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村镇的生活污水排放也在逐渐增加,而污水在排放前需要进行处理,在合格之后才能进行排放。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净化处理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目前,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现在的污水处理方式多数是物理与化学的结合,即在污水处理加药设备中加入絮凝剂,使其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反应,产生颗粒或絮状物,再通过二沉淀池沉淀及过滤、消毒后得到较为干净的出水,而二沉淀池中沉淀产生的污泥,也必须要经过脱水处理形成泥饼或泥块后,才能外运出去进行填埋等处置。而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污水处理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缺陷:1)、二沉淀池中用于推刮沉淀于池底的污泥设备都设置在水下,维护起来十分不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用于推刮污泥的设备非常容易产生腐蚀;2)、加药设备中送药过程简单,使得药粉与水不能很好接触,同时药粉与水搅拌混合不够充分全面,降低了药粉溶解效率,进而影响了污水处理效率;3)、脱水处理过程中使用到的污泥脱水设备较为复杂,脱水效能低且脱水效果不太好。而如何对这些缺陷进行处理,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推刮污泥设备、加药设备及污泥脱水设备在使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以解决前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包括加药装置、二沉淀池、污泥脱水装置和PLC控制器,所述加药装置包括送药机构和溶解机构,所述送药机构包括药料仓,所述药料仓的底部出口处设有出料闸板,所述药料仓的底部出口固定连接有送药筒体,所述送药筒体内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两端转动设置在送药筒体上,所述送药筒体的一端设有与旋转轴联接的驱动马达,所述旋转轴上设有螺距依次减小的绞龙叶片,靠近旋转轴螺距较小一侧的所述送药筒体的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溶解机构包括溶解筒,所述溶解筒的顶部安装有混料器和减速器,所述混料器底部的出料口位于溶解筒内,所述混料器顶部的进料口与送药筒体底部的出料管连接,所述混料器顶部的进料口旁设有向混料器内喷水的喷射水管,所述喷射水管上设有开关阀,所述减速器的顶端固定有搅混电机,所述减速器的主轴与搅混电机的电机轴连接,所述溶解筒内设有搅混轴,所述搅混轴的上端伸出溶解筒与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搅混轴的下端与溶解筒底部转动连接,位于所述溶解筒内的搅混轴上设有搅混叶片,所述搅混轴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支持横杆,所述支持横杆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与溶解筒底部接触的擦拭扫毛,所述溶解筒上还嵌设有液位计,所述溶解筒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驱动马达、搅混电机、液位计和电磁阀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二沉淀池包括侧壁与排液管固定连接的沉淀池体,所述沉淀池体的底部设有污泥斗,所述沉淀池体相对两侧的池墙顶端设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固定连接有平行配置的导杆,所述导杆之间设有与导杆平行且与基座固定连接的齿条,所述导杆上滑动套设有滑座,所述滑座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连接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内设有与安装板固定连接的减速机,所述减速机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减速机的底端安装有与驱动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的齿轮,所述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所述安装板上还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转轴,相对两侧的所述滑座之间限位转动连接有金属刮泥板,所述金属刮泥板上设置有过滤孔,所述金属刮泥板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缠绕连接在转轴上,所述沉淀池体的池壁上固定安装有污泥界面计,所述污泥斗内安装有污泥泵,所述污泥泵的出口连接有输泥管,所述驱动电机、双轴电机、污泥界面计和污泥泵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污泥脱水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支架、中间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中间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圆筒滤网,所述圆筒滤网的下方设有与第二支架和中间支架连接