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84644B - 便携终端 - Google Patents

便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84644B
CN109284644B CN201810799033.5A CN201810799033A CN109284644B CN 109284644 B CN109284644 B CN 109284644B CN 201810799033 A CN201810799033 A CN 201810799033A CN 109284644 B CN109284644 B CN 109284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p
device case
finger
hand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990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84644A (zh
Inventor
千叶康则
小笠原聪史
奥村慎也
望月义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367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951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84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84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84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84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 G06K7/1088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08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be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code
    • G06K7/14131D bar c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2007/10524Hand-held scann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便携终端具备把手部(14),该把手部设为设备壳体(1)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背面的紧握姿势由上述一方的手紧握,在把手部的背面以头顶部(15a)位于上述紧握姿势下的食指与中指之间的方式设置隆起部(15),在该隆起部的上述紧握姿势下的食指所处的斜面区域以被按压部露出的方式设有下表面触发器键(20)。因此,在使用者紧握设备壳体时,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适于把手部。另外,能够以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推碰隆起部的倾斜面的状态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

Description

便携终端
本发明基于并要求于2017年7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41267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作为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持使用的便携终端。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持使用的便携终端中,已知如日本特开平10-112891号公报所述地构成为,设备壳体的下表面形成为弯曲形状,并且在该设备壳体的下表面设有手指钩挂突起部,在使使用者的保持手的拇指放置于设备壳体的上表面且其它手指放置于设备壳体的下表面并将食指钩在手指钩挂突起部的状态下,单手握住设备壳体。
即,这种便携终端构成为,在使拇指放置于设于设备壳体的上表面的操作部上且其它手指放置于设备壳体的下表面而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的状态下,将食指与搭在手枪的扳机同样地钩在设于设备壳体的下表面的手指钩挂突起部,从而用拇指操作上表面的操作部,并且用食指对下表面的设于手指钩挂突起部的开关键进行键操作。
但是,在这样的便携终端中,使用者以将拇指扣在设备壳体的上表面的方式且以从旁边用单手抓住设备壳体的方式保持设备壳体时,因为与设备壳体的纵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从保持手的小指侧向食指侧逐渐变长的形状,所以存在使用者难以握住设备壳体,而且不能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的问题。
另外,在这样的便携终端中,因为需要在将食指钩在手指钩挂突起部时,以开关键不会因食指而无意地动作的方式将食指较轻地钩在手指钩挂突起部,因此存在难以用单手可靠地握住设备壳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使使用者容易用单手握住且良好地进行开关操作的便携终端。
本发明的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具备把手部,该把手部设为终端主体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扣在上述终端主体的第一面且用从上述终端主体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和中指支撑位于上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那样的紧握姿势由上述一方的手紧握,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二面,以头顶部位于上述紧握姿势下的上述食指与上述中指之间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隆起部,在上述隆起部的斜面区域且上述紧握姿势下的上述食指所处的一侧的斜面区域,以被按压部露出的方式设有开关部。
另外,本发明的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具备:把手部,该把手部设为终端主体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扣在上述终端主体的第一面且用从上述终端主体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和中指支撑位于上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那样的紧握姿势由上述一方的手紧握;以及凹陷部,其设于上述第二面侧且上述把手部与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部之间,上述把手部形成为上述紧握姿势时由上述食指支撑的位置为朝向上述凹陷部的斜面区域,并且在上述斜面区域以被按压部露出的方式设有开关部。
另外,本发明的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具备把手部,该把手部设为终端主体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扣在上述终端主体的第一面且从上述终端主体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和中指在位于上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自然卷绕那样的紧握姿势由上述使用者的手紧握,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二面以在使用者以上述紧握姿势紧握上述把手部时,上述拇指以外的手指在自然的状态下弯曲的方式形成为朝向上述第二面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在形成为上述弯曲形状的上述把手部的上述第二面,以在使用者以上述紧握姿势紧握上述把手部时,头顶部位于上述使用者紧握的手的上述食指与上述中指之间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隆起部,在上述隆起部的斜面区域且上述紧握姿势下的上述食指所处的一侧的斜面区域,以被按压部露出的方式设有开关部。
