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44040A - 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44040A CN108944040A CN201810485364.1A CN201810485364A CN108944040A CN 108944040 A CN108944040 A CN 108944040A CN 201810485364 A CN201810485364 A CN 201810485364A CN 108944040 A CN108944040 A CN 1089440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ement
- amount
- conveyer belt
- difference
- pri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8—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检测在输送带的一侧和另一侧产生的移动量。具备:输送带(23),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95);第一标尺部(75a)和第二标尺部(75b),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第一检测部(85a),检测相对于第一标尺部(75a)相对的移动量;第二检测部(85b),检测相对于第二标尺部(75b)的相对的移动量;第一把持部(80a),与第一检测部(85a)一体地构成,把持输送带(23)的一侧,与输送带(23)一起移动;第二把持部(80b),与第二检测部(85b)一体地构成,把持输送带(23)的另一侧,与输送带(23)一起移动;以及控制部(1),判断第一检测部(85a)检测的第一移动量和第二检测部(85b)检测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在标准值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对绵、绢、毛线、化学纤维、混纺等布帛的印染中,使用向布帛的表面喷出油墨在布帛上进行图案等的印刷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印染中使用的印刷装置为了将具有伸缩性的布帛作为介质处理,因而具备承载介质向输送方向输送的输送带。在这种印刷装置中,已知为了提高输送带的输送精度,具备检测输送带的移动量的机构。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具备移动量检测部的喷墨记录装置(印刷装置),移动量检测部由与输送带卡合移动的标尺部以及固定在基座上测量标尺部的移动量的传感器部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13-28143号公报
但是,输送带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有时会在输送带的移动量产生差异。在专利文件1记载的印刷装置中,检测输送带的移动量的移动量检测部仅设置在交叉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中的任一侧。在这种构成中,检测在交叉方向上的输送带的一侧与另一侧上产生的移动量的差很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部,在介质上进行印刷;输送带,通过旋转移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第一标尺部和第二标尺部,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设置;第一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一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二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第一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一标尺部或所述第一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以及第二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二标尺部或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以及控制部,判断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在标准值以上。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包括:第一检测部,检测相对于第一标尺部的相对的移动量,所述第一标尺部沿着输送方向设置;以及第一把持部,与第一标尺部或第一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把持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一侧。即,第一检测部检测输送带的一侧的移动量(第一移动量)。另外,印刷装置包括: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第二标尺部的相对的移动量,所述第二标尺部沿着输送方向设置;以及第二把持部,与第二标尺部或者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把持输送带的中心的靠另一侧。即,第二检测部检测输送带的另一侧的移动量(第二移动量)。而且,印刷装置具备控制部,控制部判断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在标准值以上。由此,印刷装置能够检测在输送带的一侧的移动量和另一侧的移动量产生标准值以上的差。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中的一个移动量,控制所述输送带的所述旋转移动。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基于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中的一个移动量控制输送带的旋转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输送带的控制复杂化。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基于使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平均后的平均移动量,控制所述输送带的所述旋转移动。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基于使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平均后的平均移动量控制输送带的旋转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输送带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变大。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在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由所述印刷部向所述介质的印刷。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在判断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为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印刷部对介质的印刷,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在介质上印刷图像品质降低的图像。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从被请求的图像品质不同的多个印刷模式中接受任一印刷模式的输入,使用接收的印刷模式的图像品质对应的标准值。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使用与印刷模式的图像品质对应的标准值,因此能够良好地在介质上进行印刷。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接收印刷的图像的种类的输入,使用与接收到的图像的种类对应的标准值。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使用与印刷的图像种类对应的标准值,因此能够良好地在介质上进行印刷。
[应用例7]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地,当将所述输送带输送所述介质的次数设为n时,所述控制部计算出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来作为第n移动量差存储,并将在存储了所述第n移动量差时之前计算出的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作为第n-1移动量差存储。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以时间序列将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作为第n-1移动量差、第n移动量差存储,因此能够确认输送带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的经时变化。
[应用例8]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第n-1移动量差相对于所述第n移动量差的变化量在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警告动作。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在第n-1移动量差相对于第n移动量差的变化量在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警告动作。通过比较第一移动量差和第二移动量差,能够预测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的大小,因此能够预先对用户通知装置的异常。
