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2073B - 用于补偿传输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和所属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补偿传输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和所属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2073B
CN109392073B CN201810891147.2A CN201810891147A CN109392073B CN 109392073 B CN109392073 B CN 109392073B CN 201810891147 A CN201810891147 A CN 201810891147A CN 109392073 B CN109392073 B CN 109392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signal
level
signal
value
mobile rad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911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92073A (zh
Inventor
M·豪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isli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isli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502019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939207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isli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islin Automobil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92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2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92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2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2TPC using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s or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4Muting amplifier when no signal is present or when only weak signals are present, or caused by the presence of noise signals, e.g. squelch systems
    • H03G3/341Muting when no signals or only weak signals are pres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he output power of a terminal is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sent by anoth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3Power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obi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52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bandpass amplifiers (H.F. or I.F.)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used in a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2001/0408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 H04B2001/0416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having gain 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2001/0408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 H04B2001/045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with mean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补偿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以及所属的方法,其主要在于以下的特征:a)只要没有探测到大于或等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等于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的输入信号电平,则至少一个放大器(15a)从信号传输路径断开或切换为无电流的或借助输入信号电平放大装置(15)不实施检测的输入信号的放大、衰减或转发;和/或b)放大器(15a)在如下调整区域(X1)中以可变的增益因数运行,所述调节区域以输入信号识别电平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开始并且延伸至与此相对更高的信号电平,其中,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或触发电平时,输入信号以≤1的增益因数要么不放大要么衰减。

Description

用于补偿传输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和所属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补偿在从移动无线电设备或至移动无线电设备传输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和所属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为了尽可能全面覆盖地供应,移动无线电通信网络蜂窝式地构造。移动无线电蜂窝通常通过基站形成,通常固定的移动无线电天线装配在所述基站上。
通过基站的这些天线“照亮”相应的蜂窝,结果是,处于该移动无线电蜂窝内的并且通常可移动的用户实施与基站的通信并且此外例如可以与也在其他移动无线电通信网络或固定通信网络中的其他用户对话。
基站与移动无线电蜂窝中的移动无线电设备之间的通信众所周知地在使用无线电波的情况下进行。如果移动无线电设备越接近移动无线电蜂窝的蜂窝边界,则越需要更高的能量,以便还可以与基站通信。换句话说,现在手机必须“更大声地”发射,亦即提高信号电平,以便还“被听到”。
如果移动无线电设备越来越接近基站,则需要的发射功率、亦即信号电平向下调节。手机越来越“更低声”地与基站通信。
在基站和移动无线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如何进行是通过一系列规定来调节的。在所述规定的范围中,最大的发射强度(信号电平)但还有最小的发射强度通常与技术相关地确定。按照移动无线电标准(GSM、UMTS、LTE),存在用于最大的/最小的信号电平的不同的值。
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功率怎样改变和/或调节,例如由公开文献("WCDMA FORUMTS",Third Edition,Harri Holma and Antti Toskala,WILEY;(公开日期:2016年三月(重印);一般的技术背景)得出。在那里例如在55页和56页在“Power Control”一章中描述了,总是当在移动无线电蜂窝中的移动无线电设备以过于强烈的信号发射时,基站指示移动无线电设备降低发射功率。如果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功率过低,则移动无线电站指示移动无线电设备再次提高其发射功率。相应的测量和指示周期例如每秒1500次地实施。
也由此作为已知的基本问题得出,(通过基站控制地)移动无线电设备在其至基站的不同的距离方面必须这样控制,使得在基站处的信号强度可相比较地高,以便因此没有移动无线电设备可以“盖过”其他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声音”,换句话说因此由此可以进行一个基站与一个蜂窝中的所有移动无线电设备之间的可靠通信。
如果移动无线电设备不在露天使用,而是例如在机动车中,则原则上推荐使用安装在机动车外的机动车天线,以便对此进行与基站的通信。
但这要求使用相应的耦合和导线结构,由此发射信号可以从手机传输至机动车天线并且在接收信号时相反地从机动车天线传输至手机。但使用这样的耦合和导线结构最终造成附加的衰减,因此相应的不由移动无线电设备本身、而是通过机动车天线发射的发射信号将具有较低的发射功率(低的发射电平)。
在该背景下因此已知,接入相应的放大器电路,其用于补偿信号强度的衰减。
在此原则上值得期望的,放大器(英语Signal-Booster)这样平衡或补偿存在的附加的衰减(因此该放大器也部分地称为补偿器),使得在机动车外部天线和基站之间的通信可以完全一样地进行,就像移动无线电设备在机动车外露天地在移动无线电蜂窝内而没有这样的放大器那样使用。
这样的放大装置以及所属的调节的目的是,补偿通过耦合和导线结构引起的附加的衰减,结果是发射功率的减少。
在理想情况下放大装置这样补偿所引起的衰减,使得在机动车天线上的发射功率刚好具有如下值,处于露天中的移动无线电设备以所述值在没有这样的放大器的情况下也与基站通信。
因此换句话说在如下情况下存在关于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理想的并且因此优化的补偿,即,为了补偿信号衰减,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尽可能在所有运行条件下并且特别是在临界的运行条件下无论与基站距离大还是小,放大装置、亦即电路系统都以移动无线电设备在露天中发射时相同的发射功率来发射。在此不允许超过用于最大的和最小的信号电平的规定值,或应该保证,也达到所述规定的值。
在该背景下已经按照DE 10 2013 101 590 A1提出,为了补偿在移动无线电终端设备和天线之间的信号路段上出现的衰减,使用至少一个放大器,由此可以放大或衰减来自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电路系统为此包括用于检测来自移动无线电设备的输入信号电平的探测单元和用于适配所述至少一个发射信号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的控制单元。
为了考虑关于在基站的蜂窝中的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功率的规定而规定,当检测的天线信号功率小于预定的边界值时,补偿器的控制单元设置用于调节预先确定的最小的放大倍数。由此应该确保,在移动无线电设备的靠近基站的位置中实际上通过通常处于机动车外面的天线只发射如下数量级的发射信号,所述数量级相应于或不超过从基站传输给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电平。
同样规定,控制单元设置用于减少放大倍数,使得放大倍数减少到如下值,在所述值时补偿器的发射信号功率最大化到并且不再超过预定的最大值,如果检测的发射信号功率应该超过预定的最大值的话。
在这里可相比较的天线装置并且在这里同样可相比较的调节机制也由DE 102013 207 898 A1已知。
