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73201A - 电抗器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73201A
CN109273201A CN201810681184.0A CN201810681184A CN109273201A CN 109273201 A CN109273201 A CN 109273201A CN 201810681184 A CN201810681184 A CN 201810681184A CN 109273201 A CN109273201 A CN 109273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resin
winder
face
oute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811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73201B (zh
Inventor
吉川浩平
三崎贵史
舌间诚二
平林辰雄
山本伸郎
山本伸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73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73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73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732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3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6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3/14Constrictions; Gaps, e.g. air-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抗器,在向线圈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磁性芯的内侧芯部之间填充树脂形成内侧树脂部时抑制外侧芯部位置偏离。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卷绕部;磁性芯,具有配置在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以夹持内侧芯部的方式配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端面夹设构件,具有介于卷绕部的端面与外侧芯部之间的主体部和与卷绕部内连通的树脂填充孔;内侧树脂部,填充于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之间;及外侧树脂部,覆盖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树脂填充孔与内侧树脂部连结,一对外侧芯部的至少一方和端面夹设构件由一体设置的芯部件构成,芯部件的端面夹设构件具备从主体部向外侧芯部侧延伸设置而在与主体部之间夹持外侧芯部的芯保持部。

Description

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抗器。
背景技术
进行电压的升压动作、降压动作的电路的部件之一存在电抗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卷绕绕组而成的卷绕部;磁性芯,配置在卷绕部的内外而形成闭磁路;及绝缘夹设构件,介于卷绕部与磁性芯之间。上述磁性芯具备配置在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和配置在卷绕部的外部的外侧芯部。上述绝缘夹设构件具备介于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之间的内侧夹设构件和介于卷绕部的端面与外侧芯部之间的端面夹设构件。而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抗器具备填充于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之间的内侧树脂部和将外侧芯部的一部分覆盖的外侧树脂部。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抗器中,通过内侧夹设构件在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树脂流路)。并且,利用树脂将外侧芯部的外周覆盖,并且从形成于端面夹设构件的树脂填充孔填充树脂而从卷绕部的端面侧向形成于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的树脂流路填充树脂,由此一体地形成外侧树脂部和内侧树脂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8142号公报
作为上述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可列举例如将线圈、磁性芯与绝缘夹设构件组合而成的组合体配置在模具内,向模具内注入树脂而进行树脂铸模。向模具内注入的树脂将外侧芯部的外周覆盖而形成外侧树脂部,并经由树脂填充孔向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流入而形成内侧树脂部。通常,树脂向模具内的注入通过注塑成形而向树脂施加压力来进行,但是为了使树脂充分地遍布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之间的狭窄的间隙而需要施加高的压力。在提高树脂的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该压力而外侧芯部移动,可能会产生位置偏离。
因此,为了避免外侧芯部在模具内移动,可考虑例如在模具内设置对外侧芯部进行固定的突起(销),使外侧芯部触抵于该突起。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外侧芯部的与突起相接的面未被树脂覆盖而从外侧树脂部露出,因此在外侧芯部的从外侧树脂部露出的部分可能会生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抗器,在向线圈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磁性芯的内侧芯部之间填充树脂来形成内侧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外侧芯部的位置偏离。
本公开的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卷绕部;磁性芯,具有配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以夹持所述内侧芯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端面夹设构件,具有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的主体部和与所述卷绕部内连通的树脂填充孔;内侧树脂部,填充于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及外侧树脂部,覆盖所述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树脂填充孔而与所述内侧树脂部连结,一对所述外侧芯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端面夹设构件由一体设置的芯部件构成,所述芯部件中的所述端面夹设构件具备芯保持部,所述芯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外侧芯部侧延伸设置而在所述芯保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外侧芯部。
