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1078A - 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 - Google Patents

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1078A
CN109071078A CN201780009928.8A CN201780009928A CN109071078A CN 109071078 A CN109071078 A CN 109071078A CN 201780009928 A CN201780009928 A CN 201780009928A CN 109071078 A CN109071078 A CN 109071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over
engaging
outer cover
cover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99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1078B (zh
Inventor
古野有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1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1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1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1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9/00Closures arranged within necks or pouring openings or in discharge apertures, e.g. stoppers
    • B65D39/04Cup-shaped plugs or like hollow flanged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0/00Closures with means for discouraging unauthorised opening or removal thereof, with or without indicating means, e.g. child-proof closures
    • B65D50/02Closures with means for discouraging unauthorised opening or removal thereof, with or without indicating means, e.g. child-proof closures openable or removable by the combination of plural actions
    • B65D50/06Closures with means for discouraging unauthorised opening or removal thereof, with or without indicating means, e.g. child-proof closures openable or removable by the combination of plural actions requiring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actions in succession
    • B65D50/067Closures with means for discouraging unauthorised opening or removal thereof, with or without indicating means, e.g. child-proof closures openable or removable by the combination of plural actions requiring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actions in succession using integral or non-integral accessories, e.g. tool, ke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18Arrangements of closures with protective outer cap-like covers or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los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BAPPLYING CLOSURE MEMBERS TO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OPENING CLOSED CONTAINERS
    • B67B7/00Hand- or power-operated devices for opening closed containers
    • B67B7/02Hand- or power-operated devices for opening closed containers for removing sto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251/00Details relating to container closures
    • B65D2251/0003Two or more closures
    • B65D2251/0006Upper closure
    • B65D2251/0015Upper closure of the 41-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251/00Details relating to container closures
    • B65D2251/0003Two or more closures
    • B65D2251/0068Lower closure
    • B65D2251/0075Lower closure of the 39-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对本发明人的之前的申请的内盖的拆装构造进一步进行改进,提出即使在考虑追求现实的制造成本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动作的不可靠性的结构。本发明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这样一种构造,相对于利用栓状的内盖(3)和以外部覆盖状态安装于内盖(3)的外盖(2)进行盖合的容器(1),以外盖(2)作为手动工具,将内盖(3)呈卡口卡合状进行拆装,其特征在于,特别是内盖(3)具备接受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的凹陷部(33),在其上方形成有多片朝向凹陷部内侧突出的卡合突片(35),拆装操作部(23)的压入面(255)形成为在与内盖(3)卡合的状态下将内盖(3)的栓主体部(31)从上方压入,或者卡合突片(35)形成为在纵剖视时突出顶端部(351)的上部位置比栓主体部(31)上端高度高。

Description

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内盖和外盖的容器中的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
背景技术
为了对内容物进行严格的保护,使用同时具备为了提高密闭性而将容器的开口部呈栓状封堵的内盖和以外部覆盖状态设于该内盖的外盖的容器。在这样的容器中,内盖极为严密地呈栓状嵌入于开口部,因此,内盖的卸下、嵌入的操作在经验上讲也是极难进行的。结果,在每次内盖的拆装作业中,都容易导致内容物的飞散等。此外,在内容物为液体的情况下,卸下来的内盖多数情况下在底部附着有内容物,必须作为上下颠倒的姿态放置于作业场所附近,实际上找到用于预先放置的恰当的场所很麻烦,另外,上下颠倒地放置的操作本身也必须注意使手不要附着有内容物地进行,因此成为比较麻烦的作业。
