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257A - 多层纱织品 - Google Patents

多层纱织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7257A
CN109477257A CN201680087925.1A CN201680087925A CN109477257A CN 109477257 A CN109477257 A CN 109477257A CN 201680087925 A CN201680087925 A CN 201680087925A CN 109477257 A CN109477257 A CN 109477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twist
tissue
weft threads
war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79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7257B (zh
Inventor
穗积秀
穗积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chin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chin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chino Co Ltd filed Critical Uchin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77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72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2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08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 D03D15/21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natural from plants, e.g. cotton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08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 D03D15/225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artificial, e.g. viscose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1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with specific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9/00Gauze or leno-woven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9/00Open-work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3/00General weaving methods not special to the production of any particular woven fabric or the use of any particular loom; Weaves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ther single gro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纱织品,在维持与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多层纱织品相当的皮肤触感即柔软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摩擦强度。多层纱织品由多个纱组织构成,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G1)、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G2)和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纱组织(G3)。第一纱组织(G1)与第二纱组织(G2)直接和/或间接连结。第一纱组织(G1)通过经纱线(1、2)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A、B)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第二纱组织(G2)通过纬纱线(C、D)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3、4)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第三纱组织(G3)通过经纱线(5、6)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五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E、F)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六加捻纱线而形成。

Description

多层纱织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纱织品。
背景技术
纱织品是以较细的纱线织成的较稀的平织品。
一般来说,使用实心(非空心)的棉加捻纱线。棉纱织品包括单层织品、双层织品、三层织品等。单层纱织品例如用于医疗用途及抹布。双层纱织品例如用于衣服及手绢等。使用棉纱线(主要使用40英制支数的单纱)。三层纱织品例如用于毛巾及床上用品。使用棉纱线。在单层组织中,一般密度为每英寸经纬纱线的纱线数合计为50~120根。如果密度不足50根则无法构成纱。如果是超过120根的高密度,则一般不称为纱。
图14是通常的双层纱织品的剖视图。双层纱织品包括表面纱组织和背面纱组织。纱组织由经纱线(纵纱线)和纬纱线(横纱线)构成。与经纱线的供给相应地插入纬纱线,由此形成平织结构的纱组织。在形成表面纱组织和形成背面纱组织的同时,适当地将表面纱组织和背面纱组织连结起来。可以如图所示由经纱线形成连结部,也可以由纬纱线形成连结部。
纱是较稀(纱线与纱线之间的间隙大)的织品。因为纱是较稀的平织品,因此,具有优异的透气性和优异的轻量性。
另一方面,纱织品缺乏保温性。即使是多层纱,其厚度也薄,不能期待其保温性。如果为了确保充分的保温性而增加重叠的层数,则显著损害轻量性。
因为纱是较稀的织品,因此,缺乏弹性和柔软性。
因为纱是较稀的织品,因而当例如用于衣服时,透出皮肤。如果使纱线的粗细较粗,并且密度高,则虽然能够提高防透性,但是,这将显著损害纱所特有的透气性和轻量性。
