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32745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32745B CN109132745B CN201710500223.8A CN201710500223A CN109132745B CN 109132745 B CN109132745 B CN 109132745B CN 201710500223 A CN201710500223 A CN 201710500223A CN 109132745 B CN109132745 B CN 1091327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vator
- counterweight
- car
- height
- collision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7/00—Hoistway equipment
- B66B17/12—Counterpoi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8—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66B5/0031—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for safety reas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66B5/282—Structure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的高度和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不同。本发明可以有效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建筑物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的要求,提高电梯的应对能力,避免客户土建浪费,提高土建空间利用率。针对电梯标准GB7588的修订,特别是关于轿顶防护栏高度一项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得电梯系统在贯标设计时,容易实现土建尺寸要求不增加。与其它针对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要求的方法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通用性强、可行性高,并且在应对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方面非常灵活,特别有利于应对旧楼电梯改造项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可有效降低对于建筑物土建要求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电梯部件的安装空间,同时为了保护工作人员所需的安全空间和安全距离,升降电梯对于电梯升降通道的顶层高度、底坑深度有垂直高度的要求,具体详见我国现行电梯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其中的5.7.1明确记载了对电梯顶层高度的相关规定,同时5.7.3.3记载了对电梯底坑深度的相关规定。
为了避免在轿顶上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发生跌落至电梯升降通道的危险,电梯轿顶通常配置有轿顶防护栏。对于电梯系统,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电梯升降通道的最小顶层高度时采用的限制条件为轿顶防护栏与升降通道顶部天花板之间的距离,即最小顶层高度和轿顶防护栏高度直接相关。
GB7588-2003中对于轿顶防护栏的高度也有明确的规定,参见8.13.3.2,根据轿顶防护栏扶手外缘到升降通道壁的水平自由距离,轿顶防护栏扶手的高度为:
1)当水平自由距离不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0.7m;
2)当水平自由距离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1.1m。
在最新的欧洲标准EN81-20:2014中,对于轿顶防护栏的防坠落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将以上判断条件中“水平自由距离”从0.85m减小到了0.5m,并且将测量位置从轿顶防护栏扶手外缘改为了扶手内缘。目前,中国标准GB7588正在参照EN81-20:2014进行修订,预计近期会公布生效,其中对于轿顶防护栏高度的规定同EN81-20:2014。
若按照EN81-20:2014或GB7588的新标准要求,将使得大量原本只需要配置0.7m高轿顶防护栏的电梯,现在必须配置1.1m高的轿顶防护栏。尤其对于无机房电梯,驱动装置布置在升降通道内,一般位于升降通道壁和轿厢之间,此时上述“水平自由距离”在设计上难以控制在0.5m之内,即必须使用1.1m高度轿顶防护栏。
轿顶防护栏高度从0.7m增加为1.1m,对于最小顶层高度由轿顶防护栏高度限制的电梯,将直接造成最小顶层高度要求增加0.4m。可以预见的是,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电梯对于建筑物的顶层高度要求需要增加,电梯的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是,针对旧楼电梯改造项目,如果旧梯顶层高度按照GB7588-2003计算可行,而改造时按照GB7588新标准要求,即使考虑用同样的梯种进行应对,可能由于新老标准规定的差异,轿顶防护栏高度须由0.7m增加为1.1m也会造成土建顶层高度不够而无法实现。
