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7806A - 电动渔线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渔线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97806A
CN109197806A CN201810717260.9A CN201810717260A CN109197806A CN 109197806 A CN109197806 A CN 109197806A CN 201810717260 A CN201810717260 A CN 201810717260A CN 109197806 A CN109197806 A CN 109197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spool
motor
axis
driv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172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97806B (zh
Inventor
川俣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197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7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97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7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2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motor-driv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7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motor-driv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渔线轮,其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被传递到渔线轮主体的振动。电动渔线轮(1)具有渔线轮主体(3)、卷线筒轴(5)、卷线筒(7)、电机组装体(8)和第一缓冲部(20)。电机组装体(8)具有电机(9)和电机支架(45)。电机支架(45)保持电机(9)。电机支架(45)能够绕第一摆动轴心(K1)相对于渔线轮主体(3)摆动。第一缓冲部(20)与包含驱动轴(55)且与第一摆动轴心(K1)正交的平面隔开间隔而配置,且与渔线轮主体(3)及电机组装体(8)接触。

Description

电动渔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渔线轮,尤其是涉及一种安装有竿梢的电动渔线轮。
背景技术
在钓西太公鱼等小鱼时,有时使用钓鱼用渔线轮、例如电动渔线轮。这种电动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轴、卷线筒和电机组装体(参照专利文献1)。
在渔线轮主体的顶端安装有竿梢。卷线筒轴安装于渔线轮主体。卷线筒支承于卷线筒轴。电机组装体具有:电机,其具有驱动轴;和电机支架。驱动轴通过与卷线筒接触而使卷线筒旋转。电机支架保持电机且能够摆动地安装于渔线轮主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2200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的渔线轮中,保持电机的电机支架能够摆动地安装于渔线轮主体。因此,存在如下担忧:在电机工作过程中,电机的振动经由电机支架被传递到渔线轮主体。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创作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被传递到渔线轮主体的振动的电动渔线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上安装有竿梢。本电动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轴、卷线筒、电机组装体和第一缓冲部。卷线筒轴安装于渔线轮主体。卷线筒以绕第一旋转轴心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卷线筒轴。
电机组装体具有电机和电机支架。电机具有驱动轴。驱动轴绕沿与第一旋转轴心错开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心旋转。驱动轴通过与卷线筒接触而使卷线筒旋转。电机支架保持电机。电机支架能够绕摆动轴心相对于渔线轮主体摆动。第一缓冲部与包含驱动轴且与摆动轴心正交的平面隔开间隔而配置且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接触。
在本电动渔线轮中,第一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接触,因此,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传递到渔线轮主体的振动。另外,在本电动渔线轮中,第一缓冲部与上述平面隔开间隔而配置。
对此,在第一缓冲部配置于上述平面上、例如配置于电机组装体摆动的方向上的侧部的情况下,第一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接触的方向和驱动轴与卷线筒接触的方向相同。因此,当第一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接触时,存在驱动轴难以与卷线筒接触的担忧。
然而,在本电动渔线轮中,第一缓冲部与上述平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传递到渔线轮主体的振动,且使驱动轴可靠地与卷线筒接触。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第一缓冲部具有支架用缓冲部件,该支架用缓冲部件与电机支架及渔线轮主体接触。
即使如此构成,也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传递到渔线轮主体的振动。另外,能够使驱动轴可靠地与卷线筒接触,且使卷线筒稳定地旋转。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第一缓冲部具有电机用缓冲部件,该电机用缓冲部件与电机及渔线轮主体接触。
即使如此构成,也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传递到渔线轮主体的振动。另外,能够使驱动轴可靠地与卷线筒接触,且使卷线筒稳定地旋转。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还具有施力部件。施力部件为了使驱动轴接近卷线筒而卡合于渔线轮主体和电机组装体。第一缓冲部配置于施力部件与摆动轴心之间。
在该结构中,第一缓冲部配置于施力部件与摆动轴心之间,因此,能够减小第一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之间的滑动阻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电机支架具有:保持部,其保持电机;卡合部,其设置于保持部且与施力部件卡合。第一缓冲部配置于卡合部与摆动轴心之间。
在该结构中,第一缓冲部配置于卡合部与摆动轴心之间,因此,能够减小第一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之间的滑动阻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还具有安装部件和第二缓冲部。安装部件用于将电机支架安装于渔线轮主体。第二缓冲部设置于安装部件且与电机支架接触。
在该结构中,第二缓冲部设置于安装部件且与电机支架接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减小第二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之间的滑动阻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安装部件具有头部和安装于渔线轮主体的轴部。电机支架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配置于头部与渔线轮主体之间,第二缓冲部具有头部侧缓冲部件,该头部侧缓冲部件配置于头部与安装部之间。
即使如此构成,也能够更可靠地减小第二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之间的滑动阻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动渔线轮中,第二缓冲部具有渔线轮主体侧缓冲部件,该渔线轮主体侧缓冲部件配置于渔线轮主体与安装部之间。
即使如此构成,也能够更可靠地减小第二缓冲部与渔线轮主体及电机组装体之间的滑动阻力。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电动渔线轮中,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传递到渔线轮主体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渔线轮时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电动渔线轮的右视图。
图3是所述电动渔线轮的主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所述电动渔线轮时的俯视图(除去渔线轮主体)。
图5是所述电动渔线轮的左视图。
图6A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第一壳部件的左视图。
图6B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第二壳部件的左视图。
图6C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盖部件的左视图。
图7是从前方观察所述电动渔线轮时的放大立体图(除去卷线筒)。
