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8491B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8491B
CN109088491B CN201810591751.3A CN201810591751A CN109088491B CN 109088491 B CN109088491 B CN 109088491B CN 201810591751 A CN201810591751 A CN 201810591751A CN 109088491 B CN109088491 B CN 1090884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peripheral member
stator core
inner peripheral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917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88491A (zh
Inventor
井上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88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8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88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84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确保定子相对于壳体的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且抑制从定子向壳体传递的振动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10)具备:定子铁芯(13);设置于定子铁芯的贯通孔(13H);嵌入于贯通孔并具有用于供螺栓(70)穿过的插通空间(SP)的筒状的插通构件。插通构件(30)具有:与贯通孔嵌合的筒状的外周构件(31);具有形成插通空间(SP)的中空部的筒状的内周构件(33);以及设置在外周构件与内周构件(33)之间的弹性构件(32)。内周构件(33)的下端部(33A)比外周构件的下端面(31b)及定子铁芯的下端面(13b)更向下方突出,内周构件的上端部(33B)比外周构件的上端面(31a)及定子铁芯的上端面(13a)更向上方突出。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出如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那样具备马达等旋转电机作为动力源的车辆。这样的旋转电机的定子通常通过螺栓紧固连结而固定于壳体。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通过螺栓紧固连结而固定于壳体的定子。该定子具有用于供紧固连结用螺栓穿过的紧固连结部,且在该紧固连结部设置有狭缝。通过该狭缝的作用来抑制定子的圆环振动模式的产生。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用于防止在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中从马达向转向设备传递的振动的马达防振机构。该马达防振机构为马达凸缘经由防振橡胶装配件而螺栓紧固连结于转向装置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9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36043号公报
在具备旋转电机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中,降低从旋转电机的定子向固定有该定子的壳体传递的振动在提高与车辆的振动及声音相关的舒适性上成为重要的课题。
专利文献1没有考虑降低从定子向壳体传递的振动。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马达防振机构为通过防振橡胶装配件承受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的结构。在成为车辆的动力源的马达中,定子铁芯暴露于油中及高温环境下。
因此,在将该马达防振机构适用于作为车辆的动力源的马达的情况下,由于防振橡胶的蠕变而无法充分确保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确保定子相对于壳体的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且抑制从定子向壳体传递的振动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结构如以下(1)~(8)所示那样。
(1)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定子10),其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其具备:圆环状的定子铁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13);贯通孔(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贯通孔13H),其沿着所述定子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筒状的插通构件(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插通构件30),其嵌入于所述贯通孔,并具有用于供所述螺栓穿过的插通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插通空间SP),所述插通构件具有:与所述贯通孔嵌合的筒状的外周构件(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外周构件31);具有形成所述插通空间的中空部的筒状的内周构件(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内周构件33);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周构件与所述内周构件之间的弹性构件(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弹性构件32),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端部33A)比所述外周构件及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面(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端面31b、下端面13b)更向所述轴向突出,并且在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第一端部与所述壳体接触,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上端部33B)比所述外周构件及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面(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上端面31a、上端面13a)更向所述轴向突出,并且在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第二端部与所述螺栓的螺栓头接触。