在底坑深度要求方面,对于电梯系统,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底坑深度的限制条件为轿厢最低部件(一般为轿底或安全钳)与升降通道底坑地面或底坑内固定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距离。由于底坑深度计算的决定项,其高度等尺寸比较死板,灵活性差,造成最小底坑深度要求难以降低。而对于电梯项目,由于建筑物的限制,很多项目底坑深度难以做大,且底坑是建筑物最先建造完成的部分,对于很多建设中的项目,要求整改底坑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不能减小,也将造成电梯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
目前已经公开的一项专利中(公告号CN102910516B,公告日2015年7月22日)公布了一种旋转式的轿顶护栏,其通过上下分段设置竖杆和活动杆,使得护栏的活动杆通过旋转带动第二横杆一起收拢至与第一横杆重合,以降低护栏高度,从而适应无机房电梯在顶层停靠时轿顶与主机之间间距偏小的情况,这样满足轿顶上方空间较小的布置情况,不影响轿厢正常运行。护栏的活动杆还能旋转打开至竖杆的上方,提高护栏高度,以满足标准中对于护栏高度的要求,同时限位开关禁止电梯轿厢运行,保障工作人员在电梯轿顶进行检修或其他操作的安全。
该专利的原理是提供一种旋转式的轿顶防护栏,该轿顶防护栏的高度可以变化,从而实现降低对于电梯土建顶层高度的要求。但是这种轿顶防护栏的高度变化并不是自动进行,而需要人工操作。易知,当工作人员位于轿顶时,可能由于疏忽或故意,未提高轿顶防护栏高度而电梯仍可以正常运行,此时一方面轿顶防护栏高度不满足国标要求,另一方面在实际使用上,也存在着由于轿顶防护栏高度不足而人员可能跌落电梯升降通道的风险。可见,上述专利并不是一种可靠的降低电梯土建顶层高度要求的方案。另外,该专利的方案并不能降低对于电梯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
已经公开的另一项专利中(公告号CN201309784Y,公告日2009年9月16日)公布了一种电梯缓冲装置,其包括:一缓冲器,固定布置在活塞顶板的上面;一能带动活塞和活塞顶板上的缓冲器作上下伸缩的液压驱动系统,所述液压驱动系统包括:下油腔和一与下油腔连接的液控单向阀I,上油腔和一与上油腔连接的液控单向阀II,电磁换向阀、液压泵、溢流阀、油箱和一活塞构成,所述活塞布置在上下油腔的中间,活塞在油腔中上下活动。该装置具有使缓冲器上下伸缩的结构,能自动控制缓冲器停在所需的高度,有利于底坑中进行检修作业,且保护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可以减少底坑深度和顶层高度。
该专利的原理是提供一套装置,可以改变缓冲器在底坑中的高度位置,从而实现降低对于电梯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的要求。但存在的问题是:1)装置采用液压机构及控制,结构复杂,成本高;2)体积较大,在底坑内难以布置,还可能占用底坑内避险空间,反而增大底坑深度要求;3)复杂的液压系统可能存在响应慢、漏油污染等问题。另外,新增的这套液压系统还需要能够承受轿厢或配重沉底时的冲击力要求,设计上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不但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顶层高度和底坑深度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梯装置,包括轿厢、配重、牵引绳、驱动装置、轿厢导轨、配重导轨、轿厢侧缓冲器、配重侧缓冲器;所述轿厢和配重通过牵引绳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通过牵引绳驱动轿厢沿轿厢导轨竖向移动,同时驱动配重沿配重导轨竖向移动;所述轿厢侧缓冲器和配重侧缓冲器分别设置在轿厢移动路线和配重移动路线的终端位置附近,且轿厢和配重分别设置有与轿厢侧缓冲器和配重侧缓冲器相配合的撞块;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的高度和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不同。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大于电梯处于正常状态时的高度。更佳的,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比电梯处于正常状态时的高度大至少400mm。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在电梯处于正常状态和电梯可能冲顶或沉底时均处于自锁状态。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作动器的驱动下变化高度,且该作动器接收一触发信号驱动撞块变化高度。
其中,所述作动器接收的触发信号为电梯的控制装置发出的电信号或者为机械信号。
其中,所述作动器接收的触发信号采集的信号源为轿厢或配重的速度、轿厢或配重在升降通道的位置。
其中,所述作动器的驱动方式为弹簧式、拉索式、电机式、电磁铁式。
较佳的,所述轿厢或配重上设置有若干打板,所述升降通道中及升降通道的上下终端位置设有与打板配合的开关,且开关均与电梯的控制装置电性连接,而电梯的控制装置与作动器电性连接。
较佳的,所述轿厢侧撞块和/或配重侧撞块为四边形结构,包括四根连杆和一块撞板,两根连杆的一端分别与轿厢和/或配重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结点与另外两根连杆的一端连接,而另外两根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撞板连接,所述撞板与轿厢侧缓冲器和/或配重侧缓冲器位置对应,两个结点上安装有一根轴,该轴的一端自由,另一端与一动作杆连接,所述动作杆与升降通道中及升降通道的上下终端位置设置的若干打板配合,所述轴位于两个结点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一拉簧。