发明效果
上述电抗器在向线圈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磁性芯的内侧芯部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外侧芯部的位置偏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利用图1所示的(II)-(II)线剖切的概略纵向剖视图。
图3是利用图1所示的(III)-(III)线剖切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具备的组合体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具备的组合体的概略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抗器
10 组合体
2 线圈
2w 绕组
2c 卷绕部
2j 接合部
3 磁性芯
31 内侧芯部
31m 内芯片
32 外侧芯部
32e 内端面
32o 外端面
32s 侧面
4 绝缘夹设构件
41 内侧夹设构件
410 分隔部
411 突片
42A、42B 端面夹设构件
420 主体部
421 芯保持部
422 芯收纳部
423 匝收纳部
424 突片
425 夹设壁部
426 销孔
427 贯通孔
428 树脂填充孔
5 芯部件
6 模制树脂部
61 内侧树脂部
62 外侧树脂部
620 突出部
621 固定部
621c 套管
622 端子台
622n 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电抗器具备:线圈,具有卷绕部;磁性芯,具有配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以夹持所述内侧芯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端面夹设构件,具有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的主体部和与所述卷绕部内连通的树脂填充孔;内侧树脂部,填充于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及外侧树脂部,覆盖所述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树脂填充孔而与所述内侧树脂部连结,一对所述外侧芯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端面夹设构件由一体设置的芯部件构成,所述芯部件中的所述端面夹设构件具备芯保持部,所述芯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外侧芯部侧延伸设置而在所述芯保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外侧芯部。
上述电抗器由一体地设有外侧芯部和端面夹设构件的芯部件构成,由此作为对外侧芯部和端面夹设构件进行定位后的状态的一体物来处理。并且,该芯部件中的外侧芯部由端面夹设构件的主体部和芯保持部夹持,由此在内侧树脂部及外侧树脂部的形成过程中,能够抑制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从端面夹设构件脱离、或者端面夹设构件变形这样的不良情况。
上述电抗器包括:一对外侧芯部中的一方由与端面夹设构件一体设置的芯部件构成且一对外侧芯部中的另一方由与端面夹设构件分体设置的其他部件构成的单侧芯保持的方式;及一对外侧芯部的双方分别由与端面夹设构件一体设置的芯部件构成的两侧芯保持的方式。将线圈、磁性芯与端面夹设构件组合而成的组合体配置在模具内,向模具内注入树脂而进行树脂铸模,由此能够形成内侧树脂部及外侧树脂部。作为树脂向模具内的注入,可列举从一对外侧芯部中的一方的外侧芯部的外端面侧注入树脂的单方向注入的方式和从一对外侧芯部的双方的外侧芯部的外端面侧分别注入树脂的两方向注入的方式。
在单方向注入的方式中,注入树脂一侧的一方的外侧芯部通过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将外周面向端面夹设构件侧按压,由此实质上不会向其相反侧躺倒。然而,位于注入树脂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外侧芯部在与端面夹设构件为分体的情况下,由于从一方的外侧芯部侧流入到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的树脂的注入压力,可能向端面夹设构件的相反侧躺倒而从端面夹设构件脱离。上述电抗器由于外侧芯部由端面夹设构件的主体部和芯保持部夹持并保持,因此即便是单方向注入的方式,也能够抑制外侧芯部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向端面夹设构件的相反侧躺倒并脱离的情况。在单方向注入的情况下,只要至少位于注入树脂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外侧芯部由芯部件构成即可(单侧芯保持的方式),也可以是双方的外侧芯部由芯部件构成(两侧芯保持的方式)。
在两方向注入的方式中,会产生从一方的外侧芯部侧注入的树脂的填充状态与从另一方的外侧芯部侧注入的树脂的填充状态变得不均匀的注入状态的差异。例如,在覆盖另一方的外侧芯部的外侧树脂部的树脂量比覆盖一方的外侧芯部的外侧树脂部的树脂量多的情况下,会产生上述注入状态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的外侧芯部在与端面夹设构件为分体的情况下,由于从一方的外侧芯部侧流入到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的树脂的注入压力,可能会向端面夹设构件的相反侧躺倒而从端面夹设构件脱离。上述电抗器由于外侧芯部由端面夹设构件的主体部和芯保持部夹持并保持,因此即使在两方向注入的方式中树脂的注入状态产生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侧芯部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向端面夹设构件的相反侧躺倒并脱离的情况。在两方向注入的情况下,只要注入的树脂流入到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为止需要时间的一侧的外侧芯部、例如覆盖的外侧树脂部的树脂量多的外侧芯部由芯部件构成即可(单侧芯保持的方式),也可以是双方的外侧芯部由芯部件构成(两侧芯保持的方式)。
(2)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结构:所述芯保持部从所述外侧芯部的一个侧面至另一侧面连续地设置。
根据上述方式,外侧芯部的外周面以被抱住的方式由端面夹设构件的主体部和芯保持部夹持并保持,因此在内侧树脂部及外侧树脂部的形成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从端面夹设构件脱离并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3)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结构:所述外侧树脂部具备覆盖所述芯保持部且从所述外侧芯部突出的突出部。
