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6776A - 电化学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6776A
CN109216776A CN201710524536.7A CN201710524536A CN109216776A CN 109216776 A CN109216776 A CN 109216776A CN 201710524536 A CN201710524536 A CN 201710524536A CN 109216776 A CN109216776 A CN 109216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minated body
deformation
electrode terminal
electrochem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245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6776B (zh
Inventor
张灶有
粂内友
粂内友一
小岛育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C Energy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245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167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16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6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6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6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83Flame arresting or ignition-preve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电化学器件,在外装容器内产生气体而产生使各电极及隔离物要变形的力,也能容易防止或抑制正极与负极的短路。电化学器件,具有:电极层叠体(4),其隔着隔离物(3)交替地重合两种电极(1、2);外装容器,容纳电极层叠体(4)和电解液;电极端子(7、8),一端部在外装容器的内部与电极(1、2)连接,另一端部伸出到外装容器的外部;以及变形抑制构件(9),粘贴在电极层叠体(4),从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一部分经过侧部直至最下层的一部分,变形抑制构件(9)以经过电极层叠体(4)的沿着电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侧部(S1)的、比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相关的中心线(CL1)更靠近电极端子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电化学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器件。
背景技术
作为以便携电话、数码相机、便携式计算机等的便携型电子设备的电源、或车辆用或家庭用的电源而广泛普及的二次电池等的电化学器件的1种,有层叠型的电化学器件。层叠型的电化学器件具有多对电极片、即多个正极片和多个负极片隔着隔离物而交替地反复层叠的电极层叠体。电极层叠体与电解液一起容纳于外装容器内。由多个电极和隔离物构成的电极层叠体,为了维持其层叠状态,用粘着带等被固定。一般而言,如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那样,在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电极层叠体的4个边的各自中心附近,将粘着带从最上层粘贴到最下层而固定。另外,在专利文献3~6中,公开了通过遍及电极层叠体的全周缠上带而维持电极层叠体的层叠状态的结构。特别是,在专利文献6中,展示了由于在带没有覆盖电极层叠体的全周的现有例(专利文献6第[0054]~[0057]段及图8、9)中,不能充分地抑制电极层叠体向层叠方向的隆起,所以遍及电极层叠体的全周粘贴带这一技术思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0319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56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417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19809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47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3-259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若电化学器件中反复进行充放电,则产生伴随化学反应的气体,会充满外装容器内。由于外装容器被密封,所以随着气体的充满而隆起。若气体充满而外装容器隆起,则气体还会进入容纳于外装容器的内部的电极层叠体的各电极及隔离物之间,使得电极层叠体隆起。
专利文献1、2中,想要通过使用粘着带来维持各电极及隔离物的层叠状态。然而,伴随电化学器件的大规模化而产生大量气体,当电化学器件隆起时各个电极及隔离物要变形的力变大,有时发生正极与负极的短路。
如专利文献3~6所公开的结构那样遍及电极层叠体的全周缠上带时,维持电极层叠体的层叠状态的可靠性变得比较高。然而,会使用所需以上大量的带,并且在电极层叠体的外周将带缠上1周以上的操作繁琐。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化学器件,即便在外装容器内产生气体而产生使各电极及隔离物要变形的力,也能容易防止或抑制正极与负极的短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化学器件,具有:电极层叠体,其隔着隔离物交替地重合两种电极;外装容器,容纳电极层叠体和电解液;电极端子,一端部在外装容器的内部与电极连接,另一端部伸出到外装容器的外部;以及变形抑制构件,粘贴在电极层叠体,该变形抑制构件从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一部分经过侧部直至最下层的一部分,变形抑制构件以经过电极层叠体的沿着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的侧部的、比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相关的中心线更靠近电极端子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即便在外装容器内产生气体而产生使各电极及隔离物要变形的力,也能容易防止或抑制正极与负极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化学器件即二次电池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二次电池的A-A线截面图。
【图2】是图1A、图1B所示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层叠体及粘着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A、图1B所示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层叠体的、省略电极端子的放大侧面图。