(2)在(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轴向的长度比所述弹性构件的所述轴向的长度长。
(3)在(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上端部33C)具有筒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筒部330a)和凸缘(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凸缘330b),该凸缘从所述筒部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定子铁芯及所述外周构件不接触。
(4)在(3)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凸缘的外径为所述弹性构件的外径以上。
(5)在(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定子铁芯由多个钢板的层叠体构成。
(6)在(5)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基础上,其中,在所述外周构件的外周面上沿着周向形成有多个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凸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凸部311)或凹部。
(7)在(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定子铁芯具有沿着所述定子的周向配置的多个所述贯通孔,在多个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贯通孔中嵌入有所述插通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在内周构件的第一端部与壳体接触且内周构件的第二端部与螺栓头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从而内周构件由壳体和螺栓头夹入。由此,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经由内周构件向壳体传递,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定子相对于壳体的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
另外,第一端部比外周构件及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面更向轴向突出,第二端部比外周构件及定子铁芯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面更向轴向突出,因此在定子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在壳体与定子铁芯及外周构件之间、以及螺栓头与定子铁芯及外周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因此,能够防止从定子铁芯及外周构件向壳体传递振动。另外,定子铁芯及外周构件的振动由弹性构件衰减,因此能够抑制从定子铁芯及外周构件向壳体传递振动。
根据(2)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在将定子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能够在螺栓头或壳体与弹性构件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防止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向弹性构件传递的情况,能够提高弹性构件的耐久性。
根据(3)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在将定子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能够在由内周构件的凸缘与壳体夹着的空间配置弹性构件。因此,即使在弹性构件剥离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弹性构件向贯通孔外脱离。
根据(4)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即使在弹性构件剥离了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该弹性构件向贯通孔外脱离。
根据(5)的旋转电机的定子,能够通过在制造的定子铁芯的贯通孔中嵌入插通构件来矫正在包含贯通孔的定子铁芯的制造时产生的钢板彼此的位置错动。因此,能够提高定子的磁特性而实现进一步的低振动化。
根据(6)的旋转电机的定子,能够降低从插通构件向定子铁芯施加的应力,并能够提高定子的磁特性而实现进一步的低振动化。
根据(7)的旋转电机的定子,能够减少插通构件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旋转电机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定子的一端侧的线圈端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定子的另一端侧的线圈端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线圈中的1个线圈段组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定子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的图1的V-V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定子的贯通孔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7是说明将插通构件插入于图6所示的贯通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定子的变形例的与图5对应的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定子的另一变形例的与图5对应的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插通构件的外周构件的变形例的从与轴向Z正交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说明将包含图10所示的外周构件的插通构件插入于贯通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定子的定子铁芯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旋转电机;
10、10A、10B 定子;
13、13A 定子铁芯;
13T 螺栓紧固连结部;
13H 贯通孔;
13B 贯通孔;
15 定子线圈;
30、30A 插通构件;
31、31A 外周构件;
310 外周面;
311 凸部;
32 弹性构件;
33、330 内周构件;
33A 下端部(第一端部);
33B、33C 上端部(第二端部);
330a 筒部;
330b 凸缘;
13a、31a、32a 上端面;
13b、31b、32b 下端面;
40 转子;
60 壳体;
70 螺栓;
70a 螺栓头;
70b 轴部;