有时在外侧树脂部形成有用于将电抗器向设置对象固定的固定部、用于对安装于线圈的绕组端部的端子配件进行固定的端子台。固定部、端子台设置为从外侧芯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将芯部件中的外侧芯部覆盖的外侧树脂部在其厚度实质上均匀时,经由芯保持部而覆盖外侧芯部的外周的部分相对于直接覆盖外侧芯部的外周的部分而从外侧芯部的外周面鼓出。因此,在外侧树脂部设置突出部时,以覆盖芯保持部的方式设置突出部,由此上述鼓出部分由突出部覆盖,因此能够将该鼓出部分用作突出部的一部分。通过将上述鼓出部分用作突出部的一部分,能够使外侧芯部中的设置突出部的区域以外为实质上均匀的厚度,能够抑制电抗器的大型化。
(4)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结构:所述芯部件中的所述端面夹设构件具备介于所述内侧芯部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的夹设壁部。
通过在端面夹设构件具备夹设壁部,能够抑制树脂向内侧芯部与外侧芯部之间流入,能够抑制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内侧芯部与外侧芯部之间的间隔长偏离预定值。
(5)作为上述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结构:所述端面夹设构件具备对所述卷绕部的轴向端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匝收纳部。
通过在端面夹设构件具备匝收纳部,能够将卷绕部相对于端面夹设构件进行定位,并使端面夹设构件与卷绕部的端面进行面接触,在内侧树脂部及外侧树脂部的形成过程中,能够抑制树脂从端面夹设构件与卷绕部的接触部分泄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具体例。图中的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名称物。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5,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
〔电抗器〕
《整体结构》
如图1~图4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具备组合体10(参照图4),该组合体10是将具有卷绕部2c的线圈2、配置在卷绕部2c的内外而形成闭磁路的磁性芯3及介于线圈2与磁性芯3之间的绝缘夹设构件4组合而成的。线圈2具有2个卷绕部2c,两卷绕部2c相互横向排列地配置。如图2及图3所示,磁性芯3具有:配置在卷绕部2c的内侧的2个内侧芯部31;及配置在卷绕部2c的外侧而将两内侧芯部31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2个外侧芯部32。如图4所示,绝缘夹设构件4具有:介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内侧夹设构件41;及具有介于卷绕部2c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之间的主体部420的端面夹设构件42A、42B。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电抗器1具备将磁性芯3(内侧芯部31及外侧芯部32)一体覆盖的模制树脂部6。模制树脂部6具有:填充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内侧树脂部61;及将外侧芯部3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外侧树脂部62。内侧树脂部61与外侧树脂部62一体形成并连结。
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的特征之一在于,2个外侧芯部32中的至少一方(在本例中为一方的外侧芯部32)与端面夹设构件42A由一体设置的芯部件5构成。而且,如图2~图4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的特征之一在于,芯部件5中的端面夹设构件42A具备芯保持部421,该芯保持部421从端面夹设构件42A的主体部420向外侧芯部32侧延伸设置且在芯保持部421与主体部420之间夹持外侧芯部32。
电抗器1例如设置于转换器壳体等设置对象(未图示)。在此,在电抗器1(线圈2及磁性芯3)中,图1及图4中的纸面下侧是面向设置对象的设置侧,将设置侧设为“下”,将其相反侧设为“上”,将上下方向设为纵向(高度方向)。而且,将线圈2的卷绕部2c的排列方向(图3的纸面左右方向)设为横向(宽度方向),将沿着线圈2(卷绕部2c)的轴向的方向(图2的纸面左右方向、图3的纸面上下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图2是沿着卷绕部2c的轴向而纵向地剖切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利用将卷绕部2c上下截断的平面剖切的俯视剖视图。图5是从芯部件5侧观察组合体10的主视图,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芯部件5中的外侧芯部32。以下,详细说明电抗器1的结构。
《线圈》
如图1及图4所示,线圈2具有将2根绕组2w分别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2个卷绕部2c,形成两卷绕部2c的各个绕组2w的一方的端部彼此经由接合部2j而连接。两卷绕部2c以相互的轴向平行的方式横向排列(并列)。接合部2j通过将从各卷绕部2c引出的绕组2w的一方的端部彼此利用焊接、软钎焊、硬钎焊等接合方法接合而形成。绕组2w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从各卷绕部2c向适当的方向(在本例中为上方)引出。在各绕组2w的另一端部适当安装有端子配件(未图示),与电源等外部装置(未图示)电连接。线圈2可以利用公知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两卷绕部2c由1根连续的绕组形成的结构。
两卷绕部2c由相同规格的绕组2w构成,形状、大小、卷绕方向、匝数相同,形成卷绕部2c的相邻的匝彼此紧贴。绕组2w是例如具有导体(铜等)并在导体的外周具有绝缘被覆(聚酰胺酰亚胺等)的被覆线(所谓漆包线)。在本例中,各卷绕部2c是对被覆扁线的绕组2w进行了扁立绕的方筒状(具体而言,矩形筒状)的扁立线圈,从轴向观察的卷绕部2c的端面形状是角部被修圆后的矩形形状。卷绕部2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圆筒状、椭圆筒状、长圆筒状(跑道形状)等。绕组2w、卷绕部2c的规格可以适当变更。
在本例中,如图1所示,在线圈2(卷绕部2c)未由模制树脂部6覆盖而构成电抗器1时,成为线圈2的外周面露出的方式(也参照图2)。因此,从线圈2向外部容易散热,能够提高线圈2的散热性。