根据本发明,使用者能够容易用单手握住且良好地进行开关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便携终端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后视图。
图3是从左侧观察图2所示的便携终端的侧视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便携终端的A-A向视的截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终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该便携终端具备作为终端主体的设备壳体1。该设备壳体1形成为纵向(图1中,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的大致长方形状。
如图1~图5所示,该设备壳体1的上边侧的大致一半形成为宽度较宽部1a,下边侧的大致一半形成为宽度较窄部1b,整体形成为大致羽毛球拍形状。即,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1a的与纵向正交的横向(图1中,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形成得比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1b的横向(图1中,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长(大)。
另外,如图1~图5所示,该设备壳体1构成为,具有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且在它们的内部装入模块(未图示)。如图1及图3所示,上部壳体2与设备壳体1同样地构成为,形成为具有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和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的大致羽毛球拍形状,且其外周的侧面部安装于下部壳体3。
该情况下,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上部壳体2的作为上表面的表面的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遍及其大致整个区域地设有显示部4。另外,在上部壳体2的表面的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遍及其大致整个区域地设有键操作部5。显示部4是液晶显示面板、EL(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平面型的显示面板,且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
如图1及图5所示,该显示部4构成为,以与设于上部壳体2的表面的显示窗部4a对应的状态配置于上部壳体2内,通过显示窗部4a,从上部壳体2的上方可以看到显示的信息。键操作部5具备数字键、光标键、功能键等便携终端所需的各种键。该情况下,键操作部5在其上边的中间部配置有上表面触发器键5a。
如图2~图4所示,下部壳体3与上部壳体2同样地构成为,形成为具有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和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的大致羽毛球拍形状,且其外周的侧面部安装于上部壳体2。在该下部壳体3的位于上边部侧的宽度较宽部的作为下表面的背面设有光学读取部6。
如图2~图5所示,该光学读取部6具备激光读取部和拍摄部(均未图示),它们被容纳于在下部壳体3的宽度较宽部的位于上边部侧的背面呈箱型形状突出设置的读取突起部6a内。该情况下,在读取突起部6a设有与激光读取部对应的第一窗部6b和与拍摄部对应的第二窗部6c。
由此,如图2~图5所示,光学读取部6构成为,激光读取部从读取突起部6a的第一窗部6b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射出激光光线,通过接受该激光光线的反射光,从而读取物品的条形码等。另外,该光学读取部6构成为,拍摄部通过第二窗部6c拍摄激光读取部读取的物品的图像。
另外,如图1~图5,在设备壳体1的纵向(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也就是位于宽度较宽部1a与宽度较窄部1b的边界部侧的宽度较宽部1a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侧面触发器键8。这些侧面触发器键8及键操作部5的上表面触发器键5a用于执行光学读取部6的读取动作。
另外,如图2~图5所示,在该设备壳体1的位于下边部侧的宽度较窄部1b,与键操作部5对应地设有用电池盖10覆盖的电池收纳部11。该电池收纳部11收纳充电池12,且以与设备壳体1的设于宽度较窄部1b的键操作部5对应的状态,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内部,并向背面侧开放。
该情况下,如图2及图4所示,在位于电池收纳部11与光学读取部6之间的下部壳体3的背面设有用于将可开闭地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盖10可装卸的安装于下部壳体3的一对安装杆13。即,一对安装杆13设于在设备壳体1的两侧部设置的侧面触发器键8的附近。这些一对安装杆13构成为,通过对它们进行旋转操作,从而使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缘部可卡合/脱离地卡定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
由此,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电池盖10构成为,在可开闭地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状态下,上边部的缘部被一对安装杆13卡定,从而安装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另外,该电池盖10构成为,在其下边部侧的端部设有支点突起部10a,通过以该支点突起部10a为支点旋转,从而可对电池收纳部11进行开闭。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设备壳体1的位于下边部侧的宽度较窄部1b,横跨设备壳体1的第一面即表面和位于其相反侧的第二面即背面设置有可被使用者的一方的手紧握的把手部14。该把手部14构成为,在将使用者的一方的手的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这样的紧握姿势下,可由使用者的一方的手紧握。
即,如图1~图4所示,该把手部14包括作为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上部壳体2的宽度较窄部、下部壳体3的宽度较窄部、以及下部壳体3的电池盖10。该情况下,把手部14的上部壳体2的宽度较窄部和下部壳体3的宽度较窄部的各侧面部形成为使使用者以上述的紧握状态紧握把手部14的手自然弯曲的圆弧状的弯曲面。另外,下部壳体3的电池盖10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向背面侧缓慢弯曲而突出的弯曲形状。
由此,如图1~图4所示,把手部14形成为如下形状: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时,使用者的其它手指F2~F5自然地弯曲并卷绕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
因此,如图1~图4所示,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使用者用一方的手保持设备壳体1时,使用者的紧握手合适,从而与使用者的手的大小无关,把手部14形成为使用者容易用单手握住的形状。
另外,如图2~图5所示,在该把手部14中的位于背面的电池盖10设有隆起部15,该隆起部15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手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设备壳体1时,在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隆起。
该情况下,如图2~图5所示,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在把手部14与位于该把手部14的延长上的设备壳体1的另一端部侧之间凹陷设置凹陷部16。即,该凹陷部16以凹陷的状态设于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与光学读取部6的读取突起部6a之间。