鉴于上述理由,对于以往的纱织品的各性能,当将纱织品用作衣服或床上用品的布料时,各性能不足,存在改进的余地。
但是,在毛圈毛巾中,有时使用无捻纱线毛圈或弱捻纱线毛圈。
通常使用的加捻纱线是由棉花的纤维捻成的。与之相对地,无捻纱线是使加捻纱线退捻从而成为无捻状态而形成的。
无捻纱线膨松并且膨胀,在纤维之间含有较多空气。因此,无捻纱线毛圈能够实现保温性和柔软的皮肤触感。
弱捻纱线是虽然与无捻纱线一样使加捻纱线退捻,但残留有加捻状态而形成的。
本发明人研究了将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用于纱织品。使用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的纱组织,在维持透气性和轻量性的同时,与使用加捻纱线的纱组织相比具有体积感。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保温性、柔软的皮肤触感和防透性。
但是,一般而言,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比加捻纱线的强度差。因此,仅由无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的强度差。仅由弱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也是一样。即使是多层纱,也难以显著提高强度。
为此,研究了将由加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和由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连结而成的多层纱织品。
由加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能够维持强度,同时,由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具有保温性、柔软的皮肤触感和防透性。即,通过将它们组合而兼具两者的长处。
作为相关的发明,本发明人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多层纱织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356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5343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多层纱织品(相关发明)中,由于在表面(背面)露出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因此在柔软的皮肤触感方面特别优异。此外,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与加捻纱线之间具有收缩差,产生褶皱。褶皱的膨松性也能够提高柔软的皮肤触感。
另一方面,由于在表面(背面)露出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因此,与通常的多层纱相比,摩擦强度差。此外,虽然由加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能够维持布料的强度,但是,如果将它使用在中间层,则难以提高摩擦强度。
此外,一般而言,由无捻纱线(或弱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在制造时比由加捻纱线构成的纱组织的工序多。其结果是,与通常的多层纱相比,相关发明的多层纱织品的成本增加。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纱织品,在维持与相关发明的多层纱织品相当的皮肤触感(柔软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摩擦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纱织品,由多个纱组织构成,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和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纱组织。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直接和/或间接连结。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另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另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所述第三纱组织通过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五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六加捻纱线而形成。
本发明的多层纱织品,较佳地,在所述第一纱组织中,所述第一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所述第二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在所述第二纱组织中,所述第三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所述第四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
本发明的多层纱织品,较佳地,在所述第一纱组织中,所述第二加捻纱线比所述第一加捻纱线粗。在所述第二纱组织中,所述第四加捻纱线比所述第三加捻纱线粗。
本发明的多层纱织品,进一步较佳地,在所述第一纱组织中,所述第二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N根第一加捻纱线的一侧之后,通过1根第一加捻纱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加捻纱线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表面。在所述第二纱组织中,所述第四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N根第三加捻纱线的一侧之后,通过1根第三加捻纱线的另一侧,所述第四加捻纱线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背面。N为2以上的整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纱织品,由多个纱组织构成,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和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纱组织。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直接和/或间接连结。