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69737B - 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69737B
CN109069737B CN201780020199.6A CN201780020199A CN109069737B CN 109069737 B CN109069737 B CN 109069737B CN 201780020199 A CN201780020199 A CN 201780020199A CN 109069737 B CN109069737 B CN 1090697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surface
blade
surface portion
puncture needle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01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69737A (zh
Inventor
上田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69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9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69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97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86Needle tip design, e.g. for improved penet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015Source of blood
    • A61B5/15003Source of blood for venous or arterial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206Construction or design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ackages; sterilisation of piercing element, piercing device or sampling device
    • A61B5/150274Manufacture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or steps for blood sampling devices
    • A61B5/150282Manufacture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or steps for blood sampling devices for piercing elements, e.g. blade, lancet, canula, nee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74Details of piercing elements or protective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ies by such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381Design of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389Hollow piercing elements, e.g. canulas, needles, for piercing the skin
    • A61B5/150396Specific tip design, e.g. for improved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venous or arterial blood, e.g. with syr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GMAKING NEEDLES, PINS OR NAILS OF METAL
    • B21G1/00Making needles used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s
    • B21G1/08Making needles used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s of hollow needles or needles with hollow end, e.g. hypodermic needles, larding-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GMAKING NEEDLES, PINS OR NAILS OF METAL
    • B21G1/00Making needles used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s
    • B21G1/12Securing, cleaning-off burrs, reconditioning polishing, grin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穿刺针是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穿刺针,所述刃面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该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由平面构成,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延伸至与形成有所述刃面的刃面区域的在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采血针和输液用的留置针等医疗用穿刺针,已知为了减轻将穿刺针穿刺到人体时的疼痛而具备以下前端部的穿刺针,该前端部具有相对于穿刺针的长度方向而角度不同的多个刃面。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为这样的穿刺针的注射针。专利文献1的注射针是将圆筒状主体的尖端部从某一方倾斜地切除而形成了锥形的尖端部的注射针,具备:第一倾斜面,其从圆筒状主体的外周连接且相对于主体的轴线方向(长度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形成;第二倾斜面,其与该第一倾斜面连接且相对于主体的轴线方向的角度以比第一倾斜面大的角度形成;和第三倾斜面,其与该第二倾斜面连接且与刃尖连接,并且相对于主体的轴线方向的角度以比该第二倾斜面大的角度形成。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一种作为穿刺针的皮下注射针。专利文献2的皮下注射针具有多斜角面形状的前端,该多斜角面形状的前端具有主斜角面、一对中间斜角面、和一对前端斜角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26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574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注射针那样,通过设为具有将相对于长度方向的角度不同的多个面连接而成的刃面的前端部,能够降低由形成在面彼此的边界上的棱线(接合部)导致的刺穿阻力,减轻将注射针穿刺到人体时的疼痛。
可是,在向血管等脉管内穿刺的穿刺针的情况下,为了使刃面整体容易进入脉管内,通常使用穿刺针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刃面的长度短的穿刺针。在这种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刃面的长度短的穿刺针中,即使形成相对于长度方向的角度不同的多个面而使刃面多面化,也无法减小侧视下的刃面的刃尖所成的角度(以下记载为“刃尖角度”。),刃尖角度容易变得较大。因此,存在刃尖的刺穿阻力变大而难以减轻使刃尖刺穿时的疼痛的问题。另外,若刃尖的刺穿阻力大的话,则也存在在向脉管穿刺时无法顺利刺穿血管壁等脉管壁、脉管被刃尖推压而偏离的情况。
于是,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具有无论刃面的长度如何都能减小刃尖角度的刃面形状的医疗用穿刺针及该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为目的。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医疗用穿刺针是一种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穿刺针,所述刃面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该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由平面构成,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延伸至与形成有所述刃面的刃面区域的在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刃面具备第三刃面部,该第三刃面部经由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与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连续,且由构成所述刃面的基端的平面或曲面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包含由平面构成的平面刃面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包含连续形成的多个所述平面刃面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包含由曲面构成的曲面刃面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通过所述第三刃面部及所述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相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主体部划分出将由所述刃面的内缘划分的前端开口作为一端的中空部,所述脊部中的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一端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刃面的所述内缘中的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一端与所述刃面的基端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在所述针尖位于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的侧视下,从所述针尖和所述刃面的基端通过的直线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以13度以上且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为,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分别由平面构成,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延伸至与所述刃面区域的所述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是一种在筒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刃面的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包括:制作相对于所述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的原形刃面部的工序;和从所述原形刃面部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制作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的工序,其中该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通过延伸至与形成有所述原形刃面部的原形刃面区域的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筒状部件的另一端部侧的位置的平面,来制作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优选为,形成将由所述原形刃面部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三刃面部与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连结的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在形成所述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时,使通过所述第三刃面部及所述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相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且所述脊部中的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一端形成为,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原形刃面部的内缘中的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一端与所述原形刃面部中的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一端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医疗用穿刺针是一种在筒状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穿刺针,所述刃面的内缘具备弯曲部,该弯曲部在针尖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的侧视下,从所述内缘的所述针尖侧的一端呈凹状弯曲并延伸,所述弯曲部延伸至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内缘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无论刃面的长度如何都能减小刃尖角度的刃面形状的医疗用穿刺针及该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中,图1的(a)、(b)、(c)、(d)分别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侧视图、背面侧的俯视图、立体图。
图2中,图2的(a)、(b)分别是图1的(a)、(b)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3中,图3的(a)、(b)、(c)、(d)、(e)分别是图 2的(a)的I-I剖视图、II-II剖视图、III-III剖视图、IV-IV剖视图、 V-V剖视图。
图4是将图2的(b)中的前端部附近进一步放大后的放大侧视图。
图5中,图5的(a)、(b)、(c)、(d)分别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正面侧的俯视图、侧视图、背面侧的俯视图、立体图。
图6中,图6的(a)、(b)分别是图5的(a)、(b)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7中,图7的(a)、(b)、(c)、(d)、(e)分别是图 6的(a)的VI-VI剖视图、VII-VII剖视图、VIII-VIII剖视图、IX-IX 剖视图、X-X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穿刺针的变形例的图。
图9中,图9的(a)、(b)、(c)、(d)、(e)分别是图 8的XI-XI剖视图、XII-XII剖视图、XIII-XIII剖视图、XIV-XIV剖视图、XV-XV剖视图。
图10中,图10的(a)是作为本发明的穿刺针的一例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0的(b)是前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1中,图11的(a)、(b)、(c)、(d)分别是作为本发明的穿刺针的一例的穿刺针的正面侧的俯视图、侧视图、背面侧的俯视图、立体图。
图12中,图12的(a)、(b)分别是图11的(a)、(b)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3中,图13的(a)、(b)、(c)、(d)、(e)分别是图12的(a)的XVI-XVI剖视图、XVII-XVII剖视图、XVIII-XVIII 剖视图、XIX-XIX剖视图、XX-XX剖视图。
图14中,图14的(a)、(b)、(c)、(d)分别是作为本发明的穿刺针的一例的穿刺针的正面侧的俯视图、侧视图、背面侧的俯视图、立体图。
图15中,图15的(a)、(b)分别是图14的(a)、(b)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6中,图16的(a)、(b)、(c)、(d)、(e)分别是图15的(a)的XXI-XXI剖视图、XXII-XXII剖视图、XXIII-XIII 剖视图、XXIV-XXIV剖视图、XXV-XXV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0所示的穿刺针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刃面形成工序的概要的概要图。
图19中,图19的(a)、(b)、(c)分别表示图10所示的穿刺针的包含第三刃面部的第一假想平面、包含第一连结刃面部的第二假想平面、包含第二刃面部的第三假想平面,图19的(d)是表示图19的(a)~(c)中的XXVI-XXVI截面中的三个假想平面的关系的图。
图20中,图20的(a)、(b)、(c)、(d)分别是作为本发明的穿刺针的一例的穿刺针的正面侧的俯视图、侧视图、背面侧的俯视图、立体图。
