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46785A -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46785A
CN109546785A CN201811486479.9A CN201811486479A CN109546785A CN 109546785 A CN109546785 A CN 109546785A CN 201811486479 A CN201811486479 A CN 201811486479A CN 109546785 A CN109546785 A CN 109546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mmet
end frame
insertion hole
electric motor
terminal inse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864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46785B (zh
Inventor
堀住伦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46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6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46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6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包括固定至旋转轴的转子、支承旋转轴的第一端部框架和第二端部框架、布置在转子的外周部侧的定子芯以及缠绕在定子芯上的定子绕组,该电动马达还包括形成在第二端部框架中端子插入孔、从定子绕组沿朝向第二端部框架的方向延伸并且插入穿过端子插入孔的线圈端子、以及索环。该索环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在索环的主体部中形成有端子保持孔。索环插入到后端部框架的端子插入孔中并且凸缘部与第二端部框架的后侧轴向端部表面——即,端子插入孔的后侧敞开端部的周部部分——接触。索环通过将索环从后侧敞开端部插入到端子插入孔中而组装至第二端部框架。本申请还涉及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Description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于2016年5月1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610309801.5、名称为“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固定至旋转轴的转子、设置在转子的外周部处的定子芯、缠绕在定子芯上的定子线圈以及用于将定子线圈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的线圈端子。此外,本公开涉及制造电动马达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如在日本专利公报No.2014-93880中所公开的,电动马达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该电动马达具有筒形的马达壳体、容置在该马达壳体中的定子芯、第一板构件、第二板构件以及控制电路板。作为电动马达的一部分的第一板构件设置在电动马达的下端处以封闭马达壳体的下侧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的下端。同样作为电动马达的一部分的第二板构件封闭马达壳体的上侧。从缠绕在定子芯上的定子线圈延伸的多个线圈端子插入到形成在第二板构件中的相应通孔中,使得线圈端子的前端中的每个前端均电连接至设置在第二板构件的上侧处的控制电路板。在该电动马达中,异物可以进入电动马达的形成在第一板构件与第二板构件之间并容置定子芯的内部。
上述现有技术的电动马达具有用于支承线圈端子的索环,其中,索环中的每个索环均插入到形成在第二板构件中的通孔中的每个通孔中以防止异物进入电动马达的内侧。索环具有端子保持孔,定子线圈的线圈端子插入穿过该端子保持孔,在该索环的下端处形成有凸缘部。
在用于将索环组装至电动马达的制造过程中,在第一板构件固定至马达壳体的下端并且定子线圈容置在马达壳体中的状态下,将索环的具有凸缘部的下端引导至定子线圈并且将定子线圈的线圈端子插入到索环的端子保持孔中。此后,将第二板构件固定至马达壳体的上端。因此,索环被以索环设置在定子线圈与第二板构件之间并且索环的凸缘部与第二板构件的下侧表面(即,第二板构件的面向定子线圈的轴向端部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至第二板构件。
如上所述,当第二板构件固定至马达壳体的上端时,索环被第二板构件和马达壳体围绕。因此,变得难以检查索环在电动马达的组装过程期间、特别是在将第二板构件组装至马达壳体的过程期间是否正确地组装至第二板构件。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马达和一种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检查在电动马达的组装过程期间索环是否正确地固定至电动马达的第二板构件。
下面将对本公开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和优点进行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特征中的一个特征,电动马达包括:
转子,该转子固定至旋转轴;
第一端部框架,该第一端部框架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的第一轴部;
第二端部框架,该第二端部框架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的第二轴部;
定子芯,该定子芯设置为在所述电动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一端部框架与第二端部框架之间并且布置在转子的外周部侧;以及
定子绕组,定子绕组缠绕在定子芯上。
形成在第二端部框架中并沿电动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端子插入孔具有前侧敞开端部和后侧敞开端部,其中,前侧敞开端部形成在第二端部框架的前侧轴向端部表面处并且与定子芯相对,后侧敞开端部形成在第二端部框架的与前侧轴向端部表面相反的后侧轴向端部表面处。
从定子绕组沿朝向第二端部框架的方向延伸的线圈端子插入穿过端子插入孔。
索环插入到端子插入孔中并使得线圈端子插入穿过索环以通过第二端部框架保持线圈端子。
索环具有主体部、端子保持孔和凸缘部,其中,端子保持孔形成在主体部中,凸缘部形成在主体部的外周部处。线圈端子插入穿过端子保持孔,并且凸缘部与围绕端子插入孔的后侧敞开端部的后侧轴向端部表面接触,由此索环被附接至第二端部框架。
根据本公开的上述特征,旋转轴的第一轴部由第一端部框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而旋转轴的第二轴部由第二端部框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设置在第一端部框架与第二端部框架之间的定子芯布置在转子的外周部侧。沿旋转轴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端子插入孔形成在第二端部框架中。从缠绕在定子芯上的定子绕组延伸的线圈端子插入穿过端子插入孔。