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所述第三纱组织通过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五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六加捻纱线而形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纱织品,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和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连结。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纱织品,由多个纱组织构成,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和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纱组织。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直接和/或间接连结。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所述第三纱组织通过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五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六加捻纱线而形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衣服,由上述多层纱织品缝制而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床上用品,由上述多层纱织品缝制而成。
本发明的多层纱织品,能够维持与相关发明的多层纱织品相当的皮肤触感(柔软性)
本发明的多层纱织品,与相关发明的多层纱织品相比,摩擦强度优异。
本发明的多层纱织品,与相关发明的多层纱织品相比,制造成本低。
其结果是,本发明适于用作衣服或床上用品的布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概念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剖视图。
图3是比较例1的平织结构。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平织结构。
图5是维持皮肤触感的原理的补充说明图。
图6是提高摩擦强度的原理的补充说明图。
图7是说明使用别的方法来提高摩擦强度的原理的图。
图8是示出斜织结构的概要的图。
图9是示出缎纹织结构的概要的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概念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概念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剖视图。
图14是通常的双层纱织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结构~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概念图。其中,为了简化起见,省略了连结结构。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剖视图。虽然本发明是N(N为2以上的整数)层纱织品,但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对三层纱织品进行说明。
纱织品包括表面层纱G1、背面层纱G2和中间层纱G3。
可以是表面层纱G1和背面层纱G2通过中间层纱G3直接连结,也可以是表面层纱G1和背面层纱G2经由中间层纱G3间接连结。
可以如图所示由经纱线形成连结部,也可以由纬纱线形成连结部。
表面层纱G1由经纱线(纵纱线)1、2和纬纱线(横纱线)A、B构成。将纬纱线A、B供给到经纱线1、2并且交叉,从而形成平织结构。
经纱线1、2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一加捻纱线)。纬纱线A、B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加捻纱线(第二加捻纱线)。
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是通常使用的加捻纱线。捻系数为3.0以下的加捻纱线称为弱捻纱线。捻系数为1.0以下的加捻纱线包含在无捻纱线中。
如果使用捻系数为3.5以上的加捻纱线作为通常的加捻纱线,使用捻系数为2.5以下的加捻纱线作为弱捻纱线,则后述效果将更加显著。
所谓捻系数,指的是考虑了纱线粗细的加捻强弱的指标。数字越大则表示加捻越强。将纱线支数的平方根乘以捻系数而得到的值,称为每英寸的捻回数。
背面层纱G2由经纱线3、4和纬纱线C、D构成。将纬纱线C、D供给到经纱线3、4并且交叉,从而形成平织结构。
纬纱线C、D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三加捻纱线)。经纱线3、4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加捻纱线(第四加捻纱线)。
即,当表面层纱G1与背面层纱G2层叠时,经纱线1、2(第一加捻纱线)与纬纱线C、D(第三加捻纱线)是垂直关系。
此外,第一加捻纱线与第三加捻纱线可以是相同的捻系数(通常的加捻纱线),也可以在通常的加捻纱线的范围内彼此不同。第二加捻纱线与第四加捻纱线可以是相同的捻系数(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也可以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范围内彼此不同。
中间层纱G3由经纱线5、6与纬纱线E、F构成。将纬纱线E、F供给到经纱线5、6并且交叉,从而形成平织结构。
经纱线5、6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五加捻纱线)。纬纱线E、F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六加捻纱线)。即,中间层纱G3使用以往的通常的纱组织。
此外,第五加捻纱线与第六加捻纱线可以是相同的捻系数(通常的加捻纱线),也可以在通常的加捻纱线的范围内彼此不同。而且,第五加捻纱线和第六加捻纱线可以与第一加捻纱线和第三加捻纱线是相同的捻系数(通常的加捻纱线),也可以在通常的加捻纱线的范围内彼此不同。
即,特征在于:表面层纱G1只有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背面层纱G2只有经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中间层纱G3经纱线和纬纱线均为通常的加捻纱线。
此外,第一加捻纱线~第六加捻纱线可以是空心纱线,但较佳是实心纱线。
第一加捻纱线~第六加捻纱线可以是棉纱线,也可以使用人造丝等来自于植物的再生纤维。
接下来,对表面层纱G1和背面层纱G2的组织密度加以说明。
