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86699B - 便携终端、拍摄装置以及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终端、拍摄装置以及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86699B CN109286699B CN201810799001.5A CN201810799001A CN109286699B CN 109286699 B CN109286699 B CN 109286699B CN 201810799001 A CN201810799001 A CN 201810799001A CN 109286699 B CN109286699 B CN 1092866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body
- unit
- battery
- battery cover
- device c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ergonomic aspec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 G06K7/1088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2—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battery compart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5—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two-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04N1/19589—Optical means, e.g. an optical fibre bundle, for mapping the whole or a part of a scanned image onto the arr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2007/10524—Hand-held scan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该便携终端具备:在偏靠终端主体即设备壳体(1)的一端的位置且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设有用于电池装卸的开口部(11a)的电池收纳部(11);用于覆盖开口部(11a)的电池盖(10);以及设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且比电池收纳部(11)靠设备壳体(1)的另一端的下表面触发器键(20),电池盖(10)设置为从设备壳体(1)的一端延长至超越了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位置。因此,能够用电池盖(10)覆盖并保护设备壳体(1)的背面,因此能够用电池盖(10)挡住来自外部的碰撞。
Description
本发明基于并要求于2017年7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41269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作为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持使用的便携终端、拍摄装置以及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持使用的便携终端中,已知如日本特开平10-112891号公报所述地构成为,设备壳体的下表面形成为弯曲形状,并且在该设备壳体的下表面设有手指钩挂突起部,在使使用者的保持手的拇指放置于设备壳体的上表面且其它手指放置于设备壳体的下表面并将食指钩在手指钩挂突起部的状态下,单手握住设备壳体。
即,这种便携终端构成为,在使拇指放置于设于设备壳体的上表面的操作部上且其它手指放置于设备壳体的下表面而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的状态下,将食指与搭在手枪的扳机同样地钩在设于设备壳体的下表面的手指钩挂突起部,从而用拇指操作上表面的操作部,并且用食指对下表面的设于手指钩挂突起部的开关键进行键操作。
该情况下,该便携终端构成为,在设备壳体的下表面设置手指钩挂突起部,并且在设备壳体的内部以从手指钩挂突起部露出的状态设置开关键,且在除了该手指钩挂突起部的设备壳体的下表面设有电池盖。
在这样的便携终端中,构成为在下表面突出地设有手指钩挂突起部的设备壳体的内部以使从手指钩挂突起部露出于外部的状态设有开关键,因此,除了手指钩挂突起部容易受到碰撞而容易受损外,还存在因手指钩挂突起部受到的碰撞而开关键容易破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开关部难以受到来自外部的碰撞,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护开关部的便携终端。
本发明的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池收纳部,其在偏靠终端主体的一端的位置且上述终端主体的预定的面侧设有用于电池装卸的开口部;用于覆盖上述开口部的电池盖;以及开关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且比上述电池收纳部靠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从上述一端延长至超越了上述开关部的位置。
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池收纳部,其在偏靠终端主体的一端的位置且上述终端主体的预定的面侧设有用于电池装卸的开口部;用于覆盖上述开口部的电池盖;拍摄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且比上述电池收纳部靠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以及开关部,其设于上述电池收纳部与上述拍摄部之间的区域,且用于使利用上述拍摄部进行的拍摄动作开始,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从上述一端延长至超越了上述开关部的位置。
本发明的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池收纳部,其在偏靠终端主体的一端的位置且上述终端主体的预定的面侧设有用于电池装卸的开口部;用于覆盖上述开口部的电池盖;光学读取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且比上述电池收纳部靠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以及开关部,其设于上述电池收纳部与上述拍摄部之间的区域,且用于使利用上述光学读取部进行的读取动作开始,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从上述一端延长至超越了上述开关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开关部难以受到来自外部的碰撞,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护开关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便携终端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后视图。