此外,线圈2可以是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进行铸模而成的模制线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护线圈2免于遭受外部环境(粉尘、腐蚀等),或提高线圈2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例如,卷绕部2c的内周面由树脂覆盖,由此能够提高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电绝缘。对线圈2进行铸模的树脂可以利用例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液晶聚合物(LCP)、尼龙6或尼龙66这样的聚酰胺(PA)树脂、聚酰亚胺(PI)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或者,线圈2可以是在形成卷绕部2c的相邻的匝间具备热粘接层并将相邻的匝彼此热粘接而成的热粘接线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相邻的匝彼此更紧贴。
《磁性芯》
如图2~图4所示,磁性芯3具备:配置在卷绕部2c的内侧的2个内侧芯部31;及配置在卷绕部2c的外侧的2个外侧芯部32。内侧芯部31是位于横向排列地配置的卷绕部2c的内侧而配置线圈2的部分。即,与卷绕部2c同样,两内侧芯部31横向排列(并列)地配置。内侧芯部31的轴向的端部的一部分可以从卷绕部2c突出。外侧芯部32是位于卷绕部2c的外侧而实质上未配置线圈2(即,从卷绕部2c突出(露出))的部分。外侧芯部32以夹持两内侧芯部31的方式配置。在本例中,通过将两内侧芯部31的各端面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分别相对地连接来构成环状的磁性芯3。在向线圈2通电而励磁时,磁通流向磁性芯3,形成闭磁路。
<内侧芯部>
内侧芯部31是与卷绕部2c的内周面对应的形状。在本例中,内侧芯部31形成为四棱柱状(矩形柱状),从轴向观察的内侧芯部31的端面形状是角部被倒角后的矩形形状。如图4所示,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具有4个平面(上表面、下表面及2个侧面)和4个角部。在此,将两卷绕部2c的彼此相对的一侧设为内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外侧,将2个侧面中的两卷绕部2c的彼此相对的内侧的侧面设为内侧面,将位于其相反侧的外侧的侧面设为外侧面。而且,在本例中,如图2~图4所示,内侧芯部31具有多个内芯片31m,将内芯片31m沿长度方向连结而构成。
内侧芯部31(内芯片31m)由含有软磁性材料的材料形成。内芯片31m通过例如对铁或铁合金(Fe-Si合金、Fe-Si-Al合金、Fe-Ni合金等)这样的软磁性粉末、还具有绝缘被覆的被覆软磁性粉末等进行压缩成形的压粉成形体、包含软磁性粉末和树脂的复合材料的成形体等形成。复合材料的树脂可以利用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常温固化性树脂、低温固化性树脂等。作为热固化性树脂,可列举例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等。作为热塑性树脂,可列举例如PPS树脂、PTFE树脂、LCP、PA树脂、PI树脂、PBT树脂、ABS树脂等。此外,也可利用不饱和聚酯中混合有碳酸钙、玻璃纤维的BMC(Bulk moldingcompound)、混炼型硅酮橡胶、混炼型聚氨酯橡胶等。在本例中,内芯片31m由压粉成形体形成。
<外侧芯部>
外侧芯部32分别由1个芯片构成。与内芯片31m同样,外侧芯部32由含有软磁性材料的材料形成,可以利用上述的压粉成形体、复合材料等。在本例中,外侧芯部32由压粉成形体形成。
如图3及图4所示,外侧芯部32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周面。在此,将周面中的与两内侧芯部31的各端面分别相对的一侧设为内端面32e,将其相反侧设为外端面32o,将内端面32e与外端面32o连结的一侧设为侧面32s。外侧芯部32的形状只要是通过与内侧芯部31组合来形成闭磁路的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在构成磁性芯3时,外侧芯部32相对于内侧芯部31而向下方向突出,外侧芯部32的下表面与线圈2(卷绕部2c)的下表面对齐。外侧芯部32的上表面与内侧芯部31的上表面对齐。
《绝缘夹设构件》
绝缘夹设构件4是介于线圈2(卷绕部2c)与磁性芯3(内侧芯部31及外侧芯部32)之间而确保线圈2与磁性芯3之间的电绝缘的构件,具有内侧夹设构件41和端面夹设构件42A、42B。绝缘夹设构件4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PPS树脂、PTFE树脂、LCP、PA树脂、PI树脂、PBT树脂、ABS树脂等形成。在本例中,内侧夹设构件41及端面夹设构件42A、42B由PPS树脂形成。
<内侧夹设构件>
如图2及图4所示,内侧夹设构件41介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确保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电绝缘。而且,内侧夹设构件41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及相邻的内芯片31m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成为形成内侧树脂部61(参照图2及图3)的树脂的流路。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内侧夹设构件41具有:介于内芯片31m之间的板状的分隔部410;及形成于分隔部410的角部且沿着相邻的内芯片31m的双方的角部而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片411。本例所示的分隔部410形成为上侧开口的U字状。分隔部410保持相邻的内芯片31m间的间隔,在内芯片31m间形成间隔。突片411保持内芯片31m的角部,并介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芯片31m的外周面之间,将内芯片31m(内侧芯部31)定位于卷绕部2c内。通过突片411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在内侧芯部31的4个面(上表面、下表面及两侧面)分别确保间隙。通过向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及相邻的内芯片31m间填充树脂,来形成内侧树脂部61(参照图2及图3)。
<端面夹设构件>
如图1及图4所示,端面夹设构件42A、42B具有介于卷绕部2c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之间的主体部420,确保卷绕部2c与外侧芯部32之间的电绝缘。位于线圈2(绕组2w)的端部被引出的一侧(图1、图2及图4的纸面左侧、图3的纸面下侧)的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42A由与外侧芯部32一体设置的芯部件5构成。在本例中,位于线圈2(绕组2w)的端部彼此被接合的接合部2j侧(图1、图2及图4的纸面右侧、图3的纸面上侧)的另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42B与外侧芯部32分体设置。因此,在本例中,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42A的形状与另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42B的形状不同。
(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
