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39697A -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39697A
CN109439697A CN201811252652.9A CN201811252652A CN109439697A CN 109439697 A CN109439697 A CN 109439697A CN 201811252652 A CN201811252652 A CN 201811252652A CN 109439697 A CN109439697 A CN 1094396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p13
fermentation
active material
strain
microbial fer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526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39697B (zh
Inventor
郑春英
张萍
王宇晴
姜�硕
许哲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25265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396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39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39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39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396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4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xyl group including Peroxy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17/00Preparation of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with only O, N, S, Se or Te as ring hetero atoms
    • C12P17/10Nitrogen as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12P17/12Nitrogen as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a six-membered hetero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33/00Preparation of steroids

Landscapes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涉及一种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生产方法。是要解决现有的微生物发酵产活性物质成分单一的问题。方法:一、将GRP13菌株接种于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得到活化的GRP13菌株;二、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种子培养液;三、取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发酵,获得GRP13菌株发酵样品,真空抽滤,减压浓缩,即为抗氧化活性物质。本发明方法能够产生抗氧化活性物质,经检测为多种甘草活性成分,且纯度较高,从而起到节省药用植物甘草资源的目的。本发明用于微生物发酵产甘草活性物质。

Description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甘草作为一味传统中医药材,主要分布于宁夏、内蒙古、新疆和黑龙江等北部地区,因其具有多种功效,传统配方中又有“十方九草”的说法,故野生甘草被过度采挖,濒临灭绝,现已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经大量研究发现,现有200种物质已经从甘草物种中分离出来,这些物质也会随着甘草种类、地理位置和加工方式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主要成分为: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物质;其中三萜皂苷类物质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异甘草次酸,甘草甜素、内脂等;黄酮类物质包含多个种类,如黄烷酮、二氢黄酮、查尔酮和异黄酮等种类,主要代表成分为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等。
目前能够发酵产甘草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资源较少,而且产生的活性物质均为单一成分,难以代替野生甘草植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微生物发酵产活性物质成分单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本发明利用微生物发酵产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的活化:
将GRP13菌株接种于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放置于27~29℃恒温箱中,培养3~4 d,得到活化的GRP13菌株;
二、甘草内生真菌GRP13种子液的制备:
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中,于27~29℃,130~150r/min摇床培养3~4d,制成1×107~1×108CFU/mL种子培养液;
三、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供试品的制备:
取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27~29℃、130~150r/min摇床发酵14~16d,获得GRP13菌株发酵样品,将GRP13菌株发酵样品真空抽滤,得GRP13菌株发酵液,将所得GRP13菌株发酵液至于50~5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2,即为抗氧化活性物质。
