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24213B - 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24213B
CN109524213B CN201811092536.5A CN201811092536A CN109524213B CN 109524213 B CN109524213 B CN 109524213B CN 201811092536 A CN201811092536 A CN 201811092536A CN 109524213 B CN109524213 B CN 1095242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electrode
coil
conductor layers
coil conductor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925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24213A (zh
Inventor
中嶋泰成
三好弘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1848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742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24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4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24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4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01F2017/002Details of via hol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4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the coil helically wound around an axis without a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7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special conductive pattern, e.g. flat spi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所希望的特性的电感器。电感器具有设置于部件主体(10)内的线圈(40)。线圈(4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外部电极(20),线圈(40)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外部电极(30)。线圈(40)包括:沿宽度方向W设置的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各线圈导体层(41~48)以1匝以上的匝数形成为漩涡状(螺旋状)。部件主体(10)的高度尺寸T1大于宽度尺寸W1(T1>W1)。

Description

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器。
背景技术
以往,电子部件搭载于各种电子设备。作为一种该电子部件,例如公知有层叠型的电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3009号公报
然而,伴随着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的高频化,电子设备要求与高频信号对应的小型电感器。电感器的小型化使电感值(L值)、Q值降低。因此,在高频信号所使用的电感器中,谋求电感值(L值)、Q值等特性的提高。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那样的电感器而言,若增加电感值,则线圈导体层的层数变多。因此,层叠体在层叠方向上变大,电感器的安装面积变大。另外,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电感器中,若为了增加电感值而使线圈导体层的匝数成为1匝以上,则线圈导体层的内侧的区域变小而导致Q值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所希望的特性的电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电感器具有:长方体状的部件主体,其具有供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暴露的安装面;和线圈,其设置于上述部件主体,第一端连接于上述第一外部电极,第二端连接于上述第二外部电极,上述线圈包括:多个线圈导体层,其在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排列,并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形成为匝数为1匝以上的漩涡状;和多个导通孔导体层,其将在上述第一方向上邻接的上述线圈导体层彼此连接,在上述部件主体中,与上述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大于上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尺寸。
根据该结构,与宽度尺寸为高度尺寸以下的电感器相比,部件主体中沿宽度方向层叠的多个绝缘体层的主面的面积相对较大。因此,能够使线圈(线圈导体层)的外径较大,能够使线圈的长度较长。因此,电感器的电感值(L值)的获取范围扩大。另外,在漩涡状的线圈导体层中,能够使内径较大。因此,电感器的Q值变大。
在上述的电感器中,优选上述部件主体具有:与上述安装面正交且与上述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述第一外部电极埋入上述部件主体的内部,以L字状形成,从上述安装面至上述第一端面连续地暴露,上述第二外部电极埋入上述部件主体的内部,以L字状形成,从上述安装面至上述第二端面连续地暴露。
根据该结构,与将外部电极外部安装于部件主体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电感器的小型化。而且,能够提高电感器的电感值相对于安装面积的获取效率。
在上述的电感器中,优选上述多个线圈导体层分别具有:漩涡状的卷绕部;和为了将上述导通孔导体层连接而设置的导通孔焊盘,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上述卷绕部包括:沿着环状的外周轨道的部分;沿着比上述外周轨道靠内侧的环状的内周轨道的部分;以及将上述外周轨道的部分与上述内周轨道的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在与上述第一端面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在上述线圈所包含的上述卷绕部的沿着上述外周轨道的部分设置的多个上述导通孔焊盘中的至少一个导通孔焊盘,设置于不与上述第一外部电极重叠的位置。