图8A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副壳体的左视图。
图8B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副壳体的主视图。
图8C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副壳体的右视图。
图9A是在所述电动渔线轮中、安装于框架部件的电机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9B是用于说明所述电机组装体、第一缓冲部和第二壳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9C是用于说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9D是用于说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10是从下方观察到的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框架部件的仰视图。
图11A是表示在所述电动渔线轮中、对框架部件安装离合器部件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11B是用于说明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离合器部件的姿势的主视图(第一姿势)。
图11C是用于说明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离合器部件的姿势的主视图(第二姿势)。
图12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卷线筒的立体图。
图13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卷线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所述电动渔线轮中的卡止部件的立体图。
图15A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缓冲部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15B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缓冲部的配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渔线轮;3:渔线轮主体;5:卷线筒轴;7:卷线筒;8:电机组装体;9:电机;17:第二施力部件;20:第一缓冲部;20a:第一缓冲部件;20b:第二缓冲部件;55:驱动轴;45:电机支架;45a:电机保持部;45b:爪部;45c:支架安装部;120:第二缓冲部;120a:第三缓冲部件;120b:第四缓冲部件;J1:第一旋转轴心;J2:第二旋转轴心;K1:第一摆动轴心;R:竿梢。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采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渔线轮1为在钓西太公鱼等小鱼时所使用的渔线轮。
如图1~图3所示,电动渔线轮1具有渔线轮主体3、卷线筒轴5(参照图7)、卷线筒7、电机组装体8、离合器部件11和多个(例如3个)防渔线脱落部件13。另外,如图9A和图11A所示,电动渔线轮1还具有第一施力部件15和第二施力部件17(施力部件的一例)。
另外,如图9B所示,电动渔线轮1还具有第一缓冲部20。再者,如图4所示,电动渔线轮1还具有电源部19,该电源部19为了驱动电机9(后述)而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电机9包含于电机组装体8。
在此,先对下面所使用的用词进行说明。
在竿梢R安装于电动渔线轮1的状态下,有时将竿梢R延伸的方向、即渔线被放出的方向(渔线放出方向)记载为前方。另外,有时将与竿梢R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与渔线被放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记载为后方。
根据上述的前方和后方的定义,有时在渔线轮主体3中使用前部和后部这样的用词。另外,有时将配置有显示部4的一侧(部分)记载为上侧(上部),将配置有电源部19的一侧(部分)记载为下侧(下部)。再者,根据前部、后部、上部和下部,有时使用侧部这样的用词。
如图2~图4所示,第一旋转轴心J1为卷线筒7的旋转轴心。第一旋转轴心J1与卷线筒轴5的轴心相同。有时将第一旋转轴心J1延伸的方向和沿着第一旋转轴心J1的方向记载为卷线筒轴向。
如图2~图4所示,第二旋转轴心J2为电机9的驱动轴55的旋转轴心。第二旋转轴心J2与包含第一旋转轴心J1的平面H隔开间隔而配置。第二旋转轴心J2可以在某点与平面H交叉,也可以与平面H平行。在此,第二旋转轴心J2与平面H交叉。
在此,平面H为实质上与基准面K(参照图2)平行的面,其中,该基准面K与渔线轮主体3的下部接触。详细而言,基准面K为在三处以上的位置与渔线轮主体3的下部接触的面。此外,基准面K与第一旋转轴心J1、第二旋转轴心J2和第二摆动轴心K2(后述)隔开间隔而配置。
如图4所示,第二旋转轴心J2沿与第一旋转轴心J1错开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在从与平面H正交的方向观察平面H的情况下,第二旋转轴心J2沿与第一旋转轴心J1错开的方向延伸。此外,在驱动轴55与卷线筒7接触的状态下,第二旋转轴心J2沿与第一旋转轴心J1正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摆动轴心K1(摆动轴心的一例)为电机9的摆动轴心。第一摆动轴心K1沿穿过包含第一旋转轴心J1的平面H的方向延伸。另外,第一摆动轴心K1沿与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错开的方向延伸。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摆动轴心K2为离合器部件11的摆动轴心。第二摆动轴心K2与包含第一旋转轴心J1的平面H隔开间隔而配置。第二摆动轴心K2可以在某点与平面H交叉,也可以与平面H平行。在此,第二摆动轴心K2与平面H交叉。
如图4所示,第二摆动轴心K2沿与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错开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在从与包含第一旋转轴心J1的平面H正交的方向观察包含第二摆动轴心K2的平面H的情况下,第二摆动轴心K2沿与第一旋转轴心J1错开的方向延伸。在此,第二摆动轴心K2沿与第一旋转轴心J1实质上正交的方向延伸。
<渔线轮主体>
如图1所示,在渔线轮主体3的前部安装有竿梢R。如图1和图2所示,在渔线轮主体3的上部设置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4。在渔线轮主体3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间S。即,渔线轮主体3具有内部空间S。另外,渔线轮主体3具有长孔部27c,该长孔部27c从内部空间S连通到外部空间G。此外,在图1和图2中,通过将附图标记S的下划线设为虚线来表现内部空间S。
渔线轮主体3在一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在从上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显示部4)的情况下,渔线轮主体3在一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在渔线轮主体3的说明中,有时使用长边方向、短边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这样的用词。
从上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显示部4)时,短边方向为与长边方向及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在基准面K上被定义。高度方向为与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5所示,渔线轮主体3具有主壳体21、副壳体23和框架部件25(参照图10)。
(主壳体)
主壳体21通过组装多个壳部件而形成。另外,如图5所示,在主壳体21形成有卷线筒收纳凹部22。卷线筒7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卷线筒收纳凹部22在主壳体21上通过比其他部分凹进而形成。即,卷线筒收纳凹部22为将主壳体21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的部分,卷线筒7配置于该部分。
如图5和图6A~图6C所示,主壳体21具有第一壳部件27、第二壳部件29和盖部件30。
-第一壳部件-
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部件27设置有显示部4。显示部4安装于框架部件25。如图6A所示,第一壳部件27具有第一壳主体27a、包含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第一凹部27b和上述的长孔部27c。
第一凹部27b形成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壁部。第一凹部27b由第一壳部件27的外表面形成。详细而言,通过将第一壳主体27a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来形成第一凹部27b。
长孔部27c从由第一壳部件27和第二壳部件29形成的内部空间S连通到第一壳部件27和第二壳部件29的外侧的外部空间G。
在图6A中,通过将附图标记S的下划线设为虚线来表现内部空间S部分。
详细而言,长孔部27c设置于第一壳主体27a、例如第一壳主体27a的上部。长孔部27c从第一壳主体27a的内表面朝向外表面贯通第一壳主体27a。长孔部27c在第一壳主体27a上沿卷线筒轴向延伸。离合器部件11贯插于长孔部27c(参照图1)。在离合器部件11摆动时,离合器部件11(后述的延长部)在长孔部27c的内部移动。
-第二壳部件-
如图5所示,第二壳部件29安装于第一壳部件27。在此,第二壳部件29通过固定部件、例如螺纹部件32固定于第一壳部件27。在该状态下,由第一壳部件27和第二壳部件29围成的空间成为上述的内部空间S。
