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4053A - 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84053A CN108984053A CN201810558548.6A CN201810558548A CN108984053A CN 108984053 A CN108984053 A CN 108984053A CN 201810558548 A CN201810558548 A CN 201810558548A CN 108984053 A CN108984053 A CN 1089840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line
- electrode
- touch electrode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6—Multi-sensing digitiser, i.e. digitiser using at least two different sensing technologies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e.g. for detecting pen and finger, for saving power or for improving position dete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能够减小在触摸传感器金属例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偏差的结构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减小寄生电容偏差,从而提高触摸灵敏度。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6月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068395号的优先权,为了所有目的,该韩国专利申请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就如同在本文完全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信息社会的发展已经引起对用于显示图像的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近来,已经使用了各种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一些显示装置提供基于触摸的输入方法,该输入方法通过替换诸如按钮、键盘或鼠标的传统输入方法允许用户容易地直观且方便地输入信息或命令。
为了提供这种基于触摸的输入方法,触摸显示装置必须识别用户的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并且必须准确地检测触摸坐标。
为此,在各种触摸感测方法中广泛使用了基于在触摸面板上形成的多个触摸电极中产生的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以及触摸坐标的基于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
由于多个触摸电极复杂地布置在常规触摸显示装置的触摸面板中,因此存在由于触摸面板或嵌入有触摸面板的显示面板的电极图案结构而产生不期望的寄生电容的问题。
另外,取决于触摸面板中的触摸电极或触摸线的布置,在诸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中产生的寄生电容存在很大偏差,由此严重降低了触摸灵敏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不论触摸面板中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例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如何布置均能够减小在触摸传感器金属例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偏差的结构。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即使当触摸线之间的长度存在差异时也能够减小在触摸传感器金属例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偏差的结构。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在与图像非显示区域对应的非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在与图像显示区域对应的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本公开的各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触摸显示装置,该触摸显示装置包括:触摸面板,其配置成具有多个触摸电极和电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全部或一些触摸电极的多条触摸线;以及触摸电路,其配置成驱动触摸面板,以从而感测触摸位置或者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
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图案化为具有网格的形式以具有开口的电极金属。
与电极金属断开连接的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可以存在于在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全部或一些触摸电极的区域中。
所述多条触摸线可以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一触摸线和第二触摸线。
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不同于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或不存在。
替选地,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可以不同于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触摸面板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显示面板包括其中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和在有源区域外部的非有源区域。
所述多个触摸电极可以存在为对应于有源区域,并且所述多条触摸线可以存在为对应于非有源区域。
第一触摸线可以比第二触摸线长,虚拟金属部可以存在于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在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可以不存在虚拟金属部。
第一触摸线可以比第二触摸线长,以及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可以大于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存在于各个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相应开口可以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
本公开的各方面可以提供包括多个触摸电极和电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全部或一些触摸电极的多条触摸线。
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每一个是图案化为具有网格的形式以具有开口的电极金属。
与电极金属断开连接的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可以存在于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全部或一些触摸电极的区域中。
所述多条触摸线可以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一触摸线和第二触摸线。
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不同于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或不存在。
替选地,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可以不同于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电极金属和虚拟金属部可以位于相同的层。
根据本公开的上述各方面,可以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不论触摸面板中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例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如何布置均能够减小在触摸传感器金属例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偏差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即使当触摸线之间的长度存在差异时也能够减小在触摸传感器金属例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偏差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在与图像非显示区域对应的非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提供以下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具有在与图像显示区域对应的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及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的系统配置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面板的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显示面板和触摸面板的区域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4和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的子像素结构的示例性图;
图6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其中触摸传感器金属位于封装层上的结构下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图;
图7和图8分别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及其周围区域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9和图10分别是用于说明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非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在改变非有源区域中的结构以减小寄生电容偏差时的最外侧触摸电极的延伸部分的修改的图;
图12是示出在与最外侧触摸电极的延伸部分交叠的电容补偿图案是根据非有源区域中改变的结构的接地图案以减小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寄生电容的情况的视图;
图13和图14分别是示出借助于对最外侧触摸电极的延伸部分的尺寸控制以减小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寄生电容偏差的在非有源区域中的结构改变方法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15和图16分别是示出借助于对电容补偿图案的尺寸控制以减小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寄生电容偏差的在非有源区域中的结构改变方法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示出其中可以在触摸显示装置中的非有源区域中进行结构改变以减小寄生电容偏差的区域的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的视图;
图19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的区域中存在虚拟金属部的情况的视图;
图20和图21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的区域中存在虚拟金属部的情况下省去虚拟金属部的触摸电极的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视图;
图23和图24是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有源区域(A/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示例性视图;
图25是示出根据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的区域与子像素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图;以及
图26和图27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中的滤色器和黑矩阵的位置的示例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示意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一些方面。在通过附图标记来制定附图中的要素时,尽管相同的要素在不同的附图中示出,但相同的要素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此外,在本公开的以下描述中,当对本文中包含的可能使本公开的主题很不清楚时,将省略对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
