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617B - 背光用薄膜 - Google Patents

背光用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7617B
CN109477617B CN201780043104.2A CN201780043104A CN109477617B CN 109477617 B CN109477617 B CN 109477617B CN 201780043104 A CN201780043104 A CN 201780043104A CN 109477617 B CN109477617 B CN 1094776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light
back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31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7617A (zh
Inventor
国安谕司
大场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7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7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6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7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integrated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21K9/62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using mixing chambers, e.g. housings with reflective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21K9/64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us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distinct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 e.g. a remote phosphor lay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3/00Produc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r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 emitted by means of a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specified in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F21V1/00 - F21V11/00
    • F21V13/02Combinations of only two kinds of elements
    • F21V13/08Combinations of only two kinds of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filters or photoluminescent elements and refl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30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30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 F21V9/32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02F2201/501Blocking layers, e.g. against migration of 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用薄膜,其用于液晶显示器等中且利用波长转换薄膜,所述背光用薄膜能够射出耐久性良好且无颜色不均匀的光。所述背光用薄膜具有:波长转换薄膜,其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夹持波长转换层的阻气薄膜;及反射层,在波长转换薄膜的一个主表面至少设置1个,通过反射层的膜厚分布在±5%以下来解决课题。

Description

背光用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等中的背光用薄膜。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作为耗电量小、节省空间的图像显示装置而其用途逐年扩展。并且,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改善而需要进一步的省电化及颜色重现性的提高等。
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的省电化,为了提高光利用效率并且提高颜色重现性而在背光单元中使用转换入射光的波长的波长转换薄膜是众所周知的。并且,作为波长转换薄膜,已知有使用量子点之波长转换薄膜。
关于使用量子点之波长转换薄膜,作为一例具有在由树脂等构成之基质中通过树脂薄膜等支撑体夹持分散量子点而成的量子点层而成的结构。
量子点是指三维全方向上移动方向被限制的电子状态的晶体,半导体的纳米粒子以三维方式被高势垒包围的情况下,该纳米粒子成为量子点。量子点显现各种量子效果。例如,在量子点中显现电子的状态密度(能级)离散的“量子尺寸效果”。根据该量子尺寸效果,使量子点的大小变化,由此能够控制光的吸收波长及/或发光波长。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装置,即,作为直下型的背光单元等中所使用的照明装置(发光装置),具有:光源;光扩散部件,共同覆盖多个光源;及波长转换薄膜(波长转换部件),配置于与各光源对应的区域,并使用将来自光源的第1波长光转换成第2波长光的量子点等。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6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使用波长转换薄膜的背光单元等中,多为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来作为光源。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用蓝色LED作为光源。
为了有效地使用波长转换薄膜,优选将光源即LED等射出的所有光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
众所周知,LED射出的光为扩散光。因此,为了将射出LED的所有光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考虑波长转换薄膜的尺寸及LED射出的光的扩散角(发散角),需要使LED与波长转换薄膜靠近而配置。
若使LED与波长转换薄膜靠近而配置,则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之光的亮度变高。并且,若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的光的亮度变高,则基于入射的光的波长转换薄膜的温度上升也提高。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若使LED与波长转换薄膜靠近而配置,则因光及热而构成量子点层的树脂及量子点劣化(光劣化及热劣化),并导致量子点层劣化。因此,若使LED与波长转换薄膜靠近而配置,则产生波长转换薄膜的耐久性变得不充分的问题。
并且,在未使LED与波长转换薄膜靠近的情况下,根据LED的输出、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的光的亮度、量子点层的形成材料,产生相同的量子点层的劣化,并产生波长转换薄膜的耐久性变得不充分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种以往技术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基于来自光源的光及热的波长转换薄膜的劣化且耐久性高而长寿命进而在背光单元中能够射出无颜色不均匀的光的背光用薄膜。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用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
波长转换薄膜,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夹持波长转换层的阻气薄膜;及
至少1个反射层,设置在波长转换薄膜的一个主表面,
反射层的膜厚分布在±5%以下。
这种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中,优选具有支撑波长转换薄膜的支撑体,沿支撑体的面方向以分开的方式具有多个波长转换薄膜,并且在每个波长转换薄膜上设置至少1个反射层。
并且,优选反射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上。
并且,优选波长转换薄膜的大小为1000mm2以下。
并且,优选反射层反射50~90%的420~490nm的波长区域的光。
另外,优选反射层的面积相对于波长转换薄膜的面积为1~30%。
发明效果
根据这种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背光用薄膜,即,在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等中的背光用薄膜中,能够防止因来自光源的光及热而引起的波长转换层的劣化,耐久性高而长寿命,进而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等中使用时能够射出无颜色不均匀的光。
附图说明
图1是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的一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2是概念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背光用薄膜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背光用薄膜的概念图。
图4是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的其他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5是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的其他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记载的构成要件有时根据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在“~”的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以及上限值包含的范围。
并且,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以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个或任一个的含义而使用。“(甲基)丙烯酰”等也相同。
图1中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的一例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一例。
面状照明装置10为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等的直下型面状照明装置,所述面状照明装置10具有:具有底板12a的壳体12;配置于壳体12的底板12a的光源14;及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
在以下说明中,将“液晶显示装置”也称为“LCD”。另外,“LCD”为“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简称。
另外,图1仅为示意图,面状照明装置10除了图示的部件以外,例如还可以具有LED基板、配线及放热机构的1个以上等设置于在LCD等的背光单元中利用的公知的照明装置的公知的各种部件。
并且,面状照明装置10在LCD的背光单元等中利用。因此,在通常使用方式中,在面状照明装置10的图中上方配置光扩散板及正交棱线而配置的2片棱镜片等公知的背光单元所具有的公知的各种部件,还在其上配置具有偏振器及液晶单元等的液晶面板等。
作为一例,壳体12为最大面被开放的矩形的壳体,配置有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以便封闭开放面(参考图4及图5)。并且,在壳体12的底板12a的上表面即壳体12的底面上配置光源14。
壳体12为在构成LCD的背光单元的面状照明装置中所利用的公知的壳体。
并且,作为壳体12的优选的状态,至少成为光源14的设置面的底面成为选自镜面、金属反射面及漫反射面等的光反射面。优选壳体12的内表面整面成为光反射面。
图2中示出背光用薄膜16的俯视图。另外,图2是从图1的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背光用薄膜16的图。