在使用60英制支数左右(55~64英制支数)(换算为单纱)的纱线的情况下,基本密度为经纱线每英寸47根,纬纱线每英寸40根。
作为下限,经纱线为每英寸30根,纬纱线为每英寸30根。如果未达到下限,则由于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过少,因此无法获得充分的皮肤触感。如果组织过稀,则约束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间隔(后面详细说明)变长。其结果是,产生大的松弛,使摩擦强度显著降低。
作为上限,经纱线为每英寸60根,纬纱线为每英寸60根。如果超过上限,则与相邻的纱线之间的间隙变窄,限制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膨胀,因此无法获得膨松感。而且,如果组织过密,则约束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间隔变短。其结果是,不易产生来自于纱线收缩差的膨松性。这样,无法获得充分的皮肤触感。
实际应用上,较佳经纱线为每英寸40~50根,纬纱线为每英寸40~50根。
在使用50英制支数左右(45~54英制支数)(换算为单纱)的纱线的情况下,基本密度为经纱线每英寸43根,纬纱线每英寸40根。
作为下限,经纱线为每英寸27根,纬纱线为每英寸27根。作为上限,经纱线为每英寸55根,纬纱线为每英寸55根。
实际应用上,较佳经纱线为每英寸35~50根,纬纱线为每英寸35~50根。
在使用40英制支数左右(35~44英制支数)(换算为单纱)的纱线的情况下,基本密度为经纱线每英寸40根,纬纱线每英寸40根。
作为下限,经纱线为每英寸25根,纬纱线为每英寸25根。作为上限,经纱线为每英寸50根,纬纱线为每英寸50根。
实际应用上,较佳经纱线为每英寸30~45根,纬纱线为每英寸30~45根。
接下来对中间层纱G3的组织密度加以说明。
在使用60英制支数左右(55~64英制支数)(换算为单纱)的纱线的情况下,基本为经纱线根数:每英寸47根,纬纱线根数:每英寸40根。
作为下限,经纱线为每英寸30根,纬纱线每英寸30根。如果未达到下限,则组织过稀,导致布料强度不足。
作为上限,经纱线为每英寸60根,纬纱线根数为每英寸60根。如果超过上限,则与相邻的纱线之间的间隙变窄,导致布料变硬。虽然即使中间层纱G3的布料硬也不直接影响表面的皮肤触感(柔软性),但是,如果中间层纱G3的布料硬,则会间接地对整体的感觉产生不良影响。
实际应用上,较佳经纱线为每英寸40~50根,纬纱线为每英寸40~50根。
在使用50英制支数左右(45~54英制支数)(换算为单纱)的纱线的情况下,基本密度为经纱线每英寸43根,纬纱线每英寸40根。
作为下限,经纱线为每英寸27根,纬纱线为每英寸27根。作为上限,经纱线为每英寸55根,纬纱线根数为每英寸55根。
实际应用上,较佳经纱线为每英寸35~50根,纬纱线为每英寸35~50根。
在使用40英制支数左右(35~44英制支数)(换算为单纱)的纱线的情况下,基本密度为经纱线每英寸40根,纬纱线每英寸40根。
作为下限,经纱线为每英寸25根,纬纱线为每英寸25根。作为上限,经纱线为每英寸50根,纬纱线根数为每英寸50根。
实际应用上,较佳经纱线为每英寸30~45根,纬纱线为每英寸30~45根。
第一加捻纱线~第六加捻纱线可以是相同的支数,也可以是不同的支数。
此外,在图1和图2的例子中,以第一加捻纱线~第六加捻纱线是相同的支数为前提。弱捻纱线(无捻纱线)与相同支数的加捻纱线相比膨松变大。因此,图中显示第二加捻纱线和第四加捻纱线粗。
~关于皮肤触感~
通过与相关发明的三层纱织品(比较例1)的表面层纱进行比较,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三层纱织品的表面层纱的皮肤触感加以研究。对背面层纱也是一样。
图3是比较例1的平织结构,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平织结构,是在平织结构的放大照片中补充加捻纱线的外缘。通过对两者加以比较,来说明维持皮肤触感的原理。在图中补充表示密度的箭头。
在比较例1中,经纱线、纬纱线均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与之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只有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
然而,纱组织是通过对经纱线供给纬纱线而形成。在形成纱组织后,经过清洗、染色等含有水分的工序,当干燥时,纱组织会收缩。此时,加捻纱线与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收缩率不同。即,加捻纱线容易收缩,与之相对地,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不易收缩。
因此,在比较例1中,经纱线、纬纱线均不易收缩,与之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纱线容易收缩,而纬纱线不易收缩。经纱线收缩的结果是,纬纱线的密度比设计的密度高一些。通过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具有高密度,可以维持皮肤触感。
此外,表面层纱与中间层纱之间也有收缩差。表面层纱的纬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并不跟随中间层纱的纬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收缩,因而由于纬纱线而发生褶皱。表面层纱的经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与中间层纱的经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同样收缩,因此,不会由于经纱线而发生褶皱。
图5是维持皮肤触感的原理的补充说明图。由于各层之间的收缩差,表面层纱的纬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形成为浮出的状态。另一方面,没有收缩差的表面层纱的经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则被埋没(陷入)。
由此,只有具有柔软的皮肤触感的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会露出。具有硬皮肤触感的通常的加捻纱线则不露出,因而不接触皮肤。因此,可以维持与比较例1相当的皮肤触感(柔软性)。
皮肤触感的主观性较大,难以客观评价。因此,基于图3的图像分析,来评价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露出率。本实施方式的露出率与比较例1相当。由此可知,本实施方式可以维持与比较例1相当的皮肤触感(柔软性)。
~关于摩擦阻力~
通过与相关发明的三层纱织品(比较例1)的表面层纱进行比较,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三层纱织品的表面层纱的摩擦阻力加以研究。对背面层纱也是一样。
通过比较图3和图4,来说明摩擦阻力的提高原理。在图中补充显示交叉点处的约束和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变动的箭头。