在上述结构中,异物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二端部框架中的端子插入孔而进入电动马达的内侧空间,例如进入形成在定子芯与第二端部框架之间的内侧空间。因此,根据本公开,在线圈端子插入穿过端子插入孔的状态下下,用于防止异物进入电动马达的内侧空间的索环被组装至第二端部框架。更确切地,索环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供线圈端子插入穿过的端子保持孔。索环具有形成在主体部的外周部处的凸缘部。索环插入到第二端部框架的端子插入孔中并且索环的凸缘部在与后侧敞开端部相邻的后侧轴向端部表面处与第二端部框架接触,其中后侧敞开端部形成在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处。如上所述,索环从端子插入孔的后侧敞开端部沿朝向前侧敞开端部的方向附接至第二端部框架。
根据上述特征,即使在第一端部框架和第二端部框架组装成使得定子芯设置在该第一端部框架与该第二端部框架之间的状态下,仍可以容易地检查索环是否恰当且可靠地附接至第二端部框架。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根据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为示出了索环在尚未组装至电动马达的后端部框架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
图3A至图3D为示出了组装电动马达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4A为示出了在从前侧观察后端部框架时该后端部框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B为沿着图4A中的线IVB-IVB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
图5A至图5D为示出了用于组装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的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通过多个实施方式和/或改型对本公开进行说明。贯穿所述多个实施方式和/或改型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和/或部分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电动马达10适用于例如用于车辆的通常位于车辆的乘客舱中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如图1中所示,电动马达10包括旋转轴11、转子12、定子芯13、前端部框架14(下侧板构件)以及后端部框架15(上侧板构件)。转子12固定至旋转轴11并固定成与旋转轴11一起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2具有永磁体(未示出)。
定子芯13形成为呈环形形状。转子12以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在定子芯13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13由沿定子芯13的轴向方向累积的多个金属板制成。在定子芯13上缠绕有定子绕组13a。
前端部框架14(第一端部框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呈大致盘形形状的前端本体部14a。此外,前端部框架14具有前端周壁部14b,前端周壁部14b形成为呈圆筒形形状并且从前端本体部14a的外周部沿电动马达10的中心轴线方向X(在下文中为轴向方向X)(沿与前端本体部14a垂直的方向)延伸。前端周壁部14b的上侧端部与定子芯13的下侧外周部接触。前端本体部14a经由固定至形成在前端本体部14a中的中心通孔的前侧轴承16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11的前侧轴部(第一轴部)。
如图1以及图4A和图4B中所示,同样地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后端部框架15(第二端部框架)在转子12的轴向侧定位在转子12的与前端部框架14相对的后侧。后端部框架15具有后端本体部15a。后端本体部15a形成为呈盘形形状并且经由固定至形成在后端本体部15a中的中心通孔的后侧轴承17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11的后侧轴部(第二轴部)。
后端部框架15具有后端周壁部15b,后端周壁部15b形成为呈筒形形状并且从后端本体部15a的外周部沿电动马达10的轴向方向X朝向定子芯13延伸。后端外周壁部15b的下侧端部15h(前侧端部15h)与定子芯13的上侧外周部接触。出于确保后端周壁部15b的内周表面与定子绕组13a之间的电绝缘的目的,后端周壁部15b的内周表面与定子绕组13a在电动马达10的径向方向上彼此分隔开。后端周壁部15b的外径被制造成大于定子芯13的外径,而后端周壁部15b的内径被制造成小于定子芯13的外径。在定子芯13与后端部框架15之间通过后端周壁部15b形成有内侧空间。
后端部框架15具有在径向方向上位于旋转轴11与后端周壁部15b之间的区域中的散热器部15c,其中,散热器部15c从后端本体部15a的上侧表面15g(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沿轴向方向X——即,沿与定子芯13相反的向上的方向——延伸。散热器部15c对应于形成在后端本体部15a的上侧表面15g上(位于后端部框架15的与定子芯13相反的一侧)的突出部,其中,散热器部15c沿着轴向方向X沿向上的方向突出。用于控制供给至定子绕组13a的电力的控制电路板18在散热器部15c上设置成使得控制电路板18的下侧表面(前侧表面)与散热器部15c的板安装部接触。控制电路板18的外周部从散热器部15c的外周表面沿电动马达10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本体部15a、后端周壁部15b和散热器部15c通过例如金属铸造过程一体地形成为一个单元。
前端部框架14和后端部框架15通过任何公知的固定装置——例如,插入到分别形成在前端部框架14和后端部框架15中的螺栓通孔中的贯穿螺栓(未示出)——连接至彼此,其中,定子芯13沿轴向方向X设置在前端部框架14与后端部框架15之间。因此,定子芯13、前端部框架14和后端部框架15彼此稳固地固定为一个单元。
图4A示出了从后端部框架15的前侧(从图1中的下侧)观察时的后端部框架15。图4A中示出了形成在后端周壁部15b的外周部处的一对螺栓通孔15d。
用于控制电路板18的基板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电路板18中形成有用于控制对定子绕组13a的电力供给的逆变器和其他电路,使得电动马达10操作为交流马达。更确切地,在控制电路板18的下侧表面(面向后端部框架15的前侧表面)安装有电子零件和/或部件19——诸如半导体器件——以向定子绕组13a供给电力。电子零件和/或部件19包括在接收到电力时产生热的发热零件和/或部件,诸如功率器件(例如,MOSFET)。
后端部框架15由于设置了散热器部15c而具有散热器的功能,其一方面将安装至控制电路板18的发热零件和/或部件19的热暂时积聚起来,另一方面还将这种热散发至控制电路板18的外部。
形成为具有封闭端部的筒形形状(倒杯形形状)的盖构件20附接至后端本体部15a的外周部(外周表面)以遮盖控制电路板18。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13的外周表面没有被盖构件20遮盖。换句话说,定子芯13的外周表面暴露于电动马达10的外侧。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结构,前端部框架14、后端部框架15和盖构件20作为整体形成防止异物(例如,水)进入电动马达10内部的马达壳体。