图3是从左侧观察图2所示的便携终端的侧视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便携终端的A-A向视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便携终端卸下电池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便携终端的电池盖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电池盖的B-B向视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便携终端的下表面触发器键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6所示的便携终端的C-C向视的截面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对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终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该便携终端具备作为终端主体的设备壳体1。该设备壳体1形成为纵向(图1中,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的大致长方形状。
如图1~图4所示,该设备壳体1的上边侧的大致一半形成为宽度较宽部1a,下边侧的大致一半形成为宽度较窄部1b,整体形成为大致羽毛球拍形状。即,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1a的与纵向正交的横向(图1中,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形成得比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1b的横向(图1中,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长(大)。
另外,如图1~图5所示,该设备壳体1构成为,具有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且在它们的内部装入模块(未图示)。如图1及图3所示,上部壳体2与设备壳体1同样地构成为,形成为具有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和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的大致羽毛球拍形状,且其外周的侧面部安装于下部壳体3。
该情况下,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上部壳体2的作为上表面的表面的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遍及其大致整个区域地设有显示部4。另外,在上部壳体2的表面的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遍及其大致整个区域地设有键操作部5。显示部4是液晶显示面板、EL(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平面型的显示面板,且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
如图1及图5所示,该显示部4构成为,以与设于上部壳体2的表面的显示窗部4a对应的状态配置于上部壳体2内,通过显示窗部4a,从上部壳体2的上方可以看到显示的信息。键操作部5具备数字键、光标键、功能键等便携终端所需的各种键。该情况下,键操作部5在其上边的中间部配置有上表面触发器键5a。
如图2~图4所示,下部壳体3与上部壳体2同样地构成为,形成为具有上边侧的宽度较宽部和下边侧的宽度较窄部的大致羽毛球拍形状,且其外周的侧面部安装于上部壳体2。在该下部壳体3的位于上边部侧的宽度较宽部的作为下表面的背面设有光学读取部6。
如图2~图5所示,该光学读取部6具备激光读取部和拍摄部(均未图示),它们被容纳于在下部壳体3的宽度较宽部的位于上边部侧的背面呈箱型形状突出设置的读取突起部6a内。该情况下,在读取突起部6a设有与激光读取部对应的第一窗部6b和与拍摄部对应的第二窗部6c。
由此,如图2~图5所示,光学读取部6构成为,激光读取部从读取突起部6a的第一窗部6b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射出激光光线,通过接受该激光光线的反射光,从而读取物品的条形码等。另外,该光学读取部6构成为,拍摄部通过第二窗部6c拍摄激光读取部读取的物品的图像。
另外,如图1~图5,在设备壳体1的纵向(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也就是位于宽度较宽部1a与宽度较窄部1b的边界部侧的宽度较宽部1a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侧面触发器键8。这些侧面触发器键8及键操作部5的上表面触发器键5a用于执行光学读取部6的读取动作。
另外,如图2~图6所示,在该设备壳体1的位于下边部侧的宽度较窄部1b与键操作部5对应地设有用电池盖10覆盖的电池收纳部11。该电池收纳部电池收纳部11收纳充电池12,且以与设备壳体1的设于宽度较窄部1b的键操作部5对应的状态,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内部,且通过设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开口部11a而向背面侧开放。
该情况下,如图2及图4所示,在位于电池收纳部11与光学读取部6之间的下部壳体3的背面设有用于将可开闭地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盖10可装卸的安装于下部壳体3的一对安装杆13。即,一对安装杆13设于在设备壳体1的两侧部设置的侧面触发器键8的附近。这些一对安装杆13构成为,通过对它们进行旋转操作,从而使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缘部可卡合/脱离地卡定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
由此,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电池盖10构成为,在可开闭地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开口部11a的状态下,上边部的缘部被一对安装杆13卡定,从而以从电池收纳部11的下边部侧超过后述的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状态安装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另外,该电池盖10构成为,在其下边部侧的端部设有支点突起部10a,通过以该支点突起部10a为支点旋转,从而可对电池收纳部11进行开闭。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设备壳体1的位于下边部侧的宽度较窄部1b,横跨设备壳体1的第一面即表面和位于其相反侧的第二面即背面设置有可被使用者的一方的手紧握的把手部14。该把手部14构成为,在将使用者的一方的手的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这样的紧握姿势下,可由使用者的一方的手紧握。
即,如图1~图4所示,该把手部14包括作为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上部壳体2的宽度较窄部、下部壳体3的宽度较窄部、以及下部壳体3的电池盖10。该情况下,把手部14的上部壳体2的宽度较窄部和下部壳体3的宽度较窄部的各侧面部形成为使使用者以上述的紧握状态紧握把手部14的手自然弯曲的圆弧状的弯曲面。另外,下部壳体3的电池盖10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向背面侧缓慢弯曲而突出的弯曲形状。