SP 插通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搭载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的旋转电机1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旋转电机1为所谓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具备定子10及配置于定子10的内周部的转子40。
定子10具备由多个钢板的层叠体构成的圆环状的定子铁芯13及由安装于定子铁芯13的多个线圈段组20构成的定子线圈15。
定子铁芯13在其外周部具有朝向定子铁芯13的径向外侧鼓起的多个(图1的例子中为6个)螺栓紧固连结部13T。
这6个螺栓紧固连结部13T沿定子铁芯13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螺栓紧固连结部13T是为了通过螺栓7(参照图5)将定子10固定于未图示的树脂制或金属制等的壳体而设置的部位。
在螺栓紧固连结部13T上形成有沿着定子10的轴向将定子铁芯13贯通的圆柱状的贯通孔13H。
在上述各贯通孔13H中嵌入有圆筒状的插通构件30,该插通构件30具有用于供上述螺栓70穿过的插通空间SP。
在定子铁芯13的内周部形成有沿定子10的轴向贯通的多个插槽14(参照图2及图3),该插槽14沿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
接着,参照图2~图4对在定子铁芯13的插槽14中安装的定子线圈15进行说明。
图2是图1所示的定子10的线圈端15a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定子10的线圈端15b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定子10的定子线圈15中的1个线圈段组20的立体图。
定子线圈15由将每4个图4所示的大致U字形的线圈段23排列成1列而成为束得到的多个线圈段组20构成。
线圈段23由截面长方形形状的扁线50构成,该扁线50具有彼此平行地延伸设置的一对腿部21a、21b及将腿部21a和腿部21b在一侧的端部连接的连结部22。
线圈段组20的各线圈段23的一侧的腿部21a如图2所示,被插入到特定的插槽1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
该线圈段组20的各线圈段23的另一侧的腿部21b被插入到位于从上述特定的插槽14分离规定数量的插槽的位置的另一插槽14的径向外侧的部分。
当这样将多个线圈段组20插入到定子铁芯13的插槽14时,在本实施方式中,8个线圈段23配置在1个插槽14内。
另外,如图2所示,在定子铁芯13的轴向的一端侧,多个线圈段组20的连结部22配置成沿周向连续,并且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部22彼此局部重叠,由此形成线圈端15a。
而且,如图3所示,在定子铁芯13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从插槽14突出的腿部21a、21b在定子铁芯13的周向上弯折并与同相的线圈接合,由此形成线圈端15b。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最内径侧的线圈段23的腿部21a向周向一侧弯折,处在位于该最内径侧的线圈段23的外径侧的2个线圈段23的腿部21a、21a向周向另一侧弯折,而且,位于外径侧的2个线圈段23的腿部21a、21a向周向一侧弯折。
图5是图1所示的定子10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的沿着定子10的轴向z的图1的V-V线的剖视示意图。
在设定将图5所示的各构成要件沿轴向Z均等地分割成两部分的直线的情况下,将比该直线靠图中的下侧的部分定义为该构成要件的轴向Z的一侧的部分,并将比该直线靠图中的上侧的部分定义为该构成要件的轴向Z的另一侧的部分。
插通构件30具备:由金属或具有刚性的树脂等构成且与贯通孔13H嵌合的圆筒状的外周构件31;由金属或具有刚性的树脂等构成且具有中空部的圆筒状的内周构件33;以及设置在外周构件31与内周构件33之间,并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圆筒状的弹性构件32。
外周构件31的内径与弹性构件32的外径大致相同,弹性构件32的内径与内周构件33的外径大致相同。通过内周构件33的中空部形成有用于供螺栓70的轴部70b穿过的插通空间SP。
外周构件31的轴向Z的长度与贯通孔13H的轴向Z的长度相同。外周构件31的轴向Z的上侧的上端面31a处于与定子铁芯13(螺栓紧固连结部13T)的轴向Z的上侧的上端面13a相同的位置。外周构件31的轴向Z的下侧的下端面31b处于与定子铁芯13(螺栓紧固连结部13T)的轴向Z的下侧的下端面13b相同的位置。
弹性构件32的轴向Z的长度与贯通孔13H的轴向Z的长度相同。弹性构件32的轴向Z的上侧的上端面32a处于与定子铁芯13(螺栓紧固连结部13T)的上端面13a相同的位置。弹性构件32的轴向z的下侧的下端面32b处于与定子铁芯13(螺栓紧固连结部13T)的下端面13b相同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2个长度相同是指这2个长度之差落在以0为中心的公差的范围内。另外,轴向Z的2个位置相同是指这2个位置之差落在以0为中心的公差的范围内。
内周构件33的轴向Z的长度比贯通孔13H的轴向Z的长度(在图5的例子中,与弹性构件32及外周构件31各自的轴向Z的长度含义相同)长。
而且,内周构件33的轴向Z的下侧的下端部33A比弹性构件32的下端面32b、外周构件31的下端面31b、及定子铁芯13的下端面13b更向轴向下方突出。
另外,内周构件33的轴向Z的上侧的上端部33B比弹性构件32的上端面32a、外周构件31的上端面31a、及定子铁芯13的上端面13a更向轴向上方突出。
即,内周构件33的轴向Z的下侧的下端面33Aa和内周构件33的轴向Z的上侧的上端面33Ba分别位于贯通孔13H的轴向外侧。
以上那样构成的定子10在内周构件33的下端面33Aa与壳体60的表面对置的状态下载置于壳体60上。在该状态下,螺栓70的轴部70b从内周构件33的上端部33B侧朝向下端部33A侧插入到插通构件30的插通空间SP中。
然后,将该轴部70b的前端与形成于壳体60的螺纹孔螺合,来进行螺栓70的紧固连结。由此,内周构件33被螺栓70的螺栓头70a与壳体60夹持,成为定子10固定于壳体60的图5所示的固定状态。
如图5所示,在该固定状态下,内周构件33的上端面33Ba构成与螺栓头70a接触的螺栓头接触面。另外,在该固定状态下,内周构件33的下端面33Aa构成与壳体60接触的壳体接触面。
插通构件30的内周构件33的下端部33A比弹性构件32的下端面32b、外周构件31的下端面31b、及定子铁芯13的下端面13b更向下方突出,并且,插通构件30的内周构件33的上端部33B比弹性构件32的上端面32a、外周构件31的上端面31a、及定子铁芯13的上端面13a更向上方突出。
因此,在图5所示的固定状态下,定子10的构成要件中仅内周构件33与螺栓头70a及壳体60接触,定子铁芯13和外周构件31不与螺栓头70a及壳体60接触。
另外,内周构件33与定子铁芯13及外周构件31不接触。而且,在与定子铁芯13接触的外周构件31和内周构件33之间设置有能够使来自定子铁芯13的振动衰减的弹性构件32。
因此,根据该定子10,来自定子铁芯13的振动由弹性构件32衰减,从而能够防止从定子铁芯13向壳体60传递振动。
另外,在定子10中为内周构件33承受螺栓70的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的结构。在现有技术那样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作用于橡胶衬套的情况下,若橡胶衬套发生蠕变,则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变弱,从而无法充分确保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内周构件33承受螺栓70的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的结构。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