图21中,图21的(a)、(b)分别是图20的(a)、(b)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22中,图22的(a)、(b)、(c)、(d)、(e)分别是图21的(a)的XXVII-XXVII剖视图、XXVIII-XXVIII剖视图、XXIX-XXIX剖视图、XXX-XXX剖视图、XXXI-XXX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2对本发明的医疗用穿刺针及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在各图中共通的部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1>
首先,对作为本发明的医疗用穿刺针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 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穿刺针1的图。具体而言,图1的(a)表示穿刺针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的(b)表示穿刺针1的侧视图,图1的(c)表示穿刺针1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1的(d)是穿刺针1的立体图。另外,图2的(a)、(b)分别是图1的(a)、(b) 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前端部3附近的放大图。
如图1的(a)~图1的(d)、图2的(a)、图2的(b)所示,穿刺针1具备棒状的主体部2,并在该主体部2的前端部3形成有刃面4。主体部2划分出在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平行的轴线方向 (以下记载为“中心轴线方向A”。)上连通的中空部10。
主体部2是中空棒状即筒状的管体。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的管体。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截面外形”的“截面”是指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截面。
刃面4由多个刃面部构成,如图1的(a)~图1的(d)、图2 的(a)、图2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刃面4具备由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一刃面部5、由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6、由一个平面构成的第三刃面部7、以及将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连结的多个连结刃面部15。本实施方式的各连结刃面部15 由一个平面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个连结刃面部15具备将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连结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和将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连结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
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在刃面4中形成于主体部2的前端侧。另外,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8作为一端的刃缘9。需要说明的是,“针尖”是指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穿刺针1的前端、即主体部2的前端,并且是指作为刃面4的前端的刃尖。因此,以下“前端侧”是指中心轴线方向A 上的针尖侧,“基端侧”是指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与针尖侧相反的一侧。
第一刃面部5在主体部2的基端侧与第一连结刃面部15a连续。第二刃面部6在主体部2的基端侧与第二连结刃面部15b连续。
第三刃面部7在刃面4中形成于主体部2的基端侧,并构成刃面4的基端。具体而言,第三刃面部7在主体部2的基端侧与主体部2的筒状外周面连续。另外,第三刃面部7在主体部2的前端侧与连结刃面部15连续。更具体而言,第三刃面部7在主体部2的前端侧与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及第二连结刃面部15b连结。
多个连结刃面部15具有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和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多个连结刃面部15合计为四个,具有两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和两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各连结刃面部15是由一个平面构成的平面刃面部,两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由连续形成的两个平面刃面部构成,两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也由连续形成的两个平面刃面部构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刃面4由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多个连结刃面部15、以及第三刃面部7构成。而且,如图2的(a) 等所示,刃面4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并在基端侧具备第三刃面部7。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各连结刃面部15、以及第三刃面部7分别由平面构成。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刃面4是将平面状的刃面部连续地形成而得到的。此外,主体部2的中空部10中的主体部2的前端侧的一端即前端开口11由刃面4的内缘划分。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前端开口11由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第二刃面部6的内缘、多个连结刃面部15的内缘、以及第三刃面部7的内缘划分。
在此,如图2的(a)、图2的(b)所示,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延伸至与形成有刃面4的刃面区域T的在中心轴线方向 A上的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刃面区域T”是指由刃面的外缘划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由刃面4的外缘划分的区域、即由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多个连结刃面部15的外缘、以及第三刃面部7的外缘划分的区域。另外,“中间位置H”是指成为刃面区域T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延伸的范围的中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针尖8与第三刃面部7的基端之间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
这样,若将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设为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则能在刃面4中较大地确保形成刃缘9的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若能增大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则即使将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分别由平面构成,也能使刃尖角度α较小,能够实现刃尖薄的穿刺针1。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刃尖角度α”是指在针尖8位于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B的一端的、主体部2的侧视(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中为图1的(b)、图2的(b)所示的侧视)下,刃缘9 与该刃缘9的背面在针尖8处相交的角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平面状的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双方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只要是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中的至少任一方平面状的刃面部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即可。因此,也能够是,仅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中的某一方由平面形成、且将该平面状的刃面部构成为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并且另一方刃面部由平面或曲面形成、且将该另一方刃面部构成为不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但是,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为平面状的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双方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则与设为仅某一方平面状的刃面部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刃尖角度α小的结构。因此,优选为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为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双方由平面形成、且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双方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 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
此外,刃面4只要除了从针尖8延伸至与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处的前端侧的刃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之外,还具有相对于该前端侧的刃面部位于基端侧的其他刃面部即可,作为该其他刃面部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刃面部15或第三刃面部7的结构。因此,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由平面构成,但也可以由凸状或凹状的曲面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中,分别在第一刃面部5 及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具有连结刃面部15,但也可以是不具有连结刃面部15的结构。
但是,在构成为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延伸至与刃面区域T的中间位置H(参照图2)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若设为完全不设置连结刃面部15的结构,则由上述一方刃面部与第三刃面部之间的棱线形成的层差变大的可能性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有该层差部分成为大的刺穿阻力之虞。因此,在设置延伸至与刃面区域T的中间位置H(参照图2)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情况下,优选为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6 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分别设置连结刃面部15。若设置连结刃面部15,则能够抑制在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6 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形成大的层差。
另外,尤其优选为,在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分别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多个连结刃面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及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这样的话,能够将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更平滑地连结,而不会形成大的层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具有两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及两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及三个以上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 的结构。关于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及三个以上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的穿刺针,详见后述(参照图5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连结刃面部15是由平面构成的平面刃面部,但也可以包含由曲面构成的曲面刃面部,还可以由曲面刃面部构成全部连结刃面部15。关于将连结刃面部15设为曲面刃面部的结构,详见后述(参照图8及图9)。
在此,对刃面4的内缘的形状进行说明。刃面4的内缘具备弯曲部,该弯曲部在图1的(b)及图2的(b)所示的穿刺针1的侧视下,从内缘的针尖8侧(与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前端侧相同)的一端、换言之刃缘9的基端呈凹状弯曲并延伸。
更具体而言,刃面4的内缘具有由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及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的内缘构成的第一弯曲部13a、和由第二刃面部 6的内缘及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的内缘构成的第二弯曲部13b 这两个弯曲部,在图1的(b)、图2的(b)的侧视下,成为仅能视觉辨认第二弯曲部13b的状态。
而且,如图2的(a)所示,第一弯曲部13a及第二弯曲部13b 分别延伸至与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4的内缘的中间位置V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
这样,若设为穿刺针1的刃面4的内面在针尖8位于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一端的、主体部2的侧视(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中为图1的(b)、图2的(b)所示的侧视)下具有凹状弯曲部的结构,则与没有弯曲部的结构相比,杂菌等难以从身体表面上的切口进入体内。具体而言,在穿刺针1穿刺时第一弯曲部13a 及第二弯曲部13b从形成于身体表面的切口通过,这时,切口的缘部由第一弯曲部13a及第二弯曲部13b向撑开切口的方向推压。由此,当第一弯曲部13a及第二弯曲部13b从身体表面通过时,能够抑制切口的缘部因与刃面4一起被卷入体内侧而被推入体内侧,能够降低由杂菌等导致感染的风险。
而且,若设为在图1的(b)及图2的(b)的侧视下,从刃面4 的内缘的针尖侧的一端呈凹状弯曲并延伸的弯曲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弯曲部13a及第二弯曲部13b)延伸至与中间位置V相比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则与没有凹状弯曲部的结构或凹状弯曲部没有延伸至与中间位置V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相比,在该侧视下,容易实现使刃面4与刃面4的背面之间的厚度薄壁化、并且刃尖角度α小的结构。也就是说,容易实现刺穿阻力小的刃面4的形状。
作为主体部2的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等金属材料。
以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及特征部。
[主体部2]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内周面的内径及外周面的外径不变的管体,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基端侧的端部经由针基座等与例如注射器等医疗用器具连接。因此,穿刺针1也可以是具备与主体部2连接的针基座等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中,是内周面划分出中空部10、且内周面的内径及外周面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不变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主体部2的内周面的内径及外周面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侧递减的结构。另外,例如也能将主体部2的外径设为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侧而递减的锥形形状,并将主体部2的内径设为在中心轴线方向A 上不变的结构。另外,主体部2的内径及外径能够根据穿刺针1的用途等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主体部2的一部分区域设置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侧而内径递减或递增的部位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是主体部2划分出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中空部10的中空针,但也可以是不划分中空部的实心针。关于设为实心针的情况下的结构见后述(参照图11~图13)。