根据这样的情况,本发明人已经做出了日本特许第4134105号“内盖的拆装构造”,公开了其解决手法。该发明在内盖的上部的凹陷部上缘设有呈檐状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片,另一方面,在外盖的上部形成能够嵌入于内盖的凹陷部的拆装操作部,在其周面设置能够得到与内盖的卡合突片之间的卡口卡合状态的卡合凹槽。而且,在出现两者的卡合状态的基础上,以卸下用手动工具那样操作外盖,不使手直接与内盖接触,将其从开口部撬出。
利用该发明,所述的很多问题点得到了解决,但本发明人进一步进行了为了提高其动作的可靠性的各种开发、为了获得在提供实际的产品时的妥当的成本也将模具成本等考虑在内的结构的提案。其中,在需要实现妥当的产品成本的形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方面在内盖和外盖的卡合操作中由于不可缺少的间隙而引起的课题、以及由于内盖固有的性状、规格而引起的新的要解决的课题。
具体而言,在追求妥当的产品成本时,与所述拆装操作部呈卡口状卡合的内盖的卡合突片为相对的成对2片的方式从模具成本、注射成型成本等方面来看是优选的,在设为该方式时,由于所述间隙的存在,在进行将外盖的拆装操作部杂乱地嵌入于内盖的操作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这样的情况:无法顺利地进行内盖的卸下,或者之后的嵌回也无法顺利进行。此外,内盖是软质的树脂制,并且其形状在关栓作用状态和拆卸自如状态下是不同的,发现了更严密地避免由此引起的动作的不可靠作为解决课题。
即,当然,在内盖以到达容器开口部的栓状态嵌入时,被容器开口部限制,出现准确的尺寸形状,作用于这样的内盖的外盖的拆装操作部进行与此对应的尺寸设定,因此若去除因之前叙述的间隙引起的不可靠动作,则内盖的拆卸可能变可靠。然而,另一方面,被开栓而成为自由状态的内盖与关栓作用状态相比,成为可以说是鼓出的形状,并且其刚度也不充分,因此同与其卡合的拆装操作部之间的卡合状态成为可以说是松弛的状态,即增加晃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要再次将内盖关栓,也存在内盖中心和外盖中心不一致的情况,无法将内盖均等地贴靠于开口部,有可能成为压入作用无法可靠进行,或者正将内盖压入的外盖向内盖的凹陷部落入等不可靠的使用状态。顺便说一下,这样的问题正如上述,在一对两处设置卡口状的卡合部位的情况下变得明显,也存在作为三处以上的卡合部位产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以下所述的解决方案能有效地发挥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341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背景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对本发明人的之前创作的发明进一步进行改进,提出即使在采取追求现实的制造成本的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动作的不可靠性的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一种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相对于利用栓状的内盖和以外部覆盖状态安装于该内盖的外盖进行盖合的容器,以所述外盖为手动工具,将所述内盖呈卡口卡合状组合而进行拆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盖在其上部设有具有俯视圆形的周形状并且能够嵌入于内盖的凹陷部的拆装操作部,并且,在该拆装操作部的外周形成有多处卡合凹槽,该卡合凹槽具备引导向内盖的凹陷部嵌入的接受缺口和与该接受缺口相连并沿周向延伸的捕捉槽,并且,在所述接受缺口设有在谋求外盖和内盖的卡合时使两者的卡合稳定的隆起部,
另一方面,所述内盖具备呈栓状嵌入于容器的开口部从而封闭该开口部的栓主体部和形成于该栓主体部上方内侧且接受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凹陷部,并且,在栓主体部上方形成有多片在俯视时朝向凹陷部内侧突出的卡合突片,
所述拆装操作部的作为捕捉槽的下表面的压入面形成为,在与内盖组合的状态下,能够将栓主体部从上方压入。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一种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相对于利用栓状的内盖和以外部覆盖状态安装于该内盖的外盖进行盖合的容器,以所述外盖为手动工具,将所述内盖呈卡口卡合状组合而进行拆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盖在其上部设有具有俯视圆形的周形状并且能够嵌入于内盖的凹陷部的拆装操作部,并且,在该拆装操作部的外周形成有多处卡合凹槽,该卡合凹槽具备引导向内盖的凹陷部嵌入的接受缺口和与该接受缺口相连并沿周向延伸的捕捉槽,并且,在所述接受缺口设有在谋求外盖和内盖的卡合时使两者的卡合稳定的隆起部,
另一方面,所述内盖具备呈栓状嵌入于容器的开口部从而封闭该开口部的栓主体部和形成于该栓主体部上方内侧且接受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凹陷部,并且,在栓主体部上方形成有多片在俯视时朝向凹陷部内侧突出的卡合突片,
该卡合突片形成为在纵剖视时突出顶端部的上部位置比栓主体部上端高度高。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在所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要件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盖的卡合突片和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隆起部两者开始卡合的位置,在两者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以从松卡合状态成为卡合确保状态的方式设有调心引导构造。
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在所述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要件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心引导构造设于卡合突片,该卡合突片从与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捕捉槽开始卡合的那一侧朝向卡合完成侧具备调心引导区和卡合确保区,在俯视时,卡合突片的突出宽度设定为调心引导区的突出宽度比卡合确保区的突出宽度小,并且形成为朝向卡合确保区使突出宽度增加而与卡合确保区连续。
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在所述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要件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的卡合突片相对地形成有一对两处,与其相对应地形成于所述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卡合凹槽形成为一对两处。
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在所述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要件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卡合凹槽的接受缺口在其上方内侧的壁面上缘部朝向盖顶面部形成有接受倒角。
另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是在所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要件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内盖的卡合突片的突出顶端部的上部位置形成为比栓主体部上端高度高时,卡合突片的上表面或者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者朝向上方形成为顶端升起状。
另外,技术方案8所述的容器是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
