预定形状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形成直立设置于框架 固定部21的左右的端缘的连结部24、62。
连结部62的一部分位于开口部36c的右方R(槽部36b的延伸设置方 向中的开口部36c侧)。在连结部62,贯穿相对于槽部36b位于延伸设置方 向的部分而形成有贯穿孔62a。
锁止解除单元60的限制部63为圆柱状的金属制的部件。限制部63通过 插入到贯穿孔62a的螺栓64而将一端固定于连结部62的内侧(连结部24 侧)。由此,限制部63的另一端与板状部36稍微分离,并且限制部63配置 在连结部52与板状部36之间。
限制部63相对于板状部36的右端缘36a配置在右方R的附近。由此,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由伴随着杆31的旋转操作而施加于板状部36的朝 外部管43的轴向上方的牵拉载荷引起的板状部36向右方R的移动被限制 部63限制。当通过限制部63限制板状部36的移动时,由施加于板状部36的 牵拉载荷引起的、板状部36的朝向右端缘36a的上升倾斜也被抑制。由此, 由于能够抑制小径部44a沿着倾斜的板状部36在槽部36b内向开口部36c侧 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外部管43不易从槽部36b脱落。
而且,由于限制部63配置在开口部36c的右方R的附近,因此限制部 63位于如下位置,即,在小径部44a嵌入到槽部36b的状态下大径部44b能 够与限制部53接触的位置。即,由于开口部36c被限制部63封堵,以使外 部管43不能脱落,因此无论板状部36的倾斜如何,均能够防止外部管43从 槽部36b的脱落。
由于将圆柱状的限制部63最低限度地设置在必要的场所,因此能够抑 制限制部63的材料成本。另外,由于限制部63通过螺栓64固定于连结部62, 因仅通过将贯穿孔62a设置在不具有限制部63的现有的锁止解除单元的托 架的预定位置,便能够容易地将限制部63设置于现有的锁止解除单元。
而且,通过螺栓64而能够容易使限制部63相对于连结部62进行拆装。 因此,如果在将托架61组装到主体30的状态下拆下限制部63,则能够容易 地使外部管43相对于槽部36b进行拆装。结果,能够提高锁止解除单元60 向靠背框架6的组装顺序的自由度,并且在维护时等能够容易地拆装外部 管43等。
接下来,参照图6(a)以及图6(b)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 一实施方式中对托架20的一部分为限制部23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 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主体72的一部分为限制部76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以 下的说明。
图6(a)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锁止解除单元70的侧视图。图6(b)为 从图6(a)的箭头Ⅵb方向观察到的锁止解除单元70的仰视图。图6(b) 中省略了内部线缆40和外部管43的图示。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锁止解除单元70的托架71相对于第三 实施方式中的托架61,除了不具有贯穿孔62a这一点以外,为相同的结构, 因此省略说明。
锁止解除单元70的主体72为合成树脂制的部件。主体72具备:露出于 座椅靠背3的表皮材料的外部的露出部32;以及从露出部32向下方D突出 的突出部33、73。突出部73为从露出部32的右侧突出的箱状的部件。杆31 的旋转板39收纳于该突出部73的内部。
突出部73具备:从露出部32向下方D延伸设置的多个壁部35a、35b、 35c;以及端缘连结于壁部35a、35b、35c的下端的板状部74。壁部35a、 35b、35c分别直立设置于板状部74的除右端缘75以外的各端缘。
板状部74配置为与旋转轴37大致平行。在板状部74,沿板厚方向贯穿 板状部74而形成有槽部36b。槽部36b从设置于板状部74的右端缘75的开口 部36c朝向壁部35b延伸设置。外部管43的小径部44a嵌入该槽部36b。
在板状部74的右端缘75,设置有从开口部36c的前后方向F-B的两侧 分别向右方R突出的一对限制部76。另外,限制部76为板状部74的一部分, 限制部76的顶端为右端缘75的一部分。
限制部76为用于使板状部74的右端缘75的至少一部分靠近托架71的 连结部62的部件。连结部62相对于限制部76的顶端位于右方R(槽部36b 的延伸设置方向当中的开口部36c侧)的附近。
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由伴随着杆31的旋转操作而施加于板 状部74的朝外部管43的轴向上方的牵拉载荷引起的板状部74向右方R的 移动,通过板状部74的限制部76与连结部62接触而被限制。当通过限制部 76限制板状部74的移动时,由施加于板状部74的牵拉载荷引起的、板状部 74的朝向右端缘75的上升倾斜也被抑制。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小径部44a 沿着倾斜的板状部74在槽部36b内向开口部36c侧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 使外部管43不易从槽部36b脱落。
虽然限制部76配置在连结部62的附近,但在未操作杆31时,在限制部 76的顶端与托架71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杆31的操作时 或锁止解除单元70的振动时的限制部76与托架71的接触声或摩擦声,并且 能够通过限制部76与托架71之间的间隙来吸收限制部76或托架71的制造 误差,从而抑制主体72向托架71的组装性的恶化。
位于开口部36c的两侧的一对限制部76的间隔设定为大于外部管43的 大径部44b的直径。由此,能够在将主体72组装到托架71的状态下,将从 槽部36b取出的外部管43自一对限制部76之间拔出,并且能够将外部管43 放入一对限制部76之间并嵌入槽部36b。结果,能够提高锁止解除单元70 向背框架6(参照图1)的组装顺序的自由度,并且在维护时等能够容易地 拆装外部管43等。
由于限制部76为板状部74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稍微变更板状部74的形 状便能够容易地设置限制部76。如此,由于能够沿用板状部74的一部分而 在不追加部件的条件下设置限制部76,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设置限制部76的 作业工序和成本的增加。
尤其是由于具有板状部74的主体72为合成树脂制,因此仅通过在主体 72的成形模具追加与限制部76对应的部分,便能够容易地在板状部74设置 限制部76。即,由于能够在不在每次的主体72的制造时追加作业工序的条 件下设置限制部76,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用于设置限制部76的作业工序和 成本的增加。