由芯部件5构成的端面夹设构件42A具有由大致B状的框状构件构成的主体部420。在本例中,如图5所示,端面夹设构件42B在框状构件的内侧一体地形成有夹设壁部425,将主体部420的框部分的内侧封闭。端面夹设构件42A例如通过嵌入成形而一体地设置于外侧芯部32。因此,外侧芯部32相对于端面夹设构件42A以紧贴的状态被保持。关于一体设有外侧芯部32和端面夹设构件42A的芯部件5的制造方法,在后述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中详细叙述。
端面夹设构件42A具备介于内侧芯部31与外侧芯部32之间的夹设壁部425(图5),在隔着夹设壁部425而配置外侧芯部32的一侧具备芯保持部421及芯收纳部422,在隔着夹设壁部425而配置内侧芯部31的一侧具备匝收纳部423及突片424。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匝收纳部423及突片424,在图4中参照另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42B,但是在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42A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夹设壁部}
夹设壁部425是在主体部420的中央部分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状部分,介于内侧芯部31与外侧芯部32之间。该夹设壁部425在内侧芯部31与外侧芯部32之间作为间隔部发挥功能。夹设壁部425比主体部420薄。在对外侧芯部32和端面夹设构件42A进行一体化时,用于在模具内的预定位置保持外侧芯部32的销接触的销痕作为销孔426(图5)而残留于夹设壁部425。
{芯保持部}
芯保持部421从主体部420向外侧芯部32侧延伸设置,在芯保持部421与主体部420之间夹持外侧芯部32。芯保持部421优选覆盖外侧芯部32中的卷绕部2c、内侧芯部31的相反侧的侧面32s及外端面32o的至少一部分。尤其是优选覆盖该外端面32o的至少一部分。而且,芯保持部421优选从主体部420的两侧分别延伸设置,以沿着外侧芯部32的两侧面32s及外端面32o抱住外侧芯部32的方式设置。芯保持部421紧贴于外侧芯部32的侧面32s及外端面32o地设置。
芯保持部421在后述的模制树脂部6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抑制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32脱离并发生位置偏离的功能。关于芯保持部421的功能,在后述的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中详细叙述。芯保持部421的沿着外侧芯部32的周向的合计长度即从主体部420延伸设置的延设方向的合计长度优选为外侧芯部32的侧面32s及外端面32o的各周向的合计长度的1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100%(整个宽度)。由此,在模制树脂部6的形成过程中,容易抑制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32脱离并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在本例中,芯保持部421沿着外侧芯部32的侧面32s及外端面32o的周向,在从外侧芯部32的一个侧面32s至另一侧面32s的整个宽度上连续地设置。芯保持部421未在外侧芯部32的整个宽度上设置,即芯保持部421在外侧芯部32的宽度方向的中途具有狭缝的情况下,芯保持部421由从主体部420的两侧分别以悬臂支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一对芯保持片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芯保持片彼此优选以外侧芯部3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为中心而对称地设置。
芯保持部421的沿着外侧芯部32的高度方向的长度(图5的纸面上下方向的长度)优选为外侧芯部32的高度的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特别优选为25%以上。由此,在模制树脂部6的形成过程中,容易抑制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32脱离并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另外,芯保持部421的与其延设方向及高度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图3的纸面上下方向的长度,以下,称为厚度)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mm以上,特别优选为1.5mm以上。由此,在模制树脂部6的形成过程中,容易抑制由于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32脱离并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芯保持部421的厚度为4mm以下,进而为3mm以下,特别为2mm以下,而芯保持部421从外侧芯部32难以突出,能够抑制芯部件5的大型化。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外侧树脂部62具备覆盖芯保持部421且从外侧芯部32突出的突出部620的情况下,芯保持部421的厚度可以根据突出部620的突出长度而适当选择。
芯保持部421设置在外侧芯部32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芯保持部421的位置可以适当选择,可以是外侧芯部32的高度方向的上侧、下侧。在后述的外侧树脂部62具备突出部620的情况下,可列举芯保持部421设置于与突出部620对应的位置的情况。
在本例中,芯保持部421是在外侧芯部32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在从外侧芯部32的一个侧面32s至另一侧面32s的整个宽度上连续地设置的带状构件。此外,芯保持部421可以是遍及外侧芯部32的侧面32s及外端面32o的整个面设置的片状构件。而且,芯保持部421在由上述带状构件构成时,可以沿着外侧芯部32的高度方向空出间隔地并列设置多个。
{芯收纳部}
如图4及图5所示,芯收纳部422是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侧的端部嵌合的凹部。外侧芯部32的端部嵌合于芯收纳部422而外侧芯部32与端面夹设构件42A一体设置,由此容易保持外侧芯部32相对于端面夹设构件42A进行定位的状态。
{匝收纳部}
匝收纳部423是对卷绕部2c的轴向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凹部。匝收纳部423对应于2个卷绕部2c而设置2个。通过匝收纳部423能够将卷绕部2c相对于端面夹设构件42A进行定位,在模制树脂部6的形成过程中,容易抑制树脂从端面夹设构件42A与卷绕部2c的接触部分泄漏。
{突片}
突片424沿着位于内侧芯部31的端部的内芯片31m的角部配置,保持内芯片31m的角部,并介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之间,将内芯片31m(内侧芯部31)定位在卷绕部2c内。通过突片424,将内侧芯部31相对于端面夹设构件42A进行定位,结果是,经由端面夹设构件42A对内侧芯部31和外侧芯部32进行定位。
{树脂填充孔}
如图5所示,在端面夹设构件42A,在上侧及外侧分别形成有树脂填充孔428。在本例中,树脂填充孔428为狭缝状。在成为组合体10的状态下,树脂填充孔428与形成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和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