该容器具有用于呈栓状封堵容器的盖嵌合部的开口部的内盖和呈外部覆盖状封堵盖嵌合部的外盖,所述内盖和外盖具备上述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
发明的效果
以这些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作为手段谋求解决所述课题。
首先,利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特别是在内盖的关栓操作时,外盖将内盖的栓主体部从上方压入,因此内盖的栓主体部大致沿整周压入,进行内盖的可靠的嵌入(压入)。
另外,利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若卡合突片的突出顶端部在关栓时被拆装操作部向下方压入,则突出顶端部呈朝内状弯曲,以更加强有力地抓住拆装操作部的方式起作用。由此,谋求两者的稳固且准确的卡合,结果,能够进行稳定的关栓作业。
另外,利用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发明,由于设有调心引导构造,能够将内盖中心卡合设定为与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中心对齐的状态,能够实现可靠的两者的卡合以及关栓作业。
另外,利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外盖的拆装操作部和内盖的卡合突片的卡合部位为相对的一对两处,该形状能够使在对这些构件进行树脂成型时的模具结构单纯化,并且注射成型时的作业性也成为优异的形状,结果,能够以低成本向市场提供产品。
另外,利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拆装操作部的卡合凹槽的接受缺口形成接受倒角,因此消除卡合突片的突出顶端部将其上表面形成为顶端升起状所引起的、与拆装操作部之间的卡合的困难。
另外,利用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将卡合突片的至少上表面形成为在上方成顶端升起状时,能够成为顶端的截面形状尖细的状态,在突出顶端部的最顶端部抓住拆装操作部,两者的卡合状态更加可靠。此外,在卡合突片的下表面也以顶端升起状倾斜时,利用树脂成型制造内盖时,模具易于拔出,能够谋求生产率提高,模具构造简单化。
另外,利用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得到具备上述各效果的容器。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具备作为本发明的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的(b)是在将外盖安装于该容器的状态下表示的容器整体的立体图,并且,图1的(c)是表示外盖与内盖的卡合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的(c)是图1的(d)的向视d方向上的内盖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并且,图1的(e)是表示两种在图1的(c)的e-e线处切断的内盖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并且,图1的(f)是表示像手动工具那样使用外盖而将内盖从容器卸下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的(a)是在通常的安装状态(姿态)下表示外盖的放大立体图,并且,图2的(b)是局部地表示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卡合引导部的俯视剖视图,并且,图2的(c)是表示两种外盖的压入面的形状的局部纵剖视图,并且,图2的(d)是沿整周表示外盖的卡合凹槽部分的俯视剖视图。
图3的(a)是在通常的安装状态(姿态)下表示内盖的立体图,并且,图3的(b)是表示两种该内盖的截面形状的纵剖视图,并且,图3的(c)是内盖的俯视图。
图4的(a)是在为了使外盖卡合于内盖而使其上下颠倒的状态(姿态)下表示的外盖的纵剖视图,并且,图4的(b)是在自由状态下表示内盖的纵剖视图,并且,图4的(c)是表示将内盖和外盖安装于容器的关栓状态的纵剖视图,图4的(a)~图4的(c)分别表示两种。
图5是表示三种内盖的卡合突片的形状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内盖的卡合突片的调心引导构造的各种平面形状的俯视图,并且是表示外盖的各种调心引导构造的俯视剖视图。
图7-1是依次表示内盖的拆装作业以及此时的各部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7-2是同上说明图,图7-2的(v)是俯视表示将外盖卡口卡合于内盖的状态的说明图,并且,图7-2的(vi)是表示将内盖从容器卸下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3的(a)是表示将附着于内盖的栓底部的液态内容物利用容器的缘部(开口部)擦落的情形的立体图,并且,图7-3的(b)是纵剖视图。
图7-4是表示将从容器卸下的内盖连同外盖一起放置于作业台等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5是阶段性地表示从内盖向外盖滴落的液态内容物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6的(viii)是表示将与外盖处于卡合状态的内盖嵌入于容器时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7是表示在外盖的突起部与内盖的卡合突片接触时内盖向外周侧扩张的情形和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在栓主体部按压类型中也能够将内盖的栓主体部可靠地压入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8的(a)是表示不具备内盖和外盖的调心引导构造的情况的问题点的说明图,并且,图8的(b)是表示具备调心引导构造的情况下的调心作用的说明图。
图9是在卡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下分别表示两种外盖和内盖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将从容器卸下的内盖连同外盖一起在上下颠倒的状态下安置于作业台等的情况下、附着于内盖的栓底部的液态内容物滴落的情况的问题点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栓主体部按压并且突片按压类型的外盖和内盖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的最佳的方式正如以下所示,但也能够对该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施加适当的改变。
实施例
图中的附图标记1是容器,该容器具备外盖2和内盖3,利用这些构件得到严密的密闭状态。即,采用如下这样的固定手段:内盖3呈栓状嵌入而封堵容器1的开口部13,并且,外盖2以覆盖该内盖3的方式而拧入例如容器1。
以下对各构件进行说明,在容器1中,对于实质上收纳内容物的容器主体部11,作为一例在其上方设置盖嵌合部12。盖嵌合部12实质上形成开口部13,形成为相对而言短尺寸的圆筒状,成为内侧与容器主体部11连通的开口部13。而且,在盖嵌合部12的外周部形成有作为一例拧入而固定外盖2这样的外螺纹部14。
接下来,说明外盖2。外盖2如图1、图2所示,相对于所述盖嵌合部12收纳内盖3,作为一例为拧紧安装这样的包盖状的构件形状。首先,对于构成外盖2的盖主体部21的盖顶面部22,在其上方具备拆装操作部23。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上下的方向,是指将外盖2、内盖3安装于容器1,封闭状态下的状态的上下方向。顺便说一下,在像后述那样将外盖2像手动工具那样使用而拆装内盖3的情况下,由于与作为盖通常使用时相反的上下颠倒地使用外盖2,因此,为了使其说明明确,而像这样定义上下方向。进一步地,在盖主体部21的内侧设有内螺纹部24,该内螺纹部24拧入所述容器1的外螺纹部14,谋求外盖2的固定。
另外,将构成盖顶面部22的部位的内侧面作为按压面部22a,并且,在其中心侧形成后述的呈向上突出状的内盖3的卡合突片35的逃避部22b。
此处,在关栓时,例如如图4的(c)所示,在盖顶面部22的内侧面,为了按压嵌入于容器1的内盖3,将该部位作为按压面部22a。