[应用例9]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能够使用第一标准值和比所述第一标准值低的值的第二标准值作为所述标准值,在判断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不足所述第一标准值且在所述第二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预备警告动作。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使用第一标准值和第二标准值两个标准值,判断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在标准值以上。而且,控制部在判断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不足第一标准值且在第二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预备警告动作。例如,通过将第一标准值设定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的允许界限中,将第二标准值设定为比第一标准值小的值,能够向用户通知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接近允许界限。
[应用例10]优选地,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具备旋转移动所述输送带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相比所述印刷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在所述印刷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把持所述输送带。
根据本应用例,输送带的驱动部设于相比印刷部靠下游侧,第一、第二把持部在印刷部的上游侧把持输送带。在为了使把持输送带的第一、第二把持部与输送带一起向输送方向移动而旋转驱动驱动部的情况下,在输送带的旋转移动方向上,驱动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第一、第二把持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输送带易于松弛。由此,通过将驱动部设置在印刷部的下游侧,通过将第一、第二把持部设置在印刷部的上游侧,能够缩短输送带易于发生松弛的范围,因此能够不易产生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
[应用例11]本应用例的印刷装置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装置包括:印刷部,在介质上进行印刷;输送带,通过旋转移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第一标尺部和第二标尺部,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设置;第一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一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二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第一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一标尺部或所述第一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以及第二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二标尺部或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所述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包括判断工序,判断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第二移动量的差为标准值以上。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包括判断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第一移动量和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为标准值以上的判断工序。第一移动量是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的第一标尺部与第一检测部的相对的移动量。第一标尺部或第一检测部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把持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一侧的第一把持部一体地移动,因此,第一检测部检测出输送带的靠一侧的移动量。第二移动量是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的第二标尺部与第二检测部的相对的移动量。第二标尺部或第二检测部在交叉方向上,与把持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的第二把持部一体地移动,因此,第二检测部检测出输送带的靠另一侧的移动量。因此,根据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能够用输送带的一侧的移动量(输送量)和另一侧的移动量(输送量)检测出产生标准值以上的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要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图2中的A-A线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印刷装置的电构成的电气框图。
图6是说明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印刷模式和标准值的关系的表。
图8是示出图像的种类和标准值的关系的表。
图9是说明变形例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例示出输送带的移动量差变化量的表。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部;2···接口部;3···CPU;4···存储部;5···控制电路;6···输入装置;6a···显示部;7···检测器组;10···介质供给部;20···介质输送部;24···带旋转辊;25···带驱动辊;30···介质回收部;40···印刷部;42···头单元;43···滑架;45···滑架移动部;50···清洗单元;60···介质贴合部;70a···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b···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5a···第一标尺部;75b···第二标尺部;76···返回部;77···杆移动部;78···移动杆;80a···第一把持部;80b···第二把持部;81···把持基板;83···弹性部件;84···强磁性体;85a···第一检测部;85b···第二检测部;95···介质;100···印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各图中,为了提高能识别各层、各部件的程度的大小而使各层、各部件的尺度与实际不同。
此外,在图1至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图示出X轴、Y轴以及Z轴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轴,将图示轴方向的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侧”、将基端侧设为“-侧”。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概要构成>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要整体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首先,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的概要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通过在介质95上形成图像等对介质95进行印染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100。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介质输送部20、介质贴合部60、印刷部40、干燥单元27、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清洗单元50等。而且,具有控制这些各部分的控制部1。印刷装置100的各部分安装在框架部90上。
介质输送部20将介质95向输送方向输送。介质输送部20具备介质供给部10、输送辊22、输送带23、带旋转辊24、带驱动辊25、输送辊26、28以及介质回收部30。首先,说明从介质供给部10到介质回收部30的介质95的输送路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重力的方向设为Z轴,将在印刷部40中输送介质95的方向作为X轴,将与Z轴以及X轴二者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作为Y轴。另外,将沿着介质95的输送方向或者输送带23的移动方向的位置关系称为“上游侧”“下游侧”。