由此,如图1~图4所示,把手部14形成为如下形状: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时,使用者的其它手指F2~F5自然地弯曲并卷绕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
因此,如图1~图4所示,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使用者用一方的手保持设备壳体1时,使用者的紧握手合适,从而与使用者的手的大小无关,把手部14形成为使用者容易用单手握住的形状。
另外,如图2~图5所示,在该把手部14中的位于背面的电池盖10设有隆起部15,该隆起部15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手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设备壳体1时,在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呈具有鼓出的形状隆起。
该情况下,如图2~图5所示,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在把手部14与位于该把手部14的延长上的设备壳体1的另一部侧之间凹陷设置凹陷部16。即,该凹陷部16以凹陷的状态设于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与光学读取部6的读取突起部6a之间。
由此,如图2~图5所示,凹陷部16构成为,在使用者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把手部14时,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配置于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斜面。
该情况下,如图2~图5所示,隆起部15具有山形状的头顶部15a,该头顶部15a在使用者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把手部14时,位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该头顶部15a位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且形成为,沿食指F2与中指F3的屈曲形状呈弯曲状连续。
即,如图2~图5所示,该头顶部15a在与设备壳体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横向上沿食指F2和中指F3的屈曲形状呈弯曲状连续,并且形成为,该连续的横向上的中间部朝向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突出得最大,且随着从横向的中间部向横向的两侧,突出长度逐渐缩小。另外,该隆起部15具备作为头顶部15a的一方侧的山脚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和作为头顶部15a的另一方侧的山脚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
如图2~图5所示,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是使用者以上述的紧握姿势握紧把手部14时,食指F2推碰的斜面,且从电池盖10的上边部侧向头顶部15a形成为陡峭的倾斜面。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是使用者以上述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中指F3~小指F5推碰的斜面,形成为从头顶部15a向电池盖10的下边侧平缓地倾斜的倾斜面。
即,如图2~图5所示,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形成为如下倾斜面,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朝向电池盖10的纵向(长边方向)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推碰而配置。
如图2~图5所示,该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是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倾斜面,且形成为从位于电池盖10的上边侧的上边侧向头顶部15a以陡峭的角度立起的倾斜面。另外,该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形成为沿在与设备壳体1的纵向(长边方向)正交的横向上连续的头顶部15a呈与食指F2的屈曲状态对应的圆弧状弯曲。
因此,如图2~图5所示,该隆起部15构成为,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键操作部5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手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握住把手部14时,在使用者的食指F2沿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弯曲屈曲的形状下,该食指F2的指腹推碰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在该状态下,向设备壳体1的纵向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另一方面,如图2~图5所示,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形成为如下弯曲面:在使用者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保持把手部14时,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其它手指F3~F5的各指腹朝向设备壳体1推碰把手部14的电池盖10,从而使用者的中指F3~小指F5以排列的状态自然弯曲。
即,如图2~图4所示,该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形成为从头顶部15a向电池盖10的下边侧平缓地倾斜的弯曲面。由此,该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以如下方式形成朝向电池盖10的背面侧凸出的平缓的弯曲形状: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握紧把手部14时,食指F2以外的手指F3~F5并排以自然的状态弯曲。
而且,如图1~图5所示,该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构成为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的中心位置为轴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该设备壳体1构成为,在使用者握住把手部14时,不管使用者用右手还是左手,都能够同样的握住。
另外,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电池盖10从电池收纳部11的下边部的端部超越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向设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的一对安装杆13延长。即,该电池盖10形成为朝向一对安装杆13延长的延长部17a超越后述的下表面触发器键20。
另外,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该电池盖10构成为,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及延长部17a配置并保持于设于下部壳体3的盖保持部23的背面。该盖保持部23以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相同的形状隆起而形成。