另外,内周构件33由金属或具有刚性的树脂构成,因此即使在定子10置于油中及高温环境下时,也能够防止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的降低。
另外,在定子10中成为如下结构:在图5所示的固定状态下,在螺栓头70a及壳体60与弹性构件32之间形成有间隙,因该间隙的作用,在弹性构件32上未施加有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构件32的耐久性,并能够提高振动的抑制效果。
另外,根据定子10,为内周构件33的上端面33Ba处于比外周构件31的上端面31a靠上侧的位置的结构(换言之,上端面33Ba处于外周构件31的中空部的轴向的外侧的结构)。
因此,无论螺栓头70a的外径多大,在固定状态下也能够防止螺栓70与外周构件31接触。例如,如图5所示,作为螺栓头70a,能够采用具有弹性构件32的外径以上的外径的螺栓。
在采用这样的螺栓的情况下,在固定状态下成为弹性构件32夹在螺栓头70a与壳体60之间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弹性构件32从内周构件33或外周构件31剥离了的情况下,通过螺栓头70a和壳体60也能够将该剥离了的弹性构件32留在贯通孔13H内。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定子铁芯13的脱落。
另外,根据定子10,仅通过将插通构件30嵌入或压入定子铁芯13的贯通孔13H就能够得到上述效果。因此,能够实现定子10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形成为在定子10的6个贯通孔13H中的一部分(例如3个贯通孔13H)中削除插通构件30的结构。
这样,通过相对于定子10的6个贯通孔13H选择性地设置插通构件30,从而能够精细地控制向壳体60传递的振动,并能够容易实现与用途或要求匹配的所期望的性能。
另外,根据这样仅在一部分贯通孔13H中嵌合有插通构件30的结构,能够减少插通构件30的数量,从而能够降低定子10的制造成本。
定子10的定子铁芯13如上述那样由多个钢板的层叠体构成。由这样的层叠体构成的定子铁芯因钢板接合时的位置错动等,如图6所示那样,有时钢板在轴向Z上未被笔直地层叠。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定子铁芯13的制造后进行将插通构件30嵌合于该定子铁芯13的贯通孔13H的作业,从而如图7所示,也能够矫正定子铁芯13的形状(例如矫正定子铁芯13内径的垂直度)。根据定子10,通过采用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磁性不平衡而实现低噪声化。
另外,假定采用如下制造工序的情况:在定子铁芯13的制造后,在定子铁芯13的内周部安装线圈段组20,并使该线圈段组20朝向周向扭曲,由此在定子铁芯13上安装定子线圈15。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该扭曲工序之前进行将插通构件30嵌合于定子铁芯13的贯通孔13H的作业,从而能够防止可能因扭曲产生的钢板彼此的位置错动。因此,根据定子10,通过采用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磁性不平衡而实现低噪声化。
定子10的插通构件30能够以如下这样进行变形。
例如,在图5中,也可以为弹性构件32的下端面32b的位置与内周构件33的下端面33Aa的位置相同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由于在弹性构件32的上端面32a与螺栓头70a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也能够防止在弹性构件32上施加有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构件32的耐久性。
另外,在图5中,也可以为弹性构件32的上端面32a的位置与内周构件33的上端面33Ba的位置相同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由于在弹性构件32的下端面32b与壳体60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也能够防止在弹性构件32上施加有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构件32的耐久性。
另外,在图5中,也可以为弹性构件32的上端面32a的位置与内周构件33的上端面33Ba的位置相同,且弹性构件32的下端面32b的位置与内周构件33的下端面33Aa的位置相同的结构。
即,可以为弹性构件32的轴向Z的长度与内周构件33的轴向Z的长度相同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由于通过内周构件33确保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因此也能够使定子10相对于壳体60的固定变得牢固。
图8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的定子10的变形例的定子10A的与图5对应的图。在图8中,对与图5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
除了将定子铁芯13变更为定子铁芯13A这一点以外,图8所示的定子10A为与定子10相同的结构。
定子铁芯13A由压粉磁心构成,通过将被绝缘覆盖的磁性粒子冲压成形而形成。
定子10A与定子10同样地,为通过内周构件33承受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的结构,由压粉磁心构成的定子铁芯13A不承受螺栓紧固连结轴向力。
因此,能够防止螺栓紧固连结引起的压缩应力施加于定子铁芯13A的情况,能够改善定子10A的铁损特性。
图9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的定子10的另一变形例的定子10B的与图5对应的图。在图9中,对与图5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
除了将插通构件30变更为插通构件30A这一点以外,定子10B为与定子10相同的结构。除了将内周构件33变更为内周构件330这一点以外,插通构件30A为与插通构件30相同的结构。
内周构件330为变更了图5所示的内周构件33的上端部33B的形状的结构。
内周构件330的轴向Z的上侧的上端部33C具有从贯通孔13H向轴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筒部330a和从筒部330a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330b。
凸缘330b的外径成为弹性构件32的外径以上。在凸缘330b与定子铁芯13、外周构件31及弹性构件32之间形成有间隙,凸缘330b与定子铁芯13及外周构件31不接触。
在该插通构件30A中,凸缘330b的轴向Z的上侧的端面和筒部330a的轴向Z的上侧的端面成为同一高度,将上述2个端面合起来的面构成在固定状态下与螺栓头70a接触的螺栓接触面。