[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
如图2的(a)所示,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分别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主体部2的基端侧经由连结刃面部15与第三刃面部 7连续。更具体而言,第一刃面部5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主体部2 的基端侧经由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与第三刃面部7连续。另外,第二刃面部6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主体部2的基端侧经由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与第三刃面部7连续。
图3的(a)、(b)、(c)、(d)、(e)分别是图2的(a) 的I-I剖视图、II-II剖视图、III-III剖视图、IV-IV剖视图、V-V剖视图。此外,图3所示的附图标记“X”是包含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 及针尖8的一个假想平面,以下记载为“中心平面X”。本实施方式的中心平面X是不仅包含针尖8还包含刃缘9的平面,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具有隔着中心平面X对称的结构。另外,在图3中,通过实线示出了刃面部间的棱线。
图3的(a)是图2的(a)的I-I截面、即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刃缘9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的(a) 所示,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仅倾斜角度θ1而延伸。该角度θ1优选设为45度~75度的范围,更优选设为50度~60度的范围。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及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通过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各自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彼此相交叉的棱线而形成有切开刃,但在角度θ1小于45度的情况下,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各自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形成的切开刃角度β变大,从而难以形成锋利的切开刃。另外,在角度θ1大于75 度的情况下,穿刺针1的正面观察下(参照图1的(a)、图2的(a)) 的由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和针尖8形成的表观角度γ1(参照图2的 (a))、以及由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和针尖8形成的表观角度γ2 (参照图2的(a))变大,从而针尖8处的刺穿阻力变大。
图3的(b)是图2的(a)的II-II截面、即中心轴线方向A上前端开口11所处的位置处的、包含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且不包含连结刃面部15及第三刃面部7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的(b)所示,图2的(a)的II-II截面中的第一刃面部 5及第二刃面部6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与角度θ1相等。
图3的(c)是图2的(a)的III-III截面、即中心轴线方向A 上前端开口11所处的位置处的、包含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 及连结刃面部15且不包含第三刃面部7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的(c)所示,图2的(a)的III-III截面中的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3与角度θ1 及角度θ2相等。
这样,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与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位置无关地是固定的。
[连结刃面部15]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多个连结刃面部15由将第一刃面部5 与第三刃面部7连结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和将第二刃面部6 与第三刃面部7连结的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各连结刃面部15是由平面构成的平面刃面部。而且,如图1的(a)及图2的(a)等所示,前端开口11的圆周方向上的各连结刃面部15的轮廓是在与相邻的刃面部之间形成的棱线,各连结刃面部15的位于前端开口11的圆周方向两侧的棱线沿着中心轴线O 延伸。换言之,由位于前端开口11的圆周方向两侧的棱线划定的各连结刃面部15也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而且,各连结刃面部15的在沿着中心轴线O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该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以下记载为“宽度”)长。也就是说,各连结刃面部15具有在沿着中心轴线O的延伸方向上细长的细长形状。另外,各连结刃面部15在图1的(a)及图2的(a)所示的正面观察下具有随着在沿着中心轴线O的延伸方向上趋向基端侧而宽度递增的形状。
在此,“沿着中心轴线O”是指不仅包含与中心轴线O大致平行的状态,还包含相对于中心轴线O形成的角度比较小的状态(30 度以下)。
这样,若设为形成在各连结刃面部15和与该连结刃面部15相邻的刃面部之间的棱线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结构,则与该棱线不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由该棱线部分导致的刺穿阻力增大。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在各连结刃面部15和与该连结刃面部15相邻的刃面部之间的棱线的具体例和其延伸方向进行说明。
首先,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有两个,如图2的 (a)所示,两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由将与第一刃面部5彼此相交叉的棱线作为边界而连续的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l、和将与第三刃面部7彼此相交叉的棱线作为边界而连续的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构成。而且,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1和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将彼此相交叉的棱线作为边界而连续。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也有两个,如图2 的(a)所示,两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由将与第二刃面部6彼此相交叉的棱线作为边界而连续的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和将与第三刃面部7彼此相交叉的棱线作为边界而连续的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构成。而且,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和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将彼此相交叉的棱线作为边界而连续。
在将各连结刃面部15和与该各连结刃面部15相邻的其他刃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连结刃面部15 或第三刃面部7)之间的棱线作为“脊部”的情况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各脊部的延伸方向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刃面部5与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1 之间的第一脊部16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另外,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l与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之间的第二脊部17也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另外,第三刃面部7与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之间的第三脊部18也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
另外,关于第二刃面部6与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之间的第四脊部19、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与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之间的第五脊部20、以及第三刃面部7与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之间的第六脊部21,也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脊部16、第二脊部17、第三脊部18、第四脊部19、第五脊部20及第六脊部21)都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脊部16、第二脊部17、第三脊部18、第四脊部19、第五脊部20及第六脊部21均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设为仅一部分脊部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抑制前端开口11的基端侧的刃面4的内缘(有时称为刃面4的底脚(heel)部分)处的刺穿阻力增大的目的,优选将靠近刃面4的内缘的基端的脊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刃面部7及连结刃面部15相交叉的棱线形成的第三脊部18及第六脊部21,设为至少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结构。但是,若考虑穿刺时产生的全部刺穿阻力的话,则尤其优选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通过设置连结刃面部15而形成的全部脊部设为沿着中心轴线O的结构。
另外,形成在第三刃面部7与连结刃面部15之间的脊部中的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一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位于刃面4的内缘中的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一端(参照图2的(a)中的点“R1”)与刃面 4的基端(参照图2的(a)中的点“R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刃面4的基端是指刃面4的外缘中的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一端。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脊部18及第六脊部21的基端侧的一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位于图2的(a)所示的点R1与点R2 之间。但是,更优选为,全部脊部的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一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位于成为刃面4的内缘中的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一端的点R1与成为刃面4的基端的点R2之间。若以脊部成为这种结构的方式形成将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平滑地连结的连结刃面部15,则能更大地确保刃面区域T中的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比例。由此,容易实现刃尖角度α更小的刃面形状。此外,关于具有全部脊部的基端侧的一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位于刃面的内缘中的基端侧的一端与刃面的基端之间的结构的穿刺针,详见后述(参照图10等)。
另外,如图2的(a)所示,在正面观察下,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脊部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角度ρ1(例如在图2的(a)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延长线U与中心轴线O形成的角度)优选为,在该正面观察下,与从第一刃面部5或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上的点N和针尖8通过的假想直线D1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角度ρ2相比较小。在此,第一刃面部5或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上的点N是在该正面观察下从刃缘9的基端通过且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假想直线D2与第一刃面部5或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相交的点。在图2的(a)中,通过双点划线示出了假想直线D2。此外,在图2的(a)中,将点N 设为了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上的点,但也可以将其设为第一刃面部5 的外缘上的点。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在图1的(a) 及图2的(a)所示的正面观察下沿着前端开口11的圆周方向连续。换言之,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在与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连续。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在该正面观察下也沿着前端开口11的圆周方向连续。换言之,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也在宽度方向上连续。
此外,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长度相对于刃面区域T的长度的比例优选设为大于50%且为95%以下,更优选设为大于50%且为60%以下。当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比例大于95%时,即使形成有连结刃面部15,也会在连结刃面部15与第三刃面部7之间形成大的层差,从而刺穿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
以下,对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连结刃面部1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的(c)所示,图2的(a)的III-III截面中的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1及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形成角度δa3而倾斜延伸。另外,该截面中的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及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形成角度δb3而倾斜延伸。在此,角度δb3比角度δa3大、且比上述角度θ1~θ3大。另外,关于角度δa3,也比上述角度θ1~θ3 大。
图3的(d)是图2的(a)的IV-IV截面、即中心轴线方向A 上的前端开口11的基端的位置处的、包含连结刃面部15及第三刃面部7且不包含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 正交的截面。如图3的(d)所示,图2的(a)的IV-IV截面中的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1及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形成角度δa4而倾斜延伸。另外,该截面中的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及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形成角度δb4而倾斜延伸。