介质供给部10将形成图像的介质95供给到印刷部40侧。作为介质95,例如使用绵、织物、聚酯纤维等的布帛。介质供给部10具有供给轴部11以及轴承部12。供给轴部1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成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在供给轴部11上呈辊状卷绕带状的介质95。供给轴部11被安装为相对于轴承部12能够装卸。由此,在预先卷绕于供给轴部11的状态的介质95能够与供给轴部11一起安装于轴承部12。
轴承部12可旋转地支持供给轴部11的轴方向的两端。介质供给部10具有使供给轴部11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供给轴部11在送出介质95的方向上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输送辊22将介质95从介质供给部10连接到输送带23。
输送带23保持在使输送带23旋转的至少两个辊之间,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移动将介质95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输送。详细来说,输送带23连接带状的带的两端部形成为环状,架设在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的两个辊之间。输送带23在规定的张力作用的状态下被保持为使带旋转辊24和带驱动辊25之间的部分成为水平。在输送带23的表面(支持面)23a上设置有黏着介质95的黏着层29。输送带23支持(保持)从输送辊22供给、通过后述的介质贴合部60贴合于粘着层29的介质95。由此,能够将具有伸缩性的布帛等作为介质95处理。
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支持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带旋转辊24和带驱动辊25之间设置支持输送带23的辊等的支持部。
带驱动辊25是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的驱动部,具有使带驱动辊25旋转驱动的电机(未图示)。作为驱动部的带驱动辊25设置在相对于介质95的输送方向印刷部40的下游侧,带旋转辊24设置在印刷部40的上游侧。带驱动辊25旋转驱动时,伴随带驱动辊25的旋转,输送带23旋转,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带旋转辊24旋转。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将被输送带23支持的介质95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上输送,由后述的印刷部40在介质95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与印刷部40相对的一侧(+Z轴侧)支持介质95,介质95与输送带23一起从带旋转辊24侧向带驱动辊25侧输送。另外,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与清洗单元50相对的一侧(-Z轴侧),仅输送带23从带驱动辊25侧向带旋转辊24侧移动。此外,说明了输送带23具备黏着介质95的黏着层29,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输送带可以是通过静电将介质吸附在带上的静电吸附式的带。
输送辊26将形成有图像的介质95从输送带23的黏着层29剥离。输送辊26、28将介质95从输送带23连接到介质回收部30。
介质回收部30回收由介质输送部20输送的介质95。介质回收部30具有卷绕轴部31和轴承部32。卷绕轴部3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成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在卷绕轴部31上呈辊状卷绕带状的介质95。卷绕轴部31被安装为相对于轴承部32能够装卸。由此,被卷绕在卷绕轴部31的状态下的介质95与卷绕轴部31一起拆下。
轴承部32能够旋转地支持卷绕轴部31的轴线方向的两端。介质回收部30具有使卷绕轴部31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卷绕轴部31在卷绕介质95的方向上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
接着,说明沿着介质输送部20设置的介质贴合部60、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印刷部40、干燥单元27以及清洗单元50各部分。
介质贴合部60将介质95贴合于输送带23。介质贴合部60设置在印刷部40的上游侧(-X轴侧)。介质贴合部60具有按压辊61、按压辊驱动部62以及辊支持部63。按压辊6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成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按压辊61以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旋转的方式,配置成轴线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辊支持部63设置在经由输送带23与按压辊61相对的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侧。
按压辊驱动部62边将按压辊61向垂直方向的下侧(-Z轴侧)按压,边使按压辊61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以及与输送方向相逆的方向(-X轴方向)移动。与输送带23重合的介质95在按压辊61和辊支持部63之间抵接于输送带23。由此,能够在设置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黏着层29上可靠地黏着介质95,能够防止在输送带23上产生介质95的浮起。
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和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在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介质贴合部60和印刷部40之间。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Y轴方向)上设置在输送带23的相比中心的一侧(+Y轴侧),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设置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输送带23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Y轴侧)。关于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和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的构成,将在后文详细叙述。
印刷部40相对于输送带23的配置位置配置在上方(+Z轴侧),对承载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上的介质95进行印刷。印刷部40具有头单元42、搭载头单元42的滑架43、使滑架43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移动的滑架移动部45等。本实施方式的头单元42由四个子单元42a构成,并且在子单元42a具备多个喷头(未图示),多个喷头向承载在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将从未图示的墨供给部供给的油墨(例如黄、青、品红、黑等)喷出为液滴。
滑架移动部45设置在输送带23的上方(+Z轴侧)。滑架移动部45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轨45a、45b。引导轨45a、45b架设在垂直设置在输送带23的外侧的框架部90a、90b之间。头单元42在能够与滑架43一起沿着Y轴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下被引导轨45a、45b支持。
滑架移动部45具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以及动力源。作为移动机构,例如能够采用组合滚珠螺丝和滚珠螺母的机构、线性引导机构等。并且,滑架移动部45具有电机(未图示)作为使滑架43沿着引导轨45a、45b移动的动力源。作为电机,能够采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线性电机等各种电机。通过控制部1的控制驱动电机时,头单元42与滑架43一起沿着Y轴方向移动。
干燥单元27设置在输送辊26和输送辊28之间。干燥单元27使喷出到介质95上的油墨干燥,在干燥单元27上例如包括IR加热器,通过驱动IR加热器,能够使喷出到介质95上的油墨在短时间干燥。由此,能够将形成有图像等的带状的介质95卷绕的卷绕轴部31上。
清洗单元50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带旋转辊24和带驱动辊25之间。清洗单元50具有清洗部51、按压部52和移动部53。移动部53沿着地面99使清洗单元50一体地移动,固定在规定的位置。
按压部52例如是由气压缸56和滚珠衬套57构成的升降装置,将其上部具备的清洗部51抵接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在规定的张力作用的状态下,清洗部51架在带旋转辊24和带驱动辊25之间,从下方(-Z轴方向)清洗从带驱动辊25向带旋转辊24移动的输送带23的表面(支持面)23a。
清洗部51具有清洗槽54、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清洗槽54是存储清洗液的槽,清洗液用于清洗附着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油墨或异物,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设置在清洗槽54的内侧。作为清洗液,例如能够使用水或水溶性溶剂(乙醇水溶液等),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界面活性剂或防泡剂。