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的底部设有集液出口,所述圆筒滤网顶部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设有适于接入输泥管输出污泥的污泥进口,所述圆筒滤网内转动设置有中空旋转轴,所述中空旋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所述中空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空心轴和第二空心轴,所述中空旋转轴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中空轴承座,所述中空轴承座上套接有轴承,所述第二空心轴紧密套接在轴承的外圈上,所述中空轴承座的中空内紧密连接有热气管,所述第一空心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空心轴伸出第一支架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所述第一支架和中间支架之间的连接腔道构成污泥出口,所述中空旋转轴位于污泥出口处的周向表面设有污泥反压机构,所述电机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加药装置通过液位计对溶解筒内的液位高低进行测量,当液位计显示检测到溶解筒内的液位低于设定的搅动液位时,PLC控制器控制驱动马达启动,同时手动打开出料闸板和开关阀,药料仓内的药料通过送药筒体内的绞龙叶片螺旋推动经出料管进入混料器,在混料器中经喷射水管喷射水流混合后进入溶解筒内,当液位计显示检测到溶解筒内的液位达到设定的搅动液位时,PLC控制器控制搅混电机启动以开始对溶解筒内的料液进行搅动,使药料充分溶解于水中,当液位计显示检测到溶解筒内搅动后的液位达到设定的停止液位时,PLC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和搅混电机停止并关闭开关阀,送药溶解工作结束,之后PLC控制器控制电磁阀打开经排液管将搅混后的药液送至二沉淀池中进行加药应用;本加药装置通过送药筒体内的旋转轴可将药料压得很紧,压紧后的药料经过混料器顶部进料口旁设置的喷射水管喷水后,能够被水快速带入混料器混合,基本不会在混料器顶部的进料口处对药料产生飘散浪费,使得药粉能与水很好接触,通过搅混叶片对溶解筒内的药粉和水进行充分搅拌,并通过擦拭扫毛对沉于溶解筒底部的药料进行擦拭扫动,由此可使药粉与水达到充分全面的搅拌混合,实现药粉与水的充分混合,因而提升了药粉溶解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2、二沉淀池通过污泥界面计连续在线监测污水中的泥层厚度,PLC控制器对监测的泥层厚度进行比对,并在监测的泥层厚度达到设定厚度时控制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带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相啮合的齿条实现固定有双轴电机的安装板精确移动,即将通过拉绳连接的金属刮泥板送至预定位置,之后驱动电机暂停,PLC控制器控制双轴电机转动,双轴电机带动转轴转动,从而通过缠绕在转轴上的拉绳缓慢将金属刮泥板放到沉淀池体的污水中,直至金属刮泥板的下端与沉淀池体的底部抵触,然后双轴电机暂停,PLC控制器再次控制驱动电机转动,并最终带动金属刮泥板向污泥斗的一侧移动,而金属刮泥板在移动过程中,可将沉淀池体底部的污泥刮到污泥斗中,而污泥泵在PLC控制器控制下可将污泥斗中的污泥抽出至污泥脱水装置处理,当沉淀池体底部的污泥推刮完成后,双轴电机在PLC控制器的控制下将带动金属刮泥板从污水中收起并最终收置于污水之上,即实现了刮泥设备在水上设置,因而不易产生腐蚀,进而延长了刮泥设备的使用时间;
3、污泥脱水装置工作时,污泥泵抽出的污泥先从污泥进口进入,中空旋转轴在电机的旋转带动下,使污泥在圆筒滤网内沿污泥进口向污泥出口推进,由于中空旋转轴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增大,因而将使得螺旋叶片之间可容纳污泥的空间逐渐减小,同时在污泥出口处污泥反压机构的作用下,将对污泥形成逐渐挤压使污泥自动脱水,脱出的水经过圆筒滤网后流向底部集液槽由集液出口排出;同时,通过热气管将外部加热气体输入中空旋转轴内,通过中空旋转轴对推动的污泥提供热能,供热冷却后的气体从中空旋转轴另一端排出,由此可以提升污泥的脱水效能,因此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将污泥中的水分逐渐挤出,脱水性能好。
进一步,所述药料仓的内壁上设有料位计。
进一步,所述旋转轴上设有进料螺旋、初压螺旋和紧压螺旋,所述进料螺旋、初压螺旋和紧压螺旋的螺距依次减小。
进一步,所述进料螺旋的螺距为1.25D,所述初压螺旋的螺距为1.1D,所述紧压螺旋的螺距为0.95D,其中D为所述旋转轴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滑座的内侧壁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外的内侧壁上设有与连接孔一体成型的限位槽,所述金属刮泥板的上端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设有与连接柱一体成型的限位块,所述连接柱转动地配置于连接孔内且限位块活动配置于限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金属刮泥板为不锈钢刮泥板。
进一步,所述金属刮泥板包括一体成型的竖直段、倾斜段和抵触段,所述抵触段经倾斜段与竖直段连接后与竖直段平行并位于竖直段后侧,且所述抵触段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套。
进一步,所述圆筒滤网的表面设有与第二支架和中间支架固定连接的支持网框。