在此,图3的(c)中的角度δa3与图3的(d)中的角度δa4 相等。另外,图3的(c)中的角度δb3与图3的(d)中的角度δb4 相等。这样,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1及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δa与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位置无关地是固定的。另外,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及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δb 与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位置无关地是固定的。
这样,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通过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1及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而平滑地连结。另外,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通过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及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而平滑地连结。
[刃缘9]
如上所述,刃缘9通过第一刃面部5及第二刃面部6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刃缘9在中心平面X上延伸,关于作为刃缘9的一端的针尖8,也位于中心平面X上。
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为使穿刺针1的前端尖锐并设置刃缘9 的结构,则在将穿刺针1穿刺到人体时,刃缘9、刃缘9附近的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及第二刃面部6的外缘作为切开皮肤的切开刃发挥作用,能够降低在穿刺时与皮肤相关的阻力。因此,能够减轻被穿刺穿刺针1的患者等感到的疼痛。
[第三刃面部7]
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由平面构成。具体而言,第三刃面部7在图2的(b)的侧视下是以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 8而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式倾斜的直线状平面。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比包含整个中心轴线O的截面中的主体部2的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不变的结构,在以包含整个中心轴线O的截面观察的情况下,主体部2的外周面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延伸。因此,若第三刃面部 7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则第三刃面部7的倾斜角度比主体部2的外壁的倾斜角度大。但是,在将穿刺针的主体部设为其外径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侧而递减或递增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三刃面部以不仅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且相对于包含整个中心轴线O的截面中的主体部2的外周面也倾斜的方式构成。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是平面,但第三刃面部也可以如上所述由曲面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三刃面部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角度”是指在包含整个中心轴线且从第三刃面部上通过的截面中,第三刃面部上的任意点处的切线与中心轴线形成的角度。
接着,对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三刃面部7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的(d)所示,图2的(a)的IV-IV截面中的第三刃面部 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λ4约为90度。换言之,在图2的(a) 的IV-IV截面中,第三刃面部7在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图3的(e)是图2的(a)的V-V截面、即中心轴线方向A上与前端开口11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处的、仅包含第三刃面部7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的(e)所示,图2的(a)的 V-V截面中的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λ5约为90度。换言之,在图2的(a)的V-V截面中,第三刃面部7在与中心平面 X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这样,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λ与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位置无关地固定为大约90度(参照图3的(d)、图3的(e))。
此外,能够将第一刃面部5的上述角度θ与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的上述角度δa之间的角度变化量、前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1的上述角度δa与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的上述角度δb之间的角度变化量、以及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5a2的上述角度δb与第三刃面部7的上述角度λ之间的角度变化量设为大致相等。另外,这三个角度变化量也可以设为随着从第一刃面部5趋向第三刃面部7而递减或递增。关于第二刃面部6、前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1、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5b2、以及第三刃面部7 的角度关系也是同样的。
[关于侧视下的刃面4的形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具备在前端部3形成有刃面4 的主体部2,刃面4由上述的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多个连结刃面部15及第三刃面部7构成。而且,刃面4的内缘具有在图1 的(b)、图2的(b)的侧视下为凹状的第一弯曲部13a及第二弯曲部13b。以下,对该侧视下的刃面4的其他特征进行说明。
图4是将图2的(b)中的前端部3附近进一步放大后的放大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刃面4的内缘的前端在图4的侧视下并未位于第三刃面部7的延长线W上。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刃面4的内缘的前端即刃缘9的基端在图4的侧视下与第三刃面部7的延长线W相比位于针尖8侧,且在与延长线W之间存在间隙。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在针尖8位于与中心轴线方向A 正交的方向的一端的侧视下(参照图2的(b)等),从针尖8和作为刃面4的基端的点K通过的直线L(图2的(b)的双点划线)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13度以上且20度以下的角度(参照图2的(b) 的刃面角度“Z”)倾斜。需要说明的是,直线L通过的作为刃面4 的基端的点K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表示第三刃面部7上的基端的点R2 (参照图2的(a))。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中心轴线方向 A上的刃面4的刃面长(与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区域T的长度相同)设为比肌肉注射等中主要利用的所谓“常规斜角(regular bevel)”(形成有由与上述相同的手法测量的倾斜角度为12度的刃面的穿刺针)的刃面长短、并且与静脉注射等中主要利用的所谓“短斜角(shortbevel)”(形成有由与上述相同的手法测量的倾斜角度为18度的刃面的穿刺针)的刃面长为同等程度的刃面长,同时将刃尖角度α设为与“常规斜角”同等程度或其以下的角度。
也就是说,能够实现具有不易发生静脉等脉管的穿透的较短刃面长、同时能够降低刃面4处的刺穿阻力且脉管的确保较容易的穿刺针1。另外,由于能够降低针尖8附近的刺穿阻力,所以能够减小刺穿阻力的变化量,也能减小在穿刺时医疗人员在穿刺方向上施加的力的变化量。因此,能够实现医疗人员在穿刺时容易操作的穿刺针1。
此外,优选将图2的(b)所示的直线L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角度设为13度以上且20度以下的范围、并且设为15度~27度的刃尖角度α。在刃尖角度α小于15度的情况下,由于刃尖变得过薄,所以有因为制造工序中的损伤等而无法再满足规定性能的隐患,从而制造变得困难。另外,在超过27度的情况下,由于与所谓短斜角的刃尖角度α同等,所以穿刺时的刺穿阻力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刃面4的内缘的基端(参照图2的(a) 中的点“R1”)设于第三刃面部7的内缘。另外,刃面4的内缘从其前端到基端为止而从主体部2的前端侧向着基端侧延伸。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刃面4的内缘与中心平面X相交的两个点中的、主体部2的前端侧的点是刃面4的内缘的前端,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点是刃面4的内缘的基端。而且,关于刃面4的内缘,从刃面4的内缘的前端到基端为止始终从主体部2的前端侧向着基端侧延伸。此外,前端开口11在正面观察下为泪滴状。
<实施方式2>
接着,对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的穿刺针1之外的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1与上述穿刺针1相比连结刃面部115的结构不同,但其他结构是相同的。
图5是表示穿刺针101的图。具体而言,图5的(a)表示穿刺针10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5的(b)表示穿刺针101的侧视图,图5的(c)表示穿刺针101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5的(d)是穿刺针101的立体图。另外,图6的(a)、(b)分别是图5的(a)、 (b)所示的主体部102的前端部103附近的放大图。
如图5、图6所示,在穿刺针101的主体部102的前端部103形成有刃面104,刃面104具备第一刃面部105、第二刃面部106、多个连结刃面部115及第三刃面部107。第一刃面部105和第二刃面部 6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108作为一端的刃缘109。主体部102划分出将前端开口111作为一端的中空部110。穿刺针101 的第一刃面部105、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的结构与上述穿刺针1的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穿刺针101与上述穿刺针1相比连结刃面部的数量不同。
具体而言,上述穿刺针1是具有两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5a和两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5b的结构,相对于此,穿刺针101具有四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和四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这样,通过使第一连结刃面部及第二连结刃面部的数量增加,能够将第一刃面部105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更平滑地连结。
图7的(a)、(b)、(c)、(d)、(e)分别是图6的(a) 的VI-VI剖视图、VII-VII剖视图、VIII-VIII剖视图、IX-IX剖视图、 X-X剖视图。在图7的(a)~图7的(e)所示的剖视图中,第一刃面部105及第二刃面部10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6~θ8是相等的角度,第三刃面部10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λ9及λ10也是相等的角度且均为大约90度。而且,如图7的(c)、图7的(d)所示,第一刃面部105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由四个第一连结刃面部 115a以不会形成成为大层差的棱线的方式平滑地连结。同样地,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由四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以不会形成成为大层差的棱线的方式平滑地连结。此外,在图7中,通过实线示出了刃面部间的棱线。
这样,将第一刃面部105及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 连结的连结刃面部115的数量也能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为三个以上,通过增加连结刃面部115的数量,能够将第一刃面部105及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更平滑地连结,能够更加减轻刃面部间的棱线的部分、即脊部处的刺穿阻力。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穿刺针1和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1 中,将各连结刃面部设为由平面构成的平面刃面部,但也可以将连结刃面部设为由曲面构成的曲面刃面部。图8是表示具有刃面204 的穿刺针201的正面侧的放大俯视图,该刃面204将图5~图7所示的四个平面状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整体变更成了一个曲面状的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并且将图5~图7所示的四个平面状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整体变更成了一个曲面状的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图8 所示的穿刺针201的主体部202的其他结构与图5~图7所示的穿刺针101的主体部102相同。
图9的(a)、(b)、(c)、(d)、(e)分别是图8的XI-XI 剖视图、XII-XII剖视图、XIII-XIII剖视图、XIV-XIV剖视图、XV-XV 剖视图。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角度θ11~θ13(θ11~θ13相等)倾斜的第一刃面部105及第二刃面部106(参照图9的(a)~(c))通过由曲面构成的一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及一个第二连结刃面部 115b′(参照图9的(c)及(d))而与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角度λ14 及λ15(λ14及λ15相等且约为90度)延伸的第三刃面部107(参照图9的(d)及(e))平滑地连结。
此外,在图8及图9的示例中,是将第一刃面部105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分别仅通过由曲面构成的连结刃面部115′连结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刃面部105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分别设为通过使由平面构成的平面刃面部和由曲面构成的曲面刃面部双方连续而构成的多个连结刃面部。但是,若如图8、图9所示那样设为将第一刃面部105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以及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分别通过曲面状的一个连结刃面部115′(在图8、图9的例子中为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及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连结的结构,则能够使第一刃面部105及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三刃面部107之间以形成具有不会成为刺穿阻力的程度的非常小的层差的棱线的方式、或以不形成棱线的方式更平滑地连结。此外,在图8及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通过双点划线示出了第一刃面部105与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之间的边界、第二刃面部106与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之间的边界、以及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及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与第三刃面部 107之间的边界,但这并不表示刃面部间的棱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穿刺针能够通过各种具体的结构实现,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1及2的说明所示的结构。