清洗辊58旋转时,向输送带23的表面23a供给清洗液,并且清洗辊58和输送带23滑动。由此,通过清洗辊58除去附着在输送带23上的油墨和作为介质95的布帛的纤维等。
刮板55例如能够由硅橡胶等的可挠性的材料形成。刮板55在输送带23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在清洗辊58的下游侧。通过输送带23和刮板55的滑动,除去残留在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清洗液。
图3是示出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图2中的A-A线的截面图。此外,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构成为关于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输送带23的中心,与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对称,省略其立体图的图示。
首先,参考图2至图4说明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的构成。
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设置在印刷部40的上游侧,位于输送带23的+Y轴侧。
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具有:第一标尺部75a,沿着输送方向(X轴方向)设置;第一检测部85a,检测相对于第一标尺部75a的相对的移动量;以及第一把持部80a,构成与第一检测部85a一体地移动,在交叉方向(Y轴方向)上把持输送带23的相比中心的一侧(+Y轴侧),与输送带23一起移动。
详细来说,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包括沿着介质95的输送方向(X轴方向)长的长方体状的基座71、设置在基座71的上方的标尺贴付部73、设置在基座71上沿着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引导轨72移动的第一把持部80a、使第一把持部80a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的返回部76等。
标尺贴付部73架设在垂直设置在基座7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的柱部73a、73b之间。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的标尺贴付部73具有在-Y轴方向上呈檐状突出的突出部,其一部分在俯视下与输送带23重合。
第一标尺部75a设置在标尺贴付部73的突出部的下表面(-Z轴侧的面)。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标尺部75a使用交错配置极性不同的磁铁的磁标尺。
第一把持部80a包括把持基板81、引导块82、第一检测部85a等。把持基板81呈在输送带2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长的长方形的板状。把持基板81的-Y轴侧的端部81c在俯视下与标尺贴付部73的-Y轴侧的侧壁73c大约一致,与输送带23重合。把持基板81的+Y轴侧的端部81d在俯视下比基座71的+Y轴侧的侧壁71d向+Y轴方向突出。在把持基板81的底面(-Z轴侧的面)上设置有引导块82。在引导块82形成有向-Z轴侧开口的凹状的槽,该凹状的槽模仿从基座71沿着X轴方向呈凸状突出的引导轨72的形状。通过引导块82和引导轨72的卡合,第一把持部80a构成为能够沿着输送方向(X轴方向)往复移动。
在把持基板81的上表面(+Z轴侧的面)上设置有弹性部件83。弹性部件83形成比把持基板81短的长方形的板状。弹性部件83的+Y轴侧的端部83d在把持基板81的大致中央与把持基板81接合。弹性部件83的-Y轴侧的端部83c在俯视下与把持基板81的-Y轴侧的端部81c大约一致。把持基板81的端部81c和弹性部件83的端部83c具有比输送带23的厚度稍宽的空隙。第一把持部80a构成为通过弹性部件83的弹力,能够在把持基板81的端部81c和弹性部件83的端部83c之间夹持输送带23。作为弹性部件83的材料,能够使用碳素纤维等。
第一把持部80a在俯视下在与输送带23不重合的弹性部件83的上表面(+Z轴侧的面)上具有强磁性体84。作为强磁性体84,能够使用铁、镍、钴等。
另外,在第一把持部80a的把持基板81的下表面、与强磁性体8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切换部74,切换部74在把持状态和非把持状态之间切换第一把持部80a。切换部74包含电磁铁,通过在电磁铁流动电流时产生的磁力,将强磁性体84拉近切换部74(电磁铁)。这时,弹性部件83向把持基板81侧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力成为输送带23被把持在把持基板81和弹性部件83之间的把持状态。另外,在切断电磁铁中流动的电流的情况下,第一把持部80a从把持状态成为非把持状态。
第一检测部85a设置在弹性部件83的端部83c的上表面中与第一标尺部75a相对的位置。第一检测部85a具备将磁场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元件(例如霍尔元件或MR元件等),检测相对于第一标尺部75a相对的移动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检测部85a设置在用于接近第一标尺部75a配置的基座的上面。第一检测部85a构成为与第一把持部80a一体地移动。
返回部76使非把持状态的第一把持部80a向输送方向的逆方向(-X轴方向)移动。返回部76包括移动杆78、使移动杆78沿着输送方向往复移动的杆移动部77。杆移动部77成为在输送方向上长的长方体形状,固定于基座71的+Y轴侧的侧壁71d。在杆移动部77的上表面(+Z轴侧的面)以及下表面(-Z轴侧的面)形成有在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凹状的引导槽。
移动杆78具有基座78a和长柄部78b,基座78a具有模仿引导槽的形状的凸状的突起,长柄部78b从基座78a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延伸。移动杆78构成为杆移动部77的引导槽和基座78a卡合,能够沿着X轴方向往复移动。杆移动部77具备使移动杆78向输送方向往复移动的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作为移动机构,例如能够采用气压缸等。移动杆78通过杆移动部77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时,移动杆78的长柄部78b和第一把持部80a的把持基板81抵接,非把持状态的第一把持部80a回到输送方向的逆方向的上游侧。由此,能够使第一把持部80a与输送带23一起往复移动。
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如上述构成,因此第一检测部85a与被第一把持部80a把持的输送带23一起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移动,检测输送带23的+Y轴侧(一侧)的移动量(以下称为第一移动量)。
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设置在印刷部40的上游侧,位于输送带23的-Y轴侧。
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具有:第二标尺部75b,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第二检测部85b,检测相对于第二标尺部75b相对的移动量;以及第二把持部80b,构成为与第二检测部85b一体地移动,在交叉方向上把持输送带23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Y轴侧),与输送带23一起移动。
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是在交叉方向上与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对称的相同构成,因此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第二检测部85b与被第二把持部80b把持的输送带23一起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移动,检测输送带23的-Y轴侧(另一侧)的移动量(以下称为第二移动量)。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在印刷部4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把持输送带23。在为了使把持状态的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与输送带23一起向输送方向移动而旋转驱动带驱动辊25的情况下,由于输送带23具有弹性,因此在输送带23的旋转移动方向上,带驱动辊25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的输送带23易于松弛。相比于将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设置在印刷部40的下游侧的情况,通过将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设置在印刷部40的上游侧,能够缩短输送带23易于发生松弛的范围,因此能够不易产生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第二检测部85a、85b与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一体地移动,固定第一、第二标尺部75a、75b的构成,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一、第二标尺部与第一、第二把持部一体地移动,固定第一、第二检测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通过磁场的变化求得第一标尺部75a和第一检测部85a的相对移动量,以及第二标尺部75b和第二检测部85b的相对的移动量的所谓的磁编码器,但也可以是通过光学变化求得移动量的光学式编码器。