埋入部件主体的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起到使线圈导体层的外径变小的作用。相对于此,在与第一端面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导通孔焊盘中的至少一个导通孔焊盘设置于不与第一外部电极(第二外部电极)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的卷绕部靠近第一外部电极(第二外部电极)形成。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的外径加大。
在上述的电感器中,优选上述多个线圈导体层分别具有:漩涡状的卷绕部;和为了将上述导通孔导体层连接而设置的导通孔焊盘,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上述卷绕部包括:沿着环状的外周轨道的部分;沿着比上述外周轨道靠内侧的环状的内周轨道的部分;以及将上述外周轨道的部分与上述内周轨道的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未形成有上述导通孔焊盘,其中,上述第一区域为在上述第一外部电极中,在与上述第一侧表面垂直的方向和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外部电极重叠的区域,上述第二区域为在上述第二外部电极中,在与上述第二侧表面垂直的方向和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与上述第二外部电极重叠的区域。
埋入部件主体的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起到使线圈导体层的外径变小的作用。相对于此,在第一区域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的卷绕部靠近第一外部电极形成。同样,在第二区域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的卷绕部靠近第二外部电极形成。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的外径变大。
在上述的电感器中,优选与上述外周轨道的上述卷绕部连接的上述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上述外周轨道的外侧突出,与上述内周轨道的上述卷绕部连接的上述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上述内周轨道的内侧突出。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外周轨道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比外周轨道向外侧突出,从而内周轨道的卷绕部的外径变大。另外,通过将内周轨道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比内周轨道向内侧突出,从而内周轨道的卷绕部的外径、即卷绕部的内径变大。因此,电感器的Q值变大。
在上述的电感器中,优选上述部件主体包括:沿上述第一方向层叠的多个绝缘体层,上述线圈导体层在上述绝缘体层的一个主面上以漩涡状形成,上述多个导通孔导体层沿厚度方向贯通上述绝缘体层而形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多个绝缘体层而容易地形成部件主体。而且,通过贯通各绝缘体层的导通孔导体层而将多个线圈导体层连接,容易形成线圈。
在上述的电感器中,优选上述绝缘体层为非磁性体。
根据该结构,获得适于高频的信号的电感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具有所希望的特性的电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线圈导体层和外部电极的立体图。
图3是电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线圈导体层和外部电极层的绝缘体层的俯视图。
图5是从层叠方向观察的电感器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部件主体;11…安装面;20…第一外部电极;30…第二外部电极;40…线圈;41~48…线圈导体层;T1…高度尺寸;W1…宽度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附图有时为了容易理解而使构成要素放大示出。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不同、或者与其他附图中不同。另外,在剖视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有时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阴影线。
如图1所示,电感器1具有部件主体10。部件主体10大致以长方体状形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长方体状”包括角部、棱线部被倒角的立方体、角部、棱线部带圆角的立方体。另外,也可以在主面和侧表面的局部或者全部形成凹凸等。另外,对于“长方体状”而言,对置的面不一定需要完全平行,也可以稍微倾斜。
部件主体10具有安装面11。该安装面11是指在将电感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与电路基板对置的面。部件主体10具有与安装面11平行的上表面12。另外,部件主体10具有与安装面11正交的两对表面。使该两对表面中的一组成对表面设为第一侧表面13和第二侧表面14,使两对表面中的另一组成对表面设为第一端面15和第二端面16。
在本说明书中,将与上表面12和安装面11垂直的方向作为“高度方向”,将与第一侧表面13和第二侧表面14垂直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将与第一端面15和第二端面16垂直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作为具体的例示,图1图示出“长度方向L”、“高度方向T”、“宽度方向W”。而且,将“宽度方向”的大小作为“宽度尺寸”,将“高度方向”的大小作为“高度尺寸”,将“长度方向”的大小作为“长度尺寸”。
在部件主体10中,长度方向L的大小(长度尺寸L1)优选大于0mm且1.0mm以下。例如,长度尺寸L1为0.6mm。另外,在部件主体10中,宽度方向W的大小(宽度尺寸W1)优选大于0mm且0.6mm以下。宽度尺寸W1优选为0.36mm以下,更优选为0.33mm以下。例如,部件主体10的宽度尺寸W1为0.3mm。另外,在部件主体10中,高度方向T的大小(高度尺寸T1)优选大于0mm且0.8mm以下。例如,部件主体10的高度尺寸T1为0.4mm。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部件主体10而言,高度尺寸T1比宽度尺寸W1大(T1>W1)。
电感器1具有:在部件主体10的表面暴露的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第一外部电极20在部件主体10的安装面11暴露。另外,第一外部电极20在部件主体10的第一端面15暴露。第二外部电极30在部件主体10的安装面11暴露。另外,第二外部电极30在部件主体10的第二端面16暴露。换句话说,在安装面11暴露有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换言之,部件主体10中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暴露的面是安装面11。