例如,实施方式2所示的穿刺针101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115a 和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115b连续配置有在前端开口111的圆周方向上具有大致相等的宽度的连结刃面部,但也可以设为连续配置有前端开口11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不同的连结刃面部的结构。图10是表示穿刺针301的图,其中,使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中的与第三刃面部307连续的最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比其他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的宽度大,并且使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中的与第三刃面部307连续的最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比其他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的宽度大。具体而言,图10的(a)是穿刺针301 的主体部302的前端部303附近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0的(b) 是穿刺针301的主体部302的前端部303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穿刺针301的主体部302的前端部303中的刃面 304具备第一刃面部305、第二刃面部306、多个连结刃面部315及第三刃面部307。第一刃面部305及第二刃面部306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308作为一端的刃缘309。另外,主体部302划分出将前端开口311作为一端的中空部310。穿刺针301的第一刃面部 305及第二刃面部306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第一刃面部5 及第二刃面部6、和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第一刃面部105及第二刃面部106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第三刃面部307经由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 与第一刃面部305连结。另外,第三刃面部307经由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与第二刃面部306连结。而且,通过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中的位于最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与第三刃面部307 之间的棱线形成的脊部318,从刃面304的内缘中的成为前端开口 311的基端的位置,以在图10的(a)的俯视下与中心轴线O形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的方式沿着中心轴线O向着主体部302的基端侧延伸。另外,通过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中的位于最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与第三刃面部307之间的棱线形成的脊部321,从刃面304的内缘中的成为前端开口311的基端的位置,以在图10 的(a)的俯视下与中心轴线O形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下的方式,隔着中心轴线O在脊部318的相反侧沿着中心轴线O向着主体部302 的基端侧延伸。
换言之,第三刃面部307在图10的(a)的俯视下具有由该第三刃面部307与脊部318、脊部321、及主体部302的外周面之间的边界划分的大致扇形形状。
而且,在图10所示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中,与第三刃面部307连续的最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的在前端开口311 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比其他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在图10 中为三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的在前端开口31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另外,在图10所示的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中,与第三刃面部 307连续的最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的在前端开口31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比其他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在图10中为三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的在前端开口31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这样,为了将第一刃面部305及第二刃面部306与第三刃面部307之间更平滑地连结,也可以通过使宽度不同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连续、并进一步通过使宽度不同的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连续而构成。
此外,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刃面部305及第二刃面部306 延伸至与刃面区域T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H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
在此,图19的(a)通过单点划线示出了包含穿刺针301的第三刃面部307的第一假想平面E1。另外,图19的(b)通过双点划线示出了包含穿刺针301的一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的第二假想平面E2。另外,图19的(c)通过虚线示出了包含穿刺针301的第二刃面部306的第三假想平面E3。而且,图19的(d)示出了形成有刃缘309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图19的(a)~图19的(c)的XXVI-XXVI截面)中的第一假想平面E1、第二假想平面E2及第三假想平面E3的关系。
如图19的(d)所示,当在图19的(a)~图19的(c)的XXVI-XXVI 截面中于第三假想平面E3中的第二刃面部306的位置处进行比较时,第二假想平面E2位于第一假想平面E1与第三假想平面E3之间。也就是说,在图19的(d)的剖视下,第二假想平面E2位于第一假想平面E1与第二刃面部306之间。换言之,穿刺针301中的形成有刃缘309的部分不与第一假想平面E1及第二假想平面E2相交,而是位于隔着第一假想平面E1及第二假想平面E2的一方侧。这是因为,在后述的穿刺针301的制造方法中,当形成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 时会同时磨削原形刃面部60(参照图18)中的形成第二刃面部306 的位置(参照图18的(d)~图18的(f)等)。
此外,上述的第二假想平面E2是包含最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的平面,但即使将包含其他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的其他平面作为第二假想平面E2,上述的第一假想平面E1、第二假想平面 E2及第三假想平面E3的关系也成立。
另外,上述的第一假想平面E1、第二假想平面E2及第三假想平面E3的关系在包含第三刃面部307的假想平面、包含一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的假想平面、以及包含第一刃面部305的假想平面这三个假想平面中也成立。
另外,上述图1~图10所示的穿刺针均为划分出了中空部的中空针,但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的实心针。
图11是表示未形成图10所示的穿刺针301的中空部310的实心的穿刺针401的图。具体而言,图11的(a)表示穿刺针40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1的(b)表示穿刺针401的侧视图,图11的 (c)表示穿刺针401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11的(d)是穿刺针401 的立体图。另外,图12的(a)、(b)分别是图11的(a)、(b) 所示的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的前端部403附近的放大图。
图11、图12所示的穿刺针401具备在前端部403形成有刃面 404的实心棒状的主体部402,刃面404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405 及第二刃面部406,该第一刃面部405及第二刃面部406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408作为一端的刃缘409。另外,刃面404 具备第三刃面部407,该第三刃面部407经由多个连结刃面部415 与第一刃面部405及第二刃面部406连续,且由构成刃面404的基端的平面构成。图11、图12所示的穿刺针401与上述图10所示的穿刺针301相比在未划分出中空部这点上不同。因此,由于在穿刺针401中没有前端开口,所以刃面404中的各刃面部的形状与上述穿刺针301的刃面304(参照图10)的各刃面部的形状不同。
具体而言,由于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未划分出中空部,所以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在图11的(a)、图12的(a)的俯视下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各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
另外,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在图11的(a)、图12的(a) 的俯视下隔着包含中心轴线O及针尖408的中心平面X在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的相反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各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
而且,在图11的(a)、图12的(a)的俯视下,隔着中心平面 X相邻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中的延伸至最基端侧的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与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中的延伸至最基端侧的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在中心平面X内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中央脊部422。中央脊部422从刃缘409的基端延伸至第三刃面部407 的前端。此外,关于第三刃面部407的形状,与上述穿刺针301的第三刃面部307的形状相同。具体而言,第三刃面部407具有通过位于该第三刃面部407与连结刃面部415之间的两个脊部318及 321、和该第三刃面部407与主体部402的外周面之间的边界构成轮廓的大致扇形的形状。
另外,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中的、形成中央脊部422的一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以外的其他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以汇聚到刃缘409的基端M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如图12的(a)所示,形成中央脊部422的一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以外的其他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存在三个,在形成中央脊部422的一个第一连结刃面部 415a与第一刃面部405之间,由这三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形成的四条棱线(第一脊部423、第二脊部424、第三脊部425及第四脊部 246)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并在刃缘409的基端M汇聚成一点。换言之,形成中央脊部422的一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以外的其他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在图11的(a)及图12的(a)的俯视下具有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细长形状,并具有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趋向其延伸方向中的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侧而递增的形状。
另外,关于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中的、形成中央脊部422 的一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以外的其他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也以汇聚到刃缘409的基端M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形成中央脊部422的一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以外的其他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存在三个,在形成中央脊部422的一个第二连结刃面部 415b与第二刃面部406之间,由这三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形成的四条棱线(第五脊部427、第六脊部428、第七脊部429及第八脊部 230)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并在刃缘409的基端M汇聚成一点。换言之,形成中央脊部422的一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以外的其他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在图11的(a)及图12的(a)的俯视下具有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细长形状,并具有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在其延伸方向上趋向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侧而递增的形状。
此外,在图11、图12所示的实心的穿刺针401中,也与上述图 1~图10所示的穿刺针同样地,第一刃面部405及第二刃面部406延伸至与形成有刃面404的刃面区域T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H相比靠主体部402的基端侧的位置。
图13的(a)、(b)、(c)、(d)、(e)分别是图12的(a) 的XVI-XVI剖视图、XVII-XVII剖视图、XVIII-XVIII剖视图、 XIX-XIX剖视图、XX-XX剖视图。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角度θ16~θ18 (θ16~θ18相等)倾斜的第一刃面部405及第二刃面部406(参照图 13的(a)~(c))通过由平面构成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415a及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415b(参照图13的(b)~(e)),而与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角度λ19及λ20(λ19及λ20相等且约为90度)延伸的第三刃面部407(参照图13的(d)及(e))平滑地连结。
此外,在图11~图13所示的实心的穿刺针401中,第一刃面部 405、第二刃面部406、各连结刃面部415及第三刃面部407均由平面构成,但也可以将至少一个连结刃面部415设为由曲面构成的曲面刃面部。另外,也可以将第三刃面部407由曲面构成。
另外,上述图1~图13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A 上的任意位置处的横截面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但只要是中空棒状或实心棒状的主体部即可,并不限于该结构。因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任意位置处的横截面具有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的主体部。另外,也可以设为根据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位置而具有横截面为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的部分、和横截面为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的部分这两者的主体部。另外,也可以是一部分具有截面外形为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的部分的主体部。另外,作为圆形以外的形状,只要具有规定了长轴及短轴的扁平状截面外形即可,并不限于上述椭圆形。因此,例如也可以是在长方形的短边两端结合半圆形而成的圆角长方形的截面外形。