另外,在描述本公开的部件时,可能在本文中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的术语。这些术语中的每一个都不用于限定相应部件的本质、顺序或序列,而仅用于区分相应的部件和其他部件。在描述到某个结构要素“连接至”、“耦接至”或“接触于”另一结构要素的情况下,应该将其解释为,另一个结构要素可以“连接至”、“耦接至”或“接触于”结构要素,以及所述某个结构要素直接连接至另一结构要素或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接触。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的系统配置图。
参照图1,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提供用于显示图像的图像显示功能和用于感测用户触摸的触摸感测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其中布置有数据线和栅极线的用于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110、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驱动电路120等。
就功能而言,显示驱动电路120可以包括用于驱动数据线的数据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栅极线的栅极驱动电路、用于控制数据驱动电路和栅极驱动电路的控制器等。
显示器驱动电路120可以实现为一个或更多个集成电路。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具有被布置为用于触摸感测的触摸传感器的多个触摸电极(TE)和电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摸电极(TE)中的全部或一些触摸电极的多条触摸线(TL)的触摸面板(TSP),以及用于通过驱动触摸面板(TSP)来感测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或者触摸位置的触摸电路130。
触摸电路130向触摸面板(TSP)提供触摸驱动信号以驱动触摸面板(TSP)并且检测来自触摸面板(TSP)的触摸感测信号,从而感测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和/或触摸位置(触摸坐标)。
触摸电路130可以实现为包括用于提供触摸驱动信号并接收触摸感测信号的触摸驱动电路和用于计算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和/或触摸位置(触摸坐标)的触摸控制器。这里,触摸驱动信号可以是具有恒定电压值的DC信号,或者可以是具有预定幅度的AC信号,其中所述AC信号在高电平与低电平之间摆动并且包括多个脉冲。
触摸电路130可以实现为一个或更多个部件(例如,集成电路),并且可以与显示器驱动电路120分离地实现。
另外,触摸电路130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实现为与显示驱动电路120或与显示驱动电路120的内部电路集成。例如,触摸电路130的触摸驱动电路可以与显示驱动电路120的数据驱动电路一起实现为集成电路。
同时,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基于在触摸电极(TE)中产生的电容来感测触摸。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作为基于电容的触摸传感方法的基于自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或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来感测触摸。
在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的情况下,可以将多个触摸电极(TE)分成被施加触摸驱动信号的驱动触摸电极(也称为驱动电极、发送电极或驱动线)和感测触摸感测信号并与驱动电极一起产生电容的感测触摸电极(也称为感测电极、接收电极或感测线)。
在触摸电极(TE)的驱动触摸电极中,布置在相同的行(或相同的列)中的驱动触摸电极彼此电连接,以从而构成一个驱动触摸电极线。
在触摸电极(TE)的感应触摸电极中,布置在相同的列(或相同的行)中的感应触摸电极彼此电连接,以从而构成一个感应触摸电极线。
在上述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的情况下,基于根据诸如手指或笔等的指示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的驱动触摸电极(驱动触摸电极线)与感测触摸电极(感测触摸电极线)之间的电容(互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和/或触摸坐标。
在基于自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的情况下,每个触摸电极(TE)起到驱动触摸电极(施加触摸驱动信号)和感测触摸电极(检测触摸感测信号)二者的作用。
即,将触摸驱动信号施加至每个触摸电极(TE),并且通过被施加了触摸驱动信号的触摸电极(TE)来接收触摸感测信号。因此,在基于自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中,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之间没有区别。
在基于自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的情况下,基于诸如手指或笔等的指示物与触摸电极(TE)之间的电容的改变来检测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和/或触摸坐标。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或通过基于自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来感测触摸。
在下文中,虽然为了便于说明将针对采用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和触摸面板(TSP)来描述用于提高触摸灵敏度的改进结构,但是用于提高触摸灵敏度的改进结构可以以相同方式应用于采用基于自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和触摸面板(TSP)。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板110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OLED面板)、液晶显示面板(LCD面板)等。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示例将主要关于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OLED面板)进行描述。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面板(TSP)的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显示面板110和触摸面板(TSP)的区域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2所示的触摸面板(TSP)意在用于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感测。
参照图2,可以在触摸面板(TSP)上布置多个触摸电极(TE),并且可以在触摸面板(TSP)上布置用于将触摸电极(TE)电连接至触摸电路130的触摸线(TL)。
触摸线(TL)可以电连接至触摸电极(TE)中位于最外侧区域中的触摸电极(TE)。在下文中,位于最外侧区域中的触摸电极(TE)也将称为“最外侧触摸电极(O-TE)”。
另外,触摸板(TSP)可以具有与触摸电路130接触的触摸焊盘(pad),以将触摸线(TL)电连接至触摸电路130。
触摸电极(TE)和触摸线(TL)可以布置在相同的层,或者可以布置在不同的层。
在上述触摸显示装置100采用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感测方法的情况下,布置在相同的行(或相同的列)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TE)可以彼此电连接,以从而构成一个驱动触摸电极线(驱动TE线)。布置在相同的列(或相同的行中)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TE)可以彼此电连接,以从而构成一个感测触摸电极线(感测TE线)。
构成一个驱动触摸电极线(驱动TE线)的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可以被一体化以电连接,或者可以通过桥电连接。
构成一个感测触摸电极线(感测TE线)的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TE)可以被一体化以电连接,或者可以通过桥电连接。
图2示出了其中构成一个驱动触摸电极线(驱动TE线)的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TE)被一体化以电连接并且构成一个感测触摸电极线(感测TE线)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TE)通过桥(BP)电连接的示例。
这里,构成一个驱动触摸电极线(驱动TE线)的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TE)称为“驱动触摸电极(驱动TE)”。构成一个感测触摸电极线(感测TE线)的两个或更多个触摸电极(TE)称为“感测触摸电极(感测TE)”。
每个驱动触摸电极线可以连接至至少一个触摸线(TL),并且每个感测触摸电极线可以连接至至少一个触摸线(TL)。
连接至每个驱动触摸电极线的至少一个触摸线(TL)称为驱动触摸线(驱动TL)。连接至每个感测触摸电极线的至少一个触摸线(TL)称为感测触摸线(感测TL)。
各个触摸线(TL)可以连接到一个触摸焊盘(TP)。
参照图2,各个触摸电极(TE)例如可以具有菱形形状,或者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可以包括正方形)。另外,各个触摸电极(TE)可以具有各种形状。
可以考虑到触摸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性能和触摸性能来不同地设计触摸电极(TE)的形状。
虽然图2所示的触摸面板(TSP)在列方向上延伸较长,但是可以根据触摸显示装置100的类型(例如,电视机、监视器、移动终端等)或者触摸显示装置100的设计来将触摸面板(TSP)设计为触摸面板(TSP)在行方向上延伸较长。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面板(TSP)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外部(外部型触摸面板),或者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内部(内部型触摸面板)。
在外部型触摸面板(TSP)的情况下,触摸面板(TSP)和显示面板110可以通过不同的面板制造工艺分别制造,并且然后可以彼此结合。
在内部型触摸面板(TSP)的情况下,触摸面板(TSP)和显示面板110可以通过一个面板制造工艺被制造在一起。
在内部型触摸面板(TSP)的情况下,触摸面板(TSP)可以被视为多个触摸电极(TE)的组。这里,其上放置有多个触摸电极(TE)的板可以是专用基板,或者可以是显示面板110的现有层(例如,封装层)。
参照图2和图3,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其中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A/A)和作为有源区域(A/A)外部的区域的非有源区域(N/A)。此处,有源区域(A/A)还称为“显示区域”,非有源区域(N/A)还称为“非显示区域”。
由数据线和栅极线限定的多个子像素可以布置在有源区域(A/A)中。
非有源区域(N/A)中可以存在线和焊盘,线和焊盘将有源区域(A/A)中的数据线、栅极线和各种信号线连接至显示驱动电路120。
多个触摸电极(TE)和多条触摸线(TL)可以布置在触摸面板(TSP)上。
多个触摸电极(TE)可以定位成对应于显示面板110的有源区域(A/A)。
多条触摸线(TL)可以定位成对应于显示面板110的非有源区域(N/A)。
也就是说,多条触摸线(TL)设置在布置有多个触摸电极(TE)的触摸电极区(有源区域(A/A)或其相应区域)的周围。
触摸面板(TSP)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0内部或外部。
如上所述,触摸电极(TE)布置在显示面板110的有源区域(A/A)中,并且触摸线(TL)布置在显示面板110的非有源区域(N/A)中,从而提供了与屏幕显示状态匹配的触摸感测功能。
参照图2,各条触摸线(TL)电连接至触摸电路130。
多条触摸线(TL)中的每条驱动触摸线(驱动TL)的一端电连接至触摸电路130的每个驱动通道,并且其相对端电连接至包括在相应的驱动触摸电极线(驱动TE线)中的触摸电极(TE)之中的布置在最外侧区域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
多条触摸线(TL)中的每条感测触摸线(感测TL)的一端电连接至触摸电路130的每个感测通道,并且其相对端电连接至包括在相应的感测触摸电极线(感测TE线)中的触摸电极(TE)之中的布置在最外侧区域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
如图2所示,多条触摸线(TL)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也就是说,多条触摸线(TL)中的至少一条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
因此,各条触摸线(TL)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信号传输特性或彼此不同的电特性。
图4和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的子像素结构的示例性图。
图4和图5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板110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情况下的子像素结构的示例。