所述GRP13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GRP13,已在中文专利CN104774774B中公开,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地址是武汉市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15年4月1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5186。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马铃薯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去皮马铃薯块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配方为去皮马铃薯块200g,葡萄糖20g,蒸馏水1000mL。
马铃薯培养基的配置方法为:取200g马铃薯块煎汁30,过滤,加入20g葡萄糖,定容至1L,pH值7.0,121℃灭菌30min,冷却,备用。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接种量是3%~7%。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接种量是3%~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方法发酵获得的发酵物经过检测,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维生素C相当。
取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供试品,先采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再采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最后采用乙醚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50~55℃减压浓缩后,分别得到GRP13菌株发酵液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部位A、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B和乙醚萃取部位C。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各有效部位对DPPH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作用为:乙醚部位C>乙酸乙酯部位B>水饱和正丁醇部位A。
进一步对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确定其中包含4种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其中有三种为甘草活性成分,更接近于甘草中的实际活性成分。且所分离得到的4种活性成分均具有较好的纯度,纯度分别为 97%、96.3%、96%、95.7%。
本发明方法能够产生抗氧化活性物质,经检测为多种甘草活性成分,且纯度较好,从而起到节省药用植物甘草资源的目的,且工艺简单,成本低,使用生物发酵来生产,不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及各有效部分的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图2为实施例1中化合物A的HPLC图谱;
图3为实施例1中化合物B的HPLC图谱;
图4为实施例1中化合物C的HPLC图谱;
图5为实施例1中化合物D的HPLC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利用微生物发酵产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的活化:
将GRP13菌株接种于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放置于27~29℃恒温箱中,培养3~4 d,得到活化的GRP13菌株;
二、甘草内生真菌GRP13种子液的制备:
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中,于27~29℃,130~150r/min摇床培养3~4d,制成1×107~1×108CFU/mL种子培养液;
三、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供试品的制备:
取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27~29℃、130~150r/min摇床发酵14~16d,获得GRP13菌株发酵样品,将GRP13菌株发酵样品真空抽滤,得GRP13菌株发酵液,将所得GRP13菌株发酵液至于50~5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2,即为抗氧化活性物质。
所述GRP13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GRP13,已在中文专利CN104774774B中公开,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地址是武汉市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15年4月1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5186。
本方法发酵获得的发酵物经过检测,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维生素C相当。
取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供试品,先采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再采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最后采用乙醚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各萃取液于50~55℃减压浓缩后,分别得到GRP13菌株发酵液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部位A、乙酸乙酯萃取部位B和乙醚萃取部位C。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各有效部位对DPPH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作用为:乙醚部位C>乙酸乙酯部位B>水饱和正丁醇部位 A。