进一步,所述中空旋转轴上螺旋叶片的螺距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所述污泥反压机构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轴向剖面呈三角形的滑动套,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上且分别位于第一空心轴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均与滑动套的一边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套与中空旋转轴位于污泥出口处的周向表面紧密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加药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二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沉淀池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金属刮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滑座与金属刮泥板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污泥脱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药装置;11、送药机构;110、药料仓;111、出料闸板;112、送药筒体;113、旋转轴;1131、进料螺旋;1132、初压螺旋;1133、紧压螺旋;114、驱动马达;115、绞龙叶片;116、出料管;117、料位计;12、溶解机构;120、溶解筒;121、混料器;122、减速器;123、喷射水管;124、开关阀;125、搅混电机;126、搅混轴;127、搅混叶片;128、支持横杆;129、擦拭扫毛;130、液位计;131、排液管;132、电磁阀;2、二沉淀池;211、沉淀池体;212、污泥斗;213、基座;214、导杆;215、齿条;216、滑座;2161、连接孔;2162、限位槽;217、安装板;218、防护罩;219、减速机;220、驱动电机;221、齿轮;222、双轴电机;223、转轴;224、金属刮泥板;2241、连接柱;2242、限位块;2243、竖直段;2244、倾斜段;2245、抵触段;225、拉绳;226、污泥界面计;227、污泥泵;228、输泥管;229、橡胶套;3、污泥脱水装置;311、第一支架;312、中间支架;313、第二支架;314、圆筒滤网;315、集液槽;3151、集液出口;316、污泥进口;317、中空旋转轴;3171、第一空心轴;3172、第二空心轴;318、螺旋叶片;319、中空轴承座;320、轴承;321、热气管;322、电机;323、污泥出口;324、支持网框;325、皮带;326、第一气缸;327、第二气缸;328、滑动套;4、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包括加药装置1、二沉淀池2、污泥脱水装置3和PLC控制器4,所述加药装置1包括送药机构11和溶解机构12,所述送药机构11包括药料仓110,所述药料仓110的底部出口处设有出料闸板111,所述药料仓110的底部出口固定连接有送药筒体112,所述送药筒体112内设有旋转轴113,所述旋转轴113的两端转动设置在送药筒体112上,所述送药筒体112的一端设有与旋转轴113联接的驱动马达114,所述驱动马达114由外接电源供电,所述旋转轴113上设有螺距依次减小的绞龙叶片115,靠近旋转轴螺距较小一侧的所述送药筒体112的底部设有出料管116;所述溶解机构12包括溶解筒120,所述溶解筒120的顶部安装有混料器121和减速器122,所述混料器121底部的出料口位于溶解筒120内,即所述混料器121是嵌设在溶解筒120上的,而所述混料器121具体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混料器来实现,如采用德国J-ENGELSMANN混料器,所述混料器121顶部的进料口与送药筒体112底部的出料管116连接,即所述出料管116与混料器121内部是连通的,所述混料器121顶部的进料口旁设有向混料器121内喷水的喷射水管123,所述喷射水管123上设有开关阀124,所述减速器122的顶端固定有搅混电机125,所述搅混电机125由外接电源供电,所述减速器122的主轴与搅混电机125的电机轴连接,所述溶解筒120内设有搅混轴126,所述搅混轴126的上端伸出溶解筒120与减速器12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搅混轴126的下端与溶解筒120底部转动连接如轴承连接,以保证所述搅混轴126上下平稳旋转,位于所述溶解筒120内的搅混轴126上设有搅混叶片127,所述搅混轴126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支持横杆128,所述支持横杆128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与溶解筒120底部接触的擦拭扫毛129,因而通过该擦拭扫毛129可对沉于溶解筒120底部的药料进行擦拭扫动,由此可让药粉与水达到充分全面的搅拌混合,所述溶解筒120上还嵌设有液位计130,所述液位计130用于检测溶解筒120内液体介质的高低,而所述液位计130的具体结构和检测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所述溶解筒120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排液管131,所述排液管131上安装有电磁阀132,由此可打开电磁阀132将搅混后的药液经排液管131送至后续二沉淀池2中进行使用,所述驱动马达114、搅混电机125、液位计130和电磁阀132均与PLC控制器4电连接;