由此,如图2~图5所示,凹陷部16构成为,在使用者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把手部14时,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配置于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斜面。
该情况下,如图2~图5所示,隆起部15具有山形状的头顶部15a,该头顶部15a在使用者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把手部14时,位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该头顶部15a位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且形成为,沿食指F2与中指F3的屈曲形状呈弯曲状连续。
即,如图2~图5所示,该头顶部15a在与设备壳体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横向上沿食指F2和中指F3的屈曲形状呈弯曲状连续,并且形成为,该连续的横向上的中间部朝向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突出得最大,且随着从横向的中间部向横向的两侧,突出长度逐渐缩小。另外,该隆起部15以头顶部15a为边界,具备作为一方侧的山脚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和作为另一方侧的山脚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
如图2~图5所示,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是使用者以上述的紧握姿势握紧把手部14时,食指F2推碰的斜面,且从电池盖10的上边部侧向头顶部15a形成为陡峭的倾斜面。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是使用者以上述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中指F3~小指F5推碰的斜面,形成为从头顶部15a向电池盖10的下边侧平缓地倾斜的倾斜面。
即,如图2~图5所示,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形成为如下倾斜面,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朝向电池盖10的纵向(长边方向)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推碰而配置。
如图2~图5所示,该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是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倾斜面,且形成为从位于电池盖10的上边侧的上边侧向头顶部15a以陡峭的角度立起的倾斜面。另外,该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形成为沿在与设备壳体1的纵向(长边方向)正交的横向上连续的头顶部15a呈与食指F2的屈曲状态对应的圆弧状弯曲。
因此,如图2~图5所示,该隆起部15构成为,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键操作部5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手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握住把手部14时,在使用者的食指F2沿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弯曲屈曲的形状下,该食指F2的指腹推碰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在该状态下,向设备壳体1的纵向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另一方面,如图2~图5所示,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形成为如下弯曲面:在使用者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把手部14时,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其它手指F3~F5的各指腹朝向设备壳体1推碰把手部14的电池盖10,从而使用者的中指F3~小指F5以排列的状态自然弯曲。
即,如图2~图4所示,该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形成为从头顶部15a向电池盖10的下边侧平缓地倾斜的弯曲面。由此,该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以如下方式形成朝向电池盖10的背面侧凸出的平缓的弯曲形状: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握紧把手部14时,食指F2以外的手指F3~F5并排以自然的状态弯曲。
另外,如图2~图5所示,在该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从电池盖10的下边部横贯至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下边部设有限制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小指F5的位置的手指限制凸部18a。即,该手指限制凸部18a形成为从电池盖10的下边部横贯至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平缓地立起的倾斜面。
由此,如图1~图5所示,手指限制凸部18a构成为,限制小指F5的位置,以便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的状态下,在拇指F1对设备壳体1的键操作部5进行键操作时,配置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小指F5的指腹,从而该小指F5不会脱离把手部14。
而且,如图1~图5所示,该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构成为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的中心位置为轴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该设备壳体1构成为,在使用者握住把手部14时,不管使用者用右手还是左手,都能够同样地握住。
另外,如图5所示,设于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构成为配置并保持于设于下部壳体3的盖保持部23的背面。即,该盖保持部23以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大致相同的形状隆起而形成。在该盖保持部23的内部,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对应地设有下表面触发器键20。
如图5所示,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与键操作部5的上表面触发器键5a及侧面触发器键8同样地用于执行光学读取部6的读取动作。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具备开关主体20a、操作按钮20b以及开关保持部20c。
即,如图5所示,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开关保持部20c在配置于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对应的盖保持部23内的状态下,安装于盖保持部23的内面。开关主体20a构成为,以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平行倾斜的状态保持于开关保持部20c,且在该状态下与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宽部1a内的电路基板22电连接。