按照该在先公开文献,为了补偿在(通过提到的电路系统和通常在机动车上在外面安装的天线)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电路系统包括探测器装置,所述探测器装置构造用于,探测补偿器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是否达到或超过预定的上面的值并且补偿器的(放大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是否达到或低于预定的下面的值。
在达到或超过用于补偿器的相应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的上面的值时,应该在此引起调整装置降低由信号电平放大装置产生的造成的信号放大。同样探测器装置应该这样构造,以便在达到或低于调整装置的下面的值时引起同样降低由信号电平放大装置产生的造成的信号放大。
如果提到的信号电平放大装置例如包括信号放大器,所述信号放大器与衰减装置共同作用,则放大或衰减可以通过衰减装置调整。在该情况下在达到或超过上面的值时但也在达到或低于下面的值时提高由衰减装置产生的信号衰减,以便最终又总体上降低信号放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与此相对提供一种改善的用于补偿在从移动无线电设备传输信号或将信号传输至移动无线电设备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以及一种对此改善的方法。
按照本发明,该任务在电路系统方面按照本发明的用于补偿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来解决,并且在方法方面按照本发明的用于补偿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方法来解决。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补偿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所述电路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包括具有至少一个信号路径的信号路段,
-包括可调整的输入信号电平放大装置,其具有用于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或输入信号电平的至少一个放大器,
-包括探测器装置,其构成用于,关于发射信号探测在电路系统上的所属的输入信号电平,
-包括调整或控制装置,其用于调整输入信号或输入信号电平的由放大器实施的放大,
-探测器装置与调整或控制装置连接,
-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这样设计,即,
a)只要没有探测到大于或等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大于或等于触发电平SAP的接收信号电平,所述触发电平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直到最多10dB,则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从信号传输路径断开或切换为无电流的,或者放大器不实施发射信号的放大、衰减或转发,
和/或
b)放大器在如下调整区域X1中以可变的放大倍数运行,所述调整区域以下面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开始并且延伸至相对于此更高的信号电平,其中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时或在达到或超过触发电平SAP时,输入信号以≤1的放大倍数要么不放大要么衰减,其中,所述触发电平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直到最多10dB,
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构造用于,引起放大器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时首先衰减检测的输入信号,并且在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渐增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并且
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构成为使得输入信号在一方面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与上边界值O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
所述上边界值OGW由最大的发射功率和最大的增益值之间的差按照公式
PUE,max-Gmax
求得。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补偿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使用包括用于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的至少一个放大器的可调整的输入信号电平放大装置,
-借助探测器装置探测所属的输入信号,
-使用调整或控制装置,以用于调整输入信号的由放大器产生的信号放大,并且
a)只要没有探测到大于或等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等于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的输入信号电平,则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从信号传输路径断开或切换为无电流的或者借助输入信号电平放大装置不实施检测的输入信号的放大、衰减或转发,
和/或
b)放大器在如下调整区域X1中以可变的放大倍数运行,所述调整区域以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开始并且延伸至相对于此更高的信号电平,其中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时,输入信号以≤1的放大倍数要么不放大要么衰减,
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构造用于,引起放大器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时首先衰减检测的输入信号,并且在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渐增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并且
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构成为使得输入信号在一方面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与上边界值O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
所述上边界值OGW由最大的发射功率和最大的增益值之间的差按照公式
PUE,max-Gmax
求得。
在本发明的范畴内实现多个令人意外的优点。
在按照现有技术的已知的解决方案中,探测器装置的探测灵敏度相对大或甚至尽可能大(借此可以立即识别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已经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而本发明优选提出,降低探测灵敏度,亦即朝较高的电平移动。因此结果是,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在超过较大的电平值或阈值之后才被识别并且电路系统从该发射信号识别电平开始准备才提供相应的放大,亦即实施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的相应于调节机制而规定的放大。这首先一方面具有需要较少能量的优点,因为放大调节在稍后的时刻才使用。
此外由此实现显著的优点,即,尤其是在发射信号识别电平之下的非常低的信号电平(尤其是发射信号电平)时不实施放大,所述放大由于错误的值也许在过度补偿的意义下过于强烈。换句话说总是保证,特别是在移动无线电设备的靠近基站的位置时,由移动无线电设备与基站协调地调整的低的发射电平在任何情况下都被保持并且通过电路系统预定的信号衰减在任何情况下都在该预定的衰减的范围中衰减,但在任何情况下不会以不允许的方式错误地放大。
只要补偿器的检测的输入信号或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处于识别电平之下或下面的触发电平之下,则通过电路系统(除寄生的过临界耦合之外)不提供传输和放大路径,从而在移动无线电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通过车辆外壳(所述车辆外壳具有有限的衰减)进行。
此外,另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在本发明的范畴内优选总是当补偿器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已超过可预定的下电平阈值(其称为发射信号识别电平并且在此优选显著高于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低的发射电平)时,不以信号电平的放大开始,而是在这里为移动无线电设备与此相反地不提供放大。优选地,在这里甚至规定衰减。
通过优选在本发明的范畴内规定的探测灵敏度朝较高的电平值移动(由此最终探测灵敏度相对于现有技术降低)并且通过在本发明的范畴内优选附加地设置的改变的放大电路,其中在识别出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频带(在超过相应于探测灵敏度调整的信号电平)之后电路系统不仅不提供放大而是优选提供衰减,这不只节省能量,而是此外相对于常规的解决方案确保显著较高的安全,即,在移动无线电设备的靠近基站的位置时,移动无线电设备只以低的发射功率发射,所述发射功率的值由基站预定。如果基于衰减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值过低,则所述移动无线电设备可以从基站获得指示,调整用于发射电平的相应较高地调整的值。但探测阈值的提高提供一系列其他优点,即:
-达到相对于移动无线电设备较低的灵敏度,所述移动无线电设备未放在例如处于机动车中的耦合外壳中;
-提到的较低的探测灵敏度在探测阈值的提高的情况下也导致相对于蓝牙和WLAN信号而值得期望的较低的灵敏度;
-此外通过选择性的探测器的较低的灵敏度避免对通过车辆天线耦合的其他移动电话的发射信号的无意的响应;
-通过系统灵敏度的降低可以此外能够实现,靠近基站仅还有移动无线电设备与基站之间的直接路径是激活的;换句话说在基站附近的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功率不足够达到电路系统(亦即补偿器)的按照本发明提高的探测阈值;
-通过所设置的探测器装置的较低的探测灵敏度此外能够节省放大器或放大器功率和滤波器,从而减少整个的构造费用;并且
-关于电路系统的不同的电路组彼此间的绝缘产生明显的优点;按照现有技术的探测器路径的灵敏度带来多样化的问题,即因为在电路板上要处理的动态例如在LTE电路系统(补偿器)中可以是大约90dB;这在不同的电路组彼此间要求的绝缘方面可能导致几乎不可解决的问题;即在本发明的范畴内证明了,尤其是在车辆天线方面由于外来的移动电话或在同一个天线上的其他通信模块而高的阻断电平可能导致探测器路径的响应,由此敏感地限制电路系统、亦即补偿器的功能性。
在此优选在本发明的范畴内设置的放大在超过探测灵敏度的触发阈值之后(亦即在超过较高的信号电平时)提供低通特性,以便阻止两种调节、即通过补偿器预定的调节和通过通信网络运营商经由基站预定的调节的振荡。
在按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范畴内此外同样保证,通过接通和切断放大器功率(这在低于下边界值或识别电平时突然进行,如例如在DE 10 2013 207 898A1中说明的)不会出现所谓的“乒乓”效应,这应在以下解释。