定子绕组13a如下面所说明的由多个定子线圈构成。定子绕组13a的定子线圈中的每个定子线圈均经由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18,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均穿过形成在后端部框架15中的相应的端子插入孔15e。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均从相应的定子线圈沿轴向方向X的向上方向延伸。若干线圈端子13b与用于电动马达10的若干电相位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马达10由三相交流电动马达构成并且在电动马达10中设置有两个三相定子绕组。因此,在定子芯13中设置有六个定子线圈并且存在从定子线圈中的每个定子线圈向上延伸的六个线圈端子13b。
如图4A和图4B中最佳地示出的,端子插入孔15e中的每个端子插入孔均为形成在后端本体部15a中下述位置处的通孔:该位置与定子绕组13a的相应线圈端子13b的位置相对。此外,端子插入孔15e中的每个端子插入孔均形成在位于后端周壁部15b的沿径向方向朝向旋转轴11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插入孔15e形成为使得端子插入孔15e的内周表面的一部分沿电动马达10的轴向方向X连续地连接至后端周壁部15b的内周表面的一部分。
在上述结构中,异物可以经由端子插入孔15e进入定子芯13与后端部框架15之间的内侧空间。更确切地,异物可以从由盖构件20和后端部框架15形成并围绕的第一空间穿过端子插入孔15e到达由定子芯13和后端部框架15形成并围绕的第二空间。此外,异物可以从第二空间穿过端子插入孔15e到达第一空间。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一对索环21中的每个索环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的每个端子插入孔中而将一对索环21设置在后端部框架15中。
索环21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索环21由树脂(例如,合成树脂)或橡胶制成,使得在一个索环21中一体地形成有三个端子保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如图4A和图4B中所示的在后端部框架15中形成有两个端子插入孔15e,但存在六个线圈端子13b。这是因为一个索环21具有与三个线圈端子13b(由图4A中的虚线表示)分别对应的三个端子保持部。
如图2中所示,索环21中的每个索环均具有主体部21a和凸缘部21b。所述三个端子保持部形成在主体部21a中并形成为每个端子保持部中均形成有端子保持孔22。如由虚线所示出的,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均插入穿过相应的端子保持孔22。凸缘部21b形成在主体部21a的外周部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21b在主体部21a的高度方向(对应于轴向X方向)上形成于主体部21a的中部处,端子保持孔22沿主体部21a的高度方向延伸。此外,凸缘部21b形成为围绕主体部21a的整个外周。
在主体部21a的外周部处的凸缘部21b与索环21的下端21f(前侧端部)之间形成有两个圆形突出部21c(第一突出部21c-1和第二突出部21c-2)。如图2中所示,所述两个圆形突出部21c形成在沿索环21的高度方向彼此分隔开的位置处。更确切地,第二突出部21c-2形成在比第一突出部21c-1更远离凸缘部21b的位置处。突出部21c(21c-1、21c-2)中的每个突出部均在被组装至后端部框架15时与端子插入孔15e的内周表面接触,如图1中所示。突出部21c(21c-1、21c-2)中的每个突出部也被称为内侧接触点。主体部21a的从凸缘部21b沿高度方向的向上方向延伸的上侧部21d(后侧部分)被称为向外延伸部21d。
在圆形突出部21c(21c-1、21c-2)中的每个圆形突出部均被压缩并且与端子插入孔15e的内周表面接触的情况下,索环21被插入到后端部框架15的端子插入孔15e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B中所示,每个端子插入孔15e的下侧敞开端部15e-1(前侧敞开端部)与定子绕组13a相对,而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后侧敞开端部)与控制电路板18相对并且在后端部框架15的后端本体部15a的上侧表面15g(后侧轴向端部表面)处是敞开的。索环21的凸缘部21b与后端本体部15a的围绕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的上侧表面15g接触。
主体部21a的下端21f从端子插入孔15e的下侧敞开端部15e-1沿轴向方向X并且沿朝向定子芯13的方向向外延伸。根据上述结构,索环21从下侧敞开端部15e-1延伸至上侧敞开端部15e-2,使得索环21的主体部21a在径向方向上存在于后端部框架15(端子插入孔15e的内周表面)与线圈端子13b之间并且从下侧敞开端部15e-1处沿着线圈端子13b一直到上侧敞开端部15e-2处。
在主体部21a的下端21f处形成有从下端21f沿径向向内的方向延伸的钩状部21e。因此,钩状部21e钩挂在下侧敞开端部15e-1的周表面部(即,后端本体部15a的前侧轴向端部表面15f的一部分)处。钩状部21e形成为使得在凸缘部21b与上侧敞开端部15e-2的周表面部(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下、即在索环21组装至后端部框架15的状态下钩状部21e在电动马达10的轴向方向X上不与定子绕组13a相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索环21的结构使得索环21不容易从端子插入孔15e中退出,甚至在钩状部21e因电动马达10的温度变化或振动而从端子插入孔15e的下侧敞开端部15e-1的周表面部松开并且由此索环21沿着线圈端子13b沿朝向控制电路板18的向上方向移位时也是如此。
更确切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距离“L1”被制造成大于第二距离“L2”(L1>L2)。第一距离“L1”为索环2在凸缘部21b(更确切地,凸缘部21b的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接触的下侧表面)与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1c-2之间的沿轴向方向X的长度,其中,第二突出部21c-2在沿轴向方向X距凸缘部21b最远的位置处与端子插入孔15e的内周表面接触。第二距离“L2”为轴向方向X上的从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至控制电路板18的下侧表面——即,控制电路板18的面向后端部框架15的前侧表面——的距离。
换句话说,索环21的向外延伸部21d的高度设计成使得从凸缘部21b至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的距离满足“L2<L1”的关系。
将参照图2对形成在索环21中的端子保持孔22作进一步说明。图2为示出了索环21在其尚未被组装至后端部框架15并且线圈端子13b尚未插入到端子保持孔22中的状态下的截面图。在图2中,线圈端子13b由虚线表示。
向外延伸部21d的上侧部(后侧部分)形成为小直径部22a,小直径部22a的横截面积小于线圈端子13b的横截面积。线圈端子13b与索环21(更确切地,端子保持孔22的内周表面)之间的径向空间或间隙被制造成为尽可能小(几乎为零),使得小直径部22a紧紧地保持线圈端子13b。在主体部21a的下侧部(前侧部分)中形成有大直径部22b,使得端子保持孔22的内径在从小直径部22a向索环21的下端21f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换句话说,端子保持孔22的内周表面在索环21的下侧部的区域——即,从凸缘部21b至下端21f的区域——中形成有渐缩表面。线圈端子13b在组装过程中从索环21的下端21f插入到端子保持孔22中。因此,具有渐缩表面的端子保持孔22的内周表面用作将线圈端子13b从下端21f引导至小直径部22a的导引表面。