背光用薄膜16具有支撑体20、波长转换薄膜24及反射层26而构成。
支撑体20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
只要支撑体20能够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并且通过从光源14入射光而能够透射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及由光源14射出的光,就能够利用各种片状物(薄膜状物、板状物)。
具体而言,作为支撑体20,可例示由选自白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三乙酰纤维素(TAC)、聚碳酸酯(PC)及尼龙等的1个以上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薄膜、玻璃板等。
关于支撑体20的厚度,根据面状照明装置10的尺寸、支撑体20的形成材料、根据需要设置的光学功能层(扩散层及防牛顿环层等)等保持平面状,并且适当设定能够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及反射层26的厚度即可。
另外,支撑体20根据设计及面状照明装置10的用途等而能够利用任意形状。
图示例的背光用薄膜16具有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的支撑体20,多个波长转换薄膜24沿支撑体20的面方向以分开的方式设置于支撑体20的一个主表面。并且,各波长转换薄膜24中设置有反射层26。图示例中,1片波长转换薄膜24中设置有1个反射层26。
另外,本发明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面方向”是指支撑体20的面方向。并且,本发明中,主表面是指片状物的最大面。此时,片状物也包含层叠体。
另外,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对1片波长转换薄膜24设置有1个光源14。
作为图示例的背光用薄膜16的优选的状态,将小型波长转换薄膜24以分开且二维方式排列在支撑体20上,而不是将整面设为波长转换薄膜,由此减少波长转换薄膜24(量子点薄膜(QD(Quantum Dot)薄膜)的使用量,并且还实现降低成本。关于该方面,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图示例的背光用薄膜16中,波长转换薄膜24在支撑体20的一个主表面上以二维方式排列成方形网格状。
另外,本发明中,支撑于支撑体20的波长转换薄膜24的排列并不限定于图示例的方形网格状。例如,也可以将波长转换薄膜24以二维方式排列成交错网格状、斜向网格状及六边网格状中的任一个。
在任何情况下,从在整面上容易使从背光用薄膜16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等观点考虑,优选波长转换薄膜24以等间隔且有规律地排列。
另外,基于支撑体20的波长转换薄膜24的支撑方法并无限定,能够利用各种公知的片状物的支撑方法。
作为一例,通过光学透明粘结剂(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带及光学透明双面胶带中的任一个等贴附方案,将波长转换薄膜24贴附于支撑体20即可。或者,也可以使用透明的夹具等,将波长转换薄膜24保持于支撑体20。
波长转换薄膜24为入射由光源14射出的光并进行波长转换而射出的公知的波长转换薄膜。
图3中概念性地示出波长转换薄膜24的结构。另外,图3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波长转换薄膜24的图。如图3所示,波长转换薄膜24具有波长转换层30及夹持波长转换层30而支撑的阻气薄膜32。
作为一例,波长转换层30为将多个荧光体分散于树脂等基质中而成之荧光层,并具有转换入射到波长转换层30的光的波长而射出的功能。
例如,若由光源14射出的蓝色光入射到波长转换层30,则波长转换层30通过在内部含有的荧光体的效果将该蓝色光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转换为红色光或者绿色光而射出。
其中,蓝色光是指在400~50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中心波长的光,绿色光是指在大于500nm且60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中心波长的光,红色光是指在大于600nm且68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中心波长的光。
另外,荧光层显现的波长转换的功能并不限定于将蓝色光波长转换成红色光或者绿色光的结构,只要将入射光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转换成不同的波长的光即可。
荧光体至少通过入射的激励光被激励而发射荧光。
荧光层中所含有的荧光体的种类并无限定,根据求得的波长转换的性能等适当选择各种公知的荧光体即可。
作为这种荧光体的例,例如除了有机荧光染料及有机荧光颜料以外,还可例示磷酸盐、铝酸盐及金属氧化物等中掺杂了稀土类离子的荧光体、金属硫化物及金属氮化物等半导体性物质中掺杂了活化离子的荧光体、利用作为量子点而已知的量子限制效应的荧光体等。其中,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发射光谱宽度窄且能够实现用于显示器时的颜色重现性优异的光源并且发光量子效率优异的量子点。
即,本发明中,作为波长转换层30,优选使用将量子点分散于树脂等基质而成的量子点层。并且,波长转换薄膜24中,作为优选的状态,波长转换层30为量子点层。
关于量子点,能够参考例如日本特开2012-169271号公报的0060~0066段,但是并不限定于在此记载的量子点。并且,量子点能够无任何限制地使用市售品。量子点的发光波长通常能够通过粒子的组成、尺寸来调节。
量子点优选均匀地分散于基质中,但是也可以偏向分散于基质中。并且,量子点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
同时使用2种以上的量子点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发射光的波长不同的2种以上的量子点。
具体而言,所谓公知的量子点中有在超过600nm且680nm以下的范围的波长频带具有发光中心波长的量子点(A)、在超过500nm且600nm以下的范围的波长频带具有发光中心波长的量子点(B)、在400~500nm的波长频带具有发光中心波长的量子点(C)。量子点(A)通过激励光激励而发射红色光,量子点(B)发射绿色光,量子点(C)发射蓝色光。
例如,若在包含量子点(A)及量子点(B)的量子点层入射蓝色光而作为激励光,则能够根据通过量子点(A)发射的红色光、通过量子点(B)发射的绿色光及透射量子点层的蓝色光来体现白色光。或,通过在包含量子点(A)、量子点(B)及量子点(C)的量子点层入射紫外光而作为激励光,能够根据通过量子点(A)发射的红色光、通过量子点(B)发射的绿色光及通过量子点(C)发射的蓝色光来体现白色光。
并且,作为量子点,也可以使用形状为棒状并具有指向性而发射偏振的所谓的量子棒及四足型量子点等。
如上所述,波长转换薄膜24中,波长转换层30为将树脂等作为基质并分散量子点等而成的层。
其中,基质能够利用各种用于量子点层的公知的基质,但是优选使包含至少2种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性组合物固化的基质。另外,同时使用至少2种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性基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为该至少2种化合物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共同的聚合性基团。
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但是优选(甲基)丙烯酸酯基、乙烯基或环氧基、氧杂环基丁基,更优选(甲基)丙烯酸酯基,进一步优选丙烯酸基。
并且,波长转换层30的成为基质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包含由单官能的聚合性化合物构成的第1聚合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及由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构成的第2聚合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而言,例如能够采用以下的包含第1聚合性化合物及第2聚合性化合物的状态。
<第1聚合性化合物>
第1聚合性化合物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以及具有1个选自包括环氧基及氧杂环基丁基的组中的官能团的单体。
作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能够举出丙烯酸酸及甲基丙烯酸酸、它们的衍生物,更具体而言,能够举出在分子内具有1个(甲基)丙烯酸酸的聚合性不饱和键(甲基)丙烯酰基,且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脂肪族或芳香族单体。作为它们的具体例,以下举出化合物,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脂肪族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举出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正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异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异壬基(甲基)丙烯酸酯、正辛基(甲基)丙烯酸酯、月桂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丁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烷氧基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30的烷氧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单烷基或二烷基)氨基烷基的总碳原子数为1~20的氨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二乙二醇乙基醚的(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丁醚的(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单甲基醚的(甲基)丙烯酸酯、六乙二醇单甲基醚的(甲基)丙烯酸酯、八乙二醇的单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九乙二醇的单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的单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七丙二醇的单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的单乙基醚(甲基)丙烯酸酯等亚烷基链的碳原子数为1~10且末端烷基醚的碳原子数为1~10的聚亚烷基二醇烷基醚的(甲基)丙烯酸酯;
六乙二醇苯基醚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亚烷基链的碳原子数为1~30且末端芳基醚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聚亚烷基二醇芳基醚的(甲基)丙烯酸酯;
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酯、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酯、甲醛加成环十二碳三烯(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脂环结构的总碳原子数4~30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十七氟癸酯等总碳原子数4~30的氟化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3-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4-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的单(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六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八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甘油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
缩水甘油(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缩水甘油基的(甲基)丙烯酸酯;
四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六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八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亚烷基链的碳原子数为1~30的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酸酰胺、N-异丙基(甲基)丙烯酸酰胺、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酰胺、丙烯酰吗啉等(甲基)丙烯酸酰胺等。