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在该盖保持部23的内部设有下表面触发器键20。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与键操作部5的上表面触发器键5a及侧面触发器键8同样地用于执行光学读取部6的读取动作。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具备开关主体20a、操作按钮20b以及开关保持部20c。
即,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开关保持部20c在配置于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对应的盖保持部23内的状态下,通过螺丝23b安装于盖保持部23的内面。开关主体20a构成为,以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平行倾斜的状态保持于开关保持部20c。该开关主体20a通过柔性配线板22a与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宽部1a内的电路基板22电连接。
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操作按钮20b是被按压操作部,且以与电池壳10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平行地倾斜的状态设于开关主体20a,且通过设于盖保持部23的按钮孔23a而配置于设于电池盖10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内。由此,操作按钮20b构成为,在从设备壳体1的外部被进行了按压操作时,使开关主体20a进行接通动作。该情况下,操作按钮20b以不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配置于手指抵接部17a的按钮插入孔21内。
因此,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下表面触发器键20构成为,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屈曲的形状,食指F2的指腹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而进行推碰,在该状态下,即使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隆起部15,操作按钮20b也不会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开关主体20a不会进行接通动作。
另外,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构成为,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且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屈曲的形状,该食指F2的指腹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进行推碰的状态下,当食指F2的指腹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隆起部15且食指F2的指腹强力地按入按钮插入孔21时,操作按钮20b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从而开关主体20a进行接通动作。
接下来,对这样的便携终端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便携终端的情况下,首先,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安装电池盖10,覆盖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电池收纳部11的开口11a。此时,使电池盖10的下边部侧的端部装配于电池收纳部11的下边侧的内周部,以该装配好的电池盖10的端部的支点突起部10a为支点,使电池盖10旋转,从而使电池盖10的上边部配置于下部壳体3的盖保持部23上。
于是,设于电池盖10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延长部17a超越下表面触发器键20而配置于下部壳体3的盖保持部23上。此时,设于电池盖10的按钮插入孔21与盖保持部23的按钮孔23a对应,通过该按钮孔23a将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操作按钮20b插入盖保持部23的按钮孔23a。该情况下,操作按钮20b以不突出至设备壳体1的外部的状态配置于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内。
另外,此时,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缘部与设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的一对安装杆13对应。因此,通过对这些一对安装杆13进行旋转操作,从而通过一对安装杆13,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缘部被按压并卡定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由此,电池盖10以超过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状态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开口部11a而安装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
在使用这样的便携终端的情况下,使用者用一方的手握住电池盖10所处的部位的把手部14,从而保持设备壳体1。即,以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键操作部5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手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使用者用一方的手紧握把手部14。
此时,拇指F1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表面的键操作部5上,具有鼓出的形状的隆起部15的头顶部15a配置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该状态下,食指F2的指腹推碰位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的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其它手指F3~F5的各指腹配置于隆起部15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上。
该状态下,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将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放在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在该状态下,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通过该紧握手的食指F2拉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该情况下,当食指F2的指腹推碰电池盖10的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并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时,食指F2在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以自然的状态屈曲而推碰。