将参照图3A至图3D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10的组装过程的一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3A中所示,首先准备由旋转轴11、转子12、定子芯13以及前端部框架14构成的子组件。以前端部框架14位于子组件的下侧处的状态将子组件放置在组装机器(未示出)上。后端部框架15从子组件上方的位置沿向下的方向向下移动,使得线圈端子13b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然而在附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线圈端子13b。
此后,如图3B中所示,将索环21配装至线圈端子13b并使得三个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均插入穿过索环21的相应的端子保持插入孔22,而索环21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将索环21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如上所述,索环21被组装至后端部框架15。
此后,如图3C中所示,将控制电路板18电连接至线圈端子13b。例如,每个线圈端子13b的上端均插入到形成在控制电路板18中的区域的通孔中并且随后焊接至该通孔。
随后,如图3D中所示,将盖构件20附接至后端本体部15a的外周表面。
将对本实施方式的优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已将后端部框架15组装至定子芯13之后将索环21从后端部框架15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由此将索环21组装至后端部框架15。因此,可以在电动马达10的组装过程期间容易地检查索环21是否恰当且可靠地组装至后端部框架15。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板18位于与后端部框架15的端子插入孔15e相对的位置处,并且从定子绕组13a沿与轴向方向X平行的向上方向延伸的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均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18。在上述结构中,索环21可以沿着线圈端子13b沿朝向控制电路板18的方向移位。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部15c形成在后端部框架15中从而使后端部框架15还用作散热器,并且控制电路板18直接地设置在散热器部15c上方。因此,后端部框架15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尺寸变得更大并且因此在控制电路板18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之间的距离也对应地变得更大。根据这种结构,索环21可以在索环21沿朝向控制电路板18的方向移位时容易地从端子插入孔15e中退出。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向外延伸部21d形成在索环21中。此外,凸缘部21b(凸缘部21b与后端本体部15a接触)与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之间的轴向方向X上的距离设计成使得第二距离“L2”变得小于第一距离“L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这种结构,甚至在索环21沿朝向控制电路板18的方向沿着线圈端子13b移位时仍可以防止索环21从端子插入孔15e中退出。换句话说,可以防止异物进入电动马达10的内侧,特别是进入形成在定子芯13与后端部框架15之间的第二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21b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的周部部分相接触的状态下,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与控制电路板18的下侧表面分隔开。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避免出现小直径部22a的用于紧紧地保持线圈端子13b的功能可能丧失的情况。换句话说,小直径部22a形成为使得线圈端子13b与索环21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接近零)。小直径部22a仅形成在向外延伸部21d中以减小用于将线圈端子13b插入到端子保持孔22中的载荷。
将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比较示例进行说明。在比较示例中,在凸缘部21b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的周部部分相接触的状态下,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与控制电路板18的下侧表面接触。通过这种改进结构,甚至在电动马达发生温度变化和/或振动的情况下仍可以防止索环21沿朝向控制电路板18的方向移位。然而,在比较示例中,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直接接收来自控制电路板18的热负荷。热负荷包括例如在将线圈端子13b焊接至控制电路板18的过程期间所产生的热。当热负荷施加至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时,小直径部22a的形状可以容易地被改变。这样,线圈端子13b与索环21的端子保持孔22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可能变得更大并且因此小直径部22a的功能可能减弱以及/或者丧失。
考虑到上述观点,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凸缘部21b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的周部部分相接触的状态下,将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与控制电路板18的下侧表面分隔开从而使向外延伸部21d的前端不与控制电路板18的下侧表面接触。因此,可以避免小直径部22a的功能减弱以及/或者丧失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1a的下端21f从端子插入孔15e的下侧敞开端部15e-1沿向下方向向外延伸。根据该结构,可以使后端部框架15与线圈端子13b可靠地绝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空间通过后端外周壁部15b形成在后端部框架15与定子芯13之间。理想的是,尽可能地将端子插入孔15e形成在沿径向方向更靠近后端周壁部15b的内周表面的位置处,以使电动马达10的尺寸更小。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在后端部框架15的后端本体部15a的下侧15f具有供凸缘部21b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下侧敞开端部15e-1的周部部分相接触的空间(接触表面区域)。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确保在后端本体部15a的上侧具有供凸缘部21b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的周部部分牢固接触的足够的空间。因此,更有利的是,在第二空间通过后端周壁部15b形成在后端部框架15与定子芯13之间并且被后端周壁部15b围绕的状态下,索环21从上侧敞开端部15e-2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21b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的周部部分相接触的状态下,索环21的钩状部21e和下端21f构造成不直接与定子绕组13a接触。当电力供给至定子绕组13a时有热产生。当索环21的钩状部21e和/或下端21f与定子绕组13a接触时,钩状部21e和/或下端21f的形状可能改变或劣化。这样,钩状部21e的用于将索环21保持在其钩挂的状态的保持力会减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避免当索环21的钩状部21e和下端21f处于不与定子绕组13a直接接触的位置中时钩状部21e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情形。