作为芳香族单官能丙烯酸单体,可举出苄基(甲基)丙烯酸酯等芳烷基的碳原子数为7~20的芳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并且,在第1聚合性化合物中,优选烷基的碳原子数为4~30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烷基(甲基)丙烯酸酯,进一步优选正辛基(甲基)丙烯酸酯、月桂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酯、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酯、甲醛加成环十二碳三烯(甲基)丙烯酸酯。这是因为由此量子点的分散性得到提高。量子点的分散性越提高,从波长转换层直接到达出射面的光量增加,因此对于提高正面亮度及正面对比度有效。
作为具有1个环氧基的单官能环氧化合物的例,例如可举出苯基环氧丙基醚、对叔丁基苯基环氧丙基醚、丁基环氧丙基醚、2-乙基己基环氧丙基醚、芳基环氧丙基醚、1,2-环氧丁烷、1,3-丁二烯一氧化物、1,2-环氧十二烷、环氧氯丙烷、1,2-环氧癸烷、苯乙烯氧化物、环己烯氧化物、3-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环己烯氧化物、3-丙烯酰氧基甲基环己烯氧化物、3-乙烯环己烯氧化物及4-乙烯环己烯氧化物等。
作为具有1个氧杂环基丁基的单官能氧杂环丁烷化合物的例,能够使用适当地将上述的单官能环氧化合物的环氧基取代为氧杂环丁烷基的化合物。并且,关于具有这种氧杂环丁烷环的化合物,也能够适当选择日本特开2003-34121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4-09155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氧杂环丁烷化合物中的单官能化合物。
第1聚合性化合物相对于第1聚合性化合物与第2聚合性化合物的总质量100质量份,优选包含5~99.9质量份,更优选包含20~85质量份。其理由在后面叙述。
<第2聚合性化合物>
第2聚合性化合物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以及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的选自包括环氧基及氧杂环基丁基组中的官能团的单体。
2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中,作为2官能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优选的例可举出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丙烯酸、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新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及乙氧基化双酚A二丙烯酸等。
并且,2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中,作为3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优选的例可举出环氧氯丙烷(ECH)改性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EO)改性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PO)改性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季戊四醇四丙烯酸、EO改性磷酸三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EO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PO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羟基五(甲基)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聚(甲基)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乙氧基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
并且,作为多官能单体,也能够使用在分子内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具体而言为甲苯基二异氰酸酯(TDI)与丙烯酸羟乙酯的加成物、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丙烯酸羟乙酯的加成物、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与季戊四醇三丙烯酸(PETA)的加成物、使制备TDI与PETA的加成物后残留的异氰酸酯与十二烷氧基羟基丙基丙烯酸进行反应而得的化合物、6,6尼龙与TDI的加成物、季戊四醇与TDI与丙烯酸羟乙酯的加成物等。
作为具有2个以上的选自包括环氧基及氧杂环基丁基的组中的官能团的单体,例如优选使用脂肪族环状环氧化合物、双酚A二环氧丙基醚、双酚F二环氧丙基醚、双酚S二环氧丙基醚、溴化双酚A二环氧丙基醚、溴化双酚F二环氧丙基醚、溴化双酚S二环氧丙基醚、氢化双酚A二环氧丙基醚、氢化双酚F二环氧丙基醚、氢化双酚S二环氧丙基醚、1,4-丁二醇二环氧丙基醚、1,6-己二醇二环氧丙基醚、甘油三环氧丙基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环氧丙基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环氧丙基醚类;通过乙二醇、丙二醇、甘油等脂肪族多元醇上加成1种或2种以上的环氧烷来得到的聚醚多元醇的聚环氧丙基醚类;脂肪族长链二元羧酸的二环氧丙基酯类;高级脂肪酸的环氧丙基酯类;包含环氧环烯的化合物等。
作为能够优选用作具有2个以上的选自包括环氧基及氧杂环基丁基的组中的官能团的单体的市售品,可举出DAICEL CORPORATION制的CELLOXIDE 2021P、CELLOXIDE 8000、Sigma-Aldrich Co.LLC.制的4-乙烯基-1-环己烯二环氧化物等。
并且,具有2个以上的选自包括环氧基及氧杂环基丁基的组中的官能团的单体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但是例如能够参考MARUZEN Co.,Ltd.KK出版、第四版实验化学讲座20有机合成II、213~、平成4年、Ed.by Alfred Hasfner,The chemistry ofheterocyclic compounds-Small Ring Heterocycles part3Oxiranes,John&Wiley andSons,An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New York,1985、吉村、粘接、29卷12号、32、1985、吉村、粘接、30卷5号、42、1986、吉村、粘接、30卷7号、42、1986、日本特开平11-100378号公报、日本专利第290624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2926262号公报等文献来合成。
第2聚合性化合物相对于第1聚合性化合物与第2聚合性化合物的总质量100质量份,优选包含0.1~95质量份,优选包含15~80质量份。其理由在后面叙述。
形成波长转换层30的基质换言之为成为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粘度调节剂及溶剂等所需的成分。另外,成为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换言之为用于形成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
<粘度调节剂>
聚合性组合物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粘度调节剂。粘度调节剂优选粒径为5~300nm的填料。并且,粘度调节剂也优选用于赋予触变性的触变剂。另外,本发明中,触变性是指液状组合物中相对于剪切率的增加而降低粘性的性质,触变剂是指具有通过将其包含于液状组合物来对组合物赋予触变性的功能的原材料。
作为触变剂的具体例,可举出气相二氧化硅、氧化铝、氮化硅、二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锌、滑石、云母、长石、高岭土(高岭土粘土)、叶蜡石(蜡岩粘土)、绢云母(丝云母)、膨润土、蒙脱石/蛭石类(蒙脱土、贝得石、绿脱石、皂石等)、有机膨润土及有机蒙脱石等。
关于用于形成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剪切率500s-1时,粘度为3~50mPa·s,剪切率1s-1时,优选粘度为100mPa·s以上。如此为了调节粘度,优选使用触变剂。
剪切率500s-1时,优选聚合性组合物的粘度为3~50mPa·s,剪切率1s-1时,优选粘度为100mPa·s以上,其理由为如下所述。
作为波长转换薄膜24(波长转换层30)的制造方法,作为一例可举出在后面叙述的包括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即,准备2片阻气薄膜32,在其中一片阻气薄膜32的表面涂布成为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之后,在已涂布的聚合性组合物上粘贴另一片阻气薄膜32之后,固化聚合性组合物来形成波长转换层30。
在以下说明中,也将涂布有聚合性组合物的阻气薄膜32称为第1基材、贴附于在第1基材中涂布的聚合性组合物的另一片阻气薄膜32称为第2基材。
在该制造方法中,优选均匀地涂布而使涂膜的膜厚均匀,以免在第1基材上涂布聚合性组合物时产生涂布条纹,为此从涂布性与流平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聚合性组合物的粘度较低。另一方面,在涂布于第1基材的聚合性组合物上粘贴第2基材时,为了均匀地贴合第2基材,优选贴合时对压力的阻力高,从该观点考虑,优选聚合性组合物的粘度较高。
上述剪切率500s-1是指施加到涂布于第1基材的聚合性组合物的剪切率的代表值,剪切率1s-1是指即将在聚合性组合物上贴合第2基材之前施加到聚合性组合物的剪切率的代表值。另外,剪切率1s-1也仅为代表值。在涂布于第1基材的聚合性组合物上贴合第2基材时,只要以相同速度输送第1基材与第2基材的同时贴合,则施加到聚合性组合物的剪切率几乎为0s-1,在实际制造工序中施加到聚合性组合物的剪切率并非限定于1s-1。另一方面,剪切率500s-1也相同地仅为代表值,在实际制造工序中施加到聚合性组合物的剪切率并非限定于500s-1
而且,从均匀地涂布及贴合的观点考虑,在第1基材上涂布聚合性组合物时施加到聚合性组合物的剪切率的代表值为500s-1时,优选将聚合性组合物的粘度调节为3~50mPa·s,即使在涂布于第1基材的聚合性组合物上贴合第2基材之前施加到聚合性组合物的剪切率的代表值为1s-1时,优选将聚合性组合物的粘度调节为100mPa·s以上。
<溶剂>
成为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溶剂。此时所使用的溶剂的种类及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作为溶剂,能够混合1种或2种以上有机溶剂来使用。
并且,成为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也可以包含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五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全氟丁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全氟丁基-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八氟戊基(甲基)丙烯酸酯、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及四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氟原子的化合物。
通过包含这些化合物能够提高涂布性。
<受阻胺化合物>
成为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受阻胺化合物。