【图4A】示出在相当于图1A的A-A线的位置切断关联技术的二次电池的截面,是用于说明关联技术中的电短路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4B】示出在相当于图1A的A-A线的位置切断关联技术的二次电池的截面,是用于说明关联技术中的电短路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又一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化学器件的一个例子即二次电池的基本构造进行说明。
图1A是对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化学器件即二次电池100的主面(平坦的面)从垂直上方观察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A-A线截面图。图2、图3是该二次电池100的电极层叠体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和放大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0具备两种电极、即正极(正极片)1和负极(负极片)2隔着隔离物3而交替地重合的电极层叠体(蓄电单元)4。该电极层叠体4与电解液5一起容纳于由挠性膜(层压膜)构成的外装容器6内。在电极层叠体4的正极1连接有正极端子7的一端部,在负极2连接有负极端子8的一端部。正极端子7的另一端部及负极端子8的另一端部分别从由挠性膜构成的外装容器6向外部延伸。图1B中,省略了构成电极层叠体4的各层的一部分(位于厚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层)的图示,而示出电解液5。图1B中,为了便于观察,以使正极1和负极2和隔离物3和挠性膜彼此互相不接触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是实际上这些是密合并层叠的。
正极1包含正极用的集电体(正极集电体)1a和涂敷在正极集电体1a的两面的正极用的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1b。在正极集电体1a的表面和背面,具有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b的涂敷部和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b的未涂敷部。同样地,负极2包含负极用的集电体(负极集电体)2a和涂敷在负极集电体2a的负极用的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2b。在负极集电体2a的表面和背面具有涂敷部和未涂敷部。正极1和负极2各自的未涂敷部(集电体1a、2a)作为用于与电极端子(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连接的电极接头(tab)(正极接头、负极接头)而使用。正极1的正极接头(未涂敷部的正极集电体1a)彼此叠合在正极端子7的一端部上,通过超声波溶接等来互相连接。同样地,负极2的负极接头(未涂敷部的负极集电体2a)彼此叠合在负极端子8的一端部上,通过超声波溶接等来互相连接。正极端子7的另一端部及负极端子8的另一端部分别向由挠性膜构成的外装容器6的外部延伸。负极2的涂敷部(负极活性物质层2a)的外形尺寸优选大于正极1的涂敷部(正极活性物质层1a)的外形尺寸,且小于或等于隔离物3的外形尺寸。
如图2所示,粘着带9从多个正极1和隔离物3和负极2交替地层叠而构成的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一部分经过侧部而粘贴到最下层的一部分,维持层叠状态。该粘着带9是用于以使电极层叠体4不会隆起的方式进行限制而抑制正极1和负极2的变形的变形抑制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经过电极层叠体4的侧部S1的、比电极端子(例如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相关的中心线CL1更靠近电极端子(例如正极端子7)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粘着带9。该中心线CL1是连结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正极端子7的延伸方向上的边L1u的中心点C1u和最下层的、正极端子7的延伸方向上的边L1d的中心点C1d的直线。以下说明该结构的技术意义。
在本发明之前,发明人关于在如专利文献1、2那样使用粘着带9等来固定电极层叠体4的情况下,也会伴随电化学器件100的外装容器6内的气体产生而发生电短路的原因,进行了考察。根据该考察,若在电化学器件100的外装容器6内产生气体,则气体进入到构成电极层叠体4的各层(正极1、负极2、隔离物3)之间而要使正极1、负极2、隔离物3变形的力发挥作用。此时,在被粘贴的粘着带9的周边,正极1、负极2、隔离物3以不太变形的方式被按压。然而,在与粘着带9的粘贴位置有距离的位置,不能充分地抑制正极1、负极2、隔离物3的变形而正极1、负极2、隔离物3变形,它们的变形比较不规则。而且,依据本申请人的考察,特别是,从平面形状较小的电极(正极1)引出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7)与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负极2)接触而发生电短路的危险性较大。另外,关于正极1和负极2的接触造成的电短路,如在图4A中示意性所示,因气体而外装容器6及电极层叠体4隆起时有可能发生,并且如在图4B中示意性所示,在停止充放电,暂时隆起的外装容器6及电极层叠体4再次稍微缩小时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大。这起因于例如暂时扩大的层(特别是正极集电体1a)没有充分地完全收缩而发生松弛。本发明人首次认识到在本发明以前未认识到的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首次发现在外装容器6内产生气体时电短路的危险性最大的位置是与平面形状较小的电极(正极1)连接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7)附近。而且,提出在该电极端子(正极端子7)附近的位置将粘着带9从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经过侧部而粘贴到最下层,从而以使电极层叠体4不会隆起的方式限制而抑制正极1、负极2、隔离物3各自的变形、抑制电短路。为了抑制正极1及负极2的变形而按压电极层叠体4时,与按压层叠部分4a的端部相比,更优选的是从端部稍向内侧(沿着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边L1的中心C1侧)的位置粘贴粘着带9而固定。在此所说的层叠部分4a是指3种层、即正极1、负极2、隔离物3之中的至少两个层叠的部分。层叠部分4a的端部,实质上是指两种电极(正极1及负极2)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负极2)与隔离物3重合的部分的端部。而且,例如,如图3所示,优选在从层叠部分4a的端部(具体而言,两种电极1、2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负极2)与隔离物3重合的部分的端部)相距3mm以上的位置粘贴粘着带9。