根据图9所示的定子10B,能够得到与定子10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定子10B中,在内周构件330的上端部33C设置有凸缘330b,该凸缘330b的外径成为弹性构件32的外径以上。因此,即使在弹性构件32剥离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凸缘330b和壳体60将该剥离了的弹性构件32留在贯通孔13H内。因此,能够防止定子10B的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凸缘330b的外径小于弹性构件32的外径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也能够得到通过凸缘330b防止剥离了的弹性构件32的脱离的效果。通过使凸缘330b的外径为弹性构件32的外径以上,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弹性构件32的脱离。
图10是作为图1所示的插通构件30的外周构件31的变形例的外周构件31A的从与轴向Z正交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所示的外周构件31A为圆筒状的构件,在其外周面310沿着周向形成有多个沿轴向Z延伸的凸部31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代替凸部311而形成有沿轴向Z延伸的凹部的结构。
如图11所示,包含这样的结构的外周构件31A的插通构件30被压入到定子铁芯13的贯通孔13H中。
在此,定子铁芯13由多个钢板的层叠体构成,如图11所示,在贯通孔13H的内壁形成有多个因钢板接合时的位置错动或各钢板的公差等而产生的细小的台阶。
因此,在插通构件30插入到贯通孔13H的状态下,外周构件31A的外壁面和贯通孔13H的内壁面并不全部接触,而是各自的一部分彼此接触,从而成为插通构件30与贯通孔13H嵌合了的状态。
因此,与外周构件31A的外壁面和贯通孔13H的内壁面全部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在定子铁芯13上施加的压缩应力。其结果是,能够改善定子铁芯13的铁损特性。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定子10的定子铁芯13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如图12所示,在定子铁芯13上,在螺栓紧固连结部13T的贯通孔13H与定子铁芯13的轴中心之间形成有沿定子铁芯13的周向排列的一对贯通孔13B。
这一对贯通孔13B相对于将贯通孔13H的中心和定子铁芯13的轴中心连结的直线成为线对称,由此,向螺栓紧固连结部13T流入的磁通被抑制。
根据图12所示的定子铁芯13的结构,能够降低螺栓紧固连结部13T的周边的磁通密度而改善铁损特性。通过该效果和上述的插通构件30起到的效果,能够进一步减小旋转电机1引起的噪声和振动。
本发明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外周构件31、31A、弹性构件32及内周构件33、330分别为圆筒状的构件,但只要为方筒状等筒状的构件即可。
另外,贯通孔13H为圆柱状,但只要形成为与外周构件31、31A的形状匹配的形状即可。

Claims (9)

1.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其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
圆环状的定子铁芯;
贯通孔,其沿着所述定子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筒状的插通构件,其嵌入于所述贯通孔,并具有用于供所述螺栓穿过的插通空间,
所述插通构件具有:与所述贯通孔嵌合的筒状的外周构件;具有形成所述插通空间的中空部的筒状的内周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周构件与所述内周构件之间的弹性构件,
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比所述外周构件及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面更向所述轴向突出,并且在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第一端部与所述壳体接触,
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比所述外周构件及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面更向所述轴向突出,并且在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第二端部与所述螺栓的螺栓头接触,
所述壳体与所述定子铁芯及所述外周构件之间、以及所述螺栓头与所述定子铁芯及所述外周构件之间成为空间,
所述螺栓头、所述壳体及所述内周构件与所述定子铁芯及所述外周构件的所述轴向的两端面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轴向的长度比所述弹性构件的所述轴向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内周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具有筒部和凸缘,该凸缘从所述筒部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定子铁芯及所述外周构件不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凸缘的外径大于等于所述弹性构件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由多个钢板的层叠体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在所述外周构件的外周面上沿着周向形成有多个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凸部或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沿着所述定子的周向配置的多个所述贯通孔,
在多个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贯通孔中嵌入有所述插通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沿着所述定子的周向配置的多个所述贯通孔,
在多个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贯通孔中嵌入有所述插通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沿着所述定子的周向配置的多个所述贯通孔,
在多个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贯通孔中嵌入有所述插通构件。
CN201810591751.3A 2017-06-13 2018-06-08 旋转电机的定子 Active CN1090884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6087A JP6637927B2 (ja) 2017-06-13 2017-06-13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17-116087 2017-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8491A CN109088491A (zh) 2018-12-25
CN109088491B true CN109088491B (zh) 2020-08-04

Family

ID=64562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91751.3A Active CN109088491B (zh) 2017-06-13 2018-06-08 旋转电机的定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63710B2 (zh)