作为受阻胺化合物,例如可举出2,2,6,6-四甲基-4-哌啶基苯甲酸酯、N-(2,2,6,6-四甲基-4-哌啶基)十二琥珀酸酰亚胺、1-[(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氧基乙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2-丁基-2-(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丙二酸酯、N,N’-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六亚甲基二胺、四(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烷四羧酸酯、四(1,2,2,6,6-五甲基-4-哌啶基)丁烷四羧酸酯、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二(十三烷基)丁烷四羧酸酯、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二(十三烷基)丁烷四羧酸酯、3,9-双[1,1-二甲基-2-{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氧基羰氧基)丁基羰氧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3,9-双[1,1-二甲基-2-{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氧基羰氧基)丁基羰氧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1,5,8,12-四[4,6-双{N-(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基氨基}-1,3,5-三嗪-2-基]-1,5,8,12-四氮杂十二烷、1-(2-羟基乙基)-2,2,6,6-四甲基-4-哌啶醇/琥珀酸二甲基缩合物、2-第三辛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N,N’-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六亚甲基二胺缩合物、N,N’-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六亚甲基二胺/二溴乙烷缩合物、双(1-十一烷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碳酸酯、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及2,2,6,6-四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等。
通过添加受阻胺化合物,能够抑制波长转换层30被高照度的光着色。
波长转换层30中,成为基质的树脂的量根据波长转换层30所包含的功能性材料的种类等适当确定即可。
图示例中,波长转换层30为量子点层,因此成为基质的树脂相对于量子点层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为90~99.9质量份,更优选为92~99质量份。
波长转换层30的厚度也根据波长转换层30的种类及波长转换薄膜24的用途等适当确定即可。
图示例中,波长转换层30为量子点层,因此从操作性及发光特性的观点考虑,波长转换层30的厚度优选为5~200μm,更优选为10~150μm。
另外,波长转换层30的厚度是指平均厚度。测定波长转换层30的任意10点以上的厚度,并将这些进行算术平均来求出平均厚度。
另外,成为量子点层等波长转换层30的聚合性组合物中根据需要也可以添加聚合引发剂及硅烷偶联剂等。
波长转换薄膜24具有由2片阻气薄膜32夹持这种波长转换层30而成的结构。在以下说明中,也将“阻气薄膜32”称为“阻挡薄膜32”。
阻挡薄膜32为在支撑基板的表面形成不会透过氧气等的阻气层而成的公知的阻气薄膜。本发明中,由2片阻挡薄膜32夹持波长转换层30,由此防止氧气及水分侵入到波长转换层30的主表面,并防止因氧气及水分而引起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
阻挡薄膜32优选氧透过率为1×10-2cc/(m2·day·atm)以下。并且,阻挡薄膜32优选水蒸气渗透率为1×10-3g/(m2·day)以下。
使用氧透过率以及水蒸气渗透率较低即阻气性高的阻挡薄膜32,由此防止氧气及水分浸入到波长转换层30,并能够更加适当地防止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
另外,作为一例,使用基于APIMS法(大气压离子化质谱法)的测定装置(NIPPONAPI CO.,LTD.制),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RH的条件下测定氧透过率即可。作为一例,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的条件下通过MOCON法测定水蒸气渗透率。并且,超过MOCON法的测定极限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钙腐食法(日本特开2005-283561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测定水蒸气渗透率即可。
并且,阻挡薄膜32的厚度优选为5~100μm,更优选为10~70μm,进一步优选为15~55μm。
将阻挡薄膜32的厚度设为5μm以上,由此在2个阻挡薄膜32之间形成波长转换层30时,能够使波长转换层30的厚度均匀,在该等方面优选。并且,将阻挡薄膜32的厚度设为10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包含波长转换层30的波长转换薄膜24整体的厚度变薄,在该等方面优选。
阻挡薄膜32优选为透明。
并且,阻挡薄膜32可以为刚性片状,也可以为柔软的薄膜状。另外,阻挡薄膜32也可以为能够卷绕的长条状,也可以为预先切成指定尺寸的叶片状。
阻挡薄膜32能够利用各种在支撑基板形成显现阻气性的阻气层而成的公知的阻气薄膜。
作为优选的阻挡薄膜32,优选使用形成1组以上支撑基板、在支撑基板的表面作为阻气层的无机层与成为该无机层的基底(形成面)的有机层的组合而成的有机无机层叠型阻气薄膜。
作为一例,可例示具有1组如下组合的有机无机层叠型阻气薄膜,即在支撑基板的其中一个表面具有有机层,并且在有机层的表面将有机层作为基底层而具有无机层的无机层与基底有机层的组合。
作为其他例,可例示具有2组如下组合的有机无机层叠型阻气薄膜,即在支撑基板的其中一个表面具有有机层、在有机层的表面将有机层作为基底层而具有无机层、在该无机层上具有第2层有机层、将第2层有机层作为基底层而具有第2层无机层的无机层与基底有机层的组合。
或者,也能够利用具有3组以上无机层与基底有机层的组合的有机无机层叠型阻气薄膜。基本上,无机层与基底有机层的组合越多,阻气薄膜越厚,但得到高的阻气性。
以下说明中,也将“有机无机层叠型阻气薄膜”称为“层叠型阻挡薄膜”。
在层叠型阻挡薄膜中,主要显现阻气性的是无机层。
作为波长转换薄膜24的阻挡薄膜32,利用层叠型阻挡薄膜时,可以为任一层结构,优选将最上层即与支撑基板相反的一侧的最表层作为无机层,并将无机层设为内侧即波长转换层30侧。即,将层叠型阻挡薄膜用作波长转换薄膜24的阻挡薄膜32时,优选将无机层设为与波长转换层30接触的状态,并由阻挡薄膜32夹持波长转换层30。由此,能够更加适当地防止氧气等从有机层的端面侵入而侵入到波长转换层30。
作为层叠型阻挡薄膜的支撑基板,也能够利用各种用作公知的阻气薄膜的支撑基板的基板。
其中,从细化及轻量化容易的适于柔软化的观点考虑,优选利用由各种塑料(高分子材料/树脂材料)构成的薄膜。
具体而言,优选例示由聚乙烯(P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PVC)、聚乙烯醇(PVA)、聚丙烯腈(PAN)、聚酰亚胺(PI)、透明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酸甲基树脂(PMMA)、聚碳酸酯(PC)、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环烯烃·共聚物(COC)、环烯烃聚合物(COP)及三乙酰纤维素(TAC)构成的树脂薄膜。
支撑基板的厚度根据用途及大小等适当设定即可。其中,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支撑基板的厚度优选为10~100μm左右。将支撑基板的厚度设为该范围,由此从轻量化及细化等观点考虑,得到优选的结果。
另外,支撑基板也可以在这种塑料膜的表面上赋予防止反射、相位差控制、光取出效率提高等功能。
如上所述,层叠型阻挡薄膜中,阻气层具有主要显现阻气性的无机层及成为无机层的基底层的有机层。
另外,层叠型阻挡薄膜中,如上所述,优选将最上层作为无机层,并将无机层侧朝向波长转换层30。但是,在层叠型阻挡薄膜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最上层具有用于保护无机层的有机层。或者,层叠型阻挡薄膜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最上层具有用于确保与波长转换层30的密合性的有机层。用于确保该密合性的有机层也可以作为无机层的保护层发挥作用。
有机层成为在层叠型阻挡薄膜中主要显现阻气性的无机层的基底层。
有机层能够利用各种为公知的层叠型阻挡薄膜且用作有机层的层。例如,有机层能够利用将有机化合物作为主成分的膜,且基本上交联单体及/或低聚物来形成的层。
层叠型阻挡薄膜具有成为无机层的基底的有机层,由此包埋支撑基板的表面的凹凸及附着于表面的杂质等,而能够适当地形成无机层的成膜面。该结果,能够在成膜面的整面成膜无间隙的、无裂纹及裂痕等的合适的无机层。由此,能够得到如氧透过率成为1×10- 2cc/(m2·day·atm)以下且水蒸气渗透率成为1×10-3g/(m2·day)以下的高阻气性能。
并且,层叠型阻挡薄膜具有成为该基底的有机层,由此该有机层也作为无机层的缓冲来发挥作用。因此,无机层从外部受到冲击的情况等,通过该有机层的缓冲效果,能够防止无机层的受损。
由此,层叠型阻挡薄膜中,无机层适当地显现阻气性能,而能够适当地防止因水分及氧气等而引起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
层叠型阻挡薄膜中,作为有机层的形成材料,能够利用各种有机化合物(树脂、高分子化合物)。
具体而言,可优选例示聚酯、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酸-马来酸共聚物、聚苯乙烯、透明氟树脂、聚酰亚胺、氟化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纤维素酰化物、聚氨酯、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脂环式聚烯烃、聚芳酯、聚醚砜、聚砜、茀环改性聚碳酸酯、脂环改性聚碳酸酯、茀环改性聚酯及丙烯酰化合物等热可塑性树脂或者聚硅氧烷、其他有机硅化合物的膜。这些也可以同时使用多个。
其中,从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强度优异等观点考虑,优选由官能团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及/或醚基的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物构成的有机层。
其中,尤其除了上述强度以外从折射率低、透明性高且光学特性优异等观点考虑,优选例示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或者低聚物的聚合物作为主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以上的丙烯酸树脂及甲基丙烯酸树脂作为有机层。其中,尤其优选例示将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DPGDA)、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A)、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DPHA)等2官能以上、尤其3官能以上的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或低聚物的聚合物作为主成分的丙烯酸树脂及甲基丙烯酸树脂。并且,也优选使用多个这些丙烯酸树脂及甲基丙烯酸树脂等。
由这种丙烯酸树脂及甲基丙烯酸树脂等形成有机层,由此能够在骨架坚固的基底上成膜无机层,因此能够成膜更致密且阻气性高的无机层。
有机层的厚度优选1~5μm。
通过将有机层的厚度设为1μm以上,能够更适当地将无机层的成膜面设得合适,并能够遍及成膜面的整面成膜无裂纹、裂痕等的合适的无机层。
并且,通过将有机层的厚度设为5μm以下,能够适当地防止由有机层过厚而引起的有机层的裂缝、层叠型阻挡薄膜的卷曲等问题的产生。
若考虑以上方面,则更优选将有机层的厚度设为1~3μm。
另外,层叠型阻挡薄膜具有多个作为基底层的有机层的情况下,各有机层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并且,层叠型阻挡薄膜具有多个有机层的情况下,各有机层的形成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从生产率等观点考虑,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形成所有有机层。
有机层由涂布法及闪光灯蒸镀等公知的方法成膜即可。
并且,为了提高与成为有机层的下层的无机层的密合性,有机层优选含有硅烷偶联剂。
有机层上将该有机层作为基底而成膜无机层。无机层为将无机化合物作为主成分的膜,并主要显现层叠型阻挡薄膜中的阻气性。
作为无机层,能够利用各种显现阻气性的由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炭化物、金属炭氮化物等构成的膜。
具体而言,优选例示由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钽、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铟锡(ITO)等金属氧化物;氮化铝等金属氮化物;碳化铝等金属碳化物;氧化硅、氧化氮化硅、氧碳化硅、氧化氮化碳化硅等硅氧化物;氮化硅、氮化碳化硅等硅氮化物;碳化硅等硅碳化物;它们的氢化物;这些2种以上的混合物;及这些含氢物质等无机化合物构成的膜。另外,本发明中,硅也视为金属。
尤其,从透明性较高且能够显现优异的阻气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例示由硅氧化物、硅氮化物、及硅氧氮化物等硅化合物构成的膜。其中,尤其优选例示由氮化硅构成的膜除了更加优异的阻气性以外,透明性也高。
另外,层叠型阻挡薄膜具有多个无机层的情况下,无机层的形成材料可以彼此不同。但是,从生产率等观点考虑,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形成所有的无机层。
无机层的厚度根据形成材料适当确定能够显现作为目的的阻气性的厚度即可。另外,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无机层的厚度优选10~200nm。
通过将无机层的厚度设为10nm以上,能够形成稳定地显现充分的阻气性能的无机层。并且,通常若无机层脆弱且过厚,则有可能产生裂纹、裂痕、剥离等,但是通过将无机层的厚度设为200nm以下,能够防止产生裂纹。