在第一端面15上,第一外部电极20形成到从部件主体10的安装面11起算为部件主体10的高度的近2/3的长度处。在宽度方向W上,第一外部电极20形成于部件主体10的大致中央,第一外部电极20的宽度尺寸小于部件主体10的宽度尺寸。在第二端面16中,第二外部电极30形成到从部件主体10的安装面11起算为部件主体10的高度的近2/3的长度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W上,第二外部电极30形成于部件主体10的大致中央,第二外部电极30的宽度尺寸小于部件主体10的宽度尺寸。此外,第二外部电极30的宽度尺寸也可以与部件主体10的宽度尺寸相等。
如图2所示,电感器1具有:设置于部件主体10内的线圈40。线圈4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外部电极20,线圈40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外部电极30。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部件主体10,从而容易辨别线圈40、与第一外部电极20、第二外部电极30。
第一外部电极20以L字状形成。第一外部电极20包括:在部件主体10的第一端面15暴露的端面电极20a、和在部件主体10的安装面11暴露的下表面电极20b。换句话说,第一外部电极20在部件主体10从安装面11至第一端面15连续地暴露。
第二外部电极30以L字状形成。第二外部电极30包括:在部件主体10的第二端面16暴露的端面电极30a、和在部件主体10的安装面11暴露的下表面电极30b。换句话说,第二外部电极30在部件主体10从安装面11至第二端面16连续地暴露。
此外,作为电感器,也可以设计成包括覆盖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的被覆层。作为被覆层的材料,能够使用焊料耐受性、焊料润湿性高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镍(Ni)、铜(Cu)、锡(Sn)、金(Au)等金属、或者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另外,被覆层也能够由多个层形成。例如,被覆层包括:覆盖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的镀Ni;和覆盖镀Ni的表面的镀Sn。该被覆层防止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的表面的氧化。该被覆层也可以从部件主体10突出,或者也可以与部件主体10的各面形成同一面。
如图2所示,第一外部电极20包括:在宽度方向W上设置的多个外部导体层21~28。多个外部导体层21~28沿宽度方向W彼此连接,形成一个第一外部电极20。同样,第二外部电极30包括:沿宽度方向W设置的多个外部导体层31~38。这些多个外部导体层31~38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连接,形成一个第二外部电极30。外部导体层21~28、31~38不需要沿宽度方向以整个面接触,也可以用形状稍小的层、导通孔形成连接,而且也可以完全不接触。线圈40包括:沿宽度方向W设置的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通过后述的导通孔导体层而连接,形成线圈40。
如图3所示,部件主体10包括多个绝缘体层6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多个绝缘体层不做区分的情况下,都使用附图标记“60”,在对多个绝缘体层逐个做区分的情况下,使用附图标记“61、62、63a~63h、64、65”。多个绝缘体层60分别以长方形的板状形成。部件主体10由层叠起来的上述绝缘体层60形成长方体状。作为绝缘体层60的材料,能够使用非磁性体材料。此外,作为绝缘体层60的材料,也能够使用磁性材料。绝缘体层60由例如以硼硅酸系玻璃作为主成分的绝缘材料、氧化铝、氧化锆、聚酰亚胺树脂等绝缘树脂等材料构成。此外,部件主体10有时由于烧制、固化等处理而使多个绝缘体层60的界面不清晰。
绝缘体层61、65的颜色与其他绝缘体层62、63a~63h、64的颜色不同。图1中,利用阴影线和实线将该绝缘体层61、65与其他绝缘体层区别示出。由此,在电感器1的安装时,能够检测电感器1的横向滚动等。此外,绝缘体层61、65的颜色也可以与其他绝缘体层62、63a~63h、64的颜色相同,若长度尺寸L1、宽度尺寸W1、高度尺寸T1分别为不同的值,则即使如上述那样颜色为相同的也能够检测横向滚动等。
如图3和图4所示,线圈40包括: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和将线圈导体层41~48连接的导通孔导体层51~57。各线圈导体层41~48以平面状卷绕在绝缘体层63a~63h上而形成。各线圈导体层41~48以1匝以上的匝数形成为漩涡状(螺旋状)。此外,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绝缘体层60(63a~63h)的外形。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导体层41~48大致沿着两个环状的轨道R1、R2而形成为漩涡状(螺旋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导体层41~48的匝数为1匝以上且不足2匝。
导通孔导体层51~57通过沿厚度方向贯通绝缘体层63b~63h而形成。此外,在图3中,将导通孔导体层51~57表示为线圈导体层41~48之间的单点划线。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导通孔导体层51~57,用单点划线表示这些导通孔导体层51~57的连接目的地。
如图2所示,第一外部电极20包括多个外部导体层21~28。另外,第二外部电极30包括多个外部导体层31~38。
外部导体层21~28、31~38设置于各绝缘体层63a~63h。各外部导体层21~28、31~38分别以L字状形成。各外部导体层22~28、32~38沿厚度方向贯通绝缘体层63b~63h。如图2所示,外部导体层21~28通过绝缘体层63a~63h而彼此连接,形成L字状的第一外部电极20。同样,如图2所示,外部导体层31~38通过绝缘体层63a~63h而彼此连接,形成L字状的第二外部电极30。
各线圈导体层41~48和导通孔导体层51~57由例如银(Ag)、铜(Cu)、金(Au)等电阻小的金属、以这些金属为主成分的合金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各外部导体层21~28、31~38由例如银(Ag)、铜(Cu)、金(Au)等电阻小的金属、以这些金属作为主成分的合金等导电性材料而形成。
在图4中,从左上方起,依次对各绝缘体层63a~63h的线圈导体层41~48进行说明。
在绝缘体层63a中,线圈导体层41包括:从外周轨道R1至内周轨道R2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1L;和形成于卷绕部41L的第二端的导通孔焊盘41P。详细而言,卷绕部41L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的部分、沿着内周轨道R2的部分、以及外周轨道R1的部分与内周轨道R2的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卷绕部41L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外部电极20的外部导体层21的上端。