参照图4和图5,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每个子像素可以配置成基本上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用于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驱动晶体管(DRT)、用于将数据电压传输至与驱动晶体管(DRT)的栅极节点对应的第一节点(N1)的第一晶体管(T1)以及用于在一帧时间内保持与图像信号电压对应的数据电压或者与之对应的电压的存储电容器(Cst)。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包括:第一电极(例如,阳极电极或阴极电极)、有机层、第二电极(例如,阴极电极或阳极电极)等。
基准电压(EVSS)可以被施加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第二电极。
驱动晶体管(DRT)通过向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供应驱动电流来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驱动晶体管(DRT)具有第一节点(N1)、第二节点(N2)以及第三节点(N3)。
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一节点(N1)对应于栅极节点,并且可以电连接至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节点或漏极节点。
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二节点(N2)可以电连接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第一电极,并且可以是源极节点或漏极节点。
驱动晶体管(DRT)的被施加有驱动电压(EVDD)的第三节点(N3)可以电连接至用于供应驱动电压(EVDD)的驱动电压线(DVL),并且可以是漏极节点或源极节点。
第一晶体管(T1)可以电连接在数据线(DL)与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一节点(N1)之间,并且可以通过在栅极节点处通过栅极线接收到的扫描信号(SCAN)来控制。
第一晶体管(T1)可以通过扫描信号(SCAN)导通,从而将从数据线(DL)供应的数据电压Vdata传递至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一节点(N1)。
存储电容器(Cst)可以电连接在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一节点(N1)与第二节点(N2)之间。
该存储电容器(Cst)不是作为在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一节点(N1)与第二节点(N2)之间产生的内部电容器的寄生电容器(例如,Cgs或Cgd),而是在驱动晶体管(DRT)外部的特意设计的外部电容器。
如图5所示,各个子像素还可以包括第二晶体管(T2),以控制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二节点(N2)的电压,或者以感测子像素的特性值(例如,驱动晶体管(DRT)的阈值电压或迁移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阈值电压等)。
第二晶体管(T2)可以电连接在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二节点(N2)与用于供应参考电压(Vref)的参考电压线(RVL)之间,并且可以通过经由栅极节点接收作为一种扫描信号的感测信号(SENSE)来控制。
第二晶体管(T2)通过感测信号(SENSE)导通,从而将通过参考电压线(RVL)供应的参考电压(Vref)施加至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二节点(N2)。
此外,第二晶体管(T2)可以用作用于驱动晶体管(DRT)的第二节点(N2)的电压感测路径中的一条电压感测路径。
扫描信号(SCAN)和感测信号(SENSE)可以是分开的栅极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不同的栅极线将扫描信号(SCAN)和感测信号(SENSE)分别施加至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节点和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节点。
在一些情况下,扫描信号(SCAN)和感测信号(SENSE)可以是相同的栅极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相同的栅极线将扫描信号(SCAN)和感测信号(SENSE)共同施加至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节点和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节点。
驱动晶体管(DRT)、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可以分别是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
图6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在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位于封装层(ENCAP)上的结构下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图。
参照图6,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包括触摸电极(TE)、触摸线(TL)等的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可以在封装层(ENCAP)上形成。
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位于封装层(ENCAP)上的结构称为封装层上触摸(TOE)结构。
此外,对应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第二电极的阴极(CATH)可以设置在封装层(ENCAP)下方。
基准电压(EVSS)可以被施加至阴极(CATH)。
返回参照TOE结构,触摸面板(TSP)可以嵌入在显示面板110中,并且具有嵌入触摸面板(TSP)的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阴极(CATH)和位于阴极(CATH)上的封装层(ENCAP)。另外,包括多个触摸电极(TE)和多条触摸线(TL)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可以置于封装层(ENCAP)上。
根据该TOE结构,触摸面板(TSP)可以有效地嵌入在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对应的显示面板110中。
封装层(ENCAP)可以是其中多个层如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等堆叠的复合层。
另外,封装层(ENCAP)可以是绝缘层。
因此,插入在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与阴极(CATH)之间的封装层(ENCAP)可以起电介质的作用,并且可以在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电容(Cp),其中,通过触摸驱动信号等向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施加预定电压,向阴极(CATH)施加基准电压(EVSS)。
在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电容(Cp)对于触摸感测不是必要的,而是不希望的寄生电容。
因此,当在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电容(Cp)时,触摸敏感度可以大大降低。
同时,对于各个触摸通道(驱动通道和感测通道),取决于触摸线(TL)之间的长度差异,寄生电容(Cp)可以显著变化。
也就是说,对于触摸通道(驱动通道和感测通道),取决于触摸线(TL)之间的长度差异,触摸传感器金属(TE)和(TL)与阴极(CATH)之间的寄生电容(Cp)的偏差可以显著增加。
因此,触摸灵敏度可以随着触摸通道(驱动通道和感测通道)而变化,从而触摸感测性能显著劣化。
将参照图7和图8来描述由于触摸线(TL)之间的长度差异造成的问题。
图7和图8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及其周围区域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参照图7,多个触摸电极(TE)具有布置在最外侧区域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
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可以小于位于内侧的触摸电极(TE)。
在图7的示例中,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尺寸大约是位于内侧的菱形触摸电极(TE)的尺寸的一半。
全部或一些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电连接至触摸线(TL)。
各条驱动触摸电极线可以连接至一条或更多条触摸线(TL)。各条感测触摸电极线可以连接至一条或更多条触摸线(TL)。
在图7的示例中,一条驱动触摸电极线包括多个触摸电极(TE)并且连接至一条触摸线(TL),多个触摸电极(TE)沿行方向形成以布置在相同的行中并且彼此一体化且电连接。
构成一条驱动触摸电极线的多个触摸电极(TE)中的、位于一侧处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连接至一条触摸线(TL)。
在图7的示例中,一条感测触摸电极线包括多个触摸电极(TE)并且连接至两条触摸线(TL),多个触摸电极(TE)沿列方向形成以布置在相同的列中并且通过桥(BP)彼此电连接。
构成一条感测触摸电极线的多个触摸电极(TE)中的、位于两侧处的每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连接至触摸线(TL)。
参照图7,多个触摸电极(TE)可以设置在有源区域(A/A)中。多条触摸线(TL)可以设置在非有源区域(N/A)中。
图8示出了沿图7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图,图8示出了一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位于的区域及其周围区域的放大图。
参照图8,封装层(ENCAP)位于阴极(CATH)上。
绝缘层(ILD)位于封装层(ENCAP)上。
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和触摸线(TL)A、B、C、D和E设置在绝缘层(ILD)上。
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存在于有源区域(A/A)中,并且触摸线(TL)A、B、C、D和E存在于非有源区域(N/A)中。
与触摸线(TL)A、B、C、D和E对应的辅助触摸线(A-TL)A’、B’、C’、D’和E’位于绝缘层上(ILD)。
在图8中,借助于绝缘层(ILD)将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条辅助触摸线(A-TL)A’、B’、C’、D’和E’隔开。
然而,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条辅助触摸线(A-TL)A’、B’、C’、D’和E’在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触摸电路130连接的点处或者在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连接的点处电连接。
使用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条辅助触摸线(A-TL)A’、B’、C’、D’和E’的双接线结构使得能够实现稳定的信号传输。
参照图7,在触摸电路130位于下端(触摸线被收集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取决于与触摸线连接的相应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位置,各条触摸线(TL)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
例如,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TL1),并且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TL2)。
第一触摸线(TLl)长于第二触摸线(TL2)。
因此,在与第一触摸线(TL1)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与阴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大于在与第二触摸线(TL2)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与阴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
与第一触摸线(TL1)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一触摸线(TL1)以及与第一触摸线(TL1)电连接的构成触摸电极线(在图7的情况下的驱动触摸电极线)的触摸电极(在图7的情况下的驱动触摸电极)。
与第二触摸线(TL2)有关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二触摸线(TL2)以及与第二触摸线(TL2)电连接的构成触摸电极线(在图7的情况下的驱动触摸电极线)的触摸电极(在图7的情况下的驱动触摸电极)。
上面描述的由于触摸线长度的差异造成的寄生电容(Cp)的偏差可能会导致触摸感测结果的误差。
因此,本公开的各方面可以提供用于减小寄生电容偏差的结构。
本公开的各方面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可以应用于非有源区域(N/A)和有源区域(A/A)二者。