另外,若基于前述的本发明人的考察,则认为即便将粘着带9粘贴在电极层叠体4的侧部S1的、电极端子(例如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相关的中心线CL1(参照图2)附近,在防止电短路上也不充分。在此,侧部S1是指电极层叠体4的假想的层叠侧面即沿着电极端子(例如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假想的面,在图2、图3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粘着带9粘贴在电极层叠体4,从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一部分经过侧部S1直至最下层的一部分。优选在与层叠部分4a的端部(负极2与隔离物3重合的部分的端部)相距15mm以内的范围粘贴粘着带9。即,优选在与层叠部分4a的端部(负极2与隔离物3重合的部分的端部)相距的距离D为3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在6mm以上且12m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9mm以上且11mm以下的范围粘贴粘着带9而固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中,从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一部分(最上层的、比正极端子7的延伸方向上的边L1u的中心点C1u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经过电极层叠体4的侧部S1的比中心线CL1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而直至最下层的一部分(最下层的、比正极端子7的延伸方向上的边L1d的中心点C1d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粘贴粘着带9而固定,从而限制成为电极层叠体4不隆起。由此,电极层叠体4内的正极1、负极2、隔离物3的变形被抑制。其结果,即便在外装容器6内产生气体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抑制如在图4A、图4B中例示的、正极1、负极2、隔离物3的变形所伴随的电短路。
除了将粘着带9(变形抑制构件)从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比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边L1u的中心点C1u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经过电极层叠体4的侧部S1的比中心线CL1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而粘贴到最下层的、比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边L1d的中心点C1d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以外,也可以在其他的侧部S2、S3、S4的全部或一部分粘贴粘着带9(变形抑制辅助构件)而固定。如图5所示,在侧部S1以外的侧部S2、S3、S4,将粘着带9分别粘贴在各侧部S2、S3、S4的中心线CL2、CL3、CL4附近而固定也无妨。此外,在图5~9的俯视图中,难以区别图示侧部S1、S2、S3、S4和最上层的边L1u、L2u、L3u、L4u,且难以区别图示中心线CL1、CL2、CL3、CL4和最上层的边L1u~L4u的中心点C1u、C2u、C3u、C4u。因此,在图5~9中,如S1(L1u)、CL1(C1u)这样用括弧一并记载它们。但是,在俯视图中观察不到最下层的各边及它们的中心点,因此没有标注标号。
如图6所示,在接近正极端子7并在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延伸的侧部S1,除了如前述那样在与层叠部分4a的端部(例如负极2与隔离物3重合的部分的端部)相距3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粘贴粘着带9(变形抑制构件)而固定以外,也可以在相同的侧部S1,将粘着带9(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也粘贴在侧部S1的中心线CL1附近而固定。依据该结构,由于在侧部S1的2处粘贴粘着带9而固定,所以变形抑制的效果进一步变大。方便起见,将粘贴在侧部S1的比中心线CL1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的粘着带9称为变形抑制构件,并将粘贴在侧部S1、S2、S3、S4的中心线CL1、CL2、CL3、CL4附近的粘着带9称为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但是实际上这些是全部由相同材料构成的实质上相同的构件。此外,除了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在沿着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假想的面即侧部S1,在侧部S1的比中心线CL1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粘贴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构件)之外,适当省略其他位置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也无妨。作为一个例子,如图7所示,也可为在位于正极端子7及负极端子8所伸出的部分即侧部S2的相反侧的侧部S4不粘贴粘着带的结构。
另外,图8中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如前述那样,除了在接近正极端子7并沿着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假想的面即侧部S1,在侧部S1的比中心线CL1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粘贴粘着带9而固定以外,还在与该侧部S1对置的侧部S3,将粘着带9粘贴在比中心线CL3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而进行固定。两侧部S1、S3的粘着带9的粘贴位置,也可为电极层叠体4的、夹着经过与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心的线L5而线对称的位置。依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正极1或负极2的变形,且电短路的抑制效果较大。即便在该结构中,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粘着带9粘贴在各侧部S1~S4的中心线CL1~CL4附近的位置而固定。在此情况下,可考虑用粘着带9固定电极层叠体4的6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在沿着正极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的假想的面即侧部S1,在侧部S1的比中心线CL1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粘贴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构件)、和与之线对称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构件)之外,适当省略其他位置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也无妨。
进而,在本发明中,粘着带9粘贴在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主面或最下层4的主面的部分比较大。作为一个例子,以前粘贴在最上层的主面的各边L1u~L4u的中心点C1u~C4u附近的位置的粘着带9的、与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主面重叠的部分的一般长度为10mm左右。同样地,以前粘贴在最下层的主面的各边的中心点附近的位置的粘着带9的、与电极层叠体4的最下层的主面重叠的部分的一般长度也为10mm左右。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粘着带9的、与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主面及最下层的主面重叠的部分的长度,为前述例子的2倍20mm左右。由于粘着带9的宽度恒定,所以粘着带9的长度成2倍时面积也成为2倍。使粘着带9的粘接面积扩大,从而即便产生气体而外装容器6隆起的情况下,粘着带9也难以剥离,抑制正极1及负极2的变形的可靠性高。