此时,即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以沿其弯曲屈曲的形状进行推碰,食指F2的指腹也不会陷入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较深。因此,操作按钮20b不会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因此开关主体20a不会进行接通动作。
另外,此时,在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下,使用者紧握的手的其它手指F3~F5的各指腹置于隆起部15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上。在该状态下,手指F3~F5以沿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的弯曲自然弯曲的状态排列配置。
由此,在具有鼓出的形状的隆起部15的头顶部15a配置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的状态下,中指F3~小指F5以将隆起部15的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包进去的方式以自然弯曲的状态排列配置于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因此,指F3~F5在第二手指钩挂区域18沿其弯曲面以稳定的状态良好地配置。由此,使用者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紧握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
因此,在使用者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把手部14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而且形成为从把手部14的两侧部向背面侧平缓地弯曲并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能够通过使用者紧握的手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并且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适于把手部14。
另外,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把手部14形成为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的中心位置为轴左右对称的形状,从而不管使用者用右手还是左手,都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该情况下,把手部14的下表面侧形成为平缓地弯曲并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使用者的紧握手适于把手部14。
在使用者这样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拇指F1不遮挡显示部4地配置于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一边观看显示于显示部4的信息,一边使拇指F1在键操作部5上自由移动,对键操作部5良好地进行键操作。
另外,使用者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食指F2配置于隆起部15的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倾斜面、也就是位于把手部14侧的凹陷部16的倾斜面,因此能够通过食指F2容易地操作插入到设于该凹陷部16的倾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的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操作按钮20b。
即,在使用者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时,以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屈曲的形状,该食指F2的指腹对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沿其弯曲而进行推碰,并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拉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当在状态下将食指F2的指腹强力地按入按钮插入孔21时,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操作按钮20b被食指F2的指腹按入,从而使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开关主体20a进行接通动作。
于是,当下表面触发器键20进行接通动作时,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宽部1a的背面的光学读取部6进行驱动,激光读取部从读取突起部6a的第一窗部6b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射出激光光线,并且,通过接受该激光光线的反射光,读取物品的条形码等。另外,此时,光学读取部6的拍摄部通过第二窗部6c拍摄激光读取部读取的物品的图像。
因此,根据该便携终端,用于电池拆卸的开口部11a具备设于偏靠终端主体即设备壳体1的一端的位置且设备壳体1的预定的面侧即背面侧的电池收纳部11、用于覆盖开口部11a的电池盖10、以及设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且比电池收纳部11靠设备壳体1的另一端的下表面触发器键20,电池盖10设置为从设备壳体1的一端延伸至超越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位置,从而下表面触发器键20难以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能够良好地保护下表面触发器键20。
即,在该便携终端中,电池盖10以从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横贯上边部侧的超越了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区域延伸的状态安装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因此,能够用电池盖可靠地覆盖下表面触发器键20对应的设备壳体1的背面,由此,能够用电池盖10可靠且良好地保护设备壳体1的背面。
因此,在该便携终端中,能够用电池盖10挡住来自外部的碰撞,因此,能够使下表面触发器键20对应的设备壳体1的背面部直接承受来自外部的碰撞,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护下表面触发器键20不被碰撞。另外,即使电池盖10因来自外部的碰撞等而受损、损坏,也能够更换电池盖10,因此能够继续使用设备壳体1。
该情况下,下表面触发器键20设置为作为被按压操作部的操作按钮20b从电池盖10露出,从而能够良好地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20。即,在该便携终端中,能够在使用者用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状态下,良好地操作从电池盖10露出的下表面触发器键20。