如图6B所示,第二壳部件29具有第二壳主体29a、包含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第二凹部29b和用于收装电源部19的电源收装部29c。
第二凹部29b形成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壁部和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底部。第二凹部29b由第二壳部件29的外表面形成。详细而言,通过将第二壳主体29a的外表面形成为凹状来形成第二凹部29b。
电源收装部29c在第二壳主体29a上形成为凹状。详细而言,电源收装部29c在长边方向上形成为在一方向上较长的凹状。
在电源收装部29c配置有电源部19。电源部19、例如多个(例如2个)电池沿长边方向排列而配置。即,多个(例如2个)电池在电源收装部29c中串联配置。
通过如此构成电源收装部29c和电源部19,能够在沿着卷线筒轴5的方向上使渔线轮主体3小型化。即,能够使第二壳部件29的宽度(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形成有电源收装部29c的部分的宽度小于第一壳部件27的宽度(短边方向上的长度)。据此,能够提高电动渔线轮1的握持性。
在此,如图5所示,电源收装部29c的局部配置于盖部件30与卷线筒7之间。详细而言,电源收装部29c的端部配置于盖部件30与卷线筒7之间。即,电源部19的局部、例如电池的端部配置于盖部件30与卷线筒7之间。通过如此构成电源收装部29c和电源部19,能够缩短第二壳部件29的全长、即渔线轮主体3的全长(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盖部件-
如图5所示,盖部件30为覆盖电源收装部29c的部件。盖部件30为堵塞电源收装部29c的开口的部件。如图6C所示,盖部件3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壳主体29a。盖部件30具有盖主体30a、第一爪部30b和第二爪部30c。盖主体30a形成为在一方向上较长的板状。
盖主体30a朝第二壳主体29a侧(电源收装部29c侧)形成为弧状。详细而言,盖主体30a在长边方向上朝第二壳主体29a侧(电源收装部29c侧)形成为弧状。
第一爪部30b形成于盖主体30a的一端部,与设置于第二壳部件29的前部(电源收装部29c的前部)的卡合凹部(未图示)卡合。第二爪部30c形成于盖主体30a的另一端部,与设置于第二壳部件29的后部(电源收装部29c的后部)的卡合凹部(未图示)弹性地卡合。
通过如此构成盖部件30,当将盖部件30安装于第二壳主体29a时,能够使形成为弧状的盖主体30a的上表面30d与第二壳主体29a的下表面29d(电源收装部29c侧的外表面)可靠地接触。即,能够使盖部件30和第二壳部件29之间可靠地接触。
(副壳体)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副壳体23具有副壳体主体31、卷线筒轴保持部33、渔线侵入限制部35和竿梢安装部37。
-副壳体主体-
如图7所示,副壳体主体31设置于主壳体21。详细而言,副壳体主体31配置于第一壳部件27的开口27e(参照图6A)和第二壳部件29的开口29e(参照图6B)。
如图8A~图8C所示,副壳体主体31具有壳体安装部31a。壳体安装部31a通过固定部件、例如螺纹部件固定于第一壳部件27的内表面。详细而言,将螺纹部件贯插于壳体安装部31a、例如孔部,使螺纹部件与第一壳部件27的内表面的内螺纹部27d(参照图6A)螺纹连接。
-卷线筒轴保持部-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为保持卷线筒轴5的部分。卷线筒轴保持部33设置于副壳体主体31。详细而言,卷线筒轴保持部33形成于副壳体主体31且与之一体。
卷线筒轴保持部33具有用于安装卷线筒轴5的卷线筒轴用安装孔33a。卷线筒轴5固定于卷线筒轴用安装孔33a。详细而言,卷线筒轴5的一端部固定于卷线筒轴用安装孔33a。据此,卷线筒轴5的一端部(基端部)固定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卷线筒轴5的另一端部(顶端部)成为自由端。
-渔线侵入限制部-
如图5所示,渔线侵入限制部35通过覆盖第一凸缘部49(后述)的外周部来限制渔线侵入到主壳体21与第一凸缘部49之间。如图7所示,渔线侵入限制部35设置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详细而言,渔线侵入限制部35与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一体形成。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渔线侵入限制部35具有罩部41和罩用连接部43。
-罩部-
如图5所示,罩部41覆盖第一凸缘部49的外周部的局部。罩部41以沿着第一凸缘部49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例如,罩部41(后述的第一罩部41a和第二罩部41b)在绕着卷线筒轴5的周向上,在从驱动轴55起180度以上且不到300度的范围内覆盖第一凸缘部49的外周部的局部。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罩部41具有第一罩部41a和第二罩部41b。第一罩部41a在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设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开口侧。在此,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开口侧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前方和上方相对应。
详细而言,第一罩部41a在卷线筒轴5的前方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开口侧。第一罩部41a在竿梢安装部37的上方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开口侧。如图8A和图8C所示,第一罩部41a形成为圆弧状。如图8B所示,第一罩部41a与罩用连接部43一体形成,该第一罩部41a在卷线筒轴向上从罩用连接部43突出。
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第二罩部41b从第一罩部41a沿绕着卷线筒轴5的周向延伸,且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与第一凸缘部49的外周部之间。详细而言,第二罩部41b在周向上从第一罩部41a朝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底部侧延伸,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内部。
如图8A和图8C所示,第二罩部41b形成为圆弧状。第二罩部41b与第一罩部41a一体形成,该第二罩部41b从第一罩部41a沿周向延伸。第二罩部41b的端部在周向上与驱动轴55隔开间隔而配置。第二罩部41b与罩用连接部43一体形成,该第二罩部41b在卷线筒轴向上从罩用连接部43突出(参照图7)。
(罩用连接部)
罩用连接部43为连接罩部41和卷线筒轴保持部33的部分。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罩用连接部43与罩部41及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一体形成。罩用连接部43的外周部形成为圆弧状。第一罩部41a和第二罩部41b一体形成于罩用连接部43的外周部。
如图3所示,罩用连接部43在卷线筒轴向(卷线筒轴5的轴向)上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与第一凸缘部49之间。详细而言,罩用连接部43的内周部在卷线筒轴向上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的壁部22a与第一凸缘部49之间。
-竿梢安装部-
竿梢R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竿梢安装部37。如图7和图8A~图8C所示,竿梢安装部37设置于副壳体主体31。详细而言,竿梢安装部37形成为筒状,从副壳体主体31突出。
如图1~图3所示,止挡引导件38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竿梢安装部37和竿梢R。如图2和图3所示,止挡引导件38具有第一安装部38a、第二安装部38b、止挡部38c、第一连接部38d和第二连接部38e。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部38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竿梢安装部37。第一安装部38a实质上形成为环状。详细而言,第一安装部38a使用线状部件而形成为环状。第一安装部38a形成为将一根线状部件卷成圆形而成的线圈状。在此,作为线状部件,例如使用了金属制的线状部件。
更详细而言,从第一连接部38d延伸的线状部件以朝渔线轮主体3(副壳体31)卷绕于竿梢安装部37上的方式来形成第一安装部38a。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部38a为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逆时针卷绕而成的线圈部(参照图1和图2)。例如,第一安装部38a从第一连接部38d朝竿梢安装部37的基端部逆时针卷绕。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安装部38b以自如拆装的方式安装于竿梢R的基端部。第二安装部38b与第一安装部38a隔开间隔而配置。详细而言,第二安装部38b在渔线的放出方向上与第一安装部38a隔开间隔而配置。
第二安装部38b实质上形成为环状。详细而言,第二安装部38b使用线状部件而形成为环状。第二安装部38b形成为将一根线状部件卷成圆形而成的线圈状。
更详细而言,从第二连接部38e延伸的线状部件以远离竿梢安装部37的方式卷绕于竿梢R的基端部上,以便形成第二安装部38b。如图3所示,第二安装部38b为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从近前侧朝纵深侧顺时针卷绕而成的线圈部(参照图1和图2)。换言之,第二安装部38b从第二连接部38e朝渔线放出方向逆时针卷绕。