如果车辆例如处于离基站很远,则移动无线电设备从基站获得指示,以可相比较的高的信号电平发射。相应地,电路系统为了补偿发射信号而在相应的电路模式中切换并且运行。一方面通过移动无线电设备和补偿电路装置的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衰减以及通过在电路系统中的传输线路本身而存在的整个衰减损耗通常通过在基站和移动无线电设备之间的相应的通信这样补偿,即,移动无线电设备获得相应的指示,以足够高的发射功率这样发射,使得在考虑放大器电路的情况下最终移动无线电设备通过车辆天线以基站希望的发射功率来发射。
但如果然后车辆接近基站,则随着逐渐接近基站,由移动无线电设备发射的发射信号的发射电平(通过相应的基站的指示)负调节,其中最终在达到相应的探测器灵敏度、通常所谓的预定的下识别电平时,补偿器的放大器装置突然切断放大。由此通过车辆天线发射的发射信号的发射电平突然减少,其中由此引起的电平下降也从基站方面可突然识别出。
因此基站在该情况下同样突然将信息传送给移动无线电设备,使发射电平快速上升。由此再次到达如在出发点中描绘的情况,这样就像移动无线电设备与基站处于较大的距离中并且通过放大器附加地使发射信号的功率上升。亦即这导致不希望的“乒乓”效应。
在这里所述的“乒乓”效应必须出于通信网络稳定性的原因绝对要避免。在本发明的范畴内也可靠确保这点。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构成为使得不探测或者探测但不放大、衰减或转发具有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下或触发电平SAP之下的输入信号电平的输入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构造用于,在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渐增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直到最大的增益值Gmax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当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达到下边界值UGW时,达到该最大的增益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探测器装置这样构成并且可预定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能这样预定,使得仅探测具有如下信号电平的发射信号,所述信号电平比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高至少5dB。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信号电平比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高至少10dB、15dB、20dB、30dB或直至40dB。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至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具有如下值,所述值处于-80dBm与-20dBm之间。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值处于至少-70dBm。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值处于至少-50dBm。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值处于-80dBm与-40dBm之间。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构造为使得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时,输入信号衰减-5dB至-30dB,或者输入信号以这样的程度衰减,使得达到具有少于+/-40%偏差的车辆外罩衰减。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衰减到多于-10dB的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衰减到至少-15dB的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衰减到少于-25dB的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以这样的程度衰减,使得达到具有少于+/-30%偏差的车辆外罩衰减。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以这样的程度衰减,使得达到具有少于+/-20%偏差的车辆外罩衰减。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渐增地更强地放大直至最大的增益值Gmax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调整和/或控制装置为了调整放大器中的放大倍数这样构成,使得在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之后,输入信号以多于1.1的斜率放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以多于1.2;1.3;1.4;1.5;1.6;1.7;1.8或1.9的斜率放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以少于3.0;2.9;2.8;2.7;2.6;2.5;2.4;2.3或2.2的斜率放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以2.1的斜率放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入信号以斜率2放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探测器装置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这样构成,使得只要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超过上边界值OGW,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进一步上升时以负的斜率向下调节。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移动无线电设备在如下情况下绕行放大器地直接与移动无线电基站通信,即,所述移动无线电设备的通过耦合装置馈入到电路系统中的输入信号具有如下输入信号电平,所述输入信号电平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之下和/或所述输入信号电平基于探测器装置的预定的探测灵敏度而不被探测。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调整所使用的探测器装置的探测灵敏度,使得不探测或者探测但不放大、衰减或转发具有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下的输入发射信号电平的输入发射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时引起放大器首先衰减输入发射信号并且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检测的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直至最大的增益值Gmax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当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达到下边界值UGW时,达到所述最大的增益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预定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使得仅探测具有如下信号电平的发射信号,所述信号电平处于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之上至少5dB。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信号电平处于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之上至少10dB、15dB或直至20dB。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将所述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调整到如下值,所述值处于-80dBm与-20dBm之间。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值处于至少-70dBm。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值处于所述值处于至少-50dBm。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值处于-80dBm与-40dBm之间。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后或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之后,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5dB至-30dB。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到多于-10dB的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到至少-15dB的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到少于-25dB的值。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检测的输入信号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与下边界值U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检测的输入信号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与下边界值U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直至最大的增益值Gmax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最大的增益值在发射信号电平时相应地等于下边界值UGW。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之后,以多于1.1的斜率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以多于1.2;1.3;1.4;1.5;1.6;1.7;1.8或1.9的斜率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以少于3.0;2.9;2.8;2.7;2.6;2.5;2.4;2.3或2.2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以2.1的斜率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以斜率2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一旦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达到或超过下边界值UGW,检测的输入信号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逐渐变得更大时至少以恒定的增益或以在最大的增益值Gmax之下的增益来放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只要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超过上边界值OGW,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进一步上升时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方面以负的斜率向下调节。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附图进一步解释本发明。详细示出:
图1a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电路系统的示意性总图,并且更确切地说是与移动无线电设备和通常安装在机动车的外壳(车身)上的天线相互作用;
图1b示出关于按照本发明的电路系统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2示出用于解释放大和衰减调节的图形,如其在现有技术的范围中通常设置的;以及
图3示出用于解释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电路系统的放大特性的图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1b示出用于补偿衰减的示意性电路系统1,其存在于例如移动无线电设备和天线之间的信号路段上。
电路系统1具有耦合装置3,例如以耦合外壳的形式(部分地也称为“台座(cradle)”),例如移动无线电设备5可以存放在其中。耦合装置3可以在此与移动无线电设备以所有适合的方式、例如电磁式、电感式和/或电容式或者电流式地建立信号传输。
信号路段9处于耦合装置3与天线7之间,所述信号路段至少在信号路段的部分区域中例如通过移动无线电设备侧的双工器11a和天线侧的双工器11b可以分成至少两个路径9a、9b。信号路径9a例如设置用于传输发射信号并且与此并行延伸的第二信号路径9b设置用于传输接收信号。当涉及从移动无线电设备5出发的并且传送至基站13的天线12的发射信号时,则指的是发射信号,而相反地从基站13朝移动无线电设备5的方向传送的信号是接收信号(从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方面看)。
在图1a中在此表示示意性总体结构,并且更确切地说是包括车辆或驾驶室外罩2,由此最终基于穿透损耗EV造成移动无线电设备5的发射信号的附加衰减的一部分。这示意性地在图1a中标绘。在此图1a也示出在车辆或驾驶室的外罩上安装的天线7,所述天线部分地也称为车辆或外部天线7。同样在图1a中示意性标绘以所谓的台座形式的耦合装置3、亦即通常耦合外壳,移动无线电设备可以放入所述耦合外壳中。也在这里造成耦合衰减,其对总衰减有贡献。解释的电路系统1在此可以接通在移动无线电侧的连接端4a和天线侧的连接端4b之间。利用附图标记6a在此还表示信号传输路段的如下区段,所述区段从耦合装置3延伸至电路系统1的移动设备侧的连接端4a。附图标记6b表示从连接端4b至天线7的信号传输路段的区段。
相应的构造以下只针对一个频带解释。在需要时可能的是,针对多个频带不仅沿发射方向而且沿接收方向设置多个传输线路。在该情况下探测器装置21这样设计,使得对于不同的频带中的每个可以探测相应的信号电平。这可以通过多个分离的探测器装置或一个共同的探测器装置实现,所述共同的探测器装置针对多个频带中的多个信号电平的测量进行调节并且协调。在这里参阅已知的电路。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不仅在发射路径9a而且在接收路径9b中设置各一个用于放大发射或接收信号的放大器15a或15b。
以下特别是关于补偿器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解释按照本发明的电路和调节,其中原则上相应的调节也从接收信号出发并且基于接收信号是可能的,如特别是在北美常见的。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此外在信号路段9的合适的位置中,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例如在发射路径9a中设置耦合装置17,由此补偿器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可以耦合输出(auskoppeln),其中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通过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电平发起。移动无线电设备的该发射信号电平不是已知的,因为没有移动无线电设备的该发射信号电平衰减多高的精确认识,从而最终对于进一步处理只有在补偿器的输入端上存在的检测的发射信号电平可供使用。
在耦合输出路程19上设置探测器装置21,所述探测器装置最终用于评估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探测器装置21通过导线23与调节和/或控制单元25连接,所述调节和/或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导线27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与设置在发射路径9a上的放大器15a处于连接中,由此在放大器15a中的放大和/或衰减可以相应地调节。
图1a在此还标绘起初的在耦合装置3和移动无线电设备侧的连接端4a之间的衰减路程,具有衰减值ACRD。该值能够作为如下公式来表示:
ACRD=PCRD-PUE
放大区域连接到其上,即在移动无线电设备侧的连接端4a与天线7之间,其中该放大区域G按照公式可以作为以下表示:
G=PANT-PCRD
换句话说然后在天线7上以功率PANT对发射信号发射。
在按照图1b的实施例中,耦合装置17设置在信号路段9的如下部分上,所述部分设置在移动无线电设备5、特别是所属的移动无线电设备侧的连接端4a和移动无线电设备侧的双工器11a之间,亦即在信号路段的如下部分上,在所述部分上还没有进行来自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的放大(或衰减)。
但图1b也示出用于耦合装置17的另外的可能的第二位置,即一方面耦合装置17a,所述耦合装置在移动无线电设备侧的双工器4a和处于发射信号路径9a中的放大器之间以点线标绘。备选亦或附加于耦合装置17的另外的一个或两个位置,也可能设置如下耦合装置17b,所述耦合装置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在发射路径9a或信号路段9上设置于发射信号放大器装置15a的下游。在该变型中,耦合装置17b在发射信号传输路段9a上还设置在天线侧的双工器11b之前。
但最终也还在图1b中标绘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上可以设置耦合装置17c,即这时在信号路段9的沿接收和发射方向共同的区段上,即例如在天线侧的双工器11b和电路系统的天线侧的连接端4b之间。
已经在这里提到,放大器装置15a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例如也串联连接的)放大器或放大级。也可能的是,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本身不或主要不可调节或至少不被调节,因为例如其与附加的衰减装置共同作用,所述衰减装置优选沿信号传输方向连接于放大器装置上游。在该情况下衰减装置可以这样操控,使得衰减值这样改变,即,在衰减装置与放大器装置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实现希望的放大。在该情况下,通过输出耦合装置17、探测器装置21和调整和/或控制装置25,相应的调整值输出到衰减装置上,由此衰减并且借此与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相互作用,整个的放大相应地可调整或可调节。也在这里参阅已知的解决方案。
所解释的电路系统为了补偿信号、尤其是从移动无线电设备朝基站的方向传输的发射信号特别是(但不仅)可以在车辆中使用,以便补偿在移动无线电(一般移动无线电设备)与优选作为外部天线设置在机动车上的天线7之间出现的衰减。所述衰减在此可以如已经提到的那样通过使用的HF线缆和/或也通过在移动无线电设备5和耦合装置3(所谓的“台座”)之间的无线耦合而产生。
优选在此补偿存在的衰减,其方式为实现移动无线电信号的双向的放大。补偿装置应该在此优选不只支持一个而是在通常情况下支持多个移动无线频段。所述构造因此(与图1不同地)应实施用于包括多重的传输线路的相应的带,从而对于优选所有要传输的频带例如可以分别测量移动无线电的发射信号的电平并且通过相应的控制和调节路程然后可以调节相应的衰减或增益值。
在使用这样的用于补偿的电路系统时有问题的是,要补偿的衰减很大程度上未知。因此在评价时通常从如下事实出发,即,如果该衰减值采用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话,例如移动无线电设备和耦合装置之间的衰减可以为多么大。
但从这些极限值出发总是出现如下问题,即,可能发生所谓的过补偿或补偿不足。总是发生如下情况,即,补偿器提供与实际上在电路系统中引起的衰减相比而更高的或更低的放大时。
如果造成所谓的补偿不足,则导致减少的蜂窝尺寸(换句话说移动无线电设备的作用范围减少)。在过度补偿时这可能导致,一方面在实施与基站通信的天线上的最大地允许的输出功率被超过(亦即与由基站管理地预定的发射强度不同地或根据构件的负荷极限)并且另一方面移动无线电设备不再可以将天线上的发射功率减少到要求的最小的输出功率。
借助图2以下应解释,用于所解释的补偿器电路布置结构的之前的放大调节怎样运行。
在此在横坐标上、亦即在X轴上示出在耦合装置的输入端上(亦即在电路系统的移动设备侧的连接端4a上、亦即在补偿器电路上)测量的输入功率PCRD[dBm]、即针对不同的值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亦即针对如下输入信号电平,其从耦合装置3馈入到电路系统中(尤其是当移动无线电设备放入形成耦合装置的外壳中时)。在纵坐标、即Y轴上给出以dB为单位的总增益G(Gain)。
利用Gmin和Gmax标绘最小的和最大的信号放大。
在第一放大区域X1是沿点划线的线A在此表示探测灵敏度。亦即该值A表示最大的探测灵敏度,在所述探测灵敏度时,探测器装置还可以识别输入信号电平(还在噪声之上)。亦即探测灵敏度A在这里描述最下面的阈值或触发值SEP,借助所述阈值或触发值可以由移动无线电设备5识别经由耦合装置3的输入或发射信号的存在。
该检测的或可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SEP以下也作为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命名,从所述输入信号电平开始,补偿器电路系统识别相应的移动无线频段并且一般地说能提供放大并且借助测量的输入功率调节放大。
该探测灵敏度按照至今已知的解决方案确定为如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得出的值。这些最不利的条件包含,移动无线电设备以最小可能的功率发射并且同时在电路系统中预定的衰减(由此输入信号电平再次减少)采用最大可能的值。亦即在这些条件下得出以下的探测灵敏度:
最小的移动无线电设备输出功率-最大的耦合装置衰减
这在图2表达为
PUE,min-ACRD,max
该以上所述的探测灵敏度例如可以这样调节,使得还识别至少具有-60dBm的大小的输入信号电平。良好的值也例如是-70dBm。该值在移动无线电方式UMTS中基于最小的发射电平-50dBm,从而在考虑假定的最大的台座衰减20dB最终得出以上给出的值-70dBm。但与此不同的用于探测灵敏度的值、例如-65dBm或-60dBm也是可能的。尤其是在LTE移动无线电方式中建议例如-50dBm的值作为上限。
如由图2的图表能得出的,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时、即亦即在探测灵敏度之上的输入信号电平时直至稍后还讨论的阈值仅设置降低的放大。由此应该一方面确保,在天线7上的输出功率当移动无线电设备处于基站附近时可以下降到例如-50dBm。
亦即由此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避免对移动无线电设备的低的发射电平的过度补偿。亦即由此也应该保证,移动无线电设备可以提供在通常作为车辆或外部天线而设置的天线7上要求的最小的输出功率。在按照图2的图示中标绘的起初的放大倍数G0在此这样确定,使得其具有用于最低的可期待的耦合衰减的希望的大小。如果耦合衰减与此相对而更大,则放大倍数还更小,以便(如所述的那样)可靠排除过度补偿。按照根据图2的按照现有技术所解释的示例,起初的放大倍数G0作为恒定的大小选择为例如6dB。在这里也还参阅在先公开文献DE 10 2013 101 590 A1,其中说明,怎样确定值Vmin
亦即直到达到最小的移动无线电设备输出功率PUE,min(Y轴;线B),电路系统以小的、减少的不变的放大工作。