如图5所示,操作按钮20b是被按压部,且以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平行地倾斜的状态配置于开关主体20a,且通过设于盖保持部23的按钮孔23a而配置于设于电池盖10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内。由此,操作按钮20b构成为,在从设备壳体1的外部被进行了按压操作时,使开关主体20a进行接通动作。该情况下,操作按钮20b以不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配置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内。
因此,如图5所示,下表面触发器键20构成为,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屈曲的形状,食指F2的指腹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而进行推碰,在该状态下,即使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隆起部15,操作按钮20b也不会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开关主体20a不会进行接通动作。
另外,如图5所示,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构成为,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且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屈曲的形状,该食指F2的指腹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进行推碰的状态下,当食指F2的指腹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隆起部15且食指F2的指腹强力地按入按钮插入孔21时,操作按钮20b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从而开关主体20a进行接通动作。
接下来,对这样的便携终端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便携终端的情况下,首先,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安装电池盖10,覆盖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电池收纳部11。此时,使电池盖10的下边部侧的端部装配于电池收纳部11的下边侧的内周部,以该装配好的电池盖10的端部的支点突起部10a为支点,使电池盖10旋转,从而使电池盖10的上边部配置于下部壳体3的盖保持部23上。
于是,设于电池盖10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与盖保持部23的按钮孔23a对应,通过该按钮孔23a将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被按压部即操作按钮20b插入设于电池盖10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该情况下,操作按钮20b以不突出至设备壳体1的外部的状态配置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内。
另外,此时,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缘部与设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的一对安装杆13对应。因此,通过对这些一对安装杆13进行旋转操作,从而通过一对安装杆13,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缘部被按压并卡定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由此,电池盖10以超过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状态覆盖电池收纳部11而安装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
在使用这样的便携终端的情况下,使用者用一方的手握住电池盖10所处的部位的把手部14,从而保持设备壳体1。即,以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键操作部5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手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使用者用一方的手紧握把手部14。
此时,拇指F1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表面的键操作部5上,隆起部15的头顶部15a配置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该状态下,食指F2的指腹推碰位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的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其它手指F3~F5的各指腹配置于隆起部15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上。
该状态下,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将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放在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在该状态下,向隆起部15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通过该紧握手的食指F2拉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该情况下,当食指F2的指腹推碰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并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时,食指F2在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以自然的状态屈曲而推碰。
此时,即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以沿其弯曲屈曲的形状进行推碰,食指F2的指腹也不会陷入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较深。因此,操作按钮20b不会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因此开关主体20a不会进行接通动作。
另外,此时,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下,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其它手指F3~F5的各指腹置于隆起部15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上。在该状态下,手指F3~F5以沿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的弯曲面自然弯曲的状态排列配置。
由此,在隆起部15的头顶部15a配置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的状态下,中指F3~小指F5以将隆起部15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包进去的方式以自然弯曲的状态排列配置于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因此,指F3~F5在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沿其弯曲面以稳定的状态良好地配置。由此,使用者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紧握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
因此,在使用者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把手部14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而且形成为从把手部14的两侧部向背面侧平缓地弯曲并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能够通过使用者紧握的手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并且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适于把手部14。