另外,在将内盖3嵌入于容器1时,如上所述,将外盖2像手动工具那样使用,此时,有将在内盖3的侧周面形成为立壁状的栓主体部31大致沿整周压入而嵌入内盖3的方法和将在内盖3的上部形成为向内突出的卡合突片35压入而嵌入内盖3的方法,在说明书中,将前者称为栓主体部按压类型,将后者称为突片按压类型。另外,关于内盖3的详细情况、特别是栓主体部31、卡合突片35,将在后述。另外,特别是突片按压类型的情况下,卡合突片35的上方顶端形成为向上突出状,因此为了避免与其干涉,外盖2在盖顶面部22的按压面部22a形成有逃避部22b。
接下来,对外盖2的所述拆装操作部23进行说明。其是在外盖2的盖顶面部22的上表面一体地形成,具有俯视圆形的周形状,并且具有能够嵌入于后述的内盖3的凹陷部33的形状。在该拆装操作部23的外周形成有多处卡合凹槽25,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形成有两处。在作为整体观察该卡合凹槽25时,例如如图1的(a)所示,具有侧视横L字状的形状,具备用于引导向内盖3的凹陷部33嵌入的接受缺口251和与该接受缺口251相连而沿周向延伸的捕捉槽252。另外,接受缺口251优选的是在其上方内侧的凹壁面231上缘部朝向盖顶面部22形成接受倒角251a。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拆装操作部23和内盖3的卡合操作。
进一步地,在沿周向延伸的捕捉槽252的靠里部的凹壁面231设有在谋求外盖2和内盖3的卡合之际使两者的卡合稳定的隆起部253。这样的捕捉槽252实质上为将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的侧周面削入的状态,结果,相对而言,在由捕捉槽252划分出的上方形成有上拉肋254。而且,该上拉肋254将其下表面侧作为上拉表面254a,并且,上拉肋254的接受缺口251侧的开放端设为局部倒角状而形成卡合引导面254b。另外,将与上拉表面254a相对的下方的部位作为压入面255,形成于比所述外盖2的盖顶面部22的上表面稍微靠上方的位置。
顺便说一下,在栓主体部按压类型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将内盖3的栓主体部31压入而将内盖3嵌入容器1,压入面255形成为比上拉表面254a的直径尺寸大的直径尺寸。
以下,更加详细地说明与拆装操作部23的卡合凹槽25相关联的部位的形状构造。首先,如在图9放大示出的那样,与成为卡合凹槽25的里部的壁面的凹壁面231相对应,将卡合凹槽25的开放侧的周面作为外壁面232。该外壁面232在上下隔着卡合凹槽25,其上方(在图9中为下方)为卡合外壁面232a,另一方面,下方构成压入外壁面232b。该部位的方式如上所述具有栓主体部按压类型和突片按压类型这两种类型,图9的(a)-1、图9的(b)-1所示出的是栓主体部按压类型,图9的(a)-2、图9的(b)-2所示出的是突片按压类型,在各类型中,拆装操作部23的压入外壁面232b的径向位置不同。即,在栓主体部按压类型中,压入外壁面232b位于比栓主体部31的外径(包含壁厚的最外径)位置靠外侧的位置,在突片按压类型中,压入外壁面232b与栓主体部31的内径位置大致相同,也就是说,设定于与卡合外壁面232a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将压入外壁面232b和压入面255的角部设为压入外缘256,并且,将压入外缘256和卡合凹槽25的凹壁面231之间设为凹槽宽25W。另外这些卡合凹槽25的周围的上述各部位的位置关系由与接下来叙述的内盖3的形状构造之间的相对关系确定,关于此,在说明内盖3之后,作为将两者组合起来的状态进行说明。
接下来,说明内盖3。内盖3如图1、图3所示利用栓主体部31和栓底部32将容器1的开口部13呈栓状封堵起来,栓主体部31在到达栓底部32的上方内侧具备凹陷部33。对于该凹陷部33,在内嵌状态下组装所述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而以后述这样的作用进行内盖3的拆装。该栓主体部31在其圆周部具备剖视时朝外状的凸缘部34,并且,朝向凹陷部33的内侧突出的卡合突片35形成有2片~4片左右、形成有多片。
更加详细地叙述该卡合突片35。该卡合突片35在本实施例中,在俯视时作为一例相对地设有2片,但所述拆装操作部23的卡合凹槽25的周边形状与存在栓主体部按压类型和突片按压类型这两种类型相关联,大致存在有两种类型的周边形状。
首先,图1的(e)-1示出的是,卡合突片35以与凸缘部34平齐的状态形成,沿与栓主体部31的截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呈内檐状突出,与所述栓主体部按压类型的外盖2(不具有逃避部22b的外盖2)相对应。
另一方面,图1的(e)-2所示出的是与所述突片按压类型的外盖2相对应的卡合突片35,使突出顶端部351顶端侧朝向上方,结果,突出顶端部351的上部位置形成为比栓主体部31的上端高度高。
顺便说一下,各图所附带的末尾符号“-1”表示栓主体部按压类型,“-2”表示突片按压类型。
另外,卡合突片35的突出顶端部351形成为至少其上端面的上部位置比栓主体部31的上端高度高即可,能够采取各种形状。具体而言,首先,如图5的(a)所示,能够采取如下这样的形状:仅卡合突片35的上表面从栓主体部31的上缘向上方倾斜,下表面为水平状态,即,与高度方向正交。另外,图5的(b)所示的实施例将卡合突片3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共同形成为朝上的平行状态。并且,图5的(c)所示的实施例在卡合突片35的上表面形成有半圆状的突出部351a。
顺便说一下,关于突出顶端部351的向上角α,如图3所示在考虑成型模具的成形后的拔出等时,优选为15°左右,但在能够实现目的的范围内,能够选择10°~60°,并且能够选择超过该范围的程度的角度的范围。
另外,关于所述栓主体部31,将其壁厚部的范围设为主体壁厚范围31t,并且,关于凸缘部34,将向其外侧突出的范围设为凸缘突出范围34d。
并且,卡合突片35如图1、图3、图6所示,设为在俯视时在整个范围内不是相同突出宽度W的形状,由此构成调心引导构造5。即,优选的是,卡合突片35的突出宽度W在调心引导区352将突出宽度W设定为比卡合确保区353的突出宽度W小,并且,设为从此处起平滑地朝向卡合确保区353增加突出宽度W这样的形状。具体的形状如图6所示能够采用各种形状,但作为一例,优选的是,如图6的(a)所示,是其凹部圆角形状与外盖2的隆起部253的截面形状近似。
此处,说明将外盖2和内盖3组合起来的形态。首先,在栓主体部按压类型中,如图9的(a)-1、图9的(b)-1所示,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的压入外缘256位于内盖3的栓主体部31的外周侧、即凸缘突出范围34d之间。在该状态下,利用内盖3的凸缘部34的上表面和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的压入外壁面232b和盖顶面部22形成在纵剖视时呈外环状的空间。另外,该空间在内容物为液体(设为液态内容物L)的情况下,担负防止附着于内盖3的栓底部32的液态内容物L流下、进入到由外盖2和内盖3形成的微小的间隙进而进入到卡合凹槽25的作用,因此将该空间设为进入防止空间220。而且,关于该进入防止空间220,将其深度尺寸(从压入外壁面232b到凸缘部34的外周端为止的距离)设为空间宽度220W,该空间宽度220W优选为内盖3(凸缘部34)的壁厚尺寸的2倍以上,更优选为3倍以上。
另外,将进入防止空间220的内盖3的凸缘部34的上表面与外盖2的盖顶面部22之间的分开距离设为空间高度220L,该空间高度220L优选为内盖3(凸缘部34)的壁厚尺寸以上,更优选为2倍以上。
若是这样的方式,则在将内盖3压入于容器1的开口部13时,压入面255大致沿整周按压内盖3的主体壁厚范围31t,成为可靠的压入。
另外,压入面255也可以不必形成为360度连续的面,例如,如图2的(a)-1所示,也可以在中途断续。在该情况下,利用压入面255进行的栓主体部31的压入严密来讲未在整周,在上述记载中也以“大致整周(地按压)”来描述。
另一方面,对在开栓后在将外盖2和内盖3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将它们设为颠倒的姿态、也就是说使外盖2靠下的状态下放置于极近的作业台等的情况进行叙述,此时考虑例如液态内容物L附着于内盖3的栓底部32的状况(参照图7-4)。此时,该附着了的液态内容物L从栓底部32的外周端向栓主体部31流动,有时可能滴落到位于下方的外盖2。然而,即使发生这样的现象,由于存在进入防止空间220,也能够防止该液态内容物L进入到外盖2与内盖3之间的微小的间隙进而进入到卡合凹槽25。