在达到最小的移动无线电设备输出功率PUE,min之后,(补偿器的)处于该移动无线电设备输出功率之上的输入信号电平以降低的放大来放大至可预定的电平大小(阈值)。由此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避免尤其是在移动无线电设备的低的发射电平时的过度补偿。借此保证,移动无线电设备也可以得出在天线7、亦即例如车辆或外部天线7上要求的最小的输出功率。按照现有技术,放大对于该情况借助最低的可期待的耦合衰减确定。在按照图2的示出的实施例中,这例如相应于值6dB。
一旦在耦合装置3上测量的信号输入电平P大于
最小的移动无线电设备输出功率+最大可能的补偿器增益–最小的耦合衰减
亦即按照公式
PUE,min+ACRD,max-G0
则不再存在发生的过度补偿的危险。
在按照图2的图形中,这沿点划线UGW描述。在这里达到下边界值UGW。从那里,放大优选以不变的增益Gmax(亦即以不变的最大的增益值)进行或优选以仅稍微处于其下的增益进行。亦即换句话说,补偿器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在达到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后逐增地更强地放大,即直到达到下边界值UGW,其中然后接着放大以在最高的电平Gmax上的相同的值或如提到的必要时轻微在其下实施。
亦即换句话说在这里,亦即在图2中从首先所述的区域X1至第二区域X2的过渡上改变电路系统的放大。因为在按照点划线UGW的上述的阈值上,补偿器现在可以在整个的区域X2中优选以其最大的增益Gmax工作。
从区域X1到区域X2中的过渡在现有技术中例如按照在先公开文献DE 20 2014010 732 U1突变地借助阶跃函数进行。
该优选最大的增益被保持,直至在耦合装置3上的信号输入电平具有上面的值
PUE,max-Gmax
为了保证,不超过在外部天线或机动车天线上的该第三区域X3中的最大的发射功率,补偿器的放大必须随着逐渐地超过值PUE,max-Gmax的输入功率而也逐渐地减少,为此在输入功率上记录的放大的曲线适宜地具有斜率-1,如在图3中示出的。
与此相对现在参考按照图3的图表讨论按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
也为了避免以上解释的乒乓效应以及为了取得电路系统的希望的总体上的改善,现在以下说明按照本发明的用于借助解释的电路系统的放大的方法。
借助图2解释的区域X2和X3在此由控制方法和控制特性保持。在这里参阅以上说明。
当然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或电路系统的运行明显在上面解释的开始的区域X1中不同。
由按照图3的图表可看出,按照本发明,探测灵敏度关于来自耦合装置3的输入信号电平显著朝较高的输入功率或较高的输入电平移动。仅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馈入到补偿器中的输入信号电平可由电路系统或探测器装置21具体探测。
在本发明的范畴内,探测灵敏度的任何相对于现有技术进行的降低并且借此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的任何提高都导致改善。如提到的,探测灵敏度的降低并且借此由探测器装置可识别的输入信号电平的提高应该优选显著区别于现有技术。
因此由探测器装置21可识别并且探测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应该优选至少相对于现有技术大10dB至20dB。
在该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下,一般地由电路系统并且特别是由探测器装置21完全识别不出来自耦合装置3的输入信号或来自耦合装置3的输入信号电平并且因此也没有进行与其有关的放大或衰减调节。如下电路系统也是可能的,其中原则上虽然也识别到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的较高的输入信号电平,尽管如此但没有引起或实施放大。这例如可以通过探测器装置21进行,所述探测器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还不引起调整和/或控制装置25来调整放大装置的增益值,而是首先在超过所谓的触发电平时,所述触发电平可调整和/或可预选地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这样的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示例性地在图2中标绘。相应的设定调节在此不是必须强制地通过探测器装置21进行,而是也可以或与调整或控制装置25相互作用地进行。
如果检测的输入信号或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这样弱,使得其仅还处于输入信号电平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下,则不进行通过放大装置的放大。优选放大器在该情况断开电流或切换为无电流的,也以便节省能量。放大器也可能调节到最大的衰减,从而补偿器在如下情况才为检测的输入信号或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提供具有衰减的按照图3确定的信号路径,即,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以上提到的可预选地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的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
因此如果在探测器装置21的传输线路上测量的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小于用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的给出的值或小于提到的可预定的或预定的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则不发生放大,从而电路系统处于所谓的“空闲”状态中。亦即只要信号不过临界耦合,则不通过电路系统提供传输和放大路径,从而移动无线电设备在车辆或驾驶室外罩2内也可以仅直接与基站通信并且从基站获得用于调整信号电平的相应的值(由此也补偿由于车辆或驾驶室外罩的损耗)。这正是在靠近基站的位置上是重要的,在那里发射信号本来就以低的电平由设备发射。当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达到或超过提到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提到的处于其上的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时,在提到的信号和传输线路上的检测的输入信号或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才通过电路系统在描绘的范围中放大,即部分地衰减或放大。
如已知的,移动无线电设备在所述情形中、亦即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下时以其由基站得到的发射电平发射。该发射信号电平可以必要时还通过电路系统的预定的衰减而得到减少。
在超过作为起初的识别阈值或触发器作用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时识别出发射信号电平之后,才与以前的已知的解决方案不同地不仅不进行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的放大,而是按照本发明优选甚至实施输入信号电平的衰减。
同样当然可能的是,这样构造电路系统,使得补偿器的在补偿器的输入端上测量的、在那里存在的或在那里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虽然从达到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开始也被识别到,但尽管如此放大器电路还保持切断或放大路径中的相关的放大器还断开或在所谓的“空闲模式”中运行,并且更确切地说是在至少一个直至已经提到的处于较高的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的范围中。因此在该情况下,在移动无线电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可以在绕行放大器的情况下实施。在其他情况下,电路可以如说明的这样构成,即,首先在超过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之后转换放大器,亦即为其提供电流或者在放大路径中激活和/或接通放大器,以便对此实施希望的信号处理。在这里在通过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触发时的行为也类似于在通过提到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触发时。由此仅改变或不同地确定触发阈值。
此外应该在这里也还要提到,所解释的补偿器优选一同具有宽带的下行链路放大器路径,其可以在所谓的“空闲模式”中使用,至少只要还没有识别出要传输的频带或还不超过关于信号电平的下面的值。
由图3在此可得出,在超过电路系统的发射信号识别电平SEP时首先实施最大的衰减。从例如可以处于-20dB的该最低的值,然后在输入信号电平上升时进行增益的快速提高,亦即直至输入信号电平达到下边界值UGW,在所述下边界值上,增益升高直到最大值Gmax。该边界值UGW同时表示调整区域X1的端部。在该区域X1中的放大的快速的提高例如可以以+2的值的斜率进行。完全一般地有利的是如下值,其大于或等于1.1的斜率因数或相应于更多,亦即优选具有至少1.2;1.3;1.4;1.5;1.6;1.7;1.8;1.9或甚至优选2的大小斜率或放大倍数。较高的放大倍数也是可能的,其中在+3的值下、尤其是在+2.9;+2.8;+2.7;+2.6;+2.5;+2.4;+2.3;+2.2值下或至少+2.1的放大倍数是优选的。
在区域X1中的放大的所解释的适配优选以低通特性进行,以便阻止如下两个调节的衰减,其中一个为通过电路系统引起的调节和另一个为通过基站和移动无线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而持久实施的调节,所述调节关于强度、即发射信号的电平并且在此电路系统的放大的适配以优选相对于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功率通过基站的调节高得多的时间常数进行以及借助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功率的平均值进行。
通过所解释的发射信号的该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和放大也避免在现有技术中所述的不利的乒乓效应,即:
-如果移动无线电设备连同电路系统靠近基站,则移动无线电设备以这样的发射功率发射,所述发射功率通常不足够达到电路系统、亦即所解释的补偿器的输入信号识别阈值SEP;因为电路系统、亦即所述补偿器处于所谓的“空闲”状态中,所述电路系统也不提供发射和放大路径;因此移动无线电设备在绕行电路系统的情况下发射,亦即在绕行电路系统的情况下与基站处于连接中,从而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也得到附加的衰减,即通过机动车车身(亦即一般地包围的外罩,其移动无线电设备处于所述外罩中)造成的衰减;这也可以称为“穿透损耗”;
-如果移动无线电设备(例如随着所属的车辆)远离基站,则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电平再次升高,并且更确切地说是在基站的指示下升高;该发射电平的上升进行直至达到用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的探测阈值SEP;在识别所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之后(在超过以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提到的处于更高的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形式的探测阈值之后),探测器装置21可以将相应的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25,所述控制装置现在操控放大器15a;由此一方面检测的、即探测的输入信号通过用于相关的带的电路系统来转换;在本发明的范畴内特点在于,电路系统不为转换的路径9、9a提供放大,而是提供开始的衰减;该衰减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的范围中大致以如下数量级变化,所述数量级相应于通过车辆外罩(机动车车身)造成的损耗(“穿透损耗”);