在比较例1中,经纱线、纬纱线均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与之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只有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
如上所述,与比较例1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经纱线的密度高。即,与比较例1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纬纱线的密度高。即,与相邻的纱线之间的间隙变窄,抑制纬纱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动幅度,限制变动。
图6是提高摩擦强度的原理的补充说明图。由于在比较例1中纬纱线也是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因而交叉点处的约束弱。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经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陷入在周围露出的纬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中,因而在交叉点处约束纬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纬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约束作用,能够抑制变动,因此,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提高摩擦强度。
图7是说明使用别的方法来提高摩擦强度的原理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通常时(无外力时)经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陷入在周围露出的纬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中,不会露出。因此,经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看似与摩擦强度的提高无关。
然而,在摩擦阻力成为问题时,由于衣服接触皮肤、椅子、桌子等,会有外力产生。当有外力产生时,会使陷入的经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露出表面,产生摩擦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约束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乘效果,与比较例1相比格外提高了摩擦强度。
作为参考,除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和比较例1以外,还与以往通常使用的三层纱织品(比较例2)的摩擦强度进行比较,结果确认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不单具有比较例1和比较例2平均的摩擦阻力,而且具有与比较例2相当的摩擦强度。
~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在维持与比较例1相当的皮肤触感的同时,具有较之比较例1更优异的摩擦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只在表面层纱和背面层纱的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一方即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因此,与比较例1相比制造成本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表面层纱G1和背面层纱G2时,经纱线1、2(第一加捻纱线)与纬纱线C、D(第三加捻纱线)是垂直关系。通常的加捻纱线彼此垂直的位置关系相当于以往的通常使用的纱组织。即,除了中间层纱G3以外,通过经纱线1、2(第一加捻纱线)与纬纱线C、D(第三加捻纱线)的组合来确保布料的强度。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1相比布料强度优异。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表面层纱G1只有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背面层纱G2只有经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
与之相对地,也可以是表面层纱G1只有经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背面层纱G2只有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提是第一加捻纱线~第六加捻纱线支数相同。与之相对地,也可以是在表面层纱G1中,第二加捻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比第一加捻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粗。此外,也可以是在背面层纱G2中,第四加捻纱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比第三加捻纱线(通常的加捻纱线)粗。
通过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更粗,皮肤触感(柔软性)更为显著。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表面层纱和背面层纱中,使用平织结构。与之相对地,也可以是斜织结构或缎纹织结构。
图8是示出斜织结构的概要的图。图的左侧是斜织结构的结构图,图的右侧是斜织结构的组织图。
在斜织中,经纱线在通过2根纬纱线之后,通过1根纬纱线的下方,如此反复成为三斜纹(如图所示),经纱线在通过3根纬纱线之后,通过1根纬纱线的下方,如此反复成为四斜纹。交叉点规则地浮出并且斜排列。
例如,在表面层纱G1中,第二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2根第一加捻纱线的上侧之后,通过1根第一加捻纱线的下侧,如此反复。在表面层纱G1中,第二加捻纱线的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表面。
同样地,第四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2根第三加捻纱线的下侧之后,通过1根第三加捻纱线的上侧,如此反复。在背面层纱G2中,第四加捻纱线的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表面。