(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5A至图5D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过程(图3A至图3D)以下述方式进行修改,如图5A至图5D中所示。
如图5A中所示,索环21从端子插入孔15e的上侧敞开端部15e-2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从而将索环21附接至后端部框架15。
随后,形成由旋转轴11、转子12、定子芯13以及前端部框架14构成的子组件。该子组件可以在图5A的步骤之前提前准备。
如图5B中所示,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组装至后端部框架15的索环21的端子保持孔22。
此后,线圈端子13b中的每个线圈端子均电连接至控制电路板18,如图5C中所示,并且盖构件20附接至后端部框架15,如图5D中所示。图5C和图5D的步骤与图3C和图3D的步骤相同。
(进一步的修改)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进行进一步修改。
例如,向外延伸部21d和/或钩状部21e可以不必形成在索环21中。
发热部分19不仅可以设置在控制电路板18上而且还可以设置在散热器部15c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成将一个索环21用于所述三个线圈端子13b。然而,可以设置多个索环从而使一个索环用于线圈端子13b中的一个线圈端子。
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5e中的索环21的整个部分可以被压缩。换句话说,可以不必在索环21的外周部处形成突出部21c。
定子芯13、前端部框架14和后端部框架15可以通过贯穿螺栓或任何其他固定装置一起连接为一个单元。
电动马达不仅可以施加至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而且还可以施加至任何其他装置或系统,诸如电动窗装置、刮水器系统等。

Claims (8)

1.一种电动马达,包括:
转子(12),所述转子(12)固定至旋转轴(11);
第一端部框架(14),所述第一端部框架(14)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轴(11)的第一轴部;
第二端部框架(15),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轴(11)的第二轴部;
定子芯(13),所述定子芯(13)设置为在所述电动马达(10)的轴向方向(X)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框架(14)与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之间并且布置在所述转子(12)的外周部侧;
定子绕组(13a),所述定子绕组(13a)缠绕在所述定子芯(13)上;
端子插入孔(15e),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中并且沿所述轴向方向(X)延伸,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具有前侧敞开端部(15e-1)和后侧敞开端部(15e-2),其中,所述前侧敞开端部(15e-1)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前侧轴向端部表面(15f)处并且与所述定子芯(13)相对,所述后侧敞开端部(15e-2)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与所述前侧轴向端部表面(15f)相反的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处;
线圈端子(13b),所述线圈端子(13b)从所述定子绕组(13a)沿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方向延伸并且插入穿过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以及
索环(21),所述索环(21)插入到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中并使得所述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所述索环(21)以通过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保持所述线圈端子(13b),
其中,所述索环(21)具有主体部(21a)、形成在所述主体部(21a)中的端子保持孔(22)、以及形成在所述主体部(21a)的外周部处的凸缘部(21b),
其中,所述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所述端子保持孔(22),
其中,所述凸缘部(21b)与围绕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的后侧敞开端部(15e-2)的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接触,由此所述索环(21)被附接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
其中,所述电动马达还包括控制电路板(18),所述控制电路板(18)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一侧并且控制对所述定子绕组(13a)的电力供给,使得所述控制电路板(18)具有与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相对的前侧表面,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18)位于与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相对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线圈端子(13b)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板(18)以将所述控制电路板(18)电连接至所述定子绕组(13a),
其中,所述凸缘部(21b)在所述主体部(21a)的沿所述轴向方向(X)的中部处形成在所述主体部(21a)的外周部处,所述主体部(21a)的从所述凸缘部(21b)向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延伸的前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中,并且所述主体部(21a)的从所述凸缘部(21b)向所述控制电路板(18)延伸的后侧部分(21d)从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向外延伸,