此外,“从近前侧朝纵深侧”的用词包含在参照图3的情况下,“从纸面的近前侧朝纸面的纵深侧”的意思。
渔线贯插于止挡部38c,从而渔线和渔线的止挡部件能够与该止挡部38c接触。如图2和图3所示,止挡部38c在远离竿梢安装部37的方向上与第一安装部38a及第二安装部38b隔开间隔而配置。详细而言,止挡部38c在与渔线的放出方向正交的上方与第一安装部38a隔开间隔而配置。
止挡部38c实质上形成为环状。详细而言,止挡部38c使用线状部件而形成为环状。更详细而言,止挡部38c形成为将一根线状部件卷成圆形而成的线圈状。如图3所示,止挡部38c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顺时针卷绕。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38d连接第一安装部38a和止挡部38c。第一连接部38d由线状部件形成。详细而言,第一连接部38d由与第一安装部38a及止挡部38c相同的线状部件连续形成。
第二连接部38e连接第二安装部38b和止挡部38c。第二连接部38e由线状部件形成。详细而言,第二连接部38e由与第二安装部38b及止挡部38c相同的线状部件连续形成。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38e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与第一连接部38d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此,第二连接部38e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配置于第一连接部38d的左侧。
在此,在进行钓鱼时,由于渔线和止挡部38c的滑动阻力,有时止挡部38c与渔线一起朝前方移动。在该止挡部38c朝前方移动时,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止挡引导件38欲旋转。
但是,在本止挡引导件38中,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第一安装部38a(线圈部)逆时针形成。因此,如上所述,当止挡引导件38顺时针旋转时,第一安装部38a的直径缩小,并能够限制止挡引导件38的旋转。
另外,在本止挡引导件38中,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第二安装部38b(线圈部)从近前侧朝纵深侧顺时针形成。换言之,第二安装部38b从第二连接部38e朝渔线放出方向逆时针卷绕。因此,如上所述,当止挡引导件38顺时针旋转时,第二安装部38b的直径缩小,并能够限制止挡引导件38的旋转。
此外,在此,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第二连接部38e配置于第一连接部38d的左侧,因此,第一安装部38a逆时针形成,第二安装部38b从近前侧朝纵深侧顺时针(从第二连接部38e朝渔线放出方向逆时针)形成。代替于此,在从前方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第二连接部38e配置于第一连接部38d的右侧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安装部38a顺时针形成且使第二安装部38b从近前侧朝纵深侧逆时针(从第二连接部38e朝渔线放出方向顺时针)形成,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框架部件)
如图9A所示,框架部件25安装于第一壳部件27。详细而言,框架部件25通过固定机构、例如螺纹部件26固定于第一壳部件27。
电机9以绕第一摆动轴心K1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框架部件25。具体而言,电机9经由电机支架45(后述)以绕第一摆动轴心K1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框架部件25。电机支架45包含于电机组装体8。
如图9A和图10所示,框架部件25具有第一突出部25a、卡止槽部25b和第一摆动轴部25c。在第一突出部25a安装有第二施力部件17。第一突出部25a从框架部件25朝第二壳部件29突出。第一突出部25a形成为圆柱状。
第二施力部件17的线圈部、例如扭转弹簧的第二线圈部17a安装于第一突出部25a的外周部。第二施力部件17的第三臂部17b卡止于卡止槽部25b。在此,第二施力部件17的第四臂部17c卡止于爪部45b,该爪部45b设置于电机支架45。
电机支架45能够摆动地安装于第一摆动轴部25c。第一摆动轴部25c从框架部件25朝第二壳部件29突出。第一摆动轴部25c形成为圆筒状。电机支架45的孔部配置于第一摆动轴部25c的外周部。安装部件、例如螺纹部件28(后述)经由垫圈部件28c安装于第一摆动轴部25c的内周部。在此,第一摆动轴部25c的轴心与第一摆动轴心K1相对应。
螺纹部件28(安装部件的一例)用于将电机支架45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如图9D所示,螺纹部件28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的第一摆动轴部25c。详细而言,螺纹部件28经由垫圈部件28c安装于框架部件25的第一摆动轴部25c。
螺纹部件28具有头部28a和轴部28b。头部28a经由垫圈部件28c来防止电机支架45脱落。垫圈部件28c也可以作为安装部件的一例来进行解释。
详细而言,在头部28a与渔线轮主体3(框架部件25)之间配置有支架安装部45c(后述)。头部28a经由垫圈部件28c来防止支架安装部45c脱落。
轴部28b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第一摆动轴部25c的内周部。在轴部28b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部。在第一摆动轴部25c的内周部形成有内螺纹部。轴部28b与第一摆动轴部25c的内周部螺纹连接。
另外,如图10和图11A所示,离合器部件11以绕第二摆动轴心K2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框架部件25。框架部件25具有第二突出部25d、第三卡合凹部25e和第二摆动轴部25f。
在第二突出部25d安装有第一施力部件15。第二突出部25d设置于框架部件25的前壁。第二突出部25d从框架部件25朝卷线筒7侧突出。第二突出部25d形成为圆柱状。
第一施力部件15的线圈部、例如扭转弹簧的第一线圈部15a安装于第二突出部25d的外周部。第一施力部件15的第一臂部15b卡止于第三卡合凹部25e。在此,第一施力部件15的第二臂部15c卡止于卡止孔64(后述),该卡止孔64设置于离合器部件11。
离合器部件11能够摆动地安装于第二摆动轴部25f。第二摆动轴部25f设置于框架部件25的前壁。第二摆动轴部25f从框架部件25朝卷线筒7侧突出。第二摆动轴部25f形成为圆筒状。
离合器部件11的第一孔部57a(后述)配置于第二摆动轴部25f的外周部。用于防止离合器部件11脱落的防脱部件、例如螺纹部件被拧入第二摆动轴部25f的内周部。第二摆动轴部25f的轴心与第二摆动轴心K2相对应。
<卷线筒轴>
如图7所示,卷线筒轴5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卷线筒轴5水平地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详细而言,卷线筒轴5水平地且沿与渔线的放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在此,“水平”具有与重力方向形成直角的意思。另外,“水平”也包含有与重力方向形成直角的方向的意思。
例如,卷线筒轴5安装于副壳体23的卷线筒轴保持部33。如上所述,卷线筒轴5固定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中的卷线筒轴用安装孔33a。据此,在卷线筒轴5的基端部固定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的状态下,卷线筒轴5以悬臂形式的支承方式支承于卷线筒轴保持部33。
<卷线筒>
如图1所示,卷线筒7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前部,用于卷绕渔线。卷线筒7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卷线筒收纳凹部22。卷线筒7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卷线筒轴5。如图4所示,卷线筒7以绕第一旋转轴心J1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卷线筒轴5。
详细而言,在卷线筒7配置于卷线筒收纳凹部22且卷线筒7经由第一轴承46a和第二轴承46b(后述,参照图13)支承于卷线筒轴5的状态下,固定部件、例如螺母部件34(参照图7)安装于卷线筒轴5。据此,卷线筒7安装于卷线筒轴5。
如图12所示,卷线筒7具有卷线主体部47、第一凸缘部49和第二凸缘部51。
(卷线主体部)
卷线主体部47形成为筒状,渔线被卷绕于卷线主体部47的外周。卷线筒轴5贯插于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孔部)。
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在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配置有第一轴承46a和第二轴承46b。在轴向上,于第一轴承46a与第二轴承46b之间配置有筒状部件46c。筒状部件46c作为第一轴承46a和第二轴承46b的垫片发挥功能。
第一轴承46a和第二轴承46b分别具有外圈、内圈和配置于外圈与内圈之间的转动体。第一轴承46a的外圈和第二轴承46b的外圈被压入固定于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面。第一轴承46a的内圈和第二轴承46b的内圈安装于卷线筒轴5。卷线筒7经由这些第一轴承46a和第二轴承46b能够绕卷线筒轴5旋转。
在此,在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的第二凸缘部51侧安装有端帽部件52。端帽部件52被用于将防渔线脱落部件13安装于第二凸缘部51。
端帽部件52具有圆环部52a和凸缘部52b。圆环部52a实质上形成为环状。圆环部52a被压入到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凸缘部52b一体形成于圆环部52a的外周部。凸缘部52b在卷线筒轴向上与第二凸缘部51相向而配置。