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1、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建筑物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的要求,提高电梯的应对能力,避免客户土建浪费,提高土建空间利用率;
2、适用于电梯标准GB7588的修订,特别是针对轿顶防护栏高度一项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得电梯系统在贯标设计时,容易实现土建尺寸要求不增加;
3、与针对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要求的其它方法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通用性强、可行性高;
4、可以灵活应对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方面的问题,特别适用于旧楼电梯改造项目。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梯系统示意图;
图2是轿厢冲顶、配重沉底时的电梯系统示意图;
图3是轿厢沉底、配重冲顶时的电梯系统示意图;
图4是目前电梯上采用的缓冲器撞块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其中配重侧撞块高度可变;
图6是本发明第二种结构的示意图,其中轿厢侧撞块高度可变;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现方式;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此时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此时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为升降通道;12为机房;
21为轿厢;22为轿厢侧撞块;23为轿厢侧滑轮;24为轿顶防护栏;25为配重;26为配重侧撞块;27为配重侧滑轮;28为导靴;29为撞块座;30为螺栓组件;
31为驱动装置;32为导向滑轮;
41为牵引绳;42为补偿索;
51为轿厢侧绳头;52为配重侧绳头;53为控制装置;
61为轿厢侧缓冲器;62为轿厢侧缓冲器支持座;63为配重侧缓冲器;64为配重侧缓冲器支持座;
71为打板;72为开关;
81为连杆;82为撞板;83为轴;84为结点;85为拉簧;86为动作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所示为电梯系统示意图,该图所示为目前最为普遍的绕绳比i=2的有机房电梯。在垂直方向上,升降通道11位于最高层站地平面之上的部分称为顶层,其垂直高度称为顶层高度,以OH表示;升降通道11位于最低层站地平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底坑,其垂直高度称为底坑深度,以PD表示。
轿厢21与配重25布置于升降通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导轨和配重导轨(图中未表示出)进行导向,由卷挂在驱动装置31上的牵引绳41悬挂。轿厢21和配重25由布置于机房12中的驱动装置31驱动,在驱动装置31的驱动下二者在升降通道11内沿垂直方向朝相反方向移动。在轿厢21上设置有轿厢侧滑轮23,在配重25上设置有配重侧滑轮27。牵引绳41绕过轿厢侧滑轮23并经导向滑轮32导向绕过配重侧滑轮27,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机房12中,根据位置区分为轿厢侧绳头51和配重侧绳头52。电梯的控制装置53也布置于机房12之中。
轿厢侧缓冲器61和配重侧缓冲器63分别设置在轿厢21和配重25移动路线的终端位置附近,通常位于升降通道11的底坑内,如图1所示。轿厢侧缓冲器61、配重侧缓冲器63和底坑地面之间分别有轿厢侧缓冲器支持座62、配重侧缓冲器支持座64,以保证缓冲器安装高度和抵抗冲击。轿厢21上设置有和轿厢侧缓冲器61相配合的轿厢侧撞块22,当轿厢21沉底撞击轿厢侧缓冲器61时,轿厢侧撞块22和轿厢侧缓冲器61接触并接受冲击;配重25上设置有和配重侧缓冲器63相配合的配重侧撞块26,在配重25沉底撞击配重侧缓冲器63时,配重侧撞块26和配重侧缓冲器63接触并接受冲击。
对于轿厢21,其轿厢室高度为HC,轿底加安全钳等的高度为L12。轿厢21顶部设置有轿顶防护栏24,其高度为L11。正常运行时,轿厢21在最低层站平层时,轿厢侧撞块22和轿厢侧缓冲器61之间的距离称为轿厢侧越程,以RB表示;轿厢21在最高层站平层时,配重侧撞块26和配重侧缓冲器63之间的距离称为配重侧越程,以RC表示。轿厢侧撞块22的高度为d1,配重侧撞块26的高度为d2。
缓冲器处于自由状态时,轿厢侧缓冲器61的高度为L21,配重侧缓冲器63的高度为L22。缓冲器处于自由状态时和被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差称为缓冲器行程,以L23表示轿厢侧缓冲器61的行程,以L24表示配重侧缓冲器63的行程。对于大多数电梯系统,通常L21=L22,L23=L24。轿厢侧缓冲器支持座62的高度为L31,配重侧缓冲器支持座64的高度为L32。
图2所示为轿厢冲顶,即配重沉底时的电梯系统示意图,该图显示了最小顶层高度Min.OH的计算方法。对于电梯系统,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顶层高度Min.OH的限制条件为轿顶防护栏24顶部与升降通道11顶部天花板之间的距离。此时,配重25完全压在配重侧缓冲器63上,轿厢21达到最高位置,相较最高层站平层位置轿厢21上升的高度为RC+L24。此时,轿顶防护栏24顶部与升降通道11天花板之间的距离必须至少满足安全距离A,该安全距离A的确定参见电梯标准GB7588。易知,最小顶层高度的计算为:
Min.OH=HC+L11+RC+L24+A……………………………………………………(1)
从(1)式可知,Min.OH的计算和轿顶防护栏的高度L11直接相关。GB7588新标准执行之后,将有大量的电梯从配置0.7m的轿顶防护栏,改为配置1.1m的轿顶防护栏,该一项就将直接造成Min.OH值增加0.4m。
图3所示为轿厢沉底,即配重冲顶时的电梯系统示意图,该图显示了最小底坑高度Min.PD的计算方法。对于电梯系统,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底坑深度Min.PD的限制条件为轿厢最低部件(一般为轿底或安全钳)与升降通道11底坑地面或底坑内固定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距离。此时,轿厢21完全压在轿厢侧缓冲器61上,轿厢21达到最低位置,相较最低层站平层位置轿厢21下降的高度为RB+L23。此时,轿厢21的最低部件与升降通道11底坑地面或底坑内固定的最高部件(图示为底坑地面)之间的距离必须至少满足安全距离B,该安全距离B的确定参见电梯标准GB7588。被完全压缩后的轿厢侧缓冲器61的高度为L21-L23,易知,此时有
B=L31+(L21-L23)+d1……………………………………………………………(2)
而根据图1,可知最小底坑深度的计算为:
Min.PD=L12+d1+RB+L21+L31…………………………………………………(3)
(2)式代入(3)式,可得:
Min.PD=L12+RB+B+L23…………………………………………………………(4)
需要说明的是,图2、图3所示的最小顶层高度和小底坑深度的计算,考虑都由轿厢侧决定,这代表了大多数电梯的情况。若电梯系统的最小顶层高度和小底坑深度由配重侧决定,和轿厢侧同理。
图4所示为目前电梯上采用的缓冲器撞块示意图,图示以配重侧撞块为例。在配重25底部安装有配重侧撞块26,其包括若干块撞块座29,图4以两块为例,高度可以各有差异,撞块座29之间通过螺栓组件30连接。可见,目前电梯上所采用的缓冲器撞块为固定式的结构,高度不能实现自动变化。即使考虑到电梯日常维保时为了应对牵引绳41的伸长而需要拆除部分撞块座29,也必须人工参与其中,而且其目的也不是为了降低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的土建尺寸要求。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其中配重侧撞块26的高度可实现自动变化。在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配重侧撞块26的高度为d2,在电梯处于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紧急状态时,其高度为D2。
在电梯可能发生轿厢冲顶,即配重沉底时,电梯系统及时检测出并触发一作动器,配重侧撞块26的高度自动从d2变化为D2。同时,配重侧撞块26还具有自锁功能,高度变化达到稳定状态后,可使撞块保持在该高度并具有一定强度,可承受所要求的冲击力。普遍的,设定D2>d2,图5中以阴影填充部分表示配重侧撞块26的高度增加部分。
其后,如图5所示,轿厢21发生冲顶,此时配重25沉底,完全压在配重侧缓冲器63上。此时,轿厢21达到最高位置,与最高层站平层位置相比,轿厢21上升的高度为RC+L24-(D2-d2)。根据(1)式的计算原则,此时的最小顶层高度为:
Min.OH′=HC+L11+RC+L24-(D2-d2)+A………………………………………(5)
(1)式和(5)式比较,可得:
ΔMin.OH=Min.OH-Min.OH′=D2-d2……………………………………………(6)
以上(6)式中的ΔMin.OH=D2-d2即为采用第一种结构后,电梯系统对建筑物土建最小顶层高度Min.OH要求的减小值。
较佳的设计是对于配重侧撞块26,D2-d2=0.4m。参见(5)式,即使在GB7588新标准执行之后,需要配置1.1m高度的轿顶防护栏24,即L11的值从0.7m增加为1.1m,对电梯土建最小顶层高度Min.OH的要求仍可以保持同按现行标准计算值不变。
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种结构的示意图,其中轿厢侧撞块22的高度可实现自动变化。在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轿厢侧撞块22的高度为d1;在电梯处于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紧急状态时,其高度为D1。
在电梯可能发生轿厢沉底,即配重冲顶时,电梯系统及时检测出并触发一作动器,轿厢侧撞块22的高度自动从d1变化为D1。同时,轿厢侧撞块22还具有自锁功能,高度变化达到稳定状态后,可使撞块保持在该高度并具有一定强度,可承受所要求的冲击力。普遍的,设定D1>d1,图6中以阴影填充部分表示轿厢侧撞块22的高度增加部分。
其后,如图6所示,轿厢21发生沉底,完全压在轿厢侧缓冲器61上。此时,轿厢21达到最低位置,轿厢21的最低部件与升降通道11底坑地面或底坑内固定的最高部件(图示为底坑地面)之间须至少满足安全距离B。被完全压缩后的轿厢侧缓冲器61的高度为L21-L23,易知,此时有:
B=L31+(L21-L23)+D1……………………………………………………………(7)
而根据图1,最小底坑深度Min.PD的计算基于正常运行状态,轿厢21在最低层站平层时,此时轿厢侧撞块22高度为d1。最小底坑深度的计算为:
Min.PD′=L12+d1+RB+L21+L31…………………………………………………(8)
(7)式代入(8)式,可得:
Min.PD′=L12+(d1-D1)+RB+B+L23……………………………………………(9)
(9)式和(4)式比较,可得:
ΔMin.PD=Min.PD-Min.PD′=D1-d1……………………………………………(10)