顺便说一下,在未形成进入防止空间220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如图10所示,压入面255和凸缘部34成为极为靠近的面对齐的状态,在该面彼此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因此,在附着于内盖3的液态内容物L从其周围滴落时,在利用该微小间隙产生的毛细管现象等的作用下,液态内容物L以吸入的方式进入于微小间隙,最终能够到达卡合凹槽25的里部。另外,若液态内容物L到达到卡合凹槽25的里部,即使利用拭布、顶端尖的设备等去除该液态内容物L,由于卡合凹槽25的里部呈凹角状,因此彻底地去除到达到里部的液态内容物L也极为困难。并且,在进入到卡合凹槽25的里部的液态内容物L干燥固化了的情况下,该固化物在槽内形成凹凸,具有拆装功能的卡合凹槽25也有时可能无法在事后充分发挥其功能。
当然,即使在如上述那样形成有进入防止空间220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液态内容物L的滴落本身。然而,例如如图7-4所示,从内盖3滴下的液态内容物L向外盖2的盖顶面部22、肩部滴落,进而从此处落到作业台上,不会进入到由外盖2和内盖3形成的微小间隙进而不会进入到卡合凹槽25。顺便说一下,外盖2的盖顶面部22、肩部为凸角、平坦的面,因此如果是未干燥状态,就能够利用拭布等容易地擦除。另外,这样的部位至少不是具有拆装功能的凹部,因此即使在液态内容物L干燥固化了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刮板、皮刷或者铲等容易地削落。
另外,使从内盖3滴落的液态内容物L不进入到外盖2与内盖3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技术思想本身在本申请人的之前的申请(日本特许第4134105号)中已经考虑、实现了,在本发明的特别是栓主体部按压类型中,在将内盖3嵌入于容器1时,一边将栓主体部31大致沿整周地均匀压入,并且一边同时实现上述技术思想(使液态内容物L不进入到外盖2与内盖3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思想)。
接下来,说明突片按压类型。
在突片按压类型中,易于设置上述这样的进入防止空间220。即,突片按压类型例如如图9的(a)-2、图9的(b)-2所示,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的压入外壁面232b与卡合外壁面232a成为大致相同面,成为更加容易确保进入防止空间220的构造。
然而,在该突片按压类型中,在将内盖3嵌入于容器1时,借助外盖2的按压力仅对卡合突片35起作用(参照图9的(b)-2)。因此,如该图所示,将卡合突片35的突出顶端部351设定为朝向上方,使该部位的压入可靠。另外,之后详细说明其作用。
本发明具备以上叙述的这样的具体的形状,以下,如下这样起作用,可靠且顺利地进行内盖3的拆装作业。
(I)内盖的状态
首先,说明内盖3的关栓状态。正如在之前的发明的背景中叙述的那样,内盖3为了使关栓状态可靠,是具有一定的柔软性的软质树脂制(例如聚乙烯制),在关栓状态下,由于向容器1的开口部13强制地压入,因此采取一定的形状,但在自由状态下其成为稍微鼓出的状态。具体而言,如图4的(b)、(c)所示,在关栓状态下,内盖3的栓主体部31在与作为容器1的盖嵌合部12的内径的开口部13的直径相配合地按压缩小了的状态下压入。顺便说一下,在该状态下,内盖3本身本来在自由状态下是柔软的,但设定为外观上刚度较高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自由状态、即将其拉出的状态下,如图4的(b)中稍微夸大地图示那样,不存在向容器1的开口部13压入这样的制约,因此整体上呈现直径扩大了的状态。另外,在突片按压类型中,内盖3的卡合突片35因外盖2的逃避部22b的存在而不会成为压入了的状态。
(II)开栓作业
首先,在说明开栓作业时,将成为内盖3和外盖2分别封闭容器1的开口部13的状态的状态设为出发状态。
(a)外盖的卸下(图7-1的(i)(ii))
在这样的状态,根据常规方法,首先,在大多情况下将外盖2左旋拧回,而解除其拧入状态。像这样做之后,使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侧朝下地上下反转。
(b)开始与内盖之间的卡合(图7-1的(iii))
在像这样的状态下,进行将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贴靠于内盖3的凹陷部33,使拆装操作部23进入凹陷部33内这样的操作。在该操作时,使卡合凹槽25的接受缺口251的部位与内盖3的卡合突片35的位置一致,以卡合突片35和卡合凹槽25嵌合的方式使外盖2和内盖3靠近。实际上,内盖3为安装于容器1的状态,进行将外盖2贴靠并压入内盖3这样的操作。另外,此时,在接受缺口251的部位形成有接受倒角251a的情况下,上述卡合的开始顺利地进行。此外,对于卡合凹槽25,在构成卡合凹槽25的上拉肋254的接受缺口251侧形成有倒角状的卡合引导面254b,与卡合突片35之间的卡合动作由此也更顺利地进行。顺便说一下,在该操作时,外盖中心O2和内盖中心O3不是必须一致,即使是这样,如后述那样,在调心引导构造5的作用下,以最终各自的中心O2、O3一致的状态谋求卡合。
(c)卡口卡合(图7-1的(iv),图7-2的(v))
像这样,一边利用卡合凹槽25的接受缺口251避免与卡合突片35之间的干涉,嵌入到内盖3的凹陷部33的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在直接将其设为图中的右旋状使外盖2旋转时,卡合凹槽25的捕捉槽252以收纳内盖3的卡合突片35的方式呈卡口卡合状进行卡合。此时,当在内盖3的卡合突片35中形成有作为调心引导构造5的调心引导区352和卡合确保区353的情况下,处于捕捉槽252的里部的隆起部253首先成为与调心引导区352接触的状态,成为在相对设置的卡合突片35和隆起部253均等地接触的同时,换言之在向内盖中心O3和外盖中心O2一致这样的状态引导的同时,隆起部253依次与卡合突片35接触这样的状态。顺便说一下,此时,在突片按压类型的卡合的情况下,当在纵断侧面状态下观察内盖3与外盖2之间的卡合状态时,如图9的(a)-2、图9的(b)-2所示,卡合突片35的突出顶端部351比栓主体部31的上缘突出到上方,其结果,卡合突片35的突出顶端部351被上下颠倒的外盖2的压入面255向下方压入。由此,突出顶端部351成为朝向内盖3的中心侧这样的姿态,该突出顶端部351呈现包围作为外盖2的捕捉槽252的里侧壁的凹壁面231这样的状态,内盖3和外盖2之间的相互的卡合关系准确地维持。当然,在后述的擦除作业时(在去除附着于刚开栓之后的内盖3的液态内容物L的作业时),该作用也更有效地发挥功能。
此处,说明调心引导构造5的形成理由和其他的方式。作为形成理由的背景,基于图8的(a),说明假设不具备调心引导构造5的情况下的不良情况。首先,在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的外径尺寸同与其卡合的内盖3的凹陷部33、卡合突片35的内径尺寸之间必然不得不采取两者尽量容易卡合的尺寸差、即间隔。而且,在确保这样的间隔时,如在图8的(a)中夸大地示出的那样,由于该间隔,容易在外盖中心O2与内盖中心O3不一致的状态下进行最初的嵌入。在这样的状态下,若使外盖2以卡口卡合状在图中向右旋转,则中心偏置的那一侧的隆起部253在其隆起基端部253p首先与卡合突片35的端部接触。另一方面,在观察相对的侧的隆起部253时,外盖2的中心偏置,从而在该侧,在隆起中间部253g与卡合突片35的端部接触。在观察这样的隆起部253和卡合突片35之间的相互的关系时,中心偏置的那一侧的隆起部253的切线与卡合突片35的顶端切线的夹角θ1比相对的侧的夹角θ2大。这是因为,在像这样在外盖中心O2、内盖中心O3错位的状态下谋求外盖2的旋转时,在偏置的那一侧,正好外盖2因隆起部253而容易被阻止旋转,另一方面,在相对的侧,夹角θ2较小(角度较小),更容易出现隆起部253与卡合突片35卡合的状态。当然,若更严密地谋求外盖2的旋转,则能够谋求外盖2和内盖3的卡合,但在进行意外的操作时,在下一阶段,外盖2以偏置侧的隆起基端部253p为中心旋转,如由图中的附图标记P(抵接点)所示,在该位置处,拆装操作部23的外壁面232抵接于内盖3的凹陷部33的内壁面33W,成为阻止进一步旋转的状态。该状态作为传递至操作者的手的感觉,作为是否刚好准确地使外盖2和内盖3的中心一致而完成卡合这样的感觉传递。在该状态下,当然,捕捉槽252无法充分谋求与卡合突片35之间的卡合,接下来叙述的内盖3的拔出容易变得不可靠。
根据这样的背景,如前所述,在卡合突片35设有作为调心引导构造5的调心引导区352,由此,如图7-1的(iv)、图8的(b)所示,隆起部253与卡合突片35之间的最初的卡合变得顺利。结果,即使不特别注意使内盖中心O3和外盖中心O2一致地进行两者的卡合,也能进行平滑的卡合,由此自然以中心一致的方式引导外盖2而完成卡合。顺便说一下,如图6的(a)所示,关于调心引导区352的形状,若使凹部圆角形状近似于隆起部253的截面形状,则在此处以使外盖中心O2与内盖中心O3相一致的方式暂时停留,就能谋求更可靠的中心对准状态的卡合。