其中,第一距离(L1)被制造成大于第二距离(L2),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L1)对应于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前侧部分在所述凸缘部(21b)与如下内侧接触点(21c-2)之间的长度,在该内侧接触点(21c-2)处所述前侧部分与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的内周表面相接触处并且该内侧接触点(21c-2)是各内侧接触点(21c-1,21c-2)中位于与所述凸缘部(21b)分开最远的位置处的内侧接触点,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L2)对应于在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后侧部分(21d)的前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8)的所述前侧表面之间的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还包括:
安装至所述控制电路板(18)的发热部分(19),其中,所述发热部分(19)在电力被供给至所述发热部分(19)时产生热,
其中,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具有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位于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8)之间的散热器部(15c),以及
所述散热器部(15c)将在所述发热部分(19)处所产生的热散发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马达,其中,
所述索环(21)具有位于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后侧部分(21d)中的小直径部(22a),
在所述索环(21)未组装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状态下,所述小直径部(22a)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线圈端子(13b)的横截面积,
所述索环(21)具有位于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前侧部分中的大直径部(22b),
在所述索环(21)未组装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状态下,所述大直径部(22b)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小直径部(22a)的横截面积,
在所述凸缘部(21b)与围绕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的所述后侧敞开端部(15e-2)的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接触的状态下,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后侧部分(21d)的前端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8)的所述前侧表面分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马达,其中,
所述索环(21)具有形成在所述主体部(21a)的前侧端部(21f)处的钩状部(21e)并使得所述钩状部(21e)在所述轴向方向(X)上延伸到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的所述前侧敞开端部(15e-1)之外,并且所述钩状部(21e)钩挂至与所述前侧敞开端部(15e-1)相邻的所述前侧轴向端部表面(15f)。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马达,还包括:
控制电路板(18),所述控制电路板(18)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一侧并且控制对所述定子绕组(13a)的电力供给;以及
盖构件(20),所述盖构件(20)连接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以遮盖所述控制电路板(18),
其中,所述线圈端子(13b)将所述控制电路板(18)电连接至所述定子绕组(13a),
其中,所述定子芯(13)的外周表面未被所述盖构件(20)遮盖从而使所述定子芯(13)的所述外周表面暴露于所述电动马达(10)的外部,
其中,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具有沿所述轴向方向(X)朝向所述定子芯(13)延伸的后端周壁部(15b),并且所述后端周壁部(15b)的前侧端部(15h)与所述定子芯(13)的外周部接触,
其中,在所述定子芯(13)与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之间具有通过所述后端周壁部(15b)形成的空间,并且所述后端周壁部(15b)围绕所述空间,以及
其中,所述端子插入孔(15e)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中的下述位置处:所述位置位于所述后端周壁部(15b)的在所述电动马达(10)的径向方向上的朝向所述旋转轴(11)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马达,其中,
在所述凸缘部(21b)与所述后端部框架(15)的所述后侧轴向端部表面(15g)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索环(21)的所述主体部(21a)的位于朝向所述定子芯(13)的一侧的前侧端部(21f)布置成处于所述主体部(21a)的所述前侧端部(21f)不与所述定子绕组(13a)接触的位置处。
7.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马达(1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将所述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形成在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中的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以及
在所述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所述端子插入孔(15e)的状态下,将所述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所述索环(21)的所述端子保持孔(22)并且将所述索环(21)从所述后侧敞开端部(15e-2)插入到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中,由此将所述索环(21)组装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
8.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马达(1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将所述索环(21)从所述后侧敞开端部(15e-2)插入到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所述端子插入孔(15e)中,由此将所述索环(21)附接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以及
在所述索环(21)附接至所述第二端部框架(15)的状态下,将所述线圈端子(13b)插入穿过所述索环(21)的所述端子保持孔(22)。