以上(10)式中的ΔMin.PD=D1-d1即为采用第二种结构后,电梯系统对建筑物土建最小底坑深度Min.PD要求的减小值。
图7为本发明第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其中缓冲器撞块包括作动器,作动器接收触发信号,进而驱动撞块实现高度的变化。
所述作动器接收的触发信号,采集的信号源可以为轿厢21或配重25的速度,或者为轿厢21或配重25在升降通道11中的位置;而触发信号的形式可以为控制装置53发出的电信号或者为可以直接触发作动器的机械信号。
在图7中,以信号源为配重25在升降通道11内位置为例。具体的,配重25上设置有打板71,根据需要可以分多组配置。升降通道11中布置有开关72,在升降通道11的上下终端位置都有设置,用于监测配重25的冲顶和沉底,根据需要可以分多组配置。如果配重25冲顶或沉底,即轿厢21可能发生沉底或冲顶时,打板71触发开关72,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53。控制装置53按预设的控制程序判断后,决定是否对撞块的作动器发出电信号,以使得作动器驱动轿厢侧撞块22或配重侧撞块26变化高度。
容易想到的是,该实施方式的检测系统设置在轿厢21一侧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另外,利用图中未表示出的电梯系统本身的终端减速系统或平层感应装置系统或井道位置信息系统或驱动装置编码器或限速器编码器检测的轿厢或配重的速度、升降通道中的位置信息,也是有可行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方式举一反三地实现,故在此不作赘述。
图8、图9为本发明第二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以配重侧为例。配重25下部配置有配重侧撞块26,其为一种四边形的结构,由连杆81、撞板82、轴83、结点84、拉簧85、动作杆86组成。其中,两根连杆81的一端与配重25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结点84与另外两根连杆81的一端连接,而另外两根连杆81的另一端分别与撞板82连接,所述撞板82与配重侧缓冲器63位置对应,两个结点84上安装有一根轴83,该轴83的一端自由,另一端与一动作杆86连接,所述轴83位于两个结点84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一拉簧85。
所述配重侧撞块26根据高度可区分为两个稳定状态,其中图8所示为电梯正常运行时的状态,图9所示为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状态。
如图8所示,四根连杆81组成四边形结构,下部的撞板82正对配重侧缓冲器63(图中未表示出)。拉簧85沿着轴83拉伸,处于最大拉伸长度状态;连杆81之间通过结点84联接,该结点84还具有自锁功能,使配重侧撞块26保持在该高度并具有一定强度,可承受所要求的冲击力。轴83端部的动作杆86此时处于水平状态,该四边形结构保持锁定,配重侧撞块26总高度为d2。
在升降通道11内布置有打板(图中未表示出),较佳的在升降通道11的上下终端位置都有设置,其位置类似于图7中升降通道内开关72的设置。如果配重25冲顶或沉底,即轿厢21发生沉底或冲顶时,升降通道11内打板触发动作杆86。动作杆86被打板触发后,动作杆86由水平状态往垂直状态旋转,使得轴83和结点84之间的锁定得到释放。整个四边形结构在拉簧85的拉力作用下向内收拢,达到图9所示的另一个稳定状态,此时结点84再次自锁,使配重侧撞块26保持在该高度并具有一定强度,可承受所要求的冲击力,此时配重侧撞块26的总高度为D2。
该实现方式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拉簧起到了作动器的作用,不需要采用电机来驱动。另外,触发信号为可以直接触发作动器的机械信号,不需要控制装置53参与,避免了复杂的电气控制。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文讨论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启示的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也应当被认为落入本发明的技术范畴内。例如,将拉簧85改为电动机驱动螺杆的方式,或所述作动器的驱动原理为拉索、电动机、电磁铁等。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揭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法,以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以及多种替代方式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Claims (8)
1.一种电梯装置,包括轿厢、配重、牵引绳、驱动装置、轿厢导轨、配重导轨、轿厢侧缓冲器、配重侧缓冲器;
所述轿厢和配重通过牵引绳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通过牵引绳驱动轿厢沿轿厢导轨竖向移动,同时驱动配重沿配重导轨竖向移动;
所述轿厢侧缓冲器和配重侧缓冲器分别设置在轿厢移动路线和配重移动路线的终端位置附近,且轿厢和配重分别设置有与轿厢侧缓冲器和配重侧缓冲器相配合的撞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的高度和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不同;