通过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露出频率增加,可以使皮肤触感(柔软性)更为显著。
图9是示出缎纹织结构的概要的图。图的左侧是缎纹织结构的结构图,图的右侧是缎纹织结构的组织图。
缎纹织结构是5根以上的经纱线和5根以上的纬纱线组合并且反复的结构。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任一方多并且浮出。
例如,在表面层纱G1中,第二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4根第一加捻纱线的上侧之后,通过1根第一加捻纱线的下侧,如此反复。在表面层纱G1中,第二加捻纱线的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表面。
同样地,第四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4根第三加捻纱线的下侧之后,通过1根第三加捻纱线的上侧,如此反复。在背面层纱G2中,第四加捻纱线的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表面。
通过使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露出频率增加,可以使皮肤触感(柔软性)更为显著。
<第二实施方式>
虽然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是三层,但也可以是双层纱。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概念图。其中,为了简化起见,省略了连结结构。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剖视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表面层纱G1与背面层纱G2层叠时,经纱线1、2(第一加捻纱线)与纬纱线C、D(第三加捻纱线)具有垂直关系。通常的加捻纱线彼此垂直的位置关系相当于以往的通常使用的纱组织。即,可期望具有与中间层纱G3相当的布料强度。
因此,在不要求第一实施方式的程度的布料强度时,可以省略中间层纱G3。即,可以是双层纱。
<第三实施方式>
~概要~
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表面层纱G1与背面层纱G2层叠时,经纱线1、2(第一加捻纱线)与纬纱线C、D(第三加捻纱线)具有垂直关系,但是,也可以是同一方向。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除了中间层纱G3以外,通过经纱线1、2(第一加捻纱线)与纬纱线C、D(第三加捻纱线)的组合来确保布料的强度。另一方面,在不要求第一实施方式的程度的布料强度时,也可以仅由中间层纱G3来确保布料强度。
~结构~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概念图。其中,为了简化起见,省略了连结结构。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的剖视图。
纱织品包括表面层纱G1、背面层纱G2和中间层纱G3。
表面层纱G1由经纱线(纵纱线)1、2和纬纱线(横纱线)A、B构成。将纬纱线A、B供给到经纱线1、2并且交叉,从而形成平织结构。
经纱线1、2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一加捻纱线)。纬纱线A、B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加捻纱线(第二加捻纱线)。
背面层纱G2由经纱线3、4和纬纱线C、D构成。将纬纱线C、D供给到经纱线3、4并且交叉,从而形成平织结构。
经纱线3、4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三加捻纱线)。纬纱线C、D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加捻纱线(第四加捻纱线)。
即,在表面层纱G1与背面层纱G2层叠时,经纱线1、2(第一加捻纱线)与经纱线3、4(第三加捻纱线)是同一方向的关系。
中间层纱G3由经纱线5、6与纬纱线E、F构成。将纬纱线E、F供给到经纱线5、6并且交叉,从而形成平织结构。
经纱线5、6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五加捻纱线)。纬纱线E、F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加捻纱线(第六加捻纱线)。即,中间层纱G3是以往通常使用的纱组织。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表面层纱G1只有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背面层纱G2只有纬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
与之相对地,也可以是表面层纱G1只有经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背面层纱G2只有经纱线使用弱捻纱线(或无捻纱线)的结构。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纱织品是三层,也可以是双层纱。特别是,在不要求布料强度时,也可以是双层纱。
<多层纱织品的使用例>
本申请的多层纱织品,在具有比较例1的多层纱织品的特征,即透气性、轻量性、膨松性、保温性、柔软的皮肤触感、防透性的同时,与比较例1相比,还具有优异的摩擦强度、布料强度。此外,制造成本低。
其结果是,不仅能够用于纱毛巾和手绢,还能用作衣服(浴袍、睡衣、衬衫、裤类、围巾、婴幼儿用品等)和床上用品类(被单、毯子、枕套等)的布料。
附图标记说明
G1 表面层纱
G2 背面层纱
G3 中间层纱
1、2 表面层纱经纱线
3、4 背面层纱经纱线
5、6 中间层纱经纱线
A、B 表面层纱纬纱线
C、D 背面层纱纬纱线
E、F 中间层纱纬纱线

Claims (9)

1.一种多层纱织品,由多个纱组织构成,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和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纱组织,
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直接和/或间接连结,
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另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
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中的另一方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