并且,若考虑这种方面,则无机层的厚度优选10~100nm,更优选15~75nm。
另外,层叠型阻挡薄膜具有多个无机层的情况下,各无机层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无机层根据形成材料由公知的方法形成即可。具体而言,优选例示CCP(Capacitively Coupled Plasma,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及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CVD等等离子体CVD、磁控溅射及反应性溅射等溅射、真空蒸镀等、气相沉积法。
由这种阻挡薄膜32夹持波长转换层30而成的波长转换薄膜24的面积(面方向的大小)并无限定,根据面状照明装置10的大小等适当设定即可。
具体而言,如图示例的,沿支撑体20的面方向以分开的方式并具有多个波长转换薄膜24的背光用薄膜16中,优选波长转换薄膜24的面积为1000mm2以下。
将波长转换薄膜24的面积设为1000mm2以下,由此通过将多个小型波长转换薄膜24以分开的方式使用,适当地得到波长转换薄膜24的使用量的减少效果,在该等方面优选。
并且,相对于支撑体20的面积的多个波长转换薄膜24的合计面积也无限定,根据光源14的数量、支撑体20的面积、背光用薄膜16所要求的光的亮度等适当设定即可。
根据本发明人等研究,通过将相对于支撑体20的面积的波长转换薄膜24的合计面积设为20%以下,能够充分减少波长转换薄膜24的使用量,在该等方面优选。
图示例中,波长转换薄膜24的形状(平面形状=面方向的形状)为正方形,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利用各种形状的波长转换薄膜。
作为一例,可举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六边形中的任一个形状。
其中,从能够增大相对于波长转换薄膜24的面积的来自光源14的入射光(光束点)的面积率这一观点考虑,优选利用正方形。
波长转换薄膜24的厚度也无限定,根据波长转换层30的形成材料、阻挡薄膜32的形成材料及层结构等适当设定即可。
即,波长转换薄膜24的优选的厚度基本上为与上述波长转换层30的优选的厚度及阻挡薄膜32的优选的厚度对应的厚度。
波长转换薄膜24可以在与支撑体20相反的一侧的阻挡薄膜32的表面具有光扩散层。即,阻挡薄膜32为上述层叠型阻挡薄膜的情况下,可以在与支撑体20相反的一侧的支撑基板的表面具有光扩散层。
通过波长转换薄膜24具有光扩散层,使入射到波长转换层30的激励光量及从波长转换层30射出的光量增加,由此能够提高面状照明装置10、即利用面状照明装置10的LCD等的亮度。
光扩散层能够利用各种公知的层。
作为一例,可例示在树脂等粘合剂(基质)中分散光扩散剂而成的光扩散层。此时,粘合剂能够利用在各种树脂等粘合剂中分散光扩散剂而成的光扩散层中所利用的各种粘合剂。并且,光扩散剂也能够利用在各种无机粒子等粘合剂中分散光扩散剂而成的光扩散层中所利用的各种光扩散剂。即,该光扩散层中,只要粘合剂的折射率n1与光扩散剂的折射率n2满足n1>n2的关系,则粘合剂及光扩散剂能够利用公知的各种材料。
另外,波长转换薄膜24具有光扩散层的情况下,优选波长转换薄膜24中在设置在后面叙述反射层26的位置中不具有光扩散层。即,优选反射层26直接设置于阻挡薄膜32的支撑基板。
由此,能够适当地将在后面叙述的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设为±5%以下。
另外,优选用由显现阻气性的材料构成的端面封止层覆盖波长转换薄膜24的端面。由此,也能够防止氧气等从波长转换薄膜24的端面侵入波长转换层30。
作为端面封止层,能够利用各种镀层等金属层、氧化硅层及/或氮化硅素层等无机化合物层、由环氧树脂及聚乙烯醇树脂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层等具有抑制透过氧气或水分等的阻气性的材料构成的层。并且,端面封止层可以为由基底金属层及镀层构成的结构、具有下层(波长转换薄膜24侧)的聚乙烯醇层及上层的环氧树脂层的结构等多层结构。
在波长转换薄膜24的与支撑体20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即来自光源14的光的入射面设置有反射层26。图示例中,反射层26为圆形片状物(板状物、薄膜状物)。作为优选的状态,反射层26及波长转换薄膜24与圆的中心及正方形的中心一致而配置。
并且,面状照明装置10中,对1片波长转换薄膜24设置有1个光源14。图示例中,作为优选的状态,光源14沿面方向使光轴与圆形的反射层26的中心一致地配置。
作为图示例的背光用薄膜16的优选的状态,具有支撑体20,并具有将多个小型波长转换薄膜24以彼此分开的状态设置在支撑体20的一个主表面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背光用薄膜16具有将波长转换薄膜24排列成方形网格状的结构。
通过背光用薄膜16具有这种结构,充分确保面状照明装置10中所要求的光的出射性能的同时,大幅减少波长转换薄膜24(波长转换层30(量子点层))的使用量,并且也实现降低成本。
其中,背光用薄膜16中,为了有效地使用波长转换薄膜24,优选将所有由光源14射出的光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24。并且,通过将所有由光源14射出的光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24,也能够容易进行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学设计。
作为向使用荧光体的波长转换薄膜24入射光(激励光)的光源14,优选使用LED。众所周知,来自LED的出射光为扩散光,光的扩散角通常为60°左右。
因此,为了向小型波长转换薄膜24入射所有由光源14射出的光,需要使波长转换薄膜24与光源14相邻。
只要使波长转换薄膜24与光源14相邻地配置,则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的光的亮度变高。并且,若入射高亮度的光,则基于入射的光的波长转换薄膜的温度上升也提高。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若使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相邻地配置,则因高亮度的光及光的热,导致构成波长转换层30的树脂及量子点劣化(光劣化及热劣化),波长转换层30劣化。
尤其,图示例的波长转换薄膜24为波长转换层30使用量子点的量子点层,因此作为光源14使用蓝色LED。众所周知,由于蓝色光的波长短而能量强。另外,LED除了光的指向性高且峰值亮度高以外,发热量也多,因此构成波长转换层30的树脂等容易劣化。
因此,若使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相邻而配置,则与经时一同波长转换层30劣化而变得无法射出指定的光,即产生波长转换薄膜的耐久性变得不充分的问题。
并且,即使在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不相邻的情况下,根据光源14的输出、光源14射出的光的亮度及波长转换层30的形成材料等,同样产生因光及热引起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并产生波长转换薄膜24的耐久性不充分的问题。
相对于此,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具有将光反射到来自波长转换薄膜24的光源14的入射面的反射层26。并且,作为光源14的优选的状态,使光轴与反射层26的面方向的中心一致地配置。换言之,反射层26设置成中心与光源14的光轴一致。
另外,作为反射层26的优选的状态,设置于波长转换薄膜24的中央。如上所述,波长转换薄膜24为正方形、反射层26为圆形,因此波长转换薄膜24和反射层26配置成与正方形的中心和圆的中心一致。
通过具有这种反射层26,即使使波长转换薄膜24与光源14连接而配置,反射层26反射来自光源14的光的几%,因此减少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24的光,并能够防止因光或热引起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
尤其,光源14射出的光的强度(光束点的光强度分布)在光轴中心部最强,朝向周边减少,因此通过将反射层26的中心与光源14的光轴一致地配置,能够适当地防止波长转换薄膜24的劣化。
但是,如上所述,利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的面状照明装置10用于LCD的背光单元等。因此,为了使光沿LCD的面方向均匀,在面状照明装置10的光出射面上配置扩散板及正交棱线而配置的2片棱镜片等。
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即使将波长转换薄膜24以分开且二维方式排列,入射到LCD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光能够沿面方向大致均匀。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若反射层26的厚度有不均匀,则导致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产生颜色不均匀,因此,导致由背光用薄膜16即面状照明装置10射出的光上产生面方向的颜色不均匀。
即,基于反射层26的光的反射率受反射层26的厚度的影响。因此,若反射层26的厚度有不均匀,则在通过反射层26而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24的光产生面方向的光量不均匀。该结果,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在面方向上具有亮度不均匀,因此,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上产生由反射层26的厚度不均匀而引起的面方向的颜色不均匀。
因该反射层26的厚度不均匀而产生的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的颜色不均匀,即使在面状照明装置的上方配置扩散板及棱镜片,也无法充分校正。该结果,在入射到液晶面板的背光产生面方向的颜色不均匀,导致基于LCD的显示图像上产生颜色不均匀。
相对于此,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中,波长转换薄膜24具有用于防止因光或热而引起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的反射层26,并且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在±5%以内。即,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中,设置于波长转换薄膜24的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在±5%以内。
因此,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中,波长转换薄膜24能够射出不具有因反射层26的膜厚不均匀而引起的颜色不均匀(颜色不均匀极少)的光。该结果,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能够向液晶面板入射面方向的无颜色不均匀的背光,LCD能够显示无颜色不均匀的高画质的图像。
若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大于±5%,则因反射层26的膜厚不均匀而引起,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的颜色不均匀变大,将背光用薄膜16用于LCD的背光单元的情况下,显示图像中产生颜色不均匀。
并且,以能够使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的颜色不均匀减小的观点考虑,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优选±3%以下。
另外,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用测定贴附到片状物的层状物、片状物及薄膜状物等膜厚分布的公知的方法测定即可。
本发明中,关于膜厚分布,整面测定反射层的膜厚来算出平均膜厚,从将平均膜厚与最大膜厚之差减去平均膜厚的膜厚及将平均膜厚与最小膜厚之差减去平均膜厚的膜厚,定义膜厚分布即可。
另外,反射层26的膜厚使用接触式膜厚仪或者二维激光位移计来测定即可。
基于反射层26的光的反射率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适当设定能够充分防止基于由光源14照射的光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即可。
如上所述,光源14优选利用射出蓝色光的蓝色LED。若考虑该方面,则反射层26更优选反射50~90%的420~490nm的波长区域的光(蓝色光),更优选反射70~80%。即,反射层26优选蓝色光的透射率为10~50%。
通过将基于反射层26的蓝色光的反射率设为50%以上,能够适当地防止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在该等方面优选。
通过将基于反射层26的蓝色光的反射率设为90%以下,能够将充分的光(激励光)入射到波长转换层30,在该等方面优选。并且,基于反射层26的蓝色光的反射率越高,变得容易产生因反射层26的膜厚不均匀而产生的波长转换薄膜24的出射光的颜色不均匀。相对于此,将基于反射层26的蓝色光的反射率设为90%以下、尤其设为80%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因反射层26的膜厚不均匀而产生的波长转换薄膜24的出射光的颜色不均匀。