在绝缘体层63b中,线圈导体层42包括:从内周轨道R2至外周轨道R1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2L;和形成于卷绕部42L的两端的导通孔焊盘42P(42Pa、42Pb)。与线圈导体层41相同,线圈导体层42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内周轨道R2的部分;和将上述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导通孔焊盘42Pa经由绝缘体层63b的导通孔导体层51而连接于绝缘体层63a的导通孔焊盘41P。
在绝缘体层63c中,线圈导体层43包括:从外周轨道R1至内周轨道R2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3L;和形成于卷绕部43L的两端的导通孔焊盘43P(43Pa、43Pb)。与线圈导体层41相同,线圈导体层43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内周轨道R2的部分;和将上述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导通孔焊盘43Pa经由绝缘体层63c的导通孔导体层52而连接于绝缘体层63b的导通孔焊盘43Pb。
在绝缘体层63d中,线圈导体层44包括:从内周轨道R2至外周轨道R1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4L;和形成于卷绕部44L的两端的导通孔焊盘44P(44Pa、44Pb)。与线圈导体层41相同,线圈导体层44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内周轨道R2的部分;和将上述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另外,线圈导体层44包括:形成于与导通孔焊盘44Pb对称的位置的导通孔焊盘44Pc。导通孔焊盘44Pa经由绝缘体层63d的导通孔导体层53而连接于绝缘体层63c的导通孔焊盘43Pb。
在绝缘体层63e中,线圈导体层45包括:从外周轨道R1至内周轨道R2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5L;和形成于卷绕部45L的两端的导通孔焊盘45P(45Pa、45Pb)。与线圈导体层41相同,线圈导体层45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内周轨道R2的部分;和将上述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另外,线圈导体层45包括:形成于与导通孔焊盘45P对称的位置的导通孔焊盘45Pc。导通孔焊盘45Pa、45Pc经由绝缘体层63e的导通孔导体层54(54a、54b)而连接于绝缘体层63d的导通孔焊盘44Pc、44Pb。
在绝缘体层63f中,线圈导体层46包括:从内周轨道R2至外周轨道R1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6L;和形成于卷绕部46L的两端的导通孔焊盘46Pa、46Pb。与线圈导体层41相同,线圈导体层46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内周轨道R2的部分;和将上述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导通孔焊盘46Pa经由绝缘体层63f的导通孔导体层55而连接于绝缘体层63e的导通孔焊盘45Pb。
在绝缘体层63g中,线圈导体层47包括:从外周轨道R1至内周轨道R2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7L;和形成于卷绕部47L的两端的导通孔焊盘47P(47Pa、47Pb)。与线圈导体层41相同,线圈导体层47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内周轨道R2的部分;和将上述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导通孔焊盘47Pa经由绝缘体层63g的导通孔导体层56而连接于绝缘体层63f的导通孔焊盘46Pb。
在绝缘体层63h中,线圈导体层48包括:从内周轨道R2至外周轨道R1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8L;和形成于卷绕部48L的第一端的导通孔焊盘48P。与线圈导体层41相同,线圈导体层48具有:沿着外周轨道R1、内周轨道R2的部分;和将上述部分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卷绕部48L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外部电极30的外部导体层38的上端。导通孔焊盘48P经由绝缘体层63h的导通孔导体层57而连接于绝缘体层63g的导通孔焊盘47Pb。
各导通孔焊盘41P~48P形成为比卷绕部41L~48L的线宽大的外径。各导通孔焊盘41P~48P例如以圆形状形成,其直径大于卷绕部41L~48L的线宽。此外,各导通孔焊盘41P~48P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状、半圆状、椭圆状、将这些形状组合得到的形状等。
(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3对上述的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1的母绝缘体层。母绝缘体层是将多个绝缘体层61以连接的状态排列为矩阵状的较大的绝缘体层。通过丝网印刷例如在8英寸见方大小的载体膜上涂覆了以硼硅酸系玻璃作为主成分的绝缘糊料后,通过紫外线使该绝缘糊料整体曝光。由此,绝缘糊料固化,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1的母绝缘体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烧制后的比透磁率为“2”以下的绝缘糊料。此外,对用于绝缘体层61的绝缘糊料实施与成为绝缘体层62、63a~63h、64所使用的绝缘糊料不同的着色。
接下来,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2的母绝缘体层。在通过丝网印刷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1的母绝缘体层上涂覆了绝缘糊料后,通过紫外线使绝缘糊料整体曝光,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2的母绝缘体层。
接下来,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a的母绝缘体层。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2的母绝缘体层上涂覆了绝缘糊料后,通过紫外线使绝缘糊料的整体曝光,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a的母绝缘体层。
接下来,通过光刻工序,形成线圈导体层41和外部导体层21、31。例如,通过印刷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a的母绝缘体层上涂覆以Ag作为金属主成分的感光性导电糊料,来形成导电糊料层。接下来,隔着光掩模而在导电糊料层照射紫外线等,并利用碱性溶液等进行显影。由此,线圈导体层41、和外部导体层21、31形成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a的母绝缘体层上。