所述第三纱组织通过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五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六加捻纱线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纱织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纱组织中,
所述第一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
所述第二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
在所述第二纱组织中,
所述第三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
所述第四加捻纱线为20英制支数至60英制支数,密度为每英寸25根以上60根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纱织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纱组织中,所述第二加捻纱线比所述第一加捻纱线粗,
在所述第二纱组织中,所述第四加捻纱线比所述第三加捻纱线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纱织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纱组织中,所述第二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N根第一加捻纱线的一侧之后,通过1根第一加捻纱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加捻纱线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表面,
在所述第二纱组织中,所述第四加捻纱线被配置为在通过N根第三加捻纱线的一侧之后,通过1根第三加捻纱线的另一侧,所述第四加捻纱线露出频率多的侧被配置在背面,
N为2以上的整数。
5.一种多层纱织品,由多个纱组织构成,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和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纱组织,
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直接和/或间接连结,
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
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
所述第三纱组织通过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五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六加捻纱线而形成。
6.一种双层纱织品,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和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
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连结,
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
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
7.一种多层纱织品,由多个纱组织构成,包括作为表面的第一纱组织、作为背面的第二纱组织和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纱组织,
所述第一纱组织与所述第二纱组织直接和/或间接连结,
所述第一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一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二加捻纱线而形成,
所述第二纱组织通过经纱线(或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三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或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0以下的第四加捻纱线而形成,
所述第三纱组织通过经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五加捻纱线并且纬纱线使用捻系数为3.3以上的第六加捻纱线而形成。
8.一种衣服,由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纱织品缝制。
9.一种床上用品,由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纱织品缝制。
CN201680087925.1A 2016-09-06 2016-09-06 多层纱织品 Active CN1094772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6212 WO2018047243A1 (ja) 2016-09-06 2016-09-06 多重ガーゼ織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257A true CN109477257A (zh) 2019-03-15
CN109477257B CN109477257B (zh) 2020-01-07

Family

ID=58261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7925.1A Active CN109477257B (zh) 2016-09-06 2016-09-06 多层纱织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7132B2 (zh)
EP (1) EP3511456B1 (zh)
JP (1) JP6090894B1 (zh)
CN (1) CN109477257B (zh)
TW (1) TWI639739B (zh)
WO (1) WO20180472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13749B2 (en) * 2016-12-20 2020-10-27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Docking device made with 3D woven fabric
JP7105476B2 (ja) 2018-05-17 2022-07-25 株式会社アズ デニム生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56308B2 (ja) * 2018-06-18 2020-03-04 一広株式会社 二重ガーゼ織物およびその製法
JP7136446B2 (ja) * 2018-09-13 2022-09-13 株式会社トップファクトリー今治 ガーゼ織物カバー