<电构成>
图5是示出印刷装置的电学构成的电框图。下面,参照图5对印刷装置100的电构成进行说明。
印刷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等,控制部1对输入印刷条件等的输入装置6或印刷装置100的各部分进行控制。作为输入装置6,能够使用具备显示部6a的台式型或者膝上型的个人电脑(PC)或者平板型终端、便携型终端等。输入装置6可以与印刷装置100分开设置。
控制部1构成为包括接口部(I/F)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3、存储部4、控制电路5等。接口部2用于在获取输入信号或图像的输入装置6和控制部1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CPU3是用于对从包含第一、第二检测部85a、85b的各种检测器组7的输入信号处理、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进行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例如,CPU3从由第一、第二检测部85a、85b输出、输入到CPU3的输入信号,计算输送带23的第一、第二移动量。
存储部4是用于确保存储CPU3的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介质,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的存储元件。
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头单元42具备的喷出头的驱动,向介质95喷出油墨。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滑架移动部45具备的电机的驱动,使搭载有头单元42的滑架43在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上往复移动。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带驱动辊25具备的电机的驱动,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由此,载置在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移动。
控制部1通过交替重复主扫描和副扫描的印刷动作,在介质95上形成图像等,主扫描是控制滑架移动部45和头单元42,边从喷出头喷出油墨边使头单元42(滑架43)移动,副扫描是控制带驱动辊25,将介质95向输送方向输送。
控制部1通过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切换部74具备的电磁铁中流动的电流,在把持状态和非把持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杆移动部77的移动机构,沿着输送方向使移动杆78往复移动。另外,控制部1控制未图示的各装置。
<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图6是说明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7是示出印刷模式和标准值的关系的表。图8是示出图像的种类和标准值的关系的表。
接着,参照图6至图8说明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的带移动量检测方法。
步骤S1是接收印刷数据的印刷信息接收工序。控制部1从输入装置6接收在介质95记录图像的印刷数据或印刷信息的输入,存储在存储部4。
步骤S2是设定标准值的标准值设定工序。在步骤S1接收的印刷信息中,包含印刷模式或者图像的种类信息。另外,在存储部4中预先存储例如图7所示的示出印刷模式和标准值的关系的表,以及如图8所示的示出图像的种类和标准值的关系的表。
如图7所示,在印刷模式中,存储有例如表现为“超高画质”、“高画质”、“快速”等的、被请求的图像品质不同的多个模式。在各印刷模式中,设定后述的步骤S5的判断工序中作为判断标准的标准值,根据印刷模式能够使用第一标准值和第二标准值两个标准值。例如,在印刷模式是“超高画质”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标准值:“中”和第二标准值:“低”,在印刷模式为“快速”的情况下,仅使用第一标准值:“高”。控制部1在从多个印刷模式中接受任一印刷模式的输入的情况下,参考存储部4中存储的图表,设定与接收的印刷模式的图像品质对应的标准值。此外,将第一标准值设定为不满足希望的图像品质的值,将第二标准值设定为比第一标准值低的值。这样,通过对应于印刷模式的图像品质使用标准值,能够在介质95上进行良好的印刷。
如图8所示,在图像的种类中,准备表现为例如“线图像”、“面图像”等的多个种类。在此,“线图像”表示以文本或者网线等为主体的图像,“面图像”表示以照片或插图等为主体的图像。例如,在图像的种类是“线图像”的情况下,容易识别网线的偏移,因此使用第一标准值:“中”和第二标准值:“低”,在图像的种类是“面图像”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标准值:“高”和第二标准值:“中”。控制部1在接收印刷的图像的种类的输入时,参考存储部4存储的表,使用接收的图像的种类对应的标准值。此外,第一标准值设定为不满足希望的图像品质的值,第二标准值设定为比第一标准值低的值。这样,通过使用图像的种类对应的标准值,能够在介质95进行良好的印刷。
步骤S3是使输送带23把持第一把持部80a、80b的把持工序。控制部1使切换部74的电磁铁流动电流,在电磁铁中产生磁力。由此,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成为把持状态,把持输送带23。
步骤S4是将输送带23向输送方向输送的副扫描工序。控制部1控制带驱动辊25,使把持状态的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与输送带23一起移动。控制部1伴随输送带23的移动,从由第一检测部85a输出的信号计算第一移动量,从第二检测部85b输出的信号计算第二移动量,基于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中的一个移动量,控制输送带23的旋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基于第一移动量控制输送带23的旋转动作,因此能够抑制输送带23的控制复杂化。而且,控制部1按照在第一检测部85a检测的第一移动量,在第一把持部80a从第一位置(初始位置)移动到位于第一位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停止输送带23的旋转。此外,在最初的副扫描工序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间隔是到开始印刷动作的规定位置的输送量。在第二次以后的副扫描工序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间隔是印刷动作中的换行量。
步骤S5是判断第一检测部85a检测到的第一移动量和第二检测部85b检测到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为标准值(第一标准值)以上的判断工序。输送带23具有弹性,有可能在交叉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移动量(输送量)上产生微小的偏移。因此,控制部1停止输送带23的移动(输送)后,计算第一检测部85a检测的第一移动量(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和第二检测部85b检测的第二移动量(输送带23的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判断该差是否在第一标准值以上。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不足第一标准值的情况下(步骤S5:否),进入步骤S6。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为第一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5:是),控制部1判断为没有得到希望的图像品质,停止(结束)印刷部40对介质95的印刷。由此,能够预先防止在介质95上印刷图像品质低下的图像。此外,控制部1可以在印刷停止时在显示部6a显示由于超过第一标准值而停止印刷。
步骤S6是判断第一检测部85a检测到的第一移动量和第二检测部85b检测到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为标准值(第二标准值)以上的判断工序。在没有设定第二标准值的情况,或者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不足第二标准值的情况下(步骤S6:否),进入步骤S8。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为第二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是),进入步骤S7。
如在步骤S5以及步骤S6的说明,控制部1判断第一检测部85a检测到的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第一移动量)和第二检测部85b检测到的输送带23的另一侧的移动量(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为标准值(第一标准值或第二标准值)以上。由此,能够检测出在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和另一侧的移动量产生标准值以上的差。
步骤S7是对用户进行预备警告的预备警告工序。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不足第一标准值且在第二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判断图像品质可能会降低,进行预备警告动作。