另外,在该便携终端中,电池盖10以具有鼓出的形状形成于作为预定的面的背面,从而,在使用者用手握住设备壳体1时,使用者能够将手指贴靠于电池盖10的鼓出,由此,使用者能够用手容易地握住设备壳体1,因此,使用者能够用手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能够在该状态下良好地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20。
即,该便携终端中,以如下方式在电池盖10设置具有鼓出的形状的隆起部15,即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该设备壳体1时,头顶部15a位于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从而,能够使使用者紧握把手部14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推碰隆起部15的位于食指F2侧的斜面区域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
由此,该便携终端中,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朝向隆起部15的下边部侧也就是使用者紧握的手侧推碰电池壳10的隆起部15的倾斜面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因此,能够使食指F2向位于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的使用者的紧握手侧拉拽,由此使用者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能够紧握设备壳体1。
该情况下,设备壳体1在其背面设有具有与电池盖10的具有鼓出的形状相同形状的鼓出的形状的盖保持部23,从而,在电池盖10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开口部11a而安装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时,即使电池盖10为具有鼓出的形状,也能通过盖保持部23良好且可靠地保持电池盖10。
另外,在该便携终端中,电池收纳部11及下表面触发器键20设于用于使用者以预定的姿势紧握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从而即使具备电池收纳部11及下表面触发器键20,使用者也能够良好地握住把手部14。
即,在该便携终端中,下表面触发器键20以与具有鼓出的形状的隆起部15的斜面区域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对应的状态设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该下表面触发器键20在使用者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可被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操作,从而能够通过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良好地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20。
即,在该便携终端中,下表面触发器键20设置为使作为被按压部的操作按钮20b从隆起部15的斜面区域即第一手指钩挂区域17露出,从而,在以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至少食指F2和中指F3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紧握把手部14时,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的食指F2与下表面触发器键20对应地配置,能够在该状态下操作下表面触发器键20,因此能够提高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操作性。
该情况下,电池盖10设于用于使用者以预定的紧握姿势紧握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从而将电池盖10形成为使用者用手容易握住的形状,由此,使用者能够用手容易地握住把手部14。
即,在该便携终端中,将电池盖10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使用者以使用者为了用拇指F1操作键操作部5而使用者将拇指F1扣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伸出的其它指F2~F5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紧握姿势用一方的手紧握把手部14时,使用者容易用手握住的形状,从而,能够使把手部14配置为供使用者紧握的手自然地卷绕,由此,能够使使用者紧握的手良好地适于把手部14而进行紧握。
该情况下,在该便携终端中,电池盖10形成于把手部14的背面,从而,为了形成为使用者的紧握的手自然地卷绕于设备壳体1的把手部14的形状,只要将电池盖10形成为供使用者的紧握的手自然卷绕的形状即可,因此,设备壳体1的形状不复杂,能够容易地制造设备壳体1。
另外,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设有用于将位于下表面触发器键20的两侧的电池盖10的缘部安装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一对安装杆13,从而,在以覆盖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电池收纳部11的开口部11a的方式将电池盖10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时,能够使电池盖10的缘部与一对安装杆13对应,在该状态下对一对安装杆13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能够使电池盖10的缘部被按压而卡定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因此,能够将电池盖10简单地安装于设备壳体1。
而且,就该电池盖10而言,电池盖10以在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一端部即下边部的电池盖10的端部所设置的支点突起部10a为支点开闭,从而,能够以用电池盖10良好地覆盖设于设备壳体1的宽度较窄部1b的电池收纳部11的开口部11a的方式将电池盖10简单且可靠地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因此,能够容易且良好地进行电池盖10的开闭操作。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设有显示部4和键操作部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用透明的触控面板形成键操作部,并层叠显示面板而成的输入显示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发明不限于此,包含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及其等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池收纳部,其在偏靠终端主体的一端的位置且上述终端主体的预定的面侧设有用于电池装卸的开口部;
用于覆盖上述开口部的电池盖;以及
开关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且比上述电池收纳部靠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