虽然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 述各实施方式,可容易地推断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 各种改良变形。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形状或素材为一例,当 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或素材。例如,可以将主体30、72设为金属制, 或者将托架20、51、61、71或限制部53、63设为合成树脂制。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锁止解除单元10的托架20组装于上 部框架6c的上部,露出部32以及杆31露出于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的情况进 行了说明,但不一定要限于此。也可以将托架20组装于上部框架6c或侧部 框架6a的后部,或组装于侧部框架6a的侧部,使露出部32以及杆31露出 于座椅靠背3的背面部或侧部。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开口部36c设置于板状部36、74的右 端缘36a、7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要限于此。也可以将开口部 36c设置于板状部36、74的右端缘36a、75以外的一端缘。该情况下,为了 确保内部线缆40或外部管43的组装性,需要使位于板状部36、74的板厚方 向的主体30的一部分在设置有开口部36c的一端缘侧开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未操作杆31时,在沿槽部36b的延伸设置 方向与限制部23b、53、63、76对置的主体30或托架71与限制部23b、53、 63、76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要限于此。也可以 构成为使限制部23b、53、63、76与主体30或托架71始终接触。
虽然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对限制部76为板状部74的一部分的情况 进行说明,但并不一定要限于此。只要能够限制板状部74向槽部36b的延 伸设置方向当中的开口部36c侧的移动,则也可以将板状部74以外的主体72的一部分设为限制部。该情况下,由于限制部的下侧(板状部74侧的部 分)能够变形,因此与将板状部74的一部分设为限制部76的情况相比,难 以限制板状部74的移动。即,通过将板状部74的一部分设为限制部76,从 而易于限制板状部74的移动。
虽然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位于开口部36c的两侧的一对限制部 76的间隔设为大于外部管43的大径部44b的直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 不一定要限于此。也可以将一对限制部76的间隔设为小于外部管43的大径 部44b的直径。在该情况下,一对限制部76之间也成为槽部36b的一部分。
符号说明
2 座垫
3 座椅靠背
6 靠背框架(框架)
7 倾斜装置
10、50、60、70 锁止解除单元
20、51、61、71 托架
21 框架固定部
22 主体固定部
23、24、52、62 连结部
23b、53、63、76 限制部
30、72 主体
31 杆
36、74 板状部
36a、75 右端缘(一端缘)
36b 槽部
36c 开口部
37 旋转轴
40 内部线缆
43 外部管
44a 小径部
44b 大径部

Claims (7)

1.一种锁止解除单元,将解除力传递给倾斜装置从而能够进行角度调节,所述倾斜装置使座椅靠背能进行角度调节地被座垫支承,所述锁止解除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托架,其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框架;
主体,其固定于所述托架;
杆,其经由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所述主体支承;
内部线缆,其一端固定于所述杆,另一端连结于所述倾斜装置,并且将通过由所述杆的旋转操作引起的牵拉所产生的解除力传递给所述倾斜装置;
外部管,其覆盖所述内部线缆;以及
限制部,其限制所述主体的变形,
所述主体具备板状部和直立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端缘的壁部,在所述板状部,沿板厚方向贯穿形成有从设置于一端缘的开口部延伸设置的槽部,
通过使在所述板状部的所述一端缘不存在直立设置的所述壁部,从而所述主体的位于所述板状部的板厚方向的部分在所述一端缘侧开放,
所述外部管具备:
小径部,其嵌入所述槽部;以及
大径部,其设置于所述小径部的轴向两端,并且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小径部的外径,
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板状部向所述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当中的所述开口部侧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板状部而位于所述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所述开口部侧,并且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在所述小径部嵌入到所述槽部的状态下所述大径部能够接触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未操作所述杆时,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主体之间设置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备:
框架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框架;
主体固定部,其固定所述主体;以及
连结部,其连结所述框架固定部与所述主体固定部,
所述连结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板状部而位于所述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所述开口部侧,
所述限制部为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板状部而位于所述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所述开口部侧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固定部形成为供所述连结部连结于外周、且供包含所述板状部在内的所述主体的一部分插入内侧的环状,
所述连结部在从所述主体固定部侧去往所述框架固定部侧的中途具备向所述主体侧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限制部为所述连结部中的比所述弯曲部靠所述框架固定部侧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备:
框架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框架;
主体固定部,其固定所述主体;以及
连结部,其连结所述框架固定部和所述主体固定部,
所述连结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板状部而位于所述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所述开口部侧,