这样增大粘着带9的粘贴在最上层的主面或最下层的主面的部分而使之难以剥离,在配置在各侧部S1~S4的中心线CL1~CL4附近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辅助构件)、本发明中新配置的侧部S1的比中心线CL1更靠近正极端子7的位置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构件)及与它线对称的位置的粘着带9(变形抑制构件)的任一上都有效。但是,仅在这些粘着带9之中的一部分,仅仅加长粘贴在最上层的主面或最下层的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效果。此外,优选在电极层叠体4的宽度方向(与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粘着带9的粘贴在最上层的主面或最下层的主面两侧部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为电极层叠体4的宽度的50%以上。换言之,优选各个粘着带9的粘贴在最上层的主面及最下层的主面的部分的长度为电极层叠体4的宽度的25%以上。这样,规定粘着带9的、粘贴在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主面或最下层的主面的部分的长度,是为了使各自部分的剥离强度成为1N以上。因而,根据粘着带9的粘着性,以使剥离强度成为1N以上的方式,适当地决定粘贴在电极层叠体4的最上层的主面或最下层的主面的部分的长度即可。
在表1示出依据本发明的前述实施方式的变形抑制的效果。如图6所示,例1、3、5、7、9、11、13、15、17是配置4个作为变形抑制辅助构件的粘着带、1个作为变形抑制构件的粘着带9的结构。如图9所示,例2、4、6、8、10、12、14、16、18是配置4个作为变形抑制辅助构件的粘着带、2个作为变形抑制构件的粘着带9的结构。在各个例中粘贴变形抑制构件的位置如表1所示的尺寸。而且,在既定实验条件下测定正极集电体1a的最大变形量,基于最大变形量的大小分级别1~4及NG这5级进行评价。级别1~3为可以容许的范围内,级别4及NG被视为不适合使用。针对1个条件进行3个样品的实验,测定各自的正极集电体1a的最大变形量并以5级进行评价。表1中,记载了符合所记载的级别的样品的数。由此判断作为变形抑制构件的粘着带9的粘贴位置,优选与层叠部分4a的端部(作为一个例子,负极2与隔离物3重合的部分的端部)相距3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
[表1]
作为本发明的变形抑制构件及变形抑制构件而使用的粘着带9的材料,能举出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优选具有约160℃以上的耐热性。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00中,作为构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b的活性物质,可以举出例如LiCoO2、LiNiO2、LiMn2O2、Li2MO3-LiMO2、LiNi1/3Co1/3Mn1/3O2等的层状氧化物类材料;LiMn2O4等的尖晶石类材料;LiMPO4等的橄榄石类材料;Li2MPO4F、Li2MSiO4F等的氟化橄榄石类材料;V2O5等的氧化钒类材料等。各正极活性物质中,也可以由其他元素置换构成这些活性物质的元素的一部分,另外,Li成为过剩组成也可。而且,能够使用这些活性物质之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构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b的活性物质,能够使用石墨、非晶质碳、金刚石状碳、富勒烯、碳纳米管、碳纳米角等的碳材料或锂金属材料、硅或锡等的合金类材料、Nb2O5或TiO2等的氧化物类材料、或者这些的复合物。
构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b及负极活性物质层2b的活性物质混合剂,是向前述的各个活性物质适当加入了粘结剂或导电辅助剂等。作为导电辅助剂,能够使用碳黑、碳纤维、或石墨等之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另外,作为粘结剂,能够使用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羧甲基纤维素、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改性丙烯腈橡胶粒子等。
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b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b的任一个中,即便产生起因于例如制造上的偏差或层形成能力的不可避免的各层的倾斜或凹凸或圆角等也无妨。
作为正极集电体1a,能够使用铝、不锈钢、镍、钛、或它们的合金等,特别优选铝。作为负极集电体2a,能够使用铜、不锈钢、镍、钛、或它们的合金。
作为电解液5,能够使用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丁烯酯等的环状碳酸酯类、或碳酸乙基甲基酯(EMC)、碳酸二乙基酯(DEC)、碳酸二甲基酯(DMC)、碳酸二丙基酯(DPC)等的链状碳酸酯类、或脂肪族羧酸酯类、或γ-丁内酯等的γ-内酯类、或链状醚类、环状醚类等的有机溶剂之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进而,能够向这些有机溶剂中溶解锂盐。
隔离物3主要由树脂制的多孔膜、纺织布、无纺布等构成,作为其树脂成分,能够使用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等的聚烯烃树脂、聚酯树脂、丙烯树脂、苯乙烯树脂、尼龙树脂、芳纶树脂(芳香族聚酰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等。特别是聚烯烃类的微多孔膜在离子透过性和物理隔离正极与负极的性能上优异,因此是优选的。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隔离物4形成包含无机物粒子的层。作为无机物粒子,能够举出绝缘性的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碳化物等,其中优选包含TiO2或Al2O3
外装容器6是由挠性膜构成的重量轻的外装外壳,挠性膜是在成为基体材料的金属箔的两面分别设有树脂层的层压膜。金属箔能够选择具有用于防止电解液5的漏出或水分从外部浸入的阻挡性的材料,能够使用铝或不锈钢等。在金属箔的至少一个面,设有改性聚烯烃等的热粘接性树脂层。使挠性膜的热粘接性树脂层彼此对置,通过热粘接容纳电极层叠体4的部分的周围来形成外装容器6。在金属箔的、与形成有热粘接性树脂层的面相反侧的面,作为外装容器6的表面,能够设置尼龙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酯膜等的树脂层。
作为正极端子7,能够使用由铝或铝合金构成的端子。作为负极端子8,能够使用铜或铜合金、或者对它们实施镀镍的端子、或镍等。各个端子7、8的另一端部侧被引出到外装容器6的外部。能够在各个端子7、8的、与外装容器6的外周部分的热熔敷的部分对应的部位,预先设置热粘接性的树脂(密封材料)。
本发明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特别有用,但是适用于锂离子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或电容器(电容)等的电池以外的电化学器件也是有效的。
以上,参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的结构或细节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得到的各种变更。
另外,以下记载附记1~14,本发明能够采取以下附记所记载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以下附记所记载的内容。
[附记1]
一种电化学器件,具有:
电极层叠体,其隔着隔离物交替地重合两种电极;
外装容器,容纳所述电极层叠体和电解液;
电极端子,一端部在所述外装容器的内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另一端部伸出到所述外装容器的外部;以及