在下文中,将首先描述非有源区域(N/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然后描述有源区域(A/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图9和图10是分别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非有源区域(N/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在改变非有源区域(N/A)中的结构以减小寄生电容偏差时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的修改的图。
参照图9和图10,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改变非有源区域(N/A)中的结构来减小寄生电容偏差。
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可以具有在非有源区域(N/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如图10所示,可以配置非有源区域(N/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使得触摸面板(TSP)还包括电容补偿图案(COMP),电容补偿图案(COMP)与多个触摸电极(TE)中的至少一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一部分交叠。
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非有源区域(N/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还可以包括其中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延伸到非有源区域(N/A)的部分(EP)。
其中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延伸到非有源区域(N/A)的部分(EP)可以定位成对应于非有源区域(N/A)中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
也就是说,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非有源区域(N/A)中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交叠。
在非有源区域(N/A)中,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可以产生电容。
在下文中,将在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产生的电容称为“补偿电容”。
取决于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补偿电容的大小可能变化。
随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增大,补偿电容也可以增加。随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减小,补偿电容可以减小。
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非有源区域(N/A)中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补偿电容人工产生以补偿由于触摸线长度差异而导致的寄生电容偏差,并且该补偿电容可以随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而变化。
因此,为了补偿由于电连接的触摸线(TL)的长度差异造成的寄生电容(Cp)的偏差,针对每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将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设计得不同。因此,通过将在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产生的人工补偿电容配置为彼此不同,可以补偿寄生电容偏差。
在由于触摸线(TL)长因而寄生电容(Cp)较大的情况下,电连接至长触摸线(TL)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设计为小,从而产生少量的补偿电容。
在由于触摸线(TL)短因而寄生电容(Cp)较小的情况下,电连接至短触摸线(TL)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设计为大,从而产生大量的补偿电容。
根据上面的描述,最外侧触摸电极(TE)延伸到非有源区域(N/A),额外地形成电容补偿图案(COMP)以与延伸部分(EP)交叠,并且将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设计为具有不同的大小,从而消除或减小由于触摸线(TL)的长度差异造成的寄生电容偏差。
如上所述,电容补偿图案(COMP)定位成对应于有源区域(A/A)外部的非有源区域(N/A)。
在一个或更多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中,不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交叠的部分定位成对应于有源区域(A/A),并且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交叠的部分定位成对应于非有源区域(N/A)。
可以在非有源区域(N/A)中补偿由于触摸线(TL)的长度差异造成的寄生电容偏差。
参照图10,在触摸面板(TSP)嵌入在显示面板110中的情况下,具有嵌入的触摸面板(TSP)的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阴极(CATH)、位于阴极(CATH)上的封装层(ENCAP)以及位于封装层(ENCAP)上的绝缘层(ILD)。
包括多个触摸电极(TE)和多条触摸线(TL)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位于绝缘层(ILD)上。
电容补偿图案(COMP)插入在封装层(ENCAP)与绝缘层(ILD)之间。
根据上面描述的截面结构,可以根据TOE结构在非有源区域(N/A)中有效地配置寄生电容减小结构。
参照图10,借助于绝缘层(ILD)将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条辅助触摸线(A-TL)A’、B’、C’、D’和E’隔开。
然而,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条辅助触摸线(A-TL)A’、B’、C’、D’和E’在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触摸电路130连接的点处或者在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连接的点处电连接。
使用五条触摸线(TL)A、B、C、D和E与五条辅助触摸线(A-TL)A’、B’、C’、D’和E’的双接线结构使得能够实现稳定的信号传输。
参照图9,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可以被配置为电极金属(EM),而不是网格形式。
也就是说,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可以不具有开口(OA)。
如图9所示,有源区域(A/A)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与非有源区域(N/A)中的延伸部分(EP)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是窄的。
也就是说,仅非有源区域(N/A)中的延伸部分(EP)的一部分可以连接至有源区域(A/A)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
可替选地,如图11所示,非有源区域(N/A)中的延伸部分(EP)可整体连接至有源区域(A/A)中的最外侧触摸电极(O-TE)。
也就是说,整个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可以从有源区域(A/A)延伸到非有源区域(N/A)。
图12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根据非有源区域(N/A)中的变化结构与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交叠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是接地图案以减小寄生电容偏差的情况的图。
参照图12,与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交叠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可以是被施加接地电压(GND)的接地图案。可替选地,电容补偿图案(COMP)可以具有与施加至最外侧触摸电极(O-TE)(其可以是驱动触摸电极或感测触摸电极)的电压(触摸驱动信号或触摸感测信号的电压)不同的电压电平。
此处,施加至阴极(CATH)的接地电压可以是接地电压(GND)。
因此,可以有效地产生用于消除寄生电容偏差的补偿电容。当电容补偿图案(COMP)是接地电压图案时,电容补偿图案(COMP)还可以用作为触摸面板(TSP)或显示面板110中的静电放电路径。
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可以设置在非有源区域(N/A)中,或者可以设置在有源区域(A/A)中。
因此,电容补偿图案(COMP)可以设置在非有源区域(N/A)中,或者可以设置在有源区域(A/A)中。
在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设置在非有源区域(N/A)中的情况下,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可以不具有对应于开口区域的开口(OA)。也就是说,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可以是没有以网格形式图案化的电极金属(EM)。
在下文中,将参照用于消除由于图7中的第一触摸线(TL1)与第二触摸线(TL2)之间的长度差异造成的寄生电容偏差的示例来描述上述非有源区域(N/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其中,第一触摸线(TL1)电连接至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并且第二触摸线(TL2)电连接至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
存在于非有源区域(N/A)中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与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的一部分和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的一部分交叠。
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面积)可以不同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面积)。
根据图7的本公开的该方面,电连接至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的第一触摸线(TL1)的长度大于电连接至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的第二触摸线(TL2)的长度。
因此,当第一触摸线(TL1)长于第二触线(TL2)时,在与第一触摸线(TL1)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大于在与第二触摸线(TL2)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
因此,可以将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设计为小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
在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人工产生的补偿电容可以小于在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人工产生的补偿电容。
在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人工产生的补偿电容与在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人工产生的补偿电容之间的差,可以对应于在与第一触摸线(TL1)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与在与第二触摸线(TL2)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之间的差。
因此,可以消除在与第一触摸线(TL1)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与在与第二触摸线(TL2)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之间的偏差。
现在,下面将描述用于控制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的两种方法(结构)。
第一种方法使得能够通过控制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的尺寸来控制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
第二种方法使得能够通过控制电容补偿图案(COMP)的尺寸来控制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
下面将参照图13和图14来描述第一种方法,接着,将参照图15和图16来描述第二种方法。
图13和图14是分别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借助于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的尺寸控制以减小寄生电容偏差的非有源区域(N/A)中的结构改变方法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参照图13和图14,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交叠的区域可以设计为小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交叠的区域。