JP (1) JP6637927B2 (zh)
CN (1) CN1090884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8122B2 (ja) * 2018-09-21 2022-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コアの製造方法
JP2020115709A (ja) * 2019-01-17 2020-07-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DE102020207815A1 (de) * 2020-06-24 2021-12-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raubverbindung,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Kraftfahrzeug-Antriebseinheit
JPWO2022080120A1 (zh) * 2020-10-16 2022-04-21
WO2023026637A1 (ja) * 2021-08-25 2023-03-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0397A (ja) * 1999-05-31 2000-1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JP2005218169A (ja) * 2004-01-27 2005-08-11 Showa Corp 電動モータ
JP2008199845A (ja) * 2007-02-15 2008-08-28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11019400A (ja) * 2005-06-27 2011-01-27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固定子鉄心及び固定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CN102687372A (zh) * 2009-12-28 2012-09-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铁芯的固定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旋转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82285A (en) * 1957-05-08 1961-11-15 Silentbloc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flexible mountings
US4358098A (en) * 1980-11-17 1982-11-09 National Union Electric Corporation Mounting nut
JPH01157565U (zh) 1988-04-12 1989-10-31
JP2002136043A (ja) 2000-10-24 2002-05-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式パ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モ−タ防振機構
JP2015089233A (ja) 2013-10-30 2015-05-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0397A (ja) * 1999-05-31 2000-1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JP2005218169A (ja) * 2004-01-27 2005-08-11 Showa Corp 電動モータ
JP4464697B2 (ja) * 2004-01-27 2010-05-19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電動モータ
JP2011019400A (ja) * 2005-06-27 2011-01-27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固定子鉄心及び固定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JP2008199845A (ja) * 2007-02-15 2008-08-28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2687372A (zh) * 2009-12-28 2012-09-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铁芯的固定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旋转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04568A (ja) 2019-01-10
CN109088491A (zh) 2018-12-25
JP6637927B2 (ja) 2020-01-29
US10763710B2 (en) 2020-09-01
US20180358848A1 (en) 2018-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8491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JP4807219B2 (ja) ステータコアおよび回転電機
JP5885177B2 (ja) 結線板の固定構造、固定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
JP5840151B2 (ja) 回転電機
EP2161814A2 (en) Stator
JP2008035616A (ja) モータ
JP2007129835A (ja) モータ
JP6069695B2 (ja) モータ用ロータ
US20220029503A1 (en)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JP2005057886A (ja) ステータ
CN108475946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12640258A (zh) 旋转电机
JP2010124661A (ja) 回転電機
JP2020096445A (ja) Ipmモータ用ロータ
CN111095745B (zh) 旋转电机
CN107306514B (zh) 旋转电机
CN112865345B (zh) 旋转电机
JP7146387B2 (ja) ロータユニット
US11637476B2 (en) Elastic bush and motor using same
CN111684684B (zh) 旋转电机、定子
JP4811707B2 (ja) 回転電機
JP2007166750A (ja) ステータコア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CN115943541A (zh) 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13491052A (zh) 定子和马达
CN116802971A (zh) 用于机动车的电动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