另外,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把手部14形成为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的中心位置为轴左右对称的形状,从而不管使用者用右手还是左手,都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该情况下,把手部14的下表面侧形成为平缓地弯曲并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使用者的紧握手适于把手部14。
在使用者这样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拇指F1不遮挡显示部4地配置于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一边观看显示于显示部4的信息,一边使拇指F1在键操作部5上自由移动,对键操作部5良好地进行键操作。
此时,通过从电池盖10的下边部横贯至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下边部而设置的手指限制凸部18a,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小指F5不会从把手部14脱落的方式对紧握手的小指F5进行位置限制。因此,在使拇指F1在键操作部5上自由移动并对键操作部5进行键操作时,紧握手的小指F5不会从把手部14脱落,因此,使用者能够良好地紧握把手部14。
另外,使用者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食指F2配置于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也就是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倾斜面,因此能够通过食指F2容易地操作插入到设于该凹陷部16的倾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的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操作按钮20b。
即,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屈曲的形状,该食指F2的指腹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而进行推碰,并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当在状态下将食指F2的指腹强力地按入按钮插入孔21时,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操作按钮20b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从而使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开关主体20a进行接通动作。
于是,当下表面触发器键20进行接通动作时,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宽部1a的背面的光学读取部6驱动,激光读取部从读取突起部6a的第一窗部6b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射出激光光线,并且,通过接受该激光光线的反射光,读取物品的条形码等。另外,此时,光学读取部6的拍摄部通过第二窗部6c拍摄激光读取部读取的物品的图像。
另外,在使用者这样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而下表面触发器键20进行接通动作时,也能够通过从电池盖10的下边部横贯至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下边部而设置的手指限制凸部18a,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小指F5不会从把手部14脱落的方式对紧握手的小指F5进行位置限制。
因此,在使用者一边用拇指F1对键操作部5进行键操作一边用食指F2对下表面触发器键20进行操作时,能够在使用者良好地紧握把手部14的状态下,良好地对键操作部5进行键操作,并且良好地对下表面触发器键20进行操作。
因此,根据该便携终端,具备把手部14,该把手部14设为作为终端主体的设备壳体1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由一方的手紧握,因此,能够使使用者紧握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的手以自然的形状的状态配置,由此,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良好地适合并紧握把手部14。
该情况下,该便携终端中,以如下方式设置有隆起部15,即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该设备壳体1时,头顶部15a位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因此,能够使使用者紧握把手部14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推碰隆起部15的位于食指F2侧的斜面区域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因此,该便携终端中,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朝向隆起部15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推碰隆起部15的倾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因此,能够将食指F2向位于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的使用者的紧握手侧拉拽,由此使用者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能够紧握设备壳体1。
另外,在该便携终端中,表面触发器键20以与隆起部15的斜面区域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对应的状态设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该表面触发器键20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可被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操作,从而能够通过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良好地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20。
即,在该便携终端中,下表面触发器键20设置为使作为被按压部的操作按钮20b从隆起部15的斜面区域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露出,因此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下表面触发器键20对应地配置,能够在该状态下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20,因此能够提高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该便携终端,在位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把手部14与位于其延长上的设备壳体1的另一端部之间设置凹陷部16,在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时,由食指F2支撑的位置形成为朝向凹陷部16的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因此,使用者能够用单手容易地握住,而且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紧握设备壳体1。