在此,在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的第二凸缘部51侧形成有第一台阶部47a。第二轴承46b朝第一台阶部47a的径向内侧局部突出。在第一台阶部47a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环状的第二台阶部47b。
在第二台阶部47b配置有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后述,参照图14)。在该状态下,端帽部件52的圆环部52a在径向上被压入到第一台阶部47a与第二轴承46b之间。于是,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配置于端帽部件52的凸缘部52b与第二台阶部47b之间。如此一来,防渔线脱落部件13安装于第二凸缘部51。
此外,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中的第二凸缘部51侧也可以解释为第二凸缘部51的内周侧。
(第一凸缘部)
如图12所示,第一凸缘部49在卷线主体部47的一端部朝径向外方突出而设置。第一凸缘部49实质上形成为圆环板状,且一体形成于卷线主体部47的一端部。
如图4所示,第一凸缘部49配置于第二旋转轴心J2与第二摆动轴心K2之间。例如,第一凸缘部49配置于驱动轴55与框架部件25的第二摆动轴部25f之间。
如图5所示,第一凸缘部49的局部被罩部41所覆盖。第一凸缘部49在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详细而言,在第一凸缘部49中,没有被罩部41覆盖的部分在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换言之,在从电动渔线轮1的外侧沿卷线筒轴向观察电动渔线轮1的情况下,在第一凸缘部49中,没有被罩部41覆盖的部分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如图5所示,第一凸缘部49具有被罩部41覆盖的第一外周部49a和没有被罩部41覆盖的第二外周部49b。
第一外周部49a为在径向上与罩部41(第一罩部41a和第二罩部41b)相向的部分。换言之,罩部41配置于第一外周部49a的径向外侧。在此,在卷线筒7旋转时和在卷线筒7未旋转时(静止时),将在径向上与罩部41相向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外周部49a。
第二外周部49b为在径向上不与罩部41(第一罩部41a和第二罩部41b)相向的部分。罩部41没有配置于第二外周部49b的径向外侧。在此,在卷线筒7旋转时和在卷线筒7未旋转时(静止时),将在径向上不与罩部41相向的部分、例如露出的部分定义为第二外周部49b。第二外周部49b在径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表面局部突出。
(第二凸缘部)
如图12所示,第二凸缘部51在卷线主体部47的另一端部朝径向外方突出而设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凸缘部51具有第二凸缘主体51a、多个(例如3个)第三凹部51b和多个(例如3个)第一槽部51c。
第二凸缘主体51a实质上形成为圆环板状,形成于卷线主体部47的另一端部且与之一体。在多个第三凹部51b上分别配置有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后述)。各第三凹部51b设置于第二凸缘主体51a的外周部。详细而言,各第三凹部51b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形成于第二凸缘主体51a的外周部。各第三凹部51b朝卷线筒轴向和径向开口。
在多个第一槽部51c上分别配置有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后述)。各第一槽部51c在径向上沿第二凸缘主体51a的外侧面形成。详细而言,各第一槽部51c在径向上从卷线主体部47的内周部朝各第三凹部51b延伸。更详细而言,各第一槽部51c在径向上从第二台阶部47b朝各第三凹部51b延伸。
<电机组装体>
电机组装体8具有电机9和电机支架45。
(电机)
电机9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内部,使卷线筒7旋转。电机驱动的启动(ON)和停止(OFF)通过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右侧部和左侧部的一对第一开关3a(参照图1)来进行。电机9的模式切换通过设置于显示部4的一对第二开关4a(参照图1)来进行。
如图9A~图9D所示,电机9能够摆动地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详细而言,电机9以绕第一摆动轴心K1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框架部件25。第一摆动轴心K1例如从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朝第二壳部件29延伸。
如图9B~图9D所示,电机9具有电机主体53和驱动轴55。电机主体53通过从电源部19接受电力供给来动作。电机主体53配置于电机9的第一摆动轴心K1与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之间。电机主体53保持于电机支架45。如上所述,电机主体53经由电机支架45能够摆动地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的第一摆动轴部25c、例如框架部件25的第一摆动轴部25c。
驱动轴55设置于电机主体53,通过电机主体53的动作而旋转。驱动轴55绕第二旋转轴心J2旋转。驱动轴55通过与卷线筒7接触而使卷线筒7旋转。当电机主体53与离合器部件11的摆动联动而摆动时,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
驱动轴55以能够接触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凸缘部49。驱动轴55从电机主体53朝卷线筒轴5侧延伸。在此,驱动轴55贯插于设置在框架部件25的通孔25g(参照图11A)。驱动轴55在通孔25g的内部能够摆动。
驱动轴55的顶端部以能够接触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凸缘部49。例如,如图7和图8A所示,驱动轴55的顶端部配置于第一凸缘部49与副壳体23在轴向上的位置之间。另外,如图7所示,驱动轴55在绕着卷线筒轴5的周向上与第二罩部41b的端部隔开间隔而配置。
当驱动轴55的顶端部与第一凸缘部49接触时,驱动轴55的旋转被传递到卷线筒7,而使卷线筒7旋转。另一方面,当驱动轴55被离合器部件11推压时,驱动轴55的顶端部离开第一凸缘部49。于是,驱动轴55的旋转不会被传递到卷线筒7,从而卷线筒7停止旋转。驱动轴55具有轴环部件,该轴环部件设置于驱动轴55的顶端部且与卷线筒7接触。
(电机支架)
如图9A~图9D所示,电机支架45保持电机9、例如电机主体53。电机支架45以相对于渔线轮主体3能够绕第一摆动轴心K1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具体而言,电机支架45以相对于安装于主壳体21(第一壳部件27)的框架部件25能够绕第一摆动轴心K1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框架部件25。
电机支架45具有电机保持部(保持部的一例)45a、爪部45b(卡合部的一例)和支架安装部45c(安装部的一例)。
电机保持部45a为保持电机9的部分。电机保持部45a例如通过对金属制板部件折弯成型来形成。电机9通过固定机构、例如固定螺栓固定于电机保持部45a。
爪部45b为与第二施力部件17卡合的部分。爪部45b设置于电机保持部45a。详细而言,爪部45b形成于电机保持部45a且与之一体。更详细而言,爪部45b例如通过对金属制板部件折弯成型来与电机保持部45a一体形成。
支架安装部45c为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的部分。支架安装部45c设置于电机保持部45a。详细而言,支架安装部45c与电机保持部45a一体形成。更详细而言,支架安装部45c例如通过对金属制板部件折弯成型来与电机保持部45a一体形成。
支架安装部45c配置于螺纹部件28的头部28a与渔线轮主体3之间。详细而言,支架安装部45c配置于螺纹部件28的头部28a与框架部件25之间。
支架安装部45c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详细而言,支架安装部45c通过安装部件、例如螺纹部件28安装于框架部件25的第一摆动轴部25c。更详细而言,支架安装部45c经由垫圈部件28c被螺纹部件28安装于第一摆动轴部25c。
具体而言,第一摆动轴部25c贯插于支架安装部45c的孔部。据此,支架安装部45c相对于第一摆动轴部25c能够摆动。垫圈部件28c配置于第一摆动轴部25c的顶端部。在该状态下,螺纹部件28与第一摆动轴部25c螺纹连接。即,通过螺纹部件28和垫圈部件28c防止支架安装部45c脱落。
<第一缓冲部>
如图9D所示,第一缓冲部20与平面C隔开间隔而配置,且与渔线轮主体3及电机组装体8接触,其中,平面C包含驱动轴55且与第一摆动轴心K1正交。详细而言,第一缓冲部20与平面隔开间隔而配置,且与渔线轮主体3及电机组装体8接触,其中,该平面包含驱动轴55的旋转轴心、即驱动轴心M1且与第一摆动轴心K1正交。
如图9C和图9D所示,第一缓冲部20配置于第二施力部件17与第一摆动轴心K1之间。另外,第一缓冲部20配置于爪部45b与第一摆动轴心K1之间。再者,如图9B和图9D所示,第一缓冲部20配置于电机支架45与渔线轮主体3之间。详细而言,第一缓冲部20配置于电机支架45与第二壳部件29之间。这些第一缓冲部20的配置在电机支架45被安装在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上的状态下被定义。
具体而言,第一缓冲部20具有第一缓冲部件20a(支架用缓冲部件的一例),该第一缓冲部件20a与电机支架45及渔线轮主体3接触。在此,例如,第一缓冲部件20a实质上形成为矩形柱状。第一缓冲部件20a由合成树脂构成。
此外,第一缓冲部件20a只要能够与电机支架45及渔线轮主体3接触且能够与电机支架45及渔线轮主体3中的任一方滑动,就可以为任意形状、任意材质。