所述二沉淀池2包括侧壁与排液管131固定连接的沉淀池体211,所述沉淀池体211的底部设有污泥斗212,所述沉淀池体211相对两侧的池墙顶端设有基座213,所述基座213上固定连接有平行配置的导杆214,具体可在沉淀池体211相对两侧的基座213之间平行配置两根导杆214,所述导杆214之间设有与导杆214平行且与基座213固定连接的齿条215,即齿条215的两端与基座213固定连接且位于两根导杆214之间,所述导杆214上滑动套设有滑座216,所述滑座216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17,所述安装板217上固定连接有防护罩218,所述防护罩218内设有与安装板217固定连接的减速机219,所述减速机21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20,所述驱动电机220由外接电源供电,所述减速机219的底端安装有与驱动电机220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的齿轮221,所述齿轮221与齿条215相啮合,即所述齿轮221位于安装板217底下并与齿条215相配合,所述安装板217上还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222,所述双轴电机222由外接电源供电,所述双轴电机222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转轴223,相对两侧的所述滑座216之间限位转动连接有金属刮泥板224,即所述金属刮泥板224相对于滑座216的转动是被限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的,所述金属刮泥板224上设置有过滤孔,该过滤孔用于金属刮泥板224在刮泥过程中让污水通过,所述金属刮泥板224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拉绳225,具体可在金属刮泥板224上设置拉环来连接拉绳225,所述拉绳225的另一端缠绕连接在转轴223上,,即所述金属刮泥板224的下部通过至少两根拉绳225连接缠绕连接到转轴223上,所述沉淀池体211的池壁上固定安装有污泥界面计226,所述污泥斗212内安装有污泥泵227,所述污泥泵227的出口连接有输泥管228,所述驱动电机220、双轴电机222、污泥界面计226和污泥泵227均与PLC控制器4电连接;
所述污泥脱水装置3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支架311、中间支架312和第二支架313,所述第二支架313和中间支架312之间固定连接有圆筒滤网314,所述圆筒滤网314的下方设有与第二支架313和中间支架312连接的集液槽315,所述集液槽315的底部设有集液出口3151,所述圆筒滤网314顶部靠近第二支架313的一端设有适于接入输泥管228输出污泥的污泥进口316,所述圆筒滤网314内转动设置有中空旋转轴317,所述中空旋转轴317上设有螺旋叶片318,所述中空旋转轴317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空心轴3171和第二空心轴3172,所述中空旋转轴317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3172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3171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支架313上设有中空轴承座319,即所述中空轴承座319内部贯通,所述中空轴承座319上套接有轴承320,即所述中空轴承座319与轴承320的轴承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心轴3172紧密套接在轴承320的外圈上,所述中空轴承座319的中空内紧密连接有热气管321,所述热气管321与外部供热装置如热风炉连接以将热气输入至中空旋转轴317内,所述第一空心轴3172通过轴承等方式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311上,所述第一空心轴3171伸出第一支架311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322,所述第一支架311和中间支架312之间的连接腔道构成污泥出口323,所述中空旋转轴317位于污泥出口323处的周向表面设有污泥反压机构,所述污泥反压机构用于对污泥出口323处的污泥构成与其推进方向相反的反向压力,所述电机322与PLC控制器4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村镇生活污水一体化智能处理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加药装置通过液位计对溶解筒内的液位高低进行测量,当液位计显示检测到溶解筒内的液位低于设定的搅动液位时,PLC控制器控制驱动马达启动,同时手动打开出料闸板和开关阀,药料仓内的药料通过送药筒体内的绞龙叶片螺旋推动经出料管进入混料器,在混料器中经喷射水管喷射水流混合后进入溶解筒内,当液位计显示检测到溶解筒内的液位达到设定的搅动液位时,PLC控制器控制搅混电机启动以开始对溶解筒内的料液进行搅动,使药料充分溶解于水中,当液位计显示检测到溶解筒内搅动后的液位达到设定的停止液位时,PLC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和搅混电机停止并关闭开关阀,送药溶解工作结束,之后PLC控制器控制电磁阀打开经排液管将搅混后的药液送至二沉淀池中进行加药应用;本加药装置通过送药筒体内的旋转轴可将药料压得很紧,压紧后的药料经过混料器顶部进料口旁设置的喷射水管喷水后,能够被水快速带入混料器混合,基本不会在混料器顶部的进料口处对药料产生飘散浪费,使得药粉能与水很好接触,通过搅混叶片对溶解筒内的药粉和水进行充分搅拌,并通过擦拭扫毛对沉于溶解筒底部的药料进行擦拭扫动,由此可使药粉与水达到充分全面的搅拌混合,实现药粉与水的充分混合,因而提升了药粉溶解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2、二沉淀池通过污泥界面计连续在线监测污水