进一步对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确定其中包含4种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其中有三种为甘草活性成分,更接近于甘草中的实际活性成分。且所分离得到的4种活性成分均具有较好的纯度,纯度分别为 97%、96.3%、96%、95.7%。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马铃薯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去皮马铃薯块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配方为去皮马铃薯块200g,葡萄糖20g,蒸馏水1000mL。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接种量是3%~7%。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接种量是4%~6%。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接种量是5%。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接种量是3%~7%。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接种量是4%~6%。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接种量是5%。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放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3d。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一: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于 28℃,140r/min摇床培养3d。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一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 28℃、140r/min摇床发酵15d。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一之一相同。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的活化:将GRP13菌株接种于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放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3d,得到活化的GRP13菌株;
二、甘草内生真菌GRP13种子液的制备: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60mL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中(n=3),于28℃,140r/min摇床培养3d,制成1×107CFU/mL种子培养液;
三、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供试品的制备:取种子液15mL,接种至含300mL 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500mL锥形瓶中,共发酵20L,28℃、140r/min摇床发酵15d,获得GRP13菌株发酵样品,将GRP13菌株发酵样品真空抽滤,得GRP13菌株发酵液,将所得GRP13菌株发酵液至于50℃减压浓缩至200mL作为供试品;
四、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活性部位制备:取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供试品,分别采用极性不同的三种有机溶剂(水饱和正丁醇、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3次 (3×200mL),合并各萃取液。50℃减压浓缩后,得到GRP13菌株发酵液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部位A,乙酸乙酯萃取部位B,乙醚萃取部位C。
本实施例所述GRP13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GRP13,已在中文专利 CN104774774B中公开,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地址是武汉市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15年4月1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5186。
(一)甘草内生真菌GRP13各活性部位抗氧化活性测定
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
供试品制备:分别取干燥后的发酵液及各有效部位A、B、C各5mg,用甲醇配置得到质量浓度为100μg/mL的样品溶液,并依次稀释为50μg/mL、25μg/mL、12.5μg/mL、6.25μg/mL等不同的浓度,各供试品液4℃条件下保藏,备用。
DPPH溶液的配置:DPPH药品2.95mg,甲醇定容至50mL,充分震荡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质量浓度为0.059mg/mL的DPPH溶液,4℃条件下避光保藏。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Vc(抗坏血酸)10mg,甲醇溶解,得到浓度为0.1mg/mL的对照品溶液,4℃保藏,备用。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分别取上述不同浓度的各样品溶液2mL,小心加入4mL DPPH溶液,混匀,避光反应30min,在517nm波长条件下测定各个反应的吸光度值 (n=3)。计算公式如下:
清除率=[1-(Ai-Aj)/A0]×100%
Ai为样品与DPPH反应后的吸光度;Aj为样品与甲醇混合后的吸光度;A0为DPPH 与甲醇混合后的吸光度。
结果见图1,图1中▼表示发酵液,●表示有效部位C,▲表示有效部位B,■表示有效部位A,◆表示Vc。由图1可以看出,甘草内生真菌GRP13的发酵产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各有效部位对DPPH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浓度在0~100μg/mL范围内清除作用呈上升趋势,清除作用结果为:乙醚部位 C>乙酸乙酯部位B>水饱和正丁醇部位A。根据抗氧化作用结果,选取乙醚部位C及乙酸乙酯部位B进行活性代谢物分离。
(二)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中活性成分
湿法上柱。称取柱层析硅胶(200~300目)150g,柱层析硅胶(80~100目)20g,于120℃活化120min。将活化后的200~300目硅胶加入石油醚制成混悬液,将硅胶混悬液缓慢倒入层析柱内,打开下部活塞,缓慢加入石油醚以稳定柱床后,以两倍体积的洗脱液再次稳定硅胶柱。
取不同萃取部位,分别加入80~100目的层析硅胶20g,搅拌均匀,将各萃取部位粉末缓慢均匀的铺在已经稳定的硅胶柱上,依次用不同梯度的洗脱液处理硅胶柱。
对萃取部位B进行一次硅胶柱分离,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5:5)为洗脱液,每10mL收一馏分,TLC检识,合并9~21号流分,继续收集洗脱液,合并135~143号流分,挥干有机溶剂,得到粗晶体1,粗晶体1进行二次硅胶柱纯化,按石油醚∶乙酸乙酯(17:3) 洗脱,5mL收一馏分,归并18~28号流分,4℃冷藏36h后,得到化合物A,该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醚。