如图9C和图9D所示,第一缓冲部20在驱动轴心M1延伸的驱动轴方向(沿着驱动轴心M1的驱动轴方向)上配置于第二施力部件17与第一摆动轴心K1之间。另外,第一缓冲部件20a在驱动轴方向上配置于爪部45b与第一摆动轴心K1之间。
如图9D所示,第一缓冲部件20a在第一摆动轴心K1延伸的摆动轴方向(沿着第一摆动轴心K1的摆动轴方向)上配置于电机支架45与渔线轮主体3之间。详细而言,第一缓冲部件20a在摆动轴方向上配置于电机支架45与第二壳部件29之间,且安装于第二壳部件29。在此,如图9B和图9D所示,第一缓冲部件20a通过安装机构、例如粘接材料安装于第二壳部件29的安装凹部29f。
在该状态下,第一缓冲部件20a与电机组装体8、例如电机支架45接触。据此,当电机组装体8相对于渔线轮主体3摆动时,第一缓冲部件20a在与电机组装体8(电机支架45)接触的状态下滑动。
<离合器部件>
离合器部件11被用于接通(ON)或断开(OFF)从电机9到卷线筒7的旋转的传递。
如图11A所示,离合器部件11以绕第二摆动轴心K2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如图4所示,第二摆动轴心K2在沿与第一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二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
“在沿与第一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包含有“在与第一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上从渔线轮主体3的外侧观察渔线轮主体3时”这样的意思。另外,此处所记载的内容也可以解释为“在沿着第一旋转轴心J1的方向(卷线筒轴向)上,第二摆动轴心K2与第二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
在该配置下,如图11B所示,在第二摆动轴心K2与第二旋转轴心J2之间,离合器部件11推压驱动轴55。据此,离合器部件11使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另一方面,如图11C所示,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驱动轴55接触卷线筒7(第一凸缘部49)而使卷线筒7旋转。
在此,将为了使驱动轴55离开第一凸缘部49而离合器部件11推压驱动轴55的姿势记载为第一姿势。第一姿势为图11B所示的姿势。另一方面,将驱动轴55接触第一凸缘部49且离合器部件11离开驱动轴55的姿势记载为第二姿势。第二姿势为图11C所示的姿势。
在第一姿势中,离合器部件11被使用者摆动操作。在第二姿势中,使用者对离合器部件11的操作被解除。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的姿势变更、即离合器部件11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的摆动由第一施力部件15来辅助。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的姿势变更、即离合器部件11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的摆动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来进行。
如图11A~图11C所示,离合器部件11具有:离合器用安装部57,其能够摆动地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和推压部59,其设置于离合器用安装部57。另外,离合器部件11还具有:延长部61,其从离合器用安装部57朝外方延伸;和内盖部63,其设置于延长部61。再者,离合器部件11还具有卡止孔64,该卡止孔64与第一施力部件15卡合。
如图11A所示,离合器用安装部57具有第一孔部57a和第二孔部57b。框架部件25的第二摆动轴部25f贯插于第一孔部57a。第二孔部57b形成为其直径大于第一孔部57a的直径。
在此,用于防止离合器部件11脱落的防脱部件、例如螺纹部件58被拧入于第二摆动轴部25f的内周部。在该状态下,螺纹部件58的头部与第二孔部57b的底部相向而配置。详细而言,螺纹部件58的头部经由垫圈部件与第二孔部57b的底部相向而配置。如此一来,离合器用安装部57以绕第二摆动轴部25f能够摆动的方式被安装。
推压部59为推压驱动轴55的部分。推压部59在第二摆动轴心K2与第二旋转轴心J2之间推压驱动轴55。推压部59以从离合器用安装部57的外周朝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离合器用安装部57且与之一体。推压部59以在第二摆动轴心K2与第二旋转轴心J2之间能够与驱动轴55接触的方式形成于离合器用安装部57且与之一体。例如,在第一姿势中,推压部59在第二摆动轴心K2与第二旋转轴心J2之间接触于驱动轴55,并推压驱动轴55。在第二姿势中,推压部59解除对驱动轴55的推压。
如图1和图11A所示,延长部61为从配置于内部空间S的离合器用安装部57朝外部空间G延伸的部分。延长部61贯插于设置在第一壳部件27(第一壳主体27a)的长孔部27c。延长部61的顶端部配置于外部空间G。配置于外部空间G的延长部61的顶端部作为能够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来发挥功能。
内盖部63被用于堵塞长孔部27c。内盖部63在长孔部27c与离合器用安装部57之间设置于延长部61,以堵塞长孔部27c。例如,内盖部63以沿着长孔部27c的方式形成于延长部61且与之一体。内盖部63配置于内部空间S。更详细而言,即使离合器部件11摆动,内盖部63也以能够从内部空间S侧堵塞长孔部27c的方式沿着长孔部27c从延长部61延伸。
如图11A所示,第一施力部件15卡合于卡止孔64。卡止孔64设置于推压部59。详细而言,卡止孔64在沿着第二摆动轴心K2的方向上贯通推压部59。第一施力部件15的第二臂部15c(后述)卡止于卡止孔64。
<防渔线脱落部件>
各防渔线脱落部件13被用于卡止渔线。如图14所示,各防渔线脱落部件13通过将一根线材部件折弯而形成。
如图13所示,各防渔线脱落部件13在卷线筒轴5的轴向上配置于比第二凸缘部51的外侧面靠内侧的位置。详细而言,各防渔线脱落部件13通过朝卷线主体部47侧折弯而在卷线筒轴向上配置于比第二凸缘部51的外侧面靠内侧的位置。另外,各防渔线脱落部件13在卷线筒轴5的径向上配置于比第二凸缘部51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13和图14所示,各防渔线脱落部件13具有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和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为卡止渔线的部分。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形成为钩状,以能够从第二凸缘部51的外侧卡止渔线。
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配置于第二凸缘部51的各第三凹部51b(参照图13)。另外,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的基端部、即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与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连接的部分C(连接部)配置于各第一槽部51c。
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和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的连接部C为防渔线脱落部件13折弯的部分。在该连接部C,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朝卷线主体部47侧折弯。
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的一部分在卷线筒轴向上配置于比第二凸缘部51的内侧面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另外,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的一部分在卷线筒轴向上配置于比第一槽部51c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
在此,在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上形成为钩状的部分中的弯曲部65a配置于比第二凸缘部51的内侧面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另外,弯曲部65a配置于比第一槽部51c靠卷线主体部47侧的位置。
除弯曲部65a以外的部分配置于各第三凹部51b的内部。尤其是,在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上形成为钩状的部分的顶端部65b配置于各第三凹部51b的内部。
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安装于卷线筒7。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作为防渔线脱落部件13的防脱部发挥功能。例如,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实质上形成为圆弧状。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配置于环状的第二台阶部47b,该第二台阶部47b设置于第二凸缘部51的内周侧。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通过将端帽部件52的圆环部52a安装于设置在第二凸缘部51的内周侧的第一台阶部47a,来将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安装于端帽部件52的凸缘部52b与卷线筒7的第二台阶部47b之间。