接下来,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b的母绝缘体层。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a的母绝缘体层上涂覆了绝缘糊料后,隔着对供形成导通孔导体层51、和外部导体层22、32的位置形成覆盖的光掩模,利用紫外线使该绝缘糊料曝光。接下来,通过碱性溶液等将未固化的绝缘糊料除去。由此,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b的母绝缘体层,该母绝缘体层通过在与线圈导体层41的导通孔焊盘41P对应的位置具有贯通孔、并且将与外部导体层22、32对应的角部局部切除而成。
接下来,通过光刻工序,形成线圈导体层42、导通孔导体层51和外部导体层22、32。与上述的线圈导体层41相同,涂覆感光性导电糊料而将导电糊料层形成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b的母绝缘体层上。此时,导电糊料填充于上述的贯通孔和缺口部分。接下来,隔着光掩模而在导电糊料层照射紫外线等,通过碱性溶液等进行显影。由此,线圈导体层42、导通孔导体层51、以及外部导体层22、32形成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b的母绝缘体层上。
此后,通过交替重复形成母绝缘体层的工序、和光刻工序,形成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c~63h的母绝缘体层、线圈导体层42~48、外部导体层23~28、33~38、以及导通孔导体层52~57。
接下来,与上述的成为绝缘体层62的母绝缘体层相同,将成为绝缘体层64的母绝缘体层形成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3h的母绝缘体层上。而且,与上述的成为绝缘体层61的母绝缘体层相同,将成为绝缘体层65的母绝缘体层形成在应该成为绝缘体层64的母绝缘体层上。
经由以上的工序,获得包括以矩阵状排列并且彼此连接的状态的多个部件主体10的母层叠体。
接下来,通过切割器等切割母层叠体而获得未烧制的部件主体10。在切割工序中,在通过切割形成的切割面中,外部导体层21~28、31~38从部件主体10暴露。此外,在后述的烧制中部件主体10收缩,考虑到收缩,来对母层叠体进行切割。
接下来,以规定条件来烧制未烧制的部件主体10,获得部件主体10。而且,对部件主体10实施滚筒抛光。
在包括被覆层的电感器的情况下,在滚筒抛光后,形成覆盖外部导体层21~28、31~38的被覆层。例如,被覆层能够通过电镀法、化学镀法形成。
经由以上的工序完成电感器1。
此外,上述的制造方法是例示,且只要能够实现电感器1的构造,也可以由其他公知的制造方法来置换、或进行追加。例如,在载体膜上形成成为各绝缘体层的母绝缘体层,在所需的母绝缘体层形成线圈导体层等。也可以层叠多个母绝缘体层而获得上述的母层叠体。另外,也可以通过印刷法等其他方法来形成线圈导体层等。
(作用)
接下来,对上述的电感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感器1的部件主体10是长方体状,且具有使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暴露的安装面11。如图2所示,电感器1具有:设置于部件主体10内的线圈40。线圈4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外部电极20,线圈40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外部电极30。线圈40包括:在宽度方向W上设置的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各线圈导体层41~48以1匝以上的匝数形成为漩涡状(螺旋状)。部件主体10高度尺寸T1比宽度尺寸W1大(T1>W1)。
对于部件主体10而言,与宽度尺寸W1为高度尺寸T1以下的电感器相比,在宽度方向W上层叠起来的多个绝缘体层61、62、63a~63h、64、65的主面的面积相对较大。因此,能够使线圈40(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径较大,使线圈40的长度较长。因此,电感器1的电感值(L值)的获取范围变广。另外,在漩涡状的线圈导体层41~48中,能够使内径变大。因此,电感器1的Q值变大。
如图4所示,各线圈导体层41~48具有:在外周轨道R1和内周轨道R2上以漩涡状形成的卷绕部41L~48L;和将导通孔导体层51~57连接起来的导通孔焊盘41P~48P。各导通孔焊盘41P~48P以比卷绕部41L~48L的线宽大的外径形成。各导通孔焊盘41P~48P形成合适的线圈40。从减少线圈40的电阻值的观点出发,优选导通孔导体层51~57较厚。另外,从导通孔导体层51~57与线圈导体层41~48的连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导通孔导体层51~57较厚。
各绝缘体层63a~63h通过利用丝网印刷涂覆绝缘糊料而形成。线圈导体层41~48与导通孔导体层51~57通过使用了感光性导电糊料的光刻工序而形成。在考虑到制造工序的错位等情况下,根据导通孔导体层51~57的大小,需要较大的导通孔焊盘41P~48P。
如图5所示,电感器1的第一外部电极20与第二外部电极30以L字状形成。而且,在第一外部电极20中,在与第一端面15垂直的方向、和与安装面11垂直的方向上与第一外部电极20重叠的第一区域A1,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另外,在第二外部电极30中,在与第二端面16垂直的方向、和与安装面11垂直的方向上与第二外部电极30重叠的第二区域A2,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在该第一区域A1形成有导通孔焊盘的情况下,从导通孔焊盘与第一外部电极20之间的短路、寄生电容等观点出发,必须将该导通孔焊盘从第一外部电极20分离。与该分离相对应,线圈导体层41~48的卷绕部41L~48L的外径变小。同样,在第二区域A2形成了导通孔焊盘的情况下,从导通孔焊盘与第二外部电极30之间的短路、寄生电容等观点出发,必须使该导通孔焊盘从第二外部电极30分离。与该分离相对应,线圈导体层41~48的卷绕部41L~48L的外径变小。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区域A1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因此能够将线圈导体层41~48的卷绕部41L~48L靠近第一外部电极20而形成。同样,在第二区域A2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因此能够将线圈导体层41~48的卷绕部41L~48L靠近第二外部电极30而形成。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径较大。
另一方面,在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形成导通孔焊盘,若欲使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径变大,则导通孔焊盘形成于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周轨道R1的内侧。这使内周轨道R2的外径变小。换句话说,能够使线圈40的长度变短。