即,在该便携终端中,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能够使紧握手的食指F2的指腹向凹陷部16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推碰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因此,在该便携终端中,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向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推碰凹陷部16的下边部侧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因此,由此也能够向使用者的紧握手侧拉凹陷部16的下边部侧,由此,使用者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从而能够紧握设备壳体1。
该情况下,在该便携终端中,具备下表面触发器键20,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以与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对应的状态设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且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可被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操作,因此,使用者能够在可靠且良好地紧握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的状态下,良好地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20。
根据该便携终端,设于设备壳体1的一端部的把手部14中的背面以如下方式形成为朝向背面侧平缓地突出的弯曲形状: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设备壳体1时,拇指F1以外的指F2~F5以自然的状态弯曲,从而,使用者能够用单手容易地握住,且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紧握把手部14。
即,在该便携终端中,使用者的拇指F1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表面,其它手指F2~F5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而沿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弯曲形状自然卷绕,因此能够使使用者的拇指F1以外的手指F2~F5以自然的状态弯曲,因此,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合适地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由此,使用者能够用单手容易地握住,且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紧握把手部14。
该情况下,在便携终端中,设有隆起部15,该隆起部15突出地设于形成为弯曲形状的把手部14的背面,且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头顶部15a位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因此能够以将使用者紧握的手合适地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的状态使紧握手的食指F2的指腹推碰隆起部15的倾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因此,在该便携终端中,能够以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腹向隆起部15的下边部侧也就是紧握手侧推碰隆起部15的倾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状态向位于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的使用者的紧握手侧拉手指钩挂区域17,因此,使用者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能够紧握设备壳体1。
另外,在该便携终端中,在把手部14的背面设有如下形状的隆起部15: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使食指F2和中指F3在头顶部15a的两旁,从而,能够以使使用者紧握的手合适地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的状态,使紧握手的食指F2的指腹推碰隆起部15的倾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另外,在该便携终端中,具备作为输入操作部的键操作部5,其设于把手部14的表面,且排列有多个键,该多个键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可被使用者紧握的手的拇指F1操作,从而,能够在使用者握住把手部14而紧握设备壳体1的状态下,通过紧握手的拇指F1对键操作部5良好地进行键操作,由此,能够良好地输入信息。
另外,在该便携终端中,在位于把手部14的延长上的设备壳体1的表面设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部4,从而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握住把手部14时,拇指F1不遮挡显示部4地配置于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良好地观察显示于显示部4的信息,并且能够一边观察显示于该显示部4的信息,一边使拇指F1在键操作部5上自由移动而对键操作部5良好地进行键操作。
而且,根据该便携终端,在位于把手部14的延长上的设备壳体1的背面设有光学地读取信息的光学读取部6,从而在通过食指F2使下表面触发器键20被按压而进行接通动作时,能够驱动光学读取部6,通过激光读取部良好地读取物品的条形码等,并且能够通过光学读取部6的拍摄部良好地拍摄激光读取部读取的物品的图像。
另外,在该便携终端中,能够通过在把手部14的背面侧安装电池盖10而将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及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即凹陷部16的倾斜面设于电池盖10,因此,能够与电池盖10一同容易地制造隆起部15及凹陷部16的倾斜面,并且设备壳体1的形状简单,能够容易地制造设备壳体1。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设有显示部4和键操作部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用透明的触控面板形成键操作部,并层叠显示面板而成的输入显示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发明不限于此,包含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及其等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具备把手部,该把手部设为终端主体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扣在上述终端主体的第一面且用从上述终端主体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和中指支撑位于上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那样的紧握姿势由上述一方的手紧握,
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二面,以头顶部位于上述紧握姿势下的上述食指与上述中指之间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隆起部,
以仅被按压面从设置在上述隆起部的斜面区域且上述紧握姿势下的上述食指所处的一侧的斜面区域上的孔部露出的方式设有开关部,
上述开关部的上述被按压面配置为,在相对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斜面区域的表面为同一面或凹陷的位置露出,并且以与所述斜面区域的表面平行倾斜的状态被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一面设有排列有多个键的输入操作部,多个该键能够在上述紧握姿势时由上述拇指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把手部的延长上的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第一面设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把手部的延长上的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第二面设有光学地读取信息的读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二面侧安装有电池盖。