中的泥层厚度,PLC控制器对监测的泥层厚度进行比对,并在监测的泥层厚度达到设定厚度时控制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带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相啮合的齿条实现固定有双轴电机的安装板精确移动,即将通过拉绳连接的金属刮泥板送至预定位置,之后驱动电机暂停,PLC控制器控制双轴电机转动,双轴电机带动转轴转动,从而通过缠绕在转轴上的拉绳缓慢将金属刮泥板放到沉淀池体的污水中,直至金属刮泥板的下端与沉淀池体的底部抵触,然后双轴电机暂停,PLC控制器再次控制驱动电机转动,并最终带动金属刮泥板向污泥斗的一侧移动,而金属刮泥板在移动过程中,可将沉淀池体底部的污泥刮到污泥斗中,而污泥泵在PLC控制器控制下可将污泥斗中的污泥抽出至污泥脱水装置处理,当沉淀池体底部的污泥推刮完成后,双轴电机在PLC控制器的控制下将带动金属刮泥板从污水中收起并最终收置于污水之上,即实现了刮泥设备在水上设置,因而不易产生腐蚀,进而延长了刮泥设备的使用时间;
3、污泥脱水装置工作时,污泥泵抽出的污泥先从污泥进口进入,中空旋转轴在电机的旋转带动下,使污泥在圆筒滤网内沿污泥进口向污泥出口推进,由于中空旋转轴的直径从连接第二空心轴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一端逐渐增大,因而将使得螺旋叶片之间可容纳污泥的空间逐渐减小,同时在污泥出口处污泥反压机构的作用下,将对污泥形成逐渐挤压使污泥自动脱水,脱出的水经过圆筒滤网后流向底部集液槽由集液出口排出;同时,通过热气管将外部加热气体输入中空旋转轴内,通过中空旋转轴对推动的污泥提供热能,供热冷却后的气体从中空旋转轴另一端排出,由此可以提升污泥的脱水效能,因此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将污泥中的水分逐渐挤出,脱水性能好。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示,所述药料仓110的内壁上设有料位计117,由此当药料仓110内的药料低于设定值时,该料位计117会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加料。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旋转轴113采用无缝钢管制成,由此可以很好地满足对于药料的螺旋挤压强度,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示,所述旋转轴113上设有进料螺旋1131、初压螺旋1132和紧压螺旋1133,所述进料螺旋1131、初压螺旋1132和紧压螺旋1133的螺距依次减小,由此可以保证送药筒体112内的药料被逐步压紧,避免了药料内部由于充气过多而减少了送药筒体112内的压紧压力。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旋转轴113上进料螺旋1131、初压螺旋1132和紧压螺旋1133均分别设置有两个螺旋,由此可很好地对药料实现压紧。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进料螺旋1131的螺距为1.25D,所述初压螺旋1132的螺距为1.1D,所述紧压螺旋1133的螺距为0.95D,其中D为所述旋转轴113的直径,由此可以很好地对送药筒体112底部出料管116送出的药料进行吸收和压紧,进而使被送药粉压得很紧。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齿轮221通过键连接固定于驱动电机220的电机轴上,由此可将驱动电机220上电机轴的运动和转矩传递到齿轮221上,带动齿轮221有效转动。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5和图6所示,所述滑座216的内侧壁上设有连接孔2161,所述连接孔2161外的内侧壁上设有与连接孔2161一体成型的限位槽2162,所述金属刮泥板224的上端设有连接柱2241,所述连接柱2241上设有与连接柱2241一体成型的限位块2242,所述连接柱2241转动地配置于连接孔2161内且限位块2242活动配置于限位槽2162内,由此通过连接柱2241和连接孔2161的转动连接可实现金属刮泥板224相对于滑座216进行自由转动,且同时通过限位块2242和限位槽2162的活动配设,对金属刮泥板224相对于滑座216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即将金属刮泥板224相对于滑座216的转动范围限制在一定角度内进行,由此实现金属刮泥板224在刮泥时能与沉淀池体211底部抵触,而在刮泥结束后能收置于污水之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限位块2242可设计成:在刮泥时限位块2242的一侧边与沉淀池体底部呈预定角度如50~70度夹角方向,另一侧边与限位槽2162的一侧边接触,由此在刮泥过程中可通过污水阻力和池底摩擦力让限位块2242的另一侧边与限位槽2162的一侧边紧密接触,使得金属刮泥板224的表面(设置拉环的一面)与沉淀池体底部处于预定夹角方向实现刮泥操作;在未刮泥时限位块2242的一侧边与限位槽2162的另一侧边接触,而限位块2242的另一侧边基本处于水平方向,由此使得金属刮泥板224能更好地收置于污水之上。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可在沉淀池体上设置多个所述刮泥设备来进行刮泥操作。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金属刮泥板224为不锈钢刮泥板,由此可使金属刮泥板224不易产生腐蚀,延长刮泥设备的使用时间。