变形抑制构件,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该变形抑制构件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一部分经过侧部直至最下层的一部分,
所述变形抑制构件以经过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沿着所述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的所述侧部的、比所述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相关的中心线更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附记2]
如附记1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中心线是连结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最上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点与所述最下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点的直线。
[附记3]
如附记1或2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两种所述电极的平面形状的大小不同,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靠近与平面形状较小的所述电极连接的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
[附记4]
如附记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两种所述电极为正极和负极,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靠近与所述正极连接的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
[附记5]
如附记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两种电极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与所述隔离物重合的部分的、与连接有所述电极端子的一侧的端部相距3mm以上15mm以下的距离且靠近所述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的位置。
[附记6]
如附记5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两种电极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与所述隔离物重合的部分的与所述端部相距6mm以上12mm以下的距离且靠近所述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的位置。
[附记7]
如附记6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两种电极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与所述隔离物重合的部分的与所述端部相距9mm以上11mm以下的距离且靠近所述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的位置。
[附记8]
如附记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为粘着带。
[附记9]
根据附记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长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长度,分别为20mm以上。
[附记10]
如附记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分别为1N以上。
[附记11]
如附记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在沿着所述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的所述侧部,除了配置在比该侧部的所述中心线更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的所述变形抑制构件以外,还具有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变形抑制辅助构件,该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经过该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直至最下层的、所述电极端子延伸的方向的边的中心。
[附记12]
如附记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一部分的侧部或全部的侧部,还具有分别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变形抑制辅助构件,该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经过该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直至最下层的、所述电极端子延伸的方向的边的中心。
[附记13]
如附记11或12所述的电化学器件,所述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为粘着带。
[附记14]
如附记1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辅助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长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长度,分别为20mm以上。
[附记15]
如附记11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辅助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分别为1N以上。
标号说明
100 二次电池(电化学器件);1 正极(正极片);1a 正极用的集电体(正极集电体);1b正极用的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2 负极(负极片);3 隔离物;4 电极层叠体;5 电解液;6 外装容器;7 正极端子(电极端子);8 负极端子(电极端子);9 粘着带(变形抑制构件、变形抑制辅助构件);S1 侧部;CL1 中心线。

Claims (15)

1.一种电化学器件,具有:
电极层叠体,其隔着隔离物交替地重合两种电极;
外装容器,容纳所述电极层叠体和电解液;
电极端子,一端部在所述外装容器的内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另一端部伸出到所述外装容器的外部;以及
变形抑制构件,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该变形抑制构件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一部分经过侧部直至最下层的一部分,