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为连接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和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的部分。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由在一方向上较长的两根线材形成。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配置于第二凸缘部51的各第一槽部51c。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即上述的连接部C(折弯部)配置于第一槽部51c的内部。即,防渔线脱落用连接部69和防渔线脱落用卡止部65在第一槽部51c的内部相连接。
具有这种结构的各防渔线脱落部件13通过由端帽部件52将防渔线脱落用安装部67安装于设置在第二凸缘部51的内周侧的第二台阶部47b而安装于卷线筒7。
如上所述,通过构成防渔线脱落部件13,并将其安装于第二凸缘部51,在电动渔线轮1被操作时,即使渔线配置于第二凸缘部51的外侧,也能够防止渔线卡在卡止部65。
<第一施力部件>
第一施力部件15使离合器部件11离开驱动轴55。第一施力部件15对离合器部件11朝离开驱动轴55的方向施力。详细而言,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第一施力部件15对离合器部件11朝离开驱动轴55的方向施力。
如图11A所示,第一施力部件15卡合于固定在第一壳部件27的框架部件25与离合器部件11。第一施力部件15例如为扭转弹簧。
第一施力部件15具有第一线圈部15a、第一臂部15b和第二臂部15c。如在框架部件25的说明中所示,第一线圈部15a配置于框架部件25的第二突出部25d的外周部。第一臂部15b卡止于框架部件25的第三卡合凹部25e。第二臂部15c在第一施力部件15的第一线圈部15a被拧弯的状态下卡止于离合器部件11的卡止孔64。
如此,通过将第一施力部件15卡合于离合器部件11和框架部件25,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离合器部件11通过第一施力部件15相对于框架部件25绕第二摆动轴心K2摆动。据此,离合器部件11的姿势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变更。
<第二施力部件>
第二施力部件17使驱动轴55接近卷线筒7。第二施力部件17对电机9施力,以使驱动轴55接近卷线筒7。详细而言,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第二施力部件17对电机主体53施力,以使驱动轴55接近卷线筒7(第一凸缘部49)。
第二施力部件17为了使驱动轴55接近卷线筒7,而卡合于渔线轮主体3和电机组装体8。如图9A所示,第二施力部件17具有第二线圈部17a、第三臂部17b和第四臂部17c。
第二线圈部17a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的第一突出部25a的外周部。第三臂部17b卡止于渔线轮主体3、例如框架部件25的卡止槽部25b。第四臂部17c卡止于电机组装体8、例如电机支架45的爪部45b。
如此,第二施力部件17卡合于电机组装体8(电机支架45)和渔线轮主体3(框架部件25)。据此,当离合器部件11对驱动轴55的推压被解除时,电机9通过第二施力部件17相对于渔线轮主体3(框架部件25)绕第一摆动轴心K1摆动。据此,电机9的驱动轴55接触卷线筒7的第一凸缘部49,而使卷线筒7旋转。
<总结>
在电动渔线轮1中,电机9的驱动轴55的第二旋转轴心J2沿与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错开的方向延伸。离合器部件11的第二摆动轴心K2沿与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错开的方向延伸。在沿与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离合器部件11的第二摆动轴心K2与驱动轴55的第二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在该配置下,在离合器部件11的第二摆动轴心K2与驱动轴55的第二旋转轴心J2之间,离合器部件11推压驱动轴55。据此,离合器部件11使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
如此,在电动渔线轮1中,能够通过离合器部件11使驱动轴55离开卷线筒7。另外,在沿与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离合器部件11的第二摆动轴心K2与驱动轴55的第二旋转轴心J2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在沿着卷线筒7的第一旋转轴心J1的方向观察时,能够缩窄驱动轴55和第二旋转轴心J2的间隔。据此,能够使渔线轮主体3的高度尺寸变小。
在电动渔线轮1中,防渔线脱落部件13在卷线筒轴5的轴向上配置于比第二凸缘部51的外侧面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进行钓鱼时渔线配置于第二凸缘部51的轴向外侧,渔线也不容易卡在防渔线脱落部件13。即,在电动渔线轮1中,能够防止在使用渔线轮时渔线卡在防渔线脱落部件13。
在电动渔线轮1中,渔线侵入限制部35覆盖第一凸缘部49的外周部,因此,能够限制渔线侵入到主壳体21与第一凸缘部49之间。即,在本电动渔线轮1中,能够限制渔线侵入到渔线轮主体3与第一凸缘部49之间。
在电动渔线轮1中,第一缓冲部20(第一缓冲部件20a)与渔线轮主体3及电机组装体8接触,因此,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8传递到渔线轮主体3的振动。另外,在本电动渔线轮1中,第一缓冲部20(第一缓冲部件20a)与上述平面隔开间隔而配置。据此,能够使驱动轴55可靠地与卷线筒7接触。即,在本电动渔线轮1中,不会妨碍驱动轴55和卷线筒7的接触,能够降低从电机组装体8传递到渔线轮主体3的振动。
[其他实施方式]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出了主壳体21具有2个壳部件(第一壳部件27和第二壳部件29)的情况的例子,但是,构成主壳体21的壳部件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出了第一缓冲部件20a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第二壳部件29)的情况的例子,但是,第一缓冲部件20a也可以安装于电机组装体8(电机支架45)。在这种情况下,当电机组装体8摆动时,第一缓冲部件20a与渔线轮主体3(第二壳部件29)滑动。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缓冲部20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第二壳部件29)与电机支架45之间的情况的例子。代替于此,第一缓冲部20也可以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框架部件25)与电机9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A所示,第一缓冲部20具有第二缓冲部件20b(电机用缓冲部件的一例),该第二缓冲部件20b与渔线轮主体3(框架部件25)及电机9接触。第二缓冲部件20b例如安装于框架部件25和电机9中的任一方。
此外,可以不使用第一缓冲部件20a而单独使用第二缓冲部件20b,也可以将第二缓冲部件20b与第一缓冲部件20a一起使用。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出了电动渔线轮1具有第一缓冲部20的情况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如图15B所示,电动渔线轮1还可以具有第二缓冲部120。
第二缓冲部120设置于螺纹部件28(安装部件的一例),且与电机支架45接触。详细而言,第二缓冲部120直接以及/或者间接地与电机支架45接触。
例如,第二缓冲部120还可以具有第三缓冲部件120a(头部侧的缓冲部件的一例),该第三缓冲部件120a配置于头部28a与支架安装部45c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缓冲部件120a也可以经由垫圈部件28c配置于头部28a与支架安装部45c之间。
(e)在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d)中,如图15B所示,表示出了第三缓冲部件120a经由垫圈部件28c配置于头部28a与支架安装部45c之间的情况的例子。代替于此,第三缓冲部件120a也可以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第一摆动轴部25c与支架安装部45c之间。另外,除了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d)以外,第三缓冲部件120a也可以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的第一摆动轴部25c与支架安装部45c之间。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金属制的板部件折弯成型来形成电机支架45,但是,板部件也可以由树脂或者减振钢板形成。另外,通过由这种材料形成,在电机支架45和渔线轮主体3接触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电机支架45作为缓冲部。在这种情况下,电机支架45与渔线轮主体3接触的部分可以为电机支架45本身,也可以作为接触部而追加到电机支架45。另外,电机支架45与渔线轮主体3接触的部分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缓冲部20、120一起使用,也可以不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缓冲部而单独使用电机支架45与渔线轮主体3接触的部分。

Claims (8)

1.一种电动渔线轮,其安装有竿梢,其特征在于,
具有渔线轮主体、卷线筒轴、卷线筒、电机组装体和第一缓冲部,其中,
所述卷线筒轴安装于所述渔线轮主体;
所述卷线筒以绕第一旋转轴心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卷线筒轴;
所述电机组装体具有电机和电机支架,其中,所述电机具有驱动轴,该驱动轴绕沿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心错开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心旋转且通过与所述卷线筒接触来使所述卷线筒旋转,所述电机支架保持所述电机且能够绕摆动轴心相对于所述渔线轮主体摆动;