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作动器的驱动下变化高度,且该作动器接收一触发信号驱动撞块变化高度,所述作动器的驱动方式为弹簧式、拉索式、电机式、电磁铁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大于电梯处于正常状态时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比电梯处于正常状态时的高度大至少4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在电梯处于正常状态和电梯可能冲顶或沉底时均处于自锁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器接收的触发信号为电梯的控制装置发出的电信号或者为机械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器接收的触发信号采集的信号源为轿厢或配重的速度、轿厢或配重在升降通道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或配重上设置有若干打板,所述升降通道中及升降通道的上下终端位置设有与打板配合的开关,且开关均与电梯的控制装置电性连接,而电梯的控制装置与作动器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侧撞块和/或配重侧撞块为四边形结构,包括四根连杆和一块撞板,两根连杆的一端分别与轿厢和/或配重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结点与另外两根连杆的一端连接,而另外两根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撞板连接,所述撞板与轿厢侧缓冲器和/或配重侧缓冲器位置对应,两个结点上安装有一根轴,该轴的一端自由,另一端与一动作杆连接,所述动作杆与升降通道中及升降通道的上下终端位置设置的若干打板配合,所述轴位于两个结点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一拉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00223.8A CN109132745B (zh) | 2017-06-27 | 2017-06-27 | 电梯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00223.8A CN109132745B (zh) | 2017-06-27 | 2017-06-27 | 电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32745A CN109132745A (zh) | 2019-01-04 |
CN109132745B true CN109132745B (zh) | 2022-02-18 |
Family
ID=64805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00223.8A Active CN109132745B (zh) | 2017-06-27 | 2017-06-27 | 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1327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90112B (zh) * | 2020-12-28 | 2024-05-31 | 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港口的电梯 |
CN112938708B (zh) * | 2021-02-05 | 2022-08-09 |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 电梯安全控制系统、安全控制方法以及安全控制装置 |
CN114955797A (zh) * | 2021-02-23 | 2022-08-30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15623A (ja) * | 1994-02-07 | 1995-08-15 |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 改造エレベータの緩衝器取付方法 |
JPH09194155A (ja) * | 1996-01-16 | 1997-07-29 | Hitachi Building Syst Co Ltd | エレベータ用油入緩衝器の試験装置 |
CN101844720A (zh) * | 2010-04-07 | 2010-09-29 | 东莞市快意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缓冲装置、电梯安全检修保护系统及其减少对电梯井道底坑或顶层建筑要求的方法 |
CN201825610U (zh) * | 2010-04-15 | 2011-05-11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用于实现浅底坑电梯的井道底部维修空间的安全装置 |
CN105314495A (zh) * | 2014-08-01 | 2016-02-10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 |
CN106144822A (zh) * | 2015-04-23 | 2016-11-23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 电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55940A (ja) * | 1999-03-11 | 2000-09-19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いおもり |
CN101481061A (zh) * | 2009-02-04 | 2009-07-15 | 上海永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垂直升降电梯的上机械阻止装置 |