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区域A1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换句话说在与第一外部电极20不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因此,能够使内周轨道R2的外径换句话说内周轨道R2的内径变大。同样,在第二区域A2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换句话说在与第二外部电极30不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导通孔焊盘。因此,能够使内周轨道R2的外径换句话说内周轨道R2的内径变大。通过使内周轨道R2的内径变大,从而电感器1的Q值增加。
此外,与外周轨道R1的卷绕部连接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外周轨道R1的外侧突出,与内周轨道R2的卷绕部连接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内周轨道R2的内侧突出。通过将外周轨道R1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比外周轨道R1向外侧突出,从而内周轨道R2的卷绕部的外径变大。另外,通过将内周轨道R2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比内周轨道R2向内侧突出,从而内周轨道R2的卷绕部的外径换句话说卷绕部的内径变大。因此,能够使电感器的Q值变大。
如以上述所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电感器1的部件主体10是长方体状,且具有使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暴露的安装面11。电感器1具有:设置于部件主体10内的线圈40。线圈4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外部电极20,线圈40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外部电极30。线圈40包括:在宽度方向W上设置的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各线圈导体层41~48以1匝以上的匝数形成为漩涡状(螺旋状)。部件主体10高度尺寸T1比宽度尺寸W1大(T1>W1)。
对于部件主体10而言,与宽度尺寸W1为高度尺寸T1以下的电感器相比,在宽度方向W上层叠的多个绝缘体层61、62、63a~63h、64、65的主面的面积相对较大。因此,能够使线圈40(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径变大,能够使线圈40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使电感器1的电感值(L值)的获取范围较宽。另外,在漩涡状的线圈导体层41~48中,能够使内径变大。因此,能够使电感器1的Q值变大。
(2)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以L字状形成,并埋入部件主体10。因此,与将外部电极外部安装于部件主体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电感器1小型化。而且,能够提高电感值相对于电感器1的安装面积而言的获取效率。
(3)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未形成在上表面12、和第一端面15、第二端面16的上表面12侧。因此,未遮挡上述位置附近产生的磁通,能够使电感器1的Q值变大。另一方面,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分别在第一端面15、第二端面16上从安装面11起形成为部件主体10的高度的近似2/3的长度,从而能够确保安装时对基板的固定力。
(4)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分别具有:漩涡状的卷绕部41L~48L;和为了将导通孔导体层51~57连接起来而设置的导通孔焊盘41P~48P。卷绕部41L~48L包括:沿着环状的外周轨道R1的部分;和沿着比外周轨道R1靠内侧的环状的内周轨道R2的部分;以及将外周轨道R1的部分与内周轨道R2的部分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在与第一端面15垂直的方向和与安装面11垂直的方向上与第一外部电极20重叠的第一区域A1,和在与第二端面16垂直的方向和与安装面11垂直的方向上与第二外部电极30重叠的第二区域A2中的至少一个区域,未形成有导通孔焊盘。
埋入部件主体10的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起到使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径变小的作用。相对于此,导通孔焊盘中的至少一个导通孔焊盘设置于在与第一端面15(第二端面16)垂直的方向上不与第一外部电极20(第二外部电极)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的卷绕部41L~48L靠近第一外部电极20(第二外部电极30)而形成。因此,能够使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径较大。
此外,优选导通孔焊盘41P~48P设置于在与第一端面15(第二端面16)垂直的方向上不与第一外部电极20(第二外部电极30)重叠的位置。这样,也能够使线圈导体层41~48的外径较大。
(5)与外周轨道R1的卷绕部连接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外周轨道R1的外侧突出,与内周轨道R2的卷绕部连接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内周轨道R2的内侧突出。通过将外周轨道R1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比外周轨道R1向外侧突出,从而使内周轨道R2的卷绕部的外径变大。另外,通过将内周轨道R2的导通孔焊盘形成为比内周轨道R2向内侧突出,从而能够使内周轨道R2的卷绕部的外径换句话说卷绕部的内径变大。因此,能够使电感器的Q值较大。
(6)部件主体10包括层叠的多个绝缘体层61、62、63a~63h、64、65,线圈导体层41~48在绝缘体层63a~63h的一个主面上以漩涡状形成,多个导通孔导体层51~57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绝缘体层63b~63h而形成。因此,通过多个绝缘体层61、62、63a~63h、64、65,容易地形成部件主体10。而且,通过贯通绝缘体层63b~63h的导通孔导体层51~57而将多个线圈导体层41~48连接,能够容易地形成线圈40。
(7)绝缘体层61、62、63a~63h、64、65是非磁性体。因此,获得适于高频的信号的电感器1。
(8)部件主体10优选高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能够相对于恒定的安装面积而更高地设定第一端面15的第一外部电极20的高度,因此能够提高固定力。同样,能够相对于恒定的安装面积而更高地设定第二端面16的第二外部电极30的高度,因此能够提高固定力。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施。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线圈导体层的匝数。另外,在一个电感器中,也可以成为包括匝数不同的线圈导体层的线圈。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外部电极20和第二外部电极30也可以形成在部件主体10的表面上(外侧)。这样的电极例如能够通过镀敷、溅射、涂覆烧成等而形成于从部件主体10暴露的线圈导体层的端部。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线圈40的形状(外周轨道R1、内周R2的形状)、线宽、线长等。另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第一外部电极20、第二外部电极30的形状等。