反射层26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根据反射层26的形成材料等,适当设定可得到所需的光的反射率等的厚度即可。
另外,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优选反射层26的厚度为10μm以上。通过将反射层26的厚度设为10μm以上,能够适当地防止因光及热引起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在该等方面优选。
反射层26的面积(面方向的大小)也根据波长转换薄膜24的大小适当设定即可。
其中,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反射层26的面积相对于波长转换薄膜24的面积,优选为1~30%,更优选为5~10%。
相对于波长转换薄膜24的面积,通过将反射层26的面积设为1%以上,能够适当地防止因光及热引起的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在该等方面优选。
相对于波长转换薄膜24的面积,通过将反射层26的面积设为30%以下,能够将充分的光入射到波长转换层30,在该等方面优选。
反射层26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例的圆形,能够利用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及三角形等各种形状。通常,由光源14(LED)射出而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24的光的光束点形状为圆形,因此优选将反射层26也设为圆形而使光源14的光轴与反射层26的圆的中心一致。
并且,将反射层26设为椭圆形及长方形等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对1个反射层26入射来自多个光源的光。
另外,如图示例,背光用薄膜具有多个反射层26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圆形与正方形等形状不同的反射层混合存在。
另外,图示例中,在1片小型波长转换薄膜上设置有1个反射层,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1片波长转换薄膜上设置2个反射层26,将来自2个光源的光入射到1片波长转换薄膜。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认为,如图示例,在以分开的方式具有多个波长转换薄膜24的背光用薄膜中,在1片波长转换薄膜24设置1个反射层26,并使其对应1个光源14在减少波长转换薄膜的使用量的方面考虑是有利的。
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中,对反射层26无限定,能够利用各种在公知的各种光学装置及光学元件中用作反射层的公知的层。
因此,反射层26可以为基于扩散板等漫反射的反射层,也可以为基于层叠膜等干涉反射的反射层,还可以为基于金属膜等镜面反射的反射层。这些反射层26由公知的方法形成即可。
作为反射层26,优选地可例示在成为基质的粘合剂中基于分散扩散粒子而成的漫反射的反射层。
成为基质的粘合剂优选地可例示聚合聚合性化合物而成的树脂(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优选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能够举出在末端及侧链中的至少一侧具有烯属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及/或在末端及侧链中的至少一侧具有环氧基或氧杂环丁烷基的化合物,尤其更优选在末端及侧链中的至少一侧具有烯属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作为在末端及侧链中的至少一侧具有烯属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丙烯酸酰胺系化合物、苯乙烯系化合物、马来酸酐等,优选(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更优选丙烯酸系化合物。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优选(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或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苯乙烯系化合物,优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二乙烯苯、4-羟基苯乙烯及4-羧基苯乙烯等。
并且,作为丙烯酸系化合物也优选使用具有茀骨架的化合物。作为该种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WO2013/047524A1中记载的由式(2)表示的化合物。
并且,作为粘合剂的优选的一例,可例示使用将丙烯酸聚合物作为主链且在侧链具有末端为丙烯酰基的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及末端为丙烯酰基的氨基甲酸酯低聚物中的至少一个的分子量为10000~3000000且双键当量为500g/mol以上的接枝共聚物来形成的粘合剂。这种接枝共聚物例如也可以使用Taisei Fine Chemical Co.,Ltd.制的紫外线固化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聚合物(ACRIT8BR系列)等市售品。
扩散粒子也能够利用在反射层及扩散板等中使用的各种粒子。
作为一例,可优选地例示由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硫酸钡等其他金属化合物组成的粒子等。
其中,在分散性及光反射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利用氧化钛、氧化锌,其中,优选利用氧化钛。
在粘合剂中分散扩散粒子而成的反射层26中,扩散粒子的含量根据扩散粒子的种类、反射层26所需的光反射率等适当设定即可。
这种在粘合剂中分散扩散粒子而成的反射层26能够由涂布法形成。具体而言,在溶剂中添加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及扩散粒子,并使其溶解及/或分散,制备了用于形成反射层26的涂料,将该涂料涂布于波长转换薄膜24之后,进行干燥,由此形成反射层26即可。或者,反射层26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即,涂布并干燥用于形成反射层26的涂料之后,根据需要聚合(固化、交联)聚合性化合物。
另外,在用于形成反射层26的涂料中根据需要也可以添加粘度调整剂、表面活性剂等。
反射层26也可以直接将涂料涂布于波长转换薄膜24来形成,或者在任一基材上涂布涂料来形成反射层26之后从基材剥离反射层26并使用OCA或光学透明双面胶带等将反射层26贴附于波长转换薄膜24。
用于形成反射层26的涂料的涂布由使用点胶机的方法、基于喷墨的方法、丝网印刷等印刷法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即可。
并且,作为一例,能够通过涂布用于形成反射层26的涂料时的涂布条件或印刷条件的调节来调节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例如,在反射层26的形成使用点胶机或喷墨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涂料的涂布量(微小喷射数等)、涂料的喷出距离、涂料的涂布图案等涂布条件来调节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
另外,反射层26也可以将波长转换薄膜切成小型波长转换薄膜24之后形成,或者也可以在大型波长转换薄膜形成反射层26之后切成小型波长转换薄膜24。
如上所述,面状照明装置10中,在壳体12的底板12a(底面)配置光源14。光源14为由面状照明装置10射出的光的光源。
若光源14为射出具有通过波长转换薄膜24(波长转换层30)波长转换的波长的光的光源,则能够利用各种公知的点光源。
其中,如上所述,作为光源14优选地可例示LED(发光二极管)。并且,如上所述,作为优选的例,波长转换薄膜24的波长转换层30为将量子点分散于树脂等的基质而成的量子点层。因此,作为光源14,尤其优选使用射出蓝色的光的蓝色LED,其中,尤其优选使用峰值波长为450nm±50nm的蓝色LED。
面状照明装置10中,光源14的输出并无特别限定,根据面状照明装置10所需的光的亮度(照度)等适当设定即可。
并且,峰值波长、照度的配置文件及半高全宽等光源14的发光特性并无特别限定,根据面状照明装置10的大小、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的距离、波长转换层30的特性等适当设定即可。
如上所述,光源14配置成使光轴与反射层26的中心一致。换言之,使中心与光源14的光轴一致,设置反射层26及波长转换薄膜24。
但是,面状照明装置10中,面方向中的光源14与反射层26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此,至少光源14的光轴在面方向中位于反射层26内即可。
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的距离并无特别限定。其中,用作光源14的LED射出扩散光,因此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的距离优选设为由光源14射出的所有光照射到波长转换薄膜24中。尤其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的距离优选设为由光源14射出的光的光束点在面方向与波长转换薄膜24内切的距离。
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波长转换薄膜24,并且能够无浪费地有效地利用由光源14照射的光。
另外,在使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不会浪费通过反射层26反射的光。
即,壳体12的内表面优选成为光反射面,因此通过反射层26反射的光在壳体12的内表面反射,入射到波长转换薄膜24。并且,如上所述,面状照明装置10上通常配置扩散板或棱镜片,因此即使在壳体12的内表面反射的光入射到除了背光用薄膜16(支撑体20)的波长转换薄膜24以外的区域,通过棱镜片等递归反射,再次入射到壳体12,在壳体12的内表面反射。
因此,使用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16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能够无浪费地非常有效地利用由光源14射出的光。
作为图1~图3所示的背光用薄膜16的优选的状态,具有在支撑体20上以分开的方式设置多个小型波长转换薄膜24并在各波长转换薄膜24设置1个反射层26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利用各种结构。
作为一例,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也可以为如图4中概念性地示出的面状照明装置38,在封闭壳体12的开放面的整面的大型波长转换薄膜24L上设置1个反射层26的结构。此时,面状照明装置38例如可以与1个反射层26对应而具有1个光源14,或者可以与1个反射层26对应而设置多个光源14。
或者,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也可以为如图5中概念性地示出的面状照明装置40,相同地在封闭壳体12的开放面的整面的大型波长转换薄膜24L设置多个(图示例中为3个)反射层26的结构。此时,面状照明装置40例如相对于1个反射层26具有1个光源14。
即,在图4及图5所示的例中,通过1片波长转换薄膜24L来构成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换言之,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也可以不具有支撑体而仅由波长转换薄膜及反射层构成。另外,也可以由如图1所示的支撑体20支撑由设置了反射层26的1片波长转换薄膜24构成的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
另外,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不仅能够用于如图1~图5所示的直下型面状照明装置,也能够用于使用导光板的所谓的边缘光型面状照明装置。
此时,在光源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之间使光源及反射层对应而配置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进或改变是理所当然的。
实施例
以下,举出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实施例,以下的实施例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顺序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就能够适当进行改变。
[实施例1]
<阻挡薄膜32的制作>
作为支撑基板,准备了PET薄膜(Toyobo Co.,Ltd.制,COSMOSHINE A4300、厚度50μm)。另外,该PET薄膜为在两面具有易粘接层的薄膜。
在该支撑基板的单侧面侧由以下的顺序形成了阻挡层。
准备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Daicel-Cytec Company,Ltd.制)及光聚合引发剂(Lamberti S.p.A制,ESACURE KTO46),以作为质量比率成为95:5的方式称量,将这些溶解于甲基乙基酮,制备了固体成分浓度15%的涂布液。