另外,这样的目的的调心引导构造5形成于隆起部253与卡合突片35之间即可,例如,也可以如图6的(d)、(e)所示,在隆起部253形成平缓的调心引导面253A,或者在前段部形成隆起高度尺寸较小的调心引导隆起部253B。
(d)上拉开始(图7-2的(vi))
在上拉、即卸下内盖3时,外盖2为容易用手充分抓住盖主体部21并且易于用力的尺寸设定,因此将其设为将卡合于抓处的内盖3从开口部13撬掉的状态,进行上拉。此时,实际的上拉成为如下状态:实质上形成所述捕捉槽252的一面的上拉肋254的上拉表面254a抵靠于卡合突片35的下表面并且上拉。
另外,在将内盖3从容器1的开口部13卸下的阶段,内盖3成为膨胀了的自由状态(参照图4的(b)),成为相对于外盖2进一步增加晃动的状态。然而,在捕捉槽252的部位设有隆起部253,其与内盖3的卡合突片35呈内扩状缓缓接触,因此在外盖2与内盖3的卡合中,不发生晃动。
(III)擦除作业(附着于内盖的液态内容物的去除作业)(图7-3)
在从容器1卸下的内盖3,如上所述,有时液态内容物L附着于底面(栓底部32),该擦除作业是将该液态内容物L用容器1的缘部擦除的作业。
例如如图7-3所示,操作不晃动地与内盖3卡合的外盖2而进行该作业,作为使用者,直接不与内盖3接触地进行该作业。具体而言,首先,如由图7-3的(b)的假想线示出的那样,在开口部13的上方,将内盖3设为倾斜的姿态,将液态内容物L集中于栓底部32的下端缘,尽量使额外的液态内容物L落下到容器1内。接下来,以用容器1的缘部(开口部13)捋内盖3(栓底部32)的方式使外盖2移动,利用容器1的缘部擦落在上述操作中未完全落下的液态内容物L。通过像这样做,使用者直接完全不用与内盖3接触,就能够使附着于栓底部32的液态内容物L彻底返回到容器1内。当然,对于使用者完全不与内盖3接触、即直接仅利用外盖2的操作能够可靠地进行该擦除作业,能够利用外盖2的隆起部253将内盖3可靠地捕捉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顺便说一下,通常,期望的是在实际使用收纳于容器1内的涂料等液态内容物L时,紧接之前将内容物良好地混合,谋求成分的均匀化。因此,在以往的容器(在外盖2不存在拆装操作部23的容器)中,也优选的是,将内盖3安静地打开,之后,用长棒状构件慢慢地将容器内的液态内容物L混合(推荐为使用方法)。然而,另外使用棒状构件谋求液态内容物L的成分均匀化的手法极为繁杂,另外,为了充分搅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由此,实际情况是,在使用者中有人在卸下内盖3之前将容器剧烈地振动而搅拌液态内容物L。其中,像这样振动容器1而搅拌液态内容物L的手法虽能获得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充分搅拌的效果,但因搅拌而在内盖3的栓底部32附着有大量的液态内容物L,这是以往例如在卸下内盖3时该液态内容物L较多地附着于使用者的指尖、或者在将内盖3颠倒放置在作业台上的情况下更多液态内容物L滴落的主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因此利用外盖2不晃动地捕捉内盖3,即使振动容器1而搅拌液态内容物L,也就是说即使在内盖3附着有大量的液态内容物L,在卸下内盖3时,使用者也不直接接触内盖3,另外,能够可靠地擦除附着于内盖3的液态内容物L。
另外,根据液态内容物L的性状等,也想到在关栓状态下振动容器1而谋求成分的均匀化(搅拌)并不优选的情况,但在不振动容器1地(安静地)卸下内盖3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有时在内盖3附着有液态内容物L,优选的是,在开栓后,基本上预先假定上述这样的擦除作业。当然,于在开栓时根据使用者的目测而在内盖3基本上未附着有液态内容物L这样的情况下,未必需要进行上述的擦除作业,当然,也可以省略。
(IV)内盖定置(图7-4的(vii))
之后,将内盖3放置于极近的台上等,此时,以使捕获于外盖2的拆装操作部23这样的状态下的内盖3的底面(下表面)朝向上方的方式进行保持,在此状态下放置。当然,外盖2成为上方朝上的状态。
接下来,在这样的内盖定置的状态下,说明避免内容物进入到外盖2与内盖3之间的微小的间隙进而进入到卡合凹槽25的进入防止构造。如上所述,例如收纳于容器1内的液态内容物L有时在开栓时附着于内盖3的栓底部32。在这样的状态下,在意外地以内盖3的栓底部32朝上的方式定置时,例如,如图10所示,液态内容物L顺着栓主体部31向下方流下。然而,如图9所示,由于在卡合着的外盖2的盖顶面部22与内盖3的凸缘部34之间确保进入防止空间220,因此即使假设液态内容物L流下,流下了的液态内容物L也滴落到外盖2的盖顶面部22、肩部,能够阻止向上述间隙进而卡合凹槽25的进入。即,由于进入防止空间220的存在,能够获得较大的盖顶面部22与凸缘部34之间的分开距离(空间高度220L)以及压入外壁面232b与凸缘部34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空间宽度220W),防止因在以面对准状态设置外盖2和内盖3的情况下起作用的毛细管现象等而液态内容物L向间隙内的进入。
接下来,说明从内盖3的凸缘部34向下方的外盖2滴落的液态内容物(用附图标记Ld表示液态内容物)的行为。
该液态内容物Ld作为一例,如图7-5的(a)、(b)所示,在朝向颠倒的凸缘部34的下方的面(关栓姿态下的上表面)、进入到稍微靠里侧的位置,作为呈现为倒富士山状这样的形状的“水滴”生长,最终如图7-5的(c)~(f)所示,向盖顶面部22滴落。当然,凸缘部34的下方的“水滴”的生长是在垂下方向和沿着凸缘部34的水平方向中的任意方向上产生的现象,作为该生长的“水滴”的液态内容物Ld所容许的生长限度在其粘度、表面张力或者质量(比重)等性状上不同,但必须设为,液态内容物Ld的端部(与凸缘部34之间的分界部)设为不会进入到进入防止空间220的里侧并到达接触部(是由内盖3和压入面255形成的微小空间区域,标注为附图标记221)的范围,在该接触部221处不会发生毛细管现象。
因此,进入防止空间220的空间高度220L尺寸设为以下尺寸:在所述接触部221处发生毛细管现象之前,首先向下方生长的“水滴”状的液态内容物Ld的下端与盖顶面部22接触。由此,使滴落到盖顶面部22的液态内容物Ld不进入到外盖2与内盖3之间的微小的间隙,进而不进入到卡合凹槽25。
另外,滴在盖顶面部22上的液态内容物Ld依次伴随着“水滴”从凸缘部34滴落,如上述图7-5的(e)、(f)所示,在盖顶面部22上在沿着凸缘部34的水平方向上生长(放大直径尺寸),生长了的液态内容物Ld的与盖顶面部22的肩部面对的部位以被该肩部的圆角形状(曲面形状)引导的方式向下方流落(整体被拉伸地移动),因此,防止液态内容物Ld进入到外盖2与内盖3之间的微小间隙。
另外,关于上述结构,在突片按压类型中,能够确保与本申请人的之前的申请(日本特许第4134105号)同等的空间宽度220W、更准确地说从在上述凸缘部34的下方呈倒富士山状生长的“水滴”的端部直到压入外缘256的尺寸(图7-5中的a尺寸),因此更加有效。
(V)关栓作业(图7-6(viii))
然后,在观察该内盖3的卡合突片35和外盖2的隆起部253之间的卡合状态时,成为利用调心引导区352成对的隆起部253均等地作用于卡合突片35的状态,成为外盖中心O2和内盖中心O3一致的状态(参照图7-2的(v))。在这样的状态下,为了利用内盖3封堵开口部13,作为再次使内盖3的栓底部32朝向下方的状态贴靠于容器1的开口部13,以将外盖2压入这样的操作将栓主体部31向开口部13压入。
(i)栓主体部按压类型的关栓
在这样的关栓作业中,如前所述,有栓主体部按压类型和突片按压类型这两种类型,首先说明栓主体部按压类型的关栓作业。
如图7-6的(viii)-1所示,在以外盖2和内盖3卡合的方式进行组合的情况下,为了关栓而作用的压入面255的压入外缘256在垂直截面方向上观察处于内盖3的栓主体部31的壁厚外侧(从主体壁厚范围31t的外侧到凸缘部34的位置)。因此,在按压操作外盖2而将内盖3按压嵌入于容器1的开口部13时,能够将内盖3的栓主体部31的上方大致沿整周均等地压入,进行可靠的关栓。
特别是在使外盖2卡口卡合于内盖3的最终状态下,例如如在图7-7中夸大地示出的那样,内盖3的凸缘部34比栓底部32向径向扩张,成为栓主体部31也呈下窄(上扩)状倾斜的状态。内盖3成为这样的内扩状是因为,如本图所示,外盖2的突起部253与内盖3的卡合突片35接触,由于该突起部253,内盖3的内扩状态较为显著。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状态,在栓主体部按压类型中,压入面255将内盖3的栓主体部31的上方大致沿整周均等地压入,因此即使是由于突起部253而向外侧突出的栓主体部31也能够可靠地压入,能够可靠地将内盖3嵌入容器1。