(另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
如图4所示,与外侧芯部32分体设置的另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42B由具有贯通其表背面的2个贯通孔427的B字状的框状构件构成。该端面夹设构件42B相对于由芯部件5构成的端面夹设构件42A而言,在没有夹设壁部425而具备贯通孔427的方面及不具备与外侧芯部32紧贴的芯保持部421的方面上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即,端面夹设构件42B在隔着贯通孔427而配置外侧芯部32的一侧具备芯收纳部422,在隔着贯通孔427而配置内侧芯部31的一侧具备匝收纳部423及突片424。端面夹设构件42B在成为组合体10时,以在端面夹设构件42B与外侧芯部32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427。在该端面夹设构件42B与外侧芯部32之间形成的间隙成为与形成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和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的树脂填充孔(未图示)。
《模制树脂部》
如图2及图3所示,模制树脂部6一体地覆盖磁性芯3(内侧芯部31及外侧芯部32),具有内侧树脂部61和外侧树脂部62。模制树脂部6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PPS树脂、PTFE树脂、LCP、PA树脂、PI树脂、PBT树脂、ABS树脂等形成。在本例中,内侧树脂部61及外侧树脂部62由PPS树脂形成。在本例中,模制树脂部6未覆盖卷绕部2c的外周面,卷绕部2c露出。
<内侧树脂部>
内侧树脂部61通过向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填充树脂而形成,紧贴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及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而且,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在由内侧夹设构件41的分隔部410形成的内芯片31m间的空间也填充有形成内侧树脂部61的树脂。
<外侧树脂部>
外侧树脂部62以覆盖外侧芯部32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本例中,以将在组合体10组合时向外部露出的外侧芯部32的整体覆盖的方式形成有外侧树脂部62,除了侧面32s及外端面32o之外,外侧芯部32的上表面、下表面也由外侧树脂部62覆盖。
如图1~图3所示,外侧树脂部62具备向外方突出而一体成形的突出部620。突出部620具备用于将电抗器1固定于设置对象(未图示)的固定部621。而且,将由芯部件5构成的外侧芯部32覆盖的外侧树脂部62(图1的纸面左侧、图3的纸面下侧所示的外侧树脂部62)中的突出部620具备用于对安装于线圈2(绕组2w)的端部的端子配件(未图示)进行固定的端子台622。固定部621与端子台622一体成形。
在本例中,固定部621设置于将两方的外侧芯部32分别覆盖的外侧树脂部62,相对于各个外侧树脂部62各设置2个。固定部621分别配置在外侧树脂部62的左右两侧。在固定部621埋设有金属制的套管621c(筒体),形成有固定件使用的螺栓所插通的贯通孔。电抗器1向设置对象的固定通过向固定部621的套管621c插入螺栓(未图示)并紧固连结于在设置对象设置的螺栓孔来进行。固定部621的个数、位置可以适当变更。
端子台622设置于将由芯部件5构成的外侧芯部32覆盖的外侧树脂部62,未设置于将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2覆盖的外侧树脂部62。端子台622具有将与各绕组2w的端部分别连接的端子配件与外部装置的端子(未图示)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部(螺母622n)。在本例中,以架设于2个固定部621之间的方式设置端子台622,在该端子台622埋设有2个螺母622n。
固定部621和端子台622从外侧芯部32的侧面32s及外端面32o向外方一体地突出,构成1个突出部620,端子台622的厚度比固定部621薄。在本例中,突出部620设置在外侧芯部32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突出部620的位置可以适当选择,可以为外侧芯部32的高度方向的上侧、下侧。如上所述,突出部620以覆盖由芯部件5构成的端面夹设构件42A具备的芯保持部421的方式设置。
模制树脂部6例如通过注塑成形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于端面夹设构件42A、42B的树脂填充孔428(图5)而一体地形成外侧树脂部62及内侧树脂部61。通过该模制树脂部6,将内侧芯部31及外侧芯部32一体化,并将构成组合体10的线圈2、磁性芯3及绝缘夹设构件4一体化。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端面夹设构件42B的贯通孔427也填充有树脂。
〔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说明上述的电抗器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电抗器的制造方法代表性地具备芯部件的制造工序、组合体的组装工序及树脂铸模工序。
《芯部件的制作工序》
在芯部件的制作工序中,制作一体地构成外侧芯部32和端面夹设构件42A的芯部件5(参照图4)。
将外侧芯部32配置在模具内,向模具内注入树脂,使树脂固化,形成端面夹设构件42A。在树脂向模具内注入时,为了避免外侧芯部32在模具内移动而将内端面32e触抵于在模具内设置的突起(销)。因此,形成的端面夹设构件42A以覆盖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的方式具备夹设壁部425,但是在其外侧角部形成有与模具的销对应的销孔426(图5)。得到的芯部件5中,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的端部嵌合于端面夹设构件42A的芯收纳部422,并且在从外侧芯部32的一个侧面32s至另一侧面32s的整个宽度上紧贴地设置端面夹设构件42A的芯保持部421。而且,在端面夹设构件42A中,在外侧芯部32的相反侧形成有匝收纳部423和突片424,在夹设壁部425的上侧及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有树脂填充孔428。
《组合体的组装工序》
在组合体的组装工序中,组装线圈2、磁性芯3与绝缘夹设构件4的组合体10(参照图4)。
在内芯片31m间配置内侧夹设构件41来制作内侧芯部31,向线圈2的两卷绕部2c分别插入内侧芯部31,来制作线圈2与内侧芯部31及内侧夹设构件41的组合物。然后,在卷绕部2c的一端部配置芯部件5,并在卷绕部2c的另一端部配置端面夹设构件42B及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2。由此,通过内侧芯部31和外侧芯部32构成环状的磁性芯3。在组合体10的状态下,在由芯部件5构成的端面夹设构件42A形成的树脂填充孔428与形成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和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参照图5)。而且,在与外侧芯部32分体构成的端面夹设构件42B和外侧芯部32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与形成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和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