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从上述一端延长至超越了上述开关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部设置为被按压操作部从上述电池盖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在上述预定的面具有鼓出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池收纳部及上述开关部设于用于使用者以预定的姿势紧握上述终端主体的把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池盖设于用于使用者以预定的姿势紧握上述终端主体的把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部在上述终端主体的左右方向上设于中央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开关部靠上述另一端侧设有用于将上述电池盖安装于上述终端主体的安装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杆在上述终端主体的左右方向上以将上述开关部夹在之间的方式至少设有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开关部靠上述另一端侧设有光学读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读取部通过对上述开关部的操作开始光学读取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设有用于将上述电池盖安装于上述终端主体的安装杆,
上述光学读取部设于比上述安装杆靠上述另一端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部形成为将上述终端主体的长边方向作为纵向时的横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终端主体的与上述预定的面相反侧的面设有键操作部和显示部,
上述开关部设于对应于上述键操作部与上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部设于上述键操作部的背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终端主体形成为,设有上述显示部的区域的宽度比设有上述键操作部的区域的宽度宽。
16.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池收纳部,其在偏靠终端主体的一端的位置且上述终端主体的预定的面侧设有用于电池装卸的开口部;
用于覆盖上述开口部的电池盖;
拍摄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且比上述电池收纳部靠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以及
开关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并设于上述电池收纳部与上述拍摄部之间的区域,且用于使由上述拍摄部进行的拍摄动作开始,
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从上述一端延长至超越了上述开关部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上述电池盖的预定的端部位于上述开关部与上述拍摄部之间。
18.一种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池收纳部,其在偏靠终端主体的一端的位置且上述终端主体的预定的面侧设有用于电池装卸的开口部;
用于覆盖上述开口部的电池盖;
光学读取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且比上述电池收纳部靠上述终端主体的另一端;以及
开关部,其设于上述终端主体的上述预定的面侧,并设于上述电池收纳部与上述光学读取部之间的区域,且用于使由上述光学读取部进行的读取动作开始,
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从上述一端延长至超越了上述开关部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池盖设置为,上述电池盖的预定的端部位于上述开关部与上述读取部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41269 | 2017-07-20 | ||
JP2017141269A JP6642527B2 (ja) | 2017-07-20 | 2017-07-20 | 携帯端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86699A CN109286699A (zh) | 2019-01-29 |
CN109286699B true CN109286699B (zh) | 2020-08-11 |
Family
ID=65023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99001.5A Active CN109286699B (zh) | 2017-07-20 | 2018-07-19 | 便携终端、拍摄装置以及读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11734B2 (zh) |
JP (1) | JP6642527B2 (zh) |
CN (1) | CN109286699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29040B2 (en) * | 2004-08-31 | 2011-04-19 | Sony Corporation |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including a movable unit |
CN104159424A (zh) * | 2010-02-02 | 2014-11-19 | 苹果公司 | 具有外部玻璃表面的便携电子设备壳体 |
CN106847588A (zh) * | 2017-03-30 | 2017-06-13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侧按键装置及其组装方法、移动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77043A (en) | 1989-10-30 | 1995-12-19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Scanning arrang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anning patterns over indicia by driving the scanning elements in different component directions |
US5801918A (en) * | 1996-07-12 | 1998-09-01 | Hand Held Products, Inc. | Ergonomic housing for a micro computer |
JPH10112891A (ja) | 1996-08-14 | 1998-04-28 | Sony Corp |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
JP2001060999A (ja) | 1999-08-23 | 2001-03-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操作装置 |