从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延伸到非有源区域(N/A)的延伸部分(EP1)可以设计为小于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延伸到非有源区域(N/A)的延伸部分(EP2)。
因此,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1)可以小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2)。
也就是说,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的延伸部分(EP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1)可以小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的延伸部分(EP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2)。
因此,在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产生的补偿电容可以小于在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产生的补偿电容。
可以减小或消除寄生电容偏差,其中,与第一触摸线(TL1)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大于与第二触摸线(TL2)相关联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包括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借助于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的尺寸控制来控制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来以减小或消除寄生电容偏差。
在根据第一种方法的结构的情况下,电容补偿图案(COMP)可以具有恒定宽度。
图15和图16分别是示出通过对电容补偿图案(COMP)的尺寸控制以减小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寄生电容偏差的非有源区域(N/A)中的结构改变方法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部分可以设计成具有比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部分的宽度小的宽度。
因此,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1)可以比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2)小。
即,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的延伸部分(EP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1)可以比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的延伸部分(EP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S2)小。
因此,在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产生的补偿电容可以小于在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产生的补偿电容。
如上所述,可以借助于对电容补偿图案(COMP)的尺寸的控制来通过控制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来减小或消除寄生电容偏差。
在根据第二方法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中的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交叠的部分(EP1)的尺寸可以等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中的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交叠的部分(EP2)的尺寸。
即,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的延伸部分(EP1)和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的延伸部分(EP2)可以具有相同的尺寸(面积)。
参照图16,在电容补偿图案(COMP)中,与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交叠的部分和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交叠的部分可以彼此集成在一起或彼此分开。
换言之,与第一最外侧触摸电极(O-TE1)交叠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和与第二最外侧触摸电极(O-TE2)交叠的电容补偿图案(COMP)可以是相同的电极,或者可以是不同的电极。
可以根据非有源区域(N/A)中的电极或线路的布置或密集状态来适应性地设计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图17是示出区域1700的视图,在所述区域1700中可以在非有源区域(N/A)中进行结构变化以减小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寄生电容偏差。
参照图17,可以在非有源区域(N/A)中进行结构变化以减小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寄生电容偏差的区域1700可以是最外侧触摸电极(O-TE)的延伸部分(EP)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交叠的区域。
例如,可以在区域1700的两侧、三侧或四侧设置电容补偿图案(COMP)。
当电容补偿图案(COMP)是接地电压图案时,电容补偿图案(COMP)可以用作触摸面板(TSP)或显示面板110中的静电放电路径。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TE)的视图。
参照图18,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各个触摸电极(TE)可以是电极金属(EM),所述电极金属(EM)以网格形式被图案化以具有开口(OA)。开口(OA)也可以称为“开口区域”。
在通过以网格形式对电极金属(EM)进行图案化而制成的触摸电极(TE)中,各个开口(OA)可以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
图19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TE)的区域中存在虚拟金属部(DM)的情况的视图。图20和图21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TE)的区域中存在虚拟金属部(DM)的情况下其中虚拟金属部(DM)被省略的触摸电极(TE)的视图。
参照图19,多个触摸电极(TE)中的全部或一些可以具有在其区域中与电极金属(EM)断开连接的一个或更多个虚拟金属部(DM)。
电极金属(EM)以网格形式进行图案化,并且然后切割以网格形式图案化的电极金属(EM)以形成触摸电极(触摸电极形成切割)。
因此,电极金属(EM)以网格形式图案化,以从而形成如图18所示的每个触摸电极(TE)。此处,如图2所示,被一体化并且电连接在单个触摸电极线中的触摸电极(TE)可以具有尚未被切割的电极金属(EM)。
之后,可以将在一个触摸电极区域中的以网格形式图案化的电极金属(EM)切割成预定图案(虚拟金属部形成切割),从而形成与电极金属(EM)断开连接的虚拟金属部(DM)。
在形成上述虚拟金属部(DM)的情况下,虚拟金属部(DM)对应于电极金属(EM)的已从电极金属(EM)切掉的部分。
因此,电极金属(EM)和虚拟金属部(DM)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设置在相同的层中。
上述形成虚拟金属部(DM)的方法使得更容易形成虚拟金属部(DM)并且使得能够在单层中形成电极金属(EM)和虚拟金属部(DM)。
图20示出了通过省略图19中的单个触摸电极区域中的多个虚拟金属部(DM)而获得的触摸电极(TE)。
参照图20,虚拟金属部(DM)被省略的区域称为“虚拟金属部区域(DMA)”。
图19和图20中的在一个触摸电极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DM)仅是示例,并且在一个触摸电极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DM)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变化。
另外,虚拟金属部(DM)在一个触摸电极区域中的位置可以变化。
此外,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一个触摸电极面积的比率(虚拟金属部比率)可以被不同地配置。
图21是图20的触摸电极(TE)的示意图。
同时,如果在一个触摸电极(TE)的区域中不存在虚拟金属部(DM),并且如果在一个触摸电极(TE)的区域中仅存在网格型电极金属(EM),则可能存在电极金属(EM)的轮廓出现在屏幕上的可视性问题。
然而,可以通过在触摸电极区域中形成虚拟金属部(DM)来防止当一个触摸电极(TE)以网格形式图案化时可能出现的可视性问题。
另外,可以通过控制每个触摸电极(TE)的虚拟金属部(DM)的存在/缺失或数量(虚拟金属部比率)来针对每个触摸电极(TE)调整电容的量值,从而提高触摸灵敏度。
以上已经描述了非有源区域(N/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并且下面将描述有源区域(A/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
图2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有源区域(A/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视图。
如上所述,当各个触摸电极(TE)是以网格形式图案化以具有开口(OA)的电极金属(EM)时,可以在多个触摸电极(TE)的全部或一些区域中存在与电极金属(EM)断开连接的一个或更多个虚拟金属部(DM)。
有源区域(A/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使用可以存在于每个触摸电极(TE)的触摸电极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DM)。
更具体地,可以通过调整有源区域(A/A)中以网格形式图案化的每个触摸电极(TE)的虚拟金属部比率(DMR)来减小由触摸线(TL)的长度差引起的寄生电容(Cp)的偏差。
此处,虚拟金属部比率(DMR)是指被所有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一个触摸电极面积的比率。
例如,在多条触摸线(TL)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一触摸线(TL1D和TL1S)和第二触摸线(TL2D和TL2S)的情况下,由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TL1D和TL1S)的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的面积的比率{虚拟金属部比率(DMR)}可以不同于由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TL2D和TL2S)的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的面积的比率{虚拟金属部比率(DMR)}。
作为另一示例,在多条触摸线(TL)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一触摸线(TL1D和TL1S)和第二触摸线(TL2D和TL2S)的情况下,电连接至第一触摸线(TL1D和TL1S)的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的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DM)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不同于电连接至第二触摸线(TL2D和TL2S)的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的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DM)的存在或不存在。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不同地调整触摸电极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DM)的存在或不存在或者虚拟金属部比率(DMR)来针对连接至具有不同长度的触摸线(TL)的各个触摸电极(TE)调整寄生电容偏差。
如图22的示例中所示,将如下更详细地描述第一触摸线(TL1D和TL1S)比第二触摸线(TL2D和TL2S)长的情况。
例如,由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一长触摸线(TL1D和TL1S)的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的面积的比率(DMR)可以大于由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第二短触摸线(TL2D和TL2S)的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的面积的比率(DMR)。
作为另一示例,在电连接至第一较长触摸线(TL1D和TL1S)的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的区域中可以存在虚拟金属部(DM),并且在电连接至第二较短触摸线(TL2D和TL2S)的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的区域中可以不存在虚拟金属部(DM)。