图14、图15是表示具备任意横截面的外形为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的主体部502的穿刺针501的图。具体而言,图14的(a)表示穿刺针50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4的(b)表示穿刺针501的侧视图,图14的(c)表示穿刺针501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14的 (d)是穿刺针501的立体图。另外,图15的(a)、(b)分别是图14的(a)、(b)所示的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的前端部503 附近的放大图。
图14、图15所示的穿刺针501具备在前端部503形成有刃面 504的主体部502。主体部502是中空棒状、即筒状的管体,并划分出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中空部510。另外,通过形成于前端部503 的刃面504的内缘而划分出作为中空部510的前端侧的一端的前端开口511。
刃面504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505及第二刃面部506,该第一刃面部505及第二刃面部506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 508作为一端的刃缘509。另外,刃面504具备第三刃面部507,该第三刃面部507经由多个连结刃面部515与第一刃面部505及第二刃面部506连续,且由构成刃面504的基端的平面构成。多个连结刃面部515具备将第一刃面部505与第三刃面部507连结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515a、和将第二刃面部506与第三刃面部507连结的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515b。
图14、图15所示的穿刺针501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穿刺针101 相比主体部的截面外形不同,而其他结构是相同的。以下,主要对该不同点进行说明。
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具备:前端侧主体部502a,其具有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且包含前端部503;基端侧主体部502b,其位于该前端侧主体部502a的基端侧,且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和连结部502c,其位于前端侧主体部502a与基端侧主体部502b之间,且将前端侧主体部502a与基端侧主体部502b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截面外形”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是指主体部 502的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截面中的外形。
前端侧主体部502a具有图15的(a)的俯视下的宽度S1为长轴、且图15的(b)的侧视下的宽度S2为短轴的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如图15的(a)、图15的(b)所示,成为前端侧主体部502a 的长轴的宽度S1比基端侧主体部502b的外径大,成为前端侧主体部502a的短轴的宽度S2比基端侧主体部502b的外径小。另外,前端侧主体部502a的中心轴线与基端侧主体部502b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主体部502的中心轴线O为大致直线。因此,连结部502c具有锥形形状,其在正面侧及背面侧的俯视下(参照图14的(a)、图14的(c)、图15的(a))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侧而递增,且相对地在侧视下(参照图14的(b)、图15的(b)) 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侧而递减。此外,包含中心轴线 O及针尖508的中心平面X是包含前端侧主体部502a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短轴的平面。
如图14、图15所示,刃面504形成于截面外形为大致椭圆形的前端侧主体部502a,刃面504的第一刃面部505、第二刃面部506 及连结刃面部515隔着包含短轴的中心平面X对称地取位。此外,第一刃面部505、第二刃面部506、连结刃面部515及第三刃面部507 由平面构成,它们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穿刺针1的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连结刃面部15及第三刃面部7、和上述实施方式2的穿刺针101的第一刃面部105、第二刃面部106、连结刃面部 115及第三刃面部107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此,在图14、图15所示的穿刺针501中,也与上述图1~图 13所示的穿刺针同样地,第一刃面部505及第二刃面部506延伸至与形成有刃面504的刃面区域T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 H相比靠主体部502的基端侧的位置(参照图15)。另外,刃面504 的内缘具备弯曲部,该弯曲部在图14的(b)及图15的(b)所示的穿刺针501的侧视下,从内缘的针尖508侧(与中心轴线方向A 上的前端侧相同)的一端、换言之刃缘509的基端呈凹状弯曲并延伸。具体而言,如图15的(a)及图15的(b)所示,刃面504的内缘具有由第一刃面部505的内缘及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515a的内缘构成的第一弯曲部513a、和由第二刃面部506的内缘及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515b的内缘构成的第二弯曲部513b这两个弯曲部,在图14的(b)、图15的(b)的侧视下,成为仅能视觉辨认第二弯曲部513b的状态。而且,如图15的(a)所示,第一弯曲部513a 及第二弯曲部513b延伸至与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504的内缘的中间位置V相比靠主体部502的基端侧的位置。
这样,图14、图15所示的穿刺针501与上述中空的穿刺针1、 101、201及301相比,主体部502的前端部503处的横截面外形不同,但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与上述中空的穿刺针1、101、201及 301同样地能够实现刃尖角度α小的刃面形状。另外,通过设为在侧视下(参照图14的(b)及图15的(b))使刃面504的内缘的弯曲部延伸至与中间位置V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能够实现使该侧视下的刃面504与刃面504的背面之间的厚度整体薄壁化、且刃尖角度α小的刃面形状。
图16的(a)、(b)、(c)、(d)、(e)分别是图15的(a) 的XXI-XXI剖视图、XXII-XXII剖视图、XXIII-XXIII剖视图、 XXIV-XXIV剖视图、XXV-XXV剖视图。在图16的(a)~图16的 (e)所示的剖视图中,第一刃面部505及第二刃面部50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1~θ23是相等的角度,第三刃面部50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λ24及λ25也是相等的角度且均为大约90度。而且,如图16的(c)、图16的(d)所示,第一刃面部505与第三刃面部507之间通过四个第一连结刃面部515a以不会形成成为大层差的棱线的方式平滑地连结。同样地,第二刃面部506与第三刃面部507 之间通过四个第二连结刃面部515b以不会形成成为大层差的棱线的方式平滑地连结。此外,在图16中,通过实线示出了刃面部间的棱线。
此外,在图5~图10及图14~图16所示的中空的穿刺针中,也与上述图1~图4所示的穿刺针1同样地,刃面的内缘的基端设于第三刃面部的内缘。另外,刃面4的内缘从其前端到基端为止而从主体部2的前端侧向着基端侧延伸。更具体而言,刃面的内缘与中心平面X相交的两个点中的、主体部的前端侧的点是刃面的内缘的前端,主体部的基端侧的点是刃面的内缘的基端。而且,关于刃面的内缘,从刃面的内缘的前端到基端为止始终从主体部的前端侧向着基端侧延伸。另外,关于图5~图10及图14~图16所示的中空的穿刺针的前端开口,也与上述图1~图4所示的穿刺针1的前端开口11 同样地在正面观察下为泪滴状。
<实施方式3>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参照图10) 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穿刺针30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穿刺针301的制造方法包括:获得穿刺针301开刃前的状态的筒状部件的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在筒状部件的至少一方端部形成刃面的刃面形成工序S2;和利用电解研磨处理等各种研磨处理对形成有刃面的筒状部件进行研磨的研磨工序S3。
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能够通过各种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能够包括:接收工序S1-1,将成为带状的金属制板材接收到冲压成形机内;冲压成形工序S1-2,通过该冲压成形机连续地对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获得一部分与该板材相连的状态下的多个管体;接合工序S1-3,通过焊接或粘接剂来连接管体的接缝部分;矫正工序S1-4,以管体的中心轴成为大致直线的方式矫正该管体的形状;和分离工序S1-5,将管体从板材分离而获得穿刺针301开刃前的状态的筒状部件70。
图18是表示刃面形成工序S2的概要的概要图。具体而言,图 18的(a)~图18的(k)示出了在刃面形成工序S2中依次形成各刃面部的过程。
刃面形成工序S2包括:第一工序S2-1,在通过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取得的筒状部件70的一端部制作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Y倾斜的原形刃面部60;和第二工序S2-2,通过对由第一工序S2-1形成的原形刃面部60的前端侧的一部分进行线切割或利用砂轮等进行磨削而制作第一刃面部305(参照图10)及第二刃面部306(参照图10),该第一刃面部305及第二刃面部306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308(参照图10)作为一端的刃缘309(参照图10)。
而且,在第二工序S2-2中,通过延伸至与形成有原形刃面部60 的原形刃面区域的在中心轴线方向Y上的中间位置相比靠筒状部件 70的另一端部侧的位置的平面,来制作第一刃面部305及第二刃面部306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这样的话,容易实现如穿刺针301那样第一刃面部305及第二刃面部306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至与刃面区域T(参照图10)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H(参照图10) 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其结果是,容易实现刃尖角度α(参照图2的(b))小的穿刺针301。
另外,容易实现刃面304的内缘具备在侧视下从内缘的针尖308 侧的一端、换言之刃缘309的基端呈凹状弯曲并延伸的弯曲部的结构。其结果是,容易实现在穿刺时抑制身体表面的切口的缘部卷入、并降低了由杂菌等导致感染的风险的穿刺针301。另外,容易实现刃面304薄、且刃尖角度α小的穿刺针301。
以下,对刃面形成工序S2进行具体说明。
图18的(a)表示刃面形成工序S2的第一工序S2-1。如图18 的(a)所示,在刃面形成工序S2的第一工序S2-1中,通过线切割加工或基于砂轮的磨削加工来形成相对于筒状部件70的中心轴线方向Y倾斜的原形刃面部6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S2-1 中,通过基于砂轮的磨削加工在筒状部件70的端部形成相对于筒状部件70的中心轴线P倾斜的、作为原形刃面部60的平面状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使筒状部件70转动、且使筒状部件70的中心轴线P相对于砂轮的磨削表面的倾倒角度固定的状态下,使筒状部件70的端部与砂轮的磨削表面滑动接触,由此形成原形刃面部 60。但是,该原形刃面部60也可以在上述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的冲压成形工序S1-2中形成。
此外,在图18的(a)中,通过涂满颜色来表示包含于能够由旋转的砂轮的磨削表面同时磨削的大致一个平面、且由磨削表面同时磨削的筒状部件70的磨削面G。磨削面G的表示在以下参照的图 18的(b)~图18的(k)中也是同样的。
图18的(b)~图18的(k)表示刃面形成工序S2的第二工序 S2-2。
刃面形成工序S2的第二工序S2-2包括:形成第一刃面部305 的原形的第一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1;形成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参照图10)的第一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2;形成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并且形成第一刃面部305的第二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3;和形成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参照图10)并且形成所述第二刃面部306的第二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4。
图18的(b)表示形成第一刃面部305的原形的第一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1。如图18的(b)所示,第一刃面部305的原形通过磨削原形刃面部60的前端侧的一部分而形成。
当在图18的(b)中形成第一刃面部305的原形时,通过在将筒状部件70的中心轴线P相对于砂轮的磨削表面倾斜的倾倒角度设为规定角度的状态下,使位于筒状部件70的一端部的原形刃面部60 相对于高速旋转的砂轮的磨削表面滑动接触来进行磨削。
图18的(c)~图18的(f)表示形成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 的第一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2。图18的(c)所示的筒状部件 70变为从图18的(b)所示的筒状部件70以中心轴线P为中心仅转动规定角度、并且使中心轴线P与砂轮的磨削表面之间的倾倒角度变动后的状态。另外,图18的(d)所示的筒状部件70变为从图18 的(c)所示的筒状部件70以中心轴线P为中心向相同方向仅进一步转动规定角度、并且使中心轴线P与砂轮的磨削表面之间的倾倒角度向相同方向进一步变动后的状态。这样,通过依次进行筒状部件70的绕中心轴线的转动和筒状部件70的倾倒角度的变动,而使筒状部件70的磨削部位依次移动,如图18的(c)~图18的(f)所示形成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
此外,如图18的(c)~图18的(f)所示,在形成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时,同时磨削原形刃面部60中的、在通过之后的工序形成第二刃面部306时被磨削的部分。
另外,筒状部件70在第一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2之后被再设置于开始第二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3的位置及姿势,能够在再设置完成之后开始第二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3。
图18的(g)表示形成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并且形成第一刃面部305的第二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3。如图18的(g)所示,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通过在与形成有第一刃面部305的原形的位置隔着前端开口311(参照图10)处于相反侧的位置上磨削原形刃面部60的前端侧的一部分而形成。当在图18的(g)中形成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时,通过在将筒状部件70的中心轴线P相对于砂轮的磨削表面倾斜的倾倒角度设为规定角度的状态下,使位于筒状部件70的一端部的原形刃面部60相对于高速旋转的砂轮的磨削表面滑动接触来进行磨削。
此外,在形成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时,在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的前端侧形成该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与第一刃面部305的原形相交叉的棱线。该棱线是将针尖308作为一端的刃缘309。也就是说,通过形成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而形成刃缘309,其结果是,第一刃面部305的轮廓确定。也就是说,第一刃面部305形成。