使用模涂布机通过卷对卷将该涂布液涂布于支撑基板并使其通过50℃的干燥区。干燥区中的滞留时间为3分钟。之后,在氮气环境气体下照射(累积照射量约600mJ/cm2)紫外线,由此固化干燥的涂料,形成有机层并将其卷绕。形成于支撑基板的有机层的厚度为1μm。
在以下说明中,也将“卷对卷”称为“RtoR”。
接着,使用基于RtoR的CVD装置,在有机层的表面形成了氮化硅层作为无机层。
原料气体使用了硅烷气体(流量160sccm)、氨气体(流量370sccm)、氢气气体(流量590sccm)及氮气气体(流量240sccm)。电源使用了频率13.56MHz的高频电源。将成膜压力设为40Pa,并将到达膜厚设为50nm。
如此,作为阻挡薄膜32,制作了在由PET薄膜构成的支撑基板的表面具有有机层并在有机层上具有无机层的上述层叠型阻挡薄膜(有机无机层叠型阻气薄膜)。阻挡薄膜32制作了2片。
<波长转换层30(量子点层)及波长转换薄膜24的制作>
制备下述含量子点的聚合性组合物,由孔径0.2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过滤之后,减压干燥了30分钟。
下述中,作为发光极大波长535nm的量子点1的甲苯分散液,使用了NN-LABS,LLC.制的CZ520-100。并且,作为发光极大波长630nm的量子点2的甲苯分散液,使用了NN-LABS,LLC.制的CZ620-100。
这些均为使用CdSe作为核、使用ZnS作为壳、使用十八烷胺作为配体的量子点,以3质量%的浓度分散于甲苯中。
<<含量子点的聚合性组合物>>
量子点1的甲苯分散液(发光极大:535nm) 10质量份
量子点2的甲苯分散液(发光极大:630nm) 1质量份
月桂基甲基丙烯酸酯40质量份
2官能甲基丙烯酸酯4G(Shin-Nakamura Chemical Co.,Ltd.制) 20质量份
3官能丙烯酸TMPTA(Daicel-Cytec Company,Ltd.制) 2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UA-160TM(Shin-Nakamura Chemical Co.,Ltd.制)10质量份
硅烷偶联剂KBM-5103(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 10质量份
光聚合引发剂IRGACURE 819(BASF公司制) 1质量份
通过RtoR,一边沿长度方向以1m/分钟、60N/m的张力连续输送1片如上所述制作的阻挡薄膜32,一边通过模涂布机在无机层的表面涂布已制备的含量子点的聚合性组合物,从而形成了50μm的厚度的涂膜。
接着,将形成涂膜的阻挡薄膜32卷绕在支撑辊,并在涂膜上将另1片阻挡薄膜32以无机层与涂膜接触的方向进行层压,一边由2片阻挡薄膜32在夹持涂膜的状态下连续输送,一边使其通过100℃的加热区。干燥区的滞留时间为3分钟。
之后,使用160W/cm的空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从而制作了由2片阻挡薄膜32夹持波长转换层30(量子点层)的长尺寸的波长转换薄膜。另外,将紫外线的照射量设为2000mJ/cm2
<用于形成反射层26的涂料的制备>
将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Mitsubishi Rayon Co.,Ltd.制,Dianal BR-88、重均分子量=130万g/mol)0.31g加入到甲基乙基酮4.18g的溶剂,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
向溶解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的溶液中投入丙烯酸系化合物(Taisei FineChemical Co.,Ltd.制,8BR500(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2.12g、粒径0.25μm的氧化钛(Ishihara Industry Co.,Ltd.制,CR-97)0.4g、甲基乙基酮2.0g、乙酸丙二醇单甲基醚1.0g,搅拌1小时,制备了用于形成反射层26的涂料。
<波长转换薄膜24及反射层26的形成>
通过汤姆森冲孔刀片裁断已作成的长尺寸的波长转换薄膜,制作了25×25mm的波长转换薄膜24。
在已制作的波长转换薄膜24的一面(其中一个阻挡薄膜32的支撑基板),通过点胶机(Musashi Engineering,Inc.制,AeroJet),涂布了用于形成经制备的反射层26的涂料。接着,在70℃下干燥10分钟,在各波长转换薄膜24的一面形成反射层26,从而制作了背光用薄膜。
反射层26以直径8.6mm的圆形使中心与波长转换薄膜24的中心一致而形成。将反射层26的厚度设为15μm。
通过接触式膜厚测定仪(Yamabun Electronics Co.,Ltd.制,TOF-5R),测定波长转换薄膜24的反射层26的膜厚,如上所述测定了膜厚分布。
该结果,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为±4.8%。
[实施例2]
反射层26的形成中,改变了基于点胶机的涂布条件,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背光用薄膜。
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了波长转换薄膜24的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该结果,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为±2.3%。
[比较例1]
不具有反射层26,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背光用薄膜。
[比较例2]
反射层26的形成中,改变了基于点胶机的涂布条件,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背光用薄膜。
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了波长转换薄膜24的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该结果,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为±5.3%。
关于如此制作的背光用薄膜,如以下所述,测定了耐久性及亮度分布。
[耐久性的测定]
<面状照明装置的制作>
作为壳体12,准备了在1面具有100×100mm的开口面的内表面为镜面的矩形的壳体。
另一方面,将经制作的背光用薄膜贴附于100×100mm的平板。该平板的1面为镜面,背光用薄膜贴附于镜面侧。另外,平板仅在背光用薄膜的贴附位置变得透明。并且,通过OCA(3M Company制,8172CL)进行了背光用薄膜贴附。
在壳体12的底面由贴附背光用薄膜的平板封闭开放面时,使反射层26的中心与光轴一致的方式固定了光源14。光源14使用了蓝色LED(NICHIA CORPORATION制,NSPB346KS、峰值波长450nm、半高全宽55nm)。
接着,由贴附背光用薄膜的平板封闭壳体12的开放面,制作了面状照明装置。使背光用薄膜朝向内表面侧而进行了壳体12的封闭。
另外,光源14与波长转换薄膜24的距离设定成在波长转换薄膜24的表面由光源14射出的蓝色光的扩展直径成为20mm。
将如此制作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点灯,通过显示颜色分析仪(Konica Minolta,Inc.制,CA-210)测定亮度,并设为初期亮度L0。
在此状态下,将面状照明装置10点灯1000小时,相同地测定亮度,并设为实验后亮度L1。
从初期亮度L0及实验后亮度L1,通过下述式评价了耐久性[%]。
耐久性[%]=(L1/L0)×100
其结果,
实施例1的耐久性为86%、
实施例2的耐久性为86%、
比较例1的耐久性为8%、
比较例2的耐久性为86%。
[颜色不均匀的测定]
分解市售的平板终端(Amazon.com,Inc.制,Kindle Fire HDX 7”),取出背光单元。
在取出的背光单元的导光板上放置已制作的背光用薄膜,并在其上放置表面凹凸图案的方向正交的2片棱镜片。
从背光单元的蓝色光源发射,测定了透射背光用薄膜及2片棱镜片的光的”CIE(国际照明委员会)1931色度坐标xy”中的y值。关于测定,使用设置于相对于导光板的面垂直方向740mm的位置的亮度仪(TOPCON CORPORATION制,SR3)来进行。另外,关于测定,沿着反射层的直径方向以1mm间隔进行了测定。
将从测定的y值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值设为Δy,由以下的评价基准评价了颜色不均匀。
评价基准
Δy<0.004:优秀
0.004≤Δy<0.012:良好
0.012≤Δy:差
该结果,
实施例1的亮度分布为良好、
实施例2的亮度分布为优秀、
比较例1的亮度分布为差、
比较例2的亮度分布为差。
如以上,波长转换薄膜24具有反射层26,另外,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在±5%以下的本发明的背光用薄膜即使靠近蓝色LED来配置,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并且射出的光的颜色不均匀也少。
相对于此,认为不具有反射层26的比较例1的背光用薄膜因靠近的蓝色LED的光及热而导致波长转换层30劣化,相对于初期亮度L0,耐久性的实验后亮度L1大幅降低。另外,不具有反射层26的比较例1的背光用薄膜因光及热而导致波长转换层30劣化,因此出射光的颜色不均匀也大。
并且,具有反射层26,并且反射层26的膜厚分布超过±5%的比较例2的背光用薄膜在出射光中产生较大的颜色不均匀。
从以上的结果,本发明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优选地用作LCD的背光等、各种装置的照明光源。
符号说明
10、38、40-照明装置,12-壳体,12a-底板,14-光源,16-背光用薄膜,20-支撑体,24、24L-波长转换薄膜,26-反射层,30-波长转换层,32-(气体)阻挡薄膜。

Claims (6)

1.一种直下型的面状照明装置,具有背光用薄膜和至少一个光源,该光源向所述背光用薄膜入射光,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用薄膜具有:
波长转换薄膜,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夹持所述波长转换层的阻气薄膜;以及
至少1个反射层,设置在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光入射侧的一个主表面,光直接从所述光源入射到该主表面,
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光源相对地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薄膜之间,
所述反射层反射从使光轴与所述反射层的面方向的中心一致地配置的所述光源射出的光,从而减少从所述光源射出并入射到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光,
所述反射层的膜厚分布在±5%以下,
所述反射层的所述光入射侧的一个主表面的面积相对于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所述光入射侧的一个主表面的面积为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所述背光用薄膜具有:
支撑体,支撑所述波长转换薄膜,
沿所述支撑体的面方向以分开的方式具有多个所述波长转换薄膜,并且在每个所述波长转换薄膜上设置至少1个所述反射层。
3.一种直下型的面状照明装置,具有背光用薄膜和至少一个光源,该光源向所述背光用薄膜入射光,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用薄膜具有:
波长转换薄膜,具有波长转换层以及夹持所述波长转换层的阻气薄膜;
至少1个反射层,设置在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光入射侧的一个主表面,光直接从所述光源入射到该主表面;以及
支撑体,支撑所述波长转换薄膜,
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光源相对地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薄膜之间,
所述反射层的膜厚分布为±5%以下,
沿所述支撑体的面方向以分开的方式具有多个所述波长转换薄膜,并且在每个所述波长转换薄膜上设置至少1个所述反射层,
所述反射层的所述光入射侧的一个主表面的面积相对于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所述光入射侧的一个主表面的面积为1~3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大小为1000mm2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反射50~90%的420~490nm的波长区域的光。
CN201780043104.2A 2016-07-11 2017-06-29 背光用薄膜 Active CN1094776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889 2016-07-11
JP2016136889A JP6706982B2 (ja) 2016-07-11 2016-07-11 面状照明装置
PCT/JP2017/023913 WO2018012298A1 (ja) 2016-07-11 2017-06-29 バックライト用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617A CN109477617A (zh) 2019-03-15
CN109477617B true CN109477617B (zh) 2021-03-09

Family