CN201811486479.9A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Active CN1095467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8194 2015-05-13
JP2015098194A JP2016214034A (ja) 2015-05-13 2015-05-13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610309801.5A CN106160296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09801.5A Division CN106160296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6785A true CN109546785A (zh) 2019-03-29
CN109546785B CN109546785B (zh) 2021-05-04

Family

ID=5727622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86523.6A Active CN110048533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CN201811486479.9A Active CN109546785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CN201811486452.XA Active CN110011453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CN201610309801.5A Active CN106160296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86523.6A Active CN110048533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86452.XA Active CN110011453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CN201610309801.5A Active CN106160296B (zh) 2015-05-13 2016-05-11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1547B2 (zh)
JP (1) JP2016214034A (zh)
CN (4) CN1100485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0631B2 (ja) * 2016-02-18 2020-08-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CN108702056B (zh) * 2016-03-09 2020-11-03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动机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US10461610B2 (en) * 2016-06-03 2019-10-29 Molon Motor & Coil Corporation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 device for use in a compact miniaturized motor assembly
JP6607148B2 (ja) * 2016-06-27 2019-11-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CN109983660B (zh) * 2016-11-23 2021-09-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E112017007242T5 (de) * 2017-03-14 2019-12-12 Nidec Corporation Stator, motor und elektrische servolenkvorrichtung
WO2018212123A1 (ja) * 2017-05-17 2018-11-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22311A (ja) * 2017-07-14 2019-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CN111033963B (zh) * 2017-09-15 2022-04-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19083642A (ja) * 2017-10-31 2019-05-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回転電機
WO2019111443A1 (ja) * 2017-12-04 2019-06-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054149A (ja) * 2018-09-27 2020-04-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035999B2 (ja) * 2018-12-27 2022-03-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JP7170844B2 (ja) * 2019-03-22 2022-11-14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ステータ
JP7299775B2 (ja) * 2019-07-10 2023-06-28 株式会社ミクニ 車載用ブラシレス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99774B2 (ja) * 2019-07-10 2023-06-28 株式会社ミクニ 車載用ブラシレス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60016B2 (ja) * 2019-10-29 2022-10-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DE102021213585A1 (de) * 2021-12-01 2023-06-01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Isolationselement, Gehäuse für ein elektrisches Antriebssystem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elektrisches Antriebssystem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0523A (en) * 1987-07-16 1989-06-20 Nifco, Inc. Securing device
JPH05219673A (ja) * 1992-02-05 1993-08-27 Toshiba Corp モータの口出線保護用ブッシュ
JPH0946942A (ja) * 1995-07-25 1997-02-14 Aisin Seiki Co Ltd 電気モ−タの固定子装置
CN1385936A (zh) * 2001-05-10 2002-12-18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用于电源线的弯折保护套管
JP2004120911A (ja) * 2002-09-26 2004-04-1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シール構造