图18的(h)~图18的(k)表示形成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 并且形成第二刃面部306的第二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4。图18 的(h)所示的筒状部件70变为从图18的(g)所示的筒状部件70 以中心轴线P为中心仅转动规定角度、并且使中心轴线P与砂轮的磨削表面之间的倾倒角度变动后的状态。此外,该转动方向是与使筒状部件70从上述图18的(b)所示的状态依次变化到图18的(f) 所示的状态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
另外,图18的(i)所示的筒状部件70变为从图18的(h)所示的筒状部件70以中心轴线P为中心向相同方向仅进一步转动规定角度、并且使中心轴线P与砂轮的磨削表面之间的倾倒角度向相同方向进一步变动后的状态。这样,通过依次进行筒状部件70的绕中心轴线的转动和筒状部件70的倾倒角度的变动,使筒状部件70的磨削部位依次移动,如图18的(h)~图18的(k)所示形成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
此外,在第二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4中,通过形成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而在第二刃面部306的原形与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 之间形成棱线。也就是说,通过形成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第二刃面部306的轮廓确定。即,第二刃面部306形成。
而且,全部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形成后的结果是,原形刃面部 60中的剩余部分成为第三刃面部307。换言之,第三刃面部307由原形刃面部60的一部分构成。
这样,在刃面形成工序S2的第二工序S2-2中,通过进行第一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1、第一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2、第二刃面部原形形成工序S2-2-3、以及第二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4 而形成了穿刺针301的刃面304。
此外,筒状部件70为了从图18的(b)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18 的(f)所示的状态而绕中心轴线转动了多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次),该多次转动各自中的角度变化量能够设为大致相等。在将筒状部件70从图18的(g)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18的(k)所示的状态时,也是同样的。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刃面形成工序S2中,通过进行上述的第一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2及第二连结刃面部形成工序S2-2-4而形成了由原形刃面部60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三刃面部307、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和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而且,在形成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及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时,以沿着中心轴线P延伸的方式形成通过第三刃面部307与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相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318(参照图10)、和通过第三刃面部307与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相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321(参照图10)。另外,脊部318 及321中的筒状部件70的另一端部侧(与穿刺针301的基端侧相同) 的一端形成为,在中心轴线方向Y上位于原形刃面部60的内缘中的筒状部件70的另一端部侧的一端与原形刃面部60的外缘中的筒状部件70的另一端部侧的一端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刃面304的底脚部分处的刺穿阻力增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图10所示的穿刺针301的制造方法,但关于图1~9及图11~图16所示的穿刺针,也能通过同样的制造方法形成刃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基于砂轮的磨削加工来形成刃面304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线切割加工来形成刃面。另外,在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穿刺针301中,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及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是由平面构成的平面刃面部,但也可以是由曲面构成的曲面刃面部(参照图8等)。在通过上述磨削加工来形成这种曲面状的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及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的情况下,在使筒状部件70的磨削面G与旋转的砂轮的磨削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同时进行筒状部件70的转动、及筒状部件70的倾倒角度的变动。由此,能够实现曲面状的第一连结刃面部315a及第二连结刃面部315b。
另外,关于图11、图12所示的实心的穿刺针401,能够代替上述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而通过形成实心棒状部件的公知的实心棒状部件取得工序来形成实心棒状部件,并在该实心棒状部件的一端部通过与上述刃面形成工序S2相同的方法形成刃面404。另外,关于图14及图15所示的穿刺针501,能够通过在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 中或将要开始刃面形成工序S2的第一工序S2-1之前对圆筒状的筒状部件的一端部进行冲压加工,将形成刃面504的一端部的截面外形设为大致椭圆形。
<实施方式4>
另外,对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穿刺针601进行说明。图20的(a)表示穿刺针60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20的(b)表示穿刺针601的侧视图,图20的(c)表示穿刺针601的背面侧(反面侧)的俯视图。图20的(d)是穿刺针601的立体图。另外,图 21的(a)、(b)分别是图20的(a)、(b)所示的穿刺针601的主体部602的前端部603附近的放大图。
图20、图21所示的穿刺针601的主体部602具备横截面的外形为扁平状的前端部603。此外,主体部602的与前端部603相比靠基端侧的横截面的外形为大致圆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主体部 602中的、与扁平状的前端部603相比靠基端侧且截面外形为大致圆形的部分记载为“针杆部640”。
图20、图21所示的穿刺针601具备在前端部603形成有刃面 604的主体部602。主体部602是中空棒状、即筒状的管体,并划分出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中空部610。另外,通过形成于前端部603 的刃面604的内缘而划分出作为中空部610的前端侧的一端的前端开口611。
刃面604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605及第二刃面部606,该第一刃面部605及第二刃面部606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 608作为一端的刃缘609。另外,刃面604具备第三刃面部607,该第三刃面部607经由多个连结刃面部615与第一刃面部605及第二刃面部606连续,且由构成刃面604的基端的平面构成。多个连结刃面部615具备将第一刃面部605与第三刃面部607连结的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615a、和将第二刃面部606与第三刃面部607连结的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615b。
图20、图21所示的穿刺针601与图14~图16所示的穿刺针501 相比主要是主体部的截面外形不同。以下,主要对该不同点进行说明。
穿刺针601的主体部602具备截面外形为大致圆形的针杆部 640、和与该针杆部640的一端连续且截面外形为扁平状的前端部 603。此外,在图21中,用实线Q表示针杆部640与前端部603之间的边界线。
穿刺针601的前端部603具有图21的(a)的俯视下的宽度方向(在图21的(a)中为上下方向)为长轴方向C1、且图21的(b) 的侧视下的宽度方向(在图21的(b)中为上下方向)为短轴方向 C2的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另外,穿刺针601的前端部603的外周面具有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608侧而长轴方向C1 (在图21的(a)中是与方向B相同的方向)的长度递增、且短轴方向C2的长度递减的筒形状。换言之,如图21的(a)所示,前端部603的长轴方向C1上的宽度S3从与针杆部640连续的位置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向着针尖608侧变宽,且变为大于针杆部640的外径S5。反之,如图21的(b)所示,前端部603的短轴方向C2上的宽度S4从与针杆部640连续的位置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向着针尖 608侧变窄,且变为小于针杆部640的外径S5。此外,前端部603 的中心轴线及针杆部640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也就是说,如图20、图21所示,主体部602的中心轴线O在前端部603及针杆部640的位置呈一条直线状延伸。
更具体而言,穿刺针601的前端部603的外周面具有在与短轴方向C2相对地观察前端部603的正面观察下(参照图21的(a)) 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608而长轴方向C1上的宽度S3 递增的锥形部641。该锥形部641的宽度S3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从与针杆部640连续的位置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608侧而递增,并持续递增至与第一刃面部605的外缘及第二刃面部606 的外缘相交的位置。反言之,前端部603的长轴方向C1上的宽度 S3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于第一刃面部605及第二刃面部606所处的位置处最大,并从该处向着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侧递减。
因此,在第一刃面部605的外缘及第二刃面部606的外缘从皮肤通过之后,能够抑制前端部603的外周面将穿刺孔周围的皮肤以从穿刺孔卷入体内的方式拉拽。由此,能够减轻在穿刺针601穿刺时患者感到的疼痛。
另外,在穿刺针601中,在与长轴方向C1相对地观察前端部 603的侧视下(参照图21的(b)),在前端部603的位于刃面604 的相反侧即背面侧的外周面形成有以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趋向针尖608而靠近中心轴线O的方式倾斜的背面倾斜部642。
这样,通过在刃面604的背面侧的外周面设置背面倾斜部642,对于穿刺中途的穿刺针601经由背面倾斜部642作用从背面侧朝向形成有刃面604的正面侧的推压力。因此,由于经由刃面604从正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推压力的至少一部分被抵消,所以在该侧视下(参照图21的(b)),相比于刃面604的背面侧的外周面与中心轴线方向A平行地延伸的、没有本实施方式的背面倾斜部642的结构,能够提高直进性。
此外,如图20、图21所示,刃面604形成于前端部603,刃面 604的第一刃面部605、第二刃面部606及连结刃面部615隔着中心平面X对称地取位。本实施方式中的包含中心轴线O及针尖608的中心平面X是包含前端部603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短轴的平面。
另外,第一刃面部605、第二刃面部606、连结刃面部615及第三刃面部607由平面构成,它们的形状与图10所示的上述穿刺针301 的第一刃面部305、第二刃面部306、连结刃面部315及第三刃面部 307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此,在图20、图21所示的穿刺针601中,也与上述图1~图 16所示的穿刺针同样地,第一刃面部605及第二刃面部606延伸至与形成有刃面604的刃面区域T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 H相比靠主体部602的基端侧的位置(参照图21)。另外,刃面604 的内缘具备弯曲部,该弯曲部在图20的(b)及图21的(b)所示的穿刺针601的侧视下,从内缘的针尖608侧(与中心轴线方向A 上的前端侧相同)的一端呈凹状弯曲并延伸。具体而言,如图21的(a)及图21的(b)所示,刃面604的内缘具有由第一刃面部605 的内缘及多个第一连结刃面部615a的内缘构成的第一弯曲部613a、和由第二刃面部606的内缘及多个第二连结刃面部615b的内缘构成的第二弯曲部613b这两个弯曲部,在图20的(b)、图21的(b) 的侧视下,是仅能视觉辨认第二弯曲部613b的状态。而且,如图21 的(a)所示,第一弯曲部613a及第二弯曲部613b延伸至与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604的内缘的中间位置V相比靠主体部602的基端侧的位置。
这样,在图20、图21所示的穿刺针601中,也能实现刃尖角度α(参照图2的(b))小的刃面形状。另外,通过设为在侧视下(参照图20的(b)及图21的(b))使刃面604的内缘的弯曲部延伸至与中间位置V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结构,能够实现使该侧视下的刃面604与刃面604的背面(反面)之间的厚度整体薄壁化、并且刃尖角度α(参照图2的(b))小的刃面形状。
图22的(a)、(b)、(c)、(d)、(e)分别是图21的(a) 的XXVII-XXVII剖视图、XXVIII-XXVIII剖视图、XXIX-XXIX剖视图、XXX-XXX剖视图、XXXI-XXXI剖视图。在图22的(a)~图 22的(e)所示的剖视图中,第一刃面部605及第二刃面部60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7~θ29是相等的角度,第三刃面部60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λ30及λ31也是相等的角度且均为大约90度。而且,如图22的(c)、图22的(d)所示,第一刃面部605与第三刃面部607之间通过四个第一连结刃面部615a以不会形成成为大层差的棱线的方式平滑地连结。同样地,第二刃面部606与第三刃面部607之间通过四个第二连结刃面部615b以不会形成成为大层差的棱线的方式平滑地连结。此外,在图22中,通过实线示出了刃面部间的棱线。
此外,在图20~图22所示的穿刺针601中是刃面604形成于前端部603而未形成于针杆部640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设为从前端部起在整个针杆部形成的刃面。
另外,图20~图22所示的穿刺针601的第一连结刃面部615a 及第二连结刃面部615b分别由平面刃面部构成,但也可以由曲面刃面部构成。
本发明的医疗用穿刺针及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具体结构及方法,例如将上述各穿刺针的一部分结构应用于其他穿刺针的结构而构成新穿刺针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另外,本发明的医疗用穿刺针及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501、601:穿刺针
2、102、202、302、402、502、602:主体部
3、103、303、403、503、603:主体部的前端部
4、104、204、304、404、504、604:刃面
5、105、305、405、505、605:第一刃面部
6、106、306、406、506、606:第二刃面部
7、107、307、407、507、607:第三刃面部
8、108、308、408、508、608:针尖
9、109、309、409、509、609:刃缘
10、110、310、510、610:中空部
11、111、311、511、611:前端开口
13a、513a、613a:第一弯曲部
13b、513b、613b:第二弯曲部
15、115、115′、315、415、515、615:连结刃面部
15a、115a、115a′、315a、415a、515a、615a:第一连结刃面部
15b、115b、115b′、315b、415b、515b、615b:第二连结刃面部
16:第一脊部
17:第二脊部
18:第三脊部
19:第四脊部
20:第五脊部
21:第六脊部
60:原形刃面部
70:筒状部件
318、321:脊部
422:中央脊部
423:第一脊部
424:第二脊部
425:第三脊部
426:第四脊部
427:第五脊部
428:第六脊部
429:第七脊部
430:第八脊部
502a:前端侧主体部
502b:基端侧主体部
502c:连结部
640:针杆部
641:锥形部
642:背面倾斜部
A:中心轴线方向
B: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
C1:长轴方向
C2:短轴方向
D1:在正面观察下从第一或第二刃面部的外缘上的点和针尖通过的假想直线
D2:在正面观察下从刃缘的基端通过且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假想直线
E1:第一假想平面
E2:第二假想平面
E3:第三假想平面
G:筒状部件的磨削面
H:刃面区域的中间位置
K:在侧视下成为刃面的基端的点
L:在侧视下从针尖和成为刃面的基端的点通过的假想直线
M:刃缘的基端
N:第一或第二刃面部的外缘上的点