参照图22中的示例,第一触摸线(TL1D和TL1S)比第二触摸线(TL2D和TL2S)长。
因此,当虚拟金属部比率或者虚拟金属部的存在或不存在未被调整时(即,当虚拟金属部比率或者虚拟金属部的存在或不存在在触摸电极(TE)中相同时},
在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可以大于在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
根据上述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应用,由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的面积的比率(DMR)变得大于由虚拟金属部(DM)占据的面积与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的面积的比率(DMR)。
当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时,由于第一触摸电极(TE1、TE1b、TE1c和TE1d)的虚拟金属部比率(DMR)大于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的虚拟金属部比率(DMR),因此用作实质电极的电极金属部分与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的比率(有效电极比率)低于用作实质电极的电极金属部分与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的比率(有效电极比率)。
因此,当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应用于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时,由于寄生电容补偿量较小或为零,因此与未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情况下的寄生电容比较,在第一触摸电极(TE1a、TE1b、TE1c和TE1d)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可以不发生变化或者可以稍微增加。
然而,当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应用于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时,由于寄生电容补偿量相对增加,因此与未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情况下的寄生电容比较,在第二触摸电极(TE2a、TE2b、TE2c和TE2d)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可以相对进一步增加。
结果,可以减小或消除在未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情况下发生的寄生电容偏差。
图23和24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有源区域(A/A)中的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示例性视图。
参照图23,四个触摸电极(TE1、TE2、TE3和TE4)通过具有不同长度的四条触摸线(TL1、TL2、TL3和TL4)电连接至触摸电路130。四个触摸电极(TE1、TE2、TE3和TE4)可以是驱动触摸电极或感测触摸电极。
触摸线(TL1)的长度为L1,触摸线(TL2)的长度为L2,触摸线(TL3)的长度为L3,触摸线(TL4)的长度为L4。
长度按触摸线(TLl)、触摸线(TL2)、触摸线(TL3)、然后触摸线(TL4)的顺序减小(即,L1>L2>L3>L4)。
图23示出了在虚拟金属部(DM)的存在或不存在或者虚拟金属部比率(DMR)未被调整的情况下(即,在未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情况下)的四个触摸电极(TE1、TE2、TE3和TE4)。
将参照图24描述在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之前和之后的四个触摸电极(TE1、TE2、TE3和TE4)的结构。
在未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的情况下,寄生电容偏差可以如下发生。
由于四条触摸线(TL1、TL2、TL3和TL4)的长度之间的关系(L1>L2>L3>L4),寄生电容按在触摸电极(TE1)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1)、在触摸电极(TE2)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2)、在触摸电极(TE3)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3)、然后是在触摸电极(TE4)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4)的顺序减小(即Cp1>Cp2>Cp3>Cp4)。
当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时,虚拟金属部比率按触摸电极(TE1)的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比率、触摸电极(TE2)的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比率、触摸电极(TE3)的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比率、然后触摸电极(TE4)的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比率的顺序减小。触摸电极(TE4)的区域中可以不存在虚拟金属部(DM)。
即,当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时,有效电极比率按触摸电极(TE1)的区域中的有效电极比率、触摸电极(TE2)的区域中的有效电极比率、触摸电极(TE3)的区域中的有效电极比率、然后触摸电极(TE4)的区域中的有效电极比率的顺序增加。
因此,当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时,寄生电容补偿量按触摸电极(TE1)的区域中的寄生电容补偿量(COMP_CAP1)、触摸电极(TE2)的区域中的寄生电容补偿量(COMP_CAP2)、触摸电极(TE3)的区域中的寄生电容补偿量(COMP_CAP3)、然后触摸电极(TE4)的区域中的寄生电容补偿量(COMP_CAP4)的顺序增加(即,COMP_CAP1<COMP_CAP2<COMP_CAP3<COMP_CAP4)。
当应用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时,即使在四条触摸线(TL1、TL2、TL3和TL4)之间存在长度差(L1>L2>L3>L4),在触摸电极(TE1)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1’)、在触摸电极(TE2)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2’)、在触摸电极(TE3)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3’)以及在触摸电极(TE4)与阴极(CATH)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p4’)变成彼此相等或相似(即,Cp1’=Cp2’=Cp3’=Cp4’)。
如图24所示,当虚拟金属部比率减小时(即,当虚拟金属部(DM)改变成与触摸电极(TE)对应的电极金属(EM)时),位于触摸电极区域的中心的虚拟金属部(DM)可以首先发生变化。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网格型触摸电极(TE)的区域与子像素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图。
参照图25,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各个触摸电极(TE)可以是以网格形式图案化以具有开口(OA)的电极金属(EM)。开口(OA)也可以称为“开口区域”。
在通过以网格形式对电极金属(EM)图案化而形成的触摸电极(TE)中,各个开口(OA)可以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
例如,在显示面板110是LCD面板的情况下,子像素的发光部分可以包括像素电极、滤色器等。当显示面板110是OLED面板时,子像素的发光部分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极、其有机发光层等,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包括滤色器等。
如上所述,触摸电极(TE)的电极金属(EM)可以被图案化使得当从上方观看时存在于触摸电极(TE)的区域中的各个开口区域(OA)的位置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从而即使电极金属(EM)由不透明材料制成,也可以提高显示面板110的发光效率。
图26和图2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触摸显示装置100中的滤色器和黑矩阵的位置的示例性视图。
参照图26和图27,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阴极(CATH)可以设置在封装层(ENCAP)下方。
封装层(ENCAP)可以具有例如5微米或更大的厚度。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设计封装层(ENCAP)以具有5微米或更大的厚度来减小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阴极(CATH)与触摸电极(TE)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寄生电容而引起的触摸灵敏度的下降。
可以以其中电极金属(EM)具有多个开口区域(OA)的网格形式对各个触摸电极(TE)进行图案化,并且当沿垂直方向观看时在多个开口区域(OA)中可以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或其发光部分。
如上所述,触摸电极(TE)的电极金属(EM)可以被图案化,使得当从上方观看时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设置成与存在于触摸电极(TE)的区域中的开口区域(OA)的相应位置对应,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10的开口率和发光效率。
因此,如图26和图27所示,黑矩阵(BM)的位置对应于触摸电极(TE)的电极金属(EM)的位置。
另外,多个滤色器(CF)的位置对应于多个触摸电极(TE)的位置。
如上所述,由于多个滤色器(CF)位于与多个开口区域(OA)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可以提供具有优异的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特别地,当使用白色OLED时)和触摸显示装置100。
现在将描述滤色器(CF)与触摸电极(TE)之间的垂直位置关系。
如图26所示,多个滤色器(CF)和黑矩阵(BM)可以位于多个触摸电极(TE)上方。
即,滤色器(CF)可以位于封装层(ENCAP)上方,并且可以位于诸如触摸电极(TE)或触摸线(TL)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上方。
多个滤色器(CF)和黑矩阵(BM)可以位于多个触摸电极(TE)上的外涂层(OC)上方。
如图27所示,多个滤色器(CF)和黑矩阵(BM)可以位于多个触摸电极(TE)下方。
多个触摸电极(TE)可以位于多个滤色器(CF)和黑矩阵(BM)上方的外涂层(OC)上。
即,滤色器(CF)可以位于封装层(ENCAP)上方,并且位于诸如触摸电极(TE)或触摸线(TL)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与封装层(ENCAP)之间。
根据以上描述,考虑到显示性能例如发光性能等以及触摸性能,可以提供具有滤色器(CF)与触摸电极(TE)之间的最佳位置关系的OLED显示器型触摸显示装置100。
已经尝试在显示面板110中嵌入包括触摸电极(TE)的触摸面板(TSP)以提高触摸显示装置100的制造便利性并且以减小其尺寸。
然而,将触摸面板(TSP)嵌入在作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110中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很多限制。
例如,在制造作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110的过程中,由于有机材料,不易执行用于使用金属材料在面板内形成触摸电极(TE)的高温工艺。
限制因素例如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结构特性或其处理使得难以将作为触摸传感器的触摸电极(TE)布置在显示面板110内,显示面板110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实现了触摸结构,使得触摸面板(TSP)附接在作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110上,而不是将触摸面板(TSP)嵌入在显示面板110中。
然而,如图26和图27所示,可以提供具有触摸面板(TSP)的作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110,该触摸面板(TSP)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和触摸性能,通过在封装层(ENCAP)上形成有触摸电极(TE)的封装层上触摸(TOE)结构并且通过在封装层(ENCAP)上形成有滤色器(CF)的封装层上滤色(COE)结构,来将触摸面板(TSP)嵌入在显示面板110中。
可以应用上面描述的两种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1.调整触摸电极(TE)与电容补偿图案(COMP)之间的交叠区域的尺寸,2.调整触摸电极区域中的虚拟金属部比率}中的一者,或者可以应用两种寄生电容偏差减小结构中的两者。