所述第一缓冲部与包含所述驱动轴且与所述摆动轴心正交的平面隔开间隔而配置,且与所述渔线轮主体及所述电机组装体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缓冲部具有支架用缓冲部件,所述支架用缓冲部件与所述电机支架及所述渔线轮主体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缓冲部具有电机用缓冲部件,所述电机用缓冲部件与所述电机及所述渔线轮主体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为了使所述驱动轴接近所述卷线筒而卡合于所述渔线轮主体及所述电机组装体,
所述第一缓冲部配置于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摆动轴心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支架具有: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电机;和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且与所述施力部件卡合,
所述第一缓冲部配置于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摆动轴心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安装部件,其用于将所述电机支架安装于所述渔线轮主体;和
第二缓冲部,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件且与所述电机支架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头部和安装于所述渔线轮主体的轴部,
所述电机支架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配置于所述头部与所述渔线轮主体之间,
所述第二缓冲部具有头部侧缓冲部件,所述头部侧缓冲部件配置于所述头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缓冲部具有渔线轮主体侧缓冲部件,所述渔线轮主体侧缓冲部件配置于所述渔线轮主体与所述安装部之间。
CN201810717260.9A 2017-07-03 2018-07-03 电动渔线轮 Active CN109197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0500A JP7040904B2 (ja) 2017-07-03 2017-07-03 電動リール
JP2017-130500 2017-07-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7806A true CN109197806A (zh) 2019-01-15
CN109197806B CN109197806B (zh) 2021-11-09

Family

ID=64990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17260.9A Active CN109197806B (zh) 2017-07-03 2018-07-03 电动渔线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40904B2 (zh)
KR (1) KR102583874B1 (zh)
CN (1) CN109197806B (zh)
TW (1) TWI75750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60011068B1 (ko) * 1994-02-07 1996-08-20 안병두 자동 낚시 릴
JPH0956309A (ja) * 1995-08-21 1997-03-04 Ryobi Ltd 魚釣りリール用クラッチ機構
JP2004208361A (ja) * 2002-12-24 2004-07-22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US6896216B2 (en) * 2001-08-27 2005-05-24 Daiwa Seiko, Inc. Fishing reel
JP2007060931A (ja) * 2005-08-29 2007-03-15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8072978A (ja) * 2006-09-22 2008-04-03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12060960A (ja) * 2010-09-17 2012-03-29 Shimano Inc 電動リール
JP2013022007A (ja) * 2011-07-26 2013-02-04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
JP2016019551A (ja) * 2015-11-05 2016-02-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CN205902678U (zh) * 2016-08-24 2017-01-25 王夕仁 一种电动渔线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9227B2 (ja) 1997-10-06 2001-07-16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クリーンボックス、クリーン搬送方法及び装置
JP4314594B1 (ja) 2008-09-09 2009-08-19 有限会社大館精工 釣り用電動リール
JP5707074B2 (ja) 2010-09-17 2015-04-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JP5758722B2 (ja) 2011-06-30 2015-08-0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JP3189227U (ja) 2013-12-19 2014-02-27 山田電器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リ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60011068B1 (ko) * 1994-02-07 1996-08-20 안병두 자동 낚시 릴
JPH0956309A (ja) * 1995-08-21 1997-03-04 Ryobi Ltd 魚釣りリール用クラッチ機構
US6896216B2 (en) * 2001-08-27 2005-05-24 Daiwa Seiko, Inc. Fishing reel
JP2004208361A (ja) * 2002-12-24 2004-07-22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7060931A (ja) * 2005-08-29 2007-03-15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8072978A (ja) * 2006-09-22 2008-04-03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12060960A (ja) * 2010-09-17 2012-03-29 Shimano Inc 電動リール
JP2013022007A (ja) * 2011-07-26 2013-02-04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
JP2016019551A (ja) * 2015-11-05 2016-02-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CN205902678U (zh) * 2016-08-24 2017-01-25 王夕仁 一种电动渔线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04216A (ko) 2019-01-11
TWI757500B (zh) 2022-03-11
CN109197806B (zh) 2021-11-09
JP2019013155A (ja) 2019-01-31
TW201906532A (zh) 2019-02-16
JP7040904B2 (ja) 2022-03-23
KR102583874B1 (ko)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88695A1 (ja) 保持装置
CN111628553A (zh) 耳机充电盒
CN109197806A (zh) 电动渔线轮
CN110999880B (zh) 钓具用卷线器
JP2008080946A (ja) キャップ装置
CN101725623A (zh) 枢纽器
CN107217937B (zh) 铰链组件及具有该铰链组件的冰箱
KR100813607B1 (ko) 힌지 어셈블리
US11760175B2 (en) Winding shade device
JP2005157158A (ja) スクリーン装置
CN108990930A (zh) 电动渔线轮
CN107435214B (zh) 洗衣机
CN108990929A (zh) 钓鱼用渔线轮
CN108990932A (zh) 电动渔线轮
JP5338771B2 (ja) 端子カバー開閉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04460109U (zh) 不松动的灯具座
CN219008566U (zh) 一种能按序拿取的医疗器械收纳盒
JP2019013155A5 (zh)
CN219730197U (zh) 便于装配式收线总成和智能式体脂秤
CN213661887U (zh) 充电盒的开盖阻尼结构
JP2018201451A5 (zh)
CN215420685U (zh) 开合盖结构以及无线耳机充电盒
CN212690967U (zh) 一种防火用明装自锁插座
CN116462062A (zh) 便于装配式收线总成和智能式体脂秤
JP2005319929A (ja) 電動格納式ドアミラ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