预备警告动作是指通知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在不足第一标准值的允许范围内,但接近允许范围的边界(第一标准值)的动作。控制部1经由接口部2在输入装置6的显示部6a例如显示“带移动量的差增大。能够进行印刷,但推荐保持”的消息。由此,能够将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输送带23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接近允许界限通知给用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备警告动作作为在输入装置6的显示部6a显示作为预备警告的消息进行了说明,但印刷装置具备进行预备警告动作的通知部,可以通过从通知部发出声音或者光等通知预备警告。
步骤S8是向介质95喷出油墨的主扫描工序。控制部1控制头单元42和滑架移动部45进行主扫描,边使头单元42搭载的滑架43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移动,边从头单元42向介质95喷出油墨。
步骤S9是将把持输送带23的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设为非把持状态的非把持工序。控制部1切断在切换部74的电磁铁中流动的电流,使电磁铁的磁力消磁。由此,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成为非把持状态。
步骤S10是使返回部76回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返回工序。控制部1控制杆移动部77,将在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规定位置待机的移动杆78移动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由此,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和移动杆78抵接,位于第二位置的非把持状态的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返回第一位置。由此,把持状态的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能够和输送带23一起从第一位置往复移动到第二位置。其后,移动杆78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规定位置待机。此外,为了说明方便,通过不同的步骤说明从步骤S8的主扫描工序到步骤S10的返回工序,但步骤S7和步骤S8与步骤S6大致同时进行。
步骤S11是判断有没有下一行的印刷数据的判断工序。控制部1参考存储部4中存储的印刷数据,判断有没有下一行的印刷数据。在有下一行的印刷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1:是),返回步骤S3,重复步骤S3到步骤S11。由此,重复主扫描和副扫描,在介质95上印刷图像等。在没有下一行的印刷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1:否),控制部1结束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
此外,在步骤S4中,说明了控制部1基于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中的一个移动量来控制输送带23的旋转动作,但控制部1也可以基于使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平均后的平均移动量,控制输送带23的旋转动作。由此,能够抑制输送带23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针对每一次副扫描工序以及主扫描工序进行返回工序的流程,但在多次重复副扫描工序以及主扫描工序后,也可以是在一次返回工序中返回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多次移动的移动量的流程。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能够取得如下的效果。
印刷装置100具备: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测量交叉方向上的输送带23的一端侧的移动量;以及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测量输送带23的另一侧的移动量。第一带移动量测量部70a具有:第一标尺部75a,沿着输送方向设置;以及第一把持部80a,与检测相对于第一标尺部75a的相对的移动量的第一检测部85a一体地移动,把持输送带23的一侧。第二带移动量测量部70b具有:第二标尺部75b,沿着输送方向设置;以及第二把持部80b,与检测相对于第二标尺部75b的相对的移动量的第二检测部85b一体地移动,把持输送带23的另一侧。根据该构成,第一检测部85a测量输送带23的一端侧的移动量,第二检测部85b测量输送带23的另一侧的移动量。另外,印刷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控制部1判断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为标准值以上。由此,印刷装置100能够检测出在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和另一侧的移动量产生标准值以上的差。
印刷装置100的控制部1基于第一移动量控制输送带23的旋转动作,因此能够抑制输送带23的控制复杂化。
印刷装置100的控制部1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为第一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没有得到希望的图像品质,停止印刷部40对介质95的印刷。由此,能够预先防止在介质95上印刷图像品质低下的图像。
印刷装置100的控制部1在从多个印刷模式或者图像的种类中接收任一印刷模式或图像的种类的输入的情况下,参考存储部4中存储的表,使用与接受的印刷模式的图像品质或图像的种类对应的标准值。此外,标准值能够使用第一标准值和第二标准值两个标准值,第一标准值设定为不满足希望的图像品质的值,第二标准值设定为比第一标准值低的值。由此,能够在介质95进行良好的印刷。
印刷装置100的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在印刷部4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把持输送带23。由此,相比于将第一、第二把持部80a、80b设置在印刷部40的下游侧的情况,能够缩短输送带23易于发生松弛的范围,因此能够不易产生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
印刷装置100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包括判断第一检测部85a检测到的第一移动量和第二检测部85b检测到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为标准值以上的判断工序。第一移动量是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的第一标尺部75a与第一检测部85a相对的移动量。第一检测部85a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把持输送带23的相比中心的一侧的第一把持部80a一体地移动,因此,第一检测部85a检测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第二移动量是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的第二标尺部75b与第二检测部85b的相对的移动量。第二检测部85b在交叉方向上与把持输送带23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的第二把持部80b一体地移动,因此,第二检测部85b检测出输送带23的另一侧的移动量。因此,根据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在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输送量)和另一侧的移动量(输送量)产生标准值以上的差。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在以下说明变形例。
(变形例)
图9是说明变形例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10是例示出输送带的移动量差变化量的表。在本变形例中说明的印刷装置100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与实施方式不同在于按照时间序列存储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移动量差),并且在前后存储的移动量差的变化量为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警告动作。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说明变形例的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此外,印刷装置10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9示出的流程中,步骤S101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1相同,步骤S102和步骤S103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3和步骤S4相同,步骤S107~步骤S110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8~步骤S11相同,省略其说明。