Claims (4)

1.一种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长方体状的部件主体,其具有供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暴露的安装面;和
线圈,其设置于所述部件主体,且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
所述线圈包括:多个线圈导体层,其在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排列,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形成为匝数为1匝以上的漩涡状;和多个导通孔导体层,其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邻接的所述线圈导体层彼此连接,
在所述部件主体中,与所述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尺寸,
所述部件主体具有:与所述安装面正交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埋入所述部件主体的内部,且以L字状形成,从所述安装面至所述第一端面连续地暴露,
所述第二外部电极埋入所述部件主体的内部,且以L字状形成,从所述安装面至所述第二端面连续地暴露,
所述多个线圈导体层分别具有:漩涡状的卷绕部;和为了将所述导通孔导体层连接而设置的导通孔焊盘,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卷绕部包括:沿着环状的外周轨道的部分;沿着比所述外周轨道靠内侧的环状的内周轨道的部分;以及将所述外周轨道的部分与所述内周轨道的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
设置于所述线圈所包含的所述卷绕部的沿着所述外周轨道的部分的多个所述导通孔焊盘中的全部导通孔焊盘,设置于在与所述第一端面垂直的第二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重叠的位置,
在将在所述第一外部电极中在与所述第一端面垂直的方向和与所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将在所述第二外部电极中在与所述第二端面垂直的方向和与所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重叠的区域设为第二区域时,
设置于所述线圈所包含的所述卷绕部的沿着所述内周轨道的部分的多个所述导通孔焊盘中的所有导通孔焊盘,设置于在与所述第一端面垂直的第二方向上至少局部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重叠的位置,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外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外周轨道的所述卷绕部连接的所述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所述外周轨道的外侧突出,
与所述内周轨道的所述卷绕部连接的所述导通孔焊盘形成为向所述内周轨道的内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主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的多个绝缘体层,
所述线圈导体层在所述绝缘体层的一个主面上以漩涡状形成,所述多个导通孔导体层沿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绝缘体层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层为非磁性体。
CN201811092536.5A 2017-09-20 2018-09-19 电感器 Active CN1095242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8480.XA CN113707428A (zh) 2017-09-20 2018-09-19 电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0454 2017-09-20
JP2017180454A JP6760235B2 (ja) 2017-09-20 2017-09-20 インダクタ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18480.XA Division CN113707428A (zh) 2017-09-20 2018-09-19 电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24213A CN109524213A (zh) 2019-03-26
CN109524213B true CN109524213B (zh) 2021-08-31

Family

ID=657206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92536.5A Active CN109524213B (zh) 2017-09-20 2018-09-19 电感器
CN202110918480.XA Pending CN113707428A (zh) 2017-09-20 2018-09-19 电感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18480.XA Pending CN113707428A (zh) 2017-09-20 2018-09-19 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056261B2 (zh)
JP (1) JP6760235B2 (zh)
CN (2) CN1095242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0235B2 (ja) * 2017-09-20 2020-09-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KR101983193B1 (ko) * 2017-09-22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029581B1 (ko) * 2018-04-12 2019-10-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419884B2 (ja) * 2020-03-06 2024-01-2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TWI724965B (zh) * 2020-09-03 2021-04-11 奇力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感元件