对萃取部位C进行硅胶柱分离,以石油醚:乙酸乙酯(20:5)为洗脱液,每10mL 收集一份馏分,TLC检识,合并5-35号流分,合并43-63号流分,合并80-102号流分,挥去溶剂得到三个粗样品,即为样品1,样品2,样品3。
取样品1进行二次硅胶柱分离纯化,分别以石油醚:乙酸乙酯(20:10)和石油醚:乙酸乙酯(20:20)进行洗脱,每5mL收集一份馏分,对比不同展开剂条件下TLC检识结果,合并石油醚:乙酸乙酯(20:10)洗脱的5-17号馏分,挥去溶剂,得到粗晶体A,在4℃条件下保存36h,重结晶,得到化合物B,该化合物呈白色粉末状,溶于氯仿,极易溶于甲醇。
(三)大孔树脂柱法分离甘草内生真菌GRP13活性成分
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发酵液15L通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洗脱后,采用乙醇梯度洗脱,收集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液,于50℃减压浓缩,其中90%乙醇洗脱部位通过聚酰胺柱分离,再次以不同浓度乙醇梯度洗脱,每10mL收集一份馏分,TLC检识,合并1-20 号馏分,31-41号馏分,自然挥干有机溶剂,得到粗样品,对粗样品进行二次硅胶柱分离,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5:5)为洗脱液,每5mL收集一份馏分,TLC检识,合并2-8 号馏分,挥干溶剂,在4℃条件下冷藏36h,重结晶,得到化合物C,该化合物为淡黄色粉末状,易溶于甲醇。
对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70%乙醇洗脱部位进行聚酰胺柱分离,采用不同浓度乙醇梯度洗脱,10mL收集一份馏分,TLC检识,合并13-30号馏分,挥干溶剂,得到粗样品,再以石油醚:乙酸乙酯(5:15)为洗脱相,对所得粗样品进行二次硅胶柱分离,每5mL 收集一份馏分,TLC检识,合并45-56号馏分,挥去溶剂,重结晶,得到化合物E,该化合物为白色粉末状物质,易溶解于甲醇,溶液为无色透明状,化合物D。
(四)活性成分结构鉴定
1.活性成分纯度鉴定:采用HPLC法。
(1)色谱条件
色谱柱:Venusil XBP-C18柱(4.6mm×250mm,5μm,USA);
流动相:①甲醇:水:甲酸(60:40:0.5)
②乙腈:水(80:20)
③乙腈:水(65:35)
流速:1mL·min-1
柱温:25℃;
检测波长:254nm;
进样量:10μL。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分离得到的各活性化合物1mg,溶于500μL甲醇,配置成0.2mg/mL的供试品溶液后,备用。
(3)对照品液的制备
按照(2)的方法配置相同浓度的对照品液,备用。
(4)样品测定
精密吸取各样品液20μL进样,检测(n=3)。
2.活性成分结构鉴定
采用液-质联(MS)和核磁共振(1H-NMR及13C-NMR)的手法对单体物质进行鉴定,并查阅相关文献,最终确定单体物质的结构。
3.结构鉴定结果
(1)活性化合物纯度鉴定结果:
采用①号流动相,化合物A的HPLC图谱见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化合物A在5.357min时出现单一色谱峰,经测定甘草内生真菌GRP13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化合物A纯度为97%。
使用②号流动相,化合物B的HPLC图谱如图3所示。
将化合物B与对照品做对比实验,发现化合物B与甘草次酸对照品在保留时间8.581min时出现相同的吸收峰,且都为单一色谱峰,说明从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B疑似为甘草次酸,且其纯度为96.3%。
使用③号流动相,化合物C的HPLC图谱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将化合物C与甘草素对照品做对比实验,发现化合物C与甘草素对照品在保留时间10.481min时出现相近的吸收峰,且都为单一色谱峰,说明从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C疑似为甘草素,经测定,其纯度为96%。
使用②号流动相,化合物D的HPLC图谱见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化合物D在保留时间2.434min时出现单一色谱峰,从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化合物D,其纯度为95.7%。
(2)活性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化合物A:淡黄色针状结晶(产率为3.497mg/L)。MS鉴定结果:Positive MS:145.2[M+Na]+,267.3[2M+Na]+,283.4[2M+k]+,Negetive MS:121.3[M-H]—。1H-NMR (MeOD,400MHz)δ:8.01(d,J=49.9Hz,H-2),7.46(t,J=53.6Hz,H-3),7.59(t, J=52.7Hz,H-4)。13C–NMR(MeOD,150MHz)δ:169.91(C1),130.70(C2),129.46 (C3),134.04(C4),129.46(C5),130.70(C6),131.93(C7)。
综合HPLC、MS、1H-NMR以及13C–NMR鉴定可知,化合物A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12,分子式为C7H6O2,元素分析结果为C:68.81,H:4.95,O:26.27,同时结合其理化性质,以及参阅文献,最终确定化合物A为苯甲酸,其结构式如下:
化合物B:白色粉末状化合物(产率为2.165mg/L)。ESI-MS m/z:469.35[M-H]-,结果:1H-NMR(400MHz,CDCl3)δ:5.71(1H,s,H-12,3.50(1H, H-3)3.25(dd,J=10.6Hz,5.3Hz,H-5),2.80(d,J=13.5Hz,H-2),2.36(1H,m, H-9),1.88-0.70(21H,s,7×CH3)。13C-NMR(101MHz,CDCl3)δ200.3(C-29), 180.1(C-11),169.2(C-13),128.6(C-12),78.8(C-3),61.8(C-18),55.0(C-5),48.3 (C-9),45.4(C-14),43.7(C-22),43.2(C-8),40.9(C-19),39.1(C-21),37.7(C-4), 37.1(C-10),32.8(C-17),31.9(C-20),29.7(C-7),28.5(C-28),28.4(C-16),28.1(C-23), 27.3(C-2),26.5(C-6),26.4(C-15),23.5(C-30),18.7(C-27),17.5(C-24),16.4(C-25), 15.6(C-26)。