US20220064825A1 (en) * 2020-09-01 2022-03-03 Casper Sleep Inc. Light woven shee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0613A (ja) * 2004-05-19 2005-12-02 Nisshinbo Ind Inc 多層構造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77542A (ja) * 2008-09-24 2010-04-08 Jogan:Kk 重ね織物
CN104321476A (zh) * 2013-12-25 2015-01-28 内野株式会社 纱织品
CN107002320A (zh) * 2014-12-10 2017-08-01 内野株式会社 多层纱的制造方法和多层纱织品
CN107923084A (zh) * 2015-08-24 2018-04-17 内野株式会社 多层纱织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88023A (en) * 1953-06-12 1957-04-09 Leonard P Frieder Textile fabrics
US3104684A (en) * 1959-09-21 1963-09-24 Kendall & Co Diaper
DE10245503A1 (de) * 2002-09-27 2004-04-08 Huesker Synthetic Gmbh Gittergewebe
US7786026B2 (en) * 2003-12-19 2010-08-31 Saint-Gobain Technical Fabrics America, Inc. Enhanced thickness fabric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DE202004005008U1 (de) * 2004-03-30 2004-06-24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Wilmington Textiles Flächengebilde für Schutzbekleidung
CN101008120A (zh) * 2006-01-23 2007-08-01 张文琪 防过敏原编织布
JP5435607B1 (ja) 2013-08-29 2014-03-05 内野株式会社 ガーゼ織物
US20190191801A1 (en) * 2013-08-29 2019-06-27 Uchino Co., Ltd. Gauze fabric
CN109402842A (zh) 2014-02-14 2019-03-01 内野株式会社 毛圈织物和制造方法
US20160101333A1 (en) * 2014-10-08 2016-04-14 Stringking Lacrosse Llc Lacrosse mesh and related objects and methods
CN104494169B (zh) 2014-11-21 2016-08-24 亚东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低旦尼高模量聚酯帘子布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0613A (ja) * 2004-05-19 2005-12-02 Nisshinbo Ind Inc 多層構造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77542A (ja) * 2008-09-24 2010-04-08 Jogan:Kk 重ね織物
CN104321476A (zh) * 2013-12-25 2015-01-28 内野株式会社 纱织品
CN107002320A (zh) * 2014-12-10 2017-08-01 内野株式会社 多层纱的制造方法和多层纱织品
CN107923084A (zh) * 2015-08-24 2018-04-17 内野株式会社 多层纱织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37132B2 (en) 2020-11-17
EP3511456A1 (en) 2019-07-17
US20190226126A1 (en) 2019-07-25
TW201812128A (zh) 2018-04-01
WO2018047243A1 (ja) 2018-03-15
EP3511456B1 (en) 2021-11-03
JPWO2018047243A1 (ja) 2018-09-06
CN109477257B (zh) 2020-01-07
TWI639739B (zh) 2018-11-01
JP6090894B1 (ja) 2017-03-08
EP3511456A4 (en) 2020-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7257A (zh) 多层纱织品
CN104583479B (zh) 纱织品
TWI541401B (zh) Gauze fabric
JP3208614U (ja) 多重ガーゼ織物
TWI760972B (zh) 多重紗布織物
CN201089822Y (zh) 一种服装辅料的黑炭衬布
JPH07238434A (ja) 組織と原料糸の組み合わせによる立体構造織物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15103792U (zh) 防止纱线滑脱的纱布结构、单层纱布面料和双层纱布面料
CN206502923U (zh) 纱布空调被
CN205313765U (zh) 双层防护面料
US11851788B2 (en) Cover fabric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vehicle seat cover fabric
CN109421321A (zh) 一种纱布
JP2006307353A (ja) 嵩高多層構造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420892B (zh) 一种四层起毛圈毛巾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42818A (zh) 一种透气织物
JP3154736U (ja) 多重織物
CN205821607U (zh) 丝棉星星绸
CN110373786A (zh)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KR20230024292A (ko) 편직 원단 및 그 용도
KR20180106550A (ko) 까칠한 촉감구조의 연사 실 및 그 실에 의한 제직직물
JPH03241035A (ja) 制電性織物
TW201908558A (zh) 彈性織物之製造方法
BG2301U1 (bg) Двоен тъкан плат за защитно облекл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202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