步骤S104是计算移动量差并存储的移动量差变化量存储工序。当将输送带23输送介质95的次数(副扫描的次数)设为n时,控制部1计算第一移动量(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输送带23的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作为第n移动量差存储在存储部4中。由此,能够确认输送带23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移动量的差=第二移动量-第一移动量)的经时变化。并且,控制部1计算在存储第n移动量差时之前算出的存储在存储部4的、相对于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的第n-1移动量差的第n移动量差的变化量(以下称为移动量差变化量),存储在存储部4中。
例如,通过第一次的副扫描(n=1)计算的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作为第一移动量差存储在存储部4,将通过第二次的副扫描(n=2)计算的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作为第二移动量差存储在存储部4中。而且,在第二次的副扫描中,控制部1计算相对于第一移动量差的第二移动量差的差(移动量差变化量=第二移动量差-第一移动量差)。此外,在第一次的副扫描的情况下,将第一移动量差作为移动量差变化量。由此,能够把握移动量差变化量的经时变化。
图10的表示出从第1次到第13次副扫描时计算的移动量差变化量的一例。图10示出的表的纵轴表示移动量差变化量,设定规定的标准值。横轴表示副扫描的次数n。通过该表,可知在从第1次到第9次的副扫描中,输送带23的一侧的移动量和另一侧的移动量相对于规定的移动量大致相同。在第10次以后的副扫描中,移动量差变化量连续向+标准值侧变化,因此可知第二移动量(输送带23的另一侧的移动量)持续增加。由此,能够预测第一移动量和第二移动量的差(输送带23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量的差)变大。
步骤S105是判断移动量差变化量是否为标准值以上的判断工序。控制部1参考存储部4中存储的移动量差变化量,判断移动量差变化量为规定的标准值以上。在移动量差变化量不足规定的标准值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进入步骤S107。在移动量差变化量为规定的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进入步骤S106。
步骤S106是对用户进行警告的警告工序。在相对于第n移动量差的第n-1移动量差的变化量(移动量差变化量)为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判断图像品质降低,进行警告动作。例如,在图10中,由于在第13次的副扫描中计算的移动量差变化量(对于第13移动量差的第12移动量差的变化量)为标准值以上,在进行第13次的副扫描工序后,进行警告动作。控制部1经由接口部2在输入装置6的显示部6a例如显示“带移动量的差增大。请实施维护”的消息作为警告动作。由此,能够预先向用户通知装置的异常。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警告动作作为在输入装置6的显示部6a显示作为预备警告的消息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印刷装置具备进行预备警告动作的通知部,通过从通知部发出声音或者光等向用户通知预备警告。
Claims (11)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印刷部,对介质进行印刷;
输送带,通过旋转移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
第一标尺部和第二标尺部,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设置;
第一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一标尺部的相对的移动量;
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二标尺部的相对的移动量;
第一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一标尺部或所述第一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
第二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二标尺部或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以及
控制部,判断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在标准值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中的一个移动量,控制所述输送带的所述旋转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使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平均后的平均移动量,控制所述输送带的所述旋转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在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由所述印刷部向所述介质的印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从被请求的图像品质不同的多个印刷模式中接收任一印刷模式的输入,使用与接收的印刷模式的图像品质对应的标准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接收印刷的图像的种类的输入,使用与接收到的图像的种类对应的标准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输送带输送所述介质的次数设为n时,
所述控制部计算出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来作为第n移动量差存储,并将在存储了所述第n移动量差时之前计算出的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作为第n-1移动量差存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相对于所述第n移动量差的第n-1移动量差的变化量在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警告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能够使用第一标准值和比所述第一标准值低的值的第二标准值作为所述标准值,
在判断为所述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移动量的差不足所述第一标准值且在所述第二标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预备警告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具备驱动部,使所述输送带旋转驱动,
所述驱动部设于相比所述印刷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在相比所述印刷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把持所述输送带。
11.一种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印刷装置的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所述印刷装置包括:
印刷部,在介质上进行印刷;
输送带,通过旋转移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
第一标尺部和第二标尺部,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设置;
第一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一标尺部的相对的移动量;
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第二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
第一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一标尺部或所述第一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以及
第二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第二标尺部或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把持所述输送带的相比中心的另一侧,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
所述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包括判断工序,所述判断工序判断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第一移动量和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第二移动量的差是否在标准值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99543A JP6919327B2 (ja) | 2017-05-19 | 2017-05-19 | 印刷装置及びベルト移動量差検出方法 |
JP2017-099543 | 2017-05-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44040A true CN108944040A (zh) | 2018-12-07 |
CN108944040B CN108944040B (zh) | 2021-08-17 |
Family