另外,上述图7-7相当于图7-2的(v)的v-v线截面。
(ii)突片按压类型的关栓
在该情况下,如图7-6的(viii)-2所示,压入面255的压入外缘256在垂直截面方向观察下位于内盖3的卡合突片35的基端附近,压入面255为作用于卡合突片35的状态。
该压入的反作用力产生于外盖2的卡合凹槽25的压入面255与卡合突片35的上表面之间,但此时,卡合突片35形成为向比栓主体部31的周缘靠上方的位置突出的状态,因此首先,在该部位集中施加有载荷。而且,突出顶端部351以朝内这样的状态倒伏,其上表面成为平坦的状态,并且,在其顶端,成为抓住拆装操作部23的卡合凹槽25的凹壁面231这样的状态,获得稳定的卡合状态,受到压入作用。之后,将外盖2从内盖3卸下,呈包盖状拧入嵌合于容器1的盖嵌合部12,进行容器1的开口部13的完全的封闭。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将栓主体部按压类型和突片按压类型作为独立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如图11所示,也能够采用将两个类型融合而成的方式(将其称为栓主体部按压且是突片按压类型)。即,在该栓主体部按压且是突片按压类型中,将栓主体部31的上方大致沿整周压入并且将内盖3向容器1压入,但使卡合突片35的上方顶端的突出顶端部351形成为向上突出状。
顺便说一下,本图11的(a)表示通常的关栓状态,本图的(b)表示使外盖2卡合于内盖3的状态(内盖3的开栓或者关栓的状态),本图的(c)表示将开栓了的内盖3在卡合于外盖2的状态下安置于作业台上的状态。
本发明在以上所叙述的作用下谋求内盖3的拆装,但作为容器1,能够应用于例如药品等的容器、美容、化妆品的容器、另外还有液体调味料等食品、食材容器等很多具备内盖的容器。
附图标记说明
1:容器
11:容器主体部
12:盖嵌合部
13:开口部
14:外螺纹部
2:外盖
21:盖主体部
22:盖顶面部
220:进入防止空间
220L:空间高度
220W:空间宽度
221:接触部
22a:按压面部
22b:逃避部
23:拆装操作部
231:凹壁面
232:外壁面
232a:卡合外壁面
232b:压入外壁面
24:内螺纹部
25:卡合凹槽
25W:凹槽宽
251:接受缺口
251a:接受倒角
252:捕捉槽
253:隆起部
253p:隆起基端部
253g:隆起中间部
253A:调心引导面
253B:调心引导隆起部
254:上拉肋
254a:上拉表面
254b:卡合引导面
255:压入面
256:压入外缘
3:内盖
31:栓主体部
31t:主体壁厚范围
32:栓底部
33:凹陷部
33W:内壁面
34:凸缘部
34d:凸缘突出范围
35:卡合突片
351:突出顶端部
351a:突出部
352:调心引导区
353:卡合确保区
5:调心引导构造
W:突出宽度
O2:外盖中心
O3:内盖中心
θ1:夹角
θ2:夹角
P:抵接点
α:向上角
L:液态内容物
Ld:液态内容物(水滴)。

Claims (8)

1.一种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相对于利用栓状的内盖和以外部覆盖状态安装于该内盖的外盖进行盖合的容器,以所述外盖为手动工具,将所述内盖呈卡口卡合状组合而进行拆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盖在其上部设有具有俯视圆形的周形状并且能够嵌入于内盖的凹陷部的拆装操作部,并且,在该拆装操作部的外周形成有多处卡合凹槽,该卡合凹槽具备引导向内盖的凹陷部嵌入的接受缺口和与该接受缺口相连并沿周向延伸的捕捉槽,并且,在所述接受缺口设有在谋求外盖和内盖的卡合时使两者的卡合稳定的隆起部,
另一方面,所述内盖具备呈栓状嵌入于容器的开口部从而封闭该开口部的栓主体部和形成于该栓主体部上方内侧且接受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凹陷部,并且,在栓主体部上方形成有多片在俯视时朝向凹陷部内侧突出的卡合突片,
所述拆装操作部的作为捕捉槽的下表面的压入面形成为,在与内盖组合的状态下,能够将栓主体部从上方压入。
2.一种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相对于利用栓状的内盖和以外部覆盖状态安装于该内盖的外盖进行盖合的容器,以所述外盖为手动工具,将所述内盖呈卡口卡合状组合而进行拆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盖在其上部设有具有俯视圆形的周形状并且能够嵌入于内盖的凹陷部的拆装操作部,并且,在该拆装操作部的外周形成有多处卡合凹槽,该卡合凹槽具备引导向内盖的凹陷部嵌入的接受缺口和与该接受缺口相连并沿周向延伸的捕捉槽,并且,在所述接受缺口设有在谋求外盖和内盖的卡合时使两者的卡合稳定的隆起部,
另一方面,所述内盖具备呈栓状嵌入于容器的开口部从而封闭该开口部的栓主体部和形成于该栓主体部上方内侧且接受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凹陷部,并且,在栓主体部上方形成有多片在俯视时朝向凹陷部内侧突出的卡合突片,
该卡合突片形成为在纵剖视时突出顶端部的上部位置比栓主体部上端高度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盖的卡合突片和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隆起部两者开始卡合的位置,在两者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以从松卡合状态成为卡合确保状态的方式设有调心引导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心引导构造设于卡合突片,该卡合突片从与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捕捉槽开始卡合的那一侧朝向卡合完成侧具备调心引导区和卡合确保区,在俯视时,卡合突片的突出宽度设定为调心引导区的突出宽度比卡合确保区的突出宽度小,并且形成为朝向卡合确保区使突出宽度增加而与卡合确保区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的卡合突片相对地形成有一对两处,与其相对应地形成于所述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卡合凹槽形成为一对两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外盖的拆装操作部的卡合凹槽的接受缺口在其上方内侧的壁面上缘部朝向盖顶面部形成有接受倒角。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内盖的卡合突片的突出顶端部的上部位置形成为比栓主体部上端高度高时,卡合突片的上表面或者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者朝向上方形成为顶端升起状。
8.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
该容器具有用于呈栓状封堵容器的盖嵌合部的开口部的内盖和呈外部覆盖状封堵盖嵌合部的外盖,所述内盖和外盖具备上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盖的拆装构造。
CN201780009928.8A 2016-02-03 2017-02-03 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 Active CN109071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9183 2016-02-03
JP2016019183 2016-02-03
PCT/JP2017/003986 WO2017135410A1 (ja) 2016-02-03 2017-02-03 中蓋の脱着構造 並びにこれを具えた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1078A true CN109071078A (zh) 2018-12-21
CN109071078B CN109071078B (zh) 2020-10-16

Family

ID=59499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9928.8A Active CN109071078B (zh) 2016-02-03 2017-02-03 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412591B1 (zh)
JP (1) JP6837445B2 (zh)