综合TLC、HPLC、MS、1H-NMR和13C-NMR的鉴定可知,单体化合物B相对分子质量为470.68,分子式为C30H46O4,同时结合其理化性质以及参阅文献,最终可以确定化合物B为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其结构式如下:
化合物C:该化合物为淡黄色粉末状物质(产率为1.66mg/L),在紫外254nm下呈深蓝色点状。MS鉴定结果:ESI-MS:255.03[M-H]-,511.25[2M-H]-。1H-NMR(400MHz, MeOD)δ:7.75(1H,d,J=8.7Hz,H-5),7.33(2H,d,J=8.5Hz,H-2’,6’),6.81 (2H,d,J=8.6Hz,H-3’,5’),6.51(1H,dd,J=8.8Hz,2.3Hz,H-6),6.36(1H,d, J=2.3Hz,H-6),5.38(1H,dd,J=13.0Hz,2.9Hz,H-2),3.09(1H,dd,J=17.0Hz,13.0Hz, H-3a),2.72(1H,dd,J=16.9Hz,3.0Hz,H-3b)。13C-NMR(101MHz,MeOD)δ: 192.1(C-4),165.4(C-7),164.2(C-9),157.6(C-4’),129.9(C-1’),128.4(C-5), 127.6(C-6’),127.6(C-2’),114.9(C-3’),113.6(C-10),110.3(C-6),102.4(C-8), 79.6(C-2),43.6(C-3)。
综合TLC、HPLC、MS、1H-NMR和13C-NMR的鉴定可知,单体化合物D相对分子质量为256.25,分子式为C15H12O4,同时结合其理化性质以及参阅文献,最终可以确定化合物C为甘草素(liquiritigenin),其结构式如下:
化合物D,白色粉末状固体(产率为1.88mg/L),紫外条件254nm下显深蓝色。MS 鉴定结果:Positive MS:362.29[M-3OH]+,387.6[M-CH2OH]+,475.37[M+3OH]+;Negetive MS:417.02[M-H]-,437.02[M+OH]-。1H-NMR(400MHz,MeOD)δ:7.74(1H,d, J=8.7Hz,H-5),7.45(2H,d,J=8.6Hz,H-2’6’),7.16(2H,d,J=8.7Hz,H-3’,5’), 6.52(1H,dd,J=8.7Hz,2.2Hz,H-6),6.37(1H,d,J=8.7Hz,H-8),5.45(1H,dd, J=12.7Hz,2.9Hz,H-2),4.94(1H,d,J=7.4Hz,H-1”),3.91(1H,dd,J=12.2Hz,2.3Hz,H-6”a),3.68(1H,dd,J=12.0Hz,2.3Hz,H-6”b),3.4~3.31(4H,m,H-2”~5”),3.09(1H,dd,J=16.8Hz,12.7Hz,H-3a),2.76(1H,dd,J=16.8Hz,2.9Hz, H-3b)。13C-NMR(101MHz,MeOD)δ:191.8(C-4),165.5(C-7),164.0(C-8a), 157.8(C-4’),133.1(C-5),128.4(C-1’),127.4(C-2’,6’),116.4(C-3’,5’),113.6 (C-4a),112.0(C-6),102.4(C-8),79.31(C-2),43.6(C-3);glucose:100.8(C-1”), 76.79(C-5”),76.6(C-3”),73.5(C-2”),69.9(C-4”),61.1(C-6”)。
综合TLC、HPLC、MS、1H-NMR和13C-NMR的鉴定可知,单体化合物D相对分子质量为418.39,分子式为C21H22O9,同时结合其理化性质以及参阅文献,最终可以确定化合物E为甘草苷(liquiritin),其结构式如下:
采用上述分离方法可以利用甘草内生真菌GRP13生产甘草活性成分,为工业化生产甘草活性成分原料提供新方法。

Claims (7)

1.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甘草内生真菌GRP13菌株的活化:
将GRP13菌株接种于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放置于27~29℃恒温箱中,培养3~4d,得到活化的GRP13菌株;
二、甘草内生真菌GRP13种子液的制备:
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中,于27~29℃,130~150r/min摇床培养3~4d,制成1×107~1×108CFU/mL种子培养液;
三、甘草内生真菌GRP13发酵液供试品的制备:
取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27~29℃、130~150r/min摇床发酵14~16d,获得GRP13菌株发酵样品,将GRP13菌株发酵样品真空抽滤,得GRP13菌株发酵液,将所得GRP13菌株发酵液至于50~5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2,即为抗氧化活性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马铃薯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去皮马铃薯块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配方为:去皮马铃薯块200g,葡萄糖20g,蒸馏水1000m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接种量是3%~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将活化后的GRP13菌株接种于液体马铃薯培养基的接种量是4%~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接种量是3%~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种子液接种至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的接种量是4%~6%。
CN201811252652.9A 2018-10-25 2018-10-25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Active CN1094396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2652.9A CN109439697B (zh) 2018-10-25 2018-10-25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2652.9A CN109439697B (zh) 2018-10-25 2018-10-25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39697A true CN109439697A (zh) 2019-03-08
CN109439697B CN109439697B (zh) 2021-08-17

Family

ID=6554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52652.9A Active CN109439697B (zh) 2018-10-25 2018-10-25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3969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8792A (ja) * 1995-10-02 1997-04-15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ハイドロキノン類の製造方法