6.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
把手部,该把手部设为终端主体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扣在上述终端主体的第一面且用从上述终端主体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和中指支撑位于上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那样的紧握姿势由上述一方的手紧握;以及
凹陷部,其设于上述第二面侧且上述把手部与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部之间,
上述把手部形成为上述紧握姿势时由上述食指支撑的位置为朝向上述凹陷部的斜面区域,并且以仅被按压面从设置在上述斜面区域上的孔部露出的方式设有开关部,
上述开关部的上述被按压面配置为,在相对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斜面区域的表面为同一面或凹陷的位置露出,并且以与所述斜面区域的表面平行倾斜的状态被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一面设有排列有多个键的输入操作部,多个该键能够在上述紧握姿势时由上述拇指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把手部的延长上的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第一面设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把手部的延长上的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第二面设有光学地读取信息的读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二面侧安装有电池盖。
11.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具备把手部,该把手部设为终端主体的一端部,且能够以使用者将一方的手的拇指扣在上述终端主体的第一面且从上述终端主体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和中指在位于上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自然卷绕那样的紧握姿势由上述使用者的手紧握,
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二面以在使用者以上述紧握姿势紧握上述把手部时,上述拇指以外的手指在自然的状态下弯曲的方式形成为朝向上述第二面侧凸出的弯曲形状,
在形成为上述弯曲形状的上述把手部的上述第二面,以在使用者以上述紧握姿势紧握上述把手部时,头顶部位于上述使用者紧握的手的上述食指与上述中指之间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隆起部,
以仅被按压面从设置在上述隆起部的斜面区域且上述紧握姿势下的上述食指所处的一侧的斜面区域上的孔部露出的方式设有开关部,
上述开关部的上述被按压面配置为,在相对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斜面区域的表面为同一面或凹陷的位置露出,并且以与所述斜面区域的表面平行倾斜的状态被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一面设有排列有多个键的输入操作部,多个该键能够在上述紧握姿势时由上述拇指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把手部的延长上的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第一面设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上述把手部的延长上的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第二面设有光学地读取信息的读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中的上述第二面侧安装有电池盖。
CN201810799033.5A 2017-07-20 2018-07-19 便携终端 Active CN1092846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36754.1A CN113095100A (zh) 2017-07-20 2018-07-19 便携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1267 2017-07-20
JP2017141267A JP6583742B2 (ja) 2017-07-20 2017-07-20 携帯端末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36754.1A Division CN113095100A (zh) 2017-07-20 2018-07-19 便携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84644A CN109284644A (zh) 2019-01-29
CN109284644B true CN109284644B (zh) 2021-09-28

Family

ID=650186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99033.5A Active CN109284644B (zh) 2017-07-20 2018-07-19 便携终端
CN202110436754.1A Pending CN113095100A (zh) 2017-07-20 2018-07-19 便携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36754.1A Pending CN113095100A (zh) 2017-07-20 2018-07-19 便携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515247B2 (zh)
JP (1) JP6583742B2 (zh)
CN (2) CN1092846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2527B2 (ja) * 2017-07-20 2020-02-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6583742B2 (ja) * 2017-07-20 2019-10-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6085A (zh) * 2004-10-25 2008-01-30 恩鲍尔技术公司 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直接安装盒
JP2009282761A (ja) * 2008-05-22 2009-12-03 Denso Wave Inc 光学的情報読取装置
CN204258645U (zh) * 2014-09-08 2015-04-08 深圳三昇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握紧部的电源适配器
CN105988590A (zh) * 2015-03-23 2016-10-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信息输出装置及信息输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7043A (en) 1989-10-30 1995-12-19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canning arrang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anning patterns over indicia by driving the scanning elements in different component directions
ZA938367B (en) 1992-12-04 1994-08-29 Psc Inc Optical symbol (bar code) reading systems and devices.