CN (1) CN109071078B (zh)
DK (1) DK3412591T3 (zh)
WO (1) WO20171354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1262B2 (ja) * 2017-04-27 2021-01-2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容器
JP7418921B2 (ja) * 2019-10-31 2024-01-22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移行中栓キャップ
JP7369337B2 (ja) * 2020-01-27 2023-10-26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注出口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包装容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09159A (en) * 1966-08-01 1968-11-05 Evert D. Velt Stopper and cap combination
US3831796A (en) * 1971-08-25 1974-08-27 A Claasen Safety closure
FR2369976A1 (fr) * 1976-11-08 1978-06-02 Mayet Jean Francois Fermeture de securite et d'etancheite pour flaconnage de toute sorte
JP2001180703A (ja) * 1999-12-28 2001-07-03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中栓およびキャップ
CN2534114Y (zh) * 2001-12-25 2003-02-05 舒建平 热灌装封口用瓶盖
JP2003054598A (ja) * 2001-08-08 2003-02-26 Nippon Sanso Corp 蓋付容器
JP2007176543A (ja) * 2005-12-27 2007-07-12 Kao Corp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CN203111700U (zh) * 2013-01-25 2013-08-07 成都天坤包装有限责任公司 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
JP2015196510A (ja) * 2014-03-31 2015-11-09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リザーバキャ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4551U (zh) * 1986-05-31 1987-12-10
JP4134105B2 (ja) 2005-05-13 2008-08-13 有己 古野 中蓋の脱着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09159A (en) * 1966-08-01 1968-11-05 Evert D. Velt Stopper and cap combination
US3831796A (en) * 1971-08-25 1974-08-27 A Claasen Safety closure
FR2369976A1 (fr) * 1976-11-08 1978-06-02 Mayet Jean Francois Fermeture de securite et d'etancheite pour flaconnage de toute sorte
JP2001180703A (ja) * 1999-12-28 2001-07-03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中栓およびキャップ
JP2003054598A (ja) * 2001-08-08 2003-02-26 Nippon Sanso Corp 蓋付容器
CN2534114Y (zh) * 2001-12-25 2003-02-05 舒建平 热灌装封口用瓶盖
JP2007176543A (ja) * 2005-12-27 2007-07-12 Kao Corp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CN203111700U (zh) * 2013-01-25 2013-08-07 成都天坤包装有限责任公司 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
JP2015196510A (ja) * 2014-03-31 2015-11-09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リザーバキャ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35410A1 (ja) 2018-12-06
JP6837445B2 (ja) 2021-03-03
EP3412591B1 (en) 2021-11-03
CN109071078B (zh) 2020-10-16
DK3412591T3 (da) 2022-01-17
EP3412591A1 (en) 2018-12-12
WO2017135410A1 (ja) 2017-08-10
EP3412591A4 (en) 2019-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1078A (zh) 内盖的拆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内盖的拆装构造的容器
RU2524876C1 (ru) Укупороч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элементом контроля первого вскрытия
US8540948B2 (en) Lidded container
CA2764895C (en) Press in bottle adapter
US5975346A (en) Container for paints and similar materials
US9398800B2 (en) Cosmetic application device
US8123066B2 (en) Container
CN105173426B (zh) 用来将顶盖附于容器的方法
US9272824B2 (en) Flex hinge closure with drain-back channel
US20100242414A1 (en) Closure unit with cap and pour spout for container neck finish
US8602252B2 (en) Liquid dispensing cover for container
KR200384766Y1 (ko) 이종내용물을 혼합하여 사용하는 화장품용기
JPH1081338A (ja) 2成分を別々に収容し、それらを混合し、得られた混合物を小出しするための装置
US20130220967A1 (en) Safety Bottle Cap
CN109415139B (zh) 分配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WO2009031864A2 (en) Bottle cap
US9393584B2 (en) Fluid applicator device
JP4409113B2 (ja) 容器の中栓
KR101970670B1 (ko) 액체 첨가용 캡 조립체
CA2457244A1 (en) Beverage container with one-way valve assembly
KR101476382B1 (ko) 액상 식품 보관용기용 캡
KR101753339B1 (ko) 접착제 용기
US20240350361A1 (en) Vented caps for dispenser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KR100571165B1 (ko) 리필용기용 내캡
WO2023089479A1 (en) Vented caps for dispenser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