-如果来自耦合装置的发射信号的发射功率进一步升高(通过移动无线电设备触发),则电路系统渐强地作用于相应的路径、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路径9a的放大;这发生至达到最大的增益Gmax(图3);
-因为通过该特别的放大电路和由此解释的特别的放大方法不期待关于放大和/或衰减特性在存在的衰减的整个范围中的突变的跳跃,所以不出现所述的乒乓效应;
-在高的移动无线电信号电平时,电路系统、亦即补偿器以优选最大的增益工作;所述情况在此与移动无线电设备放置在车辆外可相比较。
亦即从总体结构能够得出,(当移动无线电设备例如处于车辆中时)总是两个传输行程可供使用,即:
1.从移动无线电设备穿过车辆外壳的传输行程(或通过相应的驾驶室的外壳,移动无线电设备处于所述外壳中),其中然后发射信号的从移动无线电设备出来发射的发射电平还承受衰减,即所谓的“穿透损耗”,所述衰减通过车辆的驾驶室的外壳造成,或
2.如下传输行程,其中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通过耦合装置3和所解释的电路系统(补偿器)如描绘的首先对于较小的输入信号电平衰减并且然后渐强地放大,其中在这里通过电路系统引起抑制衰减的补偿(“补偿损耗”)。
最终再次要提到,与示出的实施例不同,如借助图2示出的,本发明同样地也可以构造用于多个带,其中然后通过探测器装置相应地探测用于不同带的不同电平并且在与此协调的容器中必须相应地操控放大装置。
最终也应该提到,探测器装置不只借助由移动无线电设备传输的发射信号可以引起相应的控制、即放大和/或衰减等,而是探测器装置也可以根据由移动无线电站传输到移动无线电设备上的信号、即所谓的接收信号来实施关于发射信号的相应的放大或衰减功能。
在当前的解释中经常不只提到发射信号,而且也提到发射信号电平。只要提到发射信号电平,在这里同义地也可以提到发射功率。对于前述两个概念之一的限制不是暗含的。

Claims (48)

1.用于补偿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所述电路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包括具有至少一个信号路径(9a;9b)的信号路段(9),
-包括可调整的输入信号电平放大装置,其具有用于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或输入信号电平的至少一个放大器(15a),
-包括探测器装置(21),其构成用于,关于发射信号探测在电路系统上的所属的输入信号电平,
-包括调整或控制装置(25),其用于调整输入信号或输入信号电平的由放大器(15a)实施的放大,
-探测器装置(21)与调整或控制装置(25)连接,
-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这样设计,即,
a)只要没有探测到大于或等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大于或等于触发电平SAP的接收信号电平,所述触发电平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直到最多10dB,则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15a)从信号传输路径断开或切换为无电流的,或者放大器(15a)不实施发射信号的放大、衰减或转发,
和/或
b)放大器(15a)在如下调整区域X1中以可变的放大倍数运行,所述调整区域以下面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开始并且延伸至相对于此更高的信号电平,其中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时或在达到或超过触发电平SAP时,输入信号以≤1的放大倍数要么不放大要么衰减,其中,所述触发电平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上直到最多10dB,
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构造用于,引起放大器(15a)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时首先衰减检测的输入信号,并且在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渐增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并且
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构成为使得输入信号在一方面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与上边界值O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
所述上边界值OGW由最大的发射功率和最大的增益值之间的差按照公式
PUE,max-Gmax
求得。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构成为使得不探测或者探测但不放大、衰减或转发具有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下或触发电平SAP之下的输入信号电平的输入信号。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构造用于,在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渐增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直到最大的增益值Gmax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达到下边界值UGW时,达到该最大的增益值。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21)这样构成并且可预定的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能这样预定,使得仅探测具有如下信号电平的发射信号,所述信号电平比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高至少5dB。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电平比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高至少10dB、15dB、20dB、30dB或直至40dB。
7.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至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具有如下值,所述值处于-80dBm与-20dBm之间。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值处于至少-70dBm。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值处于至少-50dBm。
10.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值处于-80dBm与-40dBm之间。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构造为使得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时,输入信号衰减-5dB至-30dB,或者输入信号以这样的程度衰减,使得达到具有少于+/-40%偏差的车辆外罩衰减。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衰减到多于-10dB的值。
13.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衰减到至少-15dB的值。
14.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衰减到少于-25dB的值。
15.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以这样的程度衰减,使得达到具有少于+/-30%偏差的车辆外罩衰减。
16.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以这样的程度衰减,使得达到具有少于+/-20%偏差的车辆外罩衰减。
1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渐增地更强地放大直至最大的增益值Gmax
18.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和/或控制装置(25)为了调整放大器(15a)中的放大倍数这样构成,使得在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之后,输入信号以多于1.1的斜率放大。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以多于1.2;1.3;1.4;1.5;1.6;1.7;1.8或1.9的斜率放大。
20.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以少于3.0;2.9;2.8;2.7;2.6;2.5;2.4;2.3或2.2的斜率放大。
21.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以2.1的斜率放大。
22.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以斜率2放大。
2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这样构成,使得只要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超过上边界值OGW,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15a)的放大倍数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进一步上升时以负的斜率向下调节。
24.用于补偿在传输移动无线电设备(5)的发射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使用包括用于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的至少一个放大器(15a)的可调整的输入信号电平放大装置,
-借助探测器装置(21)探测所属的输入信号,
-使用调整或控制装置(25),以用于调整输入信号的由放大器(15a)产生的信号放大,并且
a)只要没有探测到大于或等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等于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的输入信号电平,则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15a)从信号传输路径断开或切换为无电流的或者借助输入信号电平放大装置不实施检测的输入信号的放大、衰减或转发,
和/或
b)放大器(15a)在如下调整区域X1中以可变的放大倍数运行,所述调整区域以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开始并且延伸至相对于此更高的信号电平,其中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时,输入信号以≤1的放大倍数要么不放大要么衰减,
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构造用于,引起放大器(15a)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触发电平SAP时首先衰减检测的输入信号,并且在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渐增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并且