根据上述方面,可以提供具有以下结构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不论诸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的触摸传感器金属在触摸面板中的布置如何,所述结构均能够减少在诸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偏差。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提供具有以下结构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即使在触摸线之间存在长度差的情况下,所述结构也能够减少在诸如触摸电极或触摸线的触摸传感器金属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偏差。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提供具有以下结构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结构能够减小与图像非显示区域对应的非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提供具有以下结构的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所述结构能够减小与图像显示区域对应的有源区域中的寄生电容偏差的结构。
以上描述和附图仅出于说明的目的而提供了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示例。本公开所属的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偏离本公开的实质特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形式上的各种修改和改变,例如组合、分离、替换和配置的变化。因此,在本公开中公开的各方面意在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并且本公开的范围不受该方面的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应该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以使得包括在与权利要求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构思均属于本公开的方式来解释。
Claims (19)
1.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包括:
触摸面板,其具有多个触摸电极以及电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至少一些触摸电极的多条触摸线,其中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每一个是图案化为具有网格形式的电极金属并且具有开口;
触摸电路,其驱动所述触摸面板以感测触摸的执行或未执行或者触摸位置;以及
与所述电极金属断开连接的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其设置在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至少一些触摸电极的区域中,
其中所述多条触摸线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一触摸线和第二触摸线,以及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以及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是互相排斥的,或者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不同于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触摸面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其中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和在所述有源区域外部的非有源区域,
其中所述多个触摸电极设置为对应于所述有源区域,以及所述多条触摸线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非有源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线比所述第二触摸线长,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存在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以及
其中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所述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不存在虚拟金属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线比所述第二触摸线长,以及
其中所述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大于所述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触摸面板嵌入在显示面板中,
其中嵌入有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阴极;设置在所述阴极上的封装层;以及位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包括所述多个触摸电极和所述多条触摸线的触摸传感器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触摸传感器金属上的滤色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滤色器位于所述封装层上以及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触摸传感器金属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多个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开口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
9.一种触摸面板,包括:
多个触摸电极,其中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每一个是图案化为具有网格形式的电极金属并且具有开口;
多条触摸线,所述多条触摸线电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至少一些触摸电极;以及
与所述电极金属断开连接的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其设置在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至少一些触摸电极的区域中,
其中所述多条触摸线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第一触摸线和第二触摸线,以及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与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存在是互相排斥的,或者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不同于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线比所述第二触摸线长,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存在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
其中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所述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不存在虚拟金属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线比所述第二触摸线长,
其中所述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大于所述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所述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所述电极金属与所述虚拟金属部位于相同的层。
13.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包括:
包括第一触摸电极和第二触摸电极的多个触摸电极,所述多个触摸电极包括具有网格形式以具有多个开口的图案化电极金属;
电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至少一些触摸电极的多条触摸线,所述多条触摸线包括第一触摸线和第二触摸线,并且所述第一触摸线比所述第二触摸线长;以及
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与所述图案化电极金属断开连接,并且设置在所述多个触摸电极中的至少一些触摸电极的区域中,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并且所述第二触摸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存在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的区域中,并且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所述第二触摸电极的区域中不存在虚拟金属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线的所述第一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大于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金属部占据的面积与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触摸线的所述第二触摸电极的面积的比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还包括嵌入显示面板中的触摸面板,
其中嵌入有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阴极;设置在所述阴极上的封装层;以及位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包括所述多个触摸电极和所述多条触摸线的触摸传感器金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触摸传感器金属上的滤色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滤色器位于所述封装层上以及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触摸传感器金属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多个触摸电极的区域中的开口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子像素的发光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触摸面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其中显示图像的有源区域和在所述有源区域外部的非有源区域,
其中所述多个触摸电极设置为对应于所述有源区域,以及所述多条触摸线设置为对应于所述非有源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7-0068395 | 2017-06-01 | ||
KR1020170068395A KR102402690B1 (ko) | 2017-06-01 | 2017-06-01 |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터치패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84053A true CN108984053A (zh) | 2018-12-11 |
CN108984053B CN108984053B (zh) | 2021-09-10 |
Family
ID=64460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58548.6A Active CN108984053B (zh) | 2017-06-01 | 2018-06-01 | 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99274B2 (zh) |
KR (1) | KR102402690B1 (zh) |
CN (1) | CN10898405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81214A (zh) * | 2019-07-04 | 2021-01-05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触摸显示装置 |
CN113821118A (zh) * | 2020-06-19 | 2021-12-21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透明触摸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424289B1 (ko) * | 2017-06-01 | 2022-07-2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터치패널 |