ID=62217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485364.1A Active CN108944040B (zh) | 2017-05-19 | 2018-05-18 | 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403835B1 (zh) |
JP (1) | JP6919327B2 (zh) |
CN (1) | CN108944040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21962A (zh) * | 2019-01-09 | 2020-07-1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和蛇行量检测方法 |
CN111591036A (zh) * | 2019-02-21 | 2020-08-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12549775A (zh) * | 2019-09-26 | 2021-03-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及输送带的输送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064873A (ja) * | 2021-10-27 | 2023-05-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
JP2023075500A (ja) * | 2021-11-19 | 2023-05-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液体吐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58414B2 (en) * | 2004-09-17 | 2007-08-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JP2009086653A (ja) * | 2007-09-13 | 2009-04-2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装置 |
JP2009202491A (ja) * | 2008-02-28 | 2009-09-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24932A (ja) * | 2010-07-20 | 2012-02-09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US20160152051A1 (en) * | 2013-07-08 | 2016-06-02 |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33437B2 (ja) * | 2005-06-10 | 2011-07-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87962A (ja) * | 2006-09-05 | 2008-04-17 | Seiko Epson Corp | リニアスケール付き搬送ベルト、これを用いた搬送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JPWO2012114594A1 (ja) * | 2011-02-24 | 2014-07-07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97430B2 (ja) | 2011-07-29 | 2014-01-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2017
- 2017-05-19 JP JP2017099543A patent/JP69193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5-18 EP EP18173315.5A patent/EP3403835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5-18 CN CN201810485364.1A patent/CN1089440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58414B2 (en) * | 2004-09-17 | 2007-08-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JP2009086653A (ja) * | 2007-09-13 | 2009-04-2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装置 |
JP2009202491A (ja) * | 2008-02-28 | 2009-09-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24932A (ja) * | 2010-07-20 | 2012-02-09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US20160152051A1 (en) * | 2013-07-08 | 2016-06-02 |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21962A (zh) * | 2019-01-09 | 2020-07-1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和蛇行量检测方法 |
CN111591036A (zh) * | 2019-02-21 | 2020-08-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12549775A (zh) * | 2019-09-26 | 2021-03-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及输送带的输送方法 |
CN112549775B (zh) * | 2019-09-26 | 2023-05-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及输送带的输送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192734A (ja) | 2018-12-06 |
EP3403835A1 (en) | 2018-11-21 |
EP3403835B1 (en) | 2020-12-23 |
JP6919327B2 (ja) | 2021-08-18 |
CN108944040B (zh) | 2021-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44040A (zh) | 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 |
CN107264081B (zh) | 介质输送装置和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08944084B (zh) | 印刷装置 | |
CN108946048A (zh) |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 | |
CN108946235A (zh) | 印刷装置 | |
US10589538B2 (en) | Head unit and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 |
CN108274896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6671596A (zh) | 印刷装置 | |
IL196203A (en) | Method of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build up on a print media and printer using the method | |
CN101134401B (zh) | 印刷装置及印刷介质输送装置 | |
CN104943367B (zh) | 印刷装置以及褶皱的去除方法 | |
CN103287125B (zh) |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402776A (zh) |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138905A (zh) | 带直线检测元件的搬送带、使用其的搬送带驱动装置及印刷装置 | |
CN105102232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US6332612B1 (en) | Electrostatic sheet conveyor control based on detection of particular aspects of electrode group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 |
WO2016104125A1 (ja) | 搬送ベルトの張力調整方法、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8454239B (zh)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过滤器的清洗方法 | |
WO2022195424A1 (en) | Inkjet nozzles cleaning in a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 |
US4088800A (en) | Method for cleaning and re-inking printer ribbons | |
CN206579288U (zh) | 印刷装置 | |
JPH08152917A (ja) | 搬送装置 | |
JP500910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8472967B (zh) |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 |
JPH07238992A (ja) | 伝動ベルトとベルトマーク印刷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