CN1771649A (zh) * 2004-03-03 2006-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用旋转电机设备
CN101242121A (zh) * 2007-02-08 2008-08-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轴承支承结构
CN101617460A (zh) * 2007-03-09 2009-12-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刷电动机
CN102738950A (zh) * 2011-04-14 2012-10-17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马达控制装置及其套筒
CN103683682A (zh) * 2012-09-06 2014-03-26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驱动系统
CN103812276A (zh) * 2012-11-05 2014-05-21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
CN103973019A (zh) * 2013-01-28 2014-08-06 阿斯莫株式会社 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66529B2 (ja) * 1992-05-12 1999-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直流電動機のリード線口出装置
JP2002252958A (ja) * 2001-02-23 2002-09-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JP3816353B2 (ja) * 2001-05-25 2006-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JP4392285B2 (ja) * 2004-04-28 2009-12-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固定具とそ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支持構造
JP2008278621A (ja) 2007-04-27 2008-11-13 Denso Corp 回転電機用グロメット
JP5692575B2 (ja) * 2010-12-28 2015-04-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5725343B2 (ja) * 2011-05-11 2015-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0523A (en) * 1987-07-16 1989-06-20 Nifco, Inc. Securing device
JPH05219673A (ja) * 1992-02-05 1993-08-27 Toshiba Corp モータの口出線保護用ブッシュ
JPH0946942A (ja) * 1995-07-25 1997-02-14 Aisin Seiki Co Ltd 電気モ−タの固定子装置
CN1385936A (zh) * 2001-05-10 2002-12-18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用于电源线的弯折保护套管
JP2004120911A (ja) * 2002-09-26 2004-04-1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シール構造
CN1771649A (zh) * 2004-03-03 2006-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用旋转电机设备
CN101242121A (zh) * 2007-02-08 2008-08-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轴承支承结构
CN101617460A (zh) * 2007-03-09 2009-12-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刷电动机
CN102738950A (zh) * 2011-04-14 2012-10-17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马达控制装置及其套筒
CN103683682A (zh) * 2012-09-06 2014-03-26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驱动系统
CN103812276A (zh) * 2012-11-05 2014-05-21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
CN103973019A (zh) * 2013-01-28 2014-08-06 阿斯莫株式会社 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6785B (zh) 2021-05-04
US10411547B2 (en) 2019-09-10
JP2016214034A (ja) 2016-12-15
CN106160296B (zh) 2018-12-25
CN106160296A (zh) 2016-11-23
CN110011453A (zh) 2019-07-12
US20160336831A1 (en) 2016-11-17
CN110048533B (zh) 2021-11-23
CN110011453B (zh) 2021-08-24
CN110048533A (zh) 201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0296B (zh)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US10958131B2 (en)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5997589B2 (ja) 分割コア型モータ、および分割コア型モータ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CN104734404B (zh) 内转子型马达
JP6193071B2 (ja) Dcモータ
US10340770B2 (en) Stator unit, motor, and parallel fan
US11271448B2 (en) Stator,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JP2018530986A (ja) 電気モータ
US10224779B2 (en) Electric machine, barrier and associated kit
KR102523835B1 (ko) 로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JP2019193573A (ja)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90573A (ja) モータ、コンプレッサ及び洗濯機
CN107710559A (zh) 外转子型旋转电机
KR20160078002A (ko)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KR20150118828A (ko) 일체형 케이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어셈블리
JP2018164368A (ja) モータ
JP2018186609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