所述变形抑制构件以经过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沿着所述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的所述侧部的、比所述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相关的中心线更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中心线是连结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最上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点与所述最下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点的直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两种所述电极的平面形状的大小不同,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靠近与平面形状较小的所述电极连接的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两种所述电极为正极和负极,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靠近与所述正极连接的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两种电极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与所述隔离物重合的部分的、与连接有所述电极端子的一侧的端部相距3mm以上15mm以下的距离且靠近所述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两种电极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与所述隔离物重合的部分的与所述端部相距6mm以上12mm以下的距离且靠近所述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配置在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所述两种电极之中平面形状较大的电极与所述隔离物重合的部分的与所述端部相距9mm以上11mm以下的距离且靠近所述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为粘着带。
9.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长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长度,分别为20mm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分别为1N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在沿着所述电极端子所延伸的方向的所述侧部,除了配置在比该侧部的所述中心线更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位置的所述变形抑制构件以外,还具有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变形抑制辅助构件,该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经过该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直至最下层的、所述电极端子延伸的方向的边的中心。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一部分的侧部或全部的侧部,还具有分别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变形抑制辅助构件,该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从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边的中心经过该侧部的所述中心线直至最下层的、所述电极端子延伸的方向的边的中心。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辅助构件为粘着带。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辅助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长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长度,分别为20mm以上。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化学器件,其中,所述变形抑制辅助构件的、粘贴在所述电极层叠体的最上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及粘贴在最下层的部分的剥离强度,分别为1N以上。
CN201710524536.7A 2017-06-30 2017-06-30 电化学器件 Active CN1092167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4536.7A CN109216776B (zh) 2017-06-30 2017-06-30 电化学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4536.7A CN109216776B (zh) 2017-06-30 2017-06-30 电化学器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6776A true CN109216776A (zh) 2019-01-15
CN109216776B CN109216776B (zh) 2022-10-25

Family

ID=64961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24536.7A Active CN109216776B (zh) 2017-06-30 2017-06-30 电化学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1677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70636A (ja) * 2019-04-03 2020-10-1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
CN114430866A (zh) * 2019-11-27 2022-05-0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及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CN114762176A (zh) * 2019-11-27 2022-07-15 京瓷株式会社 电化学电池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308878A1 (en) * 2011-05-30 2012-12-06 Sakashita Kazuya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3025999A (ja) * 2011-07-20 2013-02-04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非水二次電池
CN103314465A (zh) * 2010-12-28 2013-09-18 汽车能源供应公司 覆膜电池和用于筛选覆膜电池的筛选方法
CN104157914A (zh) * 2014-09-02 2014-11-19 山东齐星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功率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JP2015159086A (ja) * 2014-02-25 2015-09-0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US20150303508A1 (en) * 2014-04-21 2015-10-22 Amita Technologies Inc Ltd. Packing device for electrode sheets and packing method thereof
US20160104872A1 (en) * 2013-07-05 2016-04-14 Nec Energy Devices, Ltd. Battery cell