《树脂铸模工序》
在树脂铸模工序中,利用树脂将外侧芯部32被覆,并向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之间填充树脂,从而一体成形外侧树脂部62及内侧树脂部61(参照图1~图3)。
将组合体10配置在模具内,从组合体10的外侧芯部32侧向模具内注入树脂进行树脂铸模。此时,为了避免组合体10在模具内移动而将端面夹设构件42A、42B的周缘部固定于模具。作为树脂向模具内的注入,可列举从外侧芯部32的外端面32o侧进行注塑的情况。在本例中,从两方的外侧芯部32的外端面32o侧同时注塑树脂。从与端面夹设构件42B分体构成的外侧芯部32的外端面32o侧注入的树脂覆盖外侧芯部32,从形成于端面夹设构件42B与外侧芯部32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另一方面,从由芯部件5构成的外侧芯部32的外端面32o侧注入的树脂覆盖外侧芯部32,并形成固定部621及端子台622,经由在端面夹设构件42A形成的树脂填充孔428流入到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此时,流入到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树脂也填充于内芯片31m之间的空间、不具有夹设壁部425的外侧芯部32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间隙。然后,使填充的树脂固化,由此一体成形外侧树脂部62和内侧树脂部61。由此,通过内侧树脂部61和外侧树脂部62构成模制树脂部6,将内侧芯部31与外侧芯部32进行一体化,并将线圈2、磁性芯3与绝缘夹设构件4进行一体化。
在本例中,仅在覆盖由芯部件5构成的一方的外侧芯部32的外侧树脂部62形成固定部621及端子台622,因此从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注入的树脂的填充状态与从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注入的树脂的填充状态变得不均匀。具体而言,在从由芯部件5构成的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注入的树脂一边形成固定部621及端子台622一边覆盖外侧芯部32的期间,会产生从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注入的树脂在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流入而到达芯部件5的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芯部件5构成的一方的外侧芯部32受到从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在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流入的树脂的注入压力。在由芯部件5构成的端面夹设构件42A形成的芯保持部421覆盖一方的外侧芯部32的外端面32o,在芯保持部421与主体部420之间夹持外侧芯部32,由此,即使一方的外侧芯部32受到上述注入压力而要从端面夹设构件42A脱离,也能将外侧芯部32支承于端面夹设构件42A侧,抑制外侧芯部32从端面夹设构件42A的脱离。
在本例中,作为树脂向模具的注入方式,采用了从两方的外侧芯部32的外端面32o侧同时注塑树脂的两方向注入的方式。此外,也可以采用仅从与端面夹设构件42B分体地构成的外侧芯部32的外端面32o侧注塑树脂的单方向注入的方式。
〔效果〕
上述电抗器1在内侧树脂部61及外侧树脂部62的形成过程中,能够抑制由于流入到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树脂的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32从端面夹设构件42A躺倒并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这是因为,可能会承受流入到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树脂的注入压力的外侧芯部32由与端面夹设构件42A一体设置的芯部件5构成,并由端面夹设构件42A的主体部420和芯保持部421夹持而保持。特别是因为,芯保持部421从外侧芯部32的一个侧面32s至另一侧面32s连续地设置,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上述注入压力而外侧芯部32躺倒的情况。
〔用途〕
上述的电抗器1能够良好地利用于例如在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车辆上搭载的车载用转换器(代表性为DC-DC转换器)、空调机的转换器等各种转换器、以及电力转换装置的构成部件。
<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一对外侧芯部32中的一方由与端面夹设构件42A一体设置的芯部件5构成、一对外侧芯部32中的另一方由与端面夹设构件42B分体设置的其他部件构成的单侧芯保持的方式。此外,也可以设为一对外侧芯部的双方分别由与端面夹设构件一体设置的芯部件构成、各外侧芯部由端面夹设构件的主体部和芯保持部夹持并保持的两侧芯保持的方式。
<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芯保持部421沿着外侧芯部32的侧面32s及外端面32o的周向在从外侧芯部32的一个侧面32s至另一侧面32s的整个宽度上连续地设置的方式。此外,芯保持部也可以沿着外侧芯部的上表面、下表面及外端面而从外侧芯部的上表面至下表面连续地设置。

Claims (5)

1.一种电抗器,具备:
线圈,具有卷绕部;
磁性芯,具有配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和以夹持所述内侧芯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外侧的一对外侧芯部;
端面夹设构件,具有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的主体部和与所述卷绕部内连通的树脂填充孔;
内侧树脂部,填充于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及
外侧树脂部,覆盖所述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树脂填充孔而与所述内侧树脂部连结,
一对所述外侧芯部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端面夹设构件由一体设置的芯部件构成,