US5801918A (en) 1996-07-12 1998-09-01 Hand Held Products, Inc. Ergonomic housing for a micro computer
JPH10112891A (ja) 1996-08-14 1998-04-28 Sony Corp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H11203394A (ja) 1998-01-09 1999-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用電子機器のプロテクタ装置
JP2001060999A (ja) 1999-08-23 2001-03-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操作装置
JP2002074261A (ja) 2000-08-28 2002-03-15 Denso Corp 情報コード読取装置
JP4352641B2 (ja) 2001-07-11 2009-10-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タグリーダ
KR100506261B1 (ko) 2003-01-22 2005-08-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JP2004252600A (ja) 2003-02-18 2004-09-09 Seiko Epson Corp イメージリーダ、イメージリーダシステム、イメージリーダの撮像距離検出方法、並びにイメージリーダの歪み補正方法
JP2004322661A (ja) 2003-04-21 2004-11-18 Shin Meiwa Ind Co Ltd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及びその格納ホルダ
JP2005084955A (ja) * 2003-09-09 2005-03-31 Hitachi Ltd 携帯情報端末
EP1672973B1 (en) * 2003-09-26 2013-01-09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05027335A (ja) 2004-08-19 2005-01-27 Nikon Corp 情報入力装置
US7775438B2 (en) 2006-08-17 2010-08-17 Hand Held Products, Inc. Integrated housing and battery pack for portable data terminals
US20080084654A1 (en) 2006-09-27 2008-04-10 Gerich Anton J Segmented utility tower and method
US20080148523A1 (en) 2006-09-28 2008-06-26 Macgregor Shane Mobile device with handle
JP2009009195A (ja) 2007-06-26 2009-01-15 Casio Comput Co Ltd 端末装置
JP2009009196A (ja) 2007-06-26 2009-01-15 Casio Comput Co Ltd 操作装置
CN101887953B (zh) 2009-05-15 2013-02-20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池盖卡锁结构及该便携式电子装置
JP2010277508A (ja) 2009-06-01 2010-12-09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操作デバイス
JP5168235B2 (ja) 2009-06-05 2013-03-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光学的情報読取装置
EP2445114B1 (en) 2009-06-18 2018-10-10 Bluebird Soft Co., Lt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module
JP5351715B2 (ja) 2009-11-13 2013-11-27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キーボード装置
JP2012049794A (ja) * 2010-08-26 2012-03-08 Sony Corp 出力装置及び操作シート
JP2012027923A (ja) 2011-08-11 2012-02-09 Casio Comput Co Ltd 操作装置
JP5022522B2 (ja) 2012-01-23 2012-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付き撮像装置
JP2013156752A (ja) 2012-01-27 2013-08-15 Keyence Corp 光学読取装置
US9202095B2 (en) 2012-07-13 2015-12-01 Symbol Technologies, Llc Pistol grip adapter for mobile device
JP5999343B2 (ja) 2012-10-19 2016-09-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
JP6403089B2 (ja) 2014-08-28 2018-10-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399296B2 (ja) * 2014-09-08 2018-10-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CN105436565B (zh) * 2015-12-26 2017-12-08 宁波鑫晟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电钻
CN106400367A (zh) * 2016-05-26 2017-02-15 东群织造(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用移动式烧毛装置
CN205956918U (zh) * 2016-08-19 2017-02-15 东莞市桑和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壁灯及安装结构
JP6512488B2 (ja) 2016-09-16 2019-05-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機器
JP6551696B2 (ja) 2017-01-27 2019-07-3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機
JP6583742B2 (ja) * 2017-07-20 2019-10-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6663595B2 (ja) 2017-09-13 2020-03-1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池蓋構造および携帯端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6085A (zh) * 2004-10-25 2008-01-30 恩鲍尔技术公司 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直接安装盒
JP2009282761A (ja) * 2008-05-22 2009-12-03 Denso Wave Inc 光学的情報読取装置
CN204258645U (zh) * 2014-09-08 2015-04-08 深圳三昇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握紧部的电源适配器
CN105988590A (zh) * 2015-03-23 2016-10-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信息输出装置及信息输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36836B2 (en) 2021-03-02
JP2019021212A (ja) 2019-02-07
CN109284644A (zh) 2019-01-29
US20190026517A1 (en) 2019-01-24
CN113095100A (zh) 2021-07-09
US20200012830A1 (en) 2020-01-09
JP6583742B2 (ja) 2019-10-02
US10515247B2 (en) 2019-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1119B2 (en) Portable terminal, grip and battery cover
JP6663595B2 (ja) 電池蓋構造および携帯端末
CN109284644B (zh) 便携终端
KR20060116145A (ko) 마우스
US10929624B2 (en) Portable terminal, imaging device and reading device
JP2023138584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防水ケース
CN109286699B (zh) 便携终端、拍摄装置以及读取装置
US10635872B2 (en) Portable terminal
JP7006054B2 (ja) 携帯端末
JP6873402B2 (ja) 携帯端末
JP6919803B2 (ja) 携帯端末機
JP2020057145A (ja) 携帯端末
JP2023101591A (ja) 携帯端末
JP7082460B2 (ja) 携帯端末
JP7212856B2 (ja) 携帯端末
JP716483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スイッチ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携帯端末
JP2019193157A (ja) 携帯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