JP2016110959A (ja) * 2014-12-10 2016-06-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電動車両、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16195087A1 (ja) * 2015-06-04 2016-12-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
US20170110703A1 (en) * 2014-04-09 2017-04-20 Nec Energy Devices, Lt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7091614A (ja) * 2015-11-02 2017-05-25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4465A (zh) * 2010-12-28 2013-09-18 汽车能源供应公司 覆膜电池和用于筛选覆膜电池的筛选方法
US20120308878A1 (en) * 2011-05-30 2012-12-06 Sakashita Kazuya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3025999A (ja) * 2011-07-20 2013-02-04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非水二次電池
US20160104872A1 (en) * 2013-07-05 2016-04-14 Nec Energy Devices, Ltd. Battery cell
JP2015159086A (ja) * 2014-02-25 2015-09-0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US20170110703A1 (en) * 2014-04-09 2017-04-20 Nec Energy Devices, Lt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50303508A1 (en) * 2014-04-21 2015-10-22 Amita Technologies Inc Ltd. Packing device for electrode sheets and packing method thereof
CN104157914A (zh) * 2014-09-02 2014-11-19 山东齐星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功率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JP2016110959A (ja) * 2014-12-10 2016-06-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電動車両、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16195087A1 (ja) * 2015-06-04 2016-12-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
JP2017091614A (ja) * 2015-11-02 2017-05-25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70636A (ja) * 2019-04-03 2020-10-1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
CN114430866A (zh) * 2019-11-27 2022-05-0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及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CN114762176A (zh) * 2019-11-27 2022-07-15 京瓷株式会社 电化学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6776B (zh) 2022-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3849B (zh) 薄型蓄電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5393399B (zh) 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
TWI651879B (zh) 片積層型鋰離子二次電池及片積層型鋰離子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
JP6621765B2 (ja) 二次電池
CN106797008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4041044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4649294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携帯情報機器
US8658298B2 (en) Laminate outer packaging storage device
US987625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roduction method
JP7069612B2 (ja) 積層電極体、蓄電素子及び積層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JP4529516B2 (ja) 電源
JP2003187781A (ja)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740744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隔离物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JP747582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7851768A (zh) 电化学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8292730A (zh) 电化学器件
CN109216776A (zh) 电化学器件
JP2012156405A (ja) 蓄電デバイス
CN107004783B (zh) 具有改善的输出特性的二次电池
JP2008159446A (ja) 電極用活物質粒子、電極、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7059538A (ja) 積層型電池
WO2022000307A1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JP5228501B2 (ja) 電極用活物質粒子、電極、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6463698A (zh) 二次电池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CN109314282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Envision AESC Energy Components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NEC ENERGY DEVICE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Vision AESC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Envision AESC Energy Components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