所述芯部件中的所述端面夹设构件具备芯保持部,所述芯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外侧芯部侧延伸设置而在所述芯保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外侧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芯保持部从所述外侧芯部的一个侧面至另一侧面连续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外侧树脂部具备覆盖所述芯保持部且从所述外侧芯部突出的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芯部件中的所述端面夹设构件具备介于所述内侧芯部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的夹设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端面夹设构件具备对所述卷绕部的轴向端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匝收纳部。
CN201810681184.0A 2017-07-18 2018-06-27 电抗器 Active CN1092732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9336A JP6796259B2 (ja) 2017-07-18 2017-07-18 リアクトル
JP2017-139336 2017-07-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73201A true CN109273201A (zh) 2019-01-25
CN109273201B CN109273201B (zh) 2021-03-19

Family

ID=65023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81184.0A Active CN109273201B (zh) 2017-07-18 2018-06-27 电抗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0953B2 (zh)
JP (1) JP6796259B2 (zh)
CN (1) CN1092732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31733B2 (en) 2017-03-13 2020-04-28 Go!Foton Holdings, Inc. Lens combination for an optical probe and assembly thereof
JP7247158B2 (ja) 2020-12-02 2023-03-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3523A1 (ja) * 2015-09-11 2017-03-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21843B1 (ko) * 2006-03-17 2012-03-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무라 세이사쿠쇼 코어 고정 부재 및 구조
CN101595539B (zh) * 2007-01-30 2013-04-17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静电感应器件的固定构造以及固定部件
JP5643564B2 (ja) * 2010-07-26 2014-12-17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ア固定具及びコイル装置
CN103003895B (zh) * 2011-06-27 2014-07-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抗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893892B2 (ja) * 2011-10-31 2016-03-2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57950B2 (ja) * 2012-02-24 2016-07-2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用コア部品
JP6005961B2 (ja) * 2012-03-23 2016-10-12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41562B2 (ja) * 2012-07-26 2016-12-0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6368480B2 (ja) * 2013-11-12 2018-08-01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JP6288513B2 (ja) * 2013-12-26 2018-03-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478108B2 (ja) * 2015-04-03 2019-03-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358565B2 (ja) * 2015-07-24 2018-07-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3523A1 (ja) * 2015-09-11 2017-03-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96259B2 (ja) 2020-12-09
CN109273201B (zh) 2021-03-19
US10650953B2 (en) 2020-05-12
US20190027294A1 (en) 2019-01-24
JP2019021779A (ja)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3796B (zh) 电抗器
US10192670B2 (en) Reactor
US20180040407A1 (en) Reactor
CN109036773B (zh) 电抗器
US11069471B2 (en) Reactor
CN109074953A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WO2016143730A1 (ja) リアクトル
CN110268488B (zh) 电抗器
CN109273201A (zh) 电抗器
CN109155187A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CN110494940B (zh) 电抗器
JP2016171136A (ja) リアクトル
CN109716459B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用磁芯
CN108604495B (zh) 电抗器
CN109727748B (zh) 电抗器
CN109036815A (zh) 电抗器
CN112017853B (zh) 电抗器
CN111344822B (zh) 电抗器
US11875928B2 (en) Reactor
CN112771633B (zh) 电抗器
JP7255153B2 (ja)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43355A (ja) リアクトル
CN112041950B (zh) 电抗器
CN112970080A (zh) 电抗器
CN111656470A (zh) 电抗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