CN201857180U (zh) * | 2010-11-05 | 2011-06-08 | 苏州默顿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观光电梯对重缓冲装置 |
CN102795525A (zh) * | 2012-08-03 | 2012-11-28 | 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防冲顶电梯的制动装置及电梯系统 |
CN104310154A (zh) * | 2014-10-29 | 2015-01-28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对重缓冲装置 |
CN205061204U (zh) * | 2015-07-07 | 2016-03-02 | 胡国良 | 无底坑电梯维修安全装置 |
-
2017
- 2017-06-27 CN CN201710500223.8A patent/CN1091327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15623A (ja) * | 1994-02-07 | 1995-08-15 |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 改造エレベータの緩衝器取付方法 |
JPH09194155A (ja) * | 1996-01-16 | 1997-07-29 | Hitachi Building Syst Co Ltd | エレベータ用油入緩衝器の試験装置 |
CN101844720A (zh) * | 2010-04-07 | 2010-09-29 | 东莞市快意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缓冲装置、电梯安全检修保护系统及其减少对电梯井道底坑或顶层建筑要求的方法 |
CN201825610U (zh) * | 2010-04-15 | 2011-05-11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用于实现浅底坑电梯的井道底部维修空间的安全装置 |
CN105314495A (zh) * | 2014-08-01 | 2016-02-10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轿厢底部安全装置 |
CN106144822A (zh) * | 2015-04-23 | 2016-11-23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 电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32745A (zh) | 2019-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32745B (zh) | 电梯装置 | |
CA2467673C (en) | Lift installation with a buffer for creating a zone of protection in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a method of creating a zone of protection | |
KR101478842B1 (ko) | 기설 엘리베이터의 개수 방법 및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CN101301976A (zh) | 电梯一体式安全装置 | |
CN205204545U (zh) | 杜绝下坠和冲顶事故的电梯 | |
US20030168290A1 (en) | Elevator without machine room | |
CN104724565A (zh) | 带触发机构的电梯制停装置 | |
CN103787173A (zh) | 升降机和方法 | |
KR102480892B1 (ko) | 기계실 없는 하부구동형 엘리베이터 | |
JP5050525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US20180244494A1 (en) | Safety system for a service space within an elevator shaft | |
EP1254070B1 (en) | Method for installing elevators | |
EP1454867B1 (en) | Elevator speed governor | |
JP2001354372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201390579Y (zh) | 电梯限位装置 | |
US20200031628A1 (en) | Elevator car apron | |
CN103738809B (zh) | 不满足滞留工况下电梯轿厢缓冲制动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3710601B (zh) | 用于电梯轿厢的超速监控的解决方案 | |
CN114955795A (zh) | 电梯升降组件及电梯系统 | |
CN209601876U (zh) | 一种无井道电梯 | |
US5238088A (en) | Pit buffer assembly for high speed elevators | |
CN211034781U (zh) | 室内电梯的平层检测运行装置 | |
CN107651530A (zh) | 升降机 | |
US20180215583A1 (en) | Absorber for elevator system rail | |
CN202296665U (zh) | 建筑施工电梯超高限位安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