所述限制部为所述板状部的朝向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板状部而位于所述槽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所述开口部侧的部分突出的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解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与所述托架不同的部件构成,并固定于所述托架。
CN201810663893.6A 2017-09-26 2018-06-25 锁止解除单元 Active CN109552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4704 2017-09-26
JP2017184704A JP6788563B2 (ja) 2017-09-26 2017-09-26 ロック解除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2116A CN109552116A (zh) 2019-04-02
CN109552116B true CN109552116B (zh) 2021-05-11

Family

ID=65864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63893.6A Active CN109552116B (zh) 2017-09-26 2018-06-25 锁止解除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88563B2 (zh)
CN (1) CN10955211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0740A (ja) * 2003-09-05 2005-03-31 Suzuki Motor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の操作部構造
DE102012206560A1 (de) * 2011-04-21 2012-10-25 Mazda Motor Corp. Terminal-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Steuerungskabel
CN102774296A (zh) * 2011-05-11 2012-11-14 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车座的铰接装置以及包含该铰接装置的车座
CN104869867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6314223A (zh) * 2015-07-02 2017-01-11 李尔公司 具有可折叠的收起位置的交通工具座椅
US9573490B1 (en) * 2015-09-24 2017-02-21 Fca Us Llc Reclining seat for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6019145D1 (de) * 2005-12-28 2011-02-03 Ts Tech Co Ltd Hoch- und runterklappbarer liegesitz zur verwendung in autos
US7909405B2 (en) * 2009-03-25 2011-03-22 Tachi-S Co., Ltd. Arrangement of operation unit in seat back
JP6264254B2 (ja) * 2014-10-16 2018-01-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0740A (ja) * 2003-09-05 2005-03-31 Suzuki Motor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の操作部構造
DE102012206560A1 (de) * 2011-04-21 2012-10-25 Mazda Motor Corp. Terminal-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Steuerungskabel
CN102774296A (zh) * 2011-05-11 2012-11-14 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车座的铰接装置以及包含该铰接装置的车座
CN104869867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6314223A (zh) * 2015-07-02 2017-01-11 李尔公司 具有可折叠的收起位置的交通工具座椅
US9573490B1 (en) * 2015-09-24 2017-02-21 Fca Us Llc Reclining seat for a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59313A (ja) 2019-04-18
JP6788563B2 (ja) 2020-11-25
CN109552116A (zh) 201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9881B2 (en) Head rest
US9827887B2 (en) Vehicle seat
US9457700B2 (en) Head rest
WO2012011542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160250952A1 (en) Headrest device
JP672907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094433B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斜器
US20150258924A1 (en) Head rest
US20150239378A1 (en) Head rest
US20150251575A1 (en) Head rest
US8882161B2 (en) Locking device with signal structure
JP6691313B2 (ja) ラッチ装置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CN109552116B (zh) 锁止解除单元
KR101683428B1 (ko) 시트의 헤드레스트 가이드 조립체
JP2011255860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バックの支持構造
JP2021070436A (ja) アンカ装置
WO2023084616A1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TWI834280B (zh) 兒童座椅
US11192482B2 (en) Headrest assembly including locking arrangement reducing BSR
JP7280808B2 (ja) ヘッドレスト
KR102419987B1 (ko) 헤드레스트 모듈
JP696212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031340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20200130542A1 (en) Vehicle seat
JP665417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