ID=60952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3104.2A Active CN109477617B (zh) 2016-07-11 2017-06-29 背光用薄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4189B2 (zh)
JP (1) JP6706982B2 (zh)
KR (1) KR102141024B1 (zh)
CN (1) CN109477617B (zh)
WO (1) WO2018012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73297B1 (en) 2016-07-20 2021-05-26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10867507B (zh) * 2018-08-28 2021-10-08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以及背光模块
KR20210004019A (ko) * 2019-07-03 2021-01-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색변환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622373B1 (ko) * 2019-07-30 2024-01-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색변환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372523B2 (ja) * 2019-08-27 2023-11-0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2022546612A (ja) 2019-09-05 2022-11-04 コー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丸い角を有する矩形反射器を備えるバックライトとそのバックライトの製造方法
KR20210063647A (ko) * 2019-11-25 2021-06-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 변환 필름,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593492B (zh) * 2020-05-27 2022-04-26 南京工业大学 基于高强度纳米纤维膜制备液晶显示器背光膜的方法
KR20220055354A (ko) 2020-10-26 2022-05-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461603B2 (ja) 2021-10-29 2024-04-0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1421A (zh) * 2005-12-16 2008-12-24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用于确定眼镜片的方法
JP2011040313A (ja) * 2009-08-14 2011-02-24 Keiji Iimura 中空導光ユニット、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CN104776349A (zh) * 2014-01-14 2015-07-15 索尼公司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JP2016095426A (ja) * 2014-11-14 2016-05-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波長変換部材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5332A (ja) * 2000-08-08 2002-02-20 Citizen Watch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93908B2 (en) * 2005-10-18 2007-11-13 Goldeneye, Inc. Side emitting illuminat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WO2008149250A1 (en) * 2007-06-04 2008-12-1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lor-tunable illumination system, lamp and luminaire
JP2009283438A (ja) * 2007-12-07 2009-12-03 Sony Corp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350642B2 (ja) 2008-02-12 2013-11-27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ガスバリア層付フィルム
RU2508616C2 (ru) * 2008-02-27 2014-02-27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сид и одним или более пропускающими окнами
CN102017204A (zh) * 2008-05-07 2011-04-1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包含发光材料的自支撑网格的led照明器件和制作自支撑网格的方法
EP2187113A1 (en) * 2008-11-18 2010-05-1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ghting device including translucent cover for diffusing light from light source
JP201023225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Unon Giken:Kk 白色反射層を有するカバーレイフィルム
US8556445B2 (en) * 2010-06-02 2013-10-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8297767B2 (en) * 2010-09-07 2012-10-30 Xicato, Inc. LED-based illumination modules with PTFE color converting surfaces
KR102098682B1 (ko) 2010-11-10 2020-05-22 나노시스, 인크. 양자 도트 필름들, 조명 디바이스들, 및 조명 방법들
JP2012174634A (ja) * 2011-02-24 2012-09-10 Sharp Corp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学部材
KR101210180B1 (ko) * 2011-04-21 2012-12-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 부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3037788A (ja) * 2011-08-03 2013-02-21 Opt Design:Kk 発光体を用いた面照明光源装置
US8770800B1 (en) * 2013-03-15 2014-07-08 Xicato, Inc. LED-based light source reflector with shell elements
US20150021634A1 (en) * 2013-07-22 2015-01-22 Rohm Co., Ltd. Display unit using led light sources
KR102103892B1 (ko) * 2013-08-09 2020-04-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3d 필름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1657954B1 (ko) * 2014-02-05 2016-09-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7817540B (zh) 2014-07-18 2020-04-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波长转换片材用保护膜、波长转换片材及背光单元
JP2016103461A (ja) * 2014-11-14 2016-06-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
JP6363487B2 (ja) 2014-12-10 2018-07-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波長変換部材の製造方法
KR20170066974A (ko) * 2015-12-07 2017-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70167697A1 (en) * 2015-12-14 2017-06-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ousing for use with color converting material assembly and led
JP2018198187A (ja) * 2017-05-25 2018-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1421A (zh) * 2005-12-16 2008-12-24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用于确定眼镜片的方法
JP2011040313A (ja) * 2009-08-14 2011-02-24 Keiji Iimura 中空導光ユニット、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CN104776349A (zh) * 2014-01-14 2015-07-15 索尼公司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JP2016095426A (ja) * 2014-11-14 2016-05-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波長変換部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12298A1 (ja) 2018-01-18
US20190146274A1 (en) 2019-05-16
US10754189B2 (en) 2020-08-25
KR102141024B1 (ko) 2020-08-04
JP6706982B2 (ja) 2020-06-10
JP2018010728A (ja) 2018-01-18
CN109477617A (zh) 2019-03-15
KR20190012252A (ko) 2019-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7617B (zh) 背光用薄膜
KR102132786B1 (ko) 백라이트용 필름
CN106133562B (zh) 波长转换片、背光单元以及荧光体用保护薄膜
KR102150181B1 (ko) 가스 배리어 필름 및 파장 변환 필름
CN109476989B (zh) 含有量子点的组合物、波长转换部件、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JP6230974B2 (ja) 光変換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光変換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5467671B (zh) 层叠薄膜、背光单元、液晶显示装置及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WO2016194344A1 (ja) 組成物とポリマー成形用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て得られた波長変換体、波長変換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
CN110100193B (zh) 波长转换膜及背光单元
US20180314102A1 (en) Lighting device
US9678382B2 (en) Light unit and a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light unit
US20190302497A1 (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film
CN109313365B (zh) 背光用薄膜
WO2017110737A1 (ja) 照明装置
JP661135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用フィルム
JP6822044B2 (ja)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5812168A (zh) 光学膜、面板单元以及显示装置
KR100902156B1 (ko) 광제어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