CN102643756A (zh) * 2012-04-26 2012-08-22 黑龙江大学 一株发酵甘草提高甘草次酸含量的内生真菌
CN103992953A (zh) * 2014-02-20 2014-08-20 江西师范大学 一株转化甘草酸生成甘草次苷的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
CN104357525A (zh) * 2014-11-04 2015-02-18 黑龙江大学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
CN104774774A (zh) * 2015-05-08 2015-07-15 黑龙江大学 一株产pseurotin A的甘草内生真菌
CN104774773A (zh) * 2015-04-30 2015-07-15 湖南农业大学 转化虎杖苷的虎杖内生菌株烟曲霉j3菌株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8792A (ja) * 1995-10-02 1997-04-15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ハイドロキノン類の製造方法
CN102643756A (zh) * 2012-04-26 2012-08-22 黑龙江大学 一株发酵甘草提高甘草次酸含量的内生真菌
CN103992953A (zh) * 2014-02-20 2014-08-20 江西师范大学 一株转化甘草酸生成甘草次苷的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
CN104357525A (zh) * 2014-11-04 2015-02-18 黑龙江大学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
CN104774773A (zh) * 2015-04-30 2015-07-15 湖南农业大学 转化虎杖苷的虎杖内生菌株烟曲霉j3菌株
CN104774774A (zh) * 2015-05-08 2015-07-15 黑龙江大学 一株产pseurotin A的甘草内生真菌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婧等: "一株红茄苳内生烟曲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 《微生物学通报》 *
王宇晴等: "微生物转化法提高甘草中甘草次酸的质量分数",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高媛等: "一株高抗氧化活性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及产酚酸类物质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39697B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4067A (zh) 玉蕊醇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272342A (zh) 马齿苋中一种萘酸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与用途
CN110452249A (zh) 新吉玛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0452113A (zh) 一种 (4→2)重排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017353B (zh) 金银花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754533A (zh) 氧化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01928270B (zh) 一种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601693B (zh) 人参皂苷f1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
CN112358516A (zh) 一种香叶木素(4-o-甲基)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在制备降脂药物中的应用
CN101156865B (zh) 见血封喉中的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用途
CN102764320B (zh) 山大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抗肿瘤应用
CN113968785B (zh) 马齿苋中一种含氧苯甲酸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与应用
CN115521245A (zh) 马齿苋中一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与应用
CN109439697A (zh)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高效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方法
CN114369022B (zh) 马齿苋中一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
CN107474092A (zh) 一种草菇子实体活性成分及其应用
CN103275138B (zh) 十六碳双乙酰化无双键内酯型槐糖脂及其应用
CN109180632B (zh) 一种从雷公藤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3275139B (zh) 十六碳双乙酰化一个双键内酯型槐糖脂及其应用
CN106565444A (zh) 山药地上部分菲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应用
CN107686501B (zh) 葫芦烷型三萜化合物提取方法及其抗衰老医药用途
CN107722087B (zh) 一种绞股蓝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65090B (zh) 枸骨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0305094A (zh) 马齿苋中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与用途
CN110194755A (zh) 马齿苋中化合物Oleracone H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及其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