JP7334706B2 (ja) * 2020-10-16 2023-08-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342892B2 (ja) * 2021-01-25 2023-09-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355051B2 (ja) 2021-03-11 2023-10-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
JP7452507B2 (ja) 2021-09-25 2024-03-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7517293B2 (ja) 2021-09-25 2024-07-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WO2024108478A1 (zh) * 2022-11-24 2024-05-30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元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44033A (ja) * 1999-05-25 2001-02-16 Hitachi Metals Ltd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06062904A (zh) * 2014-07-08 2016-10-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6934A (ja) * 2005-03-31 2006-10-19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4752368B2 (ja) * 2005-07-15 2011-08-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5310726B2 (ja) * 2008-07-15 2013-10-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4893773B2 (ja) * 2009-04-02 2012-03-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47934B2 (ja) * 2011-07-11 2016-12-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9327B2 (ja) 2012-01-24 2014-04-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2014107513A (ja) * 2012-11-29 2014-06-09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インダクタ
JP5835252B2 (ja) 2013-03-07 2015-12-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6269591B2 (ja) * 2015-06-19 2018-01-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544080B2 (ja) * 2015-06-30 2019-07-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KR101832589B1 (ko) * 2016-01-19 2018-02-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760235B2 (ja) * 2017-09-20 2020-09-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6828673B2 (ja) * 2017-12-15 2021-02-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インダクタ部品及び積層型インダクタ部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44033A (ja) * 1999-05-25 2001-02-16 Hitachi Metals Ltd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06062904A (zh) * 2014-07-08 2016-10-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88396A1 (en) 2019-03-21
JP2019057580A (ja) 2019-04-11
US11551847B2 (en) 2023-01-10
US20210296041A1 (en) 2021-09-23
US11728084B2 (en) 2023-08-15
CN109524213A (zh) 2019-03-26
US11056261B2 (en) 2021-07-06
JP6760235B2 (ja) 2020-09-23
CN113707428A (zh) 2021-11-26
US20230114213A1 (en) 2023-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24213B (zh) 电感器
CN111584183B (zh) 电感器部件
CN108288536B (zh) 电感元件
US20190051450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US11011300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3436828A (zh) 电子部件
KR20160019266A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KR102632343B1 (ko) 인덕터 어레이 부품 및 그의 실장 기판
US11587711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KR101532172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US11830664B2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CN111477434B (zh) 层叠线圈部件
JP6724118B2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27899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62204B2 (ja) 電子部品
KR20180046262A (ko) 코일 전자 부품
JP2019192897A (ja) インダクタ
US11842844B2 (en) Coil component
CN115036110A (zh) 电感部件
JP2021125651A (ja) コイル部品
US20220293329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10232695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WO2004093105A1 (ja) 多層配線基板形成に用いられる異材質部を有するシート形成方法および異材質部を有する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