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5所示,所述金属刮泥板224包括一体成型的竖直段2243、倾斜段2244和抵触段2245,所述抵触段2245经倾斜段2244与竖直段2243连接后与竖直段2243平行并位于竖直段2243后侧,即从金属刮泥板224在沉淀池体底部水平移动刮泥方向来看,所述抵触段2245位于竖直段2243后侧并与竖直段2243平行,由此在将所述金属刮泥板224放到沉淀池体污水的过程中,所述抵触段2243能够更快速更方便地与沉淀池体的池壁接触并与池底抵触,进而可以更好地将池壁附近的泥沙刮除;对应的,前述连接柱2241具体可设置在竖直段2243的顶端。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前述实施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将所述金属刮泥板224设计成只包含竖直段2243的直板型,其同样可以实现对于泥沙的推刮。同时,所述抵触段224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套229,由此所述抵触段2245的下端能更好地与池底抵触,因而在高效刮泥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抵触段2245下端对池底的刮损,增强了对于沉淀池的保护。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污泥界面计226采用现有的西门子DPS300污泥界面仪,其主要用于对污泥界面位置实现连续在线监测,其测量的原理是利用可靠的超声波回波进行检测,以检测出传感器探头与污泥界面的距离和底面的距离,再计算出泥层的厚度,而污泥界面计226的具体结构和测量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7所示,所述圆筒滤网314的表面设有与第二支架313和中间支架312固定连接的支持网框324,通过该支持网框324可对圆筒滤网314形成有力支撑,提升所述圆筒滤网314对于污泥推进过程中的过滤强度,进而提升过滤质量。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中空旋转轴317上螺旋叶片318的螺距从连接第二空心轴3172一端向连接第一空心轴3171一端逐渐减小,由此可以与中空旋转轴317的直径逐渐增大相配合,更好地形成逐渐减小的污泥容纳空间,使污泥在推进过程中形成很好地挤压,保证污泥中的水分被逐渐挤出。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7所示,所述第一空心轴3171伸出第一支架311的一端通过皮带325与电机322传动连接,即通过皮带325将电机322产生的动力传递到第一空心轴3171上,进而带动中空旋转轴317进行旋转。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7所示,所述污泥反压机构包括第一气缸326、第二气缸327和轴向(水平方向)剖面呈三角形的滑动套328,所述第一气缸326和第二气缸327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311上且分别位于第一空心轴3171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气缸326和第二气缸327的活塞杆均与滑动套328的一边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套328与中空旋转轴317位于污泥出口323处的周向表面紧密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气缸326和第二气缸327与PLC控制器电连接,由此所述滑动套328在第一气缸326和第二气缸327的活塞杆推动作用下,可在水平方向沿中空旋转轴317的周向表面滑动,进而可以自由调整对污泥出口323处推进污泥的反向压力;而对于所述第一气缸326和第二气缸327的动作控制,可以通过现有的PLC控制器4来实现,其具体的控制方式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滑动套328的轴向剖面为等腰三角形,具体可将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中空旋转轴317位于污泥出口323处的周向表面紧密滑动配合,将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腰与第一气缸326和第二气缸327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将等腰三角形的另一个腰用于对污泥构成反向压力。
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污泥反压机构为连接于中空旋转轴317周向表面且轴向剖面呈三角形的固定环,该固定环的结构具体与前述滑动套328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该固定环是直接固定在中空旋转轴317位于污泥出口323处的周向表面的,由此同样可以对污泥提供反向压力。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固定环一体成型在中空旋转轴317位于污泥出口323处的周向表面,由此可以提升固定环的使用机械强度。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PLC控制器4选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该系列PLC能够非常好地满足和适应自动化控制任务,而在前述已给出驱动马达114、搅混电机125、液位计130、电磁阀132、驱动电机220、双轴电机222、污泥界面计226、污泥泵227和电机322的功能和动作过程的基础上,采用该系列PLC输出脉冲信号对各个器件进行控制,其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实现的,即本申请中采用PLC控制器4对前述相关器件进行控制的具体技术手段是清楚的。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