KR20210019210A (ko) * | 2019-08-12 | 2021-02-22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US11354002B2 (en) | 2019-09-04 | 2022-06-07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Touch sens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KR20210069289A (ko) | 2019-12-03 | 2021-06-11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1596805B (zh) * | 2020-07-27 | 2020-10-23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KR20220116094A (ko) * | 2021-02-13 | 2022-08-22 | 이성호 | 빈공간의 구성 및 활용방법 |
KR20230046341A (ko) | 2021-09-29 | 2023-04-0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감지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KR20230097619A (ko) * | 2021-12-24 | 2023-07-0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66895A (zh) * | 2008-04-25 | 2009-10-28 | 苹果公司 | 用于触摸屏的砖块形布局和叠层 |
US20100128000A1 (en) * | 2008-11-25 | 2010-05-27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ouch sensing substrate and touch sens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CN102725719A (zh) * | 2010-01-28 | 2012-10-1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导电片、导电片的使用方法及触控面板 |
US20120293457A1 (en) * | 2008-09-05 | 2012-11-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CN103049149A (zh) * | 2011-10-12 | 2013-04-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CN103278955A (zh) * | 2012-12-14 | 2013-09-04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 |
KR20140016631A (ko) * | 2012-07-30 | 2014-02-10 | 이엘케이 주식회사 | 금속 세선의 감지 전극을 구비하는 터치스크린 패널 |
WO2014061591A1 (ja) * | 2012-10-16 | 2014-04-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CN103901650A (zh) * | 2012-12-25 | 2014-07-0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 |
KR20140108781A (ko) * | 2013-02-28 | 2014-09-15 |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CN104679369A (zh) * | 2013-12-02 | 2015-06-0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包括触摸传感器的柔性显示装置 |
CN105373251A (zh) * | 2014-08-13 | 2016-03-0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触摸面板 |
US20160170524A1 (en) * | 2014-12-12 | 2016-06-16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or |
CN205581455U (zh) * | 2015-12-07 | 2016-09-14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
WO2017002609A1 (ja) * | 2015-06-29 | 2017-01-05 |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 |
CN106325589A (zh) * | 2015-06-30 | 2017-01-11 | 辛纳普蒂克斯公司 | 输入装置的传感器焊盘和显示驱动器焊盘的排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796594B1 (en) * | 2013-12-13 | 2022-12-14 | Apple Inc. | Integrated touch and display architectures for self-capacitive touch sensors |
KR102561328B1 (ko) * | 2016-05-30 | 2023-08-0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
-
2017
- 2017-06-01 KR KR1020170068395A patent/KR10240269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
- 2018-05-31 US US15/993,965 patent/US1059927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6-01 CN CN201810558548.6A patent/CN1089840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66895A (zh) * | 2008-04-25 | 2009-10-28 | 苹果公司 | 用于触摸屏的砖块形布局和叠层 |
US20120293457A1 (en) * | 2008-09-05 | 2012-11-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US20100128000A1 (en) * | 2008-11-25 | 2010-05-27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ouch sensing substrate and touch sens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CN102725719A (zh) * | 2010-01-28 | 2012-10-1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导电片、导电片的使用方法及触控面板 |
CN103049149A (zh) * | 2011-10-12 | 2013-04-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KR20140016631A (ko) * | 2012-07-30 | 2014-02-10 | 이엘케이 주식회사 | 금속 세선의 감지 전극을 구비하는 터치스크린 패널 |
WO2014061591A1 (ja) * | 2012-10-16 | 2014-04-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CN103278955A (zh) * | 2012-12-14 | 2013-09-04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 |
CN103901650A (zh) * | 2012-12-25 | 2014-07-0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 |
KR20140108781A (ko) * | 2013-02-28 | 2014-09-15 |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CN104679369A (zh) * | 2013-12-02 | 2015-06-0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包括触摸传感器的柔性显示装置 |
CN105373251A (zh) * | 2014-08-13 | 2016-03-0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触摸面板 |
US20160170524A1 (en) * | 2014-12-12 | 2016-06-16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or |
WO2017002609A1 (ja) * | 2015-06-29 | 2017-01-05 |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 |
CN106325589A (zh) * | 2015-06-30 | 2017-01-11 | 辛纳普蒂克斯公司 | 输入装置的传感器焊盘和显示驱动器焊盘的排列 |
CN205581455U (zh) * | 2015-12-07 | 2016-09-14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81214A (zh) * | 2019-07-04 | 2021-01-05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触摸显示装置 |
CN112181214B (zh) * | 2019-07-04 | 2024-03-26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触摸显示装置 |
CN113821118A (zh) * | 2020-06-19 | 2021-12-21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透明触摸显示装置 |
CN113821118B (zh) * | 2020-06-19 | 2024-03-29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透明触摸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80131815A (ko) | 2018-12-11 |
CN108984053B (zh) | 2021-09-10 |
US10599274B2 (en) | 2020-03-24 |
KR102402690B1 (ko) | 2022-05-26 |
US20180348911A1 (en) | 2018-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84053A (zh) | 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 |
CN108984017A (zh) | 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 |
CN107342370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6873839B (zh)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5138184B (zh) | 一种内嵌触摸液晶面板及其阵列基板 | |
CN205353991U (zh) | 一种有机发光触控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触控显示装置 | |
KR102600374B1 (ko) |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터치패널 | |
CN105745607B (zh) | 使用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显示设备 | |
TWI449990B (zh) | 整合型觸控螢幕 | |
CN109725758A (zh) | 触摸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 | |
CN105389058B (zh) |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集成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7104131A (zh)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6325608A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9725780A (zh) | 触摸屏面板和包括该触摸屏面板的触摸显示装置 | |
CN106873212A (zh) | 包括盒内式触摸板的背板基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 |
CN107203296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5992994A (zh) | 用于自电容触摸传感器的集成触摸和显示架构 | |
CN104571655B (zh) | 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9696998A (zh) | 触摸显示设备和面板 | |
CN108037844A (zh)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8091669A (zh)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
CN106095171A (zh) | 具有集成触摸屏的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7275379A (zh) | 触控式oled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9725767A (zh) |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和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 |
CN109742092A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