所述探测器装置(21)和/或调整或控制装置(25)构成为使得输入信号在一方面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直到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与上边界值O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
所述上边界值OGW由最大的发射功率和最大的增益值之间的差按照公式
PUE,max-Gmax
求得。
25.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无线电设备(5)在如下情况下绕行放大器(15a)地直接与移动无线电基站(13)通信,即,所述移动无线电设备的通过耦合装置(3)馈入到电路系统中的输入信号具有如下输入信号电平,所述输入信号电平处于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之下和/或所述输入信号电平基于探测器装置(21)的预定的探测灵敏度而不被探测。
26.按照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所使用的探测器装置(21)的探测灵敏度,使得不探测或者探测但不放大、衰减或转发具有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下的输入发射信号电平的输入发射信号。
27.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时引起放大器(15a)首先衰减输入发射信号并且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首先减小检测的输入信号的衰减并且然后将其改变至以大于1的放大倍数来渐增地放大直至最大的增益值Gmax
28.按照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达到下边界值UGW时,达到所述最大的增益值。
29.按照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定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使得仅探测具有如下信号电平的发射信号,所述信号电平处于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之上至少5dB。
30.按照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电平处于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最小的发射信号电平之上至少10dB、15dB或直至20dB。
31.按照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处于其上最多10dB的触发电平SAP调整到如下值,所述值处于-80dBm与-20dBm之间。
32.按照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值处于至少-70dBm。
33.按照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值处于所述值处于至少-50dBm。
34.按照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值处于-80dBm与-40dBm之间。
35.按照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之后或在达到或超过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之后,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5dB至-30dB。
36.按照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到多于-10dB的值。
37.按照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到至少-15dB的值。
38.按照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的输入信号衰减到少于-25dB的值。
39.按照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的输入信号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与下边界值U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
40.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的输入信号在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与下边界值UGW之间的调整区域中在输入信号电平渐增时渐增地更强地放大直至最大的增益值Gmax
41.按照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的增益值在发射信号电平时相应地等于下边界值UGW。
42.按照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超过输入信号识别电平SEP或输入信号触发电平SAP之后,以多于1.1的斜率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43.按照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多于1.2;1.3;1.4;1.5;1.6;1.7;1.8或1.9的斜率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44.按照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少于3.0;2.9;2.8;2.7;2.6;2.5;2.4;2.3或2.2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45.按照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2.1的斜率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46.按照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斜率2放大检测的输入信号。
47.按照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旦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达到或超过下边界值UGW,检测的输入信号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逐渐变得更大时至少以恒定的增益或以在最大的增益值Gmax之下的增益来放大。
48.按照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只要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超过上边界值OGW,所述至少一个放大器(15a)在检测的输入信号电平进一步上升时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方面以负的斜率向下调节。
CN201810891147.2A 2017-08-04 2018-08-03 用于补偿传输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和所属的方法 Active CN1093920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117700.0A DE102017117700B4 (de) 2017-08-04 2017-08-04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Kompensation einer Signaldämpfung bei der Übertragung von Signalen von oder zu einem Mobilfunkgerät und ein zugehöriges Verfahren
DE102017117700.0 2017-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2073A CN109392073A (zh) 2019-02-26
CN109392073B true CN109392073B (zh) 2024-04-02

Family

ID=65020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91147.2A Active CN109392073B (zh) 2017-08-04 2018-08-03 用于补偿传输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和所属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68326B2 (zh)
CN (1) CN109392073B (zh)
DE (1) DE102017117700B4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2983A (ja) * 1998-09-03 2000-03-21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無線中継増幅装置
CN1525658A (zh) * 2003-01-22 2004-09-01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具有高速自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检测的无线局域网时分双工中继系统
CA2607144A1 (en) * 2007-07-13 2009-01-13 James W. Wilson Cellular network amplifier with automated output power control
WO2011123100A1 (en) * 2010-03-30 2011-10-06 Skyworks Solutions, Inc. Gai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 adjustable power level
CN105340175A (zh) * 2013-04-30 2016-02-17 诺韦罗达本多夫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送信号传输中的信号衰减的补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25619B (zh) * 1991-07-19 1994-06-21 Nippon Electric Co
JP2889803B2 (ja) * 1993-11-22 1999-05-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レベル設定回路
JPH08274559A (ja) * 1995-04-03 1996-10-18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出力電力制御装置
JP3320284B2 (ja) * 1995-04-18 2002-09-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フィードフォワード増幅装置及びフィードフォワード増幅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フィードフォワード増幅装置付き基地局
JPH08316756A (ja) * 1995-05-22 1996-11-29 Saitama Nippon Denki Kk 送信出力制御方式
RU2142670C1 (ru) * 1995-11-16 1999-12-10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линейного усиления мощности