KR100506261B1 (ko) | 2003-01-22 | 2005-08-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
JP2004252600A (ja) | 2003-02-18 | 2004-09-09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メージリーダ、イメージリーダシステム、イメージリーダの撮像距離検出方法、並びにイメージリーダの歪み補正方法 |
JP2005027335A (ja) | 2004-08-19 | 2005-01-27 | Nikon Corp | 情報入力装置 |
US7775438B2 (en) | 2006-08-17 | 2010-08-17 | Hand Held Products, Inc. | Integrated housing and battery pack for portable data terminals |
US20080084654A1 (en) * | 2006-09-27 | 2008-04-10 | Gerich Anton J | Segmented utility tower and method |
JP2009009196A (ja) * | 2007-06-26 | 2009-01-15 | Casio Comput Co Ltd | 操作装置 |
JP2009282761A (ja) | 2008-05-22 | 2009-12-03 | Denso Wave Inc | 光学的情報読取装置 |
CN101887953B (zh) | 2009-05-15 | 2013-02-20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电池盖卡锁结构及该便携式电子装置 |
JP2010277508A (ja) | 2009-06-01 | 2010-12-09 |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 操作デバイス |
WO2010147408A2 (ko) | 2009-06-18 | 2010-12-23 | 주식회사 블루버드소프트 | 정보인식모듈을 구비하는 모바일 단말기 |
JP5351715B2 (ja) | 2009-11-13 | 2013-11-27 |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 キーボード装置 |
JP2012027923A (ja) | 2011-08-11 | 2012-02-09 | Casio Comput Co Ltd | 操作装置 |
JP5022522B2 (ja) | 2012-01-23 | 2012-09-1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付き撮像装置 |
JP2013156752A (ja) | 2012-01-27 | 2013-08-15 | Keyence Corp | 光学読取装置 |
US9202095B2 (en) | 2012-07-13 | 2015-12-01 | Symbol Technologies, Llc | Pistol grip adapter for mobile device |
JP5999343B2 (ja) | 2012-10-19 | 2016-09-28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読取装置 |
JP6403089B2 (ja) * | 2014-08-28 | 2018-10-10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6512488B2 (ja) * | 2016-09-16 | 2019-05-15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携帯機器 |
JP6551696B2 (ja) * | 2017-01-27 | 2019-07-3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機 |
JP6829159B2 (ja) * | 2017-07-20 | 2021-02-10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 |
JP6850696B2 (ja) * | 2017-07-20 | 2021-03-3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 |
JP6583742B2 (ja) * | 2017-07-20 | 2019-10-02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 |
JP6663595B2 (ja) * | 2017-09-13 | 2020-03-13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電池蓋構造および携帯端末 |
-
2017
- 2017-07-20 JP JP2017141269A patent/JP66425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9 CN CN201810799001.5A patent/CN109286699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19 US US16/039,550 patent/US1051173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29040B2 (en) * | 2004-08-31 | 2011-04-19 | Sony Corporation |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including a movable unit |
CN104159424A (zh) * | 2010-02-02 | 2014-11-19 | 苹果公司 | 具有外部玻璃表面的便携电子设备壳体 |
CN106847588A (zh) * | 2017-03-30 | 2017-06-13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侧按键装置及其组装方法、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028600A1 (en) | 2019-01-24 |
CN109286699A (zh) | 2019-01-29 |
JP6642527B2 (ja) | 2020-02-05 |
US10511734B2 (en) | 2019-12-17 |
JP2019022159A (ja) | 2019-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63595B2 (ja) | 電池蓋構造および携帯端末 | |
JP6551696B2 (ja) | 携帯端末機 | |
CN109284644B (zh) | 便携终端 | |
JP7552791B2 (ja) | 携帯端末 | |
CN109286699B (zh) | 便携终端、拍摄装置以及读取装置 | |
JP6829159B2 (ja) | 携帯端末 | |
JP2023081391A (ja) | 携帯端末 | |
JP7328612B2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防水ケース | |
JP6873402B2 (ja) | 携帯端末 | |
JP6850696B2 (ja) | 携帯端末 | |
JP7006054B2 (ja) | 携帯端末 | |
JP7164832B2 (ja) | スイッチ装置、スイッチ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携帯端末 | |
JP7212856B2 (ja) | 携帯端末 | |
JP7082460B2 (ja) | 携帯端末 | |
JP2021125104A (ja) | 情報端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