O:主体部的中心轴线
P: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
Q:前端部与针杆部的边界线
R1:刃面的内缘的基端
R2:刃面的基端
S1:俯视下的前端侧主体部的宽度
S2:侧视下的前端侧主体部的宽度
S3:前端部的长轴方向上的宽度
S4:前端部的短轴方向上的宽度
S5:针杆部的外径
T:刃面区域
U:脊部的延长线
V:刃面的内缘的中间位置
W:侧视下的第三刃面部的延长线
X:中心平面
Y: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方向
Z:刃面角度
α:刃尖角度
β:切开刃角度
γ1:在正面观察下由第一刃面部的外缘和针尖形成的表观角度
γ2:在正面观察下由第二刃面部的外缘和针尖形成的表观角度
θ: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一及第二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
δa: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前端侧的第一及第二连结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
δb: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基端侧的第一及第二连结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
λ: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三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
ρ1:正面观察下的脊部相对于中心轴线的角度
ρ2:正面观察下的从第一或第二刃面部的外缘上的点和针尖通过的假想直线相对于中心轴线的角度

Claims (9)

1.一种医疗用穿刺针,其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该医疗用穿刺针的特征在于,
所述刃面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该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
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由平面构成,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延伸至与形成有所述刃面的刃面区域的在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刃面具备第三刃面部,该第三刃面部经由多个连结刃面部与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连续,且由构成所述刃面的基端的平面或曲面构成,
所述多个连结刃面部包含连续形成且分别由平面构成的多个平面刃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连结刃面部包含由曲面构成的曲面刃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三刃面部及所述多个连结刃面部相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划分出将由所述刃面的内缘划分的前端开口作为一端的中空部,
所述脊部中的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一端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刃面的所述内缘中的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一端与所述刃面的基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针尖位于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的侧视下,从所述针尖和所述刃面的基端通过的直线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以13度以上且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分别由平面构成,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延伸至与所述刃面区域的所述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7.一种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在筒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刃面,该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制作相对于所述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的原形刃面部的工序;和
从所述原形刃面部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制作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的工序,其中该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
通过延伸至与形成有所述原形刃面部的原形刃面区域的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筒状部件的另一端部侧的位置的平面,来制作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
所述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形成将由所述原形刃面部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三刃面部与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连结的多个连结刃面部的工序,
所述多个连结刃面部包含连续形成且分别由平面构成的多个平面刃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多个连结刃面部时,使通过所述第三刃面部及所述多个连结刃面部相交叉的棱线形成的脊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且所述脊部中的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一端形成为,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原形刃面部的内缘中的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一端与所述原形刃面部中的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侧的一端之间。
9.一种医疗用穿刺针,其在筒状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该医疗用穿刺针的特征在于,
所述刃面的内缘具备弯曲部,该弯曲部在针尖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的侧视下,从所述内缘的所述针尖侧的一端呈凹状弯曲并延伸,
所述弯曲部延伸至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内缘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刃面在前端侧具备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该第一刃面部及第二刃面部通过彼此相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
所述第一刃面部及所述第二刃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刃面部由平面构成,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延伸至与形成有所述刃面的刃面区域的在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比靠所述主体部的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刃面具备第三刃面部,该第三刃面部经由多个连结刃面部与所述至少一方刃面部连续,且由构成所述刃面的基端的平面或曲面构成,
所述多个连结刃面部包含连续形成且分别由平面构成的多个平面刃面部。
CN201780020199.6A 2016-03-28 2017-01-30 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0697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3633 2016-03-28
JP2016063633 2016-03-28
PCT/JP2017/003244 WO2017169067A1 (ja) 2016-03-28 2017-01-30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9737A CN109069737A (zh) 2018-12-21
CN109069737B true CN109069737B (zh) 2021-03-30

Family

ID=59896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0199.6A Active CN109069737B (zh) 2016-03-28 2017-01-30 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2473B2 (zh)
EP (1) EP3437677B1 (zh)
JP (3) JP6785840B2 (zh)
CN (1) CN109069737B (zh)
WO (1) WO20171690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59525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テルモ株式会社 穿刺針
JP7284267B2 (ja) * 2018-12-17 2023-05-30 エスエイチエル・メディカル・アーゲー 医療ベベルニードル
CN109806464B (zh) * 2019-03-03 2021-06-04 吉林大学 一种注射针针尖及其制造方法
JP7246278B2 (ja) * 2019-07-26 2023-03-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穿刺針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97438A (en) * 1953-10-16 1954-12-21 Bishop & Co Platinum Works J Noncoring hypodermic needle
US3071135A (en) * 1960-01-27 1963-01-01 Mfg Process Lab Inc Hollow needle
CN1169320A (zh) * 1996-06-20 1998-01-0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皮下注射针头的五斜面针尖几何形状
JP2003290354A (ja) * 2002-03-29 2003-10-14 Terumo Corp 注射針
JP2006280503A (ja) * 2005-03-31 2006-10-19 Nipro Corp 注射針
WO2012073947A1 (ja) * 2010-11-29 2012-06-07 ニプロ株式会社 医療用中空針および医療用中空針の製造方法
CN104721911A (zh) * 2015-03-05 2015-06-24 倪治法 无损伤防脱落穿刺针
WO2015114706A1 (ja) * 2014-01-31 2015-08-06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08822A (en) * 1964-04-02 1967-03-14 Loretta Fontano Hypodermic needle
FR2481930A1 (fr) * 1980-05-06 1981-11-13 Villette Alain Aiguille a injection perforante non obstruable
US5575780A (en) * 1995-04-28 1996-11-19 Saito; Yoshikuni Medical hollow needle and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reof
US7468055B2 (en) * 1996-06-20 2008-12-23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ulti-beveled point needle and syringe having a multi-beveled point needle
JP3492543B2 (ja) * 1999-03-15 2004-02-03 金子工業有限会社 注射針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443996B2 (ja) * 2004-05-17 2010-03-31 株式会社メディカルサポート 脊椎麻酔注射針
US9227012B2 (en) * 2006-01-20 2016-01-05 Jms Co., Ltd. Winged medical needle device
JP2008154842A (ja) * 2006-12-25 2008-07-10 Nisshin Kogu Kk 注射針
JP2010524623A (ja) * 2007-04-25 2010-07-22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機械的に支援された挿入のためのニードル
US8808222B2 (en) * 2007-11-20 2014-08-19 Ivanti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ocular implants into the eye
CN201223430Y (zh) * 2008-06-10 2009-04-22 赵建军 多功能穿刺针
CN106068101B (zh) * 2015-02-19 2019-05-2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活检针
EP3363482A4 (en) * 2015-07-30 2019-07-24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MEDICAL PUNCHING NEED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PUNCTURE NEEDLE
WO2017017934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の穿刺針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97438A (en) * 1953-10-16 1954-12-21 Bishop & Co Platinum Works J Noncoring hypodermic needle
US3071135A (en) * 1960-01-27 1963-01-01 Mfg Process Lab Inc Hollow needle
CN1169320A (zh) * 1996-06-20 1998-01-0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皮下注射针头的五斜面针尖几何形状
JP2003290354A (ja) * 2002-03-29 2003-10-14 Terumo Corp 注射針
JP2006280503A (ja) * 2005-03-31 2006-10-19 Nipro Corp 注射針
WO2012073947A1 (ja) * 2010-11-29 2012-06-07 ニプロ株式会社 医療用中空針および医療用中空針の製造方法
WO2015114706A1 (ja) * 2014-01-31 2015-08-06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CN104721911A (zh) * 2015-03-05 2015-06-24 倪治法 无损伤防脱落穿刺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69067A1 (ja) 2019-02-07
WO2017169067A1 (ja) 2017-10-05
JP7146050B2 (ja) 2022-10-03
JP2022010401A (ja) 2022-01-14
EP3437677B1 (en) 2021-07-14
EP3437677A1 (en) 2019-02-06
CN109069737A (zh) 2018-12-21
JP6982157B2 (ja) 2021-12-17
EP3437677A4 (en) 2019-08-28
JP6785840B2 (ja) 2020-11-18
JP2021007843A (ja) 2021-01-28
US20170274153A1 (en) 2017-09-28
US10682473B2 (en) 202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1203B (zh)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CN109069737B (zh) 医疗用穿刺针及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US10722264B2 (en)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uncture needle
US20200330014A1 (en) Puncture needle and catheter assembly
WO2017017934A1 (ja) 医療用の穿刺針
US11033691B2 (en)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JP7246278B2 (ja) 穿刺針
JP7221928B2 (ja) 穿刺針
JP4051010B2 (ja) 医療用中空針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7260472A (zh) 注射用的五斜面针管及其制作方法
WO2006082638A1 (ja) 医療用中空針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