US20030006839A1 (en) * 2001-06-28 2003-01-09 Chominski Paul P. Extended range power detector and amplifier and method
JP2004120451A (ja) * 2002-09-27 2004-04-15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増幅装置
JP3828879B2 (ja) * 2003-05-23 2006-10-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検波回路
JP2006140582A (ja) * 2004-11-10 2006-06-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信信号生成装置
US20060209997A1 (en) * 2006-06-08 2006-09-21 Wilson Electronics Amplifiers with cutoff circuit to avoid overloading cellular network sites
US7783318B2 (en) * 2006-09-26 2010-08-24 Wilson Electronics Cellular network amplifier with automated output power control
US20080111623A1 (en) * 2006-11-15 2008-05-15 Microtune (Texas), L.P. Input signal power control
JP2010004342A (ja) * 2008-06-20 2010-01-07 Nec Corp 無線基地局装置、受信装置、その障害検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0122611A1 (ja) * 2009-04-23 2010-10-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高周波電力検波回路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9559639B2 (en) * 2009-08-19 2017-01-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tection circuit for power amplifier
US8737941B2 (en) * 2010-03-30 2014-05-27 Skyworks Solutions, Inc. Gai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 adjustable power level
JP5603785B2 (ja) * 2011-01-14 2014-10-0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増幅装置
JP2012195735A (ja) * 2011-03-16 2012-10-11 Sony Corp 利得制御回路、通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利得制御方法
US8874029B2 (en) * 2011-08-23 2014-10-28 Wilson Electronics, Llc Verifying oscillation in amplifiers and the mitigation thereof
US8849187B2 (en) * 2011-08-23 2014-09-30 Wilson Electronics, Llc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 noise reduction system
JP5861521B2 (ja) * 2012-03-19 2016-02-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ルックアップテーブルの更新方法
DE102013101590A1 (de) 2013-02-18 2014-08-21 Bury Sp.Z.O.O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Kompensation einer in einer Antennensignal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Mobilfunkendgerät und einer Antenne auftretenden Dämpfung sowie Verfahren zur Kompensation hierzu
JP5932689B2 (ja) * 2013-03-15 2016-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2983A (ja) * 1998-09-03 2000-03-21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無線中継増幅装置
CN1525658A (zh) * 2003-01-22 2004-09-01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具有高速自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检测的无线局域网时分双工中继系统
CA2607144A1 (en) * 2007-07-13 2009-01-13 James W. Wilson Cellular network amplifier with automated output power control
WO2011123100A1 (en) * 2010-03-30 2011-10-06 Skyworks Solutions, Inc. Gai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 adjustable power level
CN105340175A (zh) * 2013-04-30 2016-02-17 诺韦罗达本多夫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无线电设备的发送信号传输中的信号衰减的补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117700A1 (de) 2019-02-07
DE102017117700B4 (de) 2019-11-14
CN109392073A (zh) 2019-02-26
US10368326B2 (en) 2019-07-30
US20190045464A1 (en)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1967B2 (en) Enhanced gain selected cell phone booster system
US10484026B2 (en) Circuit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attenuation compensation in an antenna signal link
US658408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iminating 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in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s
US7783318B2 (en) Cellular network amplifier with automated output power control
KR100746608B1 (ko) 직접 변환용 수신기의 수신기 감도를 증가시키기 위한장치, 및 관련 방법
JP4628293B2 (ja) マルチバンド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バンド無線通信装置
US10574280B2 (en)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suppression method and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suppression system
US8964894B2 (en)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compensating an attenuation occurring in an antenna signal connection between a mobile terminal and an antenna and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this purpose
US8406820B2 (en) Radio transmission signal detection circuit
CN109392073B (zh) 用于补偿传输信号时的信号衰减的电路系统和所属的方法
CN101742631B (zh) 一种解决移动体覆盖的直放站及其控制方法
US20060030281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 power compens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or implementing said method
US7505743B2 (en) Dual band transmitter having filtering coupler
CA2607144C (en) Cellular network amplifier with automated output power control
US6175748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ation of a power level in an RF boost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9981132B (zh) 使用在机动车中的移动无线电补偿器和这种机动车
US20060058071A1 (en) Gain selected cell phone booster
US20190386625A1 (en) Multiple-port signal booster
CN110351888B (zh) 用于机动车中的移动无线电补偿器和包括移动无线电补偿器的机动车
KR100664130B1 (ko) 이동단말기의 수신감도 개선장치
KR100312423B1 (ko) 이동 전화 단말기용 부스터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2002171177A (ja) 中間周波数がゼロである構造の送信機で、htb技術によるパワー増幅器を使用可能にする制御方法および回路
US6687490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KR20070023263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전력 증폭기 입력 레벨 제어 장치
KR20050054021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송수신 전력 제어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18

Address after: Rosenheim

Applicant after: KATHREIN-WERKE KG

Address before: Rosenheim

Applicant before: KATHREIN-WERKE K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08

Address after: Hildesheim

Applicant after: Kaislin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senheim

Applicant before: KATHREIN-WERKE KG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